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疗卫生精准扶贫简报到省医治疗是自己先付,还是直接报

新闻热线:&&投稿邮箱:
您当前的位置 :&&&&&&&&&&正文
《甘肃省精准扶贫卫生扶贫支持计划实施方案》解读
网-甘肃日报
提升贫困地区群众健康水平
《甘肃省精准扶贫卫生扶贫支持计划实施方案》解读
  因病致贫、因病返贫是造成我省部分家庭贫困的主要原因,如何帮助这部分家庭走出贫困、提高贫困地区群众健康水平是我省卫生扶贫的重点任务。根据省委、省政府的安排部署,省卫生计生委、省扶贫办出台了《甘肃省精准扶贫卫生扶贫支持计划实施方案》,记者就此采访了省卫生计生委主任刘维忠。
  从源头减少病人
  记者:我省实施卫生精准扶贫的着眼点、落脚点在哪里?
  刘维忠:开展卫生扶贫首当其冲是下决心解决看病贵问题,尤其要切实减轻贫困地区群众医药负担,这是实施卫生精准扶贫的着眼点。为此,在方案中,我们明确进一步加强医院管理,并制定出台了《甘肃省贫困县医疗机构乱收费、重复计费和过度医疗新农合资金扣减办法》,规范贫困县医疗机构收费和医疗行为,严肃查处乱收费、重复计费、药品价格虚高和过度医疗等违规行为,对违反规定的医疗机构扣减新农合资金,坚决遏制医疗费用过快增长,切实维护贫困地区患者合法权益。同时,出台相关办法,建立全省药品价格信息公开制度,通过省卫生计生委网站和省级药品集中采购平台,公示比对全省医疗机构采购药品的实际价格,促进药品采购阳光透明。
  实施卫生精准扶贫的落脚点,也是医疗卫生工作的最终目标,就是让群众少得病、不得病,从源头上减少病人。为此,从今年年初开始,我省在6个市县试点推进健康促进模式改革,其主要目标:一是通过各部门合作开展爱国卫生运动,减少水、空气、土壤、食品等污染,创造健康环境,减少疾病发生;二是通过医保支付方式改革,纠正医院和医生趋利行为,今后医院、医生要增加收入,必须想方设法让居民少得病,这样既提高了群众的健康素养、节约了医保费用,医院和医生的收入不会减少,公共卫生机构和健康管理员的收入可以从基本公共卫生服务均等化经费中得以保障;三是全面推广居民健康卡,为城乡居民看病报销提供一站式服务;四是建立完善大健康工作机制,使健康工作成为各部门和全社会工作的一部分,为维护群众健康创造良好的社会环境。这项改革明年将在全省全面推行。
  有的放矢解决因病致贫问题
  记者:围绕破解因病致贫、因病返贫难题,省卫生计生委做了哪些工作?
  刘维忠:5月中旬,我们下发了《关于认真做好全省因病致贫家庭情况调查摸底工作的通知》,要求各地对58个贫困县(市、区)和17个插花型贫困县(市、区)因病致贫家庭情况进行全面调查核实。利用全员人口数据库和基层计生网络,对2014年人均纯收入低于2736元、因病发生高额医疗费用超过家庭承受能力、基本生活严重困难家庭等贫困人口有关情况进行入户摸底调查。调查显示,全省417万贫困人口中有8.67万人患重大疾病,使9.51万家庭、40.64万人口致贫。8万多患重大疾病贫困人口支出医疗费47亿多元,报销21亿多元,欠债26亿多元。8万多患重大疾病贫困人口所患疾病达400多种,其中前三位的是肿瘤11222人,占13%,脑梗塞、脑出血6259人,占7.2%,重症精神病4698人,占5.4%。据此,我们提出通过各级政府筹一点、农合和大病保险报一点、动员双联单位捐一点的办法,逐年消化8万多患重大疾病贫困人员所欠26亿多元债务。乡卫生计生办组织需要继续住院的贫困患者住院治疗并协调报销。通过挂牌销号方式精准解决因病致贫人员看病问题。省市县卫生计生部门组织各类专家对因病致贫患者所患主要疾病的患病原因做流行病学分析,并组织全社会进行预防干预,不断减少因病致贫发生率。
  此外,《方案》还明确贫困人口新农合住院费用报销比例提高5个百分点。2016年起,贫困人口大病保险起付线由5000元降至3000元,使贫困人口大病保险报销比例提高3个百分点以上。对农村五保和农村低保一、二类对象参加新农合的个人缴费部分给予补贴。扩大重特大疾病医疗救助病种和救助对象范围,实行医疗救助&一站式&即时结算服务,对救助对象住院费用,经基本医保、大病保险和其他补充医疗保险支付后,个人无力承担且符合规定的剩余费用,通过民政医疗救助给予补助。
  多措并举提升贫困地区群众健康水平
  记者:优质医疗资源分布不均衡是造成基层群众看病难、看病贵的一个重要原因,如何解决这一问题,引导群众就近看病,切实提升贫困地区群众健康水平?
  刘维忠:首先要完善贫困地区基层医疗卫生体系建设,利用中央和省级投入,今明两年,完成全省2965个未达标贫困村村卫生室建设任务,并为每个贫困村村卫生室配备健康一体机,实现贫困村标准化村卫生室全覆盖。加强贫困县县级医院重点专科建设,力争在2018年底前完成17个插花型贫困县的重点专科建设,每县建2个专科,每个专科投入250万元,重点建设县级重症医学科、新生儿重症监护室等紧缺专科,为实现&小病在乡村、大病不出县&打好基础。
  其次,加强贫困地区乡村医生队伍建设,提高待遇,强化培训,从2016年起对在实施基本药物制度的贫困县内服务人口在1000人以下贫困村村卫生室执业的乡村医生,定额补助由每月200元增加到每月400元,2017年贫困村村医全部具备乡村医生执业资格。充实乡镇卫生院医务人员,2017年平均每个乡镇卫生院配备3名全科医生,2020年达到5名。
  同时,建立引导医疗卫生人员到贫困地区工作的政策和机制,每年选派3000名省市级医院医师、6000名左右的县级医院医师到贫困地区基层医疗机构开展多点执业。推进分级诊疗,促进优质医疗资源向贫困乡村下沉。此外,市县卫生部门干部要到乡镇卫生院和村卫生室挂职,帮助提高管理水平和业务水平,切实改变乡镇卫生院和村卫生室面貌。
本篇新闻热门关键词:&&&&
更多相关新闻及资讯请关注微信公众号,提供新闻线索关注民声315微信公众号。
甘肃日报微信
每日甘肃微博
每日甘肃微信
版权与免责声明
1、凡注有“每日甘肃网讯”或电头为“每日甘肃网讯[XXX报]”的稿件,均为每日甘肃网及甘肃日报报业集团版权稿件,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必须注明来源为“每日甘肃网”,并保留“每日甘肃网”电头。
2、凡注明为其它来源的信息,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每日甘肃网-兰州晨报讯(记者梁峡林实习生李彦花)12月16日从省政府传来好消息,截至12月14日,2015年省委、省政府为民办27件实事任务已全部办结。27件实事累计下达资金419.31亿元,其中,中央补助资金315.6亿元,省级配套资金103.71亿元。
甘肃市州新闻精选
Copyright &
Gansudaily. All Rights Reserved
每日甘肃网版权所有“因病致贫返贫”与医疗卫生精准扶贫
2020年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是党和政府对全国人民的庄严承诺,贫困问题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最大短板,而农村贫困人口脱贫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面临的最艰巨任务。党和国家一直十分关心和重视农村基层扶贫工作,改革开放以来,经过全国范围有计划有组织的大规模开发式扶贫,我国贫困人口大量减少,贫困地区面貌显著变化,人民生活水平显著提高,但受历史和现实等多种因素影响,我国贫困地区发展面临的主要矛盾和深层次问题还没有得到根本解决,贫困形势依然严峻,扶贫开发工作已进入啃硬骨头、攻坚拔寨的冲刺期。
目前“因病致贫、因病返贫”已成为农村贫困地区突出的社会问题和顽疾。根据国务院扶贫办2015年底的调查显示,全国贫困农民中,因病致贫的占42%。另根据2013年“中国城乡困难家庭社会政策支持系统建设”调查数据分析显示,“家庭主要成员没有劳动能力”和“过重的家庭成员疾病负担”是农村贫困家庭面临的两大致贫原因,63.45%的农村贫困家庭认为农村医疗卫生保健服务是需求程度最高的服务项目,79.62%的农村贫困家庭认为“就医费用高、看病贵”是就医的首要困难。此外,农村地区缺医少药、到城市就医交通不便、看病手续繁琐、看病排队难等也都困扰着农村贫困群体。疾病导致贫穷,贫穷加剧疾病,如此形成疾病和贫穷的恶性循环,严重影响着农民脱贫自立和农村经济发展。因此,解决“因病致贫、因病返贫”是精准扶贫的关键。进一步加强医疗卫生精准扶贫,加强农村医疗卫生保障,使广大群众少生病,使因病致贫群众能治病、治好病,是打赢脱贫攻坚战、实现农村贫困人口脱贫的重大举措,是推进健康中国建设、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必然要求。
对此,提出以下建议:
(一)加强统筹协调,构建多层次有效的“因病致贫返贫”治理体系。第一,紧紧围绕让农村贫困人口“看得起病、看得好病、看得上病、少生病”的工作重点,进一步加强统筹协调,加快建立基本医疗保险、大病保险、医疗救助、疾病应急救助、商业健康保险等制度的衔接机制,发挥协同互补作用,形成保障合力,努力防止农村贫困人口因病致贫、因病返贫。第二,以“建库立卡”为重点,对“因病致贫返贫”对象进行分类瞄准和管理,建立对象早发现、早干预机制。在目前农村扶贫开发“建档立卡”工作基础上,重点建立“因病致贫返贫”治理数据库,通过数据库的分析,精准识别确定扶持对象,拟瞄准农村五保、低保、优抚对象、贫困户的大病患者、因医疗自付费用过高导致家庭无力承担的患者等“因病致贫返贫”对象进行建卡,并分析“因病致贫返贫”具体原因,科学评估贫困程度,据实核准脱贫需求,合理提出“因病致贫返贫”的治理方案。第三,通过政府购买服务的方式,支持、引导红十字会、基金会等社团组织、慈善机构和社工机构积极参与“因病致贫返贫”治理体系;组织高校、医院和社会各界医疗工作者组建医疗救助队伍,经常深入农村贫困地区开展卫生支医、专家义诊、医疗培训、健康指导等多种形式的帮扶活动,全面提高医疗卫生精准扶贫的效果。第四,开展对贫困地区和贫困人群的健康干预,从源头上让群众少得病、不得病。着力推进农村环境整治,加大贫困地区环境基础设施建设投入力度,加强农村环境综合治理和生产生活垃圾处理,最大限度保护好农村水源和空气,防止传染病的蔓延与扩散;对贫困地区和贫困人群开展长期系统的健康促进和健康教育,广泛宣传居民健康素养基本知识和技能,引导重点人群改变不良生活习惯,形成健康生活方式,力争让农村贫困人口少生病。
(二)加快实施农村分级诊疗模式,充分发挥基层医疗卫生机构作用。第一,加大对贫困地区的医疗建设投入,全面实施城市高等级医院对贫困县、乡、村医疗机构的对口帮扶,切实提升基层医疗机构提供医疗保障的能力。第二,在农村地区全面建立起基层首诊、双向转诊、急慢分治、上下联动的分级诊疗模式,引导参合农民合理利用卫生资源,控制医疗机构费用,防止小病大治,真正实现“小病不出村、常见病不出乡、大病不出县”的就医格局,以减轻农村居民的就医负担。第三,加强各级财政投入,完善农村贫困地区医疗卫生服务体系建设,加快实现村卫生室标准化建设全覆盖,不断改善贫困村群众就医条件,降低自付费用,提高医疗服务水平,减少和遏制因病致贫、因病返贫等现象的发生。
(三)完善重大疾病保险制度和医疗救助制度,防止城乡居民发生“灾难性医疗支出”后因病致贫、因病返贫。首先,各省(区、市)加大对医疗救助的财政投入,适当扩大医疗救助资金的规模,对建卡贫困人群参加基本医疗保险的个人缴费部分实行补助,并对各级财政的分担比例作出规定,确保全部贫困人口能够得到基本医疗保障。其次,合理区分作为基本医保制度延伸的大病二次报销、大病保险以及医疗救助制度,做好不同性质大病保障制度的衔接与整合;将现行的医后救助方式改为医前救助或医中救助,提高医疗救助效果。第三,探索可持续的大病筹资机制,实现基本医疗保障制度水平与大病风险防控能力同步提高。第四,探索高效的大病保险经办机制,在基本医疗保障制度覆盖全体城乡居民的基础上,实现医疗救助与基本医疗保障的无缝接续,转变救助方针,将确定医疗救助对象的依据从“收入贫困”转为“支出贫困”,转救贫为救急,避免因病致贫、因病返贫现象的发生。
(四)充分发挥中医药优势,助力医疗卫生精准扶贫。大力实施基层中医药服务能力提升工程,着力加强贫困地区中医药基层服务体系和能力建设,重点做好三级中医院对口帮扶贫困地区县级中医院标准化建设、基层医疗卫生机构中医馆建设、贫困地区中医药人才培养等工作。进一步扩大中草药、中成药、中药饮片、院内中药制剂及针刺艾灸、拔罐刮痧、药浴熏蒸、推拿牵引等中医药及其适宜技术的报销品种和报销补偿比例,鼓励群众以及医疗机构看中医、用中药。积极支持和推动有关贫困地区因地制宜发展中药材种植加工、中医药健康旅游等特色产业,助力贫困地区贫困群众增收脱贫。
(五)加强监督,确保医疗卫生精准扶贫落到实处。加强落实《关于扎实推进农村卫生和计划生育扶贫工作的实施方案》,将医疗卫生精准扶贫工作纳入各医疗卫生单位年度目标考核,并建立健全问责机制。加大监督力度,确保医疗服务行为规范化。加大对各级医疗机构的监督检查力度,严格监控定点医疗机构乱收费、重复计费和过度医疗行为,并根据相关政策法规进行及时、严厉处理,将医务人员违规服务行为纳入医师不良执业行为管理系统,确保医疗卫生服务行业规范化运行,为精准扶贫、精准脱贫和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提供有力的健康保障。组建国家、省、市多级考核组,加强对贫困地区村卫生室建设、贫困村乡村医生待遇落实、乡村医生培训、贫困人口大病保险报销等情况开展定期督查考核,对不合标准和要求的实施单位追究责任,确保各级单位将医疗卫生精准扶贫工作落到实处。
作者 司富春
已投稿到:什么精准扶贫,都是放屁,只是在表面上弄的,从未落到实出,_百度知道全国政协委员何伟: 精准扶贫核心 是基层医疗扶贫_新浪财经_新浪网
  本报记者肖玫丽北京报道
  不久前结束的“两会”上,“精准扶贫”成为热词。
  在我国现有的7000多万贫困人口中,因病致贫的占到近3000万,重大疾病已经成为横亘在贫困人口脱贫路上最大的“拦路虎”。调查显示,我国农村地区贫困户中,因病致贫率高达37.8%。
  对此,长期投身公益医疗扶贫的全国政协委员、何氏眼科集团创始人何伟认为,基层医疗领域的精准扶贫包含三方面:患者教育、医生保障、以及国家统一调配、指导、监督新农合费用的使用。
  “在这个基础上,利用大数据搜集贫困人群或者村镇的资料,并对他们新农合费用的使用进行监督和管理。乡医村医的培训、认证、薪资水平也需要进行数字化的收录。这样精准扶贫才能体现系统性,能够反映国家战略方针、效果可评估,并且能给中央提供数据支持。”何伟说道。
  精准扶持基层医疗
  《21世纪》:您当时刚刚创办何氏眼科集团的同时,也对基层农村进行医疗扶贫,为什么在创业初期就兼顾两者?
  何伟:当时回国的初衷就是要解决中国贫困人口的医疗,我是抱着这样的志愿归国的。我在回国前已经在国内开展了大量的、针对国内贫困人群的免费眼科手术,当时持续做了十年,所以回国以后就选择继续做。
  我觉得医改的核心问题就是解决医疗服务“为什么人”的问题。国内的大中城市是不缺医少药的,除非是少部分贫穷的人。中国的医疗改革最难解决的问题其实是农村的问题,特别是边远、贫困的农村,这些人口数量庞大、经济情况不好、缺少医疗资源和药物。当地百姓的医疗知识也比较匮乏,没有无病防病、有病早治的状态。
  所以我认为,中国的精准扶贫的核心内容是解决边远地区、贫困地区人群的医疗问题,特别是“因病致贫”、“因病返贫”的人群。
  《21世纪》:根据您的经验,基层的医疗还存在哪些问题,需要哪些扶持?
  何伟:真正解决贫困人群的医疗问题,最关键是要解决几点:第一,解决患者自身的问题。要普及医疗知识,做到没病防病。疾病预防的好,就可以不得病或者只得轻微的、可治愈的病,也可以早发现病、早治疗慢性病、大病。而的医疗教育问题也是成本最低的方式。
  第二,新农合的钱如果用大数据来观察,就会发现它很少是用于早期基本医疗保障的。基层患者的习惯往往是没病不防,小病挺一挺就过去了,要等到病得很严重了才去就医,所以新农合的钱都用在治病上。所以我的建议是国家对新农合的费用使用要有导向性的安排,推动新农合20%的费用用于公共教育,用于早期预防、筛查和发现。
  第三是乡医村医的基本保障。医疗执业人员的质量是需要去考试、认证的,乡医村医作为第一线的人,需要加大对他们的培训,并且进行认证。认证通过的乡医村医就需要提供合理的生活保障。
  《21世纪》:医疗人才尤其是基层医疗、民营医疗的人才供给不足也是长期存在的。您认为该如何解决这一难题?
  何伟:在中国,农村幅员广阔、人口众多,医疗人员供给不足是当务之急,这个不仅是基层医疗、民营医疗的问题,公立医疗机构也面临同样的问题。
  我认为要解决这个问题,要做到两点:第一,把现有的乡医、村医加以保护;第二,重点培养乡村医生、家庭医生这种能判断、治疗常见病和多发病的医生。
  我建议办农村助理医生的培训,可以由各个大专院校为农村定向培养,只需要三年系统性的培训,就足以培养出一个能对常见病、突发病进行治疗的医生。在此基础上,对这些医生进行进一步的培训,让他们从助理医师变成医生、主治医生等,这样医生资源的问题就迎刃而解了。
  “互联网+”助力医疗扶贫
  《21世纪》:您的提案也提到对民营机构进行精准扶持,这个“精准”该怎么理解?
  何伟:政府在对民营企业发展的扶持过程中存在一些客观问题,主要有以下几点:一是扶持中采取一刀切的方式,其扶贫政策面向所有的民营企业,平等分配资源,没有考虑民营企业的具体条件和民营企业类型,没有做到因民企业类型分门别类的采取有针对性的扶持措施;二是民营企业在获得优惠扶持基金和财政支持时需要层层申报,操作繁杂且门槛较高,在与国营企业竞争国家优惠政策支持方面不具优势;三是传统观念较重,对民营企业的创新能力不信任,对创新型民营企业的财力、人力投入倾斜不足。
  民营医疗机构由于发展的历史,良莠不齐的现象非常明显。所以首先要做到对民营医疗机构的营利性和非营利性的界定。部分营利性的民营医疗机构,政府就要做好执业监管、医疗质量评估、物价监管等,在税收方面走市场的路。部分非营利性民营医疗机构,政府要肯定他们的情怀和价值追求,在财政、资源、补贴、审批等方面给予与国有公立医院同等的待遇。非营利性民营医疗机构办得好,对精准扶持基层医疗同样能起到不小的作用。在整个过程中,政府的作用就是监管、评估,确保民营医疗对整个医疗市场的正面意义。
  《21世纪》:您认为医疗机构该怎样利用“互联网+”为精准扶贫出力?
  何伟:医疗机构在精准扶贫工作中,可以利用互联网大数据,做好预防、保健、治疗工作。在医疗机构与政府共同建立城县乡贫困患者健康数据档案库,精准掌握患者健康、经济信息,以及患者所在地区的经济及医疗状况,为精准扶贫提供数据支撑,使精准治疗更为有效。
  何氏眼科集团的定位是非营利性的,我们做了20年的县乡村三级医疗防盲体系,近两年又通过远程医疗平台,将城、县、乡医院打通,将发现的患者病例上传至远程平台,远在城区的何氏眼科总院就可以进行专家会诊,这个平台也可以为村医提供培训。而筛查的所有患者数据都上传大数据库,由互联网大数据管理患者信息。这些大数据还服务于公益医疗扶贫工作,为扶贫提供精准证据。
  (编辑:贾红辉,如有意见建议请联系:jiahh@@)找准“穷根” 精准扶贫
 来源: 
找准“穷根” 精准扶贫
——2014年我国扶贫开发取得显著进展
  白墙红瓦的座座新居依山而立,郁郁葱葱的油茶林长势喜人,宽阔平坦的公路直通村民家……走进湖南省慈利县景龙桥乡景泉村,眼前是一幅富裕和谐的画面。
  和景泉村一样,刚刚过去的2014年,很多贫困地区群众收获了扶贫带来的实惠。这一年,我国启动精准扶贫,干部驻村帮扶基本覆盖所有贫困村;这一年,我国推进扶贫县考核、约束、退出三项机制改革,扶贫体制机制创新迈开新步伐;这一年,我国注重探索民营企业、社会组织和公民个人参与扶贫有效方式,社会扶贫亮点纷呈……随着精准扶贫的脚步走得越来越实,贫困山乡的面貌发生了巨变。
  从“漫灌”到“滴灌”:强化帮扶针对性
  “脸朝黄土,背朝天,日子不知怎么过。”这是贵州铜仁凯德街道办事处黑岩村农民杨顺德常挂在嘴边的话。多年来,杨顺德一直单身,父母体弱多病,给家庭生活带来很多困难。随着精准扶贫的推进,杨顺德的日子开始发生变化。
  在驻村工作队的帮助下,杨顺德不仅获得了供销社的小额贷款,而且还学到了葡萄种植技术,走上了脱贫之路。
  “过去扶贫是大水漫灌,现在实施精准扶贫工程,就是要找准‘穷根’,有针对性地进行帮扶,变‘漫灌’为‘滴灌’。像杨顺德这种情况,要因地制宜进行‘产业扶贫’,帮助他们走上脱贫路。”国务院扶贫办主任刘永富说。
  2014年,作为实施精准扶贫战略的两个基础工作,建档立卡、驻村帮扶顺利推进,共识别出贫困村12.8万个,贫困人口8800多万。目前,相关数据的核实分析在紧张进行。
  刘永富介绍,目前已向贫困村派出12万个工作队、40多万名驻村干部,基本实现了对贫困村的全覆盖,各地正对驻村工作进行规范和完善。
  日前,在全国扶贫开发工作会议上,国务院扶贫办宣布,2015年我国将实施精准扶贫十大工程,通过教育扶贫、致富带头人创业培训等途径,带动贫困地区脱贫致富。
  敢“啃硬骨头”:改革创新扶贫机制
  我国自1986年起开始设立贫困县,旨在集中资源扶助最贫困的地区。然而,在原有考核机制下,为争取政策扶持,部分地区出现了“哭穷”争戴“贫困帽”的现象。
  为创新扶贫县考核机制,2014年中组部、扶贫办印发了《关于改进贫困县党政领导班子和领导干部经济社会发展实绩考核工作的意见》。“这项改革可谓切中要害。”国务院参事汤敏认为,今后贫困地区党政干部能把更多精力放在扶贫开发上。
  专家指出,当前我国人均年收入低于2300元这一贫困线新标准的人群还有8000多万人,扶贫工作已经进入“啃硬骨头”阶段。
  2014年以来,我国全面推进扶贫县考核、约束、退出三项机制改革。国务院扶贫办会同有关部门制定了建立贫困县约束机制的文件,对贫困县必须作为、提倡作为、禁止作为等事项作出了明确规定。在退出机制上,扶贫办会同有关部门进行了调查研究,河北、贵州、甘肃等省份制定了贫困县退出标准、程序、奖励办法和脱贫时间表。
  多维联动:开创社会扶贫新格局
  广泛动员全社会力量参与扶贫开发,一直是我国扶贫工作的一条重要方针。在首个全国“扶贫日”期间,万达集团与贵州丹寨县签订整县脱贫行动协议,把贵州省黔东南州丹寨县作为定点帮扶县,开展“民营企业对口帮扶整县脱贫行动”,开始了创新社会扶贫机制的新探索。
  安徽、河南等省探索搭建社会扶贫信息服务平台、山西深入开展百企千村产业扶贫开发工程、广西启动了千家民营企业扶助千个贫困村活动……2014年,我国动员民营企业、社会组织和公民个人广泛参与到扶贫的行列中来,开创了多维联动的社会扶贫新格局。
  “未来,我们要尽快建立与扶贫社会组织的工作联系机制和工作平台,对积极参与扶贫开发、带动贫困群众脱贫致富的扶贫龙头企业全面落实扶贫捐赠税前扣除、税收减免等税收优惠政策,把保障措施落到实处。”国务院扶贫办国际合作和社会扶贫司副司长刘书文说。
  相关链接
  ●专项扶贫资金投入
  2014年,中央财政安排专项扶贫资金433亿元,比上年增长10%。28个省份省级财政预算安排扶贫资金265亿元,比上年增长27.3%。
  ●精准扶贫十项工程
  干部驻村帮扶、职业教育培训、扶贫小额信贷、易地扶贫搬迁、电商扶贫、旅游扶贫、光伏扶贫、构树扶贫、致富带头人创业培训、龙头企业带动。
  (光明日报记者 李慧)[责任编辑:孙宗鹤]
一周图片排行榜
看点·追踪
  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了《关于加快推进失信被执行人信用监督、警示和惩戒机制建设的意见》(以下简称《意见》)。
光明网版权所有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医疗精准扶贫简报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