傣医药与中医药文化宣传的差异

工具类服务
编辑部专用服务
作者专用服务
傣医药文化的传承教育与现代化
本文从文化传承与教育的角度,提出进行傣医药教育、培养傣医药后继人才,是实现傣医药又快又好发展和可持续发展的必然出路.要想弘扬傣医药文化,使傣医药走向现代化、国际化,当务之急就是建立傣医药高等教育体系,面向现代化和国际化,培养傣医药各级人才,特别是高级人才.
作者单位:
云南省中医中药研究所新药研究开发中心,昆明,650223
昆明理工大学教务处,昆明,650093
年,卷(期):
机标分类号:
在线出版日期:
本文读者也读过
相关检索词
万方数据知识服务平台--国家科技支撑计划资助项目(编号:2006BAH03B01)(C)北京万方数据股份有限公司
万方数据电子出版社您现在的位置:&&>>&&>>&&>>&
热门图片文章
&[][03-09]&[][03-09]&[][03-09]&[][03-09]&[][03-09]&[][03-04]&[][03-10]&[][03-10]&[][03-10]&[][03-10]&[][03-10]&[][03-10]&[][03-10]&[][09-19]&[][09-19]&[][09-19]&[][09-19]&[][09-19]
共 18 篇文章&&首页 | 上一页 | 1 | 下一页 | 尾页
&20篇文章/页&&转到第页
版权所有:中医五绝网
联系电话:2 邮编:072761
支持单位:涿州市五绝指针疗法研究所
电子信箱:
《中华人民共和国电信与信息服务业务》信息产业西双版纳揭秘傣医药
蒋立冬 封面绘图 &
西双版纳傣医医院展示的动物药 &
  西双版纳傣医医院,医生为患者施行“拨郎多”捶敲疗法。 &   美丽的西双版纳,留给人们的印象是神秘的热带雨林,傣族姑娘的婀娜舞姿,还有《孽债》里的知青故事。然而,生活在这里的人知道,先祖流传下来的傣医药也是一个丰富的宝藏,如同一颗颗珍宝散落在浩如烟海的贝叶经里,两千年来滋养着傣家人的健康。   傣医药是中国四大民族医药(藏、蒙、维、傣)之一,具有2500多年历史,2011年被列入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作为傣族人民原创的民族医药文化,它巧妙地借鉴了佛教“四塔、五蕴”的哲学思想,创造性地将傣族人民长期探索世界、顺应自然过程中的生存经验及医疗实践升华为一门内涵丰富、体系完整的医学体系,不仅为傣民族在流行病肆虐的“瘴疠之区”繁衍生息作出了巨大贡献,即使在今天仍然历久弥新,具有无可替代的实用价值。   在第四届传统医学与现代医学比较国际学术大会期间,我们对西双版纳傣医医院教授、傣医药学会会长林艳芳女士进行了专访,并参观了西双版纳州傣医医院。王肖飞院长为我们详细讲解了傣医药的历史发展、理论体系和特色医药及疗法,希望从傣族医学专家的讲述中,为大家揭开傣医学的神秘面纱。 & 贝叶经上的医学   傣族是西双版纳第一大民族,居住于海拔1000米以下的平坝之中,这些地区地质古老,自然条件优厚,雨量充沛,气候属亚热带、热带、高温、湿润静风,年平均温度在21摄氏度左右。森林茂密、绿色葱茏,生长着种类繁多的热带植物和蕨类植物共5000多种,西双版纳州就占云南全省的三分之一,其中可以药用的有2500多种,脊椎动物530多种,其皮肉、内脏骨、甲皮毛、屎便均可药用,被誉为植物王国、动物王国、药物王国,是美丽富饶的天然宝地。   历史上,傣族聚居的地区,疟疾、霍乱、伤寒、鼠疫等10多种烈性传染病流行,尤以疟疾为甚,广大傣族人民缺医少药,十分痛苦。傣族人民在与疾病作斗争的过程中,积累了许多宝贵的医药遗产。这些医药遗产有的可依据科学解释,但有的至今都蒙着一层神秘面纱。   在参观西双版纳州傣医医院时,王肖飞院长为我们详细介绍了傣医药文化的发展历程。据介绍,傣医药文化的发展主要经历了原始时期、神药两用时期、兴旺时期和发展升华时期。在远古时期,原始傣族先民在采摘野生植物及狩猎活动中,逐步认识到各种植物形态、味道及性能的差异,动物皮毛、骨血、肌肉、脏器等不同作用,使用之后身体和机能产生不同反应,通过不断观察学习,他们逐渐掌握了一些粗浅的医药知识,从而确立了原始的医药雏形。   大约公元前540年至公元700年间,是傣医药发展的神药两用时期。受认识能力的局限,傣族先民出于对各种神秘自然现象的畏惧和崇拜,产生了“万物有灵,灵灵相通”的宗教思想。人们把患病归结为得罪了神灵,治病时要请巫师算卦、敬神,又要请医生给病人服用药物。这一时期的医学与巫术相互影响,也是傣医学“身心同治、心理暗示”治疗方法的起源。原始宗教对傣医的影响是深刻的,直至今天傣医在行医时仍然保留着原始信仰的习俗,治病之前要先敬神,桌上摆上蜡烛和贡品,以表达对神灵的敬意。   公元3-6世纪,是傣医学的理论成形阶段。南传上座部佛教传入西双版纳,傣民族创造了自己的文字,把散落在民间的口耳相传的知识,收集整理刻在贝叶片上,也就是贝叶经。贝叶是戈兰树的叶片,刻在其上的文字不仅字迹清晰,且不易退变。   自从傣文产生后,傣族的各种医学原理、单验秘方除了口传、手授以外,大多被刻、写于贝叶经和纸板经上。傣族人民应用贝叶文化传播傣医傣药,使得先民们创造的傣医药文化得以保存和广泛流传与应用。   西双版纳民族医药研究所就收藏了大量的记载着傣医药知识的贝叶经,如《嘎牙山哈雅》《三给尼》《昂各腊尼阶》《迪长尼阶》等。我们在这里看到,一片片褐色的贝叶经历经千年,仍然保存完好,上面的傣文字迹依然清晰,让人不得不惊叹傣族人民的智慧。   受佛教思想的影响,傣族先民巧妙借鉴了佛教的“风、火、水、土”四塔学说用以阐述人体的组织结构、生理功能及病理变化,又从佛教引入了“五蕴”概念,通过“色、识、受、想、行”五蕴的变化来概括人的精神与身体机能的关系。同时吸收了随佛教经典传入的印度医学、药学知识,又汲取了汉族的中医药学知识的营养,创造了具有民族特点和地域特色的傣医学、药学理论,发明了许多辨别疾病、治疗疾病的方法及奇方妙药。由此,傣医药从一门简单的经验医学逐步升华成为一门理论完整、文献丰富、独具特色的医学。   新中国成立以来,傣医学迎来了升华发展阶段。云南省成立了数家傣医药科研及教育机构,西双版纳州率先组建了民族医药研究所,后成立了全国唯一的傣医医院。傣医工作者殚精竭虑,投入到傣医药的抢救、挖掘、保护及传承工作中。林艳芳就是其中之一,她是傣医药学科带头人、第三批国家级傣医药指导老师,从事傣医临床、科研、教学工作已经30余年,曾跟随全国名老傣医朗仑学习三年,对傣医药的理论体系的整理作出了突出贡献。   通过几代人的努力,傣医药的理论体系进一步丰富和完善,傣医院内制剂的研究取得突破性进展,人才培养逐渐规范,傣医药事业不断发展。上世纪80年代,傣医药与藏医药、蒙医药、维医药并称为“四大民族医药”。   据统计,西双版纳州收集了各种傣医药贝叶经、纸板经200多部,傣医药单方、验方、秘方和传统经方1万余个,挖掘、翻译、整理、编撰出版了《西双版纳傣药志》《嘎牙山哈雅》等20余部傣医药学专著,完成了多项省部级傣医药科研项目。已收集整理了7000余个单验秘方和传统经方,现有国家傣药成药品种38个,傣药发明专利5项,医院制剂43种。 & “四塔五蕴”学说   佛教的“风、火、水、土”四塔学说,究竟赋予傣医什么内涵?王肖飞院长解释说,傣医学认为,世界上一切生命体都由风、火、水、土这四种基本物质运动变化而成,风使万物生、土使万物长,水使万物润、火使万物热。风、火、水、土既是构成人体最基本的物质元素,同时也是一切生命活动的功能元素。这四种元素被统称为四塔。人的繁殖、生长、发育,直至衰老、死亡都离不开四塔,四塔平衡和谐,人的健康无病,四塔失衡,则疾病丛生。   风塔,以动为性,是一切生命活动的动能所在。人体风塔巡行于肌体的上下、内外、左右、前后,维持人体所有属“动”的生理功能。火塔,以热为性,是一切生命活动的势能所在,代表热量来源。人体火塔先天禀受于父母,后天由水谷化生补充,在体内不断燃烧维持人的代谢、发育、生长、衰老直至死亡。水塔,以湿为性,水塔遍布全身,既是生命的滋养源泉,也是体内物质运输及营养交换的载体。土塔,以坚为性,是四塔之本,主管机体所有的腑脏及组织器官的形态结构。   傣医学认为,人作为有情世界的代表物种,其生老病死及一切生理、病理现象,除了与四塔的平衡息息相关,还与体内蕴藏的五种要素密不可分,五要素被称为“五蕴”,分别为色蕴、识蕴、受蕴、想蕴、行蕴。   色蕴指人体形态、容貌及精神状况,具体指构成人体的各脏腑、组织、器官及反映表现于外的生命现象;识蕴指人体感受外界客观事物后产生的第一印象和判断,包括眼、耳、鼻、舌、身、意等感官体验;受蕴指人体感受各种刺激后产生的一定的情感体验及耐受能力;想蕴指人对外界刺激及感知事物所产生的想象、分析、总结及定性能力;行蕴是更复杂的一种心理活动,通过行蕴向身体或器官发出针对性的反应或行为。   “现代医学所说的心理、社会、医学模式,其实傣医的四塔五蕴体系里已经有了。”王肖飞解释说,四塔和五蕴先天来自于父母,四塔先生,受后天水谷补充滋养、五蕴后长,靠四塔滋生而发育成熟。四塔主内,五蕴管外,四塔是五蕴的物质基础,五蕴是四塔的功能表现。两者相互依存,相互为用,相互影响。四塔不足可导致五蕴衰弱,五蕴异常可引起四塔失衡,无论四塔和五蕴均可以产生疾病。   傣医学认为,人在生长发育过程中,会因先天禀质不同、后天水谷滋养的差异及所处环境的变化而对人体的四塔的动态平衡产生影响,导致人体正常的生理功能出现波动,为疾病的发生埋下伏笔。有鉴于此,傣医学首创了“雅解”学说,即解药理论,这与中医“治未病”理论是异曲同工。通过“未病先解”调整机体的免疫状态及生理功能,以此预防疾病的发生,通过“先解后治”先行调节患病机体的体内环境、排出累积的垃圾和毒素,再给予针对性的药物治疗,从而达到事半功倍的治疗效果。   受“适可而止、过犹不及”的思想影响,傣医先贤们还体会到摄食过量也会引起人体四塔功能失调,导致五蕴失常或罹患疾病,提出了“食亦三分毒”的认识,主张通过“调节、清理”,也即“雅解”的方式解除体内毒素,以达到提升免疫、减少发病、延年益寿的功效。 & 食药两用的傣药   西双版纳的热带丛林中,蕴含着丰富的植物药资源,林艳芳笑称,“一屁股坐下去,就有三颗傣药。”傣药门类繁多,仅西双版纳就有药材种类1776种,其中1715种是植物药材。傣医先贤们在长期应用中总结了大小经方7000余个,涵盖了预防治疗、保健养生、美颜排毒等多个方面。   我们在参观傣医院的过程中,种类繁多的傣医药令人眼花缭乱,其中印象最深的就是各种解毒药物。王院长指着各种药物介绍说,“这是傣医始祖发明的解毒药‘竹叶兰’、这是根据‘大百解’制成的院内制剂‘百解胶囊’,实验证明有保肝解毒功效……农耕时期经常会有毒虫叮咬或者误食东西中毒,傣家人每家都有一个小药袋,出门随身带着小药袋,碰到毒蛇叮咬后,就用自制竹罐把毒液吸出,然后取出药袋里的草药嚼碎,敷在伤口处,可以很快解毒。”   原始傣族先民不但从饮食材料中发现很多具有治疗功效的植物、动物、矿物,而且还学会根据不同季节、气候和环境变化,把一些有御寒、解暑和防病功效的动植物食材制作成各类节气保健食品、保健药茶使用,这就是食药两用的傣药,长期食用可以达到预防疾病、调理四塔、强身健体的功效。我们就在傣医医院品尝到了各种功效的傣药茶和时令鲜药汁,味道苦中带甜,非常新鲜。   据王院长介绍,在“四塔五蕴”理论指导下,傣医药在临床上总结了“望、闻、问、摸”的诊断方法,并制定了“热病冷治、寒病温治、虚病补之”的治疗方案。傣族医药治疗方法主要分为两大类,即内治法和外治法。其中,外治法在临床中较为普及。目前,傣医外治法主要有10种,即暖雅(睡药疗法)、烘雅(熏蒸疗法)、阿雅(洗药疗法)、沙雅(刺药疗法)、难雅(坐药疗法)、咱雅(擦药疗法)、秧郎拥(踩背疗法)、拨郎多(捶敲疗法)、闭诺(推拿按摩手法)、过(放血拔罐疗法),被称为“傣医十大传统疗法”。   其中“暖雅”,即睡药疗法,最有特色,已被列为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正在传承应用。傣医按病情不同配备相应的鲜品或干品傣药,切碎加水或酒炒热,将热药平摊在睡药床上,让患者直接睡在药上,加盖被褥,使药物之余热透周身,以达到开汗孔发汗、通血道活气血、除风湿止痛之功,用以治疗患有严重心脑血管疾病或患病日久,体质较差不能接受“烘雅”(熏蒸疗法)的患者和中风偏瘫后遗症、风湿病、酒后肢体麻木等病症。   在傣医医院的睡药间,并列着几排传统睡药床,旁边一排白色现代睡药床则格外显眼,这种药床类似于密封舱,人躺在里面,全身被药物包围,只有头部露在外面。王院长介绍,“由于传统睡药疗法一次需要消耗大量药材,因此引进了新型的睡药床,密封性能更好,效果更好。曾有一个类风湿性关节炎病人,长期西医激素治疗,导致骨质疏松,一位傣族名医为他内服傣药,并采用睡药疗法,一段时间治疗后化验指标改善、疼痛减轻,关节僵硬明显改善。”   此外,傣医中还有一种诊疗方法“抱”,当地俗称口功,是傣医十大传统疗法的一种特色疗法。其方法为:口念经文,全身运气到口中,然后将气吹于发病疼痛部位。口功疗法独具特色,也称为心理疗法或精神疗法。林艳芳说:“口功,看起来多少有点迷信的色彩,但的确有疗效,其理论依据尚无定论,还有待进一步研究。用于治疗跌打损伤,腰、肌疼痛等症,在西双版纳和东南亚地区广为使用。”   虽然傣医药有上千年的历史,但一直走不出去。傣医十大传统疗法目前仅仅只是在傣族地区(西双版纳、德宏)傣医院中施行,且多用当地鲜品入药,使用范围狭小。   作为傣医药学科带头人,林艳芳对傣医未来的发展充满信心,她在傣医药分论坛上说,“傣医药的发展,要将傣医药、中医药与西医三者相结合,用现代医学的科研方法来发掘傣医药的宝贵资源。要发展傣医药健康产业,全方位多角度开发傣族健康食品、药品、保健品、化妆品等。另外,面临傣医药的人才稀缺的现状,培养实用型傣医药技术人才迫在眉睫,目前正在筹备的滇西应用技术大学傣医药学院的成立,将为今后培养傣医药人才打下基础。”   讲台下,西双版纳职业技术学院傣医专业的傣族姑娘们专心致志地听着教授的讲解,从她们清澈的眼神中,似乎可以看到傣医药的明天。 & 录入编辑:王建亮
您将要订阅:
全国首份为实力阶层度身定做的、具有时代敏感度的前沿健康读物。 为读者详细解读与身心健康密切相关的前沿信息,提供适合读者的健康指南,带领读者一起开启神奇的生命探索之旅,建立起正确的养生态度,让每个人成为自己最好的医生。
【上一篇】:
【下一篇】:
相关文章:
猜你喜欢:
用微信扫描二维码分享至好友/朋友圈- 傣医药文化 林艳芳 ... [等] 编著
Your browser does not support JavaScript and this application utilizes JavaScript to build content and provide links to additional information. You should either enable JavaScript in your browser settings or use a browser that supports JavaScript in order to take full advantage of this application.
Item Details
书目相关信息
K285.3/14b
保存本阅览室(209室)
图书馆公告论傣医药文化与贝叶文化的关系--《中国民族医药杂志》2007年06期
论傣医药文化与贝叶文化的关系
【摘要】:
【作者单位】:
【关键词】:
【分类号】:R295.3【正文快照】:
1傣医药文化我国“四大民族医药”(藏、蒙、维、傣)之一的傣族传统医药学,是祖国医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2000多年的悠久历史,傣医药文化蕴载着傣族人民的勤劳与睿智,体现了傣族文化的底蕴和内涵,是西双版纳一块摧璨的知识堡垒。据《贝叶经》记载,早在2500多年前傣族就有了
欢迎:、、)
支持CAJ、PDF文件格式,仅支持PDF格式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刀会仙;林艳芳;;[J];中国民族医药杂志;2007年06期
&快捷付款方式
&订购知网充值卡
400-819-9993
《中国学术期刊(光盘版)》电子杂志社有限公司
同方知网数字出版技术股份有限公司
地址:北京清华大学 84-48信箱 大众知识服务
出版物经营许可证 新出发京批字第直0595号
订购热线:400-819-82499
服务热线:010--
在线咨询:
传真:010-
京公网安备75号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有关中医药的诗词文化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