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消除抑郁和恐惧抑郁症心理真的就会为创新扫除障碍,为创新打下坚实的基

素质教育的理论基础(5)
素质教育的理论基础(5)
素质教育的理论基础(5)&&
16:44:31|&&分类:
发表评论:大学生心理健康知识读本
大学生心理健康知识读本
一、什么是心理健康
个体心理在本身及环境条件许可范围内所能达到的最佳功能状态,不是指绝对的十全十美状态。心理健康是一个相对概念,正常与异常心理活动之间的差别是相对的,他们之间没有明显的界限。
二、1946年,第三届国际心理卫生大会提出心理健康的标准
1、身体、智力、情绪十分调和。
2、适应环境,人际关系中能彼此谦让。
3、有幸福感。
4、在工作和职业中,能充分发挥自己的能力,过有效率的生活。
三、美国人本主义心理学家马斯洛提出的心理健康的标准
1、& 充分的安全感。
2、& 充分了解自己,并对自己的能力作适当的估价。
3、& 生活的目标能切合实际。
4、& 与现实环境能保持接触。
5、& 能保持人格的完整与和谐。
6、& 具有从经验中学习的能力。
7、& 能保持良好的人际关系。
8、& 适度的情绪表达及控制。
9、& 在不违背团体要求的情况下,能作有限度的个性发挥。
10、在不违背社会规范的前提下,能适当地满足个人的基本需求。
四、大学生心理健康标准
1、& 能保持对学习较浓厚的兴趣和求知欲望。
能保持正确的自我意识,接纳自我。自我意识是人格的核心,指人对自己与周围世界关系的认识和体验。
能协调与控制情绪,保持良好的心境。心理健康者经常能保持愉快、自信、满足的心情,善于从行动中寻求乐趣,对生活充满希望,情绪稳定性好。
4、& 能保持和谐的人际关系,乐于交往。
能保持完整统一的人格品质。心理健康的最终目标是保持人格的完整性,培养健全人格。人格完整是指人格构成的气质、能力、性格和理想、信念、人生观等各方面平衡发展。
6、& 能保持良好的环境适应能力包括正确认识环境及处理个人和环境的关系。
心理行为符合年龄特征。一个人的心理行为经常严重地偏离自己的年龄特征,一般都是心理不健康的表现。
五、心理健康状态的等级
从健康状态到心理疾病状态一般可分为4个等级:健康状态、不良状态、心理障碍、心理疾病。
1、心理健康状态
心理健康状态与非健康状态的区分标准一直是心理学界讨论的话题,不少国内外心理学学者根据自己研究调查的结果提出了多种心理健康标准。简捷的评价方法。即:从本人评价,他人评价和社会功能状况三方面分析:
①本人不觉得痛苦—即在一个时间段中(如一周、一月、一季或一年)快乐的感觉大于痛苦的感觉。
②他人不感觉到异常—即心理活动与周围环境相协调,不出现与周围环境格格不久的现象。
③社会功能良好—即能胜任家庭和社会角色,能在一般社会环境下充分发挥自身能力利用现有条件(或创造条件)实现自我价值。
2、不良状态
又称第三状态,是界于健康状态与疾病状态之间的状态。是正常人群组中常见的一种亚健康状态,它是由于个人心理素质(如过于好胜、孤僻、敏感等)、生活事件(如工作压力大、晋升失败、被上司批评、婚恋挫折等)、身体不良状况(如长时间加班劳累、身体疾病)等因素所引起。它的特点是:
①时间短暂—此状态持续时间较短,一般在一周以内能得到缓解。
②损害轻微—此状态对其社会功能影响比较小。处于此类状态的人一般都能完成日常工作学习和生活,只是感觉到的愉快感小于痛苦感,“很累”、“没劲”、“不高兴”、“应付”是他们常说的词汇。
③能自已调整—此状态者大部分通过自我调整如休息、聊天、运动、钓鱼、旅游、娱乐等放松方式能使自己的心理状态得到改善。小部分人若长时间得不到缓解可能形成一种相对固定的状态。这小部分人应该去寻求心理医生的帮助,以尽快得到调整。
3、心理障碍
心理障碍是因为个人及外界因素造成心理状态的某—方面(或几方面)发展的超前、停滞、延迟、退缩或偏离。它的特点是:
①不协调性—其心理活动的外在表现与其生理年龄不相称或反应方式与常人不同。如:成人表现出幼稚状态(停滞、延迟、退缩);儿童出现成人行为(不均衡的超前发展);对外界刺激的反应方式异常(偏离)等等。
②针对性—处于此类状态的人往往对障碍对象(如敏感的事、物及环境等)有强烈的心理反应(包括思维、信维及动作行为),而对非障碍对象可能表现很正常。
③损害较大—此状态对其社会功能影响较大。它可能使当事人不能按常人的标准完成其某项(或某几项)社会功。如:社交焦虑考(又名社交恐惧)不能完成社交活动,锐器恐怖者不敢使用刀、剪,性心理障碍者难以与异性正常交往。
③需求助于心理医生—此状态者大部分不能通过自我调整和非专业人员的帮助而解决根本问题。心理医生的指导是必须的。
4、心理疾病
心理疾病是由于个人及外界因素引起个体强烈的心理反应(思维、情感、动作行为、意志)并伴有明显的躯体不适感。是大脑功能失调的外在表现。其特点是:
①强烈的心理反应—可出现思维判断上的失误,思维敏捷性的下降,记忆力下降,头脑粘滞感、空白感,强烈自卑感及痛苦感,缺乏精力、情绪低落成忧郁,紧张焦虑,行为失常(如重复动作,动作减少,退缩行为等),意志减退等等。
②明显的躯体不适感—由于中枢控制系统功能失调可引起所控制人体各个系统功能失调:如影响消化系统则可出现食欲不振、腹部胀满、便秘或腹泻(或便秘-腹泻交替)等症状;影响心血管系统则可出现心慌、胸闷、头晕等症状;影响到内分泌系统可出现女性月经周期改变、男性性功能障碍……等等。
③损害大—此状态之患者不能或勉强完成其社会功能,缺乏轻松、愉快的体验,痛苦感极为强烈,“哪里都不舒服”、“活着不如死了好”是他们真实的内心体验。
④需心理医生的治疗—此状态之患者一般不能通过自身调整和非心理科专业医生的治疗而康复。心理医生对此类患者的治疗一般采用心理治疗和药物治疗相结合的综合治疗手段。在治疗早期通过情绪调节药物快速调整情绪,中后期结合心理治疗解除心理障碍并通过心理训练达到社会功能的恢复并提高其心理健康水平。
六、大学生常见的心理问题有哪些
1、环境适应问题。在大一新生中较为常见。
2、学习问题。大学生常见的学习问题主要表现为:学习目的问题、学习动力问题、学习方法问题、学习态度问题,以及学习成绩差等等。大学期间,学习往往不再如高中阶段那样得到绝大多数人的重视,目的不明确、动力不足、态度不好构成了学习问题的主要方面。
3、人际关系问题。如何与周围的同学友好相处,建立和谐的人际关系,是大学生面临的一个重要课题。同高中阶段相比,大学生对人际关系问题的关注程度超过了学习,也成为大学生心理困扰的主要来源之一。人际关系问题常常表现为难以和别人愉快相处,没有知心朋友,缺乏必要的交往技巧,过分委曲求全等,以及由此而引起的孤单、苦闷、缺少支持和关爱等痛苦感受。
4、恋爱与性心理问题。大学生处于青年中后期,性发育成熟是重要特征,恋爱与性问题是不可避免的。一般包括:单相思、恋爱受挫、恋爱与学业关系问题、情感破裂的报复心理等,而性心理问题常见的有:手淫困扰,以及由婚前性行为、校园同居等问题引起的恐惧、焦虑、担忧等
5、性格与情绪问题。性格障碍是大学生中较为严重的心理障碍,其形成与成长经历有关,原因较为复杂,主要表现为自卑、怯懦、依赖、神经质、偏激、敌对、孤僻、抑郁等。
6、求职与择业问题,是高年级大学生常见问题。在跨入社会时,他们往往感到很多的困惑和担忧。如何选择自己的职业,如何规划自己的生涯,求职需要些什么样的技巧等等问题,都会或多或少带来困扰和忧虑。
7、神经症问题。长期的睡眠困难、焦虑、抑郁、强迫、疑病、恐怖等都是神经症的临床表现症状
第七种问题是偏离正常状态的心理问题,需要进行专业的心理咨询或心理治疗。而对于大部分同学来说,常常遭遇到的是前六种心理困扰,这些困扰主要是由很多现实的社会心理因素所导致,也往往是暂时性的,经过自己的主动调节或寻求咨询老师的帮助,多能恢复心理的平衡和适应。
七、如何面对自身的“心理问题”
随着心理健康教育的普及,人们对心理健康的认识已逐渐加深,但大学生们在对待他人的心理困惑的态度上比对待自己的更为理性,一旦涉及自己则表现得优柔寡断,觉得难以启齿,常常不知所措。要改善这一心态,建议:
1、坦然面对。心理健康也跟身体健康一样,在人的一生中难免会出现这样那样的问题,出现心理困惑只是成长正常状态,没有问题哪有成长可言,因而不必大惊小怪、怨天忧人。
2、不要急于“诊断”。心理问题本身多种多样,成因往往也很复杂,切忌盲目从一些书籍上断章取义,或者道听途说,急于“对号入座”,认定自己患了什么病。弄清问题当然是必要的,但大学生的问题还是发展性的居多,很多都是“成长中的烦恼”,实在不必自己吓自己。
3、转移注意。心理问题往往有这么一个特点,就是越注意它,它似乎就越严重。所以,不要老盯着自己的所谓问题不放,不可过分关注自我,而应把注意力转移到学习、生活、工作的方方面面。有自己感兴趣的事情并全力投入是很有利于心理健康的。
4、调整生活规律。很多时候,只要将自己习惯了的生活规律稍加调整,就会给自己整个的精神面貌带来焕然一新的感受。所谓的心理问题也随之轻松化解了。
5、不要讳疾心理咨询。对于严重的、难以排解的心理问题,也可寻求专家咨询及心理卫生机构的帮助。
八、个体维护与增进心理健康的一般原则与措施
1、发展良好的自我意识。
2、自尊自爱。
3、发展良好的人际关系。
4、发展良好的社会适应能力。
5、放弃偏见,求助心理医生。
6、积极实践,将上述观念用于自己的生活中,及时调整心理生活与反应。
九、大学生心理健康问题原因分析及解决方法
大学生的心理问题复杂、多变,具有独特性,其引发原因多种多样,在具体处理过程中应全面细致地分析其诱因,以便对症下药,迅速有效地解决问题。
1、环境、角度的变化引发心理冲突
大学生的角色地位及生活环境与高中时期有着很大的不同。首先大学生要自己安排生活,靠自己的能力处理学习、生活、人际等方方面面的问题,但据调查,80%的学生以前在家没有洗过衣服,生活自理能力差,对父母有较强的依赖性。生活问题对这部分学生造成了一定的压力。其次,大学中评判学生优劣的标准已不再是单纯的学习成绩,而已包括了组织管理能力、人际交往能力及其它一些因素,这种标准的多样化使部分成绩优秀而其它方面平平的学生感到不适应,其自尊心受到强烈的震撼,心理上产生失落和自卑。
针对这种情况,首先提高独立生活能力,这是入学适应的第一步,也是适应社会生活的重要一步。其次需学会正确地评价自己,在不同环境下能够客观地评价自己及他人的长处和短处,并认识到优、缺点是每个人都有的,应当发扬优点,克服缺点,而不应因为缺点的存在就自卑或自暴自弃。
2、学习压力造成的焦虑心理
现在的大学对学生学习要求严格,若几门课程不及格就会面临失去学位甚至退学的危险,这就给学生造成了一定的心理压力。加之大学更注重学生的自学能力,部分学生由于学习方法不当导致成绩不理想,因而产生挫折感,伴之而生的紧张不安的情绪就是焦虑。适度的焦虑水平及必要的觉醒和紧张对人的学习、工作是必要的,但持续而重度的焦虑则会使人丧失自信,干扰正常思维,从而妨碍学习。
从以下几方面入手:首先应建立正确而适度的学习标准,确立适合的抱负水平,避免由于期望值过高而造成的过度焦虑。另外应提高自学能力,掌握适合于自己的学习方法,制定良好的学习措施,有效提高学习成绩。如焦虑严重且持续较长,则要通过心理咨询帮助排除。
3、人际关系不良导致情绪及人格障碍
随着经济发展,社会财富增加,现代化家电的普及,计划生育带来的城市家庭兄弟、姐妹概念淡化、邻里交往缺乏,青少年生活在一个相对封闭的环境中,使他们不善于交际。另外在大学中,人际关系比高中要复杂的多,要求学生学会与各种类型的人交往,逐步走向社会化。但部分学生不能或很难适应,总是以自己的标准去要求他人,因而造成人际障碍。人际关系不良会导致沟通缺乏,心理紧张,情绪压抑,产生孤独感,从而影响正常的学习和生活。
对于人际关系不良的同学,首先要学会正确对待自己和他人,克服认知偏见。此外要加强个性修养,战胜自卑、羞怯,纠正虚伪自私等不良个性特征。再次要掌握一定的交际原则和技巧,以便建立正常的人际关系,确保学习和生活的正常进行。
4、爱情引起的情绪困扰
大学生正处于青春期,生理机能已经成熟,逐渐产生了恋爱的要求,但是如果在这个问题上处理不当,就会直接影响心理健康及学习和生活。目前,大学生存在的恋爱困扰主要是对两性交往的不适,性冲动的困扰及缺乏处理恋爱中感情纠葛的能力等。
大学生在校期间谈恋爱不宜提倡,但也不可压制,应该进行正确的引导,应生正确对待异性交往,培养与异性交往的能力。正确对待自己和恋人,在因恋爱而发生情绪困扰时,应及时进行情绪疏通,使消极情绪得以合理渲泄,以保证正常的学习和生活,维护心理健康。
5、就业压力造成的心理压力
大学毕业生找工作难是个普遍问题,而要找一个理想的工作就更难。择业过程中遇到的各种问题(如工作单位不如意,担心自己能力不足缺乏经验而不能胜任工作等),这些都给临近毕业的大学生造成巨大的压力。这种压力又以一些不正当的渠道渲泄出来,如乱砸东西,酗酒打架,消极厌世等。因此,大学生尤其是毕业生应进行职业辅导,调整择业心态,选择适合于自己的工作是非常必要的。应了解自我,包括对自我身体素质和心理素质(如智力、兴趣、态度、气质、能力等)的认识,这方面可以借助于一些心理测验工具,诸如《气质调查量表》等来进行。其次要生了解各种职业的基本情况。在这两方面的基础上选择适合于自己特点的职业。同时还应学习基本的求职技巧,以便在求职过程中能发挥优势,表现出自己的真才实学来推销自我。最后还应正确面对求职中的挫折,调整心态,不断努力寻找机会。
6、自身心理素质的不足。如自我认识片面,情感脆弱、冲动、不稳定,意志薄弱,怯懦、虚荣、冷漠、固执,缺乏正确的人生观和积极的人生态度,耐挫力差,不懂得心理健康,缺乏心理调节的技巧。应丰富心理知识,增强心理健康意识,学习心理调节的基本技能并力求训练和提高自身心理素质。
十、调节情绪的方法
1、制怒术。要做情绪的主人,当喜则喜,当悲则悲。在遇到令人愤怒的事情时,先想一想发怒有无道理,再想一想发怒后会有什么后果,最后想一想有没有其它方式来代替?这样想过后就会变得理智起来。
2、愉悦术。努力增加积极情绪以削弱消极情绪。具体方法有三:一是多交朋友,在人际交往中感受快乐。二是多立些小目标,小目标易实现,每实现一个小目标都会带来愉悦的满足感。三是学会辩证思想,从容对待挫折与失败。
3、幽默术。幽默是避免人际冲突,缓解紧张的灵丹妙药。生活中要多笑勿愁,经常以幽上一默,既可以给他人带来快乐,也可使自己心安理得,心境坦然。
4、宣泄术。遇到不如意,不愉快的事情,可以通过转移注意力去做另外一件事情,如跑步、读小说、看电影,甚至可以大哭一场,或者找朋友谈心诉说来宣泄自己不愉快的情绪。
5、升华术。就是把受挫折的不良情绪引向崇高的境界。如司马迁在遭受奇耻大辱的宫刑后,把全部精力放在了著述《史记》上,终成一代史学大师。
6、放松术。心情不佳时,可通过循序渐进自上而下地放松全身,或通过自我按摩等方法使自己进入放松入静状态,然后面带微笑,抛开面前不愉快之事不去想,而去回忆自己曾经历过的愉快情境,从而消除不良情绪。
十一、制怒的方法
发怒,是人遭到挫折时产生的一种紧张情绪。其程度有不满、生气、恼怒、忿恨、激怒、愤怒、暴怒。常发怒损害身心健康,甚至引起身心疾病。因此,需用心理学方法巧妙制怒。
1、& 躲避法。在生活中遇到怒的刺激时,尽量避开。眼不见,心不烦,怒气自消。
转移法。当发怒时,有意识地去听听音乐、逗逗孩子等。这是积极地接受另一种刺激,即转移大脑兴奋灶的制怒方法。
主动释放法。把胸中的不平和愤怒,向认为合适的人全盘托出。也可考虑向引起愤怒的人交换意见,把话说开,也是释怒一法。
意识制怒法。预感到要发怒时,心中默念“别生气”、“不要发火”,常能收到一定的效果。
5、& 升华法。把怒转化为从事科学、文化、艺术、体育等活动的动力。
十二、怎样克服自卑心理
自卑是一种吞噬人们心灵的病菌,给人带来莫大的痛苦。要战胜自卑,正确的方法是掌握有效的心理调节方法。
1、正确评价自己:如实看到自己的短处,也能恰当地看到自己的长处。切不能只看到自己某些短处,而看不到自己也有过人之处。马克思说过,伟人之所以高不可攀,是因为自己跪着。站起来吧!
2、正确表现自己。有自卑心理的人,不妨多做些力所能及,把握较大的事情,即使是很小的事情也不放过,以增加成功的概率,去享受哪怕是很小的成功的欢乐,在成功中不断增强自信心。
3、正确补偿自己。“勤能补拙”,知道自己某方面的缺陷不要背包袱,而要下最大的决心和毅力去克服它,这是积极有效的补偿。要相信通过勤学苦练完全可以缩小自己和别人的差距,甚至赶上和超过别人。
4、同自己争胜。从事各项活动,少和别人比,多与自己的昨天比,力争今天胜过昨天。
5、表扬自己。不理睬别人的贬低,表扬自己能获得自尊和满足。
6、& 遇到问题少泄气、多鼓劲。困难时常想“我能行”,别说“不行”,那是白费。
十三、如何让人悦纳自己
1、& 保持仪态整齐大方。
2、& 守时讲信用,不随意背约。
3、& 有意见或建议当面讲,不要背后论人长短。
4、& 待人和气友善,有人情味,不宜冷若冰霜。
5、& 乐于助人,不要只顾自己。
十四、人际交往的技巧
1、以诚相交。要让别人喜欢自己,首先要对别人感兴趣。可以设想,对别人不感兴趣的人,谁会对你感兴趣呢?
2、学会"听话"。要与他人处好关系,耐心地倾听他人的讲话是十分必要的。一个13岁的荷兰移民小男孩,成了世界"第一等名人访问者'',原来他买了一套"美国名人传说大全",他给这些名人写信,请他们谈谈自己成为名人有趣的事情,于是他收到了许多名人的信。他深深懂得"一些大人物喜欢善听者胜于善谈者"。
3、学会说话。要善于表达自己的情感与想法;注意在不同场合讲话的分寸;不讲不该说的话;在讲话中注意幽默感则能增加人际吸引,克服尴尬场面;在谈话中,注意谈起对方感兴趣的事情和最为珍视的东西,使之高兴,你也不难与之接近了。
4、抛弃嫉妒心。妒忌别人,实际上是企图剥夺别人已经得到的物质和精神的需要,这种心理极易引起别人反感。同时要克服猜疑、苛求、孤独、自卑与自满等不良心理状态。
5、慎交友,交益友。并非人人都想交朋友,也并非人人都能成为你的朋友。要选择交友,在人际交往中,完善自我,寻找快乐,摆脱忧愁,有益于身心健康。
十五、人际交往中的几种消极心理
良好的心理素质,是人们进行广泛社交活动的必要条件,也是语言技巧,交际才能得以充分发挥的前提。相反,心理状态不佳,会形成某些隔膜和屏障,在一定程度上阻碍了人们交朋结友和适应社会。因此,我们在工作生活中应该注重自身修养,努力克服以下种种人际交往中的病态心理。
自卑心理。有些人容易产生自卑感,甚至瞧不起自己,只知其短不知其长,甘居人下,缺乏应有的自信心,无法发挥自己的优势和特长。有自卑感的人,在社会交往中办事无胆量,习惯于随声附和,没有自己的主见。这种心态如不改变,久而久之,有可能逐渐磨损人的胆识、魄力和独特个性。
怯懦心理。主要见于涉世不深,阅历较浅,性格内向,不善辞令的人。怯懦会阻碍自己计划与设想的实现。怯懦心理是束缚思想行为的绳索,理应断之,弃之。
猜疑心理。有猜忌心理的人,往往爱用不信任的眼光去审视对方和看待外界事物,每每看到别人议论什么,就认为人家是在讲自己的坏话。猜忌成癖的人,往往捕风捉影,节外生枝,说三道四,挑起事端,其结果只能是自寻烦恼,害人害己。
逆反心理。有些人总爱与别人抬杠,以此表明自己的标新立异。对任何事情,不管是非曲直,你说好他偏偏说坏;你说一他偏说二,你说辣椒很辣,他偏说不辣。逆反心理容易模糊是非曲直的严格界限,常使人产生反感和厌恶。
排他心理。人类已有的知识、经验以及思维方式等,需要不断地更新,否则就会失去活力,甚至产生副效应。排他心理恰好忽视了这一点,它表现为抱残守缺,拒绝拓展思维,促使人们只在自我封闭的狭小空间内兜圈子。
作戏心理。有的人把交朋友当作是逢场作戏,往往朝秦暮楚,见异思迁,且喜欢吹牛。这种人与人之间的交往方式只是在做表面文章,因而常常得不到真正的友谊和朋友。
贪财心理。有的人认为交朋友的目的就是为了“互相利用”,因此他们只结交对自己有用、能给自己带来好处的人,而且常常是“过河拆桥”。这种人际交往中的占便宜心理,会使自己的人格受到损害。
冷漠心理。有些人对与自己无关的人和事一概冷漠对待,甚至错误地认为言语尖刻、态度孤傲,高视阔步,就是自己的“个性”,致使别人不敢接近自己,从而失去了更多的朋友。
十六、读书促进身心健康
读书不但可以使人增长知识,充实自我,而且还是一种治病方法,俗称“读书疗法”。近年来,“读书疗法”在国外被广泛运用。如德国、英国的不少医院都设置了“患者图书室”,鼓励病人阅读,加速健康步伐。意大利则成立了“诗药有限公司”,出版具有不同主治功能的诗集,供病人对症选读。读书不但可以使人增长知识,充实自我,而且还是一种治病方法,俗称“读书疗法”。近年来,“读书疗法”在国外被广泛运用。如德国、英国的不少医院都设置了“患者图书室”,鼓励病人阅读,加速健康步伐。意大利则成立了“诗药有限公司”,出版具有不同主治功能的诗集,供病人对症选读。其实,读书可以治病,在我国古代早就有记载。汉朝的刘向曾明确指出:“书,犹药也。善读之可以医愚也。”这既是比喻,又是实指。医愚,就是启蒙心智。人的见识多了,境界就高,心胸宽阔便能自行化解各种忧思烦绪,心态就自然乐观,达到祛病弃症、心身健康的目的。看过《三国演义》的人可能记得有个“读书祛头风”的故事。说的是曹操有“头疼”的痛疾,时常“头紧缠素市”,疼痛难忍,苦楚万般,但当他读了敌方文官陈琳写的措词激烈笔锋犀利的《讨操缴文》时,惊出了一身冷汗,顿感头风痊愈。类似的故事在《唐诗纪要》中也有记载,讲的是某人读杜甫诗而痊愈之事。南宋诗人陆游,享年85岁,其长寿秘诀有一条是嗜书如命,他“饮水读书贫亦乐”,以读书舒心养性,寻求乐趣。这类事例,不胜枚举。
现代医学研究也指出,好的书籍、文章、诗歌,宛如心理疏导的医生,高尚情操的导师。人们常读之,显然是一种精神食粮,可防止空虚,助人消除烦闷,解开忧郁,忘却痛苦。读书疗法,作为治病的一种疗法或辅助疗法,几乎对各种慢性病、心理疾病患者,都有一定的解闷、排忧、疏导、怡情功能。科学家证明,读优美典雅的诗篇,有利于冒溃荡的愈合;读笑话、喜剧和小品之类的书,有利于神经衰弱的医治;读情节曲折、引人入胜的古典名著,可治心烦意乱;读故事生动、幽默风趣的小说,可治精神抑郁等。
读书疗法有益心身健康的机理主要有两个方面:首先,“用进废退”。多读书、勤动脑,可使脑细胞老化减慢,可保持头部血液流畅,能使人的脑细胞新陈代谢加快。故有关专家告诫说,脑细胞的特征是“用进废退”。因此,人们应该多读书,不仅要读那些浅显易懂的书,而且应该多读些需要动脑筋的书。不读书动脑,缺少信息刺激,大脑功能得不到发挥,脑内特殊生物活性物质的水平就!会降低。若长期如此,则大脑的功能就会逐渐退化,分析判断能力下降。而勤读书、勤动脑,能促进脑神经及感官信息运动中枢神经活跃,能积极地改善和增强脑功能。
其次,调节情感。英国哲学家培根说:“读书使人明智,读诗使人灵秀。”晋朝大诗人陶渊明曾说,他读书,“每有会意,便欣然忘食”。前苏联作家高尔基则说:“书,它会使你的生活轻松;它会友爱地帮助你了解纷繁复杂的思想、情感和事件:它会教导你尊重别人和自己;它以热爱世界、热爱人类的情感来鼓舞智慧和心灵。”这说明,读书具有调节情感,解除烦恼、抑郁的功能,可使思想得到陶冶,智慧得以开掘;可使心灵得到净化,排除各种私心杂念,胸襟更加开阔。
十七、社交恐怖心理的调节方法
社会交往是现代生活中人人不可缺少的活动,但是,许多性格内向的人,会在人际交往中感到惶恐不安,并出现脸红、出汗、心跳加快、说话结巴和手足无措等现象,这一现象称之为“社交恐怖症”。从根本上要确立正确的交往观念,提高社会交往的技巧。具体可注意以下方法:
1、做一些克服羞怯的运动。例如:将两脚平稳地站立,然后轻轻地把脚跟提起,坚持几秒钟后放下,每次反复做30下,每天这样做二、三次,可以消除心神不定的感觉。
2、害羞使人呼吸急促,因此,要强迫自己做数次深长而有节奏的呼吸,这可以使紧张心情得以缓解,为建立自信心打下基础。
3、与别人在一起时,不论是正式与非正式的聚会,开始时不妨手里握住一样东西,比如一本书,一块手帕或其他小东西。握着这些东西,对于害羞的人来说,会感到舒服而且有一种安全感。
4、学会毫无畏惧地看着别人,并且是专心的。当然,对于一位害羞的人,开始这样做比较困难,但你非学不可。试想,你若老是回避别人的视线,老盯着一件家具或远处的墙角,不是显得很幼稚吗?难道你和对方不是处在一个同等的地位吗?为什么不拿出点勇气来,大胆而自信地看着别人呢。
5、有时你的羞怯不完全是由于过分紧张,而是由于你的知识领域过于狭窄,或对当前发生的事情知道得太少的缘故。假若你能经常读些课外收籍、报刊杂志、开拓自己的视野,丰富自己的阅历,你就会发现,在社交场合你可以毫无困难地表达你的意见。这将会有力地帮助你树立自信,克服羞怯.
十八、大学生就业心理准备
由于缺乏就业经验和就业市场竞争激烈,许多大学生倍受就业问题困扰。他们在寻找工作的过程中或焦虑不安,茫然不知所措;或情绪亢奋,四面求职,一旦碰壁,又灰心丧气或怨天尤人;还有的学生优柔寡断,患得患失,整日心绪不宁,以至影响了正常的生活和学习。如何避免或减轻这种负性心理呢?掌握以下四点是很有帮助的。
确立就业目标。确立就业目标是维护良好就业心理的第一步,也是关键一步。确立就业目标要注意两个方面:一是正确认识自我,即认真客观地分析自己的兴趣特长、性格气质、能力水平等,检查自己想干什么,能干什么,竞争力如何。现在不少城市成立了人才及职业能力测评机构,大学生不妨去试一试;二是正确认识就业形势,即考虑自己的专业和理想职业在社会上的需求量如何,竞争强度如何;自己的理想职业与自己所学的专业是否相符,如果不符合,该如何弥补;将要去求职的单位对求职者有何具体要求等等,综合考虑以上因素,确立就业目标,就比较符合实际,可以避免过高的心理预期。
第二、树立自信心。自信是对自己的一种积极评价,大学生要相信自己具备某项职业所要求的条件,鼓足勇气,参与竞争。但自信是以充分的就业准备为基础的,即正确地认识自我及就业形势、确立恰当的就业目标、搜寻就业信息以及求职材料准备等等,但自信心并非短时间内所能树立。树立自信的最根本途径还是提高自己的能力水平。大学生只有搞好学业,发展特长,全面提高自己的综合素质,面对招聘者才可能信心十足。
第三、提高心理承受力。较强的心理承受力在竞争激烈的社会中是不可缺少的,它能使人们经受住挫折的打击,依旧保持进取的勇气。大学生在就业过程中肯定会遭受到求职失败。面对失败,有的人心情烦躁,精神不振,甚至产生自卑感,这显然是心理承受力不强的表现。真正的强者面对求职失败,会认真反思,吸取经验教训,努力去争取新的机会。
第四、增强应变性。应变性指大学生要根据实际情况,及时调整就业期望值和自己的知识能力结构,以便与就业市场的需求保持最大的适应性。随着社会的快速发展,职业种类及要求的变化越来越快。有的人在刚进大学时所学专业还是紧俏的,但毕业时却已经饱和了,以至就业困难。因此,大学生免除就业烦恼的良方之一就是要大大增强应变性,如辅修第二专业或尽可能多地学习理想职业所需的知识和技能。
十九、哪几种人容易人缘不好
1、自以为是,不大瞧得起别人;看人总是斜着眼睛;回答问话时往往显出不耐烦的神情;即使在求教于别人时,也要摆出一副似乎胸有成竹的架势,仿佛他只是要考考人家而已。
2、心胸狭窄,妒忌心重,能力比他强的,他不服气;受领导器重的,他不顺眼;别人相互关系密切,他则悻悻然;甚至连谁讲了一句精妙的俏皮话,他也会若有所失。
3、疑心病很重者。如有人失恋,别人只要一谈到恋爱问题,他就怀疑人家有意影射他;看到几个人在窃窃私语,便怀疑是在议论他;甚至别人无意中瞟了他一眼,他就受不了。
人缘不好者,不妨对照一下,自己是否也有上述情况。如确属有上述情况者,亟需将上述这些心理障碍尽早消除,帮助自己处理好人际关。良好的人际关系,会带来愉快的情绪,有益于工作、生活。
当然,我们提倡的是符合社会主义道德,体现人与人之间互助友爱的人际关系。至于那种人圆滑、善于投人所好,甚至不择手段以阿谀奉承、挑拨离间来获得“人缘”的做法,自然不可仿效,相反应加以警惕。
二十、列举健康的恋爱行为
(1)恋爱言谈文雅,讲究语言美。交谈中要诚恳坦率自然,不要为了显示自己而装腔作势,矫揉造作;不能出言不逊,污言秽语,举止粗鲁;相互了解,不要无休止地盘问对方,使对方自尊心受损。否则只会使之厌恶,伤害感情。
(2)恋爱行为大方。一般来说,男女双方初次恋爱,在开始时常感到羞涩与紧张,随着交往的增加会逐渐自然与大方。这个时期要注意行为举止的检点。有的人感情冲动,过早地做出亲昵动作,使对方反感,影响感情的正常发展。
(3)亲昵动作高雅,避免粗俗化。高雅的亲昵动作发挥爱情的愉悦感和心理效应,而粗俗的亲昵动作往往引起情感分离的消极心理效果,有损于爱情的纯洁与尊严,有损于大学生的形象,同时对旁人也是一种不良的心理刺激。
(4)恋爱过程中平等相待,相敬如宾。不要拿自身的优点去比较对方的不足,以此炫耀抬高自己,戏弄贬低对方。也不宜想方设法考验对方或摆架子,这些都可能挫伤对方的自尊心,影响双方的感情。
(5)善于控制感情,理智行事。恋爱中引起的性冲动,一方面要注意克制和调节,另一方面要注意转移和升华,参加各种文娱活动,与恋人多谈谈学习和工作,把恋爱行为限制在社会规范内,不致越轨,要使爱情沿着健康的道路发展。
二十一、挫折心理的自我调适方法有哪些
1、降低目标的难度,重新审视目标和调整行为。
2、对压力主动进攻或缓解,即运用有效方法对压力进行管理。
3、主动寻求社会支持,调节沮丧等不良心态。
二十二、什么是神经症
神经症是指一组有大脑功能轻度障碍的疾病的总称。它是指人的精神(心理)方面的疾病,而不是躯体方面的疾病,属于心理障碍的范畴,而且它是比较轻微的,也不是某一种特定的疾病,而是几种疾病的总称。通常,神经症可以分为神经衰弱、焦虑症、强迫症、恐怖症、癔症、抑郁性神经症、疑病症等。神经症需进行心理治疗。
二十三、什么是神经衰弱
又称为神经衰弱性神经症,是指排除各种躯体疾病以及其他各种神经症和抑郁症以外的,在神经症中程度最轻的一种抑质性的神经症。它多发生在青少年求学和就业时期,特别是青年学生和青年知识分子种发病率较高。常常表现为全身乏力、睡眠不良、头痛、注意力涣散、健忘、情绪低落、食欲减退等,工作或学习效率低下。
二十四、什么是焦虑症
又叫做焦虑性神经症,它是指由于精神持续的高度紧张而产生的惊恐发作状态,表现出明显的植物性神经功能紊乱,并出现程度不一的头晕、心悸、呼吸困难、口干、尿频、尿急、出汗等躯体不适。这种现象在重大考试,如高考中容易看到。
二十五、什么是强迫症
又称为强迫性神经症,它是指强迫症状为中心的一种神经症,强迫症状就是主观上感觉到有某种不可抗拒、不能自行克制的观念、情绪、意向及行为的存在。虽然患者认识到这些毫无意义,但又难以控制和克服,从而导致严重的内心冲突并伴有强烈的焦虑和恐惧。比如,反复洗手、总担心房门未锁好、总有些念头挥之不去等。
二十六、什么是恐怖症
也叫恐怖性神经症,它是指对某些特殊环境或事物所产生的强烈恐惧或紧张不安的内心体验,并出现回避反应的一种神经症。其主要特点是对某一特定事物、活动或处境产生持续的和不必要的恐惧,并不得不采取回避得态度,不能自控。如异性恐怖症、人群恐怖症、动物恐怖症、学校恐怖症等。
二十七、什么是抑郁症
是指一种以持久的抑郁心境为主,并伴有焦虑、空虚感、疲惫、躯体不适应和睡眠障碍的神经症。其主要表现为:
1、自觉心情压抑、沮丧、忧伤、苦闷等。
2、对日常活动兴趣减退。
3、对前途悲观失望。
4、遇事往坏处想。
5、自觉懒散,精神不振,脑力迟钝、反应缓慢。
6、自我评价下降。
7、不愿主动与别人交往,但被动接触良好。
8、有想死的念头,但内心充满矛盾,烦躁,易激怒。
9、自认为病情严重,但又希望治好,要求治疗。躯体症状主要表现为:疲乏、头痛、耳鸣、心悸、胸闷、腹胀、便秘、失眠、多梦、食欲减退、注意力分散、记忆力下降等,而且这些症状可以因情绪改善而减轻甚至消失。
二十八、什么是疑病症
指由于对自己健康过分关注,而固执低怀疑自己患上了某些莫须有的严重疾病,并因此而引起烦恼和恐惧的一种神经症。其重要特征是对自己健康状况和身体某一部分功能的过分关注,怀疑自己罹患了某种躯体或精神疾病,其实与实际健康状况完全不符,即使得到医生的解释或客观诊断也不能消除其固有成见。
二十九、什么是人格障碍
指从童年或少年时期开始,并持续终生的显著偏离常态的人格。它是一种介于精神疾病于正常人之间的行为特征。常常表现为怪僻、反常、固执、情绪不稳定、不通人情、不易与人相处、常损人利己甚至损人不利己、以自己的恶作剧取乐,常给周围人带来痛苦或憎恶等,但它又不能归属于精神病范畴。人格障碍常常分为偏执型、情感型、分裂样、暴发型、强迫型、癔症型、反社会型等。较多见的有偏执型、强迫型、情感型人格障碍等。
三十、什么是偏执型人格障碍
它是以多疑敏感为主要表现的人格障碍。其特点是
1、& 多疑敏感,不信任别人,易把别人的好意当作恶意、敌意。
妒忌心强,对别人的成就、荣誉等感到紧张不安、挑衅、指责和抱怨。
3、& 易感到委屈、挫折、怀才不遇,常常产生攻击、报复之心。
骄傲自大,自命不凡,自尊心强,要求别人重视自己,追求权势。
主观固执、好诡辩、经常抗议、反对他人的意见,不易被说服,即使面对事实证据也是如此。
对别人缺乏同情心和热情,从不开玩笑,警惕性很高,常怕被人欺骗、暗算,处处提防他人,等等。
三十一、什么是强迫型人格障碍
它是指因刻意追求完美而过分自我关注、带有不完善感的人格障碍。表现为:
1、做事犹豫不决、优柔寡断、忧虑重重、谨小慎微、拘泥于烦琐细节之中。
2、做是要求十全十美,追求完美无缺,反复检查、修改,直到自己完全满意,否则会感到焦虑、紧张。
3、过于严格认真,具有强烈的自制心理和自控行为,对自己过于克制与关注,责任感过强,怕犯错误,思想得不到放松,按自己的想法要求别人,妨碍他人自由。
4、循规蹈矩、按部就班、墨守成规、不思变通,遇到新情况不能灵活处理,显得束手无策,呆板,缺乏兴趣爱好和幽默感,没有创新精神。
5、心里总是笼罩着一种不安全感,常处于莫名其妙的紧张和焦虑状态,平时焦虑、悔恨的情绪多,愉快、满意的情绪少。总之,这类患者的个性常常表现为刻板、固执、拘谨、单调、惰性、犹豫、克制,易发展为强迫型神经症。
三十二、什么是情感型人格障碍
它是指以情绪始终高涨,或始终低落,或时而高涨时而低落为主要表现的人格障碍。可以分为三种:
1、情绪高涨性人格障碍,其主要表现为:情绪高涨、精力充沛、精神振奋、喜好交往,善于谈笑,给人乐观、诙谐的感觉,对自己的能力评价过高,对周围环境的困难估计太低,做事常有大量的计划和设想,但缺乏深思熟虑、不够实际、有始无终,有时有明显的躁狂表现,因而又称为躁狂型人格障碍。
2、抑郁性人格障碍,其主要表现是:情绪低落、精力不济、精神不振、多愁善感、闷闷不乐、沉默寡言,对自己评价过低,对周围环境困难估计过高,对自己丧失信心,总是内疚自责,对一切不感兴趣,对生活充满悲观色彩,总是抱怨命运不好等。
3、双向(或称环性)情绪人格障碍,其主要表现是情绪变化不稳定,时而高涨时而低落,在一定时期内交替出现,具有明显的阶段性和两极性。情绪高涨时,表现为情绪高涨性人格障碍的异常人格特征;情绪低落时则表现为抑郁性人格障碍的异常人格特征
三十三、心情不好是不是患了抑郁症
抑郁症是一种以心境低落为主要特征的综合征。抑郁心境是一种忧伤、悲哀或沮丧的情绪体验,这似乎每个人都经历过,但并不是只要有抑郁体验就可视为抑郁症,只有抑郁心境发展到一定严重的程度,且持续相当长的时间,且已严重损害自身的社会功能时,才能考虑为抑郁症。
绝大多数抑郁症患者区分不开心情不快与抑郁症,其实二者是有很大不同的。心情不快是当事情出问题时感到难过或不满,并不意味着丧失明辨是非的能力。而患了抑郁症则可影响人的性格及其处世的态度。典型特征包括情绪低落,睡眠不良,丧失自尊心和明辨是非的能力等等。伴随而来的是疲惫不堪、精力不支、性欲减退、胃口不佳、体重下降、神经过敏、惊恐不安、脾气暴躁等,严重者甚至会出现自杀等极端自残的念头。
三十四、什么是情商
情商(EQ)又称情绪智力,是近年来心理学家们提出的与智力和智商相对应的概念。它主要是指人在情绪、情感、意志、耐受挫折等方面的品质。情商包括以下几个方面的内容:一是认识自身的情绪。因为只有认识自己,才能成为自己生活的主宰。二是能妥善管理自己的情绪。即能调控自己;三是自我激励,它能够使人走出生命中的低潮,重新出发。四是认知他人的情绪。这是与他人正常交往,实现顺利沟通的基础;五是人际关系的管理。即领导和管理能力。
情商的水平不像智力水平那样可用测验分数较准确地表示出来,它只能根据个人的综合表现进行判断。心理学家们还认为,情商水平高的人具有如下的特点:社交能力强,外向而愉快,不易陷入恐惧或伤感,对事业较投入,为人正直,富于同情心,情感生活较丰富但不逾矩,无论是独处还是与许多人在一起时都能怡然自得。专家们还认为,一个人是否具有较高的情商,和童年时期的教育培养有着密切的关系。因此,培养情商应从小开始。
三十五、情商与心理健康的关系
EQ就是情商,即情绪商数(Emontional
intelligence).1990年美国耶鲁大学心理学家彼得.萨罗维(Peter Salovey)和约翰.梅耶(Jone
Mayer)最先提出情商概念,指准确评价和表达情绪能力、有效调节情绪能力、运用情绪信息去引导思维的能力。1995年,美国戈尔曼(Daniel
Goleman)的著作《情绪智商》出版,系统地阐述了情绪智商的概念及其表现,并把它概括为五种能力:自我认知能力、情绪调控能力、自我激励能力、对他人情绪的识别能力、人际协调能力。此后,情绪智商引起广泛注意并越加流行。情商高的人,生活比较快乐,人生态度积极,人际关系和谐,不管做什么,成功的机会更大。情商与心理健康概念相近,标准相似。情商体现在心理健康的指标上,综合而言,就是心理健康水平的具体体现。情商不是遗传的,而是社会实践中随着人生经验的丰富、学习的进步而增长。心理健康的人就是高情商的人。
三十六、如何对待竞争
当今社会,是一个充满着竞争的社会。竞争,是使人们充满希望,朝气蓬勃,发挥才能,克服惰性,促进社会进步和发展的催化剂。但是竞争也容易使人心理压力过大而产生焦虑、情绪紊乱、身心疲劳等问题,甚至极端者会导致情绪消沉、抑郁症、精神变态等。那么,在当今这个充满竞争的社会里,如何才能保持心理的健康呢?
1、正确认识竞争。认识到竞争的不可避免,培养展示才干的积极进取精神,更要在思想上做好万一失败坦然接受的准备。
2、恰当评估自己。努力缩小理想和现实的差距,既不好高骛远,又不妄自菲薄,正确认识自己是制定切实可行的目标的首要条件。
3、审时度势,扬长避短。人有多方面的需求、兴趣和才能,应当在实践中注意发掘,这方面竞争失利,也许那方面却成功了,“柳暗花明又一村”,这样能增加成功的机会,打下进一步发展和取胜的基础。
4、坦然面对暂时的失败。“失败乃成功之母”,如果能从挫折中吸取教训,或者在竞争中学到知识,增长才干,那么失败将成为成功的新起点。
三十七、上网成瘾是不是心理有问题
自从因特网闯入人类世界,许多人都迷上了它,更有甚者,有些人上网成瘾,几乎每天都要上网几个小时,一天不上网,心里空落落。
心理学家对这些上网成瘾的人做了“解剖”,原来他们中大多数是患有“社交恐惧症”,其表现为在社会活动中不愿或不敢与他人交往,程度轻重有很大差别。有人是自我保护意识太强,怕别人发现自己的弱点;有人属于挫折性恐惧,因为某些原因而对某些场合某些人存在或强或弱的恐惧心理;较严重的则是见生人就脸红紧张,说不出话。
网络给传统人际关系带来的冲击是史无前例的,传统的人际交往都是“事实”的,很难想像与一个性别不清、职业不明、年龄不知的人交往,而网络把人际交往带入一个完全虚幻的空间。在网上,人们可随心所欲地“打扮”自己,“创造”自己,而不用顾虑被人发觉。网络的这一特性不知不觉中满足了人与生俱来的渴望参与、合群的原始动力。
明白了上述道理,有上网瘾的人就不妨检查一下自己,是否是个“社交恐惧症”患者?如果是,那老躲在网上也不是解决的办法——终究还是要回到现实生活中来的,还是想法子克服它为上。
三十八、如何判断是否患上“网络成瘾症”
网络成瘾症自我诊断标准:
1、上网已经占据了你的身心。
2、只有不断增加上网的时间和投入程度才能感到满足,从而使得上网的时间比预定时间长。
3、无法控制自己上网的冲动。
4、每当因特网线路被掐断或由于其他原因不能上网时,会感到烦躁不安或情绪低落。
5、将上网作为解脱痛苦的唯一办法。
6、对家人或亲友隐瞒迷恋因特网的程度。
7、因为迷恋因特网而面临失学、失业或失去朋友的危险。
8、在投入大量金钱、时间、和精力时有所后悔,但第二天却仍然忍不住还要上网。
9、因为长时间迷恋因特网导致睡眠节律紊乱(如昼夜颠倒)、倦怠、颤抖、视力减退、头痛、头晕、食欲不振等躯体症状。
概括来说是:无节制地上网、不上网时情绪低落、无愉快无兴趣;生物钟紊乱、食欲下降、思维迟缓;不愿与人交往等。如果一个人上网符合上述标准,但没有影响到正常工作、学习和生活,没有伴发精神症状、躯体症状、心理障碍及阶段反应,只能称为网迷,但是需要一定心理干预,否则就会进一步发展成为网络成瘾症。如果有4项或4项以上表现,同时每日上网时间大于4小时以上,一周上网时间大于5天,并已持续一年以上,并且伴有精神症状、躯体症状,那就表明你患上了“网络成瘾症”。
三十九、大学生如何矫治网络成瘾
1、培养自己对所学专业的热爱,努力学习专业知识。尽管社会需要复合型人才,但专业知识仍是大多数学生将来求职立业的基础,乐业才能把专业学好,才会生活得充实。
2、丰富自己的业余生活,培养广泛的兴趣,多参加社会实践,用其它爱好和休闲娱乐方式转移注意力,冲淡网络的诱惑。大学生要特别注意体育锻炼,这不仅有利于身体健康,也有益于心理健康及预防矫治网络成瘾。
3、与亲友、老师、同学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在现实生活中获得大家的理解与支持,和他人相处,要克服凡事要完美的个性。给自己和他人留些空间,要多用欣赏的眼光看世界,学会去爱,从而促使自己拥有博大的胸怀,获得别人的尊重与信任。
4、明确上网目的,限制上网时间。网络内容丰富,信息海量,缺少明确目标,则极易被网络牵着鼻子走,导致网络成瘾。
5、培养自己的意志、品质,增强自我约束能力,要加强对不良情绪的调节,保持健康的情绪。克服网络成瘾是一个艰苦的过程,没有良好的意志、品质,很难戒除。
6、寻求心理咨询。心理咨询师会根据成瘾者的痴迷程度,用专业的语言引导其认识网络成瘾的形成原因危害,实施心理矫治。
四十、什么是心理咨询
心理咨询是运用心理学的原理和方法,帮助来访者解除心理问题,维护和增进心理健康,促进个性发展和潜能开发。心理咨询在维护人的心理健康,应付应激事件,克服不良习惯,建立良好的社会适应行为方面意义重大。
四十一、高校心理咨询的对象
大学生活期间,遇到成长烦恼、心理困扰或挫折的正常人。
四十二、心理咨询的目的
心理咨询的目的是助人自助。即帮助当事人学会依靠自身的力量去解决自己的问题。也就是说,心理咨询是授人以“渔”,而非授人以“鱼”。
四十三、心理咨询的模式
心理咨询遵循的是教育模式与发展的模式。咨询的对象不是病人,而被认为是在应付生活中的压力和任务方面需要帮助的正常人。心理咨询工作者的任务就是教会他们模仿某些策略和新行为,从而能够最大限度地发挥自己已有的潜能,或形成更为适当的应变能力。同时,心理咨询工作者也把咨询对象看成发展中的个体,重视协助他们扫除成长中的障碍,使其得到充分的发展。
四十四、心理辅导老师做些什么事
好的辅导老师不会试图为你解决问题,那样只会造成你的依赖心理。他们会教你如何更有效地应对问题,指导你在生活中创造更多的乐趣,善用自己的优点,成就自己的理想。
辅导老师都经过训练,能听出信息的含意,并协助你倾听内心的声音。他们会与你一起探讨你的思想、感受及行为,并引导你拟定自己的解决方案。他们的最终目的在于教导你如何成为自己的心理治疗师,即心理咨询是助人成长而不是代替人成长。
心理咨询还有一个很重要的特点就是具有保密性。辅导员老师有良好的职业道德修养,故在辅导过程中你要和辅导老师合作。你必须告之你想从生活中得到什么,指出你想改变的方向,以及在自我了解方面你想要进行到何种程度,把辅导视为一个自我发掘的过程,从所获得的新资讯来作出新的决定,采取有效的行动方法。
辅导老师可能一开始与你讨论你生活中的隐私,你会感到不自在,当信任感逐渐增加时,你会比较愿意敞开心胸,分享你的想法和感受。
总之,你从辅导中得到的收获,视你在辅导过程中投入程度而定。
四十五、到心理咨询室寻求咨询,应注意那些问题
如今中国社会竞争日趋激烈,在改革开放中人们的旧有生活方式与观念不断受到冲击与碰撞,心理问题越来越多。心理健康教育中心在大学已比较普遍,也有越来越多的人到中心心理咨询室去找老师探讨遇到的心理困扰。寻求心理咨询,已渐渐被许多人所接受,心理保键问题得到了多方面的重视。那么,去心理咨询室,应注意那些问题呢?
1、想好开头说什么。有些同学一见到老师后情绪波动很大,不知从何谈起,浪费了许多时间。事先想好“开场白”,几句话就能进入主题。
2、把心理老师看作是一个特别亲密的朋友。心理问题,大多要有情感上的倾诉,这是咨询者和老师的共同愿望,一点儿也不矛盾,且老师会对你的“泄密”给予绝对的保密。因此,面对心理老师,尽可能敞开心扉。倾诉要有所节制。人在激动时易失控,一肚子的烦恼和苦水恨不得全都倒出来,从时间上考虑,你的倾诉在10-30分钟即可。
3、“有问必答”比“拐弯抹角”更利于沟通。一些人存在种种顾虑,有的人说到一半时忽然又后悔了,改变了主题;有些人因怕露丑、害羞等原因不肯说关键的问题,这都不利于达到医治心病的目的。对老师的提问最好是有问必答,使老师的分析、判断更准确。
4、不必过分地关注自我的表现与形象。咨询不是求职或与任课老师或上级领导谈话。心理老师并不大关心你表层的东西,而是更注重解决你的心理问题。在与心理老师的谈话中,你要尽可能地放松一些,不要在说话中过多考虑方式方法和技巧。有话直说,“开门见山”最好。
5、防止就事论事地纠缠于细节之中。有些人生怕心理老师不了解自己的经历与问题的发生、发展和现状,用大量时间去讲述一件事的细节,其实,这是不必要的心理老师更关注你的思想观念及对问题的认识。对于事情的叙述,先可大致讲一讲,然后等老师提问再说。
6、不要期望由心理老师给你“决策”。比如与恋爱对象是否继续保持关系等问题,不少咨询者希望心理老师给一个明确的答复。而心理老师的职业准则恰恰是避免这种不能完全负责的“硬性指导”。他们只能给你讲些观点和道理,启发、疏导你的“症结”,最后的大主意还得由你自己拿。
7、不要希望一次咨询就“根治”。解决心理问题往往要有一个过程,那种希望“一点通”、“仙人指路”的走捷径时想法是不现实的。如果与心理老师面谈不便,还可以电话、书信交流。
8、心理问题不要等成了“心病”时才去寻求解决。现实中,心病不算病的观念还很有市场,不到万不得巳,人们似乎还不愿与心理医生打交道。其实预防心理疾病与心理疾病的及早治疗更为重要,在“心理才感冒,还未发高烧”时就应该去找心理医生或心理老师了。
9、对于有关“性”的问题,最好能找同性别的老师。尽管心理老师在咨询时有严格、严肃的科学态度,但涉及到“性”的问题,同性之间说话更为方便和深入些。退一步说,如果找不到同性老师,向异性心理老师谈“性”的问题也是可以的,不必过分紧张。在心理老师眼里,来咨询的学生的性别是无关紧要的。
已投稿到:
以上网友发言只代表其个人观点,不代表新浪网的观点或立场。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恐惧抑郁症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