影像诊断学ct玻璃ct值计算公式式怎么算

&>&&>&影像诊断学教案
影像诊断学教案 28424字 投稿:夏糞糟
2011年成人高等教育招生简章一、学校简介江汉大学坐落在武汉经济技术开发区三角湖畔,这里湖山环抱,水天一色,风景秀丽,幽雅宜人,是理想的学习园地。学校总占地面积140余万平方米,校舍建筑面积50余万平方米。开设有46个本科专业,涵盖经、法、文、史、…
浅析“营改增”对建筑业盈利水平的影响中图分类号:f812 文献标识:a 文章编号:12)08-000-01国务院日印发《营业税改征增值税试点方案》(以下简称“营改增”),本次改革试点的主要税制安排。一、“营…
设 初 中语 文 自读课文教学初探 贵 州省盘县四格彝族 乡中学 包广龙 摘 要: 本文从初 中语文 自 读课文的意义切入, 自 对 读课 文现行 的因陈守旧和放任 自流的两种教 学模式的弊端进行分析, 进一步提示 自读教 学之 于讲读 课 文乃至语…
备课教师:
教学备课笔记
诊断学基础
(放射诊断学部分)
(目的要求)
? 掌握X线成像、计算机体层成像(CT)、磁共振成像(MRI)
以及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SA)的临床应用;
? 掌握骨和关节、肺部的正常X线表现及基本病变的X? 熟悉X线的特性、X线成像的基本原理、X? 熟悉心脏大血管、消化道、泌尿道、中枢神经系统与头颈部
的X线检查方法。
? 了解心脏大血管、消化道、泌尿道、中枢神经系统与头颈部
的基本X线表现及常见病变的X线表现。
? 了解CT、MRI、DSA的基本原理、图像特点、检查技术。了解介入
放射学的应用范围。
总论(2学时)
一、X线的产生
X线是德国物理学家伦琴于日发现的,故科学界又称之伦琴射线。
X线是在真空管内高速行进的电子流撞击钨(或钼)靶产生的一种波长很短的电磁波。
X线装置主要包括X线管、变压器和控制器。
产生条件:1、自由活动的电子群
2、电子群以高速运行
3、电子群在高速运动时突然受阻
二、X线特性
X线波长范围:0.0006~50nm
诊断用波长范围:0.008~0.031
临床应用X线的特性有:
1、穿透性:与X线管管电压有关,管电压越高,产生X线波长越短,穿透能力越强,这是X线应用于临床的基础。
2、荧光效应:X线可激发荧光物质,产生肉眼可见的荧光,这是X线透视的基础。
3、感光效应:X线可使胶片感光,形成潜影,经过显影、定影处理后产生影像,这是X线摄影的基础。
4、电离效应:X线使人体电离的程度与吸收的X线量成正比例,这是X线防护和放射治疗的基础。
三、X线成像原理
X线广泛应用于医学主要是利用上述X线的特性及人体组织器官的密度差异,从而在荧光屏或胶片上显影,直接反应出人体正常解剖形态和生理功能,以及病理形态和病理生理的变化。
成像的三个条件:
1、X线具有一定的穿透力;
2、被穿透的组织结构必须存在密度和厚度差异;
3、胶片或荧光屏才能显示具有黑白对比和层次差异的X线。
四、X线图像的特点
1、 密度:
物质密度:
单位体积中原子的数目,取决于组成物质的原子种类。
影像密度:
X线照片上的黑与白,与物质密度是一致的,
2、自然对比 在人体有些部位例如胸部存在明显的差异,这种自然存在的差异称自然对比。人体组织按照密度高低依次可分为骨骼、软组织、脂肪组织和含气组织等四类。
3、人工对比 在人体有些部位组织器官与周围结构密度大致相同,缺乏自然对比,当发生病变时也难以显示。为了扩大X线检查范围,人为地造成他们之间的密度差异,而形成对比清楚的影像,这种方法称人工对比或造影检查。
五、检查方法
1. 普通检查
包括透视和摄影。
2. 特殊检查
包括体层摄影、放大摄影、记波摄影、软X
线钼靶摄影、高千伏摄影等。
3. 造影检查
可分两类:
(1) 阳性造影剂:不易为X线透过的造影剂(如钡剂和
碘剂等),高密度。
(2) 阴性造影剂:易为X线透过的造影剂(如空气等),
II. 造影检查前准备
CT检查基本原理
一、基本原理
CT是Computed Tomography,即计算机体层摄影术的英文缩写。1969年英国的一位工程师Godfrey Newold Hounsfield所发明,并与1972年公众于世并应用于临床。X线穿过人体组织时,X线的强度会有不同程度的衰减,衰减的程度与通过组织的密度成反比,即密度越高(如骨质),衰减程度越高;密度越低(如脂肪、气体),衰减程度越低。利用这个原理,将检查层面的人体组织分成许多部分(体素),由计算机进行数学运算,计算出反映各个体素密度差异的X线衰减系数,在监视器或胶片上用不同灰度显示出来,即通常所见的CT图像。
二、CT设备
1、普通CT:a扫描部分:X线管球、探测器、扫描架、扫描床
b计算机系统
c图像显示和储存系统
2、螺旋CT(SpiralCT/HelicalCT):滑环技术
3、电子束CT(electron beam CT,EBCT):超速CT、电子枪
三、图像特点
1、CT是数字化图像,是重建的断层图像;
2、CT的密度分辨率高于常规X线影像
3、CT的空间分辨率低于常规X线影像
1、普通检查:常称为平扫或非增强扫描。指未行静脉内注射造影剂的扫描。腹部及盆腔普通扫描通常在扫描前口服一定量的对比剂充盈胃肠道,以增加胃肠等空腔脏器与周围组织结构的对比度。
2、造影剂增强扫描:就是在扫描前由静脉内注入碘造影剂。注入方法可为滴注,也可为推注或两者合用。增强扫描主要用于:①发现平扫未显示的病变;②鉴别水肿与病变组织;③进一步明确病变的大小以及与周边组织的关系,为治疗方案的拟定提供信息;④为疑难病例提供进一步鉴别诊断的信息。
3、薄层扫描:是指层厚为5mm以下的扫描,用于观察病变的细节。
磁共振检查基本原理
一、基本原理
在受到发射线圈发射的射频脉冲的作用下,将引起共振,即磁共振。当射频停止作用后,原子核逐渐恢复到受作用前的状态,该过程称为驰豫。驰豫包括两种,分别称为T1驰豫和T2驰豫,两者所需的时间分别称为T1驰豫时间和T2驰豫时间。在驰豫过程中,伴随原子核状态的变化,在其周围产生相应的信号变化。接收线圈接收该信号的变化,并传递给计算机,经过相应的处理,形成MRI图像。
二、MRI设备
2、梯度线圈
3、射频发生器与MR信号接受器
扫描序列: 根据发射线圈发射的射频脉冲和接收线圈接收的信号不同,可将磁共振的扫描方法分成不同的扫描序列。磁共振成像主要依赖于四个因素:即质子密度、T1、T2、流空效应,应用不同的磁共振扫描序列可以得到反应这些因素不同侧重点的图像。现今最基本、最常用的脉冲序列为自旋回波序列(SE)其它还包括梯度回波序列、反转恢复序列等。
1、旋回波序列
首先发射一个90度的射频脉冲,间隔数至数十毫秒,在发射1个180度的射频脉冲,再过数十毫秒后,测量回波信号。
2、度回波序列
3、面回波成像
4、它检查方法
脂肪抑制 血管造影 水成像 弥散成像 灌注成像
四、常用术语
1、旋回波序列
首先发射一个90度的射频脉冲,间隔数至数十毫秒,在发射1个180度的射频脉冲,再过数十毫秒后,测量回波信号。
2、(重复时间)及TE(回波时间) 2个90度脉冲之间的时间为重复时间(TR),90度脉冲至测量回波的时间称为回波时间(TE)。3、质子密度N(H)加权像
参数选择:长TR(1500ms~2500ms)短TE(15ms~30ms)。因而这种图像称为质子密度加权像。
4、T2加权像
参数选择:长TR(1500ms~2500ms)长TE(90ms~120ms)。此时的回波信号幅度与主要生物组织的T2值有关,因而这种图像称为T2加权像。
5、T1加权像
参数选择:短TR(500ms左右)短TE(15ms~30ms)此时的回波信号幅度与主要生物组织的T1值有关,因而这种图像称为T1加权像。
五、MRI检查和诊断的优缺点
1、MRI检查和诊断的优点
〔1)、多参数成像与高对比度:CT只有一个成像参数,即X线吸收系数。MRI至少有4个成像参数,即T1、T2、质子密度和流速。另外还与脉冲序列及其参数有关。MRI成像可充分利用上述参数,软组织对比度明显高于CT。
〔2)、分子生物学和组织学诊断的提高:MRI的T1和T2加权像图像可在一定程度上反映被检查部分的分子生物学和组织学特征,在影像诊断向分子生物学和组织学方向的发展上迈进了一大步。一般来说,T1T2加权像对病变的显示较为敏感。
〔3)、无骨伪影:对于CT检查中易受骨质伪影影响的检查部位,如后颅凹部位的图像质量和对病变的诊断显著优于CT。 〔4)、任意方位断层:MRI可行横轴位、矢状位、冠状位或斜位断层,有利于病变显示和立体定向。
〔5)、检查安全无损伤:MRI检查没有X线辐射,使用的射频脉冲对人体没有损害。
〔6)、心脏、大血管形态和功能诊断的提高:利用门控技术和MRI的流空效应,可用于多种心血管疾病的诊断。利用“流入增强”效应等,可以不用造影剂行MRI血管造影。
2、MRI检查和诊断的缺点:
〔1)、定性诊断困难:总体而言,MRI在发现病变稍较CT敏感,但是在疾病的定性诊断上仍很困难。使用MRI增强扫描在一定程度和一定范围内有助于疾病的定性诊断。
〔2)、成像速度慢:MRI成像速度明显低于CT检查。虽然近年来开发出来一些快速扫描序列,扫描速度仍然低于CT〔3)、运动伪影:由于MRI检查的时间较长,病人的自主或者不自主运动将引起运动伪影,降低图像质量,甚至影响检查的完成。
〔4)、钙化灶:钙化灶在发现病变和定性诊断上都有很大的作用。CT检查能够很好的显示钙化灶。MRI检查对钙化灶不敏感,表现为低信号。
〔5)、禁忌症:对安装有心脏起搏器,怀疑有眼球内金属异物,动脉瘤用银夹结扎术后均应严禁MRI检查。
胸部X线检查可以显示病变部位、形状及大小,诊断效果好,方法简单,因而应用广,成为胸部疾病诊断、早期发现、随访观察及普查等不可缺少的检查方法。
胸部疾病的CTCT对发现小的肺肿瘤和肺癌所致的肺门、纵隔淋巴结转移价值较大,对纵隔肿瘤的诊断也有重要作用。
MRI对纵隔肿瘤的定位和定性诊断价值较大。特别是MRI的流空效应,使心血管成像有助于了解纵隔肿瘤与心血管的关系。
二、X线检查方法
1、普通检查
(1)、透视:简单、经济、应用广泛;缺点是射线量较高,不易发现细微病变,无永久性记录。
①.后前位,常规体位,应包括全部肺野、胸廓、肋膈角和下颈部;好的胸片应清晰显示两侧肺纹理的细微结构,T1-4下部胸椎隐约可见。
②.侧位,患侧靠片,可帮助确定病变在肺或纵隔的位置,并能从侧面观察病变的形态。
③.前后位,取仰卧位,适于不能站立的患者。
④.前弓位,用于显示肺尖部及与锁骨、肋骨重叠的病变;对中叶不张可更好显示。
⑤.仰卧水平方向后前位,用于观察胸内液体及气体在变换体位时的表现,并可根据液面长度确定空洞或空腔的范围。
2、特殊检查
(1) 体层摄影,对疾病的鉴别诊断有价值;可用于:确定有无空洞,并显示洞壁及引流支气管的情况。较准确地显示肺内肿块、空洞等病变的形态、结构、部位及毗邻关系。显示肺部病变与支气管的关系以及支气管本身有无狭窄、扩张、受压、中断及缺损。显示肺门增大的淋巴结、纵隔内病变及其与大血管的关系。
(2) 造影检查,主要是支气管造影,可直接观察支气管适应证:
(1)、临床拟诊支气管扩张,需明确诊断及了解病变范围以便行手术治疗;
(2)、平片怀疑肺癌;
(3)、慢性肺化脓症及慢性肺结核,(4)、了解不张肺叶支气管腔的情况,以确定肺不张的原因。 禁忌证:
(1)、全身情况差,年龄大,心、肺、肝功能不良;
(2)、肺或支气管急性感染及浸润性肺结核;
(3)、7-10日内发生大咯血;
(4)、甲状腺功能亢进或对碘过敏,可用硫酸钡胶浆。 造影剂:
(1)、40%碘化油,较常用;
(2)、50%-60%硫酸钡胶浆,显影清晰,无过敏反应,价廉,咯出快。
注意事项:
(1)、向患者说明,取得患者的合作;
(2)、造影前4小时及造影后2小时禁食;
(3)、术前一日作碘及麻醉剂过敏试验;
(4)、痰量多者,术前应行体位引流。
方法要点:
(1)、导管端应置于气管隆突上1-2cm处;
(2)、导管进入气管,应缓慢注入麻醉剂;
(3)、应充盈至5-6级支气管;
(4)、造影结束后,应尽量排出造影剂。
三、正常X线表现
(1)、软组织
胸锁乳突肌及锁骨上皮肤皱褶;
胸大肌,两侧肺野中外带的扇形致密影,下缘锐利,与腋前皮肤皱褶相连;
女性乳房及乳头。
起于胸椎两侧,向前下走行,前端游离;
约25岁后第一肋软骨开始钙化,接着从下向上依次钙化,钙化形状不规则;
先天变异,颈肋、叉状肋、肋骨联合。
锁骨:后前位片两侧胸锁关节至中线距离应相等,否则为投照位置不正。
胸骨:胸骨柄可突出于纵隔影之外。
胸椎:横突影可突出于纵隔影之外。
侧位片的九分区法(对纵隔肿瘤的定性及定位诊断有价值);婴幼儿的胸腺增大(船帆征、僧帽征);纵隔移动、增宽。
圆顶状,第9-10后肋水平或第6前肋水平,随呼吸移动;局限性膈膨升、波浪膈;膈膨升、膈麻痹(矛盾运动)。
4.胸膜 切线位,叶间裂。
5.气管、支气管 (表27-2,P353)。
影像学术语,人为地分为内、中、外带及上、中、下野。 肺门影
是肺动、静脉,支气管及淋巴组织的总和投影,以前两者的大分支为主要部分;位于两中肺野内带第2-4前肋间,左侧高于右侧;右侧由上肺静脉、上肺动脉及右下肺动脉干构成,左侧由左肺动脉及上肺静脉的分支构成;观察时应注意其大小、密度、搏动及有无肿块;
由肺动、静脉及淋巴管组成,观察时应注意其多少、粗细、分布及有无扭曲变形等。
解剖学术语;
病理情况下,才能显示其轮廓;
呼吸小叶是肺部病理改变的基本单位,直径约6mm; 肺实质与间质
前者由肺泡及肺泡壁组成,后者是支气管和血管周围、肺泡间隔及脏层胸膜下由结缔组织所组成的支架和间隙。
四、基本病变的X线表现
(一)、肺部病变
1、渗出与实变
(1)主要见于急性炎症反应;
(2)范围大小不一(大叶性或小叶性肺炎);
(3)X线表现为片絮状影,密度中等而均匀,边界不清楚。
(1) 见于慢性炎症;
(2) X线表现为结节状致密影,边界清楚,病灶无明显融合趋势。3、纤维化
(1) 局限性,索条状或块状影,密度高,边界清楚;
(2) 弥漫性,紊乱的条状、网状或蜂窝状影,自肺门延伸至肺野外带。
X线表现为高密度影,边缘锐利,可为斑点状、5、肿块
(1) 肿瘤性病变,良恶性肿瘤;
(2) 非肿瘤性病变,如含液囊肿(随呼吸形态可变)、结核球、炎性假瘤及机化性肺炎等,注意与肿瘤鉴别。
6、空洞与空腔
(1) 空洞,为肺内病变发生坏死,坏死组织经引流支气管排出而无壁空洞,又称虫蚀样空洞,表现为实变的肺野内多发小的透明区,洞壁不明显,见于干酪性肺炎。
薄壁空洞,洞壁在2-3mm以下,表现为境界清楚、内壁光滑的圆形透明区,一般无液平,周围很少有实变影,常见于肺结核。
厚壁空洞,洞壁超过3mm,多在5mm以上,形状不规则,内壁
肺脓肿多有液平,癌性空洞内壁多呈结节状。
(2) 空腔,是肺内腔隙的病理性扩大如肺大泡、肺气囊、含气的肺囊肿及囊状支扩等;洞壁均匀、较薄,一般无液平,周围无实变。
7、 肺间质病变,主要分布于肺间质,肺泡少有或没有病变;X线表现为网状、索条状、蜂窝状及广泛小结节状影,缺乏特异性。
(二)、肺门改变
1、 肺门增大或缩小
2、 肺门移位
3、 肺门密度增高
(三)、支气管阻塞及其后果
1、 肺气肿,X线表现为肺野透亮度增加,肺纹理稀疏纤细,肋间隙增宽,膈肌低平。
2、 肺不张,X线表现为片状或三角形致密影,侧位片有助于鉴别不张的部位。
(四)、胸膜病变
1、胸腔积液
游离性:积液量达300ml以上,X线才有异常表现;少量者仅见肋膈角变钝,中等量者可见典型表现,一片均匀致密影,其上缘呈外高内低改变,大量积液时可伴有纵隔移位。
局限性:包裹性积液(切线位典型)、叶间积液、肺下积液。
2、气胸及液气胸
气胸:X线表现为肺野见线状致密影,其内侧为压缩的肺组织,外侧的透亮区未见肺纹理影。
液气胸:X线表现为见横贯胸腔的液平面,其上方可见压缩的肺边缘。
3、胸膜肥厚、粘连及钙化
胸膜肥厚:表现为膈面变平,肋膈角变钝(随呼吸移动不明显);沿胸廓侧壁见带状致密影。
胸膜粘连:表现为膈面见尖幕状突起。
胸膜钙化:形态不规则的高密度影,边界清楚,透视下可与肺野内的钙化鉴别。
五、常见疾病的影像学表现
1、慢性支气管炎
(1)肺纹理增多、增粗、紊乱,有时见网状的纤维化影;
(2)可并发肺气肿;进一步发展可致肺动脉高压,表现有右下肺动脉干增粗超过15mm,肺动脉段凸出。
2、支气管扩张症
不规则的杵状致密影、粗细不均的管状致密影、多发
的薄壁空腔(可见液平)。
肺纹理增多、紊乱或呈网状;沿肺纹理见斑片状模糊
影;叶或段的不张;严重者可致慢性肺源性心脏病。
支气管造影:能确定扩张的部位、范围及类型,分为柱状、囊状
及混合型。
(1).柱状支气管扩张,可形成管状、环状及椭圆状影,其内可为致密或透亮。
(2).囊状支气管扩张,散在分布或葡萄串样分布的囊腔,其内可见液平,周围可见实变影,支气管扭曲与并拢。
3、大叶性肺炎
(1)充血期:可无明显异常的X线征象,或仅有肺纹理增多或密度稍高的片状模糊影。
(2)实变期:表现为密度均匀的致密影,病变轮廓与肺叶或肺段形态相符合,有时在实变区中可见支气管充气征;病变以叶间裂为
界,边界清楚,不同肺叶的大叶性实变形状各不相同。
(3)消散期:病变区密度逐渐减低,先从边缘开始,病变多表现为散在分布、大小不等、密度不均的斑片状影,边界模糊。病变多在2周内完全吸收或只遗留少量索条状影,偶可机化而演变为机化性肺炎。
CT检查目的
可检出早期肺炎(表现为毛玻璃样阴影,密度淡,边界不清,边缘模糊)。
对不典型病例与阻塞性肺炎鉴别。
4、支气管肺炎
(1)肺纹理增强,边缘模糊。
(2)两下肺野内中带沿肺纹理分布不规则小片或斑片状阴影,有时融合成大片状阴影。
(3)小空洞,以金黄色葡萄球菌、(4)患儿常见肺门影增大、模糊。
通常不需CT检查。
(1)急性肺脓肿:
化脓性炎症阶段,肺内大片致密影,边缘模糊,密度较均匀。
脓肿形成阶段,在致密的实变区中出现含液气平面的空洞,内壁略不规整。
(2)慢性肺脓肿 :
圆形、椭圆形或不规则的厚壁空洞,内外壁清楚,有或无液平。 空洞周围有排列紊乱的索条状影及斑片状阴影。
常伴有支气管扩张、脓胸及胸膜肥厚。
(3)血源性肺脓肿:
两肺多发,大小不等的圆形或球形致密影,肺野外带较多。 部分病灶有小空洞及液气平面。
对早期肺脓肿诊断有价值。 对显示慢性厚壁空洞的内外壁情况及周围肺野和胸膜改变较常规
X线检查优越,有利于和结核空洞及肺癌空洞的鉴别。
I. 原发型肺结核:系初感性肺结核,X线上有两个亚型:
(1)原发综合征,有原发灶、淋巴管炎和淋巴结炎三者构成哑铃状阴影;
(2)支气管淋巴结结核,原发灶与淋巴管炎已吸收,肺门肿大淋巴结仍存在,X线表现为肺门处见向肺野突出的结节状影,边界可清楚或不清楚。
II. 血行播散型肺结核:根据结核杆菌播散入血液循环的数量和速度
不同分为两个亚型:
急性血行播散型肺结核:早期肺野呈毛玻璃样,随后呈现两肺弥漫的结节影,大小约1-2mm,分布均匀、密度均匀、大小均匀。
慢性血行播散型肺结核:肺部病变呈分布不均,大小和密度不一的结节影,新老病变混杂。
III. 浸润型肺结核:为继发性结核感染。X干酪性肺炎、空洞性结核和结核球。浸润型肺结核的三个显著特征是:
(1)两上肺发病;
(2)多形性病变(渗出、增殖、播散、纤维、空洞);
(3)慢性病程经过。
IV. 慢性纤维空洞型肺结核:为晚期肺结核改变。
X线表现特点包括:
纤维厚壁空洞。
大量肺纤维化。
反复支气管播散。
并发症改变:如胸膜肥厚、肺气肿、支气管扩张和肺源性心脏病等。
V. 胸膜结核:
干性胸膜炎
渗出性胸膜炎
结核性脓胸等
CT对早期病变、隐匿区病变及结核性空洞的诊断有价值。
7、支气管肺癌
(1)中心型肺癌:
发生于肺段支气管的近端,早期局限于支气管内,可无异常X线征象;
肿瘤阻塞支气管,出现阻塞性肺气肿、肺不张或肺炎等间接X线征象;
肿瘤若向支气管外生长,则见肺门增大和肿块;
右上叶不张和右肺门肿块同时存在,产生典型的横“S”征,为右上叶中央型肺癌典型表现。
管腔内软组织肿块,边缘可光整,亦可凹凸不平。
支气管壁增厚及管腔狭窄。
支气管阻塞征象,CT可发现早期的阻塞性肺不张、肺气肿及肺炎 。
(2)周围型肺癌:
早期为边界不清的结节或片状影,以后出现典型的分叶状肿块,边缘细小毛刺形成,中心部分坏死形成癌性空洞。
有助于观察肿块密度是否均匀、内部有无坏死液化及肿块边缘有无分叶毛刺;
可观察胸膜皱缩现象,表现为肿瘤与其外侧胸膜间有线样或带状索条、或无索条而肿瘤外缘有脐状凹陷。
肺癌转移征象:
淋巴结转移:表现为肺门和/或纵隔淋巴结肿大,胸膜转移:表现为胸膜结节或癌性胸腔积液。
肺内转移:呈单发或多发转移灶。
骨转移:侵犯邻近骨骼引起溶骨性破坏和病理骨折。
远处转移:经血行转移至脑、肝、肾上腺等。
CT可以明确:纵隔有无淋巴结肿大;肿瘤与周围组织的关系。因此CT对临床治疗计划的制定有参考价值。
可从多个方位观察病变,有利于立体的了解肿瘤的毗邻关系及病变的确切范围;无需增强即可正确评价肿瘤与血管的关系和侵犯程度以及淋巴结转移的情况,对肿瘤切除可能性的评估价值较大。
8、纵隔肿瘤
(1) 总论
纵隔肿瘤常见有胸腺瘤、畸胎瘤、胸内甲状腺肿、恶性淋巴瘤、支气管囊肿、神经源性肿瘤等。纵隔肿瘤以肿块形成为特征。
各种纵隔肿瘤有其好发部位:
1、 胸腺瘤及畸胎瘤
2、神经源性肿瘤
4、甲状腺瘤
5、支气管囊肿
6、心包囊肿
7、食管囊肿
前纵隔:胸腺瘤、胸内甲状腺肿、畸胎瘤好发
中纵隔:恶性淋巴瘤、支气管囊肿好发;
后纵隔:神经源性肿瘤好发,神经源性肿瘤除形成肿块外,还可出现椎管骨质和或椎间孔的改变。
胸部CT检查的重要价值在于对纵隔肿瘤的诊断。对于确定纵隔增宽的原因、纵隔病变的范围、病变与邻近器官的关系、有无增大的淋巴结以及通过造影增强观察有无大血管畸形等方面有特殊的作用。
MRI检查可清晰显示纵隔肿瘤的部位、范围特别是肿瘤与大血管的关系以及邻近器官是否受侵。可鉴别肿瘤是囊性或实性,并可判断肿瘤的良恶性。无需增强即可比较容易鉴别纵隔内血管性与非血管性肿物。
前纵隔肿瘤
X线表现,前纵隔软组织肿块,密度高而均匀,有时见钙化,良性者边缘多锐利,恶性者边缘毛糙,并可见胸膜反应。
CT对观察肿块内有无异常密度、有无胸膜反应、肿块周围结构是否受侵犯及有无胸腔、心包转移有价值。
X线表现,肿块密度不均匀,其内可见混杂异常密度。
CT检查,良性者多表现为边缘光滑的厚壁囊肿,有的病灶内显示脂肪成分和钙化。
胸内甲状腺肿
X线表现,多表现为连向颈部的前上纵隔肿块,气管多受压移位,肿块内可见钙化。
CT检查,肿块密度明显高于颈部软组织,增强扫描实质部分明显强化,时间长达数分钟。
中纵隔肿瘤
恶性淋巴瘤
X线表现,常为分叶状肿块,气管常受压变窄;可产生胸腔积液及心包积液。
CT检查有助于观察肿块与周围结构的关系。
支气管囊肿
CT检查优于X线。
后纵隔肿瘤
神经源性肿瘤最常见,诊断需结合临床。
影像诊断,对于心血管系统疾病的诊治,具有非常重要的价值。除了传统的X线检查外,近来一些新成像技术的发展及临床应用,使心血管疾病的诊断更加准确可靠。
二、检查方法
1.传统X 线检查
虽然影像学新技术的出现使得传统X线检查在心血管疾病的诊断方面地位有所下降,但X线检查仍是临床上常用的检查方法之一,X线检查可以明确心脏房、室的大小,肺血的变化,特别是肺血的改变对于心功能的判定有着重要的价值。X线检查有一定的限度,对于某些循环系统的病变虽然临床上有一定症状,但X线无明显变化。必须与临床密切配合,才能作出正确诊断。
心血管的X线检查主要方法是透视、摄片,其他还有特殊造影检查。
透视可以直接观察心脏的大小、形状、及其动力情况,因此,它是循环系统必不可少的辅助检查方法。
摄片也是必不可少的检查方法之一,临床上常常采用下列位置摄片:
后前位:X线自背部摄入暗盒(距离2m)。
右前斜位:右肩靠近暗盒,病人旋转45-60度。
左前斜位:左肩靠暗盒,病人旋转60-70度。
左侧位:左侧胸部紧贴暗盒,X线自右侧胸部摄入。
2.心血管造影
心血管造影是向心脏大血管腔内快速注入造影剂,以显示心脏大血管解剖形态学和血流动力学异常的特殊X线检查方法。为心血管疾病特别是复杂的先天性心脏病的诊断及手术治疗提供非常有价值的资料。
心血管造影的三个必备的条件:1、大功率X光机;2、高压注射器;3、快速连续摄影设备。
心血管造影是一种比较复杂而且有一定痛苦及危险的检查方法,临床上应用必须掌握它的检查适应症、禁忌征。
3.心脏超声
心脏超声检查是临床上最常用、首选的检查方法。它具有准确性高、重复性强、无创伤、无痛苦等优点。特别是多普勒技术的应用,使得超声对于心脏瓣膜疾病、心肌病变、先天性心脏病及心包疾病的诊断具有不可替代的优势。关于这一部分将在其他章节中详述。
4.磁共振成像(MRI)
MRI应用于心脏大血管有其一定的优势,首先由于血液的流空效应,形成良好的对比,可以清楚的显示心内膜、瓣膜及大血管。MRI可以从横断面、冠状面、矢状面及任意斜面来显示心脏大血管的的断面。第三,MRI也是一种无创性检查方法。但是,心脏大血管是有搏动的运动器官,对扫描技术及机器性能要求较高。
MRI检查主要应用于
(1).大血管病变:主动脉夹层动脉瘤、主动脉瘤、主动脉异常;
(2).先天性心脏病:房缺、室缺、主动脉转位、及复杂性先天性心脏病;
(3).心肌病变;
(4).心脏肿瘤:心房粘液瘤、纤维瘤。
常规CT扫描对于心包疾病:心包积液、心包钙化显示较清晰,而对于心内结构显示欠佳。但随着影像技术的发展螺旋CT、超高速CT(UFCT或电子束CT)的出现及CTA(CT血管造影)及三维重建等技术的应用使得CT在心血管疾病的检查方面有了一定的进展。但是由于技术复杂,设备昂贵,目前临床应用尚不广泛。
6.核素成像
心血池静态现显像、动态显像及心肌显像对于心功能的测定,及冠心病的早期诊断以及冠状动脉供血不足与心梗的鉴别具有明显的优势。特别PET(正电子发射型计算机断层显像)的出现及应用,可以在活体情况下测定心肌的生化代谢改变。
总之,就目前我国的实际情况,超声及传统X线检查是最常用和首选的影像学检查方法。以下我们主要讲述传统X线检查在心血管系统的应用。
三、心脏、大血管的正常X线解剖表现
1、心脏和大血管的位置
心脏分位左右心房及左右心室四个腔。右心房位于心脏的右侧与右心室在同一个平面上,但稍在其后,上下腔静脉与其相接,右心室位于心脏之前方,占据心脏前方之大部份,左后方为左心室,上部为肺脉圆锥与肺动脉相接。左心房位于心脏之后稍上方,左心室位于心
脏左侧后方,仅一小部分位与左前方。
心脏之外面有心包膜,分为脏层和壁层,两层之间构成心包腔,正常时有少量(15-20ml)液体起润滑作用。
2、心脏的形态
影响心影形态的因素:体形、年龄、呼吸、体位。
垂位心:无力型,体格瘦长。
横位心:矮胖型,矮胖体格。
斜位心:健壮型,体格适中,为最常见之类型。
此外,下列情况亦属正常之心影:
①幼儿心脏右心室比较显著,故心影多呈球形。至6岁左右,右心室的发育即固定保持终生。
②男性心影较女性者大。
③呼吸时心影有所改变,一般吸气时心影常比呼气时狭小些。 ④妊娠,因两膈肌上抬,心影多横位。
⑤平卧时横膈升高,心脏上移,呈横位心,心影稍增大。
3、心脏大血管的X线解剖(标本-挂图结合胸片说明)
(1)后前位:右心缘自上而下分为两个弧段,右心缘:
第一弧度为上腔静脉与升主动脉所构成。
第二弧为右心房,较圆,密度高。
第一弧为主动脉球,呈半球形,主要是主动脉弓降部构成。 第二弧为肺动脉段或心腰,平直或略凹陷,主要由肺动脉外缘或部分左肺动脉构成。
第三弧为左心室构成,最显著的向左突出。
左心室与肺动脉段相交之处,有长约1cm小段由左心耳构成,正常时不能与左室段区分。左房增大时,形成第四弧。
(2)右前斜位:右前斜位心脏各弧的划分如下:
第一弧为升主动脉。
第二弧为肺动脉圆锥。
第三弧右心室,若角度小于45度则可见左心室的小部分。 心后缘 :
第一弧为左心房。
第二弧为右心房。
右前斜位临床上常用来观察左心房的增大情况。此外,让病人食道吞钡观察左心房对于食道的推移情况。
(3)左前斜位:心缘各弧的划分为:
心前缘:自上而下右心房、右心室。
心后缘:左心房、左心室。
正常时左心室不与脊柱影重叠,这个在临床上有实用价值,当左心室增大(如高血压心脏病、二尖瓣关闭不全、主动脉瓣狭窄时),增大的左心室影与脊柱有不同程度的重叠,其重叠的程度与心室的增大成正比。
主动脉弓下方可见一透亮区称为主动脉窗。
4、心脏大小的测量
人的心脏大小、形状各有不同,并且与人的身长、测量心脏大小的方法:目前常采用最简便的方法为心胸横径比率法,即――心脏最大横径与胸廓内壁最宽横径的比率。我国人的正常值为0.45+0.03,即心脏最大横径一般不超过胸廓横径的二分之一。
四、循环系统病变的基本X线表现
1、心脏增大:
心脏增大包括:①心腔扩大所引起的扩大。②心肌肥厚引起的肥大。两者在X线下难以鉴别。
心脏增大一般是由于心肌负荷过重或心肌病变所至。由于引起心脏增大的原因不同,故增大的心脏外形也不相同,另外,各个房室增大都有其特有的X线表现,往往能确定心脏病的性质。
1.左心室增大 左心室所占的位置在心脏的左后下部,故其增大时向左向下及向
①.后前位:心影向左扩大,左四弓心室段圆隆,心尖向左下延伸,透视下心尖搏动往往见于胃泡内,相反搏动点上移。
②.左前斜位:心影后缘下段(左心室段)向后向下扩大与脊柱影重叠或达脊柱的后方,心后三角间隙消失。
左心室增大常见原因为高血压、主动脉瓣狭窄及二尖瓣关闭不全。
2.左房增大
左心房增大常是先向后向上,最后再向左向右。由于左心房与后面的食管相邻贴,因而左心房增大时,可使食管受压移位,我们观察食管受压移位的情况,就可以辨别左房增大的不同程度了。
①.后前位:心左缘第三弧(左心耳部)突出,左房向右增大明显可达右房边缘或超过后者,形成双弧影及双心房阴影。
②.左前斜位:心后缘上部向后突出,左主支气管影被抬高,气管分叉角度增大。
③.右前斜位:心后缘向后突出,压迫食管。临床上常根据食管受压移位的程度,将左心房增大分为三度:
Ⅰ度为食管前壁轻度受压。
Ⅱ度为食管前后壁均受压,且有轻度移位。
Ⅲ度为食管明显受压并向后移位超过胸椎。
左心房增大原因常见为二尖瓣狭窄、二尖瓣关闭不全和各种原因引起的左心室衰竭。
3.右室增大
右心室增大时,将左心室推向后方,而占据整个左心缘,使心尖部变园钝。
①.后前位:一般右心室的增大最先由流出道增大开始,然后逐渐涉及流入道。所以,正位片上肺动脉段饱满延长,心腰平直。相反搏动点下移,心影向右或向两侧增大,心尖向上抬起。
②.右前斜位:肺动脉段突出,心前间隙缩小。
③.左前斜位:心前缘向前突出,接近前胸壁。
右心室增大原因,常见者为先天性心脏病及二尖瓣狭窄、慢性肺部疾患肺动脉狭窄、肺动脉高压。
4.右房增大
①.后前位:心脏右缘明显向右增大,右心房增大往往伴有上腔静脉扩张,故同时可见右上纵隔影增亮。
②.左前斜位:右心影的前缘上段向前隆凸并延长,超过整个心前缘的1/2以上,与右心室段形成较明显的角度。
③.右前斜位:心后缘下方向后膨出,但并不造成食管的受压或移位。
右心房增大常见右心衰竭或房间隔缺损,单纯性右心房增大常见于三
尖瓣狭窄。
5.心脏普遍增大:
在有严重的全心衰竭或心肌疾病时,心脏可以因此而普遍增大,此时在正位胸片上,心影向两侧均增大,搏动无力、正常的心脏边缘弧度不能分清。
2、心形状的改变
在日常工作中,常常将某些心脏形态的改变、命名为某型心脏,以便与描述、理解
1.二尖瓣型心脏:心影呈梨形增大,右心缘较膨隆,心腰部饱满、隆起,左心下缘较圆,主动脉球阴影正常或相对较小。常见于风心(二尖瓣狭窄为主)、肺源性心脏病、肺动脉狭窄、房缺等。
2.主动脉型心脏:主动脉影增宽、突出,心腰部凹陷,心影向左下延长扩大。常见于主动脉病变、高血压病等。
3.普大型心脏:已述于前。
4.移行型:心影形态可兼有上述两型之特征者,称为移行型,具体可称为:二尖瓣-普大型;主动脉瓣-普大型;以及二尖瓣-主动瓣型;对于一些复杂的心脏病不宜勉强分型,只宜描述。
3、.主动脉形状及密度的改变
1.形状改变:迂曲、扩张
2.密度改变:密度增高:1、管腔扩张;2、管壁钙化。
4、心脏大血管搏动的改变
搏动增强:甲亢、贫血、后负荷增强;
搏动减弱:心衰;
搏动消失:心包积液。
5、肺循环的改变
1.肺充血:常见于左向右分流的先心病、循环血量增加。
肺充血是肺动脉内血流量增多。主要表现为
(1)后前位:肺动脉段膨隆,双侧肺门影增大。
(2)透视下可见“肺门舞蹈”即肺动脉段和两侧肺门血管搏动增强。
(3)长期肺充血,引起肺动脉高压。
2.肺瘀血:常见于二尖瓣狭窄和左心衰竭。
肺瘀血是指肺静脉回流受阻,血液淤滞于肺内。主要表现为;
(1)后前位:肺静脉普遍扩张,呈模糊条纹状影,中下肺野为著。
(2)肺野透亮度降低,两肺门影增大,血管边缘模糊。
(3)严重者,于肋膈角附近可见间隔线(Kerley B线)。
3.肺血减少:常见于肺动脉狭窄、三尖瓣狭窄等。
肺血减少是指肺血流量的减少,由于右心排血受阻引起。主要表现为:
(1)肺门血管细小,肺门影缩小,肺纹理普遍细小、稀疏。
(2)肺野透亮、清晰。
(3)严重者可见侧枝循环形成,肺野内可见细小、扭曲紊乱的网状血管影。
4.肺水肿:主要原因为毛细血管压和血浆渗透压失衡;毛细血管通透性改变。
肺水肿是由于毛细血管内液体大量渗入肺间质和肺泡所至。主要表现为:
间质性肺水肿:肺瘀血发展结果。主要表现:
(1)肺血重新分布,两上肺静脉分支增粗,两肺下野血管纹理变细。
(2)肺门模糊、增大、肺纹理模糊。
(3)支气管袖口征。
(4)间隔线阴影:中下肺野可见网状影,肺野透亮度减低,肋膈角可见Kerley B线,少数可见Kerley A线。
肺泡性肺水肿:渗出液主要位于肺泡内。主要表现为:
(1)一侧或两侧肺野片状模糊影,内、中带为多见。
(2)典型表现肺野呈蝶翼状。
(3)分布下比上多、内比外多、后比前多。
(4)胸腔积液。
5.肺循环高压:
1.肺动脉高压:肺动脉主干收缩压超过4Kpa,平均压超过2.7Kpa,即为肺动脉高压。主要表现为:
(1)肺动脉段突出;
(2)肺门截断现象:肺门肺动脉及大分支扩张,而中外带分支变细扭曲,二者之间有一突然分界。
(3)肺门肺动脉搏动增强。
(4)右室增大。
2.肺静脉高压:肺静脉压超过1.3Kpa。引起肺瘀血,甚至肺水肿。
五、循环系统常见疾病的影像学表现
1、风湿性心脏病
首先复习一下心脏的正常血液循环情况:上下腔静脉――右心房――右心室――肺动脉――肺静脉――左心房――左心室――主动脉――全身各脏器
风湿性瓣膜病主要累及二尖瓣,且以联合瓣膜病表现为主。二尖瓣累及率100%,单纯累及二尖瓣约46%。
1.单纯二尖瓣狭窄:
病理:当风心引起二尖瓣狭窄时,由于左心房的血液进入左心室发生障碍,不能正常排空,使左心房的压力增高,导致左心房扩大、肥厚,时间长了,便引起左心室及主动脉的萎缩,因而,主动脉弓相应的显示缩小,另外,由于左心房的压力增高,而最后导致右心室扩大、肥厚,到右心室不能代偿时,临床上便出现右心衰竭的症状、体征。
症状:劳累后可以发生心悸、呼吸困难,由于肺循环淤血,病人可以出现咯血,当右心室增大、衰竭时,可造成大循环淤血出现:肝肿大、水肿、腹水、紫绀、颈静脉怒张。体征:二尖瓣区有隆隆样舒张期杂音,心尖部可扪及舒张期震颤。
(1)左心房和右心室增大,心影成“梨形”。
(2)主动脉球缩小,左心室缩小,心尖位置略上移。
(3)二尖瓣区瓣膜钙化。
(4)肺循环高压:
肺静脉淤血和间质性肺水肿,有时可见克氏B线。
长期肺淤血造成含铁血黄素沉着,两中下肺可见细小的颗粒状阴影。
肺动脉高压,表现为肺门阴影的增大、增深,肺门搏动增强。 MRI表现:
(1)左心房及右心室明显增大;
(2)左心房因血流缓慢淤滞而呈高信号。
2.二尖瓣关闭不全:
二尖瓣关闭不全多数与二尖瓣狭窄同时存在。 病理:二尖瓣闭锁不全时,当左心室收缩时,血液仍可逆流入左
心房,这样便造成左心房过重负担而增大,当左心室舒张时,较多量的血液由左心房进入左心室,使左心室的负担加重而增大。因此,在二尖瓣闭锁不全时,除有二尖瓣狭窄的所有的X线表现外,尚有左心室的增大及主动脉的扩张。
症状:临床上常有乏力、心悸,X线表现:
(1)左心房、左心室增大。
(2)主动脉球可缩小,亦可不缩小。
(3)无明显的肺循环高压,多数病人仅有较轻的肺静脉高压表现。
(4)左室、左房区搏动增强。
CT检查对于风湿性瓣膜病可以清晰的显示心脏各瓣膜的钙化、心脏房室的大小以及肺野的变化。但对于瓣口狭窄程度及反流情况的了解不如超声。
2、高血压性心脏病:
高血压性心脏病是临床上常见的心脏病,长期高血压患者常可引起高血压性心脏病。
病理:由于动脉血压长期过高,左心室必须增强收缩力才能克服这些阻力,使血液进入主动脉及周围动脉内。久之,而造成左心室的肥厚、扩大和主动脉的增宽、迂曲。
(1)心室增大早期以心肌肥厚为主,平片表现为左室圆隆、突出。晚期左室可明显增大。
(2)(3)左心功能失代偿期可见肺瘀血、(4)心脏搏动一般增强,心功能不全减弱。
(1)左心室肥厚、增大。
(2)主动脉迂曲、增宽。
3、慢性肺源性心脏病:
此病常见于有慢性支气管炎、支气管哮喘、支气管扩张、慢性肺结核及矽肺患者。 病理:由于肺、支气管的长期病变而造成肺循环障碍,引起肺动
脉高压,久之,而造成右心室增大、扩张。
(1)肺部疾病的表现:两肺有严重的肺部疾病。
(2)肺动脉高压:
①肺动脉扩张、增宽。横径大于1.5cm。
②中心肺动脉扩张外围分支减少
③肺动脉段突出。
(3)右心室增大。
心影形态常因肺气肿、横膈位置降低,从而,使其外观缩小似“悬垂状”。
4、心包疾病;
心包积液:
病因:最多见的为结核、风湿病和结缔组织疾病。
(1)当心包积液在300ml以下时,X线常无阳性表现。
(2)300-500ml以上时,可见到
a) 心影向两侧扩大,心脏正常的弧度消失,心影常呈样。张力高。
b) 透视下心脏的搏动减弱或消失。主动脉搏动正常。
c) 肺血减少,肺野清晰,与巨大心影不相称。
d) 病人由立位改位卧位观察时,可见上纵隔影增宽,心底部
阴影增宽。
e) 结合临床听诊:心音遥远而弱。
(1)少量积液表现为心脏低垂部位如左室背侧、左房左侧呈薄层或椭圆形液体密度影。
(2)大量积液表现为对称性的环带状液体密度影环绕心脏和大血管根部。
心电门控MRI心脏与前移的心包周围脂肪之间可见低信号心包积液。梯度回波快速扫描序列(GRE)心包积液呈白色高信号。
慢性缩窄性心包炎:
病理:脏壁层心包粘连,纤维组织包裹于心脏及大血管的外面造成心脏扩张受限,静脉血回流障碍。
症状:起病缓慢,病人常出现乏力、咳嗽、端坐呼吸、腹胀、腹水、肝脏增大,下肢浮肿。
(1)心影大小正常或轻度增大;
(2)心影常呈三角形,生理弧度消失,心缘平直,其边缘可因与周围胸膜粘连而显示不规则;
(3)心脏搏动一般明显减弱或消失。
(4)特征性表现:心包钙化,蛋壳状、带状、斑片状。
(5)上腔静脉扩张使上纵隔影增宽;
(1)心包增厚:大于3mm
(2)心包钙化:斑点状、结节状、斑片状、线状或大片状。
(3)下腔静脉扩张
(4)室间隔扭曲或远端呈锐角。
(5)心室轮廓受压变形
(6)心房扩大,右心房血栓形成
(1)呈长T1低信号。
(2)心室腔明显缩小;
(3)心室缩小狭窄伴右心房扩大是本病的特征;
(4)积液-缩窄期既可见心包积液,又可见心包增厚。
消化管检查以钡剂造影为主重要意义。消化腺CT及MRI较普通X线检查及钡剂造影价值大。CT对胃肠道肿瘤的内部结构、胃肠壁的浸润程度和转移等具有特殊意义。
二、检查方法
(一)、传统X线检查
1、普通透视和摄片:主要用于急腹症诊断,对消化管内其他疾病及消化腺疾病诊断价值较小。
2、消化管钡剂造影:按检查范围分为:〖1〗上消化道钡餐造影,检查范围包括食管、胃及十二指肠。〖2〗小肠系造影,可在上消化道检查后每隔1-2小时检查一次,用于空、回肠及回盲部检查。〖3〗结肠造影:分为钡剂灌肠和口服钡餐造影,3、血管造影:动脉造影主要用于钡剂检查无所发现的胃肠道出血和肿瘤。在急性大出血和腹部外伤出血可立即确定出血部位,以便迅速行血管栓塞治疗或手术治疗。
4、胆系x线检查方法:
(1)、普通检查即右上腹平片。
(2)、造影检查:①口服胆囊造影。②静脉法胆系造影。③术后经引流管造影即T形管造影.④内镜逆行性胰胆管造影(ERCP)。⑤经皮肝穿刺胆管造影(PTC)。
5、 胰腺x线检查方法:
(1)、普通检查。
(2)、造影检查:①胃肠钡餐造影。②ERCP。③选择性腹腔动脉造影。④PTC
6、肝脏X线检查方法:(1)、肝区平片。(2)、选择性动脉造影。
(二)、USG与CT
胃肠道疾病的影像诊断,USG与CT主要用于肿瘤诊断,但其目的不在于查出肿瘤,而是了解肿瘤向外侵犯的有无与程度,同周围脏器及组织间的关系,有无淋巴结转移和远隔脏器的转移等。这有助于肿瘤的分期,为制定治疗方案和估计预后提供依据。也用于恶性肿瘤手术后放疗或化疗的随访。因此,CT检查多应用胃肠造影检查发现病变之后进行。一般认为淋巴结径线大于1.5cm时为增大,在恶性肿瘤时多为转移,另外尚须结合临床综合分析。
三、基本x线表现
1、消化管正常X线表现
消化管造影常规有充盈相和粘膜相,从而了解管壁、管腔形态和位置以及功能情况;粘膜相主要了解粘膜情况,从而观察早期和较小的病变。
(1)食管:食管分段、三个狭窄、压迹、粘膜相的x线形态、(2)胃∶解剖分区、胃型、轮廓、粘膜、胃的柔软度及移动度、蠕动及排空。
(3)十二指肠及空、回肠:十二指肠的分部、充盈及粘膜情况,回肠的分部、粘膜表现及排空。
(4)大肠:解剖分部、充盈及粘膜情况、蠕动。
2、胃肠道基本病变的X线表现
器质性改变:
(1)轮廓的改变:龛影、充盈缺损、憩室。
(2)粘膜:破坏、平坦、增宽、迂曲、纠集。
(3)管腔大小的改变:狭窄、扩张。
(4)位置及活动性的改变。
功能性改变:
(1)张力的改变。
(2)蠕动的改变。
(3)运动力的改变。
(4)分泌功能的改变。
四、胃肠道常见疾病的影像学表现
1、食管静脉曲张
X线钡餐粘膜相是发现食管静脉曲张的有效、简便而安全的一种方法。
(1)早期发生在食管下段,粘膜皱襞稍增宽或迂曲,有时因显示不连续而呈虚线状。
(2)随病变加重而出现病变范围由下向上发展,出现食管粘膜增
粗、迂曲,甚至成串珠样或蚯蚓状、囊状充盈缺损,管壁欠光滑呈锯齿状,食管张力低,管腔逐渐扩张,但食管柔软,无梗阻征象。
本病应与食管下端癌相鉴别,后者病变较局限,上下分界清楚,管壁僵硬,粘膜有破坏。
① 食管粘膜增粗、迂曲或中断、消失。
② 增粗粘膜面上出现小溃疡,大小2-4mm内。
③ 边缘不整齐的小充盈缺损。
④ 局部管壁僵硬,舒张度减弱。
⑤ 病变区钡剂流动缓慢。
(2)中晚期:
① 局限性管腔不规则狭窄,管腔内充盈缺损。
② 粘膜增粗、中断或破坏。
③ 管壁僵硬,扩张度差,蠕动减弱或消失。
④ 钡剂通过受阻,阻塞上端食管扩张。
⑤ 食管外软组织影。
3、胃及十二指肠溃疡
(1)直接征象:龛影。多见于小弯侧,切线位呈乳头状、锥状或其他形状突出于胃轮廓以外的钡斑。
(2)溃疡所形成的龛影的口部粘膜水肿可形成透明带――“项圈征”。(3)慢性溃疡周围瘢痕收缩出现粘膜皱壁纠集,呈星芒状、车轮状均匀性达龛影口部并逐渐变窄。
(4)功能性改变:
① 痉挛性改变,例如小弯侧溃疡,在大弯侧相对处出现深切迹。② 胃分泌液增加。
③ 蠕动增强或减弱,张力增高或减低,排空加速或减弱。 ④ 溃疡处有不同程度压痛。
十二指肠溃疡
X线表现:多发生于球部
(1)直接征象:
①龛影,呈圆形、类圆形或米粒大小龛影。
②球部呈恒久的变形,梅花形、山字形、十字形。
(2)间接征象:
① 激惹征,表现为钡剂到达球部后不易停留,迅速排出球充盈不
② 幽门痉挛,开放延迟。
③ 球部压痛。
④ 幽门管变形。
X(1)充盈缺损,形态不规则,多见于蕈伞型癌。
(2)(3)内缘不整齐而有多个尖角。龛影位于胃轮廓之内。龛影周围绕以宽窄不等的透明带,即环堤。
(4)粘膜破坏、消失或中断,粘膜下肿瘤浸润常使皱壁异常粗大、僵直或如杵状和结节状,形态固定不变。
(5)癌瘤区蠕动消失。
5、胃肠道穿孔
(1)立位检查,气体进入膈肌与肝或胃之间,呈透明的新月状透明阴影。
(2)侧卧水平投照,(3)仰卧前后位时,气体浮聚于腹腔前方。
机械性肠梗阻:
(1)立位表现腹部多个长短不一、高低不等的阶梯状气液平面,跨
(2)仰卧位则可见膨胀充气盘曲排列的肠管。
(3)一般在发病后3-6小时开始在阻塞上端的肠管内出现积气积
液,肠腔随之扩张,根据含气液扩张肠曲的形态和分布位置,可估计肠梗阻的部位。
(4)空肠梗阻表现弹簧状或鱼肋骨样粘膜皱襞。回肠段梗阻胀气肠
曲粘膜纹少或无皱襞。结肠段可见结肠袋以及不贯穿肠腔的短条状皱襞纹。
麻痹性肠梗阻:
由于胃肠动力消失,在卧位平片上可见大小肠均呈轻度至中度扩张,胃也常有充气扩张。在立位片上也可见多个气液平面,但较机械性肠梗阻短而少。
(1)平片和透视可看到肠梗阻的X线征象,并可见到套叠部位软组
(2)钡剂或空气灌肠时在套叠处停顿,并可显示套叠处呈新月状或
杯口状影像。钡剂或进入套叠的鞘部时,即出现特征性袖套状阴影,空气进入套叠的鞘部时,可出现软组织块影。
8、肝细胞癌
(1)平片:平片对诊断原发性肝癌价值不大。对肝癌碘油栓塞后追
踪病灶大小、有无复发有一定意义。巨块型肝癌或弥漫浸润型肿瘤可引起肝轮廓影增大,右膈上抬,活动受限。胸片可发现其肺转移灶。
(2)胃肠造影:因肿瘤较大可导致胃肠推移、受压。
(3)血管造影:
1) 动脉期:肝动脉增粗,肝内动脉分支推移、分离、包绕,
肿瘤区动脉分支中断、破坏、侵蚀,表现血管轮廓粗细不
均、僵直。肿瘤区见大量粗细不均、迂曲的肿瘤血管及不
规则状血管湖,可见动脉-门脉瘘和动脉-肝静脉瘘,前
者较多见并提示预后不良。
2) 实质期:表现为肿瘤不均匀染色。小肝癌见离心充盈征(即
肿瘤区造影染色由内向外充盈)。早期肝癌(病灶直径平均
小于1.5cm,癌细胞分化较好)因其供血处于门脉供血何肝
动脉供血的转变之中,动脉造影动脉期可阴性或仅在实质
期见少许肿瘤染色。
3) 静脉期:门静脉或肝静脉癌栓现象,以前者多见,表现为
门脉主干或左、右分支腔内充盈缺损,亦可见门脉高压现
1) 低密度肿块影,个别病例呈等密度。
2) 灶周可见一完整或不完整的低密度环影,灶内密度不均,
可伴有出血、坏死、感染及钙化现象。
3) 增强后病灶不均匀强化,多在肝癌边缘强化明显,包膜也
可强化。弥漫浸润型肝癌无明显包膜,病灶边界不清。灶
内血管结构破坏。小肝癌(<3cm)动态扫描动脉期可见明显
强化,其所见同低密度假包膜。而早期肿瘤(<l.5cm)动脉
期和门脉期均为低密度,或动脉期、门脉期分别为等、低
CTAP对小肝癌检出率、门脉分支是否参与供血及门脉分支破坏、门脉瘤栓形成的确诊有重要意义。肝癌淋巴转移发生率仅次于门脉转移,表现为肝门、腹膜后及后纵隔淋巴结肿大,还可见器官转移(最常见为肾上腺、肺转移)、骨转移。
1) T1加权为低信号,T2加权高信号。
2) 肿瘤内坏死表现T1加权像低信号, 灶内混杂不同强度低
信号, T2加权则为高信号灶内混杂不同强度低信号。
3) 肿瘤内亦可出血、囊变表现出相应征象。总之,信号不均
是肿瘤的特点。
4) 增强后病灶周边不规则轻度强化。小肿瘤T1加权信号稍
低,T2加权为中等信号。门脉瘤栓T1加权呈较高信号,
T2加权呈较低信号。
9、肝脓肿:
右膈抬高或局限性隆起伴活动受限,反射性郁积,右侧腹脂线增厚模湖,腰大肌影可模糊。肝轮廓增大,可见脓肿壁钙化。
肝动脉造影:
仅在鉴别诊断时应用,表现为肝内动脉分支局部移位、包绕,血管减少,实质期表现为充盈缺损及脓肿壁染色。
(1)细菌性肝脓肿典型征像为低密度灶,CT值30HU左右,灶周环状软组织密度阴影,为灶周水肿,增强后脓肿壁强化。20%患者灶内可见气体影。
(2)真菌性肝脓肿表现为肝内多发,散在小园形低密度影,灶周轻度强化,(3)阿米巴肝脓肿CT缺乏特征性。多为低密度,病灶边缘可强化,病灶可单囊或多囊。
细菌性或阿米巴性肝脓肿表现为单个或多个尖圆形灶,T1加权为不均匀低信号,灶周可见稍低信号晕环。T2加权像,灶周稍高信号晕环,环外周肝实质水肿呈高性号,真菌性肝脓肿表现全肝多发大小一致小脓肿。
10、胆囊癌
(1)普通X线:无诊断价值。
(2)胆囊造影:不规则充盈缺损或不显影。
(3)肝动脉造影:胆囊动脉增粗,远端轮廓不规则、僵直,可见肿
瘤血管及肿瘤染色。
(4)胃肠造影:十二指球降部可因较大胆囊癌而出线压迹或移位。
因肿瘤侵犯邻肠管而出现相应肠管僵直、狭窄、轮廓不光整的受侵征像。
1)胆囊壁附壁结节突向胆囊腔,可单发或多发。
2)胆囊壁局限性或弥漫性增厚,胆囊被软组织肿块充填,其内密度不均匀或混有结节。
3)胆囊管部的肿瘤较小而难以显示,但可见胆囊增大,增强扫描可见钙化的肿块。
4)胆囊周脂肪层消失,肿瘤侵及肝脏,表现为胆囊同肝实质密度减低,形态不规则,增强后不均匀钙化。
5)淋巴结肿大,主要侵及肝内及腹膜后。
6)梗阻性胆管扩张。
胆囊形态失常、增大,T1加权呈均匀低信号,T2加权均匀
高信号。肝内胆管扩张。
泌尿系统的影像的发展历程:仅局限于泌尿系统的收集管道的诊断,而对实质脏器的病变只能显示间接征象;随着CT、MRI的出现与应用,对肾、肾上腺等实质脏器的病变诊断提高到一个新的水平,而随着MRI对空腔收集系统的诊断水平又上了一个台阶。
二、检查方法
1、普通检查:KUB,摄片前应清洁肠道,以免粪便和气体干扰,对肾脏的形态与钙化观察较好;
2、静脉尿路造影;检查前应作碘过敏试验,检查时推注60%的泛影葡胺,于7、15、30、45分钟各摄一张肾区平片,如未显影,可适当延长时间摄影;最后摄一张全尿路平片;
3、逆行肾盂造影;常用12.5%的碘化钠或泛影葡胺稀释液,把导管通过膀胱镜经输尿管开口逆行插入肾盂肾盏注入造影剂;
4、膀胱与尿道造影:经导管注入造影剂了解膀胱充盈与尿道通畅情况;
5、腹主动脉造影与选择性的肾动脉造影:主要用以诊断大动脉炎和肾血管疾病,也可用于肾脏肿瘤和肾上腺肿瘤尤其是嗜铬细胞瘤的诊断;
6、腹膜后充气造影,主要用于肾上腺疾病的诊断;
7、CT平扫与CT增强,后者应作为常规应用;
8、MRI自旋回波扫描和水成象,主要用于肿瘤的分期和肾上腺疾病的诊断。
三、泌尿系统的正常的X解剖
肾脏:位置、形态、大小,正常的肾盂肾盏的形态;
输尿管的形态和三个狭窄;
膀胱与尿道:充盈后的正常的形态,尿道的分段与正常的形态; 肾上腺的正常形态与位置;
四、常见疾病的影像学表现
1、泌尿系统结石
平片为首先,CT对结石的显示更敏感,且有利于鉴别诊断;MRI对其价值不大,但可显示其引起的并发症。
(1)阳性结石可在平片上显示为高密度的阴影,需与腹腔内钙化的淋巴结、肠内粪便结石、胆囊或胰腺结石及静脉石鉴别;阴性结石在造影时显示为密度减低影或充盈缺损,并可显示因阻塞引起的尿路的扩张和积水;膀胱结石可随体位而改变位置;
(2)一般少作CT检查,但一般均表现为阳性结石。
2、泌尿系统结核
首先平片及造影检查,CT有辅助诊断价值
(1)X线表现
1)平片一般多无特征的异常表现,可出现肾影的增大和肾区的钙化影;
2)造影可表现为肾功能的障碍,显影延迟或不显影,肾小盏的破坏,溃疡空洞的形成,肾盂的积水,输尿管狭窄与扩张呈串珠状,膀胱的缩小与挛缩,甚至“自截肾”形成。
在不同的发展阶段有不同的表现:单个或多个肾盏的变形,肾内多个囊样低密度影,围绕肾盂排列,形如“梅花瓣”样为特征性的表现,肾盂和输尿管壁的增厚,肾内多发不规则的钙化,局部或整个肾皮质变薄,单往往有一定程度的强化。
平片及造影只能显示间接征象,而CT具有直接诊断价值,且能了解病变的范围与邻近器官的关系,进行分期,从而能判断预后。
(1) X线表现
1)平片上可见肾轮廓的局限性的增大膨出,呈分叶状,巨大者可推移邻近器官,少数肿瘤中可见不规则钙化斑片影;
2)造影可见肾盏受压被拉长变细,相互分离,呈蜘蛛足状,肿瘤直接侵入肾盂肾盏,可产生不规则的充盈缺损影,肾盏亦可受压变形,并见边缘破坏,呈不规则的充盈缺损,也可完全阻塞而不能显影;
1)平扫可见低密度或等密度肾实质的肿块,与肾实质分界不清,可突出于肾外,肿瘤内部坏死或囊变为低密度区,钙化与出血则为高密度区。
2)增强扫描多数肿瘤为多血管性,则可见早期明显强化,在肾实质期为低密度;
(4)MRI表现
MRI在T1WI上为低信号,T2WI为高信号,分期较CT优势。
4、肾囊肿与多囊肾
平片及造影只能显示间接征象,而CT与MRI具有特征性的表现,有极高的诊断价值。
(1) X线表现
1)平片可见两肾增大,轮廓呈分叶状。
2)造影表现为两肾的肾盂肾盏有不同程度的受压、变形与分离,肾盏边缘出现弧线压迹,颈部伸长,有时呈“蜘蛛足状”肾功能可有不同程度的受损;
(2) CT表现
1)平扫可见肾包膜内圆形或类圆形、边缘光滑、密度均匀、水样密度病灶,囊壁薄,与正常肾实质分界清晰。
2)增强扫描,无强化,囊壁可钙化。
(3)MRI表现
MRI表现为长T1和长T2信号,边缘清晰,5、肾上腺疾病
平片价值有限,诊断主要依靠CT与MRI;
肾上腺皮质腺瘤
CT平扫:可见边缘光滑、圆形或椭圆形、密度均匀、等或低密度的肿块。
增强扫描:有均一强化;
MRI表现:T1和T2加权像与肝的信号相似或稍低。
嗜铬细胞瘤
CT表现:边缘清晰、密度均匀的肿块,内部可见低密度的坏死区和钙化。增强扫描:可见强化,如有腹膜后淋巴结转移、邻近组织沁润和肝转移,则可诊断为恶性;
MRI表现:多数表现为T1WI呈低信号,T2WI为显著高信号,多数信号较均匀,少数因出血、坏死致信号不均匀。
6、膀胱与前列腺疾病
(1)造影检查可显示膀胱肿瘤的充盈缺损与膀胱壁的增厚、变形;前列腺增生可见膀胱底部有弧线压迹,后尿道的变形等改变。
(2)CT与MRI均适用于诊断膀胱和前列腺疾病,尤其对于早期诊断和鉴别
诊断以及肿瘤的分期价值极高。
骨关节系统
一、概述 骨关节影像的发展历程:以传统的放射诊断为主,到CT,MRI出现,对于解剖复杂部位的与软组织的影像诊断提高水平,如脊柱、脊髓、肩胛骨等部位与肌肉软组织。
二、影像检查方法
1、 普通检查: 摄片常规平片一般应包括正侧位片、周围软组织或对侧关节;
透视可用于整复或异物的定位;
2、 体层摄影与放大摄影:
用于观察重叠部位与结构复杂部位和微细病变;
3、 造影检查:
关节造影观察关节腔内软组织的损伤和病理改变,血管造影主要用于鉴别良恶性肿瘤。
一般用于解剖结构较复杂,重叠较多的部位,如骨盆、胸锁关节、椎体及附件、踝、腕关节等,显示骨骼内部的密度改变,判断有无破坏、坏死、增生和钙化等,如脂肪瘤内部的低密度,骨样骨瘤内部的瘤巢等,软组织肿块的鉴别和显示,能更准确的显示范围、密度,如骨化性的机炎、骨旁软骨瘤和海绵状血管瘤,CT造影快速的增强,更有利于鉴别,多层重建和三维重建的应用,螺旋CT应用可以从总体上显示病变,有利于为临床提供更确切的指导,椎间盘病变的检查:能清晰显示椎体及附件与软组织,并准确显示椎间盘的病变的程度,黄韧带的肥厚,椎管和侧隐窝有无狭窄等。
主要用于脊髓病变和肌肉软组织损伤与一些早期病变如脊髓的损伤、占位,膝关节半月板的损伤,股骨头无菌性坏死的早期改变。
三、骨关节的正常的X线解剖与变异
1、骨关节的发育与生长过程(软骨内化骨、膜内化骨)
2、子骨与付骨,
3、正常的骨缝与血管影
4、正常的骨化中心与变异的骨化中心
5、对于一般正常的X解剖要求自己阅读。
四、基本病变与常见病与多发病的影像学表现
骨的基本病变(从病理组织学改变、影像学表现、常见的临床疾病三方面讲解):
1、骨质疏松
2、骨质软化
3、骨质破坏、
4、骨质增生硬化
5、骨膜反应(强调形态的多样性与特征性的表现)
6、骨内或软骨的钙化
7、骨质的坏死
8、骨骼的变形
9、周围软组织的病变(软组织的肿胀与肿块)
关节的基本病变:
1、关节的肿胀(概念与一般的表现)
2、关节的破坏(强调不同的疾病的破坏的部位的不同与不同的影像学的表现)
3、关节的退行性病变(强调其病理基础与相应的学表现)
4、关节的强直(不同的类型有不同的影像学的表现)
5、关节脱位(概念与不同的类型)
五、骨关节常见疾病的影像学表现
X线摄片为首先的诊断方法,但CT对判断严重脊柱外伤、骨盆、髋及肩关节的外伤特别有用,对显示出血、血肿以及发现外伤性异物并加以定位较有价值,MRI对判断脊柱骨折所导致的脊髓损伤有极高的价值。
平片表现:概念、一般的表现、骨折的移位方向及对位对线的概念和对临床的应用价值、骨折的愈合过程和并发症、几个特殊性的骨折(骨骺的分离、青枝骨折、嵌插性骨折、强调脊柱骨折)
CT:显示骨折线,骨小梁的中断与皱褶、紊乱,骨皮质连续性的中断;可清晰显示深部的软组织出血与血肿,为高密度的阴影。
2、退行性骨关节病
X平片为首先的检查方法,具有较高的诊断价值,CT能更清晰观察骨质的增生情况及小关节与关节间隙的改变,但缺乏整体性;MRI主要用于因退行性变而导致的脊髓与周围软组织的改变情况,但对骨质增生观察效果欠佳。
平片表现:以脊柱为代表,椎体上下缘的骨质增生与硬化,甚至形成骨赘与骨桥;椎间隙的不等称和狭窄;小关节的骨质增生以及椎间孔的变小;软组织的改变如韧带的钙化与骨化;椎体曲度的改变如颈椎的变直。
CT: 椎体的骨质增生硬化,骨皮质的增厚,小关节的增生,关节间隙变窄,有韧带的钙化或骨化如项韧带、后纵韧带、黄韧带。
3、椎间盘病变与椎管狭窄
平片一般无直接的征象与确诊价值,椎管狭窄疾病平片一般无特征性改变,需要通过测量各种径线而诊断;CT能清晰病变的情况与原因,更有效测量各种径线,有确诊价值;MRI能显示椎间盘的信号改变,三维显示病变,能更精确测量各种经线,且能观察脊髓与神经根的情况。
椎间盘膨隆: 传统放射一般无特征性的表现;CT表现为椎间盘边缘匀称而弥漫膨隆并超出椎体骨板,椎间盘内可含气体。MRI显示矢状面T2WI椎间盘向后隆起,横断面上则膨出的椎间盘匀称地的超出椎体边缘,在硬膜囊前方的高信号脂肪带出现光滑规整的压迹。
椎间盘突出:
好发部位:C5-C7,L4-L5,L5-S1;平片仅表现为椎体生理曲度的改变与椎间隙的不匀称或狭窄;CT表现为椎管内前方出现脱出的椎间盘的块影,CT值低于骨但高于硬膜囊,神经根受压移位,硬膜囊受压变形。MRI表现为于矢状面T1WI上,髓核为扁平、圆形或不规则形块影,比硬膜外脂肪信号低,而比脑积液信号高
椎管狭窄:
一般认为颈段椎管矢状径<=11mm,腰段<=12mm,但有个体差异。 原因分先天发育性和继发性。部位分椎管狭窄、侧隐窝狭窄和椎间孔狭窄。
A、先天发育性椎管狭窄症(骨性椎管狭窄)。少见,主要表现椎弓根变短,椎管前后径减小,椎板增厚变宽。一般前后径小于11mm为诊断标准。
B、继发性椎管狭窄症
1、黄韧带肥厚大于5mm(椎间隙变窄导致);
2、后纵韧带钙化,一般见于颈椎;
3、椎间小关节退行性变;
4、其它原因 肿瘤、感染、术后。
C、侧隐窝狭窄症:
1、解剖位置 也称神经管。因为神经根通过它进入椎间孔。前壁为椎体和2、2、椎间盘,外壁为椎弓根,后壁为上关节突。
3、狭窄标准:小于2mm。
4、测量:椎体后缘至上关节突前缘。
5、原因;常为小关节增生。
6、临床资料:神经根可向内移位,无症状,不许手术治疗。与椎间盘突出症状可相同,但手术方法不同, CT可作出正确诊断。
D、椎间孔狭窄:
1、解剖位置:上下壁为椎弓根,前壁是椎体和椎间盘,后壁是椎间小关节突。
2、原因:椎间盘突出、椎体增生、小关节退变、肿瘤、手术后疤痕增生。
MRI可清晰显示椎管狭窄,包括椎体与脊椎小关节的增生、韧带肥厚和椎间盘突出等,如果椎间盘突出发生在多个平面,且相对的黄韧带肥厚,则在与椎间隙水平相对应的硬膜囊前后缘受压,在矢状面T2WI上,硬膜囊呈串珠状改变。
4、急、慢性化脓性骨髓炎
X线平片具有很大的诊断价值,CT与MRI有利于发现软组织和深部脓肿。
1、早期(10-14天)表现为软组织的肿胀,肌间隙的模糊和消失,皮下脂肪层内出现致密的网状阴影;
2、2周后在干骺的骨松质中出现骨质疏松和不规则的骨质破坏区,并向骨干延伸和扩大,骨皮质可遭受破坏表现为连续性的中断和不规则的缺损,一般有骨膜反应,可伴有病理性的骨折;
3、由于骨膜掀起和血栓动脉炎,使骨皮质发生坏死形成大片的死骨一般沿骨长轴排列。
4、如果其未得到及时而充分的治疗可进展成慢性,主要表现为骨质的增生硬化、骨干增粗变形,骨髓腔的狭窄,死骨和包壳、瘘管形成。
总之,慢性以骨质的增生修复为主,死骨和瘘管是其特征性的表现。 CT表现:
1、急性期为骨髓腔内密度增高与小灶性骨小梁缺损区,周围软组织肿胀,肌间隙模糊。
2、慢性期可清晰显示死骨,死腔与骨膜反应以及骨质增生硬化。 MRI表现:
可清晰反应病变的范围,急性期骨髓组织为长T1长T2信号,骨膜反应均为低信号影;慢性期增生的骨质在T1WI与T2WI松质骨在T2WI为不均匀的高信号改变,死骨信号变化较多,瘘道或瘘管在T1WI为点状或条状的低到中等信号,边界清晰,粗细不均,T2WI与骨髓信号相似或略高。
5、化脓性的关节炎
平片有诊断价值,CT与MRI能更清晰显示病变的范围以及早期发现病变。
(1) X线表现
急性期主要表现为关节囊肿胀和关节间隙的增宽,此时病变容易破坏关节囊、韧带而引起关节的半脱位或脱位,以儿童和婴儿的髋关节多见,附近的骨骼有明显的骨质疏松;随着病变的进展,关节软骨和软骨下骨质发生破坏,以承受体重的部分出现早和明显,关节间隙变狭窄,严重时可发生干骺端的骨髓炎;愈合期,骨质破坏停止,出现修复,骨质增生硬化,关节间隙狭窄和消失,(2)一般不作CT、MRI检查。
6、骨关节结核
基本病理改变见肺部,是以骨质破坏和骨质疏松为主的慢性病,好发于血管丰富的骨松质内,如椎体、骺和干骺端或关节滑膜;多见于脊椎、髋关节、膝关节。 脊椎结核的影像表现:平片有诊断价值,CT与MRI显示冷脓肿的范围和大小具有明显的优越性。
椎体、椎间隙及附近的软组织均可累及,以腰椎最多。好累及相邻的两个椎体,附件较少累及。椎体结核主要引起骨松质的破坏,可引起椎体塌陷变扁或呈楔形甚至后突畸形,较早累及软骨板而浸入椎间盘,使椎间隙狭窄甚至消失和椎体相互嵌入融合而难于分辨;病变产生的大量干酪样物质流入脊柱周围的软组织中形成冷性脓肿表现为颈椎前方咽后壁的肿胀、增厚、前突,胸椎旁的梭形软组织阴影和
腰大肌轮廓的不清晰或呈弧线的突出,可伴有钙化。T10以下的脓肿均可流注到腹股沟附近、股骨上端甚至膝关节周围。
CT能清晰显示椎体甚至附件骨质破坏、小死骨、椎旁脓肿甚至椎管内硬膜外脓肿,增强后脓肿周围有环状强化。
T1WI上椎间隙和邻近椎体信号减低,骨皮质模糊,T2WI上椎间隙和椎体信号增加,横断面上软组织肿胀,轮廓模糊,T1WIT2WI为高信号,Gd-DTPA增强后椎旁脓肿显示更清晰。
7、股骨头缺血性坏死:
原因多种,病理分三期,坏死期可见缺血的骨骺内细胞死亡,坏死区内骨小梁塌陷、骨骺碎裂;修复期为正常骨质的充血、肉芽组织增生、新骨形成;愈合期由于新生骨质较软,可形成关节畸形。 平片在早期无阳性发现,到了中晚期才有发现;CT可发现较早期的病变,但MRI早期诊断尤为敏感,可发现细微的病变。
(1)平片:分5期,第1期表现正常;第2期股骨头有囊性变和硬化改变;第3期有软骨下透亮区和软骨下骨折,“新月征”;第4期有软骨下骨塌陷、股骨头变平;第5期髋关节有狭窄。
早期阶段股骨头骨小梁所形成的星状征变形或消失,周围部分呈从状改变或互相融合;晚期阶段股骨头碎裂变形,碎骨片之间骨质吸收呈不规则低密度区,星状征消失。
基本表现是在松质骨内于T1WI出现信号减低区,信号可均匀或不均匀,病灶可大的小,呈带状、环状、新月形或不规则形。早期病灶一般局限于股骨头的前上份,与股骨头的负重部位一致,股骨头的形态、轮廓及关节软骨均无明显的变化;晚期可累及整个股骨头,并可出现关节软骨破坏,关节面的毛糙,关节间隙的狭窄等改变;大多数病灶的外围在T1WI与T2WI可见一低信号环包绕,于T2WI上此低信号环的关节侧还可见一对应的高信号环,此征象被称为“双线征”,是股骨头缺血性坏死的特征改变;晚期在T1WI与T2WI均表现为低信号。病程的各个阶段在关节囊内可见到长TI长T2信号的积液影。
与骨相连;发生于肩胛骨或扁骨者形状不规整,多呈菜花状,肿瘤大可压迫邻近的骨骼,而造成边缘不整齐的压迹,甚至可引起畸形和骨发育障碍。可分为单发性和多发性,后者有家族遗传性。 CT表现:
表现为骨皮质相连的骨性突起,其顶端由软骨帽覆盖。
软骨成分在TIWI为稍高信号,T2WI为高信号;肿瘤内的钙化组织在两者上均为低信号,T1WI上显示病变内的骨髓与患骨相连。 骨巨细胞瘤:
以20-40岁多见,根据典型的平片的表现与发病部位,一般都可确立诊断;CT能更清晰显示病变,但缺乏整体性;MRI能显示病灶的信号改变。
(1) 平片表现:
好发于四肢长骨,以股骨下端、胫骨上端、和桡骨下端为常见,常侵犯骨端,病变直达骨性关节面下,多数为偏侧性破坏,较多病例破坏区内可有数量不等的、比较纤细的骨嵴而呈泡沫样改变,少数病例破坏区内无骨嵴,表现为单一的骨质破坏。病变区的局部骨骼常呈偏侧性膨大,骨皮质变薄,肿瘤明显膨胀时,周围只留一薄层骨性包壳,肿瘤内无钙化或骨化阴影,肿瘤边缘出现筛孔样和虫蚀样骨破坏,骨嵴残缺混乱,侵犯软组织出现明确肿块者,提示恶性骨肿瘤。肿瘤一般不穿破关节软骨,但偶可发生,甚至穿越关节侵犯邻近骨骼。
(2) CT表现:
表现为膨胀性的分房的低密度区,骨皮质变薄,病灶周围密度稍高,增强后可不强化或强化,伴病理性骨折可显示骨皮质断裂和软组织肿块;病灶内有出血,密度可能增高。
(3) MRI表现:
T1WI显示为低或中等信号,T2WI为低到高信号;T1WI与T2WI均为高信号。 骨肉瘤:
多见于青年,男性较多,好发于股骨下端、胫骨上端、肱骨上端,干骺端为好发部位。其主要病理特征为其在生长过程中,可出现数量不等的骨样组织和肿瘤骨。
平片一般即有诊断作用;CT能更准确的显示病变,且增强后可清晰显示软组织块的边缘,并有利于显示肿瘤与附件大血管的关系,了解血供情况。MRI常能提供正常与异常组织之间更良好的对比,能确切显示长骨骨髓内扩散情况,对于决定病人的治疗和预后重要。
(1) X线表现: 主要为骨髓腔内不规则的骨破坏和骨增生,骨皮质破坏,不同形
式的骨膜增生及骨膜新生骨的再破坏,软组织肿块和其中的肿瘤新生骨等。在众多的征象中,确认肿瘤骨的存在,是诊断骨肉瘤的重要依据,肿瘤骨一般表现为云絮状、针状、斑块状致密影。分为: 溶骨型:以骨质破坏为主,很少或没有骨质生成,破坏多偏于一侧,呈不规则的斑片状或大片溶骨性骨质破坏,边界不清;骨皮质受侵较早,呈虫蚀状或消失,范围较广。骨膜增生易被破坏,而于边缘残留,形成骨膜三角。软组织肿块中大多无新骨生成。 成骨型:以瘤骨形成,为均匀的骨化影,呈斑片状,范围较广,明显时有大片的象牙质变,骨膜增生明显,软组织肿块中多有肿瘤骨生成,早期肿瘤骨完整,以后被破坏。 混合型:上述两者表现均可存在。
(2) CT表现:
表现为不同程度的骨质破坏,或不规则的皮质增厚和骨硬化;骨膜反应与骨外的软组织肿块,骨髓腔内的跳跃性的转移灶,并可见侵犯邻近的肌肉和血管。
(3) MRI表现:
信号错综复杂,取决于肿瘤组织的细胞类型和有无出血和坏死。 转移性骨肿瘤:
是恶性骨肿瘤中最常见的,有全身原发灶存在,主要临床表现为进行性的疼痛、病理性骨折、截瘫。
平片一般可诊断,CT检查显示转移瘤远较常规X线敏感,常在病人并无骨痛症状或常规检查阴性时发现病灶;由于MRI对水很敏感,故其发现转移灶的数目和范围要比平片和CT多和准确,且可显示脊柱转移瘤对椎弓、神经根及脊髓本身的侵及情况。
可分为溶骨型、成骨型、混合型。溶骨型多发生在长骨的骨干或邻近的干骺端,表现为骨松质中多发或单发的小的虫蚀样骨质破坏,病变进展,形成大片溶骨型骨质破坏区,骨皮质也被破坏,但一般无骨膜增生和软组织侵犯,常并发病理性骨折;发生在脊椎则见广泛的骨质破坏、椎弓根多受侵犯、但椎间隙一般保持完整。成骨型多系生长缓慢的肿瘤引起,病变为高密度阴影,居骨松质内,呈斑片状或结节状,密度均匀一致,骨皮质完整,多发生在腰椎与骨盆,椎体不压缩、变扁。混合型兼有两者的表现。
溶骨型转移瘤表现为低密度区,边缘相对比较清晰;成骨型转移表现为高密度区,边缘较模糊;混合型呈现为高低混合密度的骨质破坏区。也可突破骨皮质形成软组织肿块。
转移灶常常在T1WI为低信号区,在T2WI为高信号区。
二、检查方法
X线对头部的检查方法有平片、脑室造影、脑血管造影,后二者目前应用较少。
(二)CT、MRI
CT和MRI检查方法有平扫及增强,MRI利用流空效应或流入性增强,无需造影剂可进行MRI血管造影检查,MRI还可进行矢、冠、横及斜位扫描,可多方位给病变定位。
(三)各种检查比较
头颅X线平片,方法简单、经济有无痛苦,一般用后前位,平片可显示颅壁、颅缝、颅内压迹、蝶鞍、内听道及颅内非生理性钙化,但平片对头部病变检查价值有限。对于颅内肿瘤、脑血管疾病、炎症及发育异常等疾病的诊断主要依靠CT和MRI诊断。自CT和MRI应用于临床之后,颅内疾病的检出率和诊断的准确率有很大提高。
专 业:班 级:教 材:备课教师: 教学备课笔记 诊断学基础 1 (放射诊断学部分)(目的要求)? 掌握X线成像、计算机体层成像(CT)、磁共振成像(MRI)以及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SA)的临床应用;? 掌握骨和关节、肺部的正常X线表现及基本病变的…
采访提纲采访主题———宋蜀华先生在民大的生活、工作、主要是80年代对民大的贡献采访准备:一、熟悉被采访人资料(宋老师妻女的真的找不着,宋蜀华老师的见附件)二、了解背景及宋蜀华生平经历,著作等。三、开始提问。 一、与民大结缘、患难与共1、 是通过什么…
香蕉吐司卷肿瘤患者吃出好心情肿瘤患者面对疾病的压力容易抑郁,想要保持好的心情,一方面要学会自我心理调整,一方面更要通过食物来赶走坏情绪。荷兰科学家研究认为:最合营养标准又能为人脸上增添笑容的水果是香蕉,欧洲人因为它能解除忧郁而称它为“快乐水果”。不妨…
2013年河南省初中学业水平暨高级中等学校招生考试试卷语 文注意事项:1. 本试卷共10页,七个大题,满分120分,考试时间120分钟。请用蓝、黑色水笔或圆珠笔直接打在试卷纸上。2. 答卷前将密封线内的项目填写清楚。 一、积累与运用(共28分)1.下…
本文由()首发,转载请保留网址和出处!
免费下载文档: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玻璃ct值计算公式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