影像检查能否决定元素化学性质的是疾病性质

帖子主题:
消化系统疾病影像学检查及常见疾病的影像学表现
论坛级别:★★★学员
学术等级:兼职
鲜花:<span id='flower
勋章:<span id='medal
(一)消化系统疾病影像学检查方法1.普通X线检查 包括**和腹部平片,常用于急腹症的诊断。2.造影(1)食道吞钡,观察食道黏膜、轮廓、蠕动和食道扩张度及通畅性。(2)上消化道钡餐(气钡双重造影)检查,包括食道、胃、十二指肠和上段空肠。(3)小肠系钡剂造影。(4)结肠钡剂灌肠造影等。3.肝、胆、胰的影像检查方法(1)肝脏 ①CT平扫。②CT增强扫描:增加正常肝组织与病灶之间的密度差,显示平扫不能发现的或可疑的病灶,帮助鉴别病灶的性质。③MRI检查。(2)胆道系统 ①X线平片检查:可观察有无不透X线的结石、胆囊壁钙化或异常的气体影。②造影检查:如口服胆囊造影、静脉胆道造影以及内镜逆行性胆胰管造影(ERCP)。③CT检查。④MRI检查。(3)胰腺检查 ①X线平片可了解胰腺有无钙化、结石。ERCP对诊断慢性胰腺炎、胰头癌和壶腹癌有一定的帮助。②CT检查可显示胰腺的大小、形态、密度和结构,区分病变属囊性或实性,是胰腺疾病最重要的影像学检查方法。③MRI检查。(二)消化系统常见病的影像学表现1.食管静脉曲张 X线钡剂造影可见:食管中、下段的黏膜皱襞明显增宽、迂曲,呈蜒蚓状或串珠状充盈缺损,管壁边缘呈锯齿状。2.食管癌 X线钡剂造影可见:①黏膜皱襞改变:由于肿瘤破坏黏膜层,使正常皱襞消失、中断、破坏,形成表面杂乱的不规则影像。②管腔狭窄。③腔内充盈缺损。④不规则的龛影,早期较浅小,较大者表现为长径与食管长轴一致的长形龛影。⑤受累食管呈局限性僵硬。3.消化性溃疡(1)胃溃疡 上消化道钡剂造影检查的直接征象是龛影,多见于胃小弯;龛影口周围有一圈黏膜水肿造成的透明带,这种黏膜水肿带是良性溃疡的特征性表现。胃溃疡引起的功能性改变包括:①痉挛性改变;②分泌增加;③胃蠕动增强或减弱。(2)十二指肠溃疡 绝大部分发生在球部,溃疡易造成球部变形;球部龛影或球部变形是十二指肠溃疡的直接征象。间接征象有:①激惹征;②幽门痉挛,开放延迟;③胃分泌增多和胃张力及蠕动方面的改变;④球部固定压痛。4.胃癌 上消化道钡剂造影检查可见:①胃内形态不规则的充盈缺损,多见于蕈伞型癌。②胃腔狭窄,胃壁僵硬,多见于浸润型癌。③形状不规则、位于胃轮廓之内的龛影,多见于溃疡型癌。④黏膜皱襞破坏、消失或中断。⑤肿瘤区蠕动消失。CT或MRI检查可直接观察肿瘤侵犯胃壁、周围浸润及远处转移情况,其影像表现直接反映了胃癌的大体形态,但检查时需用清水或对比剂将胃充分扩张。5.溃疡性结肠炎 肠气钡双重对比造影检查可见:病变肠管结肠袋变浅、消失,黏膜皱襞多紊乱,粗细不一,其中可见溃疡龛影。晚期病例X线表现为肠管从下向上呈连续性的向心性狭窄,边缘僵直,同时肠管明显缩短,肠腔舒张或收缩受限,形如硬管状。6.结肠癌 结肠气钡双重对比造影可见:①肠腔内肿块,形态不规则,黏膜皱襞消失。病变处肠壁僵硬,结肠袋消失。②较大的龛影,形状不规则,边缘不整齐,周围有不同程度的充盈缺损和狭窄,肠壁僵硬,结肠袋消失。③肠管狭窄,肠壁僵硬。7.胃肠道穿孔 最多见于胃或十二指肠穿孔,立位X线**或腹部平片可见:两侧膈下有弧形或半月形透亮气体影。若并发急性腹膜炎则可见肠管充气积液膨胀,肠壁间隔增宽,在腹平片上可见腹部肌肉与脂肪层分界不清。8.肠梗阻 典型X线表现为:梗阻上段肠管扩张,积气、积液,立位或侧位水平位摄片可见肠管扩张,呈阶梯状气液平,梗阻以下的肠管闭合,无气体或仅有少量气体。CT(尤其是螺旋CT)适用于一些危重患者、不能配合检查者以及肥胖者,有助于发现腹腔包裹性或游离性气体、液体及肠坏死,帮助判断梗阻部位及病因。9.原发性肝癌 肝动脉造影可见肿瘤供血的肝动脉扩张,肿瘤内显示病理血管,肝血管受压移位或被肿瘤包绕,可见动静脉瘘等。CT检查可见肝内单发或多发、圆形或类圆形的较低密度肿块影,边界清楚或模糊,周围可见低密度的透亮带;巨块型肝癌中心坏死时可出现更低密度区;对比增强造影全过程呈“快显快出”现象等。MRI检查主要用于小肝癌的鉴别诊断,作用优于CT。
论坛级别:白金会员
学术等级:兼职
发帖:6588
经验:12226
鲜花:<span id='flower5
勋章:<span id='medal
谢谢分享!
  您尚未登录,发表回复前请输入学员代码和密码,或。
学员代码:
请选择所属网站
医学教育网
法律教育网
建设工程教育网
外语教育网
职业培训教育网
考研教育网
中小学教育
中华会计网校
密  码:
10.211.0.241:Execute time :0.9224小时更新医疗健康领域的要闻,打造最及时、最鲜活的资讯平台。
读片专家张国桢:读懂病更要读懂人
来源:解放日报
为什么不同的医生看同一张片子,有人看出了肺炎,有人却看出了肺癌?张国桢认为,多数大医院的诊断技术本身差异并不大,差别就在于医生在其中发挥的作用。能否准确无误地读出一张片子所传达的信息,既要考验医生的逻辑思维能力、综合医学知识积累,还要看他是否善于总结经验、掌握疾病变化的影像学规律。
“有时去治愈,常常去安慰,总是去帮助。”这是一位医者的名言,它告诉人们,医学的价值不仅在于治愈疾病。被誉为“东方神眼”的华东医院影像科教授张国桢行医整整50年,在半个世纪的光阴里,他一直践行着自己的信念:医学并不是冷冰冰的技术,而是一门充满情感的学问。走进复旦大学附属华东医院,已近下午四点,CT室的走廊上仍然站满了等待做检查的患者。这里拥有上海乃至全国一流的影像诊断设备。与病人作检查的CT室相比,张国桢的办公室显得十分简朴,仅有的“装饰”是墙上挂着的一叠锦旗,其中最醒目的一面绣着四个大字:“唯一神眼”。“别把我说得那么神。悉心甄别、去伪存真,当好‘侦察兵’,是我的本分。”■在同行中,“疑难的片子,找张国桢看看”也成了某种共识。■“片子上一块小小的阴影,会让病人全家感到乌云压顶。如果我们不去审慎辨别,就可能害他多走冤枉路。 ”“张教授,我已经整整一个月吃不下饭,睡不好觉了,您一定要救救我。 ”不久前,一位五十多岁的女士走进张国桢的办公室,哽咽道:“不瞒您说,我连遗书都写好了。 ”她递上CT片子,焦急地说:“上个月我在美国被查出肺里长了个结节,医生说可能是肺结核。可我不放心,回国后又跑了几家大医院。片子拍了好几回,有的医生说是癌,也有医生说不像癌。 ”张国桢凝神端详着手中的片子,又仔细翻看病历,沉默片刻,说:“我看不是肺结核,而是早期的肺原位癌。 ”见病人陷入了沉默,张国桢说:“别太担心,尽快手术,手术做得好,再活30年也没问题。 ”一个月后,张国桢接到了那位病人的电话:“张教授,您真是‘神’了,我在美国做了手术,手术后的病理证明,确实是早期肺原位癌,和您的诊断一模一样,真是太感谢您了! ”这样的例子,在张国桢遇到的患者中很多很多。随着体检的普及和诊断设备的进步,在肺部影像学检查中不明原因微小结节的情况,早已不是个别现象。微小结节可能意味着肺部的各种良性病变,但也常常是癌症的信号。医生能否准确鉴别出病灶的性质,决定着患者接下来能否获得正确的治疗。然而鉴别诊断,尤其是对疑难病例的诊断,一直是影像诊断学医生面临的难题。作为我国最早研究CT影像诊断技术的奠基人,阅片无数的张国桢有一双火眼金睛。他读片之准,远近闻名。不少病人都是在辗转多处求医后,苦苦徘徊于多种答案之间,最终来请他一看究竟。几年前,一位拿着PET/CT报告的病人找到张国桢。报告上写着“右上肺见结节,诊断为周围型肺癌,建议手术”。张国桢反复研究他的片子和其他化验报告后认为,他所患的是肺结核,而非肺癌。“张教授,我花了好几千元做PET/CT,不会错吧。”病人半信半疑。“PET/CT虽然是一种先进的肿瘤诊断工具,但也会有一定的假阳性,也就是说有些不是肿瘤的疾病也有可能显示出和肿瘤一样的代谢升高结果。从你病灶的CT形态和其他检查报告来看,你并没有患肺癌,不必挨一刀。 ”张国桢认真地说。经过反复思考,病人最终还是决定做手术。手术后的病理切片证实,这个结节的确不是肿瘤,而是结核病灶。“别把我说得那么‘神’。 ”这是采访中张国桢反复对记者说的话。在他看来,悉心甄别、去伪存真,当好侦察兵,是自己作为一名影像科医生的本分。他说:“片子上一块小小的阴影,会让病人全家感到乌云压顶。如果我们不去审慎辨别,就可能害他多走冤枉路。 ”“东方神眼”的美名不仅在患者中广为流传,在同行中,“疑难的片子,找张国桢看看”也成了某种共识。一位医生在为患者进行痰液脱落细胞学检查时,明明发现了癌细胞的存在,但拍了CT、做了支气管镜检查,仍然找不到病灶到底长在肺的哪个部位。“这种情况,可能是隐匿性肺癌。 ”张国桢建议,“赶紧让患者来做一次极薄层CT扫描。”通过比常规CT更为精准的亚毫米级薄层横断扫描,再加上多方位成像重组技术,病灶终于“现身”。它隐匿在如树枝般密集的肺后段支气管腔内,直径仅有3毫米。据张国桢诊断,这是肺癌的表现,需要尽快手术。根据CT图像上显示的精确位置,外科医生在手术中顺利找到了埋藏极深的病灶。术后的病理证明,确实是肺癌,而且是早期肺小细胞癌。“只用‘眼睛’看片子,一定会犯错。”■为什么不同的医生看同一张片子,有人看出了肺炎,有人却认为是肺癌?■让更多医生掌握“独门绝技”,就可能培养出更多的“神眼”。“神眼”读片,并不全靠眼。“只用眼睛看片子,一定会犯错。 ”张国桢说。为什么不同的医生看同一张片子,有人看出了肺炎,有人却看出了肺癌?张国桢认为,多数大医院的诊断技术本身差异并不大,差别就在于医生在其中发挥的作用。能否准确无误地读出一张片子所传达的信息,既要考验医生的逻辑思维能力、综合医学知识积累,还要看他是否善于总结经验、掌握疾病变化的影像学规律。读片首先是一个严密的逻辑思维过程。是肺癌?不是肺癌?无论肯定或否定,都需要在头脑中列出充分的证据。这种推理的过程有点类似打桥牌,既要分析自己,更要摸清对手。“我在业余时间一直坚持打桥牌,不仅仅是为了休闲,更是想通过叫牌、出牌、推算牌面等环节,训练自己的推理分析。 ”在张国桢的带动下,科里有不少年轻医生也都渐渐成了桥牌高手。光靠严密的逻辑思维,还不足以让医生辨清疾病的“善恶”。“综合知识的积累也很重要。你掌握的病种越多,对解剖知识、临床知识、化验知识了解得越多,你的推理才能更加符合逻辑,诊断也就越准确。 ”张国桢常常告诫学生,一名好的影像科医生,决不能满足于影像学知识本身。30年前,当华东医院引进第一台CT设备时,张国桢在纸上写下了这样一行字:“人无我有,人有我优,人优我强。 ”这张已经泛黄的小纸条,至今还压在他办公桌的玻璃下。为了在胸腹部影像诊断领域做大、做强,张国桢带领学生们通过对数万病例的研究和观察,摸清了肺微小腺癌的演变转化规律和影像诊断要领。在肺部肿瘤高发的今天,多数患者被发现时已经进入中晚期,如何诊断早期肺癌,始终是一道医学难题。在张国桢的带领下,华东医院影像科对早期肺部肿瘤的诊断准确率高达93%以上。如此高的准确率从何而来?张国桢打开电脑,为记者详细讲解他的 “独门绝技”,“你看,肿瘤的生长有点类似胎儿在母体的生长过程,最早期的肿瘤在片子里是看不到血管的。慢慢地,就会有外来血管通进去,供应它的生长,等到肿瘤长到一定程度,就不再需要外部的血管供应,自身就会长出血管,也就是进展到了‘内血管生成期’。此时,通过CT血管造影技术,会显示出一种有别于一般结节的肿瘤微血管图像,我们在专业上称之为‘肿瘤微血管CT成像征’。通过这一发现,使我们得以更准确地辨别肺部微小结节究竟是善是恶。 ”张国桢相信,让更多医生掌握“独门绝技”,就可能培养出更多的“神眼”。“人家花了钱、花了时间来做检查,如果只留给他一行干巴巴的字,常常会让他不知所措。 ”■“要么吓唬病人,要么瞒着病人,都是不负责任的表现。■“科学技术日新月异,医疗检查设备在不断革新,但机器无法代替人,我们做医生的必须跟上机器的脚步。 ”去年,经20余万名上海市民投票和多位专家组的评审,张国桢摘得了上海市“十佳医技工作者”的桂冠。这位在一般人眼中更像是“幕后英雄”的放射科医生,为什么会受到这么多人的尊敬?在病人们看来,理由很简单,找张教授看病,特别放心。放心,不仅是因为他高超的诊断技术,更是因为他对病人有一颗仁心。张国桢的学生,华东医院郑向鹏博士和李铭博士告诉记者,张教授看一位病人,常常要花上半个小时甚至更长的时间。“许多人对放射科医生的印象都是坐在检查设备的后面,检查完毕,写下一句诊断,诸如‘某处见异常,建议随访’等。您为什么要和病人聊这么长时间? ”记者问张国桢。“人家花了钱、花了时间来做检查,如果只留给他一行干巴巴的字,常常会让他不知所措,不知道下一步该怎么办。我及时把病情给他分析清楚,再说明进一步的治疗建议,就能缓解他的紧张,起码能让他觉得今天没白来。 ”张国桢说。“根据你的情况,我认为你可能得了什么病,对于这种病,现在有哪几种治疗方法……”张国桢的讲解总是思路清晰。如果遇到一时无法确诊的情况,他也会如实相告:“请你再进一步做些检查,如果是癌症,你也不要慌,我会告诉你接下来该怎么做。 ”在张国桢看来,“要么吓唬病人,要么瞒着病人,都是不负责任的表现”。在病人面前,他从来不讲深奥的医学名词,而是想办法用最通俗的语言让病人听明白。“医生,等一等,让我记下来! ”每当病人拿笔准备记录时,张国桢都会说:“放心好了,我会帮你写下来的。 ”曾有学生向张国桢建议,您的时间那么宝贵,不必为病人花那么长时间。张国桢告诉他:“光读懂片子还不够,还要读懂病人。得知自己患了重病,病人的心里难免会感到恐慌,有些人甚至会脑中一片空白,我只讲一遍,他很难听进去。只有一遍一遍地重复,为他仔细分析,开导他,才能缓解他的焦虑。 ”一双神眼,加一颗仁心,慕名而来的病人越来越多。2005年,“华东医院张国桢疑难CT读片中心”成立,这是上海首个以个人名字命名的医学诊断中心。从那时起,张国桢变得更忙了,他似乎总有读不完的片子,看不完的病人。由于超负荷的工作,2011年的寒冬,张国桢突发高血压脑病,晕倒在医院。院长俞卓伟教授亲自带领救治,他才转危为安。康复后,他又和原先一样投入到紧张的工作中。有人劝他,您已过了古稀之年,工作强度不必这么大。张国桢却停不下来,他说:“科学技术日新月异,医疗检查设备在不断革新,但机器无法代替人,我们做医生的必须跟上机器的脚步。 ”研究最新的技术,总结新近的病例,阅读国际上最新的文献,今年75岁的张国桢笑着说:“只要工作着,我就觉得自己还很年轻。 ”张国桢向记者透露,在俞卓伟院长的关心下,“华东医院肺内微小结节联合诊疗中心”即将成立。张国桢将领衔这一全新的诊疗中心,联合影像科、胸外科、放疗科等专家为检出可疑肺内微小结节的患者作出全面评估,并制定个体化的治疗方案。对话“病人更应该感谢的是自己,是他们的坚强和面对疾病的态度,真正救了自己。 ”■定期做胸部低剂量CT,尽早发现肺部隐患。■“医学检查并不是费用越贵,效果就越好。 ”解放周末:近年来,肺癌的发病率和死亡率一直位居我国恶性肿瘤之首,而且大多数患者发现时都已经进入了晚期,生存时间远低于早期患者。您对于肺部肿瘤的早期诊断有着丰富的经验,在您看来,怎样才能避免“发现太晚”的悲剧?张国桢:最重要的方法是每年定期体检。解放周末:普通体检中,早期肺癌的检出率并不高。不少患者都产生这样的疑惑:体检我每年都做,为什么还是没能早点查出来?张国桢:这主要是由于肺癌的早期病灶大都不足10毫米,常规体检中的胸片检查无法发现这么小的磨玻璃病灶。目前国际上一致认为,胸部低剂量CT检查是发现早期肺癌的可靠手段。解放周末:哪些人需要特别重视做低剂量CT检查?张国桢:首先,45岁以上的肺癌高危人群,包括经常吸烟、有肿瘤家族史、在特殊工作环境中工作的人等,应该每年作一次胸部低剂量CT检查。其次,对于25岁至40岁曾患过结核病的人群,最好每3年作一次胸部低剂量CT。我想特别提醒的是,40岁以上的女性,尤其是进入绝经期后,由于身体失去了雌激素的保护,再加上各种环境因素、精神压力、遗传因素的共同作用,即使不吸烟,患上肺腺癌的比例也在明显增加。因此,中老年女性要特别重视低剂量CT的检查。解放周末:有人担心,定期做CT检查会不会对身体产生辐射,危害健康?张国桢:只要是在合理情况下进行检查,这种担心大可不必。辐射在人的生活中其实无处不在。如果每天看2小时电视,一年下来受到的辐射剂量约为0.001毫西弗;坐1小时飞机受到的辐射剂量约为0.005毫西弗;接受1次X线正位胸片照射受到的辐射约0.02毫西弗;一个人每年所接受的环境中的本底辐射大约在2.4毫西弗左右。目前,随着环保型CT设备的问世,做一次低剂量CT检查的辐射剂量已降至2到4毫西弗,冠状动脉CT成像甚至更低,在1毫西弗以内。解放周末:现在,医学检查的手段越来越丰富,这无疑能帮助医生做出更精确的诊断,但对患者来说,B超、CT、PET/CT、磁共振,往往不知道如何选择。有些人认为,诊断费用越贵,效果就一定越好。您怎么看?张国桢:每一种检查手段都各有所长,但并不是费用越贵,效果就越好。以近年来受到不少人追捧的PET/CT为例,它确实是一种先进的肿瘤诊断工具,适合全身肿瘤的发现、肿瘤的具体分期以及在治疗后对效果进行评估,但PET/CT并不能发现10毫米以下的微小病灶,有时候还有一定的“假阳性”。对于我们医生来说,需要更全面地掌握每一种诊断工具的特点,根据每位病人的特点“量体裁衣”,在做出诊断时更要避免仅凭单一的检查结果就轻易下结论。解放周末:一旦在肺部检查中发现小结节,往往会令人坐立不安。您认为到底该怎么正确对待小结节?张国桢:既要充分重视,但也不必过于紧张。建议请有经验的专业医生进行鉴别诊断。如果是4毫米以下的粟粒结节,可认为暂时处在良性阶段,只需定期随访;如果结节为5到9毫米,特别是大于10毫米时,要特别审慎辨别良恶。解放周末:在您看来,肺癌的预防有没有方法可循?张国桢:生活环境和先天因素我们可能无法改变,我们可以改变的是自己的生活习惯,除此之外,更重要的是拥有良好的心态。每个人体内都存在一些恶性细胞,心情好,免疫状态好,身体就能自动地清除这些隐患。对于已经患上癌症的病人来说,更需保持积极的心态。我们时常会听到病人说,谢谢您救了我。仔细想来,其实医学并不是万能的,医生能做的,在某种程度上也是有限的。病人更应该感谢的是自己,是他们的坚强、他们面对疾病的态度、他们做出的治疗选择,真正救了他们自己。
本文转载自其他网站,不代表健康界观点。
相关附件下载:
意见内容:
还可输入500字
(C)2012&&北京华媒康讯信息技术有限公司&&All Rights Reserved.&&注册地址:北京&&联系电话:
京公网安备54号
您的申请提交成功缺血性脑中风危险因素的影像学检测--《中国协和医科大学》2004年博士论文
缺血性脑中风危险因素的影像学检测
【摘要】:研究背景和目的
缺血性脑血管病是严重影响人类生命及生活质量的常见病、多发病,致死率和致残率非常高。利用各种影像学方法进行急性脑梗死发生后的早期和超早期诊断是近年来研究的重点。这些研究为急性脑梗死的治疗提供了极大的帮助,但是如果能够在梗死发生之前准确地预测到梗死的发生并采取预防性的治疗措施,无疑具有更重要的意义。已有的研究表明颈动脉闭塞性疾病是引起缺血性脑中风的重要危险因素。狭窄程度,粥样斑块的性质以及脑血液动力学的变化都可能与中风的发生率有关。随着多层螺旋CT应用于临床,使一次检查完成上述危险因素预测指标的评价成为可能。研究表明,CTA可以准确的评价颈动脉的狭窄程度。但CT能否敏感的发现由狭窄或闭塞导致的血液动力学变化,能否判断粥样斑块的性质尚不明确。另外,关于脑血液动力学损害是否为脑中风的高危因素尚存在争议。本研究针对上述问题进行了探索,旨在探讨利用多层螺旋CT技术预测脑中风危险性的应用价值,以提高脑血管病的诊断和中风的预测水平。
1.为了研究脑血液动力学的损害在缺血性脑梗死形成中的作用机制,我们通过结扎SD大鼠(300—350g)双侧椎动脉和右侧颈总动脉建立了一个模拟颈动脉闭塞的单侧前脑慢性低灌注缺血模型。并分别在3天(n=10)和21天(n=10)对此模型进行了病理和CT灌注评价,评价结果与假手术组(n=10)进行了对照。然后,将35只大鼠模型随机分成5组,分别在1,3,7,14,21天时观察了脑血液动力学的演变,结果与假手术组(n=7)对照。最后,利用10只模型大鼠和10只假手术大鼠,在术后7天时经左侧颈外动脉注入微栓子,研究了脑血液动力学损害与栓塞性脑梗死危险性增高的关系。
2.为了评价CT灌注和CTA技术应用于颈动脉闭塞性病变的可行性,探讨多层螺旋CT多序列成像的临床应用价值,我们首先探讨了多层螺旋CT头颈部血管成像的技术。针对16排多层螺旋CT扫描速度快的特点,评价了低剂量对比剂血管成像的可行性(75ml 12例,55ml 8例),并对重建技术进行了对比评价。然
【关键词】:【学位授予单位】:中国协和医科大学【学位级别】:博士【学位授予年份】:2004【分类号】:R743.3【目录】:
缩略词表3-4
中文摘要4-7
英文摘要7-10
第一部分 动物实验研究13-44
一、大鼠单侧前脑半球慢性低灌注缺血模型的制作及CT灌注评价14-25
二、CT灌注评价大鼠单侧前脑半球慢性缺血的演变25-37
三、脑梗死危险性与血液动力学损害相关性的实验研究37-44
第二部分 临床应用研究44-68
一、16排多层螺旋CT头颈部CTA成像技术研究45-55
二、多层螺旋CT多序列成像技术在颈动脉重度狭窄和闭塞性病变中的应用55-68
文献综述69-86
个人简历86-87
欢迎:、、)
支持CAJ、PDF文件格式
【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李明利;[J];国外医学(临床放射学分册);2003年04期
李世栋,吕春堂,杨连甲;[J];现代口腔医学杂志;2000年04期
梁晨阳,高培毅,袁芳,徐立新;[J];中华放射学杂志;2003年03期
高培毅,梁晨阳,林燕,袁芳,胡凌;[J];中华放射学杂志;2003年08期
刘翔,戴建平,詹炯,孙波;[J];中华放射学杂志;2003年08期
高培毅,林燕;[J];中华放射学杂志;2003年10期
【共引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李月玲;杨玉梅;;[J];包头医学院学报;2009年03期
杨裕华;史浩;朱翠玲;;[J];中华神经医学杂志;2006年08期
何怡红;罗天友;;[J];重庆医学;2007年09期
么刚,孙建男,刘影,张修莉,陈秀梅;[J];CT理论与应用研究;2005年04期
刘影;张修莉;刘东红;么刚;杨月娥;;[J];CT理论与应用研究;2006年01期
刘影;张修莉;么刚;;[J];CT理论与应用研究;2006年03期
么刚;孙建男;刘巍立;李雪岩;陈秀梅;;[J];CT理论与应用研究;2006年04期
杨春;徐凯;;[J];CT理论与应用研究;2007年03期
张修莉;么刚;刘影;;[J];CT理论与应用研究;2007年03期
陈新;周长圣;张军;顾海峰;罗松;郑玲;;[J];CT理论与应用研究;2011年04期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关丽明;[D];中国医科大学;2005年
徐凯;[D];复旦大学;2005年
武志峰;[D];四川大学;2005年
刘加立;[D];中国协和医科大学;2005年
谭来勋;[D];华中科技大学;2006年
郭大静;[D];华中科技大学;2006年
石强;[D];中国医科大学;2007年
陈燕萍;[D];第一军医大学;2007年
王毅;[D];第三军医大学;2007年
卢宗武;[D];天津大学;2007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戴桂强;[D];泰山医学院;2010年
渠慧芳;[D];山东中医药大学;2010年
丁玲;[D];广西医科大学;2011年
杨欣;[D];山西医科大学;2011年
苗晶;[D];吉林大学;2011年
沙金秀;[D];吉林大学;2011年
高垚;[D];吉林大学;2011年
张步环;[D];新疆医科大学;2011年
原野;[D];复旦大学;2011年
董伟;[D];石河子大学;2009年
【二级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张玉琪,周定标;[J];国外医学.神经病学神经外科学分册;1993年02期
陈星荣,沈天真;[J];中国医学计算机成像杂志;2000年01期
高培毅,林 燕;[J];中国医学计算机成像杂志;2002年01期
鲁晓燕,张挽时,徐家兴,王东,时惠平,熊明辉,宋云龙,喻敏,朴龙松,郭英,尉颖;[J];中华放射学杂志;2001年05期
高培毅,林燕;[J];中华放射学杂志;2002年01期
梁晨阳,高培毅,袁芳,徐立新;[J];中华放射学杂志;2003年03期
高培毅,梁晨阳,林燕,袁芳,胡凌;[J];中华放射学杂志;2003年08期
詹炯,戴建平,高培毅,刘翔,李少武,尚京伟,何雁,罗峰;[J];中华放射学杂志;1999年04期
刘翔,戴建平,孙波,詹炯,尚京伟,朱明旺,张磊,胡平英,张岩,张在强,龙洁;[J];中华放射学杂志;1999年07期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张雄伟;王淑玲;张以善;王翠玉;李曼;金文静;李秋俐;;[J];医学临床研究;2007年09期
袁涛;全冠民;雷建明;高国栋;柳青;;[J];中国临床医学影像杂志;2008年11期
胡春洪;吴庆德;王雪元;诸伟;沈海林;傅引弟;丁乙;;[J];中华放射学杂志;2007年01期
黄卫;邓丽影;徐丽君;;[J];临床荟萃;2009年11期
吴晓青;张妍;喻学红;吕伟;赵贺玲;王树才;曹秉振;;[J];中风与神经疾病杂志;2007年06期
张丽云;陈克敏;;[J];实用放射学杂志;2008年12期
朱希松,毛明香,吴渭贤,章跃武,张露刚;[J];放射学实践;2005年09期
高山;;[J];中国卒中杂志;2008年01期
何子强;;[J];国际生物医学工程杂志;1985年04期
赵杨;倪秀石;张荣林;朱文斌;朱文辉;施广飞;姜宏;;[J];脑与神经疾病杂志;2005年06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勇强;孙慧;李治安;崔复霞;黄葵;秦淮;田津;秋阳;;[A];第九届全国超声医学学术会议论文汇编[C];2006年
王艳玲;范世超;;[A];第十届全国中西医结合眼科学术会议暨第五届海峡眼科学术交流会论文汇编[C];2011年
徐新娟;任荣;胡广梅;马杰;珠勒皮亚;;[A];第十三次全国心血管病学术会议论文集[C];2011年
何婉媛;李超伦;王文平;;[A];第二届长三角超声医学论坛暨2009年浙江省超声医学学术年会论文汇编[C];2009年
郑宇;华扬;凌晨;段春;张蕾;王力力;刘玉梅;周瑛华;;[A];庆祝中国超声医学工程学会成立20周年——第八届全国超声医学学术会议论文汇编[C];2004年
徐格林;刘新峰;张仁良;殷勤;樊小兵;朱武生;樊新颖;;[A];第十一届全国神经病学学术会议论文汇编[C];2008年
张佳青;耿美玲;;[A];庆祝中国超声医学工程学会成立20周年——第八届全国超声医学学术会议论文汇编[C];2004年
王桂红;姜卫剑;王拥军;杜彬;金旻;;[A];第七届全国颅脑及颈动脉超声学术会议论文汇编[C];2007年
刘鹏;叶志东;樊雪强;王非;林凡;曹德生;王凤林;;[A];中华医学会第九次全国老年医学学术会议暨第三届全国老年动脉硬化与周围血管疾病专题研讨会论文汇编[C];2009年
陈应富;许峰;匡凤梧;;[A];中华医学会第十四次全国儿科学术会议论文汇编[C];2006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刘玉;[N];中国中医药报;2006年
健康时报特约记者  刘宁春;[N];健康时报;2006年
周定标;[N];健康报;2006年
林万衡;[N];健康时报;2008年
记者 刘玉;[N];中国教育报;2005年
李薇帆;[N];重庆日报;2005年
杨海峰;[N];科技日报;2005年
本报记者  刘美桢;[N];福建日报;2006年
段珂;[N];科技日报;2006年
本报记者 朱勤;[N];辽宁日报;2006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李明利;[D];中国协和医科大学;2004年
陈家亮;[D];复旦大学;2010年
郑卫权;[D];第一军医大学;2002年
李巅远;[D];中国协和医科大学;1999年
张放;[D];复旦大学;2008年
刘俊艳;[D];河北医科大学;2004年
程康安;[D];中国协和医科大学;1999年
李玲;[D];第三军医大学;2012年
林曰增;[D];中国人民解放军第一军医大学;2003年
崔炜;[D];中国协和医科大学;1998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段瑞平;[D];山东中医药大学;2005年
郑妮;[D];广西医科大学;2009年
何桂茹;[D];新疆医科大学;2008年
伊帅;[D];青岛大学;2010年
薛德友;[D];天津医科大学;2008年
张岳林;[D];中国医科大学;2010年
于红梅;[D];兰州大学;2011年
李志波;[D];山西医科大学;2008年
王海亮;[D];吉林大学;2004年
张冰;[D];新疆医科大学;2005年
&快捷付款方式
&订购知网充值卡
400-819-9993
《中国学术期刊(光盘版)》电子杂志社有限公司
同方知网数字出版技术股份有限公司
地址:北京清华大学 84-48信箱 大众知识服务
出版物经营许可证 新出发京批字第直0595号
订购热线:400-819-82499
服务热线:010--
在线咨询:
传真:010-
京公网安备75号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儿童胸部疾病影像诊断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