著名骨科专家家孟和负面新闻

<input name=s type=radio .cn
专访衡水市四院创伤骨科主任孟宪卿
2014年,对于衡水市四院创伤骨科来说,又是一个技术创新丰收年,多项新技术的临床应用,填补了全市空白,刷新了行业第一。
  2014年,对于衡水市四院创伤骨科来说,又是一个技术创新丰收年,多项新技术的临床应用,填补了全市空白,刷新了行业第一。尤其是依靠自身技术,为一名72岁的患者成功实施了肩关节置换手术,不仅填补了我市在肩关节置换领域的空白,也标志着我市人工肩关节置换术已步入国内领先水平。
  多年来,&挑战技术难题,造福广大患者,引领行业风向&一直是创伤骨科始终不变的信念与追求。今天,我们走进市四院创伤骨科,和孟宪卿主任一起认识、了解创伤骨科的尖端技术。
  记者:孟主任您好。提起市四院骨科,毫不夸张地说,它已经成为全市乃至全省业界的一颗&明珠&,曾被省卫生厅批准为&河北省重点发展学科&。咱们创伤骨科是由大骨科细化而来的吗?
  孟宪卿:是的。四院骨科经过六十余年的发展,经过几代专家坚持不懈地努力下,形成了鲜明的学科特色。为了更好地进行学科建设,适应医学发展要求,2007年6月,我们骨科开始细化分科,创伤骨科也由此而来。
  创伤骨科从建立开始,对于我来讲既是一个机遇,更是一个挑战。所谓机遇,就是让创伤骨科的发展有了更大的空间,在人员投入、各项指标,其他投入等方面与过去相比都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而所谓挑战,就是创伤骨科的建立需从无到有,从小到大,且在成长的过程中也会经历一些艰辛和困苦,都是所要面临的挑战。
  分科越细,专业越精。在大骨科的基础上,经过这几年不断地发展与壮大,创伤骨科已经发展成为我市治疗外力造成的骨折创伤(除脊柱外)最权威、最有代表性的的科室,目前已形成以治疗上肢骨折、下肢骨折、骨盆骨折、肩胛骨骨折等为主,集教学、科研等为一体的全方位发展的学科。可以说,目前我们创伤骨科在严重创伤损伤控制、四肢骨折微创治疗、骨盆髋臼骨折治疗、骨髓炎治疗等方面都达到了全市领先、全省乃至全国一流水平。
  记者:去年1月份,创伤骨科成功为一名72岁的老先生实施了肩关节置换手术。这个成功的案例,在全市医疗界引起了不小的轰动。
  孟宪卿:这个病例我印象太深刻了,因为这是我们创伤骨科完全依靠自己的力量独立完成的肩关节置换手术第一例,当然,在全市也属首例。
  我记得特别清楚,患者是景县一位72岁的老大爷,术后效果特别好。老大爷自家有15亩地,到去年麦收的时候,都能下地干活了。
  我们业界都了解,肩关节创伤及其疾病一直是国内骨外科研究的一大难题,作为人体活动最多的关节,其活动范围最大、最不稳定,再加上腋窝部位神经血管众多,而且肩袖的修复需要医生具有高超的技术。可以说,掌握这项技术的难度之大不言而喻。目前,此项技术在国内也仅少数大城市的&三甲&医院能开展,并且仅几年时间。
  我们接触肩关节置换术,是前几年在北京某顶尖医院学习进修时,由于是尖端技术,当时人家非常注重保密工作,每到关键的步骤,都是用英语讲解,很难掌握。后来,只要了解到哪里开展肩关节置换的学术会,我都不辞辛苦,奔波千里去学习,日子长了,我在肩关节置换术中对肩袖修复、安放高度和后倾角把握的关键技术上,掌握了丰富的理论知识。
  2012年,在梁君奎院长等院领导的积极努力下,四院成功邀请到北京某知名骨科医院专家,来我们这儿开展了全市第一例肩关节置换术。我非常幸运,参加了手术的全过程,并对手术过程进行了全程录像。接下来一年多的时间里,我无数次地观看录像并反复研究,可以说对这项尖端技术做到了胸有成竹。
  去年年初,有了景县老大爷手术成功的案例,创伤骨科的影响力更大,同时我们的信心倍增,一年下来,完成肩关节置换手术近10例。
  记者:肩关节置换手术的独立完成,可以说是四院创伤骨科技术进步的又一里程碑。
  孟宪卿:技术是我们攻克难关、造福患者的关键所在。比如,用切开复位内固定术治疗各种复杂的肩胛骨骨折,创伤骨科都能够做,在全市里也是比较领先的。用微创mippo技术治疗肱骨干骨折,咱们也是比较先进的,这个技术,就是两边切开一点,把板子放进去,不用动大刀,伤害小,效果好。
  我重点说一下骨盆髋臼骨折。如果遇到这样的病人,一般的医院都得请北京积水潭医院的专家协助完成,但是咱们创伤骨科可以独立完成。我印象中,我市有一位小伙子,在东北出差时出了车祸,造成骨盆髋臼骨折,被送到当地一家省级知名医院,结果医院不敢做,建议去上一级医院治疗。最终,患者还是回到衡水,我们创伤骨科为他成功实施了手术。
  记者:技术不断创新的来源在哪里?
  孟宪卿:我们技术理论的提高可以说主要来源于三个方面。首先,科里的大夫每个人都有机会去顶尖专科医院进修学习半年或一年,比如像北京积水潭医院。在这些大医院,我们不但可以学习到最先进的行业理论,也有更多的机会观摩专家们的手术。其次,我们会关注并且参与全国各地的骨科学术会议,在学术会上,会聚集全国各地顶尖骨科专家,像中山医院、大连医学院、上海六院等医院的专家都在,经常就一个问题或者技术难点进行讨论、探讨、讲解,任何人都可以提问,就像一个大讲堂。通过参加学术会,我们提高自身的理论知识水平。还有就是书籍,各种国内外的权威专业书籍,不管有多贵,我们每个月都自费要买一些,丰富自己,从中获益。
  当然,任何高难度的技术,操作主体都是医生。有全身心投入的医生、有勇于奉献的医生、有任苦任劳的医生,才有精湛技术的出现。在这里我必须要说一下我们的团队,创伤骨科目前是一个13个人的技术梯队,老中青力量配备合理。
  基本的科室管理,我们都是按照医院要求进行的。我只说一下我们和别人不一样的。医院规定每天早上8时上班,但是创伤骨科多年如一日,都是7:20准时上班,在这多出的40分钟里,我们都是讨论前一天手术中的问题,并预定明天的手术。
  创伤骨科有一句话,很俗气但是很实在:病人需要干什么,我们就干什么。多的时候,我们每天要做8&10台手术,真是一天就能吃上一顿饭。病患多的时候,科里每个大夫几个星期都没有休息过的经历,因为我们的时间是病人决定的。
  再苦再累,当看见病人因为我们的付出而转危为安时,我们就觉得值了。
  记者:目前,创伤骨科已经站在了一个制高点上,今后,您会带领科室怎样继续一路前行?
  孟宪卿:目前一般的医院,包括咱们下边各县医院都开展了创伤骨科这一块,就说普通的骨折治疗已经不是难题。
  我们目前也是今后着重开展的是骨折并发症,如骨感染、骨折不愈合、骨折畸形愈合方面的治疗。通俗来讲,就是骨折经第一次治疗后又出现化脓、发烧、没愈合、畸形等现象,到咱们创伤骨科再来治疗。
  当然这有非常大的难度,但是我们必须要挑战,因为我们有能力更有信心做得更好。
  记者:希望创伤骨科一直走在技术创新的路上。
名医在线:孟宪卿
  孟宪卿,市四院创伤骨科主任,1988年毕业于承德医学院本科临床系,现为创伤骨科主任医师,从事骨科专业26年。
  曾在北京积水潭医院进修创伤、手外科,在天津脊柱外科医院进修脊柱专业,在河北省三院进修大骨科。
  多年来,先后在国家级,省级刊物上发表论文多篇,能够运用国内先进技术治疗各种骨折及骨折后并发症(骨折不愈合、畸形愈合、骨髓炎)。尤其是在国内顶尖技术&&肩关节置换术上很有建树。
(责任编辑:water)
?凡注明为其他媒体来源的信息,均为转载自其他媒体,转载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也不代表本网对其真实性负责。您若对该稿件内容有任何疑问或质疑,请立即与衡水新闻网联系,本网将迅速给您回应并做处理。
?本网刊登的服务信息、联系电话等,均为公益性质,请您在参考使用时须谨慎,如有问题请立即向有关部门报告。并通知本网删除此信息。?电话: 衡水新闻网
传真: 邮箱:?稿件处理时间:9:00―18:00孟和-交大MOOC
日 16:06&&点击:[]
上海交通大学
孟和,博士,上海交通大学农业与生物学院 教授,博士生导师,动物科学系主任。内蒙古农业大学动物科学学士和动物遗传育种专业硕士;东北农业大学动物遗传育种专业博士;上海交通大学生物医学工程博士后。美国弗吉尼亚理工大学(Virginia Tech)访问学者。荷兰国家应用科学组织(TNO)访问学者。主讲课程《生命科学发展史》2008年列为上海交通大学首批通识教育核心课程建设项目(已验收); 2011年度列为上海市教委重点课程立项建设项目(已验收);2013年被列为上海交通大学首批MOOC课程建设项目。2008年上海交通大学教学成果二等奖;学年上海交通大学优秀教师二等奖;2013年上海交通大学通识教育贡献奖一等奖;学年上海交通大学优秀教师一等奖。研究方向:动物基因组学及其应用;宿主与肠道微生物互作。主持国家高技术研究发展计划(863计划)重点项目、国家自然基金、上海市自然基金、上海市科技兴农重点攻关项目等科研项目20余项,在 《Nature Communications》、《Scientific Reports》、《Molecular ﹠ Cellular Proteomics》、《 Animal Genetics》、《 Poultry Science》、《Journal of Dairy Science》、《Journal of Bacteriology》等专业期刊上发表学术论文70余篇。
&&上一条:
&&下一条:
Copyright 2015 上海交通大学 All rights reserved
沪交ICP 备号 地址:上海市东川路800号 邮编:2000240 总机:021- Email:mooc@第24版:专题
往期回顾 &
北京前海股骨头医院“健行华夏”大型公益救助活动启动
贫困患者有了希望
  新闻背景:一项针对全国低收入人群开展公益医疗救助的“健行华夏”股骨头坏死关爱救助基金近日在北京成立。北京前海股骨头医院依托各地救助基金组织开展为期五年的公益性医疗救助活动,目前已在黑龙江、山东、辽宁等地展开多样化的公益救助活动。  股骨头坏死被人们称为“不死的癌症”,是一种致残率很高的骨科疾病。目前全国大约有500多万股骨头坏死患者,并在不断攀升,而且以贫困患者居多。因此,北京前海股骨头医院在最近几年致力于不断提供最先进的医疗技术和独特的诊疗方法,组织了一系列公益医疗救助活动,帮助降低患者医疗费用,提高对病人的医疗服务,促进人民健康意识和股骨头坏死预防意识的提高。  依托公益平台  作为连续三年被评为“最受欢迎的专科医院”的北京前海股骨头医院,此次开展的“健行华夏”活动,是联合各地基金组织共同发起的救助活动。经过当地基金会的审核,黑龙江、山东省免费救助患者名单已经选定,患者也陆续来到了北京前海股骨头医院。日,黑龙江省扶贫赈灾协会秘书长孙永军来到医院探望正在接受治疗的黑龙江省免费救助患者。孙秘书长向他们表示亲切的问候,并希望他们好好治疗,争取早日康复。  “健行华夏”股骨头坏死关爱救助基金制订了长期的公益医疗救助方案:基金会邀请北京前海股骨头医院知名股骨头坏死治疗专家到股骨头坏死多发地区进行公益咨询,患者可以在当地享受免费看诊的优惠政策。此外,关爱救助基金会从全国各地共挑选100名特贫股骨头坏死患者,这些患者分批前往北京前海股骨头医院接受治疗时,享受挂号费、诊疗费、护理费、药品费、仪器治疗费等费用两个疗程(六个月)的全免政策。  创新专业疗法  北京前海股骨头医院发起的专项公益救助活动基金,充分利用各地慈善机构的专业优势和医疗机构的先进技术,将最新的综合治疗方法以及科研成果注入慈善救助活动,向身处困境无钱医治股骨头坏死的患者提供无偿康复治疗的社会医疗救助。  除了爱心,救助患者最需要的是先进的医疗技术。目前,以孟和教授等一批骨科领域的学术泰斗为主导,以大量主任医师、副主任医师为主体、以解放军第二炮兵总医院的骨科专家为辅助的股骨头坏死专业科研组已在前海股骨头医院成立。他们利用现代高科技的治疗仪器配合中医传统的辨证施治术,形成了卓有成效的“五联同步整合疗法”。  医院还特邀曾任全军骨科中心主任、享受政府特殊津贴专家的时述山将军担任首席顾问,曾任中国骨科疾病防治专业委员会主委、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的娄思权教授担任首席专家。  患者得到实惠  对于这样一项公益救助活动,很多人刚开始都是持怀疑的态度,抱着试试的心态参加在各地的免费会诊,但医生热情耐心的诊断,让他们多了几分期待。  经过反复核对和挑选,哈尔滨、沈阳、济南各有10名患者幸运地被选中,黑龙江的患者已来到北京前海股骨头医院免费就诊。  参与活动方法:当“健行华夏”股骨头坏死关爱救助活动到达所在省市时,当地患者可携当地民政部门开具的有效贫困证明与身份证到当地会诊现场提出救助申请,经北京前海股骨头医院骨坏死专家审核、当地扶贫机构审核筛选后,确定实施救助对象。未选中的其他申请患者,医院将保留其申请资格,来院就诊时给予一定的优惠。(高&明)&  相关阅读:  什么是五联同步疗法?  五联同步整合疗法是北京前海股骨头医院诊疗专家组专门针对股骨头坏死独创出的一套疗法,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磁脉震波疗法:通过磁脉震波治疗机松解关节局部软组织的粘连,改善周围骨坏死造成的功能障碍,活化细胞,激活细胞增殖,促进新骨生成,加速组织和毛细血管微循环,增加细胞吸氧功能,使未完全坏死的骨组织再血管化,重新获得血液供应,进而使缺血性坏死较轻的骨组织死而复生。  靶向定位超导疗法:采用激光微孔、电致孔、超声空化等现代技术,使药物直接透过皮肤进入病变部位发挥作用。  液体内循环疗法:从名贵中药中提取骨细胞再生有效成分,通过静脉输液直接到达骨坏死部位,促进骨细胞再生。  中药“三补双活”疗法:运用中医辨证理论,通过补气、补血、补肾、活血化淤、活络通脉的方法,辨证施治。  康复锻炼手法疗法:专家组制订了一套行之有效的康复锻炼法,帮助患者更快康复。
<INPUT type=checkbox value=0 name=titlecheckbox sourceid="SourcePh" style="display:none">本期访谈嘉宾:
北京市、河北盛广东盛在美国匹兹堡获INPEX金奖2项、铜奖1项,1992年卫生部将骨折复位固定器疗法列为全国十年百项重大成果向全国推广。
孟和:骨科圣手 大医乃德
他就是大医孟和,治医精深,重情重义,被尊称为“骨科圣手”,德艺双馨,践行着“大医乃德”……凡是和他接触过的医护人员和患者,大多会用“大医乃德”这个专用词汇赞誉他。而这个评价应该是对一个医疗工作者最高的褒赏。
  孟和从外地回来,就主刀为她做手术,仅用30分钟,术后以“孟氏架”固定。半个月就带着支架下地行走,在悉心锻炼和调养下,年近70岁的...
  他,一位年逾花甲的老人,却壮心不已,依旧投身于自己的医学事业中,为之奋斗着;
  作为临床实战经验丰富的学科泰斗,治学严谨,理论与实践双管并重,桃李满天下;
  作为一位骨科大夫,被他医治的患者早已数不胜数,并潜心独创了&孟氏架&骨折复位固定器,为患者带来福音,在国内外享有盛誉;
  作为一位丈夫,他将事业成功的一多半分与了他忠实可敬、风雨同舟的妻子,因为他深知妻子和家庭是他强大的后盾;
  他就是大医孟和,治医精深,重情重义,被尊称为&骨科圣手&,德艺双馨,践行着&大医乃德&&&
  孟和教授是资深的中西结合骨科专家,历任中国中医研究院骨伤科研究所生物力学室主任、中国中医研究院望京医院创伤科与急诊科主任、教授、博士生导师,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的国家级专家,中国中西医结合学会骨伤外固定主任委员,《中国骨伤》杂志副主编,曾获卫生部、北京市、河北省、广东省、在美国匹兹堡获INPEX金奖2项、铜奖1项,1992年卫生部将骨折复位固定器疗法列为全国十年百项重大成果向全国推广。这种骨折复位固定器得到国内外业界的认可,并被称为&孟氏架&与目前国际通用的以美、俄骨科专家姓氏命名的骨折复位固定器同样享有盛誉。
  孟和现年已经79岁高龄,凡是和他接触过的医护人员和患者,大多会用&大医乃德&这个专用词汇赞誉他。而这个评价应该是对一个医疗工作者最高的褒赏。
  让我们走近孟和,切身领会&大医乃德&一词的具体含义!
  曲折身世 艰辛求学路
  孟和,原名温有志,蒙古族。 1933年生于原热河省北票县张宝图村。因为土改后家庭成分问题,为了求学,1948年,温有志的伯父带着他投奔北平的表兄刘廷楷。遂以孟和为名,考入西单小石虎胡同的国立北平满蒙学校。可惜好景不长,刚上初二,他就染上肺结核,俗称&肺痨&。在谈痨色变的年代,幸好校医齐i藩看他可怜,惜他好学,多方努力下竟给他找了免费住院治疗的机会。5个月后,小孟和康复了。这次与死神的擦肩而过,让小小年纪的孟和感受到了治病救人的神圣和伟大。
  1953年,他考入北京二中读高中,并拿到甲等助学金。但为了支撑学业所需费用,他又去北蜂窝的暖气材料厂教成人夜校。每天往返需3小时以上,后又转学到西城的三十五中就读。对于这段年少求学的背井离乡,父母不在身边,迫于成分问题又不得不隐姓换名的特殊成长经历,对孟和以后人生影响很大。
  少年时孟和生病、住院、休学的经历,使他感到&救死扶伤,治病救人&对正在崛起的中国具有实在意义。1956年,考大学时,孟和选择了天津医学院医疗系。在旧中国,鲁迅是为了救治人的灵魂,由学医改为学文;出生于讲究书画文化人家的孟和,长在新中国,弃文学医,确实有为中国人的健康而学习的因素。
  恩师方先之 我的第二所大学
  孟和经过5年的专业学习,毕业后分配到天津人民医院。当时这所医院的骨科是在同行业享有盛名的,这主要还得益于素有医学界&拿破仑&之称的方先之教授。方先之教授是原北京协和医院骨科主任,七七事变后,去了天津的天和医院,之后重点发展了该院的骨科,有亚洲第一骨科之誉。建国后,天津医学院后来改为天津人民医院,方先之以严谨的治学和精湛的医术成为学科带头人,在方先生的带领下,为我国培养出一大批骨科专家。
  初来乍到,刚分配到天津人民医院的孟和还颇有年轻人的心高气傲,方先生当时告诫了他一句话:&医学院毕业了,到医院还得学习。&这短短的一句话,改变了孟和以后的从医学习心态。
  孟和说:&当时发下来的讲义足足有二尺厚,每天晚上还得学习两个小时。五年的医科大学刚毕业,又上了新的&大学&。这个大学比在学校学得还难还费力。整个算下来,医科大学,我学了十五年,这是我的第二所大学。&
  在天津人民医院,方先之主任让孟和向院内多位专家学习请教,还特意为他安排孟和主攻生物力学的理论和应用研究。这在当时是超前的学科,冷僻不说,又是全新的涉足,起初就像一块异常难啃的骨头,不过凭着坚忍不拔的意志和执着钻研的精神,还是被孟和一点点攻克了。
  由于有名师指点,加上孟和踏实肯钻研的学习精神,他出成果很早,1961年从学院毕业到1963年之间就发表了三篇很有分量的学术论文。又做过几台难度极高的大手术,使得孟和在同行之间声名鹊起。
  1968年,孟和成功地接活了军代表吉文钧因公被砍掉的左手,成为天津断肢再植手术成功最早的几个病例之一。还有一台因被跳楼自杀者殃及而被砸到者的高位截瘫手术,孟和在老师的指导下做了高难度手术&肋间神经移植术&并获得成功,使得他的手术水平再次得到专家的认可。
  说到过去年代做过的这些风险很大的尖端手术,孟和说:&我小时候骑马摔伤了左臂,由于治疗不力,至今依然变形。我知道这个痛苦。身为骨科医生,我要不断提高技术水平,解除骨伤病人的痛苦。&
  精湛医术 获得各方认可
  1976年,在李先念、周恩来总理的指示下,时任卫生部长钱信忠主持了在北京中医研究院的全国中西医结合骨关节病学习班。揭开了我国重点研究中西医结合骨科治疗的序幕。
  卫生部的学习班,就是要把全国各地的专家们结合中西医治疗骨伤的优点,把先进的检查手段及器械和源远流长的祖国医学瑰宝有机地结合在一起。办班快结束时,经李先念指示,国务院和卫生部批准,成立了中医研究院骨伤科研究所。尚天裕任所长,孟和等几名骨干被批准带家属进京。
  一直研究骨科生物力学的孟和,学习到各地专家带来的中医经验。他领导研究所生物力学研究室,以人体骨骼的物理性和化学性分析为基础,对中国民间千百年传下来的治疗和固定方法,进行定性定量分析。可以说从人体生物学到材料化学、力学都在他们的科研范围内。当年方先之教授让他超前研习的学科,至今都已派上用场,运用起来游刃有余多了。
  1963年到1975年间,孟和接连发表了很多相关的学术文章。在从事这项研究中,他萌发了&用器械辅助复位&的想法。
  唐山地震 催生&孟氏架&
  1976年,唐山大地震发生了。从废墟中抢救出来的伤员,以骨伤患者为主。震区急救、搬运和治疗条件有限。劫后余生的患者说自己是&震漏&,病痛之外,还有心理的巨大压力。
  孟和去了唐山,分管一个医区。他以手法复位和小夹板固定抢救了不少伤员。但小夹板的运用要靠经验值。这时,一套科学严密又好掌握的小夹板替代物的想法,涌现于他的脑海中,孟和要做一个自身有机械牵引作用力的外固定支架。这个支架,既要有中医小夹板的作用,又要符合骨伤的人体力学原理;既可以使患者能够移动,又有利于使接上的断骨更好愈合;还要处理好固定位置的垫板有小夹板作用而且分布合理,压力强度科学。这样的研发定位,把他这些年学习、研究关键成果都融合到一起。
  从此,孟和潜心钻研和研制应用外固定器治疗四肢骨折。中医研究院维修室和北京人民手术器械厂的师傅们和他共同研究,做出模型。1976年12月,第一台固定器经过慎密的试验和检测,做了动物实验,终于可以用于临床了。
  首例患者是一位20岁出头的女孩儿,股骨中段骨折。手术室除了孟和及助手和麻醉师外,领导还特批了一些观摩医生和器械的研发技术人员。孟和根据事先方案,在患肢上下各穿入一枚克氏针,新的固定器就要上到患者肢体了,孟教授神态自若,按照既定程序,用手法为患者断骨整复,装上调节器,固定、调整。通过X线检查,骨折对位几乎百分之百,固定可靠。&成功了!大家都松了一口气,孟和也会心地笑了。看看表,不到40分钟。患者术后很快能行动,56天就能骑车了。
  当时《人民日报》、《光明日报》全国各省重要报刊和海外的如新加坡《联合早报》等都争相予以报道。
  经过多年的研究和逐步完善,孟和骨伤外固定器发展成为可用于不同肢体的系列器材,甚至有了骨折愈合后出现下肢跛行和上肢虽愈合但功能不全的中心治疗外固定器。这些器械用于实践,都取得了满意疗效。
  医乃仁术 大医有德
  2011年12月初,在北京召开的中国国际骨科年会上,美籍学者、美国科学院院士霍普金斯大学赵以d教授谈到中国对世界骨科医学做出的贡献时,言及三个人:尚天裕、孟和、陈中伟。遗憾的是尚、陈已先逝。他两次追问道:&孟和教授来了吗?&
  2011年6月,中西医骨科微创学术委员会成立了。孟和教授当选为名誉会长。此次与会专家和各具规模的骨科医院领导,在会上盛赞孟和教授的医德人品和&孟氏学术思想&、&孟氏疗法&、&孟氏理论&以及&孟氏架&。
  从20世纪80年代起,全国有500多家医院用&孟氏架&治疗过20000余名骨伤患者,其中应用于骨折复位固定器疗法的4000多名新增和原来的骨折患者中,无一例再发生反复。
  孟和认为:&骨伤患者多见于中壮年,这些人是社会劳动的中坚力量,也是家庭的顶梁柱。伤后治疗时间的长短,康复的状况,不仅是治疗时间和治疗费用的个人和家庭负担的问题,也是医务工作者对社会责任的考验。作为一个骨科医生,我们面对的是患者,但是,还应考虑到患者背后所承担的巨大的家庭和相应的社会责任与义务,促使我们不能也不应在当前的经济市场中迷失方向。我要的不是以孟和命名的学术、疗法和支架,我是希望骨科医院和骨科专家携手并进,在对骨科患者的治疗中,一起做到&好、快、省&&&治疗效果好、康复时间快,为患者、家庭和社会减轻经济负担。&参加会议的代表们把孟和的发言称作&孟和理念&。
  他说:&对于老同志,有的人说要 &老有所挣(钱)&&老有所为&。我说我是&老有所想&。大半辈子都&艰苦奋斗&过来了,快八十的人了,身外之物还图个什么劲儿呢?要图就图为广大的中下层伤病员解除骨伤痛苦,图个心安理得吧!&
  大医乃德,孟和&&大医也!
  膝骨性关节病患者姜小翠丈夫看望孟和教授及王振海主任医师
  【&孟氏架&助&冲刺女杰&重新站立】
  1919年出生的焦玉莲,是一位中国体育史上有重彩浓墨的人物。早在1934年,河南籍的焦玉莲,在华北运动会上创造的女子百米13.8秒纪录,成为中国纪录,一直保持到新中国成立以后。那次运动会,河南获7项冠军,焦玉莲一人获得女子50米、100米、200米和跳远冠军。当时的河北省主席为她发出了&怒吼吧,中华!&的赞誉。运动会后,在河南省府开封为她举行了盛大的欢迎仪式。解放后,她出任大连市体委副主任。
  1984年10月,她不慎摔倒造成小腿骨折。在大连接骨效果不太好。在京工作的长子和长女听说后,就找了国家体委科研所的骨科专家任玉衡。任玉衡说:&我在脊椎治疗上擅长,她这个病还是找孟和教授治得好。&大连体委的人,用担架把焦玉莲副主任从列车的车窗上顺进车厢,到了北京再抬下来送到医院。因为受伤后1个月时间,入院时还属于新鲜骨折。孟和从外地回来,就主刀为她做手术,仅用30分钟,术后以&孟氏架&固定。半个月就带着支架下地行走,在悉心锻炼和调养下,年近70岁的老人恢复得很快,不久就行动自如。大连晚报以报告文学&冲刺女杰&连载焦玉莲业绩,并较系统地介绍&孟氏架&治疗其小腿骨折的过程,骨折次年其游泳、爬山运动自如。
  2008年奥运会前,焦玉莲受邀到北京参观刚建成的场馆,老人在儿子张帆的陪同下,邀请了孟和一起提前参观了奥运场馆。一个与体育结缘一辈子的老运动员、老体育干部,在数天的参观考察中,腿脚没有后遗症,喜悦之情,溢于言表。
  当这位92岁的老人,听说要收集孟氏疗法和孟氏架的病例时,特意从大连打电话来,通过她儿子张帆表示对孟和教授的敬意,还支持儿子提供老照片用以佐证。
  【专家简介】
  孟和,早年曾读私熟,1947年就读于蒙藏学校、北京二中和三十五中,考入天津医科大学医疗系,1961年毕业后分配到天津人民医院任;1970年调入天津医大二附院任骨科主任;1976年,借调到中国中医研究院全国骨关节损伤学习班任教;唐山大地震,形成了孟氏疗法,发明的骨折复位固定器获得多项国家专利;1979年获全国卫生科学大会奖;1992年列为国家卫生部&十年百项成果推广计划&第二批面向农村和基层推广的适宜医药卫生技术成果项目。发表国内外学术论文50余篇,主编学术著作6部。受到两届卫生部长的三次题词给与肯定,被中国中西医结合学会评为中西医结合资深专家称号,在美国匹兹堡国际发明博览会获得INPEX金奖两枚和铜奖一枚。
  主任医师,博士研究生导师,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中国中医科学院生物力学研究室主任,中国中西医结合学会骨伤专业委员会常务委员,中国中西医结合学会骨伤外固定学组主任委员,我国骨科外固定器疗法和骨科生物力学的倡导者和开创者。北京兴和骨伤医院名誉院长。《中国骨伤》杂志副主编;中华中医学会外治分会高级顾问;台湾中医伤科医学会顾问;台湾长庚纪念医院中医骨伤科临床指导教授;美国匹兹堡第九届国际发明博览会金奖获得者;卫生部十年百项成果推广项目获得者;中国中西医结合协会资深专家奖获得者。
  主要著作:
  《骨科复位固定器疗法》、《骨伤科生物力学》、《中国骨科外固定博览》、《中国骨折复位固定器疗法》、《膝内外翻防治》、《中西医结合外固定治疗学》、《骨伤科微创案例评析》。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医院骨科专家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