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生殖健康咨询师师张怡是哪个地方人

在回答你的问题之前我先给你说说心理医生和心理咨询师的区别 区别一:性质不同。两者学的不一样,心理医生是学医学出身的,学医学还分学一般医学和精神病学,他们专门设置病房治疗重性的精神病人,而学精神病学的医生中还有一部分又学习了心理学,于是这一部分人被称做心理医生;而后者是学心理学的,从事该行业的人属于社会服务类人员。 区别二:对象不同。心理医生主要治疗轻度的精神病人和非精神病人但有心理障碍的人。后者主要是解决健康人群的心理问题。 区别三:不是都有处方权。心理医生有处方权,可以给病人用药,而心理咨询师不可用药。 特征篇:从事的工作什么样? 行业特征:因为每天都会见到很多心理求助者,听着这样或者那样的困惑无解的故事、与咨询者交谈。那些故事的保密程度不亚于银行账号。如果在大街上碰到过去的咨询者,咨询者的反应可能是低头认路,心理咨询师完全理解这种心态。 收费情况:医院门诊40分钟以内一般收费30元。而国内较高水平的个人心理诊所每小时收费从150元到700元不等,咨询师不同、咨询者不同,“心灵鸡汤”的价位就不同。 薪金待遇:热门的职业不见得就是收入高的职业。在西方国家,较好的心理咨询师收入很高。而在国内情况要差不少,心理咨询医生是医院的医生,享受医生的待遇,有的兼职做咨询的收入可能会多一些。而一些不好的诊所,心理咨询师得同时兼做其他的相关工作才能糊口。 素质要求:心理咨询是一种实践性很强的职业,除去需要一定的专业知识以外,尤其需要大量的咨询实践及较深的个人生活阅历,因为不论是心理医生还是咨询师最终面对的是患者、咨询者,而不是书本、实验室。 职业原则:心理咨询是一种特殊的助人方式。大多数情况下要触及人的内心隐私,因而保密是心理咨询师都应遵守的最基本的工作原则。对咨询者不愿讲的隐私,可以不多过问,只教给他们一些肌肉放松、冥思入静的方法来满足他们的要求。 咨询技巧:在于多提问,少评判;多讨论,少建议;多问:“你认为怎样?你觉得呢?”少说:“你听我的没错。”这是因为,心理咨询的终极目的是助人自助。在心理咨询中,首要掌握的原则是学会聆听。听是善意、虚心的表示,是建立友情的基础。这也是感情宣泄的重要方法。 压力篇:每张面孔背后都是谜 任何工作都有压力,尤其是与不同的人打交道并要进入人们内心世界的心理咨询职业,它的从业人员面临着更大的压力,只不过相比较而言,心理医生比心理咨询师面临着更大的压力。 心理咨询师 主要压力来源:在于如何提高自己的阅历和知识水平,水平提高了来自自身的压力就会转化成动力。 严重后果:心理咨询不当,容易使咨询者的心理问题更加激化,搞不好会患上更严重的心理疾病。 自救办法:在分析、判断来询者提出的困难问题时,不能带有个人情绪和价值观。心理咨询师不是救世主。他们和来询者生活在同一个社会环境里,对各种问题也有自己的看法、情感倾向和价值观,如果不注意,就会不自觉地将自己的情绪和价值观带入咨询关系中。因此,心理咨询师必须做自我分析,认识自己有哪些弱点和偏见,才能做到客观地分析问题,才能理解求助者进入他们的内心世界。 心理医生 主要压力来源:像强迫症、抑郁症等多种疾病,再加上病症又因患病程度的不同分为各种级别,这又与来的各种类型的人形成了无数的组合,所以每个来的人都是一个谜,需要我们一个个地来解开谜底。 严重后果:导致医疗事故,严重的会有生命危险。 对自身的损害:每天听到令人很郁闷的事情,也不会高兴。每天回家都很郁闷、不想说话。有时候觉得自己心理都有问题。 自救办法:屏蔽,通过自身的调节起到一些隔离的作用。调节的方式有很多种,譬如散步,和朋友聊天,跑步,通过不同的方式来自己消化。 前景篇:未来心理咨询大有可为 现状:目前,我国的心理咨询业从业人员超过40万人,从1986年开始至今,该行业一直处于范围广泛、良莠不齐的非职业化状态。 前景展望:在美国,每千人就有一名心理咨询师,心理医生已成为最好的职业之一。 有调查显示,我国至少有1.9亿人在其一生中需要接受专业的心理咨询或心理治疗;在我国3.4亿青少年中,有各类学习、情绪和行为障碍等心理健康问题的人数达3000万人。有关人士表示,心理咨询作为一种提供有效心理援助的专业活动,是现代社会的一个重要职业领域。 今年,国家劳动和社会保障部联合中国心理卫生协会和中国心理学会,在北京宣布正式启动心理咨询师国家职业资格培训鉴定工作,并在20个省(自治区、直辖市)开始进行试点,心理咨询师将持证上岗。心理咨询师队伍经过纯洁后前景被业内人士看好。 上岗要求:在欧美国家,心理治疗师往往具有医学或心理学本科学历,毕业后接受4至8年某一类心理治疗的专门培训,才能成为相应的全资格治疗师。 根据最新的《标准》,心理咨询师的职业认证主要是针对非医务人员的职业心理咨询人员,这类人经过职业培训和统一考试、即可获得全国统一颁发的心理咨询师《职业资格证书》,其中获得“心理咨询师”资格的专业人员,都要在有关专家督导下工作3年以上,方可独立执业,即可像国外一样申请开设营利性或非营利性的心理咨询中心(或心理诊所)。 未来岗位预测:随着竞争的激烈,譬如特种部队、体育运动员、影视界等各行各业都对此有不同的需求,而这在白领、学生中会尤其显现。据业内人士预测,不久的将来,一些新的岗位将应运而生,包括企业心理健康咨询师、学生的心理健康职业顾问,形式可能是专职也可以是兼职。 建议篇:有心理问题应该去找谁? 心理医生既然和心理咨询师有着很大的不同,那么什么时候应该看心理医生,什么时候又该看心理咨询师呢?专家建议:轻度的精神病人和神经病人,有强迫症或者抑郁症、或者当你长时间感到无助、无望、悲伤、忧郁且觉得事情越来越糟,时常处于崩溃边缘,情绪有明显障碍和异常心理的就应该去看心理医生,如果心理医生确诊属于非精神病人,那么可以再去看心理咨询师。而那些有一般的心理问题的人最好是去看心理咨询师。&如果你想当心理医生,那么你最好去学医;如果你想当心理咨询师,那么我的建议是看看心理咨询员考证的书籍,参加培训拿到执业资格证书。平时可以看看心理学相关是书籍:普通心理学、发展心理学、社会心理学、变态心理学、心理测量学等等。& 补充:下面书籍都是不错的选择:心理学专业主干课教材 1 心理学导论(第11版o07年新版) Dennis Coon等著 郑钢等译 2 生理心理学(第六版) Neil R. Carlson著 苏彦捷等译 3 人格心理学(第六版) Jerry M. Burger著 陈会昌等译 4 社会心理学(第五版o中文第二版) Elliot Aronson等著 侯玉波等译 5 发展心理学(第六版) D. R. Shaffer著 邹泓等译 6 教育心理学(第十版) Anita Woolfolk著 何先友等译 莫雷审校 7 异常心理学(第四版) David H. Barlow等著 杨霞等译 8 认知心理学(第三版) R. J. Sternberg著 杨炳钧等译 黄希庭校 9 工业与组织心理学(第八版) D.P.Schultz等著 时勘等译 10 实验心理学教程——勘破心理世界的侦探 R. A. Smith, S. F. Davis著 郭秀艳等译 11 心理学研究手册 F. T. L. Leong等编 周晓林等译 12 行为科学统计(第七版) F. J. Gravetter等著 王爱民等译 心理学专业主干课教辅及工具书 1 改变心理学的40项研究 Roger R. Hock著 白学军等译 2 与“众”不同的心理学 K. E. Stanovich著 范照等译 3 三种心理学--弗洛伊德.斯金纳和罗杰斯的心理学理论 Robert D. Nye著 石林等译 4 实验心理学——通过实例入门 Solso, R.L.等著 张奇等译 5 实用心理评估 张厚粲编著 6 质性研究设计 Joseph A. Maxwell著 陈浪 译 7 人的意识 Susan Blackmore著 耿海燕 李奇 等译校 8 群体过程 Rupert Brown著 胡鑫等译 方文审校 9 态度与行为——理论、测量与研究 l. R. Aiken著 何清华等译 10 学会提问——批判性思维指南 M. Neil Browne等著 赵玉芳等译 11 心理学批判性思维 D. Alan Bensley著 李小平等译 12 问题解决心理学 S. I. Robertson著 张奇等译 15 现代英汉-汉英心理学词汇(修订版) 张厚粲等编 13 弗兰克尔:意义与人生 W. B. Gould著 常晓玲等译 14 互联网心理学 Patricia Wallace著 谢影等译 心理学专业选修课教材 1 调查研究手册 Pamela L. Alreck等著 王彦 译 2 媒介心理学 Richard Jackson Harris著 相德宝译 3 积极心理学 Alan Carr 著 郑雪 等译校 4 性与生活——走近人类性科学 Spencer A. Rathus等著 甄宏丽等译 5 情绪心理学(第五版) K. T. Strongman著 王力主译 张厚粲校 心理影印版教材 1 发展心理学(影印版) David R. Shaffer著 2 改变心理学的40项研究(影印版) Roger R. Hock著 3 心理学批判思维(影印版) D. Alan Bensley著 4 人格心理学(影印版) Jerry M. Burger著 5 社会心理学(影印版) Elliot Aronson等著 侯玉波导读 6 教育心理学(影印版) A. Woolfolk著 莫雷导读 心理咨询与治疗 心理咨询与治疗导论 1 心理咨询师的问诊策略(第五版) Cormier, S.等著 张建新等译 2 心理诊断和治疗手册——给心理治疗师的指南 Sharon L. Johnson著 卢宁等译校 3 心理咨询面谈技术 Rita Sommers F.著 陈祉妍等译 4 实用心理咨询与助人技术 R. Nelson-Jones著作 江光荣等译 5 心理治疗师培训教程 Bernard D. Beitman等著 刘盈等译 6 心理障碍临床手册(第三版) Barlow, D.H.主编 刘兴华等译 7 临床心理督导纲要(第三版) Janine M. Bernard等著 王择青等译 8 心理咨询与治疗的理论及实践(第七版) Corey, G.著 石林等译 9 心理咨询与治疗经典案例(第六版) Corey, G.著 石林等译 10 心理治疗个案研究(第四版) D. Wedding等著 王旭梅等译 11 突破心理治疗中的“不可能”案例 B. L. Duncan等著 张怡玲译 12 心理热线实用手册 贾晓明主编 45 心理咨询与治疗的理论及案例(上下) Richard S. Sharf著 胡佩诚等译 精选读物 1 日益亲近 Irvin D. Yalom等著 童慧琦 译 2 生活分析的心理咨询:理论与技法 松原达哉 著 樊富珉 吉沅洪 译 3 给心理治疗师的礼物 Yalom, I. D.著 张怡玲译 4 罗杰斯心理治疗——经典个案及专家点评 Barry A. Farber等编 郑钢等译 5 心理治疗师之路 Jeffrey A. Kottler著 林石南等译 6 短程心理治疗实践 Sol L. Garfield著 章晓云译 7 《道德经》与心理治疗 G. J. Johanson等著 张新立译 8 格式塔咨询与治疗技术 Phil Joyce等著 叶红萍等译 精神分析专题 1 思想等待思想者 Joan & N. Symington等著 苏晓波译 2 精神分析导论 J. Milton等著 施琪嘉 曾奇峰主译 3 精神分析案例解析 N. McWilliams主编 钟慧等译 4 现代精神分析“圣经”---客体关系与自体心理学 M. S. Clair著 贾晓明等译 认知行为治疗专题 1 脑锁——如何摆脱强迫症 J. M. Schwartz等著 谢际春等译 2 压力咨询 Albert Ellis等著 孙菲菲译 3 行为矫正——原理与方法(第三版) R. G. Miltenberger著 石林等译 4 人格障碍的认知治疗 A. T. Beck等著 翟书涛等译 5 认知治疗技术——从业者指南 R. L. Leahy著 张黎黎等译 6 认知疗法:基础与应用 Judith S. Beck著 翟书涛等译 团体治疗专题 1 团体心理治疗——理论与实践 I. D. Yalom著 李鸣等译 2 团体咨询的策略与方法 Ed E.Jacobs等著 洪炜等译 婚姻与家庭治疗专题 1 婚姻与家庭治疗案例 Larry B. Golden著 吴波译 2 家庭治疗技术 Patterson, J等著 方晓义等译 3 家庭治疗基础 M. P. Nichols等著 林丹华等译 危机干预专题 1 解读自杀心理 Shawn Christopher Shea著 聂晶 译 2 自杀:一种不必要的死亡 D. Wasserman著 李鸣等译 3 危机干预与创伤治疗方案 Kolski, T.D.等著 梁军译 4 危机干预策略(上下) B.E.Gilliland等著 肖水源等译 5 哀伤心理咨询——理论与实务 陈维梁 钟莠筠 著 儿童心理治疗专题 1 儿童评价 J. M. Sattler等著 陈会昌等译校 2 儿童绘画心理学 Claire Golomb 著 李苏 译 3 儿童心理测验——更好地理解孩子 Ellen Braaten著,傅莉 郑铮 译 4 儿童游戏——在游戏中成长 W. George Scarlett等著 谭晨译 5 儿童青少年临床访谈技术 S.H.McConaughy著 徐洁译 6 儿童绘画与心理治疗 C. A. Malchiodi著 李苏 李晓庆译 7 直言相告:儿童精神健康与调节 T. E. Wilens著 汤宜朗等译 8 儿童青少年心理咨询与治疗 H.Thompson Prout等著 林丹华等译 沟通分析专题 1 人间游戏——人际关系心理学 Eric Berne, M. D.著 田国秀 曾静译 2 我好—你好——改善我们的人际关系 Thomas A. Harris著 林丹华 周司丽译 3 咨询和治疗中的沟通分析技术 Christine Lister-Ford著 黄峥译 催眠专题 1 自我催眠 Dirk Revenstorf等著 方新译 2 催眠入门 Willian w. Hewitt著 方新译 心理治疗指导计划系列 1 团体治疗指导计划 Kim Paleg等著 王海芳等译 2 雇员心理支持指导计划 James M. Oher等著 袁荣亲译 3 青少年司法与收容治疗指导计划 Arthur E. Jongsma, Jr.等著 汤臻 李鸣译 4 人格障碍治疗指导计划 Arthur E. Jongsma, Jr.等著 张宁等译 5 特殊教育指导计划 Julie A. Winkelstern等著 刘昊译 6 社会工作与人类服务治疗指导计划 John S. Wodarski等著 侯静译 7 夫妻治疗指导计划 K. Daniel O'Leary等著 张锦涛译 8 家庭治疗指导计划 Frank M. Dattilio等著 孙莉译 9 儿童心理治疗指导计划(第三版) Arthur E. Jongsma, Jr.等著 田璐等译 10 学校咨询与学校社会工作指导计划 Sarah Edison Knapp等著 周司丽等译 11 自杀与凶杀的危险性评估及预防治疗指导计划 Jack Klott等著 周亮等译 12 严重持续性精神障碍治疗指导计划 Arthur E. Jongsma, Jr.等著 李占江等译 13 养育技能指导计划 Sarah Edison Knapp等著 梁慧娟等译 14 成瘾者治疗指导计划 Robert R. Perkinson等著 洪炜等译 15 大学生心理咨询指导计划 Arthur E. Jongsma, Jr.等著 肖水源等译 心理自助读物 1 心理学与个人成长 Gerald Corey等著 胡佩诚等译 2 抑郁情绪调节手册——十天改善你的自尊 David D. Burns著 汤臻等译 李鸣审校 3 追寻记忆的痕迹 Eric R. Kandel著 罗跃嘉主译校 4 悦食悦己——“正常”饭食心理 Karen R. Koenig著 陈菲译 5 我抑郁?(绘本) 四四绘著 6 走出婚姻暴力的阴影 Paul Lockley著 刘稚颖译 7 老年心理与精神保健指南 G. J. Kennedy著 李君等译 8 精神创伤之后的生活 D. Rosenbloom著 田成华等译 9 战胜焦虑 H. Kennerley著 施承孙等译 10 走出抑郁 Paul Gilbert著 宫宇轩等译 11 克服恐慌 Verrick Silove等著 迟立忠等译 12 抚平创伤 Claudia Herber等著 周晓林等译 13 克服羞怯 Gillian Butlar著 周晓林等译 14 战胜自卑 Melanie J.V.Fennell著 周晓林等译 15 快乐处方 P. Pearsall著 董利晓等译 16 战胜疼痛 Margaret A. Caudill著 朱克顺等译 17 请理解我 D. Keirsey著 王晓静译 管理心理学 职业健康专题 1 压力管理策略 B. L. Seaward著 许燕等译 2 心理资本——打造人的竞争优势 Fred Luthans等著 李超平译 3 职业心理学——平衡你的工作与生活(第七版) A.J Dubrin著 姚翔等译 4 工作压力 Lorne Sulsky等著 马剑虹 等译校 5 产业心理咨询入门 杉溪一言等编著 樊富珉等译 人才测评专题 1 人格测试 Mark Parkinson著 邹智敏译 2 潜能评估 Jim Barrett著 唐云 付丹丹等译 3 深度评价——用“评价中心”测评人的综合才能 Harry Tolley等著 唐云 梁志祥等译 4 情商测试 Robert Wood等著 李小青译 生涯规划专题 1 把握你的职业发展方向 Robert D. Lock著 时勘等译 2 结构化面试方法 Paul J. Taylor著 时勘等译 3 职业咨询心理学——工作在人们生活中的作用 N. Peterson等著 时勘等译 4 求职指导 Robert D. Lock 著 时勘 曾垂凯 等译 团队专题 1 创建有效的团队 Susan A. Wheelan著 蒋玉娜 译 2 集合起来——群体理论与团队技巧(第9版) D. W. Johnson等著 谢晓非等译 3 团队培训手册——团队培训方案的设计与实施 David Leigh著 石孟磊等译 4 创造力拓展训练——团体培训手册 Robert Epstein著 周丽清等译 5 卓越领导力——十种经典领导模式 P. G. Northouse著 王力行等译 6 人的行为与组织管理 P. R.Timm等著 钟谷兰译 7 工作评价——组织诊断与研究实用量表 Dall L. Fields著 阳志平等译 8 变革的绩效评估——员工安置、激励与发展 Daniel R. Llgen等著 张宏等译 学校心理学 7 心理健康教育课程设计 吴增强、蒋薇美著 2 学校心理咨询实用规划(第四版) John J. Schmidt著 沈湘秦译 4 校本功能性行为评价——教育工作者指南 T. S.Watson等著 孙瑾译 5 学生行为管理——教师应用指南 T.J.Zirpoli著 关丹丹等译 3 大脑研究与儿童教育 Doris Bergen等著 王爱民译 1 学校心理咨询 李正云主编 6 天才和资质优异儿童的心理咨询 Roberta M. Milgram主编 曲晓艳等译 医学心理学 1 健康心理学(第四版) Edward P. Sarafino著 胡佩诚等译 2 临床心理学(第六版) Timothy J. Trull等著 丛中等译 3 临床心理护理指南 Keith Nichols著 刘晓虹 吴菁 主译 4 实用医疗心理学 Peter Salmon 著 陈建国 蔡厚德 译 司法心理学 1 司法心理学 L.S.Wrightsman著 吴宗宪等译 2 罪犯心理咨询(第二版) Ruth E. Masters著 杨波等译 3 审讯和供述心理学手册 Gisli H. Gudjonsson著 乐国安 李安 等译 4 警察工作中的心理学 Peter B. Ainsworth著 安福元等译 5 警察的压力管理 W. Anderson等著 付有志等译 6 犯罪人特征剖析 Peter B. Ainsworth 著 赵桂芬 译 7 国外罪犯心理矫治 吴宗宪著 8 说谎心理学 Aldert Vrij著 郑红丽译 9 自白的心理学 浜田寿美男著 片成男译 10 罪犯评估和治疗必备手册 Clive R. Hollin主编 郑红丽译 11 犯罪行为心理学 Ronald Blackburn著 吴宗宪等译 运动心理学 1 足球心理训练 Bill Beswick著 张忠秋等译 2 篮球心理训练 K. L. Burke等著 张忠秋等译 3 网球心理训练 Robert Weinberg著 张忠秋等译 4 运动心理咨询理论 Karen Lee Hill著 张忠秋等译 5 运动技能学习与控制 Richard A. Magill著 张忠秋等译 军事心理学 1 军事心理学手册(精装) A.D.Mangelsdorff等主编 苗丹民等译 2 军事心理学导论 Christopher Cronin主编 王京生主译校 3 战斗与冲突心理学 Ben Shalit著 王京生等译 4 战斗指挥员野战指导手册 M. B. A.Stoneberger著 王京生等译 大众心理图书 中学生健康教育系列专题 1 中学生成长导航(初一o上册) 北师大发展心理所申继亮、方晓义主编 2 中学生成长导航(初一o下册) 北师大发展心理所申继亮、方晓义主编 3 中学生成长导航(初二o上册) 北师大发展心理所申继亮、方晓义主编 4 中学生成长导航(初二o下册) 北师大发展心理所申继亮、方晓义主编 5 中学生成长导航(初三o上册) 北师大发展心理所申继亮、方晓义主编 6 中学生成长导航(初三o下册) 北师大发展心理所申继亮、方晓义主编 7 中学生成长导航教案(教师用书) 北师大发展心理所申继亮、方晓义主编 大众心理系列 1 征服你的第一份工作 A. J. Sutcliffe著 曹迎馨等译 2 掌控自我的职业女性 Anne Dickson著 徐文艳译 3 过你热爱的生活 Barbara Sher著 秦子冰译 4 割断脐带做大人 Howard M. Halpern著 廖立文等译 5 说服人的秘诀 Roger Dawson著 张树池等译 6 找到适合你的职业 Clarke G. Carney著 曹书乐等译 7 广告的心理原理 杨中芳著 8 关爱o治疗o奇迹 B. S. Siegel著 邵虞译 9 21天让你学会御人术 J. K. V. Fleet著 宋韵声等译 10 如何做个成功者 Michael W. Mercer著 史静寰译 11 脑力倍增法 Jean Marie Stine著 方晓义等译 12 重塑男人的生活 T. A. Kupers著 杨子江等译 13 美国诙谐与幽默宝典 J. M. Braude著 曾添桂等译 14 “消极”思维的力量 T. Humphreys著 金慧莉译 15 为了永恒的爱 A. Christensen著 付艳霞译 16 释放单飞的心灵 S.W.Cruse著 纪伟译 17 日常心理趣味小百科 涩谷昌三著 唐海霞译 18 趣味心理游戏ABC---性格游戏之 由表及里 浅野八郎著 翻译组译 19 趣味心理游戏ABC---性格游戏之 透视误区 浅野八郎著 翻译组译 20 犯罪的影子 D. Canter著 吴宗宪译 21 爱情职业人格心理测试 秦子冰等编著
关于心理学的书很多你可以先去读《心理学与生活》我前几天刚做了一个关于心理学的专题你可以去我们团队了解一下
已有答案 (4)
你可以先看看普通心理学书首先 要把自己的心态调节好&一下子读的太深& 不调节自己也是白搭
生活 然后是心理学
书店都有卖这样面的书啊
持有二级资格证书 上岗就行了
相关问题相关搜索
随时随地有问必答!无法找到该页
无法找到该页
您正在搜索的页面可能已经删除、更名或暂时不可用。
请尝试以下操作:
确保浏览器的地址栏中显示的网站地址的拼写和格式正确无误。
如果通过单击链接而到达了该网页,请与网站管理员联系,通知他们该链接的格式不正确。
单击按钮尝试另一个链接。
HTTP 错误 404 - 文件或目录未找到。Internet 信息服务 (IIS)
技术信息(为技术支持人员提供)
转到 并搜索包括&HTTP&和&404&的标题。
打开&IIS 帮助&(可在 IIS 管理器 (inetmgr) 中访问),然后搜索标题为&网站设置&、&常规管理任务&和&关于自定义错误消息&的主题。(责任编辑:李静)&
相关热词搜索:
延伸阅读:
主办单位:中共夹江县委宣传部
承办单位:夹江县网络舆情中心
制作单位:中国西部瓷都网站制作中心
本网站所刊登的各种夹江新闻﹑信息和各种专题专栏资料,均为中国西部瓷都网站版权所有,未经协议授权,禁止下载使用。
新闻信息服务资质备案:川新备 06-100048,独立执业,心理咨询师;家庭教育研究者
创始人& 首席心理咨询师
&p&这是一个非常有意义、值得深思的问题!我不知道题主的年龄是多大,但是能问出这样一个问题,这本身表明你的心智已经达到一定的成熟了!&/p&&p&是的,怨恨何来?它需不需要被放下?又该如何放下呢?&/p&&p&一个人在生活中产生怨恨之心,往往来自于不公平的待遇,或者不被爱的经历、体验,或者愿望、欲望的不能完全满足,等等。比如,一个女孩在重男轻女的家庭中长大,成年后可能仍然对于父母的偏心耿耿于怀,而存有怨恨;夫妻中的一方产生了婚外恋,另一方感到被欺骗、不被爱而失落、痛苦,进而产生怨恨;一个员工在工作中表现优秀,却始终得不到赏识与重用,而对于所在的公司领导心生怨恨,等等。&/p&&p&人心中大大小小的怨恨实在是太多了,不胜枚举。而怨恨对于我们的心灵产生什么样的影响呢?&/p&&p&露易丝·海说:“怨恨、批评、内疚、恐惧,是我们生活中四种最坏的习惯。”(《生命的重建》P11,【美】露易丝·海 著,徐克茹 译,中国宇航出版社,2008)怨恨排在首位。她认为,这四种坏习惯造成了我们身体上和生活中的主要问题;它们起源于喜欢责怪他人,却从不勇于承担责任。&/p&&p&是的,如果一个人将怨恨当成了生活中的习惯(通常是不自觉地),他的生活中的正向能量就会骤减,整个人就容易被消极的情绪所笼罩了。他渐渐放弃了自己改变生活的力量,放弃了自己成为生活主人的机会;于是,他的生活可能会越来越糟糕,最终终于出现严重的心理失衡。&/p&&p&如何放下怨恨呢?这是最重要的!&/p&&p&其一,是要愿意宽恕。你愿不愿意放下,就在一念之间。要认识到:“宽恕就是给人机会,给自己机会。‘化干戈为玉帛’是世界上所有的好事之一,非常重要。”而“那个最难让你宽恕的人,正是你最需要宽恕的人。”&/p&&p&其二,是要愿意实行。在知道宽恕的重要后,便要能够去实行。我们可以下定决心,对一个害过我们的人说:“我将宽恕你,虽然你过去对不起我,但我决心宽恕你,不再记恨,让你自由自在。”这句话很有份量,你不单解放了他人,也解放了自己,不会再被怨恨所困。&/p&&p&(以上均参考或直接引用了《生命的重建》一书的内容)&/p&&p&谨答于此。让我们一起在人生中练习爱与宽恕吧!&/p&
这是一个非常有意义、值得深思的问题!我不知道题主的年龄是多大,但是能问出这样一个问题,这本身表明你的心智已经达到一定的成熟了!是的,怨恨何来?它需不需要被放下?又该如何放下呢?一个人在生活中产生怨恨之心,往往来自于不公平的待遇,或者不被爱…
&p&亲爱的朋友,你的处境引起了我的关切——生活似乎与你开了个玩笑,先是让你尝到恋爱的滋味,继而来了一阵巨浪,将你卷入爱的漩涡:男友暴露了自己的婚史,这让你措手不及,陷入了挣扎、犹豫、害怕以至无助中。&/p&&p&就这件事本身来说,它既是一个坏消息,也是一个好消息。坏消息是,你知道了他有前妻、有孩子;好消息是,你们在一起20天后,他便告知你这一实情,而不是拖得更久。&/p&&p&你说有两个缘由令你痛苦,一是父母不为你们祝福,二是自己也不能接受这一事实。是的,这两方面都很重要。若自己不能接受它,硬要撑着,只会不快乐;即使自己能接受,而父母不答应或不祝福,也终为不美,而且你自己的决心也可能会因此动摇。&/p&&p&而在这两者当中,尤其重要的是自己的内心这一关。你能不能接受这样一个男人,如果不能,又何必勉强自己——即使同居过一段时间,又有什么割舍不下的呢?&/p&&p&请记住,在任何时候,你都是自由的,你的自由不会被任何人剥夺,除了你自己!换句话说,无论你是否与他继续在一起,其实你都可以自由地活着。单身可以是自由的,与一个大叔恋爱以至结婚也可以是自由的——决定你是否自由的,是你的内心,你的信念和思想!&/p&&p&不过,当你说“害怕单身”时,你已经在逃避或主动放弃作为一个单身者(本可以享受)的自由了。对于一个害怕单身的人来说,要问问自己:单身真的有那么可怕吗?更何况你离30岁还远着呢!&/p&&p&关于这一点,露易丝·海(美国杰出的心理咨询专家)曾说:“不必急于和别人建立恋爱关系,你应该先学会爱你自己,当你能够从内心接受自己并热爱自己的时候,别人才能真正地爱你。”(《生命的重建·问答篇》P54,【美】露易丝·海 著,唐志红 译,中国宇航出版社,2012)&/p&&p&亲爱的朋友,或许这正是生活为你作出的安排,是时候学会好好一个人独处了!&/p&&p&真心地祝愿,身在异国他乡的你快乐而充实!&/p&
亲爱的朋友,你的处境引起了我的关切——生活似乎与你开了个玩笑,先是让你尝到恋爱的滋味,继而来了一阵巨浪,将你卷入爱的漩涡:男友暴露了自己的婚史,这让你措手不及,陷入了挣扎、犹豫、害怕以至无助中。就这件事本身来说,它既是一个坏消息,也是一个…
&p&知乎掀起一场题为“二胎生育方法论”的讨论,本人觉得很有意思,也很有意义。作为一个临床咨询心理学工作者,自然更加关注养育二胎与孩子的心理健康或发展这方面的问题。幸好见得这一提问,不免要写几句,参与此次的圆桌讨论——&/p&&p&如果有人问“养育两个孩子,会让孩子们的身体更健康吗?”——大概没有人认为它值得讨论,因为孩子的身体状况,绝大部分与母体在孕前、孕中的准备,与父母亲的身体状况,与后天的营养、锻炼,等等有关,与自己的胞兄姊则基本上没什么关系。&/p&&p&当然,话也不能说绝对。实际上,假如家里多了一个小孩,对于两个小孩的身体可能还是有一些微妙的影响的。比如,一起抢饭吃,可能有利于调动食欲;多一个玩伴,就容易多一些活动;心理上更健康,则反过来有利于身体健康,等等。&/p&&p&但是,“养育两个孩子,会让孩子们的心理更加健康吗?”这就很值得一说了。何也?&/p&&p&因为当有了两个孩子后,多了一种长期共处的生命体验,多了一个长期互动的机会——而且是与有血缘关系的小伙伴。两人之间会发生诸如怜爱或被怜爱、照顾或被照顾、竞争、嫉妒等行为或心理,这些都丰富了个体的生命经历和心理体验。&/p&&p&以下事实是肯定的:当二胎开始孕育,大孩子不再独自一人成为父母的关注点,而是与弟妹共同分享被关注、被疼爱。这样,客观上,就有了一次去自我中心化的机会。从这一点来说,确实是有利于心理健康的。&/p&&p&对于兄姊来说,免不了有照顾弟妹的机会;当哥哥或姐姐的经历,也容易使他学会承担责任,并享受照顾人、被(弟妹)跟随或被崇拜的快乐。&/p&&p&对于弟妹来说,他不仅受到父母的疼爱,上面也有哥哥姐姐的照顾(虽然有时也有冲突),这对于一个小生命来说,会倍感大家庭的温暖。在家中,他有了一个比自己大不了几岁的同伴,“同伴文化”容易形成。&/p&&p&上述均非实证研究,乃是基于日常经验的观察与教育心理学的思考。若想看实证的研究,在此强烈推荐Dr.Song的回答&a href=&/question//answer/?utm_campaign=webshare&utm_source=weibo&utm_medium=zhihu& class=&internal&&如何从心理学角度解析「独生子女家庭」和「多子女家庭」的利弊? - Dr.Song 的回答&/a&……&/p&&p&以上说的均是丰富生命体验、有利于心理健康的一面:只要两个孩子共处一个屋檐下——在这样的家庭生态下——它们是容易自然而然发生的。&/p&&p&也许会有人问,那有没有什么不利的一面呢?&/p&&p&如果说有,在我看来,那并不是二孩共存带来的,而是父母的处理不当造成的;相对于前者(上述有利于心理健康的因素)来说,它是人为的。比如,一下子将宠爱集于弟妹一身,又或者重男轻女、重女轻男,再比如,过分强调兄姊的照顾者角色,甚至有父母生二胎竟要先看孩子的脸色(仿佛他对于是否生二胎享有决策权),等等。&/p&&p&谨答于此,供交流!&/p&
知乎掀起一场题为“二胎生育方法论”的讨论,本人觉得很有意思,也很有意义。作为一个临床咨询心理学工作者,自然更加关注养育二胎与孩子的心理健康或发展这方面的问题。幸好见得这一提问,不免要写几句,参与此次的圆桌讨论——如果有人问“养育两个孩子,…
&p&你在这段描述中的坦诚令人感佩!对于过去的情史、性生活史,你毫不掩饰,袒露自己难以释怀的心结。&/p&&p&虽然从理性上你也认为,找对象最重要的是人品;但是,从情感上你还是不大能接受对方不是一个处女——你希望与一个从未有过性交经历的“纯洁”女生结为婚姻,成为你的妻子!&/p&&p&其实这么想也没什么大问题——假如你自己是个处男的话,你自然希望对方也是个处女,两个人都把第一次留给对方,在婚前都是守身如玉或洁身自好,这又有何不可?&/p&&p&但假如你自己(已经)不是一个处男的话,却希望与自己成婚的女生是个处女,这就难免有些不公平了。这正如,一个未结过婚的人,自然希望找一个同样的未婚者,双方都是初婚;而一个离过婚的人,却非要找一个未婚单身男女,这就有些难了!&/p&&p&为什么会这样呢?因为婚姻、恋爱中是暗合公平原则的。最近我恰巧写了一篇文章(《那些流行歌曲的爱情“小逻辑”》),其中略谈到这一点:&br&&/p&&br&&p&“公平原则”在婚恋关系中一直在起作用,只不过,它几乎不被人们拿出来讨论而已。这听起来好像很不浪漫,然而,事实就是这样,婚姻中的人们对公平的诉求无处不在,无时不在。这个“公平”并不是说要赚得一样多,做同样多的家务,而是指在付出与接受方面的相对平衡。&/p&&p&即使在选择对象时,我们也在潜意识里以公平原则进行择偶,所谓“门当户对”,即是对公平的追求。前不久风传网络的上海姑娘,就是因为内心的“公平”受到了挑战——觉得自己如果嫁给这个凤凰男,会吃亏,所以逃之夭夭,以分手了之。&/p&&br&&p&当然,这并不是说,假如一个处男与一个有过性经历的女生结婚,自己就吃了亏;反之亦然。因为说到底,两个人结为婚姻,是爱在先,性在后——你先爱上她,然后才考虑与她结婚,而不是先爱上她的性。从根本上说,对方的性经历与你无关,那是她以前的情感生活的痕迹及发展的自然结果。&/p&&br&&p&从你的描述来看,你对于一个女生是否处女十分关注,仿佛到了一种无以复加的地步,这可能与你潜意识里认为“性(行为)是肮脏的”有关!&/p&&p&事实上,性行为本身并不是肮脏的,它是人的动物性本能的释放。海灵格说:“性是人类最伟大的行为,它在生命的进程中自然萌发,它让我们融入整个世界,它带给我们飘然欲仙的快乐,它也给我们带来婉转哀怨的离别之苦。”(《谁在我家》P34,【德】伯特·海灵格 著,张虹桥 译,世界图书出版公司,2003)&/p&&p&当然,人类性行为确实存在意义上的高下之分——当性与爱、责任结合在一起的时候,这便是一种较高意义上的灵与肉的结合;而如果只是性,没有真正的爱,那便是一种身体的狂欢与盛宴,并没有多少灵魂的参与。&/p&&p&在我看来,在理想、良好的婚姻关系中,各自的性经历应该成为一个秘密,成为双方相互尊重的领地。“如果在我之前她没有过性经历,我何必去问呢?如果有过,我知道了又有何益呢?”急于或一味探寻对方的性生活史,这往往是庸人自扰,是一种浅薄的非爱行为,容易产生对真爱的破坏。&/p&&p&在一对夫妻中,任何一方既不需要告诉对方自己的性经历(如果有的话),也不应该去探求对方过往的性经历。之所以不这样做,是因为对于双方都毫无益处,对于婚姻关系的发展无甚助益。如上所述,那是一片隐私的领域,是值得尊重而不宜侵犯的。&/p&&br&&p&还有一种特殊的情况:即女方在少女时代曾受过性侵害(如遭遇强奸),后来嫁人了。这时她成为非处女可能是一个公开的秘密。在这种情况下,假若知情的男子与她结婚,常常会更加保护她,不让她再次受侵害。这一情形比女方有主动的性经历,男子可能更容易接受些。因为受害者是被迫与人发生性关系的,与不忠无关,容易引起人们的同情;而后一种情况,则常常让人想起不忠。&/p&&p&顺便说一下中国的“处女文化”。在古代,为什么会形成重视处女的社会心理呢?性学教授陶林先生(深圳市性学会会长)说,这与古人想要确保孩子是自己的后代有很大关系。因为古代没有今天的DNA亲子鉴定技术,只有依靠自己的妻子是处女来判断,所生下来的孩子是自己的。&/p&&p&而且古人的结婚年龄普遍在16-20岁之间,更容易保持处女之身。今天的人们,结婚年龄已经推迟到26、28岁之后,甚至更晚,在这种情况下,还要求人们在婚前是处男或处女,就比较不容易了!也就是说,随着时代的发展与变化,我们的观念确实也要与时俱进一些,对自己更加宽容,对别人也是如此。&/p&
你在这段描述中的坦诚令人感佩!对于过去的情史、性生活史,你毫不掩饰,袒露自己难以释怀的心结。虽然从理性上你也认为,找对象最重要的是人品;但是,从情感上你还是不大能接受对方不是一个处女——你希望与一个从未有过性交经历的“纯洁”女生结为婚姻,…
过去的三个月里,生活似乎成了你的负担,而生活本应该是简单而轻松的(虽然我有时也并不能做到,却坚信这是我们生活的理想状态)——即使对于一个处在毕业季的大学生来说。你需要学会放松自己,为内心的能量打开那些被封闭的通道。&br&告诉自己:每一件事(就业、感情,以及其它)都将得到完满解决,毕业这一年对于我来说,将会发生很多美妙的经历,将是一段轻松愉快的时光。我并不需要太着急。我现在需要做的是,从容面对,集中精力先做最重要的事。&br&露易丝·海说:“丢掉负罪感和恐惧感,让自己学会生活在现在,生活在今天,生活在此时此刻。”亲爱的朋友,相信自己,相信自己的能力,相信生活吧!“你不会被遗忘,你正被天地深深地爱着。”
过去的三个月里,生活似乎成了你的负担,而生活本应该是简单而轻松的(虽然我有时也并不能做到,却坚信这是我们生活的理想状态)——即使对于一个处在毕业季的大学生来说。你需要学会放松自己,为内心的能量打开那些被封闭的通道。告诉自己:每一件事(就业…
&p&你提出了一个非常引人深思的问题。我们是如何患上“手机成瘾”的?它有没有危害?如果有,危害是哪些方面?我们该如何成为手机的主人——真正的使用者,而不是成为手机的奴隶(更准确地说,是自己不良使用习惯的奴隶)?&/p&&p&这就要首先从手机的功能说起。在我看来,手机的功能经历了一个不断演变和丰富的过程,主要是:即时通讯功能——社交媒体功能——学习功能——娱乐功能,当然还有一些实用的生活功能,比如手机支付、手机查询地图及叫车,等等。而当我们手机成瘾时,往往是过度使用了社交、娱乐功能所导致的。可以说,没有人因为使用手机患上了“学习成瘾”或“打电话成瘾”。&/p&&p&那么,我们为什么会社交成瘾或娱乐成瘾呢?这与此两类活动本身的特点有关。娱乐的主要特点之一是不需要有意的努力——而在人类的本性里,就有避难趋易的特点。人们总是自然地倾向于去从事比较容易的事:学习与看电视,人们更倾向于后者;爬楼梯与坐电梯,人们也倾向于后者。因为,前者总需要我们的意志努力。&/p&&p&至于社交(比如刷微信)有时候为什么也会成瘾呢?这是由于它满足了人们内心不断的被关注的需求。关于这一点,可参看李松蔚的回答&a href=&/question//answer/& class=&internal&&为什么查看社交网络对一些人来说是件「着迷又焦虑」的事? - 李松蔚的回答&/a&&/p&&p&关于手机成瘾的危害或弊端,我曾以《智能手机偷走了我们什么?》为题撰写过一篇文章。在那篇文章里,我写道:“智能手机在极大程度上方便了我们的生活,却也容易控制我们的生活。在不经意间,它悄悄偷走了我们的时间,分散了我们的注意力,削弱了我们的创造力,甚至毁坏了我们与家人的共处时光。”并一一展开具体论述。&/p&&br&&p&现在来说一下解决方案。我认为,只要你真正想有所改变,是一定能找到有效的方法的——而且这个方法不需要任何别人指点,全靠你自己去发现。&/p&&p&如果我是你,我可能会这样做:在学习时间将手机关机(不是调静音,是直接关机);而在学习结束后,开一定时间的手机(比如每天四个小时——这听起来很少,实际上已经很多了)。还是那句古话:“有志者,事竟成。”只要你有志向成为生活的主人,你也一定能成为手机的主人!&/p&&br&&p&写完以上回答,我突然想起之前另一位知友也曾提出过“手机中毒怎么治?”我也有过回答,将链接附在这里&a href=&/question//answer/& class=&internal&&手机中毒怎么治?(人中毒,不是手机)? - 邹根生的回答&/a&,可供你一并参考。&/p&
你提出了一个非常引人深思的问题。我们是如何患上“手机成瘾”的?它有没有危害?如果有,危害是哪些方面?我们该如何成为手机的主人——真正的使用者,而不是成为手机的奴隶(更准确地说,是自己不良使用习惯的奴隶)?这就要首先从手机的功能说起。在我看…
&p&读完你的故事——这个故事的主题似乎应该是“控制与反控制”——我的内心从开始的紧迫关切渐渐变得有些释然了。你真的了不起!如果我是你,与你有着同样的经历,我不知道能否像你这般坚强、清醒与自觉!&/p&&p&是的,受教育和不断的自我探索已经让你获益良多——你已清醒地认识到父亲行为模式背后的根源:通过控制与“塑造”孩子,来获得、维持与提升自己的自我价值感。当他的欲望或愿望受挫时,便几乎条件反射式地使用暴力来释放内心的愤怒(心理学上有句名言,“攻击是受挫的必然结果”)。&/p&&p&最难能可贵的有两点:一是你曾经并且仍在试图运用更为和平的方式与父亲处理好关系、差异以至冲突;二是父亲不再能对你产生多少负面的影响,你心灵的羽翼已然渐丰,而决意要成为一个对自己的全部人生负责的人了!这样的你,正走在心智成熟的道路上!我真心为你祝贺!&/p&&p&这不由得让我想起汤马士·吴尔夫的话:“……离开亲爱的朋友,去领会更大的爱,去寻找一个地方,比家更温暖、比地球更宽大。”(《家庭会伤人》P237,【美】约翰·布雷萧 著,郑玉英 赵家玉 译,四川大学出版社,2007)&/p&&br&&p&是的,家庭虽是孕育我们生命的摇篮,常常是温暖的港湾,有时却也是我们的伤心地,甚至是我们经受不公平对待以至凌辱、虐待的地方!那些在缺乏真爱的环境下长大的子女,对于他们来说,长大后要做到宽恕父母的过失与不足,是何等的不易,却又是何等的重要!&/p&&p&如果你不试图真正地宽恕过去,宽恕父亲的种种以“爱”的名义实施的控制(反人性的)行为,你就难以真正摆脱它的影响,难以真正快乐起来,做一个内心健康、心智成熟、自由自在的人。&/p&&p&即使很多人认识到宽恕的重要性,遗憾的是,他们也未打算真正、彻底地实践它。&/p&&p&在你近几千字的叙述里,少写了一个字——“爱”!是的,父亲仍是爱你的(这并不是大道理);当然,他爱你的方式如此糟糕,不仅令人感到窒息,甚至曾经把你差点逼上绝路(幸而你生命的意志战胜了那时的种种恶劣心境)。&/p&&p&我说的“父亲爱你”主要是指两点:(一)父亲与你的母亲一起,给予了你生命——这一珍贵的礼物,并把你养大;对于自己生命的源头,对于这份恩赐,我们必须心怀感激;&/p&&p&(二)父亲最初的动机是好的——他确实是希望你过得好,出人头地,过上幸福的生活,等等。他所做的一切确实是为了这个动机,而你所说的“满足他自己的自我价值感”——在我看来,那只是实现这个动机之外的副产品。我们并不能因此认为,你的父亲是完全地自私的。&/p&&p&直到今天,虽然你们的关系频频发生紧张的局面,但父亲在内心里一定是希望自己的儿女过得好好的!只是,他眼中的好,与你心中所想的“好”,并不完全一致,有时就发生了冲突。&/p&&p&我想,也许有一天,当你的父亲步入年迈的晚年时,他会不会对过去的行为产生悔恨,会不会觉得曾经对不住你,或许他会老泪纵横……这些都未可知。&/p&&br&&p&你今天所以能够认识到父亲本质上的软弱(或低价值感),能够具备与父亲抗衡的力量,从从某种意义上来说,这还要部分归因于父亲的折磨。换句话说,正是因为曾经的屈服于强权与今日的觉醒,才造成了你现在心灵上的渐渐趋于强大。所谓“哪里有压迫,哪里就有反抗”——在家庭里,在人们的心灵成长史上,也是如此。&/p&&p&我之所以这样说,绝不是为了美化父亲的强权政治,而是希望你看到任何消极事件背后的积极意义,以便于化不利不有利,化惨痛经历为人生的宝贵财富。&/p&&br&&p&现在回到“宽恕”上来,如何做到宽恕呢?露易丝·海对此的论述极为精辟,发人深省。她说——&br&&/p&&p&“我们的父母不可能教会我们他们不知道的事情。如果你的父母不懂得如何去爱他们自己,那么他们就不可能懂得如何教你去爱自己。&/p&&p&“如果你想更多地理解你的父母,就应该更多地倾听他们童年的生活;如果你抱着同情心去听,你会了解他们的恐惧和严格出自何处。这些‘对你实施如此方式’的人与你有着同样的害怕和惊恐。”&/p&&p&“宽恕就是给人机会,给自己机会。……那个最难让你宽恕的人,正是你最需要宽恕的人。”&/p&&p&“我们可以下定决心,对一个害过我们的人说:‘我将宽恕你,虽然你过去对不起我,但我决心宽恕你,不再记恨,让你自由自在。’”&/p&&p&——(《生命的重建》P9,P13,【美】露易丝·海 著,徐克茹 译,中国宇航出版社,2008)&/p&&br&&p&你最后谈到自己在社交上的焦虑,并把它(部分)归结为自己的低价值感;你又陈述了自己不能全心活在当下的困扰。是的,你的归因相当准确——即人们在社交中的焦虑确实很大程度上来源于低价值感,来源于怕别人看不起自己,来源于自己内心深处的自卑。而一个真正克服了自卑、树立了健康的自信的人,在社交中是较少体验到恐惧、焦虑等情绪的。&/p&&p&所以,我们要去找回自己的信心,重建自己更高的价值感。你即将毕业,踏上职业生涯,我不知道你将从事何种工作,但也许以下可以作为你职场的价值追求与方向:&/p&&p&去找到那些你感兴趣的、擅长的,令你满足的事情,以精益求精的态度去从事它,向社会提供有质量的产品或服务,持续地创造价值。当你为别人创造的价值越多,你的成就感、自信心就会越来越强。&/p&&p&你苦恼于自己“不能活在当下”,关于这一点,露易丝·海也曾说过,“‘当下’的生活才是我们需要把握的,我们的力量存在于此时此刻。”(同上书,P10)&/p&&p&也许以下办法能够帮我们更好地关注当下,活在当下。一是要有一种“但行好事,莫问前程”的态度与精神;二是为自己每天的生活做一个大致的规划(设计),然后执行两个原则:一次只做一件事,只做当下你认为最重要的事情。你可以试试看,观察你的生活会发生什么样的变化。&/p&
读完你的故事——这个故事的主题似乎应该是“控制与反控制”——我的内心从开始的紧迫关切渐渐变得有些释然了。你真的了不起!如果我是你,与你有着同样的经历,我不知道能否像你这般坚强、清醒与自觉!是的,受教育和不断的自我探索已经让你获益良多——你…
&p&尽管在我打算回答这个问题前已经有51个回答了,也尽管提问者说“已经找到了答案”,但这一问题确实很有意义、值得探讨,我心中恰巧有几句话要说,不吐不快——&/p&&p&(1)一个心理学研究者,他会很自然地带着心理学的视角去观察、感知以至分析他的朋友、爱人和亲人。举个例子。在今年春节的几日里,我陪妻子看了几集《芈月传》,当看到秦王让不断谈芈月谈黄歇的故事,后来终于接受了秦王这一节时,妻子说,“秦王真是高明!”我说:“是的,他(秦王)运用了表达疗法。”作为一个心理咨询师,我很自然地由剧中情节想到了它的心理学以至心理治疗的意味。&/p&&p&斯科特·派克(美国杰出的心理医生)曾说过这样的话:&br&&/p&&p&“我也曾为几个好友进行心理分析和治疗,而且都取得了成功。&/p&&p&“既然现代心理治疗理论敢于一反传统,把心理治疗界定为真正的爱的历程,那么反过来说,真正的爱能否使心理治疗更有成效呢?如果我们真心去爱自己的伴侣、父母、子女、朋友,我们能为促进他们的心智成熟而进行自我完善,这是否也意味着我们是在对其进行心理治疗呢?我想答案是肯定的。&/p&&p&“我从来都不曾设想过把职业生活同私人生活一分为二。……假如我不肯把握每一个机会,运用学到的知识,尽可能地去帮助我所爱的人,努力促进他们的心智成熟,我又如何算得上是个好朋友、好父亲、好丈夫和好儿子呢?”(《少有人走的路》P170-171,【美】斯科特·派克 著,于海生 译,中国商业出版社,2013)&/p&&p&甚至可以这样说,如果一个心理学研究者(尤其是学习应用心理学的人)不敢、不能或不愿意用专业知识去分析(无论是常人理解的“分析”,还是专业意义上的心理分析)自己的朋友、爱人和亲人,这都意味着:他不是一个真正的心理学研究者。打个比方,就像一个作家,他会不自觉地从身边的人、事、物中汲取素材,最后写在他的作品里——这是他的固有权利和天生本领,是再自然不过的事!&/p&&p&(2)所以,问题的关键,不是“该不该分析”,而是“怎么去分析”,是分析得让人喜悦,还是让人心生反感,是让人清楚,还是让人迷糊,是恰到好处,还是时机与动机皆不妥当?&/p&&p&当你的女友说“不要用你的心理学来分析我……”时,她实际是在说:“你才学习了一点心理学的皮毛,你正在用不恰当的方式来对我作心理分析。我认为你的分析不符合我,对此我有些愤怒。”因此,她真正介意的可能是你的方式,而不是心理学本身。这就好比一把小剪刀,如果用它来剪指甲,当然令人愉悦,但如果剪到了皮肉,则让人产生疼痛之感。&/p&&p&总结一下:一门应用学科,如果不能运用到日常实际生活中,又有何益?就心理学来说,如果运用得好,它完全可以改善我们的生活,提高我们的人生质量,促进生命的和谐与幸福。&/p&
尽管在我打算回答这个问题前已经有51个回答了,也尽管提问者说“已经找到了答案”,但这一问题确实很有意义、值得探讨,我心中恰巧有几句话要说,不吐不快——(1)一个心理学研究者,他会很自然地带着心理学的视角去观察、感知以至分析他的朋友、爱人和亲…
&p&你的人格独立之路听起来真有些悲壮的意味;说实在的,我很欣赏你的这份清醒的独立精神——尽管它(在过去)常常会造成家庭生活中的一些不愉快。&/p&&p&随着年龄渐长与阅历渐增,我们的人格独立之路其实也可以变得圆融一些,较少直接的冲突,更多人际沟通的艺术——但这些丝毫不应妨碍你的果敢与坚定。&/p&&p&举个例子,如果你与女友真正具备了结婚的各种条件,并且商定好了结婚的具体时间与整个安排,又何必“让女友给父母发短信、谈想法”呢?既然发了短信,当得到的回复是模棱两可时,又何必太在意呢?只须按计划行事便是了!&/p&&p&对于父母,我们有礼在先,同时我们为自己的行为与决定负责,便可问心无愧。在婚姻大事上,能得到他们的支持当然好,暂时得不到理解与支持也没有关系(但是父母心里一定是仍为我们祝福的)。问题的关键是:你们是否真心要与对方在一起?是否准备好了为自己的行动负责?&/p&&p&当然,这里还有个更为现实的问题。一般来说,结婚的适宜时机是:感情上有基础,达到了亲密的程度;经济上有支撑,能够支付结婚开支及成立家庭后的日常生活费用;心理上相对成熟。既然你还在读研,经济上应该是支出多于收入,那么如果按女友的意思——未等你毕业就结婚,经济上的问题如何解决?女友现在工作了吗?还是依靠双方父母的支持?我想,即使在你毕业之时,也并不能一下子在经济上足够充实起来啊。&/p&&p&从这点来看,恕我直言,当初你的许诺是有些不够坚实的!或许正是由于经济上不够独立,造成了你们一方面希望摆脱父母的束缚,获得完全的婚姻自主与自由,但另一方面可能又不得不依靠父母的帮助(主要是经济上的)——这便陷入一个矛盾的境地了。&/p&&p&至于你小时候的成长经历,你用“奇葩”一词来形容自己父母的某些做法也许不算为过——这也可见你的一种乐观、自我解嘲的心态。你说,“(直到)现在还经常做恶梦被父母打骂”,是的,如何化解这童年的阴影?关于这一点,你可以参看我给另一位知友的回答&a href=&/question//answer/& class=&internal&&怎么和父亲处理好关系? - 邹根生的回答&/a&&/p&&br&&p&新年伊始,真诚地祝好!&/p&
你的人格独立之路听起来真有些悲壮的意味;说实在的,我很欣赏你的这份清醒的独立精神——尽管它(在过去)常常会造成家庭生活中的一些不愉快。随着年龄渐长与阅历渐增,我们的人格独立之路其实也可以变得圆融一些,较少直接的冲突,更多人际沟通的艺术——…
&p&从你描述的情况来看,你的孩子确实还没有从心理上准备好独自一人睡觉。这听起来似乎与大多数同龄孩子不一样。但是,个体与个体之间是存在差异的——因此,不必去指责孩子。所幸,在你的字里行间没有丝毫的责备孩子的语气。你真是个极有耐心的妈妈!&/p&&p&当下要紧的,是要朝着如何解决问题的方向去思考、去行动。&/p&&p&在一次谈心中,你了解到孩子担心你与他的爸爸离婚,这真是一个重要的线索。在你们的夫妻生活中,是不是提到过“离婚”这个字眼(无论是否当着孩子的面,孩子一定能感觉到)?你们的感情关系稳固吗?孩子的担心虽然可能有些过度了,却是他内心想法的真实流露。&/p&&p&但是,话又说回来,即使有一天你真的与你的丈夫离婚了,这也是你们夫妻的决定,孩子其实是不应该被牵连进去的。换句话说,离不离婚是你们的权利,并不能因为孩子的担心就失去了这份固有的权利。&/p&&p&从你孩子的担心,我推测,孩子已经被牵涉进你们之间的关系里,而不能独立地做自己。在我看来,这比他不能独自睡觉,更加值得关切!我想象中的美好情景是这样的:在你们三人的家庭结构中,各自相互独立,又彼此相爱,每个人都能快乐地做自己,发展自己。&/p&&p&第二点线索,他担心自己的哮喘好不了。我不禁想到了霍元甲小时候的故事。他哮喘的程度有多重?是什么时候患上的?现在正采取哪些措施使之改善呢?&/p&&p&我想,无论采用哪些方法,充足、高质量的睡眠总是对健康有益的。你说“他一晚上会醒来好几次”——这可能是神经系统营养不良,或过多紧张和压力的结果。“钙和镁有镇静安神的效果,维生素B6也有这种效果。”(《营养圣经》P430,【英】帕特里克·霍尔福德 著,范志红 等译,北京出版社,2013)你不妨注意这方面营养素的补充摄入,或直接向专业的营养师咨询。&/p&&p&你说孩子胆小敏感,对于这一性格特征,我认为还是要先接纳它。其实胆小也有好处,胆小的人谨慎,做事不易出错;而敏感的人心思细腻,观察力、感受力强。当然,具备这种特征的人,如果能独立、果敢些,就更好了。不妨与孩子一起探索一下,如何培养独立、果敢的品质?找个时间,与他一起讨论讨论:独自睡觉有哪些好处?比如更清新的空气,更安静的环境,更自由的睡姿,更个性的空间,等等。然后慢慢实行,逐渐从“怕一人睡觉”过渡到“喜欢一人睡觉”。&/p&&p&还可以鼓励孩子阅读一些诸如《青少年心理健康手册》之类的书籍,主动学习与心理健康有关的知识,增强生活的自主性。&/p&&p&新年伊始,真诚地祝福你们!&/p&
从你描述的情况来看,你的孩子确实还没有从心理上准备好独自一人睡觉。这听起来似乎与大多数同龄孩子不一样。但是,个体与个体之间是存在差异的——因此,不必去指责孩子。所幸,在你的字里行间没有丝毫的责备孩子的语气。你真是个极有耐心的妈妈!当下要紧…
&p&你的害怕一定是有缘由的。这其实不是一个个别现象,而在近些年来成为一类人的共同困惑,有人称之为“恐归族”。&/p&&p&为了回答你的问题,我特意撰写了一篇文章,取名为《回家过年:人在囧途?》,发表在我的新浪博客(博客名:探春咏归人)上。以下是我文章的部分节选:&/p&&br&&p&如今的过年由于掺杂了回家之路的遥远与艰辛,乡村与城市文化的碰撞以至隔阂,以及所谓“边缘人”被边缘化的状态,众多在外打拼者在回家过年中的体验也变得复杂起来。&/p&&p&即使是“成功人士”的衣锦还乡,也未必能在其中得到真正的愉悦——那多半是在被人羡慕嫉妒恨的眼光中满足虚荣心罢了。因为真正让人心满意足的,是那份浓浓的人情,是人与人之间的亲近与和谐。正如文化人士冯骥才所说,“没有年意,缺失年味,恐怕是当代中国人一种很深的文化失落。”在他看来,人情味,才是中国人最深的年味。&/p&&p&是的,在回家过年的路途中,我们是否有几分忐忑或不安?如果我们在外“混”得不怎么样,这种内心的不安或许就更加影响我们的心绪了!而这种“不怎么样”,大意是指:没赚到大钱,没有从事一份高薪的工作,或者没有谈到女朋友,没有在城市拥有自己的房产,又或者不能自驾车回家,诸如此类。于是,对某些年轻人来说,或者处在奔三的“尴尬年龄”的人来说,对于回家过年,有时竟产生了害怕之情:怕被乡亲们看不起,怕与乡村文化格格不入或者难以融入进去,怕被人问起收入、女友或其它“硬件”。&/p&&p&在我看来,这一“恐归族”现象,折射出深层的社会心态问题。简而言之,以经济财富的多少为衡量成功的主要甚至唯一标准的社会心理,一下子横扫了当代国人的心灵,使得我们难以坦坦荡荡,几乎缺少个性与独立精神。在这里,我一点也不想否定对于物质财富的追求;固然,我们对财富应有真爱——佛罗伦斯·希恩(美国艺术家、作家)曾说,“撇开道德的角度,对财富有真爱的人才可能成为财富的主人”——我们应该去致富,问题是,在致富过程中,是否一定要伴随着个性的丧失、精神的萎缩、乡情的冷漠以及文化品味的降低呢?&/p&&p&……&/p&&p&另外,我想推荐一个视频给你看看。这个视频我去年过年时看了一遍,今年快过年了,又想起了它,再看了一遍!以下是它的链接:&/p&&p&&a href=&///?target=http%3A///v_19rro39pd8.html%23vfrm%3D13-0-0-1& class=& wrap external& target=&_blank& rel=&nofollow noreferrer&&听青音
过年“恐归族“为什么不回家&i class=&icon-external&&&/i&&/a&&/p&&p&新年将至,把最真诚的祝福送给你!预祝平安、健康、快乐、发达!&/p&
你的害怕一定是有缘由的。这其实不是一个个别现象,而在近些年来成为一类人的共同困惑,有人称之为“恐归族”。为了回答你的问题,我特意撰写了一篇文章,取名为《回家过年:人在囧途?》,发表在我的新浪博客(博客名:探春咏归人)上。以下是我文章的部分…
&p&带着问题来求助,这不是弱者的表现,正是强者的行为!&/p&&p&从你的描述来看,你的心中有一种深深的不安全感,这种不安全感的根源,可能源于你童年时的家庭生活中某些负面的影响。&/p&&p&一个人早期家庭生活的体验很大程度上决定了他对于这个世界的基本看法,以及他的自我价值感的高低。这是一个人成长的“脚本”。&/p&&p&然而,生命的脚本一旦被意识到,它就有了改写的可能。当你在这里求助时,我已感觉到改变在悄悄发生了,——你已经开始信任他人,开始从精神上关爱自己,开始相信这个世界上有“爱”的存在!&/p&&p&你说“总是觉得没有人爱我”——这句话更准确地说,大概是:总觉得别人给予你的,没有达到你心中所期望的爱的程度。&/p&&p&事实上,爱是有不同层次、不同表现的。陌生人之间有没有爱?也会有的。比如,一个微笑,一次让座,一次热情的向导,来自陌生网友的鼓励,等等。家人之间有没有爱?当然有的!家庭正是爱的港湾,尽管每个家庭中的爱从来都不是完美的——那不是由于别的,正由于我们每个人(当然包括我们的父母)爱他人的能力有限,因此所给予的爱的色彩有时会显得黯淡,爱的面貌有些残缺罢了!&/p&&p&而最重要的、却也是容易被许多人忽视的是,每个个体所能得到的最高程度、最充分的爱,不是来自别人,正是来自自己!&/p&&p&因此,我们每个人最重要的使命莫过于学会爱自己了!当你学会真正爱自己时,你的世界将会发生巨大的、甚至奇迹般的变化。你的忧愁、恐惧、痛苦,都将迅速减轻,直至褪去。美国艺术家、作家佛罗伦斯·希恩曾说过这样一番意味深长的话:&/p&&p&“所有让人痛苦的因素都不是真爱的体现,在爱得到人类信任的道路上,总会有各种各样的爱的敌人前来阻击,让爱总是远离我们,也让我们的人生倍加曲折。”(《一生的游戏规则》P37,【美】佛罗伦斯·希恩 著,潘星汉 译,新世界出版社,2013)&/p&&p&在爱自己的人生课程中,你也许可以依靠自己慢慢完成,有时你或许也需要心理专业人员(如心理咨询师)来帮你一把——这也全凭你自己的内心选择。&/p&&br&&p&新年将至,诚挚地祝福你及你的家人!&/p&
带着问题来求助,这不是弱者的表现,正是强者的行为!从你的描述来看,你的心中有一种深深的不安全感,这种不安全感的根源,可能源于你童年时的家庭生活中某些负面的影响。一个人早期家庭生活的体验很大程度上决定了他对于这个世界的基本看法,以及他的自我…
&p&“人有旦夕祸福”,——二十来岁的你正经受着生活的严重打击,人生的严峻考验!我不知道如果我是你,能不能像你这样坚强……&/p&&p&从你的描述来看,现在主要面临三个问题:(一)父亲的生命安危,前途未卜;(二)医药费问题,既然转到省会医院,那多半意味着更多、更昂贵的费用,如果出不起,怎么办?(三)你个人的学业问题:是否需要休学,或辍学,还是坚持完成学业?&/p&&p&在我看来,大致可以从以下方面来思考,着手应对目前的境况:&/p&&p&(1)既然是车祸,那么应是有肇事方,须承担相应的责任,包括医药费的供给、经济上的补偿,等等。在这一点上,你们要去维护作为受害者一方的权益。&/p&&p&(2)你在学校里可否请一两个月的假期(甚至更长),回来协助解决这些事情?等到父亲病情好转至稳定时,再回校安心读书,如何?&/p&&p&(3)如果在支付学费上存在困难,可否通过学校勤工助学部门向银行申请助学贷款?&/p&&p&(4)无论如何,你与你的母亲都需要渐渐放宽心,接受父亲遭遇人生此“劫”的事实,甚至要以感恩的心对待眼前的一切。正如佛罗伦斯·希恩所说:“人们即使身陷囹圄,经受痛苦的洗礼,但应该有一颗感恩的心,一旦被拯救,就会把感恩赋予世界。”(《一生的游戏规则》P32,【美】佛罗伦斯·希恩 著,潘星汉 译,新世界出版社,2013)&/p&&p&亲爱的朋友,请相信:苦难是生命的财富,今日的磨难是为迎接明天的幸福做准备的!&/p&&br&&p&真诚地祝福你们一家人!祝你的父亲平安康复!&/p&
“人有旦夕祸福”,——二十来岁的你正经受着生活的严重打击,人生的严峻考验!我不知道如果我是你,能不能像你这样坚强……从你的描述来看,现在主要面临三个问题:(一)父亲的生命安危,前途未卜;(二)医药费问题,既然转到省会医院,那多半意味着更多…
&p&女人怀孕,你及你的爱人都将升格为父母亲,这本来是一件欢天喜地的事,然而,对于现在的你,却是沉重的苦闷压在心头。&/p&&p&从你的描述来看,主要有两点:&/p&&p&(一)你的妊娠反应较大。关于这一点,你可以向妇产科医生详细咨询;我想,你应该已经在医院建立了孕妇的档案,并做过初步体检了吧。&/p&&p&(二)你目前的心理压力不小。主要来自于孩子未来的性别,如你所说,爱人更希望是男孩,而你的公公对此事也强力干预,这显然加重了你的压力感。&/p&&p&在这种压迫的氛围下,你产生了自己带孩子单独出去过生活的想法,虽然这有些铤而走险的意味,却是可以理解的。&/p&&p&那么,就目前来说,有没有一个比较好的方法(良策)来解决当下的问题呢?&/p&&p&在我看来,现在问题的关键并不在于你公公的态度如何,他说,如果你们“生两个女孩,就对不起列祖列宗”,这只能代表他的一种观念,一种陈旧观念,并不能说明别的;它一点也不表明公公很强大,反而表明公公的内心是脆弱的、恐惧的——直到这个年纪,他还在为所谓的光宗耀祖而活;不仅如此,他还把自己的观念、恐惧强加给他的儿子、儿媳们。&/p&&p&我不知道你的丈夫有没有兄弟,但是我猜想,是不是只有他一个男丁,又或者其他兄弟家都没有生男孩,所以才让作为爷爷辈的人如此在意此事。&/p&&br&&p&认清了以上这些,我们就能知道,事实上,决定你们现在及未来的生活的,并不是公公(或婆婆),而在于你们自己——你与你的丈夫!是的,你的丈夫更希望是个男孩,这一点无可厚非,因为人们总有期待一种情况发生(而非另一种情况)的权利;但是,假如是个女孩,他也能欣然接受——这样的心态才是健康的,对未出生的孩子也是公平而仁爱的。&/p&&p&至于你自己,我想你更加能开放地对待腹中胎儿的性别吧。&/p&&p&就你丈夫的态度而言,在我看来,目前他已经做到了自己所能做到的,比如,陪你一起逛公园,(当你内心想要爆发的时候)紧紧攥住你的手,等等。这说明你们的心是连在一起的!只是略有些遗憾的是,由于他的性格不够强硬,他不敢或不愿直接向他的老爸抗衡——在我看来,一个成熟、独立的男人是可以也应该做到这一点的——以维护你们本有的权益。但是,我们并不能苛求他,指责他,这一方面是由于他能力上的限制,另一方面可能有其它的难言之隐,比如房子问题。假如你们有自己的房子(哪怕是租住房),或许你丈夫主张自己权益的勇气就会更大一些,底气就更足一些。&/p&&p&亲爱的朋友,其实,未来常常并不像你预想的那么可怕;而公公在内心里对你们是爱的,只不过他表现“爱”的方式显得粗暴而已。因此,一方面不要继续让自己陷入恐惧与担忧当中,另一方面也不必盲目地去对抗,把长辈当作一个假想的敌人来对待。&/p&&p&对自己说:&/p&&p&我与丈夫是相爱的;&/p&&p&我爱他,因此我会尽可能地理解他(包括他的软弱或其它缺点)。&/p&&p&无论生下男孩女孩,他(她)都是我们心爱的宝宝。&/p&&p&我与公公(及婆婆)的关系正在改善,他们在心里是爱我们的。&/p&&p&我现在的心情正在改善,我将度过生命中最有意义的时光——做好孕期的充分准备,以愉悦的心情孕育一个小生命。&/p&&p&我将生下一个健康、聪明的小宝宝,我感受着初为人母的幸福与喜悦。&/p&&p&每天在内心重复以上的话,看看你的生活会发生什么变化。&/p&&br&&p&新年将至,致以诚挚的祝福!&/p&
女人怀孕,你及你的爱人都将升格为父母亲,这本来是一件欢天喜地的事,然而,对于现在的你,却是沉重的苦闷压在心头。从你的描述来看,主要有两点:(一)你的妊娠反应较大。关于这一点,你可以向妇产科医生详细咨询;我想,你应该已经在医院建立了孕妇的档…
&p&你是一个生命里充满能量的人!这种能量如果利用得好,会帮助你实现自我痊愈。当你在心情难受的时候,本想给(心理)医生打电话,但是你克制自己,不让自己这么做——你不想对医生产生依赖,你想依靠自己来克服难关,解决问题。我欣赏你的这种自救理念和自助精神!&/p&&p&是的,谁愿意一辈子靠医生来过活呢?无论是身体上,还是心理上的,都是如此。那么到底何时该求医,何时该自助呢?俗话说“三分治,七分养”——我觉得很恰当地形容了求医与自助的比例关系。&/p&&p&当我们在遇到心理上的麻烦以至心理危机时,帮助我们度过危机、困境的方式常常有:&/p&&p&家人或朋友的关心与支持;&/p&&p&通过网络平台宣泄或求助(如知乎、壹心理等);&/p&&p&拨打心理援助热线获得支持;&/p&&p&直接寻求心理咨询师的帮助;&/p&&p&完全地自救:在遭遇心理危机时,至少有一部分的人仍有完全自救之能力,通过在痛苦中思考与抉择,拥抱希望、力量与信心。&/p&&p&此外,你说自己是个体育生,特别热爱体育,这是一个多么好的条件!经常性的体育锻炼,不仅有利于我们的身体,也非常有利于我们的精神,它能磨炼我们的心志、韧性、灵活性以及抗压能力。&/p&&p&同样,如果你在心灵上也经常锻炼自己,你的心理素质一定能快速提高,并最终达到心灵的和谐!&/p&
你是一个生命里充满能量的人!这种能量如果利用得好,会帮助你实现自我痊愈。当你在心情难受的时候,本想给(心理)医生打电话,但是你克制自己,不让自己这么做——你不想对医生产生依赖,你想依靠自己来克服难关,解决问题。我欣赏你的这种自救理念和自助…
&p&你问“抑郁症患者可以自我治愈吗?”针对这个问题,我的个人观点是(仅供你参考)——&/p&&p&(1)不是所有的抑郁症患者都是要服药的;&/p&&p&(2)也不是所有的抑郁症患者都必须接受心理治疗或咨询(才能康复);&/p&&p&(3)至少有一部分的抑郁症患者是可以通过自我调节达到康复的。&/p&&p&为了验证我的观点是否正确、可靠,我翻阅了《实用心理异常诊断矫治手册(第三版)》(傅安球 编著,上海教育出版社,2011)一书。该书在“心境障碍”一节认为:在针对心境障碍患者的矫治方法中,“除了极轻的心境障碍外,一般均应药物治疗。……但药物治疗必须严格遵从医嘱。”(P175)&/p&&p&实际上,针对抑郁障碍,现在通用的观点是:要“两条腿走路”,将合理用药与心理治疗相结合,后者除了常规意义上的心理治疗外,也包括运动治疗、音乐治疗和阅读疗法等。&/p&&br&&p&尽管如此,我还是非常赞赏你的想法:通过阅读书籍、积极思维、规范作息、多做运动等措施来自我调节,最终达到自愈。是的,在心灵自助(自我调节是心灵自助的最主要的方面)这件事上,很多人忽视了它固有的力量。&/p&&p&在我看来,除了重性精神障碍患者外,可以说人人皆具有自我调节能力。这是上天赋予我们的礼物。正如身体的自我痊愈机能一样,在心理上,我们也有巨大的康复能力。&/p&&p&台湾心理学者郑玉英女士曾说:“我相信人具有强韧的生命力。人类固然会在童稚时受到家庭系统的创伤和扭曲,但是如果他具有锲而不舍、面对真实的精神,康复永远是可以达成的。就像有些食物经过霜寒之后,会格外的甜美…”(《家庭会伤人》一书序言)&/p&&p&即使在心理咨询或治疗中,来访者的真正改善,从根本上说,也是来自他内在的努力与调节。正如欧文·亚隆所说的:“她(来访者)的改善并不是来自于我,而是源自她的内心。”(《给心理治疗师的礼物》P124,【美】Irvin D.Yalom 著,张怡玲 译,中国轻工业出版社,2014)&/p&&br&&p&如果你要读相关书籍,我建议你:&/p&&p&(1)美国临床心理学家阿隆·贝克在研究抑郁症治疗的临床实践中,发展出了后来大家所熟知的认知疗法(CT,cognitive therapy)。他的书《抑郁症认知治疗》或许会对你很有帮助。&/p&&p&(2)露易丝·海的书《生命的重建》是“上帝送给这个烦恼世界最好的礼物”(美国作家戴夫·布朗语)。《纽约时报》曾评论这本书说:“3500万读者的选择是不会错的。”在我看来,它就像是一座光辉的精神灯塔,完美地诠释了积极的思维模式对于人生的重建作用。&/p&&p&同时,露易丝·海也是心灵自助运动的缔造者,我认为她同时是积极心理学的最早创始人和实践者。&/p&&br&&p&其它方面:&/p&&p&(1)关于体育锻炼或运动。运动不仅能增强我们的体质,而且可以增强感知能力(在运动中,人体会分泌出一种营养物质,提高我们的认知功能),磨练我们的意志、恒心、韧性,以及思维、心理上的灵活性。&/p&&p&在户外运动中,我们充分地接触大自然,而“大自然正是天然的心理医生”。芬兰的一项研究结果表明:中年人有规律的体育锻炼,能有效地防止老年痴呆症、帕金森综合征等。据说有一个被试已经104岁了,他的身体反应、思维速度与正常人一样,他长寿以及健康的秘诀就在于:积极心态、锻炼和坚持做深入的思考。&/p&&p&露易丝·海曾在一本书中对一位求助者说,“体育锻炼是治疗情绪消沉的最好的方法之一。”她甚至建议,“不要服用含化学成分的抗抑郁药,试一些没有副作用的中草药,对缓解精神紧张和情绪消沉大有益处。”(《生命的重建·问答篇》P14,唐志红 译,中国宇航出版社,2012)&/p&&p&(2)在关于心流体验的研究中,研究者们发现一个很有趣的现象,当他们让抑郁的病人忙起来——比如让他们去做些(有挑战性的)工作或者去维持一些亲密的关系——当他们投入到这些活动中时,他们的症状明显减轻。这不是很令人惊奇的事情吗?(《积极心理学》P49,【美】克里斯托弗·彼得森 著,徐红 译,群言出版社,2010)&/p&&p&从中我们又可以得到什么启发呢?&/p&&p&(3)关于励志书籍,我认为确实是很有效的。它们充满了积极的思想,鼓舞人心的事例,对人的思想常常能带来震撼,激发我们行动的力量。现在,有些人对这类书存有偏见,认为它们不能起什么作用,对此我并不赞同;就好像很多人诋毁“心灵鸡汤”或成功学书籍一样。&/p&&p&(4)最后,也许你需要借助一下抑郁自评量表(SDS)。在经过上述自我调节的积极努力后,隔一段时间进行自测,以便更好地了解自己。&/p&&br&&p&附:几个概念的辨析&/p&&p&&b&1. 抑郁症&/b&&/p&&p&通常所说的“抑郁症”,是“抑郁性神经症(depressive neurosis)”的简称。《大辞海·心理学卷》(上海辞书出版社,2013)对它的解释是:&/p&&p&&b&抑郁性神经症&/b&(depressive neurosis) 亦称“抑郁症”、“轻性抑郁症”。以持久的心境低落状态为特征的神经症。常伴有焦虑、躯体不适感和睡眠障碍。患者有治疗要求,生活能力不受严重影响。患者常感到心情压抑、郁闷或沮丧,十分难受,而又无法排遣;对生活失去信心,对日常活动缺乏兴趣;注意力难于集中,记忆力下降,犹豫不决;失眠、食欲下降和性欲下降。&/p&&p&&b&2. 心境障碍&/b&&/p&&p&但在《实用心理异常诊断矫治手册(第三版)》(傅安球 编著,上海教育出版社,2011)一书中,对上述症状并没有划归到“神经症”范畴,而是以“抑郁发作”概念归入心境障碍范畴。该书对“心境障碍”的解释是:&/p&&p&&b&心境障碍&/b& 也称情感性精神障碍。是以明显而持久的心境高涨或低落为主的一组精神障碍,并有相应的思维和行为改变。大多数病人有反复发作的倾向,但如果及时并坚持治疗通常预后较好,可不留人格缺陷,少数病人可有残留症状或转为慢性。首发年龄多在16-30岁之间。&/p&&p&心境障碍可分为躁狂发作、抑郁发作、双相障碍与持续性心境障碍等几种主要亚型。&/p&&p&抑郁发作(depressive episode)的临床主要表现为情感低落、思维缓慢和语言动作减少与迟缓等“三低症状”。&/p&
你问“抑郁症患者可以自我治愈吗?”针对这个问题,我的个人观点是(仅供你参考)——(1)不是所有的抑郁症患者都是要服药的;(2)也不是所有的抑郁症患者都必须接受心理治疗或咨询(才能康复);(3)至少有一部分的抑郁症患者是可以通过自我调节达到康…
&p&培根、爱默生、朱光潜等人对于友谊都有精辟的论述,试摘录几句在此——&/p&&p&1. “得不到友谊的人将是终身可怜的孤独者。没有友情的社会则只是一片繁华的沙漠。”(培根)&/p&&p&2. “除了一个知心挚友外,却没有任何一种药物可以治疗心病。”(培根)&/p&&p&3. “朋友是一个我可以与之推心置腹的人。在他面前我想什么就说什么。”(爱默生)&/p&&p&4. “我希望友谊不仅应当有眼睛,有口才,而且应当有脚,它首先必须脚踏实地,然后才能跳过月亮。我希望它先像一个平民,然后再像一个天使。”(爱默生)&/p&&p&5.
“交友的原则是‘同声相应,同气相求’。……但‘人心不同,各如其面’。这不同亦正有它的作用。朋友的乐趣在相同中容易见出,朋友的益处却往往在相异处才能得到。”(朱光潜)&/p&&p&6. “势利之交固然容易破裂,就是道义之交也有时不免闹意气之争。”(朱光潜)&/p&&p&在我看来:&/p&&p&(1)不能互利的朋友难以长久。在一段友谊关系的维护中,互利是一条重要的原则。&/p&&p&如何理解这个“利”?除了人们通常理解的物质上的相互付出外,情感上的相互慰藉、精神上的相互勉励、道义上的相互扶持,等等,这些都可以算是“利”(益处)!当我们想通这个“利”之后,就不难发现,无论忘年交、生死之交,都有互利的因素。&/p&&p&(2)与互利原则相联系,付出与接受的相对平衡,是一段健康友谊的重要特征。&/p&&p&举个例子,一个出了问题就找你的朋友,可是每当你有困难或需要他时,他不是没有时间,就是不专心,或是表现得漠不关心,这种关系不可能形成友谊。从根本上说,它违反了付出与接受要相对平衡的原则。&/p&&p&海灵格(德国心理治疗师,家庭系统排列的创始人)在论述夫妻关系时曾指出:付出和接受之间的平衡、尽情地交换,这是到目前为止所发现的、维持和不断增进亲密关系的最好方式。在我看来,其实它也适用于朋友关系(至少部分适用)。&/p&&p&(3)如果在一段关系中,你一味付出,对方一味接受,你需要找个适当的时机,直接向对方提出你心中的疙瘩。反之,如果对方一味付出,而你总处在被动的接受当中,你也要对此有所警觉,并迅速加以调整。&/p&&p&
多说两句,与你的问题可能无关,但对我们认识友谊有些帮助。与互利原则相联系,朋友关系更容易建立在相对等的人之间,可以简单地称之为“对等原则”。&/p&&p&
当然,一个软件工程师甚至科学家也可能与一个理发匠结为朋友,但总的来说,对等性是主要的筛选朋友圈的机制。孔子说,“无友不如己者”,虽曾被人质疑过,却是有道理的。人们总想交到与自己在资源上对等(或者略超过自己)的朋友。朋友圈最大的秘密之一就是,你必须优质起来,然后才能交到优质的朋友。在这一点上,朱光潜先生也有论述,他说:“友必同心,所谓‘同心’是指性灵同在一个水准上。”“朋友往往是测量自己的一种最精确的尺度,你自己如果不是一个好朋友,就决不能希望得到一个好朋友。”&/p&
培根、爱默生、朱光潜等人对于友谊都有精辟的论述,试摘录几句在此——1. “得不到友谊的人将是终身可怜的孤独者。没有友情的社会则只是一片繁华的沙漠。”(培根)2. “除了一个知心挚友外,却没有任何一种药物可以治疗心病。”(培根)3. “朋友是一个我…
&p&听完你的叙述,感觉你真的了不起!&/p&&p&大学毕业后做销售,这一定是一项非常磨练人的工作,你勇于接受它的挑战!你拿出部分的钱进行投资,这证明了你有投资的意识,有敢于承担风险的能力。&/p&&p&现在,因为投资不利而遭受经济损失,公司又降薪,与妻子闹了别扭,在这三重的打击面前,你仍然没有责备生活,更没有放弃生活,而是清醒地反思自己,从自己身上找原因,这需要多大的勇气啊!你是一个愿意为自己负责的人!&/p&&p&你说“不懂得如何爱一个人”——我觉得这句话说对了一半。一方面,当你在生活中遇到困难、需要帮助和支持的时候,你通过知乎平台来倾诉苦恼,主动向别人求助,这正是强者的行为,是爱自己的表现!&/p&&p&另一方面,从你的叙述来看,我不知道你有没有用成熟的方法去爱身边的人,但可以肯定的是,你确实没有好好地爱自己!表现在:你把注意力全部放在自己的不足上,所使用的语言几乎全部是否定的词汇(“缺乏”、“太差”、“没有”、“不想”,等等)——当一个人习惯于这样做时,他怎能好好地爱自己呢?&/p&&p&亲爱的朋友,你太需要肯定自己和赞赏自己了!&/p&&p&投资失败、公司降薪,这些都是生活给你的考验;妻子出于冲动地说她后悔嫁给你了,那也只是一时的气话(表明她在两性关系的经营上还不够成熟、需要成长)。不妨冷静待之。&/p&&p&在当前这种种受挫的处境里,请相信:困难总会过去,日子会好起来的!&/p&&p&著名成功学家拿破仑·希尔说:“使自己了解一点,打倒你的不是挫折,而是面对挫折时的心态。训练自己在每一次不如意的处境中都能发现与挫折等值的积极一面。”&/p&&p&至于家庭的影响,父母的关系、教养方式确实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我们的性格形成、发展。可以说,我们每个人都是家庭的产物;然而,当我们长大后,如果把自己性格中的不足(以至缺陷)都归罪于父母,这却是很不明智的——它既不符合事实,也丝毫不利于情况的改善。正如露易丝·海所说:“当我们长大以后,我们不可以单方面地埋怨父母,甚至把所有的过失都推到他们身上,指着他们说:‘这一切都是你们造成的。’”(《生命的重建》P9-10,【美】露易丝·海 著,徐克茹 译,中国宇航出版社,2008)&/p&&p&至于你说自己没有独立人格、执行力不强,既然意识到这些,那就依此确定自己的个人成长目标,然后努力奋斗、前进吧!&/p&
听完你的叙述,感觉你真的了不起!大学毕业后做销售,这一定是一项非常磨练人的工作,你勇于接受它的挑战!你拿出部分的钱进行投资,这证明了你有投资的意识,有敢于承担风险的能力。现在,因为投资不利而遭受经济损失,公司又降薪,与妻子闹了别扭,在这三…
&p&对于贫穷的恐惧是人类最深的恐惧之一。你说,已有身孕的妻子可能是由于担心经济而长期处在压抑、忧虑当中;你与她就此沟通过吗?会不会是别的原因?&/p&&p&假如你能确定是由于对金钱的担心,导致了她目前的压抑心理,或许可以尝试从以下几方面着手:&/p&&p&(1)认识到:贫穷并不可怕,可怕的是不敢渴望富裕。在我看来,对财富也要充满梦想与渴望,这是脱贫致富的重要思想前提。换句话说,在你的内心深处,你得相信自己将来成为一个富人。你如此,你的妻子也是如此。&/p&&p&如果总是担心贫穷,这确实容易使人陷入“贫穷者思维模式”中。&/p&&p&(2)就你们目前来说,或许经济上一点也不富裕,或许收支刚好平衡,但是,这又有什么关系呢?因为你、你的妻子作为独立的成人,都有创造财富的能力啊!暂时的怀孕,使她不能工作与赚钱,但经过两到三年,便可重返职场,从事一份有经济回报的工作。&/p&&p&(3)孩子是你们家庭生活中最重要的创造。对孩子的孕育与抚养,基本物质需要的满足是必需的,但完全不必为孩子提供所谓“最好的东西”。孕母的快乐心情、对生活的希望与信心,愉悦自足的生活状态,这些正是给将要出生的小生命最好的礼物。&/p&&p&(4)虽然每个人赚钱的能力有差异,但是没有哪个男人不愿意赚更多的钱让家人过上更好的生活。而如果妻子一味担心,这莫过于给自己的男人一种暗示:你赚不到(足够的)钱!它只会产生消极结果。相反,一个妻子如果一直对自己丈夫的事业及获取财富的能力充满信心,这就能他以巨大的激励,往往产生意想不到的正面效果。&/p&&p&(5)假若我没猜错的话,你的妻子小时候是不是经历过一段极度贫穷的日子,才让她有了目前的“金钱缺乏恐惧症”(或称之为“钱少忧虑症”)。如果确实这样的话,请给她更多的理解与包容。&/p&&p&(6)与你的妻子共同制定一个致富计划,或者经常进行有关财富积累方面的探讨。拓展你们的财富通道。不仅从实际生活中体悟、尝试和总结,也从相关书籍中学习和借鉴。比如,我这里推荐一本书,《思考致富》(拿破仑·希尔 著,陈丽芳 译,重庆出版集团2009)。&/p&&p&我一直认为,我们这个社会的最理想状态是,人人皆富裕,人人都快乐!在2015年的最后一天里,让我们一起辞旧迎新,奔着致富又快乐的道路前进吧!&/p&
对于贫穷的恐惧是人类最深的恐惧之一。你说,已有身孕的妻子可能是由于担心经济而长期处在压抑、忧虑当中;你与她就此沟通过吗?会不会是别的原因?假如你能确定是由于对金钱的担心,导致了她目前的压抑心理,或许可以尝试从以下几方面着手:(1)认识到:…
&p&通常在以下情况下,人们会难以集中注意力:&/p&&p&(1)睡眠不足,感到困乏;&/p&&p&(2)贫血或脑部营养供应不足(如供氧缺乏、血糖低等);&/p&&p&(3)外界的声响(噪音)达到了足以分散人的注意力的程度;&/p&&p&(4)心情烦躁、心烦意乱,或压力过大;&/p&&p&(5)多动综合症(亦称“注意缺陷障碍”)患者;&/p&&p&(6)近日生活中发生了重大事件,过于欣喜或过度悲伤等。&/p&&p&你说在自习室容易受到外界干扰,如别人转笔的声音,造成无法集中注意力,这引起你的焦虑;而内心焦虑之后,又造成难以集中注意力。两者可能是相互作用的。&/p&&p&在你最近的生活中,是不是压力有些大?或者同时面临几个任务需要完成?&/p&&p&如果确实如此的话,你需要对自己的心态以及生活方式进行积极的调节。可以考虑以下方法:&br&&/p&&p&(1)训练自己在半小时内只做一件事,把注意力集中在一个微小的目标上,比如温习一个知识点,解一道习题,记诵一段100字的话,等等;&/p&&p&(2)对生活中的不同任务进行优先性排序,把最重要的事情(有时它同时也是最困难的事情)放在一天的早些时候去完成;&/p&&p&(3)寻找较为安静的自习室,如果别人的行为超出了自习室的规定范围而影响到了你,可以直接向他提出来;&/p&&p&(4)摄取更均衡的营养,包括补充一些益脑的食物(如鱼类、核桃、香蕉及海藻油等);&/p&&p&(5)主动调节睡眠,尽量不熬夜。目前正值冬季,注意早睡,可适当晚起;&/p&&p&(6)加强体育锻炼——它是增强你的脑部机能的最有效手段之一;&/p&&p&(7)主动找朋友聊天,共同散步,让自己在每天当中都有完全放松下来的时候;&/p&&p&(8)聆听有益于静心的音乐,如莫扎特、巴赫、李斯特等曲作家的作品。&/p&&p&我想,你的生活安排越是合理,你的心态就会趋向平和而积极;你越是掌握了用脑的规律,你就能在智力劳动中保持较高的效率与水平。&/p&
通常在以下情况下,人们会难以集中注意力:(1)睡眠不足,感到困乏;(2)贫血或脑部营养供应不足(如供氧缺乏、血糖低等);(3)外界的声响(噪音)达到了足以分散人的注意力的程度;(4)心情烦躁、心烦意乱,或压力过大;(5)多动综合症(亦称“注意缺…
已有帐号?
无法登录?
社交帐号登录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生殖健康咨询师报名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