舌下系带长肉芽有什么神经

电子教案-神经系统
/& & && &&& &&
教学学时数:3~5
【目的与要求】
1.掌握神经系统的区分:
&&&&&& &&&&&&&&&&&&&&&& &&&&&&&&& &&&&&&&&&&&&
&&&&&&&&&&&&&&&&&&&&&&&&&&&&&&&&&&&&&
&&&&&&&&&&&&&&&
&&&&&&&&&&& &&&&&&&&& &&&&&&&&&&
5.掌握脊神经的构成、分部、纤维成分和分支;了解其分支分布概况:
每对脊神经有运动性前根和感觉性后根合成,后根上有脊神经节。共31对,分5部分:C1-8、T1-12、L1-5、S1-5、Co-1。
脊神经为混合性,有4种纤维成分:躯体感觉、躯体运动、内脏感觉、内脏运动。
脊神经干出椎间孔后分4支即:前支、后支、脊膜支和交通支。
6.掌握颈丛的组成,颈丛皮支名称、分布及临床意义。了解颈丛的位置:
&颈丛由第1-4颈神经前支交织构成,皮支有枕小神经、耳大神经、颈横神经、锁骨上神经,
较集中于胸锁乳突肌后缘中点附近浅出,此处临床可行浸润麻醉。
7.掌握膈神经的组成、行径和分布:
颈丛最重要的分支,属混合性。下行至膈,感觉纤维分布于胸膜、心包及膈下部分腹膜等,一般认为右膈神经的感觉纤维尚分布到肝、胆囊和肝外胆道的浆膜,另运动纤维支配膈肌。
掌握臂丛的组成和位置,了解锁骨上阻滞的临床意义。
臂丛由第5-8颈神经前支和第1胸神经前支大部分纤维组成,先经斜角肌间隙穿出,位于锁骨下动脉的后上方,继而经锁骨后方进入腋窝。
9.掌握肌皮神经的起始束、行程和主要分支、分布。
肌皮神经出自外侧束,穿喙肱肌,分布于臂前群肌。
【手段与方法
1.多媒体教学为主,配合传统的挂图、板书等教学手段。
2.采用直观教学法、启发式教学法和讨论式教学法进行教学。
3.课后观看解剖学教学VCD及陈列标本。
【重点与难点】
难点:颈丛、臂丛的组成、位置及分布。
重点:颈丛、臂丛的组成、位置、主要的分支分布及伤后症状;(膈神经、肌皮神经的行径及其分布范围)。
【自学内容与要点】
神经元和神经胶质、神经系统研究和观察的方法;脊神经损伤定位的相关解剖学基础。
1.神经系统的区分。
2.神经系统的常用术语。
3.脊神经的组成、纤维成分及分部。
4.颈丛、臂丛的组成和位置。
5.膈神经、肌皮神经行径及其分布范围,主要的分支伤后症状。
【基本问题】
1.脊神经的前根与前支的区别。
2.膈神经的行程。
反射、神经节、神经核、灰质、白质、神经、纤维束
1.脊神经干出椎间孔后,立即分为___、___、___和___四支。
2.臂丛由______组成,先经___穿出,位于___的后上方,继而经___进入腋窝。
图& 颈丛皮支
/&&&&&& && &&&&&&&&&&&&&&&&&
【目的与要求】
1.掌握正中神经、尺神经、桡神经、腋神经的起始束、行程和主要分支、分布:
正中神经出自内、外侧束,经肘窝下穿旋前圆肌,在前臂正中下行,经腕管达手掌,分布于除肱桡肌、尺侧腕屈肌和指深屈肌尺侧半以外的所有前臂前群肌及部分手肌。
尺神经出自内侧束,经尺神经沟下行达手掌,支配尺侧腕屈肌、指深屈肌尺侧半和部分手肌。
桡神经出自后束,沿桡神经沟下行,后分浅、深两终支。其分支支配肱桡肌及臂、前臂所有后群肌。
腋神经出自后束,穿四边孔,发支支配三角肌、小圆肌。
2.了解正中神经、尺神经、桡神经和腋神经损伤后运动及感觉障碍的主要表现。
3.了解胸长神经、胸背神经的组成及损伤后功能障碍。
【手段与方法】
1.多媒体教学为主,配合传统的挂图、板书等教学手段。
2.采用直观教学法、启发式教学法和讨论式教学法进行教学。
3.课后观看解剖学教学VCD及陈列标本。
【重点与难点】
难点:臂丛的主要分支、分布、损伤后各有何主要症状。
重点:正中神经、尺神经、桡神经、腋神经的行径及其分布范围。
【自学内容与要点】
胸内、外侧神经、肩胛背、肩胛下神经等。
1.正中神经、尺神经、桡神经、腋神经的行径及其分布范围。
2.尺神经、桡神经损伤后各有何主要症状。
【基本问题】
1.正中神经的行程、分布及其不同平面损伤后的主要表现。
2.手部的肌肉、皮肤感觉及手的运动各由哪些神经管理?
3.臂肌、前臂肌、鱼际肌各由哪些神经支配?
&腕管综合症
1.胸神经前支,在胸、腹壁皮肤的分布有明显的节段性,其中T2相当于___平面,T4相当于___平面,T6相当于___平面,T8相当于___平面,T10相当于___平面。
2.写出下列症状的出现是由于损伤何神经:
垂腕征___爪形手___猿掌___ 翼状肩__
3.穿经下列肌肉的神经分别是:
喙肱肌___ 旋前圆肌___ 尺侧腕屈肌___ 旋后肌___
图前臂和手掌侧的神经&&&
/ &&&& &&&&&& &&&&
教学学时数:3~5
【目的与要求】
1.了解胸神经前支的行程;掌握胸神经前支在胸、腹壁上节段性分布和临床意义。
T2分布区相当于胸骨角平面,依次T4-乳头平面,T6-剑突平面,T8-肋弓平面,T10-脐平面,T12-脐与耻骨联合连线中点平面。临床常以节段性分布区的感觉障碍来推断损伤平面位置及麻醉平面。
2.了解腰丛的组成、位置。
3.了解髂腹下及髂腹股沟神经的行程和分布。
4.掌握股神经、闭孔神经行程、分支分布;了解生殖股神经行程分布:
股神经是腰丛最大分支,自腰大肌外侧缘穿出,在股动脉外侧穿腹股沟韧带深面入股三角,发支支配髂肌、耻骨肌、股四头肌和缝匠肌,最长皮支为隐神经。
闭孔神经自腰大肌内侧缘穿出,穿闭膜管出小骨盆,分前、后两支。发支支配大腿内侧群肌、耻骨肌、闭孔外肌。
5.了解骶丛的位置及组成。
6.了解臀上、下神经、阴部神经的行程和分布。
7.掌握坐骨神经、胫神经、腓总神经的行程、分支、分布及损伤后的功能障碍:
坐骨神经是全身最粗大、最长的神经,经梨状肌下孔出盆腔后,在坐骨结节与大转子之间下行至股后区,一般在N窝上方分为胫神经和腓总神经,主干分支支配大腿后群肌。
胫神经分支支配小腿后群肌和足底肌,损伤致“钩状足”。
腓总神经分支支配小腿前、外侧群肌,损伤致“马蹄内翻足”。
【手段与方法
1.多媒体教学为主,配合传统的挂图、板书等教学手段。
2.采用直观教学法、启发式教学法和讨论式教学法进行教学。
3.课后观看解剖学教学VCD及陈列标本。
【重点与难点】
难点:腰丛、骶丛的组成和位置、分支、分布;
重点:腰丛、骶丛的组成和位置;股神经、阴部神经、坐骨神经(腓总神经和胫神经)的行径及其分布范围;
【自学内容与要点】
股外侧皮神经、股后皮神经等
1.腰丛的组成和位置;股神经的行径及其分布范围及损伤后的具体功能障碍。
2.骶丛的组成和位置;阴部神经、坐骨神经(腓总神经和胫神经)的行径及其分布范围及损伤后的具体功能障碍。
【基本问题】
1.腰丛、骶丛的组成及位置各怎样?
2.股神经、坐骨神经行程、分支、分布各怎样?
3.经梨状肌下孔出盆的神经有哪些?
4.大腿肌、小腿肌各由哪些神经支配?
1.写出下列症状的出现是由于损伤何神经:
垂腕征___爪形手___ 马蹄内翻足___钩状足___猿掌___ 翼状肩__。
2.股神经最长的皮支称___,伴___静脉下行,分布于___、___和___皮肤。
3.写出下列肌肉的神经支配:
前锯肌___& 胸大肌___& 肱二头肌___& 肱三头肌___ 旋前方肌___三角肌___ 指浅屈肌___& 股四头肌___& 股二头肌___& 腓骨长、短肌__斜方肌___
指深屈肌___、___。
4.穿经腕管的是___神经,经豌豆骨桡侧的是___神经,行经桡神经沟的是___神经, 经坐骨小孔的是___神经。
5.写出下列症状的出现是由于损伤何神经:
&&&& 马蹄内翻足___钩状足___
图股前内侧的神经
教学学时数:3
【目的与要求】
1.掌握脑神经数目、顺序、名称、性质、连接的脑部:
脑神经共12对,按序介绍见下,其中Ⅰ、Ⅱ、Ⅷ对脑神经为感觉性,Ⅲ、Ⅳ、Ⅵ、Ⅺ、Ⅻ对脑神经为运动性,其余的Ⅴ、Ⅶ、Ⅸ、Ⅹ对脑神经为混合性。其中第Ⅰ对连于端脑,第Ⅱ对连于间脑,其余10对连于脑干。
2.掌握嗅神经的性质、分布:
嗅神经为内脏感觉纤维,由上鼻甲以上和鼻中隔上部粘膜内的嗅细胞中枢突聚集而成。
3.了解筛板骨折造成嗅觉障碍的临床表现。
4.掌握视神经的性质、行程及功能:
视神经由躯体感觉纤维组成,传导视觉冲动。由视网膜节细胞的轴突在视神经盘处聚集后构成视神经,穿视神经管连于视交叉。
5.了解脑蛛网膜下腔与视神经的关系及临床意义。
6.掌握动眼神经的性质、行程、纤维成分、分支及分布:
动眼神经为运动性神经,含躯体运动和内脏运动两种纤维。自中脑脚间窝出脑,穿海绵窦外侧壁,再经眶上裂入眶。躯体运动纤维发支支配上睑提肌、上、下、内直肌和下斜肌。内脏运动纤维经睫状神经节换元后,发支支配睫状肌和瞳孔括约肌。
7.了解睫状神经节的性质、位置及机能意义。
8.掌握动眼神经损伤后的主要表现:
动眼神经损伤后,出现上睑下垂,瞳孔斜向外下方及瞳孔扩大,对光反射消失等症状。
9.掌握滑车神经的性质、行程、纤维成分及分布:
滑车神经为运动性,起于中脑背侧下丘下方出脑,穿经海绵窦外侧壁,再经眶上裂入眶,支配上斜肌。
10.了解滑车神经损伤后的表现。
【手段与方法】
1.多媒体教学为主,配合传统的挂图、板书等教学手段。
2.采用直观教学法、启发式教学法和讨论式教学法进行教学。
3.课后观看解剖学教学VCD及陈列标本。
【重点与难点】
难点:动眼神经损伤后的具体功能障碍。
重点:嗅神经、视神经、动眼神经、滑车神经进出颅的部位、与脑相连部位。
【课后小结】。
2.嗅神经、视神经、动眼神经、滑车神经进出颅的部位、与脑相连的部位、功能及损伤后的具体功能障碍。
3.动眼神经损伤有哪些表现?
【基本问题】
1.脑神经的性质、纤维成分。
2.嗅神经、视神经、动眼神经、滑车神经进出颅的部位、与脑相连的部位、功能及损伤后的具体功能障碍。
根据纤维性质,脑神经可分为___类,其中纯运动性质的脑神经是___、___、___、___、___。
/ &&&&&&&&
教学学时数:3
【目的与要求】
1.掌握三叉神经的性质、纤维成分、三叉神经半月节的位置、三大主支在头面部的感觉分布区:
三叉神经为最粗大的混合性脑神经,含躯体感觉和躯体运动纤维。感觉性的三叉神经节(半月节)位于颅中窝三叉神经压迹处,三大分支分别为眼神经、上颌神经、下颌神经,这三者在头面部感觉分布基本以眼裂和口裂为界。
2.掌握眼神经的性质、行程、主要分支、分布:
眼神经仅含躯体感觉纤维,穿经海绵窦外侧壁,再经眶上裂入眶,主要分支有额神经、泪腺神经、鼻睫神经等。分布于眼球、泪腺、额顶部皮肤等。
3.掌握上颌神经的性质、行程、主要分支、分布:
上颌神经也仅含躯体感觉纤维,穿经海绵窦外侧壁,再经圆孔出颅,续经翼腭窝至眶下裂。主要分支有眶下神经、颧神经、上牙槽神经、翼腭神经等,主要分布于上颌牙齿、眼裂与口裂之间的皮肤等。
4.掌握下颌神经的性质、行程、主要分支、分布:
下颌神经既含躯体感觉纤维,又含躯体运动纤维,自卵圆孔出颅。主要分支有耳颞神经、颊神经、舌神经、下牙槽神经、咀嚼肌神经等,主要分布于下颌牙、舌前2/3及口底的粘膜、口裂以下的皮肤等。
5.掌握展神经的性质、行程、分布。了解展神经损伤后的临床表现:
展神经属躯体运动神经,自脑桥延髓沟中线两侧出脑,穿海绵窦,经眶上裂入眶,分布于外直肌。
6.掌握面神经的行程、性质、纤维成分:
面神经主干自脑桥延髓沟出脑,入内耳门,穿面神经管至茎乳孔出颅,是含躯体运动、内脏运动、内脏感觉、三种纤维的混合性脑神经。
7.掌握面神经在面部的五大分支名称及分布:
面神经在腮腺前缘发出辐射状的五大分支分布于面部诸表情肌,具体分支依次如下:颞支、颧支、颊支、下颌缘支、颈支。
8.掌握鼓索发出部位、纤维性质、味觉纤维和内脏运动纤维(副交感)的形成和分布:
鼓索在面神经出茎乳孔上方约6mm处发出,入鼓室,至颞下窝,再行入三叉神经的舌神经分支中。鼓索含味觉纤维和内脏运动纤维(副交感),前者分布于舌前2/3味蕾,后者起于上泌涎核,经下颌下神经节换元后,分布于下颌下腺和舌下腺,支配腺体的分泌。
9.了解岩大神经的行程及翼腭神经节位置。
10.了解面神经损伤后主要临床表现。
11.掌握前庭蜗神经的蜗部和前庭部的行径和功能性质,了解前庭神经节、蜗神经节的位置:
前庭蜗神经包括前庭神经和蜗神经两部分,前者传导平衡觉,后者传导听觉,二者由内耳经内耳门入颅,于脑桥小脑角处,经脑桥延髓沟外侧入脑。
12.掌握舌咽神经的性质、纤维成分、主要分支(舌支、咽支、颈动脉窦支)分布:
舌咽神经为混合性脑神经,含3种纤维成分:内脏运动纤维、内脏感觉纤维、躯体运动纤维。其舌支分布于舌后1/3粘膜和味蕾,咽支分布于咽壁,颈动脉窦支分布于颈动脉窦和颈动脉小球。另外,鼓室神经的副交感纤维经耳神经节换元后,分布于腮腺,控制其分泌。
13.耳神经节的位置、性质及机能意义,了解上、下神经节的位置、性质。
【手段与方法】
1.多媒体教学为主,配合传统的挂图、板书等教学手段。
2.采用直观教学法、启发式教学法和讨论式教学法进行教学。
3.课后观看解剖学教学VCD及陈列标本。
【重点与难点】
难点:三叉神经组成、分支和支配及临床表现;面神经组成、分支和支配及损伤后临床表现;前庭蜗神经组成、走行、分支、支配和损伤后的临床表现;舌咽神经组成、走行、分支、支配和损伤后的临床表现。
重点: 三叉神经的组成、分支和支配及损伤后临床表现;面神经组成、分支和支配及损伤后临床表现;前庭蜗神经组成、走行、分支、支配和损伤后的临床表现;舌咽神经组成、走行、分支、支配和损伤后的临床表现。
【自学内容与要点】
三叉神经的三大主支的分支
【课后小结】。
1.三叉神经主要分支的名称及其分布区域。
2.面神经管内、外损伤的具体体症。
【基本问题】
2.面神经管内、外损伤的具体体症。
1.经过海绵窦外侧壁的脑神经有___、___、___、___。
2.写出支配下列眼肌的脑神经:
上斜肌___&&&&& 下斜肌___&&&&& 内直肌___&&&&& 外直肌___&&&&&&& 瞳孔括约肌___&&&& 眼轮匝肌___&
图13C31& 三叉神经的主要分支
/&&&& &&& &&&&&&
教学学时数:3
【目的与要求】
1.掌握迷走神经的纤维成分、主要行径及其各种纤维成分的分布概况:
迷走神经为混合性神经,是行程最长、分布最广的脑神经。含4种纤维成分:①内脏运动纤维(副交感),经器官旁(壁)神经节换元后,分布于颈、胸、腹部多种器官。②躯体运动纤维,支配咽喉部肌。③内脏感觉纤维,分布于颈、胸、腹部多种器官。④躯体感觉纤维,分布于硬脑膜、外耳道皮肤等。
迷走神经以多条根丝自橄榄后沟中部出延髓,经颈静脉孔出颅,行于颈动脉鞘内,左、右分别沿食管前、后形成两干,伴食管穿膈肌食管裂孔入腹腔。
2.掌握喉上神经位置和分布,掌握左、右喉返神经的行径与分布:
喉上神经起于下神经节处,伴甲状腺上动脉下行,分出外支为运动支,支配环甲肌;内支为感觉支,分布于咽及声门裂以上的喉粘膜等。左喉返神经发出后绕主动脉弓上行,右喉返神经发出后绕右锁骨下动脉上行后,两者均行于气管、食管沟内,入喉前与甲状腺下动脉交叉,运动纤维支配除环甲肌以外的所有喉肌,感觉纤维主要分布于声门裂以下的喉粘膜。
3.了解迷走神经前、后干在腹腔的分支与分布概况。
4.了解迷走神经及其主要分支(左、右喉返神经)损伤后的表现。
5.掌握副神经的分布:
副神经是躯体运动性脑神经,由脑根和脊髓根两部分组成,经颈静脉孔出颅。起于脊髓根的纤维支配胸锁乳突肌和斜方肌,起于脑根的纤维支配咽喉部肌。
6.了解副神经损伤后的主要表现。
7.掌握舌下神经的性质及分布:
舌下神经为躯体运动纤维,支配全部舌内肌和大部分舌外肌。
8.掌握舌下神经损伤后的临床表现:
一侧舌下神经完全损伤时,患侧半舌肌瘫痪,伸舌时舌尖偏向患侧。若时间长,可致舌肌萎缩。
9.掌握内脏神经的概念,了解内脏神经的区分:
内脏神经是整个神经系统的一个组成部分,可分为中枢和周围两部,周围部主要分布于内脏、心血管、平滑肌和腺体,故得名内脏神经。可分为感觉和运动两种纤维。
10.了解内脏运动神经与躯体运动神经的区别。掌握节前纤维和节后纤维的概念:
内脏运动神经从低级中枢到达所支配的器官需经过两个神经元(肾上腺髓质除外)。第一个神经元称节前神经元,胞体位于中枢,其轴突称节前纤维;第二个神经元称节后神经元,胞体位于神经节内,其轴突称节后神经纤维。
11.掌握交感神经低级中枢所在位置:
交感神经的低级中枢位于脊髓胸1-腰2或腰3节段的灰质侧柱的中间带外侧核。
12.掌握椎旁神经节的位置、数目及交感神经干的组成。了解交通支的概念、数目、区分。
13.掌握交感神经节前纤维和节后纤维行程的三种去向:
椎旁神经节位于脊柱两旁,每侧约19-24个,借节间支连成左、右两条交感干。节前纤维三种去向:①终止于相应的椎旁节,并交换神经元;②在交感干内上行或下行后,终于上方或下方的椎旁节;③穿过椎旁节后,至椎前节换神经元。节后纤维三种去向:①发自交感干神经节的节后纤维经灰交通支返回脊神经,随脊神经分布;②攀附动脉,形成神经丛,并随动脉分布到所支配的器官;③由交感神经节直接分布到所支配的脏器。
14.掌握主要椎前节(腹腔神经节、主动脉肾节、肠系膜上、下神经节)位置。
椎前神经节位于脊椎前方,腹主动脉脏支的根部,故称椎前节。
15.交感神经在人体的分布概况:
颈部:掌握颈上、中、下神经节的位置及节后纤维的分布,了解星状神经节的组成。
颈上神经节位于第1-3颈椎横突前方,颈内动脉后方;颈中神经节最小,有时缺如,位于第6颈椎横突处;颈下神经节位于第7颈椎处,椎动脉始部后方,常与第1胸神经节合并成颈胸神经节。上述三者发出的节后纤维分布于头颈和上肢的血管、汗腺及泪腺、唾液腺、瞳孔开大肌等。
胸部:掌握内脏大、小神经及其联系、分布概况。
内脏大神经由穿过第5或第6-9胸交感干神经节的节前纤维组成,主要终于腹腔节;内脏小神经由穿过第10-12胸交感干神经节的节前纤维组成,主要终于主动脉肾节。由这些神经节发出的节后纤维,分布至肝、脾、肾等实质性脏器和结肠左曲以上的消化管。
腰部:掌握节后纤维分布概况。
节后纤维主要分布至结肠左曲以下的消化管和盆腔脏器等。
盆部:掌握节后纤维分布概况。
节后纤维主要分布于下肢和会阴部血管、汗腺、竖毛肌及一些小支分布于盆腔脏器等。
16.了解交感神经节前和节后纤维节段性分布概况。
17.掌握副交感神经低级中枢所在位置(颅部、骶部):
副交感神经低级中枢位于脑干的副交感脑神经核和脊髓骶部第2-4节段灰质的骶副交感核。
18.掌握副交感神经节的区分、睫状神经节、下颌下神经节、翼状神经节和耳神经节的位置、性质和机能意义:
副交感神经节位于颅部的有睫状神经节,下颌下神经节、翼腭神经节和耳神经节等。由这些神经节发出节后纤维随相应脑神经到达所支配的器官。另外还有许多器官旁节和器官壁内节。其中,睫状神经节位于眶内,视神经与外直肌之间,下颌下神经节位于下颌下腺与舌神经之间,翼腭神经节位于翼腭窝,耳神经节位于卵圆孔下方。
19.掌握III、VII、IX、X对脑神经中的副交感节前纤维起核,在相关的副交感神经节换元后,节后纤维的分布及功能。
20掌握盆内脏神经的分布概况:
盆内脏神经属节前纤维,加入盆丛,随盆丛分支到盆腔脏器附近或壁内神经节交换神经元,节后纤维支配结肠左曲以下的消化管和盆腔脏器。
21.了解交感神经与副交感神经之间主要区别及双重支配概念。
22.了解内脏神经丛的概念。掌握主要丛(腹腔丛、直肠丛)的名称和位置。
23.了解内脏感觉神经的形态结构和功能特点。
24.掌握牵涉性痛的概念:
当某些内脏器官发生病变时,常在体表的一定区域产生感觉过敏或痛觉,这种现象称为牵涉
【手段与方法】
1.多媒体教学为主,配合传统的挂图、板书等教学手段。
2.采用直观教学法、启发式教学法和讨论式教学法进行教学。
3.课后观看解剖学教学VCD及陈列标本。
【重点与难点】
难点:迷走神经和舌下神经的组成、分支、支配及损伤后临床表现;内脏神经组成、特点;内脏运动神经组成、特点和支配;交感神经组成、分支、走行和支配;副交感神经组成、分支、走行和支配。
重点:迷走神经和舌下神经的组成、分支、支配及损伤后临床表现;交感神经特点、中枢部位、分支和支配;副交感神经特点、中枢部位、分支和支配;脊髓的外形。
【自学内容与要点】
内脏感觉神经、内脏神经丛、交感神经与副交感神经区别和内脏感觉神经及牵涉痛概念。
1.迷走神经和舌下神经的组成、分支、支配及损伤后临床表现。
2.内脏神经与躯体神经的区别。
3.内脏运动神经的组成和特点。
4.交感神经及副交感神经的组成、中枢部位、神经纤维和神经节及特点。
【基本问题】
1.简述迷走神经在喉部的分支分布情况。
2.迷走神经分布于腹部哪些器官?
3.内脏运动与躯体运动神经的主要区别有哪些?
4.交感神经与副交感神经的主要区别有哪些?
5.交感神经的节前纤维与节后纤维各有哪些去向?
6.何谓内脏神经丛?简述腹腔丛的位置及组成?
1.植物神经系& 2.交感干3.内脏大神经 4.星状神经节& 5.牵涉性痛
1.写出下列进出颅腔的脑神经:
眶上裂___、___、___、___&& 颈静脉孔___、___、___&& 内耳门___、___&&
圆孔___&&&&&& 卵圆孔___
2.写出下列反射的传入和传出的脑神经:
瞳孔对光反射:传入神经___
,传出神经___。
角膜反射:&&& 传入神经___ ,传出神经___。
3.写出支配舌各部分的脑神经:
舌前2/3粘膜一般感觉___&&& 舌前2/3味蕾___
舌后1/3粘膜一般感觉___& 舌后1/3味蕾___&&&&& 舌肌___
4.写出支配下列腺体的脑神经:
腮腺___ 下颌下腺___&
舌下腺___ 泪腺___& 肝___& 胰___
5.写出下列神经节分别与哪对脑神经有关:
睫状神经节___&
耳神经节___& 翼腭神经节___& 下颌下神经节___
6.一侧三叉神经损伤,张口时下颌偏向___;一侧面神经损伤时,口角偏向___;一侧舌下神经损伤,伸舌时舌尖偏向___。
7.交感神经的低级中枢位于___,椎前节位于___,包括___、___、___和___等。
8.白交通支属于___(节前、节后)纤维,共___对;
灰交通支属于___(节前、节后)纤维,共___对。
9.副交感神经的低级中枢位于___,位于颅部的副交感神经节包括___、___、___和___。
图面神经、翼腭神经节和耳神经节
/ &&&&&&&&&&&&&& &&&&&&&&&&&&&
教学学时数:3
【目的与要求】
1.掌握脊髓的位置、外形:
脊髓位于椎管内,上端平枕骨大孔处与延髓相连,下端在成人平第一腰椎体下缘。外形呈前后稍扁的圆柱形,有颈膨大与腰骶膨大;脊髓末端变细,称脊髓圆锥,自此向下延为细长的无神经组织的终丝;脊髓表面可见6条纵行的沟裂,即前正中裂、后正中沟、左右前后外侧沟;腰、骶、尾部的脊神经前后根要在椎管内下行一段距离,才能到达各自相应的椎间孔,这些在脊髓末端下行的脊神经根称马尾。
2.掌握脊髓节段的概念、脊髓节段与椎骨的对应关系及临床意义:
每一对脊神经前、后根的根丝附着的范围即是一个脊髓节段。脊髓可分为31节段:即8个颈节、12个胸节、5个腰节、5个骶节和1个尾节。在成人,脊柱的长度与脊髓的节段并不完全对应,一般的推算方法为:第一至第四颈髓节段大致与同序数椎骨相对应,第五至第八颈髓节段和第一至第四胸髓节段与同序数椎骨的上方第一节椎体平对,第五至第八胸髓节段与同序数椎骨上方第二节椎体平对,第九至第十二胸髓节段与同序数椎骨上方第三节椎体平对,腰髓节段约平对第十至十二胸椎,骶、尾髓节段约平对第一腰椎。了解脊髓节段与椎骨的对应关系,对病变和麻醉的定位具有重要意义。
3.掌握脊髓横切面上灰、白质的配布及各部名称:
在脊髓横切面上,可见中央有一细小的中央管,围绕中央管周围是“H”形灰质,灰质的外面是白质。每侧灰质可分为前角(柱)、后角(柱)和侧角(柱)、中间带、灰质前、后连合和中央灰质。白质可分为前索、后索和外侧索,在灰质前连合的前方有纤维横越,称白质前连合。
4.掌握灰质主要核团(前角运动细胞、后角固有核、胸核、胶状质、中间外侧核)的位置及机能意义:
前角运动细胞位于前角的最腹侧,包括大型的ά-运动神经元和小型的γ-运动神经元,前者的纤维支配梭外肌,引起关节运动,后者的纤维支配梭内肌,其作用与肌张力调节有关。后角固有核位于后角,它接受大量的后根传入纤维。胸核位于中间带,仅见于C8-L3节段,它发出纤维上行止于小脑。胶状质位于后角,它对分析、加工脊髓的感觉信息特别是痛觉信息起重要作用。中间外侧核位于T1-L2(或L3)节段的侧角,是交感神经节前神经元胞体所在的部位。
5.掌握脊髓主要上行纤维束(薄束、楔束、脊髓丘脑束)的位置、起止和机能性质:
薄束、楔束位于脊髓后索内,其中薄束起自同侧第5胸节以下的脊神经节细胞的中枢突,楔束起自同侧第4胸节以上的脊神经节细胞的中枢突,止于延髓的薄束核和楔束核。薄束和楔束分别传导来自同侧下半身和上半身的肌、腱、关节和皮肤的本体感觉和精细触觉。脊髓丘脑束位于脊髓外侧索和前索内,主要起自脊髓灰质的后角固有核,纤维经白质前连合交叉越边后上升,止于丘脑腹后外侧核,传导对侧肢体的痛、温、压和粗触觉。
6.掌握脊髓主要下行纤维束(皮质脊髓束、红核脊髓束、前庭脊髓束)位置、起止及机能意义:
皮质脊髓束位于脊髓外侧索和前索内,起自大脑皮质中央前回中、上部和中央旁小叶前部,大部分纤维在延髓锥体交叉处交叉到对侧下行,形成皮质脊髓侧束,少量未交叉纤维在同侧下行,形成皮质脊髓前束,止于脊髓前角细胞,支配躯干、四肢骨骼肌的随意运动。红核脊髓束起自中脑红核,纤维交叉到对侧在脊髓外侧索下行,兴奋支配屈肌的运动神经元。前庭脊髓束起自前庭神经核,在同侧脊髓外侧索下行,兴奋支配伸肌的运动神经元。
7.了解Rexed脊髓灰质细胞构筑板层概念。
8.了解脊髓小脑前、后束的位置、起止和机能意义。
9.了解网状脊髓束、固有束、内侧纵束、顶盖脊髓束的机能概念。
【手段与方法】
1.多媒体教学为主,配合传统的挂图、板书等教学手段。
2.采用直观教学法、启发式教学法和讨论式教学法进行教学。
3.课后观看解剖学教学VCD及陈列标本。
【重点与难点】
难点:脊髓的内部结构。
重点:脊髓内部主要的灰质团块和主要的上、下行传导束。
【自学内容与要点】
脊髓灰质细胞构筑(Rexed)分层及其与灰质各核团的对应关系;白质内的其它上、下行纤维束。
1.脊髓的位置与外形。
2.马尾的位置与组成。
3.脊髓的内部灰质的形态、分部以及主要核团(后角边缘核、胶状质、后角固有核、中间外侧核、骶副交感核和前角运动细胞)的位置和机能。
4.脊髓白质的主要传导束(薄束,楔束,脊髓丘脑束,皮质脊髓前、侧束,红核脊髓束)的位置与机能。
【基本问题】
1.第6胸椎骨骨折引起脊髓左侧半横断伤,试问患者会出现哪些症状?为什么?
2.脊髓灰质中的前角、侧角和后角中的神经细胞各属什么性质?
3.脊髓的白质可分为哪几个索?每索中各有哪些主要传导束?
1.脊髓位于___,上端平___处与延髓相连,下端在成人平___,有两个膨大是___和__,它们分别位于___、___。
2.脊髓前角运动神经元可分为___和___,其纤维分别支配___和___。
3.脊髓的主要上行传导束有___、___、___、___、___。
图脊髓颈膨大横切面(成人)
/ &&&&&&&&&&&
&&&&&&&&&&&
教学学时数:3
【目的与要求】
1.掌握脑干的组成、各部的外形、第四脑室的位置、联通及室底结构:
脑一般可分为六部分:端脑、间脑、中脑、脑桥、延髓和小脑。通常把延髓、脑桥和中脑合称为脑干。延髓腹面:锥体、锥体交叉、橄榄;延髓背面:薄束结节、楔束结节、小脑下脚。脑桥腹面:脑桥基底部、基底沟、小脑中脚、脑桥小脑三角;脑桥背面:小脑上脚。中脑腹面:大脑脚、脚间窝、后穿质;中脑背面:上丘、下丘、上丘臂、下丘臂。第四脑室是位于延髓、脑桥的背面与小脑之间的空腔,向上借中脑水管与第三脑室相通,向下借第四脑室正中孔、外侧孔与脑蛛网膜下隙相通。
第四脑室底为菱形窝,由延髓上部和脑桥的背面构成,二者以髓纹为界。每侧半菱形窝以界沟分为内、外侧部,外侧部称前庭区,其外侧角上的隆起称听结节;内侧部称内侧隆起,有舌下神经三角、迷走神经三角、面神经丘、蓝斑等结构。
2.掌握脑神经核的位置、纤维联系及机能意义:
脑神经核按性质可分为四种,即躯体运动核、内脏运动核、内脏感觉核、躯体感觉核。
1)躯体运动核包括动眼神经核、滑车神经核、三叉神经运动核、展神经核、面神经核、疑核、副神经核和舌下神经核。动眼神经核位于中脑上丘阶段,大脑水管的腹侧,发出纤维参与组成动眼神经,支配上、下、内直肌、下斜肌和上睑提肌;滑车神经核位于中脑下丘阶段,大脑水管的腹侧,发出纤维组成滑车神经,支配上斜肌;展神经核位于脑桥中下部,面神经丘深面,发出纤维组成展神经,支配外直肌;舌下神经核位于延髓上部,舌下神经三角的深面,发出纤维组成舌下神经,支配舌内、外肌。&&&&&&&&&&&&&&&&&&&&&&&
&&&&&&&&&&&&&&&&&&&&&&&&&&&&&&&&&&&&&&&&&&&&&&&&&&&&&&&&&&&三叉神经运动核位于脑桥中部,发出纤维参与组成三叉神经,支配咀嚼肌等;面神经核位于脑桥下部,发出纤维参与组成面神经,支配面肌等;疑核位于延髓网状结构中,发出纤维参与组成舌咽神经、迷走神经和副神经,支配咽喉肌等;副神经核位于延髓下部和上段颈髓中,发出纤维参与组成副神经,支配胸锁乳突肌和斜方肌上部。
2)内脏运动核包括动眼神经副核、上泌涎核、下泌涎核和迷走神经背核。动眼神经副核位于中脑上丘平面,动眼神经核的背内侧,发出纤维参与组成动眼神经,在睫状神经节换元后,其节后纤维支配瞳孔括约肌和睫状肌;上泌涎核位于脑桥下部,发出纤维参与组成面神经,在翼腭神经节、下颌下神经节换元后,其节后纤维支配泪腺、舌下腺和下颌下腺的分泌;下泌涎核位于延髓橄榄上部,发出纤维参与组成舌咽神经,在耳神经节换元后,其节后纤维支配腮腺的分泌;迷走神经背核位于延髓背面迷走神经三角深面,发出纤维参与组成迷走神经,在相应的器官旁或内的终节换元后,其节后纤维支配颈部和胸、腹腔大部分脏器的活动。
3)内脏感觉核即孤束核,位于脑桥下部与延髓内侧丘系交叉平面之间,其上端的味觉核接受自面神经、舌咽神经和迷走神经传来的味觉纤维,其余部分接受来自舌咽神经和迷走神经的一般内脏感觉纤维。
4)躯体感觉核包括三叉神经中脑核、三叉神经脑桥核、三叉神经脊束核。蜗神经核和前庭神经核三叉神经中脑核接受来自咀嚼肌的本体感觉冲动;三叉神经脑桥核接受头面部皮肤、口腔软组织和牙的触、压觉冲动,三叉神经脊束核接受头面部皮肤和口、鼻腔粘膜的痛觉冲动。蜗神经核接受蜗神经初级听觉纤维;前庭神经核接受前庭神经初级平衡觉纤维。
【手段与方法】
1.多媒体教学为主,配合传统的挂图、板书等教学手段。
2.采用直观教学法、启发式教学法和讨论式教学法进行教学。
3.课后观看解剖学教学VCD及陈列标本。
【重点与难点】
难点:脊髓内部结构,脊髓内的上、下行纤维束;脑神经核和非脑神经核的位置和性质。
脑干的外型;薄束核和楔束核及几个丘系、皮质脊髓束、皮质核束的位置和性质。
【自学内容与要点】
外侧丘系、脑干网状结构、脑干各部代表性横切面。
1.脑干的组成、位置、外形第Ⅲ~Ⅻ对脑神经出入脑的部位。
2.第四脑室的位置、构造与交通。
3.脑干内脑神经核的位置和性质。
【基本问题】
1.脑干的组成、脑干各部外形上的主要结构及其发出的脑神经?
2.脑干内有哪些脑神经核?它们的性质如何?
3.脑干内脑神经核与相对应的脑神经的关系。
锥体与锥体交叉
1.脑一般可分为__、___、___、___、___、___六个部分,人们通常把___、___和___三部分合称为脑干。
2.菱形窝即第四脑室底,是由___和___的背面构成。在靠近髓纹上缘的内侧隆起脑桥部有一圆形隆突,称___,内含___和___。菱形窝髓纹以下的延髓部可见两个小三角区,即___和___,分别内含___和___。
3.脑干的脑神经核中,内脏运动核有___、___、___、___,它们发出的纤维走在___、___、___、___四对脑神经中。躯体运动核包括___、___、___、___、___、___、___和___。
4.孤束核为___核,接受___、___、___三条脑神经来的纤维。
5.疑核发出的纤维加入___、___和___三对脑神经,支配___。
图& 脑干腹侧面、背侧面
/ &&&&&&&&
&&&&&&&&&&&&
教学学时数:3
【目的与要求】
1.掌握脑干内非脑神经核(薄束核、楔束核、下橄榄核、红核和黑质等)的位置、纤维联系及机能意义:
薄束核、楔束核分别位于延髓下部薄束结节和楔束结节的深面,接受来自薄束和楔束的纤维。它们发出纤维形成内侧丘系交叉,交叉后的纤维在中线两侧转折上行,形成内侧丘系。它们是向高级脑部传递躯体和四肢意识性本体感觉和精细触觉冲动的中继性核团。
下橄榄核位于延髓上部,橄榄的深面。它接受来自脊髓、脑干、大脑皮质、丘脑、基底核、红核和导水管周围灰质的纤维投射,发出的橄榄小脑纤维越边,脊髓小脑后束在其外侧加入,共同组成粗大的小脑下脚。下橄榄核参与修饰小脑对运动的控制,并参与小脑对运动的学习记忆和对反射的修饰。
红核位于中脑上丘至间脑尾侧平面,黑质的背内侧,红核的传入纤维主要来自小脑核、大脑皮质等,传出联系主要为脊髓、下橄榄核等。红核参与对躯体运动的控制。
黑质位于中脑脚底和被盖之间,并延伸至间脑尾侧。自尾状核和壳发出纤维止于黑质,再由黑质发出纤维返回尾状核和壳。黑质参与对躯体运动的调节。
2.了解脑干内部结构概况。
3.了解主要上、下行纤维在脑干各部的位置概况。
4.掌握锥体交叉、内侧丘系交叉、内侧丘系、斜方体、外侧丘系、三叉丘系的位置、构成及机能意义:
在延髓下端,锥体内由端脑发出的皮质脊髓束纤维大部分交叉到对侧脊髓侧索下行,形成锥体交叉。
延髓下部的薄束核、楔束核接受来自薄束、楔束的纤维,该二核发出的纤维在中央管腹侧的中线上左右交叉,称内侧丘系交叉。交叉后的纤维在中线两侧转折上行,形成内侧丘系。该系传递来自对侧躯体和四肢的意识性本体感觉和精细触觉冲动。
上橄榄核和蜗腹侧核的听觉纤维在脑桥中、下部被盖腹侧部横行,并在中线上交叉,形成斜方体。
起于双侧上橄榄核及对侧蜗背侧核和蜗腹侧后核的听觉纤维,在脑桥中、下部,上橄榄核的外侧,转折向上,形成外侧丘系。外侧丘系传递双侧的听觉冲动(对侧为主)。
三叉神经脊束核及大部分三叉神经脑桥核发出的三叉丘脑纤维,越边至对侧上行,组成三叉丘系。三叉丘系传递对侧面部皮肤、眼、牙和口、鼻腔粘膜的一般躯体感觉冲动。
5.了解脑干网状结构内最基本核团、联系和功能。
【手段与方法】
1.多媒体教学为主,配合传统的挂图、板书等教学手段。
2.采用直观教学法、启发式教学法和讨论式教学法进行教学。
3.课后观看解剖学教学VCD及陈列标本。
【重点与难点】
难点:脊髓内部结构,脊髓内的上、下行纤维束;非脑神经核的位置和性质。
内侧丘系、脊髓丘系、三叉丘系与皮质脊髓束、皮质核束的位置和性质。
【自学内容与要点】
外侧丘系、脑干网状结构、脑干各部代表性横切面。
1.非脑神经核(薄束核、楔束核、红核、黑质、脑桥核)的位置和性质。
2.内侧丘系、脊髓丘系、三叉丘系与皮质脊髓束、皮质核束的位置和性质。
【基本问题】
&脑干内有哪些传导束交叉?
1.内侧丘系 2.斜方体
1.视觉反射中枢是___,听觉反射中枢是___。
2.三叉神经脑桥核和脊束核为___核,主要接受来自___的传入纤维,这些纤维主要经__神经入脑,入脑后纤维分别止于此二个核团。其中止于三叉神经脊束核的纤维在脑干内下行,形成___。
3.锥体束包括___和___。
4.分泌多巴胺的核团是___、分泌5-羟色胺的核团是___、分泌去甲肾上腺素的核团是___。
5.内侧丘系是___和___二核发出纤维,此纤维向前绕过中央灰质的腹侧,在中线上与对侧的交叉,称___。
6.瞳孔对光反射中枢位于___,角膜反射中枢位于___。
图延髓橄榄中部横切面
脑桥中部横切面
图& 中脑上丘段横切面
/ &&&&&&& &&&
&&&&&&&&&&&
教学学时数:3
【目的与要求】
1.掌握小脑的位置、外形和分叶:
小脑位于颅后窝,后上方隔着小脑幕,与端脑枕叶底面相对;前下方与脑干之间,籍三对小脑脚相连。小脑中间比较狭窄的部位,称小脑蚓,两侧膨大的部分,称小脑半球。小脑表面有二条深沟将小脑分为3个叶:在小脑上面的原裂,将小脑分为前叶和后叶;在小脑下面,后叶与绒球小结叶之间,籍后外侧裂为界。前叶与后叶合称为小脑体。
2.了解小脑扁桃体的位置及临床意义。
3.了解小脑的内部构造。
4.掌握小脑核的位置、组成及主要纤维联系:
包埋于小脑髓体的灰质团块,称小脑核或小脑中央核,包括4对核:顶核、球状核、栓状核和齿状核。球状核和栓状核合称为中间核。顶核和中间核接受脊髓小脑的传出纤维,而齿状核接受大脑小脑的传出纤维。
5.掌握三对小脑脚的位置、主要纤维构成及机能意义:
小脑共有上、中、下三对脚:小脑中脚起自脑桥基底部的脑桥核,弯向背侧连于小脑;小脑下脚主要起自脊髓和下橄榄核,在小脑中脚的内侧进入小脑;小脑上脚大部分由小脑的传出纤维构成,经小脑中脚前内侧潜入脑桥上部的背面。
6.掌握间脑的位置、分部及外形、第三脑室的位置、形态和连通:
间脑位于脑干与端脑之间,连接大脑半球和中脑。间脑分为5个部分:背侧丘脑、后丘脑、上丘脑、底丘脑和下丘脑。间脑中间有一窄腔即第三脑室,分隔左右间脑,前通过室间孔与侧脑室相通,后通过中脑水管与第四脑室相通。
7.了解背侧丘脑内部构造的概况。
8.掌握特异性核团的位置及纤维联系:
特异性中继核团代表进化过程中较新的丘脑核群,包括腹前核、腹外侧核、腹后核。腹前核和腹外侧核主要接受小脑齿状核、苍白球、黑质的传入纤维,经它们转接,并发出纤维投射至躯体运动中枢,调节躯体运动。腹后核包括腹后内侧核和腹后外侧核。前者接受三叉丘系和由孤束核发出的味觉纤维,后者接受内侧丘系和脊髓丘系的纤维。腹后核发出纤维主要投射至大脑皮质中央后回的躯体感觉中枢及相关的其它中枢。
9.了解上丘脑、后丘脑、底丘脑内部构造概况及机能意义。
10.掌握下丘脑内部构造概况、重要核团及下丘脑的纤维联系和机能:
下丘脑位于背侧丘脑的下方,组成第三脑室侧壁的下半和底壁,上方借下丘脑沟与丘脑分界,前端达室间孔,后端与中脑被盖相续,包括视交叉、灰结节、漏斗、垂体、乳头体等。下丘脑的主要核团有视上核、室旁核等。由下丘脑至神经垂体的纤维起自室旁核和视上核,分别称室旁垂体束和视上垂体束,输送加压素和催产素到神经垂体,再通过神经垂体的血管扩散到全身。下丘脑是神经内分泌中心,也是皮质下自主神经活动高级中枢,对机体体温、摄食、生殖、水盐平衡和内分泌活动等进行广泛的调节。下丘脑与边缘系统有密切联系,从而参与情绪行为的调节。下丘脑的视交叉上核与人类昼夜节律有关,具有调节机体昼夜节律的功能。
【手段与方法】
1.多媒体教学为主,配合传统的挂图、板书等教学手段。
2.采用直观教学法、启发式教学法和讨论式教学法进行教学。
3.课后观看解剖学教学VCD及陈列标本。
【重点与难点】
难点:小脑的纤维联系。
重点:小脑外型及分叶;间脑的位置、分部,背侧丘脑的位置、外型及主要核团的位置和功能。
【自学内容与要点】
1.小脑的位置、外形及分叶。2.间脑的位置和分部。
【基本问题】
1.按进化,小脑分为哪几部分?各有何功能?2.间脑的位置、分部以及各部外形上的主要结构。3.试述背侧丘脑的分部及主要核团的纤维联系。4.后丘脑与下丘脑的主要核团与功能。
小脑扁桃体
1.小脑核有___对,最大的是___。小脑的主要功能是___、___和___。
2.小脑体又可分为若干小叶,其中一个位于小脑半球下面并靠近延髓背面的称为___。
3.间脑位于脑干与端脑之间,中间有一窄腔即___;间脑可分为___、___、___、___、___五个部分。
4.丘脑内部的灰质被分隔成三大核群是___、___和___。
5.后丘脑包括___和___。
6.下丘脑位于___,由下丘脑至神经垂体的纤维起自__核和__核,分别称___、___,输送后叶加压素和催产素到神经垂体。下丘脑是___中心,它也是___的高级中枢。
新余学院人体解剖学教案
/ &&&&&&& && &&&&&&&&&&&&
教学学时数:3
【目的与要求】
1.掌握端脑外形、大脑半球主要沟裂、分叶、重要脑回:
端脑即左右大脑半球。左右大脑半球之间为纵行的大脑纵裂,纵裂的底面连接两半球宽厚的纤维束板,即胼胝体。大脑和小脑之间为大脑横裂。每个半球分为上外侧面、内侧面和下面。半球表面有三条恒定的沟:外侧沟、中央沟、顶枕沟,将每侧大脑半球分为五叶:额叶、顶叶、枕叶、颞叶和岛叶。大脑半球各面的重要脑回如下,半球上外侧面:中央前回、中央后回、额上、中、下回、缘上回、角回、颞上、中、下回以及颞横回等;半球内侧面:中央旁小叶、楔回、舌回、扣带回等;半球底面:嗅球、嗅束、嗅三角、前穿质、海马旁回、钩、齿状回、海马、海马结构等。
2.掌握基底核概念、纹状体概念及机能意义:
基底核位于白质内,位置靠近脑底,包括纹状体、屏状核、杏仁体。纹状体由尾状核和豆状核组成。在种系发生上,尾状核及壳是较新的结构,合称新纹状体,苍白球为较旧的结构,称旧纹状体。纹状体是锥体外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在调节躯体运动中起到重要作用。
3.了解白质纤维的区分。
4.掌握内囊的概念、形态、各种纤维束的位置及临床意义:
内囊由宽厚的白质纤维板构成。位于丘脑、尾状核和豆状核之间。在水平切面上,内囊是一“V”形的白质板,分内囊前肢、内囊膝和内囊后肢三部。经内囊前肢的投射纤维:额桥束和由丘脑背内侧核投射到额叶前部的丘脑前辐射;经内囊膝部的投射纤维:皮质核束;经内囊后肢的投射纤维:皮质脊髓束、皮质红核束、顶枕颞桥束、丘脑中央辐射、丘脑后辐射、视辐射、听辐射等。当内囊损伤广泛时,患者会出现偏身感觉丧失(丘脑中央辐射受损),对侧偏瘫(皮质脊髓束、皮质核束损伤)和偏盲(视辐射受损)的“三偏”症状。
5.掌握侧脑室位置、形态、分部和通连:
侧脑室左右各一,位于大脑半球内,延伸至半球的各个叶,分为四部分:中央部位于顶叶内,前角伸向额叶,后角伸向枕叶,下角伸向颞叶内。侧脑室经左右室间孔与第三脑室相通。室腔内有脉络丛。
【手段与方法】
1.多媒体教学为主,配合传统的挂图、板书等教学手段。
2.采用直观教学法、启发式教学法和讨论式教学法进行教学。
3.课后观看解剖学教学VCD及陈列标本。
【重点与难点】
难点:端脑外形、大脑半球主要沟裂、分叶、重要脑回;
内囊的概念、形态、各种纤维束的位置及临床意义。
重点:端脑分叶、重要脑回;内囊各种纤维束的位置及临床意义。
【自学内容与要点】
&连合系及投射系。
1.大脑半球的外形及分叶与各面的主要沟和回。
2.基底核包括哪些核团?何谓纹状体、新纹状体和旧纹状体?
3.内囊的位置、分部、各部内通过的纤维束名称。
【基本问题】
1.侧脑室的位置、形态、分部与交通。
2.内囊的位置、分部及各部内通过的纤维束名称和排列、排列及损伤后会出现什么功能障碍,为什么?
纹状体 内囊
1.端脑由两侧大脑半球借___连接而成,每个大脑半球以3条恒定的沟分为5叶,此3条沟是___、___和___,此5叶是___、___、___、___和___。
2.侧脑室位于___,分为___、___、___和___4部分,经___孔与___交通。
3.基底核包括___、___和___,其中豆状核又分为___和___;___和___合称为纹状体;___和___合称新纹状体;___称为旧纹状体。
4.一侧内囊损伤出现的“三偏”症状是指___、___和___。
图内囊纤维束排列示意图
教学学时数:3~5
【目的与要求】
1.了解大脑皮质构造概况。
2.掌握皮质功能定位:
大脑半球是脑的最重要部分,是高级神经活动的物质基础。机体各种功能活动的最高中枢在大脑皮质具有定位关系,形成许多重要中枢。大脑皮质的重要机能定位为:第一躯体运动区,位于中央前回和中央旁小叶前部(4、6区);第一躯体感觉区,位于中央后回和中央旁小叶后部(3、1、2区);视觉区,在距状沟上下的枕叶皮质(17区);听觉区,在颞横回(41、42区);运动性语言中枢,在额下回后部(44、45区);书写中枢,在额中回后部(8区);听觉性语言中枢,在颞上回后部
(22区);视觉性语言中枢,在角回(39区)。
3.了解优势半球的概念。
4.了解边缘叶及边缘系统的概念。
5.掌握躯干四肢意识性本体感觉(含皮肤精细触觉)传导路的组成,各级神经元胞体及纤维束在中枢内的位置、丘系交叉水平、皮质投射区,了解损伤后主要临床表现:
此通路由三级神经元组成,第一级神经元为脊神经节细胞。第二级神经元的胞体在薄、楔束核内,由此二核发出的纤维在延髓形成内侧丘系交叉,交叉后的纤维转折向上,称内侧丘系。第三级神经元的胞体在背侧丘脑的腹后外侧核,皮质投射区主要为中央后回的中、上部和中央旁小叶的后部。
6.了解非意识性本体感觉通路的概况。
7.掌握躯干、四肢痛、温、粗触觉传导路的组成,各级神经元胞体所在位置、纤维走行、越边位置及皮质投射区,了解损伤后的主要表现:
此通路由三级神经元组成,第一级神经元为脊神经节细胞。第二级神经元的胞体主要位于脊髓灰质第Ⅰ、Ⅳ到Ⅶ层,它们发出纤维上升1-2节段经白质前连合到对侧上行,组成脊髓丘脑侧束和脊髓丘脑前束。第三级神经元胞体在背侧丘脑的腹后外侧核,皮质投射区主要为中央后回的中、上部和中央旁小叶的后部。
8.掌握头面部痛、温、触觉传导通路的概况:
此通路由三级神经元组成,第一级神经元为三叉神经节。第二级神经元的胞体在三叉神经脊束核和三叉神经脑桥核内,它们发出纤维交叉到对侧,组成三叉丘系。第三级神经元的胞体在背侧丘脑的腹后内侧核,皮质投射区主要为中央后回的下部。
9.掌握视觉传导通路的组成、纤维交叉位置及交叉情况、经过内囊的位置、皮层投射区及不同部位损伤后的视野变化:
此通路由三级神经元组成,第一级神经元为视网膜的双极细胞。第二级神经元为视网膜的节细胞,节细胞的轴突在视神经盘处集合成视神经,视神经经视神经管入颅腔,形成视交叉。在视交叉中,来自两眼视网膜鼻侧半的纤维交叉,交叉后加入对侧视束,来自视网膜颞侧半的纤维不交叉,进入同侧视束。第三级神经元胞体在外侧膝状体,由外侧膝状体发出纤维组成视辐射,经内囊后肢投射到端脑距状沟两侧的视区。当视觉传导通路的不同部位受损时,可引起不同的视野缺损。一侧视神经损伤可致该侧眼视野全盲;视交叉中交叉纤维损伤可致双眼视野颞侧半偏盲;一侧视交叉外侧部的不交叉纤维损伤,则患侧视野的鼻侧半偏盲;一侧视束及以后的部位受损,可致双眼病灶对侧视野同向性偏盲。
10掌握瞳孔对光反射的路径及临床意义:
瞳孔对光反射的通路如下:视网膜→视神经→视交叉→两侧视束→上丘臂→顶盖前区→两侧动眼神经副核→动眼神经→睫状神经节→节后纤维→瞳孔括约肌收缩→两侧瞳孔缩小。瞳孔对光反射消失,可能预示病危。
【手段与方法】
1.多媒体教学为主,配合传统的挂图、板书等教学手段。
2.采用直观教学法、启发式教学法和讨论式教学法进行教学。
3.课后观看解剖学教学VCD及陈列标本。
【重点与难点】
难点:传导通路中各级神经元位置及纤维交叉部位。
浅、深感觉的传导通路; 视觉传导通路。
【自学内容与要点】
第二躯体运动、感觉中枢;
1.大脑皮质主要的功能定位。2..四大主要感觉传导通路。
【基本问题】
1.传导通路中各级神经元位置及纤维交叉部位。
2.大脑皮质语言中枢的部位、损伤后会出现什么症状?
3.躯干和四肢浅、深感觉传导通路交叉前、后损伤各出现什么症状?在哪一侧?为什么?
4.试述视觉传导通路及各部损伤后的症状?
5.针刺小指皮肤引起的痛觉经何途径传至大脑皮质?
6.下牙疼痛经何途径传至大脑皮质?
1.第1躯体运动区位于___和___,包括Brodmann第___、___区。
2.第1躯体感觉区位于___和___,包括Brodmann第___、___、___区。
3.视觉区位于___,相当于Brodmann第___区。
4.听觉区位于___,相当于Brodmann第___、___区。
5.躯干和四肢痛温觉和粗触觉压觉传导通路的第1级神经元为
___,第2级神经元胞体位于___,第3级神经元胞体位于___,它们发出纤维称___ , 经 ___ 投射到& __和__。
6.视辐射损伤出现的视野障碍为___。
图大脑皮质主要功能定位
/ &&&&&&&&& &&&&&&&&&&&&
教学学时数:3
【目的与要求】
1.了解锥体系上、下两级神经元的概念及上、下两级神经元管理骨骼肌随意运动的基本情况。
2.掌握皮质核束的起始、经过内囊的部位、终止于双侧与对侧运动性脑神经核的情况:
皮质核束主要由中央前回下部的锥体细胞的轴突集合而成,下行经内囊膝部至大脑脚底中3/5的内侧部,大部分终止于双侧脑神经运动核(动眼神经核、滑车神经核、展神经核、三叉神经运动核、面神经核上部、疑核和副神经脊髓核),小部分纤维完全交叉到对侧,终止于面神经核下部和舌下神经核。
3.掌握面神经、舌下神经核上瘫、核下瘫的主要表现:
一侧上运动神经元受损,可产生对侧眼裂以下的面肌和对侧舌肌瘫痪,表现为病灶对侧鼻唇沟消失,口角下垂并向病灶侧偏斜,流涎,不能作鼓腮、露齿等动作,伸舌时舌尖偏向病灶对侧,为核上瘫。一侧面神经下运动神经元受损,可致病灶侧所有面肌瘫痪,表现为额横纹消失,眼不能闭,口角下垂,鼻唇沟消失等;一侧舌下神经下运动神经元受损可致病灶侧全部舌肌瘫痪,表现为伸舌时舌尖偏向病灶侧,为核下瘫。
4.掌握皮质脊髓束的起始、经过内囊和脑干各段的位置、交叉和终止情况及,损伤后的主要表现:
由中央前回中、上部和中央旁小叶前部皮质的锥体细胞轴突集中而成,下行经内囊后肢的前部、大脑脚底中3/5的外侧部和脑桥基底部至延髓锥体。在锥体下端,约75%--90%的纤维交叉到对侧,形成锥体交叉。交叉后的纤维继续于对侧脊髓侧索内下行,称皮质脊髓侧束,此束沿途发出侧支,逐节终止于前角细胞,支配四肢肌。小部分未交叉的纤维在同侧脊髓前索内下行,称皮质脊髓前束,该束仅达上胸节,并经白质前连合逐节交叉至对侧,终止于前角细胞,支配躯干和四肢肌的运动。皮质脊髓前束中有一部分纤维始终不交叉而止于同侧脊髓前角细胞,主要支配躯干肌。一侧皮质脊髓束在锥体交叉前受损,主要引起对侧肢体瘫痪,在锥体交叉后受损,主要引起同侧肢体瘫痪。
5.掌握锥体系上、下运动神经元损伤后的不同表现:
上运动神经元损伤(核上瘫):指脊髓前角细胞和脑神经运动核以上的锥体系损伤,即锥体细胞或其轴突即锥体束的损伤。表现为随意运动障碍。①肌张力增高,故称痉挛性瘫痪(硬瘫);②早期肌萎缩不明显;③深反射亢进;④浅反射减弱或消失;⑤出现病理反射等。&&&&&&&
下运动神经元损伤(核下瘫):指脑神经运动核和脊髓前角细胞以下的锥体系损伤,即脑神经运动核和脊髓前角细胞以及它们的轴突的损伤。表现为随意运动障碍。①肌张力降低,称弛缓性瘫痪(软瘫);②肌萎缩;③深反射消失;④浅反射消失;⑤不出现病理反射。
6.了解锥体系不同部位损伤后运动障碍的特点。
7.掌握锥体外系的组成、机能概念:
锥体外系是指锥体系以外的影响和控制躯体运动的一切传导路径,包括大脑皮质、纹状体、背侧丘脑、中脑顶盖、红核、黑质、脑桥核、前庭核、小脑和脑干网状结构等以及它们的纤维联系。锥体外系的功能是调节肌张力,协调肌肉活动,维持体态姿势和习惯性动作等。
8.了解纹状体-黑质-纹状体环路、皮质-纹状体-背侧丘脑-皮质环路、皮质-脑桥-小脑-皮质环路的组成及损伤后的主要表现。
9.了解神经系统化学通路的概念。
10了解神经系统主要化学通路(胆碱能通路、胺能通路、氨基酸能通路、肽能通路)。
1.多媒体教学为主,配合传统的挂图、板书等教学手段。
2.采用直观教学法、启发式教学法和讨论式教学法进行教学。
3.课后观看解剖学教学VCD及陈列标本。
【重点与难点】
难点:面神经核上瘫、核下瘫与舌下神经核上瘫、核下瘫症状的不同。
下行纤维束。
【自学内容与要点】
&运动传导通路
【基本问题】
2.面神经核上瘫、核下瘫与舌下神经核上瘫、核下瘫症状的不同。
1.& &&2.& &&
/ &&&&&&&&&&&&&&&
【目的与要求】
教学学时数:3
1.掌握硬脊膜附着、硬膜外腔的特点及临床意义:
硬脊膜上端附于枕骨大孔边缘,与硬脑膜相延续,下部在第二骶椎水平逐渐变细,包裹马尾,末端附于尾骨。硬脊膜与椎管内面骨膜之间的疏松间隙称硬膜外隙,内含疏松结缔组织、脂肪、淋巴管和静脉丛,此隙略呈负压,有脊神经根通过,临床上进行硬膜外麻醉,就是将药物注入此隙,以阻滞脊神经根内的神经传导。
2.掌握硬脑膜的构造特点、形成及临床意义:
硬脑膜由两层合成,外层兼具颅骨内骨膜的作用,内层较外层坚厚,两层之间有丰富的血管和神经。硬脑膜与颅盖骨连接疏松,易于分离,当硬脑膜血管损伤时,可在硬脑膜与颅骨之间形成硬膜外血肿。硬脑膜在颅底处与颅骨结合紧密,故颅底骨折时,易将硬脑膜与脑蛛网膜同时撕裂,使脑脊液外漏。
硬脑膜的内层折叠形成若干板状突起(大脑镰、小脑幕、小脑镰、鞍隔等),深入脑各部之间,以更好地保护脑。硬脑膜在某些部位两层分开,内面衬以内皮细胞,构成硬脑膜窦(上矢状窦、下矢状窦、直窦、横窦、乙状窦、海绵窦等),内含静脉血,窦壁无平滑肌,不能收缩,故损伤时难止血,容易形成颅内血肿。
3.掌握脊髓蛛网膜特点、蛛网膜下腔、终池的位置及临床意义:
脊髓蛛网膜为半透明的薄膜,位于硬脊膜与软脊膜之间,与脑蛛网膜相延续。脊髓蛛网膜与软脊膜之间有较宽阔的间隙称蛛网膜下隙,隙内充满清亮的脑脊液。蛛网膜下隙的下部自脊髓下端至第二骶椎水平扩大,称终池,内有马尾。因此临床上常在第3、4或第4、5腰椎间进行腰椎穿刺,以抽取脑脊液或注入药物而不伤及脊髓。脊髓蛛网膜下隙与脑蛛网膜下隙相通。
4.掌握脑蛛网膜位置、小脑延髓池、蛛网膜粒的位置及机能意义:
脑蛛网膜薄而透明,缺乏血管和神经,与软脑膜之间为蛛网膜下隙,内充满脑脊液。此隙向下与脊髓蛛网膜下隙相通。在小脑与延髓之间,脑蛛网膜下隙扩大为小脑延髓池,临床上可在此进行穿刺,抽取脑脊液进行检查。蛛网膜靠近硬脑膜,特别是在上矢状窦处形成许多绒毛状突起,突入上矢状窦内,称蛛网膜粒。脑脊液经此渗入硬脑膜窦内,回流入静脉。
5.掌握软脊膜的特点、终丝位置、齿状韧带位置、形态、软脑膜及所形成的脉络组织:
软脊膜薄而富有血管,紧贴脊髓表面并延伸至脊髓的沟裂中,在脊髓下端移行为终丝。软脊膜在脊髓两侧脊神经前、后根之间形成齿状韧带,该韧带呈齿状,其尖端附于硬脊膜上,有固定脊髓的作用。齿状韧带还可作为椎管内手术的标志。软脑膜薄而富有血管,覆盖于脑的表面并深入沟裂中。在脑室的一定部位,软脑膜及其血管与该部位的室管膜上皮共同构成脉络组织。脉络丛是产生脑脊液的主要结构。
6.掌握脑动脉的来源、主要分支分布:
脑的动脉来源于颈内动脉和椎动脉。以顶枕沟为界,大脑半球的前2/3和部分间脑由颈内动脉分支供应;大脑半球后1/3及部分间脑、小脑和脑干由椎动脉供应。
颈内动脉的主要分支有大脑前动脉、大脑中动脉等,前者的皮质支分布于顶枕沟的前方半球内侧面、额叶底面的一部分和额叶、顶叶上外侧面的上部,中央支供应尾状核、豆状核前部和内囊前肢;后者的皮质支营养大脑半球上外侧面的大部分和岛叶,中央支又称豆纹动脉,垂直向上进入脑实质,营养尾状核、豆状核、内囊膝和后肢的前部。
椎动脉的主要分支有大脑后动脉等,其皮质支分布于颞叶的内侧面和底面及枕叶,中央支供应背侧丘脑、内外侧膝状体、下丘脑和底丘脑等。
7.掌握大脑动脉环的组成、位置及机能意义:
大脑动脉环由两侧大脑前动脉起始段、两侧颈内动脉末端、两侧大脑后动脉借前、后交通动脉连通而共同组成。位于脑底下方,蝶鞍上方,环绕视交叉、灰结节及乳头体周围。此环使两侧颈内动脉系与椎-基底动脉系相交通。当此环的某一处发育不良或被阻断时,可在一定程度上维持脑的血液供应。
8.了解脑静脉的配布及回流。
9.了解脊髓动脉的名称、来源及配布。
10.了解脊髓静脉的回流。
11.掌握脑室系统及脑脊液的产生和循环途径。
脑脊液是充满脑室系统(左右侧脑室、第三脑室、第四脑室)、蛛网膜下隙和脊髓中央管的无色透明液体,主要由脑室脉络丛产生。由侧脑室脉络丛产生的脑脊液经室间孔流至第三脑室,与第三脑室脉络丛产生的脑脊液一起,经中脑水管流入第四脑室,再汇合第四脑室脉络丛产生的脑脊液一起经第四脑室正中孔和两个外侧孔流入蛛网膜下隙,再沿蛛网膜下隙流向大脑背面,经蛛网膜粒渗透到硬脑膜窦(主要是上矢状窦)内,回流入血液中。
12.了解脑脊液的功能。
13.了解脑屏障的概念及组成。
14.掌握脑和脊髓三层被膜的名称和结构特点。
15.掌握硬膜外隙的位置和内容。
16.掌握蛛网膜下隙的位置与内容。
17.掌握终池的位置、内容和小脑延髓池的位置。
18.掌握硬脑膜窦的名称、位置及其引流途径。
19.掌握大脑的动脉来源及分布。
20.掌握大脑动脉环的位置、组成及机能。
21.了解颅内、外静脉的交通。
22.了解脑的静脉回流。
23.了解脊髓的动脉来源与静脉回流。
24.掌握脑脊液的产生与循环。
【手段与方法】
1.多媒体教学为主,配合传统的挂图、板书等教学手段。
2.采用直观教学法、启发式教学法和讨论式教学法进行教学。
3.课后观看解剖学教学VCD及陈列标本。
【重点与难点】
难点:小脑幕切迹;终池的位置、内容和小脑延髓池。
重点:硬膜外隙、蛛网膜下隙;大脑镰、小脑幕;海绵窦;脑脊液的产生及循环;大脑动脉环的位置,组成及功能。
【自学内容与要点】
1.脑和脊髓的被膜、血管。2.脑的血供。3.脑脊液循环。
【基本问题】
1.海绵窦的位置、交通、窦内和窦的外侧壁通过的结构及损伤后的表现。
2.脑脊液的产生及其循环途径。
3.为什么临床上做腰穿时,常在L3-4或L4-5腰椎棘突间隙进行?腰穿时穿刺针需经过哪些结构才能穿至蛛网膜下隙?
1.硬膜外隙 2.终池 &&&3.蛛网膜粒&&& 4.蛛网膜下隙 5.大脑动脉环&&
1.脑的动脉来源于___和___,分别供应___、___。
2.椎动脉自___分出,穿经___和___进入颅腔。
3.大脑中动脉由___发出,皮质支供应___和___,中央支供应___、___
、__和 ___。
图海绵窦(冠状切面)
《人体解剖学》第二版
2.参考资料:
《人体解剖学》第六版 柏树令主编& 人民卫生出板社
《局部解剖学》第五版 彭裕文主编& 人民卫生出板社
《人体解剖彩色图谱》 郭光文主编& 人民卫生出板社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舌下系带息肉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