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伯藩能治癌症药方治疗癌症例子

您当前的位置:&&&&
老中医李伯藩的义诊生涯
【字号: |
在云南大理州宾川县,几乎无人不识李伯藩。
这位“名人”是宾川县中医院的首任院长。他悬壶济世56载,用精湛的医术解除了上百万名患者的病痛。2006年,李伯藩退休了。消息一出,许多医院纷纷派人前来,希望聘请他到医院出诊,待遇丰厚。但李伯藩全部婉言谢绝了。他在自家小院里搭建起一间简易诊所。在这间不足20平方米的小屋里,李伯藩开始了他的义诊生涯。
9年间,每天早8点到晚9点,都是他的工作时间。少则三四十人,多则上百人,李伯藩治病救人的脚步从未停歇。有人给他算过一笔账,哪怕一个患者只收取5元的诊疗费,每天按50个病人计算,十年下来收入便超过了百万元。李伯藩不但分文不取,还常常接济贫困的患者,他总说:“救死扶伤是我的信仰。”
1996年,单位分房,医院让德高望重的李伯藩先挑,结果他却选择了光线差、通风不好的一层。许多人都不理解,家人也有怨言,他却说:“住楼上,病人找我看病不方便,老人和重病号上楼太困难。”
李伯藩出身中医世家,祖母施怀英,父亲李子宽都是当地名医。小时候,祖母出诊时总爱带上他抄方。“每每看到患者恢复健康,祖母比患者还高兴。”李伯藩说,当时家中开办私人诊所,但每逢春节必定会为患者免费看病,这成了家里的传统。后来父亲在公立医院工作,下班后经常会有病人到家里求医,父亲每次都耐心诊治,且从来不要一分钱。祖母和父亲行为,在李伯藩心中埋下了淳善的种子。
1992年的一天,李伯藩应邀到县医院诊治一位癌症患者,在一间病房里,他发现一对中年夫妇正在哭泣。经过询问后得知,这对夫妇来自云南的贫困山区,30岁的妻子患有慢性肾功能衰竭,只能到大医院做透析或者换肾,才能挽救生命。但是,对于这个本就一贫如洗的家庭来说,完全无力承担高昂的医药费,唯一的选择就是放弃治疗。
了解到这些情况后,一种强烈的责任感和同情心在驱使着李伯藩,他想:“无论如何,也要用最大的努力去挽救她,挽救这个家庭。”李伯藩开了一个处方交给患者的丈夫,让他先抓七服药回去煎服,一天吃一服,吃完再来找他。并再三叮嘱他,如果患者服药后有排尿,一定要认真把每天的尿量记录下来,下次看病的时候告诉他。
结果一个星期过去了,患者的丈夫没有来。又一个星期过去了,他还是没有来。李伯藩心里十分惦记,像父亲挂念孩子般猜想着种种原因。最后他实在坐不住了,叫了一位学生用摩托车带着他,赶了四十多公里路,终于找到了那对夫妇住的村子。
到了患者家里,李伯藩没来得及喝一口水便问起了病情。当得知患者已经排出尿来,而且量一天比一天多时,他肯定地告诉患者:“这病能治好。”在李伯藩的精心治疗下,半年后,这个患有慢性肾功能衰竭的病人奇迹般痊愈了。
有一天深夜,家中电话突然响起。电话那头是一位女士,她连连对接电话的李伯藩说:“对不起,我是从美国旧金山打来的,我这里是白天,忘了您那里是深夜。”原来,她六十多岁的丈夫患了肺癌,无意中得知李伯藩能用中医药治疗癌症,多番周折要到了他家的电话号码。老两口求医心切,立即就打来了电话,结果竟忘记了时差。李伯藩虽然很疲惫,但还是耐心询问了患者的病情,并通过越洋电话开出了药方。经过他一年的“远程治疗”,该患者在美国医院复查发现肿瘤已经明显变小。老先生兴奋地给李伯藩打来电话,说他一定要回祖国看看,也一定要去看看李伯藩。
听了老先生的话,李伯藩也很激动。中医药文化是祖国传统文化的标志之一,自己毕生的追求,不就是要将祖国医学发扬光大,为更多的病患者解除痛苦吗?后来,那位老先生在子女的陪伴下回到祖国,并马不停蹄地赶到了宾川,见到了日夜思念的李伯藩。他紧紧拉住李伯藩的手,激动得连声音都颤抖了。
类似的事情在李伯藩的生活中数不胜数。如今已经75岁高龄的他,依然每天为病人忙碌着。“希望自己的子孙后代也能从医,看病也不要钱。”李伯藩笑着说。(本报记者 田雅婷 通讯员 王文彪)
关键词:李伯藩,中医世家,义诊,老中医,生涯,病人,名人,看病,慢性肾功能
责任编辑:jockbang微信扫一扫快速获取电话
微信扫一扫快速获取电话
微信扫一扫快速获取电话
微信扫一扫快速获取电话
微信扫一扫快速获取电话
微信扫一扫快速获取电话
微信扫一扫快速获取电话
微信扫一扫快速获取电话
微信扫一扫快速获取电话
微信扫一扫快速获取电话
微信扫一扫快速获取电话
微信扫一扫快速获取电话
微信扫一扫快速获取电话
微信扫一扫快速获取电话
微信扫一扫快速获取电话
微信扫一扫快速获取电话
微信扫一扫快速获取电话
微信扫一扫快速获取电话
微信扫一扫快速获取电话
微信扫一扫快速获取电话
微信扫一扫快速获取电话
微信扫一扫快速获取电话
微信扫一扫快速获取电话
微信扫一扫快速获取电话
微信扫一扫快速获取电话
微信扫一扫快速获取电话
微信扫一扫快速获取电话
微信扫一扫快速获取电话
微信扫一扫快速获取电话
微信扫一扫快速获取电话
微信扫一扫快速获取电话
微信扫一扫快速获取电话
微信扫一扫快速获取电话
微信扫一扫快速获取电话
微信扫一扫快速获取电话
微信扫一扫快速获取电话
微信扫一扫快速获取电话
微信扫一扫快速获取电话
微信扫一扫快速获取电话
微信扫一扫快速获取电话
微信扫一扫快速获取电话
微信扫一扫快速获取电话
微信扫一扫快速获取电话
微信扫一扫快速获取电话
微信扫一扫快速获取电话
微信扫一扫快速获取电话
微信扫一扫快速获取电话
微信扫一扫快速获取电话
微信扫一扫快速获取电话
微信扫一扫快速获取电话
微信扫一扫快速获取电话
微信扫一扫快速获取电话
微信扫一扫快速获取电话
微信扫一扫快速获取电话
微信扫一扫快速获取电话
微信扫一扫快速获取电话
微信扫一扫快速获取电话
微信扫一扫快速获取电话
微信扫一扫快速获取电话
微信扫一扫快速获取电话
李伯藩专治膀胱癌友情小提示
李伯藩专治膀胱癌相关推荐
李伯藩专治膀胱癌相关分类
& 列表网&京ICP证100421号&京ICP备号-1&琼公网安备08当前位置:
宾川中医院名誉院长李伯藩:一张处方一片真情
&&来源:云南日报
小处方里有大爱
李伯藩只开处方不卖药,开了处方后,患者到哪买药都可以。他每天义诊10多个小时,只诊病开处方不收费。
一组数字很有说服力。如果按照每天平均诊疗120多人次计算,从日退休至今,李伯藩已为34万多名患者排忧解患。普通乡村医生开一张处方是9元钱,如果收费,这可是300万元的收入。但李伯藩以一个个免费的小处方,体现了医者的大爱,赢得了群众的口碑。
对此,李伯藩却淡淡地说:“我只是尽了一名医生、一个普通共产党员应尽的职责。”
1996年,宾川县中医院建职工集资房,德高望重的李伯藩优先认房,但他却选择了大家都不愿意要的一楼。许多人都不理解,李伯藩说:“住楼上,病人找我看病不方便,老人和重病号上楼都困难,还是选一楼吧!”
1996年以前,李伯藩一家住的是五十年代建盖的3间小平房。在那个小院子里,年迈的双亲和他一起生活,父亲晚年双目失明,母亲瘫痪在床,李伯藩不但承受着超负荷的工作,还默默担负着沉重的家庭负担。“伯藩,要记住,当医生要以治病救人为主,不能为了钱。对穷人要多关心一点,对他们态度要更好一点。”父亲李子宽这位深受百姓爱戴的老中医的遗言,成为李伯藩一生的座右铭。
2006年,已延长了5年多工作时间的李伯藩退休了。消息一出,大理州内、省内甚至省外的大医院纷纷派人找到他,要以丰厚的待遇聘请他,但都被李伯藩婉言谢绝了。“钱,生没有带来,死也带不去,政府给的退休工资足够用了。我哪儿也不去,我在宾川工作了几十年,服务的病人同样很多。”
中医药文化传承者
1958年,18岁的李伯藩进入宾川县牛井联合诊所工作,两年后,他和父亲李子宽同时转到宾川县人民医院中医科工作。1963年,20岁出头的李伯藩被组织派到最偏僻的拉乌彝族乡,成为那里的第一位医生。在大山深处,他走村串寨行医救人,同乡亲们一起建立起了拉乌卫生院,把人生最美好的10年青春岁月无私地奉献给了大山深处的少数民族群众。
通过潜心研读中医经典名著,李伯藩系统总结了祖辈几代人的临床经验,摸索出了一套治疗各类癌症和疑难杂症的方法,医学造诣进一步升华。有了本领、出了名,他不站在高处孤芳自赏,而是把自己的经验悉数传授给同事和徒弟,让中医传统文化在宾川这块热土上得以传承和发展。
1982年,时任县人民医院副院长的李伯藩提出了创办宾川县中医院的构想,并得到县委、县政府的同意。经组织批准,李伯藩出任县中医院院长,白手起家创办县中医院,甚至连中医院账号开户时存的20块钱,都是他向别人借的。日,宾川县中医院挂牌时,仅有几间旧瓦房。从县中医院创立到李伯藩退休的24年时间里,县中医院在他的带领和影响下迅速发展壮大,拥有内科、骨伤科、按摩科、针灸科、妇科等现代化科室,建起了2000多平方米门诊楼和住院部。他培养的学生多达70余人,全部成为中医业务骨干,有副主任医师、主治医师,有院长、副院长。
“技精为师,德高为范”。1982年,李伯藩被国家民族事务委员会、国家劳动人事部等部门表彰为民族地区先进科技工作者,1991年被省卫生厅表彰为模范工作者,2011年获第三届云南省道德模范提名奖,2013年被表彰为大理白族自治州首届“敬业道德模范”并入围“中国好人榜”,2009年被大理州人民政府评为大理州“十佳医生”。他先后十余次被州县党委和州县卫生局评为“优秀共产党员”、“先进个人”,入选感动宾川十大新闻人物。
现在,年岁已高的李伯藩除了每天给病人看病外,晚上还要挤出时间伏案书写。他说:“振兴发展中医药非常重要,要把祖先留下来的宝贵遗产继承好、发扬好。我有一个愿望,要把自家几代人的临床经验写成书留给后人。”
记者 李银发
责任编辑: 彭锡
扫一扫,分享到微信朋友圈
关注云南网微信
关注云南日报微信鸡足山下的“活菩萨”——名中医李伯藩_医者父母心-爱微帮
&& &&& 鸡足山下的“活菩萨”——名中医李伯藩
中医世家传承四代李伯藩祖上本居大理,清末民初,他的祖父看到宾川因气候炎热,瘟疫发病率高,遂举家迁到宾川,开门接诊,不但医术精湛,看好了不少伤寒病人,同时对贫苦人家不但不收诊费,十分困难的还免费赠药,遂得到当地父老乡亲的尊敬与拥护。抗战胜利的1945年,滇西霍乱流行,宾川平川镇死了1000多人,该镇不少人家成了绝户。危急关头,李伯藩祖父天天大锅熬药,边治疗边预防,即救治好了不少病人,同时阻止了疫情的进一步扩大,此段史实,也得以记载在《宾川县志》中。1940年,李伯藩出生了。祖父过世后,他跟随祖母学习中医。李老向记者回忆说:“当时祖母、父亲、母亲都是医生,家里随时都是谈论病情、用药情况等等,这样我从记事起,即受到耳濡目染的中医教育,随着年岁长大也成了独当一面的医生。”1958年,因李伯藩父子精湛的医术有目共睹,遂被政府安排进入宾川县牛井联合诊所工作,时年李伯藩年仅18岁。1960年,父子二人又同时转到宾川县人民医院中医科工作。1963年,李伯藩被县委派进拉乌,他只身一人建立了拉乌卫生院。1977年,组织上把李伯藩选送云南中医研究班深造,在这里他潜心研读了许多中医经典名著,系统地总结了祖辈几代人的临床经验,扎下了更加深厚的中医功底,医学造诣进一步提高。1982年国庆这天,是李伯藩终生难忘的日子。政府研究决定,建立宾川县中医院,李伯藩出任宾川县中医院院长。随着李伯藩名声远扬,他对瘟病、伤寒、胆结石、泌尿结石、急慢性肾炎、肝炎、糖尿病的治疗效果显著,对险恶疑难重症和慢性肾功能衰竭、各类癌肿、心脑血管疾病的治疗独树一帜,求医者络绎不绝,宾川县中医院成了一块响当当的牌子。在50多年里,李伯藩共接诊患者百余万人次。此外,他还培养了大批学生,这些人成了中医业务骨干,分布在全县各医院。因李伯藩德艺双磬,被选为宾川县第一、二、三届政协委员,并被选为大理州政协委员,3次被云南省卫生厅授予“模范工作者”等荣誉称号,10次被中共大理州委、宾川县委及州、县卫生局党委授予“优秀共产党员”荣誉称号。如今,李伯藩唯一的儿子李少华也是医生,省中医院毕业后也在宾川县中医师工作,到他这一代,他们李氏家族作为宾川县的中医世家,已传承了四代。退而不休天天义诊2005年,66岁的李伯藩从县中医院光荣退休。但他退而不休,仍然每天到医院上班,但没有像人们想象的那样领双份工资,而是义务为病人就诊。慕名求医的人有高官富人,也有小老百姓,他都一视同仁。他一天的时间是这样安排的:医院上班8小时;下午7点至9点,家庭义诊2小时;晚上9点至11点,电话义诊2小时,每天都要工作10多个小时,天天如此,年年如此。后来,考虑到自己还去医院不利于青年医生成长,近年便在家中接诊患者,分文不取、免费义诊。通过电话“义诊”,远在美国、缅甸等地的病人打电话来求诊,他都耐心一一诊断并开出药方,为无数未曾谋面的患者解除了病痛。李伯藩说:“我的祖上就有个传统,每年大年三十至正月十五,不管富人穷人,一律免费看病。对特别贫寒者,不但不收诊费,还免费送药。我的祖父曾说,‘富人就是应该帮穷人看病。’几元钱的挂号费,对富人来说不算什么,对贫寒者来讲这笔钱可以抓点中药,说不定他的病也就渐渐好了。”近年,李伯藩拒绝了昆明、大理一些单位的高薪聘请,拒绝了一些愿意出资与他合办医院的意向,就连国家给他的奖励他也不要。2002年,大理州人民政府把一份《大理州选拔享受政府特殊津贴专业技术人员呈报表》发给他,儿子见他忙,便悄悄把表填好后告诉父亲:“爸爸,表格我替你填好了,你看看,如果可以,我替你交上去。”李伯藩说:“国家给我的工资够生活就行了,退回去吧!”曾找李医生看过病的杨先生感叹说:“我见过不少所谓名医,看一个病人要收数十元、上百元的诊断费,还要高价卖药。开处方神祕兮兮的,使用代号,或者把字写得如天书一般,只有他们的人才能认识。即使如此,处方在抓药时一律回收,不让人帶出他的门坎……两相比较,像李老这样的好医生,真是当世少见!”宾川因有佛教名山鸡足山而被誉称“佛都”,李伯藩医生50年如一日悬壶济世、不计名利,在宾川百姓当中享有盛誉,被广大患者衷心地称为鸡足灵山脚下的现世“活佛”。省政协委员、鸡足山九莲寺主持常应法师评价说:“李医生所为,正是极好地实践了佛家慈悲为怀、治病救人的菩萨道!”中医也要与时俱进谈及中医传承,李伯藩说,传统中医乃国粹,在西医大行其道的今天,如何传承国粹并将其发扬光大呢?学习中医药文化的人,就是要有自强不息的思想,中医要发展,同样也要结合现代科学,开辟中医的新道路。李医生到过很多地方,感受是现在社会大多都以西医为主,而中医却在萎缩。李伯藩说,中医药也要与时俱进,直到现在他还在学习。他认为,若现在的中医学技术还停留在父亲那一辈,那肯定是不行的。但人们也要走出一个误区,不要一说中医就只联想到坛坛罐罐、草草花花,一说西医就联想到各种现代设备。其实,那些现代设备是科学技术发展的产物,西医可以用,中医当然也可以用。随着现代诊断设备的问世,一些癌症在初期即可被发现,为中医的治疗赢得了最佳切入的时间。现在一些人认为中药作用在于“调理”,其实不然,对于治疗慢性病及疑难杂症,其实中医在某些方面要领先于西药,中药主要在于治病治根,对于癌症的治疗,中医也有优势,关于这一点,现在人们还缺乏足够的认识。&群众眼中的李伯藩尊敬的各位领导、亲爱的朋友们:  大家好!我来自宾川县幼儿园,我的名字叫周春燕。我是一名普普通通的幼儿园教师,去年7月份,因为参加“红土地之歌演讲比赛”的需要,为了更好的了解李伯藩医生,我第一次走进了李伯藩医生的家,当我走进那简朴、整洁,不足100平方米却住着5口人的小家,听着李医生平易近人的话语,我的心灵为之震撼、感动。这是一位多么值得让人敬重的好医生啊!虽然物质是贫乏的,可是他的精神却是那么的富有……  李伯藩老医生今年已经74岁了,但他每天依然还要坐10多个小时,为每一个向他求医问药的病人认真进行诊疗。  由于长年累月坐着,他的屁股上坐起了血管瘤,瘤子由蚕豆大长到了核桃大,再坐就破了,鲜血直流,他穿的几条裤子全被血浸透过。  瘤子破了又长,长了又破,不断反复循环,血一次次流,但他忍受着病痛的折磨,从来没有停止过工作。每当他的儿子或学生为他洗涤那一条条被血浸染过得裤子,看着那一盆盆被血染红了的水,都忍不住掉下了眼泪。  李伯藩就是这样的一个人,几十年,他的心里装着的都是病人,他常常忘记了自己,忘记了自己的健康,忘记了自己的幸福,只要病人康复后的一个笑容,一声问候,他就会觉得无比地满足和快乐。  因为病人太多,白天来,晚上来,吃饭的时候也来,李老医生的饮食根本没有规律,加之活动量太少,消化功能差,他在早些年便患上了胃病。近些年来,他的胃病常常发作,但他强忍着病痛,不停地工作着。  他的一个学生说:“我知道李医生这几年胃病很严重,但他不愿意让我们知道,总装得若无其事的样子,疼得厉害时,他偷偷吃两片止疼药。”  他为什么要瞒着学生,瞒着亲人?他是怕影响到他的工作啊!为了能给更多的患者看病,他常常忘我地工作,连命都不顾。他能治好别人的病,却无法治疗自己的病,因为他改不掉那没日没夜工作的“毛病”。  由于白天过度劳累,每到晚上为外地的病人进行电话诊疗时,常常能看到他痛苦的表情。他的儿子小华知道,肯定是胃病又犯了,于是赶忙倒一杯水送到电话机旁。等两三个小时的电话接完,有时他连站都站不起来。  每当说起李伯藩老医生的这些情况,儿子李少华的眼眶便湿了,他说:“我爱我的父亲,更同情我的父亲!这些年他是拖着带病的身体没日没夜熬啊!他确实太苦了,太累了,每天晚上十一点后,随着电话铃声渐渐稀少,我看到他一个人一声不响地坐在靠椅上,一支接一支地抽烟,目光呆滞,神情疲惫,我真心疼啊。我关心他,想减轻他的负担,可我又能做些什么?洗衣、做饭、打扫卫生这些我全包了,可这又能帮他多少忙呢?”  此时此刻,我想大家一定能感受到一个儿子对父亲深深的爱,我们都有父母,都希望我们的父母健康长寿,安享晚年。可是李老医生为了患者的健康,牺牲了自己休息的时间,忘记了自己的健康。亲爱的朋友们,当您求医心切,迫不及待的想敲开李老医生家门的时候,当李老医生中途离开诊室吃饭休息,您等得不耐烦的时候,您是否想过:我们的李老医生太需要休息了,请您不要打扰他,请您耐心的等待,让他好好休息一会儿好吗?他是我们大家的父亲,我们希望他健康长寿。都说病人离不开医生,但在李伯藩老医生那儿,却倒了过来,成了医生离不开病人!  有一次,李老医生的胃实在是疼得厉害,同事们强制把他送去作化验,化验的结果是他患了严重的胃出血,血色素只有4克多,可他看了一眼化验单,往口袋里一放,仍然装作无事的样子,回到诊室继续为病人看病。  消息传开后,历来和他感情很深的学生和同事们都劝他说:“李医生,身体要紧,您应该好好休息,好好治一治病。”可他就是不听。最后,是一个和他关系非常亲密的学生冲进诊室,强行夺了他手中的笔,硬把他送回家中休息。可没过多久,李医生服了一点止血药,又不声不响地回到了诊室上班,为病人看病。  李伯藩医生对自己的学生要求非常严格,甚至到了有点不近人情的地步。但他要求学生做到的,他首先模范地做到了。不管在退休前还是退休后,什么星期天啊、节假日啊,对他来说早就不存在了。一年365天,他几乎是天天都在工作。  春节,对于中国人来说是最为隆重的节日,但这么多年,李老医生都没有好好地过过一个年。  有一年春节前夕,李老医生在楚雄的亲家和他约好到宾川过年。俩亲家已多年没有见面,李老医生也想今年春节多休息几天,好好陪陪亲家。春节前,病人打电话来,他开玩笑说:“今年过年我放你们假了,药也不用吃了,年过了再打电话来。”  亲家从楚雄来到宾川,李老医生很是高兴。大年三十那天,一家人喜气洋洋地忙着过年。可是早上9点一过,他家的院门连续被病人敲开,他只好索性把门打开,一一接诊。  大年初一早上,早餐过后,李老医生准备带着亲家到处走走,可还未出门,他家的院门又被敲开了,闯进来一位妇女急冲冲地说:“李医生,我妹妹昨晚一夜高烧,四肢疼痛难熬,病情加重,请您一定去给她看看!”李老医生曾经给这位病人看过病,知道她患的是肌纤维炎。四肢疼痛,不能行走,大年初一来找,肯定是病重了。  他和家人说了声“吃饭不要等我了”,便直接到5公里以外的病人家去了。等他回到家里,已经是下午两点多了,而后又有几十个病人找到家里来。  “亲家,实在是对不住,当医生就是这样,忙得连您也照顾不上。”他抱歉地对亲家说。亲家也非常理解他,叫他不必在意。  就这样,一个年,李老医生没有一天得安闲。  将几代人的临床经验写成书留给后人,将中医药事业不断传承和发扬光大,为更多的老百姓服务,是李伯藩老医生晚年最大的心愿。  现在,每天晚上十一点后,年逾古稀的李老医生忙完了一天的诊疗工作,又开始了一项新的工作。他泡上一杯茶,搬出长年积累的各类病人的病例资料,伏在灯下,认真翻看,仔细整理,有时又陷入深深的思考。  他的书稿一天天厚重起来,但他说,离完成还有很大的距离。因为他的临床经验许多都是对传统医学的突破,为了能让后人看得懂,理解得了,他必须再次认真地进行整理。  因为写书是一件大事,也有人建议李老医生适当减少看病的时间,最好晚上就不要看了,找个清静的地方好好写书。  他听后,严肃地说:“那怎么行!一个医生躲开病人就是犯罪啊。再忙我也不会放弃,病人要看好,书也要写好。”  李伯藩就是这样一个人,他心里装的全部是别人。他毫不利己、专门利人的精神,使他的灵魂变得无比的崇高!
点击展开全文
悄悄告诉你
更多同类文章
还可知道有多少人阅读过此篇文章哦
阅读原文和更多同类文章
可微信扫描右侧二维码关注后
还可知道有多少人阅读过此篇文章哦
《医者父母心》yzfmx99主要与你讨论身体与心灵;健康与养生;疾病与康复;中医与西医、性理疗病、身清心净保康法、瑜伽、原始点、拍打等多种医疗保健方法的道理。明明白白好病,甚至因病明理得福——这是我们最大的期愿!
您的【关注和订阅】是作者不断前行的动力
本站文章来自网友的提交收录,如需删除可进入
删除,或发送邮件到 bang@ 联系我们,
(C)2014&&版权所有&&&|&&&
京ICP备号-2&&&&京公网安备34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李伯藩看什么厉害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