紫苑党参山药蜜款冬花花白术丹参乌梅茯苓紫苏子在一起能治疗什么病

常见病症选药
&&&&&&&&常见病症选药一、常见急症高热
石膏 知母 柴胡 鲜芦根 鲜竹叶 大黄 栀子 金银花心绞痛 丹参三七 桃仁 川芎 赤芍 麝香 冰片 苏合香 檀香 降香 银杏叶 瓜蒌 薤白
桂枝 人参休克 人参 附子 干姜 枳实昏迷 麝香 苏合香 冰片 石菖蒲 牛黄 竹茹汁 羚羊角 皂荚 白矾
郁金中暑 青蒿 荷叶 藿香 佩兰 香藿 芦根 刘寄奴 滑石 白茅根吐血(呕血) 大黄 白及 三七 海螵蛸 侧柏叶 血竭咯血(咳血) 阿胶 白及 生藕汁 三七便血 大黄 白及 三七 炮姜 地榆 槐花 海螵蛸尿血 白茅根琥珀 石韦 小蓟 藕节 栀子 蒲黄 仙鹤草鼻衄 马勃 海螵蛸 藕节 青黛崩漏 艾叶 阿胶 贯众炭 荆芥炭外伤出血 白及 三七 琥珀 穿山甲 马勃 血竭 儿茶 紫珠 海螵蛸 煅石膏 四季青
赤石脂急性喉梗阻 巴豆霜 僵蚕 皂角 乌梅肉 络石藤烧烫伤 鲜蒲公英 鲜大蓟叶 地榆 羊蹄 大黄 白及 女贞叶 甘草 石榴皮 紫草 煅石膏
贯众 白蔹 鲜地龙 侧柏叶 紫珠 冰片 青黛 黄连 积雪草诸骨鲠喉 威灵仙 淫羊藿急性阑尾炎 红藤 败酱草 大黄 芒硝 牡丹皮 冬瓜仁 薏苡仁 桃仁 赤芍 乳香
没药急性扁桃腺炎 山豆根射干 马勃 玄参 青果 冰片 西瓜霜 薄荷 胖大海 板蓝根 桔梗
僵蚕 牛蒡子 大黄 金银花 连翘 丹参 马蹄金急性结膜炎 青葙子 决明子 夏枯草 黄连 木贼 菊花 龙胆草 芒硝 冰片 白蒺藜 熊胆
羚羊角 蒲公英 紫花地丁 栀子 车前子
鱼蟹中毒 紫苏 生姜 桔皮汁 鲜芦根汁毒蕈中毒 绿豆 生甘草 金钱草 忍冬藤饮酒中毒 葛根葛花 鲜萝卜汁 砒霜中毒 土茯苓 白芷 防风 积雪草汞中毒 土茯苓 金钱草铅中毒 金钱草 大青叶 贯众 萆解 党参 鸡血藤 菊花 甘草
木贼有机磷中杀剂中毒 鸡矢藤 生甘草 滑石粉 洋金花乌头、附子中毒 黄连 绿豆 甘草 冰片 柿蒂 金银花 芫荽半夏、天南星中毒 生姜 白矾巴豆中毒 绿豆 黄连 大黄 板蓝根马钱子中毒 乌梅 肉桂 绿豆 甘草 鸡蛋清毒蛇咬伤 蚤休 鲜半边莲 禹白附 鸭跖草 紫花地丁 穿心莲 白花蛇舌草 垂盆草 白矾
青木香 金钱草 虎杖蜂蛰伤
紫花地丁 蒲公英 生半夏 五灵脂蝎蜇伤 白矾 五灵脂 蒲黄 椿树叶 大蒜 海螵蛸 冰片家犬咬伤 生甘草 地龙 益母草 野菊花 青黛 细辛
二、、传染病与寄虫病流行性感冒 大青叶板蓝根 蒲公英 连翘 贯众 野菊花 桑叶 苍术 鲜藿香 鲜佩兰 薄荷
金银花 半边莲 葛根 虎杖 鱼腥草 鸭跖草 艾叶 柴胡 麻黄 桂枝流行性腮腺炎 大青叶 板蓝根 青黛 金银花 鸭跖草 积雪草 野菊花 蒲公英 鱼腥草
侧柏叶 地龙 冰片 大黄 天南星 苍耳子 海金沙
茵陈蒿 金钱草 鸭跖草 海金沙 垂盆草
虎杖 积雪草 羊蹄 栀子 大黄 大青叶 柴胡 秦艽 郁金 五味子 龙胆草 黄连 黄芩 地锦草 大蓟 三七矮地茶
山豆根百日咳 百部 白及 侧柏叶 鱼腥草 黄药子 穿心莲 黄连 地龙 猪胆 鸡胆 旱莲草
厚朴麻疹 紫草 荆芥 荠菜 穿心莲 苍耳子 柽柳 浮萍 薄荷 蝉蜕 牛蒡子 升麻 葛根
金银花 贯众 胡荽白喉 黄芩 土牛膝 生地 玄参 白芍 牡丹皮 地锦草 金银花 连翘 鱼腥草 蚤休 虎杖
野菊花 大蒜 甘草 仙鹤草 诃子肺结核 百部 白及 丹参 大蓟 白果 夏枯草 侧柏叶 泽漆 黄连 黄柏 艾叶 甘草
仙鹤草 金银花 紫菀 地骨皮 远志 黄精 玉竹 冬虫夏草 艾叶 全蝎 蜈蚣 升麻 枳实地榆 大蒜 莱菔子 紫草
矮地茶淋巴结结核 白头翁 半夏 白附子 槐花 僵蚕 玄参 鳖甲 牡蛎 威灵仙 蜈蚣 皂角
禹白附 川贝母 浙贝母 海藻 昆布 生首乌疟疾 青蒿 柴胡 草果 鸦胆子 豕希 莶草 常山 槟榔 艾叶 徐长卿 乌梅 鳖甲
仙鹤草 地骨皮 苍耳子 黄芩 黄连 黄柏 龙胆草 苍术 生首乌流行性脑脊髓膜炎 大蒜 大青叶 板蓝根 虎杖 大蓟 金银花 连翘 蚤休 穿心莲 蒲公英
紫花地丁 牛黄 知母 栀子 败酱草 龙胆草 山豆根 黄连 黄芩 黄柏 夏枯草猩红热 黄芩 黄连麻风病 小蓟 苍耳草 鸡矢藤 穿心莲 皂角刺 郁金 大黄 朴硝 痢疾 黄连 马齿苋 鸦胆子 秦皮 白头翁 地锦草 苦参 鱼腥草 仙鹤草 地榆 穿心莲
虎杖 黄柏 木香 山楂 乌梅 栀子 金银花 黄芩 龙胆草 紫花地丁 败酱草 蒲公英白芍 青木香 诃子 大青叶 旱莲草 毕澄茄 大黄
老鹳草 刘寄奴钩端螺旋体病 大青叶鱼腥草 板蓝根 穿心莲 土茯苓 栀子 黄连 黄芩 黄柏 连翘 地榆
虎杖 金樱子 青蒿血吸虫病 南瓜子 大戟 丹参 小茴香 苦参 商陆 栀子 花椒
瞿麦蛔虫病 使君子 苦楝根皮 槟榔 贯众 乌梅 芫荑 榧子 花椒 吴茱萸 薏苡根
石榴皮丝虫病 雷丸 威灵仙 桑叶 青蒿 五加皮 糯稻根须 皂角蛲虫病 石榴皮 仙鹤草 槟榔 鹤草芽 雷丸 贯众 榧子 鹤虱钩虫病 槟榔 雷丸 榧子 苦楝根皮 石榴皮 马齿苋 乌梅 贯众
三、内科病症感冒
(以下伤风感冒)生姜葱白 紫苏叶 芫荽 荆芥 防风 薄荷 淡豆豉 (以下风寒感冒)麻黄 桂枝 紫苏 荆芥 防风 羌活 白芷 细辛 藁本 辛夷 苍耳子
荜澄茄 艾叶 (以下风热感冒)薄荷牛蒡子 蝉蜕 浮萍 桑叶 菊花 金银花 前胡 蔓荆子 葛根 升麻
柴胡 大青叶 野菊花 (以下暑热感冒)藿香 香薷 佩兰 紫苏 扁豆花 厚朴 荷叶咳喘
(寒性咳喘)麻黄干姜 细辛 桂枝 白前 半夏 天南星 皂角 苏子 白芥子 厚朴 杏仁
紫菀 款冬花 陈皮 远志 莱菔子 旋覆花 五味子 白果
(热性咳喘)浙贝母瓜蒌 桑白皮 地骨皮 石韦 车前子 鱼腥草 黄芩 瓜蒌 胆南星
竹沥汁 竹茹 马兜铃 桑白皮 葶苈子 射干 知母 地龙干 芦根 天花粉 青黛 前胡
(虚性咳喘)川贝母百合 北沙参 南沙参 玉竹 紫菀 款冬 百部 阿胶 五味子 诃子
白果 乌梅 冬虫夏草 蛤蚧 核桃仁 罂粟壳 洋金花 紫河车 人参 黄芪 党参 山萸肉 大叶性肺炎 生石膏 知母 黄芩 鱼腥草 麻黄 芦根 金银花 连翘 大青叶 蚤休 山豆根
薄公英 紫花地丁 青黛 穿心莲肺脓疡 鱼腥草桔梗 芦根 桃仁 冬瓜仁 薏苡仁 蒲公英 金银花 连翘 浙贝母 金荞麦
合欢皮 黄芩 青黛 三七 白及 甘草 黄连 连翘渗出性胸膜炎 白芥子 葶苈子 桑白皮 芫花 甘遂 大戟 夏枯草 黄连
心律失常 苦参 黄连 冬虫夏草 青皮 延胡索 葛根 人参 丹参 甘草 党参 当归 麦冬
附子 桑寄生 仙鹤草 郁金肺源性心脏病 赤芍 人参 川芎 水蛭 病毒性心肌炎 丹参 淫羊藿 半夏 太子参 西洋参高血压病 葛根 菊花 天麻 钩藤 银杏叶 刺蒺藜 罗布麻 汉防已 臭梧桐 荠莱 青木香
大蓟 槐花 马兜铃 豕希&
& 莶草 夏枯草 生石膏 青木香 地龙 决明子 山楂 车前子 地骨皮 丹参 川芎
牡丹皮 益母草 茺蔚子 炒杜仲 桑寄生 野菊花 山楂大黄 吴茱萸 泽泻 黄芩 玉竹 白矾 王不留行 栀子 黄精 全蝎 桑白皮
地龙高血脂症 山楂 荷叶 决明子 大黄 三七 生首乌 泽泻 虎杖 野菊花 茵陈 白僵蚕
没药 罗布麻 枸杞子 葛根 水蛭 丹参 郁金 穿心莲 萆解 薤白 益母草 姜黄 蒲黄冠心病 山楂 水蛭 丹参 川芎 赤芍 徐长卿 瓜蒌 三七 薤白 葛根 红花 补骨脂
银杏叶 附子 仙茅 汉防已 桑寄生 菟丝子 益智仁 月季花 蒲黄 益母草 淫羊藿 人参茵陈 金银花低血压 麻黄 麝香 枳实 鹿茸 人参 五加皮 黄芪 艾叶 补骨脂 红花
细辛血栓闭塞性脉管炎 丹参 松香 穿山甲 金银花呃逆 丁香 柿蒂 刀豆 沉香 荜澄茄 威灵仙 韭子 山楂 砂仁呕吐
(以下寒呕)半夏生姜 吴茱萸 砂仁 木香 丁香 桔皮 柿蒂 刀豆 旋覆花 藿香 佩兰
白豆蔻 草豆蔻 紫苏 沉香
(以下热呕)黄连 竹茹 芦根 枇杷叶 代赫石 石膏 栀子胃及十二指肠溃疡、胃酸过多 海螵蛸 甘草 白及 生姜 蚤休 红花 煅牡蛎 徐长卿
鸡矢藤 青木香 地龙 蒲公英 大黄萎缩性胃炎 枸杞子 大蒜 麦芽 鸡内金胃下垂 黄芪 升麻 葛根 枳实 石菖蒲消化不良 山楂 麦芽 谷芽 鸡内金 莱菔子 槟榔 木瓜 鸡矢藤 神曲 枳实 大黄
青皮胃脘痛 (以下寒痛)高良姜生姜 干姜 吴茱萸 荜茇 荜澄茄 丁香 小茴香 花椒 胡椒 白芷
桂枝 肉桂 附子 檀香 益智仁 威灵仙 青木香 (以下热痛)黄连 生石膏 白芍 川楝子 枳实 栀子 芦根 郁金 (以下气滞痛)川楝子佛手 延胡索 香附 木香 砂仁 陈皮 枳壳 乌药 青木香 甘松
厚朴急性胰腺炎 大黄 番泻叶肝硬化 丹参 鳖甲 山慈菇 三棱 莪术 泽兰 王不留行 鸡内金
地龙胆囊炎 大黄虎杖 王不留行 金钱草 茵陈 郁金 乌梅 姜黄 枳实 栀子 柴胡 玫瑰花
木香 黄连 黄芩 黄柏 香附便秘 瓜蒌仁郁李仁 火麻仁 柏子仁 杏仁 决明子 桃仁 黑芝麻 核桃仁 紫苏子 当归
生首乌 锁阳 肉苁蓉 冬葵子 玄参 麦冬 天冬 大黄 芒硝 番泻叶 芦荟 牵牛子 巴豆甘遂 大戟 芫花 商陆 千金子 枳实 槟榔 白术
虎杖急性胃肠炎 紫苏 藿香 黄连 黄芩 黄柏 葛根 白头翁 马齿苋 苍术 车前子 地锦草
鱼腥草 仙鹤草 厚朴 陈皮 焦山楂 焦神曲 焦麦芽 鸡矢藤慢性腹泻 黄芪 党参 白术 茯苓 山药 炒扁豆 炒薏苡仁 芡实 木香 砂仁 益智仁
煨肉豆蔻 附子 肉桂 补骨脂 五味子 吴茱萸 乌梅 五倍子 石榴皮 罂粟壳肠粘连 三七慢性结肠炎 黄连 苦参 鸦胆子脱肛 黄芪 升麻 葛根 五倍子 白矾 石榴皮 蝉蜕 诃子急性肾小球肾炎 麻黄 猪苓 茯苓 泽泻 车前子(草) 半边莲 海金沙 扁蓄 瞿麦 石韦
滑石 白茅根 芦根 香薷 浮萍 鸭跖草 茵陈 益母草 大腹皮 防已 五加皮 桑白皮 生姜皮淡竹叶 木通 琥珀 荠莱
白花蛇舌草慢性肾炎 黄芪 白术 茯苓 山药 人参 附子 桂枝 菟丝子 蝉蜕尿毒症 丹参 水蛭 玉米须 雷公藤 鱼腥草 肾性腹水 甘遂 大戟 芫花 尿路感染(肾盂肾炎、膀胱炎、尿道炎) 车前子(草) 海金沙 鸭跖草 木防已 半边莲
地耳草 荠莱 蒲公英 小蓟 石韦 扁蓄 穿心莲 野菊花 白茅根 黄柏 黄连 关木通 虎杖 垂盆草土茯苓 滑石 冬葵子 薏似仁 琥珀
龙胆草 苦参 大黄尿潴留 地龙生姜 蝉蜕遗尿、尿频 益智仁 鸡内金 乌药 覆盆子 补骨脂 海螵蛸 威灵仙 人参 洋金花 沙苑子
菟丝子 淫羊藿 桑螵蛸 山茱萸 莲子 龙骨 狗脊乳糜尿 萆解瞿麦 荠莱 玉米须 扁蓄 椿皮 槟榔 射干 桑叶 玄参 穿山甲
黄芪贫血 鹿茸 紫河车 当归 熟地 阿胶 枸杞子 龙眼肉 制首乌 锁阳 夜交藤 鸡血藤
人参 白术 茯苓 党参 大枣 巴戟天 补骨脂 丹参 白芍药血小板减少性紫癜 水牛角王不留行 甘草 连翘 商陆 冬虫夏草 当归 白芍 生地 熟地
山茱萸 紫河车 龙眼肉 赤小豆 花生衣 大黄 羊蹄 三七 白及 仙鹤草 肉苁蓉 黄柏 藕节白细胞减少症、血小板减少症 鸡血藤 虎杖 黄芪 太子参 白术 当归 阿胶 鹿茸 丹参
鸡矢藤 生地 熟地 冬虫夏草 枸杞子 五味子 补骨脂 蛇床子 石韦 石斛 玄参 益智仁 穿山甲 女贞子旱莲草过敏性紫癜 雷公藤阳痿、男性不育症 枸杞 鹿茸 杜仲 淫羊藿 紫河车 制附子 仙茅 蛇床子 蛤蚧 肉苁蓉
巴戟天 锁阳 人参 黄芪 菟丝子 五加皮 细辛甲状腺肿大 海藻 昆布 玄参 牡蛎 黄药子 浙贝母 半夏 穿山龙糖尿病 山茱萸 五倍子 山药 麦冬 知母 天花粉 玉竹 五味子 葛根 枸杞子 人参
黄芪 白术 苍术 茯苓 黄精 生地 熟地 玄参 制首乌 淫羊藿 泽泻 玉米须 地骨皮虎杖 仙鹤草 鸡内金 天冬 地瓜 白僵蚕 白芍
枇杷叶 乌梅肥胖病 大黄 决明子 山楂 泽泻 白芥子 枸杞子 荷叶 番泻叶
生首乌尿崩症 甘草 痛风 忍冬藤 穿山龙 秦艽 防已&制川乌 制草乌
石膏 知母穿山甲 臭梧桐 海桐皮 络石藤
风湿性关节炎、类风湿性关节炎 独活 威灵仙 川乌 草乌 防已 秦艽 穿山龙 海梧桐
五加皮 雷公藤 木瓜 蚕沙 伸筋草 寻骨风 松节 海风藤 老鹳草 路路通 桑枝&臭梧桐 桑寄生 狗脊
巴戟天 千年健 细辛 牛膝 羌活 防风 苍耳子藁本 白芷 苍术 天麻 三七 附子 徐长卿 络石藤 虎杖 凌霄花 肉桂 桂枝 薏苡仁
忍冬藤 地龙 全蝎 蜈蚣 僵蚕 生地黄 姜黄 仙茅 川芎 乳香 没药 麝香石菖蒲 淫羊藿 马钱子 鸡血藤 夜交藤头痛、头晕 白芷川芎 蔓荆子 藁本 葛根 天麻 细辛 羌活 薄荷 僵蚕 枳实 寻骨风
钩藤偏头痛 全蝎蜈蚣 天麻 地龙癫狂、癫痫、惊风 白矾 石菖蒲 地龙 全蝎 蝉蜕 牵牛子 芫花 地龙 胆南星 天南星
禹白附 竹沥 磁石 远志 羚羊角 牛黄 天麻 蜈蚣 僵蚕 皂荚 生姜汁 代赫石失眠 茯神 酸枣仁 柏子仁 远志 五味子 夜交藤 合欢皮 何首乌 党参 黄芪 白术
黄连 阿胶 麦冬 丹参 百合 莲子心 生栀子 淡竹叶 竹叶 生地 玄参 龙骨 半夏淡豆豉 王不留行 苦参 朱砂 磁石 龟甲 龙眼肉
琥珀面瘫 禹白附地龙 全蝎 僵蚕 天南星 蕲蛇 生姜 马钱子 白芥子脑血栓、中风后遗症 丹参 川芎 赤芍 当归 地龙 全蝎 蜈蚣 僵蚕 蕲蛇 葛根 银杏叶
黄芪 桂枝 肉桂 红花
重症肌无力 马钱子 黄芪 白芷梅核气 紫苏 半夏 马兜铃 厚朴 茯苓 柴胡 郁金 绿萼梅 旋覆花
全瓜蒌自汗 麻黄根 浮小麦 糯稻根须 五味子 山茱萸 酸枣仁 人参 黄芪 白术 煅龙骨
煅牡蛎盗汗 知母 黄柏 生地黄 熟地黄 白芍 龟甲 鳖甲 天冬 酸枣仁 牡丹皮 地骨皮
煅龙骨 煅牡蛎 山茱萸 浮小麦 麻黄根 糯稻根须
四、骨伤、外科病症跌打损伤、骨折 三七 血竭 儿茶 乳香 没药 麝香 川乌 草乌 刘寄生 虎杖洋金花
石菖蒲 细辛 续断 骨碎补 月季花 凌霄花 牛膝 泽兰 益母草 红花 桃仁 五灵脂 姜黄 三棱 莪术 川芎 延胡索 茜草 鸡矢藤
地耳草 合欢皮 生栀子急慢性肌肉劳损 仙鹤草 红花 苍耳子骨髓炎 地榆 虎杖 黄连 雷公藤 蒲公英胆结石 金钱草 海金沙 郁金 鸡内金 大黄 木香泌尿系结石 金钱草 海金沙 石韦 琥珀 扁蓄 瞿麦 冬葵子 虎杖 鸡内金 王不留行
核桃仁疝气疼痛 小茴香乌药 木香 吴茱萸 荜澄茄 香附 青皮 延胡索 高良姜 桔核 山楂
胡芦巴 川乌头 附子 肉桂痈、疽、疔、疖 金银花忍冬藤 连翘 蒲公英 紫花地丁 野菊花 穿心莲 大青叶 板蓝根
青黛 贯众 鱼腥草 黄连 黄芩 黄柏 金荞麦 红藤 败酱草 栀子 蚤休 地锦草 拳参 半边莲 白花蛇舌草熊胆 牛黄 甘草 大黄 马齿苋
垂盆草 白及 乳香 没药 全蝎 蜈蚣 土茯苓 苎麻 鸭跖草 黄药子 生半夏 生南星 仙鹤草 紫珠 益母草 川贝母 浙贝母 远志合欢皮
生首乌痔疮 地榆槐花 马兜铃 乳腺炎 蒲公英 瓜蒌 麦芽 浙贝母 鱼腥草 芒硝 远志 乳腺小叶增生 天门冬 黄药子血栓闭塞性脉管炎 丹参 当归 乳香 没药 鹿角霜 麻黄 地龙 红花
五、妇科病症月经失调、痛经、闭经 丹参 川芎 当归 白芍 桃仁 红花 益母草 泽兰 牛膝 鸡血藤
王不留行 月季花 凌霄花 香附 玫瑰花 肉桂 赤芍 牡丹皮 虎杖 苏木 刘寄生 三棱 莪术 穿山甲矮地茶 琥珀 红藤 茜草
山楂崩漏、月经过多 荆芥炭 贯众炭 阿胶 大蓟 小蓟 地榆 侧柏叶 苎麻根 羊蹄 三七
茜草 蒲黄 仙鹤草 紫珠 棕榈炭 藕节 炮姜 艾叶 山茱萸 海螵蛸 五倍子 乌梅炭 龟甲 墨旱莲鹿角胶子宫脱垂 升麻 葛根 黄芪 五倍子 金樱子 白矾 三七子宫糜烂、宫颈炎 蚤休 山豆根 半夏 鱼腥草 马钱子 紫草 益母草 黄柏 金银花
莪术白带 白果 芡实 莲子 海螵蛸
金樱子 石榴皮 山药 苎麻 白蔹 鸡矢藤霉菌性阴道炎 大蒜 虎杖 鸦胆子 益母草 黄柏滴虫性阴道炎 百部 苦参 仙鹤草 蛇床子 贯众 鸦胆子 吴茱萸 白矾 苦楝根皮 鹤草芽
皂角 白头翁乳汁不通 木通通草 冬葵子 穿山甲 路路通 丝瓜络 生南瓜子 续断 王不留行
紫河车回乳 麦芽 花椒 芒硝 番泻叶妊娠呕吐 砂仁 苏梗 半夏胎动不安 苏梗 砂仁 黄芩 苎麻根 杜仲 续断 桑寄生 阿胶子宫肌瘤 黄药子 三棱 莪术 白矾 乳头皲裂 白及 产后尿潴留 蝉蜕 地龙产且腹痛 川芎 山楂 当归 红花 益母草 丹参 荔枝核不孕症 鹿茸 紫河车 蛤蚧 菟丝子 杜仲 巴戟天 附子 仙芽 淫羊藿 肉苁蓉 人参
六、儿科病症小儿惊风 蝉蜕 钩藤 牛黄 羚羊角 白芍 僵蚕 地龙 制南星 天麻 柴胡 石菖蒲
百日咳 百部 黄连 地龙 马齿苋 侧柏叶 小儿夏季热 青蒿 地骨皮 银柴胡 胡黄连 荷叶 香薷小儿疳积 使君子 鸡内金 鸡矢藤 地骨皮 银柴胡胎毒 黄连 甘草
七、五官科病症牙痛 细辛 拳参 半夏 茜草 苍耳子 鸡矢藤 丁香 白头翁 石膏 知母 黄连 荜茇
甘松 牛膝 冰片口腔溃疡 白及 五倍子 灯心草 淮山 细辛 吴茱萸 冰片 朱砂 仙鹤草 板蓝根
牛黄急慢性鼻炎 苍耳子 白芷 辛荑 细辛 丹参 当归 冰片急慢性咽喉炎 桔梗 诃子 薄荷 牛蒡子 山豆根 玄参 麦冬 玉竹 胖大海 半夏 黄连
甘草 板蓝根 丹参 绞股蓝 人参叶 熊胆 金荞麦 冰片 石菖蒲 马勃 射干中耳炎 冰片 紫草 虎耳草 半夏 荷叶 麝香 耳鸣、耳聋 当归 丹参 红花 葛根 山茱萸 磁石 石菖蒲 何首乌
骨碎补急性结膜炎 黄连 车前子 密蒙花 青葙子 决明子 夏枯草 谷精草 栀子 羚羊角 槐花
冰片 元明粉 茺蔚子 蝉蜕 秦皮 熊胆 蒲公英 牡蛎 珍珠母 桑叶 菊花 蔓荆子 木贼荠菜 麦粒肿 大黄 鸭跖草 淡竹叶 紫花地丁视物昏花、白内障 蝉蜕 沙苑子 枸杞子 女贞子 菟丝子 石斛 黑芝麻 桑椹 磁石
石决明夜盲 苍术 脱发 侧柏叶 羊蹄
八、皮肤科病症湿疹、湿疮 苦参土茯苓 虎杖 羊蹄 鸡矢藤 白矾 白鲜皮 地肤子 蛇床子 白蒺藜 黄连
黄柏 龙胆草 野菊花 穿心莲 地榆 艾叶 煅龙骨 紫草 臭梧桐 海桐皮 豕希&
&&&莶草 苍术
益母草 滑石 扁蓄 茵陈蒿 花椒 青木香 苦楝皮 椿皮风疹 荆芥 防风 苍耳子 刺蒺藜 薄荷 蝉蜕 升麻 浮萍 蕲蛇 蚕沙 路路通 凌霄花
疥癣 海桐皮 芫花 泽漆 川楝子 苦楝皮 椿皮 芜荑 羊蹄 凌霄花 皂荚 百部
石菖蒲神经性皮炎 蚤休 生地黄 红花 吴茱萸 鸡矢藤 苦参 银屑病 乌梅 全蝎 徐长卿 商陆 紫草 槐花 雷公藤 洋金花寻常疣 乌梅 艾叶 三七 半夏 鸡内金 野菊花 刺蒺藜 蒲公英扁平疣 地骨皮 板蓝根 香附 鸦胆子 柴胡 紫草 刺蒺藜鸡眼 半夏 冰片 芦荟 鸦胆子 骨碎补 蜈蚣手足皲裂 白及 甘草带状疱疹 升麻王不留行 乌贼骨 当归 板蓝根 海金沙 菟丝子
地龙稻田性皮炎 川椒 旱莲草头虱、体虱 百部白癜风 马齿苋 乌梅 生姜 刺蒺藜 骨碎补 麝香 补骨脂 菟丝子
斑秃 侧柏叶 墨旱莲
骨碎补带状疱疹 马齿苋 半边莲 当归 王不留行 升麻 地龙 板蓝根 海螵蛸
九、肿瘤恶性肿瘤 山慈姑 白花蛇舌草 莪术 蚤休 天花粉 薏苡仁 茯苓 猪苓 瓜蒌 山豆根
射干 汉防已 黄药子 夏枯草 全蝎 蜈蚣 半边莲 蒲公英 鱼腥草 羊蹄 丹参 赤芍 三七大蓟 小蓟 鸦胆子 石菖蒲 儿茶 紫草 生南星
威灵仙 补骨脂 女贞子 山茱萸 淫羊藿 半夏 海带 海藻 昆布 麝香 瞿麦食道癌 泽漆黄药子 蜈蚣 肺癌 鸦胆子 蜈蚣 蒲公英 黄药子 山豆根 胃癌 大黄黄药子 蜈蚣 麝香 白花蛇舌草肝癌 蕲蛇 莪术 黄药子 麝香 虎杖白血病 鸡血藤 青黛 莪术乳腺癌 蜈蚣 夏枯草 蒲公英子宫颈癌 天南星 蜈蚣 莪术 鸦胆子绒毛膜上皮癌 天花粉 直肠癌 黄药子 麝香膀胱癌 山豆根癌症疼痛 冰片 罂粟壳
已投稿到:
以上网友发言只代表其个人观点,不代表新浪网的观点或立场。您的举报已经提交成功,我们将尽快处理,谢谢!
肾阳虚主要表现为现色苍白、畏寒怕冷、浮肿、腰腿冷痛、尿频而少、慢性腹泻、男性慢痿、女性闭经等症,治疗上可酌情使用金匮肾气丸、桂附地黄丸、右归丸等方剂;肾阴虚则主...
病情分析:
补肝肾,健脾胃,益精血,安心神,悦颜容,止喘嗽.
指导意见:
灵芝泡酒方法1.取灵芝5克左右放入一斤白酒内,浸泡一周即可饮用.2.选个大的灵芝或切...
灵芝不仅可以松弛子宫肌肉,避免子宫过度收缩,具有安胎的效果,还可以促进胎儿生长发育和脑部发展,甚至能安定准妈妈在怀孕期间忧郁易感的情绪,促进胃口、增强体力,另外...
美白,祛斑,排除皮肤毒素,回答满意给个好评谢谢
补气的。白术,茯苓,甘草,在加人参是四君子汤,补气的基础方,益气健脾。这里去掉人参换上养血敛阴的白芍,应该是补气养血吧。
大家还关注中药专病专方手册_百度文库
两大类热门资源免费畅读
续费一年阅读会员,立省24元!
中药专病专方手册
上传于||文档简介
&&适​用​于​免​煎​中​药​颗​粒
阅读已结束,如果下载本文需要使用1下载券
想免费下载本文?
定制HR最喜欢的简历
下载文档到电脑,查找使用更方便
还剩21页未读,继续阅读
定制HR最喜欢的简历
你可能喜欢1、龟甲抗纤丸 (李夏亭)....................................................... 12、消胀理气汤 (姚树锦)....................................................... 2
3、胃痞汤 ........................................................... 34、痔疮合剂 ......................................................... 45、升阳祛霾利窍饮 ................................................... 56、活命10妙饮 ...................................................... 67、痛泻宁方 ......................................................... 7
8、和胃调中汤 ....................................................... 89、葶苈五子汤 ....................................................... 9
10、化瘀涤痰汤 ...................................................... 10
11、肾衰方 肾衰膏 ................................................... 11
12、咳喘宁方 ........................................................ 12
13、膝舒汤 .......................................................... 13
14、运脾开胃汤 ...................................................... 14
15、平肝清脑降压汤 .................................................. 15
16、利心水汤 ........................................................ 16
17、安胃温胆汤 ...................................................... 17
18、小柴胡汤加减治疗干燥综合征 ...................................... 18—————————————————————————————————————————
1、龟甲抗纤丸——李夏亭李夏亭,江苏常州人,1952年出生。常州市第三人民医院主任中医师,江苏省名中医。博览群书,博采众长,融中汇西,勤于实践,擅长各种慢性肝病、肺病、肿瘤、皮肤病、消化系疾病和温热病的治疗,有自己独特见解和辨证论治方法。研制了柔肝降脂胶囊、金虎降酶胶囊、三草冲剂、冬草口服液、软肝化瘀膏、益母生化膏、疏肝健脾散、门冬益肺冲剂等纯中药制剂。开展多项中医药科研,其中《中风高危因素的研究》获江苏省中医管理局科技进步一等奖。主编著作2部,参编2部,发表论文40余篇。
【组成1】 &炙龟板200g,炙鳖甲100g,炮山甲100g,鸡内金100g,浙贝母100g,山茱萸100g,熟地黄150g,驴皮胶100g,西洋参50g,生白术100g,白芍100g,赤芍100g,参三七100g,炙丹参100g,制莪术100g,水蛭50g,桃仁50g,炙全蝎50g,炙黄芪200g,茯苓100g,建泽泻100g,熟大黄100g,研末。
【组成2】川石斛300g,木灵芝300g,仙灵脾100g,茜草100g,地鳖虫50g,生牡蛎500g,苡仁500g,白花蛇舌草500g,蒲公英500g,苦参300g,煎汤泛丸。
【功能】 健脾祛湿,化瘀消瘕,柔肝益肾
【主治】 肝硬化、慢性肝炎属气阴两虚,肝阴内耗,夹有痰湿瘀血互结所致者。 用法 每次10g,每天2次,温水送服。忌食发物,感冒发热期间暂停。
【方解】 &清补兼施同时采取化痰散结、祛瘀通络。龟板、鳖甲、白芍、炮山甲、牡蛎养肝柔肝、平肝软坚;驴皮胶、石斛、熟地黄、西洋参、灵芝、山茱萸、仙灵脾益肾养血;黄芪、鸡内金、白术、茯苓、泽泻、浙贝母健脾祛湿化痰;赤芍、参三七、制军、水蛭、莪术、茜草、桃仁、地鳖虫化瘀行血中之滞;全蝎、苡仁、白花蛇舌草、蒲公英清热解毒。现代药理研究表明,丹参、桃仁、赤芍等活血化瘀中药可显著抑制肝星状细胞的活化与增殖,抑制HSC的细胞外基质(ECM)的形成,动物实验及药理研究都已证明或初步证实有较好的抗肝纤维化作用。本方寓清热解毒、健脾利湿、柔肝疏肝、消积破瘕、活血化瘀、补益肝肾等多法,同时兼顾抗病毒、保肝、抗纤维化、调节免疫功能的作用。
【加减 】舌苔腻加佩兰、厚朴;便溏去苦参、鳖甲,加怀山药、车前子;鼻和牙龈出血去水蛭、桃仁、地鳖虫,加生地、茅根、茜草炭。
2、消胀理气汤——姚树锦姚树锦,1936年3月出生,汉族,河北省武安市人。出身中医世家,为清“太医”、“太和医室”第4代传人,全国名老中医专家学术经验继承工作指导老师。幼承庭训,早年曾就读于文科大学,有深厚的中国传统文化功底,后随父从医,先后在西安市第二医院及西安市中医医院工作至今。
临床善用经典,活承家传,师古而不泥古,擅治各种疑难杂症,对系统性红斑狼疮、各型肾病、肿瘤、类风湿性关节炎及常见消化、心脑血管疾病深有研究,对妇、儿科疾病也有独到见解。善用扶正固本法,治疗中以祛邪不伤正、扶正勿留瘀、治病护胃气为总则,补气兼行气,补血必疏络,补阴需助阳,补阳亦和阴。同时注重调畅气机,促进升降,以“六腑以通为用”为依据,倡“通补”学说,处方用药轻灵平淡而疗效卓著。
【组成】 清半夏10g,厚朴10g,甘草10g,沉香3g,莱菔子10g,大腹皮10g,生姜10g,太子 & & & & & & & & &参30g。
【功能】 健脾温运,宽中除满,消胀理气
【主治】 各种杂病所致腹胀痞满之证
【方解】 &伤寒原文为“发汗后,腹胀满者,厚朴生姜半夏甘草人参汤主之”,其“发汗后”已示人寓“攻后正虚”之意,以健脾温运,宽中除满为法,行气消满与健脾温运之品和于一方,用于虚中之滞,对脾虚痞满效佳。然原方消胀理气之力略嫌单薄,伤寒误汗过汗者尚可,对各杂病所致虚滞胀满重者则力有未逮。本方师其虚滞之病机,酌加行气止痛、温中降逆之沉香,行气导滞利水之大腹皮,消食降气除胀之莱菔子以增广其用,常应用于各种胃炎、肝炎、肾炎等杂证之中焦枢机不利者,无论其气滞、食积、水停者均有效验。中焦为人身气机枢纽,脾升胃降则周身气机通利,升降和调;六腑以通为用,胃气不降则百病丛生,此方以通降胃气为主,然通降之中则兼寓补脾升清之意,故称其为通补之法。此方以降促升,与补中益气汤甘温补中升清降火之以升促降法遥相呼应,二者立法虽升降迥异,然构思成方则有异曲同工之妙。
【加减 &】食积重者常加生山楂、砂仁、内金增消导之能;大便秘结者则伍当归、瓜蒌仁、大云等润肠通便;腹胀满痛泻则配痛泻要方;胃气不降而见呃逆者则加四逆散及苏子;胃中嘈杂者则酌配左金丸;若兼见气阴不足甚者可配生脉散为朋,表虚不固可合玉屏风为友,气虚湿停则可以四君子汤加黄芪、生薏仁联用。
3、胃痞汤——张杰张杰,1946年出生,安徽省涡阳县人。1965年中医学徒出师。现任安徽中医学院主任医师,硕士研究生导师,安徽省名中医,第三批全国老中医药专家学术经验继承工作指导老师。兼任世界中医药学会联合会老年医学专业委员会理事、中国中西医结合学会养生学与康复医学专业委员会委员、安徽省中医药学会常务理事、安徽省中医药学会仲景学说研究会副主任、安徽省中医药学会肝胆专业委员会副主任。从事医、教、研工作42年,功底扎实,学验俱丰。发表论文20余篇,出版中医专著四部,完成科研3项。学术上崇尚经典,善用经方,主张用中医的思维辨证论治。现专攻内科疑难杂病,擅长治疗消化系统疾病,如慢性胃炎、萎缩性胃炎、结肠炎、急慢性肝炎、肝硬化、脂肪肝;对支气管炎、哮喘、高血压病、冠心病及糖尿病等病的治疗亦有丰富的临床经验。
【组成 】生黄芪30g,党参15g,石斛15g,蒲公英30g,白花蛇舌草30g,丹参30g,莪术10g & & & & & & & & & ,焦山楂15g。
【功能】 益气健脾,养阴和胃,化瘀解毒,行滞消痞。
【主治 】慢性萎缩性胃炎。出现胃脘痞满胀痛,或隐痛灼热,畏寒纳少,消瘦神疲等症。 用法 每日一剂,水煎服。
【方解 &】慢性萎缩性胃炎多由浅表性胃炎发展而来,若伴有肠上皮化生或异型增生者则有癌变可能。笔者认为其病机为脾胃气阴亏虚,升降失司,湿浊、痰瘀日久蕴毒所致,即脾胃亏虚为本,内外合毒为因,胃络瘀阻为标,虚、毒、瘀互为因果,合而为患,日久致病。
【】本方扶正益胃,化瘀解毒,行滞消痞,攻补兼施,动静相宜。方中黄芪味甘性微温,长于益气健脾,《本草逢原》言其“性虽温补而能调血脉,流行经络,可无碍于壅滞也”,故为君药。伍以党参、石斛益气养阴、健脾和胃。党参甘平,补中益气,生津养血,《本草正义》言其“健脾而不燥,滋胃阴而不湿”;石斛补胃阴清胃热,《本草纲目拾遣》谓“清胃,除虚热,生津,已劳损”。佐以白花蛇舌草、蒲公英清热解毒。蒲公英解毒散结,清热利湿,《医学篡要》谓“补脾和胃、泄火”;白花蛇舌草清热解毒,凉血活血。又以丹参、莪术行滞化瘀、补中寓通。丹参苦微寒,化瘀滞,通脉络,养营血,去滞生新,活血定痛,《吴普本草》言其“治心腹痛”;莪术善于温通行滞,破血消积,李时珍认为“治气中之血,理中焦之气”。阳明胃经为气血之海,胃脘疾病主要责之于气血失常,运行不畅,以气中之血药治之最为适宜。使以焦山楂酸甘微温,消食除积,化滞祛瘀。全方攻补兼施,寒温并用,标本兼顾,滋而不腻,温而不燥,扶正不留邪,祛邪不伤正,使虚弱之脾胃得以振奋,上下气机得以条达,毒邪去,瘀血通,则痞胀得消,诸症自除,萎缩得以逆转。
脾胃虚寒者加桂枝、干姜、良姜等;湿重者加苍术、草蔻等;肝胃郁热者加柴胡、枳实、白芍、炒栀子、牡丹皮等;胃阴亏虚者加生地、麦冬、北沙参等;瘀血胃痛者加蒲黄、五灵脂、炒延胡索等;寒热错杂者加半夏、干姜、黄苓、黄连。
4、痔疮合剂——赵树森赵树森,男,1943年出生,河南巩义市人。主任医师,硕士生导师,全国名老中医学术经验继承工作指导老师,解放军第161中心医院中医科主任,兼任中华中医药学会常务理事,全军中医学会常务理事。
从医40余年,谙熟经典,汇通中西,逐渐形成了独具特色的诊疗风格,在治疗上注重中西合参,知常达变,遵古而不泥古,推崇经方,不薄时方,用药上主张药必对证,用必够量,当轻则轻,当重则重。对不育不孕症、妇科病,男科病、脾胃病、肿瘤、肝胆病、泌尿系结石、皮肤病等均有深入研究。发表论文30余篇,参编专著3部。
【组成】 当归20g,连翘15g,炒栀10g,大黄(后下)15g,黄芩15g,柴胡15g,升麻15g, & & & & & & & & & &生甘草15g。
【功效】 清热解毒、活血止血、缓急止痛、升提举陷,润肠通便。 主治 痔疮急性发作期。
【方解】 &痔疮病机关键为火热毒邪下注、结聚魄门,以痔核下陷脱出和出血为基本病变特征,病理性质突出表现为血瘀、热毒、疼痛、下陷,治疗应以活血化瘀、清热解毒、缓急止痛、升提举陷、润肠通便为大法。生大黄、黄芩、升麻、炒栀、连翘等皆为清热泻火、凉血解毒之品,合用则效专力宏,能迅速清除结聚于魄门之火热毒邪,消退水肿;柴胡和升麻配伍有升提举陷之力,使下脱之痔核回纳;生大黄泻热通便,止血,便畅则免流血之虞,还可预防痔核的复发;甘可缓急,甘草不仅可以和中缓急止痛,生用还有清热解毒之效。
【用法】 加水500ml,先煎诸药,后下大黄,取汁300ml,分2次服。
【加减 】出血多者可加地榆炭、槐花;大黄用量须根据大便通畅与否灵活加减,如用大黄后反觉肛门部有压迫感等不适感觉时应适当减量或减去。
【禁忌】 平时应注意戒除饮酒嗜好、忌食辛辣刺激性食物,避免过劳负重、久坐久立等。名医名方 -2
5、升阳祛霾利窍饮——谢强谢强,男,生于日,江西省临川;主持国家级、部省级、省厅级科研课题16项,荣获国;组成升麻6g,葛根12g,炙黄芪15g,熟附子6;功能益气升阳,祛霾利窍;主治用于耳眩晕、耳聋、耳闭、脓耳、鼻窒、鼻渊、鼻;用法每日1剂,水煎分2次服;方解五官慢性虚性疾病,多为浊邪阴霾蒙蔽清窍,邪害;加减本方可作为治疗脾肾阳虚、阴霾蒙蔽五官清窍。升阳祛霾利窍饮
谢强,男,生于日,江西省临川人。毕业于江西中医学院。教授、主任中医师、硕士研究生导师、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专家、全国老中医药专家学术经验继承工作指导老师、江西省名中医、江西省优秀教师、江西省优秀研究生指导教师、南昌市第十二届政协委员。现任江西中医学院嗓音言语听力医学研究所所长、江西中医学院中医五官科专业硕士点主任、江西省中医院耳鼻咽喉科主任。
主持国家级、部省级、省厅级科研课题16项,荣获国家发明专利、江西省优秀新产品一等奖、江西省科技进步二等奖、南昌市科技进步二等奖等各1项。在国内外发表论文112篇,主编及参编著作36部。
【组成】 升麻6g,葛根12g,炙黄芪15g,熟附子6g,肉桂3g,菟丝子9g,白芷6g,石菖蒲3g。
【功能 】益气升阳,祛霾利窍。
【主治】 &用于耳眩晕、耳聋、耳闭、脓耳、鼻窒、鼻渊、鼻鼽、喉痹、喉喑、乳蛾、口疮、目翳、目障,属脾肾阳虚、阴霾蒙蔽清窍之虚性病证者。症见五官不利、头重身困、气短乏力、面色苍白、脘痞纳差、大便软烂、小便清长、舌淡苔腻,脉细弱或沉迟;以及梅尼埃病、感音神经性耳聋、分泌性中耳炎、慢性化脓性中耳炎、慢性鼻炎、慢性鼻窦炎、变应性鼻炎、慢性咽炎、慢性喉炎、慢性声带炎、慢性扁桃体炎、复发性口疮、角膜斑翳、中心性渗出性脉络膜视网膜病变等见上述症状者。
【用法】 每日1剂,水煎分2次服。慎进生冷、鱼腥食物。
【方解】 &五官慢性虚性疾病,多为浊邪阴霾蒙蔽清窍,邪害空窍所致;治疗应以升阳祛霾、久塞其空为法则。本方君用升麻、葛根、炙黄芪,升阳益气,鼓舞阳气、升清降浊、温煦清窍,正所谓“离照当空,群邪始得垂散。”臣用熟附子、菟丝子、肉桂,助阳益气,助君药温阳化浊、煦养清窍,正所谓“益火之源,以消阴翳。”佐用白芷、石菖蒲,辛香散浊、祛霾开窍。使以石菖蒲为药引,芳香走窍,引众药达窍,升阳祛霾、开利清窍。众药相伍,共奏益气升阳、祛霾利窍之效,正所谓“久塞其空,谓之良工。”及“红日当空,阴霾自散。”
【加减】 &本方可作为治疗脾肾阳虚、阴霾蒙蔽五官清窍虚性病证的基本方。眩晕呕恶者,加藿香梗、姜半夏、五味子;耳聋、耳鸣、头晕者,加磁石、黄精、五味子;耳闭头困重者,加佩兰、香附、郁金;脓耳日久,脓液稀薄者,加苡米仁、覆盆子、干地龙;鼻窒塞日久,香臭难闻者,加桂枝、白芍、杏仁、田七;鼻渊浊涕多,头晕者,加干地龙、覆盆子、川芎;鼻鼽,喷嚏频作,清涕长流者,加覆盆子、金樱子、五味子;喉痹乳蛾,咽肿隐痛、哽哽不利、咳嗽胸闷,加绿萼梅、红花、橘络;喉喑,声嘶日久、喉肿隐痛、咳嗽胸闷,加木蝴蝶、橘络、诃子;口疮难愈,此起彼伏、疼痛难忍,口淡不渴,加五倍子、干姜、五味子;目翳目障日久,视物昏矇模糊者,加谷精草、僵蚕、川芎。诸病阳虚甚,手足难温、大便不成条者,加补骨脂、紫河车、红参。
6、活命10妙饮——汤坤标汤坤标,男,1937年出生。1963年毕业于上海中医学院。
【组成】 金银花20~50g,当归10~30g,赤芍10g,乳香10g,没药10g,苍术10g,黄柏10g,川牛膝10g,玄参10g,生甘草10g。
【功效】 清热解毒、活血止痛、燥湿。
【主治】 下肢疮疡,局部见红、肿、热、痛,或疮口脓腐甚多,或疮面流溢黄水。 用法 每日1剂,加水煎500ml,分2次服。
【方解】 本方由仙方活命饮、三妙散、四妙勇安汤三方化裁而成。
下肢疮疡有如下特点:1.阳证疮疡极易转成阴证,而阴证疮疡极易染毒而成本阴标阳;
2.常夹有湿邪;3.溃后疮面往往流溢黄水;4.溃后疮口极难愈合。
治疗阳证疮疡,仙方活命饮是常用要方。本方以仙方活命饮为主加减。保留原方清热解毒的金银花、甘草,和营活血止痛的当归、芍药、乳香、没药,去原方中防风、白芷、山甲、皂刺,使本方的适用范围扩大,不仅适用于早期未溃之疮疡,亦适用于已溃之疮疡。加入三妙散黄柏、苍术,增加了本方清热燥湿的作用。方中含牛膝,以利于药力下行。再加入清热解毒、滋阴生津的玄参、并加重金银花、甘草、当归的用量,这是由于下肢疮疡往往热毒较重、病情较长易伤及阴津。
1.下肢疮疡初起,见恶寒发热者,去玄参,加防风、白芷、牛蒡子。
2.下肢疮疡肿势已成,将要酿脓,症见高热、剧痛者可加穿山甲、皂角刺、蒲公英、紫花地丁。
3.发于下肢的丹毒、红丝疔,症见高热、局部皮肤焮红、灼痛者,可加牡丹皮、生地黄、蒲公英、紫花地丁。
4.湿毒(脚癣感染):患者原有脚癣(干、湿脚气,俗称“香港脚”
),因跋涉泥泞湿地而触毒,症见全脚肿胀、脚蹼糜烂、流溢黄水者,可去乳香、没药、玄参,加车前子、泽泻、薏苡仁、赤小豆。
5.股肿(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症见小腿至全腿突然剧肿、胀痛者,可加薏苡仁、赤小豆、泽泻、车前子。
6.脱疽:血栓闭塞性脉管炎、动脉硬化性闭塞症、糖尿病脚)属于热毒型者,症见脚部干瘦,皮肤紫黑,皮温低,趾(肢)端溃烂,直至趾骨零落。若疮面脓腐不多,臭味不甚者,可加皂角刺、生黄芪;若疮面脓腐甚多,有腐臭味者,可加重金银花、当归、玄参、甘草的用量,再加薏苡仁、天花粉。
7.臁疮(下肢慢性溃疡):症见小腿下段皮肤粗糙呈紫褐色,皮质厚、僵硬,疮口久溃不愈。若疮面脓腐甚多、有腐臭味者,可加薏苡仁、天花粉;疮面流溢黄水甚多者,可加云茯苓、泽泻、赤小豆、车前子;疮面脓腐不多、不恶臭、流溢黄水亦不多者,可加生黄芪、皂角刺。
8.血栓性静脉炎、某些血管炎:腿部皮下结节,按之疼痛,可加桃仁、红花、香附、延胡索。
7、痛泻宁方——王长洪王长洪,1944年出生,1968年年毕业于第四军医大学。1979年考取研究生,获硕士学位。曾师从董建华。现任沈阳军区总医院国家中医消化重点学科博士生导师、主任医师。兼任中华中医药学会第四届理事会理事、全军中医药学会副会长、中医内科专业委员会主任委员。2007年被授予全军国医名师称号。
从事医、教、研40余年,擅于内镜诊断与中医辨证相结合,中西医结合治疗消化系疾病。发表论文180余篇,主编、参编医学专著6部,获全军或省部级科技进步奖14项,其中二等奖2项、3等奖12项,荣立二等功1次、三等功1次。
【组成】 党参10g,炒白术15g,苍术10g,白芍10g,陈皮10g,五味子10g,肉桂5g,炮姜10g,黄连5g,甘草5g
【功能】 疏肝缓急,健脾燥湿,温阳补肾
主治 肠易激综合征、腹痛腹泻经久不愈。溏便、黏液便甚或水样便,紧张易发,遇寒加重。舌质淡红,苔薄白,脉弦。
【用法】 每日1剂,水煎服。
【方解】 &肠易激综合征属腹痛、泻泄范畴。与肝郁、脾虚、肾阳不足有关。其中脾虚是基础、肝郁是发病的条件,肾虚是迁延不愈的根本。本方师法董建华教授的经验,采用肝、脾、肾同调之法。方中白芍、陈皮、五味子疏肝解郁、缓急止痛;党参、白术、苍术、甘草益气健脾、燥湿止泻,补而不腻;肉桂、炮姜温补肾阳,益火之源;黄连调胃厚肠,与温热之肉桂、炮姜寒热并用,相得益彰。
【加减】 &情志不舒,肝郁明显者,加柴胡10g、牡蛎15g;神疲乏力,脾虚明显者,加黄芪10g、山药10g;苔腻湿重者加姜半夏10g、茯苓10g;气滞腹胀者,加木香6g、乌药10g;舌黯脉络瘀阻者,加当归10g、川芎10g;舌苔薄黄夹热者,加败酱草10g;形寒肢冷阳虚明显者,加制附片10g。
8、和胃调中汤——何晓晖何晓晖,男,生于1952年,江西省东乡人。1978年毕业于上海中医药大学。江西中医学院副院长,教授、主任中医师。江西省名中医,全国老中医药专家学术经验继承工作指导老师。中国中西医结合学会消化专业委员会常务理事、江西省中西医结合学会常务理事、抚州市中医药学会会长。2006年获全国五一劳动奖章,并获江西省卫生科技先进工作者、江西省中医先进个人、抚州市科技标兵等称号,享受江西省政府特殊津贴,。主持国家、省厅、市科研课题11项,获省、市科技成果一、二等奖6项。主编著作和全国性教材11部,发表学术论文、译文81篇,申请专利1项。从事中医临床、教学、科研及管理工作近40年,擅长治疗脾胃疾病,尤其对慢性萎缩性胃炎治疗具有独特的治疗经验。&【 组成 &】姜半夏10g,干姜3g,黄连4g,黄芩10g,党参15g,吴茱萸3g,白芍12g,白术12g,茯苓15g,枳壳12g,丹参12g,蒲公英15g,海螵蛸15g,莱菔子12g。
功能 和胃健脾,平调中焦。
【主治】 慢性胃炎、胃十二指肠溃疡,属寒热虚实夹杂者。症见胃脘疼痛胀闷,灼热嘈杂,嗳气泛酸,咽喉不利,大便不调,舌苔白或黄,脉细弦或缓。
【用法】 每日1剂,水煎分2次服。慎进冷、硬、辛、甜、酸食物。
【方解】 &本方由半夏泻心汤、四君子汤、己戊丸等方化裁组成,其中半夏泻心汤(半夏、干姜、黄连、黄芩等)辛开苦降、除实补虚、寒热并治;己戊丸(黄连、吴茱萸、白芍)疏肝和脾,清热降逆;四君子汤(党参、白术、茯苓)健脾益胃运湿;再加枳壳、莱菔子理气化滞;丹参理血活血;蒲公英清热健胃;海螵蛸制酸护膜。本方以“衡”为法,即寒热并治,攻补兼施,升降相宜,气血同调,湿食同理,以平调中焦脾胃阴阳、寒热、气血、虚实、升降等。
【加减 &】本方可作为治疗寒热虚实夹杂型胃病的基本方,若辨证准确,效果显著。脘痛明显者,加木香、延胡索;脘腹胀闷者,加厚朴、大腹皮;胃冷明显者,加桂枝、制附子;大便干结者,加大黄、虎杖;大便溏薄者,加山药、扁豆;泛酸明显者,加瓦楞子、浙贝母;嗳气明显者,加旋覆花。
9、葶苈五子汤——何晓晖何晓晖,河南安阳人,1919年出生中医世家。河南省名老中医、安阳市中医院名誉院长,教授。
1940年考入北京华北国医学院,1944年毕业后拜近代名医施今墨先生为师,并随师行医于北京、南京等地数年,系统学习和继承了老师的学术思想、临床经验和风格独具的用药规律,深得施派真传。1949年孙一民于南京开设新民中医诊所,1952年又组建南京中西医联合诊所并担任所长,其处方用药颇具施师风格,在北京、南京、广州、河南等地,行医60余载,医道医德颇负盛名。先后任河南省安阳市中医院业务院长、河南中医学会常务理事、省教育厅特聘高级职称评委、河南中医学院特邀研究员、河南省第六届人大代表、河南安阳市政协副主席等职。
孙老擅长甘寒养阴法、调理气机法、清脑法和软坚散结法。尤善于治疗小儿病毒性肺炎和急性白血病。结合施师经验和自己临证体会,创立了许多简、便、廉、验的处方,其中尤以“四鲜汤”、“葶苈五子汤”为特效,其运用中药治疗急性白血病的临床研究于1999年荣获河南省科技进步奖。
【组成】 葶苈子2g,牛蒡子3g,莱菔子3g,炒杏子(仁)2g,川贝母2g,炙苏子2g,炙化橘红3g,大枣3枚(去核)。
【用法】 上方1剂,煎成60ml,每日分2~3次温服。
【功能】 化痰降气,定喘消胀。
【主治】 小儿病毒性肺炎。
【方解】 &小儿为稚阳之体,脏腑娇嫩,且肺为娇脏,一感外邪,首先犯肺,小儿素有痰湿,复感受外邪,风寒外束,肺卫失宣,痰浊壅塞气机,肺气不降,清肃之令不行,故见咳喘、鼻煽、痰鸣、发热等症状;疾病后期多出现腹胀,多由肺与大肠相表里,肺气不降则腑气不行而致。方以葶苈子降肺气、利肺水、化痰定喘;牛蒡子散风热利咽喉、化痰止咳;苏子、莱菔子、杏子降气祛痰、止咳定喘;川贝、化橘红润肺止咳、理气化痰;大枣缓和葶苈子峻烈之性。全方共奏化痰定喘,清热止咳,消除胀满之功。
加减 发烧惊战加苇根、连翘、钩藤以清热镇惊;咳嗽甚加前胡、白前。
名医名方 -3
10、化瘀涤痰汤——孔昭遐孔昭遐,1934年生,安徽医科大学教授、主任医师,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全国老中医药专家学术经验继承工作指导老师,安徽省名中医。从事医疗、教学、科研工作50余年,主编、合编著作6部,发表论文60余篇。先后承担过“中西医结合治疗大面积烧伤研究”、“紫肾方治疗紫癜性肾炎临床研究”以及“十五”国家科技攻关计划:基于信息挖掘技术的名老中医临床诊疗经验及传承方法研究孔昭遐名老中医学术思想、经验传承研究等省、部级科研课题。其中“中西医结合治疗大面积烧伤研究”获首届全国科学大会奖。&【组成1】 &当归10g, 川芎6g, 赤芍10g, 丹参30g, 桃仁10g, 红花6g,地龙10g, 胆南星10g, 天竺黄10g, 制香附10g。2. 水蛭
研细末,过100目筛。 功能 化瘀涤痰,疏经通络。
【主治】 颅脑外伤致亚急性或慢性颅内积血、积液。
【用法 】汤药:水煎2次,取汁混合后,分2次温服。神志不清者,用鼻饲灌药,每日1剂。
【组成2】水蛭粉:每次3g,开水或药汁送下。神志不清者,用开水或药汁调稀后,鼻饲灌药,每日2~3次。
【方解】 &中医关于“伤必致瘀”的观点,早在《黄帝内经》已有论述。由于外力损伤脑髓脉络,血溢脉外,离经之血即为瘀血。津液是血液的组成部分,血溢脉外的同时,津液亦随之外渗,外渗的津液可聚而为湿,凝而成痰,故颅脑外伤除有瘀血之外,尚有痰浊为患,证之临床,颅脑外伤患者的急性期或亚急性期,舌苔大多黄腻而厚亦是明证。脑为髓海,是元神之府,清旷之所,外伤后痰瘀互结,清窍被蒙,神机堵塞,则神识障碍;神机逆乱,则癫痫抽搐;血瘀气滞,不通则痛,致头痛眩晕;痰浊中阻,胃失和降,则恶心呕吐;痰瘀流窜经隧,则肢体瘫痪。故治疗颅脑外伤必须化瘀,涤痰兼顾。方中水蛭为祛瘀主药,三七为治伤要药,当归、赤芍、桃仁、红花、丹参、川芎、地龙均可助水蛭以活血化瘀,疏经通络,香附开郁行气,黄芪补气升提,气为血帅,气行则血行,亦有助于行气活血。胆南星为涤痰主药,天竺黄、石菖蒲、远志助胆南星以祛痰开窍,镇惊定痛;积水多者加路路通、猪苓、茯苓、泽泻、车前子等以利水渗湿。
【加减 &】新伤4天以内,用水蛭、参三七以2:1配伍,共研细末,过100目筛,3g/次,2~3次/日。神志不清加炙远志、石菖蒲;恶心呕吐加陈皮、姜半夏;颅内积液多或兼有脑水肿者加猪苓、茯苓、泽泻、车前子、路路通;头痛甚者加生石决明、青龙齿、全蝎;年老体弱者加生黄芪;伴有高颅压症状者,配合西药脱水降颅压。
11、肾衰方 肾衰膏——叶景华叶景华,汉族,上海市人,生于1929年1月,出身于中医世家,对慢性肾功能衰竭的治疗,提出以扶正解毒、化瘀泄浊利湿法,组成肾衰甲方、肾衰乙方,结合肾衰膏外治,在临床上取得疗效。
【组成】 陈皮10g,制半夏10g,土茯苓30g,制大黄15g,六月雪30g,留行子30g,徐长卿30g
【肾衰甲方】:肾衰方+党参10g,黄芪30g,白术10g
【肾衰乙方】:肾衰方+黄柏10g,知母10g,黄连3g
【肾衰膏】:丁香、肉桂、生大黄、炮山甲、水蛭、留行子按1:1:2:2:2:2量研末,甘油调糊,搓成桂圆大小。
【功能】 扶正解毒,利湿、泄浊、化瘀、解毒。
【主治】 慢性肾功能不全,氮质血症期,症见神疲乏力、面色不华、腰痛酸重、身肿腰以下为甚,小便混浊,舌苔薄黄、脉弦 。
【用法】 肾衰方1剂水煎,1日分2次饭后温服。肾衰膏脐疗,每晚1次。
【方解】 &肾衰主方以制大黄泻热、除湿、行瘀、解毒为君,徐长卿温经通络、解毒、六月雪清热祛风、利湿解毒,清温并用共为臣;佐以留行子活血通经,消肿敛疮;陈皮、半夏理气化痰祛湿为使。甲方加以党参、白术、黄芪补肾健脾、益气养血;乙方加入黄柏、黄连、知母清热;肾衰膏——气味俱厚,药性走窜:丁香走窜通络,肉桂温中祛寒,生大黄、炮山甲、水蛭、留行子活血解毒泄浊,通过脐孔渗透及经络的输布,以达到疏通经络、调整阴阳、理气活血和温通排毒之效。
【临床运用】 慢性肾功能不全,氮质血症期
慢性肾衰由于病人正气亏损,脾肾功能失司,湿浊瘀毒蕴阻。晚期病变深重,正气亏虚甚,湿浊瘀毒蕴阻亦盛,已影响体内各脏腑功能,治疗不易见效,预后较差。叶老认为慢性肾衰病变过程中,变化多端,但本虚与邪实的一对矛盾始终贯穿在病变过程中,有时以邪实为主,有时以正虚为主,辨证须掌握病情标本,权衡轻重缓急,确定总的治疗方法,即:扶正、利湿、泄浊、解毒、化瘀,并按临床上大多数病例的发展规律,归纳为两大类证型。
(1)脾肾亏损:气血两虚,湿浊瘀毒阻滞,临床表现浮肿,乏力,腰酸,纳呆,泛恶,面色萎黄,小便短少,大便溏薄,舌淡胖或淡黯,苔白腻或薄腻,脉沉细或细弦。肿甚小便不利加桂枝、泽泻、车前子,瘀滞明显加水蛭、透骨草;皮肤痒加生牡蛎、珍珠母;血虚甚者加当归、桑椹子。
(2)肝肾阴亏:肝阳上亢、湿热瘀毒蕴阻,临床表现头晕,耳鸣,腰酸乏力,纳呆泛恶,呕吐鼻衄,皮肤瘙痒,口干引饮,面色灰滞,舌淡黯,苔薄黄或少苔,脉弦数或弦细,小便短赤,大便干燥,治以肾衰乙方并随症增加:衄血加白茅根,侧柏叶。舌苔腻加白蘚皮,苦参。
12、咳喘宁方——杨牧祥杨牧祥,1940年出生,1962年毕业于天津中医学院,现任河北医科大学中医学院博士生导师、教授、主任医师,兼任中华中医药学会第四届理事会理事,河北省中医药学会第四、五届理事会副会长,为全国名老中医药专家学术经验继承工作指导老师,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
从事医、教、研40余载,临床经验丰富,擅于舌诊,长于内科,尤擅治慢性肺病,法严、方活、效著。发表论文183篇;主编或参编出版医学著作51部;荣获省部级科技进步奖及教学成果奖13项,其中一等奖1项,二等奖2项,三等奖10项。
【组成】 &炙麻黄6g,炒杏仁10g,紫菀10g,款冬花10g,五味子10g,炙百部10g,地龙10g,炙黄芪15g,太子参15g,桃仁10g,丹参15g,淫羊藿10g
【功能 】补气活血化瘀,化痰止咳平喘
【主治】 慢性支气管炎,咳嗽咯痰、喘促日久,面色淡白或晦滞,体倦乏力,少气懒言,舌淡暗或有紫斑,苔白或白腻,脉象细涩或缓。
【用法 】每日1剂,水煎服。
【方解】 &慢性支气管炎属咳嗽、喘证、痰饮等范畴。其主要病机为气虚血瘀痰阻,以补气活血化瘀,化痰止咳平喘为主要治法。方中炙麻黄开宣肺气,与杏仁相合,共为宣降肺气,止咳平喘要药。麻黄具有中枢性镇咳作用,支气管痉挛时作用尤著。杏仁含苦杏仁甙,止咳平喘效佳。紫菀与款冬花均可润肺降气,化痰止咳。紫菀重在祛痰,款冬花功擅止咳,故二药常相合使用。五味子可敛肺滋阴,多用于久咳虚喘者。炙百部润肺降逆止咳,对金黄色葡萄球菌具有抑制作用。地龙咸寒入肺,通经活络,止咳平喘。炙黄芪、太子参补益肺气,可提高机体免疫力,以复肺脏宣肃之功效。桃仁活血化瘀,可祛肺络瘀血,止咳平喘。丹参功擅祛瘀活血,可增进肺泡毛细血管网的气体弥散,改善血液循环和肺的宣肃功能,使痰液更易排出。淫羊藿补肾纳气,以利肺气之肃降,诸药合用,共奏补气活血祛瘀、化痰止咳平喘之功效。
【加减】 &若汗出恶风,易于感冒,肺气虚甚者,应重用太子参30g、炙黄芪30g,酌加炒白术15g,健脾补气,少佐防风6g走表,共助黄芪固表之功效。若纳呆食少,便溏或泻,脾气虚甚者,酌加炒白术15g、茯苓15g、炒山药15g、炒扁豆10g、炒苡仁10g,以增强健脾渗湿止泻之力。若喘息日久,动则喘甚,气不得续,肾气虚甚者,酌加蛤蚧6g、胡桃肉15g,增强补肾纳气平喘之功效。若痰清稀,畏寒,寒痰较重者,酌加干姜10g、细辛3g、白芥子10g,温肺化痰。若痰多黄稠,咳吐不爽,痰热较重者,酌加黄芩10g、鱼腥草15g,清热化痰;便干者,加葶苈子6g、大黄6g(后下),辛开苦泄通便,有助于肃肺止咳平喘。若胸满闷窒,痰多色白,苔白厚腻,痰湿偏盛者,酌加清半夏10g、厚朴10g,燥湿化痰。若干咳少痰,少苔者,加沙参15g、麦冬15g、百合10g、玉竹10g,滋养肺阴。若舌质淡暗,或有瘀斑,血瘀之征明显者,酌加赤芍15g、虎杖15g,以增强活血化瘀,止咳平喘之功效。
13、膝舒汤——郭剑华郭剑华,1945年生,四川荣县人。1963年毕业于四川省泸州医学专科学校中医专业。现任重庆市中医骨科医院软伤病区主任,主任中医师。全国老中医药专家学术经验继承工作指导老师、重庆市名中医,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兼任中国针灸学会理事、中华中医药学会养生康复专委会常务委员、重庆市针灸学会副会长、重庆市中医药学会常务理事、《实用中医药杂志》副主编。
从医45年,有深厚的中医理论功底和丰富的临床经验,发表论文60余篇,出版中医专著5本,完成科研10项,获国家专利4项。学术上突出中医综合治疗特色,主张对疾病的治疗药物与非药物相结合,擅长治疗颈肩腰腿痛等疑难病症、腰椎间盘突出症、颈椎病、膝骨关节炎等。
【药物组成】 狗脊20g,熟地20g,当归15g,党参15g,土鳖虫10g,鳖甲15g,独活12g,威灵仙12g,川牛膝20g
【用法】 水煎3次,将3次药汁混合,分早、中、晚温服,每日1剂,10剂为1疗程,疗程间隔2天。
【功能】 补益肝肾,调理气血,强壮筋骨。
【主治】 膝骨关节炎。
【方解】 &膝骨关节炎属中医“骨痹”范畴。人到中年,肝肾不足,气血失调,加之外伤、劳损或感受风寒湿邪,痰瘀内停,脉络不通,筋骨失养而发生膝关节疼痛、僵硬、活动受限等症。方中狗脊、熟地为君,以温补肝肾,强壮筋骨;当归、党参为臣,以补益气血,助君益肾气;佐土鳖虫、鳖甲活血通络,软坚散结;独活、威灵仙祛寒除湿,通络镇痛;川牛膝逐瘀通络,引药下行为使。诸药合用能补益肝肾、调和气血、强壮筋骨。现代药理研究表明,独活、威灵仙、土鳖虫具有较强的镇痛、消炎作用,对物理和化学致痛的动物模型均有较好的镇痛作用。狗脊、当归、土鳖虫具有明显扩张血管作用,而当归、川牛膝还有活血和改善微循环的作用。
【加减】 &风寒偏重加防风10g、细辛3g;偏气血虚加黄芪30g、当归加至20g;偏肝肾亏损加淫羊藿10g、肉苁蓉15g;偏血瘀加桃仁10g、红花5g;湿热偏重加土茯苓30g、薏苡仁30g、蜂房10g;疼痛甚加乳香10g、没药5g。
14、运脾开胃汤——唐江山唐江山,生于1939年。现为福建省罗源县中医主任医师、中医医院名誉院长,兼任罗源县中医药学会会长。是第三批全国老中医药专家学术经验继承工作指导老师。从医45年,擅长诊治以内、儿科为主疾病,尤其对脾胃病有专长,对急危症的治疗也独具匠心。&【组成】 山药15g,扁豆15g,苍术6g,甘松2~3g(或砂仁4g),炒麦芽10g,炒山楂6g~10g,鸡肉金5g,稻香陈4g,余甘果3~5枚
【功效 】平补脾胃,助运导滞。
【主治】 小儿厌食或消化不良症。见食不贪,不思纳食,或偏食择食,或食后胀饱,消化迟缓,苔多白腻等。病久可兼见面色少华,形体消瘦,倦怠神疲。
【方解】 &山药性平不燥,补脾益阴,补脾以促湿化;扁豆性温和,味甘而气清,善于和中化湿,化湿以助脾之健运。二药共达调补脾胃,和中化湿。苍术味微苦而气芳香,其性走而不守,功能醒脾助运,温化水湿,正合脾之所喜;为防性温刚燥之性,与山药合用,起健脾之效而免过于温燥之弊,为寓刚中有柔之意;甘松微辛甘温,专入脾胃,擅长醒脾开胃,《本草汇言》云:“甘松醒脾畅胃之药也……其气芳香,入脾胃药中,大有扶脾顺气,开胃消食之功。”无甘松改用砂仁也能醒脾和胃;麦芽甘平,既能启脾开胃,消食和中,又能舒肝解郁;山楂味酸甘,性微温,功善消食化积,炒后酸味减弱,药性缓和;鸡内金甘平,能生发胃气,养胃阴,具有健脾消食之功,三味消导药配用,相得益彰,使胃气生,脾气健,肝气舒,消食导滞功能明显增强;稻香陈理气运脾,又能调味;余甘果甘酸涩凉,健胃消食。
【加碱】 &脘闷恶呕,舌苔厚白腻,中焦湿性偏重加藿香、佩兰、白蔻仁;小便黄赤,舌苔黄腻,兼见湿热加绵茵陈、天青地白、滑石;里热盛,口渴引饮加天花粉、芦根;兼外感风寒加苏叶、神曲;兼外感风热加银花、板兰根;烦躁易啼加蝉衣、龙齿;夜寐不宁加夜交藤、酸枣仁;兼咳喘痰鸣加法半夏、千日红;仅干咳加枇杷叶、川贝母、炙款冬;低热加白薇;手足心热加地骨皮;脾胃气虚加太子参、白术;大便干结加瓜蒌仁、枳实;脘腹胀痛加木香、厚朴;腹呈痉挛痛加白芍、甘草;唇红口干、花剥苔去苍术加石斛、麦冬、沙参;兼蛔虫加使君子,蛲虫加槟榔;蛔虫痛加乌梅、胡连;气虚多汗加黄芪、桂枝、白芍;阴虚盗汗加桑叶、浮小麦;大便稀溏加煨肉豆蔻、补骨脂;大便黏滞,味带秽臭加连翘。92名医名方
15、平肝清脑降压汤——孙伯扬;孙伯扬,1926年生于北京。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中医医院主任医师、教授、硕士研究生导师。1942年从师学习中医药,1950年就读于北京市中医进修学校,1960年到南京中医学院师资班进修。1990年被定为北京市中医药学术经验继承工作指导老师。曾任中国老年学会理事、中国老年学会中医研究委员会主任委员、北京市康复医学研究会理事等职。
从医60余年,积累了丰富的临床经验和扎实的理论基础,擅治中医内科疑难杂症,对中老年病种如眩晕、高血压、消渴、中风恢复等研究颇深,尤对高血压病的辨证治疗更具独见解。根据多年的临床实践,研制的特色中成药“醒脑延寿片”和“清脑平肝片”,用于不同证型的高血压病、脑供血不足、脑动脉硬化引起的眩晕疗效显著,荣获北京市科委科技进步奖。发表论文30余篇,主编《中老年眩晕临证选録》、《北京名老中医孙伯扬经验选集》。
平肝清脑降压汤
【组成】:天麻10g,钩藤15g,川芎10g,菊花12g,北柴胡8g,葛根20g,白芍10g,夏枯草10g,川楝子8g,生牡蛎30g,益母草10g。
【功能】:平肝泻热、育阴潜阳。
【主治】:肝热阳亢之高血压症。本方适用于早期高血压病,证属肝郁化火,气火升腾,肝阳偏亢引起的头晕或胀痛不爽,心悸失眠,烦急易怒,倦怠乏力,或兼项强,或兼耳鸣,或头重脚轻,血压偏高或不稳等。此时脏器尚未受损,恰是应用中医药治疗的较好时机。
方解:《素问〃至真要大论》:“诸风掉眩,皆属于肝。”高血压病的主证眩晕,其发病机制与肝的关系至为密切。其一:肝为刚脏,体阴用阳,主藏血,主升,主动,性喜条达而恶抑郁。其二:肝主疏泄,能疏发全身气机,疏发气血。其三:肝火眩晕,多以肾水亏少,肝胆相火上炎所致;肝阳眩晕,多以损伤肝阴,情志不舒所致。故善疏肝者,疏其肝胆,调和、疏畅气血,令其条达。其四:肝肾“乙癸同源”,肾精亏损或先天禀赋异常等,造成脑失濡养,失充。故调肝养肾是治疗高血压病的关键。
本方以天麻、钩藤、菊花、夏枯草平肝泻热是为主药;柴胡、葛根解肌升清(阳),配川楝子苦寒性降,疏肝行气,疏发全身气机,合柴胡又能解郁疏肝,升清降浊是为要药;白芍、生牡蛎育阴敛阴,潜镇肝阳;川芎辛温入肝胆经,活血行气,通达气血,为血中气药;与有活血作用的益母草配伍活血降压;又川芎和菊花配伍止头晕头痛。诸药合用,共奏平肝泻热,解郁清脑,育阴潜阳,疏发气机,调和气血之功效。
【加减】:1.肝热盛者,可加羚羊角粉0.3~0.6g,以增强清热平肝兼祛瘀之力;2.肝阳旺者,可减去生牡蛎,加龟板15g、石决明30g以加强滋阴潜阳之功;3.头痛重者,可加全蝎1~3g以加强通络止痛之效。4.大便秘结者,可加草决明15~30g以通便泻热;5.热盛阴伤较重者,可加生地20g或元参15g,以滋养阴液而维护内脏之功能。
16、利心水汤——曾学文曾学文,1936年生,江苏盐城人。现为江苏省盐城市中医院心内科主任中医师。1956年毕业于南京医士学校。1958年至1961年就读于南京中医药大学第一期西医离职学习中医班,结业后一直从事中医与中西医结合工作,1996年退休返聘。历任盐城市中医院大内科主任、心内科主任、盐城市中医药学会副秘书长、盐城市中西医结合学会副理事长、江苏省中医药学会心血管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江苏省中西医结合学会理事、心血管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主编《心脏病证治》,合编《中医内科学》,编审《心系论》(曾学文学术经验集)等著作5部,发表《心脏病演变与证治规律——气血水厥说》等学术论文40多篇,获市、区科技进步奖3项。1995年江苏省卫生厅、江苏省中医药管理局命名为江苏省名中西医结合专家,2002年国家中医药管理局确定为第三批全国老中医药专家学术经验继承工作指导老师。2001年获中国中西医结合学会中西医结合贡献奖。
【组成】:人参10g,黄芪40g,当归10g,川芎10g,玉竹12g,桂枝10g,制附子10g,白术10g,葶苈子30g,猪苓30g,泽泻30g。
【功能】:益气强心,活血通脉,滋阴安神,温阳利水。
【主治】:慢性心功能不全“心水证”:心悸气短,动则自汗,劳则喘促,乏力尿少,上腹胀满,不能平卧,唇指青紫,足踝浮肿,舌胖脉数等。
【用法】:加水适量,小火慢煎,头煎2小时以上,2煎、3煎至1小时,每日服药3次,7至10日为1疗程。可连续服用2~3个疗程。儿童药量酌减,孕妇忌服。
【方解】:人参、黄芪益气强心,当归、川芎活血通脉,玉竹滋阴安神,桂枝、制附子温经通阳,白术健脾化湿,葶苈子泻肺去饮,猪苓、泽泻利水消肿。全方药物在其具有益心气、活心血、滋心阴、温心阳、安心神为主的基础之上,适加化湿去饮消肿之品,起到了利心水之功效。用药符合中医心脏病病理生理“心以气为本,血为标,阴为体,阳为用,神为安,水为变”的基本特点。
【加减】:利心水汤,是针对各种心脏病所致慢性心功能不全,发展至严重阶段,导致心力衰竭,出现心水证而设。《金匮要略》:“心水者,其身重而少气,不得卧,烦而躁,其人阴肿。”治疗视其原发病,以本方为主,临证加减为:高心病加天麻、菊花、钩藤、夏枯草;冠心病加丹参、赤芍、郁金、延胡;肺心病加杏仁、贝母、桔梗、桑白皮;风心病加防风、防己、羌活、独活;心肌炎加大青叶、银花、连翘、黄芩;心律失常加酸枣仁、柏子仁、茯神、远志。
17、安胃温胆汤——刘石坚刘石坚,1940年出生,广东东莞人,现为东莞市中医院主任中医师,全国第三批名老中医药专家学术经验继承工作指导教师,东莞市名中医。受业于著名中医学家何炎燊先生,深得何氏真传,长于中医内儿科,尤精于脾胃病和温热病,从事临床工作40余年,有较深的理论素养和丰富的临床经验。
【组成】 &太子参20g,百合20g,瓦楞子25g,海螵蛸25g,沉香(后下)5g,乌药15g,茯苓15g,法半夏10g,枳实10g,竹茹15g,陈皮5g,甘草5g
【功能】 理气和胃、疏肝利胆。
【主治】 慢性胃炎,常见胃脘胀闷、口苦、嗳气、吞酸、心烦不寐、纳呆、舌质红、苔黄腻、脉弦数。
【用法】 每日1剂,水煎服。
【方解】 &慢性胃炎属中医胃脘痛范畴。其病机属胃气不畅、肝胆失于疏泄居多,故治疗以理气和胃、疏肝利胆为主。方中温胆汤有分消走泄之效,再加百合汤(百合、乌药)之乌药香窜利气、沉香降气,更能增强温胆汤的理气止痛功能。佐以太子参、百合养胃,海螵蛸、瓦楞子制酸。使本方具有宣通理气、降逆和胃、疏肝利胆之功。
【加减 &】胃脘痛甚加郁金10g、香附子10g以行气止痛。胃脘胀满加千层纸10g、川朴(后下)8g以降逆行气,胃中有灼热感加蒲公英10g、川连8g以清热和胃。溃疡性胃炎加珍珠末3g(冲服),以增强制酸和收敛作用。消化道出血加旱莲草15g、大黄6g、黄芩10g,以凉血止血。大便秘结可加莱菔子宽中利气以通便。萎缩性胃炎去瓦楞子15g、海螵蛸、加白芍20g、饴糖30g(和服)、黄芪20g、乌梅8g以共补中益气、养阴和营作用。胆汁反流型胃炎加川楝子10g、柴胡12g、三棱10g、莪术10g以增降逆疏利肝胆之效。糜烂型胃炎加田七10g、丹参10g、白芨10g、珍珠末3g(和服)。疣状胃炎加水蛭5g、虻虫5g,以增强活血化瘀、收敛病灶之效。
【病案】 &患者,男,32岁。胃病多年,多方治疗,反复不愈。现饭后常常胃部阵发性刺痛、口干口苦、胃纳差,心烦不寐,神疲肢倦、日渐消瘦,病者面黄、呈慢性病病容。腹部按诊:胃脘部有压痛、腹壁柔软未见异常、舌质红、苔黄、脉弦细。B超检查未见异常,纤维胃镜检查提示慢性充血性糜烂型胃炎。治宜补气和胃、活血化瘀佐以生肌收敛。并嘱其注意劳逸结合、饮食定时。
【处方】 &太子参25g,百合20g,法半夏10g,枳壳10g,竹茹15g,云苓15g,乌药12g,瓦楞子25g,海螵蛸20g,田七10g,丹参15g,珍珠末3g(和服),7剂。
二诊:服上药自觉胃脘疼痛大减,精神亦佳,心烦亦减,夜寐颇安。效不更方,前方再进10剂。
三诊:病者服上药后,胃胀痛已除,脸色已红润,胃纳差,惟觉口干,夜间烦燥,病向安但胃阴未复,前方去法半夏、乌药,加石斛15g、白芍15g,10剂。
四诊:4个月后,面色红润,肌肉亦丰,诉因工作忙未来复诊,按上方连续服3个月病已好转,纤维胃镜检查提示:慢性浅表性胃炎(轻度),未见糜烂,胃病愈,故予辛凉解表以清之。
18、小柴胡汤加减治疗干燥综合征——黄煌教授临证经验& & & & &□ 黄 波 南京中医药大学
干燥综合征是一种以泪液、唾液分泌减少为特征的慢性自身免疫性疾病。因唾液分泌量减少,临床上常见口干、舌质红绛、舌开裂、唾液黏稠等症状,严重时会出现吞咽困,患者需频频饮水。患者经常有眼红、异物感、烧灼感、眼分泌物增加等,泪液分泌减少常使患者眼内干燥,欲哭无泪。除腺体功能受影响外,部分病人还有轻度、自限性关节疼痛,以及血管炎、周围神经炎、肺纤维化等表现。西医认为本病病因不明,目前主要用激素和免疫抑制剂治疗,还常用人工泪液或唾液的代用品以改善口、眼干燥症状,用抗生素眼膏、眼药水以减轻外眼部炎症和感染,但无法根治。
干燥综合征属于“燥证”的范畴,病理关键在于阴虚燥热,轻则肺胃阴伤,重则肝肾阴虚,皆因阴虚在先、燥热内生在后,治疗重点当滋阴救液,清燥生津。故滋阴药当属改善病理的首要药物,以改善口鼻眼腺体的分泌,提高机体抗病能力。
南京中医药大学黄煌教授认为,干燥综合征患者大都对天气湿度的变化敏感,遇气候干燥则病情加重,这也可以看作是小柴胡汤主治的“往来寒热”的一种类型,故可使用小柴胡汤治疗。黄教授将小柴胡汤视为天然的免疫调节剂,对于许多免疫系统及胶原性疾病表现为对气压、温度变化敏感者,常使用小柴胡汤加味。现代药理研究表明小柴胡汤中的柴胡、黄芩、人参、甘草、大枣均具有显著的免疫药理活性,其作用趋向是抑制变态反应,增强防御性免疫反应。
黄教授认为,小柴胡汤治疗干燥综合征常有两种加味法,以针对两种不同证候的患者。最多见的是阴虚证,患者口鼻眼干、形体偏瘦、肤白唇红、口渴喜饮,舌红少苔、腿抽筋、大便干结,此时可在小柴胡汤的基础上加入白芍、枸杞子、天花粉、生地、麦冬等养阴药。还有一种脾虚证,表现为脸色暗黄、唇舌暗淡、舌体胖大有齿痕、大便稀等,此时不能仅根据患者口鼻眼干而一味地使用滋阴药,需在小柴胡汤的基础上合用五苓散等以健脾利湿治疗。
现举黄煌教授用小柴胡汤加减治疗干燥综合征的两例验案,以供参考。
病案一:丘某某,女,74岁。患者形体偏瘦,精神较好,肤白唇红。初诊时患者口渴喜饮,夜间起来喝水3次,舌体疼痛,鼻中时有血丝,下肢抽筋,大便正常,食欲、睡眠尚可,舌红无苔。
用小柴胡汤加味:柴胡6g,黄芩12g,制半夏6g,党参10g,北沙参10g,生甘草6g,生白芍30g,石斛20g,连翘15g,枸杞子12g,干姜5g,红枣20g。
药后一周患者腿抽筋明显好转,坚持服药半月后患者体重增加。口干仍有,舌体疼痛缓解。患者坚持服用本方加减,夜间喝水减少,鼻中无血丝,下肢抽筋偶有。后停药去旅游,期间疲劳、辣食、喝水少等致症情反复,继续服药后好转。
此患者形体偏瘦,肤白唇红,口渴喜饮,舌红少苔,大便干结,腿抽筋等,属典型的阴虚,故以小柴胡汤中加入白芍、枸杞子、石斛、北沙参等养阴药。因患者鼻中常有血丝,故加大黄芩的剂量,并入连翘以清热泻火。
病案二:王某某,女,58岁。形体瘦小,脸色暗黄。患者初诊时诉口干没有唾液3月余,服用养阴药多剂后,口渴依然,更增腹泻,鼻中干,有堵塞感。患者曾有肠炎病史,容易腹泻,吃饭时舌体疼痛,吞咽面食困难,唇暗淡,舌暗胖。
用小柴胡汤合五苓散加减:柴胡6g,制半夏6g,黄芩10g,党参10g,生甘草3g,白术12g,茯苓12g,猪苓12g,肉桂6g(后下),泽泻12g,白芍12g,当归6g,川芎6g,干姜6g,红枣20g。药后一周患者症状改善,吃饭、睡觉口干的感觉明显好转,大便正常。
对此病案,黄师以其脸色暗、唇暗舌胖、大便偏稀等认为此乃脾虚型干燥综合征,前医以人瘦口干等作阴虚治故乏效,给以小柴胡汤合五苓散治疗,合当归芍药散养血利水。
发表评论:
馆藏&33564
TA的推荐TA的最新馆藏[转]&[转]&[转]&[转]&[转]&[转]&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紫苏子的功效与作用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