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黄帝内经视频讲座适合没中医基础的人么

黄帝内经怎么学习才能入门?
对中医有兴趣,想了解中医的理论,因为黄帝内经就是中医的理论源泉,但是无中医底子,有什么办法可以深入学习黄帝内经?对黄帝内经有个大概的理解和认识?
这个答案别赞了,我只是分享自己的方法,其实自己还差十万八千里,大家一起努力。————————————————我的方法是读。不求甚解的读,反正怎么看也看不懂。看别人翻译的?算了吧,翻译者也不一定读几遍,他翻译的就对?与其读他们那些未必对的翻译,还不如就这么自己读吧。读着读着,有一天感觉,咦,这句前边不是解释过了么?这句后边不是有提到么?哦,原来是这么回事呀。哈,开始懂了。另,强烈赞同并推荐听梁冬对话徐文兵的录音。解读黄帝内经的,能这么深入又这么浅显的,徐大夫是最靠谱的了。
我手抄一遍,细读了许多遍,看了几个版本,还浏览了巨大的信息量,有空就思考,才把一些基本的东西理解正确了。许多人在抄和读这个过程中都难以坚持下去。坚持下去了,也很有可能理解错误,走火入魔。对我自己来说,我已经好久没有很大进步了。学医难啊。所以你问有什么办法,对不起没有。这是一个很大的坑,欢迎入坑,祝君玩的开心。
在看本文之前,请各位读者自问,是否觉得黄帝是那种上知天文下知地理,长大后霸气指点江山,待到功成后后羽化登仙,简直只能仰视的人物呢?也许读完本文后,你会发现我们需要的是不卑不亢的人生态度!一、大家都认为《黄帝内经》是一部很牛逼的书,那么这本书牛逼在哪里呢?《黄帝内经》有严密的逻辑关系和完整的思维体系,是一部气灵医学的细化之作。世间万物无非能量和信息的聚合体,能量属性称之为气,信息属性称之为灵,阴阳化而生气灵,气灵相感而有形。疾病的来源亦是如此。内经中的阴阳学说,其实就是一个气灵相感的数理模型。所以它在万事万物中,都可以普遍应用,既然如此,就可以从气灵角度来观察人的生命现象,并解读人体的健康和疾病。读通读透内经,即能了解人和宇宙的关系,揭开上古文明的密码。二、我们在学习过程中,应该避免哪些误区?读黄帝内经三不要:第一、不要将其神秘玄幻化;潜意识一直告诉自己很难很玄幻,能读好吗?第二、不要曲解,从前后文里找依据互相印证。是最好的的方法;最怕刻舟求剑,拿个套子什么都往里装第三、不需要太多的参考书,这是从自己的经验中而来,浪费大量时间和精力而不知所云,如果要找参考资料,古天文学知识是唯一的通道。 三、黄帝是不是很牛逼呢?1)黄帝是个普通人其实从第一篇来看,黄帝似乎是个很普通的人,小时候会说话,幼年时候会学习,长大后是一个诚实聪明的青年,现在我们身边很多人都能做到这一点啊,所以黄帝是一个身体和智力发育正常健全的男性而已。2)黄帝牛逼在哪里?他喜欢提问题,而且所提到的问题涉及到的时空跨度非常大。黄帝向岐伯提问,不是问他自己个人的问题,而是为当时那个时代的所有人而提问。3)大家一起来牛逼!从经文里看,黄帝虽为托名,作者的思想里是没有鬼神和血统一说的。黄帝能做到的,任何人都能做到,这句话的意思,可以从经文里找到验证:“传至万民而乐享天年,不为疾病所困。”所以黄帝的境界 任何一个普通人经过努力,都可以达到。这也是这本书明确提示过我们的。如果给子孙后代留一本谁都读不懂的书,你会这么做吗?人同此心,心同此理。所以学黄帝内经,不知不觉的你就会走入先贤博大慈爱的胸怀当中去,这就是黄帝内经会带给我们的第一个改变。
强烈推荐听梁冬与徐文兵关于黄帝内经的对话音频,内容非常棒!越听越欲罢不能~网上搜一下有很多地方可以下,关注“正安聚友会”微信公众号后也能从菜单里打开在线收听。我搜到了一个下载的地方,不过没有验证,你也可以试试:以上地址已经无效了。在土豆、优酷或荔枝FM里都有在线收听,可以自己搜一下。
最好先听别人粗略而系统的讲一遍黄帝内经。然后再深入的研读。楼上几位推荐的都不错。徐文兵和曲黎敏讲的都比较通俗,而且口齿清晰,适合听。王洪图老先生讲的比较细致,是给学生上课的录音。这之后,要看书,要看原著,要看名家注解,我比较反对只看白话文, 看了不少白话文的版本,感觉比较脱离原意。关于古籍翻译,大约有两种流派:一派是逐字逐句,鉴于古文多是单字词,所以要逐字逐句认真研读。一派是领会精神,要意会,不要死扣字眼。从黄帝内经来说,我倾向于着重逐字逐句解读,但在个别词句上,可以适用领会精神。这个主要是因为黄帝内经年代久远,晦涩难懂,且传抄中,多有错简,逐字逐句死扣,会陷入误区无法自拔。在学习上,我主要是通过参考注解,自己翻译。
对于这类古籍的学习,我的感悟是必须得去读,这里说的读是出声朗读,一篇文章一遍一遍的读,不能仅仅读过一遍,然后看看译文就觉得自己弄懂了,明白了。
《黄帝内经》是中医学基础中的基础,古代包括近现代的医学名家也都很推崇这部书。而且注解也非常多,有唐朝王冰的,清朝张志聪,甚至还有日本中医学大家丹波元简的,近现代的有龙伯坚,龙式昭的,以及郭霭春郭老的。至于那些“解读黄帝内经”的书以及电视访谈里也有徐文兵,曲黎敏讲解的。这些资料可以作为辅助来学习《内经》。
真正要想学好,不管你是有中医基础也好,还是初级入门也罢,最简单也是最有效的方式,那就是读,古语说得好“书读百遍,其义自现。”《黄帝内经》因为成书过程原因,以及书籍保留过程存在的问题,致使很多词语有一些偏差,唯有通过自己一遍一遍的去读,去体悟,去思考,才能有自己的心德,然后结合诸位名家的注解作进一步理解。
我个人也在学习《内经》,鄙人也是个没有任何中医基础但是痴迷于中医的人。在买了《黄帝内经》的书以后,就是每天有时间的时候就读,然后背诵完一篇,再进行下一篇。另外还打印出竖行白纸,按照古书的书写方式,抄《黄帝内经》,抄写的过程也是一种感悟的过程。所以对于古籍的学习,就是诵读和抄写。
黄帝内经,所沾在经里面的,经典顾名思义,最简单而又最难理解的,是要用一生去读也读不完的书。前期可以选择以背诵为主,记下以后时刻品味。一句简单的话不同情况下会有不同的感悟。背诵下来就是为了更好的理解。
纠正一下,内经是针灸的理论根源,而不是方药的《内经讲义》
书读百遍,其义自见。百遍是泛指很多很多遍,千遍万遍。没有实实在在的付出,是不会有回报的。
1、先倒空自己,不带有任何先入为主的成见。2、大致通读一遍,形成初步印象。3、思索并重点翻阅,建立内经理论框架。4、按理论框架导引,熟读加深理解框架重点。5、思索并修正框架。6、反复读重点完善框架。7、详读通读。
已有帐号?
无法登录?
社交帐号登录百度拇指医生
&&&普通咨询
您的网络环境存在异常,
请输入验证码
验证码输入错误,请重新输入怎么办?日常生活中,我们往往求助于西药。但是西药常服,难免出现成瘾和耐药两大问题。还有人求助于白酒,利用饮酒之后的微醉助眠,但是这充其量只能帮助我们获得浅睡眠,且无法得到根治效果。今天要介绍的这个治疗失眠的办法,最早记录于《》,因此可算作最早的治疗失眠的方子。由于其做法简单,出现年代太早,所以被很多人忽视。但是明白其中道理的人,又往往将其看作治疗失眠的秘方。此方就是半夏秫米汤。其中的秫米,就是我国北方人熟知的高粱米。取秫米30到100克,10到15克(失眠特别严重的人可以用60到90克)。先煎半夏30分钟,去渣取汁,然后入高粱米煮粥服用。晚上睡前1小时空腹服用即可。
热门文章HOT NEWS
佛门僧侣,素有“苦行僧”之称,他们生活简单朴素,长寿者却比比皆是,正可谓:养生先养心。
HOT ARTICLES|/|/|/|/|/|
//|//|//|//|//|
《黄帝内经》中养生思想浅析 【中医基础版】
 人类的养生活动起源很早,但形成较为系统的理论则始于《黄帝内经》(以下简称《内经》)。《内经》中的养生理论和方法是中医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时至今日,人们还仍然广泛地借鉴和发扬着其中的许多精华。  笔者就《内经》中养生的原理、原则和方法,浅谈一些体会如下:  1.肾气自然盛衰规律是中医养生的理论基础 &
  《内经》云:“女子七岁,肾气盛,齿更发长;二七天癸至,……三七,肾气平均,……四七,身体盛壮,……七七,任脉虚,太冲脉衰少,天癸竭。“先天之精由父母遗传而来,藏于肾,精化为气,是为先天精气,即肾气 医学 教育网搜集整理 。先天之精生天癸,人之肾气发育充盛,则天癸成熟,男女均具有生殖能力;肾气发育至极,便由盛转衰,生殖能力也逐渐减弱,及至肾气衰至一定限度,天癸便趋衰竭,于是男女都丧失生殖能力,从形体上来看,人体就展现从盛壮到衰老的征象。如《灵枢?经脉》:“人始生,先成精,精成而脑髓生。肾为干,脉为营,筋为刚,肉为墙,皮肤坚而毛发长。“是指先天之精发育为人体脏腑经络组织器官;《灵枢。刺节真邪论》:“真气者,所受于天,与谷气并而充身者也。“是指作为人体精气之本源受后天培育充养形体。这为后世关于肾主生殖,肾主生长衰老,并称肾为先天之本的理论奠定了基础,也为中医学从肾气衰竭探讨衰老原理,从生殖功能状况判断衰老进度以及节欲保精防衰老的方法提供了重要的理论依据。  2.“天人相应”是中医养生的精髓 &
  “天人相应”为《内经》基本学术思想,而“生气通天”是《内经》中“天人相应”观的组成部分。生命之气通于天,人与自然是一个整体,人体脏腑、经络及精气神的活动相互协调,也是一个整体,从而构成有序的生命活动及其过程。因此,凡自然环境的异常和人类自身的身心活动均可影响其生理活动而致病。如《灵枢?岁露论》云:“人与天地相参也,与日月相应也”;《素问?金匦真言论》云:“五脏应四时,各有所受。”《内经》云:“肝旺于春,心旺于长夏,脾旺于夏,肺旺于秋,。肾旺于冬”;又云:“春气在经脉,夏气在经络,长夏在肌肉,秋气在皮肤,冬气在骨髓”。疾病耗伤人体的脏腑、经络及精气神,就会导致病理性衰老,故《素问?阴阳应象大论》云:“喜怒不节,寒暑过度,生乃不固。” &
所以,必须尊重自然规律,顺应自然规律的变化,才能够减少疾病,从而达到身体健康、延年益寿的目的。《素问?宝命全形论》:“天覆地载,万物悉备,莫贵于人。人以天地之气生,四时之法成”的论述,就是对人与自然关系的高度概括。中医养生理论就是建立在这种人与自然相应的思想基础之上。 医学 教育网搜集整理   3.中医养生的基本方法 &
  法于阴阳
人体生命的根本在于阴阳二气的协调,而且人体阴阳之气与自然界阴阳是相互通应的,也要达到协调统一。所以养生应顺应天地阴阳的变化,一天之内随昼夜阴阳消长进退,人的新陈代谢也发生相应的改变。如《内经》云:“以一日分四时,朝则为春,日中为夏,日人为秋,夜半为冬。”又云:“阳气者,一日而主外,平旦人气生,日中而阳气隆,日西而阳气已虚,气门乃闭。”说明人体阳,白天多趋向于表,夜晚多趋向于里。因此,《素问?四气调神大论》中有“春夏养阳,秋冬养阴”之法;“传精神,服天气,而通神明”,昭示养生要旨,内则精神专一,外则顺应自然,保持人与自然的和谐,如此“则阳气固,虽有贼邪弗能害也”。 &
  若违背了这一规律,内有脏腑阴阳气血失调,九窍功能障碍;外有肌肉壅阻而不滑利,卫气不固而腠理疏松,则邪气为害,正气削弱,疾病丛生而短折寿命。如《灵枢•顺气一日分为四时》解释:“夫百病者,多以旦惠、昼夜、夕加、夜甚”,“朝则人气始生,病气衰,故旦惠;日中人气长,长则胜邪,故安;夕则人气始衰,邪气始生,故加;夜半人气入脏,邪气独居于身,故甚也。”和于术数,食饮有节,起居有常《素问?上古天真论》说“上古之人,其知道者,法于阴阳,和于术数,食饮有节,起居有常,不妄作劳,故能形与神俱,而尽终其天年,度百岁乃去。”和于术数,就是正确掌握各种养生方法和技术。养生术种类繁多,门派各异,方法独特。有以自我修炼为主,如气功、导引、自我按摩、各种拳术等。有借助外力外物的,如保健针灸、食饵药补等。不论采用哪种方法,都必须注意以下两点:一是各种养生术均有各自的宗旨、特点和针对性,要根据这些养生术的原理、特点和要求,结合本人情况,因人、因时、因地选择为宜。二是各种养生术都有特定的方法、要求,掌握其技巧和要领至关重要,一般需要有指导,否则极易出偏,甚至走火入魔;食饮有节,讲究和五味忌偏嗜,适寒温、节饥饱;起居有常,生活、工作有规律;不妄作劳,是指身、心、房事劳作均应适度,这样才能使形体与神明协调共存,故而健康应是形体无病痛之扰,情思无偏造之苦,身心和谐的生理状态。生长壮老是生命的必然过程,衰老不可避免,自有天年之限,但可以通过养生活动保持身心和谐、躯体与机能和谐,这便是生理性衰老,古称“寿尔康”。届时虽然形神皆不及少壮,但仍可以维持相应水平,生活自理,精神不败。欲达此目的,关键在于预防早衰。而环境不良、妄行不节而扰动脏腑、耗伤精气,致使淫邪内生、外邪侵袭,真邪相攻,精气衰败,形神相失,则衰老早至,即病理性衰老,也是现代提出的亚健康状态概念的理论基础。恬忮虚无,精神内守《素问?上古天真论》云:“夫上古圣人之教下也,皆谓之虚邪贼风,避之有时,恬淡虚无,真气从之,精神内守,病安从来?”恬淡虚无主要是调和情绪,保持心态的安闲清静,排除杂念,防止情绪的剧烈波动,干扰气机的正常运动,维护体内气化活动的良好环境。《内经》在各种养生方法中,特别强调精神调养。精神活动是由五脏所产生的,又能反作用于五脏,影响生理活动,故《灵枢?本脏》云:“志意者,所以御精神,收魂魄,适寒温,和喜怒者也。”“志意和,则精神专直,魂魄不散,悔怒不起,五脏不受邪矣。”因而《素问?灵兰秘典论》云:“心者君主之官,神明出焉……主明则下安,以此养生则寿。”“主不明则十二官危,使道闭塞不通,形乃大伤,以此养生则殃。”《内经》以心为精神之主宰,调心以使“主明”,说明调养精神在养生中的重要地位,为后世医家所遵循。及时避邪毒虽然影响人体健康长寿的因素很多,但是疾病的侵害无疑是一个重要原因。那么,减少疾病,保持人体的健康状态是养生的一个重要环节。综观中医学病因学说,大致可以概括为内因、外因、不内外因三个方面。避免这些致病因素的侵害,人体就能保持健康状态,从而达到养生的目的。  《索问?上古天真论》云:“虚邪贼风,避之有时”。即外因,人生活在自然之中,自然之六气在正常情况下是万物生长的基础条件。而六气的异常变化,则成为导致人体疾病的六淫,成为致病因素。此外,尚有“疫疠之气”等各种外界致病因素的困扰。所以,避免外界致病因素的侵袭,是中医养生学的一个重要原则。七情所伤,情志致病是中医病因学说的内因。人之七情,在正常情况下是人体对外界事物和现象所做出的反映。不论是古代文献记载还是临床所见,因情志失调而导致疾病的案例是很多的。所以对于养生而言,调节情志,重视精神的调养是一个不容忽视的关键环节。中医病因学说的不内外因是指饮食、劳逸、外伤等各种致病因素。人体正常的生命活动,总是以“适度”为原则的。生命活动中任何环节的过度或不及,都会导致疾病的发生。饮食上的饥饱失常、饮食不洁、饮食偏嗜,劳逸中的过劳、过逸,都是引发疾病的重要因素。所以,在饮食上应当遵循“谨和无味”的法则,在劳逸方面要做到“人体欲得劳动,但不当使极”,同时避免各种外伤的侵害,以此而达到“谨道如法,长有天命”的目的。  《内经》中养生理论和方法是中医学的重要组成部分,随着社会的发展和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渴望健康长寿已经成为人们追求的目标,而中医养生的理论和方法有助于人们追求健康长寿目标的实现。同时也为现代人群中普遍存在的亚健康状态的防治也提出了有效的理论和方法。。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黄帝内经与中医养生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