除了移动医疗企业春雨医生生外,还有没有其它比较好的医疗APP应用?

它们各自的核心竞争力到底在哪里?感觉都是互相抄袭,复制再复制。(题目里没有提到还有健康之路、就医宝、好大夫在线、灯塔医生、趣医院等……模式差不多的产品太多了)
更新:最近在准备公司半年会上的竞品分析报告,报告内容和这个答复有重叠,应该不会再更新了。---------------------------------------------------------------------转医学影像方向半年,对行业现状略有了解,试着答一下,计划两到三周完成。按
兄建议,列出利益相关:本人在一家医学云计算平台公司工作,从事医学影像相关软件开发。先说和题目相关的部分:移动医疗的意义(更新):业务本身未必具有可延续性,对消费者行为的影响很可能会重塑行业。这种模式在历史上颇为常见,王荆公变法,具体的变法条目未必对社会产生长期影响,“一文章”这一个举措却实实在在的延续下去了,重塑了士子阶层。或者像尼古拉斯在《浅薄》中举的印刷术普及的例子,阅读的习惯改变了人类的思维。以下为原答复:---------------------------------------------------------------------个人认为,行业现阶段的主要矛盾是产研脱节,移动医疗并没有触及这一点,属于领先三步的投资行为,由此推测,哪家背后的资金雄厚、意志坚定,能持续投资到行业主要矛盾解决之后,才有可能在移动医疗领域取得主导地位。产研脱节的一个表现是,行业全面呈现供给不足的状态,表现在医疗一线,是好医院、好医生稀缺,表现在人才培养上,是培养周期长,成才不易(指成为名医)。整个行业缺少一种快速复制“最佳实践”的能力。研究圈的成果不易被医疗一线从业人员认可(同事讲过一个案例,复旦一个研究阿兹海默的组,基于300个样本发了高等级论文,可是医疗一线对论文中的手段持怀疑态度,认为离实际应用还有很长的路要走)一、他山之石:孟庆祥的洞见“我认为,电信设备供应是一个非常特别的行业,这个行业最大的特点它提供的是一种全球同步部署的工业品。我们以钢铁行业和建设道路这两个行业类比一下,大家就清楚我要说的是什么意思了。钢铁行业和道路建设也是经久耐用的产品,它不像消费品因为消费者的喜好就会将产品虽是丢弃和更新。这样的行业一旦第一波饱和之时,整个市场就会剧烈下降。1973年是一个分水岭,这一年,发达国家完成了工业革命,钢铁消耗也达到顶峰,此后就开始迅速下降了。”“但是,世界的钢铁工业并未衰退,主要原因很简单,发达国家饱和了,中国又开始工业化了,全球形成这样一种轮动方式,所以世界产业也跟随这种趋势转移。”“电信设备与钢铁和公路建设的不同之处是:它没有轮动,非洲的埃塞尔比亚和米国也差不了几年,它没有不同地区的波峰和波谷,其兴也勃焉,其亡也忽焉。”---------------------------------------------------------------------更新:二、医患关系紧张的意义从社会主义原始积累说起:“普列奥布拉任斯基担心在新经济政策条件下占人口五分之四的小农的自发势力会使俄国向资本主义发展。因此,他赞同托洛茨基的只有加速工业化才能拯救俄国的观点”“普列奥布拉任斯基在本书中提出用剥削小农的办法来为工业化积累资金的'社会主义原始积累'理论,主张国家利用垄断地位运用预算、信贷和价格手段来重新分配国民收入,急剧改变原有国民经济比例,把资金从农业抽调到工业方面以保证工业高速发展;提出过渡时期有社会主义原始积累规律和价值规律两个对立调节者的理论”现有的医疗体系已经无法满足日益分化的消费者诉求,此时,医疗体系自身需要分化来适应时代变迁,可是当下,无论从制度上还是从能力储备上,都没有自上而下设计新制度的可能。医患关系紧张、医闹的存在,于原有医疗体系而言,就相当于“剥削小农来为工业化积累资金的社会主义原始积累”,持续的从原有医疗体系内剥离出个体从业者,进行商业模式创新。以下内容摘自:有人说我这个心态做不了医生。如你所愿,我已经转行做手法行业。我现在的客人,我与他们简直相处不要太愉快。喝会功夫茶,聊聊天,谈谈最近情况,然后治疗。心情轻松加愉快。P.S.:百度Echarts 关系图的示例中,有一张多个国家的预期寿命变化图,推荐对医疗改革感兴趣的朋友去看看,从上世纪四五十年代到今天,人口激增的同时预期寿命显著提高,我们在新闻中看到的医闹新闻不过是这一趋势的注脚。链接如下:---------------------------------------------------------------------更新:三、半信息化的现状在现代医学之前,一个人就是一个人,现在,一个人可以是一次CT扫描的结果、一次MRI的结果、一系列fMRI的结果,一次PET的结果,就是把人抽象成信息,以下摘自《冬吴相对论》: 吴伯凡:我看到对这个故事比较深刻的分析是意大利作家(伊塔洛·)卡尔维诺对它的一个分析。它的意思是说人实际上是非常渺小的,与一个强大的世界,与一个神的一般的跟我们作对的大自然相比的话,我们是非常地无力的。但是我们有一种能力,就是绕开它的实体的这一面,把它信息化,就本来是个实体的东西我们通过某种技术手段把它变成没有重量的一个信息,我们通过掌握这个信息,最后来战胜这个我们实际上无法正面战胜的一个力量。其实人类的信息化能力就是虚拟化的过程,其实呢,它这时候把美杜莎给虚拟化了,变成了一个……
梁冬:镜子当中的一个影像……
吴伯凡:诶,当成一个影像,通过这个镜子来掌握它实际的动态的信息,然后通过对这个信息的反映,它战胜了它。就正面进攻是不可能的,但是通过信息化这种侧面的方式来最终战胜它。为什么说“半信息化”呢,是因为患者信息在当前的医疗体系内部,它的流动是非常困难的。以磁共振数据为例,一个nii文件(或者一组Dicom文件),大致上只能从磁共振设备流动到本医院的PACS,如果想发给其他医院的医生会诊,只有请对方过来(以其他手段传播,在现有的法律框架之下,对医生来说有法律风险)。还有产生这些信息的源头,设备,本身也是孤岛状的。用通信行业来对比的话,通信行业的基站有两个方向的信息流动,一个方向是把用户数据传递到骨干网、把设备运行状态上报给系统监控中心(SMC),另一个方向,是接收配置数据变更,调整天线倾角等参数。前一段和业内人士聊天,说起中科院在和国内某排名靠前的医院合作,对某种罕见疾病进行自动诊断,这里面有一个关键因素是该医院的设备参数是专门调整过的,如果我们想把这个科研成果向全国推广,就要一家一家去修改设备参数,在现有的医疗设备上,成本远远大于潜在收益。以医疗行业半信息化的现状,如果一位患者被怀疑得了某种罕见疾病,很可能要出行几百上千公里,耗时两三天,到北京、上海的一线医院,在专门调整过参数的设备上去采集一次信息。如果医疗行业实现了信息按需流动,那流程就可以简化为,患者所在地的医院向一线城市的专业医院申请一个参数包-&用这个参数包调整当地的信息采集设备-&将采集到的信息传递给专门的分析工具-&设备恢复通用参数-&得到诊断结论。用信息的流动代替人的流动。-----------------------------------------------------------------------更新四、另一个半信息化的样本:ERP对这个行业略有关注,2013年的时候,业内预估2015年的销售额将达到大致300人民币的规模,2015的实际销售额是多少呢?520亿。这个误差从何而来?从我自己了解到的信息,是行业覆盖面变宽了,现在连科研院所也认识到ERP的重要性,而且这几年正好资金比较充足(8月刚审批通过的2016自然科学基金项目,全国总计183亿人民币,这还只是资金来源的一部分)。照例,先把分析框架贴上来,以下内容摘自三联版的《变化社会中的政治秩序》:据此,亨廷顿对第三世界新兴国家做出的总体估价是这样的:相对于并存的西方发达国家来,第三世界新兴国家,除了若干***国家外,从传统到现代的过渡时期就是一个克服社会动荡和防止政治衰朽的历史阶段。动荡和衰朽的根源不是这些国家的贫困和落后,而是它们致富和发展的欲望。此话怎讲?因为这些国家都企图在短时间内全面实现西方早期发达民主国家在过去长时期内才办完的事情。亨廷顿指出,世界上第一个实现了现代化的国家英国,曾为此经历过年共183年的时间,美国经历过八十九年的时间,即1776年到1865年,欧洲其他13个从拿破仑时代进入现代化社会的国家,也曾经历过大约73年的时间。而到本世纪60年代,在形式上进入现代化的第三世界国家有21个,历时却平均只有29年。......经济的发展,集团的分化,利益的冲突,价值观的转变以及民众参与期望的提高,这些急剧的变化远远超过了政治体制的承受能力,导致了社会的紊乱。更新:这几天找几个ERP的问题,看下来大家对ERP有几个明显的槽点:流程适配难信息化难甲方人员培训难更新:流程适配难,如果乙方想用一套流程适配所有客户,自然会在实施期间要在甲方现场进行深度定制。昨天和朋友去上海一家西贝莜面吃饭,聊起来这家店面装修的视觉效果和声学效果没能兼顾,导致很精致的一家店声音嘈杂。朋友给我介绍这家西贝莜面是二代店,研发的时候对听觉方面的考虑不足,不过西贝的团队一直在尝试不同的组合方式,目前已经做到五代店,在奶茶店大小的面积内,能做出不错的综合效果,实际上,西贝已经能覆盖几种不同面积的场地了。我听了之后就很感慨,原来传统行业早就遇到了类似的适配问题,连解决方案都做出来了。待续。-------------------------------参考华为战略思考 孟庆祥 涂尔干《社会分工论》认读
王新 谢敬磊 新经济学 普列奥布拉任斯基社会分工论 涂尔干冬吴相对论 第151期 信息化的力量变化社会中的政治秩序 亨廷顿
楼主的问题我简单想了一下,可能涉及到三个层面的问题,一个是现在为什么移动互联网医疗的产品同质化这么严重?另一个是他们现在这么互相抄袭下去,未来会怎样?还有一个就是关于核心竞争力的问题。&br&&br&&b&为什么移动互联网医疗的产品同质化这么严重?&/b&&br&表面上同质化严重在所有被看好的行业里面,是个普遍存在的问题,是一个行业移动互联网化发展的必然阶段,只不过有些行业的这个阶段过去的比较快,有些比较慢,有些行业已经过去了,有些行业还处在这个阶段而已,就像打车、团购、电商、生活服务等等,这些行业的大批量同质化产品阶段已经过去了,目前呈现的要么是一家独大,要么是两方博弈,要么是三足鼎力。而像P2P金融、在线教育、医疗健康等行业,目前还正处在各个行业垂直领域同质化严重的阶段,仅此而已。&br&&br&&b&他们现在这么互相抄袭下去,未来会怎样?&/b&&br&谈这个问题,要分三个方面看&br&第一,医疗是个非常复杂并且非常大的行业,明面上,背地里,涉及的东西太多,关系到行业利益分配、关系到政府政策、关系到各大传统厂商的布局、关系到民生等等。上到医改政策,医疗模式;下到医患矛盾,资源缺乏不均;左到各种灰色地带;右到各个利益链条;中间再加上大家的各种诚信缺失与互相不信任。本身想要移动互联网化这个行业就是一个非常大的硬骨头,不管是想要颠覆也好,改变也好,促进也好,谁+谁也好,不可能像打车那样2,3年就一统天下。所以医疗健康这个行业,从客观情况来说这个产品同质化严重的情况还会存在一段时间,但是也不会再突然多出很多了。&br&第二,楼主列举的这些产品大部分简单来看的话要么是预约挂号的诊疗服务入口,要么是医生患者聊天的轻问诊模式,当然今年以来,分级诊疗也都被各家作为演讲的最后一句话“更好的贯彻和落实了国家分级诊疗政策“或”提供了分级诊疗的落地”。但是,移动互联网医疗这也发展了好几年了,目前还没有一个能够真正预约所有医院的产品,轻问诊也还没有像滴滴一样影响到大部分人的就诊方式,所以,就在同质化这么严重的情况下,要达到普及这个目标,还需要各家公司再拼一段时间。&br&第三,楼主所说的同质化严重,很多也只是表面上的事情,是外人看来。当你深入到每个公司里面去了解,其实大家还是存在很大的不同,就像都是在盖楼,首先,楼的质量各不相同,有的注重表面,有的注重实际,有的注重设计;其次,盖楼的目的不一样,有的就是卖房子赚钱,有的为了在一个地方布局,有的是为了炒地价,有的可能就是趁乱捞一笔,有的可能就是看大家都在这么干,自己也去干而已。所以目前的移动互联网医疗也是类似,你看着大家互相抄袭,但是很多在后面各凭本事,朝着自己的预期,努力拼搏着,都在为了让自己走的更快更远。&br&&br&&b&简而言之,现在这些公司就像在爬医疗这座大山,大家上山的路或相同或不同,带的东西或相同或不同,自身的实力和背景或相同或不同,但是都在默默的聚集力量,目前领先的想要扩大优势,目前落后的在找那个可以超车的转弯,最终谁先爬到山顶,虽不说可以一统天下,但是基本上行业布局和市场格局就会很明朗了。&/b&&br&&br&当然还有一种情况,就是黑马的出现,一个大的行业存在着很多细分领域(貌似去年在医疗健康领域投资金额总数最高的细分领域是基因检测),而在这些细分领域里面,想做出一些和现在不一样的模式突破也是很有可能的,注重正面战场的拼杀往往也不能疏忽了那些抄小道上山的人,但是真正发现小道可以上山之后,同质化与抄袭就又会接踵而来。&br&&br&&b&关于核心竞争力&/b&&br&这个不好谈,除非是行业垄断企业、或者是技术垄断企业、或者是资源垄断企业等可以明着欺负别人的,否则核心竞争力就是一个相对模糊的概念,它就像底牌一样,明面上的,背地里的,真真假假的,而且很多自认为是核心竞争力的,到最后可能也只是一个笑话。&br&从另一个角度来讲,在15年前,谁会想到一个即时通讯软件公司的主要收入来源之一是游戏?又有谁知道,一个网上商城可以抢银行的生意。当年这些类型产品的同质化更严重,当时他们各自的核心竞争力又是什么呢?&br&&br&&b&所以同质化,互相抄袭不是问题的关键,只是一个被大家都看好的行业发展的一个阶段而已,谁能活到最后,才是各个公司目前需要思考并且付诸行动的事情。&/b&&br&&br&完
楼主的问题我简单想了一下,可能涉及到三个层面的问题,一个是现在为什么移动互联网医疗的产品同质化这么严重?另一个是他们现在这么互相抄袭下去,未来会怎样?还有一个就是关于核心竞争力的问题。 为什么移动互联网医疗的产品同质化这么严重? 表面上同质…
作为一个平台,互联网医疗产品的价值是连接 医生 和 病人 这两个群体。就像打车软件对接了司机和乘客,P2P连接了借贷双方一样。&br&&br&经济学上有个分支,专门研究这种平台的发展,叫双边市场理论。在平台发展初期,有一种路径是先做大一个用户群体,这样才能吸引另外一个群体到平台上参与交易。&br&&br&拿打车软件来说,只有在足够多的出租车上安装了某个打车软件,乘客在使用时,才能更容易打到车。试想下,如果司机端的打车软件数量不多,乘客用软件打车还不如路边拦车快,谁还会留着这个app。&br&&br&同样的道理,互联网医疗平台,现在是想方设法的要争夺医生这个稀缺资源,并且把他们留在自己的平台上。科普文章,在线问诊,挂号,电子病历……很多功能都是根据医生的需求开发的,并通过付费或者补贴,让医生也获得些实实在在的收益。&br&&br&个人认为,互联网医疗的商业模式,一定是在某个环节上,能够优化就医流程,比如推动分级诊疗,运用互联网或者大数据,能否分流一些病情较轻的病人到社区医院,二级医院首诊?而并非让所有人都扎堆跑三甲医院。&br&&br&当然,要做到这一步,需要对我国的医疗体制有着深刻的理解,才能在错综复杂的就医流程中梳理出互联网公司可以优化的部分,而且做到这一步,也需要政策上的支持。
作为一个平台,互联网医疗产品的价值是连接 医生 和 病人 这两个群体。就像打车软件对接了司机和乘客,P2P连接了借贷双方一样。 经济学上有个分支,专门研究这种平台的发展,叫双边市场理论。在平台发展初期,有一种路径是先做大一个用户群体,这样才能吸引…
已有帐号?
无法登录?
社交帐号登录
仗义每多贩走辈,从来大V少伪娘/艾尔多安向东和解需求发布后1小时内收到服务商响应每个需求平均有10个服务商参与95%以上的需求得到了圆满解决所有需求不向雇主收取任何佣金11.11大促流量暴涨,销量翻倍的方法
制作一个类似春雨医生一样的移动医疗的APP,带有社交功能。
有相似问题想解决?专业顾问来帮助您
匹配服务商
选择服务商,签单
服务商工作
验收并付款
已投标服务商
综合评分:5颗星
速度:5.00
服务:4.81
态度:4.86
好评率:100%
TA的热销服务
共有4个服务商参与报价,查看更多服务商报价
参与报价,开始赚钱
提交你的报价和方案
中标后交付作品
获得任务赏金
极速:10分钟急速响应
高品质:精选服务商提供服务
放心:不满意可退款
APP成品套餐
APP成品源码套餐
交易成功的需求
APP开发相关需求做移动医疗APP需要考虑到哪些?
我们公司最近想做一款移动医疗APP,我们有参考过丁香园、春雨医生、好大夫之类的移动医疗app,发现好大夫的模式是病历+医生;春雨医生的发展势头很猛,主要不同于好大夫的是它的用户友好性,功能比较丰富,包括自我诊断、健康中心、医疗新闻,还有社区等功能。
我们想做的更加专业化,只要涉及其中几个方面就行,虽然参考过春雨医生、好大夫的模式,但是如果照搬的话就没什么意思了。
那现在我的问题是:(1)如何策划这个移动医疗App,让它更加体现出与好大夫、春雨医生不同的特性;(2)如何增加用户的粘性; (3)需要哪些的技术支持
先谢谢大家,主要是一起探讨,看看有没有好的灵感。
目前更新内容是第一部分,后面还会分两次更新,希望对大家有用。8.20 第二部分已更1. 真需求与伪需求:移动医疗创业反思录(上)说移动医疗是双子座的,外表火热内心高冷。政府吹响了互联网+的冲锋号,每天都有企业宣布进军移动医疗,隔几天就有家公司冒出来说融资X千万或者估值X亿,各路投资创业大佬在大会小会免费发鸡血针,号召你卖血也要买张互联网+医疗的船票。
可要真做或者真投了移动医疗项目,你就知道真相怎么回事:大家都是赔本赚吆喝,贴钱买用户,连赚钱的影子还没看见,喊了半天的医保、商保还没有付费的意
思;医院和医生不但用得少,还笑话它除了挂号和问病还能干啥;就连患者都不怎么买账,几十家糖尿病APP上真实的用户加一块也到不了糖尿病患者的5%。虽
说互联网创业都是从入不敷出开始,但人家新用户每天都蹭蹭长,移动医疗做几个月就发现这边增多少那边掉多少,用户周活跃度过5%的都没几家。 为什么前途无量的移动医疗会做得这么辛苦,核心用户还在边上看笑话?烧完投资人的钱,移动医疗能不能自我造血?移动医疗企业的梦幻估值能不能变成真正现实?
你我既然选择了移动医疗这条路,只会说“医疗移不动”就没劲了,还要拿出能做得通的招。在医疗这样保守环境中成长十分不易,创业公司自身还有问题就更难出头。在聊过几十个创始人投资人并看了近百个项目之后,我想从实战角度分三篇来谈在外界环境没有突破前,移动医疗如何走出泥潭实现梦想。
在移动医疗存在的所有问题中,第一条必须是用户需求。很多项目上线后的万般痛苦纠结,并非对手太强或者运营不力,根源还是出在用户需求没抓对。围绕伪需求
来设计的产品和商业模式,不管融资、运营和技术多给力,走起来都千辛万苦。要知道现在是APP过剩时代,市场不会给你时间慢慢试错、纠错,产品不能在第一
次打开就让用户心动,第二次打开的难度就大很多,第三次打开的机会就没了!
建立在伪需求上的产品,好比建立在沙滩上的宫殿,装修再好也免不了要倒。伪需求也是创业史上最可怕的万人坑,在电商、社交、O2O都埋葬过不少英雄,在天
然低频、高壁垒的医疗行业就更加有杀伤力。
创业者投资人都长得挺聪明的样子,怎么会有人看到伪需求也扑上去?创业必须抓用户痛点是个常识,但医学领域高频、真需求的痛点实在太少了,要不就是目前技
术满足不了。有些创业者是因为没有实战经验,高估产品的用户的利益甚至干脆虚构产品的应用场景,误把一厢情愿当成你情我愿;有些人是低估线上拉客、留客的
成本和难度,总是想随手就做成个双边平台,自己坐收渔利。前面的人还算在努力,还有有些人就纯属为了圈钱,虚构新的用户需求来跟现有产品来差异化,其实这
个需求他自己都不信,这才有各种伪需求打着强需求来招摇过市。
那真伪需求有什么不同?真需求俗称“痛点”,就是能让足够多的用户愿意改变习惯而频繁使用或购买你产品的需求,它自然也是强需求。伪需求要么是不能找到足够的用户,要么是用户不愿频繁使用或者买单,俗称就是“痒点”(弱需求)或者“无痛点”(没需求)。
伪需求并非不是用户的需求,它只是当前不足以支撑一个商业模式。需求的真伪还取决于是哪批人群,某些人的伪需求可能是另一群人的真需求;也取决于时间,彼
时的伪需求也可能进化成真需求。以大家熟悉的打车APP为例,它在一二线城市是真需求,在四五线城市就可能是伪需求,在三年前大家习惯扬手招车,现在被不
少人更喜欢手机APP订车。在医疗行业,多数患者的真需求可能是尽快解除病痛或花更少钱治好病,就医环境体验或者好坏只可能是少数人的真需求;多数医生的
的真需求可能是增加收入和让工作轻松顺利,搞科研或者主动随访患者只是少数医生的真需求。
那能不能快速区分真伪需求呢?可惜用户需求并不像人民币可以用验钞机来验验,真伪需求之间也没有明显界限或标准,多数需要产品运营了才知道,除非这个需求伪得太明显。传统用户调研对鉴别真伪帮助不大,是因为: 用户经常说不出或者只是拿表面需求来代替内心深处需求,比如他告诉你的需求是一把梯子,也许他内心真正的需求是上二楼,
用户不想表达真实需求,比如他说去CHINAJOY是因为喜欢动漫,其实他只是想去看美女。
有些用户口口声声说这是他的强需求,但真要买单时人就不见了,要不就是个小众的需求完全能做不出规模,比如他想附近就有个老师能随时教上门英文,等要为这种方便而多付钱时他又退缩了。
因为缺少付费方和公立医院的垄断性,医疗远没有市场化。在封闭环境里想弄清用户是谁和它们需求的真伪会更加困难,因为真伪需求可能交织在一起。
口说无凭,举例为证:
基于熟人的医患问诊随访,医患线下认识然后转到线上可以方便的咨询和随访,比如杏仁医生和青苹果等项目。需求看着很明确,其实不然。除了肿瘤、移植等少数
高风险患者医生有兴趣随访,医生对普通患者特别是慢病患者随访意愿不强,既没有学术价值又没有经济价值,靠项目烧钱补贴或者做几次病毒营销并不能解决其产
品的本身缺陷。所以你会看到这些产品的定位不断漂移,从医患随访到医生工具甚至社交,未来到保险到药品电商。看似面面俱到,实则零落无根。
病历管理工具本来是一个很有用的工具,也解决了部分医生的需求。可惜它们都不能跟医院HIS系统对接直接采集数据,缺少临床科研所需要的严密格式和数据
量,连结构化的电子病历都实现不了。所以除了少数喜欢管理患者或者愿意给自己行医留点记录的医生外,多数医生在医院写了一天病史后并不愿意再花时间去这些
APP上整理一套数据。所以这些产品在尝试之后分头转向患者随访或者医生综合信息服务入口。
Uber火了,医疗界模仿的人也很多,比如紫色医疗和嘀嘀医生等都号称自己是移动医疗的Uber。咱就算它们学得像,问题是医生上门服务工具是真需求吗?
先不说医生不像私家车一样供应量无限且质量均衡,有多少患者愿意为普通医生支付高昂的上门费呢?Heal和Pager等Uber模式在国外可行是因为国外
候诊时间太长且诊费巨贵,国内医院十块八块看个门诊完全不是一回事。再说能上门看病,诊断怎么弄?医疗风险谁承担?
药品快送服务是药给力和叮当快药等产品的大噱头,可是多少患者有这种需要?现在药店在市区遍地都是,能买的都是常用药,慢病患者反正也不着急,那谁来承担额外的快递费用?郊区倒是有需求,可是你的递送成本和时间都是大问题。
连接药企和患者的某智慧药箱项目,让患者通过微信扫码关注药品,药企可以借此平台直接推送信息和折扣给患者,未来还能成为药品的院外直销。创业团队因为多
年服务药企,就想搭建这么个完美网络平台,两边用户上来后自己就可以轻松获利。问题在于患者并没有动力去关注某药品(这该是多么低频的弱需求,而且市面上
用药助手之类的产品已经很多),处方药企业也不能直接向患者销售或者打折。缺少用户场景,如何能让患者和药企两头有动力呢?很多产品都想着假如平台搭好用
户上来可以如何如何创收,关键是建立在伪需求上的平台永远也搭不起来。
视频问诊自诩问诊效果和用户体验好于文字轻问诊,诸如温暖医生、优医汇都是主打视频问诊,而美国的Teladoc
和MDlive视频问诊都很受欢迎。这话似乎有理,可是一操练你发现视频并不能降低问诊风险(实际看到患者对医生诊断帮助不大,反正都是不能开处方),也
不能改善用户体验(毕竟看病不是看医生长相),反而需要医患同步在线(图文咨询却可以利用医生碎片时间)。
白白增加技术挑战和运营成本,并不能比图文咨询多解决问题,所以视频问诊也不过是伪需求一枚。
糖尿病管理APP:
糖尿病患者基数大,并发症多,需要长期治疗,患者亟需移动医疗提醒、教育和监测,照理说APP具有极大的需求。可是医学要求长期治疗不等于患者就必然会照
做,占患者总数95%的二型糖尿病患者目前并没有使用APP的需求,因为不少人连定期测血糖甚至正常用药都做不到,对他们来说移动医疗还是个伪需求。产品
上线后才知道最主要的用户是一型糖尿病患者,因为并发症危及生命,他们早就坚持血糖监测,正好需要一个APP来方便记录和管理。
话说到这里,你可能在想烧钱是不是可以把伪需求变成真需求?
如果某需求只是因为需求者太少或者技术实现不了而成“伪”,未来环境变化或技术进步是可能把它变成真需求的。例如网络问诊在春雨医生下手前并不是真需求,
但春雨巧妙切出其中的皮肤科、儿科等常见小病做成轻问诊,提高问诊效率同时降低网络问诊风险,就把这块从伪做成真,起码每天8万多的真实问诊量摆在那。类
似的项目还有医生点评类,虽然目前看并不是医患真需求,技术上也有困难,但自由执业全面放开后医生就大有必要在患者中建立个人品牌,类似产品需求自然会从
反过来某需求也可能从真到伪:在移动互联网不普及的时代,丁香园曾是各级医生的首选医生信息门户。然而现代信息高度发达,各种垂直疾病领域医学门户和工具
都以更专业的服务来分食丁香园用户,造成丁香园上高级别医生活跃度越来越低,上丁香园已经不再是这个群体的真需求,当然对学生和低年资医生去丁香园下点资
料或灌点水还是真需求。
分辨真伪需求的微妙差异和各种演变是非常困难的,说不好还会被人追打。但移动医疗创业最有价值的讨论也在这里,因为对于超牛或超壕的团队,你可以不在意需求真伪,生生地把伪做成真。对于你我这种缺钱缺人缺技术缺运营的,最好还是从真需求入手。
一步错,步步错,何况咱穷人还错不起呢。■ 未完待续,敬请期待更多后续内容。作者刘谦(健康点专栏作者,医药作家)更多内容请移步→----------------------------------------------------早早为后面两章画好分割------------------------------------------------2.如何找到移动医疗的正确打开方式:移动医疗创业反思录(中)为什么这么多条路不走,你偏偏要做移动医疗?
上篇登出后有几万个阅读,却没有等来想象中的口水四溅和板砖横飞,被“黑”的公司不屑于发出一点儿声音反驳,看来是文章深度不够。有朋友热情地来咨询自己的创业
项目能不能成,这好比你把我拽到幼儿园大班,知道哪个孩子能背三字经或者乘法口诀表,就要我说出谁未来能上北大清华。只能说我不会算命,要知道哪个项目准
能成,我早就自己干了,也不用写文章来糊口。 不过,看懂中国移动医疗,先得明白是什么人在操盘。目前做移动医疗主要有三股势力:
1、1、互联网背景,在互联网企业做过技术、管理或运营,除了远房亲戚是医生或家里有人得过病,之前跟医疗关系不大。早听说医疗市场是个大水坑,看病吃药如何黑幕重重。本着发达自己、造福群众的想法,按照美国模式或者O2O模式仿了一个就杀入市场。
2、2、医药背景,当医生的、做药品的、搞体检的、做医疗器械的、开医药广告公司的,之前跟医疗医药都沾边。受做互联网的蛊惑,要不就是看楼上做的产品太烂,或者发展太快不顺眼,自己心一横就学了鲁迅先生,打算放下手术刀改用手机来拯救医疗。 3、3、企业,很多产业资本包括医药甚至房地产企业也下海创业。这里面就数上市公司最积极,它们需要新故事来维护股价,又有用不完的钱和各种线下关系做铺垫。
移动医疗在2014年前是没用户、没流量、没收入的三无领域,没有多少人关注。自从去年三家移动医疗公司融了五千万到一亿美金的大资,大家一看医疗市场这
么大,移动互联网居然还没来插一脚。于是来捞金、战略布局或者抢跑道等各路英雄纷纷杀入,从西医到中医,从看病到卖药,从按摩到煲汤,你想得到的跟医疗保
健有关的领域都有创业项目。 在电商和O2O熏陶下,移动医疗创业者是这么谋划的:找痛点——做APP——融资——地推,补贴——营销/炒作/刷榜——再融资——用户和流量上去——再营销/炒作/刷榜——再融资——猪身上找点羊毛(收入)——并购或上市——套现,人生圆满
这条路线确实造就过BAT、360和京东这些功成名就的项目,就连雕爷、马佳佳这些耍嘴皮子的看起来都快成功了。不过医疗市场的水可是深到连杭州姓马的富豪都会呛到,你要想简单重复就未免太天真了!因为移动医疗可能是互联网+里头最难做的:
1、医疗是非常严谨复杂的行为,有很高的技术门槛。
2、疾病之间的巨大差异造成市场高度碎片化,极少有跨疾病的平台和工具。
3、跳开医院和医生不仅困难而且不合法;可是不跳开医院和医生,互联网的作用就不大。
4、医疗还不是市场经济为主导,医保没动力为治疗结果买单,商保没实力跟医院博弈。
5、公立大医院的垄断性造成优质医疗资源极为稀缺,还绑住了医生自由执业权,跟电商和O2O有大量闲置资源供互联网来利用完全两码事。
6、生病是低频行为又难以事先预测。
7、医生天性保守,患者又多是不会手机上网的中老年人。医患关系紧张,医生没有动力教育患者。
8、移动医疗创业要IT、运营、医学三种人才具备,上哪里凑这么些人啊?创始人和投资人倒是一抓一大把。 对照医疗行业,你就会发现上面那条致富路线少说有五大死穴:
A、从流量到用户数到收入的转化困难
B、在医保和大医院面前互联网是弱势群体
C、缺少有效付费者和服务者
D、医患用户对互联网卖萌、耍宝、贴钱等打法不感冒
E、医疗内部壁垒深重,难以一招打通
个人创业的玩不转,那企业有钱有人有资源搞移动医疗是不是就容易了?你只要想想为什么淘宝不是某百货集团做的、出租车公司做不出嘀嘀打车就明白了。企业能
调动的资源来减少创业初期的周折,但是企业内生的创新阻力、创业人才的供应和内部创业的动力会是很大阻碍。企业搞创业不可避免会出现新旧业务博弈、甲方乙
方角色混乱、与线下对手合作困难等难题。所以不管是鱼跃的大医生,以岭的健康商城,还是仁和的M2F+B2B+B2C+O2O,
活下来的概率并不比草根创业者大。企业号称的资源很多不过是线下交易过的客户或者干脆是一份通讯录,客户用过你的产品不等于会跟你一起移动,模式不对有学
会或专家站台也没用。尤其是试图做生态圈、做超级平台把医疗药品一网打尽的,更是凶多吉少。饼画得大并无卵用,高调炒作本来就是实干的大忌,再说移动医疗
的模式都还在水里摸呢。 现在你该后悔为啥放着这么多条路不走,偏偏要去做移动医疗了吧?
对已进场的2000多家的公司和上百亿资金,后悔不解决问题。既然移动互联网在众多行业所向披靡,既然移动医疗在全世界都能茁壮成长,也许我们缺少的只是打开它的正确姿势。我建议的正确姿势第一步是慢,心态慢而不是动作慢。
医疗无小事,对新技术和工具接受慢,更不要说移动医疗这些脑洞大开的新模式。几乎所有知名的移动医疗项目都来自慢公司,丁香园成立比淘宝还早三年,寻医问
药和健康之路也差不多同期成立,梅斯医学成立十一年,好大夫、医脉通成立也快十年。美国的移动医疗公司也不快,刚上市的网络问诊公司Teladoc成立已
经了十三年,糖尿病管理公司Welldoc成立了十一年,患者社区Patientslikeme
成立了十二年。如果流量和用户数还可以快速用钱烧,但医疗用户的黏性一定要慢养,这跟其他行业快鱼吃慢鱼不一样。慢的另一个原因是医疗尚未真正市场化,付
费者和自由的医疗服务提供者还未出现。等医改几年后逐步落实,网络问诊、电子病历、慢病管理、医药电商、医生品牌、医患沟通、医学大数据的需求才会爆炸性
的出现。所以你得等,项目得熬,成本要抠,用户习惯得慢慢养。等大门哪天duang~的打开,你那些心浮气躁的对手早就渴死在沙滩上,你就慢慢收割吧! 我想象中正确姿势的第二步是重,服务重而不是营销重。
APP对于移动医疗不过是个用户界面,远不如对于社交和电商那么重要,核心竞争力还在于APP背后的服务能力。APP的设计和功能可以被抄袭,但背后的服
务很难模仿到位。除了大姨吗等健康类产品外,医疗用户最大的痛点在于解决疾病问题,奖励、社交、游戏等运营手段只能是锦上添花。你觉得做个网络问诊平台不
难,但Teladoc.的系统支持多媒体每天亿次访问的同时,还满足极高的患者隐私保护标准,并跟所有保险公司系统对接,显然不容易被模
仿;Welldoc能被FDA批准作为首个享受处方药待遇的APP,强大的硬件支持能力、耗巨资的临床试验、专人上门服务等重行为都功不可没。丁香园为什
么花巨资出书购买海外版权,梅斯医学为什么要维持几十名硕士博士的团队,做陪诊就诊服务的就诊通为什么要下力气优化诊前咨询,都是想通过重服务来打造产品
护城河。即使像春雨这样的轻公司,也在开线下门诊、做人工智能、健康病历等重服务道路上一路狂奔。没有强大的可穿戴硬件支持,尤其是无创血糖监测技术,糖
尿病APP使用黏性很难真正建立。未来没有结构化数据库、人工智能和算法的移动医疗产品,我真替它们捉急。 我推荐正确姿势的第三步是深,深扎根而不是广布局。
为了好融资,很多产品都宣称打造医疗服务诊前、诊中和诊后闭环,有些干脆宣布实现跨医疗、药品、保险、电商等信息、交易和服务的多重闭环嵌套。这种理论可
行但实现难度极大的事,也就是腾讯和阿里集团能交得起学费(百度也别逞能了)。如果你是去年才开始做的项目,也就千万美金级别融资,就别来蹚这浑水了,比
如号称能做医+药闭环的“XX树”。要知道还有不少跨界大鳄正等着大家烧钱把市场教育出来,然后它们入场笑纳战果。想想中国移动做手机问诊、YY做视频问
诊、银联做挂号支付、顺丰做上门医疗服务和药品电商、小米电视做医疗入口、万科做医疗和养老,还有医院自己做掌上医院或随访的画面吧!像嘀嘀快的花50亿
教会大家用手机叫车,然后神州和Uber顺势杀入利润最厚的专车市场的事会不会重演呢?鉴于医疗的碎片化,中小团队最合适的还是寻找垂直细分领域,通过深
扎根来做重服务。以常见的慢病管理APP为例,不必一窝蜂做糖尿病、高血压。我见过做早产儿出院后的移动管理项目,每年三百多万的早产儿市场,用户黏性很
大又可以往母婴电商导流,做鼾症和慢性肾病管理等类似“冷门”项目含金量都很高。 我想象中正确姿势的第四步是近,近收入而不是近理想。
平地构建一个新诊疗模式看上去很美,也更具有颠覆性,但难度会大到没朋友,培养用户习惯能把多数项目熬死。烧风投的钱其实就是烧自己,即使项目能成,最后
自己的控股权也烧没了。研究一下移动医疗中少数真正有利润的项目如寻医问药、更美、骨科在线的盈利模式,就知道该如何离钱离交易近。好多新上项目的朋友都
爱说自己的东西跟现在产品如何如何不同,其实最关键的是你的东西能不能在一年后带来现金流,不然还是难逃一死。
话说做医疗创业,不光需要产品和模式,还需要几分情怀。算计着套现退出前,先想想自己产品能不能帮别人解除病痛,能不能帮患者节省银两,能不能改善医患关
系,能不能降低医生压力。移动医疗真正赚钱的场景也许就像医药行业一句名言所说:药品旨在救人,不在求利;只要记住这一点,利润反而会滚滚而来。■
作者刘谦:健康点专栏作者,医药作家更多内容请移步→-------------------------------------------------我是第二个分割线------------------------------------------------------------3.在APP过剩的时代,如何熬到春暖花开? ——移动医疗创业反思录(下)移动医疗公司似乎寿命就比较长,成立上十年的丁香园、好大夫之类的公司似乎刚进入青春期。登出后除了收获点赞,还赚了很多感叹:哎哟妈呀,移动医疗到处是坑,不好做!
那是自然,世界经济都在走下坡路,能有什么好做的留给草根老百姓呢?不过你要是被吓住了,那就中了我的计,就是要吓走几个革命意志不坚定的投机分子!
如果跟电商、游戏、社交或者打车产品相比,移动医疗确实不好做。前面那些的创业英雄好多也就是20好几,苦干巧干加蛮干了3、4年就身价若干亿。做移动医
疗的基本是30岁+,50多的也不稀奇,博士硕士随手抓,行业里最顶尖的个别公司也就勉强做个“独角兽”(十亿美金估值)。
但是这都是表象,电商和社交这些干翻过无数传统产业的明星,其实自己没风光几年就老态频现,携程打死了线下旅行社,却又被更年轻的去哪儿和同程、途牛之类追得气喘吁吁,即
使如日中天的淘宝也在被唯品会、聚美和各种海淘围剿。不要说新一代互联网、物联网技术出现,像虚拟现实、人工智能、网格计算、5G什么,就连室内定位、无
人机、大容量锂电等成熟技术有点进步就会把不少公司给迭代掉。可是移动医疗公司似乎寿命就比较长,成立上十年的丁香园、好大夫之类的公司似乎刚进入青春期。
在移动医疗创业的好处绝不止这么一些,中国其实比美国更需要移动医疗。中国医疗资源分布极为不均,基层和中西部地区在数量和质量上都落后于平均,投入巨资
也没有解决问题;中国患者健康意识普遍不足,分级诊疗体系又不是三五年能健全的;中国医学信息化薄弱,医院效率整体偏低,医患信任如冬虫夏草般稀少;更要
命的是中国的医疗成本上升比GDP和就业快,慢性病负担已经超日赶美,未富先老的中国不可能靠扩建医院、扩招医生来解决问题。移动互联网之于中国医疗好比
干柴遇到烈火,高效、低廉、广覆盖、信息流、超体验,这都是移动医疗的优势,怎么会没钱图?我们在吃喝玩乐上基本赶上美国,但人均医疗支出不过美国的
1/24,人均医护资源不到美国1/3, 你说该在中国做移动医疗还是去美国做呢?
但在中国做移动医疗要有清醒认识,现体制留给移动医疗们的商机不会太大。移动医疗的金矿必然是零散而且深埋的。尽管钱景遥远但淘金者已经闻风而至,不少人还想着一夜暴富。对于众多2014年后起步的中小创业项目,在APP过剩的时代首先要生存下来。 做得早的公司虽然当年缺资金缺人才,但有足够的时间犯错、改正,没有风投催着做大,没有抄袭者包抄紧追,最大红利在于客户几乎没得选择,只能陪你慢慢成长。 不过现在的创业环境已经完全不同了。 1、信息透明。朋友圈一篇文章或者线下一个会议可以让产品和运营秘诀在一日之内传遍全国,做地推、做病毒营销、做社区、游戏化,没什么咱学不会。
2、抄袭成风。同类产品在产品设计、运营方式甚至技术特色上都互相抄袭,没有著作权和专利保护,构建护城河非常困难,典型的例子就是糖尿病管理的APP,界面、功能和打法几乎都如出一辙,估计创始人不看名字都分不出自己的孩子。
3、狼多肉少。目前真用移动医疗的用户数量就这么多,同类产品却源源不断。过去免费给医院做挂号支付就行,现在免
费给做还要交接口费;医院做APP的代表比做药的还多,医学会议上人头攒动的必然是下APP发礼品的地方。有人敢补贴医生100,有人就敢补200,有人
索性就自己招医生回答问题。现在用户就像皇帝,APP就像他后宫的妃子。虽然被下载已经运气不错,实际能打开的也就几个。
4、巨头市场。现
在移动医疗公司体量不大,互相的竞争感不强。等几家大公司天量融资到位,我们可以预计在几个大领域,如挂号、网络问诊、医药电商、医患沟通随访等,接下来
会有血腥的战斗。最简单的战术就是用钱把对方烧死,自己做得好坏不重要,重要的是在大战之后还活着。这套战术已经在团购、打车和O2O中上演多次,几千家
公司最后就剩下几家巨无霸,虽然也盈利无期但成就了巨无霸几百亿的估值。风投早熟悉这类打法,在早期广撒网之后就开始对有苗头的项目重金投入,为残酷的绞
杀战提供源源不断的弹药。不要问为什么XX网和XX医生能值十亿美金?因为有金主愿意押它们。5、资本压力。现在APP推广效率不比以前,让用户活跃也是耗资不菲,最后都要靠VC出钱。烧VC钱多了,VC的话语权就不断上升,开始改变创始人的布局,最后就是创始人出局。
此前我根据医疗的特点提出,但实践还需要另外的“五步剑法”,即从市场需求、产品逻辑、技术实现、产品运营和商业合作等角度来操练。这五招看似稀松平常,但是我看过的上百个项目中好多都过不了五招。 第一招是“找需求”,虽然每个创业项目都自称找到了千年一遇的需求,或者痛彻心扉的痛点。但绝大多数的需求不过是创
始团队从自己的资源和长处出发臆想出来的用户需求,不是实现不了就是需求非常小众,要不就是类似产品已经烂大街了你还不知道。真伪需求的差别第一篇已经说
过,需要创业团队到够多的真实用户那里去实测,一般说如挂号、问诊、医患沟通随访等大领域已经没有多少真需求存在。但是众多垂直疾病领域虽然每个就几十万
上百万人群,却有非常强的APP使用需求,比如I型患者只占糖尿病患者不到10%,但APP用户里却能占30%强,为I型患者度身定做产品也许更能存活。
在纯医疗的大门紧闭时,离钱近的像政府买单的健康管理项目、大公司的集团采购、医学美容和牙科、母婴和生育等有人付费的项目存在的真需求较多。虽说伪需求
也可以用钱花时间烧成真需求,但APP过剩的时代,这么干更像脑残而不是天才。 第二步是“写场景”,很多产品并没有明确的用户或者使用场景,或者臆想的场景并不存在。每个产品都应该能明确说得出自己的场景而且得到用户认可,在现有环境下能真实发生的,比如套用下面的公式:
XX产品是给____________人群在____________场合解决______________问题的。 第三步是“磨产品”。APP对移动医疗其实没那么重要,它更像是一个用户界面,真正的价值来自它提供的服务。靠
APP得天下已经不再可能,APP背后的硬件、算法、医患社区、线下服务才是关键。一个常见争议是产品是该把一个小功能做到极致还是把功能越扩越多,照理
说前者更符合互联网精神,现实中更常见的是一些产品从熟人医患或者医生工具扩到陌生人医患再扩到医生交流和学习和慢病管理。这跟前者需要工匠精神去钻研,
后者只需要抄抄改改就可以上线有关吧。 第四步是“强运营”。运营的重要性从未低估,医生又忙又内向,患者情况五花八门,医疗APP运营比其它APP要难也
正常。问题是很多公司盲目学习互联网TMT的打法,用新奇搞怪甚至软“性”擦边球,或者在APP内嵌入与核心功能无关的新闻、计步器、游戏、社交等玩法。
看似用户活跃度高涨,但用户在里面玩医疗不相干的东西反而会冲淡产品定位和科学性,未必值得提倡。 第五步是“求合作”。移动医疗都在探索,环境恶劣下单打独斗肯定生存困难。不同类型的移动医疗产品存在大量合作机
会,如医患产品和医医或者患患产品合作都可以共赢,或者跟民营医院集团和保险公司合作,甚至干脆抱BAT大腿,抱不上BAT也可以抱春雨基金或者丁香园基
金的小腿。跟药企的合作是把双刃剑,虽然能早收到钱,但过早商业化也会影响用户体验。
因为移动医疗都在探索生存模式,很少会提到团队和内部管理。股权清晰、能力互补的团队自然胜出机会大,当不少移动医疗公司膨胀到500人以上时,内部管理
和创始人风格就开始发挥巨大作用。然而不管你打算做什么,产品价值都要以用户的真实获益来判断,而不是你融到了多少钱。融资跟你的运气有关,而没有价值的
东西靠融资也运营不起来。
移动医疗有没有进入下半场?在医改没有突破前,只有不多的几个领域APP可以发挥作用。这些领域已经大佬云集的下半场,厮杀之后将诞生一两个个王者。但是
在众多的垂直领域,大佬不屑一顾或者无法通吃,还存在大量的创业机会。尽管未来成长空间不一定大,但生存应该无虞,所以谈不上进入下半场。
谢谢大家的关注和鼓励,移动医疗创业反思录已经写到第三篇。过去半年的创业实践和交流既让我困惑迷茫,又让我坚信未来,文章肤浅却是自己的真实思考。移动
医疗创业是一场马拉松,比赛才开始还难言谁将胜出,更谈不上有模式能注定成功,任何尝试都可能找到出口,任何努力都会有回报。就算如很多人断言的移动医疗
90%项目最终都会死,这也不会阻碍你在乏味的拜金世界里收获到探险和创造的乐趣。
人生苦短,创业趁早!■
作者刘谦:健康点专栏作者,医药作家更多内容请移步→如果想跟作者本人交流移动医疗相关话题的话.....欢迎加入Health One群聊。But,由于群规模已经过大,受技术限制,扫描二维码已经不能直接入群了。大家可以搜索关注健康点微信公众号回复:入群+姓名+职务 会有小编拉你进来地更多信息请戳:
真棒!你大概是说:我们公司想做移动医疗,现在就差个idea了!如果还在这个阶段,我觉得你们切入移动医疗的最好方式是买层办公楼,然后租给做移动医疗的公司。
现阶段看移动医疗是个烧钱的事,一般公司做不来,创业的话考验的完全是toVC的能力,模式大同小异,能做好PR比较关键,这样才能从一堆移动医疗公司中被VC发现。讲完这个,再说说所谓的模式,好大夫春雨已经略显过时了,能在这个大的利益联合体中,寻找一个领域建立一个可生长扩散的生态闭环才是立足之本,所谓的模式都是骗大众骗VC,讲故事的
谢邀现在的确移动医疗很火爆,但也有很多尴尬的地方。1:初期创业医疗项目,必须准确的定位,到底专注于哪一项?有糖尿病的,有三高的,有肿瘤的,有妇科的,儿科的,你到底要做什么分类?需要更细致的专业分类,专,精,到一个点上.........你说要玩专业化的!2:你说的几个移动医疗,请的大多是三线城市的三线医生,一线专家根本没时间陪你玩,你也雇不起。但你要超越其它APP就必须有行业专家,较大的资金投入,不是几个医学生就能搞定的。3:专业性本身就可以增加客户粘度,加互动,交流,专家咨询,远程教学,健康讲座,相关产品销售,线下服务,会诊,陪诊,挂号,等等,全面细致的服务项目。4:大家已经意识到移动医疗局限性太大,必须有足够的,优秀的线下服务,才能有利于竞争和抢占客户。资金又会大大增加了不少。5:所以APP的网络公司,技术上差不多,界面都不复杂,简单便于操作,客户会很喜欢,医疗APP体现的不是网络技术,你需要更多的是医学人才,懂得医疗营运的人。6:我个人不喜欢只是发发科普性,常识性文章,图片的APP,不能产生实质意义,吸引关注也是暂时的。而现在的盈利方式也很不够,有偿咨询,保健品,营养品,医疗器材销售,不就成了电商购物网站了吗?日后线上只是推广宣传,积攒人气,主要还是线下产生更激烈的竞争,吸引客户,留住客户,打造口碑。就像不少健康类健身类APP,感觉做个平台,招教练就行,一点都不懂健身房,工作室,教练的行业,营运,管理,肯定会做死。做好一个APP没有那么简单,不是有几个程序员就行。在行业营运,顾问,行业策划,业内专家,线下合作商,都是必不可少的。
不要让我们帮你找切入点了,我们自己还在找呢
前几天参加CHC(中国心脏大会),有一场会是专门谈及移动设备、互联网与医疗的。阜外的杨进刚老师的演讲非常棒,抓住了移动互联网医疗的短板,在这里跟大家分享一下。杨老师说:现在的医生已经都这么忙了,根本没时间来各种APP或是网站上去诊治病人。(这里主要针对三甲医院的医生)健康教育很重要,医疗知识需要科普,为什么大家都愿意相信张悟本,而不愿意相信真正的科学,是我们需要再医学科普上下功夫。
以本人之见,我觉得移动互联网最大的作用是信息公开共享,从而达到医疗资源合理配置,满足各方群众的需求,所以互联网医疗的出路在于:1.优化患者看病的体验。
排队挂号,医院内无线网,院内地图导航,缴费流程的简化,检查结果及病历的在线查阅,出院后的随访等等,这些方面都可以发挥互联网的优点,大大提高患者就医的效率,减少医患纠纷。2.医疗资源的合理配置。
对某些疑难杂症,小医院解决不了的可以及时转诊到三甲医院或专科医院,病历资料等一并可以在网络上查阅。而三甲医院也可将病情不严重的病人转诊到下级医院或是方便患者就医的医院。另外,通过网络可以很方便的会诊,甚至可以请外院的专家会诊。3.医学知识的科普。
现在很多人生病都会网上查一查,但是有时候网上的信息鱼龙混杂,非专业人士容易偏听偏信反倒有可能耽误治疗。所以面向大众的,简单易懂却又不失真实的医学知识是很有必要推广的。4.移动可穿戴设备与医院链接
比如高血压的患者血压控制的如何,就可以让社区的患者配备电子血压计,测量结果上传给社区医生,这样应该可以提高高血压的控制率与治疗率。当然这样的APP也有,比如安贞医院和苹果推出的测试帕金森病的软件。PS:我想说一点,近几年来国内伤医事件频发,就说明改善医患关系刻不容缓。大的环境是时代发展太快,每个人都压力山大,仿佛每个人都有很重的戾气,得病的人本来心情就不好,戾气发作就殃及无辜。移动医疗在这个上的用途只能指标不治本,关键还是要出台对抗伤医的法律,还有提高国民的医疗素质和教养。经常听到的一句话就是好好的一个人送到医院就不行了,呵呵,真想吐槽一句,好好的干嘛送医院啊!手机码字,渣排版和错别字请见谅
先说说你的盈利模式是什么?
再调研下你们自身资源和能力如何?这些问题你们得先有个基本认识。
医疗之大,无边无际。为哪些人解决什么问题,这个搞清楚了才有讨论的基础。
今天看到一个专业人士写的做移动医疗APP的心路历程,可能对你有帮助!《如何做一个有用、好玩的移动端医者门户?(上):高频带低频,聚合低频变高频,用“大而全”反向重构!》这是我首度完整地公开医库(珍立拍)最核心的战略部分和自己在做企业中的心路历程,作为移动医疗行业内最早的公众公司之一,所有重大决策都要公开透明,符合公司治理规范,当然本文会以招股说明书和指定网站上披露的最新进展为准,如有其他疑问可与我司董秘邹婷联络。“反向重构”的双轮驱动战略其实战略这种东西就算十万个人知道又怎么样,就是要光明正大布局,堂堂正正进攻,告诉市场,以形成明确预期。而故意搞得神神秘秘,遮遮掩掩想突然放个大招是信心不足的表现,如果不是为了营销,那毫无价值。 所以从第一天在行业内发声,我就从不讳言我们的战略方向是直接做平台,未来构一个小生态。但是第一步就跨越做平台非常艰难,通常路径是:工具—社区—平台—生态,不断演变。不过绝大多数人根本不敢这么想,都被精益创业洗了脑,有了必须“先如何,再如何”才是正确的套路,这在我们商业学术上称之为“路径依赖”,但正因为如此,走的人非常少,反而对手不多。既然要干,就干最大的,否则生活还有什么趣味?所以我们的战略思路就是一步直接做平台,然后尝试用“大而全”反向重构,即逆向不断补齐产品,内容和运营的短板,夯实内生性增长基础,拓展外延式并购或投资的布局,双轮驱动!因此我们生来就和大多数同行不一样,是个“不走寻常路”的另类,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无论死或生都注定轰轰烈烈,不可能平凡度过!医库诞生医库产品雏形的诞生是在2012年初,那时我还在瑞士留学。在洛桑学联组织的马赛旅游中,小偷趁我们上山看教堂的时候洗劫了我们团的大巴车,我新买的电脑和iPad被偷。这些东西只是钱的损失而已,但是里面的临床数据,是我六个月的工作积累。所以被重创之后的我,回来放下了所有的工作(至今愧对我的瑞士导师),给老婆打电话让她汇五十万,开始筹备做这个app。我的初心是,针对临床科研病例,拍好就可以整理好,设定规则后别人可以帮忙二次整理,工作分解,团队协作以及保存多媒体资料。所以病例工具是一个核心,尤其适合以皮肤科整形科骨科眼科为代表的“形态学”科室。可是单纯的病例工具、学术文献和指南路径等都是一些低频的应用,大多数医生并不那么爱学习搞科研。如何解决低频难题?1. 设计路线图:引进多数医生喜闻乐见的内容,构建流量入口,以资讯和视频为例。资讯如医科、专业学术、医药信息类和社会评论类的资讯,我们和他们逐家谈合作,并且在文章开头就注明来源,同时主动在新闻下方加入他们的广告、链接、二维码,协助引流,增加他们的品牌曝光率,依次引入了个人认为行业中最好的医学媒体(除丁香园和掌上医讯等以外),不断进行聚合。在一个去北京千寻咖啡蹭吃蹭喝的夜晚,春雨医生的张锐兄给我起名“医讯头条”,沿用至今。视频同样路线开始聚合视频内容,现在有白天使、医脉通、MedSci、医客、NPN Media、珍立拍和医瘤助手等。随后会不断加入新的视频源,包括我们定制的一些教学和手术视频。双赢推广,互相增加曝光,如果免费那大伙都免费,如果内容方收费我们就按7:3来分成,这个工作进展非常顺利,也得到了行业内很多大佬的支持,我们的直播平台和授课平台将于6月底上线,也欢迎各种资源方与我们洽谈合作。2. 关系链沉淀这是社群经济中非常重要的基石,师生、同学、同事、同一地区、科室等各种关系链,在你平台形成沉淀,新老用户相互牵引,就会不断带来增量,增量再带来增量,逐渐活跃。为此,我们就围绕医务工作者的医教科研,工作、生活、休闲、娱乐,求职招聘和多点执业等开始逐渐上内容。用高频带低频,持续活跃,只要有一两个版块对他们有用或者有趣,就可以让他们不删除app,为我们大量低频应用不断做扎实、内容做精深赢得了宝贵的时间,逐步完成多个低频应用聚合成高频的过程。3. 完成交易交易并不一定是买卖关系,用户上论坛、上病例讨论,构了群在那里聊天,被点赞和评论,下载了文献和指南,做医学试题等等,都叫完成了交易。而设计积分系统也非常重要,用户可以通过发帖、邀请、参加活动、互动调查等很多行为获得积分,还有包括兑换、做题,签到和设计的任务,让用户自然地完成了对软件的熟悉,本质上也是完成了交易。在这两年中有大批“二百五”经历过过度补贴推广,用人造数据To完VC后跟我们比比划划。这些企业大部分都已经不知所终了,可是一直到死他们都还在那里胡乱总结,根本不知道自己“因何而亡”?OK,从理论上我们先思考一下,“打车软件补贴”和“拉一个医生上平台就给100块”,两者有何不同?打车应用,是司机和用户在平台上完成了交易,提供了服务后,才进行的补贴,他创造了价值,为用户带来了方便。因此司机、用户和平台方形成了一个“环形牵引”,重构了关系。“上平台就给钱”这种暴力推广行为,会导致出现大批僵尸用户或者地推人员为了完成任务硬拉上来的死用户,这些用户既没有关系链沉淀,也没有完成交易,平台对他们也没有太大吸引力。所以说,要补就补交易行为,入口补贴是最愚蠢的,而这种过度补贴不仅是浪费钱那么简单,甚至会阻碍未来的业务发展,带来的副作用非常大。1)这会诱导人性中的恶,导致不少用户和平台之间事实上建立了欺骗关系,我知道你们骗我,但我去骗VC,然后平台补贴一下降或者人力投放减少,那么用户的活跃会下降更快,饮鸠止渴。2)一些新用户被老用户介绍来平台后,如果发现补贴比原来老用户少了很多,他们就会产生一种不平衡心理,拿完钱或礼品干脆就不来了。3)再比如原来发帖有补贴,我也拿了不少,现在减少或没有了,那我就算想发也不发了,要不然你是不是以为我傻啊?人性其实是非常丑陋的,哪能经得起考验呢?很多人都以为“补贴致死”只是因为钱不够而已,其实这里面有深层次的原因,后面我还会讲到,大众应用会有一个先入为主的效应,补贴容易上规模,但是专业人士完全不一样,他们会挑选和比较,根本逻辑不同。重服务的杀手应用与平台合作我们的图文识别、语音识别和医学资料库优化是不断在做的;接着是人脸识别,用药助手永久免费,信息开源等。我们还向行业内的中小型团队从程序代码、资源、内容最后到用户进行开源导流,完成了从平台向生态演化的一个商业模式进展。在这过程中还可以交换大量传媒和内容资源,在平台上聚合、持续交互,为用户创造价值。医库平台针对各科医生和移动医疗同行以及医药厂商开展E-marketing活动,为用户带来补贴,为公司厂家带来曝光,也增加平台的牵引力。未来还会和很多第三方公司合作,如医脉通,Medsci,博扶公司和linklab等,这些行业内最好的医学专业服务公司在我们平台开入口,为医生提供重度的,以职称、学术为导向的深度服务,构建“互补型”的平台、用户与内容方的关系。医库还与春雨医生,寻医问药网,华康医客,名医主刀,益体康和掌上药店等进行战略合作,为各自平台的用户都创造了价值。特别是跟行业内最好的学术公司万方医学和最大的媒体健康报的重要合作,不但解决了连丁香园都最困扰的版权问题,同时可以围绕万方和健康报的大战略,跟随更大格局的人或公司做更大的事业,找准我们的定位,提供核心价值,这样不是更好吗?我们同时还在做:医考题库,3D图谱,传媒制作,人脸识别,病例随访,尤其是团队协作,还有VR技术在医学继续教育和患者健康教育应用,分诊机器人和陪护机器人,临床智能决策系统和大数据分析能力。只有对技术永不疲倦地投入和追求,才是我们移动医疗行业持续做强的大方向。移动医疗的核心在“移动”,是在创新技术驱动下诞生的行业,最终的目的是要重构医疗组织方式、医患沟通方式和生产关系,如果和大多数老百姓思维一样,只做一个传统医疗的附庸,那能创造多少价值?又能值几个钱呢?而且医疗本身也从来都是技术驱动型,不断跨越式发展的!有趣,好玩很重要!随着用户的活跃增加,我们又产生了新的业务。我们增加新的平台交互,比如和视频网站、团购、打车、外卖、汽车服务和网上购药等导流合作,向其他平台持续输入输出交易行为,合作补贴共同为用户带来实惠,不断的交易行为也能巩固了我们的平台优势。我们是整个行业中和其它移动医疗同行合作最多的公司,超过20多家,因为无论是“医医”还是“医患”,亦或是智能硬件还是医药电商,大伙都需要医生端的流量支持。而类似丁香园还有杏仁医生等绝大多数应用都是强调闭环,走的是从前的“京东模式”,把自己应用内的用户看得牢牢的,生怕别人抢去,从不和同行合作导流,但是市场一定还需要一家“淘宝”,可以为各同行公司提供服务,谁又会嫌自己用户太多呢?所以这是历史的使命,看来目前落在了我们身上。同时我们还和美团外卖,Uber打车进行过直接合作,积累了非常多的推广经验,也提高了技术实施能力,行万里路,读万卷书,吃百家饭,合作共赢开放才能更快地突破天花板,而且这样很好玩!交互补贴可以一方面降低我们的推广成本,平台导流后用户得到更多实惠,促成更多交易,类似于平台嵌套,会使活跃和牵引能力更强,并且可以设计很多病毒分享机制,用户实现台阶增长。在传播内容上,一定要做的有趣有料,这一点上丁香园、医学界、杏仁医生还有青苹果等都做了很多非常好的实战传播案例,特别值得学习。因为太严肃,太死板、太迂腐的东西我们自己都不会喜欢看,即使内容似乎很有价值。在社区中,我们决定把护士引进来,是因为我发现没有女人的社区是不会活跃的。当然我们会设定很多严肃的规则和审核机制,主打严肃社交和实名社交,这样可以有效避免很多问题。关于“医生社交”的伪命题之争有很多医生端公司认为移动医疗商业模式不清,医生社交是个伪需求,因为他们都很忙,没时间和动力社交,所以就不断转型等等。其实移动医疗的商业模式从来都很清楚,从来也没有不清楚过,核心要看你真实有效的用户体量够不够和规模化交易后成本控制的能力,如果用户不够(刷的数据),水平不够就不要用其他理由来解释,那是弱者的呻吟。但在这里我可能要说一下,以图片社交和病例社交为核心的业务,copy美国figure 1模式的几家公司都会遭遇重大困难,代表性的有医联、轻盈医学、医图和云医,还有很多垂直类的产品就不一一详述了,这是因为他们想当然地盲目抄袭,进行类比并讲了这个故事,但是中国和美欧完全不一样的国情被他们忽略了。在美国和欧洲的很多国家,由于总人口比中国少了一到两个数量级(在瑞士留学的时候,我跟导师看了半天门诊后,他说,涂,咱们去coffee break一下吧,我累坏了,今天上午看了4个病人哎!!!),又有全科医生守门人,所以每个医生看到的有价值的专科患者相对数量少,而且他们的患者资料采集非常详细,是非常好的学习材料,所以同行之间真实交流需求迫切,无论是学术界还是医药企业都愿意为此支付更多,也就是每个有效病例的ARPU值非常高。但是到了中国还有印度等地,由于基层医生数量众多,人口众多,因此最不缺的就是病例,动不动就能搜集成百上千,因此每个case的价值大幅下降。那么在单位“产值”下降的背景下,如何能提高总价值呢?必然是大幅提高产量,通过补贴等方式诱导医生大量上传病例,并以此干预后的数据 “如获至宝”地去to VC。可是在大量同质化病例不断充斥应用之后,就会由于信息过载和枯燥无趣而导致很多用户逃离,甚至来来回回就那几个铁杆或者托在不停地刷,一旦补贴下降,趋势就会更加显著。医联“喜刷刷”的故事我后面会写单独的调研报告,今天我以自称行业领先的轻盈医学为例,不拉太长远的数据,用的是昨天的一些数据。日直到凌晨,用户崔XX「爱上寂寞」,连续上传了四十几个病例(如下图,暂截四张,有兴趣的读者可以自行验证),并且每个病例里参与讨论的用户来来回回就是那些(当然这也有可能和轻盈邀请回答的机制有关)。那么这种刷屏的后果是什么,真正的用户会如何考虑呢?——其他人发的帖子会越发沉下去没人看,形成一个“奥尔森”困境,也就是用户越多,创造的价值会逐渐下降,同样他们公司的人越多成本越高,越不出活,用一个成语概括就是“三个和尚没水吃”。所以在“一个和尚挑水吃”的阶段,数据曲线完美。融资后进入“两个和尚担水吃”的阶段,数据达到最高峰,如图所示:当你在该app的展示选项中选择“最热”、“评论最多”或“收藏最多”时,你会发现几乎大部分的最热帖都是在和11月份出现的,由此我推断,融资应该是那个时候完成的。在这时间段,他们会以为掌握了规律,招来更多的小弟,用更多的地推和网络投放覆盖,随着成本不断上升,却出现了巨大的平台期“流量黑洞”。也就是说,无论怎么他们增加努力,数据就是不能上台阶,但是推广力度一弱,数据马上大幅下滑,我估计他们也是“百思不得解”,还在继续加大努力,冲数据开始融资,然后动作越大,用户流失越快,进入“接触抑制”阶段,每一步都无比正确地走向死亡。上文献检索,面临版权问题已经被锁定,只是量太少不值得出手。做知识库,又面临成本和人力黑洞。因此如果不想出重要突破口,就会陷入“西西弗里斯”困境,明知无望而无益的事情,每天不停机械重复,这就是精益创业在移动医疗领域创业的巨大风险,单点突不破怎么办?其余几家也面临同样的困境,医联钱多人多,所以到此境界走得比其他公司都快,也许你以为只是下面执行不力或者是战术有问题,自己是雄才大略的,但却浑然不知可能是根本战略的问题。从理论上做“沙盘推演”就能发现的情况,一定要花几千万去验证一下,不然就浑身不舒服。由此可见理论学习是很重要的,其实书上都有哦。而我们目前最重要的战略就是把大部分资源都投入到“版权与IP”和重大项目的建设上,不能再弄一些打游击的项目,挣点小钱,那些没有意义。关于我们的核心竞争优势,以及我们的外延式并购与投资布局逻辑,我将在下一篇文章与大伙讨论,敬请多批评指正!
已有帐号?
无法登录?
社交帐号登录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春雨医生创始人张锐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