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想自学英语推荐书籍中医,推荐一下书籍

有哪些关于中医的好书值得推荐?
一直想了解一些中医方面的知识,比如养生什么的,遇到一些小病小痛可以尝试自己解决。
这个问题有意思,慢慢写。首先,「内经」、「伤寒」、「金匮」、「难经」、「神农本草经」是必看的,而且意义重大,若能在理解的基础上记忆,记得越多功力越猛,谁背谁知道。但有个顺序。个人经验。先看「伤寒」、「金匮」,「神农本草经」夹杂其中,因为它非常有趣,几乎可以当睡前读物,读起来不怎么费劲。如果你有很多不能理解,那可以找一些注家的书来看;但对于细节的理解,不必太放在心上,大可大段背诵,之后在生活中去观察,观察身边的人和病,会有非常美好的体验。这三本读完,可以开始看「内经」,「难经」作为参考,两本一同看。对于「内经」,有很多人只看中「素问」,却不怎么看「灵枢」,个人体会,「灵枢」中的很多章节可以帮助理解「素问」中的内容,且「灵枢」中对于针灸的论述是非常重要的。之所以先读「伤寒」后读「内经」,是因为「伤寒」类似手册,非常直接地指导实践,容易保持读者的兴趣;再者,读书贵在有疑,「内经」论述的理论庞大繁杂,很多人读了之后觉得全是问题,无处下手解决,于是放弃,而「伤寒」更具体直接,有了问题,可以在「内经」中寻找答案,乐趣颇多。以上的书籍,学习中医的诸位,大概都明白其重要性,也并非在下所要推荐,但由于非常重要,也是基础,所以还是提一下。中医书籍汗牛充栋,有很多经典都是围绕以上几本展开的,所以我认为,应当从这几本读起,而且要反复读。还有一点,在下以为非常重要。时代原因,吾辈易受某些风气影响,持「批判的眼光」读书,对于经典更是如此。无论您学习哪家哪派,请先尽可能去做到“全面了解”,切忌一本书都没有读完,就开始批判,什么糟粕,什么不科学。治学,一要谦虚,二要求实。在继承的基础上发展。继承都谈不上,如何发展。切记,否则必自误。对于中医书,在下并不喜欢“不求甚解”式的读法,毕竟很多功力的体现,就在于细节;且中医经典大多历史久远,传承之中难免遗误,所以应当读一些小学方面的书籍,校勘诸家的书应当读,但医学毕竟不是语言学,又不可钻牛角尖,陷于考证训诂,心中要有数。以「内经」为例,校勘过的有林亿、俞樾、胡澍、顾观光、于鬯、冯承熙、张文虎等人,这之中除了林亿、顾观光、冯承熙等知医外,其他虽然校勘精彩,但都不是医生,对于经文的某些细节的理解,可能会有些偏差,所以读以上诸位的书时,心中应有如此概念。现在有很多“白话解”的书籍,作者本身水平有限,所选底本中的某些错误根本识别不出,偏要勉强去解,奇奇怪怪;有些作者又只懂语文,不懂中医,解释就很难反应原文的本义。对于无心看诸家校勘的有缘人,我推荐郭霭春老先生的「黄帝内经素问校注语译」、「黄帝内经灵枢校注语译」。先生早年求学于朴学大师章式之、史学大师卢慎之,后随名医赵镕轩研习医书,称得上“医”、“文”两通。先生的校释,引用明确细致,亦可作为了解校勘诸家的捷径。说了校勘诸家,不得不提注释诸家。长话短说,「素问」推荐王冰的,这个也是流行最广的,他对治则问题,有深刻的分析,且补入了运气学说的“七篇大论”。「灵枢」推荐马莳的,他是一个针灸医生,也是第一个注释「灵枢」的人。「素问」+「灵枢」,推荐张志聪的,应该讲是张志聪等的,因为他们是集体创作的“集注”。再推荐一本,若是觉得「内经」读起来压力太大(毕竟十四万字),可以先读李中梓的「内经知要」,他将「内经」的内容进行了分类精选,可以当作读「内经」前的热身和预习。———————————————————0708更新————————————————————友人提问:为何你所提到的尽是些古书,难到现代的就没有可取的吗?答曰: 这个问题似乎隐藏了一个想法,即“为何过去的就比现在的好”或“为何你们学习中医的如此尊崇古代的文献,难到这么多年来就没有什么发展吗”。首先,世界上的很多事情发展并非是与时间呈正相关。这句话说简单点就是,过去的医术不一定比现在差。的确,医学的发展与人类认识世界,认识自身的程度有关。但,认识世界和认识自身的方式并非只有“自然科学”一种,现代科技的发展的确比古代要强很多,但对世界和自身的认知并不一定与古代的较高水平有质的差别。古人很多认识自然和自身的方法已经失传或是很难见到,这并不一定是由于被“现代科技”所淘汰,而是由于特殊的传承方式以及外界条件的改变而遗失。学习是讲究次第的,发展应当在传承的基础上进行。这就是为何我认为多少应当读一些古书,而且「内经」、「伤寒」、「金匮」、「难经」、「神农本草经」是必须看的理由,它们代表了那个时代较高的医术水平。这些书籍中,会有许多看不懂,或是当时你读不懂,接触临床之后逐渐明白,亦或是你始终都不懂的的内容。在下以为,严谨的学人,对于不懂的内容,是不应当直接判定其错误的;对于自己认为是错误的东西,亦当加以条件(限制)进行表述。之所以如此,乃是因为人类并非全能全知的,我们认识世界的能力非常之弱小。其次,并非现代就没有发展。中医学是基于实践的学问,只要有人用,中医学就在发展。每个时代都有大家。只是这些大家都尊崇「内经」、「伤寒」、「金匮」、「难经」、「神农本草经」这些书籍,并且研读他们的生平,发现许多大家,正是在研读这些经典之后才成长为一代名医。大家都尊崇的东西,吾辈在还在问”“这样的问题的层次时,又有何理由不去细读呢。每个时代的医家都会在前人的基础上根据自己所处的时代环境,对医术的理论和技法进行发展,也有很多著作传世。这些我会在后面慢慢介绍。诸君稍安勿躁。——————————————————0708 PM—————————————————————关于「内经」的注释,不能不提杨上善的「黄帝内经太素」和张介宾的「类经」。这两本书都是将「内经」的内容,进行重新分类整理的。“分类整理”中的学问甚大,如何能够既“分得开”又“不割裂文意”,实在是需要功力。而且这两本书可以当作「内经」学习参考,以便了解原文。若没记错的话,现在能看到的「黄帝内经太素」的版本是从日本影印回来的旧抄本,缺某些篇章。还请诸位考证考证。「中藏经」,到底是不是华佗所著还有待考证,但它是一本非常有趣的书却是事实。这本书篇幅不大,只有上、中、下三卷。有趣的地方,在下以为有三点:首先是谈了许多“四时变化对人体的影响”,这是“天人合一”观念非常好的体现;其次是这本书对于脏腑辨证谈论多且细;第三这本书中有大量非常有名的方剂。「针灸甲乙经」,这本书亦是对于「内经」的分类整理,而且自这本书之后,才算有了真正意义上的针灸学。此书还有一个重要意义,便是摘录了部分「明堂孔穴针灸治要」的内容,这本书现在已佚,但我们可以通过「甲乙经」来了解它。「千金方」,药王孙思邈所著,由两部分组成,前一部分叫做「备急千金要方」,后一部分叫做「千金翼方」。这本书对于临床的帮助非常大,而且非常有趣的是,里面有许多涉及“房中术”的内容。————————————————————0711 AM———————————————————友人抱怨我提到的尽是些大部头,有没有什么有趣的,好玩的书。今日就说几本。「敖氏伤寒金镜录」,舌诊入门。「人身通考」,身体各部分名称在中医体系中究竟指什么,代表什么,有何内涵,非常有趣。「运气辩与临证录」,关于运气学说的临床应用,应该有很多人都感兴趣吧。「灸绳」,周楣声老先生的著作,研习灸法必读。周老先生的「针灸穴名释义」也很有趣。「中国刺血疗法大全」,研习刺血疗法必读,业界良心,纯正干货。「医林掇英」,名医柯琴的所著小说一本,寓教于乐,有益身心。「本经疏证」、「本草问答」,了解药性的难得好书。「增订伪药条辨」,如题所言,如何辨别药物真伪,非常有趣,可以做睡前读物。「辅行诀脏腑用药法要」,写在最后,往往是最重要的。熟悉「伤寒」的诸位都知道,医圣曾提到一本重要的参考文献「汤液经法」,此书已佚,但「辅行诀」中摘录了大量「汤液经法」的内容。这本书的篇幅不大,反复研读,收获颇深。个人认为,这还是一本学习五行理论的好书。不过,最有趣的是,学习了它之后,你就可以尝试真正的“食疗”了。—————————————————懒惰分割线————————————————————此篇已是在下于“知乎”所做最长一答,感谢诸君捧场。最后提一点,想要成为好医师,只看医学相关书籍是远远不够的。
深夜来答吧。虽然题主是想了解了解中医就好了的意思。但是明显题目已经答成有哪些向一个职业中医师推荐可以读的好书了。当然,内经,伤寒,说的对。可让人一上来就这俩大头儿看,也就是说了句没用的大实话。不说别的,咱们现在看内经这样的书,经常字都不认识。字都不认识,你懂这个忧伤吗?一个自认为有点文化的人竟然发现有一本书,你经常读着读着发现不知道念什么了!内经伤寒,我认为是中医称大气毕竟之路。刚开始未必适合看。最适合的办法是,边读现在的书,边参照,翻阅内经,伤寒。真的,中医基础理论那本绿皮教材也写的很好。打基础的话,就是五本教材就够了。中基中诊中药方剂(内科)。这本书虽然让人骂了很多,还是有很大很大的可取之处的。好好读读。对于搞清楚中医的系统有很大的帮助。这本书虽然让人骂了很多,还是有很大很大的可取之处的。好好读读。对于搞清楚中医的系统有很大的帮助。中医的学习都是一个不断立,又不断破的过程,认识会逐渐深刻的。打破原来的框架,就站在了更高的地方。五本教材搞定之后,就要破了。这五本教材还是有点地方太肤浅,太凑面子,不够实在。一般学到现在就全是疑惑了,现在要读一点指路性质的书了。指路只有过来人才能指。给大家看书提一条万变不离其宗的宗旨。读书要看人,要读临床大家的书,不要读吹牛大家的书。只有临床检验过的医生才能让人信服。只写理论不临床的人,最后只能越来越玄,中医是个科学,不是个玄学。这种人的书不要看,看了坏事。临床大家,推荐啦。。临床大家岳美中。强烈推荐这一本小书,我家有原版的,没有这个品相好了。指点迷津呀,指点迷津呀。强烈推荐所有学中医学到一定程度瓶颈了的人。临床大家,张锡纯,医学衷中参西录。此人治病,霹雳手段,常常三五剂把人搞好。临床大家,胡希恕,网上有讲座的录音,去听听。临床大家,李东垣,治内伤病,不读李东垣,简直搞不清楚。临床大家,朱丹溪,朱丹溪碰到的疾病很适应现在这个时代人的整体倾向。现在又是阳常有余,阴常不足的时候了,临证多想想。现在熬夜,烧烤,厚味,对人体造成哪些长期的影响。当代就推一本。王琦。《中医体质学》最可取的地方就是以常达变。知道平时怎么样,就知道得病怎么样了。最后,请出大杀器,伤寒杂病论。伤寒杂病论,最朴实,最不玄,扎扎实实,因证出方,铁板钉钉。不仅要读了,是要背了,要背!最起码这里的这290多条要背。最后还是要重申一下,中医是个科学,不是个玄学。看书看临床大家的,不要看玄学大家的。云里雾里就是不说治病的那种书,看看意思意思就行了,别当真。以上都是自己看过的。一点吹牛逼成分都没有。字字肺腑之言呀。
医学衷中参西录。是最易看懂、又顶尖之极的医家作品。艰难反复读唐容川全集之后,再重读医学衷中参西录,可以读很快,以前很多不理解的地方突然豁然开朗,我觉得,类似于肾阳虚这样子的词语,不是不好,但是背后生理学上,三焦连网的物理变化、膀胱的热胀冷缩等变化,的确都被忽略了,后人囫囵吞枣,大是不该,张锡纯是在物理层面与人体软件层面,去谈及解决方案的,他精通内经、本经、伤寒、金匮,但并不仅仅读字面,而是剖机理,读中医,也学西医,用药时,对病症极其明朗。开始略微能体会那种思维晋升到对人体明察秋毫的境界,建议各位深读此两位!
你一定要把所谓的养生与治病分清楚。中医的根本是治病,养生是次要的。就如同太极拳最初也是为了打架用的,之后用来健身是普及的结果。想学点治病的本事的话,还是得认认真真的学习正统中医,不要被那些庸医忽悠了,各种养生书籍满天飞,其实治病没什么能耐,给中医抹黑。学治病的话,有三个建议,一个是到当地的中医药大学去旁听,一般都有课表贴在教学楼(我们学校就是这样的),课后还可以跟老师或者同学交流;二是网上的中医教程 ,先从中医基础理论、中药学学起;三是找一个中医功底好,治病尚可的中医学生或者青年中医,跟他多交流,让他给你一份学习计划,并经常督促你学习。我认为三是最好的,你自己看书、旁听或者网上课程我觉得学到的都比较虚,没有特别实在的东西,看了之后自以为很有收获,其实什么帮助都没有,这需要经历过治病实践的人回过头来看,才可能会有所收获。个人认为只有经历过治病实践的中医手把手教才会让你快速了解中医,并学会治疗一些常见病。
对于你这个情况,墙裂推荐《中医人生》,娄绍昆先生著作。经典太晦涩,不适合初看。
我是从事扶阳经方学派方向学习实践的学者,这些年一直专注于对《易经》《内经》《伤寒》的研究,就在这三个领域其实不是我们想象的那么坚定努力了就能有所收获,在这里提一个小故事。在经方界当代有个权威人物叫胡稀恕,本故事就是他讲的,说某伤寒教研室一名课讲的非常优秀的老师,正上着课家里来信儿说他夫人病了,他就急急忙忙去找胡老问该怎么医治,胡老就说你课讲那么好还需要我吗?对方的回答很经典我会讲不会看啊!中医就是这样,倒背如流终是门外汉的例子很多,甚至是中医学习的主流。中医如此浩瀚就不学了?那可定不是,其实中医学习很简单,选对走什么路,例如你要学《易经》就面临理跟象的选择,大家知道理太多了,怎么说怎么有理,象就不一样了,例如谈到坎卦你就会想到二儿子想到正西想到正北,想到坎坷,想到猪,想到壬癸子,想到肾,想到收藏的能力,想到黑色,想到冬天等等,这个象可以有规律的延伸,应用也就更加全面,一个人肾气不足,你就知道他容易存不住钱,存不住人脉,这就是通过象的关连性,这个时候你明白了这点你就能找到一本书叫《尚氏易学》,同样学中医你如果仔细考虑我如果用药我得考虑哪些问题,先不提季节的影响,药品质的好坏,就单纯说配伍,看看汤头歌或者市面上大部分中医说的就有问题,他们似乎不怎么考虑排列组合以及计量不同对最终作用结果的影响,你说这个东西你可以在实践中研究,那可以想象面对无数的病证个体的差异,你要做多少实验?那有没有现成的方程式,当然有,经方就是啊!那你接着要做的就是找对讲经方的人,为啥到底谁应用的好?他在正确道路上积累了一辈子你学他的不就拿过来就用,你只要往这个方向找一定会找到之前提到的《胡希恕》,其实选择他还个理由,一你能买到他原始讲座的内容,这个较准确的表达了他的个人观点,而且名医嘛,弟子们整理他的东西也多,好卖,所以资料更齐全。以上讲的就是对经典的学习,但是作为中医一定无法绕开的部分《医案》,市场上绝大部分医案虚假性或者作者根本就不会治病,看看他那堆排列组合就觉得有问题,而且轻病人那个计量,癌症也那个计量,我们总觉得中医知道癌症不应该那么轻松。胡老本身就有医案大家可以读,黄煌也写了本小册子,多年的积累,写的也很不错,李可老人家的理明的不好,但是看他的方子就知道他真实在治病的人,有实践意义。就说到这里吧!希望对大家有帮助。
李阳波先生在《开启中医之门——运气学导论》中叙述了他的自学之初所受父母的教诲,及1968年到1976年间他所研读的属个人收藏的中医古籍部分书录。我父母亲都是医务工作者,父亲是中医师,母亲是西医师。我学习医学时,他们正处于失去人身自由的年代,于是只好走自学道路。父母根据自身几十年的体会,给我作了指导性的谈话,至今仍铭刻在心。父亲说:“学习中医有两种方法。第一种是由浅人深,第二种是深入浅出。由浅人深的做法是,先读陈修园《医学三字经》、江敦涵《笔花医镜》等显浅易懂的医籍。然后逆流而上,阅渎各朝代医家名著,最后穷及东汉张机的《伤寒论》、春秋战国扁鹊的《难经》、黄帝岐伯的《内经》。第二种方法是,先学习作为中医渊源的经典著作,如《内经》 《难经》《伤寒》《金匮》,接着沿流而下,涉猎各朝代名医著作。”母亲则说:“学习中医的人,最好能学点西医。但是边学中医、边学西医这种方法,可能出不了高级医学人材。如果你有志气,头十年要完全读中医,搞清中医理论以后,才学点西医。”我接受了母亲的意思,并按父亲所说的第二种方法去做。我是从《黄帝内经》开始我的医学生涯的。下面所列,是我个人收藏并研读过的古医籍。凡属借阅及属近人今人的作品则一概除外。先秦时期:《黄帝内经》《难经》《神农本草经》。汉朝:张仲景《伤寒杂病论》。晋朝:王叔和《脉经》,皇甫谧《甲乙经》。隋朝:杨上善《黄帝内经太素》,巢元方《诸病源候论》。唐朝:孙思邈《千金要方》《干金翼方》,王焘《外台秘要》,咎殷《经效产宝》,王冰《黄帝内经次註》。宋朝:钱乙《小儿药证直诀》,朱肱《活人书》,许叔微《本事方》,林亿《重广补注黄帝内经素问》,陈无择《三因极一病证方论》,王怀隐《太平圣惠方》,宋徽宗《圣济总录》,严用和《济生方》,唐慎微《经史证类备急本草》,张杲《医说》,陈自明《妇人大全良方》。金、元时期:纪天锡《难经集注》,刘元素《运气要旨论》《伤寒直格》《伤寒标本心法类萃》《宣明论》《素问玄机原病式》,张从政《儒门事亲》,成无己《注解伤寒论》《伤寒明理论》,张元素《医学启源》,李呆《脾胃论》《内外伤辨惑论》《医学发明》, 朱震享《局方发挥》《丹溪心法》《金匮钩玄》《脉因证治》《格致余论》《怪病单》,危亦林《世医得效方》,王好古《医垒元戎》《此事难知》《阴症略例》,罗天益《卫生宝鉴》,许国祯《御药院方》。明朝:倪维德《玄机启微》,滑寿《十四经发挥》《难经本义》《诊家枢要》,戴思恭《证治要诀》,楼英《医学纲目》,王纶《明医杂著》,方贤《奇效良方》,傅仁宇《审视瑶函》,龚信《古今医鉴》,龚廷贤《万病回春》,李中梓《医宗必读》《诊家正眼》《内经知要》,薛已《薛己医按》,汪机《运气易览》,李时珍《本草纲目》《濒湖脉学》《奇经八脉考》,高武《灵素针刺节要》《针灸聚英》,徐春甫《古今医统》,王肯堂《证治准绳》,陶华《陶华六书》,彭用光《体仁汇编》,张介宾《景岳全书》《类经》《类经图翼》《质疑录》,马莳《灵枢注》《素问注》,杨继洲《针灸大成》,李梃《医学入门》,陈实功《外科正宗》,方有执《伤寒论条辨》,吴又可《温疫论》,武之望《济阴纲目》,刘文泰《本草品汇精要》,朱橚《普济方》,杜文燮《药鉴》,龚居中《红炉点雪》,赵献可《医贯》,倚石《理虚元鉴》,江瓘《名医类案》,清朝:俞西昌《医门法律》《尚论篇》,陈士铎《石室秘录》《辨证奇闻》,叶天士《外感温热论》《种福堂公选良方》,薛生白《湿热病篇》,柯韵伯《伤寒来苏集》,尤在泾《伤寒贯珠集》《金匮要略心典》,王孟英《湿热经纬》《随息居饮食谱》 《王孟英医案》 《随息居霍乱论》,徐大椿《难经经释》《医论》《兰台轨范》《伤寒类方》《神农本草经百种录》《医贯砭》《洄溪医案》《慎疾刍言》,林佩琴《类证治裁》,雷丰《时病论》,王泰林《王旭高医书六种》,陈修园《陈修园医书十种》,章虚谷《医门棒喝》,余师愚《疫疹一得》,柳宝诒《温热逢源》《柳宝诒医案》,汪 昂《素灵类篡约注》《医方集解》《本草备要》,俞震《古今医案按》,程杏轩《医述》《杏轩医案正续集》,吴师机《理瀹骈文》,周学海《评点叶案真传》,陈复《幼幼集成》,王清任《医林改错》,张登《伤寒舌鉴》,夏禹铸《幼科铁镜》,沈金鳌《幼科释谜》,张志聪《黄帝内经素问集注》,《黄帝内经灵枢集注》《侣山堂类辩》,汪宏《望诊遵经》,费伯雄《医醇賸义》周岩《本草思辨录》,吴谦《医宗金鉴》,黄宫绣《本草求真》,赵学敏《本草纲目拾遗》《串雅内编》《串雅外偏》,傅山《傅青主女科》,吴瑭《吴鞠通医案》《温病条辨》,俞根初《通俗伤寒沦》,程钟龄《医学心悟》,唐笠山《吴医汇讲》,何梦瑶《医碥》,魏玉横《续名医类案》,林之翰《四诊抉微》,日本:丹波元简《素问识》《伤寒论辑义》 《金匮玉函要略辑义》 《脉学辑要》《救急选方》《医略抄》《医賸》,丹波元坚《素问绍识》《伤寒广要》 《伤寒述义》 《金匮玉函要略述义》《药治通义》,丹波元胤《难经疏证》,《中国医籍考》,今村亮《医事启源》,惟中时俊《医家千字文》,中川成章《证治摘要》,浅田惟常《皇国名医传》,汤本求真《中国内科医鉴》《中国儿科医鉴》,中西惟忠《伤寒之研究》,橘春晖《伤寒论纲要》,山田宗俊《伤寒论集成》,川越衡山《伤寒脉证式》,川越正淑大亮《伤寒用药研究》,田中信荣《长沙证汇》,后藤省《伤风约言》,源元凯《温病之研究》,秋吉质《瘟疫论私评》,高岛久贯《泻疫新论》,今村亮《脚气钩要》,栗园浅田《脚气概论》,大桥尚因《疝气证治论》,二宫彦献可《中国接骨图说》,片仓元周《产科发蒙》《黴疠新书》《青囊琐探》,贺川子玄《产论》,贺川玄迪子启《产论翼》,下津寿泉《幼科证治大全》,池田瑞仙《痘科辨要》,小阪元祐《经穴篡要》,佐藤利信《针学通论》,菅周桂《针灸学纲要》,水走嘉言《方剂辞典》,贺谷寿《奇正方》,冈西为人《丹方之研究》,东洞吉益《类聚方》《方机》《家塾方与方极》《建殊录》《古书医言》《药征》,元伦维言《名家方选》,平井源贞赖《古方分量考》,尾台逸士超《医馀》,长尾藻城《先哲医话集》,近藤明隆昌《藤氏医谈》,鹤冲元逸、烟柳安《医断与斥医断》,北山友松《北山医案》,中神琴溪《生生堂治验》,原昌克《丛桂偶记》,邨井杶《药征续偏》,久保田晴光《汉药研究纲要》,伊豫专安《中国药物学大纲》。节选自《开启中医之门——运气学导论》
如果是想出于爱好自学中医,推荐看看《名老中医之路》,里面有非常多的典籍推荐,而且是来自于名老中医自己的求学经历。如果是想了解中医以及其所蕴含的中华文明的内涵,可以看看《思考中医》,《中医中的古圆周运动》(好像是叫这个,大意是,具体忘记了)。如果是文言基础好的,还是推荐《内经》,《伤寒论》,《金匮》等典籍,追本溯源。如果是仅仅想了解养生什么的, 市面上就很多了,不过要自己学会区分。哪些是招摇撞骗的,哪些是没什么营养的。
寻回中医失落的元神和第三只眼看中医前者是用古代的意象思维阐述中医,涵盖中医各个学科。后面是从世界观和方法论来认识中医。初学者都可以看。
当初很多学医的同学推荐了这本书给我,还是挺不错的。大学教材,你可以去了解一下
已有帐号?
无法登录?
社交帐号登录我想学习中医,有没有什么书籍可以帮助我自学一下。推荐几本。_百度知道您的举报已经提交成功,我们将尽快处理,谢谢!
中医诊断学,建议选择中国中医中医药出版社出版的教材为好,因为该社所出版教材,直接作为国家执业医师考试的唯一参考用书。可以选购朱文锋教授主编的《中医诊断学》。朱文...
我是学中医的,学了5年了,感觉中医学好深奥。原版的《黄帝内经》很好的,适合入门学习,也适合养生,不过全是文言文,太难懂了。还有《伤寒杂病论》也行,不过没有前者全...
如果是自学的话可以先看孙广仁的《中医学基础理论》
《中医诊断学》朱文锋
《伤寒学》熊曼琪
《金匮要略》范永升
《温病学》林培政 再接下来可以学习不同的专...
大家还关注哪是不可能学会中医的,建议从清陈修园大师的(医学三字经)入手。
呵呵 非常感谢!
您的举报已经提交成功,我们将尽快处理,谢谢!
身体其他都挺好的话。可以从小便上分辨:肾阴虚小便黄。肾阳虚小便清长。
还可以这样区别:阳虚特别怕冷,眼周发青。
阴虚失眠多梦...
不同的人编的知识的侧重点不一样吧,如果是考研的话是参考第七版。
1、《走近中医》,这是一本中医青年才俊唐云写的准通俗类医学书籍,乍一看语句密密麻麻,但其实语气还是很放松的,看完通俗类的同学可以看一下这本书。这本书也是属于应该...
答: 可以使用沙参、黄精、玉竹等煲汤,一是有助于提高机体抵抗力,二是有助于肺虚引起的咳嗽;三是有助于母乳的充盈,另外最好是看看中医妇科调理
大家还关注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中医自学书籍推荐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