麻黄连轺赤小豆汤里的麻黄是生麻黄还是炙麻黄的功效与作用

炙麻黄的功效是什么?
炙麻黄的功效是什么?
基本信息:女&&
发病时间:不清楚
病情描述及疑问:炙麻黄的功效与作用是?经常服用有没有副作用?
您输入的回答少于20个中文字,请补充输入。
副主任技师
擅长:中医治疗
网友满意:
回答速度:
江西西和人民医院,江西省九江市&&&全科
建议:1.用于感冒风寒及麻疹透发不畅,风疹身痒等症.
麻黄性温辛散,能发汗散寒而解表,又可散风透疹.用治外感风寒所引起的发热恶寒,无汗等症,常与桂枝相须为用,有发汗解表的作用.如治麻疹透发不畅,兼有咳嗽气急症状时,可在辛凉透疹药中酌加麻黄,因肺主皮毛,本品既能宣肺,又能发散,可收透疹,平喘的效果.至于用治风疹身痒,可与薄荷,蝉衣等药配伍应用. 2.用于咳嗽,气喘.
麻黄能宣畅肺气而止咳平喘,故临床往往用治外邪侵袭,肺气不畅所致的喉痒咳嗽,咯痰不爽或咳嗽紧迫,胸闷,气喘等症.如寒邪咳喘,多配杏仁,甘草同用;外有寒邪,内有痰饮,常配细辛,干姜,五味子,半夏等同用;至于肺热咳喘,常配石膏,杏仁,甘草等同用. 3.用于风水水肿等症. 麻黄既能发汗,又能利尿,故适用于水肿而伴有表症者,常与白X,生姜等同用. 不管什么药物,如果生病了,经常服用对病情有帮助,如果没病,那就是药三分毒了
擅长:全科
网友满意:
回答速度:
复旦大学附属妇产科医院&&&全科
建议:不要经常吃麻黄的。一般用于以下几个方面:1.用于感冒风寒及麻疹透发不畅,风疹身痒等症. 麻黄性温辛散,能发汗散寒而解表,又可散风透疹.用治外感风寒所引起的发热恶寒,无汗等症,常与桂枝相须为用,有发汗解表的作用.如治麻疹透发不畅,兼有咳嗽气急症状时,可在辛凉透疹药中酌加麻黄,因肺主皮毛,本品既能宣肺,又能发散,可收透疹,平喘的效果.至于用治风疹身痒,可与薄荷,蝉衣等药配伍应用. 2.用于咳嗽,气喘. 麻黄能宣畅肺气而止咳平喘,故临床往往用治外邪侵袭,肺气不畅所致的喉痒咳嗽,咯痰不爽或咳嗽紧迫,胸闷,气喘等症.如寒邪咳喘,多配杏仁,甘草同用;外有寒邪,内有痰饮,常配细辛,干姜,五味子,半夏等同用;至于肺热咳喘,常配石膏,杏仁,甘草等同用. 3.用于风水水肿等症. 麻黄既能发汗,又能利尿,故适用于水肿而伴有表症者,常与白X,生姜等同用.
擅长:全科
网友满意:
回答速度:
苏州市立医院&&&全科
建议:发汗散寒,宣肺平喘,利水消肿。用于风寒感冒,胸闷喘咳,风水浮肿,支气管哮喘。蜜炙麻黄润肺止咳,多用于表症已解,气喘咳嗽。2~9g
擅长:全科
网友满意:
回答速度:
苏州大学附属第二医院&&&全科
建议:麻黄的功效是发汗解表,宣肺平喘,利水消肿,适用于外感风寒症,水肿等疾病。医书上并没有明确记载麻黄有那些副服用,多与其他中药配伍联合治疗疾病。建议您不要单独服用麻黄单味药,要在医师指导下按照组方合理用药
擅长:全科
网友满意:
回答速度:
上海中医药大学附属曙光医院(西院)&&&全科
建议:生品发汗解表和利水消肿力强,多用于风寒表实证,胸闷喘咳,风水浮肿,风湿痹痛,阴疽,痰核。蜜麻黄性温偏润,辛散发汗作用缓和,增强了润肺止咳之功,以宣肺平喘止咳力胜。多用于表症已解,气喘咳嗽。麻黄绒作用缓和,适于老人、幼儿及虚人风寒感冒。蜜麻黄绒作用更为缓和,适于表证已解而喘咳未愈的老人、幼儿及体虚患者。
擅长:全科
网友满意:
回答速度:
复旦大学附属妇产科医院&&&全科
建议:1.用于感冒风寒及麻疹透发不畅,风疹身痒等症. 麻黄性温辛散,能发汗散寒而解表,又可散风透疹.用治外感风寒所引起的发热恶寒,无汗等症,常与桂枝相须为用,有发汗解表的作用.如治麻疹透发不畅,兼有咳嗽气急症状时,可在辛凉透疹药中酌加麻黄,因肺主皮毛,本品既能宣肺,又能发散,可收透疹,平喘的效果.至于用治风疹身痒,可与薄荷,蝉衣等药配伍应用. 2.用于咳嗽,气喘. 麻黄能宣畅肺气而止咳平喘,故临床往往用治外邪侵袭,肺气不畅所致的喉痒咳嗽,咯痰不爽或咳嗽紧迫,胸闷,气喘等症.如寒邪咳喘,多配杏仁,甘草同用;外有寒邪,内有痰饮,常配细辛,干姜,五味子,半夏等同用;至于肺热咳喘,常配石膏,杏仁,甘草等同用.
擅长:全科
网友满意:
回答速度:
复旦大学附属妇产科医院&&&全科
建议:1、用于风寒表证。本品辛温升散之性较强,能开泄腠理、透发毛窍,以外散侵袭肌表的风寒邪气。在发散风寒药中,其发汗作用最强,为重要的发汗解表药。宜用于风寒外郁,腠理闭密无汗的外感风寒表实证。治疗此证,麻黄与桂枝相须为用,更能增强发汗、散寒以解表之力。又因其兼有平喘的功效,对风寒表实而有喘逆咳嗽者,尤为适宜,如《伤寒论》麻黄汤。本品亦可与其他发散风寒药同用,如《和剂局方》十神汤,其与紫苏等药配伍。   2、用于喘咳证。本品辛散而微兼苦降之性,可外开皮毛的郁闭,以使肺气宣畅;内降上逆之气,以复肺司肃降之常,故善平喘,为主治肺气壅遏所致喘咳的要药,并常以杏仁等止咳平喘药为辅助。对于风寒外束,肺失宣降之喘急咳逆,最宜使用本品,其发散风寒与平喘的功效,能全面针对该证的病因病理,如《和剂局方》三拗汤。对肺热壅盛而肺气上逆之喘咳,本品仍可宣降肺气以收平喘之剂,如《伤寒论》麻黄杏仁甘草石膏汤。喘咳而痰多者,尚须配伍化痰之药,如《摄生众妙方》定喘汤,其与款冬花、半夏、苏子等同用。   3、用于水肿。本品利尿退肿,可用于水肿小便不利之证。因其上宣肺气、发汗解表,可使肌肤的水湿从毛窍外散,并通调水道、下输膀胱以下助利尿之力,故宜于水肿初起,而有表证者。《金匮要略》甘草麻黄汤,其与甘草同用,即可获效。如再配伍其他发汗解表药和利水退肿药,则疗效更佳,如《金匮要略》越婢加术汤,其与生姜、白术等同用。
擅长:全科
网友满意:
回答速度:
苏州市立医院&&&全科
建议:麻黄:1,用于风寒表证.本品辛温升散之性有些强,能开泄腠理,透发毛窍,以外散侵袭肌表的风寒邪气.在发散风寒药中,其发汗作用最强,为重要的发汗解表药.宜用于风寒外郁,腠理闭密无汗的外感风寒表实证.治疗此证,麻黄与桂枝相须为用,更能增强发汗,散寒以解表之力.又因其兼有平喘的功效,对风寒表实而有喘逆咳嗽者,尤为适宜,如《伤寒论》麻黄汤.本品亦可与其他发散风寒药同用,如《和剂局方》十神汤,其与紫苏等药配伍.
擅长:全科
网友满意:
回答速度:
苏州大学附属第二医院&&&全科
建议:1、用于风寒表证。本品辛温升散之性较强,能开泄腠理、透发毛窍,以外散侵袭肌表的风寒邪气。在发散风寒药中,其发汗作用最强,为重要的发汗解表药。宜用于风寒外郁,腠理闭密无汗的外感风寒表实证。治疗此证,麻黄与桂枝相须为用,更能增强发汗、散寒以解表之力。又因其兼有平喘的功效,对风寒表实而有喘逆咳嗽者,尤为适宜,如《伤寒论》麻黄汤。本品亦可与其他发散风寒药同用,如《和剂局方》十神汤,其与紫苏等药配伍。   2、用于喘咳证。本品辛散而微兼苦降之性,可外开皮毛的郁闭,以使肺气宣畅;内降上逆之气,以复肺司肃降之常,故善平喘,为主治肺气壅遏所致喘咳的要药,并常以杏仁等止咳平喘药为辅助。对于风寒外束,肺失宣降之喘急咳逆,最宜使用本品,其发散风寒与平喘的功效,能全面针对该证的病因病理,如《和剂局方》三拗汤。对肺热壅盛而肺气上逆之喘咳,本品仍可宣降肺气以收平喘之剂,如《伤寒论》麻黄杏仁甘草石膏汤。喘咳而痰多者,尚须配伍化痰之药,如《摄生众妙方》定喘汤,其与款冬花、半夏、苏子等同用。   3、用于水肿。本品利尿退肿,可用于水肿小便不利之证。因其上宣肺气、发汗解表,可使肌肤的水湿从毛窍外散,并通调水道、下输膀胱以下助利尿之力,故宜于水肿初起,而有表证者。《金匮要略》甘草麻黄汤,其与甘草同用,即可获效。如再配伍其他发汗解表药和利水退肿药,则疗效更佳,如《金匮要略》越婢加术汤,其与生姜、白术等同用。
擅长:全科
网友满意:
回答速度:
上海中医药大学附属曙光医院(西院)&&&全科
建议:1、用于外感风寒,痰多咳嗽,可配荆芥,白前,陈皮等。治肺虚久咳,则用炙紫菀9克,黄芩4.5克,天冬9克,桑白皮9克,杏仁6克,桔梗6克,阿胶6克,川贝6克,.知母6克,黄参6克,五味子12粒,甘草1.5克,用水煎服。2、大便干燥:紫菀500g水煎三次,药液浓缩到黏稠时,加入蜂蜜500g煮沸,冷却装瓶留着备用。每回服20ml,热水调服,早晨和晚上各一回。具有宣肺润肠的功效,比较适用于老年体弱大便干燥者。对老年久病体虚或者产后等小便困难和癃闭者,效果较好。3、久咳:紫菀,川贝母,款冬花,杏仁各10g,炙桑皮,知母各15g,枳壳,橘红各12g,沙参,麦冬各30g,黄芩,炙甘草各6g,用水煎后服用,每天一剂,每回250至300毫升,10日为一个疗程。4、百日咳:百部,紫菀各9g,代赭石10g,白僵蚕,川芎,白附子,乳香各5g,胆南星3g,水煎,每天服一剂。5、热性咳嗽:紫菀,炒杏仁,桔梗,浙贝母各9g,麦冬,制枇杷叶,沙参各10g,炙麻黄,白前,甘草各6g,芦根20g,生石膏15g,用水煎后服用,每天一剂,小儿用量酌减。
擅长:全科
网友满意:
回答速度:
复旦大学附属妇产科医院&&&全科
建议:麻黄的作用是主要可以治疗外感风寒,这里大家一定要注意,是外感风寒,因为风寒症的种类有很多,所以一定要分辨自己得风寒的种类,才可以对症下药。另外,对于身体里面的寒气发布出去,而且鼻子堵塞,等症状都有很好的治疗效果。如果用了这味药,可以让我们的身体发汗,将体内的寒气散发出去。
有关的更多问题,
有关的健康经验
有关的更多经验,
疾病百科(别名:急性鼻咽炎,急性上呼吸道感染,上感,卡他性鼻炎,普通感冒,伤风)(别名:急性鼻咽炎,急性上呼吸道感染,上感,卡他性鼻炎,普通感冒,伤风)  感冒总体上分为普通感冒和流行感冒,一般我们所说的都是普通感冒。普通感冒,祖国医学称&伤风&,是由多种病毒引起的一种呼吸道常见病,其...  感冒总体上分为普通感冒和流行感冒,一般我们所说的都是普通感冒。普通感冒,祖国医学称&伤风&,是由多种病毒引起的一种呼吸道常见病,其中30%-50%是由某种血清型的鼻病毒引起。普通感冒虽多发于初冬,但任何季节,如春天、夏天也可发生,不同季节的感冒的致病病毒并非完全一样。流行性感冒,是由流感病毒引起的急性呼吸道传染病。病毒存在于病人的呼吸道中,在病人咳嗽、打喷嚏时经飞沫传染给别人。  普通感冒可分为:急性鼻炎、病毒性咽炎、病毒性喉炎、病毒性支气管炎、疱疹性咽峡炎、咽结膜热、细菌性咽扁桃体炎。  中医感冒分型:风寒感冒、风热感冒、暑湿感冒、暑热感冒、时行感冒。就诊科室:呼吸内科典型症状: 多发人群:所有人群检查方法: 发病部位:鼻 咽喉疾病自测:常用药品:
医院医生:
广东省中医院&&&儿科
广东省第二人民医院&&&
广东省中医院&&&内科_呼吸内科
为保障患者权益,我们仅接受有资质的医学专业人士的回答,请您先认证为医生拿麻黄来炒是不是就成人们所说的炙麻黄?_百度知道
拿麻黄来炒是不是就成人们所说的炙麻黄?
拿麻黄来炒是不是就成人们所说的炙麻黄?还是炙麻黄是另一种药?
提问者采纳
对耐受性比较小的这种情况作用比较缓和,所以它各方面的作用都有所缓和,很有意思的一个问题,然后把它去掉了。那么麻黄整个用它这个草质茎,比如说肺热咳喘,就叫炙麻黄或者叫蜜炙麻黄!谢谢,它发汗解表的作用就减弱了,或者适合于老人。所以说没有外感风寒?不用那么多,就把它捣绒就象我刚才讲的象乱麻一样。如果把麻黄捣绒。这样在炒的时候它里面的芳香油可能有一定的损耗。望采纳,当然这是一个值得研究的,前人认为这个作用比较峻猛,能不能减少用量。但是有的人提出,相对来说,一般就用蜂蜜来拌炒。因为这个捣绒主要就把它茎髓里面的一些成分很容易变成粉末状,它就不峻猛了,它的平喘止咳的作用就相对增强了,也比较缓和了。这样子它的有效成分去掉了很多,而且蜂蜜本身有一定的平喘止咳作用,既然你把很多有效成分丢掉了,用的是炙麻黄,它的药性就变得相对的缓和一些,所以一般就认为适合于儿童,剩下来的就是外部的纤维为主麻黄如果用蜂蜜来炒炒
来自团队:
其他类似问题
为您推荐:
其他1条回答
麻黄呈黄色即可,放进锅里炒至水分完全干了。希望能够帮到您,生麻黄的发散风寒作用强一些,不同的炮制方法是麻黄产生了不同的作用,放入麻黄,而炙麻黄的平喘止咳作用强一些。常规操作是用少许冷开水化开蜜糖。麻黄如果用蜂蜜来炒,就叫炙麻黄或者叫蜜炙麻黄,在临床上应该区分使用麻黄一般分为生麻黄和炙麻黄,泡半天
炙麻黄的相关知识
等待您来回答
下载知道APP
随时随地咨询
出门在外也不愁2016年医师考试精品无忧班用药经验谈——麻黄
& 麻黄:有生麻黄,蜜炙麻黄,麻黄根,麻绒。
&麻黄在《伤寒论》和〈神农本草经〉中均有记载,是中药中用于治疗风寒病症的要药。如〈伤寒论〉中的麻黄汤。
&&&主产于山西、河北、甘肃、辽宁、内蒙古、新疆、陕西、青海、吉林等地。
&其性味为&辛、微苦,温。归肺、膀胱经。&
&&其功效:发汗,平喘,利水。治伤寒表实,发热恶寒无汗、头痛鼻塞、骨节疼痛;咳嗽气喘;风水浮肿,小便不利;风邪顽痹,皮肤不仁,风疹瘙痒。&
&&《本经》:"主中风、伤寒头痛,温疟。发表出汗,去邪热气,止咳逆上气,除寒热,破症坚积聚。"
《别录》:"主五脏邪气缓急,风胁痛,字乳余疾。止好唾,通腠理,解肌;泄邪恶气,消赤黑斑毒。"
《药性论》:"治身上毒风顽痹,皮肉不仁。" 《日华子本草》:"通九窍,调血脉,御山岚瘴气。"
《珍珠囊》:"泄卫中实,去营中寒,发太阳、少阴之汗。" 《滇南本草》:"治鼻窍闭塞不通、香臭不闻,肺寒咳嗽。"
《纲目》:"散赤目肿痛,水肿,风肿,产后血滞。" 《科学的民间药草》:"治气喘,干草热,百日咳,气管支炎等。"
《现代实用中药》:"对关节疼痛有效。"《中药形性经验鉴别法》:"治腹痛,下痢,疝气,目疾及感冒。"
&禁忌证:&凡素体虚弱而自汗、盗汗、气喘者,均忌服。
《本草经集注》:"厚朴为之使。恶辛夷、石韦。" 《别录》:"不可多服,令人虚。" 《蜀本草》:"白薇为之使。"
《医学入门》:"伤风有汗及阴虚伤食者禁用。"
《本草经疏》:"表虚自汗,阴虚盗汗;肺虚有热,多痰咳嗽以致鼻塞;疮疤热甚,不因寒邪所郁而自倒靥;虚人伤风,气虚发喘;阴虚火炎,以致眩晕头痛;南方中风瘫痪,及平日阳虚腠理不密之人皆禁用。"张仲景认为“衄家”不可用。
&&用法用量:内服:煎汤,1.5-10g;或入丸、散。外用:适量,研末(口畜)鼻或研末敷。生用发汗力强,发汗,利水用之;炙用发汗力弱,密炙兼能润肺,止咳平喘多用。
我的经验:麻黄最擅长1,宣肺解表,;2,温经止痛。所以只要遇到相同的病理表现,即可放胆使用。
由于古人认为麻黄的副作用多,所以在诸药中,麻黄的禁忌症亦多,故今人用麻黄者少,用麻黄剂量亦很小。如麻黄汤治风寒表实证今人多用荆防败毒散代之。本人对麻黄情有独钟,有些病症非用麻黄不行,使用麻黄的处方和用量可能是湖南地区用麻黄较多者之一。
1,治久咳顽咳之咳嗽
:所谓咳嗽无非肺病,而麻黄宣肺之功独具,没有其它药物比之宣肺力宏。除了伴有出血的病症,无论风寒风热体虚体实均可运用,实症量大些,虚症量小点,气虚加人参,血虚加当归等,如麻黄性热证本不宜热症,然佐以寒凉之品如生石膏,黄芩,连翘,金银花等即可减少甚至消除麻黄的温热之性,而取其宣肺之功。如本人用于治疗咳嗽无痰或少痰、咽痒咽干,或夜间咳甚,久咳不止所拟之“清咽汤”,即于清热利咽药之内加入一味麻黄宣肺,每能药到病失。
消肿,麻黄因其宣肺力强,所以既能解表发汗开鬼门消肿,又有宣肺提壶揭盖洁净府通过利小便消肿,所以麻黄连翘赤小豆汤能治疗肾炎水肿;麻黄加术汤可治疗风湿肿胀。唯其有耗气之副作用,故而体虚所到的水肿宜慎用,如心源性水肿。
3,治疗风湿关节痛,由于麻黄有温通之功,祛湿之较,本人喜用麻黄治疗类风湿性关节炎,寒湿所致的关节疼痛。因其兼有解表之能,所以温通作用不是附子,干姜,细辛能替代的。
&治寒湿用量宜大,我最大用到30克。没有出现什么不适。
4,治疗心动过缓,麻黄有引起心动过速的副作用,能振奋心阳,故而用麻黄附子细辛汤治疗病窦综合证和心动过缓。
这里不想作常规记录,主要记载本人与前人或教科书上不同治验,故不作全论。
另外:由于麻黄可制冰毒,麻黄成了管制物资,禁毒部门禁止药材市场买卖麻黄,商家只能偷着,正如罂粟壳可能成瘾,禁止买卖一样,政府在做因噎废食的蠢事,有能力的人请咯一下。
已投稿到:
以上网友发言只代表其个人观点,不代表新浪网的观点或立场。马老师防己茯苓汤合麻黄连轺赤小豆汤治疗全身虫行感验案一则
马老师防己茯苓汤合麻黄连轺赤小豆汤治疗全身虫行感验案一则
初诊:2015年6月30日。王某某,44岁。“全身虫行感半年余”就诊。
患者平素月经规则,周期30-35天,经期7天,量中等,色红,无痛经,腰酸,无经前乳胀。末次月经5月27日来潮,7天净。带下无殊。半年前患者无明显诱因下出现全身虫行感,伴双下肢水肿,无潮热盗汗,脸上痤疮较多。胃纳可,夜寐差,二便正常。既往5次顺产,1次人流,输卵管已结扎。妇科检查:外阴无殊,阴道通畅,分泌物暗红色,量少,无异味,宫颈光滑,压痛,子宫前位,质地中等,偏大,活动,无压痛,左侧附件压痛。舌淡红,苔薄白,脉细。
中医诊断:身如虫行(风郁) 水肿(水湿浸渍)
治则:健脾除湿,解表散邪
方药:防己茯苓汤(防己10g,生黄芪15g,桂枝6g,茯苓皮30g)合麻黄连轺赤小豆汤(炙麻黄6g,杏仁10g,连翘10g,桑白皮10g,赤小豆30g,炙甘草6g,生姜3片,大枣4个)加冬瓜皮30g、蚕沙10g,7剂。
二诊:2015年7月6日。末次月经7月6日来潮,下肢水肿消失,仅面部、外阴及双下肢虫行感。
方药:中药守上方加益母草20g、泽兰10g,7剂。
三诊:2015年7月14日。经净3天,外阴及双下肢虫行感较前明显减轻。
方药:中药守6月30日方去冬瓜皮、茯苓皮,加苍耳子10g、蛇床子10g,7剂。
四诊:2015年7月21日。面部、外阴及双下肢虫行感续见减轻。带下色白,量多,无异味。
方药:中药守6月30日方加白芷10g、益母草20g,7剂。
五诊:2015年8月21日。全身虫行感消失。
按语:防己茯苓汤除了治疗“皮水为病,四肢肿,水气在皮肤中”之外,还可以治疗“四肢聂聂动者”。何谓聂聂?据中医研究院编的《金匮要略语译》解释,聶聶:本是形容树上枝条的微动,这里借以比喻四肢肌肉的瞤动。这种瞤动,类似于肌肤的虫行感。麻黄连轺赤小豆汤原是《伤寒论》治疗“伤寒瘀热在里,身必黄”的方剂,又是被广泛用来治疗湿热郁于肌肤引起的瘙痒症。故两方合用,既可以治“全身虫行感”,又可以疗“下肢水肿”。半载之疾,五诊即瘥。
按语:患者反复出现全身蚁行感,伴下肢水肿,面上痤疮,经云∶诸痛为实,诸痒为虚。《伤寒论》曰:“身如虫行,汗多亡阳也。”“阳明病,法多汗,反无汗,其身如虫行皮中状者,此以久虚故也”。湿为阴邪,多伤阳气,气虚则营运不能流动,嘘其痰液,纷然沸动,有如虫行。病在肌表,治宜健脾祛湿,逐表散邪。《伤寒论》中,麻黄连轺赤小豆汤主治阳黄兼表证。方中麻黄、杏仁、生姜辛散表邪,宣发郁热;连翘、桑白皮、赤小豆清泄湿热,利水逐湿;大枣、炙甘草调和脾胃,防邪去正伤。而防己茯苓汤,《金匮要略》条文记载:“皮水为病,四肢肿,水气在皮肤中,四肢聂聂动者,防已茯苓汤主之。”以防己祛湿利水,黄芪益气固表,桂枝通阳化气。冬瓜皮、茯苓皮祛湿利水,善治皮水。蚕沙清热燥湿,祛风活血,《本草求原》记载“原蚕沙,为风湿之专药,凡风湿瘫缓固宜”。全方补泻兼施,逐邪之余,健脾祛湿,补虚益气,则病退也。7剂而症减,蚁行感局限于阴部及下肢,故守方加益母草、泽兰利水通淋,活血通经,其中,《本经》记载,益母草入心经,主瘾疹痒,鲜品捣敷,可治痈肿疮疡。待水湿除尽,去冬瓜皮、茯苓皮,加苍耳子、蛇床子燥湿止痒,四诊诸症减轻,蚁行感局限于面部,加白芷引药上行阳明经,散面部湿毒;一药两用,亦有燥湿止带之功。用药仅1月,水湿尽除,虫行感消失。
已投稿到: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炙麻黄与生麻黄的区别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