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要找西门子plc供应商、GE医疗器供应商

GE西门子等洋医疗器械维修贵 零整比达10倍 _产经_公司新闻_新浪财经_新浪网
GE西门子等洋医疗器械维修贵 零整比达10倍
  中经摘要:
  ?多位受访的医院及维修方人士表示,如果把一台进口医疗器械整机设备全部拆成配件,再按照厂家给各医院提供的配件价格加总,其总价要比整机报价贵上数倍,有的甚至超过10倍。
  ?在外企严控设备售后服务的背后,隐藏着维修服务和零部件的高报价。中高端医疗设备整机及后期保养维修价格不菲,有时一个非核心部件就要上十万元,核心零部件更是动辄上百万元。
  ?外企关注装机量、市场占有率,就因为其利润的主要来源是售后,而不是销售。国产品牌关注的则是销售,因为其利润基本来源于销售,大多数售后服务是不挣钱甚至是赔钱的。
  ?据记者了解,国内厂家的设备年保养费用占整机价格的比重与进口设备相差无几,但由于国产设备价格往往比同等规模的进口设备便宜三至四成,其保修费用也会相应减少。
  ?在医疗器械圈还存在这样一种特殊的现象,即使医院想把器械交给第三方维修,对方也不一定接受得了。在中国,外资医疗器械企业的维修业务培训只针对公司内部员工,最低端、利润很低的产品的维修权限会开放给代理商。
  ?在某外资医疗器械公司供职多年的小张(化名)对记者表示,医疗设备维修费用高是行业普遍现象,不存在进口和国产的差别。由于国内高端医疗设备覆盖范围较少,整个行业看上去更像是外资设备垄断,“国产产品的维修保养方式和费用与外资相差不大”。
资料图片。(图片来源:中国经营网)
  治病救人的医疗器械,被指隐藏着惊人的暴利。
  近日,在《每日经济新闻》记者近一个月的走访和调查中,多位受访的医院及维修方人士表示,如果把一台进口医疗器械整机设备全部拆成配件,再按照厂家给各医院提供的配件价格加总,其总价要比整机报价贵上数倍,有的甚至超过10倍。
  “在汽车这种大众化的市场行业都存在的零整比问题,在更冷门、更精密的医疗器械领域则更加严重。我对比过一些医院的情况后总结,医疗器械零整比达到10倍。”湖北省十堰市人民医院设备科科长李桂增表示。
  医院维修人员和第三方维修机构人士表示,更无奈的是,这些医疗器械生产厂家通过在设备终端设置动态密码、不附带维修手册以及垄断零部件等方式,让故障设备只能被动接受生产厂家的维修。
  一位省级食药监局处长对记者表示,食药监部门对于医疗器械的监管应参照《医疗器械监督管理条例》,以保证医疗设备的安全、有效使用。
  对此,某知名外资医疗器械企业相关人士对记者表示,公司始终遵循中国法律法规,并按照相关要求向客户提供医疗器械产品说明和技术信息。
  医院纷纷“吐槽”维修贵
  骆汉生是湖北省人民医院的一名正处级巡视员,长期从事医疗设备的维修和管理。据他介绍,随着医院为高端设备购买了生产厂家的保修服务,设备科的人员基本就只能修一些技术含量低的机器了。
  “以前他们的做法不一样”,骆汉生对《每日经济新闻》记者回忆,2000年以前,厂家在向医院交付进口医疗设备时,会附有技术说明书,说明书中又带有电路图纸的维修手册。同时,厂家还会针对机器提供工程师培训,仅他本人就曾出国参加过两次由厂家提供的工程培训。但这些“福利”现在已经不复存在了,骆汉生所在的医院高端器械维修全部只能依赖厂家。他走访了湖北其他医院后发现,这是行业内普遍存在的现象。
  在近期举办的一个行业内部论坛上,来自全国的医院院长们也在“吐槽”医疗设备维修费用之高。据《健康报》报道,一位医院主管副院长表示,如果不购买保修合同,设备维修是按次计费的,一次1万多元甚至2万多元,“因为外商不对医院的工程师进行维修培训,修哪里、换哪个配件,都是厂商说了算。”
  据记者了解,按照我国法律,进口医疗器械的产品说明书是必需的。日起实施的新版《医疗器械监督管理条例》第四十二条有明确规定:“进口的医疗器械应当有中文说明书、中文标签。说明书、标签应当符合本条例规定以及相关强制性标准的要求。”
  国家食药监总局也出台过更详细的规定。根据《医疗器械说明书、标签和包装标识管理规定》,医疗器械说明书一般应当包括“产品的性能、主要结构、适用范围”、“安装和使用说明或者图示”、“产品维护和保养方法,特殊储存条件、方法”。其中对于医疗器械说明书中有关安装使用的内容,包括“产品安装说明及技术图、线路图”、“产品正确安装所必需的环境条件及鉴别是否正确安装的技术信息”以及“其他特殊安装要求”。
  一位省级食药监局处长对记者表示,食药监部门对于医疗器械的监管应参照《医疗器械监督管理条例》,以保证医疗设备的安全、有效使用。“我们对医疗器械有备案、注册管理,对产品说明书、标签也有相应的管理。”该处长强调,厂家在交验设备时必须出具这些文件,不能以知识产权保护为借口不予交付。
  “我们跟厂家为这个问题沟通过很多次,他们的解释都是依法依规,技术说明书中有许多属于专利的秘密信息,必须进行保护。”骆汉生说,但他对于厂家的解释并不认同。他说,航空公司的飞机通常由专门的维修公司负责,而不是波音、空客等厂家。以前厂家没有给机器后台系统设置密码的时候,他也可以动手修机器。但现在,当设备出现问题只能给厂家打电话,“我们不会动,想动也动不了”。
  零整比被指高达十倍
  在外企严控设备售后服务的背后,隐藏着维修服务和零部件的高报价。据《每日经济新闻》记者调查,中高端医疗设备整机及后期保养维修价格不菲,有时一个非核心部件就要上十万元,核心零部件更是动辄上百万元。
  上海市医疗设备器械管理质量控制中心此前的一项调查数据显示,大型医疗设备在整个生命周期内的维修费用基本同购买费用持平,“小故障大维修、没有修只能换”的事件比比皆是。
  湖北省十堰市第一人民医院设备科科长李桂增向记者展示了他们与厂家的保修合同:医院有一台售价793万元的128排进口CT机,厂家每年开出的全保费用超过180万元,另一台售价700余万的磁共振机,单年维保费用62万元。
  “我算过一笔账,按照一年180万元计算,CT机平均每天的维保费用约5000元。”李桂增说,这意味着这台机器所在科室每天前30个病人的诊疗费用都在养机器。
  那么,对于医院来说,购买保险和有故障报修,哪种更划算?
  在《中国医疗设备》杂志发起的《2013年度中国医疗设备售后服务调查》中,针对通用、飞利浦和西门子3个一线品牌的CT机、核磁共振机等设备调研结果显示,三家公司每台机器年均发生故障大于等于3次数的比例分别为8.7%、7.6%及10.0%,超过70%的机器年均故障次数小于等于1次。受访的设备科医生调研结果显示,西门子对设备科人员提供无附加条件的技术或维修方面的培训略多于其他两家,但结果均为“一般满意”。
  广东一家三甲医院技术科小陈告诉记者,如果把一台整机设备全部拆成配件,再按照厂家给各医院提供的配件价格相加,总价要比整机报价贵上数倍,有的甚至超过10倍。
  李桂增所在的医院就曾有过这样的经历。他回忆道,当时一台进口CT机的球管坏了,厂家给出的报价是70万元,还有一次一块普通电路板的维修报价达到19万元。他转述了医院质疑配件价格离谱时厂家给出的理由:机器受知识产权保护,软件研发费用高。
  “修过几次以后我们总结,虽然机器一年维修次数有限,但算下来还是直接找厂家购买全保划得来。我认真计算过,医疗器械维修的零整比达到十倍。”李桂增告诉记者,医院没有能力给每台设备购买“白金保”,几台高端设备每年投保费用达到300万~400万元。如果在一线城市三甲医院,则远远不止这个数。厂家的策略就是让医院感觉配件维修贵、购买全额保修更划得来。
  “现实情况是,厂商抬高配件价格后,就逼着医院买保修。”一位具有20多年维修经验的老工程师说,如果医院足够了解设备,完全可以购买第三方配件,但厂商“不是原装配件肯定会出问题,出了问题我们一概不负责”的警告往往令医院止步不前。即便颇有技术实力的设备科长也不会轻易选择第三方配件。
  广州一家第三方维修公司工程师小许表示,以CT机为例,除了球管等损耗配件,其他的零部件损坏的几率不大。按照正常使用,球管曝光次数为20万次,单个售价是50万元~100万元。三甲医院的CT机大部分情况下是每天无间断运转,球管更换频率高,比起单次更换,还是购买年保划算。
  对此,长期关注这一行业的《中国医疗设备》杂志社社长金东近日在一个行业内的论坛上表示,外企关注装机量、市场占有率,就因为其利润的主要来源是售后,而不是销售。国产品牌关注的则是销售,因为其利润基本来源于销售,大多数售后服务是不挣钱甚至是赔钱的。
  他还表示,过去国产医疗设备在技术和质量上都无法抗衡外资品牌的时候,外资品牌会采取高价销售策略,以实现利益最大化。而一旦国有品牌在技术和质量上对其形成威胁,外资品牌就会发起价格战,将价格降到其工业成本边缘,令国有品牌企业失去利润空间,彻底丧失发展动力。更严峻的是,由于国内大多数核心硬件要从欧美购买,工业成本高。外资品牌产品降价时,一般仅需牺牲其总利润10%的销售利润,而占总利润90%的售后服务利润却不会受丝毫影响。价格战还会让外资品牌获得更大的市场占有率,继而获得更大的售后服务利润空间。
  第三方维修机构的尴尬
  在医疗器械圈还存在这样一种特殊的现象,即使医院想把器械交给第三方维修,对方也不一定接受得了。在中国,外资医疗器械企业的维修业务培训只针对公司内部员工,最低端、利润很低的产品的维修权限会开放给代理商。
  有着医疗器械维修二十多年经验的林工对记者表示,尽管他在这个行业已经扎根20年,但到现在也只能维修一些几近淘汰的设备,这在很大程度上限制了他的业务范围。以CT机为例,三甲医院购置的设备参数基本是128排、256排,但大部分第三方维修公司只能接手32排、64排机器的维修业务。
  大部分三甲医院所使用的都是最先进的机器,林工的客户群主要是珠三角的二级以下医疗机构。“我们没有高端设备的技术图纸,市场上很难买到这些仪器的原装零配件。现在基本上只能接珠三角县级以下医疗机构的单,这些地方的设备普遍比一线城市落后,广州的医院修得非常少。”
  他对记者说,第三方只能向医院“承包”自己熟悉的医疗设备,一旦产品升级换代,没有维修手册,他也没有把握拿下。更麻烦的是原厂配件――在欧美,原厂配件可以自由流通,但在中国,这是不可能的,“厂家垄断配件,设备又不能与非原厂配件匹配,所以我们也要找厂家,价格由他们定。”
  小许说,不同厂家的CT机设备不能通用,更别说不同型号的设备。如果设备坏了也找不出其他替代品,厂家是原厂标配的唯一持有者。有着这样的强势地位,厂家也不愿放开销售渠道,配件只能从厂家处买到。
  “即便第三方能修部分机器,配件也是问题。”林工说,作为第三方他们也会在设备上想办法,一般厂家在国内有几个区域中心,他们会找不同中心询价后选择报价较低的配件,但通常有厂家指导价,因此差别不大;还有就是到国外市场找配件,但采购周期较长。
  据了解,在华外资医疗设备企业对零部件管理非常严格,哪怕是维修工程师替换下来的损坏零部件,都要在规定时间内移交公司仓库,以确保配件绝不外流。此外,在中国医疗设备实行报废制,不允许二手交易,也基本上断绝了他们通过二手市场获得配件的可能。这让第三方几乎找不到价格优势。记者以客户身份向广州多家医疗器械第三方维修机构咨询,给出的报价基本上是厂家的80%。小许解释称,设备维修的最不可控的部分在于配件,工程师检测出问题后得找厂家购买配件,最大的利润还是留给了厂家。
  对于医院来说,把维修交给第三方机构也是在冒险。广州一家三甲医院技术部人士对记者坦言,大医院之所以宁肯花钱买一年“白金保”省心,“买了这种保修以后,厂家会定期派人上门维护,如果机器发生故障,24小时内就有工程师上门解决。”
  而第三方维修机构则没有足够的信心针对这种维修时间打包票。小许表示,“医院的检查设备分分钟能救人,我们手头没有的配件,有的还要找厂家订购,从原厂地发回来也需要很长的时间了。但这种情况很少在厂家售后服务中发生。”
  外企叫屈:行为合法合规
  面对中国医院的“声讨”,外资医疗器械巨头们并不认可。
  一位不愿具名的知名外资医疗器械企业相关人士对《每日经济新闻》记者表示,该公司始终遵循中国法律法规,并按照相关要求向客户提供医疗器械产品说明和技术信息。
  “在设备装机时,我们会随机附带包含系统软件、客户操作手册、客户技术手册等相关说明内容,随着产品性能的不断升级和计算机的普及,上述内容主要以(若干个)计算机光盘的形式交付客户。这些光盘中所提供的内容,涵盖该装机设备的设备参数及安装、调试、操作、使用、维护、保养等相关说明。其中,在技术文档中还提供了系统连接框图,系统软件重装,零部件更换流程指南等内容。”该人士还指出,为了便于装机工作顺利进行,部分产品在装机时,也会将光盘中与装机相关的信息,采用纸质打印的形式和光盘一同交付客户。据其了解,多数情况下,医院会将光盘保存于医院设备科室中。
  对于医院设备科无法解决机器故障,该人士认为,由于CT、磁共振机等医疗产品是较为复杂的高科技设备,在装机同时厂家会提供多种线上和线下的应用指导培训,以确保客户能正确和安全使用设备。“实际上,这些设备不是只凭技术图纸和维修手册就能处理故障的,还需要专业的工程师对设备进行维护,大部分医院会通过厂家来完成这一复杂的工作。”
  但是,对于上述外资企业的答复,骆汉生直言,“没有收到过他们说的这些材料。”
  在某外资医疗器械公司供职多年的小张(化名)对记者表示,医疗设备维修费用高是行业普遍现象,不存在进口和国产的差别。由于国内高端医疗设备覆盖范围较少,整个行业看上去更像是外资设备垄断,“国产产品的维修保养方式和费用与外资相差不大”。
  据记者了解,国内厂家的设备年保养费用占整机价格的比重与进口设备相差无几,但由于国产设备价格往往比同等规模的进口设备便宜三至四成,其保修费用也会相应减少。
  而对于进口医疗器械为何有如此高的“零整比”问题,通用电气医疗相关人士对记者作了模糊的回应,表示GE采取全球统一的质量和服务标准,在全球各个国家的定价策略都是长期的。GE医疗服务的定价,是依据不同产品以及客户对不同服务内容选择的要求而制定的。
  而对西门子医疗方面的采访,截至发稿时,记者未收到对方回复。
最近访问股西门子医疗:从领先到出售
导语:经销商大面积退款、出售部分业务、大裁员,以及西门子总部业务聚焦交通、能源后,医疗被剔除,紧接着设立独立公司,一系列的行为都在组合着一个正在变局的西门子医疗。
经济观察报 记者 温鈊 刘畅 苏敏哲 崔丽蒙&吴力终于拿到了西门子医疗50多万的退款,作为西门子医疗设备的经销商,自此他和西门子的合作走到了终点。事实上,三年前他就已经想这么做了。
而吴力还仅是要求西门子医疗退款的40多名经销商中的一位。2014年底,西门子经销商大规模地要求退款,仅影像设备的退款金额就高达20亿元。
从2011年开始,西门子医疗器械希望在中国实现超越正常时速两倍的增长,但这一过激的&渴望&却最终导致德国总部材料压库、假订单连年无法消化。当神话破灭时,西门子总部决定没收经销商们10%到5%的保证金,经销商们委屈地喊出了西门子医疗为了实现高增长背后的压迫。
西门子医疗是全球医疗领域最大的设备供应商之一。而自从去年开始,西门子医疗的变化频频传出,先是作价30多亿欧元将医疗IT部门、临床微生物学业务以及助听器业务出售。随后又有消息称,医疗将被单独设立公司。
就在今年2月6日,西门子宣布裁撤7800个工作岗位。随后一份名为&西门子2020&文件称,这家全球TOP3医疗影像公司宣布近11.4亿美金的成本削减计划。其中,裁撤7800员工计划的结束时间为2016年。
据行业内有关消息称,西门子医疗部门市场规模达140亿欧元,已经于2014年10月份开始了与西门子总部的分拆,原计划2015年下半年分拆完毕并对外宣布独立。而最新消息称,这一切计划赶在5月份完成。
经销商大面积退款、出售部分业务、大裁员,以及西门子总部业务聚焦交通、能源后,医疗被剔除,紧接着设立独立公司,一系列的行为都在组合着一个正在变局的西门子医疗。
20亿的虚胖
实际上,西门子医疗经销商的退款潮始于一项新政。据接近西门子医疗的人士透露,2014年10月份,西门子德国总部新任CFO发现了大量未兑现的订单,这些订单中有的已经沉睡3年之多,因此在惶恐之余出台了一项销售新政,规定&新合同一定要有书面通知书、和医院的合同、现场的审核等才能发货,以前的老订单则全部没收&。
全部没收,就意味着经销商们已支付2亿元的订单保证金将全部石沉大海。&而这些未兑现订单的责任完全在西门子医疗。&吴力以及多位经销商感到委屈。
在西门子医疗的销售规则中,与经销商的合同有效期是一年,一年后可以延长3个月,如果100万的订单还无法发货,10万下单时的保证金将被西门子医疗总部没收。如此概率算下来,20亿影像设备的合同中,经销商们被西门子医疗总部扣除的保证金为2亿元左右。
吴力记得,2008年取得西门子医疗器械经销权,还代表着美好的发展前景。
西门子的核心业务是医院使用的大型影像和检验设备。彼时,西门子医疗在中国综合排名盘踞在老大位置。由于德国制造在业内享有较高信誉,西门子医疗的影像、检验设备技术和质量稳定超前,均受到医院领域的青睐。也就是说,那时的经销商如果获得西门子医疗器械的经销权,就相当于手里已经攥着一张市场的胜券。
以吴力所在的广东省为例,那时西门子医疗在广东共有三到四个经销商,利润维持在 10%到15%之间。吴力坦言:&那时的日子过得比较滋润。&
然而当时间来到2011年,西门子医疗却发生了重大的转折。
这一年,西门子医疗的销售模式发生改变,吴力和多数经销商开始频繁收到西门子医疗销售经理的压货要求。但让吴力没想到的是,这一压便无法收拾,货物越压越多,甚至一压就是四年。直到2014年上半年,光吴力交给西门子医疗的保证金就达到了50万元。
&我2001年就开始在西门子医疗经销商的圈子里混,这种情况虽然也有,但很零星。&另一位西门子医疗器械经销商张焕称。那时西门子医疗器械的销售经理没完成任务时,也会找个别经销商帮忙下个假订单,但通常在一两个月内,当陆续有真实的新订单出现后,西门子医疗就会把此前的假订单抵消掉。像去年这样经销商大面积被要求压货的情况,此前还从未发生过。&销售经理说业绩完不成,要我们帮他下单。如果我们不下单,这些销售经理就会因为完不成业绩而离开,他们走了,之前压货的保证金我们该找谁要?&从2012年开始,吴力和其他经销商就一直生活在这种恐惧中。他们期盼着有一天西门子医疗的销售模式能峰回路转,将这些假订单内部消化,保证经销商们能收回每单10%的保证金。
而对于西门子医疗的销售经理们来说,却完全没有这样的困扰。当他们与经销商的关系嫁接在这样一种互相制约的&销售&模式中时,不仅稳定了自己的订单量,也稳定了自己的工作岗位。
但这种畸形&关系&的恶性循环,像个毒瘤一样,越长越大,在2014年上半年,吴力和其他经销商们走到了忍耐的极限。
此时,西门子医疗全国的经销商已经发展到200多个。光广东省的经销商就达到17个,而广东省影像设备中CT的市场所有量最多也就20台。显然,西门子医疗的销售队伍已经远远过剩。此时,西门子医疗经销商的门槛降低至&只要自己花钱购买一台CT就行,然后再由经销商自己卖到医院去。&张焕介绍。
自此,西门子医疗器械经销商的门槛从专业级降低到了有钱就认的地步。
一直到2014年10月,西门子德国总部新任CFO发现了这些大量的沉淀订单,随后出台销售新政,规定新合同一定要有书面通知书、医院的合同,以及现场的审核等才能发货,而以前的老订单则全部没收。
老订单的没收,终于使连吴力算在一起的接近50名经销商集体爆发。据部分经销商透露,从2011年到2014年,有近一半的订单未发货。从2011年算起,订单的积压量涉及金额达20亿元,保证金为2亿元。
然而西门子的数据报表却看起来很美。从2011年算起,西门子医疗在中国实现了连续四年每年30%的增长。但在吴力等经销商眼里,这却是相当可怕的&虚胖&。
超越现实的渴望
西门子总部的没收消息传出后,中国部门慌了。
据西门子医疗经销商介绍,日吴文辉上任西门子医疗中国区CEO。当时其力挫其他几位竞争者而履任的主要原因就是提出了中国区年增长30%的超速发展计划。而当时,另外两大器械巨头GE、飞利浦的年增长率仍然定在了15%左右。
2011年是吴文辉履任的第一年。当这一激进的目标被一级一级地从中国区销售经理处下压到各大区、各省区、各经销商身上时,假订单由此而生。而在东南西北四个大区中,像山东省这样假订单未频繁出现的区域,负责人会因为业绩未完成而不得不卸任。
假订单成为了完成这一激进目标的主要工具。在中国医疗市场中,以当时的综合业务排序看,占中国市场份额最高的是GE医疗,第二位是飞利浦医疗,第三位才是西门子医疗。然而,在技术、产品类型、市场份额均被GE超越的背景下,2013年位列第三的西门子医疗却突然大翻身,这在业内人士眼里显得很诡异。
&在这几年中,GE、飞利浦他们走的比较稳,增长率保持在15%左右,如果西门子不这么激进,就不会遇到今天的尴尬。&国内一家医疗器械的高层认为,西门子医疗中国区的负责人,以及西门子医疗德国总部在2010年都作出了一个超越现实的错误决定。
该人士认为,近几年中国医药市场的复合增长率都在15%左右,基于这个数字,GE、飞利浦也把自己每年的增长率定到15%,这是比较切合实际的做法,而西门子一下定到30%非常不合常理。
数据显示,2014年财年中,西门子未交付的订单额达1000亿欧元。这一财年中,医疗业务的营业额下降6%,为33.2亿美元。利润下降至13%,为4.13亿美元。而其的核心业务影像业务的利润率下降更为明显,从17.6%下降至14.5%。
&可以说,西门子医疗中国区30%增长目标的背后是渴望成功的心理,但这一渴望远远超越了市场的接纳度和自身的综合能力。&张焕称。
事实上,众多假订单之所以能持久的存在于西门子内部,核心原因还在于西门子医疗的考核方式。
西门子医疗的销售业绩考核方式为订单量+发货量再除以2,也就是说,订单算一部分任务,发货算一部分任务,当做到10个假订单后,就有5个业绩。比如如果生成一份假订单,经销商只要随意填写一个医院就可以,当以后真正有医院购买时,可以再随时改变医院的名称。&但是GE就比较严,合同要填写最终用户&,张焕在经销西门子医疗器械不景气后,换做了GE的经销商,&GE、包括飞利浦在内都要求在合同中填写最终用户,并且器械型号不可以变更,这就杜绝了假合同的形成&。
在西门子彻查假订单后,据2015年一季度财报显示,中国区订单数量下滑超过50%。而在吴力看来,今年第二、三季度西门子医疗在中国或许下滑得将更严重,&按市场规律分析,像西门子这种体量的公司一季度的发货量应该在12个亿左右,但预计西门子医疗中国区第二季度的销售只能达到7个亿,这么算下降幅度在40%左右。&吴力认为,此前西门子医疗在中国虚胖得太厉害,需要大幅瘦身才能回归到正常的体态。
对此,西门子中国对经济观察报表示,对于媒体报道中提及的经销商所反映的问题,西门子中国医疗集团新任管理层高度重视。同时,西门子中国医疗集团也通过各种渠道积极与业务合作伙伴开展沟通,给予及时回应。&西门子高度重视对不正当竞争和其他不正当商业行为的防范工作。&西门子中国称,&公司一再重申,只有廉洁的业务才是西门子的业务&。
就在西门子开始回归理性之时,吴力和部分经销商也陆续拿到了西门子医疗的退款,不过对于未来的合作,吴力已经下定决心要画上句号。
在吴力和许多经销商心里,西门子医疗的配合很被动,&在这种高端的前沿竞争上,如果一个公司把整个营销任务都推给代理商或者经销商来做的话,这个公司是很不负责任的,而西门子现在就是这样。&
据一些GE的经销商介绍,在经销GE的器械时,GE的人都会陪着经销商一起去见采购方,经销商需要什么资料和技术支持,GE方都很配合。因为大型设备的使用周期通常较长,在前沿的技术、产品更新等方面,当经销商和客户解释不清楚时,GE的技术人员就会出场,而西门子医疗的团队在这些环节上相当缺位。
对此吴力认为,西门子已经把达到30%的增长率作为主要目标了,对于营销、售后服务等方面显然完全没心思做了。例如四川一位三甲医院的院长抱怨称:&彩超坏了,西门子的人叫了三次才来。&
在面临市场变化的同时,事实上,西门子内部也在对医疗进行重新规划和思考。据外资医疗界人士透露,西门子医疗已经悄悄在国际上找买家了。如果这一消息属实,西门子届时将以180亿欧元的预估价格整体出售。
然而,无论是否能找到买家,西门子医疗已经宣布独立。据西门子医疗的中国区经销商透露,去年10月1日,德国总部已经宣布分拆全部医疗业务,并在整体分拆后单独成立公司。关于这一架构的变化,当时西门子给出的理由是,&将使西门子医疗在反应和架构设置上更加灵活。&
&西门子内部最早预计医疗独立成公司将于2015年后半年对外宣布。年初时又改为5月对外宣布独立。&西门子医疗器械代理商称。
其实在医疗业务独立之前,西门子就已经在调整结构。在2014年8月,其以13亿美元卖掉了医疗IT部门。随后,又宣布剥离助听器业务,以21.5亿欧元的价格出售给投资公司殷拓集团(EQT)及德国斯特朗格曼(Struengmann)家族。
在这两项医疗业务出售后,西门子的业务聚焦在了能源、交通重点板块上。而在这个医疗、大健康即将成为未来黄金富矿的背景下,西门子却大举出售医疗业务。
虽然西门子医疗中国并未对整体出售做出正面回应,但通过上述种种举措已经不难看出,现在的西门子已经没有太多的选择。
西门子最早在中国开展经营活动可以追溯到1872 年,当其将第一台指针式电报机放入中国,就定格了这一历史时刻。
在过去143年的时间里,西门子一直活跃在中国市场,并在工业、能源和医疗业务领域处于领先地位。至今,西门子已经在中国建立了百余家公司。
西门子医疗官方对外宣称,其是全球医疗解决方案最大的供应商之一,是医学影像、实验室诊断、医疗信息技术和听力仪器等领域的领先制造商和服务供应商。事实上,西门子医疗最核心的业务是影像和检验设备的提供商。在中国高端医疗市场来说,西门子医疗、GE、飞利浦三家跨国医疗企业占据了70%的份额。
而在这70%的份额中,西门子曾是三者中的老大,但随着其对激进目标的追逐,西门子医疗内部除了一门心思下订单外,已经无暇顾及其它方面的提升。&上一任全球CEO离任时说,因为中国和日本这两个原来的明星地区业绩大幅度下滑,造成了医疗的业绩整体下滑。&一位跨国外资医疗企业人士透露,近些年西门子医疗在欧美那些发达地区的市场容量已经偏小,新生量也并不大。如美国经济增长就两三个点,医疗方面的增长已经过了时间,那么西门子医疗全球最大的增长点就是在中国,因而30%的激进目标得以诞生。而事实证明,对中国市场过高的预期不仅没有使西门子找到新的经济增长点,反而更给其雪上加霜。
而产品问题,更是西门子的硬伤。多年来西门子医疗的产品大都集中于高端市场。自2009年中国新医改真正开始,医疗服务的重心就不断下移至基层。大城市三甲医院的大型设备采购不断被有关部门压制,高端市场的增长开始萎缩。在此情况下,如GE开始调整船头进军基层市场,包括其近日针对中国基层市场推出的数字化X射线影像系统,将基层现有的2000台X模拟光机盘活的基础上,还影射着中国基层市场3万台的市场需求。
据了解,从2007年到2009年,有关部门为了发展基层医疗市场,中央财政掏腰包为基层配置了2000台X模拟光机,但由于基层影像专业人才缺乏,读片困难,这些设备几乎闲置。而GE在基层设备的发展中,将影像图片变成了数字图像,基层拍片后直接网络传输大医院帮其读片,而西门子却完全没有这些创新。&如果一个企业不创新,跟不上时代,那时代必将其抛弃。&吴力称,现在的西门子医疗就像是市场的弃儿,不仅基层产品跟不上,高端市场的创新也较匮乏。
因此在整体的境遇中,西门子医疗不得不进行业务格局的重新调整。但这个曾经风云全球的巨头企业,100多年卓越医疗设备的引领者,将走向何方?对医疗来说究竟是开始,还是结束?一切都还有待时间的验证。
经济观察网相关产品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ge和西门子谁更厉害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