尾椎突出可以提前办理提前退休退休吗

关于特殊工种退休单位不给公示应该怎么办了 - 相关问题 - 110网法律咨询
关于特殊工种退休单位不给公示应该怎么办了
轮胎厂做了10年厂里只给买了2年的养老保险被买断之后都是自己交的养老保险。按特殊工种算因该是今年可以办退休的但是劳动局说一定要单位帮交15年才能办理,请问下自己交的就不算么?一定要厂里交了才能办特殊工种么?不是说在职工作10年就行吗?自己也是一直交着养老的。
关于特殊工是否参加今年延长退休何时实行具体是怎么规定的?
我是一名女职工,95年9月年参加工作的,一直在特殊工种岗位上班,11年3月分下岗。档案现在在社保局托管,每年养老保险自己缴纳。请问是否45岁我能按特殊工种办理退休手续。
退休人员在单位组织的活动中,在单位包车的后排座位颠簸坐到地上导致尾椎压缩性骨折的,单位和车方应该承担什么责任,伤者应该受到什么样的赔偿。
我于04年与企业买断工龄,买断前就已经从事特殊工种11年,买断后,我继续缴纳养老保险,到了45岁,我能享受国家关于从事过特殊工种人员提前退休的政策嘛?
请问吉林省最新关于特殊工种退休的相关文件谁知道,希望给予解答,谢谢
我是2004年干的司炉工 至今
请问我能提前退休吗
单位收了养老金但是没有交,到了退休岁数以后竟然交不起了。不给退休。怎么办。就是告了也没有钱赔偿怎么办。。
由于单位劳资员疏忽,把特殊工种错写成一般工种,使我在办理提前退休时受到影响。我该怎么办?
在本单位属于特殊工种,且距法定退休年龄不足五年的无所不能 健康点
分享到微信朋友圈
养老并轨引发提前退休潮 文件很快公布
  【财新网】(记者 任波)国务院副总理2014年底透露,机关事业单位和企业职工并轨方案已经由国务院常务会议和中央政治局常委会审议通过。财新记者了解到,目前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养老司等具体操作部门正在紧锣密鼓根据方案赶写操作性的文件并最后斟酌。一位接近人社部的官员确认:“很快就会公布。”
  提前退休频现
  文件尚未见分晓,一些城市提前退休的风潮早已闻风而动。南方某三甲医院执业的一位医生告诉财新记者,一位“老领导”因此竟然提前办了退休。学校教师也未能免俗。各地都传来消息,部分大学频现突击办理提前退休的教职员工。
  全国共有200多万“事业编”的医生和总数高达1700万的教师,分别均属受改革影响最大的群体之一。这是一项牵涉面颇广的改革。全国公务员近几年持续增长。国家公务员局网站数据显示,至2013年底,人数超过717万人。而据国务院法制办、中央组织部、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负责人日就新颁布的《事业单位人事管理条例》答记者问时的表示,中国共有事业单位111万个,事业编制3153万人。
  早在数月前,国家行政学院公共行政教研室主任竹立家就公开对媒体披露,日,以立法的形式明确了事业单位及其工作人员将实施社会养老保险制度的国务院《事业单位人事管理条例》颁布实施后,他曾经做过调研,发现在某些地方已经出现了老医生、老教授等事业单位工作人员“扎堆儿申请提前退休”的现象。
  待遇鸿沟
  正是对改革后降低的恐惧,触发了上述提前退休风潮。喧嚣的背后,是横亘在机关事业单位人员和企业职工之间野蛮生长了20多年的一道养老待遇鸿沟。
  20多年前,中国启动养老制度转轨,企业职工实施养老保险制度,单位和个人缴费额度高,高达收入20%的单位缴费和8%的个人缴费额度下,企业职工养老待遇计发标准却十分偏低,有些地区只能达到职工退休前待遇的30%,最高也难超过60%,难望机关事业单位待遇之项背。机关和部分参公编制的事业单位仍沿用旧制度,由财政出资养人,养老金可达退休前工资的80%-90%。虽然连续十年上调城镇企业职工养老金发放标准,至今平均水平不过2000余元。
  根据《中国劳动统计年鉴》,2005年企业职工养老保险金月平均为732.46元,事业单位人员为1367.42元,机关人员则是1531.74元。到2011年,机关事业单位人员的离退休金每年已经达到2.61万元,企业人员仅为1.81万元。根据2012年全国公共财政支出决算表,当年国家财政为行政事业单位离退休人员支付的退休金达到2848亿元。
  党政机关和部分事业单位成为阻碍养老保险制度全覆盖最坚硬的堡垒。机关事业单位养老制度已被视为特权,也难以避免地埋下了社会矛盾的隐患。收入分配制度巨大的差异,引发社会各界人士日益强烈的不满情绪,频以实际行动不断呼唤制度的公平。2014年11月,黑龙江多地爆发教师罢课事件,也与事业单位养老保险改革试点单兵突进所带来的后遗症有关。作为改革对象的教师待遇和未改革地区形成明显的落差,加之当地财政收入并不充沛,更加放大了差距和不满。
  例如,在最初事发的肇东市,自2006年起作为当地启动的先行改革试点,要求教师等群体自行缴纳一定比例的养老保险费。一名当地教师当时对财新记者表示,肇东教师的月平均工资相较周边的贫困县还要低近千元。从2007年开始工资改革后,周边县市已经多次提升了教师的工资水平,而肇东只在2013年提过一次,频率和幅度都不及。肇东教师还要同时支付过百元的养老保险费,更显得负担沉重。在全国多数地区并未实行养老缴费的前提下,他们备感待遇不公。
  改革难度大
  “养命钱”的多寡,无人不敏感。据人大财经委调研组在中国人大网的问卷调查,49%的被调查者对机关事业单位职工退休金与企业职工养老金差距大表示不满。
  在调研中,各地也反映是当前社保制度不公平方面的突出问题。而制度的不一致,也阻碍了人力资源在体制内外的流动,例如舆论高度关注的新医改,即因为体制内外福利待遇差别悬殊,使得医生向社会机构流动时顾虑重重,公立大医院对人力资源的垄断难以打破。
  同时,双轨制的存在本身也更进一步加大了未来改革的难度。据清华大学就业与社保研究中心主任杨燕绥携课题组测算,2010年中国机关事业单位退休金年支出总成本约为2000亿元,2020年约为7000亿元,2035年约为2.7万亿元。这尚不包括养老金并轨后事业单位员工视同工龄等转制成本。越晚推进改革,改革成本越高,难度越大。
  也正因为两套待遇悬殊的制度背后巨大的利差,几届政府意欲推动全国性的改革都无功而返,要么方案刚提上日程便被搁置,要么便是试点搁浅。日,人大财经委向人大常委会所做的“关于统筹推进城乡社会保障体系建设情况的调研报告”中也指出,虽然后来一些地方开展了机关事业单位养老金改革试点,但多数仅是在形式上缴纳社保费,体制机制没有根本改变。据财新记者了解,主要表现在待遇的发放方面,仍和旧制度完全一致。
    重在调机制
  从目前上述人大常委会对外披露的信息来看,“从制度和机制上化解‘双轨制’矛盾”,显然是此轮养老制度并轨的核心目标。
  为此,可以预料,各级财政和社保部门即将面临复杂的算账,巨大的对价必然要财政埋单,方能保证改革平稳进行。而整个改革过程能否秉持公平、公正、透明的原则,又兼顾各方利益妥善协调,这将决定最终并轨的成败。
  目前披露的改革要点,乃所谓“一个统一、五个同步”,这并不出乎观察者的意料。“一个统一”,即党政机关和事业单位同步建立与企业相同的基本养老保险制度,实行单位和个人缴费,改革退休费计发办法。“五个同步”,即机关与事业单位同步改革,职业年金与基本养老保险制度同步建立,养老保险制度改革与完善工资制度同步推进,待遇调整机制与计发办法同步改革,改革在全国范围同步实施。
  中国政法大学法和经济学研究中心教授、长期关注养老金制度改革的青年学者胡继晔对此表示赞赏。他对财新记者说,从国际范围看,各国公务员和企业养老保险制度走向并轨是大势所趋,中国亦不例外。改革着眼将来,有利于整个社会保险体系的公平可持续发展。
  胡继晔表示,改革方案最大的亮点之一,就是将党政机关公务员也纳入社保体系,力图彻底消除“双轨制”。“之前事业单位养老金并轨问题已经阻力重重,这次连同公务员也一起改革,令人惊喜。”
责任编辑:任波 | 版面编辑:杜春艳
财新传媒版权所有。如需刊登转载请点击右侧按钮,提交相关信息。经确认即可刊登转载。
苹果客户端
安卓客户端
千里财缘一线牵
caixinenergy
caixin-enjoy
caixin-life
全站点击排行榜
全站评论排行榜
热词推荐:吉安法律咨询
请您选择相应地区
您当前位置: &>&&>&&>&
今日律师风向标:
养老保险到退休年龄不够15 年可以提前补交吗?或者是直到交够15年再办理退休可以吗?
养老保险到退休年龄不够15 年可以提前补交吗?或者是直到交够15年再办理退休可以吗?
问题类型: -->
(注:此客服QQ不进行法律咨询!)
找回我的问题
问题编号手机号码
一对一咨询
一对一咨询
上一条下一条
我的咨询提醒退休十二年
退休十二年
& &&我是2002年10月正式退休的,到今年10月整满一轮。虽然因罹患脑血栓留下了后遗症,但这十二年仍然是我这一辈子中活得最舒心、最自在、最潇洒的日子。没有工作压力,不用为生计奔波,大把大把的时间都由自己支配,想读什么书就读什么书,想干什么事就干什么事,想到哪儿玩就到哪儿玩,不用听谁的命令,不用看谁的脸色,率性而为,自由自在。这种生活用一句陕西话来概括,叫做‘美的太太’。
今年是我的本命年,9月17号是我的72岁生日,两个儿子在一家大饭店订了一桌饭为我祝寿。席间,大儿子说:“爸,你的退休生活挺充实的,还不总结总结写点东西?”一句话提醒了我,是啊,十二年了,是该把退休以来自己的经历、感悟、收获、体会梳理梳理,对自己算是个小结,对别人也许可以提供一些启发和借鉴,起码也可以算是和同龄人的一种交流吧。于是强迫自己坐到电脑前开始总结自己的退休生活。
一个急转弯,落轨的破车怎么前行
退休前的一年,是我最不开心的一年。年初岗位聘任时,我被算作编外人员,领导找我谈话说:“再过几个月你就到点了。为了培养年轻人,这一届就不聘了,能干什么就干点什么,放下担子轻松轻松吧。”我说:“行”。这一下身上倒是轻松了,可心里难受了。每天照常上班下班,但到了办公室又无所事事。原来自己管一摊事,整天价风风火火、吆五喝六,现在每天坐冷板凳,很不是个滋味。巴不得快点到9月份,办了手续回家去。
&&好不容易熬到9月30号,单位为我开了一个欢送会。单位领导、各部门头头,还有我原来部门的同事,济济一堂。从领导开始,一个接一个发言,什么思想觉悟高啦,工作态度好啦,成绩卓著、贡献大啦,车轱辘话说了一上午。那阵势,简直把我吹成是“一个高尚的人,一个纯粹的人,一个脱离了低级趣味的人,一个有益于人民的人”了。我心里暗暗觉得这种形式有点搞笑,但明白这是一种善意,也不好说什么。临了,领导郑重其事地把一个盖着北京市人事局大印的红本本发给我,还送了个纪念品。中午,大家一起聚餐。你一杯我一杯都来敬酒。我本来就不胜酒力,可又盛情难却,喝得昏头胀脑,直到大家看我都快出溜到桌子底下了,方才罢休。
饭毕,领导指派当时单位最好的一辆帕萨特轿车送我回家,大家站在台阶上向我挥手道别。在车门打开的一刹那,我回头望了一眼送行的人群,醉眼朦胧中,觉得所有的人表情都怪怪的,好像都在一边挥手一边说:“老李同志永别了”。
回到家,我倒是没有通常人们说的那种‘失落感’。因为此前北京人才市场的经理私下找我谈话,问我退休后有什么打算。我说:“没什么打算,就是回家休息嘛。”他说:“如果你同意,就来人才市场帮帮我的忙,过渡一下再休息。”我心里清楚,并不是有什么非我不可的事要我帮忙,他完全是在为我考虑,怕我猛的一个急刹车适应不了,身体出点问题。这份情谊我得领,当场就爽快地把这件事应承下来,说好了回家休整几天就去人才市场上班。
就在这时,大儿子在单位分了一套房,他们工作忙顾不上,让我帮忙装修一下。我给人才市场经理打电话说明情况。他说:“好,那就定在03年元旦后上班吧。”可元旦过后,房子还没有装修完,又约定春节后再上班。这一段,我又监督施工,又跑装修材料,忙得一塌糊涂。
1月16号晚上,我从装修工地回到家,觉得身体有点不舒服。老伴问要不要上医院,我说要上医院也明天再说,吃了点感冒药就准备睡觉。到卫生间刷牙时,觉得手有一点不听使唤,老伴紧张了,决定马上去医院。到医院已经12点多了,医生听我诉说病情后,马上让做CT,又开了处方和化验单,就在医院的走廊里挂上了液体,直到天大亮才完事。又过了一天,到另一家医院做检查,在填写病历本时,觉得手更不听使唤了,不是突出来一笔就是凹进去一块,写下的名字连自己也不认识。医生诊断为脑血栓,立马办了住院手续。住院的后几天,症状越来越明显,嘴也歪了,眼也斜了,右手右脚都不由自己支配了,情绪也坏到了极点。人才市场经理来医院探视,看我这副模样,再没有提起催我上班的事。在住院的一个多月时间里,我反复思考的一个问题是,今后的日子怎么过?我让老伴找来几本有关脑血栓病治疗和康复方面的书,开始认真阅读。书上说,脑血栓是一种死亡率高、致残率高、复发率高的三高疾病,复发率为60—70%,复发一次加重一次。这些话使我不寒而栗。再看看病房里的病友,有躺在病床上不省人事的;有说不出话来呜呜乱叫的;有坐在轮椅上发呆的;有被别人搀扶着在楼道里画着圈儿圪蹭的……。这一切都给我很大的刺激,晚上辗转反侧,胡思乱想。思来想去想到一点上:必须尽快把情绪稳定下来坦然面对现实,着急上火于事无补。尽管复发率高,不是毕竟还有30-40%不复发嘛,眼下唯一能做的就是争取站到这30-40%的行列里来!除此以外,别无他途。而要做到这一点,除了坚持治疗外,就是要加强锻炼,除此之外也没有别的办法。这个问题想通之后,努力的方向明确了,从第二天起,就咬着牙在医院的楼道里开始康复锻炼。
这场病,是我人生旅途中的一个急转弯,一夜之间改变了我的人生轨迹,它迫使我不得不重新规划自己的退休生活,认真思考在带病的情况下,如何提高自己的生活品质。
一套太极拳,保驾我走向光明的彼岸
在我出院时,主管医生郑重地嘱咐说,出院后要坚持康复锻炼,代偿功能的建立最佳时间是三个月,有效时间是一年。一年内身体机能恢复到什么程度,后遗症就基本上固定了。过了这一段还要坚持锻炼,但主要作用不是恢复而是防止复发、防止肌肉萎缩。我把医生的嘱咐牢牢记在心里,回家后不久就到离家最近的龙潭湖公园,迫切地希望能找到一项适合自己身体条件的锻炼项目。&
公园里晨练的人很多。有唱歌、唱戏的,有舞枪弄棒的,有抖空竹、踢毽子的,有打乒乓球、羽毛球的,还有练瑜伽、跳交际舞的……五花八门。我的腿脚不灵便,跳舞打球干不了;嘴走风漏气唱歌唱戏也不行,选来挑去,没有一项适合自己。
一天,看到路边一块场地上一伙人在打太极拳,他们身后的两棵大树间扯了一块红布横幅,上面写着‘太极拳训练班招收新学员’。我想,太极拳动作舒缓,很少跑跳,这项活动倒是挺适合我的。于是,抱着试试看的心理报了名。没过几天,训练班正式开课,从那一天起,我就和太极拳结下了不解之缘。
我们从最基础的24式简化太极拳学起,我一招一式认真模仿。不仅在公园练,回到家还按照教练的要求认真‘默拳’。学完24式后,教练在总结时还表扬了我,说我虽然身体不好,但是练得认真,对太极拳还有那么一点感觉。我稀里糊涂不懂得‘那么一点感觉’是什么意思,但知道教练是在表扬我,这更增强了我练拳的信心。之后,我们又学了几套拳,在学拳的基础上又学了太极剑和太极刀。一年很快过去了,我的旧病没有复发,而且肢体比刚出院时灵便了许多。有一次到医院开药,碰上我住院时的主管大夫,他说,“你恢复得还真不错”。
以后的几年里,我把打太极拳当做生活中的一项重要内容,无论酷暑盛夏,还是数九寒冬都坚持不辍,身体也保持了一种平稳的状态。
我习练太极拳走过一段大大的弯路,这个弯一转就转了好几年。在开始学拳的那几年,自己误认为,衡量一个人拳艺水平高低就是看他会多少套路,是不是陈、杨、吴、孙各个门派都会,拳、剑、刀、枪、棒,样样都能拿得起。所以就一套接着一套学,学了这派学那派,学了徒手学器械,一共学了将近20个套路。每天一大群人跟着音乐一套接着一套练。结果是狗熊掰棒子——学了后头忘了前头,练拳也仅限于比比划划。
有一天,一个慈眉善目的老者站在我们场地边上,笑眯眯地看着我们打拳。中间休息的时候,我们中间有认识这位老者的,就上前和他打招呼。原来,老者姓卢,是国家太极拳二级教练,在天坛公园教拳20多年,徒子徒孙遍布城南。原来是位太极高人,大家就都围拢来向他求教。卢老师也不客气,开门见山地说:“你们这样练,是在做太极操,与太极拳相去甚远。”对他的话,大部分拳友都不以为然,因为此前我们也一起探讨过太极拳和太极操的问题。大部分人认为,太极操就太极操吧,不都是动动胳膊动动腿嘛,达到锻炼的目的就是了。我当时却觉得,虽然这是一句平常挂在嘴边上的话,但这话出自卢老师之口分量很不一般,我很想了解一下这位太极高手是怎样解读这句话的。休息过后再接着打拳时,我就没有打,而是和那位认识卢老师的拳友一起拉着卢老师坐到湖边的树荫里,请卢老师给补补课。卢老师不仅长期教授太极拳,而且在崇文区办过太极讲座,给我们这帮人诊病把脉,那当然是又稳又准。他滔滔不绝讲了许多,我把他的话默记在心中,回家后立即进行了归纳追记,其要点是:1、现在学练太极拳的人很多,但真正深钻细研的人很少。即便是以强身健体为目的的广大习练者,也要沉下心来把基本动作练好,不要满足于瞎比划,不要以会多少套路为能事,要追求动作的质量。2、心浮气躁、心猿意马练不得太极拳,练太极拳要排除一切杂念,无思无虑、无欲无求,把精神集中到打拳上来,心无旁骛,达到物我两忘的境界。3、“松、松、松,太极功,不松哪来太极功”。打拳一定要放松,要松透,松彻底,哪个部位没有松开就想那个部位。只有松透了,才能活,才能做到“外示安逸,内蓄刚坚”,才能达到“外柔内刚”。4、要用心体会太极拳的特殊要求,一点一点掌握它的特殊规律。太极拳是内家拳,内外兼修,既有别于外家拳,更不同于其它运动。它对习练者身体的各个部位和运动中的一招一式都有特殊的要求。比如:对头颈部的要求是“虚领顶劲”,对肩肘部的要求是“沉肩坠肘”,对胸背部的要求是“含胸拔背”,对腰胯部的要求是“松腰开胯”,对尾椎、脊柱的要求是“尾闾中正”等等。对动作的特殊要求有:“迈步如猫行,运劲如抽丝”;“一动无有不动,一静无有不静”;“虚要虚够,实要实足”;“其根在脚,发于腿,主宰于腰,形于手指”;“刻刻留意在腰间”等等。这些都是前人经验的总结,务必要细心揣摩。按照这些要求一点一点去“悟”,去练习,才能有所长进,才能慢慢打出太极拳的味道来。5、人常说:“太极十年不出门”,是说太极拳是很吃工夫的。一个身体条件很好、悟性很高的人,刻苦练习十年才算初步出师。所以,练拳一定要有恒心,有毅力。只有持之以恒才能有所收益。
打这以后,我重新调整了自己的学习方法:首先是从原来的大队伍中撤出来。邀请了几个愿意深钻细研的拳友组成一支小队伍,一起切磋,一起探讨;其次是把学过的套路梳理了一遍,保留了几套自己喜欢并且普及程度较高的,其余的忍痛割爱,统统扔掉。此外还到书店买了几本太极拳方面的书,一有时间就翻出来看看。另外还不时在电脑上听听太极讲座,看看教学视频。用视频上的规范动作纠正错误。这样坚持了一段之后,自己都觉得收获不小。一次老伴看我打拳说:‘现在看你打拳,一招一式还真像那么回事’。老伴虽然是个太极盲,但她见证了我练拳的全过程,连她都看出我的变化,说明我确实是进步了。
现在,我除了自己坚持练拳外,还带出几批徒弟。我按照自己认为正确的方法教人打拳,避免了他们再重复我走过的弯路。我很乐意教人打拳,除了能扩大自己的交际范围外,主要是觉得把别人带上太极之路,让他强身健体,这是一件功德无量的事。
常常有人向我提出这样一个问题,说你练了十几年太极拳,真是觉得有收获吗?我回答,我不敢肯定如果不坚持练拳旧病一定会复发,但是我坚持了,而且旧病确实没有复发,这是个铁定的事实。从这一点上说,我的付出是值得的。
一管羊毫笔,引领我走上怡心养性的书法之路
我和毛笔的缘分,限于三个时间段。第一段是上小学的时候。第二段是文化革命初期。第三段就是退休之后。上小学的时候学校开设写字课,我喜欢这门课,更喜欢老师在我的仿上用红毛笔画的那些红圈圈。小学写毛笔字虽然没有几年,但它培养了我写字的兴趣,为我以后写好钢笔字打下一个很好的基础。第二段是文化大革命中抄大字报。抄大字报是政治任务,与练书法不沾边,但抄得多了似乎字也有了一点进步。真正的与书法结缘,是退休以后的事,说起来也和这场病有关。
住院期间,医生指导我进行康复训练,其中有一项是“捡豆豆”,就是用两个碗,盛半碗豆子,让你一粒一粒把豆子从这个碗捡到另一个碗,再从另一个碗捡回来。目的是用“捡豆豆”这种相对精细的动作,促进手指功能的恢复。出院回家后,我还坚持了一段“捡豆豆”。一边捡一边想,捡豆子这活儿单调枯燥,不容易长久坚持,如果把“捡豆豆”换成写毛笔字,同样锻炼了手指,同时也练了字,岂不是一举两得?于是就去买了两支毛笔一瓶墨汁,从书柜里找出几本字帖,在废报纸上练起来。为了达到一定的锻炼强度,自己还定下了每天必须写满两张报纸的规矩。练了一段之后,培养了一些兴趣。时间一长,觉得在报纸上写字不过瘾,就发了一下狠心,花了70块钱到潘家园买回来一刀宣纸。在宣纸上写字与在报纸上写感觉大不一样,我一边感叹古人发明毛笔和宣纸这对绝配,一边享受着平生第一次用毛笔在宣纸上写字的快乐,兴趣自然是大大提高。
为了找到一条能快速提高书法水平的捷径,我去书店买了一本《启功给你讲书法》的书,启功在书中说:“有人问我学书法有什么捷径?我回答,不找捷径就是捷径。”这等于给了我当头一棒,既然稳坐当今书坛第一把交椅的启功先生这样说,那就别白费力气去找什么捷径了。于是,就根据书上说的先楷书,后行书,再草书的顺序老老实实练起来。一开始,我临的是欧阳询的“九成宫”,练了一段后,又把王羲之的“兰亭序”加进来,楷书行书混着练。此后又临了怀仁的“集字圣教序”、颜真卿的“祭侄文稿”、董其昌的“锦堂记”、赵构的“千字文”、祁寯藻的“蓝公教织歌”、“子史粹言集句”、“兰亭序跋”等等。为了节省宣纸,每张纸都是写了小字写大字,或大字里头套小字,非把一张纸写成大花脸不肯罢休。
除了坚持临帖外,我还在网上听书法讲座,欣赏别人的书法作品,光田蕴章的“一日一字”系列讲座,就听了好几遍
。我虽然没有参加任何书法班,但网上的书法讲座等于把全国最好的书法老师请到家。通过听讲不仅学到了书法技巧,而且也学到一点书法史和书法理论方面的知识。这些知识对学好书法也有所助益。
近几年,在临习楷书和行书的基础上,对草书也有所涉猎。已临过智永的“草书千字文”,怀素的“自述帖”和孙过庭的“书谱’。虽然都是照猫画虎,但也使我初步认识了什么是草书,学到了一些字的草法。现在,我把每天练习书法的时间分成两部分:用三分之二的时间临帖,用三分之一时间“创作”。这所谓的创作,就是完整地写几幅字,然后钉在墙上,远瞧近观,自己欣赏,自己给自己挑毛病。这样做的好处有三点:一是促进了古文和古诗词的学习;二是有利于在实战中学习章法;三是有利于手熟。为了走出自我封闭的小圈子,我有时也到公园里和别人一起写地书。写地书不用担心写错,可以纵情挥洒,是练习草书的一种好方法。此外,我还参加了一些书法比赛和书法展览。虽然只得过几次末等奖,但这些活动开阔了我的眼界,提高了我的自信心,使我领悟到,学书法就是要有一种光着屁股撵狼----胆大不害羞的劲头。不能怕丑,不能怕别人说不好。别人的意见正是你的努力方向。
一架照相机,陪着我去亲近大自然
我接触摄影比较早。上世纪七十年代末、八十年代初我在阳泉报当记者,经常到工厂、煤矿、农村采访。有时候需要配照片,就得带一个摄影记者去,很不方便。于是就和摄影组组长商量能不能借一架相机我自己拍照片。摄影组长和我私交不错,不但借给我相机,给了一大把胶卷,还教了教我简单的拍摄方法,诸如如何构图,如何对焦,如何获得准确曝光等等。于是每次有采访任务时,我的背包里就多了一架双镜头照相机。刚开始有过几次失败,但后来逐步摸到了门径,拍的照片经常被采用。看到自己亲自拍摄的照片登在报纸上,心里自然是很高兴,也有了学习更多摄影知识的冲动。于是在工作之余,就钻到暗室里给摄影组的同志打下手,一边干活一边问这问那,学到不少摄影方面的知识。但是这样的日子没有持续多久就因为我调到北京而中断了,从此也就失去了花公家的钱练自己手艺的条件。打那以后的将近二十年时间里很少摸相机,顶多是拍个集体合影或者是旅游纪念照。原先学到的那点摄影知识也就逐渐荒疏了。扔掉这个业余爱好的原因不完全是因为工作忙,主要是当时玩摄影成本太高。既要购买照相器材,又要买胶卷,拍完了还得冲洗放大,咱一个靠工资养家糊口的普通职工根本无力承担。
我退休后没过几年,社会逐步进入了数码时代,不仅电视有了数码频道,照相机也变成了数码相机。一片小小的储存卡,就能储存几百张甚至上千张照片,而且不用冲洗,照完了回来立马就能在电脑上观赏,还能调整修改。于是乎,摄影这个老爱好又被我捡了回来。虽然说摄影进入数码时代,成本大大降低,但我在这上面并没有少花钱,这钱主要花在相机的更新换代和添置镜头上。我买的第一架数码相机是富士S7000便携式一体机,这款相机虽然只有600万像素,但镜头的质量还不错。之后又更新过两次,第一次由一体机换成单反,买了一架佳能350D,后来又换成全画幅的佳能6D。镜头也配备了好几个。几年下来一共花了4、5万。为什么一个一向精打细算过日子的人在这上面舍得花这么多钱呢?我给自己找的借口是,这叫花钱买健康,花钱买快乐。话虽这么说,但主要原因还是生活条件改善了,家庭负担减轻了。要把这件事搁在十几年前,那是想都不敢想。
一些摄影高手是以摄养摄,能通过发表作品或参加摄影比赛获奖来支持更新器材方面的花销。我清楚自己就是再努力也达不到这样的水平,所以也就没有这个追求,只是心安理得地享受拍摄这个过程,享受咔擦、咔擦按动快门时的那种激动。我把相机当做一个伴儿,让它陪着我走出家门,走入社会,走进自然。春天拍花、拍草,夏天拍日出、日落,秋天拍红叶,冬天拍雪景……一架照相机不仅伴着我游走了北京的许多公园、景点,还陪着我游玩了全国的好多名山大川。这还不算&,这架相机还陪我出了好几次国。到加拿大拍了落基山,到欧洲拍了阿尔卑斯山,到泰国拍了热带风光,到新西兰拍了广阔牧场。它开阔了我的眼界,愉悦了我的心情,丰富了我的阅历,陶冶了我的情操,锻炼了我的身体,细细想来,这样的钱花得还真不冤枉。
虽然说我玩儿摄影主要是以愉悦身心为主要目标,但在学习、提高摄影技术方面也没有太放纵自己,时时都在揣摩如何调动各种技术手段拍出满意的照片来。追求拍出的照片赏心悦目,有趣有味,给人以视觉方面的享受。在这里,我想把我学习摄影的心得体会捡重要的罗列几条与有相同爱好的朋友共勉。
1、要熟练掌握自己手中的武器。熟悉自己相机的
性能,娴熟地掌握基本的操作方法。当拍摄中遇到问题时,明白问题出在哪里,如何处理。
2、最基础的东西,往往是最重要的。就摄影而言,曝光、构图、测光、景深这些最基础的东西都是拍出好照片的关键,要动脑筋反复琢磨,不能浅尝辄止,不能马虎从事。就拿测光来说,它是获得准确曝光和体现艺术效果的前提,随着拍摄条件和预期效果的变化,要及时调整合适的测光模式、确定合适的测光点,然后锁定曝光再进行拍摄。经常看到一些人,把测光这个重要环节置诸脑后,端着相机咔哒、咔哒乱拍一气,其结果只能是所拍的照片不能尽如人意。即使偶然拍出一张好照片,那也是瞎猫碰上了死耗子,不是自觉拍摄的结果。所以一定要养成重视基础技术的习惯,把它运用到拍摄每一张照片的过程中。
3、“绘画是加法,摄影是减法”。这句话对突出主题有极为重要的指导意义。要学会在纷繁复杂、杂乱无章的场景中设法减掉那些有损于突出主题的东西。如果通过调整拍摄角度还不能达到理想的效果,那就索性用大光圈把背景虚化。
4、从模仿起步。要多参观摄影展览,多浏览摄影网站,多看高手们拍摄的照片,以提高自己的欣赏水平,锻炼自己的眼光。当你能看出别人的照片好在哪里,进而能讲出为什么好时,自己就有了进步,遇到相似的场景时就会自觉不自觉地去模仿。当你不满足于模仿别人而逐步有了独立见解时,你在学习摄影的道路上就迈上一个新的台阶。
常常听人说,摄影的功夫不在摄影之中,而在摄影之外。要少按快门多读书。这当然是对专业摄影人的要求。但作为一个普通的摄影爱好者,也应该明白这个大道理,在掌握和运用基本摄影技巧的同时,不断丰富自己的学养,逐步使自己能拍出有思想、有内涵、有生命力的作品来。
一份乡刊,为我修筑了一条和故乡沟通的渠道
我是吃着寿阳的小米稠饭长大的,从出生到高中毕业,从未离开过寿阳一步。虽然是根生土长的寿阳家,但因为当时年纪小,又成天价被关在学校里,对寿阳的了解十分有限。大学毕业后,我被分配回寿阳广播站工作。因工作需要,我跑遍了寿阳的21个公社和许许多多的村庄,接触了各行各业的许多乡亲
,使我对寿阳的山水地理、风土人情有了进一步的了解。后来离开寿阳调到外地工作,但对故土的眷恋之情却深深地埋藏在我的心灵深处,而且这种感情年纪越老越深厚。退休之后,我几乎每年都要回老家小住一段,找村里的乡亲拉拉家常,和老同学、老熟人吃顿饭,叙叙旧。
记不清是04年还是05年的时候,寿阳办了一份乡刊——《寿阳家》。主编田峻岭是我的老熟人,每一期他都不忘给我寄一本
。通过《寿阳家》我不仅了解到了故乡的近况和发生的变化,更使我兴奋的是在《寿阳家》上看到好多长期失去联系的老熟人写的文章,通过这些文章了解了他们的生活状况。因此,每一期《寿阳家》我都是从头开始一字不落地看到最后一页,每一篇文章都能引起我的许多感慨。但是,爱看归爱看,却从来没有产生过提起笔来写点东西的念头。
时间到了09年的腊月,我的高中同学董世忠,频频用手机短信给我发来他编的顺口溜,用家乡土话向我介绍乡亲们置办年货,喜气洋洋准备过节的情况。这些风趣幽默的顺口溜,勾起我儿时的记忆,使我想起在家乡过春节的情景。于是我也试着编了一个小段段发给他。
不曾想到,这扇门打开后就关不住了,你来我往先后交锋了二十多个回合。元宵节过后,我把手机上储存的短信翻腾出来,从头至尾看了一遍,觉得挺有意思,挺逗乐。于是就按时间顺序用简单的文字把这些顺口溜连缀起来,写成一篇文章,起了个题目叫‘我和董世忠的短信游戏’。文章写好后,直接发给田总编。过了不长时间文章登出来了。董世忠给我打电话说:“这篇文章在县城引起小小的轰动,凡是见到我的人都说,‘你和李树荣的顺口溜很有意思,看了引得人哈哈大笑。’有的人还能随口背出其中的精彩段段。”一篇小文章能给乡亲们带来这么大的快乐,是我始料未及的,听了心里很舒坦。随后,董世忠又按照这个路数,把他和王林元、白长生等人互发的顺口溜编成短信游戏续一和续二,登在《寿阳家》上,同样效果挺好。打那以后我拿起了搁置多年的笔,开始给《寿阳家》写稿。先是写了《我的1969》,讲述了我在部队农场锻炼的故事。又写了《我们仨》,回顾了我和任毓骏、董世忠三个寿阳家从小交往的友情。从加拿大旅游回来后,在《寿阳家》上发表了旅加游记,编完我们芹泉李氏家书后,又把家书的序言和后记也登在《寿阳家》上。还写了与我同学12年的吴世元杀害他老丈母一家六口的回忆文字。最近一段,又发表了几篇研究祁寯藻的文章。细算起来,从09年开始到现在,一共在《寿阳家》上发表了大大小小20多篇文章。其中,万字左右的文章就有将近10篇。
我感谢《寿阳家》,是它在我和故乡之间修建了一条相互沟通的渠道;是它促使我重新拿起搁置多年的笔,让我的所思所想有了一个归宿;是它丰富了我的精神生活,为我的退休生活增添了斑斓的色彩。今后,我将一如既往为《寿阳家》写稿。我觉得,只要这份乡刊存在,我们远离故乡的游子就有一个“家”,我们的思乡之情就有所寄托。支持它,把它办得越来越好,是我的一份责任。
我把自己的退休生活概括为“一个中心,四个支点”。就是以保证身体不出大的问题为中心,从这个中心出发建立了四个支撑点:打拳、练书法、摄影、作文。练书法和作文是文,是静;打拳和摄影是武,是动。有文有武,有动有静,有张有弛,相互配合,互为补充,从而保证了我的身体在12年之中保持了平稳的状态。回顾既往,我觉得这条路是走对了。
& &2014年10月10日&
已投稿到:
以上网友发言只代表其个人观点,不代表新浪网的观点或立场。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退休提前几个月办理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