适合高血压病人的电视剧

药理学家苏定冯保健如是说(国之康健康管理平台理论研究之十一)
&&药理学家苏定冯保健如是说
&&(国之康健康管理平台理论研究之十一)
&为国之康办学事求助于第二军医大学药理学教研室主任苏定冯教授,他是我有着多年交往经历的老朋友,那时他在药理教研室当助教,我在生化教研室当助教,苏教授现在药理学界已是大师级的人物了,此次见面,他送给我一些与他有关的资料,其中一本《家庭用药苏定冯教授科普作品集》(苏教授是《家庭用药》名誉总编辑),我被其吸引,用了一个下午的时间逐字逐句的通读一遍,阅后感觉,应了本书&中写到的“厚重而充实,恰似畅饮一樽甘露,令人唇齿留香。”
几日之后幸会,我向苏教授提出,这本书是可以保命的,我要将他的这本书的核心部分提炼出来写一篇博文,同朋友们分享,苏教授慨然应允。他还特别观照我:“要无痛苦的减肥,将限食化为常态。”还有重要的一条,当他邀我共进晚餐时强调:“苦菊是最好的蔬菜,要生吃。主食要少吃。”我现在已开始执行减重限食,感觉不错。
为证明本文的权威性,现将苏定冯教授科学研究和学术成绩摘要如下:
科研奖励:国家自然科学二等奖、全国优秀科技工作者;科学基金:973首席科学家、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3项;研究文章:SCI收录155篇,其中影响因子5以上19篇,10以上3篇;学术兼职:中国药理学会副理事长()、上海市药理学会名誉理事长;国际影响:法国药学科学院外籍院士、CNSNT杂志主编(IF=4.443)、2010世界药理学大会邀请报告(中国一名);学生培养:全国优秀博士论文指导老师、中国人民解放军院校育才金奖;新药证书:尼群洛尔片、阿利沙坦片、红花黄色素注射液;重点学科:国家重点学科(药理学)学科带头人;创新团队:国家教育部创新团队带头人。苏定冯教授联系方式:&。
应该说明的是,以下综述的小标题系苏定冯教授为《家庭用药》杂志撰写的“编辑部评论”的原题目:
&一、好一个“圆桌疗法”
&苏教授在本文赞同何裕民教授的“圆桌疗法”,何教授让求诊的癌症病人围着大圆桌排排坐,他挨次问诊,解答病人的问题。在这些患者中,有一半以上已经康复3~5年,活得挺不错。还没有等到看病,新患者就会潜移默化地接受了老患者的心理指导。这种心理指导,比医生的解释效果更好。患者的心理枷锁打破了,将从被动状态转到主动状态,这对恶性肿瘤患者的康复非常重要。好一个“圆桌疗法”!
苏教授建议,对于不能手术的一些癌症患者,不妨找何教授看看。成也心理,败也心理。心理素质不好,病加三分。而良好的心理素质,“既来之,则安之”,有利于疾病的康复。
&&&&&二、如何面对“偏方”、“秘方”
&从字面上看,“单方”是由一味药组成的有效方子;“验方”指多次使用有效地方子;“偏方”应该是指非正统的治疗方法;至于“秘方”是指秘而不宣,要求被保密的治疗方子。苏教授在他的文章中将以上四个名词暂统称为“偏方”。
&我们可以这样理解,“偏方”是指未经现代医学证实,尚未得到政府主管部门认可的、可能有效(也可能无效)的治疗方法。一旦证实、认可,它就不再是“偏方”,而是“正方”。但是,并非所有的“偏方”均能“转正”,因为许多“偏方”其本质缺乏科学性。
&1、若有“正方”,思考用“偏方”的必要性。“偏方”的产生往往是当时落后的医疗条件的产物。许多疾病现在都有很好的治疗措施,因此不需要使用“偏方”。
2、学习科学,思考“偏方”的有效性。许多“偏方”是劳动人民实践中探索出来的。但也有许多“偏方”是某些医生拍脑袋想出来的,其理论基础往往是阴阳五行,或脏腑理论。特别是“吃什么补什么”的说法,更让人啼笑皆非。总之,对“偏方”的效果不能抱有太大的希望,不能因此而耽误病情。
&&&&&&&&3、小心谨慎,思考“偏方”的安全性。用“偏方”最大的问题是毒性。我们现在用的西药,其毒性均有检测。什么药,用到多大的量,会出现多大的的毒性,都是经过研究的,有资料可查,毒是“明”的。而“偏方”则不同,其毒性不明确,毒是“暗”的。民间流行“以毒攻毒”,有些癌症病人什么毒就吃什么,有报道他们大量食用蟾蜍(癞蛤蟆)中毒死亡。可以这么说,用这些毒物来治病,有好效果的可能性微乎其微,而导致中毒的可能性则非常大,根本没有冒险一试的必要。
&&&&&&&&4、头脑清醒,思考“偏方”后的欺骗性。利用“偏方”欺骗病人、牟取暴利的主要特点归纳如下:一是夸大功效;二是盗用名义;三是强调无毒。
总之,看病尽可能到正规的医院,用药尽可能用“正方”。用“偏方”时对效果的期望值不能过高,对毒性的估计不能过低,对于宣传过头、价格过高的药不要去买。
三、从苹果是否要削皮说起
&&&&&&&&苏教授举了一个例子说明自己在众说纷纭的保健说中的立场:“几年前的某一天,隔壁的一个小男孩问我吃苹果到底要不要削皮。原来,研究营养学的爸爸对他说,苹果皮有很多营养成分,丢掉可惜。但是研究毒理学的妈妈警告他,苹果皮上可能有农药等有毒的物质污染,叫他吃苹果要先削皮。他无所适从,于是就来问我这个药理学家。我就问他:“苹果皮好吃吗?”他说:“不好吃,我不喜欢吃带皮的苹果!”“那么,我告诉你:吃削了皮的苹果。”这并不是怕农药中毒,而是没有必要吃不好吃或你不喜欢吃的东西。苹果皮里是有一些营养成分,但没必要夸大。”&
&&&&&&&&在面对有关健康卫生方面的科普知识时,往往会遇到矛盾的说法,还有一些新的观点与我们以往的知识是完全相悖的,我们能不能相信?苏教授就如何解读科普宣传,谈了他的四点看法:
&&&&&&&&1、对资料来源要比较。我曾评审过一篇文章,观察汽车尾气中的某一种成分对细胞凋亡(细胞死亡的一种形式)的影响。他用很高的浓度,得到阳性结果。我要他讲出这种高浓度在实际生活中如何才能达到。是否要把1000辆汽车关在一个密闭的大房间里,同时大量排气?相反,有些资料来源于大规模的流行病学调查就比较可靠。因此,科普作者有责任搞清楚资料来源,做出正确的分析、判断、不要误导读者。
&&&&&&&&2、对利害关系要思考。这里想讨论一下“阑尾”能否一刀切。有人说阑尾是无用之物,留着可能有害,建议统统切除,或者在做腹部手术时顺便切除。另有人则认为能不切则不要切,甚至反复
发炎的阑尾也不切,采取药物治疗。其实,这两种极端的想法都不对。我反对统统切除,因为没有必要。也反对一概不切,特别是手术适应症明确的的急性阑尾炎。对于反复发作的阑尾炎,如果病人在健康状况较好时不切除,到年老体衰时可能会有麻烦,也许是致命的导火线。
&&&&&&&&3、对不同说法要分析。有时我们看到的矛盾说法,其实不矛盾。例如有人提出服用大剂量的维生素C,而有人说剂量太大不好。其实,这二者并不矛盾,只是情况不同,用量不同。治疗感冒,需用大剂量维生素C,但用大剂量时应该注意不良反应,包括停药反应。当然,有时不同的说法代表了不同的学术观点。还有不同的说法可能有时间和空间因素。
&&&&&&&&4、对商家宣传要警惕。为推销某种产品,商家请来专家,先对相关的疾病做宣传普及,然后指出治疗的薄弱或无力,最后提出我有好产品,请您购买。通常对疾病的科普宣传是正确的,但是随后的说法就不一定对了。可以把错误的说法归纳为3种情况:一是说这个疾病无药可治,实际上有效的治疗药物很多;二是说药物不良反应很多,不良反应的确有,但是基本上是可以忍受的。况且他推销的药物如果在疗效相同的情况下,不良反应不见得小;三是说这个疾病无根治药物,事实上该疾病确实无法治愈,但是他的药也不可能治愈。
四、肿瘤不可怕,可怕的是...&...
&&&&&&&&苏教授认为:肿瘤不可怕,可怕的是对致癌因素的无知&某种因素可以使细胞发生突变,再变成癌细胞。导致细胞突变的因素可以分为三类:(1)物理因素,如射线、紫外线等。(2)化学因素,已知的有一千多化合物。如煤焦油可以诱发皮肤癌,泡菜中亚硝酸盐可以诱发食管癌等;(3)生物因素,如霉菌产生的毒素、病毒等。认识了这些致癌因素,只要避开它们,癌症就可以被有效地预防。
&&&&&&&&肿瘤不可怕,可怕的是对早期发现的轻视&据世界卫生组织最新的资料表明,癌症如果能早期发现,其治愈率高达80%。有些癌症如乳腺癌、宫颈癌、胃癌、直肠癌、鼻咽癌等,如果早期发现,治愈率高达95%。这么高的治愈率,您说肿瘤可怕吗?不可怕。而可怕的是对早期发现的轻视。如何早期发现癌症?体检是最普通的做法。目前公认的肿瘤发病信号有10个,简单归纳:凡是出现不能解释的出血、肿块、低热、声哑、咳嗽、吞咽困难、黑痣增大等异常现象,都应查一查,排除肿瘤。
&&&&&&&&肿瘤不可怕,可怕的是缺乏良好的心理素质&得了肿瘤,如天塌地陷,精神崩溃,病人就这样被吓死了。这是最可怕的,而肿瘤本身并不可怕。面对肿瘤,一个良好的心理素质非常重要。即使是晚期不能手术的病人,只要有良好的心理素质,用中药调理,可以长期“与肿瘤和平共处”。
&&五、精医简药
&&&&&&&&这篇文章是我读这本书时非常喜欢的一篇,苏教授套用“精兵简政”,提出《精医简药》。
&&&&&&&&上了年纪,同时患有两三种病是常有的事。一种病,用两三种药物治疗也是很平常的事。这样,一个人同时服用七八种药也不足为奇。服用药物太多的坏处不言而喻:一是花钱多,浪费资源;二是可能产生的不良反应多,有害健康;三是不方便,病人的顺应性差。
&&&&&&&&“精医简药”首先是“精医”,要求医生有良好的医德和高明的医术。在“视病人为亲人”的前提下,努力学习,掌握最新知识,给病人以最好的或最合适的治疗。同时遵循以下用药原则:一种药能解决问题的不用第二种药;对于作用不肯定的药、可用可不用的药,尽量不用。如果您正好在同时用许多种药,比如六种以上,请按照以下思路,在不影响疾病治疗的前提下,把用药简化,使您的药篮子变轻。
&&&&&&&&避免重复用药&两种不同的病有时会用到同一类药。如果药物同类不同药,或者同药不同名,病人往往不知道是重复用药。重复用药一没有必要,二有可能剂量太大导致不良反应发生。要避免重复用药首先要检查一下在您的药篮子里有没有同类药。但是,医生刻意用两种药联合治疗例外。
&&&&&&&&取消非必需药&什么叫非必需药?简单地说,就是可用可不用的药物。例如各种维生素、各种所谓的补养药、不作主要治疗用的各种中成药、各种不确切的预防性用药、各种效果未得到公认的药,等等。这些药都应该从药篮子里拿掉。还有一些临时用的对症治疗药,如止疼片、止咳药、退热药、催眠药、助消化药、止泻药等,一旦症状消除,要立即停用,不能一直用下去。一种疾病有主要问题,也有次要问题,用药以解决主要问题为重。
&&更换累赘用药&一种药单用有问题,需要他药陪同,苏教授把它称作“累赘用药”。这些药一用就是两个或两个以上,显得累赘。因此,要把它们换掉,换成一个具有同等效应的、不需要伴侣的药。
&使用多能药物&《药理学》教科书上写着:高血压病人合并溃疡病,选用可乐定。可乐定具有降压和抑制胃酸分泌的作用。如果考虑可乐定一个药不能胜任,可以加一个降压药如氨氯地平和一个治疗溃疡病的药如奥美拉唑,三个药搞定两种病,应该是不错的用药方案。以后根据病情的转归,可以去掉一个或两个药。
&&&&&&&&病人应该请教医生,告诉他所用药物,请他考虑如何精简用药。假如根据上述方法无法实施,应该找一位有经验的医生,先把所有的药全部取消,根据病情重新开处方。
&&&六、健康要求和谐
&&&&苏教授认为:健康要求和谐,没有和谐就没有健康。他系统地从四个方面阐述“和谐”问题:提倡适度、顺应自然、讲究策略、平衡心理。
&&&&提倡适度&我们知道药物的治疗效果和毒性反应与计量有关。剂量太小,没有作用,剂量太大,可能导致药物中毒。因此,药物的用量要适度。其实,除了用药的剂量要适度外,涉及健康的许多事情都要适度,不能矫枉过正,不能走极端。比如体重,我们知道肥胖不利于健康,“肥胖危害多”已经不容置疑。但是,是否越瘦越好呢?不是的。太瘦同样不利于健康。道理很简单,抵御疾病需要物质基础:脂肪和蛋白质。当今社会,我的印象是:该减肥的人中很多人没有减肥,而在减肥(减重)大军中很多人是不需要减的。
&&&&吃得清淡一些,多吃些绿叶蔬菜有利于健康这是公认的,应该提倡。但是,蔬菜是不是吃得越多越好?不是的。过度食用蔬菜的危害表现为:菜中的草酸与钙结合,在泌尿系统形成草酸钙结石;对已有的结石可使其加重;不易消化,影响胃肠疾病患者或肝硬化患者的病情;影响钙、锌等物质的吸收。因此,食物要合理搭配,适当的肉、鱼是必需的。
&&&&生命在于运动,运动有利于健康。但是,是否运动越多越好,运动量越大越好?不是的。运动也要适度。剧烈的运动可以使运动器官受到损伤,如关节软骨磨损、碎裂,韧带断裂,肌肉损伤等等。剧烈运动对有心血管疾病的人有可能导致意外事件的发生,必须避免。
&&&&讲卫生、爱清洁是一种良好的习惯。不卫生、不清洁的坏习惯依然存在,如随地吐痰、乱丢垃圾、吃饭不采用分餐制等等。反过来,难道爱清洁也有过头之说?是的。有一种病叫洁癖症,认为自己的手是脏的,要反复洗刷,一天要洗上几十遍。
&&&&顺应自然&白天工作,夜里休息,几千年来,人们一直遵循这个与自然界合拍的规律。工业化使许多人夜里上班,白天休息。这是一种不和谐的现象,但无法避免。问题是有不少人,特别是文字工作者,或者科研人员,喜欢晚间工作。这种与自然界不和谐的做法除了浪费能源外,对机体也是不利的。我们应该提倡顺应自然,与自然界保持和谐。
&&&&讲究策略&运动不仅要适度,还要讲究策略,比如运动的时间和类型。早起锻炼是一种非常普遍的现象,但其中有许多需要注意的地方。早上血压最高,如果运动过于剧烈,有可能导致意外;早上刚从松弛状态转变过来,突然的活动量增加,机体有时难以适应;早上太阳还没有出来,在树林中运动吸入的是含二氧化碳高的空气,而不是想象中的含氧量高的空气。因为树木通过光合作用把二氧化碳转化为氧气,没有太阳怎么转化?因此,许多专家提出运动应该在下午。
&&&&睡眠不好吃安眠药,久而久之药物耐受。对此苏教授提出一种新的策略。有些人睡眠不好,可能是由于白天兴奋不够。在这种情况下,光吃安眠药(抑制)是不能解决问题的,而是要提高白天的兴奋性。方法包括增加白天的运动量,或者白天喝咖啡。和谐要求该兴奋时兴奋,该抑制时抑制,而不是一天24小时一个样,死水一潭。
&&&&有了病,是看医生用药物治疗,还是买保健品治疗,这也是经常遇到的策略问题、原则问题。药品一般不允许做广告,而保健品可以。但是,保健品是明确无治疗疾病作用的,如果有治疗作用,那它就不是保健品,而是药物。关于这一点,我们许多病人朋友就是搞不明白,拿保健品来治病。其实,问题不在病人而在那些商家。他们常在广告宣传中偷梁换柱,误导消费者。
&&&&平衡心理&和谐要重视心理和谐。对于心理和谐苏教授把它简单地归纳为两点:一是提高阈值、化解烦恼。所谓提高阈值,就是要提高忍受能力。作为社会的一员,免不了有许多烦恼。提高忍受能力并非把烦恼往肚里咽下去,而是要把烦恼变成不烦恼,即化解烦恼。在这个问题上,要有一些阿Q精神;二是适当宣泄、避免储蓄。适当宣泄,包括出门旅游;找个好友一吐为快;在无人处大哭一场;在树林里或高山上大声叫喊等等,许多电影里描写的镜头可以一试,但不能喝闷酒。当然,必要时要找心理医生咨询。烦恼的不到适当宣泄,长期蓄积,有可能诱发抑郁症。
&&七、灵芝啊,灵芝
&&&&&&&&苏教授指出:据报道,灵芝主要分布在热带和亚热带地区的原始雨林中,在中国分布的近百种灵芝中,有十余种经研究证明,具有抗肿瘤活性及其他疗效。因自然资源的破坏,原始林区的减少,野生灵芝的数量越来越少。目前人工栽培的灵芝,只是在灵芝科中选择了容易栽培,有一定的药用价值的赤芝加以利用,而灵芝中真正多年生,有较强药理活性的灵芝还不能进行栽培,只能靠野生采集。
&&&&&&&&近几年来,灵芝被疯狂地炒作,所有炒作全是冲一个“钱”字而来,绝不考虑治病救人、救死扶伤。主要表现:一是夸大疗效;二是标以天价;三是质量低劣。
&&&&&&&&苏教授对医药广告和对高价药品这两个问题,鲜明地表达了自己的观点:
&&&&&&&&一、关于医药广告&医药广告分三类:(1)在专业期刊上刊登广告,是专门给医务人员看的;(2)非正规媒体广告,如各种网上广告、手机短信、街头和医院门口散发的传单等等,如果信了这些广告,十有八九是要后悔的;(3)非专业的正规媒体的广告,如电视、广播、正式发行的报纸杂志上面的医药广告。我们不反对正常的广告宣传,但是目前的医药广告问题很多。这里提请大家思考以下几个问题。第一,在上海好一点的医院,门诊天天爆满,住院要排长队预约登记,如果再做广告,他们如何应付病人?第二,大量做广告的医疗单位往往过一阵子就被查处或查封,这说明什么问题?因此,我们对这些医药广告要保持自己清醒的头脑,不要跟着广告走;第三,做广告的大部分是保健品。我们有病要用药治疗,而保健品是国家规定不能治疗的。健康不是靠保健品吃出来的,健康来源于良好的生活习惯:如果坐办公室时间太多,你必须增加运动;如果偏胖,你必须节制或调整饮食,适当减重;如果既吸烟又喝酒,你必须适当减少烟酒的量;如果有病,你必须接受正规治疗。
&&&&&&&&二、关于天价药品&药物是用于治病的,任何药物的效果都是有限的,任何药物的成本都是可计算的。如果一个药物的生产成本出奇的高,这个药物就难以出笼。因此,天价药物往往与欺骗、暴利等因素有关。对此,我们应该不予理睬。相信随着科技的发展、法制的健全、中央反腐措施的加强,不会再出现天价药品。有些中药价格高,如冬虫夏草、铁皮石斛等,是由于来源少。但是,这些都不是非用不可的药材。换言之,没有必要刻意花很多钱来治病或保健。有些中药材已经演变为收藏品,如特大的野生人参、特大的何首乌等等,它们的收藏价值远远超过了本身的药用价值。至于有些国外上市,国内尚未生产的药品要依赖进口,价格会高一些,但绝不会是天价。而且,只要有国产的同类药品,也不一定非要用进口药不可。最后应该指出,药物的效果与药品的价格是没有内在联系的。只要使用得当,很便宜的药物照样能治大病。
&&八、心脑血管病从何来
&&&&心脑血管疾病是威胁全球人民健康与生命的头号杀手,那么,心脑血管疾病到底是怎么来的?苏教授说:细说,很复杂;简单地说,可以归为:心脑血管疾病是先天带来的、吃出来的、气出来的、累出来的!
&&&&心脑血管病是先天带来的&先天带来包括两方面的含义。其一,胎儿时期遭受损害,特别是在胚胎形成的早期。其二,由父母遗传而来,也就是说,这些病50%~60%是由遗传决定的,而40%~50%由环境因素决定。
&&&&心脑血管疾病是吃出来的&营养缺乏可以导致某些心血管疾病的发生,如维生素B1缺乏的脚气病。但现在更多的是营养过剩而不是缺乏。饮食方面的不当也分两个方面。其一,总的热量摄入过多,表现为肥胖或超重。值得一提的是近年来对限食的研究,研究发现,限食可以延长低等生物的寿命。在实践中以吃八成饱较好,有利健康,又比较容易做到。对于肥胖者必须适当地减肥;其二,某种物质摄入过多。例如烟、盐、糖、脂肪、胆固醇等摄入过多与高血压、冠心病等发病有关。其实,许多好吃的东西胆固醇含量都很高,例如法国名菜鹅肝、中国江南最有名的大闸蟹的蟹黄等等。为了健康要禁得起诱惑,不能多吃。
&&&&心脑血管疾病是气出来的&“气”讲的是精神因素。也可以从两方面加以讨论。其一,“气”作为发病的诱因,这是主要方面。精神因素不仅是“气”,有时乐极生悲,过度兴奋也能致人于死地。我们知道,情绪不稳定,往往交感神经过度兴奋,导致心肌耗氧量增加,诱发心绞痛或者心肌梗死,有时甚至导致脑血管破裂,出现脑溢血;其二,精神因素作为疾病的起因。有许多研究表明,长期的精神紧张易诱发高血压病,某些性格、情绪的差异也与心血管疾病的发生有关。
&&&&心脑血管疾病是累出来的&与“气”相似,劳累通常作为发病的诱因。劳累导致的突然死亡多数是急性心肌梗死。劳累时,心脏对血液的需求量增加,而冠心病患者的冠状动脉有病变,不能增加血流量,因此心肌缺血缺氧而死亡,形成心肌梗死。另外,值得一提的是感冒时不能劳累,否则有可能患病毒性心肌炎。医生要求感冒患者多喝水、多休息是有道理的。
&&&&古人云,“知己知彼,百战不殆”。当我们知道了心脑血管疾病是怎么来的,我们也就知道了怎么不让它来,如果来了知道该怎么送它走。
&九、我们从鱼腥草事件学到了什么
&鱼腥草有一定的抗感染作用,治疗肺脓疡等呼吸系统感染有较好的效果。可能与其在呼吸系统的浓度较高有关。近几年来,把鱼腥草提取物直接从静脉里打进去,导致许多人死亡。于是,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叫停了鱼腥草注射液。
&苏教授提出鱼腥草注射液被停用我们学到了什么?
&&&&&&&&(一)药监部门学到了什么?&首先,中药成分复杂,其注射液审批应严格把关。例如鱼腥草中至少含有48种不同的化学成分,而复方制剂就更加复杂,不同的化学成分高达数百种,在提取和制作注射剂的过程中还要加进一些物质。在诸多活性成分中,有些性质稳定,而有些不稳定。不稳定者经过一定时间,或遇到光、热、震动等就会发生转变。这么多成分在一起,谁知道其中发生了什么样的相互作用?把这样的东西直接注入静脉,安全性如何保证?其次,SFDA批准鱼腥草注射剂的企业近200家,有这个必要吗?这么多企业一起上,除了相互压价外对社会有什么好处?本来就难以掌握的质量控制怎么来监管?SFDA叫停了7种注射剂,其他的怎么办?
&&&&&&&&(二)生产企业学到了什么?&国外的制药企业在规模上是越来越大,而在数量上是越来越少,因为他们在不断地合并。而我们国家正好相反,规模小、数量多。目前,国内有6000家制药企业,但销售额加起来还抵不上美国辉瑞一家。言归正传,要说我国生产鱼腥草注射剂的企业有近200家。这叫什么?这叫“低水平重复”。200家中的任何一家都无法在鱼腥草的基础上开发出一种真正安全、有效、国际认可的好药来造福于人类。
&&&&&&&&(三)医务人员学到了什么?&哦,原来中药也有毒,静脉注射也可能引起过敏性休克,也会致人于死地。以后得小心点!
&&&&&&&&(四)病家学到了什么?&不轻易接受静脉注射。外来物(药物、毒物)进入机体,必须通过各种防御机制。而静脉注射绕过了所有的防御机制,直接进入血液循环。苏教授赞同“能用口服药就不用注射药”的观点,指出:不要轻易用静脉点滴。尤其是中药注射剂,尽量避免使用!
&&十、从“林黛玉”之死谈起&&
&&&&演林黛玉的演员叫陈晓旭,因患乳腺癌去世,年仅42岁。她的去世引发了两件事:一是体检乳腺疾病的中年妇女剧增;二是引发了一场事关中医的争论。
&&&&苏教授的切身体会是:医生水平有高有低,中医西医都一样,但中医医生的差别可能更明显。据说以前上海市评选过中医的十大名医,王翘楚医师是其中一位,擅长睡眠的治疗。施明医师是他的学生,他不仅对失眠有研究,对诊治咳嗽也有专长。十多年前,本人长期咳嗽,口服抗菌素未愈,改用庆大霉素加皮质激素蒸汽吸入,有效。几次后不再有效。找施明医师开了一张处方,服用几天后有效,连续服用2周,不再咳嗽。几年后,咳嗽又发,找某医院中医科主任看,开方服用,未见效。后几经周折,又找到施明医师,再服他开的方剂,又有效,至今未再咳。问题是这样的中医师现在很难找到,可能与当前的教育体制有关。希望有关部门改变策略,减少中医药学校和学生的数量,提高质量。采用老师带徒弟的方式,发扬光大祖国医学。否则中医将不像中医。
中医讲整体、讲调理,西医讲精确、讲治疗,各有所长。西医为主体,中医为辅助,必要时或可能中西医结合,共同治疗,这是我国医疗事业的基本方针,也是现状。关于在什么情况下看中医,什么情况下看西医,很难界定。老百姓很难把握。
&&&&这里试着列出特别提倡选用中医药的情况:(1)症状很多,检查“无病”。有些中老年病人,这里痛、那里不舒服,但经西医检查基本正常,“没有病”,但病人确实不舒服。中医辨证施治往往有良效。(2)功能紊乱,无从下手。包括胃肠功能紊乱、植物神经功能紊乱等等。西医往往无从下手,中医长于调理。(3)单一症状,久治不愈。比如上述提到的慢性咳嗽,还有长期腹泻、便秘等等。(4)大病初愈,需要调理。大病或大手术后,西医的医嘱是“休息”。此时,经中医适当调理,有利于健康。另如中风后遗症也适合中医治疗。(5)同时患有多种疾病。如果一个人同时有许多种病,但都不重,如果用西医对症治疗,需要同时服用许多种药物,这时中医可以发挥特长,辩一证而治多病。(6)西医治不好的病。如晚期肿瘤不能手术也不能化疗的病人。还能列出许多。中医治疗指的是辨证施治,不是指用名目繁多的中成药。
&&&&不推荐中医治疗的情况:(1)西医可以用手术治愈的疾病。(2)急性病、危重病。(3)西医有非常明确疗效的病。例如高血压病、糖尿病等,中药最多只能用做辅助治疗。(4)感染性疾病,特别是有特效对抗药的感染性疾病。
十一、郁症猛于虎
&&为什么说抑郁症猛于虎呢?一是抑郁症的发生率高。现在我国的抑郁症病人在三千万以上。二是抑郁症的自杀率高,高达15%。我国每年有25万人自杀死亡,其中40%与抑郁症有关。
&&有人把抑郁症的典型表现归纳为三低六无:情绪低落、思维迟钝、行为减少&;无趣、无助、无能、无力、无望、无价值。而最极端的表现就是自杀。
&抑郁症是怎么发生的?准确的原因至今不明,已知与遗传因素有关。此外,与性格、内分泌紊乱、身体其他疾病等有关。但是,社会环境因素也是非常重要的。从大鼠的实验中可以看出,各种伤害性刺激的大量叠加将促使抑郁症的发生。比如遭遇社会、工作、生活等方面的各种挫败,遭遇各种不幸、惊慌、恐惧等等。研究表明,上述伤害性刺激均可使脑内的神经递质发生改变,达到一定的程度,就有可能发生抑郁症。了解这些,有助于增强预防意识。
  &&&&&我们无法改变遗传因素,预防抑郁症的发生只能在社会环境因素方面下功夫。苏教授现提出以下几点供参考:
  &&&&&1.&培养良好的性格和心理素质。一帆风顺、万事如意只不过是一种愿望,在现实社会中几乎是不可能的。因此,要经得起失败、挫折。
  &&&&&2.&及时消除不健康的心理因素。如果我们每次能及时地消除不健康的心理影响因素就有可能预防抑郁症的发生。这就像处理唐家山的堰塞湖一样,要及时泄流,减少蓄水量,否则,再来一场大雨,一旦溃堤后果不堪设想。消除不利因素可以靠自己,也可以借助于他人。自我消除,可以多看一些书,参加一些娱乐活动、体育活动等,培养自己广泛的兴趣,转移兴奋点等等。借助于他人来消除,应该多交一些好朋友,及时向他们倾诉、交流,必要时找心理医生帮助。
  &&&&&3.&早期发现、及时治疗。我们不能乱扣抑郁症的帽子,但提高警惕总是有好处的。一旦发现有不正常的表现,应该立即就医。就算未到抑郁症的程度,及时消除不利因素,逆转不正常的表现,可以起预防作用。如果诊断为抑郁症,一定要根据医嘱规范用药,不可随便停药、换药,否则有可能出现严重的后果。
&&十二、话说科普
&前不久,一个张悟本把医疗保健领域忽悠得天翻地覆,他的伪科学理论迷惑了全国人民,他的书成为畅销书。为什么当时有那么多人相信他的理论?为什么人们这么容易上当受骗?究其原因,重要的一条是人们开始重视自身的健康了,但又不知道该怎么办,急需相关的科学知识来指导改善自己的健康状况,而这些科学知识的普及远远不够。当人们得不到科学知识的普及,伪科学的东西就占领了市场。因此,大力提倡医学知识的普及,对于改善全民体质是非常重要的。关于科学知识的普及(简称“科普”),苏教授提出三点意见:科学家应该写科普作品;科普要讲科学性;科普要讲普及性。
博主说明:此节文章之前,我都是照着苏教授的书,根据我的理解,一个字一个字的敲出来的,甚是辛苦。由于写好的“十一章节:郁症猛于虎”保存不当而丢失,请儿子帮我恢复未果,他检索出该文的电子版,让我在上面修改,很快就完成了。我对年仅15岁的儿子大加赞许。同时,有两个问题迎刃而解:一是我可按此办法完成后续;二是您对哪个章节有兴趣,用百度、谷歌检索,参阅全文。
& && &十三、最佳、最经济的保健是限食&
&&&&&苏教授的这篇文章是我喜欢这本书的核心的核心,我说这本书可以保命,贵在本文。苏教授阐述道:历朝历代的帝王大多梦想长生不老,或派人到深山老林探宝,或遣使去远海孤岛寻药,更有建高炉炼神丹妙药者。结果可想而知,往往是事与愿违。在现代,人们丰衣足食之后,更期盼健康。面对铺天盖地的保健品广告,您选择什么?惟一正确的答案是,一天三餐之外,什么都不吃。现在,让我们再加一点,一天三餐之中要适当“限食”。限食是最佳、最经济的保健。
&&&&&&&&限食有什么好处?限食是一个主动过程,各种营养素都有,主要是减少热量的摄入,因此也称“热量限制”。限食的好处有二,一是延长寿命,二是抵抗疾病。延长寿命的实验的这些实验动物寿命的延长从10%到100%不等,效果都很明显,无一例外。抵抗疾病研究过的疾病包括糖尿病、心肌梗死、代谢综合征和老年性疾病。我们最近观察了限食对自发性脑卒中发生的影响。均表明限食有抵抗疾病的作用。据说,上世纪欧洲有个医生,&在40岁以后开始限食,后来活到一百多岁。
&&&&&&&&限食应如何进行?要了解的问题包括什么时候开始限食,减少多少食量,需要维持多久。人的限食应该从中年开始,或者从35岁以后开始。关于食量,我们提倡六到八成饱,经常保持一些饥饿感。限食不像吃药,没有疗程。也就是说,限食需要终身。这就是限食的困难之处。当然,一个阶段的限食之后,从量上可以适当调整,例如,开始是六成饱,一年后调整到八成饱。
&&&&&&&&限食能否被其他方法替代?有人说,我通过增加运动把多吃的能量消耗掉。对于年轻人可以,但是中年以后就不可行了。一般的运动量,消耗不掉多余的热量;而过于剧烈的运动,对中老年人没有好处,只有害处。正确的做法是适当限食加上适当运动。那么,限食能否被药物替代呢?2004年在英国的《自然》杂志上发表了一篇文章,说白藜芦醇可以激活一种酶而替代限食的作用,延长线虫的寿命。白藜芦醇存在于红葡萄酒中,但是后来的研究发现,人们每天要喝600毫升红葡萄酒才能从中获得有效剂量的白藜芦醇。当白藜芦醇起作用时,肝脏因为长时间大量饮酒已经不行了。白藜芦醇还存在于花生等坚果中,但在摄取坚果时要扣掉一些米饭或鱼肉,因为这些坚果会产生一定的热量。因此,就目前的研究结果来看,限食的作用不能被药物替代。
&&&&&&&&限食要注意什么?要注意两点:一是不宜过早,二是不宜过度。限食可能影响生育,因此,限食不宜过早,应该在生育以后,或在中年以后开始。不宜过度是防止过瘦。早在上世纪八十年代,就听到过一个法国女孩因节食过度而死亡。最近,法国女演员兼模特伊莎贝尔·卡罗去世,终年28岁。她身高1.65米,体重只有30千克左右,因为节食过度,患上了厌食症。
&&&&&&&&限食是最佳的保健方法,上已述及。它不但不花钱,反而可以节省钱,因而也是最经济的保健。
& &&十四、戒烟到底难不难
&&苏教授从药理学家的角度剖析了戒烟难的实质,并提出五点改进措施:
&&&&&&&&药理学常识告诉我们:戒烟不难!对药物的依赖性可以分为精神依赖性和躯体依赖性。所谓躯体依赖性,又叫成瘾性,如吸毒所致。吸食鸦片者,如果鸦片断档,病人会出现头痛、胃肠绞痛,或在地上打滚,或以头撞墙。要解除毒瘾是非常困难的。而吸烟只产生精神依赖性,又叫习惯性。如果烟草断档或开大会不能吸烟,烟民可能会烦躁不安,希望早点散会或者中间溜出去抽支烟。实在不能抽烟,也能坚持,也不会出现打滚、撞墙。因此,从生理学和药理学的角度说,戒烟不难!
&&&&&&&&中国的现状告诉我们:戒烟很难!最近,世界卫生组织对所有国家进行比对,中国在无烟环境执行情况上倒数第一,烟草广告禁止倒数第一。中国烟民总数超过3亿,占世界烟民总数的1/3。
& &&&&&中国戒烟难的现状是怎样形成的?据我分析,有以下几点:&
  &&&&领导没有发话。中国人民最听话,领导说要计划生育,人口增长很快就被控制了。这是多么困难的事啊,我们都做到了。那为什么不号召全民戒烟呢?本人以前的理解是国家财政收入问题,烟草税收是一个大数目。但是,据2005年的统计数字显示,吸烟的直接成本加间接成本约3&000亿,而烟草企业的产值2&800亿,事实上成本和损失超过了产值。最近报道的差距是成本和损失比产值多618亿元。因此,有影响力、有良知的人们,要提案立法,要让领导发话。
&  &&&让卖烟的人控烟。在中国,国家烟草专卖局(政府机构)和中国烟草总公司是一套人马,两块牌子。据杨功焕主任说,特别是过去的三年,烟草专卖局成了国家控烟小组的重要成员,基本上控制了整个中国的控烟工作。天哪,这真的是狐狸坐在鸡笼里讨论如何保护小鸡呀!如果中国的控烟工作做好了,烟民减少了,这些成员如何向烟草总公司交代!
&  &&&&吸烟的宣传盖过戒烟。电视剧中,可以见到八路军战士在牺牲前要吸上最后一口烟,鲁迅的画像离不开烟,影片中出演毛泽东、邓小平等伟人的演员常常是烟不离手。而规定要在香烟盒子上写“吸烟有害健康”的几个字小得几乎看不见。正面宣传不到位,敌不过负面宣传。
&  &&&&示范作用不够。我们有些医务人员在吸烟,许多领导干部、公务员在公共场合吸烟,这些都起到了一个坏的、负面的示范作用。&
  &&&&&价格太低。一包烟很便宜。&
  &&&&&打一场戒烟的人民战争势在必行!根据上述提到的戒烟难的五点原因,我们提出相应的五点措施:1.戒烟立法,领导发话,打一场戒烟的人民战争;2.调整控烟领导机构;3.严格审查影视剧,去掉吸烟镜头,要让导演和编剧知道为什么要这样做;4.鼓励和提倡党政干部、公务员、医务工作者戒烟,起到一个好的示范作用;5.提高烟价,吸烟人群里80%是低档烟的消费人群,只要调高一块钱,低档烟的销售量就要下降31亿包,也就是说吸烟者的数量要下降1&370万。希望三五年之后,中国的烟民数能够大幅度下降。
&&十五、明知烟有毒,偏将毒烟吸
&&&&这是对苏教授关于戒烟的第二篇评论的摘要:
&&&&吸烟有害健康,这似乎是人所共知的常识,那么,“明知烟有毒,篇将毒烟吸”,唱的又是哪一曲?换言之,烟民们为什么要吸烟?我也想不通,挖空心思,列出以下八点:
&&&&1、社会交往;2、谋求平等;3抵抗肥胖;4、促进思维;5、消除炎症;6、侥幸心理;7、缺乏认识;8、追求快活。
&&&&其实,这些理由都是站不住脚的。让我们一一加以分析。首先,关于社交与平等:社会在进步,可以预见10年后,谁再以烟论社会地位、以烟作为交往手段,可能要被看做“老土”了。其实,不吸烟者对烟是非常反感的,香烟发出的是“臭味”,在密闭的空间给人以窒息感,二手烟会产生毒害,等等。但在大多情况下,碍于情面,受害者不说而已。因此,烟民要自觉;关于抵抗肥胖:最好的办法是限食而不是靠吸烟。吸烟充其量起到抑制食欲的减肥药作用;关于促进思维和抗炎:可能有些好处,但是代价太大,不合算,若真有需要,应该用药;关于侥幸心理:肺癌是烟毒之首恶。如果不吸烟,肺癌可以减少85%。吸烟除了与肺癌有关外,与其他多种癌症都有关系,大约30%的肿瘤可以“归功于”吸烟。关于缺乏认识:我们还需加强宣传力度,打一场戒烟的人民战争;关于生活质量:如果真的生活质量很高,少活几年也无可厚非。但是,事实并非如此,试问,由于脉管炎被锯掉一条腿,生活质量能高吗?老慢支反复发作,天天咳嗽,生活质量能高吗?还有重要的的一条,吸烟能导致性功能障碍,以勃起障碍为主要表现,俗称“阳痿”。这样的生活质量能高吗?如上所述,我们已经没有任何理由要吸烟了,赶快戒烟吧!
&&十六、戒烟靠“三心”
&&&&&&&&这是苏定冯教授关于戒烟的第三篇评论的全文:
&&&&&&&&凡是有点年纪的人都知道,要想事业或学业有成必须要有“三心”,即决心、信心和恒心,这是“放之四海而皆准的真理”。戒烟靠什么?与事业成功一样,靠得也是这“三心”。
&&&&&&&&戒烟靠决心 凡事总归有个理由。我们为什么要戒烟?明白了理由,决心就容易下了。吸烟的坏处很多,我们可以列出一百条理由来论证戒烟的必要性。这里我将&其归纳为两点:一是为了自身健康。前已述及,吸烟不仅与肺癌高发有关,还几乎与所有肿瘤的发生都有关系。此外,吸烟已经被公认为所有心血管疾病发生和发展&的危险因子。说“吸烟等于慢性自杀”,一点也不夸张。因此,为了自己的健康,必须尽早戒烟;二是为了他人幸福。大家都知道,被动吸烟对健康非常有害。除了影响他人健康外,如果在密闭的环境中吸烟,会使不吸烟的人咳嗽、呼吸困难,有窒息感。有许多火灾是由烟蒂引燃的,这样的惨痛教训举不胜举。水火无情,会伤及无辜。此外,吸烟者本人得病,将使全家不得安宁。
 & &&&&戒烟靠信心 戒烟要有信心,相信自己能够成功。那么,信心来自何处?第一来自对科学知识的了解。我曾经提到过吸烟的“成瘾”与吗啡等毒品不一样,主要是&精神依赖性,又叫习惯性,可以立刻戒除。停止吸烟后一般不产生严重的躯体反应,因此,戒烟不难;第二来自对成功经验的了解。欧美国家的吸烟人口在不断地下&降,也说明烟是可以戒的。在你的周围,你可以发现:张三戒烟成功,李四不再吸烟,王五彻底告别了香烟。这些成功的例子可以增强你的信心;第三来自对社会进步的了解。有些人戒烟失败是由于抵挡不住烟友的劝烟。要坚信,社会在进步,吸烟的人会越来越少,因此,劝烟的人也会越来越少。以驾车者不喝酒为例,现在,只要你说要开车,就不会有人劝你喝酒,而在几年前却不是这样的。
 & &&&&戒烟靠恒心 戒烟要持之以恒,否则前功尽弃。为做到持之以恒,要注意以下几点:一,对戒烟的一些反应要有思想准备。虽然停止吸烟不会引起严重的反应,但&反应总是会有的。各人表现可以不一样,主要有烦躁不安、无所事事、想吃东西等。过几天,这些表现就会减轻或消失。由于想吃东西,或以糖果替代吸烟,有可能&导致热量摄入增加,从而使体重增加。注意控制饮食即可对抗之;二,做好吸烟朋友的思想工作。要主动告诉他们:“我戒烟了”,要他们支持你,不给你递烟;要&他们监督你,不让你吸烟;三,适当躲避,不参加烟民多的活动;四,经常想想吸烟导致疾病的恐怖现象。有些国家把这些恐怖现象画在烟盒上,如下肢溃烂、肺部&发黑、脑子出血等等;五,必要时请求医生帮助。
  &&&&一般来讲,不提倡使用“戒烟药”。我们知道,诱发肿瘤主要归因于香烟中的焦油,而对心血管的损伤主要归因于香烟中的尼古丁。戒烟药多数是各种尼古丁制剂,少了无效,多了有毒。最好不要跟着广告走,以免钱花了,烟没戒掉,反倒引起一些副作用。
&&十七、从“斗酒诗百篇”到“酒后不驾车”
&&苏教授对喝酒的看法是:
&&&&&&&&酒文化是中华民族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中国人饮酒历史悠久,文化深远。历史上与酒有关的成语、名言、故事数不胜数,如煮酒论英雄、温酒斩华雄、杯酒释兵权、酒后吐真言、酒逢知己千杯少、对酒当歌、高阳酒徒,等等。&&&&&&&&
对酒之功过,可以这样评说:成也酒,败也酒。原本“三碗不过冈”,但武松前后共吃了十八碗,上了景阳冈,打死了害人的“大虫”,成为家喻户晓的打虎英雄;“蒋干盗书”说的是周瑜假装酒醉,让蒋干轻而易举地盗得一封假书信,成功地实施了反间计;“斗酒诗百篇”说的是李白嗜酒,酒后才思敏捷,佳作迭出。但更多的是酒后误事。林冲被害,托鲁智深照管妻子,鲁智深贪酒,误了大事,等到想起嘱托赶到林家时,大火已过,房屋成灰人已亡。现实生活中,饮酒误事,屡见不鲜,限于篇幅,不再枚举。&&&&&&&&关于“斗酒诗百篇”,饮酒与作诗并存需要同时具备四个条件:有较高的才华,有充裕的时间,有一定的金钱,有很好的酒量,四者缺一不可。而同时具备这四点者多为官场不得意者、辞官者、有才而不愿为官者、官宦之后等。我们知道,好的文学作品,往往是批判性的。批判社会的阴暗面,笔锋犀利,入木三分,受到人们的称颂和喜爱。批判需要胆量,这些人本来就无拘无束,再加上饮酒壮胆,饮酒抒情,就给我们留下了诗与酒相关的印象。&&&&&&&&酒对机体的基本作用是抑制。有人描述饮酒者的“话语”,开始是细声细语,然后依次是快言快语、豪言壮语、胡言乱语,最后是不言不语。话多表面上是一种兴奋,其实是大脑皮层受到抑制,解除了对皮层下中枢的抑制,负负得正,表现为兴奋。继续喝酒,抑制加深,就不吭声了。严重的酗酒可致心跳、呼吸停止。酒不能促进才思,相反,长期大量的饮酒会导致痴呆。如果要学李白,应该先学诗,后学酒。&&&&&&&&
酒可壮胆。“临行喝妈一碗酒,浑身是胆雄赳赳”,这是《红灯记》中李玉和的唱词,酒可壮胆含在句中;大将出征,帝王常以酒为将军壮行,含义是祝愿成功和壮胆;死囚犯临刑前的“断头酒”可以减少犯人对行刑的惧怕,减少尿裤子现象。有个人说,单位有个门很窄,平时不敢开车进出,有一次喝了酒,一下子就开过去了。这有可能,原理一样,酒能壮胆。但是酒不能提高驾车技巧。相反,饮酒会导致反应迟钝、判断力下降,出事故的概率提高。现在,国家已经绝对禁止酒后驾车。如果是醉酒驾车,那更是害人害己,后患无穷。此外,酗酒可能导致酒后乱性、酒后犯罪。每个人都需要约束自己,而酗酒会导致这种自我约束能力降低或消失,很容易闯祸。所以酒是少喝为妙!
&&&十八、大量饮酒&损害身体
&&&&&&&&苏教授为酒量下的三定律:
&&&&&&&&量效关系是药理学的精髓。从治病的药物变为致死的毒物,剂量是决定因素。同样道理,饮酒对健康的利弊,也取决于剂量:少量饮酒有利健康,大量饮酒损害身体。&&&&&&&&
(一)严重醉酒可致命&严重醉酒即急性酒精中毒,可以致命。医学研究表明,酒精的致死量是每千克体重5~8克。一般来讲,在一顿饭的时间(1~2小时)内喝下一斤到一斤半白酒(本文均指52度的白酒),对许多人是致死的。喝下两斤,很少有人幸存。当然,这是指不呕吐、不输液救治的情况。北方气候干燥,酒精容易蒸发,可能耐受量要大些。醉酒致命有两种方式:一是直接致命,过量的酒精严重抑制中枢神经系统,导致心跳和呼吸停止;二是间接致命,醉酒后被淹死、冻死、撞死、烧死、摔死均有可能,还有可能由于呕吐物被吸进气管,窒息死亡。&&&&&&&&&
(二)大量喝酒伤身体&一次,我去某医学院校访问并作报告。接待我的教授是某著名酒厂的品酒师,酒量很大,天天大量喝酒。我自然不敢跟他比拼,席间从未主动出击。但无意间,我发现他的脸色灰暗偏黑,这是肝功能受损,对黑色素的灭活功能减退所致。因此,我劝他少喝酒。酒能伤肝,人所共知,酒精主要在肝脏代谢。就算是一匹千里马,如果每天都要跑八百里,还不把它累死?十多年前曾与来自台湾的一位企业家喝酒,他说“酒喝多了伤肝,酒喝少了伤心”。大家颇有同感。其实,从医学角度看,酒喝多了也伤心,可致酒精性心肌病。大量饮酒,还可伤脑、伤肾、伤胃等,并可诱发肿瘤。
&&&&&&&&&(三)少量饮酒有好处&很多人都有体会:劳累一天后,喝上一杯酒,可以消除疲劳。中医说,少量饮酒可以舒筋活血。现代循证医学发现,少量喝酒有利健康,可以使心血管疾病的发生率和死亡率下降。有研究指出:滴酒不沾者比适量喝酒者死亡率高(《家庭用药》2010年第10期第4页)。代谢酒精的有两个酶,一个是醇脱氢酶,把酒精(乙醇)变成乙醛。乙醛有毒,需要第二个酶,醛脱氢酶,把乙醛变成乙酸(醋的主要成分)。醇脱氢酶缺乏的人容易醉酒,喝一点酒,头就要晕。醛脱氢酶缺乏的人喝酒容易脸红。喝酒后产生的不适感觉都是由醛的堆积引起的。我们发现,小剂量的酒精可以使大鼠醛脱氢酶的活性增强。醛脱氢酶不仅可以降解乙醛,对机体代谢中产生的其他醛类物质也可降解,起到保护作用。那么,一次喝多少酒为适量呢?这要依据每个人原来的酒量而定。一般来讲,白酒1~3两,黄酒或葡萄酒1~3杯,啤酒1瓶。对于原本滴酒不沾者,没有必要非要学会喝酒不可,可以通过其他途径增强醛脱氢酶的功能。
& &&十九、认识咖啡
&&&&&&&&苏教授以其切身体会谈对咖啡的认识:
我于八十年代初期去法国留学,八十年代后期归国。出国前从未喝过咖啡,也没有见过咖啡,因此,对咖啡的认识仅停留在书本上。在法国养成了喝咖啡的习惯,回国后从未间断。最近几年,看到许多循证医学的报道,使我对咖啡又有了新的认识——咖啡真是个好东西。&  &&&&
来源于药理书上的早期认识&我们都知道,喝咖啡能提神,咖啡的主要有效成分是咖啡因。咖啡因的基本药理作用是兴奋,对机体各个系统都有兴奋作用。比如,对中枢神经系统的兴奋,可以提神抗疲劳,也可以兴奋呼吸中枢用于急救。对其他系统的兴奋往往是副作用,如对胃肠道的刺激会引起胃痛;对呼吸系统的刺激表现为咳嗽。对心脏的兴奋,使有心脏病的人不能喝。此外,对其他系统可能也有兴奋作用,孕妇最好不喝咖啡。&  
来源于日常生活的中期认识&咖啡可以单独喝,不加任何东西,叫清咖,或者按照外国人的习惯,叫黑咖。如果嫌清咖苦,可以加糖。咖啡还可以加牛奶,叫“牛奶咖啡”(奶咖)。法国人喜欢喝黑咖,英国人喜欢喝奶咖。我喝咖啡,从不加奶,但以前加糖。有一次,糖用完了,有同事劝我试试不加糖喝。从此,我喝咖啡不再加糖。咖啡不多喝,我通常是每天喝2~3杯。用咖啡豆现烤现磨的咖啡最好,瓶装的速溶咖啡最方便,而小袋装的“三合一”是最糟糕的,以不喝为好。&  
来源于循证医学的近期认识&最近几年,有许多来源于循证医学的报道显示喝咖啡的好处:能降低糖尿病、老年痴呆和帕金森病的发生概率。美国加州大学圣迭哥分校的一个研究小组发现,经常喝咖啡的人体内会形成一种抑制2型糖尿病形成的保护物质。他们还对910名50岁以上的人进行了研究,8年以后,喝咖啡的人患2型糖尿病的概率降低了60%(本刊2010年第4期)。对16&000名芬兰人的研究也得出类似结果,有效率要低一些(本刊2004年第6期)。日本的一个研究小组在9万多名40~69岁的日本人中进行了为期10年的跟踪调查,发现每天喝咖啡的人和每天基本不喝咖啡的人相比,肝癌发病率要少51%(本刊2005年第5期)。此外,有研究表明,经常喝咖啡使帕金森病的发病风险降低80%,使老年痴呆的发病风险降低65%。相反,咖啡对心脏可以产生不良影响,特别是对咖啡代谢慢的人。
&&二十、从防腐剂说起
& &苏教授针对食品添加剂这一社会敏感问题表明了自己的观点:&
&近年来,食品添加剂不断出问题,已经成为人人关心的大事情。那么,到底什么是添加剂?添加剂是怎么出事的?我们该如何应对添加剂问题?让我们先从防腐剂说起。&&&&&&&&&
&什么是防腐剂&顾名思义,防腐剂的作用是防止腐败(或腐烂)。腐败的发生,依赖外因或内因。外因指外来微生物的作用,如霉菌,可以使物品发霉;内因指生物体细胞受损、破裂,细胞内的酶将自身消化,导致腐烂。因此,防腐剂可能是一种细菌和霉菌的抑制剂,也可能是酶的失活剂。在日常生活中最常见的防腐剂应该算是食盐,特别是海边的渔民,为了保存吃不完的鱼虾,用盐把它们腌起来。不靠海的山里人也用盐,腌的是青菜、萝卜和猪肉。&&&&&&&&&什么是添加剂&添加剂在目前就是食品添加剂的简称。主要指在食品生产、加工、运输、保存过程中加入的化学品。防腐剂是最主要的添加剂,常用的有苯甲酸钠、山梨酸钾、脱氢乙酸钠、二氧化硫等。除了防腐剂外,还有着色剂、增白剂、香料、酸碱调节剂、增稠剂、保鲜剂等等。早在东汉时期,我们的祖先就知道在做豆腐时加盐卤,可使豆浆凝固变成豆腐,盐卤也是添加剂。广义的添加剂还包括做菜用的油、盐、酱、醋、酒、味精、辣酱等等。&
&生活离不开添加剂&如果我们不用添加剂,会怎么样呢?蒸出来的馒头是酸的(没有加碱),烧出来的菜是淡的(没有加盐);一瓶酱油买回家,不出三天就长毛了(没有加防腐剂);广州的水果运不到上海就烂了,台湾的方便面未进超市就变质了。因此,生活离不开添加剂!&&&&&&&&&
添加剂是如何出问题的&国家对于哪种添加剂可以用,用多少量,都有规定。问题出在违规使用。有两种情况:一是超量使用或跨品种使用;二是用了不该用的添加剂。国家批准用的添加剂是安全的,定的用量留有很大的余地,一般的超量不至于出现大问题。但是,如果长期、严重超量,有可能导致中毒。这里重点讨论用了不该用的添加剂(添加物)的情况。罂粟碱是能够使人成瘾的毒品,有人在火锅或者菜里加进罂粟壳(添加物),使人轻度成瘾,以求“回头客”。蛋白质里含有氮,检查牛奶里的蛋白质含量,以氮多少为准。把三聚氰胺加在牛奶里,因为它含氮比例较高,能够使蛋白质含量低的牛奶通过检查。结果,产生了许多“肾结石宝宝”。最近还曝光了毒豆芽、染色馒头、苏丹红、化学醋、瘦肉精等等问题,都是违规添加了不该添加的东西。&
&&我们如何应对&首先不要恐慌,食品安全是有问题,但有些被夸大了。二是希望国家加强立法,严惩不法分子。三是注意自我保护,比如少在马路边买东西吃;少买熟食,若要买,找知名的品牌;饭店里不要点颜色很鲜艳的菜;尽可能买原材料回家自己做着吃。&
& &&二十一、心血管疾病&并非“富贵病”
肥胖症患者或者体重超标的人在全世界越来越多,越来越年轻化。医学研究已经证明,肥胖是心血管疾病最重要的危险因素之一。因此,人们常常把心血管疾病戏称为“富贵病”。其实,从严格的意义上讲,心血管疾病并非“富贵病”。&&
&&营养不良与心血管疾病&营养不良导致心血管疾病的多发已经在医学界达成共识。在生命的各个阶段,营养不良在心血管疾病的发生发展中均起着重要作用。如在怀孕时碰上饥荒,出现“宫内营养不良”,即胎儿在子宫内得不到足够的营养,出生后表现为“斤两不足”,到中老年时心血管疾病的发生率明显增高。在青少年身体发育期间,营养不良会造成“终身健康后遗症”。成年人的营养不良也与心血管疾病有关。例如维生素B1缺乏可导致脚气病,心脏受累;叶酸缺乏,使同型半胱氨酸增加,可引发心血管疾病,等等。
&&&&&&&&贫穷落后与心血管疾病&发展中国家心血管疾病的发生率和死亡率均高于发达国家。据世界卫生组织报告,从2000年到2020年,发达国家死于心血管病者从500万人上升到600万人,而发展中国家从1000万人增加到了1900万人。在发展中国家55%的死亡与心血管疾病有关。值得一提的是高血压的并发症之一脑卒中。一位日本科学家说,日本脑卒中很多,由于经济发展,电冰箱普及,使脑卒中的发生率大幅度下降。为什么?因为过去渔民保存鱼类食品主要靠盐腌,盐的摄入量很高,高血压发生率就高,脑卒中多。使用电冰箱后,减少了盐的用量。&&&&&&&&
紧张劳累与心血管疾病&紧张和劳累可以促发心血管疾病。那么是哪些人在紧张,哪些人在劳累?请看张三的一天:早上睡得正香被闹钟无情地叫醒;不吃早餐赶紧去上班;战胜他人挤上公交车,心急火燎中忍受交通拥堵,最后终于跨进了办公室的门;从上班到下班一直坐在电脑面前,没有活动时间;经常担心完不成任务被老板批评,焦虑、紧张。他们就是通常说的“白领阶层”。至于那些农民工,还没有资格享受像张三那样的紧张与劳累。他们首先得找到一份能够出苦力的活儿,而且得担心干了今天的活儿明天是否还有活儿干,担心干了活儿是否能拿得到工钱。很显然,上述两种人具备紧张劳累压力大的特点,因此也具备心血管疾病易发的特点。但是他们不“富贵”,至少是目前不富贵,充其量也只是是在往“小康”奔。需要指出的是,人们常常混淆劳动与锻炼的概念。劳动通常是被动的“动”,而锻炼是主动的“动”。轻体力劳动和健身锻炼通常是有氧运动,肌肉的收缩以等张收缩为主,而强体力劳动则往往相反。对心血管系统的好处可以按以下顺序排列:专家指导下的健身&一般性的锻炼&轻体力劳动&静坐少动&举重、剧烈的运动、超强度劳动。
&&&&&&&&让我们:不多吃,限热量,不吸烟;积极健身不偷懒,只要“富贵”不要“病”。
& &二十二、糖甜病不苦
&&&&&&&&与糖关系最密切的病叫糖尿病,其发生率不断上升,对公众健康的危害已经引起了世界各国的强烈关注。国际糖尿病联盟从1991年起将每年的11月14日定为世界糖尿病日,2007年起联合国将其更名为联合国糖尿病日。每个糖尿病日有一个主题。
&&&&&&&&糖尿病的主要表现是血糖高,有时尿液里也有糖。那么,糖尿病是糖吃得太多引起的吗?得了糖尿病就不能吃含糖的食物吗?本期张家庆教授的文章《“糖”与糖尿病》从糖的分类开始叙述,非常明确地给出了否定的答案。首先,肥胖是糖尿病的重要诱发因素。饮食不加节制,摄入热量过多,可以导致肥胖。而不论是糖、脂肪还是蛋白质,过多摄入都一样。因此,不能说糖尿病是“糖”引起的。很明显,适当节制饮食,有利于糖尿病的预防和治疗。其次,“糖”有单糖、双糖和多糖之分。只有单糖能被胃肠道吸收,双糖和多糖都要被分解为单糖吸收。因为单糖吸收快,容易影响血糖浓度,糖尿病患者要小心。食物中的常见多糖当推淀粉,而各种食用糖多为双糖。已经有实验证明,只要总热量的摄入不超标,双糖或多糖不会引起糖尿病。相反,有些淀粉的支链多而长,不易被水解、吸收,很少产生热量,对糖尿病患者有利。&  &&&&“糖”是甜的,“病”是苦的。我有一朋友,以前非常乐观,有说有笑。最近愁容满面,心事重重。原来他得了糖尿病。作为朋友,我以毛主席他老人家的几句话来做朋友的思想工作:既来之,则安之;在战略上要藐视敌人,在战术上要重视敌人。糖尿病若不加控制,将出现许多并发症,可以致死或致残。但是,相对来讲,糖尿病病程进展缓慢容易治疗,现代医学完全可以控制它、战胜它。因此,在战略上要藐视糖尿病,用不着害怕、忧愁;在战术上重视它,包括严格按照医嘱用药、适当控制摄入热量、适当增加体育锻炼、避免过度劳累。&  &&&&
数月后见面,朋友精神状态极佳。他告诉我,一切按照我说的做,效果很好,血糖控制很好,自我感觉很好。我也很高兴,又对他说:坏事可以变好事,塞翁失马,焉知非福?由于你得了糖尿病,你可以多活几年。朋友大惑不解。我说:我们都知道适当限食、适当运动能够使人健康长寿,你在得病前做到了吗?没有,但是现在得了糖尿病了,你做到了。只要坚持下去,肯定比原本不得病的你更加长寿。但愿如此,糖甜病不苦!
&&二十三、话说野生
&&&&&&&&苏定冯教授对现行追求“野生”的看法:
&&&&&&&&我的老家在东海边的一个镇上,有个港口,是渔船的汇集点。记得当时大黄鱼很多,在上世纪60年代末期,大黄鱼的价格是一角六分钱一斤。最近,听说野生大黄鱼每斤的价格要数千元。有年轻人可能会问,当时的大黄鱼也是野生的吗?是的,因为当时还不知道大黄鱼也可以被人工养殖。&  &
& &&最近几年,我们的经济条件越来越好,人们对吃也越来越讲究。馒头不再是越白越好,而是要吃黑的;粮食要吃粗的,蔬菜要吃野的。原来只有在三年自然灾害时期才吃的东西,现在都是稀罕物,如南瓜叶子、番薯叶柄等。动物要吃野生的,越野越好,越稀有越好。对吃的讲究原本没有错,但“万般皆下品,唯有野生好”,过于追求野生则是错误的。以下是我的几点看法:&  &&&&
&一、没有种植和养殖,人类将很快灭绝&我不知道是谁首先种水稻,是谁首先种麦子;也不知道我们的祖先到底是先捡到一个野鸡的蛋,然后养出小鸡,还是先捉到一只野鸡,然后下蛋繁衍。但是我知道,如果没有种植和养殖,人类将很快灭绝。道理很简单,相对庞大的人口数量,可食用的野生的东西数量太少了,维持不了多久。&  &&&
&二、追求野生,可能危及健康&有些野菜有毒,现在种植的蔬菜是我们的祖先经验和教训的结晶。有些野生动物,如果子狸,是病毒的携带者,可能与疾病的发生有关。以前常见的许多寄生虫病,常与野生的动物源性食物有关。&  &&&&
&三、市场需求,导致血腥杀戮和假冒欺骗&鲨鱼很大,鲨鱼肉可能不好吃,但是用鲨鱼的鳍做成的鱼翅却是一种高档的、昂贵的美味。一般的食客只知鱼翅味美,却不知美味背后的血腥。捕鲨者很残忍,捕到一条大鲨鱼,用刀将所有的鳍全部割下,然后将鲨鱼扔回大海,大鲨鱼在极度的痛苦中慢慢地、慢慢地死去。最近看到姚明为拒吃鱼翅做公益广告,如果大家都不吃鱼翅,没有市场就没有杀戮,大鲨鱼就可免遭凌迟。现在贴着所谓的“绿色”或者“有机”标签的食品,其中不少是冒牌货。&  &&&&
&四、讲究质量,不是野生胜似野生&种植和养殖的首要任务是提高产量,解决全世界人民的温饱问题。接下来,就需要认真解决质量问题,不仅让人们吃饱,还要吃好。种植的关键问题是农药和化肥的正确使用,要让农民知道该用什么、怎么用、什么时候用、用多少。养殖的关键问题是增加空间、减少饲料、避免用药。
& &二十四、评“能不吃药尽量不吃药”
&&&&&&&&您肯定听到过这些话:“能不吃药尽量不吃药”,“最好少吃药”,“药吃多了没好处”,“这种药一旦用上了,一辈子都要用,因此不要轻易用”。
&&&&&&&&这些话对吗?这些话本身并没有错,特别是针对药物滥用现象。而现在的问题是:什么叫“能不吃药”或“可以不用药”?如何判断是否需要用药?提倡“能不吃药尽量不吃药”或“吃药无用”在实质上是反对用药,这是在用药理论上的一个误区,需要纠正。
&&&&&&&&如果病人是一个急症、重症、危症,在抢救时不会有人说“尽量不用药”的话。因此,需要讨论的是慢性病、较轻的病、目前不危险的病(或症状)是否需要用药。这里,我想用三个“看”字来综合判断是否要用药:
&&&&&&&&一看疾病的结局。许多慢性病往往没有明显的症状,病人不一定有不舒服的感觉。比如高血压病,有的病人有头痛、头晕,但许多病人可能没有这些表现。高血压病的结局是什么?如果不治疗会怎么样?大规模的临床研究表明,高血压病的结局是出现并发症:脑卒中、心力衰竭、肾功能衰竭。如果不治疗将比正常人少活15年。如果好好治疗,将与正常人同寿。有人认为高血压病需要终身治疗,所以不轻易启动药物治疗。等到血压很高,出现器官损伤,实在拖不过去了再用药,这也是错误的。其实,终身用药并不麻烦。每天服一粒药,就像我们每天早晨起来要刷牙一样,习惯了就好。
&&&&&&&&另一个病是糖尿病。糖尿病的关键问题不是血糖高,也不是尿中有糖,而是血液里的葡萄糖进不到细胞内,不能被细胞利用。我们知道,汽车需要燃烧汽油才能跑得动,而人体的细胞需要燃烧葡萄糖才能工作。我的隔壁邻居年近六十,夫妇俩不仅同吃同住生活习惯相同,两人都患有糖尿病,均发生过急性心肌梗死。血糖持续高,医生要他们用胰岛素,二人一致反对、坚持不用,因为他们都懂一些医学,怕用了胰岛素,一辈子撤不掉。我知道后告诉他们:如果不好好治疗,没有能量供应的细胞将要死亡,细胞死亡将使神经和血管一点一点地烂掉,出现神经系统和心血管系统的一系列并发症,心肌梗死也将有可能再次发生,届时将性命难保。两口子听进去了,立即接受胰岛素注射。时过两年,现在他们的糖尿病控制得很好,生活质量大幅度提高。
&&&&&&&&二看药物的疗效。对一个疾病的治疗分为两种:一种是针对病因的治疗,西医叫对因治疗,中医叫治本;另一种是针对症状的治疗,西医叫对症治疗,中医叫治标。能对因治疗,当然收效好。比如大叶性肺炎,是由肺炎双球菌感染引起的,用青霉素效果很好。抗结核病药物、抗寄生虫药物都是对因治疗,一般来说,效果甚佳。针对病因,治好疾病,当然应该用药。但是,许多由病毒感染引起的疾病,我们还没有好的办法去对付小小的病毒。比如经常来登门拜访的感冒病毒,我们都没有好的药物把它们一举歼灭,只能对症治疗。如感冒发烧,用退热药;头痛,用止痛片。有人戏称:“感冒如果不治疗,要持续一星期,而用药物治疗,七天就好了”。感冒是可以自愈的疾病,药物治疗不缩短病程,但可以减轻症状。新康泰克或泰诺可以使流鼻涕、鼻塞、头痛的症状减轻,在改善症状方面,其效果是不错的。这些药物,用与不用两可,如果症状较重,建议用药。高血压病病因不明,无法对因治疗。但是,抗高血压药物可以阻止器官损伤的进展,防止并发症的发生。对并发症而言,降压治疗相当于治本。如前所述,高血压病人治疗得好,可与常人同寿。有些病至今尚无有效的治疗药物,比如牛皮癣(银屑病)。
&&&&&&&&要不要服用催眠药可能是最受人关心的问题。有些人睡眠不好,开始服用1片催眠药可以入睡,后来需要2片,再后来需要3片,最后4片还不够(药物耐受)。以至于大家看到催眠药就害怕,不敢用。其实偶尔用药,不会有问题。比如,遇到激动人心的事,料想今晚肯定睡不着,而一旦睡不着,会影响明天的重要事情。在这种情况下,您不妨借助于药物,而且剂量可以略为大一些。往往能收到很好的效果。其实,吃药耐受的人中,有许多是不需要服药的。我碰到过一些人,说自己晚上不容易入睡,一夜只能睡6小时。我问她中午呢?她说睡2个多小时。你看,一天睡8小时以上,还说睡眠有问题,还想用药。睡眠不好不能光用药。许良医师说:《先睡心,后睡目》,要使自己放松,把心安下来,加深呼吸,慢慢入睡(见本刊2006年5月号)。有入睡困难的读者不妨一试。晚上睡眠不好有可能是白天活动不够,需增加白天的活动量,或者白天喝咖啡,可能对晚上的睡眠有影响。如果有器质性疾病影响睡眠,则必须对因治疗。
&&&&&&&&三看治疗的成本。成本当然包括费用,但这里要说的成本不仅仅是费用,还包括药物引起的不良反应(您为治疗付出的代价)。首先说药物价格。贵的药物有这么几种情况:(1)&国外进口;(2)&新药;(3)&合成工艺复杂,成本高。一般来说,药物的好坏与价格的关系不成正比。真正需要用很贵的药物来治疗的情况不是很多。也就是说,大部分情况下,便宜的药物就能解决问题。在某些贫困地区,治疗成本可能是影响治疗的重要因素。即使是不贵的药物,相对对特定的人群,其成本也是高的。因此,在需要用药的指征非常明确的时候,如何降低治疗成本是每一个医药工作者必须考虑的问题;如何帮助特定的人群是全社会必须考虑的事情。
&&&&&&&&关于药物的不良反应,这里首先要提出的是《药品事故不是药品不良反应》,也不能把假药与药品的不良反应混为一谈(杜文民文章:本刊2006年9月号)。就药物本身来说,一般的不良反应是不严重的,能够忍受的,或者相对较轻的。严重不良反应的出现,往往与使用不当有关。就像水是无毒无害的,但可以把人呛死、把人淹死,水肿病人就是体内的水太多。在一次学术报告会上,我讲到高血压病人必须终身服药时,有一个教授问如何看药物不良反应的代价。我说,高血压病如果不治疗,少活15年。用药物治疗,可能会出现一些不良反应。如果把这些不良反应折算成寿命的缩短,可能不到一个月。虽然这可能是一种不恰当的比方,但充分说明高血压病治疗的效益远远超过成本。在用药过程中,我们还可以进一步降低成本:当我们发现有不良反应时,可及时与医生商量换药。
&&&&&&&&综上所述,判断是否需要用药,应该根据疾病的结局、药物的疗效和治疗的成本来综合考虑。我们在反对药物滥用的同时要明确:该用药时必须用药!
二十五、目前高血压还不能根治
&&&&&&&&近日有读者从网上获悉不少“新型中成药临床应用成功”,“高血压患者不再需终身服药”的报道,如&&生命科学院的“珍&丸”,首都世纪&&总医院的“&&降压丸”,&&部高血压病研究中心的“血压&&定”等,于是非常惊喜和关注。那么,高血压真的可以不用终身服药了吗?
&&&&&&&&少数高血压患者病因明确,只要把病因去除,血压也不高了,这种高血压被称为继发性高血压。而90%以上的高血压病因不明,被称为原发性高血压,或高血压病。高血压病由于病因不明,至今不能根治,这是铁定的事实。因此,可以明白与事实相反的宣传意味着什么。最近,我也看到过“高血压不需要终身服药”的宣传,有以下几点供参考。
&&&&&&&&1.真能根治高血压,何需做广告?
&&&&&&&&探讨高血压的病因,从而希望高血压能根治,这是全世界科学家和临床医生、心血管病病人的共同心愿。对高血压的研究是世界各国投入最大的研究领域之一。到目前为止,研究结论依然是“高血压病不能根治,需要终身服药”。如果中国有人果真研究出可以根治的中药方,这个人可以得到诺贝尔奖的提名,而根本不需要做广告推销药品。
&&&&&&&&况且,中国有一亿多高血压病人,每天用1元钱的抗高血压药物不算高消费。如果每个病人都得到同样的治疗,中国每年用于高血压的医疗费用超过365亿元人民币。如果果真有可以根治的中药方,试想可以为国家和人民节省多少医疗费用!这样,所有的生产抗高血压药物的药厂都可以关门或转产其他了,您说还用得着做广告推销药品吗?
&&&&&&&&2.&高血压根治是虚假广告
&&&&&&&&如果广告里的药没有国家药品管理机构(国家药品食品监督管理局)的批准,自然是假药。宣传假药的广告自然是虚假广告。如果广告里的“药品”有“保健食品”的批准文号,那它就不是药品,不能说它有治疗高血压的作用。说了,就是违规,就是虚假广告。如果广告里的药品确有国家药品食品监督管理局的药品批号,那么药品是真的,但宣传是假的。除了上述两点推理外,主要是宣传的内容与国家批准的适应证不符。国家批准一个药物有严格的程序,适应证是要经过临床验证的。要使“可以根治”、“不需要终身服药”的结论使人信服,必须对所观察的病人跟踪、随访,一直到该病人生命的终点。为什么要这么严格?因为这是向常识挑战。比如,有人一定要说太阳从西边出来,可以不说他有精神疾患,但一定要他拿出非常充足的证据来。我想我们的国家药监局决不会批准“可以根治高血压”、“不需要终身服药”等毫无根据的东西。因此,他的宣传肯定属于虚假广告。
&&&&&&&&3.&虚假广告祸国殃民
&&&&&&&&高血压病人如果终身服药,好好治疗,可以与正常人同寿。如果不治疗,则平均少活15年。这是临床观察的结果。如果病人按照虚假广告去做,后果不堪设想。因此,我恳求那些只想发财而无意杀人的人、良心尚未完全泯灭的人,不要再做虚假广告宣传。你可以说你的药有助于高血压病人,可以作为辅助治疗,但你不要说“可以根治”、“高血压不需要终身服药”。试想,如果你欺骗了一万个病人,每个病人少活15年(预期寿命的1/5),那就相当于你谋杀了2000个人,这绝非危言耸听!
二十六、高血压病人服药有学问
&&一般认为高血压病诊断最容易,治疗最简单。高血压病人服药不就是每次1到2片,每日1次或每日2到3次吗?难道这服药还有学问吗?是的,高血压病人服药学问大着呢。
&&&&是否服药,一字定终生
&&&&首先,要确认你是否需要服药。这是很重要的,一旦确认要服药,病人就得终生服药。大家知道,高血压分继发性和原发性,继发性高血压由各种原因引起,如肾病等,而原发性高血压则病因不明。对于前者,一旦病因去除,病人即不再有高血压,不需要终生服药。而对于后者,由于病因不明,无法根治,需要终生服药。有些病人经一段时间的治疗后,血压接近正常,于是就自动停药。一方面停药后血压可重新升高,另一方面,即使血压升得不是很高,我们不知道器官损伤是否继续进展,血压高不过是高血压病的临床表现之一。因此高血压病需要终生治疗。那么,到底怎样决定是否服药呢?一般说经不同日数次测压,血压≥150/95mmHg,即需要治疗。如果病人有以下危险因素中的1—2条,血压≥140/90&mmHg,就要治疗。这些危险因素是:老年、吸烟、肥胖、血脂异常、缺少体力活动、糖尿病等。&
&&&&何时服药,时辰有讲究
&&&&血压在一天24小时中不是恒定的,而是存在着自发性波动。当人在睡眠时,血压可大幅度下降。如果你在白天经常忘了服药,而在晚上临睡前服用降压药、则有可能使血压在夜间降得太低。特别是老年人,容易诱发脑缺血性中风。在致命的脑血管意外中,约40%与低血压有关。所以,老年高血压病人不宜睡前服药。
&&&&白天的血压升高与觉醒及活动有关。也就是说,睡觉醒后,血压逐渐升高。许多研究表明上午10:00(8:OO—11:00)和下午3:OO—5:OO血压最高,脑溢血的好发时间是上午1O:OO。一般药物的作用是在服药后半小时出现,2—3小时达高峰。因此,上午7:OO和下午2:OO服药最为合适。我们还可将服药时间进一步简化,即起床后服药。如果中午不休息,则可在午饭后1小时左右服药。
&&&&服多少药,目标要认清
&&&&为使血压在一天24小时中处于稳定状态,提倡使用长效制剂。长效制剂每天服用一次,任何时间服用均可,特别是谷峰比值高的药物。但要每天在同一时间服用,最好还是早晨起床后服药。
&&&&国外的一些大规模的研究告诉我们,高血压病人的收缩压每降低10—14mmHg和舒张压每降低5—6mmHg,可使脑卒中减少2/5,冠心病减少1/6,人群总的主要心血管事件减少1/3。我们国家几项临床研究表明,收缩压每降低9mmHg和舒张压每降低4mmHg,可使脑卒中减少36%,冠心病减少3%,人群总的主要心血管事件减少34%。因此,血压降低的效益是明显的。那么,血压应该降到什么程度呢,或者说应达到的理想血压水平是多少呢?根据最新的一项研究结果,高血压病人的血压应控制在140/90mmHg以下,更明确地说,目标血压是138/83mmHg。假如你的血压未达到这一目标,就应采取必要的措施。包括加大剂量、加用它药(联合用药)、换用它药等。总之,用多少药以达到目标血压为准。
&&&&如何服药,血压要稳定
&&&&使血压保持稳定很重要。血压不稳定可导致器官损伤,因此,在降压的同时必须稳定血压。使用能降低血压波动性的抗高血压药是最佳选择,但至今这方面的研究尚很欠缺。我们目前能做的就是避免人为地造成血压不稳定。应当提倡使用长效制剂,逐渐淘汰短效药,但长效制剂往往价格昂贵,目前普及有困难。一些价廉物美的中效药(每日服1到2次)值得推荐,如尼群地平、安替洛尔等。
&&&&&有一个病人服用短效的硝苯地平(硝苯吡啶),原来每次1片,每日3次。血压逐步下降,改为每日2次,最后每日1次。但她的血压波动很厉害。我告诉她最好用低剂量的长效药物,否则将一片药分成3到4小块,多次分服,这样可减少血压波动。&
博主说明:本文日开始启动,7月18日发表,8月6日补充结束,归纳全书,耗时一个整月。
对我儿子曲正在此期间给予我的帮助表示满意!
&&&&&&&&&&&&
&&&&&&&&&&&&&&&&&&&&
国之康神曲&&&
以上网友发言只代表其个人观点,不代表新浪网的观点或立场。

我要回帖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