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找爱滋病查血清能查艾滋病吗诊断研究的最新科学论文

*健康问题描述(发病时间、主要症状、症状变化等)
提问的越详细,医生回答的越清楚哦
请输入问题描述,10-500个汉字。10/500
曾经治疗情况和效果:有无
描述治疗情况(如没有点击无)并想得到怎样的帮助
请输入问题描述,0-500个汉字。0/500
*性别:男女请选择性别
*年龄:请正确填写:如:22 或22岁
上传影像图片
每张图不超过 2 MB,格式:支持 gif , jpeg ,jpg
手机号码:
√保密,免费获得医生回复短信格式错误
如果,染上艾滋病,去查血清,就能查出来吗?
如果,染上艾滋病,去查血清,就能查出来吗...
如果,染上艾滋病,去查血清,就能查出来吗?你好,张医生,我想问,如果染上艾滋病,去医院查个,血清,和分泌物就可以,查出来吗?
共4条医生回复
因不能面诊,医生的建议仅供参考
职称:护士
专长:妇产科
&&已帮助用户:12512
问题分析:您好;像您说的这种情况如果有可疑行为,应该在该行为为3个月后通过检查血清等一般就可确定是否被感染,过早检测容易造成假阴性,意见建议:为了避免感染艾滋病,建议禁止进行高危性行为(主要指同性恋、双性恋、静脉吸毒和性乱行为。)
职称:主治医师
专长:内科
&&已帮助用户:769
问题分析:你好!有过高危行为的人,担心是否感染AIDS及其他传染性疾病,可以通过验血而查出。意见建议:建议选择疾病预防控制中心或防疫站的艾滋病科就诊检查,明确诊断,消除担忧。更重要的是以后要更多地了解传染病预防知识,洁身自好,避免自己或他人被传染。
送人玫瑰手留余香,若我的回复对您有点帮助,麻烦您点击“友用”,它是您给我的最好回报。谢谢!
职称:护师
专长:皮肤科
&&已帮助用户:782
问题分析:是的,艾滋病的检查现在主要有病毒检测和抗体检查,抽血就是血清学检查抗体的,如果感染了艾滋病,抗体就是阳性的。意见建议:艾滋病的检查一般的医院就可以检测,结果一般半个小时就可以出来,不过艾滋病的有窗口期为3-6个月,高危接触后最好在3-6个月检测。
职称:医生会员
专长:内科
&&已帮助用户:91759
问题分析:你好,艾滋病感染以后是可以通过抽血做艾滋病抗体检查来确诊的。如果你爱人是感染了艾滋病并且传染给了你,到医院抽血检查肯定能检查出来。意见建议:艾滋病是性传播疾病,容易通过性接触感染,但是不一定会传染艾滋病,毕竟艾滋病还不是很常见,但是小心驶得万年船,可以到医院化验一下各种性病。
大家都在搜:
医生在线 - 免费健康咨询
体内病毒难以清除,容易复发,需要抗病毒治疗
危害身体健康,危害家庭和谐、危害个人、危害家庭、危害后代
病毒疣初期为淡红色丘疹,渐成菜花状、鸡冠状、乳头状;容易传染
病毒疣感染后,约潜伏四个月左右发病、多见于青少年。感染性强
艾滋病相关标签
艾滋病,即获得性免疫缺陷综合征,英文名称AcquiredImmuneDeficiencySyndro...
免费向百万名医生提问
填写症状 描述信息,如:小孩头不发烧,手脚冰凉,是怎么回事?
无需注册,10分钟内回答
百度联盟推广
搜狗联盟推广
专家在线免费咨询
评价成功!新功能、新界面、新体验,扫描即可下载生物谷APP!
>> 【深度盘点】2015年度艾滋病领域突破性研究进展
【深度盘点】2015年度艾滋病领域突破性研究进展
来源:生物谷
目前,全世界有3500万人携带艾滋病毒,大多数需要艾滋病药物的人并没有条件进行治疗。2001年全球新增340万HIV感染病例,而2013年新增病例降低了38%,为210万人;其中75%的感染者主要集中在15个国家,比如在撒哈拉以南的非洲,尼日利亚、南非和乌干达三个国家的新增艾滋病感染人数占总数的48%。
在过去的几年里,因艾滋病死亡的人数降低了20%。根据联合国艾滋病规划署的报告,人类有望于2015年后终结艾滋病的流行,并在“2030年终结艾滋病”。为了实现这一愿望,全世界各国政府、组织机构都需要共同努力,当然这其中也缺少不了不断从事艾滋病研究的各位科学家们。
<FONT color=#ff年12月1日是第28个“世界艾滋病日”,今年活动的主题仍是“行动起来,向‘零’艾滋迈进”(英文主题为Getting to Zero),副标题为“合力抗艾,共担责任,共享未来”,那么,小编在此为大家盘点2015年艾滋病研究领域的突破性研究。
试想当一个行李箱在颠簸的旅途被碰开时,箱子中整理的衣服会洒落一地;而类似尴尬的事情就好比是你的手提箱在该打开的时候死活打不开。上述比喻说明了HIV-1衣壳对于HIV-1的重要性,衣壳是保护HIV-1的保护性“胶囊”,一旦病毒进入机体细胞中其必须分解,在合适的地点和合适的时间释放出病毒核酸。
近日,发表在国际杂志PNAS上的一篇研究论文中,来自美国德克萨斯大学健康科学中心的研究人员通过研究表示,至今科学界关于HIV-1病毒衣壳在感染细胞中什么情况下会分解依然存在争议,而本文研究中我们就揭示了一种名为PF74的HIV-1抑制剂以及宿主蛋白CPSF6如何同病毒衣壳表面的小槽相结合来抑制衣壳的分解,进而抑制病毒的感染和传播。
Ivanov博士说道,我们认为清晰地解析该过程或可帮助开发治疗HIV-1感染的新型靶向疗法,文章中利用X射线晶体学技术我们清楚地观察了结合HIV-1衣壳的蛋白质CPSF6的三维结构。
近日,著名国际期刊nature在线发表了意大利科学家的一项最新研究成果,他们发现人类免疫缺陷病毒类型1(HIV-1)倾向于整合在靠近宿主细胞核核孔的核膜区域,选择在这部分区域进行活跃转录的基因进行整合。这项研究或为阻断HIV-1病毒的宿主基因组整合相关研究提供重要线索。
人类免疫缺陷病毒(HIV)是一类感染人类免疫系统细胞的慢病毒,属于逆转录病毒的一种,至今仍无有效的治疗方法能够完全治疗这一致命性传染疾病。HIV病毒能够破坏人体免疫力,导致免疫系统失去抵抗力,从而导致各种疾病以及癌症发生,最终使病人免疫系统全线崩溃,获得艾滋病。
对于HIV及其他逆转录病毒来说,病毒DNA整合到宿主DNA的过程是它们生命周期中关键性的一步。长期研究表明人类免疫缺陷病毒类型I(HIV-1)倾向于整合在宿主细胞转录活跃的基因区域。但病毒究竟为什么在宿主细胞所有转录活跃的基因中只选择特定的一些基因进行整合,原因仍不清楚。
近日,抗逆转录病毒疗法(ART)已经被证明为艾滋病毒感染者的救命疗法;然而,对大多数感染艾滋病毒的人来说这种疗法是必须终身使用的,并且随之而来的是个人生活、经济和健康等方面出现的问题。我们研究的主要目标是寻找一种治愈艾滋病的方法,这种方法既能从艾滋病毒感染者的身体中清除病毒,又能抑制艾滋感染者体内病毒水平,并且在不用每天通过ART治疗的情况下保持极低水平的病毒含量。
在新视角的一篇文章中,国家过敏症和传染病研究所(NIAID)的主任 Anthony S. Fauci和他的同事们描述了艾滋病毒如何在人体内持久存在,为什么治疗它们是如此艰难。
此外,在没有每日ART治疗的情况下,研究当前的治疗策略旨在消除或控制病毒,包括使CD4 + T细胞对艾滋病毒产生抵抗力和提高宿主抗感染免疫能力,作者说,更好的了解病毒如何在体内有持久存储池及治疗干预病毒措施的影响,对艾滋病毒感染的长期控制成功的治疗策略发展是至关重要的。
自从1984年免疫缺陷病毒(HIV)是造成艾滋病的原因以来,已经有超过100次艾滋病疫苗进入了临床试验阶段,然而皆以失败告终。Robert Gallo在国家癌症研究所工作时在《science》上发表了4篇文章利用严格的数据论证了HIV与这一全球流行性疾病之间的关系,自此以来,关于HIV的疫苗研发的努力源源不断。然而,如今领导国家人类病毒所(IHV)的Gallo教授却始终以一个旁观者的身份看待整件事情。
Gallo研究组正在与Profectus BioSciences公司合作研发一类保护期长达15年的新型HIV疫苗,Profectus BioSciences公司是从IHV分离出来的一家生物科技公司。在I期临床试验中,他们招募了60名志愿者测试该疫苗的安全性与免疫反应。该疫苗被叫做“full-length single chain”。“这个名字真糟”-Gallo直接地说道。
这一疫苗包括一类HIV表面蛋白gp120,gp120可以与淋巴细胞表面CD4受体结合,并能够使病毒“悄悄滴”与第二个受体-CCR5结合。当两个受体均被结合之后,HIV便能够成功感染细胞。IHV的疫苗主要用于诱导tine产生针对gp120的特异性抗体,阻断病毒与CCR5的结合能力,从而中断病毒的感染。该疫苗的研发主要由IHV的George Lewis领导。
目前治疗个体HIV感染的最大障碍就是病毒可以在许多由休眠免疫细胞组成的细胞库中隐藏起来,而科学家们普遍认为HIV并不会在这些休眠的免疫细胞中复制,因为病毒必须依赖有活性的细胞器才能生存;而近日刊登在国际著名杂志Cell上的两篇文章中,来自美国国家过敏症和传染病研究所的研究人员通过研究发现,HIV可以通过自身来控制病毒是否进行复制,而潜伏期刚好可以给病毒的生存提供基础,相关研究或可揭示为何唤醒潜伏免疫细胞的HIV治疗策略会最终失败。
在第一篇研究中,研究者表示,当细胞从感染阶段过渡到其它阶段时HIV都会抑制处于活性状态,通过利用计算机模型技术,研究者发现名为Tat的HIV蛋白可以作为病毒开关的控制器,而且通过控制Tat蛋白的水平会持续性改变病毒的状态;相反修饰宿主细胞的状态对病毒的潜伏期没有任何影响。
为了证实研究者的发现,他们利用合成生物学技术将病毒和细胞进行了有效分离,从而直接来控制Tat蛋白,结果发现改变Tat蛋白的水平可以有效开启或关闭病毒的活性,但激活或释放宿主细胞活性却对病毒复制没有任何影响。
近日,刊登在国际杂志PNAS上的一篇研究论文中,来自蒙特利尔大学等处的研究人员通过研究鉴别出了一种新型途径,其可以利用一种“开瓶器”来驱动HIV病毒暴露其敏感“部位”,从而使得机体免疫细胞杀灭受病毒感染的细胞。该项研究揭开了一条抵御HIV感染的新思路,同时为开发新型疫苗来抑制HIV的传播提供了新的线索。
研究者Andres Finzi说道,我们发现感染HIV-1的个体机体中存在天然产生的抗体,可以潜在杀灭受感染的细胞,我们只需要添加一种分子开关,给予一点点“推动力”就可以使其发挥作用,而这种分子开关就可以扮演开瓶器的角色,来促进病毒暴露出被抗体识别的部位,从而刺激免疫细胞攻击受感染的细胞。
早期研究中,研究者发现,通过基因突变使蛋白Nef和Vpu失活时,HIV-1患者的血清就可以促进感染细胞的消除,这两种蛋白对HIV-1非常重要;然而在实际情况下,引起大部分感染的病毒HIV-1仍然会拥有上述两种蛋白,使其作为病毒的守卫,那么科学家们又该何去何从呢?研究者表示,通过向患者机体的细胞表面添加一种分子开关JP-III-48,其就可以冒充CD4蛋白,CD4蛋白位于T淋巴细胞表面,可以促进免疫细胞被HIV所感染。
天然免疫反应对于HIV-1的传播与致病过程中具有重要的作用,而HIV-1本身也进化出一系列机制逃逸ISG(IFN stimulated genes)的免疫反应。最近的一些研究发现天然免疫细胞内部可能存在一种或多种信号通路用于识别HIV-1的特征性分子物质,并引起下游的免疫反应,比如IFN的表达。
众所周知,树突状细胞(Dendritic Cell,简称DC)是天然免疫的重要屏障,也是连接天然免疫与后天免疫的重要纽带。人类的DC由于存在一类叫做SAMHD1的磷酸水解酶蛋白,因而能够降解胞内的核酸物质,从而使得DC本身对HIV-1十分耐受。之前的研究通过向DC内部导入一类HIV-2/SIV 分泌的Vpx蛋白(可以促使SAMHD1的泛素化与水解),从而成功诱导了DC的HIV-1感染效果。该实验证明这一条件不仅能够促使HIV-1在细胞内部的增殖,而且也能够促使细胞分泌IFN。
对于IFN的产生,之前的研究报道了很多相关的信号通路,而其中十分重要的一类是cGAMP合成酶对DNA的识别引起的IFN的表达。尽管之前有研究发现cGAMP能够参与HIV-1的天然免疫反应,但HIV-1相关的PAMP与cGAMP是否存在直接的相互作用仍不清楚。最近,来自美国Sanford-Burnham医学研究所的Sumit K. Chanda课题组在《Cell》杂志发表了他们对于这一问题的最新研究成果。
近日,刊登在国际杂志Nature Structural & Molecular Biology上的一篇研究报告中,来自杜克大学的研究者在HIV研究领域取得了突破性的成果,他们通过研究开发了一种的3D“设计师”蛋白,一旦将这种蛋白注射入HIV患者机体中,就会帮助患者机体免疫系统较好地制造抗体来抵御HIV的侵袭。
目前全球超过3500万人感染HIV,而且每年都会有200万人死亡AIDS;一旦个体感染HIV,抗逆转录病毒药物可以抑制感染者机体病毒的复制,但仅有疫苗才可以阻断HIV在不同个体间的传播;疫苗可以通过诱发机体免疫系统制造抗体蛋白来抵御病毒感染,这些抗体会帮助机体抵御外来病毒,然而在HIV患者机体中病毒总会“欺骗”机体来得以存活繁衍。
HIV可以将其遗传物质掺入宿主细胞的DNA中,其会拦截宿主细胞的复制机器,驱动复制机器来帮助制造更多的病毒拷贝,早在20世纪90年代,研究者就发现一部分感染HIV的个体的机体中会产生特殊抗体来帮助其机体抵御不同毒株的侵袭。这种广谱型中和性抗体会固定在病毒表面,就好象锁和钥匙一样,从而抗体就会抑制病毒侵染其它细胞。
近日,一篇发表在国际杂志Science上的研究论文中,来自贝丝-以色列-迪肯尼斯医疗中心 ( Beth Israel Deaconess Medical Center )的研究人员通过研究开发出了一种新型的HIV-1疫苗方案,其包含了一种由纯化的包膜蛋白增强的病毒载体,这种新型疫苗可以为一半已接种的非人类灵长类动物提供完全的保护作用,来帮助抵御猴免疫缺陷病毒(SIV)的六重攻击,SIV是一种和HIV类似的可以感染非人类灵长类动物的病毒。
基于临床前的研究数据,这种新型疫苗策略的HIV-1版本目前正在进行1/2a阶段的国际临床研究;研究者Dan H. Barouch说道,此前我们研究发现,基于腺病毒载体的HIV-1候选疫苗可以针对SIV提供部分保护作用,而本文中研究者进行了两项最新研究,他们评估了由纯化的包膜蛋白增强的26型腺病毒(Ad26)载体疫苗给机体提供的保护效力。
相关研究结果表明,病毒载体的启动外加包膜蛋白的增强作用会给一半已接种的动物提供完全的保护作用,而这明显地改善了此前的研究结果;此外这种新型疫苗还会增加保护机体的程度以及抗体反应的多功能性,而且在病毒载体Ad26启动后包膜蛋白也会发挥其潜在的功能。
全球约有35万HIV感染者,而HIV一直在不断地适应并发生变异。为了应对这一情况,科学家们试图找到清晰的HIV关键蛋白质,并解释其在病毒生命周期至关重要的作用。有了蛋白质的清晰图像,科学家们能够更好地了解身体如何对抗病毒,以帮助未来生产新的,更有效的抗病毒药物。在最近几年,科学家已经使用各种技术来确定HIV衣壳蛋白的结构。
Stefan Sarafianos是密苏里大学医学院分子微生物学和免疫学副教授,他和他的团队一直在确定衣壳蛋白在自然状态下的的详细结构图像。衣壳充当HIV病毒的“隐形斗篷”:病毒正在一个敌对的环境中复制的时候,它能帮助隐藏病毒的遗传信息。衣壳的稳定性微改变是感染成功的关键:太稳定的衣壳外壳,内部的“货物”就永远不会被正确传递;不够稳定的衣壳,其内容物会被身体的免疫防御检测,触发抗病毒反应。所以说衣壳的稳定性是攻克HIV一个关键。
Sarafianos和他的团队创造了一个目前最完整的HIV衣壳蛋白的模型。研究小组使用了一种名为X射线晶体学技术(X-ray crystallography)来解开蛋白质的秘密。通过集合蛋白的多个副本图片,他们拼接成有模式的晶格。随后,他们在晶体上打出高功率X射线束。通过摸索分析X射线在打到蛋白时候发生何样的散射,研究人员制作出蛋白质的3D图。“但这个3D图没有意义,一直到我们制作出蛋白质的原子模型,能匹配这个3D图,”Karen Kirby,本文的作者说道。
近日,刊登在国际著名杂志Science上的一项研究报告中,来自杜克大学等处的研究者通过研究揭示了为何艾滋病病毒疫苗试验联盟(HVTN)505临床试验中使用的候选疫苗不能够有效保护机体抵御HIV的感染,尽管其可以潜在诱导机体产生抗HIV的抗体,这种特殊疫苗可以刺激抗体识别HIV及肠道中发现的微生物(部分是机体的微生物组成员)。
研究者表示,这些抗体的出现是因为疫苗会增强机体对肠道微生物存在的抗体效应,这或许可以帮助解释为何HVTN 505候选疫苗并不能够很好地发挥作用;然而理解候选疫苗不能保护机体抵御HIV感染的机制或许可以为后期HIV疫苗的研究提供很好的思路和线索。
HVTN 505的研究利用了一种疫苗临床研究方案,即志愿者通过原始或最初的疫苗进行接种后随即进行第二次加强疫苗注射;这项研究中,研究者检测了接受原始增强疫苗参与者的样本,结果发现,大部分疫苗诱导的抗体都可以识别HIV的表面蛋白gp41,但这些抗体并不能够中和HIV,相反这些抗体具有多反应性并且可以识别常见细菌的蛋白,比如大肠杆菌等。研究者指出,这种多反应性仅可以促进靶向作用gp41的无效抗体的产生,而这些抗体并不会有效中和HIV。
发表于国际杂志EbioMedicine上的一篇研究报道中,来自利物浦大学的科学家通过研究发现,尽管HIV患者对疗法反应较好,但HIV仍然可以在患者机体中旺盛地生长。
在疗法期间,HIV会在免疫细胞中隐藏,病毒往往会通过将其自身的遗传信息插入到免疫细胞CD4 T淋巴细胞的DNA中来在细胞中繁殖。文章中研究者对进行长达14年连续疗法的HIV患者进行研究,测定了患者机体中CD4细胞中含有的整合HIV的水平,同时对比了治疗不同时间段的患者机体HIV的水平变化。
结果研究者发现,丛治疗1年至14年里,整合入CD4淋巴细胞的HIV的水平并未减弱,每当CD4细胞复制产生更多细胞时,HIV就会进行自身的增殖,该过程被认为是HIV的静默复制过程,意味着病毒并不需要进行自我复制,而是产生更多新型的病毒颗粒从而感染更多的CD4淋巴细胞。
给HIV患者施用抗逆转录病毒的疗法会阻断新病毒的产生,并且抑制CD4 T淋巴细胞的感染和死亡以及AIDS的进展。过去30年的HIV抗逆转录病毒疗法对于很多患者而言的确将患者机体的病毒控制在了一定的水平之下,并且可以维持患者长久健康的生活,而且研究者也认为在进行了许多年的成功治疗后,患者的机体就会有效清除病毒。
波恩大学的研究人员发现细胞在体内如何找到逆转录病毒的遗传物质。免疫缺陷疾病艾滋病的病原体HIV-1病毒也属于这一组。同时,HIV病毒似乎绕过这一重要防御机制。研究人员将研究结果发表在著名的《自然免疫学》杂志上。
免疫系统的第一道防线是对病原体的先天免疫。它基于一种专门的传感器蛋白受体,这些受体能检测异质结构,例如细胞壁成分的细菌或病毒的遗传物质。被称为cGAS的细胞分子充当一种遗传物质的传感器。当cGAS检测到病毒DNA时传感器就会马上感受到,之后免疫系统被激活,细胞及其相邻部分会立即对抗病毒感染。
许多病毒的DNA是双链结构:它由两条彼此环绕的线型结构组成,像两条缆线环绕在一起一样。迄今为止,人们一直认为cGAS只能识别这样的双链DNA。相比之下, HIV-1逆转录病毒的遗传物质由RNA组成。RNA与DNA密切相关,然而RNA是单链结构。如果在人类细胞中逆转录病毒不断复制那么RNA就会转录成DNA,但这仍然是单链结构。同样一个巨大的发现是cGAS也可被 HIV-1病毒激活。
-逆转录病毒(比如HIV)如何在宿主中进行扩散,目前科学家们并不清楚,近日,来自耶鲁大学的研究人员通过研究设计了一种方法,可以在活的有机体中实现对HIV扩散过程的观察,相关研究刊登在了国际杂志Science上,文章中研究者成功观察到了HIV如何到达并且在小鼠淋巴结中实现扩散的过程。
研究者Walther Mothes教授说道,我们所观察到的病毒的扩散方式和人们想象中并不相同,实验中我们对小鼠机体中荧光标记的病毒进行追踪,利用复杂的成像技术来捕捉病毒颗粒结合巨噬细胞的过程,这一结合过程是通过位于淋巴结表面的粘性蛋白来完成的。
研究者表示,捕获的病毒颗粒可以向一种罕见类型的B细胞开放,随后病毒颗粒就会将自身吸附于这些B细胞的尾部,并且被拖入淋巴结内部,在一至两天内这些B细胞就会同组织建立稳定的联系,从而促进病毒的完全传递。研究者所拍摄的视频中就描述了一种潜在的途径来帮助抑制HIV感染患处周围的组织,如果研究人员可以开发出一种阻断HIV利用粘性蛋白来结合巨噬细胞的方法,那么病毒的扩散传播就会被抑制。
近日,一项发表于国际著名杂志Cell上的研究论文中,来自墨尔本大学等处的研究人员利用一种新技术向开发潜在有效的HIV疫苗的道路又迈进了一步。文章中,研究者使用了一种类似的系统生物学的工具—系统血清学方法(Systems Serology),该方法将实验和计算分析相结合,可以对开发有效HIV疫苗所需的机体复杂免疫反应进行有效梳理。
文章第一作者Chung表示,这项新型技术可以为我们提供一种空前的深度来帮助理解机体潜在保护性免疫反应的发生机制;抗体是抵御诸如HIV等病毒的重要免疫系统组分,其可以利用多种不同的武器和机制来杀灭病毒,但研究者目前并不清楚是什么样的免疫反应或者组合来帮助机体诱导抵御HIV的免疫力的。
为此,研究人员采用了一种名为系统血清学的方法揭示了独特的基于疫苗的诱导抗体指纹,其可以突出已知的或新型的标志物来帮助保护个体抵御HIV的感染,目前全球大约有3400万人都是因为HIV相关的疾病而死亡,截至到2014年底,全球大约有3690万人感染HIV,其中大约有200万人都为HIV1型感染患者。(生物谷)
本文系生物谷原创编译整理,欢迎转载!转载请注明来源并附原文链接。更多资讯请下载
更多阅读请点击:
2015生物谷年终盛典
现已隆重上线!
点击:查看更多2015年终回顾!
...(全文约12211字)
旗下网站: |
Copyright&2001- 版权所有 不得转载.信息检索结课大作业_百度文库
两大类热门资源免费畅读
续费一年阅读会员,立省24元!
信息检索结课大作业
上传于||文档简介
&&信&#8203;息&#8203;检&#8203;索&#8203;结&#8203;课&#8203;大&#8203;作&#8203;业
阅读已结束,如果下载本文需要使用1下载券
想免费下载本文?
下载文档到电脑,查找使用更方便
还剩21页未读,继续阅读
你可能喜欢  【摘 要】随着艾滋病感染患者的增多,为适应艾滋病大规模筛查和尽量早期诊断治疗的需要,目前艾滋病检测技术向着简易、快速、" />
免费阅读期刊
论文发表、论文指导
周一至周五
9:00&22:00
HIV病毒分子生物学检测技术最新进展
2013年12期目录
&&&&&&本期共收录文章20篇
  【摘 要】随着艾滋病感染患者的增多,为适应艾滋病大规模筛查和尽量早期诊断治疗的需要,目前艾滋病检测技术向着简易、快速、可靠的方法的方向发展,HIV核酸检测的灵敏度和特异性显著提高,缩短检出HIV的窗口期,在艾滋病早期诊断和治疗以及艾滋病的预防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是HIV实验室诊断发展的主要方向。本文对HIV核酸检测的各种技术原理、特异性、可靠性及临床实用性的前沿研究进展进行综述。 中国论文网 /6/view-5004271.htm  【关键词】HIV病毒;分子生物学检测;进展   艾滋病病毒(HIV)主要侵袭人体免疫系统,导致人体免疫缺陷发生多种感染疾病或肿瘤。艾滋病的不可治愈及其快速传播使患者不断增多,2012年全球感染总人数已达3900万人,中国近半艾滋病病毒感染者尚未发现,为了防止艾滋病的大规模流行,艾滋病的检测工作越发重要。目前筛查的免疫学方法,由于灵敏度低,漏检窗口期和新近感染病毒的感染者,而以核酸检测为代表的分子生物学技术,灵敏度和特异性均显著提高,明显缩短检出病原体的窗口期,是HIV诊断方法和诊断试剂持续发展的主要方向,对遏制艾滋病的传播蔓延有重要意义。   1 HIV生物学特性   HIV呈圆形或椭圆形,直径900~140nm,外层为类脂包膜,成分是外膜糖蛋白(gp120)和跨膜糖蛋白(gp41),核心由RNA逆转录酶、DNA多聚酶和结构蛋白等组成,基因组除了具有逆转录病毒的基本结构——基因长末端重复序列(LTR)、核心蛋白(gag)、聚合蛋白(po1)、包膜蛋白(env)gF,还有非常复杂的调控机制,包括tat、rev、nef、vif、vpr、vpu等调节基因,其作用是在转录、翻译、装配等各个环节对病毒的生长和繁殖起调节作用。HIV基因组中存在3个gag-pol- env.Gag基因编码的核心蛋白均位于病毒的核酸蛋白体上,P17位于核蛋白与壳层之间的基质上,包被于包膜蛋白的内部。核衣壳包被于内部核酸的外围,由主要的P24和P40及P55组成,其结构比较稳定,是HIV-1型的特异性蛋白。Env编码包膜蛋白即gp120和gp41,起协助HIV进入宿主细胞的作用。聚合酶蛋白包括P66、P51和P31,它位于病毒的核区内,并与病毒核酸紧密相关[1]。   根据env基因V3段碱基排列的不同,HIV-1分为11个亚型即A、B、C、D、E、F、G、H、I、J、M和0亚型,HIV-2分为6个亚型[2],不同国家和地区有相对优势亚型,HIV亚型在流行病学、诊断、临床、试剂选择、药物筛选和疫苗研制上有着重要意义。   2 HIV-1的感染机制及感染标志   病毒侵入人体后,通过病毒表面gpl20在化学因子CCR5或CXCR4帮助下与细胞表面受体CD4分子结合,然后在gp41的协助下HIV的膜与CD4+细胞的细胞膜相融合,病毒核心蛋白及RNA进入胞浆。两条RNA+在逆转录酶作用下成DNA-,在DNA多聚酶的作用下复制DNA,此DNA部分存留在胞浆内产生系列变化,然后在细胞膜上装配成新病毒,再感染其它细胞。HIV感染后,首先能够监测到病毒RNA,其次是p24抗原,最后是抗体[3]。   3 分子生物学检测技术   随着分子生物学检测技术快速发展,HIV RNA或DNA检测得到应用,核酸检测已是艾滋病实验室诊断的主要发展方向[4],在HIV感染的监测、诊断、研究、疗效观察及预后判断等方面均发挥着越来越大的作用,主要有定性和定量两类。   3.2 定性检测   3.2.1 原位杂交(insite hydzmion)   应用特定的标记探针以分子杂交法直接检测标本中的HIV病毒靶核酸,起初标记探针是放射性标记,后来逐渐发展为酶标记或化学发光标记等等。原位杂交的阳性率比聚合酶链反应(PCR)略低,随着核酸扩增技术的出现并广泛使用,基因探针技术也就逐渐失去应用意义。   3.2.2 聚合酶链反应技术(PCR)   PCR是一种以核酸生物学为基础的分子生物学诊断技术。基本原理类似于DNA的天然复制过程,其特异性依赖于与靶序列两端互补的寡核苷酸引物。PCR由变性—退火—延伸三个基本反应步骤构成。患者感染HIV 1~14d后血浆中能检测出HIV RNA,可用于急性感染期患者、抗体检测不确定等情况的辅助诊断或用于血液筛查,尤其在HIV阳性母亲产下的婴儿是否感染HIV的诊断中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前病毒DNA PCR检测法对出生48h内的婴儿检测敏感性为38%,出生14d的婴儿检测敏感性达93%[5]。   3.2.3 逆转录多聚酶链反应技术(RT-PCR)   RT-PCR技术通过对RNA逆转录酶的应用实现,即将病毒RNA逆转录DNA,接着进行PCR,指数扩增DNA片段,将放大产物变性并与多孔板结合,利用酶联系统进行检测。RT-PCR技术可在2h内扩增产物达到凝胶电泳或实时荧光法可检测的水平,准确定量的RT-PCR方法已被许多商业实验室证实,目前多种改良的快速RT-PCR检测方法应用于HIV的快速临床诊断[6,7]。   PCR灵敏度高、特异性强、操作简便,但易污染出现假阳性结果;此外,HIV基因的多样性,尚无一套引物能够覆盖所有的HIV序列,限制了检测敏感性,因此,阳性结果还须核酸序列测定加以确认。HIV核酸定性检测阳性结果可作为HIV 抗体窗口期的早期诊断的辅助指标,但不能单独用于HIV感染的确诊,成为限制PCR对于HIV感染诊断的临床应用。   3.3 定量检测   HIV核酸定量检测即病毒载量测定,感染HIV后病情发展速度直接与血浆中病毒载量呈正比。在其他血清学和病毒学标志出现前检出病毒核酸,使窗口期缩短6~11.5d,且慢性潜伏期也能检出,便于早期辅助诊断;HIV病毒载量常用于用于评估疾病病程、监测抗病毒治疗成效、选择抗病毒治疗方案;还可用于鉴定出生后18个月内的婴儿血液中的HIV-IgG抗体是否来自于母体,婴儿是否感染HIV(母婴诊断)。当前,常用的定量检测方法有较高的敏感性、特异性和可重复性。
  3.3.1 分支DNA信号扩大系统(bDNA)   bDNA是指人工合成带有侧链的DNA片段标记被激发的标记物,利用发光强度与样品中HIV RNA含量成比例,可通过发光强度来定量检测血浆中HIV-1型RNA的一种方法。bDNA作为一种定量核酸检测方法具有对检测靶序列变异的更强识别能力,目前发展到灵敏度更好的、具有靶序列放大系统的第三代bDNA有数十个覆盖整个基因组的探针,不仅可用于检测HIV感染,可以方便地检测HIV的部分变异株,且可用于疗效观察,文献报道其为一种高灵敏度及特异性的方法[8,9]。与PCR相比bDNA不存在扩增物的交叉污染,但灵敏度不如PCR,提高bDNA的灵敏度仍是难点[10]。   3.3.2 核酸序列依赖的扩增系统(NASBA)   NASBA是以RT-PCR为基础,由一对引物介导的、连续均一的、体外特异性核苷酸序列等温扩增RNA的新技术,原理是提取病毒RNA,加入AMV逆转录酶、核酸酶H(Rnase H)、T7RNA聚合酶和引物进行扩增。NASBA无需热循环装置,只在一个温度下进行(42℃),即可扩增大量拷贝的RNA片段。对不同条件的实验室可以一次扩增足量的RNA用于多次研究和直接使用肝素抗凝的血浆样品,适合冻存血浆的回顾性分析。其高效扩增的特性,能与多孔板酶介导的显像技术及实时荧光检测结合。因扩增产物的不稳定性特征,对传染病病原的定性、定量检测,减少了分子诊断实验室扩增产物的交叉污染。但操作较繁琐,不便于大批量处理,且扩增时退火温度较低,容易引起污染,当前,NASBA已应用于HIV-1的分子诊断[10]。   3.3.3 转录介导的扩增系统(TMA)   TMA技术原理与NASBA大致相同,差别是TMA利用MMLV逆转录酶及T7 RNA聚合酶两种酶,MMLV逆转录酶既有逆转录酶的活性又具有RNA酶H活性,反应温度为41.5℃,1h内RNA模板扩增约109倍。相比p24抗原检测,TMA技术可缩短窗口期6 d,比HIV抗体检测缩短14 d [11]。   3.3.4 连接酶酶促链式反应 (LCR)   LCR法是基于靶分子依赖的寡核苷酸探针相互连接的一种探针扩增技术,原理是由两段数l0个核苷酸组成的单链DNA探针与目标序列杂交,将被检测物中的特异性片段进行扩增,检测扩增产物。LCR既可扩增,又可检测DNA突变,对已知突变类型的基因诊断是一个切实有效可行的方法,是随PCR后一种较有发展前景的体外扩增新技术。   3.3.5 实时荧光定量PCR技术   实时荧光定量PCR技术的应用使HIV核酸检测技术又进入到一个新境界。原理是在PCR反应体系中加入荧光基团,利用荧光信号实时监测整个PCR进程,最后通过标准曲线对未知模板进行定量分析。一般使用TaqMan探针或Sybr Green荧光染料。但Sybr Green染料不能区别目的产物和非目的产物,使结果有偏差,目前广泛使用的是TaqMan探针技术。荧光实时PCR则可以进行实时检测,改变了传统的电泳终点检测,得到相应的S型扩增曲线,其不但可以进行定性检测,更重要的是可以进行定量检测。与常规相比,具有特异性强、自动化程度高、有效解决污染问题等特点,能够检测血浆中的病毒载量及血液中单个核细胞的前病毒载量。美国PE公司1996年发明TaqMan技术[12],已广泛应用于基因检测, 国内2002年4月深圳匹基公司获批准第一个生产HIV荧光PCR检测试剂盒,并应用于临床诊断,国产实时荧光RT-PCR试剂检测HIV-1血浆病毒载量与进口试剂相比具有较好的相关性[13],并具有价格低廉的优势,已在临床逐步推广应用。   3.3.6 PCR-ELISA   PCR-ELISA技术是PCR扩增以后,在微孔板上借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的原理,使用酶标抗体,进行固相杂交来实现定量。该技术是一种具有很高灵敏度和特异性的方法[14],但ELISA是一个开放性的反应,扩增后进行ELISA反应,容易产生污染引起假阳性,同时操作过程较繁琐,临床上难以广泛应用。   3.3.7 基因芯片技术   是PCR技术与核酸分子杂交相结合,通过对HIV基因组分析,将该病毒的高度保守序列作为鉴定指标,可直接对病毒病原体进行检测,显著提高了诊断的准确性。1996年,Kozal等[15]研制出一种DNA芯片,对HIV-1逆转录酶及蛋白酶的基因突变进行筛选,并跟踪监测HIV拮抗药物的产生和突变、疾病相关基因型以及患者在治疗中的反应。1998年,Hauser等[16]应用DNA芯片技术在艾滋病患者出现抗体反应前检测HIV,对艾滋病的早期诊断有十分重要的意义。Affy-nletrix公司和Roche Mo1ecular公司合作生产的新一代诊断试剂盒,利用RMS实验室的PCR扩增技术和DNA芯片技术结合检测艾滋病患者的HIV耐药反应。HIV PRT440也已广泛用于HIV-l病毒的测序、分型及多态性分析[17] 。基因表达谱研究可以高通量在检测基因表达信息[18]。国内也有文献报道采用基因芯片检测HIV[19,20] 。由此可见,基因芯片在鉴定HIV感染中具有其他方法无可比拟的优越性。   尽管基因芯片技术需要进一步的不断完善,但完全可以预计在不久的将来其应用前景会锦上添花。不单限于HIV的耐药性检测和基因诊断,可以让许多感染性疾病病原体的基因集中在一张芯片上,同时对其进行感染诊断。   总之,分子生物学检测技术有助于HIV感染者的早发现、早诊断、早治疗,也有助于对治疗艾滋病药物的疗效评价、预测和监测疾病进程,减少艾滋病对个人、家庭及社会的危害。随着HIV分子生物学技术在高特异性、高敏感性、快速、自动化等方面的不断进步,HIV分子诊断可望成为艾滋病诊断标准之一,并通过对HIV突变及个体遗传差异的检测指导抗病毒治疗,为人类遏止艾滋病的流行发挥重要的作用。
  参考文献:   [1] 杨绍基,任红.传染病学[M].第7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   [2] 倪语星,尚红.临床微生物学检验[M].第5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6.   [3] Constantine NT,Zink H.HIV testing technologies after two decades of evolution[J].Indian J Med Res,(4):519-538.   [4] 陈勤.HIV-1感染机体的分子生物学基础[J].现代医学,-9.   [5] 沈霞.艾滋病的实验室诊断[J].中华检验医学杂志,7-328.   [6] 普冬,赵勤,汪亚玲,等. 巢式PCR方法检测艾滋病毒载量结果评估[J].实用临床医学,):25-26.   [7] Stevens W,Horsfield P,Scott LE.Evaluation of the performance of the automated NucliSENS easyMAG and Easy Q systems versus the Roche.Am PliPrep-AMPLICOR combination forhigh-throughput monitoring of human immunodeficiency virus load[J].J Clin Microbiol,44-1249.   [8] 张淑琼,吕 浩,穆剑强,等.bDNA与RT-PCR方法检测艾滋病患者病   艾滋病病毒(HIV)主要侵袭人体免疫系统,导致人体免疫缺陷发生多种感染疾病或肿瘤。艾滋病的不可治愈及其快速传播使患者不断增多,2012年全球感染总人数已达3900万人,中国近半艾滋病病毒感染者尚未发现,为了防止艾滋病的大规模流行,艾滋病的检测工作越发重要。目前筛查的免疫学方法,由于灵敏度低,漏检窗口期和新近感染病毒的感染者,而以核酸检测为代表的分子生物学技术,灵敏度和特异性均显著提高,明显缩短检出病原体的窗口期,是HIV诊断方法和诊断试剂持续发展的主要方向,对遏制艾滋病的传播蔓延有重要意义。   1 HIV生物学特性   HIV呈圆形或椭圆形,直径900~140nm,外层为类脂包膜,成分是外膜糖蛋白(gp120)和跨膜糖蛋白(gp41),核心由RNA逆转录酶、DNA多聚酶和结构蛋白等组成,基因组除了具有逆转录病毒的基本结构——基因长末端重复序列(LTR)、核心蛋白(gag)、聚合蛋白(po1)、包膜蛋白(env)gF,还有非常复杂的调控机制,包括tat、rev、nef、vif、vpr、vpu等调节基因,其作用是在转录、翻译、装配等各个环节对病毒的生长和繁殖起调节作用。HIV基因组中存在3个gag-pol- env.Gag基因编码的核心蛋白均位于病毒的核酸蛋白体上,P17位于核蛋白与壳层之间的基质上,包被于包膜蛋白的内部。核衣壳包被于内部核酸的外围,由主要的P24和P40及P55组成,其结构比较稳定,是HIV-1型的特异性蛋白。Env编码包膜蛋白即gp120和gp41,起协助HIV进入宿主细胞的作用。聚合酶蛋白包括P66、P51和P31,它位于病毒的核区内,并与病毒核酸紧密相关[1]。   根据env基因V3段碱基排列的不同,HIV-1分为11个亚型即A、B、C、D、E、F、G、H、I、J、M和0亚型,HIV-2分为6个亚型[2],不同国家和地区有相对优势亚型,HIV亚型在流行病学、诊断、临床、试剂选择、药物筛选和疫苗研制上有着重要意义。   2 HIV-1的感染机制及感染标志   病毒侵入人体后,通过病毒表面gpl20在化学因子CCR5或CXCR4帮助下与细胞表面受体CD4分子结合,然后在gp41的协助下HIV的膜与CD4+细胞的细胞膜相融合,病毒核心蛋白及RNA进入胞浆。两条RNA+在逆转录酶作用下成DNA-,在DNA多聚酶的作用下复制DNA,此DNA部分存留在胞浆内产生系列变化,然后在细胞膜上装配成新病毒,再感染其它细胞。HIV感染后,首先能够监测到病毒RNA,其次是p24抗原,最后是抗体[3]。   3 分子生物学检测技术   随着分子生物学检测技术快速发展,HIV RNA或DNA检测得到应用,核酸检测已是艾滋病实验室诊断的主要发展方向[4],在HIV感染的监测、诊断、研究、疗效观察及预后判断等方面均发挥着越来越大的作用,主要有定性和定量两类。   3.2 定性检测   3.2.1 原位杂交(insite hydzmion)   应用特定的标记探针以分子杂交法直接检测标本中的HIV病毒靶核酸,起初标记探针是放射性标记,后来逐渐发展为酶标记或化学发光标记等等。原位杂交的阳性率比聚合酶链反应(PCR)略低,随着核酸扩增技术的出现并广泛使用,基因探针技术也就逐渐失去应用意义。   3.2.2 聚合酶链反应技术(PCR)   PCR是一种以核酸生物学为基础的分子生物学诊断技术。基本原理类似于DNA的天然复制过程,其特异性依赖于与靶序列两端互补的寡核苷酸引物。PCR由变性—退火—延伸三个基本反应步骤构成。患者感染HIV 1~14d后血浆中能检测出HIV RNA,可用于急性感染期患者、抗体检测不确定等情况的辅助诊断或用于血液筛查,尤其在HIV阳性母亲产下的婴儿是否感染HIV的诊断中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前病毒DNA PCR检测法对出生48h内的婴儿检测敏感性为38%,出生14d的婴儿检测敏感性达93%[5]。   3.2.3 逆转录多聚酶链反应技术(RT-PCR)
  RT-PCR技术通过对RNA逆转录酶的应用实现,即将病毒RNA逆转录DNA,接着进行PCR,指数扩增DNA片段,将放大产物变性并与多孔板结合,利用酶联系统进行检测。RT-PCR技术可在2h内扩增产物达到凝胶电泳或实时荧光法可检测的水平,准确定量的RT-PCR方法已被许多商业实验室证实,目前多种改良的快速RT-PCR检测方法应用于HIV的快速临床诊断[6,7]。   PCR灵敏度高、特异性强、操作简便,但易污染出现假阳性结果;此外,HIV基因的多样性,尚无一套引物能够覆盖所有的HIV序列,限制了检测敏感性,因此,阳性结果还须核酸序列测定加以确认。HIV核酸定性检测阳性结果可作为HIV 抗体窗口期的早期诊断的辅助指标,但不能单独用于HIV感染的确诊,成为限制PCR对于HIV感染诊断的临床应用。   3.3 定量检测   HIV核酸定量检测即病毒载量测定,感染HIV后病情发展速度直接与血浆中病毒载量呈正比。在其他血清学和病毒学标志出现前检出病毒核酸,使窗口期缩短6~11.5d,且慢性潜伏期也能检出,便于早期辅助诊断;HIV病毒载量常用于用于评估疾病病程、监测抗病毒治疗成效、选择抗病毒治疗方案;还可用于鉴定出生后18个月内的婴儿血液中的HIV-IgG抗体是否来自于母体,婴儿是否感染HIV(母婴诊断)。当前,常用的定量检测方法有较高的敏感性、特异性和可重复性。   3.3.1 分支DNA信号扩大系统(bDNA)   bDNA是指人工合成带有侧链的DNA片段标记被激发的标记物,利用发光强度与样品中HIV RNA含量成比例,可通过发光强度来定量检测血浆中HIV-1型RNA的一种方法。bDNA作为一种定量核酸检测方法具有对检测靶序列变异的更强识别能力,目前发展到灵敏度更好的、具有靶序列放大系统的第三代bDNA有数十个覆盖整个基因组的探针,不仅可用于检测HIV感染,可以方便地检测HIV的部分变异株,且可用于疗效观察,文献报道其为一种高灵敏度及特异性的方法[8,9]。与PCR相比bDNA不存在扩增物的交叉污染,但灵敏度不如PCR,提高bDNA的灵敏度仍是难点[10]。   3.3.2 核酸序列依赖的扩增系统(NASBA)   NASBA是以RT-PCR为基础,由一对引物介导的、连续均一的、体外特异性核苷酸序列等温扩增RNA的新技术,原理是提取病毒RNA,加入AMV逆转录酶、核酸酶H(Rnase H)、T7RNA聚合酶和引物进行扩增。NASBA无需热循环装置,只在一个温度下进行(42℃),即可扩增大量拷贝的RNA片段。对不同条件的实验室可以一次扩增足量的RNA用于多次研究和直接使用肝素抗凝的血浆样品,适合冻存血浆的回顾性分析。其高效扩增的特性,能与多孔板酶介导的显像技术及实时荧光检测结合。因扩增产物的不稳定性特征,对传染病病原的定性、定量检测,减少了分子诊断实验室扩增产物的交叉污染。但操作较繁琐,不便于大批量处理,且扩增时退火温度较低,容易引起污染,当前,NASBA已应用于HIV-1的分子诊断[10]。   3.3.3 转录介导的扩增系统(TMA)   TMA技术原理与NASBA大致相同,差别是TMA利用MMLV逆转录酶及T7 RNA聚合酶两种酶,MMLV逆转录酶既有逆转录酶的活性又具有RNA酶H活性,反应温度为41.5℃,1h内RNA模板扩增约109倍。相比p24抗原检测,TMA技术可缩短窗口期6 d,比HIV抗体检测缩短14 d [11]。   3.3.4 连接酶酶促链式反应 (LCR)   LCR法是基于靶分子依赖的寡核苷酸探针相互连接的一种探针扩增技术,原理是由两段数l0个核苷酸组成的单链DNA探针与目标序列杂交,将被检测物中的特异性片段进行扩增,检测扩增产物。LCR既可扩增,又可检测DNA突变,对已知突变类型的基因诊断是一个切实有效可行的方法,是随PCR后一种较有发展前景的体外扩增新技术。   3.3.5 实时荧光定量PCR技术   实时荧光定量PCR技术的应用使HIV核酸检测技术又进入到一个新境界。原理是在PCR反应体系中加入荧光基团,利用荧光信号实时监测整个PCR进程,最后通过标准曲线对未知模板进行定量分析。一般使用TaqMan探针或Sybr Green荧光染料。但Sybr Green染料不能区别目的产物和非目的产物,使结果有偏差,目前广泛使用的是TaqMan探针技术。荧光实时PCR则可以进行实时检测,改变了传统的电泳终点检测,得到相应的S型扩增曲线,其不但可以进行定性检测,更重要的是可以进行定量检测。与常规相比,具有特异性强、自动化程度高、有效解决污染问题等特点,能够检测血浆中的病毒载量及血液中单个核细胞的前病毒载量。美国PE公司1996年发明TaqMan技术[12],已广泛应用于基因检测, 国内2002年4月深圳匹基公司获批准第一个生产HIV荧光PCR检测试剂盒,并应用于临床诊断,国产实时荧光RT-PCR试剂检测HIV-1血浆病毒载量与进口试剂相比具有较好的相关性[13],并具有价格低廉的优势,已在临床逐步推广应用。   3.3.6 PCR-ELISA   PCR-ELISA技术是PCR扩增以后,在微孔板上借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的原理,使用酶标抗体,进行固相杂交来实现定量。该技术是一种具有很高灵敏度和特异性的方法[14],但ELISA是一个开放性的反应,扩增后进行ELISA反应,容易产生污染引起假阳性,同时操作过程较繁琐,临床上难以广泛应用。   3.3.7 基因芯片技术   是PCR技术与核酸分子杂交相结合,通过对HIV基因组分析,将该病毒的高度保守序列作为鉴定指标,可直接对病毒病原体进行检测,显著提高了诊断的准确性。1996年,Kozal等[15]研制出一种DNA芯片,对HIV-1逆转录酶及蛋白酶的基因突变进行筛选,并跟踪监测HIV拮抗药物的产生和突变、疾病相关基因型以及患者在治疗中的反应。1998年,Hauser等[16]应用DNA芯片技术在艾滋病患者出现抗体反应前检测HIV,对艾滋病的早期诊断有十分重要的意义。Affy-nletrix公司和Roche Mo1ecular公司合作生产的新一代诊断试剂盒,利用RMS实验室的PCR扩增技术和DNA芯片技术结合检测艾滋病患者的HIV耐药反应。HIV PRT440也已广泛用于HIV-l病毒的测序、分型及多态性分析[17] 。基因表达谱研究可以高通量在检测基因表达信息[18]。国内也有文献报道采用基因芯片检测HIV[19,20] 。由此可见,基因芯片在鉴定HIV感染中具有其他方法无可比拟的优越性。
  尽管基因芯片技术需要进一步的不断完善,但完全可以预计在不久的将来其应用前景会锦上添花。不单限于HIV的耐药性检测和基因诊断,可以让许多感染性疾病病原体的基因集中在一张芯片上,同时对其进行感染诊断。   总之,分子生物学检测技术有助于HIV感染者的早发现、早诊断、早治疗,也有助于对治疗艾滋病药物的疗效评价、预测和监测疾病进程,减少艾滋病对个人、家庭及社会的危害。随着HIV分子生物学技术在高特异性、高敏感性、快速、自动化等方面的不断进步,HIV分子诊断可望成为艾滋病诊断标准之一,并通过对HIV突变及个体遗传差异的检测指导抗病毒治疗,为人类遏止艾滋病的流行发挥重要的作用。   参考文献:   [1] 杨绍基,任红.传染病学[M].第7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   [2] 倪语星,尚红.临床微生物学检验[M].第5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6.   [3] Constantine NT,Zink H.HIV testing technologies after two decades of evolution[J].Indian J Med Res,(4):519-538.   [4] 陈勤.HIV-1感染机体的分子生物学基础[J].现代医学,-9.   [5] 沈霞.艾滋病的实验室诊断[J].中华检验医学杂志,7-328.   [6] 普冬,赵勤,汪亚玲,等. 巢式PCR方法检测艾滋病毒载量结果评估[J].实用临床医学,):25-26.   [7] Stevens W,Horsfield P,Scott LE.Evaluation of the performance of the automated NucliSENS easyMAG and Easy Q systems versus the Roche.Am PliPrep-AMPLICOR combination forhigh-throughput monitoring of human immunodeficiency virus load[J].J Clin Microbiol,44-1249.   [8] 张淑琼,吕 浩,穆剑强,等.bDNA与RT-PCR方法检测艾滋病患者病
转载请注明来源。原文地址:
【xzbu】郑重声明:本网站资源、信息来源于网络,完全免费共享,仅供学习和研究使用,版权和著作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不愿意被转载的情况,请通知我们删除已转载的信息。
xzbu发布此信息目的在于传播更多信息,与本网站立场无关。xzbu不保证该信息(包括但不限于文字、数据及图表)准确性、真实性、完整性等。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艾滋病诊断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