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珠小男孩被别人摸小丁丁下得几天不能见光?

天珠:藏人传奇txt免费下载_读后感_在线阅读_读书人图书资料库
天珠:藏人传奇
基本信息?出版社:西藏人民出版社 ?页码:384 页 ?出版日期:2009年12月 ?ISBN:3 ?条形码:3 ?版本:第1版 ?装帧:平装 ...
天珠:藏人传奇
天珠:藏人传奇
基本信息?出版社:西藏人民出版社 ?页码:384 页 ?出版日期:2009年12月 ?ISBN:3 ?条形码:3 ?版本:第1版 ?装帧:平装 ?开本:16 ?正文语种:中文 内容简介 《天珠:藏人传奇》是一部非虚构作品,里面的是完全真实的。作者通过几位现代藏人的,真切刻画了当代藏族同胞的生活与精神世界:憨厚的乡村小子嘎玛历经波折,成为操纵世界天珠价格的“天珠王”,他娶了藏王松赞干布的后裔,后来又转向保护青藏高原的环境与文化。他的传奇人生堪比《阿甘正传》中的阿甘;他的朋友扎多跟随环保英雄索南达杰在可可西里保护藏羚羊,最后成为藏区最著名的环保人士;嘎玛的哥哥仁青和朋友耿登都曾是喇嘛,都因为爱情而还俗,但两人对脱下袈裟的态度完全不同:一个痛苦一生,一个庆幸一生;本书还详细披露西部工委书记索南达杰在可可西里保护藏羚羊、最后被盗猎者杀害的,读者盛赞“比电影《可可西里》更真实、更震撼、更动人。”《天珠》将真实性与高度性结合,既是对青藏高原现实生活的真实记录,又是非虚构的杰作。读者评论此书说:“这本书惊心动魄,又生动感人。” 作者简介 刘鉴强,清华大学新闻学硕士,客座研究员,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访问学者,原《南方周末》记者。亚洲周刊总编辑邱立本称刘鉴强为“中国最佳调查报道记者之一”,他的报道影响了国家决策。他进入朝鲜(北韩)报道面向中国人的赌场,曾被朝鲜人民军扣押;报道刊登后,中国迅速关闭赌博通道,令赌场停业。后朝鲜驻中国使馆向中国提出无理抗议,并禁止刘鉴强再次进入北韩。他报道云南金沙江上虎跳峡大坝违法开工后,温家宝总理看到他的报道,国务院追查违法企业,令违法电站停工;他调查北京圆明园破坏环境事件,国家环保总局副局长潘岳在他的报道上批示:“圆明园立即停工。”这篇报道直接成为环保总局的决策依据。在发表有关转基因稻米科学家的私利故事后,中国特稿社执行副社长熊蕾说:“刘鉴强是中国第一个从这个角度报道转基因农作物的记者,他将其幕后的利益冲突公之于众。在他之前,中国从来没有记者挑战过中国转基因科学家的良心。值得注意的是,刘鉴强严格遵从新闻职业伦理,在报道中不加入自己的判断,让事实说话,让读者做出自己的选择。”他还独家揭露哈尔滨宝马案(一位富家女人开BMW撞死一位农民妇女)中公安、检察院和法院的司法不公,中央调查组根据他揭露出来的问题重新调查,最后处理了涉案法官、检察官;他调查两个男孩在北京高尔夫球场的神秘死亡,对警方发出质疑;他第一个披露三峡大坝将淤积重庆港等。四川大地震后,刘鉴强为香港《亚洲周刊》写了一系列评论,学者李欧梵在《亚洲周刊》专栏中说:“我在香港和中国内地媒体上看到的大多是救灾救难的感人场面和用情绪化和民族化的语言写出来的报道文章,却没有读到太多有关善后的反思。媒体的大忌是‘煽情主义’,中国资深记者刘鉴强的‘新思维’专栏文章是少数的例外。”刘鉴强2005年1月赴斯里兰卡报道海啸,他为亚洲周刊撰写的《斯里兰卡的眼泪》,选入《香港初中中国语文新编》教科书。日,美国版和亚洲版《华尔街日报》头版对他进行了长篇报道。2008年6月,刘鉴强关于中国环境保护的中文报道,获得在香港的亚洲出版人协会SOPA卓越环境报道奖(The Excellence in Reporting on the Environment)。这个奖的英文奖项被《纽约时报》有关中国环境的报道获得。 编辑推荐 海报:李欧梵、邱立本、隆藏法师、杨瑞春、呙中校等名人学者联袂推荐。《天珠:藏人传奇》是一部非虚构作品,里面的故事是完全真实的。作者通过几位现代藏人的,真切刻画了当代藏族同胞的生活与精神世界:憨厚的乡村小 子嘎玛历经波折,成为操纵世界天珠价格的“天珠王”,他娶了藏王松赞干布的后裔,后来又转向保护青藏高原的环境与文化。他的传奇人生堪比《阿甘正传》中的 阿甘;他的朋友扎多跟随环保英雄索南达杰在可可西里保护藏羚羊,最后成为藏区最著名的环保人士;嘎玛的哥哥仁青和朋友耿登都曾是喇嘛,都因为爱情而还俗, 但两人对脱下袈裟的态度完全不同:一个痛苦一生,一个庆幸一生;本书还详细披露西部工委书记索南达杰在可可西里保护藏羚羊、最后被盗猎者杀害的故 事,读者盛赞“比电影《可可西里》更真实、更震撼、更动人。” 专业书评 写西藏的书,汗牛充栋,可《天珠》是我看过的最引人入胜的一本。谭舒(马来西亚《南洋商报》书评)注:《南洋商报》是马来西亚历史最悠久的华文报纸之一,是马来西亚主流媒体。要我推荐一本认识西藏的书,我会毫不犹豫把《天珠》作为第一选择。这本书将重新建构读者对西藏的知识体系与方法论。有些藏人读了此书泪流满面,因为《天珠》写出了他们内心深处的渴望。呙中校(香港编辑 《亚洲周刊》书评)这本书惊心动魄!不仅因为书中人物的传奇经历,更重要的是,我们得以因此走进一个敬畏自然、快乐自信、慈悲众生的伟大民族的心灵秘境,知悉人类共同的希望所在。从未如此冲动地想一见书中的真实人物,也从未如此为他们所代表的藏人的丰盈精神世界而感动得泪流满面。隆藏法师(中国佛学院)作者发现这个题材的时候,就像“天珠王”发现了上品天珠,心中一定怀着暗喜前行。书中人物背后有波澜壮阔的历史。这是一部藏族当代史,也是藏族人寻找自我的心灵史。  杨瑞春(《中国新闻周刊》执行主编)以非虚构文学真实展现当代藏人生活、心灵和历史的书,这是第一本。尽管西藏是全世界的重要议题,书中人物所代表的中国境内600万藏人却曾被忽略。本书第一次将他们作为主角,让人们看到西藏的未来所在。李欧梵(台北中央研究院院士,哈佛大学教授)“《天珠》中,在可可西里,索南达杰突然对扎多露出兄弟般的关怀,那些词句,让我看见这个男人冷峻的脸忽然绽放出柔和的光,可以融化所有冰川。然而这是最后的告别。我想着他的脸,眼泪就滚下来。我哭了三次。好在书中可供我哭泣的美,层出不穷。”龙莹(北京读者)从西宁回上海的火车上,我用两天一夜把《天珠》读完,精神陷入高度亢奋之中,感到自己有个强大、喜悦的灵魂――对于我们多年的精神困扰,书中信仰者的回应,给了我醍醐灌顶的光!郝利琼(上海读者)没见过汉族人写藏人的书,写得这么生动、深入、准确。我好几位藏族朋友读《天珠》时哭了。它不是,但比更好看、更打动人心;将历史、文化和地理背景巧妙揉进现代藏人的精彩故事,如一部藏族百科全书;更可贵的是,虽不是学术著作,但资料运用比很多学术著作更严谨。耿登丹巴(藏族学者、画家) 目录 引子:迷失在北京……………………………………………………1第一章 求佛……………………………………………………………7一 求佛 …………………………………………………………………8二 白马骑士……………………………………………………………16三 感谢毛主席…………………………………………………………21四 孤儿…………………………………………………………………28五 流浪…………………………………………………………………33第二章 出道 …………………………………………………………38六 阿达拉姆虹化………………………………………………………39七 1980年………………………………………………………………44八 出家…………………………………………………………………49九 牵白山羊的喇嘛……………………………………………………54十 少年商人……………………………………………………………60十一 我要去拉萨………………………………………………………68十二 带亡灵回家………………………………………………………73第三章 荒原 …………………………………………………………80十三 长江源的年轻人…………………………………………………81十四 索南达杰…………………………………………………………86十五 可可西里…………………………………………………………92十六 巡山 …………………………………………………100十七 英雄之死 ………………………………………………………110第四章 爱情 ………………………………………………………116十八 我要去远方……………………………………………………117十九 仁青桑珠还俗…………………………………………………125二十 耿登丹巴还俗…………………………………………………133二十一 送我一束玫瑰花……………………………………………145二十二 天珠为媒………………………………………………………150二十三 藏王后裔………………………………………………………156二十四 爷爷订的婚事…………………………………………………163第五章 求道 …………………………………………………………170二十五 辩经……………………………………………………………171二十六 哪里找到我的灵魂……………………………………………178二十七 用母语写你的名字……………………………………………186二十八 弦子……………………………………………………………193二十九 红尘……………………………………………………………198三十  乌鸦和孔雀……………………………………………………207第六章 出走 …………………………………………………………214三十一 出走的少年……………………………………………………215三十二 街头小霸王……………………………………………………224三十三 失意的成都……………………………………………………233三十四 我的护身符呢 ………………………………………………242三十五 告别可可西里 ………………………………………………248三十六 索加“胡子帮”………………………………………………254三十七 我的草原我的家………………………………………………261第七章 回归 …………………………………………………………273三十八 康巴汉子………………………………………………………274三十九 佛像……………………………………………………………281四十  “楼兰大盗” …………………………………………………289四十一 牢狱之灾………………………………………………………296四十二 天珠王…………………………………………………………306四十三 神山圣湖………………………………………………………314四十四 爷爷奶奶的转世………………………………………………320四十五 什么是天堂……………………………………………………326四十六 佛啊,给我力量………………………………………………334尾声:回到拉萨………………………………………………………340附录:本书人物采访时间地点……………………………………356后记 ……………………………………………………………………357再后记 …………………………………………………………………359…… 序言 自序“好吧,现在我告诉你我的故事――由白羊毛和黑羊毛织成的、有好也有坏的故事。”―― 仁青桑珠这是本真实的书,书中每个人物、每个故事,都是真的。与那些关于西藏的小说不同,这本书没有想象,只有事实;与一些关于西藏的纪实作品不同,这本书的主角是藏族人,不是作者。书中这些来自不同藏区的主人公不能代表全体藏族人,但笔下的他们像一扇扇明亮的窗子,透过这些窗子,真实的西藏扑面而来。这本书孕育于我三年前的藏区之行。日,我作为《南方周末》记者,应北大吕植教授之邀去青海藏区采访。我们走唐蕃古道,从西宁去澜沧江源头,路况很差,江边悬崖上的一段段V形路坡陡弯急。面包车爬一个高坡时,像一头疲累的老牛低吼着,抽搐着,冲到半截突然力尽,忽悠一下滑下来。“刹不住了!”司机王师傅失声低叫。后面就是悬崖,汽车不情愿却无奈何地向悬崖滑去,恐惧像寒冬一样将我冻僵,我不知如何是好。坐我边上的扎西多杰纹丝不动,他的助理志加打开车门跳出去,搬起一块石头扔到车轮下,我也跳出去搬石头塞车轮。汽车终于停下,后轮离悬崖只有一米。从悬崖往下看,澜沧江缓缓而流,令人头晕。我几乎不相信离死亡只有一米,也许自己夸大了恐惧?我偷偷问王师傅:“刚才真的刹不住了?”他脸上僵硬,点点头说:“是。”再看扎西多杰,照样口若悬河,浑若无事。他是我认识的第一个藏族人,矮矮粗粗,长头发,嘴边留一圈胡子,健谈风趣,一次次引爆我们的笑声。对我来说,他似乎代表着那个遥远陌生的群体。我仔细观察他,从他身上发现了比汉族人更突出的特征:粗犷、豁达、快乐。但只有这些吗?说笑间一辆卡车逆行而来,车厢上用铁栏杆关着几匹马。那骏马应驰骋在草原上,现在却被粗暴地拴上了铁链。扎西多杰沉默下来,眼光随马远去,低声骂道:“这些人应该下地狱!”我第一次看到他严肃的表情。十几年前,治多县西部工委书记索南达杰在可可西里保护藏羚羊,扎西多杰是他的秘书。Ⅰ他们前后12次进入可可西里,抓获数百名盗猎者。日夜,索南达杰被盗猎者伏击,在枪战中牺牲。此前索南达杰派扎西多杰带伤病的盗猎者先行离开去治疗,扎西多杰因此得以生还。他们及其后继者“野牦牛队”的故事被报道后,全国关注,国家成立可可西里自然保护区,藏羚羊得到了较好保护。几年前陆川的电影《可可西里》,就是以他们的故事为原型。老领导索南达杰牺牲后,扎西多杰追随他的事业,成立了藏区第一个民间环境组织。我这次来就是采访他和当地藏民的环保活动。我们到了杂多县地青村附近的喇嘛闹拉神山,这里是澜沧江的源头,从神山脚下走到有电灯的地方,骑马要好几天。到了一个高坡,几十个藏民“啊啊”欢叫着跑上来,几十只手按到车上,呐喊声中,我们连车带人被推上陡坡。刚下车,一群人手捧哈达拥上,将我们没头没脑地挂满。我们钻进一顶大帐篷,拜见55岁的珠尕活佛。他坐于卡垫上,手持念珠,茶色眼镜后面的眼睛笑咪咪的。每年春天,他骑马三天去澜沧江源头做佛事,祈祷保护这里的野生动物、草地和澜沧江。“你看,这里是三江源,长江和黄河的上游生态破坏那么严重,只有澜沧江源还是好的,我们要好好保护它。”他对我说。邀我来的吕植教授十几年来一直在西部野外工作,对藏区非常熟悉,她后来建立的NGO“山水自然保护中心”,活跃在西部山区,做了很多好项目。她对我说:“因为藏传佛教的传统理念,藏民保护神山圣湖,所以这里大多生态良好,可见文化能在生物多样性保护中发挥大作用。”藏区的神山圣湖是黄河、长江、澜沧江、怒江、雅鲁藏布江、恒河和印度河的发源地,下游养育了近30亿亚洲人。这令我意识到,全中国的生态屏障,被受影响的藏民保护着,但意识到这一点的人并不多。扎西多杰这次来,是帮助地青村举办以生态保护为主题的赛马会。在赛马会上,我见到后来出现在本书中的几个主要人物:扎西多杰、嘎玛桑珠、仁青桑珠、珍嘎和耿登,我看见三十七八岁的嘎玛桑珠与妻子珍嘎站在一起,两人身穿华美藏装,男的高大,女的俊美,真是天生一对。我听说他是一个成功的商人,可以操控藏族珠宝――天珠的价格,人称“天珠王”。他笃信佛教,后来投身公益事业,扎西多杰所在的“三江源生态环境保护协会”就是他创办扎多受到村民的热烈欢迎Ⅱ的;他很传奇,20年前带600元去拉萨,从此白手起家干出一番大事业。据说他的漂亮妻子珍嘎是藏王松赞干布的后裔。一位朋友对我指着另一个四十来岁的农民说:“他很了不起,在西藏老家领着村民们种树,种了四十多万棵。”她说的是嘎玛桑珠的哥哥仁青桑珠。他曾是喇嘛,后来因爱情还俗,是家乡有名的学者、修行者和藏医。他后来对我说:“我们藏族人是遵从,很快乐地去做,没有其他目的;而外面的人做环境保护―― ”他两手伸出,做了一个拧湿衣服的姿势,“是被法律和钱挤出来的。”几天后我回到北京,与这些人擦身而过。我不知道他们会改变我的人生轨迹。但我心里已点起探索的火苗。我一直关注西藏问题,但像大部分人一样―― 不管是西方人还是东方人―― 没有藏族朋友,不知道真实的藏区。在书店,大部分西藏书籍放在“旅游和探险”架上,西藏只是休闲娱乐之地,书里充斥着旅游者“雪山啊,蓝天啊,梦境啊,自由啊”之类不着边际的感叹。对人们来说,西藏只是想像中的西藏,六百万藏族人被忽略,你看不到他们的脸,听不到他们的声音,不知道他们真实的生活。我想听他们的声音,感受他们的心灵。我想知道这个高原民族的过去,更想知道他们如何创造青藏高原的现在和未来。与扎西多杰的另一次谈话坚定了我探索的决心。两个月后他来北京,我请他吃晚饭,他滔滔不绝谈索南达杰牺牲在可可西里的故事,尽管那是十几年前的旧事,他谈起来仍很激动,那件事决定了他的人生道路。我看过电影《可可西里》,与电影相比,真实的故事更震撼人心。藏族文化在青藏高原撒下神奇的种子,长出神奇的人生。我在《南方周末》写了两篇藏人的报道,但几千字的文章太短了,我决定写一本书,写出那些神奇的人生,探究他们的心灵,或者说通过他们,探究我自己的心灵。我和大部分汉族年轻人一样,从小接受唯物主义教育,否定一切宗教,以为用科学可以解决所有问题,包括心灵方面。但我发现,这些受“迷信”的佛教影响的藏族人,心胸宽广,精神健康,无私快乐,他们的信仰也许能给我一些启示。2006年4月,我到北京大学做访问学者,开始了这本书的采访,在其后的两年里多次去藏区。我非常幸运地找到了最棒的采访对象,他们做着相似的事业―― 保护青藏高原的环境与传统文化,但他们之间并不雷同,来自不同的藏区―― 西藏、青海、四川和云南,有不同的成长背景,分别是商人、官员、农民、还俗的喇嘛、居士和大学生。我就是要找这样的藏人―― 他们是普通人,身上体现着藏民族最宝贵的文化价值,同时在彷徨中寻找着未来的路。他们身上有深深的历史烙印,同时又在创造历史。我在《南方周末》的老同事杨瑞春看过初稿后说:“我想,你在发现这个题材的时候,就像天珠王发现了上品天珠,心中一定怀着暗喜前行。当初你对我讲这个题目,我还不以为意,没想到人物背后有那么波澜壮阔的历史。你写的是一部藏族当代史,也是藏族人寻找自我的心灵史。”令我感激的是,书中人物用宽广无私的胸怀接纳我。仁青接受我采访时说:“好吧,现在Ⅲ我告诉你我的故事―― 由白羊毛和黑羊毛织成的、有好也有坏的故事。”这意味着他不但让我分享他的光荣,也向我袒露他的耻辱。无一例外,我书中的藏族人没有把不光彩的历史藏在身后。我感佩他们的光明磊落。这是一本非虚构作品,非虚构文学的力量在于其真实性。西方有言道:“历史比小说更有趣。”我也认为,真实的生活比虚构更有戏剧性,更能打动人心。对这本书来说,最重要的是获得正确而深入的信息。但非虚构文学有天生的缺陷―― 作者既要处理比新闻报道更复杂更微妙的人物、事件、情感和思想,又无法像写小说一样随心所欲安排人物和故事的叙述,作者无法决定故事何时铺展,何时高潮。不管写作中怎样不方便,作者都不能改变事实的原貌。我的采访很细致,感谢书中主人公容忍我的“纠缠”。2006年6月,我在成都采访嘎玛,每天交谈12到16个小时,他从早到晚坐在沙发上对我讲了七天,七天后,他感谢我没给他机会乱动,对治疗他的腰伤大有好处。一个月后,我们又用十四天在西藏和川西旅行,仍然每天交谈十几个小时。后来在拉萨、北京,这样一天接一天的采访又进行多次,最有趣的一次是在拉萨,他的腰病犯了,我的腰病也犯了,两人躺在拉萨人民医院理疗床上,一边治疗一边交谈。如果按一天工作八小时算,我对他的采访超过六十天,后来我对他的笔记有三十万字。但他从未表现出一点点的不耐烦。对扎西多杰的采访时间差不多同样长,两年里,我们在不同的地方交谈:北京我的家,从云南去拉萨的路上,青海他的家乡,从青海至西藏的路上,昆明??我把他的前半生翻了个底朝天。有时候说得太累了,他谈话间就打起呼噜。后来他一见我就做出逃命的架势,因为我无休止的提问实在太折磨人。感谢他,对我总是有求必应。年,我在美国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做访问学者时,日复一日的写作持续了5个月,我融入了主人公们的人生,他们笑时我笑,他们哭时我哭,他们愁闷时,我也彷徨无计??写到后来,我甚至不想那么快写完,不想跟这些人物说再见。令我欣慰的是:书写完了,他们的故事只是告一段落,我仍有幸与他们为友,我们仍然一起旅行、喝茶、吃糌粑;当读者放下书时也不必觉得遗憾,因为这些人是真实的,如果你去西藏、青海、云南、四川的藏区,甚至在成都和北京,说不定迎面碰到他们。这就是真实故事的魅力。2008年3月,我在修改本书时,拉萨传来骚乱的消息,令我悲伤难过:最不希望发生的还是发生了。这让我更相信本书的价值:书中人物所代表的群体曾被忽略,但他们像历史的河床,表面看不见,却决定着历史的方向。这些人物经历艰难时世却不沮丧,不愤怒,不绝望,保持内心平静,永远乐观,追求和谐。他们的自信和慈悲,是藏族文化的核心价值。用中央党校靳薇教授的话说:“这些藏族人中的有识之士,都从不同的路径经历了‘文化迷惘’、‘文化自觉’,并用自己大智大勇的行动重塑‘文化自信’。他们的智慧和勇气,是民族的根,民族的希望,民族的未来。”  日草于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馆           日修改于北京龙背村 文摘 迷失在北京日晚上9点,我接到嘎玛桑珠的电话,他声音低沉地说:“鉴强,我在机场,我的行李丢了!”我急忙问:“里面什么东西?”“古董,天珠。”完了!他的古董,绝不是一般的古董;他的天珠,也不是寻常的天珠。他从成都飞来,因为要接一个美国来的朋友,便到国际出口的星巴克咖啡厅等着,一个电话打来,他接了两分钟后回头一看:三个包没了!他报警,警察说:“这事与星巴克没关系,你不要在这里吵,影响人家生意。”事情看来不妙。我放下电话,拿上记者证和信用卡匆匆下楼。出租车飞速行驶在北五环上,我拼命拨着电话,终于找到一位律师朋友,但她说:“你怎么证明包里是珠宝?”我无法证明,嘎玛也无法证明。在北京这个所谓的文明城市,没有几个人能相信这个留着大辫子、汉语说不利落的西藏人,正如站在他高大威猛的身躯前,异族人可能会感到紧张、敬畏甚至怪异,但没人能透过他貌似坚硬强大的外壳,看到那善良而柔软的心。也许他威猛的外貌增加了星巴克的敌意,星巴克不给他看监控录像。我又拨通嘎玛电话:“我马上就到,你在那里等我。”“我在星巴克对面的肯德基吃饭,等你到了,我也就吃完了。”他说。好家伙,还有心情吃饭呢。这就是嘎玛,天塌下来,他也浑不在乎。后来证明,肯德基在星巴克的隔壁,而不是“对面”。嘎玛的汉语再次出错,他搞不清“对面”和“隔壁”。我赶到机场,看见嘎玛巨大的身躯矗立在肯德基门前,茫然望着机场大厅来来往往的人。他没有穿藏装,米黄色的西裤加T恤,脑后粗大长长的辫子令人侧目。他的脸盘硕大,如果你的脸长得略小一点,在他面前也许会感到沮丧―― 你的脸要乘以2,才能有和他一样大的“面子”。最引人注目的是他那奇怪的胡子―― 据说那是格萨尔式的―― 唇上两侧蓄着两撇胡须,形成一个长长的“八”字,而下唇和下巴之间又有一撮胡须,与上面的“八”形成一个“公”字,他的嘴巴就被包围在2“公”字之中。这倒有些象征意义,他与我闲聊的时候,嘴巴里说的永远与“公”有关:家乡老人的养老,部落间的草场纠纷,县里破落的小学教室,大德高僧的经书整理。其实他跟“公家”没有任何关系,在过去的38年,他没有从官方拿过一分钱薪水。他为乡民和寺庙所花的钱,都从他自己的腰包里掏。川西亚青寺一个尼姑对我说过:“嘎玛是那种要帮助全世界的人。…… 后记 我把这篇后记献给那些帮助过我的人们。我心里充满了感激,如果不是他们,我所拥有的只是梦想,而他们让我梦想成真。 我把最诚挚的感谢送给吕植教授,没有她就没有这本书。日,从康定回到北京的一次会议午餐上,我忐忑地对她说:“我想写一本书,写那些藏人的故事,他们在保护藏族传统,创造藏族的未来,他们是藏民族宝贵精神的体现者,你的组织能不能支持我写这本书?”我同时明白地告诉她:“这是一本公益书,有独立立场,你的组织不会从书中获益,我也不会在书中为你们做广告。” 她说:“我们不要你为我们做什么,只需要你写一本好书,一本对青藏高原有功德的书。” 她几天以后告诉我,她和同事们愿意资助我到藏区采访的旅费,以完成这本书。当初同桌吃午餐的朋友听说此事,惊讶地说:“谈成了?那么简单?” 是的,就那么简单。当时我与吕植还不很熟悉,我们之间也没有经过繁琐的项目建议书、讨价还价、审批之类。她抛开那些文书程序,直接以开放的感知我的心灵,她知道我要的不是名利,我要来费大量的时间、精力去探索那陌生的世界。 后来我到她家做客,站在书架前,看上面摆满了西藏书籍,我更理解她为什么愿意支持我。她是_个科学家,但她的藏书包罗万象,包括文化、历史与宗教。她曾在藏区工作十几年,研究大熊猫,保护那里的生物多样性,也关注那里的文化多样性。她对我说,做自然保护不容易,总是逆水行舟,因为贫穷的地区要经济发展,而保护自然往往要牺牲暂时的经济利益。但她到藏区以后,眼睛一亮,发现“逆水行舟”一下变为“顺流而下”,她所讲的自然保护观念,藏族人很欢迎,他们的传统文化与现代保护理念很合拍。她在四川德格遇到一位藏族副县长,这位副县长戒酒戒烟了,吕植见过许多干部,但戒酒戒烟的很少见,问他原因,他说:“我在喇嘛面前发誓了。” 吕植想:“既然这样,藏族人要做到不杀野生动物、不破坏生态,岂不是很容易?这个文化是有戒律的。”
(作者:bkbkc00580 编辑:kind887)
本文网址:
关于的文章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能摸仿别人声音的软件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