冯氏捏积疗法的传人吴栋豪主任在不在北京天健医院?

小儿推拿分为哪些流派?
如题,同时学不同流派的技法好吗?
主要有六个流派:山东的三字经小儿推拿流派、张汉臣小儿推拿流派、孙重三小儿推拿流派、北京的小儿捏脊流派、上海的海派儿科推拿和湖南的刘开运儿科推拿流派。小儿推拿流派是指小儿推拿学科内因不同的师承而形成的以独特的研究旨趣、技艺、方法为基础的不同学术流别。据资料显示,最早研究小儿推拿流派的文章,有的研究“山东小儿推拿流派”,有的研究“齐鲁小儿推拿流派”。其他地方也有人对各地区的流派进行研究,如北京地区的小儿捏脊流派、上海地区的海派儿科推拿和湖南地区的刘开运儿科推拿流派,研究者也较多。目前国内发展比较充分,影响较大的小儿推拿流派,主要有山东的三字经小儿推拿流派、张汉臣小儿推拿流派和孙重三小儿推拿流派、北京的小儿捏脊流派、上海的海派儿科推拿和湖南的刘开运儿科推拿流派。其他的流派,有的昙花一现,有的囿于狭小的区域,还有的缺少理论总结和著述,大都逐渐萎缩或湮没了。现将这六个流派的研究现状综述如下。1流派创始人研究关于创始人的研究,山东的三字经小儿推拿流派、张汉臣小儿拿流派及孙重三小儿推拿流派,研究文献较多;湖南的刘开运儿科推拿流派和北京的小儿捏脊流派,文献较少;上海的海派儿科推拿,没有流派创始人的文献。三字经小儿推拿流派创始人是徐谦光,代表人物是李德修。如葛湄菲等[1]述,徐谦光自1877年完成了《推拿三字经》,创建了三字经流派推拿,其著作虽未出版,但在民间流行,其后未有传人。真正将三字经流派推拿发扬光大的是青岛市中医医院李德修先生。李德修,又名慎之(年),山东威海市北竹岛村人。遇威海清泉学校校长戚经含,怜其疾苦,遂赠清代徐谦光著《推拿三字经》一书,并悉心指教,经8年学习,方独立应诊。1920年到青岛,在鸿祥钱庄设诊所,颇具声望。1929年自设诊所,求治者盈门。1955年应聘到青岛市中医院工作,任小儿科负责人[2]。自此,李德修将三字经流派推拿专用于治疗小儿病症。张汉臣小儿推拿流派的创始人是张汉臣,据田常英[3]述,张汉臣,字新棠、贻桐、赓戊。山东蓬莱县人(年)。少年即随师学习中医内科,熟读《黄帝内经》、《伤寒论》、《金匮要略》等古典著作及中医儿科和小儿推拿名著。于1925年拜本县推拿名医艾老太为师,自此,致力于小儿推拿事业。1930年独立行医,1957年应聘到青岛医学院附属医院,组建小儿推拿室开展小儿推拿疗法[4]。孙重三小儿推拿流派的创始人是孙重三。殷明等[5]述,孙重三(年)是山东省荣成县埠柳公社不夜村人。20岁时拜老中医林椒圃为师,1959年调山东中医学院儿科教研室及其附院任推拿科主任,开展小儿推拿疗法。湖南刘开运小儿推拿流派的创始人是刘开运。据赵卫等[6]述,刘开运出身中医世家,苗汉后裔,御医后代,家族业医已三四百年,祖传中医、草医、推拿三套绝技,融汉、苗医于一炉,独树一帜。曾担任中华推拿学学会副主任,主编《中华医学百科全书·小儿推拿学》,为国内唯一精通中医、草医、推拿的名老医师,主要从事小儿推拿研究。北京的小儿捏脊流派,其创始人是冯泉福。据吴栋[7]述,冯泉福(年),号雨田,北京人。其父冯沛成及祖父皆业医,精通小儿捏积术。冯泉福是冯氏捏积术的第四代传人,其医德医术闻名遐迩。无论于医务界或患者中,他的名字早已被“捏积冯”取而代之。冯泉福幼时即受家父医学思想的熏陶,20岁时随父亲开始学习捏积术,1928年独立行医,1959年调入北京中医医院儿科工作,并始终负责儿科的捏脊工作。2流派学术特点研究山东的小儿推拿三大流派和湖南的刘开运小儿推拿流派,学术特点明显,研究者较多;北京的小儿捏脊流派及上海的海派儿科推拿,也有一些研究论文发表。三字经小儿推拿流派,学术特点非常明显:第一,偏重望诊及五脏辨证,李德修潜心于望诊,患者入室,举目一视,即能说出病情[2]。第二,取穴少而精,善用独穴。本派每次取穴3~5个,有时采用独穴治病。第三,推拿时间长,手法频率高。第四,以清法见长[8]。第五,手法操作简单。第六,以推拿代替药物[9]。张汉臣流派的主要特点是:第一,重视望诊,其内容多而详实,尤以望面色和望鼻最有特色。第二,在治则上是以治本为主,严守“补虚扶弱”或“补泻兼治”的法则。把小儿推拿概括为一掌四要:一掌即掌握小儿无七情六欲之感,只有风、寒、暑、湿、燥、火、伤食之证的生理特点。四要包括一要辨证细致,主次分明;二要根据病情,因人制宜;三要取穴精简,治理分明;四要手法熟练,刚柔相济[10]。孙重三流派的特点是:第一,首重“天人合一”的整体观念,诊病强调闻诊和望诊。第二,继承了林椒圃“十三大手法”[5]。毕永升总结了该流派的临床经验,包括四大手法治感冒,推天柱骨治呕吐,侧推大肠、推脾经、推上七节骨加减治疗腹泻,推箕门利尿,摩神阙有特点,推胸八道配推揉膻中治咳嗽[11]。湖南的刘开运流派的特点是:第一,“理、法、方”与中医临床内、外、妇、儿等科完全一致。第二,强调整体观念,口诀如下:“推头必兼推上肢,推腰推背兼推下肢,推胸推腹推腰背,四肢疾患局部治。”第三,注重辨证论治。第四,尊重推拿传统。第五,尤重推拿手法。“成人推拿没有巧,只要手法练得好。”始终以“三好”为标准(好用、好受、好看)。第六,提倡中西结合。第七,倡导推药并用[6]。符明进等[12]述,刘开运立法主要是根据五行生克制化之理,确定其补母、泻子、抑强、扶弱的治疗原则,以作为指导临床推治时取穴主补、主泻的依据,因而临床具体运用中尤以推五经多用。北京的小儿捏脊流派最显著的特点就是运用捏脊疗法治疗积证。该流派手法有八种,称为“捏脊八法”,对小儿积证有独到见解,将积证分为四型:乳积、食积、痞积、疳积。捏脊疗法旨在通过捏拿患者督脉(因十二经脉隶属督脉),达到经络的良性感传,加之刺激督脉旁开一点五寸的膀胱经上有关的俞穴,使受纳之食物得以运行消化。在捏拿的同时,为了加强疗效,又配合服用“消积散”及外敷“冯氏化痞膏”(此二方均为冯氏家传[7])。上海的海派儿科推拿的学术特点是:第一,手法除了继承传统的八法,还融入了上海的一指禅推拿、法推拿、内功推拿等三大成人推拿流派的手法,成为“推拿十六法”;第二,界定了小儿推拿对象,认为小儿推拿穴位和复式操作主要针对6周岁以下儿童,3周岁以下效果更佳;第三,理论上根据“通则不痛、不痛则通”的原理,以痛为俞,通过在痛点的治疗,达到祛除病痛的目的[13]。3流派著作研究三字经流派创始人徐谦光著有《推拿三字经》,代表人物李德修著有《小儿推拿讲义》、《青岛市中医院小儿推拿简介》、《李德修小儿推拿技法》、简易本《小儿推拿讲义》等书,传人赵鉴秋著有《幼科推拿三字经派求真》,后再版为《三字经派小儿推拿宝典》,葛湄菲著有《汉英对照三字经派小儿推拿》,李先晓著有《李德修小儿推拿秘笈》。张汉臣流派的著作有:张汉臣著述的《小儿推拿学概要》和《实用小儿推拿》,还有3部尚未发表的著作:《儿科推拿方剂学》、《农村儿科推拿手册》、《张汉臣儿科推拿经验录》,手稿均由张汉臣之子保存。孙重三流派的著作有:孙重三编著《儿科推拿疗法简编》和《通俗推拿手册》,传人张素芳所著《中国小儿推拿学》。此外,湖南的刘开运小儿推拿流派的著作是刘开运主编的《中华医学百科全书·小儿推拿学》;北京的小儿捏脊流派的著作是代表人物冯泉福所著《冯氏捏积疗法》,其弟子李志明根据其学术思想编著的《小儿捏脊》;海派儿科推拿的著作是代表人物金义成所著《小儿推拿》、《小儿推拿图解》、《海派儿科推拿图谱》[13]。4流派传承研究有关流派传承的文章不多,仅有三字经小儿推拿流派提过:“1962年、1963年先后收本院医师王德芝、王安岗为徒;建院初期,医院领导安排护士孙爱兰、刘瑞英跟随李德修学习推拿技术,虽无明确师承关系,但临床诊治和推拿手法均在李德修亲自指导下完成,可谓是李德修的传人”[14]。综上所述,当代中医小儿推拿流派的研究文献数量少,范围窄,还有大量工作有待完成。[参考文献][1]葛湄菲,朱维平,唐明,等.三字经流派推拿的起源与发展[J].辽宁中医药大学学报,):16-17.[2]葛湄菲,王延宗,程红运.小儿推拿名家李德修[J].中医文献杂志,2007(4):57-58.[3]田常英.简介小儿推拿名医张汉臣[J].按摩与导引,1989(3):48.[4]张荣荪.齐鲁推拿名医———张汉臣[J].按摩与导引,1995(3):26.[5]殷明,孟宪军.齐鲁小儿推拿流派特色浅析[J].中医药学刊,):.[6]赵卫,彭进.刘开运老教授推拿学术经验简介[J].按摩与导引,):4-5.[7]吴栋.忆捏积专家冯泉福[J].北京中医杂志,):9-10.[8]张贵娟.论推拿三字经流派的学术特点[D].成都:成都中医药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6:17.[9]程红云,葛湄菲.三字经流派小儿推拿与其他流派的比较[J].按摩与导引,):5.[10]田常英.小儿推拿名医张汉臣常用的望诊法[J].按摩与导引,1990(2):32-36.[11]毕永升,程本增.孙重三老师临床经验介绍[J].山东中医学院学报,):54-55.[12]符明进,刘景元.刘开运小儿推拿的立法特点及验案[J].按摩与导引,1993(1):29-30.[13]李燕宁,杨配力,于海燕.小儿推拿发展史略[J].中医文献杂志,2008(1):31.[14]葛湄菲编著,叶晓翻译.三字经流派小儿推拿汉英对照[M].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扌衮·455·
目前山东影响力在全国最大,比较知名的有三字经流派、孙重三流派和张汉臣流派,其他比较有名的有湖南的湘西流派,北京的捏脊流派,上海的海派。每个流派都有优缺,学习上可以综合综效。
已有帐号?
无法登录?
社交帐号登录本帖最后由 osho1 于
09:53 编辑
任督二脉 古朴真传 京城中医绝技冯。明眼人重之。仁者传之。
捏脊冯全集
卫生部重点推荐
北京“捏脊冯”——冯氏捏积传人佘继林简介:
来源:《中国当代医药界名人录 1》 资料时间:1997
佘继林:(1946.8~)回族。北京人。中共党员。1970年毕业于首都医科大学。
历任住院医院、、副主任医师。曾为中国会组织
咨询委员会委员,北京市民族联谊会理事。为北京冯氏捏积疗法第四代传人冯泉福
的生前助理。从事中医专业26年,在临床上具有中西医合参的特点,擅长治疗小儿
不愈、久喘不息、久泻不止等顽疾。1980年后正式出版专著有《冯氏捏积疗法
》、《小儿常用》、《小学生健康之友》、《最新实用婴幼儿手册》。1987
年担任市小学生作文比赛一等奖长城夏令营保健医。其精通阿拉伯语,1988年随中
国代表团赴沙特圣地麦加朝觐,担任保健医;在沙特期间曾应用及按
摩术为各国朋友治疗,受到好评。曾参加多项科研工作。
京城国粹--话冯氏捏积疗法
在北京提起捏积疗法,几乎是家喻户晓,无人不知的,而祖传从事捏积疗法的冯氏医家又紧紧地和捏积疗法的美誉联系在一起,百姓亲切地把冯氏医家称为&捏积冯&。冯氏医家早在清末年间就开始在京城从事捏积的治疗工作,历经祖传四代,具有170多年的历史,古老的捏积疗法,经过冯氏家族四代的潜心钻研,逐步形成了冯氏捏积疗法的特有风格,在治疗上以手法为主,同时配合独有的冯氏口服消积散和外敷冯氏化痞膏。冯氏捏积疗法,手法简便、疗效明显,在京城受到百姓赞誉,冯氏捏积疗法也在广大群众中流传开来,慕名而来的患儿众多。
据冯氏捏积疗法第四代传人冯全福老先生回忆1926年,在其父冯沛成的倡导下,冯氏医家正式在北京西城区众议院夹道4号的住所内对外应诊,当时冯全福老先生年仅20多岁。冯全福老先生行医60多年,在工作中精益求精,练就了一套精良的捏积术,以他娴熟的手法、捷健的动作、明快的节奏感,盛名于百姓中,50年代每天门诊量高达1500人次以上。1959年冯全福老先生响应政府的号召,带着冯氏医家祖传的捏积疗法绝技和冯氏消积散、冯氏化痞膏的,组建了北京中医医院捏积治疗室。
自1955年起冯全福老先生先后担任区政协委员、区人民代表。已故&四大&老先生在1962年为冯全福老先生题词:&冯全福先生在北京家传四代,历百余年专为小儿捏积,誉遍京城,疗效超卓。尤以冯氏捏积手法与众不同,他的手法简便,疗效显著,最受劳动人民的爱戴。&冯全福老先生行医几十年如一日,勤勤恳恳、兢兢业业,把自己祖传的捏积疗法绝技和冯氏消积散、冯氏化痞膏的秘方无保留地贡献出来,并为北京中医医院儿科亲手培养、带出了高徒。这些冯老的弟子们不负众望,在继承冯老的捏积疗法基础上,通过几十年的临床研究,发现捏积疗法对于小儿、、免疫系统都有促进作用,可以治疗小儿面黄、、、夜间啼哭、、呕吐、不调、、、反复、体弱等。并有多项科研成果获奖,使古老的冯氏捏积疗法焕发了青春,这支中医事业百花园地的奇芭继续绽放,正在为广大患儿解除病痛、为祖国花朵的健康成长贡献力量。
冯氏捏脊疗法的整理与研究
流派形成的标致为有明显的传承链、独特的学术思想、特有的技法特征和代表性著作与地域性。本文以此为线索,对流传于北京地区的小儿冯氏捏脊流派进行总结。
捏脊疗法最早见于晋代葛洪《肘后备急方》。指出:“拈取其皮,深取痛引之,从龟尾至顶乃止,未愈更为之。”指出了“拈取脊骨皮”的方向、部位和方法,但具体如何“拈取”却缺乏生动描述和。此后,传统文献未见类似记载。冯氏家族于清朝末年在北京地区运用捏脊疗法,因其独具特色而被后人称之为“冯氏捏脊(积)疗法。”全盛时期,平均每天捏脊人数达到1500人次,冯家大小十余人每天捏脊不止。以至于上世纪五十年代,北京“捏积冯”几乎家喻户晓。
流派核心人物为冯泉福和冯奎福两兄弟,均师从其父冯沛成先生。相传冯沛成的父亲,即兄弟二人的祖父也长于捏脊术。至冯泉福和冯奎福,为捏脊术的第四代。
冯泉福(),号雨田。幼时受家父影响,酷爱中医,20岁正式捏积术。1928年即在北京独立行医。1959年调入北京中医医院儿科。曾任北京西城区第二、三届政协委员、西城区第三届人民代表;中华全国中医学会北京分会理事、顾问及儿科专业委员会理事、顾问等职。北京名医施今墨老先生曾经写到:“冯泉福先生在北京家传四代,历百余年,专为小儿捏积,誉遍城郊,疗效超卓。”并注意到:“冯氏捏脊,手法与众不同。”冯泉福的弟子有吴栋、翟世翠和其侄女(姓名不详,人称“二姐”),以及北京中医医院儿科的李泽生、李志明、佘继林、李建等人。冯奎福事迹不多,但也一直从事小儿捏脊。解放后在北京西城区二龙路医院工作,该医院即北京市西城区肛肠医院的前身。冯奎福未见传有弟子。
2.学术思想
2.1为后天之本,成疳
该流派重视脾胃在小儿生长发育过程中的重要作用。认为脾胃为后天之本,生化之源,为升降枢纽。脾胃健运则气血充足,小儿生长发育有保障;脾胃安则诸脏安,小儿方不急不躁,睡卧安稳。而小儿饥饱不自知,饮食不自节,家长又溺爱,常常饮食太过,太精,最易伤及脾胃,使乳食停滞。冯泉福认为“”分为、食积、痞积和四类(轻重与层次不同),根据主症和兼症又分为疳痢()、疳肿胀()、疳嗽()、眼疳(眼疾)和牙疳(口舌牙齿疾患等)五类,形成了独特的“四积”、“五疳”学说。基本概括了小儿临床的常见症候。
2.2重视,温补立法
四积五疳本位在脾,脾为疳积之母。脾喜燥恶湿;病变,其虚、寒责之脾。故欲使脾健,当重视阳气,重视温补。冯老先生前特别推崇《·通天论》之“阳气者,若天与日。失其所,则折寿而不彰。故天运当以日光明。”认为人之阳气不足,犹如天上没有太阳,万物不得。而脊为之所居,总督人体阳气,为之海。该流派视督脉为人之太阳,是脾运化水谷与水液的动力,是运化的基本条件,故以督脉为本,以捏脊立法。
2.3协调阴阳,沟通内外
该流派虽然强调督脉,强调阳气重要。但督脉却与同源,并相通。督旁还有夹脊穴和五,故督脉实际沟通了人体表里、内外和阴阳,它既能调阳,又能调阴,使失调的机体重归“阴平阳秘,精神乃治”的状态。
2.4内治外治,殊途同归
该流派认为内治与外治方法不同,机理有别,但却殊途同归,最终对、阴阳、气血产生调理作用;并化掉积滞,消除痞塞。内外治疗结合,互补长短,有助于提高疗效。
3.技法特征
3.1独特的捏脊术:
见图1,由于正中有棘突,两拇指只能放在类似于夹脊穴的地方。而食与拇指的捏拿也就只能提起脊旁的肌肉与了。故我们认为,一般捏脊法主要作用于夹脊穴和经一线的,特别是五。图2为冯氏捏脊法。由于其以食指桡侧第二指节垂直于,当两拇指交替捏起脊柱皮肤时正好捏在脊柱正中。故我们认为冯氏捏脊疗法才真正作用于督脉。这是两者因操作不同而导致的功效与特点的不同。
据此,临床运用,可以两种捏脊法各操作数遍。
此外,冯氏捏脊对操作次数也有统一规定。如操作20遍;最后一遍捏3提1(每捏3次,上提1次),提时手法较重,常致局部筋膜分离弹响;术毕,以拇指指腹按揉两肾俞穴数次。
3.2同中有异,辨证施法:
看似简单的冯氏捏脊术,其实含有推、拿、捏、捻、放、提、揉、按等八种手法其辨证施术主要体现在两方面。一是对参数的选择。如李志明所著《小儿捏脊》指出:“凡小儿虚弱的,或虚寒性疾病用;凡小儿体质健壮的,或是实热的疾病用泻法。”在解释具体补法与泻法时,又说:“提放的次数少,捏拿的皮肤薄,指力轻,推捻的速度慢,遍数由少增多,这就是补。反过来,就是泻。”
二是在同一套路中,针对不同疾病,重点于相关背俞穴处重点刺激,或在捏脊结束之后,于相应背俞穴处点按。如厌食、腹泻、呕吐、等脾症,重点提捏俞、胃俞、脾俞、俞、肝俞、膈俞等;上焦病症,如烦躁、夜啼、多汗、咳嗽、等,重点提捏肝俞、心俞、俞、俞、肺俞等;肾、膀胱病症则重点提捏肾俞、肺俞、膀胱俞等。
3.3内外治疗结合:
除捏积术外,外治有冯氏化(消)痞膏(三棱、莪术、阿魏、秦芄、穿山甲、龟版、皮硝、、、乳没、、黄柏、、、荆芥、、黄丹与炼为膏,外贴),内治有冯氏消积散(三棱、莪术、生军、熟军、黑白丑、共为细末,空腹服用)。内外治疗结合,捏脊术与药物并举,为获得更好疗效奠定了基础。
4.代表著作与地域
4.1代表著作
李志明《小儿捏脊》,人民卫生出版社,1963年
佘继林《冯氏捏积疗法》,北京出版社,1985年
4.2重大课题
“冯氏捏积手法治疗小儿缺铁性(型)临床研究” 国家管理局2004年重点科研项目。
主要在北京和河北地区。
(鸣谢:感谢流派传人北京中医医院翟世翠、李建等提供珍贵资料。感谢天津董红英教授所作的调查研究!)
参考文献:
1.廖品东.《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12:13
2.佘继林.冯氏捏积疗法[M].北京:知识出版社,
3.李志明.小儿捏脊[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
本帖子中包含更多资源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帐号?
欢迎转载 标题: 谢谢 转载地址:
民间中医网:发布的:任督二脉真传-京城中医绝技捏脊冯全集一贴仅供学习和研究使用,不对内容的真实性做验证!如:任督二脉真传-京城中医绝技捏脊冯全集一文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十分钟治疗,三次包好。专治小儿发烧,咳嗽,感冒,腹泻厌食,偏食,消化不良,多动症,脑瘫。自闭症。小儿贫血。电话;.QQ;
 在北京提起捏积疗法,几乎是家喻户晓,无人不知的,而祖传从事捏积疗法的冯氏医家又紧紧地和捏积疗法的美誉联系在一起,百姓亲切地把冯氏医家称为'捏积冯'。冯氏医家早在清末年间就开始在京城从事捏积的治疗工作,历经祖传四代,具有170多年的历史,古老的捏积疗法,经过冯氏家族四代的潜心钻研,逐步形成了冯氏捏积疗法的特有风格,在治疗上以手法为主,同时配合独有的冯氏口服消积散和外敷冯氏化痞膏。冯氏捏积疗法,手法简便、疗效明显,在京城受到百姓赞誉,冯氏捏积疗法也在广大群众中流传开来,慕名而来的患儿众多。
  据冯氏捏积疗法第四代传人冯全福老先生回忆:早在1926年,在其父冯沛成的倡导下,冯氏医家正式在北京西城区众议院夹道4号的住所内对外应诊,当时冯全福老先生年仅20多岁。冯全福老先生行医60多年,在工作中精益求精,练就了一套精良的捏积术,以他娴熟的手法、捷健的动作、明快的节奏感,盛名于百姓中,50年代每天门诊量高达1500人次以上。1959年冯全福老先生响应政府的号召,带着冯氏医家祖传的捏积疗法绝技和冯氏消积散、冯氏化痞膏的秘方,组建了北京中医医院儿科捏积治疗室。
  自1955年起冯全福老先生先后担任区政协委员、区人
&object height='500' align='middle' width='450' id='reader'
codebase=''
classid='clsid:d27cdb6e-ae6d-11cf-96b8-'&&param
value='window' name='wmode'&&param value='true'
name='allowfullscreen'&&param name='allowscriptaccess'
value='always'&&param value='=小儿推拿-三字经派小儿推拿宝典&doctype=pdf&fpn=5&npn=5&readertype=external&catal=0&cdnurl=http://txt./play'
name='movie'&&embed height='500' align='middle' width='450'
16:36:52)[删除]
&form action=''
target='_blank'&
&table bgcolor='#FFFFFF'&&tr&&td&
&form action=''
target='_blank'&
&table bgcolor='#FFFFFF'&&tr&&td&
&input name=tn type=hidden value=baidu&
&“华陀夹脊穴”在中医属于经外奇穴,沿着脊椎从第一胸椎至第五腰椎,在脊椎棘突下旁开5分,左右共三十四个穴,贯穿整个后背。上半部可治上肢及胸部疾病,下半部则可治下肢及腹部疾病,除了针灸效果好之外,用手指捏拿也可达到很好的疗效。“华陀捏脊法”即是徒手沿着脊椎两旁由下往上捏拿,通经活血,调和五脏六腑,对治局部的肩、颈、背、腰疼痛更是效果显著。尤其此法简单易学,立即见效,不必任何道具,当然必须要有手指,以现代人养尊处优,不是这儿疼,就是那儿痛的情况看来,光是这一招就可走天下了﹗
先举例说明增加诸位的信心,再分解动作增加诸位的功力。话说自从学医后,自己懂得穴道按摩、针灸及食疗保养,一直平安无事,只是有时背部酸痛,又处于手勾不到的地方时,就有骚不到痒处之憾。在此情况下,往往得央求外子高抬贵手,帮我“华陀捏脊”一番。平时我老嫌他力道不够,捏起来像骚痒般,一点通体舒畅的感觉也没,后来在考执照期间,由于久坐K书,神经紧绷,整
  一个来自北京周边地区的3岁男孩,面黄肌瘦,与同龄孩子的身形相比显然瘦弱了许多。原来,这是由于他从小脾胃虚弱,经常腹泻,因此,已经由厌食逐渐发展成了严重的营养不良,而且情绪非常低落。一年来,母亲带着他西医求治无果,近日,却通过一种名为“冯氏捏积”的治疗方法,慢慢恢复了生气。这种既不需要忍痛打针,也不需要喝汤药遭罪的疗法究竟有多么神奇?
  事实上,捏积是一种中医按摩的手法,名医葛洪早在东晋时期就在其所著的《肘后方·治卒腹痛方》中提出了“捏脊”(即捏积)治病一说。“拈取其脊骨皮,深取痛引之,从龟尾至顶乃止,未愈更为之。”简而言之,就是用手指捏起脊背上的皮肉,用力往上提,从尾椎骨一直捏到颈椎骨。
  而“冯氏捏积”是源于清末年间冯氏医家的祖传手艺。1956年,作为冯氏第四代传人的冯泉福把“冯氏捏积”带到了刚刚成立的北京中医医院儿科,这项特色疗法一直被传承至今。
  据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中医医院儿科主任医师郑军介绍,最早的捏积只是针对猝痛(急性肚子痛)病人,一直到明清时期,
亲爱的朋友:
&&&&欢迎您在新浪博客安家,您的博客地址是:
&&&&您可以用文字、图片、视频记录和展示最真实的自我,与网友交流,与线上好友聊天,还能通过手机发表博文和上传图片,随时随地记录心情和身边趣闻。
&&&&我们为您提供了丰富的炫酷模板来装点您在网上的家园,强大的音乐播放功能更能陪伴您的网络生活。准备好了吗?现在就开始精彩的博客之旅!
上午8点-12点传染病医院后边滏山花园小区(桂荣中医诊所)。下午2点-6点高开区万浩风景小区对过(张红军中医诊所)电话;.手机;.QQ冯氏捏脊疗法的整理与研究
冯氏捏脊疗法的整理与研究
冯氏捏积疗法-余继林-北京知识出版社1985.pdf
小儿捏脊-冯奎福审-李志明编-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63.pdf
捏脊疗法-邱李华-北京中国中医药出版社1994.pdf
冯氏捏脊疗法的整理与研究
&流派形成的标致为有明显的传承链、独特的学术思想、特有的技法特征和代表性著作与地域性。本文以此为线索,对流传于北京地区的小儿推拿冯氏捏脊流派进行总结。
捏脊疗法最早见于晋代葛洪《肘后备急方》。指出:“拈取其脊骨皮,深取痛引之,从龟尾至顶乃止,未愈更为之。”指出了“拈取脊骨皮”的方向、部位和方法,但具体如何“拈取”却缺乏生动描述和图片。此后,传统文献未见类似记载。冯氏家族于清朝末年在北京地区运用捏脊疗法,因其独具特色而被后人称之为“冯氏捏脊(积)疗法。”全盛时期,平均每天捏脊人数达到1500人次,冯家大小十余人每天捏脊不止。以至于上世纪五十年代,北京“捏积冯”几乎家喻户晓。
流派核心人物为冯泉福和冯奎福两兄弟,均师从其父冯沛成先生。相传冯沛成的父亲,即兄弟二人的祖父也长于捏脊术。但无从查阅其祖父姓名与考证其真实性。即使如此,至冯泉福和冯奎福,也仅为捏脊术的第三代,与文献报道其为冯氏捏脊术第四代传人不符。
冯泉福(),号雨田。幼时受家父影响,酷爱中医,20岁正式学习捏积术。1928年即在北京独立行医。1959年调入北京中医医院儿科。曾任北京西城区第二、三届政协委员、西城区第三届人民代表;中华全国中医学会北京分会理事、顾问及儿科专业委员会理事、顾问等职。北京名医施今墨老先生曾经写到:“冯泉福先生在北京家传四代,历百余年,专为小儿捏积,誉遍城郊,疗效超卓。”并注意到:“冯氏捏脊,手法与众不同。”冯泉福的弟子有吴栋、翟世翠和其侄女(姓名不详,人称“二姐”),以及北京中医医院儿科的李泽生、李志明、佘继林、李建等人。冯奎福事迹不多,但也一直从事小儿捏脊。解放后在北京西城区二龙路医院工作,该医院即北京市西城区肛肠医院的前身。冯奎福未见传有弟子。
2.学术思想
2.1脾胃为后天之本,脾虚成疳
该流派重视脾胃在小儿生长发育过程中的重要作用。认为脾胃为后天之本,气血生化之源,为升降枢纽。脾胃健运则气血充足,小儿生长发育有保障;脾胃安则诸脏安,小儿方不急不躁,睡卧安稳。而小儿饥饱不自知,饮食不自节,家长又溺爱,常常饮食太过,太精,最易伤及脾胃,使乳食停滞。冯泉福认为“积滞”分为乳积、食积、痞积和疳积四类(轻重与层次不同),根据主症和兼症又分为疳痢(腹泻)、疳肿胀(水肿)、疳嗽(咳嗽)、眼疳(眼疾)和牙疳(口舌牙齿疾患等)五类,形成了独特的“四积”、“五疳”学说。基本概括了小儿临床的常见症候。
2.2重视阳气,温补立法
四积五疳本位在脾,脾为疳积之母。脾喜燥恶湿;中焦病变,其虚、寒责之太阴脾。故欲使脾健,当重视阳气,重视温补。冯老先生前特别推崇《素问·生气通天论》之“阳气者,若天与日。失其所,则折寿而不彰。故天运当以日光明。”认为人之阳气不足,犹如天上没有太阳,万物不得生发。而脊为督脉之所居,总督人体阳气,为阳经之海。该流派视督脉为人之太阳,是脾运化水谷与水液的动力,是运化的基本条件,故以督脉为本,以捏脊立法。
2.3协调阴阳,沟通内外
该流派虽然强调督脉,强调阳气重要。但督脉却与阴经任脉同源,并相通。督旁还有夹脊穴和五腧穴,故督脉实际沟通了人体表里、内外和阴阳,它既能调阳,又能调阴,使失调的机体重归“阴平阳秘,精神乃治”的状态。
2.4内治外治,殊途同归
&该流派认为内治与外治方法不同,机理有别,但却殊途同归,最终对脏腑、阴阳、气血产生调理作用;并化掉积滞,消除痞塞。内外治疗结合,互补长短,有助于提高疗效。
3.技法特征
3.1独特的捏脊术:
见图1,由于正中有棘突,两拇指只能放在类似于夹脊穴的地方。而食中指与拇指的捏拿也就只能提起脊旁的肌肉与筋膜了。故我们认为,一般捏脊法主要作用于夹脊穴和膀胱经一线的穴位,特别是五俞穴。图2为冯氏捏脊法。由于其以食指桡侧第二指节垂直于脊柱,当两拇指交替捏起脊柱皮肤时正好捏在脊柱正中。故我们认为冯氏捏脊疗法才真正作用于督脉。这是两者因操作不同而导致的功效与特点的不同。
据此,临床运用,可以两种捏脊法各操作数遍。
此外,冯氏捏脊对操作次数也有统一规定。如操作20遍;最后一遍捏3提1(每捏3次,上提1次),提时手法较重,常致局部筋膜分离弹响;术毕,以拇指指腹按揉两肾俞穴数次。
3.2同中有异,辨证施法:
看似简单的冯氏捏脊术,其实含有推、拿、捏、捻、放、提、揉、按等八种手法其辨证施术主要体现在两方面。一是对参数的选择。如李志明所著《小儿捏脊》指出:“凡小儿虚弱的,或虚寒性疾病用补法;凡小儿体质健壮的,或是实热的疾病用泻法。”在解释具体补法与泻法时,又说:“提放的次数少,捏拿的皮肤薄,指力轻,推捻的速度慢,遍数由少增多,这就是补。反过来,就是泻。”&
二是在同一套路中,针对不同疾病,重点于相关背俞穴处重点刺激,或在捏脊结束之后,于相应背俞穴处点按。如厌食、腹泻、呕吐、便秘等脾胃病症,重点提捏大肠俞、胃俞、脾俞、三焦俞、肝俞、膈俞等;上焦病症,如烦躁、夜啼、多汗、咳嗽、哮喘等,重点提捏肝俞、心俞、厥阴俞、气海俞、肺俞等;肾、膀胱病症则重点提捏肾俞、肺俞、膀胱俞等。
3.3内外治疗结合:
除捏积术外,外治有冯氏化(消)痞膏(三棱、莪术、阿魏、秦芄、穿山甲、龟版、皮硝、大黄、官桂、乳没、当归、黄柏、川贝、木鳖子、荆芥、麝香、黄丹与香油炼为膏,外贴肚脐),内治有冯氏消积散(三棱、莪术、生军、熟军、黑白丑、砂仁共为细末,空腹服用)。内外治疗结合,捏脊术与药物并举,为获得更好疗效奠定了基础。
4.代表著作与地域
4.1代表著作
李志明《小儿捏脊》,人民卫生出版社,1963年
佘继林《冯氏捏积疗法》,北京知识出版社,1985年
4.2重大课题
“冯氏捏积手法治疗小儿缺铁性贫血(脾胃虚弱型)临床研究” 国家中医药管理局2004年重点科研项目。
主要在北京和河北地区。
(鸣谢:感谢流派传人北京中医医院翟世翠、李建等提供珍贵资料。感谢天津中医药大学董红英教授所作的调查研究!)
参考文献:
1.廖品东.《小儿推拿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12:13
2.佘继林.冯氏捏积疗法[M].北京:知识出版社,
3.李志明.小儿捏脊[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
------------------------
捏脊捏积专著列表
余继林编著. 冯氏捏积疗法. 北京市:知识出版社, 1985.
李志明 编.冯奎福 审. 小儿捏脊. 北京市:人民卫生出版社, 1963.
佘继林著. 小儿捏积疗法. 北京市: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 2012.01.
&&【内容提要】
本书作者为北京著名的小儿科医生佘继林,其捏积手法高超,广受人们赞誉。现将其捏积知识形成文字,一方面有保留文化的作用,一方面也利于捏积的传播和推广,家长可以通过学习捏积,给孩子的健康保驾护航。
陈彤云主编. 燕山医话. 北京市:北京科学技术出版社, 1996.
谢阳谷主编. 百年北京中医. 北京市:化学工业出版社, 2007.09.
【内容提要】
本书以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为指导,以史论带史料的方式,对20世纪北京中医丰富,详实的史料进行了全面、系统地分析、研究。按清末时期,中华民国时期、中华人民共和国时期分为三篇。总结了北京中医的优势、特点与发展规律,成功地经验与失败的教训。
索延昌主编. 京城国医谱 第1卷. 北京市:中国医药科技出版社, 2000.
【内容提要】
本卷分太医院医官传记编,内科医师传记编,儿科医师传记编,外科医师传记编,针灸医师传记编,正骨按摩医师传记编六编,介绍了自1911年辛亥革命至1949年建国近四十年来生活在北京的中医状况。
李志明主编. 耳穴诊治法. 北京市:中医古籍出版社,
& &&【内容提要】
吸收了耳穴诊治法的新成果,注重防病健身和美容的传统特色。
王巍,董宝强,邢晓燕编著. 捶背捏脊 敲出身体免疫力. 沈阳市:辽宁科学技术出版社, 2005.
【内容提要】 本书详细介绍了按摩背部的按摩方法和套路,重点介绍了按摩背部就可以达到全身健康的绝招,并配有大量图片。
周荣,刘硕,奇强编著. 实用图示捏脊疗法. 北京市:学苑出版社, 2006.02.
【内容提要】 本书选择的是中医疗法中最简易的外治疗法。
邱李华编著. 捏脊疗法. 北京市:中国中医药出版社, 1994.
李志明编. 小儿捏脊. 北京市:人民卫生出版社, 1963.
施仁潮著. 健康从按摩开始 爱上捏脊. 杭州市:浙江科学技术出版社, 2011.06.
【内容提要】
捏脊是我国传统的按摩保健方法,是指用两手沿着脊柱的两旁,用捏法把皮捏起来,边提捏,边向前推进的按摩方法。常用于治疗食欲不振、消化不良、腹泻、失眠及小儿疳积等。《爱上捏脊》集科学性、实用性、通俗性和可操作性为一体,详细解答了捏脊的作用、操作手法、注意事项、保健效果和治疗作用,是一本适合全家人的健康保健读物。《爱上捏脊》由施仁潮编著。
王艳逊,秦建国,田丽苹主编. 捏脊疗法治百病. 北京市:人民军医出版社, 2006.03.
【内容提要】
本书共分8章。前4章阐述了捏脊疗法的历史沿革、常用穴位、解剖基础、作用原理、现代研究及捏脊疗法的特点、操作手法、适应证、禁忌证、意外及处理等;后4章详述了捏脊疗法在临床中的具体应用。
施仁潮主编. 捏脊. 杭州市:浙江科学技术出版社, 2004.10.
【内容提要】
本书介绍了神奇的捏脊法;配合捏脊的按摩法;强身健体的捏脊法和发热、感冒、慢性支气管炎、百日咳、吐奶、胃痛、厌食等病的祛病捏脊法。
孙瑜,高碧霄编著. 捏脊. 上海市:上海中医药大学出版社, 2001.
【内容提要】
本书分基础理论、临床治疗上、下两篇,内容包括捏脊疗法的形成与发展、捏脊疗法的基本内容、临床常用穴位、小儿疾病的治疗、成人疾病的治疗等。
邱李华编著. 捏脊疗法 盲文 上. 北京市:中国盲文出版社, 1999.05.
邱李华编著. 捏脊疗法 盲文 下. 北京市:中国盲文出版社, 1999.05.
陈中瑞,余继林编. 小儿常用中成药. 北京市:知识出版社, 1983.
佘继林,郑军编著. 最新实用小儿中成药. 北京市:中医古籍出版社, 1999.
佘继林,刘文元著. 最新实用婴幼儿保健 年轻父母的益友. 北京市:国际文化出版公司, 1990.10.
【内容提要】 介绍了您的小宝宝身体各部位的特点和生长发育的规律, 以及各种小儿常见病的预防和治疗等。
佘继林编著. 小学生健康之友. 北京市:知识出版社, 1988.03.
【内容提要】
本书是一本通俗的医学科普读物,它主要介绍学龄儿童的解剖生理特点、生长发育规律、常见病防治及自我保健等有关的医学知识。
李志明编著. 瘢痕炙. 合肥市:安徽科学技术出版社, 1986.
王莒生主编. 名医经验集. 北京市:中国中医药出版社, 2006.03.
【内容提要】 本书为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中医医院的四十余位名老中医的经验荟萃,内容涉及临床各科。精选他们行医精华的部分。
李柳骥,李志明,林毅主编. 心律失常. 北京市:人民军医出版社, 2012.02.
【内容提要】
本书内容分为心律失常的理论研究、临床研究、名医经验与医方医案选析三部分。上篇介绍了现代医学对心律失常的认识、古代文献中对心律失常(心悸)的记载、心律失常(心悸)的病因病机、辨证要点及治疗原则;中篇介绍了心律失常的单味药治疗、成方成药治疗、心律失常(心悸)的辨证论治、针灸推拿疗法、其他疗法与护理;下篇为当代名医对心律失常(心悸)的论治经验、心律失常(心悸)名医验方选析、历代名医治疗心律失常(心悸)医案。
李柳骥主编. 冠心病心绞痛. 北京市:人民军医出版社, 2008.09.
【内容提要】
本书主要阐述了冠心病心绞痛的理论研究、临床应用和名老中医经验与医案。分别介绍了自先秦两汉时期至历代文献对冠心病心绞痛文献记载、现代中医对冠心病心绞痛的认识和辨证治疗研究、名老中医经验与名家医案,以及冠心病心绞痛的单味药、古方和中西医结合其他疗法。全书紧密结合冠心病心绞痛的中医研究与临床实践,集经典理论与实际操作于一体。
陈家旭,李柳骥著. 走出亚健康 享受健康生活. 北京市:北京出版社, 2004.01.
【内容提要】
本书从合理调整饮食、培养良好生活习惯、养心静性、适度锻炼等环节入手,阐明了八大自然健康原则、健康人生的十条建议等内容。
作者简介:陈家旭,医学博士。北京中医药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北京中医药大学学术委员会委员,国家级中医诊断重点学科带头人。已出版《疲劳综合征调养与护理》等著作10余部。李柳骥,北京中医药大学硕士研究生,从事中医诊断学研究。
陈家旭,宋天彬编著. 望诊识病图谱. 北京市:人民卫生出版社, 2006.06.
【内容提要】
本书以中医望诊内容为主,配以临床常见的望诊图片,简要说明望诊要领和常见病证,共收集典型图片221幅,供中医临床及教学、科研人员参考。
陈家旭,刘晓明编著. 图解望舌诊病. 北京市:化学工业出版社, 2008.
【内容提要】 本书内容包括:舌诊概述、正常舌象、异常舌象三部分。
陈家旭主编. 中医诊断学. 北京市:中国中医药出版社, 2008.01.
陈家旭主编. 张仲景诊断学. 北京市:中国医药科技出版社, 2012.01.
【内容提要】
望诊是医生用视觉观察患者全身神色形态和局部表现的一种诊病方法,是中医望、闻、问、切四诊之一,古人云:“望而知之谓之神”,显示了古人对望诊的重视和其在诊断上的重要地位。中医学认为人的面色、肤色、舌苔、舌质、体态等与人体内在生理功能和病理变化相应,观察上述部位的变化可以推断内在脏腑的功能状态和异常变化,所以望诊在张仲景诊断疾病的过程中占有重要地位。
发表评论:
馆藏&87328
TA的推荐TA的最新馆藏[转]&[转]&[转]&[转]&[转]&[转]&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吴栋材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