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康移动医疗天津招聘怎么样

6月3日,手机淘宝宣布首度上架&医院挂号&功能,这款应用的数亿名用户可以通过&淘生活&中的&健康服务&入口,选择到北京、广东、海南、黑龙江等省市的近700家公立医院进行预约挂号。用户在手机上完成挑选医院科室、填写就诊信息、手机验证等整个流程只需2至3分钟,十分便捷。为淘宝提供这一服务支持的,是华康移动医疗旗下的&就医宝&APP。这家总部位于深圳的移动医疗公司,已在这个领域低调布局3年。直到今年4月宣布获得、、资本、湖南海捷医疗投资共2亿元的B轮融资,华康才浮出水面,为更多的人所了解。如今,华康不仅拥有&就医宝&、&医客&和&中华医学会系列杂志&组成的APP集群,还是深圳、呼和浩特、海南、黑龙江等省市卫计委授权的统一预约挂号平 台。而在华康创始人、CEO看来,自己要做的远不止挂号服务,而是覆盖诊前、诊中、诊后全链条的&智慧医院&业务,用互联网技术来优化就医流程,&做 给医院加分的事&。一位父亲的创业契机:想让看病和看电影一样简单看病能像看电影一样舒适和容易吗?这是一个与华康诞生密切相关的奇怪问题,来自一个真实的故事。2010 年的夏夜,一位父亲几次带着年幼的孩子到当地儿童医院挂急诊科。不停地排队缴费,深夜的焦虑体验令父子俩疲惫不堪。后来,为了表扬小男子汉的坚强,他们一 同去看电影,用手机完成了订票、选座和买零食的操作。愉快的观影时光后,孩子问爸爸:&为什么看病不能像看电影一样舒服呢?&这位父亲便是刘波。在创办华康之前,他曾是一家制药企业的创始股东,以及公司华南区域的营销负责人,医院对他来说并不是一个陌生的地方。但在此之前,一直对互联网感兴趣的他,却并没有真正意识到以&快&著称的互联网,会与以&慢&为特色的就医诊疗发生什么联系。&过去的10多年来,互联网以其开放性和体验性,重构了许多行业,使用户获得相当大的便利和实惠。&刘波说,相比之下,医疗行业的看病难、看病贵、看病烦等&痛点&却十年如一日,并未见有很大的改善。经过深入的市场调研和思考,创业的可行性和理想场景日渐清晰。2012年4月,华康确定以移动医疗为产品战略方向,定位为一家基于医疗O2O熟悉医患关系管理的公司,目标是&用科技连接一切医疗服务,创建更美好的医患关系&。这大概便是&让看病和看电影一样简单舒适&的另一种表述方式。就像用手机订电影票选座位一样,刘波也希望用互联网改造和优化整个就医流程的效率,改善患者从预约挂号到诊后互动的看病体验。围 绕这个目标,华康推出了三款手机端应用软件:&就医宝&、&医客&和&中华医学会系列杂志&APP。其中,面向患者的&就医宝&APP提供诊前预约挂号, 诊中支付、获取报告单,诊后与医生互动的全链条智慧医院服务,目前已经覆盖深圳、珠海、海南、黑龙江等省市数百家三级医院,可供预约挂号服务的主治以上级 别医生超过7万名。&我们每个环节的设计,都是基于方便患者而做考虑。&刘波说,&就医宝&的诊疗卡绑定,基本上所有的卡都能支 持,并支持一个账号绑定多个诊疗卡,方便用户帮家里的老人、小孩进行操作。而与手机淘宝、支付宝的深入合作,则极大地增加了入口的便利性,&患者可以直接 通过支付宝向医生提问,从多个渠道都能找到医生。&产品特色华康找到的突破点:牢牢抓住线下医院资源目前,互联网医疗创业大部分集中于诊前引流和网络轻问诊功能,华康在创业之初,也是从预约挂号平台入手。在这个阶段,刘波10多年医药行业的从业经历提供了很多帮助。一个例证是,在正式启动创业项目仅仅5个月后,华康就成为海南省卫计委统一预约挂号平台的运营方。此后两年不到的时间里,华康又分别拿下了深圳和黑龙江的统一预约挂号平台运营权。&我们的思路是&自上而下&,从政府主管部门、医院获得支持。&刘波说,以海南的项目为例,在原公司上班时他就曾与当地卫计委系统有深入合作,双方因此有着信任基础,这在华康拿下当地统一预约挂号平台运营权的过程中起到了很重要的作用。但 仅有信任并不够。刘波透露,当时大部分公司给官方做平台,还是传统软件公司收费服务的思路,而华康则是免费提供平台开发服务,但要求获得运营权。正是采取 这种典型的&互联网思维&方式,华康才得以迅速&圈地&,占领多个省市的公立医院挂号入口,让医院电子处方、病历、检查结果等数据进入华康的平台。&医 院管理者并没有想象中那么封闭,他们很开放。其实我们是在帮助他们做加分的事情,优化不合理的地方。所以从这个逻辑上说,医院是很欢迎我们的。&刘波说, 华康很大的优势之一就是地面推广能力强,布局智慧医院必须搞定线下的医院资源,而移动互联网带来的,就是帮助医院优化效率、提升患者体验,没有哪家医院、 哪个医生不喜欢这个&&尤其是自己不用怎么花钱的时候。事实上,从APP的数量布局来看,也能隐约看出华康对医院、医生的重视。除了&就医宝&,另两个APP&医客&和&中华医学会系列杂志&都是面向医生的。其 中,&医客&为医生提供患者管理工具,并集成临床资讯、文献指南、学术会议直播、CME、病例讨论、医生社区等功能,已拥有全国3万余名主治以上实名医生 用户;&中华医学会系列杂志&则是中华医学会独家授权华康发布的旗下128册医学电子期刊,由华康提供免费制作,电子期刊版权仍归中华医学会,运营发布则 交给华康,成为&医客&在医生便捷浏览最权威医学文献功能上的辅助与延伸。&医疗讲究要面对面的面诊,需要医生的经验来判断,甚至 要很多辅助的检查设备判断,这个东西是互联网没法解决的。&刘波说,华康的角色定位是要协助医疗机构,而在中国,优质的医疗资源始终是稀缺资源。因此,拥 有多少优质的医疗资源,是移动医疗公司最核心的竞争力。&患者当然也很重要,但患者看重的不是哪个平台,而是哪个平台上有好医生,所以我们的核心竞争力, 始终是优质的医院和医生。&行业分析BAT扎堆加入移动医疗布局 要做给医院加分的事在拿下不少医院资源后,华康在投资者眼中成了香饽饽。2013年9月,华康顺利完成2000万元的A轮融资,今年4月又获得云锋基金、同创伟业、、湖南海捷医疗投资共同投资的2亿元B轮融资。这也是今年以来移动医疗领域最大的一笔投资。值 得关注的是,市场资本也正在疯狂地推动着移动医疗行业快速发展。统计数据显示,2014年移动医疗企业发生的融资案例共计80余起,是2008年& 2013年该领域所有融资案例数量总和的近3倍。像BAT这样的互联网巨头,除了在投融资方面频繁出手,同样也在推动移动应用产品或平台进入移动医疗行 业。如百度2013年6月上线医前智能问诊平台,2014年10月又推出医生在线咨询服务。到2015年,百度在医疗上的动作更是异常凶猛&&先是与301医院达成战略合作,随后又推出&百度医生&APP,数千万美元战略投资医护网,将百度的医疗服务拓展延伸至线下。2014 年,上线微医疗支持微信挂号,又分别投资2100万美元给穿戴式医疗健康设备商缤刻普锐,7000万美元给医生学术社区平台。当年10月,挂号 网获得腾讯产业共赢基金和复星昆仲、晨兴创投、的1.07亿美元C轮融资,随后其触角开始向线下延伸。另一个巨头,则围绕移动支付开展合作,打造在线医疗平台和医药电商平台生态圈,从医药电商切入市场。去 年年初,阿里收购了中信21世纪,更名为阿里健康之后推出了支付宝&未来医院&计划。支付宝将对医疗机构开放自己的平台,包括账户体系、移动平台、支付及 金融解决方案、云计算能力、大数据平台等,以帮助医院建立移动医疗服务体系,此外,阿里健康的&处方电子化&平台已经在北京、河北、杭州试运行。而在对外投资上,阿里同样动作频频。2011年9月,寻医问药网获得由阿里巴巴董事局主席等众多企业家和行业领袖发起创立的云锋基金数千万元A轮融资。2015年4月,继新浪爱问医生、华康全景后,寻医问药网将入驻阿里健康平台。&我 们在选择投资方的时候,接受的不是阿里巴巴而是云峰基金。&在刘波看来,华康与阿里之间的关系,并不像外界想象的那样。云峰基金虽然和阿里有密切关系,但 并不是阿里本身,对公司合作伙伴的选择不会干涉。尽管此次与手机淘宝开展了深度合作,但这并不意味着华康选择站队到阿里系。刘波认 为,移动医疗公司的核心资产是医院和医生。患者端的用户来自哪一个平台并不是最重要的,只在于是否方便。因此&就医宝&秉承开放式的战略,手机淘宝只是合 作方之一,未来百度、腾讯都是可能的合作伙伴。&华康要做伟大的公司,而不是找一个有钱的干爹,做几年就卖给BAT。&投资人点评同创伟业副总裁汪洋:移动医疗领域需要有耐心&2014年第九届中国最具投资价值企业50强&榜单中,同创伟业投资的有7家,包括华大基因、景峰制药、百裕科技、悠游堂、秀吧、彩亿、优蜜等。今年华康移动医疗的B轮融资中,同样有同创伟业的身影。为什么选择投资华康?同创伟业副总裁汪洋表示,这一方面是因为与刘波相识多年,对其个人与团队的执行能力有信心,另一方面也是因为认可华康目前的思路。在他看来,目前国内比较知名的移动医疗中,春雨医生的轻问诊模式是他最不看好的,因为其平台聚集的大多是年轻的基层医生,并不算是优质资源。&春雨医生是一群互联网背景的人在做,他们并不了解医疗行业。&相比之下,丁香园在医生学术社区上做得较为成功,但也还没有找到变现的。而挂号网、等在线下医院资源方面同样占据优势的创业公司,目前估值偏高,但都还没有真正赚钱。&我们作为投资人还是倾向找估值比较合理的公司。&汪洋说。他认为,随着医生多点执业、处方药网售等国家政策慢慢放开,医疗行业正迎来一个爆发的机会。&互联网+概念,正在改变越来越多的行业。此前医疗行业几乎是一个封闭的状态,可以说是最后一个被互联网改变的行业。&汪 洋说,现在政策逐渐在成熟,但还不够令人满意,如挂号、买药的医保还没有跟支付宝等对接,但是一个行业的开放需要一个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对于移动医疗公 司来说,目前依旧处于跑马圈地的培育阶段,最重要的不是IT开发能力,而是医疗、医药领域的地面推广与资源积累能力。相比其他的行业,医疗行业的要更&重&一点,线下业务比重要比一般互联网公司多,因此商业模式创新和区域资源扩张要达到平衡,要防范扩张过程中的风险,如果扩张太快再调整思路,难度就会比较大。&在 目前这个阶段,华康要迎来更大的发展,最重要的是在资源上站稳第一梯队,做好医生、患者的服务,提升用户的活跃度。&汪洋分析说,眼下华康借助阿里的力量 提升自身服务能力是很好的思路,未来除了继续通过主管部门&自上而下&拓展医院资源,还应该去找各个区域有医院资源的合作者,必要时也可以通过收购的方 式。&钱不是问题。&
24小时报不停
高德再次回应百度地图:到底敢不敢加监测代码?
神舟十一号明日发射,景海鹏第三次出征太空
百度再回应高德加监测代码:先把数据造假说清楚
阿里云宣布将与AMD展开合作
高德针对百度地图回应再喊话:不服直接跟上加监测代码
魅族回应高通:愿付专利费,但需合理费率
谷歌拟推出移动搜索索引,PC与移动搜索结果或将不同
国内首个法律机器人亮相云栖:实现智能案情分析和律师遴选
美议员要求司法部等机构就雅虎电邮扫描计划作出解释
Salesforce CEO:不会对Twitter发起收购
锤子科技否认卖身网易,新机配置曝光跑分超小米最新旗舰5S比特客户端
您的位置:
详解大数据
详解大数据
详解大数据
详解大数据
华康移动医疗创始人刘波 对医疗互联观察和思考
关键字:移动互联 移动医疗
  5月20日,由亿欧主办、中集e栈、Ucloud、小白车务、coding、排队网协办的亿欧2016中国+新商业峰会?华南顺利举行,主题为:发展发现。本次峰会邀请了土巴兔创始人王国彬、启赋资本董事长傅哲宽、百果园总经理徐艳林、复星昆仲董事总经理姚海波、中集电商联合创始人段跃江、柔宇科技副总裁邹翔、华康移动医疗创始人刘波、品尚汇董事长张辉军、金斧子创始人张开兴、轻松家电创始人李伟、排队网创始人江浩南、亿欧联合创始人张佳伟等19位最具代表性的创业创新领域负责人及代表做了精彩分享。
  下面是华康移动医疗创始人刘波现场演讲的精彩要点:
  一、华康“就医宝”提供的服务是围绕患者线下就医场景来展开的,实现在线挂号、缴费、检验检查报告下载、在线候诊、诊后随访等一站式就医服务。
  二、第二个对患者的价值,所有患者就诊需要在窗口排队完成的事通过“就医宝”完成,缩短了看病的时间;
  三、关于医疗这个行业的7点看法;
  四、对医疗创业的5点思考。
  以下是演讲实录(有删减):
  非常荣幸。
  我有一个体会,类似的行业交流,不管是创业的还是投资的,在北京、上海的氛围更热烈一点,华南这边的机会少一点,这也说明了南北不同的风格。北京的创业者,每次创业的项目出来的时候都是说改变这个世界颠覆这个行业的,相对比较高调的。而华南的做事比较低调扎实,华康也是这样一种特点,我们的每一个项目都是扎扎实实做成后才会对外说,现在医疗互联网的一些公司,过度PR过度曝光,随便签一个没有实质性的战略协议,或者有一个还没有开始执行的想法,就开始高调的发布会,吸引眼球,创业公司行动比说更重要。
  今天作为医疗方面的创业者来做一个分享。过往去医院看病整个心情都是很糟糕的,很烦,这么多年来一直没有得到改变,包括我自己从业了十几年,也体会到没有什么改变。于是我们希望通过互联网的服务,或者是模式对这个行业有所改变和重构,接下来分享一下对整个行业是怎么理解的,或者是我们在做什么。
  也许大家谈到医疗互联网,更多说到的是挂号,在线问诊,好像都会比较火。但是到今天为止,真正用户对这个行业的反馈来看,这些服务的价值没有我们想象中的那么能真正解决患者问题。从华康的角度我们是怎么看这个现象呢?
  就医宝是做什么的?大家都说的挂号、轻问诊这些都不是我们的核心业务,华康是一个新型的智慧医疗服务集团,我们的服务主要围绕患者线下医院的就医场景来展开。医院传统的,例如挂号、缴费、检查报告、处方单等,所有的工具都只是医生之间使用的。但是那些服务本身是向患者提供的,我们希望把所有医院的这些服务连接到患者直接使用,所以我们做了一个叫就医宝APP的应用,以就医宝为载体把这些服务呈现给C端用户,比如说上面所说的那些场景,患者用户通过就医宝就可以挂号,在线支付缴费,下载检验检查报告、在线排队候诊,甚至是可以取药。
  一、就医宝在所有具体场景都可以在线智慧支付;
  1、就像平常的打车用滴滴、团购用美团大众,我们在深圳和平安联合推出一个智慧医保项目,你用我们华康的就医宝去深圳的医院看病,都不需要带医保卡和现金,直接用就医宝支付就行了。我们的注册用户唯一需要做的,就是在就诊前在手机端完成医保的绑卡实名认证,具体做法是做一个把医保卡和注册帐号绑定在一起,通过验证就可以使用了,在挂号、检查缴费和处方药购买等环节都可以使用,医保部分与自费部分的结算都是一键支付完成,这个项目在5月底会第一批医院正式对外发布。
  2、支付完了之后报告单就会直接推到手机上,包括影像报告也推到手机上。这是整个华康面对C端做的主要场景,就意味着以后患者去医院看病就可以不带社保卡,可以不带现金,上面所有的场景都可以在线智慧支付,这是实现的第一个。
  二、第二个对患者的价值,缩短了看病的时间;
  现在所有需要支付的、挂号的、取药、拿检验报告单等非诊疗场景都可以在线上实现,上线这个服务的医院都可以取消排队流程、关掉所有医院需要排排队窗口了,因为这些传统窗口提供的服务通过就医宝就可以实现,以就是说就医宝在手机上取代了传统线下排队窗口的功能。以前看病要三个小时,现在只要一个半小时就可以了,今年在就医宝平台上提供这种全流程服务的全国三级以上医院将有500多家。
  三、关于医疗互联网这个行业的几点看法;
  1、医疗行业的模式。标准的互联网医疗模式是2C,现在比较火的;2、还有一种是to小B,to医生这个特定的群体,以医生为切口的;3、还有就是围绕医疗机构的所有服务;4、华康是产品逻辑的先to B再to C,将线下所有的医疗服务场景接入到我们的就医宝平台,再呈现给C端用户使用,精准的连接患者和医院。
  2、医疗行业使用低频,这是用户需求决定的。互联网呈现出一种开放、扁平、分享的价值,但是医疗这个行业很多属性都是相对特殊的。比如说互联网有流量、入口就有价值,但是医疗是一个非常低频的应用,哪怕有一两千万的用户,每名用户一年可能才用一两次,因为他不生病的时候是不会用我们的产品的。不管有没有流量,一定是需要医疗服务的时候才会使用。
  3、医疗是非市场化的。患者需求是要面对面的看到医生,这些场景目前主要在医院发生,这个时候企业整合这些医院资源的能力很重要。如果只是纯线上的问诊,很难真正解决用户的就医诊疗需求。而稀缺的线下医疗、医生资源目前还很难实现真正的市场化。
  4、医疗行业的服务是长链条和非标准化。医疗服务都是依赖医生的经验值,或者是医生对自己服务的判断,这很难标准化,也很难用纯互联网的方式解决好。大部分人真的生病的时候,通常是通过自己熟悉的渠道去找医生看病,而不会只是在网上找医生在线就诊,这个时候就需要很长的步骤,从挂号开始到就诊结束,是非常长的链条。
  5、医疗服务需要严谨的医疗数据支持。如果只是在线的简单交流,医生很难准确诊断病情,即便常规诊断。往往医生需要做很多的检验检查等,有这些报告数据的支持才能有明确的诊断结论和治疗方法。现在整个行业的方向都是往线下走。做线上的开始开诊所,还有一种是直接完全围绕线下的场景布局,只是把线下的场景资源整合起来,标准化,呈现给C端用户使用,就医宝就是这样的产品逻辑。
  6、信息孤岛,发现很难形成互联网互联互通标准化的服务。各家医院的就医流程和信息化不完全一致,底层HIS系统的结构也有区别,很难通过两三个步骤把各家服务标准化连接起来实现互联互通的标准化服务,对接医院信息化系统的壁垒非常高。这需要创业者在医疗领域有相当的资源积累,光有资金也很难做好。包括BAT,他们在其他行业都是呼风唤雨,但是在医疗行业,目前看起来也是在探索中。
  7、最后是医疗资源很分散,周期性很长,整合难度大。一般的互联网创业周期是两到三年爆发,而对医疗互联网来说可能八年才是一个阶段,是逐步累积资源,构建服务和护城河的阶段,是非常漫长的过程,但一旦构建了属于自己的行业壁垒和护城河就会创造无限价值,成为巨大商业价值的公司。投资人投资这个行业需要足够的耐心,,创业者也要有这样的充分准备,做这个行业是需要情怀和坚持的,做好长跑的准备
  四、对医疗创业的几点理解;
  1、受政策影响很大,非市场化因素多。
  2、医疗数据的获取,对医疗服务的价值是互联网最难突破的。比如说我们去问诊,这些都是非常浅的一些交流层次,根本就没有涉及到基本医疗属性,这是整个行业的情况,都在外围。医疗强调安全、严谨,想通过互联网技术把它们改造,颠覆很难实现 。现在只是看如何在基础上把这些服务先呈现给用户,再创造新的价值。
  3、缺乏有真正价值的医疗服务入口和场景化服务。互联网的逻辑放到医疗永远不会有太大作用,互联网需要C端入口和流量就好,医疗服务的B端入口更重要,我们希望先连接出来医院的服务,用户通过我们的入口能访问使用到这些医院的服务就有价值一个患者去看病,就诊的整个流程中要挂号、缴费、排队、看检验报告单。我们的就医宝围绕这些就诊的过程中不断发生场景,帮助医院把服务连接实时起来。我们理想中的智慧医院,是零排队、无纸化的。窗口不需要了,线下所有打单的也都不需要了,因为全部是电子化的。在取药环节,我们也在尝试着和中医院联合开发智慧药房,以往患者在中医院用的药包,排队时间很长,可以直接医院送药上门,把处方单配送到指定的药店,然后送药上门。这就是场景化的入口。
  五、医疗创业的机会在哪里?
  从行业痛点如何选择创业入口?围绕这些痛点如何解决寻找创业机会?比如说医疗服务的效率是非常低的,为了解决这个事情,(1)首先是优化就医流程,改善信息对称。就医宝提供的全流程智慧医院就是解决这个问题的;(2)离开医院的随访,或者是慢病,这是医院不太在意的,这也是我们的创业机会,比如说慢病管理;(3)还有是围绕十三五“健康中国”国家战略的家庭医生和分级诊疗政策,对远程会诊转诊,云信息化服务、医生经纪人、医生集团、诊所、政府社保、养老资金缺口、过度医疗等等就是创业机会;(4)医改控费的需求,医保、商保就有控费需求,包括电子处方的分发、医药电商就是创业机会;(5)高端医疗需求,医疗数据二次利用开发,如海外旅游,绿色就医,数据利用上面是商保理赔,控费,在线审单,有一些创业的机会。
  我从创业角度分享了我们对医疗互联网的理解。这个行业不是市场化,医疗行业创业还是需要沉淀和积累的,特别是资源的沉淀和对行业的深度理解,是非常辛苦和漫长的事业,也是一项很有价值很伟大的事业,需要有很强的使命感和情怀驱动的,我们的使命就是要让看病像看电影一样舒适和容易。
  我的分享就这么多,谢谢各位。
相关文章:
[ 责任编辑:韩敏 ]
去年,手机江湖里的竞争格局还是…
甲骨文的云战略已经完成第一阶段…
软件信息化周刊
比特软件信息化周刊提供以数据库、操作系统和管理软件为重点的全面软件信息化产业热点、应用方案推荐、实用技巧分享等。以最新的软件资讯,最新的软件技巧,最新的软件与服务业内动态来为IT用户找到软捷径。
商务办公周刊
比特商务周刊是一个及行业资讯、深度分析、企业导购等为一体的综合性周刊。其中,与中国计量科学研究院合力打造的比特实验室可以为商业用户提供最权威的采购指南。是企业用户不可缺少的智选周刊!
比特网络周刊向企业网管员以及网络技术和产品使用者提供关于网络产业动态、技术热点、组网、建网、网络管理、网络运维等最新技术和实用技巧,帮助网管答疑解惑,成为网管好帮手。
服务器周刊
比特服务器周刊作为比特网的重点频道之一,主要关注x86服务器,RISC架构服务器以及高性能计算机行业的产品及发展动态。通过最独到的编辑观点和业界动态分析,让您第一时间了解服务器行业的趋势。
比特存储周刊长期以来,为读者提供企业存储领域高质量的原创内容,及时、全面的资讯、技术、方案以及案例文章,力求成为业界领先的存储媒体。比特存储周刊始终致力于用户的企业信息化建设、存储业务、数据保护与容灾构建以及数据管理部署等方面服务。
比特安全周刊通过专业的信息安全内容建设,为企业级用户打造最具商业价值的信息沟通平台,并为安全厂商提供多层面、多维度的媒体宣传手段。与其他同类网站信息安全内容相比,比特安全周刊运作模式更加独立,对信息安全界的动态新闻更新更快。
新闻中心热点推荐
新闻中心以独特视角精选一周内最具影响力的行业重大事件或圈内精彩故事,为企业级用户打造重点突出,可读性强,商业价值高的信息共享平台;同时为互联网、IT业界及通信厂商提供一条精准快捷,渗透力强,覆盖面广的媒体传播途径。
云计算周刊
比特云计算周刊关注云计算产业热点技术应用与趋势发展,全方位报道云计算领域最新动态。为用户与企业架设起沟通交流平台。包括IaaS、PaaS、SaaS各种不同的服务类型以及相关的安全与管理内容介绍。
CIO俱乐部周刊
比特CIO俱乐部周刊以大量高端CIO沙龙或专题研讨会以及对明星CIO的深入采访为依托,汇聚中国500强CIO的集体智慧。旨为中国杰出的CIO提供一个良好的互融互通 、促进交流的平台,并持续提供丰富的资讯和服务,探讨信息化建设,推动中国信息化发展引领CIO未来职业发展。
IT专家新闻邮件长期以来,以定向、分众、整合的商业模式,为企业IT专业人士以及IT系统采购决策者提供高质量的原创内容,包括IT新闻、评论、专家答疑、技巧和白皮书。此外,IT专家网还为读者提供包括咨询、社区、论坛、线下会议、读者沙龙等多种服务。
X周刊是一份IT人的技术娱乐周刊,给用户实时传递I最新T资讯、IT段子、技术技巧、畅销书籍,同时用户还能参与我们推荐的互动游戏,给广大的IT技术人士忙碌工作之余带来轻松休闲一刻。
微信扫一扫
关注Chinabyte从央媒记者到移动医疗创业者:对话华康移动医疗COO戴廉 - 简书
下载简书移动应用
写了169141字,被45人关注,获得了82个喜欢
从央媒记者到移动医疗创业者:对话华康移动医疗COO戴廉
来源:2015年《中国记者》第九期
作者:万小广、程征
编者按:华康移动医疗是一家致力于医患信息沟通服务、优化就医流程的初创企业,2015年4月刚完成2亿人民币的B轮融资。这家公司在专业细分领域的信息服务上有哪些探索?媒体人出身的联合创始人对于媒体行业与创业又有哪些思考?《中国记者》杂志近日对话华康移动医疗公司COO戴廉,她讲述了自己的职业经历,参与创办健康界网站、华康移动医疗公司的过程,并分享了对创业转型的看法。《中国记者》“对话新媒体”栏目已专访多位新媒体创业者。今后,这种特色访谈还将继续,以期从另一个角度为探索转型的媒体人提供一些参考和启示。以医疗报道为核心的记者生涯中国记者:能否谈谈你的个人经历与职业生涯?你最初怎么选择做新闻?为何出国留学?为何从行业分析师投身创业一线?戴廉:中学时我就想当一名记者,所以大学选择了新闻专业。我的个性内向安静,大一真正接触新闻之后,觉得相比它的琐碎与喧闹,更喜欢哲学、人类学、经济学等更加深入的学科。不过,既然学了新闻,怎么也得先干好这个行业。所以,毕业时虽然我手里已有比较理想的GRE和托福成绩,但没有申请出国,也没有考研,而是一心一意找媒体的工作。新华社旗下《瞭望》是当时最优秀的时政期刊之一,我顺利考入,负责科教文卫报道。2003年正值SARS肆虐,从那时开始医疗行业热点频出,对医疗体系的反思、公共卫生体系的重建、药价问题等等,让我有幸较早开始观察和跟踪中国医疗体系的改革。那段时间我经常泡在中科院、社科院听讲座找新闻,在家则看看书、写写稿,过得蛮愉快。但我并没有放弃留学的理想。2005年,我申请了欧盟的医疗硕士项目,赴欧洲留学,先后在法国、瑞典两地学习“健康与社会”“人口、健康与社会政策”课程,主要包括流行病学、公共卫生、医疗卫生政策等。留学生涯让我对国外的医疗体系有了一定了解,对国内的医疗行业也有了更清晰的认识。中国记者:留学之后为什么选择进入市场化杂志?戴廉:去留学之前,我本打算项目结束后继续读博士,但恰好那期间怀孕生子,就举家回国。当时没找几家单位,与《中国医院院长》杂志几乎是一拍即合。这家行业媒体刚起步,薪水并不高。我选择它是因为它有直接的医疗行业人脉资源,能帮助我更深入地了解医疗体系的内部运作。我当时负责国际医疗行业板块的报道,几个月后成为杂志首席记者。做了三年,我从各个角度了解了国内外医疗行业的宏观和微观运转,在行业内也有一定影响力。2010年,我进入财新传媒的财新网和《新世纪周刊》做医疗健康行业记者。它的工作节奏非常紧张,因为必须同时给财新网、《新世纪周刊》杂志供稿,还得跑长时段的调查,我一年的报道量达到几百篇。期间,我做的一些报道产生一定影响力,比如《干细胞黑市》《麻疹免疫“大跃进”》《最彻底医改“迷路”》等等,有些还影响了当时的行业决策。可以说,这段时间是我记者职业生涯的爆发期,之前的种种积累一下得到了爆发。中国记者:在自己记者生涯的鼎盛时期为什么选择退出?戴廉:在财新虽然干得不错,但也遇到了职业生涯的困惑,这与我的个人性格和志趣有关。一方面,我认为医疗报道的“新闻性”与“科学性”有时会冲突。有业内朋友说我是“学者型记者”,面对麻疹免疫、食品安全等公共卫生报道时我会查阅很多论文,避免极端化,尽量客观陈述。但这种四平八稳的风格与网络媒体求轰动、博眼球的风气相左。我不喜欢夸张,觉得做医疗科学和公共政策的报道要慎下判断,不能把相关性和因果关系混淆,很多问题出在程序,而不是科学本身。另一方面,从业以来,我跟踪多年的医疗体系改革并没有革新性突破,作为一个行业的观察者和批评者,重复性的工作让我觉得缺乏创造力。出于这两方面的原因,尽管干得不错,但我并不享受这个过程,于是2012年初我选择退出,和前东家《中国医院院长》杂志的主编一同创办健康界网站,尝试垂直行业新媒体的运作。突破内容瓶颈,做有创造力的事中国记者:创办健康界网站时你在其中担任什么角色?角色转换是否顺利?戴廉:我是执行总编,全面负责网站内容,也做产品规划和运营管理。网站规划时有两个方向,一是做面向医疗健康行业及管理者的专业门户网站,这属于Web 1.0模式;二是做雪球模式的行业社交类网站,是Web 2.0的玩法。我们本来有意做第二种,但是门户资讯模式能迅速打出品牌,积攒人气,就决定先做第一种。资讯相对容易,编辑部运营也比较简单,很快就从两个人扩充到十多人。我们创立健康界时候还没有同类网站,一切从零开始摸索,不过好在有之前的行业积累,且得益于微博、微信这些平台,短时间内就成为医疗行业内最重要的媒体之一。我们最大的挑战在于如何持续创新,与跟随者、模仿者拉开差距。现在健康界发展得很好,在业界有很强的影响力,也有了自己的盈利模式。中国记者:创立健康界是你第一次创业,起步比较顺利的情况下为什么转投券商,成为一名行业分析师?之后为什么选择再次“下海”,投身移动医疗一线?戴廉:创办健康界的过程中,很多事情都是开创性的,内容、品牌、运营、市场我都需要参与,从零开始探索很有意思。但我个人后来对于做媒体有了职业倦怠感,希望有更多尝试,也希望看看在金融行业,内容和信息服务是如何变现的。于是就跳槽去了券商,做二级市场医疗行业分析师。我发布了一些报告,包括较早对医疗互联网、商业医疗保险的分析,也获得不少好评。在这期间,我对资本市场的运作规律有了更深入的了解,但创业热情一直不灭。这两年移动医疗行业发展迅速,引发资金关注。从健康界离职后,不少移动医疗创业公司向我伸出橄榄枝,所以我决定进入移动医疗行业,并选择了华康移动医疗。中国记者:出于什么考虑拒绝了规模已经较大的公司,选择刚起步的华康移动医疗?戴廉:大公司给的岗位是内容或品牌方面的,我已经不愿再重复了。另外,我一直偏好小公司,因为可以尝试新的东西,在华康我负责产品、品牌、运营、人力、企业合作、线下推广等部门,都是新的体验。中国记者:能介绍一下华康移动医疗目前的产品、团队和发展情况吗?戴廉:主要的三款APP产品是“就医宝”“医客”以及“中华医学会系列杂志”。其中,“就医宝”面向患者,提供诊前预约挂号,诊中支付、获取报告单,诊后与医生互动的全链条智慧医院服务,目前已经覆盖深圳、海南、黑龙江等省市数百家三级医院;“医客”为医生提供患者管理工具,并集成临床资讯、文献指南、病例讨论、医生社区等功能,已拥有全国5万余名主治以上实名医生用户;“中华医学会系列杂志”则是中华医学会独家授权华康发布的旗下128册医学电子期刊,由华康提供免费制作,电子期刊版权仍归中华医学会,运营发布则交给华康。华康的定位是基于真实医院场景,做医患之间的信息沟通服务。医患沟通的需求是真实存在的。沟通包括多个层面,如诊前、诊中、诊后;也包括陌生到熟悉。二者其实都是为这个目标服务的。比如诊后管理,医生要与病人联系,提高诊疗治疗,避免病源流失;还有一些慢性病,需要长期随访管理等等。现在很多移动医疗项目是绕过医院的,做医生患者的线上交流。我们不一样,模式比较重,强调和医院的联系。现在中国医疗资源仍然集中在医院内,我们认为,只有将医院内外资源打通,才能真正给患者提供有深度价值的服务。公司发展得还是很快的,去年才80人,今年已经400多人。大部分是85后、90后,平均年龄不到30岁。公司人员背景非常多元,来自医学、营销、投资、传媒、互联网等多个领域。中国记者:在你从媒体人转型为创业者的过程中遇到哪些挑战?戴廉:首先是对需求的把握。现在天天都在应对需求变化,一是用户的需求变化,二是市场瞬息万变,竞争对手也在变化。现在移动医疗属于初创期,大家都在摸索用户的需求,调整方向,有些公司三个月变化一次产品方向都很正常。其次,挑战在于怎么创造性地打磨产品。用户需求要靠优秀的产品来满足,而优秀的产品要靠过硬的技术实现。虽然我们团队有不少人对医疗行业有深刻的理解,但是将对行业的理解转化为一款好用的产品,这是互联网背景产品经理的强项。所以我们坚持从互联网大公司挖人。我的产品总监、运营总监,以及公司CTO都是从腾讯、阿里巴巴挖来的,他们带来很多新的经验。第三个挑战来自内部沟通。我们是在医疗和移动互联网两个领域跨界发展,人员又来自IT技术、医疗和媒体等多个不同领域,加上是新老团队交替,大家有不同的价值观和工作习惯,这些都需要进行内部沟通和协调。传统媒体可能式微,但媒体人不会贬值中国记者:你怎么看待传统媒体的发展前景?戴廉:实际上,我一直在做媒介。无论是做杂志、网站、证券分析师,以及现在的移动医疗,在我眼里都属于信息服务业,都跟媒介有关。以前每次换工作,我都会把麦克卢汉的《理解媒介》拿出来看看。这本书认为媒介是人的延伸。在过去的几十年里,我们对媒介的定义是狭义的,基本将媒介等同于公共媒体,也就是广播、电视、报纸。事实上,媒介并不是现代媒体业发展之后才有的。信息传播的介质一直在变化,而每一次的媒介变革都会带来社会组织结构和生活方式的变革。特别是有了智能手机之后,人与人的连接越来越方便,信息沟通效率也越来越高,我们的生活和组织也在很大程度上被这些新的媒介所重构。做移动医疗,其实也是在参与媒介变革。现在的信息既有过剩,又有不足:泛泛而论的信息太多了,高质量有价值的信息又太少。我做券商分析师时深有体会,信息其实很值钱。只要你提供的信息实用,让对方赚钱了,信息就会有价值,这也让信息服务变得更专业。传统媒体提供的信息主要是公共信息,而非可交易的信息产品。信息如何产品化、可交易、满足市场需求,其实是很重要的。中国记者:你怎么看待传统媒体的内部创业?传统媒体体系内是否有突破空间?戴廉:除非有很好的产权结构和新老业务之间的防火墙,否则我不太看好内部创业。现在很多传统媒体有内部转型、内部创业的尝试,还有些尝试做投资平台和孵化器等全新业务,但特别成功的案例我们还没有看到。媒体的基因就是做品牌、做影响力,围绕这些目标构建起来的团队其实并不具备投资孵化等方面的专业能力。最难解决的还是产权问题。有没有股权,干事的感觉是不一样的。现在创业门槛这么低,没有股权凭啥跟你干?中国记者:你怎么看待媒体人的职业前景?对于媒体同行,你有何建议?戴廉:媒体不是没有希望,只是在经历一个洗牌过程。是否继续从事这个职业,取决于你享受不享受做媒体人的感觉。我觉得行业仍然缺少深刻的观察者。一些人享受这个过程,愿意坚守,这很好。如果下决心考虑转型,便需要转变心态,快速学习。我转到互联网行业,深深体会到两个行业的差异。国内的媒体行业几乎没有经历一个工业化过程,媒体人行事方式也比较粗放、松散,而网络行业看似自由松散,实际上对流程和细节要求更加严苛,要求高效率生产,对结果负责,而且结果都是透明的。虽然传统媒体式微是大趋势,但媒体人不会贬值。媒体人转型通道很多,可以做研究,做分析,做投资人,投身创业大潮等,有很多转型方式。戴廉采访札记鹅蛋脸、大眼睛、白皙的皮肤,戴廉有着典型江南女子的灵秀与温婉。这个同学眼里的“学霸”,老师眼里的“乖乖女”,在职业选择上却很有主见,甚至有点叛逆。从体制内媒体到市场化媒体,从行业媒体到综合媒体,从纸媒到网媒,再从券商到移动互联网,她的职业生涯堪称丰富。但是她坦言,每次“跳槽”并不是深思熟虑后的理性权衡,而是根据直觉判断是否符合自己的兴趣,也并未过多考虑利益得失,或担心打破平静安稳的生活。甚至,她的几次职业切换,都是在降薪,这在旁人眼里看来有点不可理解。“从来没有想过要待在体制内”,她笑着对我们说,“刚到《中国医院院长》杂志的时候甚至连公积金都没有。”也许,敢于折腾的性格是创业者的基因之一。戴廉在医疗记者岗位上有过专注的投入,也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绩,但她的内心与记者这个职业始终有种若即若离的不确定感。她愿意花一年时间做某个问题的深度调查,遇事喜欢刨根问底,关注议题的复杂性与科学性,而不是挖掘轰动点、简单吸引眼球。这种性格与职业对新闻性的要求构成一定背离,所以虽然她做出很多有影响的报道,但还是觉得“不太享受这个过程”。她渴望成长,希望不停吸收新鲜体验。一些移动医疗公司想挖她做内容副总,可她不愿意只做内容,希望尝试新东西,做更有创造力的事。我们问她从内容转型到综合管理,是否面临较大压力时,她摇摇头,“这很有意思,很好玩儿。”“创造力”“享受过程”是采访中她频频提到的关键词。这种工作价值观,迥异于当下打了鸡血般的创业氛围——一些创业者谈论更多的是“颠覆XX”“重新定义XX”。相比之下,戴廉说自己一直都在从事信息服务业,一直在做媒介的参与者。在她看来,传统媒体的形式或许会式微,但传统媒体人的发展是可以乐观期待的。不过,她认为坚守也好,转型也罢,或者是创业,关键还是看自己是否“享受过程”。哪条路都不容易,都需要快速学习、积极面对。本文作者:程征 万小广邮箱:转载本刊文章,请务必注明转载自《中国记者》,以及期数、作者等要素。
如果觉得我的文章对您有用,请随意打赏。您的支持将鼓励我继续创作!
打开微信“扫一扫”,打开网页后点击屏幕右上角分享按钮
被以下专题收入,发现更多相似内容:
欢迎投稿!搜罗、整理那些可能取代传统新闻媒体的“新媒体”或“互联网产品”。
· 1996人关注
不忘初心 方得始终 我们永远在路上
· 9人关注
如果觉得我的文章对您有用,请随意打赏。您的支持将鼓励我继续创作!
选择支付方式: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华康移动医疗简介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