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距离越小,群体遗传分化化程度怎样

什么是分化?生殖细胞的分化程度高,全能性高?为什么?分化程度与全能性的关系
在生长发育过程中,细胞、组织和结构逐渐特化为整个生物有机体的过程,总称分化.分化主要是指细胞的分化过程,即由一个多潜能的细胞逐渐演化成各种形态结构独特、生理功能单一的细胞.有了上面的铺垫第二个问题,我想你也可以自己推断出来,生殖细胞明显属于生理功能单一的细胞,所以分化程度高,全能性低.全能性指个体某个器官或组织已经分化的细胞在适宜的条件下再生成完整个体的遗传潜力.指生物的细胞或组织,可以分化成该物种的所有组织或器官,形成完整的个体的能力.经过减数分裂生成的生殖细胞的全能性肯定不如一个完整的体细胞.分化程度和全能性的关系:一般情况下,分化程度越高,全能性越低.
为您推荐:
其他类似问题
细胞分化就是由一种相同的细胞类型经过细胞分裂后逐渐在形态、结构和功能上形成稳定性差异,产生不同的细胞类群的过程。细胞全能性是指细胞经分裂和分化后仍具有形成完整有机体的潜能或特性。一般来说,细胞全能性高低与细胞分化程度有关,分化程度越高,细胞全能性越低,全能性表达越困难,克隆成功的可能性越小。...
一个尚未特化的细胞发育出特征性结构和功能的过程。 在个体发育中,由一个或一种细胞增殖产生的后代,在形态结构和生理功能上发生稳定性的差异的过程称为细胞分化。生殖细胞必须经过受精,在发育为胚胎干细胞,这时全能性最高。分化程度越高,其全能性越低。...
是分化程度越高,全能性越低才对。
扫描下载二维码以上内容摘取自《谈三种沙蒿的亲缘关系与遗传分化.pdf》,若想查看原文格式,请如果您觉得不放心或未尽人意,请复制链接到电脑端访问(同时支持支付宝和微信支付)。遗传学课后习题答案&&朱军版
第一章 绪论                          
  1.解释下列名词:遗传学、遗传、变异。
  答:遗传学:是研究生物遗传和变异的科学,是生物学中一门十分重要的理论科学,直接探索生命起源和进化的机理。同时它又是一门紧密联系生产实际的基础科学,是指导植物、动物和微生物育种工作的理论基础;并与医学和人民保健等方面有着密切的关系。
  遗传:是指亲代与子代相似的现象。如种瓜得瓜、种豆得豆。
  变异:是指亲代与子代之间、子代个体之间存在着不同程度差异的现象。如高秆植物品种可能产生矮杆植株:一卵双生的兄弟也不可能完全一模一样。
  2.简述遗传学研究的对象和研究的任务。
  答:遗传学研究的对象主要是微生物、植物、动物和人类等,是研究它们的遗传和变异。
  遗传学研究的任务是阐明生物遗传变异的现象及表现的规律;深入探索遗传和变异的原因及物质基础,揭示其内在规律;从而进一步指导动物、植物和微生物的育种实践,提高医学水平,保障人民身体健康。
  3.为什么说遗传、变异和选择是生物进化和新品种选育的三大因素?
  答:生物的遗传是相对的、保守的,而变异是绝对的、发展的。没有遗传,不可能保持性状和物种的相对稳定性;没有变异就不会产生新的性状,也不可能有物种的进化和新品种的选育。遗传和变异这对矛盾不断地运动,经过自然选择,才形成形形色色的物种。同时经过人工选择,才育成适合人类需要的不同品种。因此,遗传、变异和选择是生物进化和新品种选育的三大因素。
  4. 为什么研究生物的遗传和变异必须联系环境?
  答:因为任何生物都必须从环境中摄取营养,通过新陈代谢进行生长、发育和繁殖,从而表现出性状的遗传和变异。生物与环境的统一,是生物科学中公认的基本原则。所以,研究生物的遗传和变异,必须密切联系其所处的环境。
  5.遗传学建立和开始发展始于哪一年,是如何建立?
  答:孟德尔在前人植物杂交试验的基础上,于年从事豌豆杂交试验,通过细致的后代记载和统计分析,在1866年发表了"植物杂交试验"论文。文中首次提出分离和独立分配两个遗传基本规律,认为性状传递是受细胞里的遗传因子控制的,这一重要理论直到1900年狄·弗里斯、柴马克、柯伦斯三人同时发现后才受到重视。因此,1900年孟德尔遗传规律的重新发现,被公认为是遗传学建立和开始发展的一年。1906年是贝特生首先提出了遗传学作为一个学科的名称。
  6.为什么遗传学能如此迅速地发展?
  答:遗传学100余年的发展历史,已从孟德尔、摩尔根时代的细胞学水平,深入发展到现代的分子水平。其迅速发展的原因是因为遗传学与许多学科相互结合和渗透,促进了一些边缘科学的形成;另外也由于遗传学广泛应用了近代化学、物理学、数学的新成就、新技术和新仪器设备,因而能由表及里、由简单到复杂、由宏观到微观,逐步深入地研究遗传物质的结构和功能。因此,遗传学是上一世纪生物科学领域中发展最快的学科之一,遗传学不仅逐步从个体向细胞、细胞核、染色体和基因层次发展,而且横向地向生物学各个分支学科渗透,形成了许多分支学科和交叉学科,正在为人类的未来展示出无限美好的前景。
  7.简述遗传学对于生物科学、生产实践的指导作用。
  答:在生物科学、生产实践上,为了提高工作的预见性,有效地控制有机体的遗传和变异,加速育种进程,开展动植物品种选育和良种繁育工作,都需在遗传学的理论指导下进行。例如我国首先育成的水稻矮杆优良品种在生产上大面积推广,获得了显著的增产。又例如,国外在墨西哥育成矮杆、高产、抗病的小麦品种;在菲律宾育成的抗倒伏、高产,抗病的水稻品种的推广,使一些国家的粮食产量有所增加,引起了农业生产发展显著的变化。医学水平的提高也与遗传学的发展有着密切关系
  目前生命科学发展迅猛,人类和水稻等基因图谱相继问世,随着新技术、新方法的不断出现,遗传学的研究范畴更是大幅度拓宽,研究内容不断地深化。国际上将在生物信息学、功能基因组和功能蛋白质组等研究领域继续展开激烈竞争,遗传学作为生物科学的一门基础学科越来越显示出其重要性。
第二章 遗传的细胞学基础
  1.解释下列名词:原核细胞、真核细胞、染色体、染色单体、着丝点、细胞周期、同源染色体、异源染色体、无丝分裂、有丝分裂、单倍体、二倍体、联会、胚乳直感、果实直感。
  答:原核细胞:一般较小,约为1~10mm。细胞壁是由蛋白聚糖(原核生物所特有的化学物质)构成,起保护作用。细胞壁内为细胞膜。内为DNA、RNA、蛋白质及其它小分子物质构成的细胞质。细胞器只有核糖体,而且没有分隔,是个有机体的整体;也没有任何内部支持结构,主要靠其坚韧的外壁,来维持其形状。其DNA存在的区域称拟核,但其外面并无外膜包裹。各种细菌、蓝藻等低等生物由原核细胞构成,统称为原核生物。
  真核细胞:比原核细胞大,其结构和功能也比原核细胞复杂。真核细胞含有核物质和核结构,细胞核是遗传物质集聚的主要场所,对控制细胞发育和性状遗传起主导作用。另外真核细胞还含有线粒体、叶绿体、内质网等各种膜包被的细胞器。真核细胞都由细胞膜与外界隔离,细胞内有起支持作用的细胞骨架。
  染色体:含有许多基因的自主复制核酸分子。细菌的全部基因包容在一个双股环形DNA构成的染色体内。真核生物染色体是与组蛋白结合在一起的线状DNA双价体;整个基因组分散为一定数目的染色体,每个染色体都有特定的形态结构,染色体的数目是物种的一个特征。
  染色单体:由染色体复制后并彼此靠在一起,由一个着丝点连接在一起的姐妹染色体。
  着丝点:在细胞分裂时染色体被纺锤丝所附着的位置。一般每个染色体只有一个着丝点,少数物种中染色体有多个着丝点,着丝点在染色体的位置决定了染色体的形态。
  细胞周期:包括细胞有丝分裂过程和两次分裂之间的间期。其中有丝分裂过程分为:
   (1)DNA合成前期(G1期);(2)DNA合成期(S期);
   (3)DNA合成后期(G2期);(4)有丝分裂期(M期)。
  同源染色体:生物体中,形态和结构相同的一对染色体。
  异源染色体:生物体中,形态和结构不相同的各对染色体互称为异源染色体。
  无丝分裂:也称直接分裂,只是细胞核拉长,缢裂成两部分,接着细胞质也分裂,从而成为两个细胞,整个分裂过程看不到纺锤丝的出现。在细胞分裂的整个过程中,不象有丝分裂那样经过染色体有规律和准确的分裂。
  有丝分裂:包含两个紧密相连的过程:核分裂和质分裂。即细胞分裂为二,各含有一个核。分裂过程包括四个时期:前期、中期、后期、末期。在分裂过程中经过染色体有规律的和准确的分裂,而且在分裂中有纺锤丝的出现,故称有丝分裂。
  单倍体:具有一组基本染色体数的细胞或者个体。
  二倍体:具有两组基本染色体数的细胞或者个体。
  联会:减数分裂中,同源染色体的配对过程。
  胚乳直感:植物经过了双受精,胚乳细胞是3n,其中2n来自极核,n来自精核,如果在3n胚乳的性状上由于精核的影响而直接表现父本的某些性状,这种现象称为胚乳直感。
  果实直感:植物的种皮或果皮组织在发育过程中由于花粉影响而表现父本的某些性状,称为果实直感。
  2.细胞的膜体系包括哪些膜结构?细胞质里包括哪些主要的细胞器?各有什么特点?
  答:细胞的膜体系包括膜结构有:细胞膜、线粒体、质体、内质网、高尔基体、液泡、核膜。
  细胞质里主要细胞器有:线粒体、叶绿体、核糖体、内质网、中心体。
各细胞器特点如下:
  线粒体:在光学显微镜下,呈很小的线条状、棒状、或球状;其体积大小不等,一般直径为0.5~1.0mm,长度为1~3
mm。线粒体是由内外两层膜组成,膜的主要成份是磷脂类。外膜光滑,内膜向内回旋折叠,形成许多横隔。线粒体含有多种氧化酶,能进行氧化磷酸化,可传递和贮存所产生的能量,成为细胞里氧化作用和呼吸作用的中心,是细胞的动力工厂。线粒体含有DNA、RNA和核糖体,具有独立合成蛋白质的能力。线粒体含有DNA,有独立的遗传体系。但试验证明,线粒体的DNA与其同一细胞的核内DNA的碱基成分有所不同,是两个不同的遗传体系。线粒体具有分裂增殖的能力,线粒体具有自行加倍和突变的能力。
  叶绿体:是绿色植物细胞中所特有的一种细胞器。叶绿体的形状有盘状、球状、棒状核泡状等。其大小、形状和分布因植物和细胞类型不同而变化很大。高等植物一般呈扁平的盘状,长度约为5~10
mm。细胞内叶绿体的数目在同种植物中是相对稳定的。叶绿体也有双层膜,内含叶绿素的基粒由内膜的折叠所包被。叶绿体能利用光能和CO2合成碳水化合物。叶绿体含有DNA、RNA及核糖体等,能够合成蛋白质并且能够分裂增殖,还可以发生白化突变。这些特征都表明叶绿体具有特定的遗传功能,是遗传物质的载体之一。
  核糖体:核糖体是直径为20mm的微小细胞器,其外面无膜包被,在细胞质中数量很多。它是细胞质中一个极为重要的成分,在整个细胞重量上占有很大的比例。核糖体是由大约40%的蛋白质和60%的RNA所组成,其中RNA主要是核糖体核糖核酸(rRNA),故亦称为核糖蛋白体。核糖体可以游离在细胞质中或核里,也可附着在内质网上。已知核糖体是合成蛋白质的主要场所。
  内质网:内质网是在真核细胞质中广泛分布的膜相结构。从切面看,它们好象布满在细胞质里的管道,把质膜和核膜连成一个完整膜体系,为细胞空间提供了支架作用,内质网是单层膜结构。它在形态上是多型的,不仅有管状,也有一些呈囊腔状或小泡状,在内质网外面附有核糖体的,称为粗糙内质网或称颗粒内质网,是蛋白质合成的主要场所,并通过内质网将合成的蛋白质运送到细胞的其它部位。不附着核糖体的,称为平滑内质网,它可能与某些激素合成有关。
  中心体:中心体是动物和某些蕨类及裸子植物细胞特有的细胞器。其含有一对由微管蛋白组成的结构复杂的中心粒。它与细胞的有丝分裂和减数分裂过程中纺锤丝的形成有关。
  3.一般染色体的外部形态包括哪些部分? 染色体形态有哪些类型?
  答:一般染色体的外部形态包括:着丝粒、染色体两个臂、主溢痕、次溢痕、随体。
  一般染色体的类型有:V型、L型、棒型、颗粒型。
  4.植物的10个花粉母细胞可以形成:多少花粉粒? 多少精核?
多少管核?又10个卵母细胞可以形成:多少胚囊?多少卵细胞?多少极核?多少助细胞?多少反足细胞?
  答:植物的10个花粉母细胞可以形成:
  花粉粒:10&4=40个;精核:40&2=80个;管核:40&1=40个。
  10个卵母细胞可以形成:
  胚囊:10&1=10个;卵细胞:10&1=10个;极核:10&2=20个;
  助细胞:10&2=20个;反足细胞:10&3=30个。
  5.植物的双受精是怎样的?用图表示。
  答:植物被子特有的一种受精现象。当花粉传送到雌雄柱头上,长出花粉管,伸入胚囊,一旦接触助细胞即破裂,助细胞也同时破坏。两个精核与花粉管的内含物一同进入胚囊,这时1个精核(n)与卵细胞(n)受精结合为合子(2n),将来发育成胚。同时另1精核(n)与两个极核(n+n)受精结合为胚乳核(3
n),将来发育成胚乳。这一过程就称为双受精。
  6.玉米体细胞里有10对染色体,写出叶、根、胚乳、胚囊母细胞、胚、卵细胞、反足细胞、花药壁、花粉管核(营养核)各组织的细胞中染色体数目。
  答:⑴. 叶 :2n=20(10对)    ⑵. 根:2n=20(10对)
    ⑶. 胚乳:3n=30       ⑷. 胚囊母细胞:2n=20(10对)
    ⑸. 胚:2n=20(10对)    ⑹. 卵细胞 :n=10
    ⑺. 反足细胞n=10       ⑻. 花药壁 :2n=20(10对)
    ⑼. 花粉管核(营养核):n=10
  7.假定一个杂种细胞里有3对染色体,其中A、B、C来表示父本、A'、B'、C'来自母本。通过减数分裂能形成几种配子?写出各种配子的染色体组织。
  答:能形成2n=23=8种配子:
    ABC ABC' AB'C A'BC A'B'C A'BC' AB'C' A'B'C'
  8.有丝分裂和减数分裂有什么不同?用图表示并加以说明。
  答:有丝分裂只有一次分裂。先是细胞核分裂,后是细胞质分裂,细胞分裂为二,各含有一个核。称为体细胞分裂。
  减数分裂包括两次分裂,第一次分裂染色体减半,第二次染色体等数分裂。细胞在减数分裂时核内,染色体严格按照一定的规律变化,最后分裂成为
4个子细胞,发育成雌性细胞或者雄性细胞,各具有半数的染色体。也称为性细胞分裂。
  减数分裂偶线期同源染色体联合称二价体。粗线期时非姐妹染色体间出现交换,遗传物质进行重组。双线期时各个联会了的二价体因非姐妹染色体相互排斥发生交叉互换因而发生变异。有丝分裂则都没有。
  减数分裂的中期I
各个同源染色体着丝点分散在赤道板的两侧,并且每个同源染色体的着丝点朝向哪一板时随机的,而有丝分裂中期每个染色体的着丝点整齐地排列在各个分裂细胞的赤道板上,着丝点开始分裂。
  细胞经过减数分裂,形成四个子细胞,,染色体数目成半,而有丝分裂形成二个子细胞,染色体数目相等。
  9.有丝分裂和减数分裂意义在遗传学上各有什么意义在遗传学上?
  答:有丝分裂在遗传学上的意义:多细胞生物的生长主要是通过细胞数目的增加和细胞体积的增大而实现的,所以通常把有丝分裂称为体细胞分裂,这一分裂方式在遗传学上具有重要意义。首先是核内每个染色体准确地复制分裂为二,为形成两个在遗传组成上与母细胞完全一样的子细胞提供了基础。其次是复制后的各对染色体有规则而均匀地分配到两个子细胞中去,使两个细胞与母细胞具有同样质量和数量的染色体。对细胞质来说,在有丝分裂过程中虽然线粒体、叶绿体等细胞器也能复制、增殖数量。但是它们原先在细胞质中分布是不恒定的,因而在细胞分裂时它们是随机而不均等地分配到两个细胞中去。由此可见,任何由线粒体、叶绿体等细胞器所决定的遗传表现,是不可能与染色体所决定的遗传表现具有同样的规律性。这种均等方式的有丝分裂既维持了个体的正常生长和发育,也保证了物种的连续性和稳定性。植物采用无性繁殖所获得的后代能保持其母本的遗传性状,就在于它们是通过有丝分裂而产生的。
减数分裂在遗传学上的意义:在生物的生活周期中,减数分裂是配子形成过程中的必要阶段。这一分裂方式包括两次分裂,其中第二次分裂与一般有丝分裂基本相似;主要是第一次分裂是减数的,与有丝分裂相比具有明显的区别,这在遗传学上具有重要的意义。首先,减数分裂时核内染色体严格按照一定规律变化,最后经过两次连续的分裂形成四个子细胞,发育为雌雄性细胞,但遗传物质只进行了一次复制,因此,各雌雄性细胞只具有半数的染色体(n)。这样雌雄性细胞受精结合为合子,又恢复为全数的染色体(2n),从而保证了亲代与子代之间染色体数目的恒定性,为后代的正常发育和性状遗传提供了物质基础;同时保证了物种相对的稳定性。其次,各对同源染色体在减数分裂中期I排列在赤道板上,然后分别向两极拉开,各对染色体中的两个成员在后期I分向两极时是随机的,即一对染色体的分离与任何另一对染色体的分离不发生关联,各个非同源染色体之间均可能自由组合在一个子细胞里。n对染色体,就可能有2n种自由组合方式。例如,水稻n=12,其非同源染色体分离时的可能组合数既为212
=4096。这说明各个细胞之间在染色体上将可能出现多种多样的组合。不仅如此,同源染色体的非姐妹染色单体之间的片段还可能出现各种方式的交换,这就更增加了这种差异的复杂性。因而为生物的变异提供的重要的物质基础,有利于生物的适应及进化,并为人工选择提供了丰富的材料。
  10.何谓无融合生殖?它包含有哪几种类型?
  答:无融合生殖是指雌雄配子不发生核融合的一种无性生殖方式,被认为是有性生殖的一种特殊方式或变态。
  它有以下几种类型:
  ⑴. 营养的无融合生殖;
  ⑵. 无融合结子:包括 ①. 单倍配子体无融合生殖;②. 二倍配子体无融合生殖;③. 不定胚;
  ⑶. 单性结实。
  11.以红色面包霉为例说明低等植物真菌的生活周期,它与高等植物的生活周期有何异同?
  答:红色面包霉的单倍体世代(n=7)是多细胞的菌丝体和分生孢子。由分生孢子发芽形成为新的菌丝,属于其无性世代。一般情况下,它就是这样循环地进行无性繁殖。但是,有时也会产生两种不同生理类型的菌丝,一般分别假定为正(+)和(-)两种结合型,它们将类似于雌雄性别,通过融合和异型核的接合而形成二倍体的合子(2n=14),属于其有性世代。合子本身是短暂的二倍体世代。红色面包霉的有性过程也可以通过另一种方式来实现。因为其"+"和"-"两种接合型的菌丝都可以产生原子囊果和分生孢子。如果说原子囊果相当于高等植物的卵细胞,则分生孢子相当于精细胞。这样当"+"接合型(n)与"-"接合型(n)融合和受精后,便可形成二倍体的合子(2n)。无论上述的那一种方式,在子囊果里子囊的菌丝细胞中合子形成以后,可立即进行两次减数分裂(一次DNA复制和二次核分裂),产生出四个单倍体的核,这时称为四个孢子。四个孢子中每个核进行一次有丝分裂,最后形成为8个子囊孢子,这样子囊里的8个孢子有4
个为"+"接合型,另有4个为"-"接合型,二者总是成1:1的比例分离。
  低等植物和高等植物的一个完整的生活周期,都是交替进行着无性世代和有性世代。它们都具有自己的单倍体世代和二倍体世代,只是低等植物的世代的周期较短(它的有性世代可短到10天),并且能在简单的化学培养基上生长。而高等植物的生活周期较长,配子体世代孢子体世代较长,繁殖的方式和过程都是高等植物比低等植物复杂得多。
  12.高等植物与高等动物的生活周期有什么主要差异?用图说明。
  答:高等动、植物生活周期的主要差异:动物通常是从二倍体的性原细胞经过减数分裂即直接形成精子和卵细胞,其单倍体的配子时间很短;有性过程是精子和卵细胞融合成受精卵,再由受精卵分化发育成胚胎,直至成熟个体。而植物从二倍体的性原细胞经过减数分裂后先产生为单倍体的雄配子体和雌配子体,再进行一系列的有丝分裂,然后再形成为精子和卵细胞;有性过程是经双受精,精子与卵细胞结合进一步发育分化成胚,而另一精子与两个极核结合,发育成胚乳,胚乳在胚或种子生长发育过程起到很重要作用。具体差异见下图:
第三章 孟德尔遗传
  1.解释下列名词:性状、相对性状、单位性状、质量性状、杂交、异交、近交、自交、测交、显性、不完全显性、共显性、相引组、相斥组、相斥组、显性性状、隐性性状、基因型、表现型、基因型、纯合基因型、杂合基因型、等位基因、复等位基因、主基因、微效基因、一因多效、多因一效、互补作用、积加作用、重叠作用、显性上位作用、隐性上位作用、抑制作用、基因内互作、基因间互作。
  答:性状:生物体所表现的形态特征和生理特性。
  相对性状:指同一单位性状的相对差异。
  单位性状:个体表现的性状总体区分为各个单位之后的性状。
  质量性状:表现不连续变异的性状;它的杂种后代的分离群体中,对于各个所具有相对性状的差异,可以明确的分组,求出不同组之间的比例。
  杂交:指通过不同个体之间的交配而产生后代的过程。
  异交:亲缘关系较远的个体间随机相互交配。
  近交:亲缘关系相近个体间杂交,亦称近亲交配。
  自交:指同一植株上的自花授粉或同株上的异花授粉。
  测交:是把被测验的个体与隐性纯合亲本杂交,以验证被测个体的基因型。
  显性:F1表现出来的性状。
  不完全显性:F1表现的性状为双亲的中间型。
  共显性:F1同时表现双亲性状,而不是表现单一的中间型。
  相引组:甲乙两个显性性状连系在一起遗传,而甲乙两个隐性性状连系在一起遗传的杂交组合。
  相斥组:甲显性性状和乙隐性性状连系在一起遗传与乙显性性状和甲隐性性状连系在一起遗传的杂交组合。
  显性性状:是指具有一对相对性状的两个亲本杂交后,能在F1表现出来的那个性状。
  隐性性状:是指具有一对相对性状的两个亲本杂交后,不能在F1表现出来的那个性状。
  基因型:个体的基因组合。
  表现型:植株所表现出的单位性状,是可以观测的。如红花,白花。
  基因型:个体的基因组合即遗传组成,如花色基因型 CC、Cc、cc。
  纯合基因型:成对的基因型相同,如CC、cc。或称纯合体,纯质结合。
  杂合基因型:成对的基因不同,如Cc。或称杂合体,为杂质结合。
  等位基因:位于同源染色体对等位点上的成对基因。
  复等位基因:指一个群体中在同源染色体的相同位点上可能存在的三个或三个以上等位基因的总称。
  主基因:是指控制质量性状、对表现型影响较大的基因。
  微效基因:是指控制数量性状、每个基因对表现型影响较小的基因。
  修饰基因:是指能够增强或削弱主基因对表现型的作用、但每个基因对表现型影响微小的基因。
  一因多效:指一个基因控制多种不同性状表现的现象。
  多因一效:指多个基因控制一种性状表现的现象。
  互补作用:两对独立遗传基因分别处于纯合显性或杂合显性状态时共同决定一种性状的发育;当只有一对基因是显性,或两对基因都是隐性时,则表现为另一种性状,F2产生9:7的比例。
  积加作用:两种显性基因同时存在时产生一种性状,单独存在时能分别表示相似的性状,两种基因均为隐性时又表现为另一种性状,F2产生9:6:1的比例。
  重叠作用:两对或多对独立基因对表现型能产生相同影响,F2产生15:1的比例。重叠作用也称重复作用,只要有一个显性重叠基因存在,该性状就能表现。
  显性上位作用:两对独立遗传基因共同对一对性状发生作用,其中一对基因对另一对基因的表现有遮盖作用;起遮盖作用的基因是显性基因,F2的分离比例为12:3:1。
  隐性上位作用:两对独立遗传基因共同对一对性状发生作用,其中一对基因对另一对基因的表现有遮盖作用;在两对互作的基因中,其中一对隐性基因对另一对基因起上位性作用,F2的分离比例为9:3:4。
  抑制作用:在两对独立基因中.其中一对显性基因,本身并不控制性状的表现,但对另一对基因的表现有抑制作用,这对基因称显性抑制基因。F2的分离比例为13:3
  基因内互作:指同一位点上等位基因的相互作用,为显性或不完全显性和隐性。
  基因间互作:指不同位点非等位基因相互作用共同控制一个性状,如上位性和下位性或抑制等。
  2.小麦毛颖基因P为显性,光颖基因p为隐性。写出下列杂交组合的亲本基因型:
  (1)毛颖&毛颖,后代全部毛颖。
  (2)毛颖&毛颖,后代3/4为毛颖 1/4光颖。
  (3)毛颖&光颖,后代1/2毛颖 1/2光颖。
  答:(1)亲本基因型为:PP&PP;PP&Pp;
    (2)亲本基因型为:Pp&Pp;
    (3)亲本基因型为:Pp&pp。
  3.小麦无芒基因A为显性,有芒基因a为隐性。写出下列个各杂交组合中F1的基因型和表现型。每一组合的F1群体中,出现无芒或有芒个体的机会是多少?
  (1)AA&aa, (2)AA&Aa, (3)Aa&Aa,
  (4)Aa&aa, (5)aa&aa,
  答:⑴. F1的基因型:Aa;
F1的表现型:全部为无芒个体。
  ⑵. F1的基因型:AA和Aa;
F1的表现型:全部为无芒个体。
  ⑶. F1的基因型:AA、Aa和aa;
F1的表现型:无芒:有芒=3:1。
  ⑷. F1的基因型:Aa和aa;
F1的表现型:无芒:有芒=1:1。
  ⑸. F1的基因型:aa; F1的表现型:全部有芒个体。
  4.小麦有稃基因H为显性,裸粒基因h为隐性。现以纯合的有稃品种(HH)与纯合的裸粒品种(hh)杂交,写出其F1和F2的基因型和表现型。在完全显性的条件下,其F2基因型和表现型的比例怎么样?
  答:F1的基因型:Hh,F1的表现型:全部有稃。
    F2的基因型:HH:Hh:hh=1:2:1,F2的表现型:有稃:无稃=3:1
  5.大豆的紫花基因P对白花基因p为显性,紫花&白花的F1全为紫花,F2共有1653株,其中紫花1240株,白花413株,试用基因型说明这一试验结果。
  答:由于紫花&白花的F1全部为紫花:即基因型为:PP&pp?Pp。
  而F2基因型为:Pp&Pp?PP:Pp:pp=1:2:1,共有1653株,且紫花:白花=:1,符合孟得尔遗传规律。
  6.纯种甜玉米和纯种非甜玉米间行种植,收获时发现甜粒玉米果穗上结有非甜玉米的子实,而非甜玉米果穗上找不到甜粒的子实,如何解释这一现象?怎么样验证解释?
  答:⑴.为胚乳直感现象,在甜粒玉米果穗上有的子粒胚乳由于精核的影响而直接表现出父本非甜显性特性的子实。原因:由于玉米为异花授粉植物,间行种植出现互相授粉,并说明甜粒和非甜粒是一对相对性状,且非甜粒为显性性状,甜粒为隐性性状(假设A为非甜粒基因,a为甜粒基因)。
  ⑵.用以下方法验证:
  测交法:将甜粒玉米果穗上所结非甜玉米的子实播种,与纯种非甜玉米测交,其后代的非甜粒和甜粒各占一半,既基因型为:Aa&aa=1:1,说明上述解释正确。
  自交法:将甜粒玉米果穗上所结非甜玉米的子实播种,使该套袋自交,自交后代性状比若为3:1,则上述解释正确。
  7.花生种皮紫色(R)对红色(r)为显性,厚壳(T)对薄壳(t)为显性。R-r和T-t是独立遗传的。指出下列各种杂交组合的:1.
亲本基因型、配子种类和比例。2. F1的基因型种类和比例、表现型种类和比例。
  (1).TTrr&ttRR  (2).TTRR&ttrr  (3).TtRr&ttRr  (4).ttRr&Ttrr
  答:详见下表:
杂交基因型
亲本表现型
TR:tr:tR:Tr
TtRR:ttRr:
TtRr:ttRR:
=1:2:2:1:1:1
薄壳红色=3:3:1:1
TtRr:Ttrr:
薄壳红色 =1:1:1:1
  8.番茄的红果Y对黄果y为显性,二室M对多室m为显性。两对基因是独立遗传的。当一株红果二室的番茄与一株红果多室的番茄杂交后,
F1群体内有3/8的植株为红果二室的,3/8是红果多室的,1/8是黄果二室的,1/8是黄果多室的。试问这两个亲本植株是怎样的基因型?
  答:番茄果室遗传:二室M对多室m为显性,其后代比例为:
   二室:多室=(3/8+1/8):(3/8+1/8)=1:1,因此其亲本基因型为:Mm&mm。
  番茄果色遗传:红果Y对黄果y为显性,其后代比例为:
  红果:黄果=(3/8+3/8):( 1/8 +1/8)=3:1,
  因此其亲本基因型为:Yy&Yy。
因为两对基因是独立遗传的,所以这两个亲本植株基因型:YyMm&Yymm。
  9.下表是不同小麦品种杂交后代产生的各种不同表现性的比例,试写出各个亲本基因型(设毛颖、抗锈为显性)。
毛颖感锈&光颖感锈
毛颖抗锈&光颖感锈
毛颖抗锈&光颖抗锈
光颖抗锈&光颖抗锈
  答:根据其后代的分离比例,得到各个亲本的基因型:
  (1)毛颖感锈&光颖感锈: Pprr&pprr
  (2)毛颖抗锈&光颖感锈: PpRr&pprr
  (3)毛颖抗锈&光颖抗锈: PpRr&ppRr
  (4)光颖抗锈&光颖抗锈: ppRr&ppRr
  10.大麦的刺芒R对光芒r为显性,黑稃B对白稃b为显性。现有甲品种为白稃,但具有刺芒;而乙品种为光芒,但为黑稃。怎样获得白稃光芒的新品种?(设品种的性状是纯合的)
  答:甲、乙两品种的基因型分别为bbRR和BBrr,将两者杂交,得到F1(BbRr),经自交得到F2,从中可分离出白稃光芒(bbrr)的材料,经多代选育可培育出白稃光芒的新品种。
  11.小麦的相对性状,毛颖P是光颖p的显性,抗锈R是感锈r的显性,无芒A是有芒a的显性,这三对基因之间不存在基因互作。已知小麦品种杂交亲本的基因型如下,试述F1的表现型。
  (1)PPRRAa&ppRraa
  (2)pprrAa&PpRraa
  (3)PpRRAa&PpRrAa
  (4)Pprraa&ppRrAa
  答:⑴. F1表现型:毛颖抗锈无芒、毛颖抗锈有芒。
  ⑵. F1表现型:毛颖抗锈无芒、毛颖抗锈有芒、毛颖感锈无芒、毛颖感锈有芒、光颖抗锈无芒、光颖抗锈有芒、光颖感锈无芒、光颖感锈有芒。
  ⑶. F1表现型:毛颖抗锈无芒、毛颖抗锈有芒、光颖抗锈无芒、光颖抗锈有芒。
  ⑷. F1表现型:毛颖抗锈有芒、毛颖抗锈无芒、毛颖感锈无芒、毛颖感锈有芒、光颖感锈无芒、光颖抗锈无芒、光颖抗锈有芒、光颖感锈有芒。
  12.光颖、抗锈、无芒(ppRRAA)小麦和毛颖、感锈、有芒(PPrraa)小麦杂交,希望从F3选出毛颖、抗锈、无芒(PPRRAA)的小麦10株,在F2群体中至少应选择表现型为毛颖、抗锈、无芒(P_R_A_)小麦几株?
  答:要从F3 选出表现型为毛颖、抗锈、无芒的纯合小麦株系(PPRRAA),首先需要在F2群体中获得纯合基因型的植株(PPRRAA)。因为F2中只有基因型为PPRRAA植株的后代,在F3株系中才能表现为纯合的毛颖、抗锈、无芒株系(PPRRAA),即在F3株系中其性状不会产生分离。由于F2群体中能够产生PPRRAA的概率为1/27,所以在F2群体中至少应选择表现为(P_R_A_)的小麦植株:
  1/27 = 10 X
  X=10&27=270(株)
  13.设有3对独立遗传、彼此没有互作、并且表现完全显性的基因Aa、Bb、Cc,在杂合基因型个体AaBbCc(F1)自交所得的F2群体中,求具有5显性和1隐性基因的个体的频率,以及具有2显性性状和1隐性性状的个体的频率。
  答:由于F2基因型比为:27:9:9:9:3:3:3:1
而27中A_B_C_中的基因型:AABBCC:AABBCc:AABbCc:AaBBCC:AaBBCc:AaBbCC:AaBbCc
  (1)5个显性基因,1个隐性基因的频率为:
  (2)2个显性性状,一个隐性性状的个体的频率:
  14.基因型为AaBbCcDd的F1植株自交,设这四对基因都表现为完全显性,试述F2群体中每一类表现型可能出现的频率。在这一群体中,每次任取5株作为一样本,试述3株全部为显性性状、2株全部为隐性性状,以及2株全部为显性性状、3株全部为隐性性状的样本可能出现的频率各为多少?
  答:AaBbCcDd: F2中表现型频率:(3/4+1/4)4
= 81:27:27:27:27:54/4:54/4:54/4:54/4:3:3:3:3:1
  ⑴.5株中3株显性性状、2株隐性性状频率为:
  (81/256)3&(1/256)2 = 0.. = 0.
  ⑵.5株中3株显性性状、3株隐性性状频率为:
  (81/256)2&(1/256)3 =()&(1/)
            =0.=0.19
  15. 设玉米子粒有色是独立遗传的三显性基因互作的结果,基因型为A_ C_
R的子粒有色,其余基因型的子粒均无色。有色子粒植株与以下3个纯合品系分别杂交,获得下列结果:
  (1)与aaccRR品系杂交,获得50%有色子粒
  (2)与aaCCrr品系杂交,获得25%有色子粒
  (3)与AAccrr品系杂交,获得50%有色子粒
  问这些有色子粒亲本是怎样的基因型?
  答:⑴.基因型为:AACcR_或AaCCR_
  ⑵.基因型为:AaC_Rr
  ⑶.基因型为:A_CcRR或A_CCRr
  16.萝卜块根的形状有长形的、圆形的、有椭圆型的,以下是不同类型杂交的结果:
  长形&圆形--595椭圆型
  长形&椭圆形--205长形,201椭圆形
  椭圆形&圆形--198椭圆形,202圆形
  椭圆形&椭圆形--58长形 112椭圆形,61圆形
  说明萝卜块根属于什么遗传类型,并自定义基因符号,标明上述各杂交亲本及其后裔的基因型?
  答:由于后代出现了亲本所不具有的性状,因此属于基因互作中的不完全显性作用。
  设长形为aa,圆形为AA,椭圆型为Aa。
  (1) aa&AA Aa
  (2) aa&Aa Aa:aa
  (3) Aa&AA AA:Aa=198:202=1:1
  (4) Aa&Aa AA:Aa:aa=61:112:58=1:2:1
  17.假定某个二倍体物种含有4个复等位基因(如a1、a2、a3、a4),试决定在下列三种情况下可能有几种基因组合?
   ⑴. 一条染色体;⑵. 一个个体;⑶. 一个群体。
  答:a1、a2、a3、a4为4个复等位基因,故:
  ⑴.一条染色体上只能有a1或a2或a3或a4;
  ⑵.一个个体:正常的二倍体物种只含有其中的两个,故一个个体的基因组合是a1a1或a2a2或a3a3或a4a4或
a1a2或a1a3或a1a4或a2a3或a2a4或a3a4;
  ⑶.一个群体中则a1a1、a2a2、a3a3、a4a4、a1a2、a1a3、a1a4、a2a3、a2a4、a3a4等基因组合均可能存在。
连锁遗传规律和性连锁                    
  1.解释下列名词:加性效应、显性效应、上位性效应、主效基因、微效基因、修饰基因、表现型值、广义遗传率、狭义遗传率、基因型与环境互作、数量性状基因位点、杂种优势、近亲繁殖、超亲遗传。
  答:加性效应:基因座(locus)内等位基因(allele)的累加效应。
  显性效应:基因座内等位基因之间的互作效应。
  上位性效应:非等位基因间的互作效应。
  主效基因:对某一性状的表现起主要作用、效应较大的基因。
  微效基因:指一性状受制于多个基因,每个基因对表现型的影响较小、效应累加、无显隐性关系、对环境敏感,这些基因称为微效基因。
  修饰基因:对性状的表现的效应微小,主要是起增强或减弱主基因对表现型的作用。
  表现型值:是指基因型值与非遗传随机误差的总和即性状测定值。
  广义遗传率:通常定义为总的遗传方差占表现型方差的比率。
  狭义遗传率:通常定义为加性遗传方差占表现型方差的比率。
  基因型与环境互作:数量基因对环境比较敏感,其表达容易受到环境条件的影响。因此,基因型与环境互作是基因型在不同环境条件下表现出的不同反应和对遗传主效应的离差。
  数量性状基因位点:即QTL,指控制数量性状表现的数量基因在连锁群中的位置。
  杂种优势:指两个遗传组成不同的亲本杂交产生的F1,在生长势、生活力、繁殖力、产量等方面优于双亲的现象。
  近亲繁殖:是指血统或亲缘关系相近的两个个体间的交配,即两个基因型或相近的个体之间的交配。
  超亲遗传:指两个遗传基础不同的亲本杂交后在某一性状上超过其亲本的现象。
  2.试述交换值、连锁强度和基因之间距离三者的关系。
  答:交换值是指同源染色体的非姐妹染色单体间有关基因的染色体片段发生交换的频率,或等于交换型配子占总配子数的百分率。交换值的幅度经常变动在0~50%之间。交换值越接近0%,说明连锁强度越大,两个连锁的非等位基因之间发生交换的孢母细胞数越少。当交换值越接近50%,连锁强度越小,两个连锁的非等位基因之间发生交换的孢母细胞数越多。由于交换值具有相对的稳定性,所以通常以这个数值表示两个基因在同一染色体上的相对距离,或称遗传距离。交换值越大,连锁基因间的距离越远;交换值越小,连锁基因间的距离越近。
  3.试述连锁遗传与独立遗传的表现特征及细胞学基础。
  答:独立遗传的表现特征:如两对相对性状表现独立遗传且无互作,那么将两对具有相对性状差异的纯合亲本进行杂交,其F1表现其亲本的显性性状,F1自交F2产生四种类型:亲本型:重组型:重组型:亲本型,其比例分别为9:3:3:1。如将F1与双隐性亲本测交,其测交后代的四种类型比例应为1:1:1:1。如为n对独立基因,则F2表现型比例为(3:1)n的展开。
  独立遗传的细胞学基础是:控制两对或n对性状的两对或n对等位基因分别位于不同的同源染色体上,在减数分裂形成配子时,每对同源染色体上的每一对等位基因发生分离,而位于非同源染色体上的基因之间可以自由组合。
  连锁遗传的表现特征:如两对相对性状表现不完全连锁,那么将两对具有相对性状差异的纯合亲本进行杂交,其F1表现其亲本的显性性状,F1自交F2产生四种类型:亲本型、重组型、重组型、亲本型,但其比例不符合9:3:3:1,而是亲本型组合的实际数多于该比例的理论数,重组型组合的实际数少于理论数。如将F1与双隐性亲本测交,其测交后代形成的四种配子的比例也不符合1:1:1:1,而是两种亲型配子多,且数目大致相等,两种重组型配子少,且数目也大致相等。
  连锁遗传的细胞学基础是:控制两对相对性状的两对等位基因位于同一同源染色体上形成两个非等位基因,位于同一同源染色体上的两个非等位基因在减数分裂形成配子的过程中,各对同源染色体中非姐妹染色单体的对应区段间会发生交换,由于发生交换而引起同源染色体非等位基因间的重组,从而打破原有的连锁关系,出现新的重组类型。由于F1植株的小孢母细胞数和大孢母细胞数是大量的,通常是一部分孢母细胞内,一对同源染色体之间的交换发生在某两对连锁基因相连区段内;而另一部分孢母细胞内该两对连锁基因相连区段内不发生交换。由于后者产生的配子全是亲本型的,前者产生的配子一半是亲型,一半是重组型,所以就整个F1植株而言,重组型的配子数就自然少于1:1:1:1的理论数了。
4.大麦中,带壳(N)对裸粒(n)、散穗(L)对密穗(l)为显性。今以带壳、散穗与裸粒、密穗的纯种杂交,F1表现如何?让F1与双隐性纯合体测交,其后代为:带壳、散穗201株,裸粒、散穗18株,带壳、密穗
20株,裸粒、密穗203株。试问,这两对基因是否连锁?交换值是多少?要使F2出现纯合的裸粒散穗 20株,至少要种多少株?
  答:F1表现为带壳散穗(NnLl)。
  测交后代不符合1:1:1:1的分离比例,亲本组合数目多,而重组类型数目少,所以这两对基因为不完全连锁。
  交换值% =((18+20)/(201+18+20+203))&100%=8.6%
  F1的两种重组配子Nl和nL各为8.6% /
2=4.3%,亲本型配子NL和nl各为(1-8.6%)/2=45.7%;
  在F2群体中出现纯合类型nnLL基因型的比例为:
  4.3%&4.3%=18.49/10000,
  因此,根据方程18.49/10000=20/X计算出,X=10817,故要使F2出现纯合的裸粒散穗20株,至少应种10817株。
5.在杂合体ABy//abY内,a和b之间的交换值为6%,b和y之间的交换值为10%。在没有干扰的条件下,这个杂合体自交,能产生几种类型的配子?在符合系数为0.26时,配子的比例如何?
  答:这个杂合体自交,能产生ABy、abY、aBy、AbY、ABY、aby、Aby、aBY 8种类型的配子。
  在符合系数为0.26时,其实际双交换值为:0.26&0.06&0.1&100=0.156%,故其配子的比例为:ABy42.078:abY42.078:aBy2.922:AbY2.922:ABY4.922:aby4.922:Aby0.078:aBY0.078。
  6.a和b是连锁基因,交换值为16%,位于另一染色体上的d和e也是连锁基因,交换值为8%。假定ABDE和abde都是纯合体,杂交后的F1又与双隐性亲本测交,其后代的基因型及其比例如何?
  答:根据交换值,可推测F1产生的配子比例为(42%AB:8%aB:8%Ab:42%ab)&(46%DE:4%dE:4%De:46%de),故其测交后代基因型及其比例为:
  AaBbDdEe19.32:aaBbDdEe3.68:AabbDdEe3.68:aabbDdEe19.32:
  AaBbddDEe1.68:aaBbddEe0.32:AabbddEe0.32:aabbddEe1.68:
  AaBbDdee1.68:aaBbDdee0.32:AabbDdee0.32:aabbDdee1.68:
  AaBbddee19.32:aaBbddee3.68:Aabbddee3.68:aabbddee19.32。
  7.a、b、c 3个基因都位于同一染色体上,让其杂合体与纯隐性亲本测交,得到下列结果:
  试求这3个基因排列的顺序、距离和符合系数。
  答:根据上表结果,++c和ab+基因型的数目最多,为亲本型;而+b+和a+c基因型的数目最少,因此为双交换类型,比较二者便可确定这3个基因的顺序,a基因位于中间。
  则这三基因之间的交换值或基因间的距离为:
  ab间单交换值=((3+5+106+98)/1098)&100%=19.3%
  ac间单交换值=((3+5+74+66)/1098)&100%=13.5%
  bc间单交换值=13.5%+19.3%=32.8%
  其双交换值=(3+5/1098)&100%=0.73%
  符合系数=0.0073/(0.193&0.135)=0.28
  这3个基因的排列顺序为:bac; ba间遗传距离为19.3%,ac间遗传距离为13.5%,bc间遗传距离为32.8%。
  8.已知某生物的两个连锁群如下图,试求杂合体AaBbCc可能产生的类型和比例。
  答:根据图示,bc两基因连锁,bc基因间的交换值为7%,而a与bc连锁群独立,因此其可能产生的配子类型和比例为:
  ABC23.25:ABc1.75:AbC1.75:Abc23.25:aBC23.25:aBc1.75:abC1.75:abc23.25
  9.纯合的匍匐、多毛、白花的香豌豆与丛生、光滑、有色花的香豌豆杂交,产生的F1全是匍匐、多毛、有色花。如果F1与丛生、光滑、白花又进行杂交,后代可望获得近于下列的分配,试说明这些结果,求出重组率。
  匍、多、有 6% 丛、多、有 19%
  匍、多、白 19% 丛、多、白 6%
  匍、光、有 6% 丛、光、有 19%
  匍、光、白 19% 丛、光、白 6%
  答:从上述测交结果看,有8种表型、两类数据,该特征反映出这3个基因有2个位于同一染色体上连锁遗传,而另一个位于不同的染色体上独立遗传。又从数据的分配可见,匍匐与白花连锁,而多毛为独立遗传。匍匐与白花的重组值为24%。假定其基因型为:匍匐AA、多毛BB、白花cc,丛生aa、光滑bb、有色花CC。则组合为:
  AABBcc&aabbCC
     ↓
  AaBbCc&aabbcc
     ↓
AaBbCc6:AaBbcc19:aaBbCc19:aaBbcc6:AabbCc6:Aabbcc19:aabbCc19:aabbcc6
  10.基因a、b、c、d位于果蝇的同一染色体上。经过一系列杂交后得出如下交换值:
   基因    交换值
   a与c    40%
   a与d    25%
   b与d    5%
   b与c    10%
  试描绘出这4个基因的连锁遗传图。
  答:其连锁遗传图为:
  11.脉孢菌的白化型(al)产生亮色子囊孢子,野生型产生灰色子囊孢子。将白化型与野生型杂交,结果产生:
  129个亲型子囊-孢子排列为4亮4灰,
  141个交换型子囊----孢子排列为2:2:2:2或2:4:2
  问al基因与着丝点之间的交换值是多少?
  答:交换值=[141/(141+129)] &100%&1/2=26.1%
  12.果蝇的长翅(Vg)对残翅(vg)是显性,该基因位于常染色体上;红眼(W)对白眼(w)是显性,该基因位于X染色体上。现让长翅红眼的杂合体与残翅白眼的纯合体交配,所产生的基因型如何?
  答:假如杂合体为双杂合类型,则有两种情况:
  (1) ♀ vgvgXwXw & VgvgXWY ♂
          ↓
  VgvgXWXw vgvgXWXw VgvgXwY vgvgXwY
  (2) ♀ VgvgXWXw & vgvgXwY ♂
          ↓
  VgvgXWXw VgvgXwXw vgvgXWXw vgvgXwXw
  VgvgXWY VgvgXwY vgvgXWY vgvgXwY
   13.何谓伴性遗传、限性遗传和从性遗传?人类有哪些性状是伴性遗传的?
  答:伴性遗传是指性染色体上基因所控制的某些性状总是伴随性别而遗传的现象。
  限性遗传是指位于Y染色体(XY型)或W染色体(ZW型)上的基因所控制的遗传性状只局限于雄性或雌性上表现的现象。
  从性遗传是指不含于X及Y染色体上基因所控制的性状,而是因为内分泌及其它因素使某些性状或只出现雌方或雄方;或在一方为显性,另一方为隐性的现象。
  人类中常见的伴性遗传性状如色盲、A型血友病等。
14.设有两个无角的雌羊和雄羊交配,所生产的雄羊有一半是有角的,但生产的雌羊全是无角的,试写出亲本的基因型,并作出解释。
  答:设无角的基因型为AA,有角的为aa,则亲本的基因型为:
  XAXa(无角) & XAY(无角)
         ↓
  XAXA(无角) XAY(无角)
  XAXa(无角) XaY(有角)
  从上述的基因型和表现型看,此种遗传现象属于伴性遗传,控制角的有无基因位于性染色体上,当有角基因a出现在雄性个体中时,由于Y染色体上不带其等位基因而出现有角性状
数量性状的遗传                      
  1.解释下列名词:广义遗传率、狭义遗传率、近交系数、共祖系数、数量性状基因位点、主效基因、微效基因、修饰基因、表现型值、基因型与环境互作
  广义遗传率:通常定义为总的遗传方差占表现型方差的比率。
  狭义遗传率:通常定义为加性遗传方差占表现型方差的比率。
  近交系数:是指个体的某个基因位点上两个等位基因来源于共同祖先某个基因的概率。
  共祖系数:个体的近交系数等于双亲的共祖系数。
  数量性状基因位点:即QTL,指控制数量性状表现的数量基因在连锁群中的位置。
  主效基因:对某一性状的表现起主要作用、效应较大的基因。
  微效基因:指一性状受制于多个基因,每个基因对表现型的影响较小、效应累加、无显隐性关系、对环境敏感,这些基因称为微效基因。
  修饰基因:对性状的表现的效应微小,主要是起增强或减弱主基因对表现型的作用。
  表现型值:是指基因型值与非遗传随机误差的总和即性状测定值。
  基因型与环境互作:数量基因对环境比较敏感,其表达容易受到环境条件的影响。因此,基因型与环境互作是基因型在不同环境条件下表现出的不同反应和对遗传主效应的离差。
  2.质量性状和数量性状的区别在哪里?这两类性状的分析方法有何异同?
  答:质量性状和数量性状的区别主要有:①. 质量性状是有一个或少数几个基因控制,而数量性状是有微效多基因控制。②.
质量性状的变异是呈间断性,杂交后代可明确分组;数量性状的变异则呈连续性,杂交后的分离世代不能明确分组。③.
质量性状不易受环境条件的影响;数量性状一般容易受环境条件的影响而发生变异,而这种变异一般是不能遗传的。④.
质量性状在不同环境条件下的表现较为稳定;而控制数量性状的基因则在特定时空条件下表达,不同环境条件下基因表达的程度可能不同,因此数量性状普遍存在着基因型与环境互作。
  对于质量性状一般采用系谱和概率分析的方法,并进行卡方检验;而数量性状的研究则需要遗传学方法和生物统计方法的结合,一般要采用适当的遗传交配设计、合理的环境设计、适当的度量手段和有效的统计分析方法,估算出遗传群体的均值、方差、协方差和相关系数等遗传参数等加以研究。
  3.叙述表现型方差、基因型方差、基因型&环境互作方差的关系。估计遗传协方差及其分量在遗传育种中有何意义?
  答:表现型方差由基因型方差(VG)、基因型&环境互作方差(VGE)和环境机误方差(Ve)构成,即,其中基因型方差和基因型&环境互作方差是可以遗传的,而纯粹的环境方差是不能遗传的。
  由于存在基因连锁或基因的一因多效,生物体的不同数量性状之间常存在不同程度的相互关连。在统计分析方法中常用协方差来度量这种相互关联的变异程度。由于遗传方差可以进一步区分为基因型方差和基因型&环境互作方差等不同的方差分量,故遗传协方差也可进一步区分为基因型协方差和基因型&环境互作协方差等分量。在作物遗传改良过程中,对某一性状进行选择时常会引起另一相关性状的变化,为了取得更好地选择效果,
并使一些重要的性状能够得到同步改良, 有必要进行性状间的协方差即相关性研究。
   如基因加性效应对选择是有效的,
细胞质效应亦可通过母本得以传递,因此当育种的目标性状不易测定或遗传率较低、进行直接选择较难取得预期效果时,
利用与其具有较高加性相关和细胞质相关的其它性状进行间接选择,
则较易取得育种效果。显性相关则是控制性状的有关基因的显性效应相互作用而产生的相关性, 杂交一代中表现尤为强烈,
在杂种优势利用中可以加以利用。但这种显性相关会随着世代的递增和基因的纯合而消失, 且会影响选择育种中早代间接选择的效果,
故对于显性相关为主的成对性状应以高代选择为主。所以, 进行各种遗传协方差分析更能明确性状间相关性的遗传本质,
有利于排除环境因素对间接选择的影响,取得更好的选择效果,对于作物的选择育种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4.基于对数量性状遗传本质的理解,叙述数量性状的多基因假说的主要内容。
  答:在遗传机制方面,数量性状受多基因控制,基因与基因间的关系错综复杂;
数量基因的表达对环境条件的变化比较敏感,基因的作用与环境条件的影响混杂在一起。因此,数量性状的多基因假说的主要内容是:
  ⑴.数量性状受制于多对微效基因或称多基因的联合效应;
  ⑵.各对微效基因的效应相等而且是累加的,故又可称是累加基因;
  ⑶.各对基因对某一性状的效应微小,多基因不能予以个别的辨认,只能按性状的表现作为一个多基因体系进行研究;
  ⑷.微效基因之间无显隐性关系,一般用大写字母表示增效、小写字母表示减效作用;
  ⑸.微效基因对环境敏感,因而数量性状的表现易受环境的影响而发生变化;
  ⑹.微效基因具有多效性,除对数量性状起微效多基因的作用外,对其它性状有时也可能产生一定的修饰作用;
  ⑺.微效基因和主效基因均处于细胞核的染色体上,具有分离、重组、连锁等性质。
  5.叙述主效基因、微效基因、修饰基因对数量性状遗传作用的异同。
  答:主效基因、微效基因、修饰基因在数量性状遗传中均可起一定的作用,其基因表达均可控制数量性状的表现。但是它们对数量性状所起的作用又有所不同,主效基因的遗传效应较大,对某一数量性状的表现起着主要作用,一般由若干个基因共同控制该性状的遗传;修饰基因的遗传效应微小,主要是对主效基因起修饰作用,起增强或减弱主基因对表现型的作用;而微效基因是指控制数量性状表现的基因较多,而这些基因的遗传效应较小,它们的效应是累加的,无显隐性关系,对环境条件的变化较敏感,且具有一定的多效性,对其它性状有时也可能产生一定的修饰作用。
  6.什么是普通遗传率和互作遗传率?他们在育种实践上有何指导意义?
  答:遗传率是指基因型方差(VG)占表型总方差(Vp)的比值,它是衡量基因型变异和表型总变异相对程度的遗传统计量。遗传率反映了通过表型值预测基因型值的可靠程度,表明了亲代变异传递到子代的能力。同时也可以作为考查亲代与子代相似程度的指标。由于导致群体表现型产生变异的遗传原因可以进一步区分为由遗传主效应产生的普通遗传变异和由基因型&环境互作效应产生的互作遗传变异,故遗传率可以分解为普通遗传率和互作遗传率两个分量。其中普通遗传率是指由遗传主效应引起的那部分遗传率,一般指遗传方差占表现型方差的比率;互作遗传率是指由基因型&环境互作效应引起的那部分遗传率,一般指基因型&环境互作方差占表现型方差的比率。
  育种实践表明,根据遗传率的大小可以决定不同性状的选择时期和选择方法,这对于改进育种方法,避免育种工作的盲目性和提高育种效果是很有效的。一些遗传率较高的性状,可在杂种的早期世代进行选择,收效比较显著:而对于遗传率较低的性状,则需要在杂种后期世代进行选择才能收到更好的效果。一般而言,当数量性状的基因型&环境互作效应越强,其互作遗传率就会越大,该性状的遗传表现就越易因环境而异,通过选择只能获得适应某一年份或某一特殊环境(如某一生态区域)的品种或组合;而基因型&环境互作效应小的性状则其普通遗传率就会越大,容易通过选择来改良育种材料的遗传组成,获得能够适应不同年份或不同环境的品种(组合)。故普通遗传率适用于不同环境条件下的选择,而互作遗传率则只适用于某一特定条件下的选择。某一年份或环境下的选择总效益,可以根据总的遗传率大小(普通遗传率
+ 某一环境中的互作遗传率)进行预测和分析,以了解通过选择个体或个体群改良其基因型的准确性和选择效率。
  7.什么是基因的加性效应、显性效应及上位性效应?它们对数量性状遗传改良有何作用?
  答:基因的加性效应(A):是指基因位点内等位基因的累加效应,是上下代遗传可以固定的分量,又称为“育种值”。
  显性效应(D):是指基因位点内等位基因之间的互作效应,是可以遗传但不能固定的遗传因素,是产生杂种优势的主要部分。  
  上位性效应(I):是指不同基因位点的非等位基因之间相互作用所产生的效应。
  上述遗传效应在数量性状遗传改良中的作用:由于加性效应部分可以在上下代得以传递,选择过程中可以累加,且具有较快的纯合速度,具有较高加性效应的数量性状在低世代选择时较易取得育种效果。显性相关效应则与杂种优势的表现有着密切关系,杂交一代中表现尤为强烈,在杂交稻等作物的组合选配中可以加以利用。但这种显性效应会随着世代的递增和基因的纯合而消失,
且会影响选择育种中早代选择的效果,
故对于显性效应为主的数量性状应以高代选择为主。上位性效应是由非等位基因间互作产生的,也是控制数量性状表现的重要遗传分量。其中加性&加性上位性效应部分也可在上下代遗传,并经选择而被固定;而加性&显性上位性效应和显性&显性上位性效应则与杂种优势的表现有关,在低世代时会在一定程度上影响数量性状的选择效果。
  8.什么是基因的加性&环境互作效应、显性&环境互作效应及上位性&环境互作效应?它们对数量性状遗传改良作用与基因的遗传主效应有何异同?
  答:加性&环境互作效应(AE):是指基因加性效应与环境互作产生的遗传效应,是一部分可以在上下代传递、并加以固定的遗传效应,但会因环境条件的变化而产生较大差异。
  显性&环境互作效应(DE):是指基因显性效应与环境互作产生的遗传效应,是一部分可以遗传、但不能固定的遗传效应,主要与杂种的优势表现有关,这部分效应也会因环境的变化而异。
  上位性&环境互作效应(IE):是指基因上位性效应与环境互作产生的遗传效应,在不同环境中会有较大差异。其中加性&加性上位性互作效应部分经选择可被固定;而加性&显性上位性互作效应和显性&显性上位性互作效应与杂种优势的表现有关,在低世代时会在一定程度上影响数量性状的选择效果。
  不同的环境互作效应与遗传主效应的作用一样,对数量性状的遗传改良起着重要作用,可以影响数量性状的表现和选择效果。但两者也有较大的差异,特别是一些受基因加性、显性或上位性等遗传主效应控制的数量性状在遗传改良中较为稳定,不同环境条件对这些数量性状的选择效果影响较小,通过选择容易获得适合不同年份或不同地点的育种材料或组合。相反,某一数量性状的基因型与环境互作效应越强,该性状的遗传表现就越容易受到环境变化的影响,通过选择一般可以获得适合某一特定年份或某一特定环境的育种材料。因此不同环境下的基因型稳定性对作物种子品质育种目标的制定非常重要。
  9.以下是陆地棉4个亲本及其F1在8月9 日和9月3日的平均单株成铃数的分析资料()
        表1 方差和协方差计算结果:
CDE -0.156
      表2 基于群体均值的F1平均优势的预测结果(%)
  ⑴.
估算8月9日和9月3日的普通广义遗传率、互作广义遗传率、普通狭义遗传率、互作狭义遗传率,说明这两个时期单株成铃数的遗传规律及其对选择育种的指导意义;⑵.
根据F1普通平均优势和互作平均优势的预测结果,评价不同杂交组合的杂种优势利用的潜力。
  答:⑴.
估算8月9日和9月3日的普通广义遗传率、互作广义遗传率、普通狭义遗传率、互作狭义遗传率,说明这两个时期单株成铃数的遗传规律及其对选择育种的指导意义;
  8月9日单株成铃数的遗传率分量:
  普通广义遗传率
  互作广义遗传率
  普通狭义遗传率
  互作狭义遗传率
  9月3日单株成铃数的遗传率分量:
  普通广义遗传率
  互作广义遗传率
  普通狭义遗传率
  互作狭义遗传率
  从表中可以看出,除了9月3日单株成铃数的加性互作方差(VAE)外,其它表型方差(VP)、机误方差(Ve)以及遗传方差分量(包括加性方差(VA)、显性方差(VD)、加性互作方差(VAE)和显性互作方差(VDE))均已达到显著水平,说明基因的加性效应、显性效应、加性互作效应、显性互作效应均可显著影响两年不同时期的单株成铃数。在所分析的遗传主效应中,两个日期的平均单株成铃数都是以遗传主效应(VA+VD)为主,分别占VP的50.12%和53.83%,说明单株成铃数的选择效果受环境条件变化的影响相对较小。由于不同时期的单株成铃数的VAE和VDE多数已达显著水平,故该性状除了受到遗传主效应外,还不同程度受控于环境互作效应的影响,特别以8月9日的加性互作效应和9月3日的显性互作效应表现的尤为明显。这部分互作效应是单株成铃数在不同环境中遗传表现有所差异的主要原因。
  通过表1中遗传效应的分析,还可以发现两年中单株成铃数均是以基因加性主效应和加性互作效应(VA+VAE)为主,且具有较高的普通狭义遗传率和互作狭义遗传率(分别为36.9%和45.7%),这表明对该性状进行低世代选择可望取得较好的效果。
  由于不同时期单株成铃数的机误方差(Ve)已达显著水平,所以该性状的表现还受到环境机误或抽样误差的影响。但由于其值均较小,故单株成铃数主要受制于加性效应、显性效应的各种遗传主效应以及相应的环境互作效应。
  协方差分析的结果表明,8月9号和9月3号的表型或加性协方差已达显著水平,说明这两个时期的表型或加性效应间存在着显著正相关,通过8月9号的单株成铃数选择有利于增加9月3号的单株成铃数。由于未测到显著水平的互作效应协方差(加性互作协方差CAE和显性协方差CDE),故上述相关性受环境条件的影响不大。
  ⑵. 根据F1普通平均优势和互作平均优势的预测结果,评价不同杂交组合的杂种优势利用的潜力:
  表2结果表明,8月9 日棉花F1植株单株成铃数的普通平均优势(HM)在6个组合中均达到了1、5或10%的正向显著水平,表明普通平均优势可以显著增加该时期棉花的单株成铃数;由于8月9日时期的单株成铃数的互作优势仅有2个组合(1&2的HME2和1&3的HME1)达到了10%显著水平,因此该时期F1植株的单株成铃数平均优势受环境条件的影响较小。在9月3日时期,仅有组合2&3的平均杂种优势达到了10%显著水平(
),说明该时期不同组合的单株成铃数普通平均优势不强;但9月3日时期单株成铃数的互作优势多数组合已达显著水平,说明该时期棉花单株成铃数杂种优势表现容易受到环境变化的影响,其中1981年主要为正向互作杂种优势,1985年则表现为以负向互作杂种优势为主。
  就不同组合而言,组合2&3和2&4在8月9
日具有较大的普通平均优势,而正向互作平均优势都未达到显著水平,故这两个组合的单株成铃数优势表现较好、且不同年份的单株成铃数也具有较好的稳定性。特别是组合2&3在9月3日时期的单株成铃数普通平均优势和1985年互作平均优势也已达到正向显著水平,表明该组合在不同发育时期(8月9日和9月3日)的单株成铃数具有较好的杂种优势。虽然组合1&3、1&4和3&4在8月9日的杂种优势表现较好,但这三个组合9月3日的显著互作优势在不同年份表现相反,表明这些组合在不同年份的稳定性较差。
基因突变                           
  1.解释下列名词:基因突变、重演性、突变、突变的平行性、突变体、突变率、形态突变、生化突变、致死突变、等位基因、复等位基因、突变的多方向性、突变的平行性、自交不亲和性、转座遗传因子。
  答:基因突变:指染色体上某一基因位点内部发生了化学性质的变化,与原来基因形成对性关系。
  重演性:同一生物不同个体间可以多次发生同样的突变。
  突变:是一种遗传状态,可以通过复制而遗传的DNA结构的任何永久性改变,所有的突变都是DNA结构中碱基所发生的改变。
  突变的平行性: 亲缘关系相近物种因遗传基础近似,常发生相似的基因突变。
  突变体:由于基因突变而表现出突变性状的细胞或个体。
  突变率:突变个体数占总个体数的比数。
  形态突变:主要影响生物体的外在可见的形态结构的突变,如形状、大小、色泽等的改变,故又称可见突变。
  生化突变:影响生物的代谢过程的突变,导致一个特定的生化功能改变或丧失。
  致死突变:影响生物体的生活力、导致个体死亡的一类突变。
  等位基因:是指位于同源染色体相对应位点上的一对基因。
  复等位基因:指位于同一基因位点上的多个等位基因的总称。
  突变的多方向性:一个基因可以向不同方向发生突变。即它可以突变为一个以上的等位基因。
  突变的平行性:亲缘关系相近的物种因其遗传基础比较近似而发生相似的基因突变的现象。
  自交不亲和性:指自花授粉不结实、而株间授粉可以结实的现象。
  转座遗传因子:又叫可移动因子,是指一段可在染色体组内移动,从一个位点切除,插入到另一个新的位点、引起基因的突变或染色体重组的特定DNA序列。
  2.举例说明自发突变和诱发突变、正突变和反突变。
  答:通过外界环境条件的自然作用,或由植物体内生理生化变化而发生的突变,称为自发突变。如寿星桃是由正常的桃突变而来(DwDw-Dwdw-dwdw)。自然条件下,水稻的矮生型、棉花的短果枝、玉米的糯性胚乳等性状,都是基因自发突变的结果。
  人为地利用物理、化学或其它因素影响而发生的突变称为诱发突变。如辐射诱发引起的苹果短枝型变异、人工诱发樱桃紧凑型变异。
  基因突变像许多生物化学反应过程一样是可逆的,即显性基因A可以突变为隐性基因a,而隐性基因a也可突变为显性基因A。前者通常称为正突变,后者称为反突变或回复突变。例如水稻有芒基因A可以突变为无芒基因a,而无芒基因a也可突变为有芒基因A。
  3.什么叫复等位基因?人的ABO血型复等位基因的遗传知识有什么利用价值?
  答:位于同一基因位点上的各个等位基因在遗传学上称为复等位基因。复等位基因并不存在于同一个体(同源多倍体是例外),而是存在于同一生物类型的不同个体里。
  人的ABO血型就是由IA、IB和i三个复等位基因决定着红细胞表面抗原的特异性。其中,IA基因、IB基因分别对i基因为显性,IA与IB为共显性。根据ABO血型的遗传规律可进行亲子鉴定等。
  4.何为芽变?在生产实践上有什么价值?
  答:芽变是体细胞突变的一种,突变发生在芽的分生组织细胞中。当芽萌发长成枝条,并在性状上表现出与原类型不同,即为芽变。
  芽变是植物产生新变异的丰富源泉,它既可为杂交育种提供新的种质资源,又可从中选出优良新品种,是选育品种的一种简易而有效的方法。全世界有一半苹果产量来自于芽变,如品种:元帅、红星、新红星、首红、超首红。
  5.为什么基因突变大多数是有害的?
  答:大多数基因的突变,对生物的生长和发育往往是有害的。因为现存的生物都是经历长期自然选择进化而来的,它们的遗传物质及其控制下的代谢过程,都已经达到相对平衡和协调状态。如果某一基因发生突变,原有的协调关系不可避免地要遭到破坏或削弱,生物赖于正常生活的代谢关系就会被打乱,从而引起程度不同的有害后果。一般表现为生育反常,极端的会导致死亡。
  6.有性繁殖和无性繁殖、自花授粉和异花授粉与突变性状表现有什么关系?
  答:有性繁殖植物:性细胞发生显性突变,则在后代中立即表现;如果是隐性突变,后代自交也可以得到纯合的突变体。体细胞发生显性突变,则以嵌合体形式存在;体细胞发生隐性突变,不能立即表现,如要使它表现则需要把隐性突变体进行有性繁殖。
  无性繁殖植物:体细胞显性突变后,形成嵌合体,用嵌合体进行无性繁殖,可以得到表现各种变异的嵌合体,也可能得到同质突变体;发生隐性突变则无法通过无性繁殖使之得到表现。
  自花授粉植物:一般自花授粉植物突变频率低,遗传上较稳定,但是突变后容易表现,容易被检出。
  异花授粉植物:异花授粉植物突变频率相对较高,但是突变后不容易被检出。因为显性突变成杂合状态存在,隐性突变大多被显性基因遮盖而不表现,只要在自交时基因型纯合,才能表现。
  7.突变的平行性说明什么问题,有何实践意义?
  答:亲缘关系相近的物种因遗传基础比较近似,往往发生相似的基因突变。这种现象称为突变的平行性。根据这个特点,当了解到一个物种或属内具有哪些变异类型,就能够预见到近缘的其它物种或属也可能存在相似的变异类型,这对于人工诱变有一定的参考意义。
  8.利用花粉直感现象测定突变频率,在亲本状态配置上应该注意什么问题?
  答:一般应该用隐性纯合体作母本,用显性纯合体经诱变处理的花粉作父本进行杂交。
  9.在高秆小麦田里突然出现一株矮化植株,怎样验证它是由于基因突变,还是由于环境影响产生的?
  答:如果是在苗期发现这种情况,有可能是环境条件如土壤肥力、光照等因素引起,在当代可加强矮化植株与正常植株的栽培管理,使其处于相同环境条件下,观察它们在生长上的差异。如果到完全成熟时,两者高度表现相似,说明它是不遗传的变异,由环境影响引起的;反之,如果变异体与原始亲本明显不同,仍然表现为矮秆,说明它可能是遗传的变异。然后进行子代比较加以验证,可将矮化植株所收种子与高秆小麦的种子播种在相同的环境条件下,比较它的后代与对照在株高上的差异。如矮化植株的种子所长成的植株仍然矮化,则证明在高秆小麦田里出现的一株矮化植株是由于基因突变引起的。
  10.试述物理因素诱变的机理。
  答:本章所指的物理因素只限于各种电离辐射和非电离辐射。
  电离辐射包括α 射线、β射线和中子等粒子辐射,还包括γ
射线和X射线等电磁辐射。电离辐射能使构成基因的化学物质直接发生电离作用。轻者造成基因分子结构的改变,产生突变了的新基因,重者造成染色体的断裂,引起染色体结构的畸变。
  本章所指的非电离辐射就是紫外线。紫外线造成基因分子链的离析。分子链已经离析的基因在重新组合的时候,有可能发生差错而出现基因突变。紫外线特别作用于嘧啶,使得同链上邻近的嘧啶核苷酸之间形成多价的联合。最通常的结果是促使胸腺嘧啶联合成二聚体;或是将胞嘧啶脱氨成尿嘧啶,或是将水加到嘧啶的C4、C5位置上成为光产物。它可以削弱C与G之间的氢键,使DNA链发生局部分离或变性。
  11.试用红色面包霉的生化突变试验,说明性状与基因表现的关系。
  答:射线照射后的分生孢子可诱发突变,让诱变过的分生孢子与野生型交配,产生分离的子囊孢子,放入完全培养基里培养生长(基本培养基上只有野生型能够生长,突变型均不能生长),鉴定是否突变:
  ⑴.取出完全培养基中各组分生孢子,分别于基本培养基上,如果能够生长,说明仍与野生型一样,没有突变;如不能够生长,说明发生了变异;
  ⑵.把确定为突变型的各组材料,分别培养于加入各种物质的基本培养基中,如某一培养基上能生长,就说明控制合成加入物质的这种基因发生了突变;
  ⑶.如在上步2中确定为缺乏维生素合成能力的突变型,再进一步在培养基中分别加入各种维生素分别培养这种突变型,如果其中一个能生长,则说明是控制该个维生素合成的基因发生了突变。
  上述生化突变的研究,清楚地说明基因控制性状,并非基因直接作用于性状,而是通过一系列生化过程来实现的。
已投稿到:
以上网友发言只代表其个人观点,不代表新浪网的观点或立场。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遗传分化系数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