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甲双胍降糖原理原研药名

声明:本文由入驻搜狐公众平台的作者撰写,除搜狐官方账号外,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不代表搜狐立场。
  点击上方蓝色字样,关注“健康上海12320”
  近年来,从英国前瞻性糖尿病研究开始,一个接一个的大型临床试验研究,验证了二甲双胍卓越的控糖疗效和良好的药物安全性。但是,不少患者对二甲双胍存在一些认识误区。
  为此,我们来解释一下――
  1、只有超重或肥胖的糖尿病患者才适合二甲双胍?
  错!国内外各大主要指南均建议:
  二甲双胍适用范围广阔,无论患者超重与否。
  2、二甲双胍还能减肥?
  错!对于肥胖的糖尿病患者,二甲双胍的确表现出一定的减重效果,但它并不是减肥药,对于单纯肥胖者,没有确切的减重作用。
  3、应用二甲双胍可以预防糖尿病的发生?
  对!对于糖尿病前期人群,二甲双胍是第一个被证明能预防糖尿病或延缓糖尿病发生的药物。有研究证实,通过二甲双胍干预治疗, 10年内糖尿病的发生率下降了 18%,但另一个生活方式干预组下降了 34%,如果两者结合起来会怎么样?想想看!
  4、二甲双胍只适用于2型糖尿病?
  错!对于1型糖尿病,联用二甲双胍后能够 降低10%的胰岛素用量,从而减少了使用胰岛素所带来的体重过度增加。
  5、二甲双胍的主要作用机制是抑制肝脏糖异生?
  对!当然,二甲双胍的降糖机制远不止这个。其实,医生并不完全清楚二甲双胍确切的作用机制。《自然》杂志刚刚发表了一篇探讨其机制的文章,找到了肝脏线粒体磷酸甘油脱氢酶这个抑制作用靶点,但还有太多的空白,等待大家去探索。
  6、二甲双胍常引起胃肠道的反应?
  对!胃肠道反应是二甲双胍最常见的不良反应,包括:
  腹泻、恶心、呕吐、胃胀、消化不良、腹部不适等。
  绝大多数发生于用药的前10周,随着治疗时间延长,多数患者会逐渐耐受或症状消失。
  “小剂量开始、逐渐加量”,这是减少治疗初期不良反应的有效方法。
  7、二甲双胍存在肝毒性?
  错!二甲双胍不经过肝脏代谢,不存在肝毒性。只是由于目前肝功能不全患者使用二甲双胍的资料较少,一般建议血清转氨酶超过3倍正常上限时避免使用、转氨酶轻度偏高患者使用时应密切监测肝功能。
  再次强调:
  这样做的原因只是担心肝脏本身的疾病影响正常乳酸清除能力,而不是因为二甲双胍有什么“肝毒性”。
  8、二甲双胍存在肾毒性?
  错!二甲双胍主要以原形经肾小管排泄,清除率是肌酐的3.5倍,本身对肾功能没有影响。临床上,有些医生一见到“蛋白尿”就停用二甲双胍的做法是没有依据的。
  建议通过估算肾小球滤过率(eGFR)来调整剂量:
  eGFR≥60时无需减量、
  45~60之间需减量、
  小于45时需停用。
(同济大学附属天佑医院 主任药师 沈德莉)
(图片来源于网络)
欢迎举报抄袭、转载、暴力色情及含有欺诈和虚假信息的不良文章。
请先登录再操作
请先登录再操作
微信扫一扫分享至朋友圈7位病人将因他赠送的这份无价的生命礼物而重获新生。
汇了钱之后,小高以被拐卖为由,将警察带到了老何家。
声明:本文由入驻搜狐公众平台的作者撰写,除搜狐官方账号外,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不代表搜狐立场。
  (图片源于网络,与药物品牌无关)
  二甲双胍是一种被广泛应用的2型糖尿病一线治疗药物,然而,作为一种多效药物,除了降糖作用,它还能调节多种疾病,包括癌症。曾有多项研究表明二甲双胍与某些抗癌特性有关,回访调查也发现二甲双胍可使一些癌症患者受益。
  今年3月2日,《柳叶刀》发表了二甲双胍预防大肠癌的临床试验数据。研究表明,息肉切除术后,低剂量二甲双胍可降低异时性腺瘤或息肉的患病率和数量,二甲双胍具有潜在的大肠癌化学预防作用。今年6月6日,在2016年美国临床肿瘤学会上(ASCO)上,宾夕法尼亚大学佩雷尔曼医学院的研究人员通过两项研究表明,二甲双胍可改善一些乳腺癌患者的生存率,并有望成为子宫内膜增生的特殊替代疗法。
  7月19日,发表在《美国医学会杂志》(JAMA)上的一项研究发现,在降低心脏病、中风或过早死亡风险方面,没有一种治疗2型糖尿病的药物能够从众多类型的糖尿病药物中脱颖而出。
  研究人员表示,这一结果支持了目前的用药建议,即对大多数2型糖尿病患者来说,应先尝试更便宜的药物――二甲双胍。克利夫兰诊所的糖尿病专家KevinPantalone博士说:“专家们能达成一致的事情其实很少,这是其中一件。”
  新西兰奥塔哥大学的副教授SuetoniaPalme带领的团队共分析了301项临床试验的数据。这些试验共研究了9类糖尿病药物(具体如下图),包括一些老的品种,如二甲双胍、胰岛素、磺酰脲类药物,以及一些新品种,如噻唑烷二酮类药物(thiazolidinediones)、DPP抑制剂。
  其中,有大量的试验只研究了单一用药,超过100项试验检测的是一种药物与二甲双胍的联合用药;此外,还有少部分试验聚焦的是一种药物联合二甲双胍以及磺酰脲类药物的三联疗法。
  研究结果显示,这些药物中并没有明显的“赢家”。总体来说,这一研究发现,二甲双胍的降血糖水平与其它药物相同或比它们更好。但在预防并发症或延长生命方面,没有任何一种单一药物或者药物组合表现得更为突出。
  Pantalone强调,很重要的一点发现是,在心血管方面,没有证据表明,一种疗法可能比另一种更有害。他解释说:“这很重要。因为从2008年开始,美国FDA要求糖尿病药物进行心血管安全性检测。一些老的药物并没有经历过这一过程。”
  成人糖尿病患者数量前十的国家/地区
  糖尿病是21世纪全球最严重的公共卫生问题之一。去年11月,国际糖尿病联合会(IDF)发布的数据显示,2015年全球糖尿病患者的数量已经增加至4.15亿。在高收入国家,高达91%的成年人糖尿病患者属于2型糖尿病。此外,据IDF估计,全球有1.93亿糖尿病患者未被确诊。
  二甲双胍依然被推荐为一线药物。它不仅能够降低血糖水平,同时引发低血糖的风险也较低。如果需要再添加一种药物,需要根据患者整体的健康以及不同药物的副作用来评估。
  Pantalone强调,无论使用哪种药物,生活方式的改变对2型糖尿病患者来说依然非常重要。饮食改变和有规律的锻炼是任何一种治疗方案的关键组成部分。
  注明:本文内容参考medicalxpress,原标题“Whichdiabetesdrugisbest?”
欢迎举报抄袭、转载、暴力色情及含有欺诈和虚假信息的不良文章。
请先登录再操作
请先登录再操作
微信扫一扫分享至朋友圈
搜狐公众平台官方账号
生活时尚&搭配博主 /生活时尚自媒体 /时尚类书籍作者
搜狐网教育频道官方账号
全球最大华文占星网站-专业研究星座命理及测算服务机构
分享专业健康的养生资讯,专业健康管理
主演:黄晓明/陈乔恩/乔任梁/谢君豪/吕佳容/戚迹
主演:陈晓/陈妍希/张馨予/杨明娜/毛晓彤/孙耀琦
主演:陈键锋/李依晓/张迪/郑亦桐/张明明/何彦霓
主演:尚格?云顿/乔?弗拉尼甘/Bianca Bree
主演:艾斯?库珀/ 查宁?塔图姆/ 乔纳?希尔
baby14岁写真曝光
李冰冰向成龙撒娇争宠
李湘遭闺蜜曝光旧爱
美女模特教老板走秀
曝搬砖男神奇葩择偶观
柳岩被迫成赚钱工具
大屁小P虐心恋
匆匆那年大结局
乔杉遭粉丝骚扰
男闺蜜的尴尬初夜
客服热线:86-10-
客服邮箱:二甲双胍临床应用专家共识-医药企业-华源医药网
---------------
二甲双胍临床应用专家共识
作者:母义明、纪立农、宁光…&&&&文章来源:中华糖尿病杂志&&&&点击数:&&&&更新时间:9/28/2014
】【收藏本站】【】【】&&&&&&
二甲双胍自1957年问世,应用于临床已有50多年的历史,是当前全球应用最广泛的口服降糖药之一。近年来有多种新型降糖药物上市,但二甲双胍仍是在全球使用量迅速增加的经典口服降糖药物。
二甲双胍具有良好的单药/联合治疗的疗效和安全性证据,以及良好的卫生经济学效益证据。无论对于血糖控制,还是糖尿病心血管并发症的预防,其都有明确的临床证据。因此,该药已成为全球控制糖尿病的核心药物。
二甲双胍在我国已经有近20年的使用经验。1995年,FDA正式批准二甲双胍用于治疗T2DM,2004年欧盟正式批准二甲双胍用于治疗10岁以上的儿童T2DM。
国内外主要糖尿病指南均建议:无论患者超重与否,除非有肾损害的证据或风险,否则均应从开始就使用二甲双胍治疗,且联合治疗的方案中都应包括二甲双胍。这体现了二甲双胍在糖尿病治疗中的“基石”地位。
然而,在临床工作中,仍有部分医生和患者对二甲双胍的使用(有效性、剂量、用法、安全性、疗效与体重的关系等)存在误区,如因担心胃肠道反应未能发挥二甲双胍的剂量优势;因担心其损害肝肾功能和引起乳酸酸中毒等,使一些原本可从二甲双胍治疗中获益的患者错失治疗良机。
为此,我们组织内分泌临床专家、药学专家共同制定《二甲双胍临床应用专家共识》,以指导临床医生和患者正确认识并合理使用二甲双胍。
循证医学证据分级、常见缩略语及主要推荐意见见表1~3。
一、临床地位与使用时机
1.治疗T2DM的一线首选用药:二甲双胍具有可靠的短期和长期降糖疗效,单独使用可有效降低T2DM患者的FPG、PPG,可使HbA1c下降1%~2%,可使中国新诊断T2DM患者的HbA1c降低1.8%(可能含安慰剂效应),且不受体重影响。
在相似的基线HbA,C条件下,最佳有效剂量(2000 mg/d)的降糖疗效显著强于其他口服降糖药。
二甲双胍单药治疗疗效不佳的患者,联合其他口服降糖药可进一步获得明显的血糖改善(I级)。联合胰岛素可降低血糖、改善血脂,同时减轻胰岛素引起的体重增加,减少胰岛素用量。该药具有心血管保护作用,是目前唯一被糖尿病指南推荐为有明确心血管获益证据的降糖药物。
二甲双胍的长期治疗与新诊断的T2DM患者及已经发生了心血管疾病的T2DM患者的心血管疾病发生风险下降相关(I级)。
二甲双胍具有良好的安全性和耐受性,低血糖的发生率低,胃肠道反应多为一过性,不导致肾脏损害,长期使用不增加高乳酸血症和乳酸酸中毒的风险。与其他降糖药物相比,具有更好的成本效益比(I级)。如无禁忌证,二甲双胍是T2DM药物治疗的首选药物,且应一直保留在糖尿病治疗方案中。
2.超重或肥胖T2DM患者的首选用药:回顾性和前瞻性的临床研究E15173结果均显示,二甲双胍在正常体重、超重、肥胖的T2DM患者中的疗效相当,因此,体重不是使用二甲双胍治疗与否的决定因素(I级)。无论对于超重患者还是体重正常的患者,国内外主要糖尿病指南均推荐二甲双胍为治疗T2DM的首选用药。
3.对于糖尿病的预防作用:二甲双胍是第一个被证明能预防糖尿病或延缓糖尿病发生的药物。二甲双胍能有效地降低糖尿病前期人群发生T2DM的风险,且具有良好的耐受性和长期的有效性。但在我国预防糖尿病尚不是二甲双胍的适应证。
DPP研究显示,二甲双胍干预治疗3年可使糖尿病的发生率降低31%,且在中年腹型肥胖的患者中干预效果最佳(I级)。IDPP研究显示,二甲双胍单独或与强化生活方式干预联合应用均能降低发生糖尿病的危险(Ⅱ级)。2012年IDF全球T2DM指南推荐,预防糖尿病最好选择生活方式干预,对于IFG、年龄&60岁的肥胖人群,可给予二甲双胍干预。
DPP研究随访显示,生活方式干预组和二甲双胍治疗组与安慰剂组相比,10年内糖尿病的发生率分别降低了34%和18%(I级)。
二、作用机制
1.二甲双胍的降糖作用机制:二甲双胍治疗糖尿病的作用机制包括:
(1)通过直接抑制肝脏的糖异生降低FPG;
(2)通过提高外周组织(肌肉、脂肪)对葡萄糖的摄取和利用,降低PPG;
(3)减少小肠内葡萄糖吸收;
(4)通过抑制线粒体复合物1和线粒体氧化磷酸化,减少ATP合成,激活AMPK,促进脂肪酸进入线粒体进行脂肪酸B氧化,减少脂肪合成,从而减轻IR;
(5)改善IS,提高胰岛B细胞对血糖的应答;
(6)升高GLP-1水平。
2.二甲双胍是一种胰岛素增敏剂:《Joslin糖尿病学》将二甲双胍归为增敏剂一类。IR是T2DM的主要病理生理特征之一。机体在IR的代偿反应是分泌更多的胰岛素,以维持正常的糖代谢。胰岛素增敏剂通过改善IR,增加胰岛素刺激的葡萄糖利用,减少脂肪酸氧化代谢,抑制肝糖输出。
二甲双胍通过抑制肝糖原分解。降低肝糖异生,增强胰岛素与外周组织胰岛素受体的亲合力,促进葡萄糖的摄取和利用,改善组织对胰岛素的敏感性。
三、剂量与临床疗效
1.最小、最大及最佳使用剂量:二甲双胍的降糖效果与剂量(500~2000mg/d)呈正相关。500mg/d二甲双胍可降低HbAlc 0.6%(减去安慰剂效应后,以下同),2000mg/d可降低HbAlc 1. 2%,且胃肠道反应与mg/d差异无统计学意义(I级)。
UKPDS研究中二甲双胍强化治疗剂量中位数达到2550mg/d,缓释剂型推荐最大用量为2000mg/d,普通片推荐成人最大剂量为2550mg/d。
二甲双胍起效的最小推荐剂量500mg/d,成人最大推荐剂量2550mg/d,最佳有效剂量2000mg/d。
2.剂量调整原则:二甲双胍的剂量调整原则为“小剂量起始,逐渐加量”。开始时服用500mg/d或&1000mg/d,1~2周后加量至1000mg/d,继续1~2周加量1次。最佳剂量为2000mg/d(1000 mg,2次/d或2000mg/d,3次/d)。
二甲双胍可在进餐时或餐后立即服用,缓释剂型1次/d,晚餐时或餐后立即服用。考虑药物的临床疗效及患者依从性。可采用简化的剂量方案:建议起始500mg,2次/d,如无明显胃肠道不良反应,2周后可增加至1000mg,2次/d。
可根据患者状况个体化治疗,每日总剂量mg,分2~3次服用。老年人及肝肾功能不全的患者需要调整剂量,具体调整方法详见“四”中,二甲双胍在特殊人群的使用。
3.剂型:目前国内外主要有单一成分的二甲双胍普通片(250mg/片,500mg/片或850mg/片)、二甲双胍缓释片或胶囊(500mg/片或500mg/胶囊)、二甲双胍肠溶片或胶囊(250mg/片或250mg/胶囊)、二甲双胍粉剂,以及与其他口服降糖药[如磺脲类药物或DPP-4抑制剂]组成的复方制剂。
4.不同剂型的疗效区别:
(1)各种剂型的主要区别在于给药后制剂中药物的溶出释放行为不同。普通片剂在胃内崩解释放;肠溶片在从胃排空到肠道后崩解释放;缓释片和缓释胶囊在胃肠道内缓慢地溶出、释放;肠溶胶囊在肠道内溶出、释放;
(2)普通片剂在胃内的溶出速度较快,肠溶片和肠溶胶囊次之,缓释片再次之。因每种制剂给药后血药浓度峰值、达峰时间、表观半衰期等参数存在一定的差异,所以多剂量给药后的达稳时间也不一致;
(3)缓释片/胶囊和肠溶片/胶囊相对于普通片剂而言,可减少给药后的胃肠道反应,提高患者的用药依从性;
(4)合格的药物制剂,在相同的给药剂量下,各种剂型间应具有生物等效性;
(5)不同剂型的临床疗效是否一致,尚需更多的大样本临床研究证实。
5.单药治疗的降糖疗效:一项双盲、安慰剂对照、剂量效应研究显示,在减去安慰剂效应后,不同剂量的二甲双
胍单药治疗可使FPG降低1.05~4.33mmol/L,HbAlc下降0.9%~2.0%。另有研究13们显示,二甲双胍可使PPG降低2.58 mmol/L。中国新诊断T2DM患者中,二甲双胍可使HbA1c降低1.8%(可能含安慰剂效应)(I级)。
在新诊断的经过短期胰岛素治疗后的中国T2DM患者中开展的随机分组、前瞻性对照研究结果显示,二甲双胍(2000mg/d)的疗效与甘精胰岛素的降糖疗效相当。
6.联合磺脲类药物的疗效:二甲双胍可改善IR,降低肝糖输出,磺脲类药物可促进胰岛素分泌,两类药物联合,作用机制互补,具有更全面针对T2DM的病理生理缺陷的特点。
一项随机、双盲、平行对照研究显示,二甲双胍联合格列本脲治疗组比单用二甲双胍或单用格列本脲组能更好地控制FPG和HbA1c。
针对磺脲类药物血糖控制不佳的患者治疗18周后,格列吡嗪/二甲双胍复合制剂治疗组的血糖达标率(HbA1c&7.0%)为36.3%,分别是单用二甲双胍治疗组(8.9%)和单用格列吡嗪治疗组(9.9%)的4.1和3.7倍,同时可更好地控制FPG(1级)。
在中国T2DM患者中开展的一项随机、平行对照研究显示,二甲双胍联合格列喹酮治疗组的HbA1C降幅(1.7%)显著高于二甲双胍联合阿卡波糖治疗组的HbA1c降幅(0.9%),且两组间低血糖、体重增加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另有随机、双盲、双模拟、平行对照研究显示,在二甲双胍的基础上联合含有格列本脲的中药固定复方制剂与相同剂量的格列本脲相比,降糖效果相当,但低血糖发生的风险显著减低。
7.联合噻唑烷二酮类药物的疗效:对于严重IR,二甲双胍联合噻唑烷二酮类药物能更好地降低HbA1c,显著改善胰岛功能和IR,且有剂量依赖性趋势,但不良反应(体重增加、升高LDL-C)高于二甲双胍单用组;罗格列酮/二甲双胍的复合制剂与单用二甲双胍比较,复合制剂降低HbAlc和FPG更显著,故在IR严重,且排除两药的使用禁忌证时,可考虑二甲双胍联合噻唑烷二酮类药物的治疗方案(I级)。
8.联合格列奈类药物的疗效:格列奈类药物属于短效促胰岛素分泌剂,与二甲双胍联用具有协同作用。在新诊断的血糖水平较高(HbA1c水平接近11.0%)的T2DM患者中瑞格列奈和二甲双胍联合比单用瑞格列奈能更有效降低HbA1C,而低血糖发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那格列奈联用二甲双胍和格列齐特联用二甲双胍的降糖强度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但低血糖事件更少(I级)。故在二甲双胍联合磺脲类且低血糖发生风险较高时,可考虑选用二甲双胍联合格列奈类药物。
另有研究显示,在二甲双胍的基础上加用米格列奈,可进一步降低HbA-C、FPG和PPG,并提高达标率,而不良事件的发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9.联合α-糖苷酶抑制剂的疗效:二甲双胍与α-糖苷酶抑制剂联合,可兼顾FPG和PPG。超重的T2DM患者在二甲双胍疗效不佳时,加用阿卡波糖能更好地控制HbA1c、FPG和体重。一项在中国T2DM人群中的对照研究显示,二甲双胍和阿卡波糖联用的降糖效果劣于二甲双胍和磺脲类联用。这两种药物都有一定的胃肠道不良反应,联合应用有可能增加胃肠不适。
lO.联合DPP-4抑制剂的疗效:二甲双胍联合DPP一4抑制剂在降低FPG、HbA1c、体重的幅度均强于两药单用,但是对心血管危险因素、低血糖、胃肠道作用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二甲双胍联合DPP-4抑制剂的疗效与二甲双胍联合磺脲类药物的疗效相当,但体重增加和低血糖发生的风险低于二甲双胍联合磺脲类药物。
由于DPP-4抑制剂上市时间较短,关于二甲双胍和DPP一4抑制剂的联合用药的疗效和安全性,还需要更多的研究验证。
11.联合GLP-1受体激动剂的疗效:目前中国临床应用的GLP-1受体激动剂主要包括利拉鲁肽和艾塞那肽。在二甲双胍治疗基础上加用GLP-1受体激动剂,可进一步降低FPG、HbA1c,血糖达标率更高;改善胰岛素β细胞功能;改善IR,降低体重和SBP,无严重低血糖事件(I级)。
在我国T2DM人群中开展的随机分组、对照性研究显示,利拉鲁肽联合二甲双胍与格列美脲联合二甲双胍相比降糖疗效相当,体重和血压显著降低,低血糖发生风险显著减少。但患者对利拉鲁肽联合二甲双胍治疗所导致的不良反应的耐受性更差。
12.联合胰岛素的疗效:二甲双胍可增强肝脏和肌肉组织的珉,因此在开始胰岛素治疗的同时应该继续维持二甲双胍治疗。
与胰岛素单药治疗相比,二甲双胍联合胰岛素可进一步降低HbAlc,减少胰岛素用量,还可减少使用胰岛素之后出现的体重增加(I级)。
一项随机对照研究入组了接受胰岛素单药治疗但HbA1c≥7。0%的T2DM患者,受试者随机接受胰岛素单药(n=31)或胰岛素联合二甲双胍(n=27)治疗4个月。结果显示,二甲双胍联合胰岛素治疗,在保证相同降糖疗效的同时,可减少胰岛素用量,从而降低低血糖的发生风险。
Yki-Jarvinen等将96例接受磺脲类药物治疗血糖控制不佳的T2DM患者,随机分为睡前胰岛素+二甲双胍+安慰剂组、睡前胰岛素+格列本脲+安慰剂组、睡前胰岛素+二甲双胍+格列本脲和睡前胰岛素+清晨胰岛素组。治疗1年后,睡前胰岛素+二甲双胍组体重无明显变化,而其他组的体重均有所增加,且与其他组相比,睡前胰岛素+二甲双胍组HbA1c降幅最大,每日胰岛素用量最少,低血糖的发生率最低。
13.应尽早足量使用以维持更长的达标时间:在500~2000mg剂量范围,二甲双胍疗效呈现剂量依赖效应,且相比其他降糖药物,二甲双胍具有更好的成本效益比[14](I级)。AD0PT研究显示,在新诊断的T2DM患者中,二甲双胍(2000mg/d)单药治疗可以在4年内使受试者平均HbA1c水平维持在7%以下。
在一项长达104周的对照临床研究中,与西格列汀(100mg/d)单药治疗相比,二甲双胍(2000mg/d)单药治疗使受试者平均HbA1c水平维持在7%以下的时间增加了约24周。因此,在患者可以耐受的情况下,使用单药最佳剂量(2000mg/d)的二甲双胍治疗不但可以使血糖控制尽早达标,且可使血糖得到更长时问的良好控制。如果出现可耐受的不良反应时,可适当减量;如果不能耐受,建议尽早更换其他降糖药。
14.用于正在接受胰岛素治疗的T1DM患者:对于T1DM患者可联用二甲双胍。临床研究发现其不仅能减少胰岛素用量,还可进一步降低血脂水平(与降低血糖无关),尤其是LDL-C;对于单用胰岛素治疗血糖控制不佳的患者,如果联合二甲双胍,可降低胰岛素用量10%,减少使用胰岛素所带来的体重过度增加。中国T1DM诊治指南也支持T1DM在使用胰岛素治疗的前提下联用二甲双胍。
15.减重效果:二甲双胍具有控制体重的作用。研究表明,新诊断T2DM患者二甲双胍单药治疗16周,可使正常(BMI
18.5~23.9kg/m2)、超重(BMI 24.0~27.9kg/m2)、肥胖(BMI≥28.0kg/m2)患者的体重分别下降(可能包含部分安慰剂效应)1.47、2.81及2.92 kg(I级)。磺脲类、格列酮类和胰岛素治疗伴有体重增加,以二甲双胍为基础的联合治疗减轻上述药物对体重增加的影响。HOME研究证实,以二甲双胍为基础联合胰岛素治疗,体重少增加2.28~3.85kg。
四、特殊人群用药
1.心力衰竭患者使用注意事项:需要药物治疗的充血性心力衰竭(CHF)是二甲双胍使用的禁忌证。但回顾性研究显示,二甲双胍本身不会导致心力衰竭,也不会对心力衰竭患者造成不良影响。2014年ADA糖尿病指南也指出,如果肾功能正常,二甲双胍可用于病情稳定的CHF患者(V级)。
2.65岁以上老年患者使用注意事项:2013年IDF老年糖尿病指南和中国老年糖尿病诊疗措施专家共识都把二甲双胍作为一线首选用药,对二甲双胍的使用没有具体年龄限制。
老年糖尿病患者合理应用二甲双胍治疗可以达到良好的降糖效果,较少的低血糖风险对老年人有一定益处,但需要定期监测。肾功能(3~6个月检查1次)。80岁以上患者[eGFR&45ml/(min?1.73m2)除外],如掌握好适应证,从小剂量起始,在合理监测条件下,应用二甲双胍仍可取得良好的效果(I级)。
因此,年龄并非二甲双胍治疗的禁忌,但需要监测肾功能。老年患者的eGFR在45~60ml/(min?1.73m2)者,应减少剂量,如果eGFR&45ml/(min?1.73m2)则不能使用。适合我国CKD患者的eGFR评估公式为:eGFR[m l/(min?1.73m2)]=175×scr-1.234(mg/d1)×年龄-0.179(女性×0.79)。
3.儿童和青少年糖尿病及糖尿病前期患儿使用注意事项:无需以胰岛素作为起始治疗的10岁及以上T2DM患儿,应立即开始给予生活方式干预,不达标者以二甲双胍作为起始治疗药物。
10岁及以上的糖尿病前期(IFG或IGT)患儿经3个月有效的生活方式干预(饮食控制、150min/周运动,减轻体重5%~10%)后,代谢异常指标仍无法逆转,建议使用二甲双胍治疗,起始剂量500mg,3次/d,最大剂量2000mg/d(V级)。二甲双胍可用于10岁及以上的T2DM的儿童或青少年,且最高剂量不超过2000mg/d,不推荐用于lO岁以下的儿童。
4.妊娠期糖尿病(GDM)患者使用注意事项:有GDM史的患者发现为糖尿病前期时,应接受生活方式干预或二甲双胍以预防糖尿病。患者一旦妊娠,建议改用胰岛素治疗(V级)。二甲双胍可降低PCOS患者妊娠早期的流产率和GDM的发生率。在控制孕妇体重和治疗IR方面有优势,孕早期口服二甲双胍没有增加胎儿重大畸形和新生儿并发症的风险。
二甲双胍在FDA妊娠期用药分级中为B类药物。但我国药监部门尚未批准二甲双胍用于妊娠期妇女。
5.肝功能不全的T2DM患者使用注意事项:二甲双胍不经过肝脏代谢,无肝脏毒性。目前肝功能不全患者使用二甲双胍的临床资料较少。肝功能严重受损会明显限制乳酸的清除能力,建议血清转氨酶超过3倍正常上限时应避免使用,血清转氨酶轻度升高的患者使用时应密切监测肝功能。
6.肾功能不全的T2DM患者使用注意事项:二甲双胍本身不会对肾功能有影响,但临床存在仅根据蛋白尿就停用二甲双胍的使用误区。建议根据eGFR的水平调整二甲双胍的使用。患者eGFR≥60ml/(min?1.73m2)无需减量,eGFR 45~60 ml/(min?1.73m2)时减量,当eGFR&4 ml/(min?1.73m2)时停用(V级)。
7.造影或全麻术前患者使用注意事项:肾功能正常患者,造影前不必停用二甲双胍,但使用对比剂后应在医生的指导下停用48~72h,复查肾功能正常后可继续用药;而对于肾功能异常的患者,使用对比剂及全身麻醉术前48 h应当暂时停用二甲双胍,之后还需停药48~72h,复查。肾功能结果正常后可继续用药(V级)。
五、安全性
1.禁忌证:(1)血清肌酐水平,男≥132umol/L(1.5mg/d1)女≥124umol/L(1.4mg/d1),或eGFR&45 ml/(min?1.73m2)禁用;(2)需要药物治疗的CHF和其他严重心、肺疾患;(3)严重感染和外伤、外科大手术、临床有低血压和缺氧等;(4)已知对盐酸二甲双胍过敏;(5)急、慢性代谢性酸中毒,包括有或无昏迷的糖尿病酮症酸中毒;(6)酗酒者;(7)接受血管内注射碘化对比剂者,应暂时停用;(8)维生素B1z、叶酸缺乏未纠正者。
2.常见不良反应:常见不良反应包括腹泻、恶心、呕吐、胃胀、乏力、消化不良、腹部不适及头痛。这些不良反应的发生常见于药物治疗的早期,绝大多数患者可耐受。随着治疗时间的延长,上述不良反应可基本消失。小剂量开始,逐渐增加剂量是减少治疗初期不良反应发生的有效方法。
3.胃肠道反应与剂量的关系及处理原则:二甲双胍引起的胃肠道反应发生多出现在治疗的早期(绝大多数发生于前10周),多数患者随着治疗时间的延长,可逐渐耐受或症状消失。
国外报道,即使二甲双胍较大剂量(1000mg/d)起始治疗,其胃肠道反应发生率为28%,在1000mg增至2000mg/d时胃肠道反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国内报道,二甲双胍的胃肠道反应发生率为15%(I级)。如果增加剂量后发生严重胃肠道反应,可以降至之前较低的剂量,耐受后可再尝试增大剂量。缓释制剂也可减少患者的胃肠道症状。
4.对维生素B12的吸收的影响:已有多项交叉横断面试验及随机对照研究显示,长期服用二甲双胍可引起维生素B12水平的下降。其机制可能与以下因素有关(1)小肠蠕动的改变刺激肠道细菌过度生长,竞争性抑制维生素Bl2的吸收;(2)维生素B12内因子水平的变化及钻胺素内吞受体的相互作用;(3)二甲双胍可抑制回肠末端维生素Bl2内因子复合物钙依赖性吸收(这种抑制作用可以通过补充钙剂逆转)。
二甲双胍治疗引起巨幼红细胞性贫血罕见,如发生应排除维生素B12缺乏。建议在长期使用二甲双胍治疗患者中适当补充维生素Bl2。不建议在服用二甲双胍的患者中常规监测维生素B12的水平。
5.是否损伤肝肾:二甲双胍主要以原形由肾脏从尿中排出,清除迅速,12~24h大约可清除90%。二甲双胍肾清除率约为肌酐清除率的3.5倍,且经肾小管排泄是二甲双胍清除的主要途径。因此,二甲双胍对肾脏没有损害。
有研究提示,二甲双胍可能具有肾脏保护作用。二甲双胍通过胃肠道吸收进行血液循环,几乎不与血浆白蛋白结合,不经过肝脏代谢,不竞争肝脏P450酶,在体内也不降解,而是直接作用于肝脏和肌肉,减少肝糖异生,增加肌肉葡萄糖酵解。
因此二甲双胍无肝毒性,推荐剂量范围内用药的肝功能正常者,不会造成肝损害。但肝功能受损者使用二甲双胍时应谨慎,因为肝功能受损会明显限制其对乳酸盐的清除能力。
6.二甲双胍与乳酸酸中毒:目前尚无确切的证据支持二甲双胍的使用与乳酸酸中毒有关,肝肾功能正常患者长期应用不增加乳酸酸中毒风险。COSMIC研究显示,使用二甲双胍的乳酸酸中毒发生率与其他降糖治疗差异无统计学意义(I级)。
荟萃分析显示,在肾功能正常的患者中使用二甲双胍不增加乳酸酸中毒风险,且二甲双胍发生乳酸酸中毒的概率并不比其他口服降糖药物高。因二甲双胍直接以原形经肾脏排泄,因此有肾功能损害时易发生二甲双胍与乳酸在体内蓄积,有可能会增加乳酸酸中毒风险。建议肾功能受损[eGFR&45ml/(min?1.73m2)]和低氧血症患者应避免使用。
7.与非降糖药物的相互作用:
(1)使用氨氯吡咪、地高辛、吗啡、普鲁卡因胺、奎尼丁、奎宁、雷尼替丁、氨苯喋啶、甲氧苄氨嘧啶和万古霉素等经肾小管排泌的阳离子药物,其影响肾功能或二甲双胍分布,应密切监测血糖并调整二甲双胍和/或相互作用的剂量;
(2)同时服用噻嗪类药物或其他利尿剂、糖皮质激素、吩噻嗪、甲状腺制剂、雌激素、口服避孕药、苯妥英、烟碱酸、拟交感神经药、钙离子通道阻滞剂和异烟肼等可引起血糖升高的药物需密切监测血糖。而在这些药物停用后,要密切注意低血糖的发生;合并服用氯磺丙脲的患者在换用二甲双胍的最初2周要密切监测血糖,氯磺丙脲在体内有较长滞留,易发生低血糖;
(3)二甲双胍有增加华法林的抗凝血倾向;(4)树脂类药物,如苏合香、血竭、乳香等与二甲双胍合用会减少其吸收。
六、心血管益处
1.心血管保护作用:二甲双胍通过有效改善糖尿病和非糖尿病患者的IR,降低基础和负荷后胰岛素水平,起到直接或间接的心血管保护作用(I级)。
UKPDS显示,使用二甲双胍的肥胖T2DM患者的全因死亡风险相对下降35%,心肌梗死风险下降39%;UKPDS 10年随访显示,二甲双胍治疗组大血管并发症及死亡风险的获益具有延续效应,且降低死亡和心肌梗死的作用优于磺脲类和胰岛素。
REACH研究结果提示,二甲双胍治疗2年,全因死亡相对风险下降24%。HOME研究结果提示,二甲双胍联合胰岛素比单用胰岛素可以减少大血管事件风险。中国SPREAD研究结果显示,对于有冠心病病史的T2DM患者,与格列吡嗪组相比,二甲双胍组的主要终点事件发生风险降低46%(I级)。二甲双胍是目前唯一被2013AACE指南推荐有心血管获益证据的降糖药物。
2.心血管保护作用机制:二甲双胍可能通过减少心血管疾病的危险因素而达到心血管保护。心血管疾病的危险因素包括血脂异常、IR、肥胖、高血压、NAFLD等。控制危险因素是心血管保护的重要方式之一。
二甲双胍目前已经被证实可以降低血糖、改善NAFLD和爪(尤其是肝脏和肌肉)、减轻体重、改善血脂(主要是改善TG、LDL-C及TC水平,对HDL-C改变不明显)和抗凝等。此外,二甲双胍可以直接改善血管内皮细胞功能,增加血流量。
七、降糖外益处
1.在改善血脂方面的作用:二甲双胍能够改善脂肪的合成与代谢。多项研究显示,二甲双胍治疗T2DM患者,可降低患者血浆TG、LDL-C及TC水平,但对HDL-C改变不明显。
2.在治疗NAFLD方面的作用:中华医学会肝病学分会脂肪肝和酒精性肝病学组颁布《中国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诊疗指南(2010年修订版)》提出:除非存在明显的肝损害(如血清转氨酶大于3倍正常值上限)、肝功能不全或失代偿期肝硬化等情况,否则NAFLD患者可安全使用胰岛素增敏剂(二甲双胍和噻唑烷二酮类)等药物(V级)。
有14项临床研究评价了二甲双胍对NAFLD患者肝脏组织学、血清酶学和取等指标的改善情况。所有研究均显示HOMA一瓜明显改善,13项研究显示血清酶学(谷丙转氨酶、谷草转氨酶)明显下降;5项研究显示二甲双胍对肝脏炎症、脂肪变性和纤维化有改善。
3.在治疗PCOS方面的作用:PCOS不是二甲双胍的适应证,但国内外应用二甲双胍治疗PCOS已有十余年的历史。美国内分泌学会推荐二甲双胍可作为PCOS合并T2DM/IGT患者,生活方式干预(一线治疗)失败或月经不规则且无法应用避孕药(二线治疗)的情况下的一种治疗药物。
循证医学证据表明二甲双胍可降低血浆胰岛素水平,增加IR,降低雄激素水平,提高雌二醇水平,改善PCOS患者的多毛症,使月经规律,诱导排卵。PCOS患者可从500mg/d开始,每周加量500mg,直到2000mg/d(分二次餐时或餐后服用),维持数月,直至排卵,恢复月经,待发现怀孕时停药。国外甚至用到2500mg/d,安全性依然良好。
4.抗肿瘤作用:糖尿病可能是多种肿瘤,如乳腺癌、胰腺癌、结直肠癌、子宫内膜癌等的危险因素[101]。多项研究显示,二甲双胍可激活AMP激活的蛋白激酶(AMPK)通路。而AMPK通路的激活除了影响代谢外,也可能抑制肿瘤的发生和发展。英国一项大型病例对照研究显示,二甲双胍治疗与癌症的危险性下降具有相关性,并观察到随着使用时间的延长和使用次数的增加,二甲双胍的保护效应具有逐渐增强的趋势(II级)。
】【收藏本站】【】【】&&&&&&
&&相关文章
????????????????????
??????????????
??????????????
Copyright &
HYEY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华源医药网 版权所有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二甲双胍作用原理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