椎动脉型颈椎病 症状治疗自述

咨询专家:
好大夫在线是医患沟通平台,医生基于患者自述病情所发表的言论仅供参考,不能作为诊断和治疗的直接依据。
当前位置: &
好评率: 100%
得票大夫数:1人
患者推荐热度
副主任医师
(2年内1票/总1票)
甲状腺疾病,消化道肿瘤等疾病的诊治围产保健,高危妊娠,胎教咨询脊柱外科、运动医学、足踝外科、骨质疏松和创伤的诊断和治疗,包...&
德尔康尼骨科医院可咨询专家
好大夫在线电话咨询 沟通更充分,90%当天通话!
副主任医师
德尔康尼骨科医院 骨科
副主任医师
德尔康尼骨科医院 骨科
副主任医师
德尔康尼骨科医院 骨科
椎动脉型颈椎病最新咨询
提示:任何关于疾病的建议都不能替代执业医师的面对面诊断。所有门诊时间仅供参考,最终以医院当日公布为准。网友、医生言论仅代表其个人观点,不代表本站同意其说法,请谨慎参阅,本站不承担由此引起的法律责任。
北京市公安局朝阳分局备案编号:29
好大夫在线版权所有 Copyright 2016
向十一万名公立医院专家免费提问
请输入您的问题,我们帮您安排最合适的医生解答...副主任医师
本站已经通过实名认证,所有内容由郭永红大夫本人发表
当前位置:
& 大夫个人网站
& 文章详情
中医名家治疗脊柱病经验
朱良春治疗颈椎病经验和特色分析
,此文章来自华夏中医药网&&&&&&& 颈椎病或谓颈椎综合征,症状繁杂,治法较多,见仁见智,后学者莫衷一是,吾师朱良春教授执简驭繁,法拟:通补兼施,益肾蠲痹;平肝通络,新痹治肝;虚损不营,平补阴血;顽痰深伏,峻药导痰。笔者概括其治颈椎为四法32字,颇具实用,结合历年验证临床,确有佳效,此乃朱师治疗痹证,辨轻重缓急,先因后果,真假同异之三要的具体运用。朱师不囿于颈椎病按颈椎骨关节(包括椎间盘)退变增生之说论治,亦不囿于单纯的按肝肾不足论治。乃按虚、寒、湿、痰、瘀、热之轻重缓急,因果,同异之理拟定治法、方、药,此乃“园活宜从三思,执持须有定见”。既能执持,又能园活,其能方能园之谓也。徐灵胎有治病“重在灵活”之说,深究老一辈临床家之执持和园活,经验和特色,乃确有如入金谷之园,神色夺目,博而不繁,详而有要,综合究竟,直窥渊海,读者如细细品味,定别有洞天。&&&&&& 颈椎病,属中医学之痹证、痿证范畴,颈椎及其椎间盘退行性变所引起的头颈、四肢、上胸背、内脏症候群,统称为颈椎病,或称颈椎综合征。临床所见颈椎病轻重悬殊,症状复杂,今之伤科分型,大致有五:① 神经根型:颈、肩、臂、手放射性疼痛。麻木及局部肌肉痉挛、无力、萎缩等;② 脊髓型:下肢沉重、无力、腰酸、尿频、排便无力、步态不稳、渐致下肢痿瘫,甚者二便失控;③ 椎动脉型:证见头痛、眩晕、视力障碍、耳鸣、心悸不寐;④ 混合型:上述几型混合并见;⑤ 其它型:如交感神经或食道受压或刺激所致症型。朱师治疗颈椎病,执简驭繁,颇具特色,笔者概括朱师治颈椎四法为:通补兼施、益肾蠲痹;平肝通络,新痹治肝;虚损不荣、平补阴血;顽痰深伏、峻药导痰。今选析朱师所拟四法之理、法、方、药以飨同道。&&&&&&&& 1、通补兼施治颈痹 益肾蠲痹汤丸理&&&&&&& “益肾蠲痹丸”是朱师7O年代的研究成果,是以温肾壮督、钻透逐邪、散瘀涤痰(地黄、当归、淫羊藿、肉苁蓉、鹿衔草、老鹳草、寻骨风、徐长卿)和血肉有情之虫类药(全蝎、蜈蚣、蜂房、炙乌梢蛇、地鳖虫、僵蚕)配伍而成,功能益肾壮督、蠲痹通络、标本兼顾、攻补兼施。对上述的颈椎病属神经根型,中医辨证属痹证型或混合型,配合汤剂,阳虚者配合“阳和汤加减,阴虚者配合六味地黄汤”加减疗效卓著。近人研究,颈椎椎体及椎间盘,(类似于筋骨)发生退行性变,颈椎长轴缩短,椎动脉长度相对增长,骨赘长期刺激,动脉相继发生慢性损伤或因长期劳损,血管硬化以至血栓形成。这说明椎动脉供血不足之病因是多方面的,也说明骨、筋、脉等必然因衰老而出现不适应,或不平衡状态。肝肾不足和衰老加外伤或风寒湿邪,则是本病发生和发展的原因。肾藏精,主骨,肝藏血,主筋,颈椎病的病损在于筋与骨。督脉循行脊背,贯颈项头顶,乃奇经八脉之一。八脉隶于肝肾,八脉虚证,多由肝肾亏损所致。此病乃标实而本虚之证,久病必虚,久病入络。肝肾不足是本虚,挛急痹痛,肝风络瘀,顽痰深伏为标实。急则治标,缓则治本,平肝通络,峻药导痰,行气血,祛风湿,熄肝风以缓其急,补肝肾,养阴血,填精髓以治其本。以补为主,以通为用,确是治疗本病之关键。明-王肯堂在《证治准绳》中指出,痹证之病因:“有风、有湿、有寒、有热、有挫闪、有瘀血,有滞气、有痰积、皆标也、肾虚、其本也。”因此,朱师拟用“益肾壮督”治其本,“蠲痹通络”治其标,乃意在改善局部组织的血液循环,增加受累神经和退行骨质营养物质的供应,此即取效之理。历年来,笔者仿朱师之法治愈多例颈椎病属痹症型者,均疗效巩固。曾治唐男,年届天命,颈项强痛,右肩臂酸重、疼痛、麻木,伴头晕,肢冷恶寒,经常失眠6年、血压、血脂、心电图、均属正常,颈椎摄片报告生理曲度僵直,颈椎4~7后下缘骨质增生,颈5、6椎间隙狭窄,查右侧颈部肌肉紧张,颈椎4~7椎体棘突偏右侧压痛明显。前医均诊为混合型(神经根型合椎动脉型)颈椎病,中医属痹证型,审舌暗苔自腻,脉沉弱。证属肝肾不足、风寒痹阻,治以益肾壮督,蠲痹通络。方用“阳和汤加减合益肾蠲痹丸”治之,药用:葛根、鹿角霜,熟地,当归、生黄芪、威灵仙各30g,麻黄、桂枝、补骨脂、木瓜各12g,甘草6g。日1剂,水煎服,另处益肾蠲痹丸(市售)8g装3O包.每服8g,每日3次饭后服。服药1O剂,诸症明显减轻,继服30剂,诸症基本消失,颈项活动自如,嘱守服益肾蠲痹丸3~6个月。配合每日服鹿角胶10g,追访3年无复发。&&&&&&&& 2、平肝通络治颈痹 稀莶芍草汤方理&&&&&&& 颈椎病证见肝阴不足致肝风上扰,而发于春令或恼怒之后,颈项胀痛,转侧不利,头痛眩晕,或头部冷感,呕恶胸闷,心烦易怒,口苦咽干,失眠、舌红苔黄、脉细数者,多属新痹。&河间六书&云:“头目眩晕者。由风木旺..... 而木复生火,风火皆阳,两阳相搏,则为之旋转”。盖肝阴亏损,颈部经络失荣,虚不恋阳,肝风肝火上扰,故眩晕,头痛脑胀;水火不能既济,故失眠;肝血虚不能上荣于脑,故头部冷感;肝阴不足。津亏液少。筋脉失养则筋挛颈强,转侧不利;肝火亢扰,则心烦易怒,口苦咽干;肝气肝火上逆致胃失和降,则胸闷呕恶,经云:“东风生于春,病在肝,俞在颈项”。故春气通于肝,若颈项痹痛发于春令或恼怒之后,当责之于肝,治宜柔肝、平肝、通络。朱师治疗此证型,主平肝通络之法,方拟“稀莶芍草汤”,药用:稀莶草、赤白芍、制首乌、葛根、牛蒡子、钩藤、刺蒺藜各15g,僵蚕、甘草、蝉衣各6g。笔者历年仿用,每收佳效。方中稀莶草、赤芍平肝化痰,通其脉络,清泻肝火、导其湿热。此症当属新疾,不同久病,取“芍药甘草汤”加味敛阴和阳,各极其妙。盖阴将竭未竭,无事大滋,阳将亡未亡,无事大温。大滋则逼其阳亡,大温则促其阴竭。“芍药甘草汤”乃误治,救其阴虚,证非寒实热实,亦非真正亡阳亡阴,用此方斡旋,恰如分际,朱师取此方加味,治新病颈痹,亦当轻重适应,方中伍以牛蒡子、僵蚕意取牛蒡子、俺蚕二药均化高处络中之风痰,通十二经脉,牛蒡子能升能降,主治上部风痰,颈项痰核,味辛能散结,味苦能泄热,且性冷滑,开上启下;蝉衣质轻性浮,达表驱风,气清凉散;又选钩藤、刺蒺藜手足厥阴之药,盖足厥阴主风,手厥阴主火,钩藤、刺蒺藜通心包于肝木,盖风静火熄,则诸证自除,钩藤不仅疏泄外风,亦能平熄内风。刺蒺藜镇肝风,泻肝火、益气化痰、散湿破血。亦有凉血养血、善行善破,专入肺、肝,宣肺之滞,疏肝之瘀之说。首乌养肝血、补肝肾、和阴阳,意取标本同治。“首乌入通于肝,为阴中之阳药,故专入肝经以为益血祛风之用,其兼补肾者,亦因补肝而兼及也。”颈椎病初发,当审风痰痰热,滞于颈项之络,项背为诸脉会通之处.乃是气血痰瘀最易凝结之地,督脉起于长强,入肾过腰、脊、颈椎,止于龈交。督乃总督一身之阳,敷布太阳,通行少阴,统帅颈脊经脉之气血,颈椎病必先出现肾督功能失常,使阳气不利,经络脉道气血不畅,渐成瘀滞,又因肾气虚乏,乃致太阳膀胱气化不利,三焦代谢失常,湿痰留滞经脉,亦成痰结,故颈椎病推其因是肝肾阴血亏虚,督脉失养,导致颈椎骨关节(包括椎间盘)退变增生。因此,平肝通络.补养肝血,标本兼顾,乃防微杜渐之治。笔者曾治姚姓妇,年届不惑,时值孟春.颈项胀痛1月.活动不利,起于情志不遂,经医院x 光摄片检查,有轻度颈椎骨关节退变增生,血压正常,经中西药治疗1月少效,初诊自述,除颈项胀痛,转侧不利外,伴有头部冷感,烦躁失眠,口干苦,等症,审舌红,苔薄黄,脉细数,诊为肝阴不足,肝风上扰证,投“稀莶芍草汤”加桑椹15g。水煎服,日1剂,5剂后复诊,诸症基本消失,再进5剂告愈,属以六味地黄丸善后,2年后因他病来诊谓无复发。&<,此文章来自华夏中医药网 按:朱老也常用以下基本方治疗颈椎病:葛根 鹿衔草 灵仙 熟地黄 川穹 当归 白芍 羌活 补骨脂 乌蛇 土鳖虫 。笔者常用此方治疗慢性神经根型颈椎病,有效。&
与医生电话交流
网上免费问医生
看更多新文章>>
1.扫码下载好大夫App
2.在知识中添加您关注的疾病
3.添加成功后,最新的医生文章,每天推送给您。
发表于: 23:26
郭永红大夫的信息
郭永红大夫电话咨询
郭永红大夫已经开通电话咨询服务直接与大夫本人通话,方便!快捷!
网上咨询郭永红大夫
在此简单描述病情,向郭永红大夫提问
郭永红的咨询范围:
颈椎病、腰椎间盘突出症、腰椎滑脱症、椎管狭窄症、肩周炎、类风湿关节炎、骨关节炎、强直性脊柱炎、关节炎、痛风、慢性病、疑难杂症。
郭永红主治疾病知识介绍
热点问题推荐
推拿科好评科室推荐颈椎病的治疗心得
颈椎病的治疗心得
颈椎因其上承头颅下接躯干是人体的一大枢纽,以前颈椎病只有中老年人才会患此病症,现在由于生活习性的改变,很多十多岁的学生亦患上此病。此病在现在已经高居软组织疾病中的榜首。其原因亦是现在玩电脑、手机和开车的比以前多得多,还有就是现在很多人工作紧张,长期伏案,长时间的坐多动少,导致颈肩肌群过度疲劳所致。颈椎病其轻微的表现为颈项部酸疼不适,活动不灵活。严重的会出现头晕眼花,心悸气短。劲项强直,上肢麻木。甚至会出现双下肢无力,行走不稳,二脚麻木,行走时如踏棉花的感觉。更为严重者四肢瘫痪。因多数起病轻微可以自行缓解,故而在早期大都不会被人们所重视,只有当此病发展到不可逆转时才会引起患者的重视。颈椎病现在大都分为颈型、椎动脉型、神经根型、交感神经型、脊髓型和食道型六个证型。我认为所谓的颈椎病分型其实并无多大的临床意义可言,因为临床中随时可以发现其症状大都是混合的,很少有按颈椎病分型而独立存在的一个症候群。我也不想过多的把颈椎病复杂化,就按所谓的分型来谈谈我对颈椎病的一些认识。食道型我至今还没有接触过,脊髓型接触不多,颈型颈椎病是临床中最为普遍的情况,一般表现为脖子发紧、发僵,一般的推拿理疗即可解决问题,在此我不多述。这里我想谈谈我们临床中患者来就诊最主要的三个证型,神经根型、椎动脉型和交感神经型这三个证型的治疗体会。
& && &一、神经根型
& && &神经根型颈椎病大家都知道其主要表现是,颈项部的疼痛伴随上肢的疼痛、麻木或者上肢的无力。而临床中亦有部分患者表现的不是上肢的疼痛或麻木,而是头部或者颜面部的疼痛或者麻木。临床中亦有很多患者头面部疼痛或麻木亦是通过调理颈椎而愈。也就是说以颈项的疼痛伴随有神经压迫症状的这种情况都属于神经根型颈椎病。
& &&&临床中三叉神经痛,面神经麻痹,神经性头疼者都是单独立了这么一些病名,而我在临床中发现此类疾病都和颈椎有很大的关系,特别是颈椎的寰枢关节错缝中最容易出现类似情况。寰枢关节错缝临床发现其可以引起很多症状如头痛、头晕、颜面麻痹、心悸、呕吐等等。可以说寰枢关节的错缝可以涵盖整个颈椎病的分型之中,这里我以我自己临床的一些医案来讲一下关于寰枢关节的错缝导致神经受压的情况。
& && &&&在2005年年初,具体哪一个月我记不太清楚了,好像是3月份吧。那时我刚到青白江不久。我们院长有一个朋友,姓张,女,50岁,因左侧颜面部麻木半年,曾在成都多家医院医治无效。当时这个患者是来看望我们院长的,当其知道此事后把我叫到她的办公室,让我帮她看看。当然当时院长有两个目的,第一是看看我到底有没有本事,第二也是希望我能够帮她解决朋友的问题。那时因为我初到青白江,很多病人对我不了解,当时病人不多,院长也不了解我的技术到底如何。我检查了一下患者,发现 其颈项特别僵硬,枢椎明显向左侧偏移。当即我心中立即明了,此时寰枢关节错位压迫左侧的面神经所致,治疗只要调整好寰枢椎即可。我对患者详细讲解了一下情况,当时患者立即认同了我的见解,说其以前的医生均是按面神经麻痹来治疗的,用的大都是营养神经类的药物,他们都没有考虑过颈椎的问题。当时给这个患者拍了一个颈椎的X片,颈椎除了寰枢椎没有增生,其它各椎体均明显的骨刺形成,而且各椎间孔均明显变得狭窄。系年轻时从事财务,后从政伏案工作一生所致。且X片示枢椎明显向左偏移。于是我用手法慢慢放松她的颈部肌群,然后调理寰枢椎。因为当时她的颈部肌群非常僵硬,不能一次复位,我是多次逐渐调正的,在调理关节的同时我配合外敷软坚散结的中药,目的亦是帮助颈部肌群的松解,随着她关节位置的改变,颜面部的麻木也是一天一天的得到缓解。当时前后治疗了十来天才将她的错位完全复正,颜面部的麻木也随之消失。这个患者的治疗让院长对我刮目相看,而且后来这个患者成了我的朋友,她介绍了不少她的好友前来我处治疗,可以说我在青白江的立足于她有非常大的关系。
& && & 2012年4月的一天早晨,一个男性患者,姓刘,43岁,因颈部疼痛伴随前额疼痛4天,曾在某医院骨伤科治疗3天无效,经人介绍前来我处求治。其自述觉得左侧头枕部有一根筋直接牵扯到左侧眼眶,一阵一阵的抽掣性疼痛,让患者苦不堪言。我查其颈部僵硬,以头枕部为甚,且可以触摸到枢椎轻度向左侧偏移。当即予手法调整寰枢关节,一次复位,患者当即感觉疼痛消失。
& &&&2012年6月份有一个女患者,38岁,其是右侧太阳太阳穴上面一寸许的地方牵掣右侧头枕部疼痛1天,检查是枢椎向右侧轻度偏移,亦是调理寰枢关节一次而愈。
& & 临床类似案例很多,我举以上几个案例亦是说明,在颈椎病的治疗中,寰枢椎的重要性不容忽视,其错位很容易压迫枕大、枕小神经、耳大神经和第三枕神经,而引起枕、颈部疼痛。如压迫第二颈髓处的脊髓束,刺激三叉神经脊髓束,则可以引起前额、眼眶﹑太阳穴疼痛。临床治病千万不能见头部疼痛或者麻木就只是在头部寻找问题,可以在颈项部去寻找导致头部疼痛或麻木的根结之处。这里我也谈谈我调理寰枢椎错位的方法 ,以左侧为例说明。我都是坐位调理,左肘曲屈托住患者的下颌,右手托住头枕部,两手肘同时用力,向上徐徐牵拉颈部。目的是缓解关节囊的痉挛。然后再缓慢的前屈、后伸颈部。再将右手拇指移到枢椎左侧棘突的前沿,左肘将头部右旋到最大位置,并用左手扶着头部使头向左侧偏斜,同时右拇指向后推顶枢椎棘突即可复位。临床中有的患者可以一次复位,而有的病程较长者我的意见是先放松颈部肌群,不要急于求成,在颈部肌群没有得到很好的放松情况下去寻求一次性复位往往会适得其反,甚至有的患者会当场晕厥。在网上我经常看到有的医生为了夸大其治疗效果,说通过正脊一次就将人家几年,甚至十年,几十年的病治疗好了,我认为这是不可信亦是不可取的,对于陈年旧病一定要缓慢图之。
& &&&在教材中一般都是说颈椎病神经受压的原因分为两种,一种是增生所致,一种就是颈椎的椎间盘突出压迫神经所致。而临床中很多颈部疼痛伴上肢疼痛或者麻木的患者检查并没有颈椎椎间盘的问题,也没有增生。也有很多患者体检时有增生或者颈椎椎间盘突出而没有任何不适的症状。这是为什么呢?其原因就是颈椎椎体两侧均有滑膜关节的保护,而颈椎椎体的结构亦是椎体平面下凹,即使有轻微的突出亦压迫不了神经或者刺激其周围的组织。而增生等退行性改变亦是人体本身的一种代偿性改变,其有维持和稳定椎体内外平衡的作用。临床中均可发现患者症状减轻或消失后其增生的骨赘依然存在。故而我认为椎间盘突出与骨质的增生并不是引起患者疼痛或者麻木的罪魁祸首。那么什么情况才会导致症状呢?其主要原因是颈椎的椎体失稳和周围组织增生肥厚,肌肉韧带的痉挛才会导致神经受压。颈椎的椎体失稳主要就表现在小关节的错缝上面,前面我讲了关于寰枢椎错缝可以导致头部或者颜面部的疼痛或者麻木,颈椎的其他椎体的小关节都有可能错缝。在颈椎病的神经根型中,错缝是相当普遍的一个问题,而所谓的颈椎椎间盘突出导致神经受压的情况并不多见。那么这个颈椎的错缝怎么去诊断呢?我谈谈我自己的一点临床体会,检查时患者取座位,医生一手托住患者的下颌,另一手用拇指由上向下按序触摸每一个颈椎椎体的棘突,因为颈椎2---6的棘突多有分叉,其叉沟就是棘突的顶点,如果关节有错缝,则错缝椎体的棘突一定会偏歪而离开中心的那条轴线。可以明显发现患椎的棘突顶线向一侧高凸隆起,凸隆侧的组织可以明显感受到僵硬。而且偏歪的椎体棘突上的棘上韧带一定有明显的压痛,患者颈部活动受限,向棘突偏歪的一侧活动转头或者后仰头部疼痛明显加重,有的活动时可以感受到明显的神经压迫症状。大家都知道颈1--2的神经向上行走,颈3--4神经向两侧横行,颈5----8神经是向下行走的,那么其不同节段的椎体错缝,则其症状表现均会有所不同,临床可以通过其相应的临床表现在对应的节段去寻找原因。错缝的关节通过手法调理后临床症状多可立即减轻或消失。
在前面我谈了颈椎病的一大特点是错缝的问题,因为错缝压迫神经 而出现相应节断神经支配区域出现症状。而临床中有很大一部分患者其临床表现并不是按神经的走向分布症状,可以说是按三条力线来分布的疼痛或者麻木,按神经支配区域治疗的方法在教材和网络的一些资料里比比皆是,在此我就不再多述。我只想根据我自己临床的一点体会,谈谈我自己的一些治疗理路,这个理路是什么呢?我以前的帖子里曾经提到过我认为十二经筋就是人体的十二条力线,而通过临床体会我再次深刻的体会到人体有很多的力线,今天我想谈谈关于颈椎病的几个力线问题,在这几条力线上可以寻到明显的压痛与筋结,通过点按揉拨或者针刺这些地方,颈椎病的很多症状都会的到相应的改善,有的症状可以理立即得到缓解或者消失。
& &&&在颈椎病中,有一部分患者除了颈部的疼痛以外,还伴随从肩部后侧、上肢的后外侧至手的小指一线疼痛或者麻木,这类病人临床很普遍,其双臂前伸如骑车的姿势或者上肢上举是则上肢后侧一线疼痛或者麻木比较明显,而上肢自然下垂时则无明显症状。治疗这类病人很多医生都在颈部的相应节断去找问题,有牵引推拿颈部的,或者针刺等等方法。因为有上肢的麻木呀,很多医生想当然的都认为是颈部的问题,以前我也是这么想的,而当在颈部治疗效果不佳时就激发了我的一些思考,其没有效果的原因在哪里呢?明明患者颈部疼痛伴随有上肢的麻木与疼痛的啊?不是颈椎的问题又是什么呢?2006年4月的一天,一次偶然的机会让我发现了一个治疗这类疾病的窍门。一次我在给患者讲解肩部锻炼上举的方法时我给患者做双手上举的姿势示范,要求患者感觉自己在托一个重物,要将这个重物稳稳的举上头部,用双手的双掌像平托重物一样,要求掌根持续向上发力用力,双肘向上伸直,并镇定一定的时间。其本来目的是要求患者通过这个方法治疗肩部的部分粘连的,而在示范的过程中我突然感觉由小指、上肢外侧、岗下肌、肩胛骨内下1/3一线明显感觉到一根筋紧绷着,当时自己心头一乐,这不就是颈椎病上肢后侧疼痛的一个力线吗,当时手头正好有一个这类情况的患者,治疗了十多天效果不太理想。于是我就按当时在我身体出现的这条线去寻找疼痛点,果然在患者岗下肌外沿近肩处和肩胛骨内下1/3处肩胛骨内侧均有一个条索壮的硬性筋结,而且患者的岗下肌肌张力明显高于其他地方,这个患者我重点揉拨了这两个筋结点和岗下肌,患者上肢后侧的麻木当即感觉减轻,后如法治疗了几次上肢后侧至小指麻木的症状就消失了。通过这次治疗后我每当遇到这里病人均发现在岗下肌内外侧均可发现筋结,弹拨这些筋结和揉按放松岗下肌则患者的症状均可得到改善,我治疗这类疾病的效果也由此得到了很大的提升。也由此总结了一条从肩部后侧、上肢的后外侧至手的小指一线疼痛或者麻木的情况与岗下肌有直接的关系,而与颈椎本身则没有太大的关系,当然有的患者也是颈椎本身的问题,相比之下岗下肌的问题比颈椎多的多。细思其原理是患者在上肢抱胸位或者上肢上举位时岗下肌、小圆肌收缩痉挛压迫臂外侧下皮神经 所致吧,治疗岗下肌就是解决了臂外侧下皮神经的压迫。
在所谓的神经根型颈椎病中,有一部分患者除了颈部的疼痛以外,还伴随从肩胛骨内上角、岗上肌、肩峰中点、上肢外侧正中一线至手的食指,中指、无名指疼痛或者麻木,这类病人临床也很普遍;而其与我前面描述的沿上肢后外侧至手小指一线不同的是,这类患者是手臂下垂时疼痛或麻木加重,而上举手臂麻木或疼痛反而减轻或者消失。这类患者我发现其在肩胛骨内上角处亦有明显的筋结点,岗上肌中点亦有明显的压痛或者有筋结点,肩顒、手三里均可有疼痛点或者筋结点,治疗此类情况我重点亦是选用这几个点进行弹拨。
& && &还有一种情况就是头枕部、肩井、肱骨结节间沟、上肢前外侧至手拇指、食指一线疼痛或者麻木,亦是上肢下垂时疼痛或麻木加重。这类情况我亦是在这一线选疼痛点或者筋结点进行拨筋治疗。
& &&&在 神经根型颈椎病的治疗中我除了拨筋或者针刺以外,大多配合外敷温经散寒的中药,有的亦配合内服中药治疗,疼痛为主者以葛根汤为主化裁,麻木为主者以黄芪桂枝五物汤化裁。
二、交感神经型
&&接下来我想谈谈我治疗交感神经型颈椎病的治疗心得,这类疾病是临床中比较复杂的一个症候群,其除了颈部的症状以外还伴随有交感神经功能紊乱的情况,而且这个交感神经型颈椎病的表现有的表现为兴奋症状,有的表现为交感神经的抑制症状。治疗这类情况我也是近两年才有所进展的,在早年我觉得颈椎病最不好治疗的就是这个交感神经型的颈椎病。记得刚来青白江时有一个姓刘的女患者,60多岁,是一个退休教师,她的表现就是颈项部疼痛,阵发性的眩晕、心悸。有时坐着或者走在路上就突然感觉天旋地转,眩晕予扑。而且她经常觉得自己很不幸,总觉得很多事情都不如意,好像很多人都在针对她一样。检查除了颈3/4、4/5椎间盘有突出外,均没有查出是什么问题,当时我的立场这个患者就是一个交感神经型的颈椎病,而我治疗效果反反复复,始终得不到更本的解决。后来多处检查,在华西医大诊断为忧虑症。作为一个医生没有解决患者的疾苦,其明明就是一个颈椎的问题(当时在我眼里就是这个观点),而看着她每天去服着抗忧虑的药物,这个患者的情况给了我很大的刺激。在此之前我一直注重手法和药物外敷这种外治的方法,通过这个案例后我开始反思自己的不足,曾在心理、性理等方面去研究过治疗的方法,而始终没有得到解决的办法。后来开始认真学习中医的传统经典,在中医古籍中寻求内治之法。通过学习《论》与《金匮要略》后开始运用经方配合治疗,慢慢的我亦摸索出一套治疗交感神经型颈椎病的治疗方法。
& && &这个经验来至于《金匮要略》的痰饮篇,其中有一句话叫做”心下有痰饮,背寒如掌大。“而交感神经型颈椎病我临床发现其有一个典型的体征就是自觉后背发紧或者有寒冷的感觉,而且这个发紧的面积就在双肩胛骨内侧这巴掌大的一块地方。当我阅读了这一句话后刻意的每一个交感神经型颈椎病的都重点检查双肩胛骨内侧,发现基本上每一患者在这个区域都有紧滞感或者在这个区域可以摸到明显的压痛点。通过点按这一区域的压痛点,患者心悸胸闷的感觉就会立马减轻。点按背部治疗心悸胸闷的方法我在“胸闷咳喘背部求”的帖子中曾经描述过,这里不再多述。还有就是治疗这类疾病我临床运用最多的就是风池上这两个点,这两个点我在“头疼头晕风池上”的帖子中已经描述,也不多述了。
& && & 我临床中除了拨筋和外敷中药以外开始配合内服中药来治疗此类疾病,我的基础方就是茯苓白术桂枝干姜汤,有时配合泽泻汤,有时配合麻黄附子细辛汤、有的配伍真武汤。我为什么以茯苓白术桂枝干姜汤为打底的方子呢?通过对于经典的学习,我认为交感神经型颈椎病的主要问题就是一个脾虚的问题,脾虚则不能运化精气以上奉头颅则眩晕,耳鸣。头是什么?头是诸阳之会,是清阳之府啊,大多数的人都会认为这个诸阳之会讲的是阳经聚集于头部,而我认为不只这么简单,为什么呢?学中医的都知道有一句话叫做”五脏六腑之精气皆上注于目“,目在什么位置呢?头颅。在《内经。卫气行》中提到当人早上从睡眠中醒来眼睛睁开后卫气就通过眼睛的不同部位向下运行,也就是阳气开始向下输布。这个阳气哪里来?我认为从头部来的,是五脏六腑的精气上奉于头部转化而来的。在大自然中太阳亦是高高在上,土地上的万物亦是靠太阳的热气下达温眴而生长的。那么脾虚则精气不能正常运输上奉就会出现”脑为之不满,耳为之苦鸣,头为之苦倾,目为之眩。“的眩晕耳鸣现象。并伴随有睡眠欠佳、记忆力减退、注意力不易集中、视物不清等临床表现。脾虚则精气不能正常上奉那么浊气就会上冲,浊气淩心则心悸胸闷,心率时快时慢等表现。亦可有呕吐的表现。上冲之浊气郁闭下达之阳气则会出现烘热汗出的表现。且脾主思虑,中医认为思虑过度则伤脾,那么脾虚则会加重患者的思虑,故而有忧虑的这些表现出现。故而我的观点就是治疗交感神经型颈椎病就从脾虚出发,脾虚是本。在治疗中眩晕典型的我的经验是茯苓白术桂枝干姜汤配合泽泻汤治疗。耳鸣典型的配合麻黄附子细辛汤治疗。
& & 在我的“玄武苓泽疗眩晕 ”的帖子中记录了几个类似的医案,这几个患者都是交感神经型的颈椎病,“颈源性耳鸣 ”那个医案的患者也是属于交感神经型颈椎病 ,有兴趣的朋友可以看看。这里我主要是将治疗交感神经型颈椎病的一些心得体会,医案就不过多的描述了,治疗都是大同小异。
三、椎动脉型
椎动脉型颈椎病的症状与交感神经型颈椎病有很多相似之处,均有头疼、头晕、耳鸣等症状,其典型症状亦是眩晕;而我的观点是椎动脉型颈椎病和交感神经型颈椎病所致的眩晕是不同的,其椎动脉型的体征以体位性眩晕为主,也就是患者平时只是感觉轻微头昏,当颈部转动到一定位置即可突发眩晕或者眩晕加重,甚至有的患者会突发猝倒,也就是突然感觉大脑一片空白,双下肢突然失控而倒地,很快会恢复正常。而交感神经型颈椎病以自发性眩晕为主。椎动脉型颈椎病的主因是椎动脉受到刺激而痉挛,进一步导致大脑供血不足而引发相应的症状,而我的观点是其导致椎动脉痉挛的原因有两点,一是颈椎的椎体不稳,以寰枢椎的关节不稳为多见。其二是颈部肌肉痉挛收缩压迫椎动脉所致,这种情况临床以胸锁乳突肌最为多见。
& &&&从事临床之初,对于颈椎病我觉得最难医治的就是关于眩晕一类,因为那时对于颈部的治疗就是单纯的推拿配合外敷药,没有考虑过椎间小关节错缝的问题,那个时候自己的理论都来源于教材,而当时的教材提到的都是椎体的增生或者颈椎间盘突出刺激椎动脉所致。常规的治疗效果平平,很不理想。直到我认识南宫门的陈友权师父,那是2000年的时候,当时我在四川枝 华骨病骨伤中医药研究所(当时叫七八四骨科研究所)工作和学习时,有一个资阳市一个职业技校的校长因为右股骨颈骨折在我们医院治疗,当时我是他的主管医生。这个校长的一个朋友请来了陈友权老师私下帮他看看,陈友权老师看了他的病情后在患者家属的带领下找我要求看看患者的片子,我当时只是把他当做患者的同事(患者家属说是学校的同事),我详细的给陈老师讲解了一下患者当时的情况和后期的预后情况。老师当时听了感觉非常满意。他觉得和我很有缘分,私下给那个校长讲,要求我给他做徒弟。他的目的是将其的医术传下去,这也是陈老师的师父我的师爷的遗言,不能在他这一带失传。因为这个患者我与陈老师结缘,在后来的几年时间我每一个月都要到陈老师那里去学习一两次。陈老师治疗颈椎病和腰椎间盘突出都是一套手法,这个手法很独特,我们平时的推拿都是由上至下,而他这套手法都是由下向上点按的,他的力度很强,可以将患者的每一个椎体都按的啪啪作响,手法的时间很短,只有三五分钟。就是点穴和推脊柱两侧为主。颈椎病和腰椎间盘突出效果都非常明显。当时老师传我这套手法时并没有给我讲解为什么,我问他手法的机理他都是一句话“自己悟”。每一次去我都是给他讲我悟到的一些情况,他都是要我继续悟。一悟就是几年,每一次感悟均有不同,通过自己的临床感悟也慢慢的体会到了手法的精妙所在。老师治疗颈椎病都要由颈椎两侧沿夹脊穴向上推按至头枕部,并端提颈椎(双手拇指顶风池部位),很多眩晕的患者均可当即减轻。由老师的启示我才开始对寰枢椎重视起来。知道眩晕很大一部分都是由于寰枢椎错缝所致,此类患者只要手法调正寰枢椎,患者的眩晕大多当即就可以缓解或者消失。
& &&&而临床中慢慢的又发现很多眩晕调正了寰枢椎后还是不能解决问题,这部分患者也不在少数。陈老师的那套方法也解决不了问题。我平时有一个习惯,就是每个月都要买一两本书看,2004年在一本书上看到手推“桥弓”可以防止,而导致眩晕的一个因素就是高血压的问题,虽然颈椎病的眩晕大多血压都不会很高。但这个方法给了我一个启示,也由此让我认识到胸锁乳突肌的重要性。这个“桥弓”是颈部翳风(耳垂后下缘的凹陷)至缺盆(锁骨上窝中央)的连线。用此桥弓降压就是由上至下缓慢的推。我临床发现颈椎病有眩晕的患者其中有一部分就是在胸锁乳突肌的上沿接近 翳风穴约三横指这一段僵硬,以近乳突处最为明显。临床通过轻柔的拨按这个部位有很大一部分患者的眩晕均可立即减轻,此处手法要轻柔,不可用蛮力,否则会适得其反。
& &在椎动脉型颈椎病中,有一部分患者就是觉得头部昏沉,颈项头枕部僵硬,平时感觉心累,稍稍活动即感觉气喘吁吁;且此类患者多畏寒肢冷,有的患者血压较低。此类患者单纯手法或者外敷中药治疗效果就不是很好。其虽然有颈部的症状,属于颈椎病中椎动脉的这个证型,但按常规的颈椎病来治疗效果都不是很理想。这是为什么呢?椎动脉型颈椎病是颈部症状伴随大脑供血不足,这类情况也是头部供血不足,但其不同于椎动脉受到刺激变窄所致,椎动脉变窄的情况只要解决了导致变窄的问题就可以了。而此类情况是血液在动脉中本身的动力不足所致,这种情况动脉没有受到刺激压迫故而颈部推拿或者外敷药效果并不理想。治疗此类情况就要从它的源头出发,补充血液的动力才是治疗的关键。这类患者的治疗就要以内服中药为主,此类患者从中医的角度来看我的观点是阳气虚衰,中气不足所致,治疗当以温阳补气为主。我临床治疗此类情况多以补中益气汤为基础方,阳虚症状典型者则加入干姜甘草汤或者四逆汤。效果均比较理想。
&&下面试举几个案例:
& &案一、张某,男。42岁。日因头部晕眩,动则加重两天来诊。患者于日晨起即感颈项僵硬疼痛,并感头部晕眩。曾找内科医生开药内服(用药不详)效果不理想,来诊时头部被动向右侧偏屈,当头部稍向向左侧活动则感眩晕加重,并感恶心欲吐。查左侧枢轻度向左侧偏移,予颈部常规放松后,手法调正错缝的寰枢椎,患者当即感觉眩晕消失。再予外敷温经散寒的中药。一次而愈。
& &案二、患者刘某,女,56岁。因颈项僵痛伴头部晕眩两月于日来诊。查颈部活动尚可,双侧斜方肌轻微僵硬,而双侧的胸锁乳突肌近乳突三横指处均明显僵硬,压痛明显。颈部左右活动幅度加大则感眩晕加重。于重点揉拨双侧胸锁乳突肌上缘,配合外敷软件散结的中药,五次症状消失。
& &案三、向某,男,73岁,因颈部不适,头部昏沉两月,曾在某医院理疗针推等治疗一月余没有明显效果,经朋友介绍于日来诊,来诊时患者颈项僵急,心累,全身疲乏,自觉四肢发凉, CT片示:C3/4.C4/5。C5/6椎间盘突出。面白神疲,舌淡苔白,脉弱。此乃阳气虚衰,中气不运所致。内服中药为主,配合外敷温经散寒的中药。处方:
& && & 生黄芪60g& &&&当归12g& &炙甘草15g& && & 白术20g& & 干姜20g& & 党参20g& & 升麻10g& & 仙鹤草30g& &&&鸡血藤60g& &广木香15g
& &治疗半月而愈。
& && &&&另外需要说明的就是,在颈椎病的治疗中,很多医生都要选择颈部的牵引作为颈椎病的治疗项目之一,我认为颈部牵引在颈椎病的治疗中,只有神经根型是其牵引的适应症,其他的证型都不适合牵引治疗。特别是椎动脉型的颈椎病,牵引是最不适合的,很多椎动脉型患者颈部牵引当即就会加重眩晕,这是临床很普遍的一个现象,其原因是牵引加重了椎动脉的痉挛所致。
发表评论:
TA的推荐TA的最新馆藏[转]&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椎动脉颈椎病治疗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