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口市医院陈桂芳海军总医院就诊时间间

新闻搜索:
广告热线:5
&您当前的位置 :
好医生陈桂芳:57年坚持救患儿 癌症在身仍照常坐诊 时间: 09:52  82岁的陈桂芳至今已经在海南行医57年,57年里,她治愈无数患儿,带出一批又一批优秀儿科医生。三年自然灾害时期,她顾不上自己的子女,全心全意照顾患儿。2006年,她微笑面对突如其来的癌症,战胜病魔后再次披上白大褂。如今,她仍然坚守在诊疗一线为患儿服务。小患者们一声声亲切的“奶奶”让她心里美滋滋的,她说:“孩子们喜欢我,需要我,我也爱孩子,趁脑子还灵光,我还想多干几年。”2015年11月,陈桂芳荣登“中国好人榜”。
  一心为患儿 无暇照顾自己的孩子
   陈桂芳(左)年轻时工作照
  1957年陈桂芳毕业于广西医科大学,当时24岁的陈桂芳风华正茂,一拍胸脯发出了这样的豪言壮语:“站起来让国家挑选,国家需要我到哪去我就到哪里。”同年,陈桂芳被分配到海南人民医院。自那时起,她便披上了白大褂,从事儿科临床医疗工作。
  陈桂芳刚到海南时,环境的艰苦和医资力量的匮乏出乎她的想象。“包括我在内,当时海南人民医院的主治医生只有2名,另外一位还是从广东借调过来的。我过来3个月后这名医生就回广东去了。”陈桂芳说,不管在哪里,只要能行医救人,内心就是幸福的,她抱着这样的想法,在海南扎了根,坚持在诊疗一线,一干就是半个世纪。
  在1959年至1961年期间,国家遭遇三年自然灾害,不少儿童因长期营养不良患上维生素B1缺乏病、水肿、脚气病、皮肤溃烂、口角炎、心肌炎等各种病症,让孩子们痛苦不堪,因为粮食紧缺,不少孩子食用过多野菜、不新鲜的蔬菜,导致患上肠原性青紫病。每每看到孩子们疾病缠身,陈桂芳都忍不住落泪。
  当时陈桂芳和同事们一人负责一个手术台,不断地接诊、做手术,面对一个个脸色青紫、骨瘦如柴的孩子,陈桂芳竭尽所能用心治疗,通常一站就是一整天,而陈桂芳却无暇顾及自己的孩子。三年自然灾害时期,因为营养不良又终日劳累,陈桂芳没有奶水喂给刚刚出生的大儿子,只能通过朋友的帮助,每日要来一点牛奶喂给孩子。“后来实在太艰难,孩子1岁多时送回了广西北海老家。”陈桂芳回忆,孩子被送回老家后,她的精力便全部放在工作上,甚至有时两个星期才回一次家。
  在最困难时期,粮食不够吃,陈桂芳就用空心菜的菜头充饥,一两肥肉榨的油可以吃1个月。但她知道,环境越是艰苦,患儿们就越离不开医生,所以她依旧坚持在诊疗一线。
  最困难时期过去时,陈桂芳的大儿子已经3岁了,家人又把孩子送回了她身边,但她依旧没有时间照顾孩子。“还是忙工作,一个星期回一次家,孩子也放在幼儿园周托,也是一星期回一次家。”陈桂芳说,自己一心扑在工作上,就连每周接送孩子都是爱人负责。
  检查出癌症后第二天照常坐诊 “我的患者需要我”
  陈桂芳从医50年纪念活动照片
  除了年因国家需要前往赤道几内亚做援外医疗队医生,其余50多年时间,她把她的青春年华献给了这座岛。1995年退休后,陈桂芳被医院返聘,继续活跃在诊疗一线。
  2006年3月,在单位体检中,陈桂芳被发现患上了乳腺癌。“当时我本不打算告诉同事们,但做彩超的同事偷偷告诉了院长。”陈桂芳说,消息传开后,同事都担心地哭了,院长让她在家休息,她不同意。查出癌症的第二天,她还到门诊工作,同事们大吃一惊,她却淡淡地说:“这病不是一下就能治好的,患者们还需要我。
  接受化疗的陈桂芳,面对恶心、厌食、呕吐、脱发等症状,她仍笑着笑鼓励医生:“你们大胆地治吧,没什么大不了的,我相信你们。”如今回忆起那场病,陈桂芳仍是面带笑容。“癌症不可怕,三分一的人是因为心理负担太重死亡,我要乐观地活。”陈桂芳说。
  2007年3月,74岁的陈桂芳做完6个疗程的化疗和32次放疗,癌症初愈,整整瘦了4公斤。但她并没有长时间休养,很快再次穿上心爱的白大褂,回到海南省人民医院儿科诊室。别人问她为什么,她还是那句“我的患者需要我。”
  她是小患者心中最尊敬的“奶奶”
  陈桂芳在给患儿看病
  如今,陈桂芳的身体已不如年轻时硬朗,除了骨质酥松、胆结石、痛风之类的老人病,她的体重还因为癌症逐年下降。但她仍然坚持严格的作息时间,每天6点起床洗漱,8点准时到岗,上班坐诊只有早到晚退,没有迟到早退。考虑到陈桂芳年纪大了,医院给她每天限号20个,看完后陈桂芳便可以下班回家,不再接诊。但为了满足患儿的需求,每天下午陈桂芳都要加班1到2个小时才能回家,时常一天看30多个病号。
  面对病人,她永远保持着耐心。“这样的天气能把孩子抱出去吗?”“孩子能吃鸡蛋吗”“还需要吃消炎药吗”“这个气雾剂怎么用?”诊室内,面对患儿家长一个接一个的问题,陈桂芳永远保持着耐心一一回答。在看病时,孩子们看见她都亲切地喊她“奶奶”,让她心里美滋滋的,她说:“孩子们喜欢我,需要我,我也爱孩子,趁脑子还灵光,我还想多干几年。”
  12月20日下午5时许,海南妇幼保健院的其他坐诊医生已经下班,但在儿科诊室外,还有几个家长抱着孩子焦急等待。其中一位董先生得知记者来采访陈桂芳,瞬间打开了话匣子。“你们可得好好报道一下陈奶奶,她对孩子是发自内心的爱。”董先生告诉记者,他的大儿子自从到陈桂芳这看过一次病,就再也不到别的医生那里就诊。不知不觉陈桂芳已经给孩子看病8年。“奶奶轻易不给孩子开针水,能吃药治好的都尽量开药,而且每次给奶奶看病花的钱都特别少。”董先生拿着手里的缴费单说:“看,才30多块钱的药,现在这样的医生真是不多了。”
  陈女士的孩子今年5岁,总是肠胃不好,到陈桂芳这就诊后药到病除。陈女士一次偶然和单位的同事聊起陈桂芳,没想到的是一提到陈桂芳的名字,几乎所有年轻妈妈都知道。“大家打开话匣子就收不住了,都在说陈奶奶的好。”
  当患者问陈桂芳要联系方式时,陈桂芳都会爽快地将家里座机号码留给对方,每天都有患者电话咨询,陈桂芳也不厌其烦地解答。“好几次孩子半夜发烧,患儿家长急得没办法给我打电话,我都爬起来接了,也听得出家长语气的不好意思,但我都说没关系。”陈桂芳说。家里的电话早已成为病情咨询热线。
  在抗癌期间,200多名患者到医院看望陈桂芳。有段时间,陈桂芳白细胞数骤降,免疫力低,不能接受探视。患者就站在病房门口,从门缝里望上一眼,满是心疼。不少从小给陈桂芳看病的患儿现在已经长大成人,逢年过节陈桂芳都会受到“小患者”的祝福和礼物。“有一个孩子今年已经20多岁了,在英国留学,每年春节都会打越洋电话给我问好,还从英国带过小纪念品给我。”陈桂芳说,自己只是一个平凡的医生,做的都是平平凡凡的小事,能获得患者的称赞,她有些受宠若惊。“没有太多的贡献,也就踏踏实实做好本职工作,用心爱孩子,仅此而已。”
  用半个世纪的光阴 诠释医德和大爱
  陈桂芳早年工作照 图片来源:海口文明网
  医护人员谈起她的过去总是要竖起一个大拇指。“登革热”疾病突发的1986年,在患者咳血不止,生命垂危之际,陈桂芳决定超剂量使用脑垂体后叶素对病人进行止血,救回一大批患者。陈桂芳还将精湛的医术运用到海南“维生素B缺乏症”、“流行性脑膜炎”和“霍乱”等疾病治疗中;还创新采用阿奇霉素治疗先天性弓形虫病,让患儿双目复明……除了精湛的医术外,陈桂芳与患者间发生过的一件件感人小事也深深烙在同事们的心中。
  陈桂芳的老同事——海南省人民医院的医生夏兰与记者聊起陈桂芳的一些往事。1999年,夏兰与陈桂芳一起到上海参加全国性的会议,在会议间隙,二人结伴逛街,陈桂芳的购物欲特别强,可买的都是漂亮的小衣服、小玩具,而且每一款都是好几件。“我就问她,为什么买那么多,你的小孙女都长大了,不玩这些小玩具了吧。”然而陈桂芳的回答让夏兰非常感动。陈桂芳说:“你不知道,许多小朋友找到家里来看病,我总要给他们带点小礼物让他们高兴啊。”
  还有一次,医院组成一支医疗队到琼海乐会卫生院给当地居民看病,陈桂芳作为主任也参与其中,下乡看病、培训当地乡镇医生。当时村里送来一位危重病人,抢救了几天,家属因为没有钱,孩子又是女孩,于是决定放弃治疗,但陈桂芳坚持不懈继续抢救,甚至还想抽自己的血来给患儿输血。但夏兰见陈桂芳年过50,恰好自己的血型也符合,于是抢着给患儿输了血。“坦诚地说,我没有给病人输血的觉悟,但是看到陈桂芳抢救患儿那种急切和决心,我很感动也很惭愧。”夏兰说,事后,陈桂芳还到厨房煮了一晚瘦肉汤给自己端来,告诉她患儿家属很感激她。“其实我知道患儿家属早就走了,我只记得那瘦肉汤很香很香。”
  陈桂芳在同事心中竖起了榜样,在病患心中留下了温暖,这就是“奶奶医生”陈桂芳,在将一生的青春年华和爱奉献给患儿。她早已不记得自己治愈过多少患儿,带出多少优秀医生。半个世纪的光阴里,她默默用自己的平凡人生诠释了“医德”和“大爱”。(海口文明网记者 钟元韬)
  个人简介:
  陈桂芳,女,l933年10月生,广西壮族自治区合浦市人。1957年8月广西医学院本科毕业,分配到海南人民医院任儿科医师。年参加中国赴赤道几内亚援外医疗队,受援国群众称其为非洲儿童的好妈妈,被评为援外先进工作者。年曾主持海南岛万例新生儿脐带血X—地中海贫血调查,l987年获海南行政区科技进步二等奖。1988年评为儿科主任医师。
文明网说:
从“站起来让国家挑选,国家需要我到哪去我就到哪里”到“孩子喜欢我,需要我,我也爱孩子”,简单的话,便是陈桂芳在海南扎根,在医疗一线,坚持了57年的理由。大爱所致,就连身患癌症都没法拦住她救助孩子的决心,忙的时候甚至顾不上自己的儿女。一声声“奶奶”,是她用耐心赢来孩子们满满的信任,一件件感人小事,是她用心爱孩子,用行动谱写医德。
 [来源: ] [作者:点评] [编辑:冯丹霞] 
新闻排行榜
www.hkwb.net AllRights Reserved
海口网版权所有 未经书面许可不得复制或转载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 33 举报邮箱:新闻搜索:
广告热线:5
&您当前的位置 :
海南每天儿科门诊量9123人次 患者凌晨5点抢号 时间: 11:42  儿科执业医师390人,占全省全部医师的比例约为3.5%
  占我省全部医师3.5%的儿科医师承担了占总人口22%的儿童青少年医疗保健任务(全国儿科医师占全部医师的比例约为6%)
  不到400人的儿科医生群体,要负责我省170多万儿童的健康
  我省儿科总床位1816张,缺口1225张,每千名儿童儿科床位数为0.908
  全省儿科门(急)诊量3329989人次,每天儿科门(急)诊量9123人次
  11月12日上午9点,省妇幼保健院一楼挂号处,带孩子来看病的陈芬皱着眉头,排队排了大半个小时,轮到自己的时候想挂的专家号却没号了。看着缩在奶奶怀里病怏怏的孩子,陈芬无奈挂了急诊,2岁多的孩子患的是肺炎,她不敢大意。与陈芬相隔三层楼的四楼行政办公室里,有一个人同样皱着眉头。“招12个儿科医生,7个报名,2个还是本院的,招1个文秘却有30个人抢!照此下去,以后谁来给孩子们看病?”院长向伟看着人事处的招聘报告不停地念叨。
  专家号呀专家号 你有多难挂?
  凌晨5点“抢”号
  11月13日上午8点,省妇幼保健院门诊大厅,挂号台前家长聚集,二楼的专家门诊候诊区早已座无虚席。儿科的急诊同样排起了长队。相隔不远的输液室内,小孩子的哭闹声不绝于耳。当天上午是儿科专家、院长向伟坐诊的时间。8点30分,诊室外的护士站已经排了20个病历本。
  “孩子的爸爸凌晨5点就提前来排队挂号了,挂到号的时候已经排在第6个了。”林女士告诉记者,前一天晚上,她3岁多的儿子高烧不退,第二天来找儿科专家看病。凭经验,她知道专家号不好挂,就让老公天不亮就到医院提前排队挂号,这样她带孩子过来看病时就能省点时间,少些折腾。
  比起林女士,从东方赶来海口看病的罗强夫妇要辛苦得多。他们1岁多的孩子持续高烧,咳嗽呕吐不停,在当地医院没看好,一家人12日凌晨3点多开车从东方赶来海口,早上6点多赶到了省妇幼保健院。“挂号,看病,检查,取药,打针,每个环节都要花不少时间,等孩子看完病打完针,估计到下午两点了。”罗强疲惫地说,孩子看病好比春运买火车票,折腾大人更折腾孩子。
  布袋、奶粉、尿布、抱被……这是许多家长带婴幼儿看病时的必备装备。“孩子小,一个人带来没法照顾,需要两个人。”在输液室,抱着孩子输液的陈女士长长地舒了一口气,趁着孩子熟睡,她紧绷的神经可以放松一会儿。旁边的老公周先生疲惫不堪,他还为刚才孩子扎针时撕心裂肺地哭叫心疼:“孩子才几个月,血管小,有时扎针得几个来回,已经连打三天针了。”
  提前一周约不到号
  11月13日上午10点,省人民医院龙华门诊部三楼儿科门诊人满为患。儿科专家陈实和其他主任医师的号早已挂完。不少来迟的患儿家属只得预约下午的专家号或改挂普通号。值班护士告诉记者,儿科一天就诊量200人次,5个诊室全部开放接诊患儿。
  “要是当天来基本挂不上专家号,我上周就提前预约了。”范晓雪说,她3岁的女儿是陈实的老病号。上周,她发现女儿晚上睡觉常冒冷汗,就赶紧预约了这周的专家号。
  和范晓雪一样,提前一周甚至更长时间挂号的还有家长陈小石,但他没这么幸运。因为孩子咳嗽多日,11月14日下午,他拨通海口市人民医院预约挂号电话,提前预约20日出诊的儿科专家龙凤雅的号时,工作人员告诉他,号已经约满。陈小石心想,下周挂不上,下下周也行。不料工作人员回复:“下下周的号现在不放,要到21日那天才开始放号预约。”同时工作人员还提醒他,专家号一放号,几个小时就挂满了。
  谈起孩子看病的艰辛,家住府城大园路的杨卿有一肚子的苦水。今年6月,他3岁多的儿子持续高烧,手脚长疹子,他和老婆抱孩子到省人民医院,医生诊断是手足口病,需要住院。可医院的床位要排好几天才有,他只好转院治疗。
  医生呀医生
  你压力有多大?
  各大医院儿科医生紧缺
  老医生长期“超期服役”
  病人在抱怨,医生也“很受伤”。
  上午7点出门到龙华门诊,25个号,中午简单吃个饭眯一会,下午2点半赶到国兴门诊,同样25个号,直到下午6点多看完最后一个患儿,回家还要赶教案做学术……这是省人民医院儿科专家陈实一天的工作状态,同时也是目前许多儿科医生的工作情况。
  找陈实看病的老病号都有这样一个感受:说话和写字“超快”。除了性格的原因,陈实把这种“急”归于常年的工作压力和强度。“一周出四次门诊,从没有按时下过班。”今年57岁的陈实从医30多年,在她眼里,儿科医生是“永不退休”的。由于儿科专家缺,即便是退了,也会被医院返聘回来“支援”。他们科里的老主任陈桂芳退休多年仍在一线“超期服役”。有较重脊椎病的陈实下班之后曾因虚脱昏倒过两回。
  儿科医生工作累,这是医疗界众所周知的。医生也是普通人,每天在噪杂的环境下高负荷工作,难免会出现焦虑、神经衰弱等问题。遇到季节变化和疾病流行,病人就诊高峰,医生的负荷更大。“孩子病了哭哭闹闹,家长着急能理解,但有的家长当着医生的面打骂孩子,更增加紧张气氛,也无形给我们增加了压力。”陈实说,每个儿科医生不但要给患儿看病,而且还要忍受来自患儿家长的抱怨、谩骂甚至是暴力威胁,所有的一切都让他们感到“压力山大”。
  400人儿科医生群体
  要管170多万名儿童
  面对儿科发展的窘境,向伟给出了一份自己近期的调研数据。数据显示,我国儿科医生缺口逾20万人,儿科医生仅占医生总数的0.52%,每一万名儿童仅有2.6名儿科医师。海南也是如此,儿童卫生资源明显不足,儿科医生严重匮乏,分布不合理。
  据统计,2010年,全省医院总床位数25981张,卫生机构人员总数48614人,执业医师11063人,全省每千人口医院总床位数为2.80,每千人口卫生人员数为5.59。其中儿科总床位1816张,占全省医院总床位数的6.69%,儿科执业医师390人,占全省全部医师的比例约为3.5%,即占我省全部医师3.5%的儿科医师承担了占总人口22%的儿童青少年医疗保健任务(全国儿科医师占全部医师的比例约为6%)。也就意味着,不到400人的儿科医生群体,要负责我省170多万儿童的健康。
  不仅儿科医生缺口大,儿科的床位同样严重不足。我省每千儿童(人口)儿科床位数为0.908,仅为全省每千人口医院总床位数水平的32.4%。2010年,全省儿科门(急)诊量为3329989人次,按照卫生部综合医院建设标准推算,日门(急)诊量与编制床位数的比值宜为3:1,即2010年全省每天儿科门(急)诊量为9123人次,理论适宜的床位数应为3041张。但目前我省的儿科总床位仅为1816张,缺口约为1225张。
  其实,儿科医生的历史欠账在基层表现得尤为突出。日前,受省卫生厅之邀,南国都市报记者在临高县中医院开展“三好一满意”调查时发现,一个内科医生一个上午要诊疗上百个患儿。狭窄简陋的儿科输液室爆棚,连坐的位置都很难找到。
  向伟说,我省许多县市级医院甚至没有专职儿科医生(内科医生兼顾儿科),乡镇卫生院基本没有儿科医生,不能满足需要。而且儿科医生及儿科床位主要集中在海口、三亚等城市。这表明,我省儿童的卫生资源投入相对滞后,相对成人卫生资源投入,儿童卫生资源明显不足。
相关链接:
 [来源: ] [作者:陈新] [编辑:戴云] 
新闻排行榜
www.hkwb.net AllRights Reserved
海口网版权所有 未经书面许可不得复制或转载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 33 举报邮箱:  2015年,海南医疗卫生计生事业将以深化医改为重点,需要医务工作者尤其是担负着诊疗工作的医护们,更好地发挥专业特长,为患者的健康,为医院的发展贡献力量。普通的医务工作者们,大多默默无名,但很多人身上的故事都令人感动。辛勤工作的他们,传递着医疗行业的正能量。  2015年,海南日报报业集团与海南省卫生计生委联合推出海南省“寻找百姓身边好医护”大型公益活动。此次活动将通过海南日报报业集团全媒体资源,即海南日报、南国都市报、南海网、海南日报新媒体等进行立体报道,力求寻找到海南更多闪烁职业光芒的医护人员,将他们的故事推向公众,传递社会正能量,营造更加和谐的医患关系。获选人也将作为央视寻找最美医护活动海南地区的推荐候选人。  活动报道时间:日至2015年10月  活动投票时间:2015年11月(11月底或12月初公布十佳医护人员评选结果)投票编号:3031人物简介: 陈桂芳海南省妇幼保健院儿科医生推荐人(单位):海南省妇幼保健院1.海南省妇幼保健院儿科医生陈桂芳:战胜“死神”82岁仍拼在第一线年过八旬的陈桂芳工作起来,和年轻医生一样“拼”。 (图片由医院提供)  “我要竭尽全力,采取我认为有利于病人的医疗措施,不能给病人带来痛苦与危害。我要清清白白地行医和生活……”这是“医学之父”希波克拉底给行医者留下的传世誓词。  82岁高龄的海南儿科医生陈桂芳,用57年的从医生涯践行了誓词。  “吃点药试试,先别打针,打针不好……”近日,海南省妇幼保健院1楼5号诊室里,精神矍铄的陈桂芳嘱咐患儿家长。问诊、写处方、给医嘱……记者看到,诊治过程中,陈桂芳吐字清晰、下笔有力、反应快速。若不是事先有所了解,绝对想不到她已经82岁。  “快来谢谢陈奶奶,我小时候就是在她这里看病的。”诊室里,一位60多岁的老人对生病的小孙子说。陈桂芳给他们一家三代人看过病。  陈桂芳祖籍广西,1957年以优异成绩从广西医学院毕业后支边到海南岛,进入海南省人民医院当儿科医生。  “当时,科里只有两名主治医师,医疗条件非常艰苦。科里除了压舌板、听诊器、血压计、体温计、自制的保温箱、氧气筒外,就没有其他医疗器械了。” 陈桂芳回忆道。  但是,无论条件多么艰苦,陈桂芳为患儿诊病都不敢有丝毫怠慢。从业57年来,她以医院为家,视病患为亲人。为了让病患少等几分钟,每天坚持提前半个小时上班。她看病耐心仔细,病人挂的号上班时间看不完,常常要推迟一两个小时才下班。  在“登革热”疾病突发的1986年,医院突然接到数十位具有相同症状的病人,许多人肺部大出血,引发吐血症状。登革热在当时的死亡率高,由于临床个案较少,医院面临着严峻考验。经常规办法多次抢救,很多病人依然咳血不止,生命垂危……  在此危急之际,陈桂芳决定超剂量使用脑垂体后叶素对病人进行止血。奇迹出现了,随着药物剂量的逐步加大,患儿终于停止咳血,与死神擦肩而过。在当时治疗经验缺乏的情况下,陈桂芳运用精湛的技术治愈了一大批患者。  从医以来,陈桂芳将精湛的医术运用到海南“维生素B缺乏症”、“流行性脑膜炎”和“霍乱”等疾病治疗中;创新采用阿奇霉素治疗先天性弓形虫病,让患儿双目复明;攻克了无数疑难病症。1995年退休后,陈桂芳被医院返聘,活跃在诊疗一线。  2006年3月,在单位体检中,陈桂芳被确诊为乳腺癌,癌细胞已经出现扩散。查出癌症的第二天,陈桂芳还到门诊工作,让同事们大吃一惊。她却淡淡地说:“这病不是一下就能治好的,可以先给病人看看病。”  200多名患者在陈桂芳住院期间,纷纷到医院看望。为此,陈桂芳还特意交代护士告诉前去探病的患者说她出差在外。有段时间,陈桂芳白细胞数骤降,免疫力低,不能接受探视。患者就站在病房门口,从门缝里望上一眼。  日,74岁的陈桂芳做完6个疗程的化疗和32次放疗。癌症初愈的她,再次穿上白大褂,回到海南省人民医院儿科诊室。  “能够再次穿上白大褂,我真的好高兴。”陈桂芳告诉记者,为孩子看病时,她才感觉精神百倍,在家休息总让她想打瞌睡。  一年多前,陈桂芳被海南省妇幼保健院返聘,继续在医疗一线工作。陈桂芳每天出诊一般限号20个,可老人家只要有患者就医就一定会加号。有时候,她一天最多能看近30名患者,跟年轻医生一样“拼”。  前段时间,一个在加拿大留学的女孩子在家人陪伴下看望了陈桂芳。“这些孩子小时候一直找我看病,很多出国后也经常回来看我。”陈桂芳说到这里,笑得格外灿烂。  近年来,部分地区出现了许多暴力伤医的事件。不少医生感叹,现在的医生不如以前好当。  陈桂芳则表示,“无论什么时候,医生都不是个‘好当’的职业。”在她的从医宝典里,“爱”是任何年代都不会过时的医患黏合剂。  省妇幼保健院护士长黄玲告诉记者,“‘奶奶’(科室里对陈桂芳亲昵的称呼)是全科室最佩服的人。有的患儿要化验大便,但在医院时没有便意。奶奶怕孩子再跑一次医院太折腾,就亲手帮孩子们掏大便用于化验。”  “去年威马逊台风期间,正赶上奶奶上班。她晚上回家的时候,积水太深,车子过不了南大桥,就在车上过了一夜。”黄玲告诉记者。  “孩子有症状,家长可以电话找我,不用跑到医院这么麻烦。”为了方便患者咨询,陈桂芳还经常将私人电话留给患者。有人问陈桂芳,如果患者频繁来电话,你不怕影响到自己的休息吗?陈桂芳说:“我一辈子不知道给多少患者留过电话。他们都很注意给我打电话的时间,不忍让我太劳累。”  当记者问陈桂芳还要工作多久才彻底退休时,她给出了这样的答案:“我是个平凡的医生。只要活一天,就要给孩子看一天病。”投票编号:3032人物简介: 陈有燊琼中黎族苗族自治县湾岭镇加章村委会卫生室乡村医生推荐人(单位): 琼中黎族苗族自治县人民医院2.琼中湾岭镇加章村委会卫生室村医陈有燊:家逢变故 卫生室未关门一天虽然家庭连连遭遇不幸,陈有燊却依然在村医的岗位上坚守。 王培琳 摄  近日,记者在琼中黎族苗族自治县湾岭镇加章村委会卫生室看到,简陋的卫生室里整洁有序,坐满了正在打吊瓶的村民。54岁的加章村委会卫生室乡村医生陈有燊坐在卫生室正中间的问诊桌旁,不时有村民进来量血压。  陈有燊家世代从医,从爷爷那一辈起就开始钻研中草药为村民医治伤病。陈有燊的父亲一直是村里的老中医。  从小看到父亲在村里行医治病,陈有燊受家庭环境影响,一直对行医拥有浓厚兴趣。1991年,30岁的陈有燊到琼海卫校学习医学,1994年毕业后就开始行医,并逐渐挑起卫生室的大梁。  60多平方米的加章村卫生室被分为4部分:问诊处、检查室、中药室、按摩针灸室。在这间狭窄的卫生室,陈有燊已经坚守了21年。  乡村卫生室的主要职责是为村民医治常见病,并辅助大病的治疗。在完成日常诊疗任务的同时,陈有燊将自己所学的医学知识重点运用到中医、针灸与按摩上,为很多患慢性病的村民减轻了痛苦。村民都亲昵地称陈有燊为“小雄”。  记者采访时,76岁的村民陈爱娥感冒后,正在卫生室里打吊瓶。她一边拍着自己的腿,一边对记者说,“我患风湿性关节炎好多年了。这几年,经过小雄针灸、按摩、吃中药治疗,现在已经完全好了。”老人微笑时,皱纹在眼角汇成一条线。  正在卫生室里打针的许多村民也纷纷表示,“小雄医生为百姓服务到家。来这里按摩,费用极少,效果很好。”  看病过程中,陈有燊针对每个患者的身体状况,都提出具体的调理方法。他不时地为前来打针的村民换药,还叮嘱一些患者要少喝酒。日常工作中,虽然有80多岁的老父亲帮忙,陈有燊还是忙得不可开交。稍有闲暇时间,他就坐下来阅读手边的《黄帝内经》。  陈有燊的按摩与针灸技术远近闻名,来自附近村镇以及别的市县的患者也闻名而来,总是能缓解病痛,并做到病症痊愈。  谈起孩子是否会继续走村医道路时,陈有燊无奈地摇了摇头,“大儿子原本正在学医,但现在却因病躺在医院,已经半年不能起床了。”  陈有燊的女儿学的是中医按摩,平时在卫生室里为村民们按摩。18岁的小儿子,因车祸造成腰部以下瘫痪,在床上已经躺了几年,生活完全不能自理。  21岁的大儿子,原来也在大学学医,没想到今年大年初八却突发脑溢血。由于抢救及时,孩子暂时没有生命危险,但已经在海口市人民医院躺了半年,至今仍在进行康复治疗。  陈有燊说,由于两个儿子的病,家里的积蓄已经全部用光,目前还欠了外债10多万元。“为别人看了一辈子病,自己的儿子却无法救治。”陈有燊非常自责。  “儿子生病后,有一个曾在卫生室治好病的老板多次打来电话,让我有什么困难就尽管向他开口。”陈有燊希望大儿子康复后继续辅助治疗。“小儿子已经瘫痪了,真不希望大儿子永远卧床不起。”  “很久没去医院看大儿子了,心里很愧疚,但是也没办法。”陈有燊表示,因为村里老百姓要看病,家里还有小儿子要照顾。他虽然很挂念大儿子,也没有时间去探望。  两个儿子连遭变故,让陈有燊非常伤心。但是,村里的卫生室没有因此关门一天,村民们有就医需求,陈有燊总会第一时间赶到。“为村民们治病是我的责任。”他说。  “无论家里遭遇了什么变故,我都不能扔掉自己的本行,放弃医生为人治病的职责。”陈有燊对记者说。投票编号:3033人物简介:杜珍海南省第二人民医院妇产科主任推荐人(单位):海南省第二人民医院3.海南省第二人民医院妇产科主任杜珍:“元老”医生为母女两代人接生杜珍已在五指山兢兢业业工作了二十五年。易建阳 摄  由于手术期排得很紧,想约访海南省第二人民医院妇产科主任杜珍,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  “杜医生正在给患者做手术,不知道什么时候能忙完。”7月17日到7月18日,记者约访杜珍时,得到院办多次类似答复。直到7月19日星期日上午,杜珍才抽出空接受了采访。  1990年,杜珍从海南大学医学部毕业后,来到位于五指山市的海南省第二人民医院工作,一直从事妇产科临床医疗和妇幼保健工作。25年来,兢兢业业的她,从一名普通医生成长为妇产科主任。  杜珍表示,“当时,五指山市是海南黎族苗族自治州的州府所在地,海南省第二人民医院医生综合实力比较强,陵水、保亭、乐东、琼中等地的患者纷纷前来就诊,但自治州撤并后,医院人才流失严重。”  在医院医师严重外流,许多人调往广东、海口、三亚等地的情况下,杜珍依然坚守山区工作,超负荷完成各种医疗任务,在科内发挥表率作用。每年,她都被评为院内优秀工作者,经常得到患者好评,患者赞“不是亲人、亲如亲人”。  孕妇在怀孕分娩过程中会出现许多意想不到的疾病。2007年,五指山市毛道乡一名孕妇因突然发病,呼吸困难到医院救治。  “孕妇的病情比我想象的要严重得多。我立即请求其他科室医生协助治疗,给病人插管,上呼吸机。”杜珍说,由于孕妇靠呼吸机帮助呼吸,转院十分不便。经过全院妇产科、内科等专家会诊,抢救了一个多月,孕妇才脱离生命危险。抢救期间,海口和三亚等地的大医院专家也前来指导。  “这名孕妇在医院抢救时,我冒着风险给她做了引产手术,手术后恢复良好。两年后,那名患者怀孕后又来到医院分娩。再次见面,我感到特别欣慰。”杜珍说。  杜珍在医院工作3年后开始独立做手术,2002年获得了副主任医师职称。2004年,她被派往广东省人民医院妇产科学习进修一年。“那时候,广东省人民医院已经开展微创手术治疗,我们在这方面落后了。”杜珍说,进修开阔了她的视野,不仅学到先进医疗技术,还学到科学的管理方法。  2010年下半年,杜珍到海口市人民医院就微创手术治疗进修一年。如今,她已经能够熟练地开展妇科阴式全子宫切除术、腹腔镜等微创手术。  年近半百的杜珍,近年来平均每年做手术约350台。“最多一次曾连做9台手术。那是2013年初,来医院生小孩的人比往年同期多。通宵达旦做手术,吃饭都在值班室,累得快睁不开眼睛,做完手术后倒头就睡着了。”她告诉记者。  “杜主任是我们妇产科的‘元老’了,在五指山工作了20多年,呵护妇女患者健康。走在街上,好多人都认识她,她曾经给母女两代人都接生过。”与杜珍共事多年的医生李尤霞告诉记者,杜珍工作很拼,任劳任怨,一年到头都很少休假。  除了完成医院的日常诊治外,杜珍几乎每个月都要抽空下乡。从2006年起,作为五指山市“降消”(降低孕产妇死亡率和消除新生儿破伤风)项目的驻县专家,杜珍多次深入乡镇卫生院寻找了解阻碍提高住院分娩率的因素和环节,督导和帮助他们落实项目方案,指导助产以及产房的管理,她经常到毛道、水满等乡镇边远乡村接诊抢救孕产妇。此外,她经常督导母乳喂养,加强对孕产妇的管理工作,使医院母乳喂养率保持在95%左右。  来源:海南日报“寻找百姓身边好医护”推荐标准  全省医疗机构职业道德高尚,深得患者认可的医护人员。  1、具有高尚的职业道德和职业风范,热爱医疗卫生工作,爱岗敬业,有强烈的事业心和责任感。  2、具有执业医师、乡村医师资格、执业护士资格。  3、坚持以病人为中心,真诚为患者提供优质服务,深受同事、病人及家属的肯定和赞扬,无私奉献,事迹感人。  4、廉洁行医,拒收红包,无商业贿赂及其他违法违纪行为,无重大差错事故。推荐方式 (4种方式)  1、由省内医疗机构、各市县卫生局推荐;  2、关注海南日报健康周刊微信平台、海南日报微信平台、海南日报客户端,并留言推荐;  3、发送推荐人选到海南日报健康周刊邮箱:;  4、社会人士推荐,可以拨打海南日报的热线电话966123推荐(推荐需提供被推荐人的真实姓名、所在单位,并配以简短的事迹介绍)。  投票:投票平台以南海网网络投票,海南日报手机客户端以及海南日报健康周刊微信投票为主。在海南日报健康周刊上刊登医护候选人,报道期间不进行投票,报道全部结束后,集中进行投票。  最终评选:投票结果将结合专家评审,最终选出2015年度海南省十佳“寻找百姓身边好医护”名单, 获奖者将推荐作为卫生系统全省道德模范候选人。(C)版权声明:如需转载本文,请通过海南日报官方微信(微信号:hnrb1950)与我们取得联系,以获得授权。
推荐阅读 ^o^
因为一只鸭,竟然揭开了一汽大众的行业内幕!
一言不合就爆热!明天杭州直接飚到35℃!还有更难熬的……
要火了!央视直播了盐城这场“决斗”
西瓜盖上保鲜膜细菌增10倍?保存西瓜的正确方式看这里!
猜你喜欢 ^_^
24小时热门文章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上海华山医院就诊时间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