哪些药物无儿科常用药物剂量手册适应症还在用

儿童药缺在专科类药物 儿科最缺小剂量注射剂
摘要: 我国儿童接近3亿人,儿童就诊量也很大,如北京儿童医院今年夏季日门诊量已达到1万人次以上。但与之相对应的,目前儿童专用药品却非常缺乏,据统计,在市场现有的3500多个制剂品种中,供儿童使用的仅60种,国内90%的药品无适宜儿童的剂型。国家药监局有关负责人表示,儿童用药缺乏是世界难题,官方数据显示,从用药的不良反应监测来看,去年我国14岁以下儿童不良反应占全体病例的11.5%,国家药监局有关负责人称,对于不良反应等问题,今后会通过修订说明书、限定儿童不能使用等措施进行改善。
 我国儿童接近3亿人,儿童就诊量也很大,如北京儿童医院今年夏季日门诊量已达到1万人次以上。但与之相对应的,目前儿童专用药品却非常缺乏,据统计,在市场现有的3500多个制剂品种中,供儿童使用的仅60种,国内90%的药品无适宜儿童的剂型。国家药监局有关负责人表示,儿童用药缺乏是世界难题,官方数据显示,从用药的不良反应监测来看,去年我国14岁以下儿童不良反应占全体病例的11.5%,国家药监局有关负责人称,对于不良反应等问题,今后会通过修订说明书、限定儿童不能使用等措施进行改善。
  大事记
  5月28日,国家药监局召开儿童用药安全座谈会,与会官员和专家称,儿童用药缺乏是世界难题。
  9月19日上午,全国政协举行&儿童用药问题&专题研讨会,与会官员和专家称,目前,国内市场90%药品无适用于儿童的剂型,部分特殊药品甚至供应短缺。
  10月20日,新华网发布《儿童用药&基本靠掰&,儿童专用药为何奇缺?》的消息,在网上引起家长们的热议。
  12月2日,广东省医师协会儿科医师分会召开年度会议,100多名儿科专家认为,儿童用药安全是当下最值得关注且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
  亲历者说
  儿童发育过程并非齐进式生长
  赵一宁,患儿家长
  孩子生病了,看病吃药很正常,但让我挠头的是,目前市面上针对儿童设计的药品很少,许多药物在用法用量上也缺少儿童临床数据,导致很多药品说明书对儿童用量大都很含糊,一般都是儿童酌减或&儿童应在医师指导下用药&。
  咨询朋友后,我发现大家都对喂孩子吃药很苦恼,比如不到指甲盖大小的一片药,得平均分成两份、四份甚至八份来吃,太不方便了。最怕的还是掌握不好量,导致孩子出现不良反应等危险,因为儿童药物不良反应率是成人的2倍,新生儿更是高达4倍。
  大部分医师会建议,因为儿童各个年龄段情况不同,剂量大小一定要根据体重来算。但我还是觉得不知所措。因为,儿童的身体发育过程,并不是等比例、齐进式的成长过程。
  非针对儿童使用的药物,可能在无形中带给已经生病的儿童更多的风险:1.成分不适合儿童使用、2.药物使用过量,导致副作用、3.药物用法标志不清,需要家长自行判断、4.剂型上不能精准计量。
  如何在儿童生病时,可以透过正确的治疗行为、用适合儿童的专业产品,避免因为不安全的用药造成许多家庭的遗憾,是当下儿童健康的重要议题。
  医生提醒
  超剂量服用不良反应更易发生
  牟京辉,首都儿研所附属儿童医院呼吸专业副主任医师
  感冒、发烧等常见病,有不少儿童专用药,比如同仁堂,葵花药业等。儿童生病了,一定要用儿科的药,上面要有儿童剂量,如果没有,家长就不要自行给孩子服用,应该在医生的指导下服用。家长要根据患儿年龄、体重,严格按照说明书上标示的单次服用量服用,切勿贪多,超剂量服用疗效不一定增加,不良反应反而更易发生。成人的药,还是尽量不要用。
  分析展望
  目前儿科最缺小剂量注射剂
  Q 有专家称,目前儿童专用药缺乏,大部分是成人药的&缩量版&,请问儿童用药现状如何?
  张君莉(首都儿科研究所药剂科主任):儿科用药有自己的特点,与小孩的生理各方面都有关系,确实不是成人的缩小版,从现在我们医院用药情况来看,儿科常规治疗用药,相对还好一些,但对于一些专科用药,确实缺乏。
  常规儿科用药,如治疗感冒,一般用的小儿感冒颗粒,止咳药,这些看上去不是特别缺乏,抗生素应该说也有一部分,比如说阿奇霉素、头孢克洛等,而且剂型也比较丰富,有颗粒剂,混悬剂、口服液等。
  但是对于一些专业病用药,确实缺一些儿科的,部分药有,也缺乏合适的剂量,比如心内科的用药,准确性很重要,目前仅有双鹤制药为儿科特别生产了地高辛的酏剂,这个也是为了把量用得准确。其他心内科治疗用药,基本都是片剂和胶囊剂,不光心内,其他专业也是这样的。
  片剂或胶囊剂,剂量都很大,儿科每次用到一片以上的可能性确实很少,都需要掰开用,有些要掰到四分之一以下,这是很难的,也掰不准。护士为了准确,要把药研碎了,拿水化了,再用针管抽上去,确定剂量,准确用药。
  儿科用药,分口服药和注射剂,口服药,基本上是剂型问题;注射剂,基本上是剂量问题。现在儿科最缺的是小剂量的注射剂,因为孩子从出生到十八岁,全都在儿科就诊,年龄跨度太大,大部分儿科注射剂,剂量都太大,有些药最小剂量就到0.5,有些孩子可能就用到0.2、0.25,这个时候,就需要浪费掉多余的部分,费用成本很高,但是小剂量的确实很少,很难找到。
  非处方药使用剂量看清说明书
  Q 部分儿科用药的剂量准确度差,是否影响使用?
  张君莉:儿科用药,一般按年龄和体重,然后去计算剂量。如果家长知道孩子的体重,按体重用药是更准确的,单纯按年龄也可以,因为用药是一个范围,在这个范围内,原则上是没有太大问题的。
  还有一个是处方药和非处方药。处方药,有些确实没有这方面的依据,在说明书上没有儿科用法用量,但医学或药学上,有临床的研究资料,或者有指南,都是可以做参考的,医生会根据孩子的病情体重年龄去计算儿科药的用量。
  还有一部分是OTC药,如果没有明确的儿童用法用量,家长是不太好判断的,所以,建议家长在药店买药的时候,非处方药还是要看一看说明书,因为儿科用药的剂量虽然是一个范围,但准确用药依然很关键,少了可能耽误病情,多了可能造成更多的不良反应,都不是很可取的。所以在儿科用药方面,有两条根本原则,一个是说明书依据,一个是医嘱。
  希望增加儿科常见专业病药物
  Q 有专家认为,有些儿童用药缺乏临床实验部分,导致安全性有缺失?
  张君莉:是有这部分的问题,因为儿科不像成人,很难找到志愿者,但在有很好的保障前提下,在伦理允许的情况下,家长也会接受,因为儿科现在做的,基本上都是一些增加适应症的实验,应该能接受。
  近几年,国家也很重视,不少儿童的临床药理实验基地,也在审批中,我们医院,现在也是儿科的临床药理实验基地了,随着发展,这方面也会有所改善。
  Q 儿童专用药,近几年是否越来越多?
  张君莉:近几年,在普通用药上,儿科用药是在增长的,因为普通药,大家也比较重视。但需要改变的,或者我们希望改变的,是尽量增加儿科常见的专业病的药,从去年开始,就反复有不同级别的会议在开,我觉得从药监局、从卫生局,都很重视,今后应该会有所改变。
相关热词搜索:
活动时间:10月13日—— 10月31日育儿快速导航
孩子吃退烧药没用?专家指出5个常见用药误区
核心提示:孩子发烧怎么办?一般建议38.5℃以下进行物理降温,38.5℃以上则需要使用退烧药,一般医院建议使用口服布洛芬或对乙酰氨基酚,这两种退烧药一般也是需要家中常备的药物。但有些家长反映,给孩子使用退烧药没有效果,这是怎么回事呢?
专家提醒:
孩子吃得多、吃得好,就一定长得高吗?中山大学附属第一医院儿科权威告诉你,答案是否定的。孩子如果吃了过多这三种食物,不但不长个,还会伤身!孩子长高一定要避免的三种食物是什么,关注微信公众号 39健康网 ,发送 长高 查询结果。
  指导专家:广州市妇女儿童医疗中心儿内科门诊主任 何丽雅   孩子怎么办?一般建议38.5℃以下进行物理降温,如减少衣服、多喝水、使用退热贴、温水洗澡等,而高于38.5℃则需要使用退烧药,一般医院建议使用口服退烧药,如或,这两种退烧药一般也是需要家中常备的药物。  不过,有些家长反映,给孩子使用退烧药没有效果,这是怎么回事呢?广州市妇女儿童医疗中心儿内科主任何丽雅指出,很多家长对退烧药的认识不足,并存在一些用药误区,才会让退烧药看起来没有效果。  误区一:发烧是一种病,退烧药用来治“发烧病”  很多家长总会把发烧当成一种病,而退烧药就是治疗发烧的药物。何丽雅医师提醒大家,发烧不是一种病,而是疾病的一种表现,发烧的原因有很多,可能是上呼吸道感染引起的,也可能是身体的其他疾病引起的。退烧药也仅仅是帮助机体降低升高的体温,避免体温过高对身体造成伤害,而不能治疗引起的原因,因此只要病因持续存在,发热也会继续。  误区二:擅自减少退烧药的使用剂量  “是药三分毒”是如今很多家长时常挂在嘴边的话,尽量不吃药确实是正确的,但是很多人也犯了矫枉过正的错误,比如已经体温已经超过39℃了还认为孩子可以坚持,并常以“国外也是如此”为依据来支撑自己的观点。或者是擅自减少药物的使用量,原本要求1毫升只给0.5毫升。  何丽雅医师提醒大家,家长务必要严格按照说明书上的剂量给药,而且最好是按照孩子的体重来给药而不是年龄,给药的时候务必使用专用的测量工具(如药品自带的滴管),不要随便给了勺子倒点,只有剂量足够,退烧药的效果才会凸显出来。当然,也要切忌随意给孩子增加药量,以免孩子虚脱。  误区三:服用退烧药后没马上退烧就是没效  孩子发烧了,很多家长都万分焦急,恨不得吃了退烧药之后马上退烧。何丽雅医师提醒,孩子用药后并不会立即退热,一般30分钟后才开始出汗退热,家长要要注意在服药10分钟后多给孩子喝水,有利于帮助退烧。在服用退烧药以后30分钟,再用体温计来测量孩子的体温。  误区四:吃退烧药后又反复发烧就是没效果  孩子发烧反复是非常常见的情况,正如上文所说,退烧药属于治标不治本,只要病灶还在,发烧就有可能继续。需要强调的是,任何疾病的恢复需要一个过程,吃药很多时候并不能达到立竿见影的效果。  我们评价退烧药有没有效果,不能以是否会再次发烧为依据。何丽雅医师提醒,判断退烧药是否有效,关键要看热峰的高热峰的间隔时间。比如今天孩子发烧最高温度是40℃,明天同一时间发烧的最高温度是39℃,这就说明热峰高度在降低,药物是有效的。而热峰的间隔时间,可以理解为:原本需要4~6小时吃一次退烧药,慢慢地需要8小时才吃一次退烧药,这说明热峰间隔时间在延长,药物是有效的,病情也在朝着好的方向发展。  误区五:备用的退烧药只在家里使用  大多数的家长都会在家里备一些退烧药,但等到孩子发烧的时候却常常形同虚设。有些孩子发烧至39℃可能还有机会吃退烧药,烧到40℃以上反而没吃上退烧药,因为家长们都急着送孩子上医院,要么顾不上给退烧药,要么认为反正也要上医院,不需要吃药。  何丽雅医师提醒各位家长,准备的退烧药就是要在紧要关头使用的,孩子高烧第一件事就是要给退烧药,不管是在家里还是在赶往医院的路上或者是在医院排队等候的时候。退烧药不应该是摆放在家里,应该是孩子发烧的时候随时带在身上,以备不时之需。
  孩子发烧父母紧张在所难免,但学会合理使用退烧药也是非常重要的,如果家庭护理得当,孩子发烧也并不一定要上医院,毕竟生病的时候好好休息比路上来回折腾更有利于恢复。  专家简介:  何丽雅,、广州市妇女儿童医疗中心儿内科门诊主任,主任医师、硕士研究生导师,中华医学会广东分会血液保护委员会委员,&广东省预防接种异常反应调查诊断专家组专家。擅长诊断和治疗儿内科常见病、多发病(如咳嗽、等)以及儿童血液方面疾病,如的诊断,营养性贫血、白细胞增多或减少、、嗜酸细胞增多症、白血病等疾病的诊断和治疗。
连云港康乐药业有限公司【适应症】解热镇痛类药,用于发热、头痛、关节痛等。[]【】【】【】【】
分享到微信朋友圈
“扫一扫”分享
育儿观点PK台
婴儿洗衣液评测
育儿频道精彩热文
育儿 相关话题
人气38256/2人气7402/7人气64554/2人气19921/5人气41243/11人气39234/2
向在线育儿专家提问
宝宝喂养、发育儿科
新生儿、儿童常见病儿科
儿童营养、心理行为儿科
请详细描述您的疑问,有助医生快速帮您解答!
分享亲子阅读趣事,赢能刷绘本的比巴智能早教机...
宝宝需额外补DHA?专家说吃这些就够了....
如何预防春季咳嗽
39育儿频道
扫描关注智慧妈妈微信
宝宝感冒发烧,第一要务是要退烧,很多家长会给宝宝“捂汗”,认为宝宝出汗就能退烧,真的是这样吗?39育儿提醒家长,宝宝发烧一定小心这几个误区。热门推荐:
声明:本文由入驻搜狐公众平台的作者撰写,除搜狐官方账号外,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不代表搜狐立场。
  作者:裴洪岗
  无论做什么事,我们都会权衡一下风险利弊,找工作、做生意、投资莫不如此。经过分析,如果回报和收益大于付出和风险,你可能会把它列入选项,在所有的选项里,如果有一项你认为收益风险比最大,那它应该就是你最终的选择。
  医疗选择其实也一样,也是要分析收益和风险,只是医疗问题专业性很强,普通人没有医药知识,很难准确判断病情,也很难判断一个药物有哪些收益(药效)和风险(副作用),所以需要依靠医生这样的专业人士的帮忙。
  理想状态医生应该是完全站在患者的角度来分析病情决策用药,但事实上影响医生用药的因素很多。因为缺乏合理规范的制度,医生并不是完全从病人的角度权衡收益和风险,而是综合了医生自己的收益和风险。再加上我们医学教育的问题,合格的医生并不太多,在医患关系紧张的现状下,患者的依从性也会影响医生的决策,种种因素共同导致了很多的不合理用药。
  不合理用药哪个国家都有,只要合理用药超过不合理用药,那完全相信医生也是利大于弊的,但如果不合理用药超过了合理用药,除非你认为自己比医生更了解病情,有更好的用药方案,那还是应该相信医生。
  在相信医生的前提下,如果能识别一些没用还可能有害的药物,自然可以提高收益风险比,这类药物在我们的儿科处方里还不少见,记住这些药物不仅能省下些钱,还能增加孩子的用药安全,下面是我对这些药物的一个总结。
  一、退烧药
  安乃近:容易发生粒细胞缺乏症
  阿司匹林、来比林(退烧针):流感、水痘可能会发生瑞氏综合征,12岁以下儿童使用含阿司匹林的退烧药会增大这种风险。
  尼美舒利:肝毒性比较大,12岁以下禁用。
  退烧药比较安全的选择是:对乙酰氨基酚和布洛芬。
  二、抗病毒药
  利巴韦林:就这个药写过好几篇文章了,在对话框里回复“利巴韦林”可以看到,就不再多说了。
  金刚烷胺:这个药在《非处方药里的处方药》一文里也说过,这个药无论对普通感冒还是流行性感冒基本没用,还有很多不良反应,而且治疗量和产生副作用的剂量比较接近,过量可能出现心、肺、肾、神经系统的损害。药品名里含有“烷胺”的感冒药里都添加了这个成分。
  特别说一下:抗病毒口服液是中药,说它能抗病毒就跟说板蓝根能抗病毒一样。
  三、感冒、止咳药
  虽然说过很多很多次了,但孩子一咳嗽发烧,各种感冒药、咳嗽药,马上招呼上的家长还是太多了,比如常用的艾畅,所以还是再强调一遍,感冒只能对症治疗,对儿童来说,感冒止咳药缓解症状的作用还不明显,而且副作用还不少,所以FDA建议4岁以下的孩子不要使用非处方的感冒药和止咳药。因为担心呼吸抑制的作用,去年欧洲药品管理局最近要求12岁以下儿童禁用可待因治咳嗽感冒。
  四、洋垃圾药物
  匹多莫德我专门写文章里刚讲过,对话框里回复”匹多莫德”可以查看,文章的逻辑适用于另外一些声称能调节免疫的脾氨肽,也适用于另外一个声称能调节免疫的洋中药施保利通,这个德国的传统草药,在美国是当膳食补充剂来卖的,@远离中医药 写过一篇很详细文章,可以搜来看看。
  当然还有早在1984年就被英国注销了生产资格的药物,在我国却混进二类疫苗目录的兰菌净,去年因为媒体的报道引起广泛关注,现已经停止进口了,但可能有些地方还有少量存货,还是警惕一下。
  这些来自国外,进不了主流市场的药物,在我国却被包装成高大上的进口药,高价骗钱。
  五、中成药
  中成药生产上市之前没有经过严格的临床药物试验,所以不清楚它们的药效和安全性,自然没办法权衡收益和风险。和民众的认知不一样的是,中药并不是天然无毒性的,很多中药被证实有肝、肾和神经毒性。
  孩子从一出生就可能要和中药打交道,茵栀黄、七星茶、保婴丹等大家都耳熟能详,还有各种名目繁多的中成药,诸如:XX兰、X蕊颗粒等,这些都是儿科非常常用的中成药。去医院没被开上中药是小概率事件,更危险的是中药注射液,XX平、XX宁之类的中药注射液在儿科都应用得非常广泛,因为成分复杂,过敏反应常发,严重的发生致死性的过敏性休克。
  六、“消字号”产品
  每年手足口病流行的时候,就会有人兜售一种叫“手足口病病毒抗体喷剂”的“药品”,但这个东西实际上并不是药品,而是“消字号”的卫生消毒产品,这类产品上市前不做临床药物试验,只需向省级卫生行政部门申请,获批即可。
  手足口病主要是由CoxA16,EV71病毒感染引起,CoxA 5, 7, 9, CoxB 2,5等其它病毒也可能引起,感染后虽然疱疹主要出现在口腔、肛周、四肢,但整个肠道甚至全身体液里都会有病毒,除了刚上市的EV71疫苗能EV71病毒感染外,并没有其它的有效的抗病毒药。
  先不说这个“抗体喷剂”能不能包含那么多种病毒抗体,就算能在体表或者口腔内中和一点病毒,也不可能治疗全身的病毒感染或者预防病毒传播。
  用喷剂预防、治疗全身感染性疾病,首先你得证明它能通过皮肤或者粘膜吸收进血液而且达到药效浓度,否则就是掩耳盗铃,像给臭鸡蛋蛋壳喷点香料然后告诉你鸡蛋可以吃一个道理。
  就这样的“消毒产品”其实消毒的功能都没有,更别说预防和治疗手足口病连,却被卖到近百元一支,一些医院正规医院也在卖,甚至还被一些卫生防疫部门采购引进销售,甚至还通过一些幼儿园对家长进行兜售。去年有媒体跟进曝光,但今年依然在销售,家长需要擦亮眼睛。
  无论是中药还是西药,是国产药还是进口药,无论是准字药还是非准字的“药”,儿童用药陷阱无处不在,这个总结也肯定有疏漏之处。家长除了平常多学习,自己不要给孩子吃这些药,碰到医生开这些无用还可能有害的药物时,中药注射液可以告诉医生孩子过敏,口服或外用药告诉医生自己家里还有,碰到有疑问的药物也可以问问医生这个药是用来干嘛呢,也好有个大概的判断。
  作者Vivi是国家一级营养师,海归营养学硕士。更多优质育儿知识欢迎关注“营养师Vivi的育儿百科:严谨、实用、又萌萌哒的科普公众号!公众号ID:yingyangshivivi(长按复制)
欢迎举报抄袭、转载、暴力色情及含有欺诈和虚假信息的不良文章。
请先登录再操作
请先登录再操作
微信扫一扫分享至朋友圈
海归营养学硕士、国家一级营养师、国家食品工程师、中国营养学...
编辑精选1508/条精选
国家二级心理咨询师,原301医院总护士长,毕业于北京大学医学院护理系…
以亲子阅读为切入点,致力于家庭关系的建造…
精选家庭教育资讯和原创育儿教育文章…
一个全职妈妈6年来育儿经验,自我疗愈的心灵成长体悟…
为妈妈们提供母婴知识、母婴时尚信息、育儿经验等…
暖姐姐为您提供育儿知识…当前位置:
& 专家国内90药品没有儿童剂型国家应强迫推
专家国内90药品没有儿童剂型国家应强迫推
  专家:国内90%药品没有儿童剂型 国家应强制推动
  我国90%药品没有儿童剂型,只好把“大人药片”掰小喂给孩子吃
  ,这不安全,甚至有相当的用药风险。按世界卫生组织的说法,这“等于在孩子身上做药物试验”。“儿童酌情减半或遵医嘱。”在很多药物的包装上,都能看到这句话。很多做父母的,都曾将“大人药片”掰小,喂给孩子吃——这么做不安全,乃至有相当的用药风险。
  日前参加了世界卫生组织儿童药物标准化研讨会的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新华医院儿内科主任鲍一笑说:“世卫组织这几年格外关注儿童用药安全问题,但在我国还没有引发政府部门的足够重视。”鲍一笑指出,中国儿童用药的安全问题相当严重。
  另有调查显示,由于不当用药而致聋的儿童,正以每一年3万余人的速度增加;医生们做过调查,北京、上海、重庆等地聋哑学校的孩子当中
  ,70%是由于小时候药物使用不当造成残疾。
  儿童有自己的生理代谢特点
  鲍一笑说,孩子可不是缩小版的成人,他们有自己的生理代谢特点。例如
  ,人体的消化系统里存在很多酶,但这些酶并非与生俱来,而是跟随孩子的生长发育一点点增加的——这些酶的多少与服药后的生理代谢密切相干,“这正是儿童用药与成人用药必须不一样的一个原因”。
  除了儿童与成人有差别,儿童之间也存在很大差异。在儿科领域,医生们通常将孩子细分为新生儿、婴儿、幼儿、学龄前儿童、学龄期儿童等等。
  以承当排毒、解毒功能的肝脏、肾脏为例,新生儿与6岁儿童完全不一样,而岁的孩子又是一个模式。在新生儿当中,还可以划分成两组,一组是发育成熟出生的,即足月儿,另一组是早产儿。“虽然时间差别很小,但所有内脏器官的发育情况差别很大。”新华医院新生儿科的钱继红医生说
  。儿童的差别直接影响到服用药品后的效果差别,加上婴幼儿不会表达,又直接影响到对药物疗效和不良反应的观察发现。
  儿科医生目前的开药凭据是孩子的千克体重,如果50公斤成人的用药量是1毫升,孩子体重5千克,那么用药量就推算为0.1毫升
  。但是,错了!“这样算恰恰是把孩子视作小大人,忽略了人体内部的本质不同。”鲍一笑说,“儿科医生依靠临床经验,渐渐尝试,吃一次亏就积累一次经验,可每积累一次经验却意味着一个孩子受到了伤害。”
  对于目前的儿童用药现状,医生们很遗憾也很无奈。
  国内90%药品没有儿童剂型
  让临床儿科医生无奈的源头在于药品。资料显示,我国得病儿童占总得病人数的20%左右,但目前我国3000多个药品制剂中,供儿童专用的仅约60种(含中成药),国内90%以上药物没有儿童剂型。
  近日访问发现,本市许多药店都卖儿童药,但仔细观察,这些药大都用于止咳、治感冒和清热等,应付的是常见疾病、多发病。而实际上,孩子们需要用到的药很多,而且越来越多。
  随着城市疾病谱系的变化,孩子的病也在变:2型糖尿病、高血压、高脂血症、抑郁症等在本地孩子中的发病率日益增高。据报道,年间,口服降糖药物的使用在青少年男性中增加了39%,在青少年女性中增加了166%;降脂药物的使用在儿科患者中增加了15%。许多孩子面临无药可用的局面。
  对这1局面,一些药厂的态度相对冷漠。某药厂工作人员称,改变剂量会使生产成本提高,“并且,儿童用药要调整口味,工艺很复杂,利润不如成人药品。”越是用量少的药,越没人肯做,可对于患儿,有没有适合的药可能生死攸关!
  家长只好自己掰药,可怎样能掰得那末准足呢?在不准确的药物用量下,效果如何、有没有风险就看“运气”了。
  国家应强迫推动儿童药研发生产
  我国儿童药物的研发只能说刚刚起步,2004年才开放了儿童临床药物实验基地的审批,全国目前有29家医疗单位有资历做儿童药物试验——具体到各个儿科专业,还非常少。以呼吸系统药物为例,眼下只有上海、沈阳、无锡、温州等6地的一些医疗机构参与实验,可儿童呼吸系统疾病种类繁多。再者,“我国对儿童参与药物临床试验的法律规定,原则性太强而操作性不够,尚未对伦理审查标准订立细则。”
  2008年
  ,欧盟规定申请新药必须提交儿科研究计划,2009年又增加规定,已上市药品申请增加新适应症也必须提交儿科研究计划。
  世界卫生组织认为:“如果没有儿童药物临床试验制度,就等于每天都要让孩子做药物试验,就等于每一个孩子都在参与临床药物试验。”
  “必须尽快改变这一现状!不能让孩子们做"小白鼠"。”医生们希望,我国政府部门在儿童药物的研发、注册周期、价格空间等方面都给予更大优惠,鼓励并强制性推动企业生产儿童药物。据介绍,英国政府就制定了一系列措施鼓励制药商开发儿童药,如减免由监管机构收取的手续费,免费提供专家咨询等。
  “我们急需建立全国儿科药物临床试验协作,分享循证医学的证据;同时对儿童尤其是新生儿药品不良反应的资料进行细致分析,实现数据全国同享。”医生们呼吁。
  中医养生为你推荐的文章:
声明:本文由平台作者撰写,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如涉及专业知识,仅供参考。
内容来自互联网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删除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药物的适应症的解释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