咳嗽有白色粘痰特别多多,是痰湿吗

痰湿体质会有很多痰吗?我总觉得有吐不完
痰湿体质会有很多痰吗?我总觉得有吐不完
[痰湿体质]
基本信息:女&&25岁
发病时间:不清楚
病情描述及疑问:痰湿体质会有很多痰吗?我总觉得有吐不完的痰!鼻涕也没完没了
您输入的回答少于20个中文字,请补充输入。
擅长:外科护理,急重症的治疗,有丰富临床经验。理论联系实际
网友满意:
回答速度:
你好,这情况考虑可能是炎症引起的,建议去正规医院检查一下看看比较好,供参考
有关的更多问题,
为保障患者权益,我们仅接受有资质的医学专业人士的回答,请您先认证为医生中医痰湿体质的调治
中医的“痰”有外、内之分,外痰(狭义分)为呼吸道排出的痰,称“有形之痰”,内痰(广义分)是指水液代谢过程不畅通而产生的废物,随气血运行而流窜全身,其位置不定,故称“无形之痰”,它们可引起许多疾病,痰与人体肺、脾、肾最为密切,“脾为生痰之源”、“肺为贮痰之器”,气壅则痰聚,气顺则痰消,所以说:“善治痰者,不治痰而治气,气顺则一身津液亦随气而顺矣”。中医认为,“百疾皆由痰作祟”、“顽痰生怪症”,又说“百病皆因湿作祟”,实际上人体是由“水”做成的,痰、湿与水有密切关系,只要其中一个停滞,就会产生废物——痰和湿,它们停在哪里,该处就要生病。例如,痰湿积于肝脏就易患脂肪肝;泛溢肌肤,会肥胖;停在人腹腔内脏时会引起中心性肥胖(将军肚),从而引起多种疾病;它们注入人体下方,会患水肿;注入人体上方,会头晕、头胀、头脑不清;留于心脏会引起心慌、气短、胸闷等;它们混入血液,会引起血脂异常、血黏稠、血压升高等,它们异常甚至还会引起腰痛、颈椎病、痹症(如风湿性疾病)、冠心病、胸痹、中风、痛风、哮喘、脑血管病、消渴、糖尿病、恶心呕吐、心悸气短、昏迷、癫狂等等。
痰湿体质中医辨证:
主证:痰多色白,易咯咳,胸痞恶心,肢体困倦,头眩心悸,苔白腻或滑腻,脉缓或弦滑。
次证:咳嗽喘逆,胸膈满闷,恶心呕吐,不思饮食,头昏目眩,心悸气短。
痰湿、痰寒兼证:脾气虚弱,少气乏力,面色萎白,食少便溏,妇女带下,另外,若兼郁气滞,可见胸胁胀痛,或梅核气(咽中如有异物,咳之不出,吞咽不下的梅核气),若兼肝风,可见头痛目眩或发癫痫;若兼食积,可见嗳腐吞酸,不欲饮食,大便腐臭;若兼表证可见恶寒发热,脉浮;若兼肺肾阴虚,可见咽干口燥,舌红少苔,脉细而快。
二、痰湿体质产生主要原因
主要原因:饮食不节,常过吃生、冷、酒类食品、使水湿留聚,湿胜生痰,另外喜吃甜品、辛辣品及肥腻油炸食品,长期生活、工作在湿热或湿寒的环境中或年老肾衰,还有情志不畅,使身体运化失常湿聚成痰(肝主情志,主疏泄,肝木克脾土)等。
人体水道由肺、脾、肾主使,故痰湿与它们有密切关系,当水道阻滞也会湿聚成痰。而脾脏是运化水湿的重中之重,枢纽中的枢纽,脾失调时,则成为“生痰之源”,痰的产生虽由各种原因导致,但脾运化功能失调,是主要的原因,水谷进入脾在体内不能转化成有用的气血津液,不被充分利用,而是化成半成品——痰湿,如河流不通畅时,淤泥阻塞,水流缓慢,形成淤积,人体痰湿也是如此道理。
三、痰湿体质临床表现及应对方法
(一)痰湿体质临床表现
1、头发额头或鼻子老是油油的,洗脸后不到半小时,就会泛油光。
2、易出汗,背部黏黏的,腋窝部有异味,但不是狐臭。
3、很易生痤疮,咀里经常出现黏腻感觉,尤其是早晨起床后。
4、体型肥满,并且腹部赘肉较多,常感腹部胀满。
5、常爱吃油腻、甜腻的精细食品。
6、遇阴郁连绵的阴雨天,或处于潮湿的环境中,感觉有东西在气管里一样,而且多时会有一种喘不上气来的感觉。
7、性格多温和、沉稳,自我控制能力较强,有忍耐力,遇事稳重,不慌不忙,对事物有很强的洞察力,能冷静判断事情,做事有条理,务实谨慎,给人的第一印象是稳重。
临床表现还可参见“一、概述内容”。
(二)痰湿体质人宜用食品和中药
宜服用:健脾利湿,化痰、祛痰,清淡食品,如白扁豆、绿、赤、豇及蚕豆,山药、苡米、花生、莲子、芡实、小米、玉米、芝麻、白果、栗子、百合,土豆、藕、韭菜、葱、蒜、洋葱、冬瓜(皮)、竹笋、白萝卜、生姜(应常吃)、香菇、金桔、荔枝、柠檬、荸荠、杨梅,海藻、海带、紫菜、鳝鱼、带、鲢、鲈、鲤及黑鱼、泥鳅、鹌鹑、荷叶、乌龙茶。
宜用中药有陈皮、半夏、白扁豆、白芥子、茯苓、砂仁、佛手、白术等。陈皮可祛上焦痰湿;陈皮加党参加白扁豆,可治中焦痰湿、赤豆可让湿气从小便中排出。去下焦湿热。祛湿药:祛上焦为藿香、杏仁、竹叶;祛中焦为半夏、厚朴、白蔻仁;祛下焦为滑石、白通草、薏苡仁。
不宜服用:甘、肥、甜、生冷、黏涩、辛辣、油炸油腻及酸类食品,如山楂、柿子、核桃、大枣、糯米、芒果、桂圆、猕猴桃、西瓜、竹笋、辣椒、海鲜、羊肉、酒,特别是甜食,它会滋腻助湿,酸味食品易收敛痰湿邪气,都不能过量食用,酸味痰湿体质应尽量少吃。同时也要慎用补品,如熟地黄、阿胶、人参、大枣、核桃、芝麻等。
(三)痰湿体质人宜按摩穴位:丰隆、曲池、太白、阴陵泉、三阴交、足三里、天枢、关元、气海、肺、膈、脾及胃俞、中脘、水分、神阙、肾俞、大肠俞、三焦俞、长强、滑肉门。
(四)生活方面
着衣要宽松、透气,便于汗出,要常洗温水澡,夏天空调房不宜停留过长时间,痰湿体质养生关键在冬、夏,要经常晒太阳,一定要吃早餐、少吃夜宵。
(五)痰湿体质常用中药
主药:半夏、天南星、白芥子、皂荚、细辛、橘红、化橘红、厚朴、草果、泽泻。
辅药:清半夏、茯苓、干姜、细辛、天南星、桔皮、莱菔子、紫苏子、五味子、乌梅。
(六)痰湿体质常用药方
痰湿症往往湿、寒俱在,故治理用药时,宜用苦温燥湿或甘淡利湿并与化痰药配合使用,即以温燥化痰法治疗、用药。
但需注意,对于阴虚、气弱者,又有痰湿停滞者,燥烈辛温之品应当慎用,可适当配伍益气养阴敛肺之品,如可配少量熟地、枸杞子、少量乌梅以收敛废气,使痰去而不伤正。
1、症候:痰多色白,易咳出,恶心、呕吐,胸膈胀满,肢体困倦,或头脑心悸,苔白腻,脉滑。治宜燥湿化痰,理气和胃——二陈汤(制半夏、陈皮各15、茯苓9、炙甘草4.5、乌梅15、生姜3)。二陈汤治风痰加天麻、白附子、制南星;治寒痰加干姜、细辛;治热痰加黄芩、鱼腥草、竹沥、瓜蒌;治食痰加神曲、山楂、莱菔子、枳实;治湿痰加苍术、白术。
2、症候:咽中如有物阻,咯吐不出,吞咽不下,胸胁满闷,或咳或呕。治宜化痰行气、降逆散结——半夏厚朴汤(茯苓、半夏各12、厚朴9、生姜15、苏叶6)。
3、症候:咳嗽痰多,痰凉清稀色白,胸膈不快,舌苔白滑,脉弦滑。治宜温肺化饮——苓甘五味姜辛汤(细辛、干姜、甘草各9、茯苓12、五味子6)。
4、症候:咳嗽喘逆,痰多胸痞,食少难消,舌苔白腻,脉滑。治宜化痰消食,降气快膈——三子养亲汤(白芥子、莱菔子、苏子各9)。
5、症候:多见咳嗽反复发作,咳声重浊,痰多,痰出咳平,痰黏腻或稠厚成块,色白或带灰色,尤以早晨或食后咳甚痰多,进甘甜油腻食物加重,胸闷,脘痞,呕恶,食少,体倦,大便时溏,舌苔白腻,脉濡滑,多因脾湿生痰,上渍于肺壅遏肺气所致。治宜燥湿化痰,理气止咳(痰湿蕴肺)——二陈汤合三子养亲汤加减(法半夏、陈皮、茯苓、苍术、厚朴、杏仁、白芥子、紫苏子各10、莱菔子12)。
6、症候:多见眩晕,头重昏蒙,或伴视物旋转,胸闷恶心,呕吐痰涎,食少多寐,苔白腻,脉滑濡,多因痰浊中阻,上蒙清窍,清阳不升所致。治宜化痰祛湿,健脾和胃(痰湿中阻)——半夏白术天麻汤加减(法半夏、陈皮、白术、天麻各10、薏苡仁15、茯苓12)。
7、症候:多见形盛体胖,身体重着,肢体困倦,胸膈痞满,痰涎壅盛,头晕目弦,口干而欲饮,嗜食肥甘醇酒,神疲嗜卧,苔白腻或白滑,脉滑。治宜燥湿化痰,理气消痞(痰湿内盛)——导痰汤加减(法半夏、茯苓各12、制南星、生姜、冬瓜皮、泽泻、莱菔子、白术各10、桔红、决明子、甘草各6、枳实9)。
8、症候:痰饮上逆,眩晕头痛。治宜补脾燥湿,化痰熄风(治风化痰)——半夏白术天麻汤(半夏55、天麻、茯苓、橘红各50、白术150、甘草25)。
9、症候:多见咳嗽咳痰,憋气,痰质黏稠,色白或黄白相兼,胸闷痛,纳呆便溏,神疲乏力,舌淡,苔白腻,脉滑。治宜健脾燥湿,行气祛痰(痰湿蕴肺)——二陈汤合瓜蒌薤白半夏汤加减(法半夏、橘红、瓜蒌、薤白各12、茯苓、紫菀、款冬花各10、甘草5)。
10、症候:多见低热,午后热甚,心中烦热,胸脘痞闷,不思饮食,渴不欲饮,呕恶,大便稀溏或黏滞不爽,舌苔白腻或黄腻,脉濡而快。治宜燥湿化痰,清热和中(痰湿郁热)——黄连温胆汤合中和汤加减(法半夏、厚朴、竹如各10、枳实、陈皮各6、茯苓12、通草5、黄连3)。
11、症候:月经延后,经量少,色淡质黏腻,渐至月经停闭,体形体肥胖,胸闷泛恶,神疲倦怠,纳少痰多或带下量多,色白,苔腻,脉滑。治宜健脾燥湿化痰,活血调经(痰湿阻滞)——四君子汤合参附导痰丸加减(人参3(或党参12)、白术、法半夏、枳壳、川芎各6、茯苓、陈皮、香附、神曲、当归各9、甘草、胆南星各3、生姜5片)。
12、症候:胸胁支蒲,目眩心悸,或短气而咳,苔白滑,脉弦滑。治宜温化痰饮,健脾利湿——苓桂术甘汤(茯苓12、桂枝9、白术、炙甘草各6)。
13、症候:眩晕头痛,胸闷呕恶,苔白腻,脉弦滑。治宜燥湿化痰,平肝熄风——半夏白术天麻汤(半夏4.5、天麻、橘红、茯苓各3、白术9、甘草1.5、生姜一片、大枣2枚)。
14、症候:脘胶痞塞不舒,胸膈满闷,头晕目眩,身重困倦、呕恶纳呆、口淡不渴,小便不利,舌苔白腻,脉沉滑。治宜除湿化痰、理气和中——二陈平胃汤加减(法半夏、苍术、藿香、厚朴各10、陈皮5、茯苓12、甘草3)
15、其它:痰湿体质人还可选用排毒养颜胶囊、绞股蓝总苷片、陈夏六君子丸。
Δ本文中给出的治病药方和中药是应依据病人临床表现,经望、闻、问、切及体征等给出的,药方也给出组方配伍成分及用量,中医认为,方药之秘在于剂量。它们可在治病用药时,作为重要参考依据,但因个体体质、病因及当时季候及寒、热等内、外因素各异,故文中给出的药方、中药,应在医生指导下才能使用。
已投稿到:
以上网友发言只代表其个人观点,不代表新浪网的观点或立场。痰热症和痰湿症有什么区别?
痰热症和痰湿症有什么区别?
08-12-16 &
两者在治疗上就不一样,痰热症,治疗清热化痰。痰湿,治疗燥湿化痰。痰热症是痰黄粘稠,痰湿是痰清稀。
请登录后再发表评论!
热痰证是痰与热结的共同表现,主要特征为:痰稠色黄,烦热胸痛,口干咽燥,小便短赤,面赤唇红,舌质红,苔黄腻,脉滑数。湿痰证是指湿浊内停之痰证,主要特征为:痰白质稀,呕恶纳呆,肢体困重,面色萎黄,舌淡胖,苔滑腻,脉滑或缓。
请登录后再发表评论!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鼻子与喉咙白色粘稠痰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