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坛第一金坛市第二人民医院院作息时间

第一节& 综 合 医 院一、教 会 医 院清光绪三年(1877年),美国基督教监理公会在苏州天赐庄办诊病所,名为“中西医院”。清光绪九年(1883年),以该院为基础,创建苏州博习医院,英文名Soochow Hosptal,设床位30张,有外籍医师2人,这是江苏现辖区内第一所教会医院。此后,教会医院在江苏各地陆续建立。辛亥革命前,江苏境内已有教会医院14所,分布在苏州、南京、六合、扬州、宿迁、太仓、江阴、无锡、盐城、句容、徐州等地。民国3年(1914年),江苏12个市、县有教会医院21所,卫生技术人员80名,其中医生60名(男42名,女18名),护士20名。民国10年(1921年),教会医院已发展到25所。至1949年,江苏先后有教会医院31所,其中相继停办12所,建国前仅存19所,有床位1326张,卫生技术人员416名(见表11―1、表11―2):这些教会医院创建时的经费,来源于教徒集资或教会拨款,以及地方富绅和团体的捐赠,用于建房和购买土地、设备。医院成立后的维持经费,主要是业务收入,其次为教会拨款和地方捐赠。如博习医院(年)、普仁医院(年)、武进医院(年),业务收入占总收入的比例分别为64.43―97.77%、44.49―82.33%、61―90.99%;教会拨款占总收入的比例分别为2.15―32.73%、14.66―29.13%、7.40)26.85%;地方捐赠占总收入的比例分别为O.02―26.02%、5.15―26.38%、1.7―15.5%。建国后,教会拨款被美国政府冻结,地方捐赠也发生困难,经费支绌。1951年,江苏执行了日政务院《关于处理接受美国津贴的文化教育救济机关及宗教团体的方针的决定》以及《处理接受美国津贴的医疗机构实施办法》,由各地政府部门派员对所在地的教会医院接办,改为公立。其中无锡的若瑟医院因不具备条件而停办。建国前江苏省已停办的教会医院
工作人员数
斯密斯纪念医院
比必(R.C.Beebe)
1989年成立附设医学校
苏州天赐庄
美国基督教女布道会
医生5人,护士15人
年办女医学堂
1921年迁上海并入上海妇孺医院
美国传教士柏德
美国教会(贵格会)
1908年附设调护学堂为南京市最早的护士学校
苏州洋泾塘周家开
戴维斯、惠更生
美国基督教南长老会
设各科病床
1895年办福音女子护士学校1914年办福音男子医学校1927年设精神病
1937年大部分病房被日军焚毁停办
六合县通玄街
简易病床1934年有40张
1937年停办1945年复业不久停办
苏州上津桥
康福安夫人白本立夫人
美国基督教南长老会
医生3人,护士7人
宿迁南圩门外
卜德生夫妇,首任院长鲍连理
美国基督教南长老会
医护员工20人
1938年毁于日军炮火
盐城老西门外
美国基教南长老会
苏州阊门外四摆渡
美国樽长老会
医生5―6人,护士20人
医学校、助产学校、护士学校
兴化城内东营街
德国基督教会
常熟六弦河
美国基督教圣公会
长老会医院
如皋西门焦家桥镇
美国基督教南长老会
医生1人,护士6人
&1949年江苏省的教会医院
卫技人员数
美国基督教监理公会
1951年11月接办,1954年10月易名苏州市第一人民医院。1957年又为苏州医学院附属医院。
美国基督教会
1951年6月接办,易名南京市人民鼓楼医院。
美国基督教西差会
1951年接办,改称徐州市第二人民医院。
美国基督教西差会
1951年7月接办,改称扬州市人民医院,1952年改称江苏省工人医院,1955年并入南京工人医院称江苏省工人医院。
美国基督教安息浸礼纽约差会上海惠中堂
1952年1月接办,改称浏河人民医院。
美国基督教南长老会、惠明敦教会
1951年10接办,改称江阴县人民医院。
美国圣公会
1951年1O月接办,改称苏南公立无锡医院,1954年改为无锡第二人民医院。
美国基督教南长老会
1951年5月接收,1951年7月改称陆军十二医院,1952年8月改为江苏省第八康复医院。
句容乡村疗养院
句容桥头镇
基督教复临安息日会中华总会中华三育研究社
美国基督教会
1951年10月接办,改名南通市人民医院。
美国基督教南长老会
1951年6月接办,并入淮阴中心卫生院,1959年改名清江市人民医院。
美国基督教南长老会
1951年11月接办,改称新海连市立医院。
美国基督教监理公会
1951年9月接办,1955年改称常州市人民医院,1956年2月改称常州市第一人民医院。
美国基督教南长老会
1951年接办,改为江苏省第六康复医院。
上海宗教进行
1952年接办,1953年与松江县卫生院合并改称松江县人民医院。
南京方济各女修会
1951年4月接办,1953年4月成立南京市儿童医院。
江苏浸信联合
1951年12月接办,并入昆山县卫生院。
1952年6月接办,并入海门县卫生院。
上海宗教进行会
1951年接办,1953年与松江县卫生院合并。
二、私 立 医 院建国前,私人医院和诊所是医疗保健的主要力量。清宣统三年(1911年)八月,南通张、张謇创办的南通医院,是国人在清末民初举办的私立医院中规模最大、较为正规的医院。民国3年(1914年),江苏各县有私立医院47所,其中外籍人办的23所。民国10年,江苏有私立医院105所,其中外籍人办的32所。至民国37年,有私立医院42所,床位921张,有医师116名,护士149名,助产士50名,药剂师30名,药剂士2名;南京市有私立医院6所,床位33张,医师17名,护士18名,助产士18名,药剂师3名。1949年5月,江苏全境解放时,苏南有私立医院23所,床位1091张。1950年,镇江私立弘仁医院改为公立江苏省干部疗养院。日政务院颁布《关于充实国防建设中的卫生人员的决定》,公、私立医疗机构中的大批医务人员走向抗美援朝和国防建设岗位。此后,私立医院逐步组织成联合医院或公私联营或改为公立。至1952年9月,私立医院尚存5所,床位176张,年底或改为集体或参加公立医疗机构。至1985年,执行改革、开放政策后,始设有私立专科医院1所,设床位50张。1987年,床位发展为70张,卫生技术人员34名。三、革命根据地医院抗日战争爆发后,新四军于1938年5月挺进江南敌后,开辟茅山革命根据地,1940年7月,新四军第一、二支队北渡长江,与黄克诚南下的八路军在盐城以南胜利会师,开辟了以盐阜为中心的苏北抗日民主根据地。由于战争的需要,革命根据地的卫生工作以部队为主,同时组织群众建立了一批地方医院。这些医院大体分两类,一是为部队服务的后方医院,二是由地方民主政府创办的医院。1939年至1948年,革命根据地先后建立后方医院15所(见表11―3)。革命根据地后方医院
江抗后方医院
1939年5月&
前身为1939年2月3日建立的常熟县人民自卫队民抗卫生所。同年5月,与东进到常熟的江南抗日义勇军卫生队合并扩建为江抗后方医院。院长林震。1941年3月,改为新四军六师十八旅建制。
新四军江南指挥部前方医院和后方医院
1939年11月
1939年9月,新四军后方医院院长崔义田带领部分医务人员和药械,从皖南新四军军部到达溧阳水西村一支队驻地。同年11月,成立新四军江南指挥部军医处,设二个医院,一个在溧阳新圩塘,称前方医院,一个在溧阳梅渚,称后方医院。
新四军江北抗日指挥部军医处医院
1939年金秋
在盱眙古城袁家大院,设病床120余张,1940年9月,转移到盱眙大柳营。
新四军挺进纵队后方医院
在江都县野田庄设新四军临时后方医院。不久,主力东进,改称新四军挺进纵队后方疗养所。
“芦荡医院”和“竹林子医院”
前身是1940年10月建立的新二支队卫生队。1942年1月,新四军十六旅(新二支队改编)卫生部成立,在茅山地区竹箦桥和白马桥附近分别成立第一、二疗养所,在建昌圩成立第三疗养所。以后在西D的致和山里设一个轻伤组;在磨盘山作为固定的重伤组。建昌圩的轻伤组称“芦荡医院”,磨盘山的重伤组称“竹林子医院”。
苏中四分区后方医院
以1941年成立的南通县后方医院为基础,建立苏中四分区后方医院。
新四军卫生部直属疗养所
新四军卫生部迁驻盱眙县黄花塘常庄,设直属疗养所于姚庄,在病床百余张。
澄西地区后方医院
地下党组织在澄西、郑陆地区创建医院,有医务人员13名,收治澄西、丹北、锡西一带新四军伤病员。1945年,医院随部队北撤,留宋一清一人继续为伤病员治疗。
淮南后方医院
1945年10月
新四军二师在盱眙玻璃泉设立医院,可收治伤员千余名。
苏皖边区干部疗养院
1945年11月
苏皖边区政府在淮阴仁慈医院内设立干部疗养院,床位40张,院长冯环甫。1946年9月疗养院随边区政府北撤。
淮阴市大众医院
在淮阴市江家楼街成立,院长钱纳仁,有医务人员50名,设内科、儿科以及化验、放射等医技科室和供应消毒室。
苏北国际和平医院
1946年3月10日
在淮阴杜天庙街(今淮海路市立二院对面)成立,由中国福利基金委员会主持人宋庆龄捐赠全部设备。有钢丝床250张,医护员工80名。设有内、外、儿、传染科及放射、化验、病理、手术室等科室。1947年4月,一部分人员留地方或疏散回家,联合国救济总署派的国际友人及医务人员相继返回南京。
苏皖边区九分区后方医院
在如东三家庄成立。
前身是三个流动医疗小组,1948年1月,在建阳县(今建湖县)顾学乡(今建湖乡)成立盐阜医院,院长王刚,设床位20张,1949年2月迁盐城新兴场。1949年设床位50张,1950年改为盐城专区卫生院。
1948年7月日
在涟水县徐圩成立,由淮阴军分区卫生处第二休养所为主,以及淮阴专署门诊部和各县实习的淮阴卫生学校学员组成。1949年迁淮阴城,更名两淮市医院,同年10月,改为苏北淮阴专区中心卫生院。
&&& 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时期,在苏北革命根据地由地方民主政府自办的县级医院,时称县后方医院、县立医院、县人民医院,先后创办过27所,担负着救治伤员和群众的防病治病任务。但在当时的战争环境下,地方医院很难稳定发展,因此,这些医院中有些转入部队医院,或合并、停办,至1949年底尚有10所(见表11―4)。
革命根据地自办的县级医院
南通县后方医院
1940月11月
前身为原南通县立医院,南通县抗日政权建立后改称。1942年2月,以该院为基础,成立苏中四分区后方医院。院长周申晋,指导员何依。
南通县人民医院
初建时有医务人员8―9名,1946年底改称南通县后方医院,院长唐逸人。1947年底迁入苏皖边区九分区后方医院。
如东县后方医院
1949年9月,苏皖边区九分区设立卫生部。部长周申,政委李若松。设有九分区后方医院,还管辖如东、启东、海门、崇明各县后方医院。
启东县后方医院
海门县后方医院
东台县人民医院
建院时有医务人员8名,1946年10月转移农村,不久,医院并入苏皖边区一分区后方医院。
如皋县人民医院
在如皋长巷成立。1946年随军北撤。
台北县人民医院
医院于1946年底撤销,改为县政府干部休养所。
阜东县人民医院
前身是1944年成立的阜东县黑热病诊所,1946年改称阜东县人民医院。1949年11月并入滨海县人民医院。
阜宁县人民医院
初建于益林镇,有工作人员18名。1946年11月由东沟迁入阜城镇。
盐东县人民医院
1946年11月
1949年10月,医院并入射阳县人民医院。
射阳县人民医院
1949年10月,射阳、盐东两县合并为射阳县,两县人民医院同时合并,共有工作人员57名。
叶挺县(盐城县)卫生院
初建时称叶挺县人民医院,1948年底,改称盐城县政府医院。1949年医院并入盐阜医院。
建阳县人民医院
1951年5月,医院随县改称为建湖县卫生院。
灌云县医院
初建于汤沟,战时常搬迁流动。1948年10月,迁驻县城伊山镇东河边,有工作人员21名,简易床位20张。
路南东海县医院
初建时有医务人员12名。1949年1月易名路南东海县人民医院,有医务人员20多名,同年4月,并入沭阳县立医院。
沭阳县立医院
淮阴县医院
1946年9月,医院撤山东,1947年回淮阴。
1950年涟水、涟东合并时并入涟水县医院。
淮安县人民医院
1946年11月6日
医院在苏嘴吴码成立,由淮安县人民政府民政科长陈方白兼任院长。
涟水县医院
东海县人民医院
1948年12月称路北东海县卫生院。1949年有医务人员17名,简易病床1O张。1949年5月称东海县卫生院。
灌东县医院
初建于滨海,负责人顾品庄。1949年6月迁驻灌云具张湾区三口街,同年11月迁驻杨集。
宿迁县医院
泗阳县大众医院
1948年8月设床位30张,1949年9月与泗阳县政府门诊部合并成立泗阳县人民医院。
滨海县黑热病防治院
1949年11月与阜东县人民医院合并扩建,改称滨海县卫生院。
&四、医学院附属医院
民国元年(1912年)3月,张謇在南通创办私立南通医学专门学校,把清宣统三年(1911年)建立的南通医院划归该校为附属医院。嗣后,几经变迁,到1947年10月改名为南通学院附属医院,有病床120张。民国2年,江苏公立医学专门学校在苏州成立,次年即把在该市的汀苏省立医院作为其附属医院。民国14年学校升格为江苏医科大学,该院易名为医科大学附属医院。民国17年,学校迁上海为国立上海医学院后,医院停办。民国24年,中央大学医学院成立,在南京丁家桥建立附属医院。抗日战争爆发后,随学院内迁重庆。民国35年3月迁返原址,设病床120张,到民国37年病床增至250张。民国35年2月,江苏省立医政学院在镇江设诊疗所。次年,抗日战争爆发,随学院内迁,改名为江苏医学院附设医院。抗战胜利后,迁返镇江原址。1949年江苏全境解放时,有医学院附属医院3所,即江苏医学院附属医院、南通学院附属医院,及南京中央大学医学院附属医院接管后易名的南京大学医学院附属医院。建国后,医学院附属医院的建设,随着医学教育事业的发展而不断扩大。1957年,全省3所附属医院,有床位1022张。至1963年,医学院附属医院发展到8所,床位增加到2660张。1987年,全省附属医院发展到9所(其中南京医学院、苏州医学院各占有2所),床位3784张,职工7535名,其中卫生技术人员5311名。在9所附属医院中,南京医学院一、二附院和苏州、南通、徐州医学院附院等5所附属医院,同时又为省级综合医院。五、省 级 医 院江苏最早的省级综合医院始建于清光绪三十二年(1906年),两江总督周馥任内,在南京西华门外建立的金陵中西医院,民国2年(1913年)易名为江南中西医院,后改为江苏省立第一医院,至民国17年停办。民国时期,抗日战争前曾在苏州、镇江创办过2所省立医院;抗日战争期间,曾在溧阳县成立江苏省立江南医院,日伪省政府也一度在苏州、徐州建过省立医院;抗战胜利后,除恢复省立镇江医院外,先后建立省立扬州、徐州、淮阴医院。建国前曾建立过的省级医院
江苏省立第一医院
初为金陵中西医院。1913年改为江苏省立第一医院,约于1928年停办。
江苏省立医院
也为江苏公立医学专门学校、江苏医科大学附属医院。1928年停办。
江苏省立医院
抗战时停办,1946年恢复为省立镇江医院。
江苏省立江南医院
为抗战时敌后医院。
伪江苏省立医院
伪淮海省立医院
江苏省立扬州医院
江苏省立徐州医院
江苏省立淮阴医院
&&& 1949年江苏全境解放,先后接管的有镇江、扬州、徐州、淮阴省立医院4所。1950年1月,苏北、苏南设行政公署时,有苏北直属医院(原省立淮阴医院)、苏南公立镇江医院(原省立镇江医院)、苏南公立松江医院(原松江公立医院、松江卫生院合并组成)以及苏北人民医院(原省立扬州医院)。1953年1月江苏建省时,上述医院分别划归所在专区或市,改为专区医院或市医院。此后,省卫生厅在较长时期内,一直把南京、苏州、南通、徐州等医学院附院,作为省属综合医院进行重点建设。1960年12月在南京成立的江苏医院,于1969年9月下放盱眙县,1978年底撤销建制。至1987年底,江苏的省级医院,除省级机关医院主要为省级机关干部服务外,江苏省人民医院(即南京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苏州医学院附属一院(即苏州市第一人民医院)、南通医学院附属医院、徐州医学院附属医院、南京医学院第二附属医院
。均为科室设置齐全,拥有较先进的医疗设备,为全省的医疗、医学教学和科学研究的基地和核心。共有病床2799张,卫生技术人员3668名,占全省县以上综合医院病床总数48077张的5.83%和全省县以上综合医院卫生技术人员总数51004人的7.19%。六、市(地)级医院市级综合医院含市级,包括苏北、苏南行政公署时的专区级和建省后的地区级综合医院。1949年江苏解放前,仅南京有市属综合医院2所,即市立医院和城南医院,床位159张,卫生技术人员71名。随着江苏全境解放,全省经人民政府接收和整顿、改建或改称的市级综合医院9所,即扬州市中心卫生院(1949年2月成立的扬州市人民医院,6月改称)、南通中心卫生院、泰州专区中心卫生院(原苏北一分区医院,1949年3月改称)、盐城专区中心卫生院(原盐阜医院)、淮阴专区中心卫生院(原淮海区于1948年组建的两淮医院)、无锡市人民医院(原无锡公医院)、常州市人民医院(原武进公医院)、南京市立医院、徐州市人民医院(原省立徐州医院)。1950年开始,把医疗卫生事业的建设纳入整个国民经济与社会发展计划,市级医院有了新的发展。至1953年1月建省时,全省有市级综合医院20所,床位3299张,卫生技术人员1427名。年间,市级医院的发展速度很快,床位和医务人员增长的幅度很大,全省卫生基建投资3773万元,其中城市占72%,县占27%,县以下占1%;高、中等医学院校毕业生27375人的分配,73%在城市,县及县以下占27%。使市级医院既为城市中的医疗、教育中心,又为农村提供技术服务。但在“文化大革命”的十年中,市级医院发展停滞。1977年后,对“文化大革命”的混乱和破坏进行了整顿和恢复,使医院工作又开始走上正常轨道,到1978年,全省有市级综合医院29所,床位7783张,卫生技术人员7797名。80年代起,随着国民经济的好转,市级医院不仅改建或扩建医疗用房,而且更新了医疗设备,添置了先进的医疗仪器,提高了医疗水平。至1987年,全省市级综合医院33所,床位13092张,卫生技术人员19149名,分别占全省县以上综合医院床位总数48077张的27.02%和全省县以上综合医院卫生技术人员总数51004人的37.54%。七、县(市、区)级医院民国时期,江苏的县级医院设置,按时间顺序先后称为县立医院、县官立医院、直辖县病院、县公立医院、县公医院、县卫生院。按其性质,则县立医院、县官立医院、直辖县病院、县卫生院均为政府办,县公立医院、县公医院为地方人士集资办。民国元年(1912年),有松江县立医院1所。民国3年有仪征、宝山县立医院2所,其他县有公立医院14所。民国10年有县立医院2所,县官立医院9所,县公立医院20所。民国21年12月,国民政府内政部规定各县设县立医院,办理医药救济及卫生事业。民国23年4月,国民政府内政部卫生署通过《卫生行政方案》,规定县设卫生院,当年,江苏已设县卫生院27所。民国24年1月江苏省为统一各县县立医院组织及改善内容,颁行《江苏省县立医院组织规程》。次年,全省设有金坛等县立医院35所。民国26年卫生署重新颁布《县卫生行政实施纲要》,规定县卫生院掌握全县卫生行政及技术工作。抗日战争时江苏沦陷,35所县立医院、27所卫生院遂告停办。民国28年(1939年),在日、伪占领时期,伪内政部有直属各县病院8所,其中7所在江苏(无锡、江宁、常熟、江都、昆山、江浦、吴江)。民国33年增设崇明第十病院。抗日战争胜利后,国民政府的江苏省卫生处为配合新县制实施,全省各县、市一律设置卫生院,凡已恢复县立医院者,一律改组为卫生院,未设置者,一律筹设卫生院。同时推行公医制度,凡设有健全公医院之县,饬将医疗部分工作划归公医院办理,卫生院集中办理各项公共卫生工作。民国35年(1946年)有县卫生院36所,县公医院11所。至民国37年6月,江苏省有县卫生院55所,卫生技术人员503名(其中仅5所各设床位30张,卫生技术人员103名),县公医院19所,床位829张,卫生技术人员221名。1949年4月,苏北全境解放,接管县卫生院9所,苏北革命根据地先后创建县医院10所。5月,江苏全境解放。苏南将原公医院与卫生院合并成立县卫生院。1950年,苏北和苏南行政公署辖区内,分别有县卫生院35所和22所,但病房大多数利用旧房,设备简陋。1953年1月江苏建省时,全省有县卫生院72所,床位2712张,卫生技术人员1636名。为了解决县卫生院原有基础薄弱、医疗用房少、设备简陋、技术不足等问题,省卫生厅从1955年起,组织城市综合性医院对县卫生院进行技术辅导。1956年,又根据卫生部改变县卫生院组织机构,加强防疫工作的批示,全省县卫生院一律改为县人民医院。至1957年底,全省有县医院60所,床位3238张,卫生技术人员2458名(不含划归上海的松江专区10个县及崇明县等和划归浙江的嵊泗县)。其中58个县医院仅设内、外二科。常熟、江阴县医院设有内、外、妇产三科。1958年全省以建设县医院为重点,县医院基本建设采取国家与地方投资相结合的办法,在195%―1962年间,国家投资总额为7887800元,完成建筑面积9612平方米;医疗设备采取无价调拨和各县医院自行购置办法,仅1959年,省卫生厅给县医院无价调拨的医疗器械计74万元;人员配备上,在两年中,抽调科以上干部41名,加强县医院领导;两年中,分配给县医院的高、中等医学院校毕业生分别为189名和2045名,占分配总数的50%和65%。1958年军队转业卫生干部大部分分配到县医院。1960年又分配高等医学院校毕业生286名,并抽调城市59名主治医师以上人员,以及各县自行吸收一些社会医务人员到县医院。业务技术上,采取组织城市医院对县医院进行技术辅导和安排进修的办法。至1962年,全省有县医院64所,床位8046张,卫生技术人员5195名。科室设置上各县医院除设有内、外科外,设妇产科的58个县,小儿科的35个县,中医科的43个县,五官科的40个县,口腔科的20个县,结核科的12个县,皮肤科的5个县。技术科室都已设X线诊断、理疗、检验、药房等科室。90%的县医院外科开展了胆囊、胃次全切除手术,少数县开展了食道、肺叶切除手术;30%以上的县医院内科掌握了胃镜、心电图、超声波诊断技术;80%,以上的县医院开展了肾、胆、膀胱、支气管造影术;50%以上的县医院开展了生化检验和细菌培养。1963年,按照省卫生厅1961年制定的《江苏省医院工作暂行条例》和1962年印发的《县以上医院装备草案》、《医院工作十项制度》以及《综合医院整顿组织设置、分工管理和建立工作程序的意见》,确定装备15个重点县医院,并制订了全面提高县医院技术水平计划。至1965年,全省有县医院62所,床位8935张,卫生技术人员5640名,科室设置已比较齐全。“文化大革命”期间,经过多年努力建立起来的规章制度和操作规程被破坏,实行“医护工一条龙”,出现脏、乱、差现象,医疗服务质量下降。1978年后,县医院重新走上正常发展的轨道。至1980年,全省有县医院66所,床位14556张,卫生技术人员10574名;县级市医院1所,床位300张,科技人员205名;市区(县级)医院30所,床位2629张,卫生技术人员4154名。1982年6月,省卫生厅发布《江苏省农村三级医疗网建设标准和要求》,规定县医院要专业分科齐全,门诊部设内、外、妇、儿、中医等科室,逐步开展专科门诊,急诊系统设急诊、抢救、观察三室,有条件的设急诊科。住院部分
设内、外、妇、儿、传染病区,有条件的可设五官科、中医科或中西医结合病区。医技科设药剂、检验、放射、内窥镜、营养、供应、病案统计等科室,各科应有主任或正、副主任医师1―2名,以及相应的主治医师、住院医师。医技人员高、中、初比例为3:5:2。1983年,江苏实行市管县新体制。县医院增添了新的先进设备,县医院和市医院的差距进一步缩小。至1987年底,全省有县医院62所,床位16510张,卫生技术人员15582名;县级市医院7所,床位2052张,卫生技术人员1778名;城市区(县级)医院33所(含集体21所),床位3459张,卫生技术人员4825名。至此,全省县(市、区)级医院102所,床位22021张,卫生技术人员22185名,占全省县以上综合医院床位总数48077张的45.8%和卫生技术人员总数51004名的43.5%。
八、工业及其他部门医院
清光绪三十四年(1908年),创办的津浦铁路总局浦镇医院,是江苏境内最早的铁路医院。以后成立的有清宣统二年(1910年)的镇江铁路医院,民国3年(1914年)的津浦铁路徐州医院(系1913年成立的津浦铁路南宿州医院迁徐州改称),民国4年的陇海铁路徐州医院,民国34年的南京铁路医院(1921年成立的京沪铁路南京诊所改建),民国35年9月的戚墅堰铁路医院,共6所铁路医院。民国7年成立的贾汪煤矿医院是江苏最早的煤矿医院。民国21年,无锡申新三厂成立职工医院。民国25年,南京永利化学公司将1934年成立的卫生室改为卫生院。民国36年南通大生纺织公司成立诊疗院。民国35年2月,苏北盐垦公司在灌南堆沟建立大众医院,又名淮北盐场职工医院。同年10月撤销。至建国前,以上11所医院,床位总计不到300张,医务技术人员不足百人。建国后,工厂企业的医疗保健机构有了较快发展。1949年首先恢复成立淮北盐场工人医院,床位100张。年底,全省有工业及其他部门所属综合医院7所,床位501张。1951年2月,政务院颁发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保险暂行条例》。1953年12月,江苏为贯彻《条例》和第一届工业卫生会议精神,明确了“积极领导,稳步前进,面向生产,依靠工人,贯彻预防为主”的工业卫生工作方针,是年底,工业及其他部门有综合医院14所,床位1173张。1956年,按照卫生部颁布的《工矿企业医疗卫生组织机构设置办法》的规定,各地卫生部门协助厂矿企业进一步健全和整顿了医疗卫生机构,使之有计划地稳步发展。至1962年底,工业及其他部门的综合医院发展到57所,床位6382张。经过三年调整,1965年底有综合医院55所,床位5535张。至1976年,全省工业及其他部门医院计87所,床位8102张。1978年以后,党和国家的工作重点转向经济建设,工业及其他部门综合医院逐年增加,有的随企业的发展而不断扩大规模。至1987年底,全省工业及其他部门有相当县级医院规模的综合医院149所,床位12398张,卫生技术人员13392名,分别占全省县以上综合医院床位总数48077张的25.79%,卫生技术人员总数51004名的26.26%。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金坛第三人民医院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