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武汉协和专家预约挂号名称宋明光 有这个医生么?

  佘姓,在《》中排名第489位。在2007年全国姓氏人口排名第300位以外。佘姓溯源  第一个渊源:源于人皇氏,出自远古三皇之一人皇氏的后裔,属于以先祖名号为氏。  据1995年《邵东佘氏五修族谱》所记载的“佘氏得姓源流考”中说:“据旧谱残卷相与考订,佘姓出自人皇氏之支裔,因以人为氏(称人氏)。后为黄帝作合宫接万灵,黄帝使主祀天神地祗人鬼之事,古以示为氏,因以示为氏(称示氏)。及夏后时失官,遂与不窟同于戒翟之间,聚族而谋曰:‘吾欲仍以人为氏,则以远而忘君,仍以示为氏,又恐以远而意亲,不如合人与示而一之,庶君亲两无背乎。’于是遂合‘人’与‘示’为佘姓,此佘氏得氏命姓之始。”由此世代相传至今。  第二个渊源:源于,出自商末周族周太王古公亶?父长子姬泰伯,属于以居邑名称为氏。  “佘”字,本意为山阳之貌,是始于夏商之世居于今江浙之地的一个氏族,社会生活为刀耕火种,华夏称之为“化外之民”,故又曰“畲”。商杼中兴之时,该氏族族人积极义助,苛钺涉江,故又称之为越。  姬泰伯是周太王古公亶?父的长子。古公?亶父共有三个儿子:长子姬泰伯,次子姬虞仲,三子姬季历。  姬季历的儿子就是著名的姬昌、后来的周文王,深受古公亶父的喜爱。后古公亶父病卧在床,即将去世,王位必须下传,心里想传给季历,于是将三个儿子叫来,对他们说:“我生了这种病,不可能痊愈了,继承我而发展壮大的,恐怕是姬昌吧。”  姬泰伯见周太王想将王位传给三弟姬季历,于是和姬虞仲主动离开故国,断发文身,改变外貌,借口是为周太王采药。后来听说古公亶父去世,才回来奔丧,在门外痛哭,以示自己是夷狄之人,不得进入王庭,以这种方法将继承大统的位置让给季历。  姬季历说:“泰伯是长子,应当立为国君,为何不就位?”  姬泰伯答道:“太王活着时,我不能奉养;入殓时,我没在他口中放饭;哭泣时,我没有靠近棺材;这都是不孝之子之举,怎么能够继承父位呢?我现在断发文身,这是犯罪获赦的人的形象,是戎狄之民。三者除去,怎么还可以担任君王?”  姬季历垂泪一再挽留兄长,但姬泰伯始终不肯留下,最后脱身走了。  此后,姬季历创作了著名的追念兄长泰伯的哀慕之歌:“先王既徂,长陨异都。哀丧伤心,未写中怀。追念伯仲,我季如何?梧桐萋萋,生于道口。宫馆徘徊,台阁既除。何为远去,使此空虚?支骨离别,垂思南隅。瞻望荆越,涕泪双流。伯兮仲兮,逝肯来游,自非二人,谁诉此忧?”  姬泰伯后来一直到了江海的边际,吟咏优游,仰览俯观,寻求肥沃的地方。后来又到了虞越之地,故又曰“虞”,至战国后期始改称“吴”。  姬泰伯在当地以仁义为表率,用道德作政令,在佘地(今江苏江阴)建立起佘城,为后世吴国最早的城池,以作教化荆越民众、移风易俗、成就韶夏之乐、模仿中国气派之所,当地民众遂有以佘城之名为姓氏者,称佘氏,世代相传至今。&   第三个渊源:源于,出自春秋时期秦国大夫由余之后,属于姓氏音变转化为氏。  据史籍《姓氏寻源》中的记载:“古有余无佘,余转韵为遮切,音蛇。”  汉朝以前,在姓氏群体中并没有佘氏这一姓氏,在西周、春秋、战国时期也都没有佘氏一族的记载。后来的“佘”字是从“余”字音变后转化而来,亦或笔讹随赊音而来。  实际上,佘氏大多就是一些余氏的后人因其上述两种缘故,逐渐形成佘氏。而这些余氏族人多是春秋时期秦国大夫由余的后裔子孙。  由余,公元前?~前623年,亦称繇余,妫姓,春秋时期著名的秦国的大夫、政治家、军事家。  由余的祖先原为晋国人,父亲叫姬郄,后因避乱逃亡入西戎(氐羌)。由余起初在西戎任职,后奉命出使秦国,觐见秦穆公嬴任好(公元前659~前621年在位)贤德大度,钦佩景仰之下,便留在秦国为相,很得秦穆公的信任。  当时,秦国作为诸侯国之一,社会地位并不显要。但自从由余成为秦国上卿之后,果不出秦穆公所望,他助秦穆公谋划了攻伐西戎之策,灭国十二,拓地千里,从而称霸西戎,最后使秦穆公成为春秋五霸之一。  由余在历史上最早提出了“仁义治国”之说,早于孔子一个世纪。  周襄王二十九年(秦穆公三十七年,公元前623年),由余病殁,秦穆公为此悲痛万分,辍朝一日以示哀悼,又为他分别建造坟墓四座:在陕西雍州、武功郡丁山、西安建三座,又在江南淮安府武功山建一座。  由余因曾为秦国富强、统一天下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后人皆引以为荣,遂以其字为氏,称余氏、由氏,并尊其为余氏的得姓始祖。  按史籍《姓氏寻源》的说法,佘氏的得姓始祖当同余氏一样,既为后来统一天下的秦国奠定基础的秦相由余。&   第四个渊源:源于地名,出自古代东海荼山,属于以居邑名称为氏。  汉朝时期,东海滨岸地区有个地名叫荼山(今上海青浦),居住在荼山周围的住民,原本为淮夷民族,西周时期与周王室相争失败后,东迁至荼山地区,后来就以山名为姓氏,称荼氏。到了汉朝时期以后,一部份人随余字演变为“佘”,遂称佘氏,荼山也就变成了“佘山”。  据古书记载,后来该支佘氏族人大多迁居于豫章地区(今江西南昌)生息繁衍,世代相传至今。  著名的清朝史学家﹑汉学家钱大昕对此的解释为:“佘氏音蛇,即汉书荼恬之荼,省文。”  钱大昕所提到的“荼恬”,是汉朝时期一个人的名字,其“荼”字原本读音作yán(ㄧㄢˊ),是古越国人的读音,后随周王室之官吏“掌荼”的读音转为周人之官音,即xú(ㄒㄩˊ),再后北方转音为yǘ(ㄩˊ)、江浙转音为tú(ㄊㄨˊ)。  掌荼,是西周时期的一种内宫官吏之称,就是专职为君王贵胄们制茶之官,当时主要是炮制茶汤,以使君王精力充沛﹐身心舒畅,其时药用价值比文化、饮料价值更高。掌荼隶属于地官府司管辖。  该支佘氏族人的来源实际上属于以居邑名称变音形成的,有明显的“顺官”痕迹。&   第五个渊源:源于,出自东晋时期远古三皇之一人皇氏的后裔,属于避难改姓为氏。  该支佘氏出自夏禹王之后,一说是三子少康,一说八子罕,皆名罕,被封于余地(余杭,今浙江杭州),为余侯,赐余为姓。据该支佘氏宗谱记载,自国邑中失之后,历秦汉,世居江苏之下邳。到了汉顺帝刘保时期,传有嫡孙余襢举孝廉,拜郎中。上溯余侯,世次缺略,牒谱自余襢始。  余襢生余无颇,余无颇生余德浦,余德浦待制,鸿都门学,寻自免归。  汉献帝刘协初期的初平元年庚午岁(公元190年),余德浦避兵挈家南渡,徒于丹阳,后又迁歙州之南境。余德浦生余纯,余纯生余美,余美生余法,余法生余肇,余肇生余讽。  余讽,字荩臣,乃改封佘姓之始祖。  余讽在东汉末期为避兵乱,举族迁至南昌。东晋明帝司马绍太宁初乙酉岁(公元325年,实际上是晋成帝司马衍元年,未改司马绍年号),余讽历官都尉,兼经筵讲官,闻望日隆。后他以奏事见上,晋成帝曰:“余者,我也;讽者,讥也,卿欲为朕之敌人乎?”因赐改姓为“佘”,盖即余而少异之。  余讽深喻上意,当即自请改名为顽,称“佘顽”。南昌佘氏自此开始。  佘顽生佘昭元,字君章,由进士官至镇海大将军节度使,征讨有功,敕封雁门之地,此后,该支佘氏族人因以为郡号,称“雁门衍派”,世代相传至今。&   第六个渊源:源于改姓,出自明朝时期吴氏后裔吴万邦,属于避难改姓为氏。  据民国三十七年(公元1948年)编纂的《石门佘姓氏族源流》中记载:该支佘氏基祖叫吴万邦,他于明季由湖广武昌府通城县因苦于长吏苛求无厌迁徙石门县花薮乡阜邱山东麓,其裔孙散衍花薮乡的太平岗、岩子岗、上五通,桑植县及湖北鹤峰县沙道沟等处。至民国三十七年(公元1948年),递传十八代,男女丁口四百余人。  在《石门佘姓氏族源流》中记载:清同治三年(公元1864年)编纂的《吴佘族谱源流总序》中称:吴属渤海,系出于姬周章胙土,其后以国为氏。远溯者亦荒远莫可考。始祖吴万邦自湖广武昌府通城县迁居石门县之花薮乡,是为始迁祖。  吴万邦生有二子:长子吴显为长、二、三房分支之祖;次子吴兴为老二房分支之祖。自吴显、吴兴始,自改为佘氏,意为韬迹晦声,自此该支佘氏世代相传至今。&得姓始祖  姬泰伯(吴太伯)、由余、余讽(佘顽)、吴万邦、佘显(吴显)、佘兴(吴兴)。&迁徙分布  佘氏或是一个古老的汉族姓氏,以雁门、新蔡、新郑为郡望。  从历史文献看来,佘氏是余氏转改而来的。佘氏族人,初见于南朝刘宋政权的学者何承天著作的《姓苑》。据《姓苑》上记载,佘氏起源于南昌。  据史籍《姓苑》的记载,佘氏族人早期主要繁衍于新安,也就是现在的安微歙县。在我国历史上第一个出现的佘氏名人,是唐朝的太学博士佘钦,他就是南昌人,据说是东晋时期经筵讲官余讽(佘顽)的后代,说明佘氏族人的播迁时间较早。  唐、宋年间,余氏、佘氏先后进入福建的莆田、仙游、泉州等八闽大地,江西、江苏、湖南、广东也留下他们迁徙足迹。在佘氏的宗氏祠堂上往往刻有“雁门衍派”字样,说明他们是源于山西地区。  今的、枞阳、和县、、明光市,的安岳市、、仪陇市、遂宁市、南江县,南川区、,,的潮汕、顺德市、普宁市、阳江市,的、、、、大悟县、、咸宁市,的安龙县,的南通市、、、如皋市、、赣榆市,的、邵东县、长沙县、会同县、益阳市南县、、桑植县,的沈阳市,的邯郸市、,的莱阳市、,的昆明市、宁蒗县,的长垣县、,的柳州市,的仙游县、漳州市、、,的彭阳县,的安康市、、,的杭州市、,的,、、台南市等地,均有佘氏族人分布。&郡望堂号郡望  雁门郡:战国时期赵国赵武灵王置郡,秦朝、汉朝沿用,治所在善无(今山西右玉),其时辖地在今山西省河曲、五寨、宁武、代县一带。东汉时期移治到阴馆(今山西代县),此后多以雁门为郡、道、县建制戍守。雁门关之称,始自唐朝初期,因北方突厥崛起,屡有内犯,唐朝驻军于雁门山,于制高点铁裹门设关城,戍卒防守。  新蔡郡:原为周朝吕国的地域,即今河南省新蔡一带。春秋时期蔡平侯从上蔡迁都到下蔡,故名,也称为新蔡。汉朝设置新蔡县。晋朝时期晋惠帝从汝阴郡分出置新蔡郡,即治新蔡(今河南新蔡),其时辖地在今河南省新蔡县一带。南北朝时期北齐改为广宁郡。隋朝时期又改名为蔡州。  新郑郡:即今河南省的新郑市。(公元前806年),周宣王封弟弟姬友于郑(今陕西华县),曰郑桓公,此郑建国之始。东周初郑武公迁都于此,曰新郑(今河南新郑,距郑州市三十八公里),以别于原陕西省之郑地。战国韩国灭郑尝都于此,当时为韩哀侯二年(甲子,公元前357年),秦过置新郑县,又分置苑陵县,同属河南郡。晋省新郑入苑陵郡地。隋朝开皇十六年(丙辰,公元596年)复置新郑县,隋朝大业初年(乙丑,公元605年)省苑陵入新郑,后不复变。唐、宋诸朝以来或属郑州、或属开封府、或属钧州,时有变动。明、清两朝时期隶属关系亦多有变动,自清朝乾隆六年(辛酉,公元1741年)又改属开封府,后直至清朝末期不再变。民国初期,新郑县属开封道,以后撤道,直属省辖。堂号  雁门堂:以望立堂。  新蔡堂:以望立堂。  新郑堂:以望立堂。  慰忠堂:资料有待补充。  祐启堂:资料有待补充。佘氏家谱文献  湖南石门吴佘族谱,著者待考,清同治三年(公元1864年)木刻活字印本。现被收藏在湖南省图书馆。  安徽歙县雁门佘氏宗谱六卷,(清)佘逸、佘炎纂修,民国九年(公元1920年)木刻活字印本。始祖为[东晋]佘讽,始迁祖为[宋]佘承。现被收藏在中国家谱网站档案馆。  湖南石门佘姓氏族源流,(民国),民国三十七年(公元1948年)油印本。现被收藏在湖南省图书馆。  湖南邵东佘氏五修族谱,(现代)阖族编修,1995年计算机排印本。现被收藏在湖南省图书馆。  湖南邵阳佘氏光宗怀远录,(现代)佘炳南主编,1999年计算机排印本。始迁祖为[唐]佘湖山,本支祖为佘玉。现被收藏在中国家谱网站档案馆。&佘氏字辈排行  重庆涪陵佘氏字辈:“显笔荣宋宽福庆安仁定国佐朝廷盛永泰德崇兴”。  重庆长寿佘氏字辈:“仕贵多荣显中功孟吉祥传家发达远华国庆恩长”。  重庆巫溪、巫山佘氏字辈:“德庆隆鸣(宣)定(文)添堂仕欣显克国日启朝昌世锡荣光翼贻名扬大开运祚福应发祥义以作述永著馨香”。  重庆丰都佘氏字辈:“政文必玉庭希应国合知士世大兆起元浓耀盛时开华成本立发象庆新基忠孝传家远声名著鼎彝”。  湖北荆州佘氏字辈:“应启国以兴文明似必成世代高显祖永远定(正)乾坤”。  湖北十堰佘氏家谱:“腾及必逢学怀国林泽立文仕振乾坤朝廷先步登桂开枝南秀正君为中龙”。  湖北大悟佘氏字辈:“有大荣茂维心起信世必之光长发其祥德遵忠厚学贵纯诚时逢景运辅相朝廷”。  安徽芜湖佘氏字辈:“之敦祥培宗”。  安徽枞阳佘氏字辈:“家发方文……”  安徽太和、越南新郑堂佘氏字辈:“祥龙玉洪朝远天有金培德显祖先清诚敬义光前绪瑞庆昭明世泽延”。  湖南怀化佘氏字辈:“德映乾万邦朝廷”。  湖南桃源佘氏字辈:“辅永如元必义应友再克廷兴大邦显祖荣宗宽福庆安仁定国佐乾纲孝忠世守芳型懋德礼承先继绪长彝训钦崇同宝鉴贤亲乐利萃嘉祥”。  湖南桃源佘氏字辈:“大宗绍绪上协高曾其子孝友丕家光庭学尚诗礼成章曰文体乃元善存良则仁材崇作用品如珍金希贤为志秉道正君忠必定邦治自安民泽愈山水时逢昌荣日献万言洪猷永升”。  四川仪陇佘氏字辈:“开元大到洪思书维邦起”。  四川遂宁佘氏字辈:“定国佐朝光宗”。  云南大关佘氏字辈:“应学忠才龙从朝献瑞光祖德传芳远礼义振家邦钟灵显富贵宗功世泽长克绍书香永毓秀发文章吉祥天星顺元亨万代昌福寿荣华美定国庆鸿恩仁修启智信贤孝见太平安全保位鼎明君守佐廷继统友俊英腾达培尚京颜曾思孟训江淮海汉清”。  云南丽江佘氏字辈:“安仁定国佐朝纲”。  江苏如皋佘氏字辈:“祖恩明德远步云发兆宏大业富为本先继可昌隆”。  陕西榆林、横山佘氏字辈:“万玉婵养子应广旺德高文武昌兴家振国强富贵永安详”。  广东潮汕佘氏字辈:“伯仲叔季经邦勉宜克绍琼桂惟羡齐登忠顺永昭贻翼肃忝世廷显名曰仁义礼智信纲常振古如新斯良秉彝之德天道元亨利贞”。  山东沂南佘氏字辈:“翔凤德增宝云贵富金良宗永玉明久沛宏士来守”。  佘氏一支字辈:“济富方善永世克孝安和思成”。  资料有待补充。佘氏楹联典故  四言通用联:  泉山诗酒;父子丹青:上联典指明朝时期的铜陵人佘应龙,终日沉缅于典籍中,以古人自许。后隐居泉山,以诗酒自娱,著有《泉山集》。下联典指清朝时期的佘熙璋、佘观国父子,祖籍杨州,居宛平,均善画,佘观国又长于篆刻。  阖门聚义;博士成名:上联典指宋朝时期佘起阖族一千三百余人聚于一门。下联典指唐朝时期的佘钦为太学博士。&  五言通用联:  雁门绵世泽;豸府振家声:此联为安徽省铜陵县大通镇佘氏宗祠联。上联典指北宋朝时期的佘太君之夫杨继业曾率杨家将镇守雁门关、抗击契丹入侵。后来杨门只剩一家孤寡十三人,由佘太君领阵御敌,传为一时美谈。下联典指佘氏为当地望族,“豸府”,指官府。宋朝有佘起,一门聚义一千三百余口,子孙以科第显名;明朝有佘可材,历官襄阳府学训导、吏部验封司主事、通政司左通政,人称“佘天官”。&  七言通用联:  三朝元老贤丞相;开闽金科第一人:此联为福建省石狮市石狮港边村佘氏宗祠联。上联失考。下联典指明代福建闽南佘氏之祖佘梅江,尊称梅江公,大明年代,南京吾金卫。佘姓名人佘姓历史名人  佘钦:(生卒年待考),籍贯江西南昌人。著名唐朝太学博士,中国历史上第一个有记载的佘氏名人。&  佘赛花:(公元934~1010年),女,亦称杨令婆,封号佘太君,北宋名将杨老令公杨继业之妻;河北义安人。  她精通韬略。其八子及一孙,多数殉国。在西夏侵扰时,她已百岁高龄,仍身挂帅印,率领杨家十二寡妇征西,集中地体现了杨家将的爱国精神。她以一老妇人而享有高度的威望,是古典作品中少见的人物,在民间广为流传。  佘太君和其他传说中的杨门女将不同,历史上确有其人。她的曾祖父曾任后唐麟州刺史(今陕西神木),隶属李克用;祖父折从远,公元930年后唐明宗授他为府州刺史(今陕西府谷);父折德扆,后汉隐帝特任府州团练使。据清代兵部尚书毕沅《吴中金石记折克行碑》中记载:折恭武公克行神道碑,在府谷县孤山堡南,叙折太君事,世以此碑为折太君碑。考折太君,杨业妻折德扆女也,墓在保德州南折窝村。折太君即是历史上的佘太君。佘姓是后来说书人以讹传讹,用了同音字所致。  杨门女将中少数民族不少。例如有人考证穆桂英的姓“穆”是鲜卑大姓慕容氏的转音。姓氏考略云:折氏出匈奴折兰王之后。为古代匈奴族折兰氏、鲜卑族折娄氏所改。而五代西河郡麟府折氏是羌族折掘氏后裔,党项族;祖籍云中,远祖折华。党项族是隋唐时期部分羌族为拓展生存空间东进并融合其他当地民族演变而成的新种族,西羌是其前身。西元六世纪有羌族“莫折大提、莫折天生、莫折念生起义称王秦州;莫折也是折姓来源之一,后改为单字折姓。虽然折氏与后来的西夏同族,但是在宋朝抗击外侮的战争中,折家英才辈出,佘赛花的弟弟折御卿和后世的折惟昌、折继闵、折克行、折可适、折可存等,皆为名将。《五代史》有折氏宗族传记。折家数代东抗契丹,西御西夏,号称“折家军”。史称折氏“独据府州,控扼西北,中国赖之”、“夏人畏之,益左厢兵,专以当折氏”、“自从阮而下,继生名将,世笃忠贞,足为西北之捍,可谓无负於宋者矣”。  佘赛花生于后唐清泰年间,后汉乾佑二年(公元949年)与杨业成婚逝世于宋大中祥符三年(公元1010年),寿七十七岁。  清朝的康基田在《晋乘搜略卷二十》中记载:“乡里世传,折太君善骑,婢仆技勇过于所部,用兵克敌如蕲王夫人之亲援桴鼓然。”人们把她比作蕲王韩世忠亲援桴鼓退金兵的夫人梁红玉,推崇备至。清光绪年间的《保德州志》中记载:“杨业……事北汉为建雄军节度史,娶折德扆女。”&  佘应龙:(生卒年待考),铜陵人。著名明朝隐士。他终日沉缅于典籍中,以古人自许。后隐居泉山,以诗酒自娱,著有《泉山集》。&  佘可材:(生卒年待考),著名明朝大臣。历官襄阳府学训导、吏部验封司主事、通政司左通政,人称“佘天官”。&  佘梅江:(生卒年待考),著名明朝将领,福建闽南佘氏之祖。尊称梅江公,明朝时期为南京吾金卫。&  佘世亨:(生卒年待考),字始大,晚号随时老人;顺德人(今广东顺德)。著名明朝收藏家。筑堂于广州越秀山下,藏古图籍、金石、字画。藏愈富,家日贫,求书、诗,画者络绎不绝。工诗文。著有《山人集》、《纪游录》、《佘山人诗集》。&  佘翔:(生卒年待考),字宗汉,号凤台;福建莆田人。著名明朝官吏、诗人。明嘉靖三十七年(公元1558年)举人,任安徽全椒知县。后与巡抚、御史抵牾,即拂衣而去。之后他放情山水以终。工诗,以雄丽高峭为宗。著有《薜荔园集》。&  佘翘:(生卒年待考),字聿云,一作聿文,号铜鹊山人;铜陵人(今安徽铜陵)。著名明朝文学家。诗、古文皆有名。万历举人。屡应会试不第。筑学圃,著书其中。诗文著有《翠微集》、《浮斋集》、《偶记》等,另有杂剧《锁骨菩萨》,传奇《量江记》等。&  佘熙璋:(生卒年待考),祖籍江苏杨州人,居直隶宛平县。著名清朝书画家。能做诗、做文章,而以书法和绘画和绘画特别出色,擅长画竹,他的图章也刻得很好;他的书画作品中,有着诗歌、文章里的那种气息,在当时社会中评价很高。&  佘华瑞:(生卒年待考),字胐生,号西麓,又号程斋;安徽人。著名清朝学者。  清康熙年间诸生,选授桐城训导。  清雍正十三年(公元1735年)举博学宏词,不赴。与方苍为至友,拟荐为太学六馆师,兼纂《一统志》,辞归。  著有《岩镇志草》四卷、《绿梦山人集》二卷等。&  佘国观:(生卒年待考),字容若,号竺西,又号石癫、石颠,佘熙璋之子;祖籍江苏杨州,居直隶宛平。著名清朝篆刻家。父佘熙璋善画,为麓台高弟。佘石癫能世其学,善篆刻,尤工兰竹兼铁笔。印作曾被选入于《飞鸿堂印谱》。&佘姓近现代名人  佘英:(),原名佘俊英,字竟成;四川泸州人。著名民主革命先驱。  自幼加入哥老会,清光绪二十三年(公元1897年)被推为舵把子,并任泸州团练局大队长。  清光绪三十二年(公元1906年)赴日本,加入同盟会,被孙中山委任为西南大都督,负责联络川、滇、黔会党。  清光绪三十三年(公元1907年)回国,在泸州设立秘密机关,发起成立万国青年会。同年11月,筹谋发动泸州起义,后因事泄而逃亡日本,加入共进会。  清光绪三十四年(公元1908年)再次潜回四川,经过组织,于清宣统元年(公元1909年)3月发动广安起义,但是战败被俘,于清宣统三年(公元1911年)被杀害。&  佘惠:(),湖南慈利人。著名中国工农红军将领,无产阶级革命先烈。  出生于一个殷实农民家庭。1904年七岁时入学读书,先后就读于慈利县立初级中学、长沙明德中学和上海大学。北伐战争时期加入中国共产党。  大革命时期,转入广州国民党中央党部学习。后被分配到国民党南昌市党部任秘书。  土地革命战争时期,大革命失败后参加南昌起义,之后随起义部队南下途中,因病被送往上海治疗。病愈后与党组织失去联系,为躲避敌人的搜捕,曾一度潜入天津新编教导五师政治部任秘书和转赴《河南日报》当编缉。  1929年7月与中共党组织取得联系,被派往南宁广西省绥靖司令部任教导总队政治教官,秘密从事兵运工作。配合张云逸在连队秘密发展中共党员,建立中共党组织,为中国共产党掌握这支部队打下了组织基础。同年12月11日,参加了邓小平、张云逸等领导的百色起义,任中国工农红军红七军政治部秘书处长,并代理第一纵队政治部主任,参与起草《中国工农红军第七军目前实施政纲》、起义军布告和告群众书,并在全纵队进行整顿改造工作。  1930年2月,随部赴隆安作战,负责伤员的抢救工作。同年10月任红七军第十九师第五十五团政治委员,先后参加攻打柳州、桂林的战斗。  1931年1月随部转战于桂北、湘南、粤北一带。同年春进入湘赣边根据地后,立即投入中央苏区第二次反“围剿”战斗。7月,所部编入红三军团建制后,继任红七军第五十五团政治委员(一说为第二十师政治部主任),参加中央苏区第三次反“围剿”战。  1932年在中央苏区“肃反”扩大化运动中被冤杀,终年三十五岁。1945年,中共中央在延安为其平反昭雪,并追认为革命烈士。&  佘坤珊:():天津人。著名现代翻译家。  二十世纪二十年代就读于美国波士顿大学。  回国后先任《上海评论周刊》编辑,后又执教于上海光华大学、浙江大学(抗战期间,任外国文学系主任)、北京师范大学(外国语文系教授)、西北联大等。  1952年10月执教于厦门大学外文系,先后为学生开《英国诗歌》、《莎士比亚》、《欧洲文学史》等十多门课程。译著有《金鱼》(汉译英)等。  晚年与徐元度、李庆云合作,将《桃花扇》译成英文。&  佘韫珠:(1907~?),女;江苏南京人。著名护理医学专家。  1931年毕业于协和医学院护士学校。曾任北平协和医院妇产科护士长。  1935年入美国哥伦比亚大学学习,1936年回国。  曾任北平协和医院妇产科护士长、天津市第一医院护理部主任、天津天和医院护士学校校长。建国后,历任河北医学院附属医院护理部主任,天津市第一中心医院护理部主任、五官科护士长、副院长。  1980年获全国三八红旗手和天津市特等劳动模范称号。主编有《运用作业管理法提高工作效率》,译有《人体力学在护理学中的应用》。&  佘积德:(),安徽金寨人。著名中国人民解放军陆军少将。  1930年参加中国工农红军,同年加入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1933年转入中国共产党。  土地革命战争时期,任红二十五军第七十三师第二一八团宣传队长,红三十一军第九十一师政治部地方工作科科长。参加了鄂豫皖、川陕苏区反“围剿”、两万五千里长征和山城堡战斗。  抗日战争时期,任八路军第一二九师第三八六旅第七七一团特派员,太行军区第四军分区政治部保卫科科长,军分区政治部主任。参加了著名的响堂铺战斗、百团大战。  解放战争时期,任太行军区政治部保卫部部长,第五军分区政治部主任,安阳军分区副政治委员。参加了上党等战役。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任平原军区安阳军分区副政治委员,华北军区炮兵政治部主任,1952年入朝作战,任中国人民志愿军炮兵指挥所政治部主任,志愿军炮兵政治部主任。回国后,1956年毕业于解放军政治学院。任福州军区炮兵政治委员,福州军区副政治委员兼政治部主任。  1955年被授予少将军衔。荣获二级八一勋章、二级独立自由勋章、二级解放勋章。荣获朝鲜民主主义人民共和国二级国旗勋章。  日因病在北京逝世,终年六十五岁。&  佘畯南:(),广东潮阳人,越南出生。著名建筑学专家。  1941年10月毕业于交通大学唐山工学院建筑系。历任广州市设计院副院长、总建筑师、高级建筑师、顾问总建筑师、名誉院长。华南理工大学和西南交通大学兼职教授。中国建筑学会四届理事,五届副理事长,六届常务理事,七届、八届名誉理事。广州市建筑学会名誉会长。广州建筑师学会名誉会长。中国工程设计大师,中国工程院资深院士,中国著名建筑专家。1985年获全国优秀科技工作者称号和五一劳动奖章;1986年全国城乡建设系统科技工作劳动模范。  著作有《佘畯南选集》。获省级以上奖项目有广州友谊剧院,广州东方宾馆新楼,中山温泉宾馆,白天鹅宾馆,福州温泉宾馆,汕头国际金融大厦,海口宾馆,深圳博物馆,汕头市政府大楼等。  半个多世纪以来,他倾注全部精力、努力探索,开拓和发展我国南方地区现代建筑,是现代岭南建筑创作的杰出代表,在设计技术和设计创作理论上有很深的造诣。1950年代就将现代意识、质量意识、精品意识、服务意识融于建筑设计中。提出建筑是为“人”而不是为“物”的理论。他认为“建筑是组织空间的艺术”,“建筑的价值在于建筑与其内部空间的物质中”。  他善于利用空间的变化带给人心情的转变,善于研究光、色、声、材料质感对人性空间所发挥的作用,以其丰富的想象力和形象思维进行艺术创造;他善于创造性地运用中国古代及世界现代化建筑的优秀传统于实际创作,善于充分利用有限资金,巧妙地根据南方的特点,从岭南传统文化遗产中,找到一条新的,以“虚代实”,室内外空间相结合,体现时代要求的新建筑创作子路。他特别强调建筑设计应从实际出发,因时、因地、因人、因钱而制宜。  他承担或主持设计的数十项工程,都是结合具体实际条件,匠意独造,极具特色,开风气之先。是一位知识渊博、技术全面、经验丰富,在国内外享有盛誉的老专家。&  佘铭鹏:(1926~),祖籍广东珠海,北京人。著名病理学专家。  长期从事病理教学、实验病理及临床病理诊断工作。在确定恶性葡萄胎诊断指标和成功建立“非典”恒河猴模型做出了重要贡献。  1949年6月毕业于华西大学医牙学院医疗系,获医学学士及医学博士(美国纽约州立大学)学位。医学院毕业后,留校任大学医院内科助教和住院医师。1950年9月到北京协和医学院病理系进修,师从著名病理学家胡正详教授。1951年9月结业,根据当时基础学科的需要,留在协和病理科工作。年在中国中医研究院脱产学习中医。  年先后5次去美国华盛顿三军病理研究所短期学习和考察。他长期从事实验病理研究、病理教学及临床病理诊断工作,是中国著名的病理学家。现任中国医学科学院基础医学研究所名誉所长,中国协和医科大学基础医学院病理学教授,博士生导师。  历任华西大学附属医院内科住院医师、助教;北京协和医学院,中国医学科学院实验医学研究所,协和医院及基础医学研究所助教、讲师、副教授、研究员、教授;病理系主任、常务副所长;中国协和医科大学基础医学部主任。中国医学科学院基础医学研究所学术委员会副主任、主任;中国医学科学院学术委员会执行委员,学位委员会委员。曾任卫生部心血管病领导小组成员,国家科技进步奖评议委员会医药卫生专业组成员、副组长,世界卫生组织亚太区咨询委员会顾问,中华医学会理事,中华医学会病理学分会主任委员、名誉主任委员,国际病理学会中国部主席,《中华医学杂志》副总编,《中华病理学杂志》总编、名誉总编,《中华医学杂志英文版》、《德国病理学杂志》、《日本素志兰杂志》、《中国医学科学杂志英文版》杂志编委等职。  年间,佘铭鹏负责医院临床病理诊断、保健、会诊及病理教学。因任务需要,年任慢性支气管炎与肺心病全国病理研究组组长,中国医学科学院支气管炎与肺心病研究领导小组副组长。通过分析大量现场调查资料、尸检标本病变和动物实验结果,研究导致细支气管炎发作的原因和发展为肺心病的病理机制,明确了反复感染、急性发作引起细支气管扩张、肺间质纤维组织增生及小血管壁增厚、结构重组和肺心病发病的密切关系,获1978年中国全国科学大会奖。  1976年秋,他参加了毛泽东遗体的保护工作。1980年以后,他继续从事在二十世纪六十年代所进行的科研协作,重点研究动脉粥样硬化病的发病机制及其分子病理学。先后得到“七五”、“八五”、“863”、“攀登”和“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的支持。他长期承担八年制医本科生和研究生的病理学教学,培养博士、双博士及博士后研究生二十八人,硕士生六人,发表论文一百五十余篇,参加国际上组织的学术会议三十四次,在国外主持国际学术会议五次,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两次,卫生部科技进步一等奖两次,“七五”攻关重大成果奖和光华科技二等奖各一次,均名列第一位。1990年被评为全国高等院校先进科技工作者。年分别获中华医学会优秀期刊总编辑奖和优秀总编辑奖。1996年中国科学技术协会授予他第二届中国科学技术协会先进工作者,1997年授予他“全国优秀科技工作者”称号等。&  佘健明:(1936~),湖南长沙人。著名经济学家。  国家发展计划委员会原副主任、国家发展计划委员会宏观经济研究院原院长,中国工程咨询协会会长、高级工程师。  1956年9月,佘健明同志以优异的成绩考入北京工业学院,在校期间曾任院学生会主席。1960年9月毕业后留校任院长办公室秘书,负责教学、科研工作。  1970年2月调入国家第五机械工业部教育局,分管部属院校的教学、科研工作。  1979年6月~1982年8月,先后担任五机部办公厅调研处副处长、处长、办公厅副主任。  1982年8月~1986年12月,任国家兵器工业部政研室副主任、主任,技术经济研究所副所长、所长。1986年12月~1991年7月,先后担任国家机械委员会办公厅主任、国家机械电子工业部办公厅主任。  1991年7月,佘健明同志调入国家计委,任办公厅主任。1992年5月~1993年5月,任国家计委秘书长、党组成员(副部长级)。1993年5月~1997年7月,任国家计委副主任、党组成员兼国家计委直属机关党委书记、国家计委宏观经济研究院院长。目前,佘健明同志还担任全国软科学研究会副理事长、中国宏观经济学会副会长、综合开发研究院(中国、深圳)副理事长、暨南大学兼职教授、中国工程咨询协会会长、国际咨询工程师联合会亚太地区分会执委、亚太地区工程技术咨询开发计划组织主席。  佘健明在处理繁忙的政务上作的同时,还挤出时间著书立说。主编了《加快转变经济增长方式》、《1995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白皮书》、《1996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白皮书》、《1997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白皮书》、《中国劳动就业年鉴》、《中国数据库大全》、《中国第三产业年鉴》、《中国产业发展报告》等,其中《加快转变经济增长方式》一书被评为1996年全国十佳经济读物。发表的主要义章有:《加强规范和管理,引导第三产业健康发展》、《积极发展第三产业,迎接21世纪挑战》、《大力开拓市场,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推进经济增长方式的根本转变,提高国民经济整体素质和效益》。主持研究的重大课题有:《我国第三产业发展政策综合研究》、《国家经济安全战略研究》、《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基本内涵和主要特征》、《在全球市场竞争中咨询工程师的培训和继续教育》、《加强新时期我国工程咨询业实力建设》等。  佘幼芝:(1939~),女;祖籍广东顺德马岗,北京生人。为袁崇焕守墓三百七十二年的佘氏家族人。&  佘之祥:中国科学院南京分院院长。&  佘靖:(1946~):女,河北获鹿人。著名中医专家、卫生部副部长。  1965年6月加入中国共产党,1969年参加工作。1982年毕业于首都医科大学中医系。  1998年晋升为中医主任医师。历任崇文医院护校教师,北京市普仁医院中医师、副院长,崇文区人民政府副区长,北京市卫生局党组副书记、副局长兼北京市中医管理局局长,北京市联合大学中医药学院院长,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党组副书记、副局长等职。  2000年4月任卫生部副部长、党组成员,兼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局长、党组书记。&  佘正松:(公元1947~今),四川阆中人。著名古典文学专家、教育家。  1974年10月加入中国共产党。教授,硕士生导师,曾任中共西华师范大学党委书记,校长。四川省第八次、第九次党代会党代表,第九届、第十届四川省政协委员,政协第九届、第十届四川省委员会教育委员会副主任。  年南充师范学院(今西华师范大学)中文系学习。年山东大学中文系学习(师从萧涤非、董治安教授攻读中国古代文学史研究生),获文学硕士学位。  月,在四川省委第二党校校级班学习并获结业证书;年四川大学获文学博士学位;月参加省委组织部组织的“四川省高等教育管理与创新培训班”赴加拿大约克大学,美国哈佛大学、明尼苏达大学学习并获结业证书。  1965年12月~1971年11月服役于西藏军区政治部;1992年12月晋升教授,硕士生导师;1991年11月~1994年8月历任四川师范学院院长助理、副院长;1994年8月~1997年12月任四川师范学院院长;1997年12月~2003年4月任四川师范学院党委书记、院长;2003年4月~2006年9月任西华师范大学党委书记、校长;2006年9月~2008年12月任西华师范大学党委书记。  先后教授《中国古代文学作品选》、《中国古代文学史》、《古代边塞诗研究》等主干课程,主要从事中国古代文学特别是边塞诗研究。先后在《文学遗产》、《文史哲》、《文献》、《文史》、《戏曲艺术》等权威核心及省级刊物上发表各类学术论文四十余篇,独著、合著专著十部。  其主要代表论著有《九曲之战与高适诗歌的爱国主义》、《辩高适自蓟北归宋中及再到蓟北的年代》、《哥舒翰河西诸役刍议》(《天府新论》、《论初唐边塞诗的发展和陈子昂的贡献》、《陈子昂高适之比较》、《论盛唐边塞诗的雄浑美》、《宋元文学艺术与关羽信仰的形成》、《边塞考》、《李益生平及诗歌研究辨证》、《关汉卿&状元堂陈母教子&几个问题的探讨》、《柳宗元的墨学观》、《‘诗经’的接受与影响》、《边塞诗研究中若干问题刍议》、《清代南部县衙档案及其价值》、《高适评传》、《高适研究》等。  他在中国边塞诗研究方面有独到的见解,论文《九曲之战与高适诗歌的爱国主义》、专著《高适研究》等被学术界认为“有突出的创造性和较高的学术价值”,先后被《中国文学研究年鉴》、《唐代文学研究年鉴》、《建国以来史学理论问题讨论举要》、《建国以来古代文学问题讨论举要》、《20世纪中国文学研究》、人大复印资料等十余种报刊杂志转摘介绍,产生了较广泛的社会影响,几乎后来编写的《中国文学史》或研究综述中有关高适研究的问题大多采用其中观点。  其他如《论盛唐边塞诗的雄浑美》、《李益生平及诗歌研究辨正》等也都通过转载和转引,在学术界产生较大影响。&  佘国华:(1955~),湖南武冈人。著名当代法学家。  湘潭大学法律硕士研究生,法学教授,研究员。  曾任零陵师专校办副主任、政史系副主任、纪委副书记、校长助理、副校长;2000年4月起任零陵师专校长;2002年10月起,任永州职业技术学院党委副书记、院长。  2000年获“曾宪梓优秀教师奖”;2004年获永州市“优秀教育工作者”;2005年被永州市人民政府授予市劳模荣誉称号;先后获国家级教学成果二等奖、省级优秀教学成果二、三等奖各一次,2004年著作获湖南省第四届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四等奖;记二等功一次;受省级奖励三次。  主要研究民商法学、高等教育管理。&  佘振苏:(1962~),江苏南京人。著名流体力学专家。  1982年毕业于南京大学天文系,法国巴黎第七大学博士。  曾先后任美国普林斯顿大学研究助理,研究员,美国阿利桑那大学副教授;美国加州大学洛杉机分校副教授、教授。  1998年被授予北京大学“周培源讲座教授”,并被聘为北京大学工学院湍流研究国家重点实验室主任,北京大学学术委员会委员;1999年4月被国家教育部聘为首批“长江学者”特聘教授。  历任FluidDynamicsResearch(日本)亚太地区主编、JournalofTurbulence(美国)常务编委、力学学报(中国)编委、科学通报(中国)特邀编委、中国空气动力学会特邀常务理事、中国力学学会特邀理事、清华大学周培源应用数学研究中心学术委员会主任等职务。主要研究湍流和数学模型。  1993年获美国Sloan学者奖,1998年获国家海外杰出青年基金,1999年4月被国家教育部聘为首批“长江学者”特聘教授,2002年获中国青年科学家奖,2003年获国家自然科学杰出青年基金。&  佘远斌:(1965~),著名精细化工专家、教育家。  工学博士,教授。1987毕业于北京工业大学环化系,获环境化学工程专业工学硕士学位;1997年毕业于大连理工大学化工学院,获精细化工(应用化学)专业工学博士学位,师从杨锦宗院士。  1987年起至今在北京工业大学任教。现任环境与能源工程学院院长助理,绿色化学研究所所长。中国环境科学学会高级会员;中国化工学会精细化工专业委员会委员;《精细化工》杂志编委;《中国化工报》特约撰稿人;《科学通报》、《化学通报》等刊物审稿专家;北京市政府专家顾问团顾问;北京化学会理事;湖南大学、郑州大学、郑州工程学院、上海大学、海南大学兼职教授;中国石化出版社《绿色化学化工丛书》编辑部副主任;绿色化学合成技术国家重点实验室培训基地学术委员会委员。  专业为环境科学和应用化学,研究方向为环境化学与绿色化学,主要从事模拟酶(仿生)催化剂的分子设计、合成及其在催化氧气氧化各种烃类绿色合成有机中间体中的应用,以及绿色化工合成新工艺的研究。  1998年被评为北京市高等学校青年学科带头人,并入选北京市科技新星计划和北京市跨世纪优秀人才工程。共主持或参加了20余项“863”子课题、国家自然基金、教育部、北京市基金及市科委、市教委项目的研究工作,发表学术论文近五十篇;申请发明专利两项,授权一项;发表译著一部。  主讲过物理有机化学、精细有机合成、绿色化学导论、催化剂制备与表征,助剂化学、环境材料科学与技术、精细有机合成原理、化学化工专业英语、化学化工文献检索、科技文献检索等十二门本科生和研究生课程,获得各种教学、科研奖励十八项。已培养指导硕士生十五人、指导博士生两名。  佘诗曼(日~):1997年度香港小姐季军,香港TVB当家花旦,佘诗曼年少时一直在女校读书,到了中六才远赴瑞士留学酒店管理。毕业回港后,1997年由参选港姐顺利进入演艺圈,凭借其美丽的外表,认真、善良的个性,成为了众多观众喜爱的演员。&&&&&&
词条分类[]
按学科分类:
按行业分类:
按地域分类:
开放式分类:
注释信息[]
扩展阅读[]
相关词条[]
申明:1.中文百科在线的词条资料来自网友(一些人是某学科领域的专家)贡献,供您查阅参考。一些和您切身相关的具体问题(特别是健康、经济、法律相关问题),出于审慎起见,建议咨询专业人士以获得更有针对性的答案。2.中文百科的词条(含所附图片)系由网友上传,如果涉嫌侵权,请与客服联系,我们将及时给予删除。3.如需转载本页面内容,请注明来源于www.zwbk.org
词条保护申请
* 如果用户不希望该词条被修改,可以申请词条保护
* 管理员审核通过后,该词条会被设为不能修改
注意:只有该词条的创建者才能申请词条保护
本条目由以下用户参与贡献
评论评论内容为网友展开的讨论,与本站观点立场无关[]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协和医院甲状腺专家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