淮安道南京淮安诺贝尔口腔医院院

1. 立即在手机上收到用户给您的留言

2. 使用手机快速完成付费推广的续费动作

3. 第一时间了解到百姓网付费推广最新的促销活动,以及享受微信端独特的促销活动

4. 更快速地将信息通过微信分享给好友、同事、朋友圈

5. 如果您是招聘类目用户,还能够第一时间接收到新简历通知


1、从疲于“日常事务”到勤于“四个一”

(1)每一次会议都要富有教育意义。作为一名辅导员,她每一周都要组织不同类别的会议。这每一次的会议,除了布置日常工作之外是否有教育性?是否有人文精神?学生是否有所启发或收获?是否能够向他们传递一种正能量?是否能够对学生有一点心灵上的触动?她带着这些标准去筹备每一次会议。她经常说:“不开不认真准备的会议,对别人和自己都是一种生命的浪费”。

(2)每一次谈话都要深入内心。教育学专业出身的她认为,教育是人与人之间的相互影响,只有走近他们才能走进他们。每一个学生都有一段独特的故事,都有一个坚持学医的理由,尤其是在目前医学培养模式超长、医患关系不是那么融洽的情况下。她希望通过自己的努力,挖掘支撑医学生坚持下去的那个最深刻的理由、并使他们坚定从医的信念;她希望通过深入的交谈,发现埋在同学们心灵最深处的问题、并及时进行干预;她希望通过不懈的付出,为医患沟通做出一些贡献。有一次,一位科研型的女硕士研究生和她谈话,在谈到“为什么选择医学”这个话题的时候,那位女学生突然失声痛哭,原来女生的母亲在她十岁的时候因白血病去世、她的父亲在她考研那年也因白血病去世,所以她坚决选择了血液科、希望能够救治白血病人。朱老师通过接触了解到她非常自卑,各方面压力都特别大,特敏感。从那儿以后,朱老师就特别照顾她,约她一起聊天一起午餐,送她一些人文类的书,邀她一起参加集体活动,鼓励她去竞选学生干部,找她的导师和她宿舍的同学沟通、希望给她营造一个全方位的支持体系和愉快的个人成长微环境。去年毕业前,她找朱老师谈话并告诉朱老师,她研究生三年最大的收获就是变得更加乐观和积极向上了。朱老师就是这样,在和一个个同学们的一次次谈话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她说:“我工作的最终目标,就是使每一个医学生都能够健康地可持续地发展。”

(3)每一次教育活动都要留下痕迹。写日记是朱老师从小学就养成的一个习惯,她把这个习惯也带到了工作中――她会记录每一天的工作情况,然后进行分析总结,每年的工作日记都近十万字。她还担任上海医学院的信息员、华山医院院报通讯员,并被评为复旦大学上海医学院年度十佳信息员。

(4)每一本经典教育类书本都不错过。“博学而笃志,切问而近思”,她时刻谨记复旦校训,通过阅读,不断学习、拓展视野、充实自己。她把阅读作为一种生活方式,一种生命需要,无论何时她的包里总会有一本书。作为一位基层教育工作者,她非常热爱教育,每年都会阅读二十本以上的教育类书籍。

2、从“按部就班”到“勇于创新”

“追求卓越、敢为人先”是华山人一脉相承的精神,朱老师也不例外。为培养德才兼备的学生骨干队伍,她完善了华山医院三支研究生骨干队伍的人员选拔、培养、考核和激励机制与流程。这三支骨干队伍在复旦大学每年的评优评先中都取得累累硕果。为使医学生顺利完成多次角色转变(从医学生到实习医生到住院医生再到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学员),特别是在医患关系矛盾加剧、医学培养政策年年都有变化的过程中,朱老师在医学生心理健康疏导方面做了很多大量的工作。记得曾经有一位临床型硕士入科不久,在给病人换药时被病人误解并被其家属打伤,班级的同学非常愤怒,朱老师立刻到该科室了解情况并和医务处取得联系,马上对该同学实施心理疏导,调查清楚之后,经医务处和患者家属沟通,患者家属意识到自己行为的错误并向该生道歉,圆满解决了此事。同时朱老师一直重视对医学生的人文教育,她通过组织各类不同主题教育的活动(参观各类纪念馆艺术展、举办文化沙龙、诵读经典、素质拓展等)开展医学人文教育,通过这些活动丰富了医学生的业余生活,充实了他们的精神世界,也使朱老师随时可以把握每个同学的动态避免极端事件的发生。

3、从学“做事”到学“做科研”

朱老师说辅导员不仅要在做中学,在做中提高,更重要的是在做中思考。如何把日常工作做得扎实有效?如何把主题教育活动搞得有特色?如何在教学医院里开展医学人文教育?如何对医学生进行职业理想信念教育?带着这些问题,她开始了自己的教学科研工作。2006年至今,以第一作者在《中国高等医学教育》、《中华医学教育》、《复旦教育论坛》等杂志发表文章11篇,连续八年以第一申请人获得复旦大学德育课题8项,获得上海医学院教学课题1项。《医学人文教育探析》一文荣获上海市医学伦理学会第十届年会征文特等奖(2010),《高校辅导员职业行为规范的保障机制》获第四届上海市高校辅导员论坛征文三等奖(2007)。

顿悟: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

身在医院,身着白衣,自然与其他高校的辅导员有所不同。和同学们在一起的生活是有趣的,她知道了更多人体的奥秘;和同学们在一起的日子是舒心的,他们一起运动,一起逛街,聊自己的偶像,侃自己的疯狂。同学们都亲切地喊她:“朱姐”,愿意把什么话都和“朱姐”分享,什么困难都找“朱姐”解决。

曾经有一位刚刚入学不久的科研型硕士研究生找“朱姐”聊天,告诉她将来不愿意做医生,“朱姐”没有直接否定他的想法,而是和他一起分析他的性格特点兴趣爱好,建议他利用周末或者课余做一些感兴趣的尝试。在他完成学校的理论课程进入临床工作没多久,就高高兴兴地找“朱姐”说:“听从您的建议在一年级的时候我做了很多尝试,也思考了很多,但并没有找到特别喜欢的。现在进入临床工作不到一个月,当我看到病人对我满满的期待和信任后,那一刹那,我的心就定了,我知道我在寻找什么。真的非常感谢您啊,现在我不再后悔选择从医了。”这位男同学激动地给“朱姐”一个紧紧的拥抱。那一刻,“朱姐”的职业幸福感超强!“朱姐”说每当教师节到来之际她都会收到从全国各大医院寄来的贺卡,每年春节期间她都会收到满满的祝福短信,还有比这更幸福的吗?这也更加坚定了她从事辅导员这份工作的信念。

爱、希望和信念是人生最重要的三种东西;而世界上唯一三者不缺的地方就是医院;作为一名附属医院的医学生辅导员,她觉得自己无疑是非常幸运的;八年来,从徘徊到坚定,从忐忑到熟稔,她收获的,不仅仅是成长与成熟,更是满满的幸福。

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现在她经常骄傲地说:“我是一个在医院里从事教育工作的人!我是一个有着强烈的教育情结的人!我是一个有着执着教育追求的人!我将继续从事‘辅导员’这份‘美丽的职业’”。为师如此,“夫复何求?”。

三、所获校级以上奖励:

1、2013年,获华山医院“小书虫”荣誉称号

2、2012年,获复旦大学研究生十佳辅导员

3、2010年,论文《医学人文教育探析》获上海市医学伦理学会第十四届征文特等奖

4、2007年,论文《高校辅导员职业行为规范的保障机制》获第四届上海市辅导员论坛征文三等奖

三推婚期四育人 五年勤业六宗“最”

――江西理工大学辅导员刘现鹏事迹

刘现鹏,男,汉族,中共党员,1985年10月出生,山东东营人,在读硕士研究生。现任江西理工大学电气工程与自动化学院任专职辅导员,分团委副书记,学院党委委员,学生第二党支部书记。先后担任2006级至2012级26个班级1074名学生辅导员,连续3年任国家级教学改革试验区江西理工大学周立功“3+1”国家创新教育实验班和“卓越工程师计划”班317位学生辅导员。

工作期间,他带领班集体、团支部先后获得全国先进班集体,江西省先进班集体,江西省“十大特色团支部”,江西省暑期“三下乡”社会实践服务队,赣州市“雷锋班集体”等多项集体荣誉,所带学生曾获得“2012全国大学生年度人物”入围奖、“2012江西省大学生年度人物”“宝钢优秀学生特等奖”和全国电子大赛、全国机器人大赛、全国数学建模大赛一等奖等省级以上荣誉160余项次。

工作近5年来,刘现鹏同志在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和学生管理服务中做出来较为突出的业绩,概括起来为“六宗‘最’”。

六宗“最”:推迟婚期次数最多,下学生宿舍时间最长,同批辅导员中工作业绩最好,同批辅导员中科研业绩最棒,全校学工系统公认最“拼命”,全校学工系统公认最“全能”。

第一宗“最”:“薄情郎”――因为工作推迟婚期最多。2010年6月1日,是刘现鹏与未婚妻这两个“外地人”提前商定好举办婚礼的日子,两个年轻人陆续开始准备他们在赣州“安居工程”。但是他工作以来带的第一届交通工程专业学生面临毕业却仅有40%的就业率,刚刚工作的他知道找不到工作对一个学生和家庭的严重打击。他主动向领导提出外出“推销毕业生”的想法,并从5月中旬开始先后辗转5个城市,近30家公司推销毕业生40余位,他带这一届交通工程专业毕业率第一次达到89.7%。在城市间辗转中,他没来得及预订酒店,没来得及发请柬,甚至没来得及陪未婚妻试婚纱,错过了第一次婚期。

2010年10月1日是他的第二次婚期,他订好了酒店,接来了老人,邀请了朋友。可在9月30日上午,他曾多次谈心的一位自动化2007级女生因为家庭原因在宿舍准备跳楼自杀。得知情况后,他马上赶到,冒着坠楼危险救下这位女生并一直与她交心谈话。考虑到其家庭因素,学校领导建议马上派另一位老师护送该同学回家。因为这位同学对刘老师的信任和感动,她只接受刘老师的陪同,就这样刘现鹏推掉了第二次婚期。

2011年4月30日,是他的第三次婚期,这次他做好了所有的准备迎接等待了自己许久的新娘。没想到因为婚期前几天他带领学生连续加班整理“全国先进班集体”的申报材料,累倒在了办公室,眩晕的他甚至不能站稳,在医院住了近一个星期,无奈地错过了第三次婚期。

家人说他是“工作狂”,丈母娘说他是“薄情郎”,未婚妻说他“学生娘”。2011年10月1日终于结婚的他流着眼泪在婚礼上向爱人读了自己写的那首倔强的打油诗《嫁人莫嫁管学郎》。《嫁人莫嫁管学郎》作者:刘现鹏

嫁人莫嫁管学郎,一年四季都在忙,春夏秋冬不见面,回家依然工作狂,我是一个管学郎,昏天暗地在校忙,白天累得腿发软,晚上仍为学生忙,无言痛苦心里藏,夜夜加班习为常,日报周报天天报,不能回家陪爹娘,终身大事无心管,亲戚朋友催喜糖,心中有苦说不出,回答只能笑来搪!笑来搪!

我就愿为学生狂!!怎样?

第二宗“最”:“鹏哥强”――下宿舍与学生交流时间最长。在江西理工大学,辅导员下宿舍是开展思想政治教育和管理服务工作的重要方式之一,学校要求辅导员每周都要下宿舍找学生谈心谈话。刘现鹏经常给同事们开玩笑说“宿舍是学生的主场,辅导员向‘打胜仗’就得习惯‘打客场’,客场胜才是真的胜”。工作以来,他累计下学生宿舍进930次,刷卡值班记录显示他累计在学生宿舍的时间近1470个小时,次数与时间是平均数的2倍多,他的学生亲切地称呼他为“鹏哥”,学生宿舍成为他与学生“亲密接触”的主阵地,在宿舍与学生“磨”成为他有效开展教育和管理服务的特色途径:一位因玩游戏在大一学年末就濒临退学的学生,被他“磨”成了国家奖学金获得者;一位几乎准备杀死父亲的女生,被他“磨”成跪地认错的孝顺女;一位曾在晚上对自己“放冷枪”的学生,被他磨成了“小兄弟”

第三宗“最”:“学生王”――同批辅导员中他工作业绩最好。刘现鹏是我校“志存高远 责任为先”校训的忠实践行者,他以“责任 细致 全面 科学”为理念,认真学习班级管理和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理论与实务,注重执行力,注重总结和提炼。工作以来带领学生获得全校唯一的“全国先进班集体”和“江西省十大特色团支部”,唯一的“全国大学生年度人物”入围奖、“江西省大学生年度人物”、“宝钢奖学金特等奖”,还获得江西省先进班集体、优秀学生干部,三好学生等多项荣誉。他本人获得全国第七届城市运动会志愿者工作先进个人,“2011全省辅导员年度人物”入围奖,全省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创新工作案例二等奖,全省辅导员精品项目二等奖等校级以上荣誉近20项,在全校同批辅导员中最为突出。

第四宗“最”:“科研亮”―― 同批辅导员中科研业绩最多。我校对辅导员没有科研考核要求,但是辅导员专业化、职业化的要求促使他十分注重思考和总结工作,已发表了“大学生思想引领”,“大学生就业”等工作论文10篇,平均每年至少有2篇工作论文面世,参与江西省“十二五”规划课题等省级科研课题3项,排名均在前二名,主持完成市厅级课题4项,年轻的他现已申请破格评为“讲师”职称,其个人业绩在全校同批辅导员中最为突出。

第五宗“最”:“拼命三郎”――学校学工系统公认最勤奋。工作5年来,他兢兢业业,除非住院,他从未请过病假,几乎所有的晚上和周末都在办公室或学生宿舍,食堂吃饭也是他与学生交流的工作时间,在学生宿舍的1470个小时是睡觉以外的在家时间的3倍多。他不顾生命危险高楼救下跳楼学生,与“放冷枪”对峙3小时,为保护学生与校外势力针锋相对,学院领导说他是“小黄牛”,同事们说他是“拼命三郎”,学生们说他是“蜜蜂王”。

第六宗“最”:“全能王”――学校学工系统公认最全能。作为学生的头,他经常开班会时对学生说“如果没有更好的榜样,就像我学”。他从专科、本科、一直考至硕士研究生,今年6月份毕业后他又准备考博士研究生深造,许多同学敬佩他的毅力和成果,戏称他为“学霸、男神”。他工作中几乎参加了全校教工可以参加的所有项目:歌手赛、演讲赛、运动会、排球赛、篮球赛、羽毛球赛,毕业生晚会等等,全校几乎有辅导员出现的比赛就有他,他说自己不是为了拿奖,只是为了给自己的学生做个“勇敢的榜样”。三、工作情况

从事学生教育管理工作近5年来,刘现鹏同志始终坚持“责任 细致 全面 科学”的工作原则,注重思想政治教育,积极宣传党的路线、方针、政策,经常利用班会、座谈会、年级大会、网络微博等多种途径及丰富多彩的各类活动对学生进行引导教育,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培养学生内在追求真善美的品德。同时大力鼓励学生培养兴趣爱好,发展个性,注重学生综合素质和能力的培养。工作中,该同志注重方式方法,经常总结提炼,形成了一套具有自身特色的“四育人”体系,即以“四员大将”开展“四类教育”,营造“四风”成就“四化”。

一、工作定位为“四员大将”。他把自己定位为学生“心灵的保健员、思想的领航员、生活的服务员、成长的领路员”,非常注重学生综合素质能力的培养,定期开展以“向上、向真、向善、向美”为主要内容的谈心谈话,以“培养良好习惯、体验生命快乐、塑造健全人格”为主题的班级活动,成为时刻守护在学生身边的“四员大将”,5年来未出现任何责任事件。

二、工作手段为“四类教育”。他创设了以理论教育、时事教育、主题教育和实践教育为主要内容的“四类教育”,结合班级“双学”活动、年级月主题教育活动以及重大纪念活动,充分发挥微博等新媒体的作用,认真开展层次分明、内容多样的各类教育活动,不断丰富班会的形式,促进学生思想政治素质的内化,5年来,他的工作业绩最为突出,优秀学生倍出。

三、工作对象呈现“四风”。他带领的学生班风积极、学风优秀、文风绚丽、舍风文明。他坚持“抓氛围、用班干、树典型、扬标兵”的思路,善于依据班情,依托班级的班风建设、学风建设、文化建设、宿舍建设,通过制定相应的管理制度,适当的激励机制等措施,营造了很好的班风氛围。5年来,班级、团支部建设硕果累累,并实现了多项学校“零”的突破。

四、工作体系建成“四化”。他将辅导员工作项目化、职业规划实践化、社会实践基地化、志愿服务社会化。从活动运作、经费保障、教师指导、基地建设、成果深化等方面确保了各项实践活动的可持续发展,为学生的成长成才尽心服务。5年来,他的工作思路和育人体系不断优化,备受关注。

“把辅导员工作当成事业来干”是我们对刘现鹏同志的直观感受,他兢兢业业,一身正气,身上充满着“正能量”,处处传播着“精气神”,我们认为学生正需要这样的辅导员,学校正需要这样的优秀教师。

辅导员工作是在不断发展的,特别是在新的形势下,面对许多新问题,需要辅导员与时俱进,不断开创工作新局面。虽然工作中有苦有乐,有辛酸有汗水,但该同志无怨无悔,因为他热爱党的教育事业,热爱自己的学生。成绩和辉煌是属于过去的,我们相信刘现鹏同志会加倍努力同全校师生一起为将江西理工大学建设成为江西一流、全国有较大影响、工科优势突出、矿冶特色鲜明的教学研究型大学的目标而努力奋斗!

潜心做好少数民族学生成长的指导者和铺路人

――东北林业大学辅导员刘甜甜事迹材料

刘甜甜,女,汉族,黑龙江省哈尔滨市人,1979年6月生,中共党员,博士研究生。2006年7月至今在东北林业大学野生动物资源学院担任专职辅导员,现任野生动物资源学院团委书记。8年里担任了23个班共642名学生的辅导员。

“尽心尽力培育学生对我来说就是一种义不容辞的责任,是对学生、对家庭、对社会不容一丝懈怠的使命”。刘甜甜就是秉承这样一种朴实的承诺,勤恳耕耘在辅导员工作第一线,努力做好大学生,尤其是少数民族学生健康成长的引路人。

由于专业特色,使得学校野生动物资源学院一个突出的特点就是少数民族学生数量众多,在刘甜甜所带的学生中就有23个民族101名少数民族学生。在长期的工作中,刘甜甜充分考虑少数民族学生的生源特点、民族习惯、学习基础等因素,有的放矢的开展教育和培养工作。春风化雨,潜心育人,用心关爱少数民族学生的成长,用爱助力少数民族学生成功成才。

1.尽责献真情,对“特殊生”悉心关爱

刘甜甜刚参加工作所带的240名学生中,就有39人是少数民族。入学初期,一些少数民族学生语言交流困难,军训时连教官的口令都听不懂,有的同学找老师还要带着“翻译”;由于很多学生不了解少数民族信仰、习惯和行为禁忌,同学间的误会和摩擦频繁发生;一些少数民族学生自我保护意识强烈,自我封闭现象严重面对这些问题,刘甜甜先入为主,因人制宜。汉语讲得不好,就不断鼓励学生说,说不清楚就写,写完再教,不厌其烦,久而久之,成效凸显。她实施了“民汉同宿”、“民汉共规划”、“民汉共学”,“民汉联谊”、“民汉共庆”、“民汉共成长”等多项举措,促进同学间的彼此理解和帮助,建立成长目标,同庆民族节日,发挥个人特长,共促素质提升。刘甜甜经常深入学生宿舍,百谈不厌地与学生交流,使同学们减少误会,增进理解,促进团结。功夫不负有心人,当初的难题一个个迎刃而解。

日常工作中,一个维吾尔族学生古丽(化名)引起了刘甜甜的注意,她很少讲话,时常会偷偷流泪。在一次彻夜的长谈中,她终于说出了心里话。原来她曾被高中的男友欺骗并受到伤害,恐惧、自卑令她处于极度悲观的危险边缘,甚至想“一走了之”。看着眼前失声痛哭的女孩,刘甜甜心头阵阵酸楚。从这天起,她对古丽更是倍加关心,陪她聊天,带她去吃喜欢的拌面,找同学补课,鼓励她参加集体活动。古丽逐渐走出心理阴影,变得开朗乐观起来。现在她已经在新疆某大学完成研究生学业,找到了理想的工作。古丽结婚前,亲手绣了一顶和自己结婚准备的一样的新疆帽送给了最敬爱的刘甜甜老师。

藏族学生扎西(化名)热情、直爽,但易冲动,一与学生发生矛盾就要聚众“摆平”,令人有些无奈。但固执的扎西却因两次特殊的经历而发生了改变。一次深夜,扎西胃出血,如果不及时治疗很可能出现循环衰竭甚至休克,刘甜甜得知后马上联系救护车送他到医院救助。待病情稍微稳定,刘甜甜不顾寒冬水温凉的刺手,忙着为扎西清洗衣服和床单上的便血,一直忙到凌晨。那一刻,扎西对老师的感激油然而生。还有一次深夜,扎西外出探亲出了意外,派出所要求联系监护人将其领回,扎西首先就想到了自己的辅导员老师。已有多月身孕的刘甜甜,无暇多想,乘车几十公里把扎西接回学校。学生最无助的时候首先能想到自己的辅导员,这种信任和安全感正是源自刘甜甜平时对他们细心的关爱。爱如溪流,浸润着学生的心田。

2.给力促学业,对“后进生”耐心帮扶

为增强少数民族学生学习兴趣,提高学习成绩,刘甜甜通过组织“一帮一”和“开小班”的方式单独对少数民族学生进行辅导,并为学生家长邮寄“三单一信”,即成绩单、落后改进通知单、优异成绩喜报单和学生在校情况联络信,有效地督促了学生学习,调动了学习积极性。一些少数民族学生高分通过英语四六级,成功考取了校内外研究生。

海南的黎族学生小吴,所学专业是录取时被调剂的动物科学,这并不是他本人真正喜欢的机械电子专业,结果大一成绩非常不理想降级了。成绩达不到转专业的条件,现有专业又没兴趣,小吴非常苦恼。就在进退两难时,刘甜甜细致地帮助他分析学业情况,找到了一个折中路线――制作应用于野生动物行业的机器人,即结合专业又结合兴趣,这让小吴一下子有了学习动力。为了更好地帮助他发挥优势,2012年,在刘甜甜的指导帮助下,小吴的《特殊环境自动饲喂动物机器人的研发与营销实践》项目成功申请到国家级大学生创业实践项目,获10万元资助,这更坚定了小吴学习的信心。2013年小吴的作品《动物服务娱乐机器人》获得了第十三届“挑战杯”黑龙江省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三等奖。如今,他的自动饲喂动物机器人已经在养殖场进行实地应用。如今,小吴正充满信心,向着自己的“机器人”梦想不断前进。

3.倾心育桃李,对“优秀生”用心塑造

新生入学时,有一名新疆哈萨克族学生引起了刘甜甜的注意,他叫那尔虎兰,以高出重点分数线170分的成绩考入东北林业大学。这样的结果并没能让那尔虎兰高兴起来,因为他的目标是北大、清华,理想与现实的巨大反差使他内心十分失落。刘甜甜了解情况后找到了那尔虎兰,积极鼓励并帮助他,让他把眼光放远,发挥自身优势,树立明确目标,并积极从学习、科研、工作等各方面为那尔虎兰的成长创造条件,加强培养和锻炼。凭借辅导员的开导、培养和关心,那尔虎兰从迷茫中又找回了自信,专业成绩、英语水平、日常工作等都取得了优异成绩。在校学生会主席的竞聘中,那尔虎兰从18位竞选者中脱颖而出,成功当选为学校建校60年以来的第一位少数民族学生会主席。工作中那尔虎兰也曾有过焦虑和苦恼,每每这时,刘甜甜总能耐心释惑,细心帮扶,使他逐渐收获到成功的喜悦。在老师的精心培养下,那尔虎兰逐渐成长成一名优秀的少数民族学生骨干,先后获得了全国林科十佳毕业生,国家奖学金,“外研社”杯全国大学生英语演讲大赛二等奖、黑龙江赛区冠军,“黑龙江大学生年度人物提名奖”、黑龙江省优秀学生干部等荣誉称号。2012年他还参加了团中央举办的大学生青年骨干培训班。目前已被保送至北京师范大学攻读硕士研究生。

8年来,刘甜甜培养出了很多优秀少数民族学生骨干,有获得百事新星大赛铜奖的维吾尔族学生艾克热木;毕业工作三年就成为副乡长的藏族学生伦珠罗布;在西藏民族学院从事辅导员工作的藏族学生党员乔德吉;“国家资助,助我成长”征文全国二等奖、“东林励志之星”的维吾尔族学生阿得力江;全国学生体育舞蹈大赛普通院校单项P第一名的土家族学生尹健;工作在新疆特警队的维吾尔族学生党员热衣木江;致力环保宣传的学校爱鸟协会会长蒙古族学生阿拉坦格日勒等一大批优秀学子。

刘甜甜一心为了学生,坚守着辅导员这份神圣的职业,她也没有放松自己的职业化、专业化发展。完成了“少数民族大学生思想政治工作”和“少数民族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状况与干预”等项目的研究,在黑龙江民族丛刊发表了《少数民族内地班生源大学生的管理工作》。她策划组织的“少数民族礼仪风采大赛”得到了黑龙江省民委的高度重视,在《黑龙江省民族工作》进行了大篇幅报道。她所带的2006级动物医学专业2班获得了“全国先进班集体”,学院团委也连续9年获得校五四红旗团委。

辅导员工作是平凡的,平凡中没有轰轰烈烈的惊人的业绩,也没有催人泪下的豪言壮语,但刘甜甜却默默地耕耘着,她说要以一生做纸,要以行动做答,在辅导员岗位上奉献着无悔的青春!她忠于自己的职业,热爱自己的学生,更加重视少数民族学生的培养,在思想上引导,在生活上关心,在学习上帮助,真正做好少数民族学生成长的指导者和铺路人。

2013年全国高校辅导员优秀博客、优秀博文奖

2013年黑龙江省高校辅导员年度人物

2013年黑龙江省高校辅导员优秀博客奖、优秀博文奖

2013年黑龙江省高校辅导员工作创新论坛三等奖

2013年黑龙江省高校辅导员岗位培训班优秀学员

2013年东北林业大学辅导员职业能力大赛一等奖(第一名)

2012年全省高校校报好新闻通讯类三等奖

2011年黑龙江省就业创业指导课程教学大赛三等奖

2011年第二届黑龙江省高校就业创业优秀论文二等奖

2010年东北林业大学辅导员技能大赛二等奖

2009年全国先进班集体

2009年东北林业大学“优秀党务工作者”

2009年东北林业大学辅导员优秀论文三等奖

2008年东北林业大学“三育人”工作先进个人

责任时刻在心,奉献永无止境

――厦门大学辅导员江娇事迹材料

江娇,女,汉族,中共党员,硕士研究生学历,讲师,1979年11月生。 2004年8月起一直从事辅导员工作,先后担任本科生辅导员、研究生辅导员、漳州校区笃行园区工作组组长、学院团委书记、学院工会委员、思明校区石井园区工作组组长等。

如果问辅导员江娇的时间都去哪儿了?9年3000余天,她每一天都在惦记着自己的学生。时光荏苒,转眼间,江娇在辅导员的工作岗位上已经工作了近十年光阴。从最初“事务型”辅导员的角色,到“专业化”辅导员的定位,让她倍感身为“人生导师”的重任;每一次成长,都使她对于辅导员这项神圣的工作更加坚定不移,也更加骄傲自豪。工作以来,她始终坚持以全面服务学生“人格成长、专业成才、思想成熟”为核心,以思想政治教育和就业指导为抓手,围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学生健康的人格;通过大学生就业服务引导学生学业的成才;善用各种教育平台努力促进学生人生观世界观的成熟。并积极创新工作方法,调动一切可以利用的资源,探索学生工作新思路,创新学生工作内容,力求思政工作取得实效。全心付出 无私奉献 ――学生们的“好朋友”

9年来,江娇曾担任过45个班级2000余名学生的辅导员。她服务过本科生、研究生,有毕业生,也有新生。与成千上百次的学生谈心、走访宿舍、参加学生活动是她这些年来工作恒久不变的内容。她始终以满腔的热情投入工作,用爱坚守着这个神圣的岗位,用自己的实际行动诠释着“奉献”二字。

刚入职的她与学生同吃同住近四载,她的宿舍成了同学们最爱去的地方,因为在那里不仅可以在一米阳光下喝着下午茶畅谈人生,还可以品尝她亲手烹制的美味甜点。她的宿舍随时为学生敞开,无论是周末还是夜深人静的时候,只要有需要,那一盏明灯永远都为迷失方向的学生点亮归途。

与她形影不离的除了影子,还有24小时开机的手机。学生半夜突发病况,她第一时间赶往医院,即便是怀孕期间也绝不延迟,因为学生,她和厦门市第一医院急诊科的大夫都成了朋友;学生成绩落后,她与他们促膝长谈、帮助分析原因,一起找寻学习拔尖学生结对子;学生家庭困难,她利用一切资源四处寻求实习岗位为学生提供勤工助学机会,贫困生们从她那里学会了“感恩”和“回报”;学生情绪低落,她主动关心,不厌其烦地帮助疏导,竭尽全力化解心结所有的这些,学生家长都感动不已,多次来电来信表示感谢,而她只简单地说:“这是我应该做的。”的确,这就是一名辅导员义不容辞地责任和义务。既然选择了,就毫不动摇、义无反顾地走下去。专业培育 特色辅导――学生们的“好老师”

作为一线的就业指导工作人员,江娇负有高度的责任感,她一直认为要想保证开展职业指导工作的实效性,更好地为学生提供专业化职业化辅导,自身就必须得加强相关专业知识的学习。九年来,她利用一切机会为自己充电,强化理论学习和创新,提高自身的专业素养。2013年,江娇作为课题负责人主持了福建省高校辅导员专业委员会立项课题《大学生就业价值取向变化特点及引导研究》,将工作成果转换为工作经验。

近年来,就业形势的愈发严峻,大学生就业问题成为全社会关注的焦点。无疑给从事就业服务工作的辅导员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江娇凭借多年的就业工作经验,利用参加各类职业指导培训所学的知识,紧密结合社会就业形势,根据学生在不同时期的特点和任务,遵循学生成长和发展的规律,认真做好大学生全程就业指导。

自2005年江娇取得国家职业指导师资格认证后,她连续8年来坚持为学校及学院学生开设职业生涯规划和就业指导类选修课程。无论是她自己独立开设课程,或是参与学校就业指导课程团队的教学任务,她都竭尽所能对待每一次上课。她认为辅导员不仅是学生的思想领航者,同时也是能为学生指引未来的引路者,只有将二者合一,才能将辅导员的职责发挥到淋漓尽致,让学生心服口服。然而,繁忙的学生工作之余,因材施教、因人而异的精心备课是件极其辛苦的事情。为了保证课堂的教学质量,让学生从课程中真正地能意识到职业生涯规划的重要性并愿意为自己设定职业生涯规划目标,江娇总是通宵达旦、废寝忘食地查阅资料、制作课件。正是因为她的课程生动活泼、寓教于乐,学生都很喜欢上她的课。学生们在上完课后给她的邮件中写道:“那一段时间,职业生涯规划课程是我每一周最期待的事情,让我逐渐找到了属于自己的人生发展正能量。”、“通过这一学期的学习,我从刚开始的迷茫和不安中渐渐地走了出来。”看到这些,江娇欣慰地笑了,学生的认可是对她最大的鼓励。在学校教务系统中的课堂测评部分,她的课程获得了学生给予的99.5的高分,几近满分的评价也让她成为学生最信赖的职业导师之一。

在学校就业指导课程团队的培养和锻炼下,在第一课堂的长期教学摸索和实践中,江娇的教学水平逐渐得到提高。2011年她参加了福建省首届高校就业指导课程技能大赛和全国“安博”杯首届高校就业指导课程技能大赛,分别获得一等奖和三等奖。

第一课堂外,她还积极思考开展形式各异的就业指导活动,构建多方位、多层次的学生发展平台。力图借助学院职业发展中心平台,帮助学生获得职业生涯成功发展需求的职业素质和技能。为学生创造性地开设就业指导工作坊、自我认知工作坊等学生喜闻乐见、踊跃参与的活动。为了保证这一平台的质量,她和中心主任认真遴选,真诚邀请,通过无数次电话和无数封邮件的沟通,最终邀请了33位知名企业资深经理人担任学院“大学生职业生涯导师”,为同学们提供“一对一”、及“一对多”的专业化、个性化辅导,有效帮助学生解决职业生涯发展与规划等一系列问题,一位参与“一对一”辅导的学生感叹道:“做梦都不敢想象能和向往的企业经理面对面促膝长谈,让我觉得我离梦想更近了!”就是这样,江娇想尽一切办法,利用一切可利用资源为学生创造机会认识企业、了解职场,帮助学生追梦、筑梦、圆梦。与时俱进,引领航向――学生们的“好舵手”

2013年12月23日,2013年度易班“一路有梦?易起追梦”活动全国年度十佳的评选结果正式揭晓,江娇所带的2010级会计3班凭借优秀表现荣获易班“十佳网络班级”称号,这也是全国唯一一所来自沪外高校的班级。

自2012年12月开始试点建设厦门大学易班网络互动社区以来,江娇就积极相应教育部和学校号召,在所带年级中广泛开展易班推广建设活动。在把 “易班”打造成为学生工作网络思想政治教育新阵地的道路上,她进行了一系列地探索与实践。江娇利用易班信息平台,将同学们所关心的就业、学习及生活等各类重要讯息逐一不漏地发送到所带485名学生手机上,以确保所有学生能在第一时间收到第一手信息,真正地为学生提供高效便捷的服务。她还充分利用易班与同学们进行交流互动,在天气变化之时发小贴士、在出差离校时布置后续工作等让学生时时刻刻都能感受到关怀常在,温暖如春。她还通过易班平台提高学生对当下时事政治的敏锐性和洞察力,她安排学生定期把国内外大事晒到易班上,引导大家关注和讨论,思考总结,收获成长。

截止2013年7月,在厦门大学明星班级的前五名均是管理学院班级,其中所带的2010级班级占60%,囊括第一和第二名。尤其是2010级会计3班将班级特色与易班平台巧妙地融为一体,将学习与生活的点滴贯穿整个易班建设中,在短短几个月内迅速成为厦门大学EGPA排名第一的班级,并于2013年11月21日代表厦门大学参加了教育部思政司主办的“易班工作推进研讨会”,在会上分享了他们易班班级建设的经验与感悟:“‘分享’一直是我们班级建设易班的核心理念,我们从来不是盲目地、任务式灌水,而是借助班级专业特点,依托班委、团支部带动班级成员,分享资讯、分享爱、分享对生活的感悟,不断加强易班平台的粘性!”。

从事辅导员的工作马上就要10年了,从刚刚走出校园的青年毕业生,到一名富有经验、爱心和专业的辅导老师,江娇把人生最美好的时光献给了广大的学生。虽然忙与累还是家常便饭,但一想到她那么多可爱的学生、共同成长的朋友,让她倍感欣慰,更加尊重和热爱辅导员这份工作。

1. 2011年4月 获厦门大学“华为奖教金”;

2. 2011年9月 获厦门大学就业指导课程教学比赛二等奖;

3. 2011年10月 获福建省首届高校就业指导课程教学大赛一等奖;

4. 2011年12月 获全国“安博杯”首届高校就业指导课程教学大赛总决赛三等奖;

5. 2012年4月 获厦门大学“三月的风采”文艺演出“优秀奖”;

6. 2013年4月 获厦门大学“优秀共青团干部”;

7. 2013年11月 获厦门大学暑期社会实践“优秀带队教师”;

8. 2014年1月 获厦门大学“优秀辅导员”。

用信念铺桃李成才路,于实干见师德真风采

――青岛理工大学辅导员孙海涛事迹材料

孙海涛,男,汉族,中共党员,1974年8月出生,管理学硕士,副教授,硕士研究生导师,山东高校辅导员名师工作室主持人。1998年7月至今从事辅导员工作,担任辅导员15年9个月。2007年1月至今任青岛理工大学商院党总支副书记,负责学生教育、管理与服务工作。

1.2014年2月,获2013年全国高校辅导员优秀论文评选一等奖;

2.2013年8月,获批山东高校辅导员名师工作室;

3.2013年9月,获2013年山东高校辅导员工作论坛优秀论文二等奖;

4.2012年12月,被评为青岛高校安全稳定工作先进个人;

5.2012年7月,获山东软科学优秀成果奖二等奖;

6.2011年4月,被评为山东省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先进个人;

7.2009年11月,获2009年度山东高校学生教育管理工作优秀科研成果奖一等奖;

8.2006年9月,获首届山东高校辅导员工作论坛优秀论文二等奖;

9.2003年12月,被评为青岛市学生会工作优秀指导者;

10.1999年10月,被评为山东省大中专学生志愿者暑期“三下乡”活动优秀指导者。

如今已是他从事辅导员工作的第十六个年头。十六年来,他早起晚归,辛勤工作,为学生的发展撑起了一片蓝天,培育了一代又一代的商界精英。同时他也获得了一个又一个荣誉,获批了首批山东高校辅导员名师工作室――“孙海涛工作室”。然而他依然不骄不躁,兢兢业业,对学生工作没有丝毫的懈怠,同事们都称他为“工作狂”,然而他却认为这不是个贬义词,他说,做学生工作就要有吃苦精神,我们多吃点苦,多做点事,学生才能稳健成长于成才。这就是青岛理工大学商学院辅导员孙海涛,一个信念坚定,关爱学生,工作勤奋,勇于创新的辅导员。立德树人,用自己坚定的信念为学生照亮前行的道路。

在孙海涛看来,大学生作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其理想信念教育至关重要。正因为此,孙海涛将大学生理想信念教育作为了工作的首要任务。

理论研究永无止境,源于实践促教育探索工作结硕果

孙海涛认为,要实现“立德树人”的目标,就必须基于实践,积极开展对大学生理想信念教育的理论探索工作。孙海涛在工作中发现,大学生核心价值观的塑造受到了以微博为代表的网络碎片化、片面化的深刻影响,而传统媒体的影响却日益削弱。同时,当代大学生负面情绪越来越多,控制和管理情绪的能力也越来越差,于是,孙海涛就思考如何才能解决大学生核心价值观的培育和践行,以及大学生情绪管理等问题,带着这些困惑,他先后承担了省市级研究项目“在大学生中积极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研究”等5项,在《黑龙江高教研究》、《贵州社会科学》等期刊发表文章20多篇,荣获2013年全国高校辅导员优秀论文评选一等奖等多项科研奖励。通过研究,孙海涛在大学生理想信念教育、核心价值观培育等方面形成了独到见解,并融入到了课堂上和学生活动中,取得了显著的效果。2013年,获批“山东高校辅导员名师工作室――孙海涛工作室”,将大学生党建和理想信念教育作为了主要研究与实践方向。作为“山东高校辅导员名师工作室”主持人,十分关注年轻辅导员的成长,将大批年轻辅导员带入“孙海涛工作室”共同成长,涌现出了以“山东高校骨干辅导员”贺治成为代表的大批优秀辅导员。

办公地点无处不在,潜移默化助学生养成正确的价值观

孙海涛力求把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融入形式多样、学生易于接受的各种活动中,主张在生活中贴近学生,在活动中赢得学生。为此,他经常深入到宿舍、教室、食堂、运动场等学生活动场所;和学生一起参加晚会组织、各类比赛,并注重在这个过程中穿插进行思想教育和人生引导,通过与学生谈心、聊天的形式对学生进行法制纪律教育、文明习惯教育、诚信教育,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这个方法摒弃了以说教为主的教育模式,把办公地点“发展”得无处不在,让高尚的思想教育和先进的科学思维在如影随形的相伴中悄悄生根,逐渐内化成大学生自觉的思想和行为。正如寒假期间去云南省昭通市两碗乡可口可乐希望小学支教的电商121班迟俊媛同学所言:“一次偶然的机会受到孙老师的教导和鼓励,让我突然间就有了一个想法――我要找机会去深山里看看,看看那些孩子们,感受一下他们的生活,这会让我的人生更充实,更有意义。”在他的教育下,他的学生中涌现出了一大批理想信念坚定、自身素质过硬的大学生。他们中有的毕业后去了西部支援西部建设,有的参加三支一扶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在校生也不甘落后,他们有的在青岛国际啤酒节担任志愿者负责人,有的利用周末去养老院担任义工,积极体验各种有意义的社会实践,为自己的人生画上更瑰丽的色彩。

全心全意坚定信念,身体力行为学生吹散思想的雾霾

孙海涛积极关注学生的思想动态,对每一个学生的具体情况都了如指掌,总是能及时地做好学生的思想工作。当学生遇见思想上的困惑时,他总是能第一时间用自己坚定的信念感染学生,为学生吹散思想上的雾霾。曾被评为新疆维吾尔自治区优秀共产党员、优秀志愿者的孙同学对此深有感触。孙同学在参加大学生志愿服务西部计划前曾有过困惑和退却。这个时候是孙海涛老师找她谈心,给了她实现自己理想的勇气。孙海涛告诉孙同学,干工作不能畏首畏尾,收入低、朋友少、气候不适应这些困难都是暂时的,要实现理想,就必须要以党员的觉悟讲奉献、讲拼搏,只有信念坚定,就一定会克服困难,实现理想。孙同学带着孙海涛老师的嘱托踏上了西去的火车,并在2014年参加了新疆“访民情、惠民生、聚民心”20万名干部下基层活动。她说,是孙海涛老师的话给了她去西部的勇气,她将带着孙海涛老师的嘱托继续前行。

重视细节,用自己真挚的爱关怀学生的心灵

很少有人能够准确叫出全年级所有学生的名字,清楚知道每一名学生的床位,时隔数年,学校几经变化,可是孙海涛还是能够迅速地找到当年学生住过的宿舍,这让学校很多辅导员都感到惊讶同时也感到汗颜。

一个理念,两个服务,三手出击

近16年的辅导员工作经验让孙海涛同志深刻感受到,要做好辅导员工作,必须做到与时俱进,开拓创新――认真研究新形势下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新情况新问题,从中寻找其规律和特点,积极开辟新途径,探索新办法。基于以上认识,孙海涛在平时的工作与学习总结中,不断地思索创新,形成了自己独特的工作理念和工作思路。概括起来就是“一个理念,两个服务,三手出击”。“一个理念”即“以学生为本”的理念;“两个服务”是一方面认真努力贯彻落实党的教育方针,为“育人”目标服务,另一方面就是致力于服务学生的成长和成才;“三手出击”就是在具体工作中,重点抓好学风建设、抓好学生个性化发展、抓好特殊学生工作三个方面做好工作。在工作中不断摸索与创新,梳理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内容与流程,构建了学生教育管理新体系。他为每位学生建立了囊括个人信息、家庭信息的电子档案和成绩分析系统,从而及时准确地了解学生信息,建立与学生、家长之间的联系;对学院的每位学生学习成绩进行分析,找出学生学习中症结所在,进行客观剖析,总结归纳提出自己的建议。他一直注重学风建设,制定了“商学院学生目标管理体系”,以此为依托开展了“点燃导航灯,觅寻大学路――成长论坛”系列活动,强化目标管理,激发学习源动力。他的QQ、博客、微信等更成为学生所热爱的“心灵驿站”,学生的很多问题都可以在那里得到倾述与解决。

关注“三困学生”,帮助“三困”学生成长

他一直把关心“三困学生”的学习与生活作为工作的重点,通过建立“三困学生激励制度”、“一对一帮扶制度”、“三困学生目标责任制”、“三困学生就业划勾制度”等,鼓励经济困难学生自强不息,刻苦学习;督促学业有困难的学生端正学习态度,提高学习成绩;全力推进“三困学生”就业工作,连续三年实现“三困学生”就业率100%;加强对学生的心理疏导工作,打开学生心理心结,形成积极健康的心理状态,让一个个“三困学生”超越了自我,实现了自己的理想。2010届毕业生王同学,家境贫困,性格孤僻,自尊心强。一入校,经过对他日常学习、生活的观察,孙海涛及时掌握王涛各方面的情况。冬来暑往,年尽一年,从衣食生活等细节的关爱到经济的资助,再到定期谈心鼓励他与同学交往、自强不息,王涛变得开朗、自信。毕业之际,他毅然放弃在城市的工作,报名投身志愿服务西部,到祖国最需要、最艰苦地方去,扎根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克孜勒苏柯尔克孜自治州,回报师恩、感恩祖国。他说:“是孙老师四年来如同兄长般无微不至的关爱和鼓励,让我学会坚强、自信和默默地奉献。”

青年学生逐梦圆梦的良师益友

――江西师范大学辅导员应露晨事迹

应露晨,男,汉族,1977年5月出生,中共党员,思想政治教育方向研究生毕业,现任江西师范大学财政金融学院2013级财务管理、会计班辅导员、团委书记、江西省共青团和青年工作理论研究会会员。该同志自2003年9月工作以来,先后担任了03级3个专科班、05级6个本科班,09级6个本科班,13级4个本科班共计1241名学生的辅导员。并承担着目前全院1400余名学生的成长成才服务工作。

11年如一日,他扎根在辅导员工作的一线,坚定信念,乐于奉献、心系学生,在平凡的岗位上全心全意为学生服务,深受学生喜爱和尊重,被广大学生视为自己成长过程中的良师益友。

11年如一日,他坚守在学生工作的最基层,他用勤奋的工作作风,饱满的工作激情,带动影响他身边的辅导员,为建立稳定的高校辅导员队伍作出了积极贡献。

11年来,他总结和摸索出自己行之有效的“八个一”辅导员工作法,即:一周下寝一次,一周听课一次,一周给学生发励志短信(飞信)一次,一周与学生谈心一次,一个月开主题班会一次,一个月走访家庭一次,一个学期给学生写一封勉励信,一年给学生家长写一封信。

德育为先,做青年学生思想进步的引路人

应露晨同志牢记辅导员工作定位,把德育放在工作的首位,把理想信念教育、爱国主义教育、振兴民族教育从新生入学教育贯穿至毕业离校教育整个大学始终,引导青年学生把个人价值与社会价值紧密结合在一起,把个人前途和国家命运紧密联系在一起,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培养青年学生历史使命感和社会责任感。他经常利用主题班会、座谈会、微博微信等多种途径和开展各类形式多样的活动对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他坚持疏导结合、情理并重,长期与学生保持思想感情沟通,及时准确了解和把握学生的思想动态。他把学生培养成了爱党、爱国,爱人民、爱社会主义的良好品德。班级同学积极向党组织靠拢,写入党申请书的学生达到90%以上;班级同学积极参与各项志愿者公益活动,注册青年志愿者学生达到85%以上。08年寒假,该同志所带的05级金融(1)班廖先禄同学(预备党员)听到家乡组建抗冻救灾突击队的消息后,主动找到镇人武部要求参加抢险救灾,他在重灾区老营盘村,始终冲在前面,不叫苦,不叫累,充分展现了当代大学生的精神风貌,得到了当地政府和村民的高度赞扬和充分认可,给江西师范大学来了表扬信。

服务为基,做青年学生健康成长的贴心人

“辅导员就是为同学们服务的”,这是应露晨同志经常挂在嘴边的一句话,在实际工作中,他把“让学生上得了学,让学生成得了才,让学生就得了业”作为行动指南。急学生之所急,想学生之所想,真正为学生尤其是困难学生办实事、解难事。为了更好地了解同学们的思想、学习、生活等各方面的动态及困难,更好地服务同学们健康成长,他把办公室设在女生宿舍、把休息室设在男生宿舍,坚持3年与学生同寝、同吃、同运动......真正做到与学生思想交流、情感沟通零距离。对于家庭经济困难的学生,他更是给予了更多的关心和帮助,总是尽最大努力帮助他们解决困难,他经常主动打电话嘘寒问暖,当学生没有生活费或者回家路费,他总是自己掏钱先给给予资助;有学生病了,不管天气如何,不管有多晚,他都及时学生送往医院就医,第一个把学校和学院的温暖送到学生身边;针对心理有问题的同学,他始终给予高度关注和力所能及的帮助。每次新生入学后的心理健康普查后,就详细地建立了心理状况异常学生的心理档案并进行跟踪。他所带的09级班上有位女生范某,因家里困难,性格孤僻,再加上难以适应大学的学习生活而造成了较严重的心理问题,一度有退学甚至轻生的想法,应露晨同志在其寝室看护了整个通宵,并对其耐心细致的思想开导和心理辅导。他所带的班级的学生只要有困难、有困惑、有问题首先就想到自己的辅导员,他们愿意与辅导员交心谈心、谈理想、谈未来在同学们心目中,他就是自己的家长、兄长和朋友。

育人为本,做青年学生全面发展的守护人

教育的根本就是育人,应露晨同志把育人作为辅导员工作的他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他以大学生实践创新能力培养为核心,以引领大学生积极参与实践和课外学术科技竞赛为载体,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成长成才。在他手上,创建了关爱孤寡老人、关爱农村留守儿童、关爱自闭症儿童、爱心义务支教等4个志愿者服务基地,10多年来,组织了3000余名志愿者利用寒暑假、周末定期赴基地开展丰富多彩的志愿者服务;他指导组织学生参加全国 “进出口银行杯”社会实践调研活动、“建设银行杯”大学生创业竞赛、“工商银行杯”大学生金融进社区宣传调研活动、国务院“中国民生”课题调研活动等各项金融教育实践活动及“挑战杯”课外科技竞赛活动,2013年,他指导的《信用共同体“贷”动小微企业创富梦――江西省探索小微企业走出融资困境的调查报告》荣获2013年第十三届“挑战杯”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全国特等奖,刷新了江西省参赛历史记录。他所带的学生综合素质明显得到了提高,实践能力,创新能力,提升就业的竞争力和服务社会的水平明显得到了提升。他带领的班级中,平均就业率达到了92.4%,他的学生已经工作在祖国各地并正在成为各行各业的领军人物。

行动为范,做青年学生奋发成才的带头人

育人先育己。作为大学生成长成才的指导者,他深知责任重大,使命光荣,因此,应露晨同志一直不忘加强自身的学习,他把学习作为一种精神追求,一种生活方式,努力提高自身的政治素养和道德修养,努力掌握做好辅导员工作、履行岗位职责必备的各种知识。为了进一步提升理论修养和理论水平,2007年9月他攻读了思想政治教育专业研究生并顺利拿下法学硕士学位。为了更好地对学生就业提供辅导和帮助,2009年5月参加省国家职业指导师二级培训并获资格证书。在认真做好工作的同时,该同志积极参与科研,近年来,该同志发表论文12篇,主持(参与)课题8项,参与论著1项。他始终把辅导员的形象视为工作的生命,在他身上,充分体现了一位高校德育工作勤勤恳恳、兢兢业业、任劳任怨的奉献精神,“对说过的话负责,用行动来说话”这是他在工作中对自己的要求。在实际工作中,他深知言传身教的作用,平时要求学生做到的,自己先做到。在开会时,要求学生不能迟到,他自己每次都提前到会场;要求学生参加的公益活动他会和大家一起参加有时面对一个问题,一天要回答同学十几遍,他总是能耐心细致地予以解答,他带毕业班及新生班级时,每天要接几十个电话,几乎得到了“手机综合症”,但是即使再累的时候,心情再不好的时候,面对学生,他也能保持一种好的心境和态度,不把任何个人情绪带入到工作中。他经常教育学生们要有责任心,要有始有终,爱岗敬业,不怕困难,不畏艰辛,他的这种艰苦奋斗的优良作风和敬业精神,对待工作高度认真负责的态度,深深地感染和影响着他身边的每一位同学。

这就是应露晨,一位充满关爱心、责任心、事业心的辅导员。一位充满正气、锐气、朝气的辅导员。

1、2013年指导学生参加第十三届“挑战杯”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获全国特等奖;

2、2013年指导学生参加“中国进出口银行杯”大学生暑期社会实践获 二等奖;

3、2013年指导学生参加第十三届“挑战杯”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获全省二等奖;

4、2013年撰写《中国梦对高等教育发展提出的新要求研究》论文,获江西省共青团和青年工作理论研究会优秀论文奖;

5、2013年获江西师范大学“大学生挑战杯竞赛优秀导师”荣誉称号;

6、2012年获“中国工商银行杯”大学生暑期社会实践活动指导老师荣誉称号;

7、2012年指导学生参加“中国工商银行杯”大学生暑期社会实践活动获一等奖;

8、2012年度荣江西师范大学“优秀辅导员”荣誉称号;

9、2010年度荣获了江西省第四届普通高校多媒体教学课件比赛三等奖;

10、2009年度荣获了“江西省优秀共青团干部”荣誉称号;

11、2009年度荣获“江西省优秀辅导员”荣誉称号;

12、2009年度荣获了江西省“继续解放思想,推动科学发展―新时期团干部标准大讨论”活动优秀心得体会文章;

13、2009年获江西师范大学“优秀辅导员”荣誉称号;

14、2008年获江西师范大学“学生最喜爱辅导员”称号;

15、2007年获江西师范大学“优秀辅导员”荣誉称号;

16、2007年获江西师范大学“卫生安全专项工作”先进个人荣誉称号;

17、2007年获江西师范大学“暑期社会实践”优秀指导老师荣誉称号;

18、2006年获江西师范大学“三育人”先进工作者称号;

19、2006年获江西师范大学“增强团员意识主题教育活动”先进个人称号;

20、2006年获江西师范大学“迎评促建”先进个人称号;

21、2006年获江西师范大学“优秀共产党员”荣誉称号;

22、2005年度荣获了江西省大中专学生志愿者暑期“三下乡”社会实践先进个人荣誉称号;

23、2005年获江西师范大学“工会工作积极分子”荣誉称号;

24、2003年获江西师范大学“学生工作贡献奖”荣誉称号。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罗建峰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辅导员罗建峰事迹材料

罗建峰,男,汉族,1974年9月出生,中共党员,硕士研究生学历,在读博士。1993年至1997年在原西北农业大学资源与环境科学系农业环境保护专业就读。1997年7月毕业,因热爱学生工作而留校,先后担任资源环境学院辅导员、办公室党务秘书、党政综合办公室主任、副院长等职。2007年8月-2010年8月,作为中央国家机关第五批援藏干部赴西藏开展了为期三年的援藏工作,担任西藏农牧学院资源与环境学院副院长。不论在何时何地何种岗位,他永远心系学生,被学生尊称为“罗大哥”。2010年6月,重回他热爱的学生工作岗位,担任西北农林科技大学人文学院党委副书记至今。

从雪域高原重回学工战线

2010年6月,罗建峰结束了三年的援藏工作回到母校,不顾身体的不适,迅速接受组织安排,重返他喜爱的学生工作岗位,开始担任人文学院党委副书记。他很快调整工作状态,倾注全部热情投入新环境。面对千头万绪的工作,他在三个方面重点着力,使学院的学生工作迅速有声有色起来。

虽然曾经有过四年的辅导员经历,但他深知当下大学生在思想、精神、心理等各个层面都发生了巨大变化,只有充分了解学生所思所想所需,才能有效地为学生提供服务和帮助,引导学生健康成长。他用了三个月的时间当起了“学生”,学生课堂、寝室、餐厅,经常见到他的身影。他还利用各种机会召集辅导员、班主任、学生开展座谈,让大家畅所欲言,为今后的工作提建议、出点子。几个月下来,他对学生和学院学生工作的现状有了深入的了解,基于此,他开始在学生工作理念和方法上进行大胆探索,提出了“以学生为本,以服务为主”的学院学生工作整体理念。他相信育人是教学相长的过程,教师和学生都是德育工作的主体,只有学生自我管理、自我服务的意识得到充分发挥,教师参与学生工作的热情得到大力支持,才能形成全员育人的良好氛围。学生工作队伍就是要为广大师生搭建平台,提供服务,并在此过程中担当组织者和协调者的角色,让每一个学生的个性和才能得到尊重和发扬,在大学的舞台上尽情展现、厚积薄发。在这一理念的指导下,学院学生工作在当年便得到了重点突破。他四处奔波,短短的时间内先后赴西安、江苏、广州、浙江、山东等地开拓就业市场,延揽招聘单位、开辟就业实习基地,先后派出30余名同学暑期赴东部发达地区顶岗实习,为周围的同学进行朋辈互助、传递资讯提供帮助。邀请知名企业人力资源主管进校开展模拟招聘和就业指导,开拓了学生的视野,令人耳目一新。在他的努力下,当年学院学生就业率达到96%,就业质量也有了全面提升,改变了过去人文社科类学生就业率低、就业质量不高的状况,而且这种稳步提升的态势一直保持至今。

生命之爱当成肩上的责任,才能使人生变得更加充实和精彩。 2011年4月,罗建峰由于工作过于劳累加上富氧带来的负面效应,引起肺部小动脉破裂,咳血不止,经过几天的治疗,血刚止住他又投入了工作。当有人劝他多休息几天时,他总是说:“现在正是学生就业关键期,孩子们都很不容易,这个时候,更需要我们的关心。”

“从八百里秦川到雪域高原,援藏三年只是人生中的一瞬,但西藏却是我生命中的永恒,援藏三年此生无怨无悔。”雪域高原的三年,让他沉淀了生命厚重的大爱。他常说,工作就是使命,教育工作更是关乎一个人、一个家庭、一个国家命运的大事,不能有半点懈怠。

他一直用行动践行着对学生的责任和爱。2011年9月,在家家户户喜庆团圆的中秋节下午,有同学反映两名学生在湖北襄阳找工作时被骗误入传销。得知消息后,罗建峰顾不上与妻子、儿子道别,连夜带领辅导员赶赴襄阳。由于是假日,相关部门都在放假。他知道,时间就是一切,必须争分夺秒地从传销组织手中把两名学生解救出来,否则,可能给学生和家庭造成巨大的损失。接下来的时间里,他一方面与传销人员通过电话斗智斗勇,一方面动用包括援藏战友在内的一切私人关系,确保两名学生人身财产安全。在与传销组织周旋一周无果后,周围人开始绝望,建议他放弃继续解救,交由警方公事公办。但罗建峰没有放弃。他想到,如果放弃,两个贫困家庭由此可能跌入万丈深渊。在小雨淅沥的襄阳街头,最终经过两天两夜的蹲守,终于成功定位,协助警方救回了两名学生。2011年11月,学院一位来自农村的同学患肺结核住院。本来贫困的家庭因孩子巨额的医药费更加雪上加霜。罗建峰得知消息后,第一时间到医院亲自探望学生并送去慰问金,在全院师生中发起募捐倡议,最终解决了学生和家长的后顾之忧。2012年,他得知一名学生沉迷网络,多门功课不及格后,多次找学生谈心,晓之以理,动之以情,反复与家长沟通,邀请代课老师单独辅导。最终这名同学戒掉了网瘾,顺利毕业并找到了理想的工作。当家长不远千里前来道谢时,他笑着说,学生最终脱胎换骨,成为对社会有用的人,就是对我们辅导员最大的褒奖!

类似的事情还有很多很多,也因此,他赢得了学生和家长的尊重。大家总觉得罗老师是大哥、是主心骨,有了困难找他,一定有解决的办法。而他永远把工作当过日子来做,一如既往地平易近人、润物无声,在学生面前永远没有架子、没有官腔,把学生的事当作自己的事去关心、去经营。

在他的“以学生为本,以服务为主”理念的指导下,学生的主体意识得到激发,自发地参与学院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根据人文社科专业学生思想活跃的特点,由辅导员倡议,学生自发组织的“课前三分钟”活动,每节课前学生自愿报名上台演讲,传播爱国热情,纵论时事政治,分享学习心得,有效地提高了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和专业学习热情,作为实践教育的有效途径得到学校的推广。

他还创新了学生活动的组织模式,以项目化运作方式整合校园文化活动、培育学生骨干团体,将思政教育的效果最大化,变填鸭式的思政教育模式为学生主动提高自我的自觉行为。他策划实施了“领导力学院”、“预备党员明德计划”、“博士讲坛”、“读书会”等多个项目,其共同点是鼓励学生积极利用学院搭建的平台,着力提高决策能力、感召能力、团队协作能力、沟通能力、演讲能力、执行能力以及社会责任感等综合素质,成为未来国家和社会有用的人才。

在学生日常管理中,他也充分尊重和信任学生的自我管理、自我服务能力。在学生党员发展、贫困生认定、各种大额奖助学金评定及优秀评选方面,他提出“将权力下放到团支部、党支部和学生班级”,把学生的民主评议结果作为各种推优和评选的首要参考依据,在程序公正、公开、透明的情况下,主管学生工作的领导、辅导员都没有私定的权利,只有引导和监督的权力。改革后,学院的各项推优及评定工作从来没有出现重大问题。

2012年12月,为了提高学院人文社科类学生的就业质量,他联合西安6所部属高校相关院系,以资源共享、政策共用、市场共建、信息互通、工作互促、交流互动为宗旨,发起成立了“在陕部属高校人文社科类就业联盟”。联盟成立后,在校园招聘、就业市场开拓、实习基地建设等方面取得重大突破,极大地方便了兄弟院校师生之间的交流与合作,降低了学生的求职成本,得到广大师生的好评。

一流的工作离不开一流的团队。罗建峰在辅导员团队建设上也倾注了大量的心血。他定期组织辅导员召开务虚会,着力让团队成员之间交流和分享工作理念和方法。注重发挥个人特长,形成团队优势,关心每一名辅导员的成长成才和个人困难,给与最大的关心和支持,让辅导员从繁杂的日常事务中解脱出来,保持愉快的工作心态,敢于创新、善于创新、乐于创新。他的团队中,有一名辅导员因出色的工作,获2011年辅导员年度人物提名奖。

师生满意是工作的最大动力

担任人文学院党委副书记的罗建峰,除了分管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及日常管理,还负责学院工会、党校、保密、宣传以及培训服务和安全保卫等工作。虽然日常事务繁杂,但是,他的工作重心始终围绕服务广大师生,特别是学生的成长成才展开。他说,师生满意是学生工作者最大的动力,也是工作成效的最终评判标准。

担任学院党委副书记以来,学院在学生工作方面所做的创新和探索得到广大师生的充分肯定和赞誉,学院先后多次获得学校学生工作创新奖、就业指导先进集体、五四红旗团工委等荣誉。学生面上稳定,没有发生重大安全事故。学生专业素养、精神风貌、理想信念等综合素质显著提高,学生学风浓厚,思想活跃,不断利用学院的平台完善自我,奉献社会;毕业生就业率连年保持在90%以上,就业质量显著提升,而且学生扎根基层、服务三农的意愿也在逐年提高。

因出色的工作表现,罗建峰多次受到学校和教育部的表彰。但是,他在荣誉面前始终保持着谦虚谨慎的心态和开拓创新的工作作风。他说,为师生服务无止境,辅导员只有将工作做在广大师生心里,才能问心无愧,不负重任!

近三年所获校级以上奖励:

2011年荣获教育部“对口支援西部高校工作10周年突出贡献个人”;

2011年西北农林科技大学“校级先进工作者”;

2011年西北农林科技大学\"校级优秀共产党员\"。

“服务学生是一种福气,也是一种幸福”

――兰州大学辅导员张玉珍事迹材料

张玉珍,男,汉族,1979年7月出生,中共党员,研究生学历,现任兰州大学法学院团委书记。自2003年参加辅导员工作以来,张玉珍先后担任法学院2003级、2004级、2008级、2012级、2013级法学班共计503名学生的辅导员,并承担着目前全院1300余名学生的成长成才服务工作。

在他心目中,每一个学生都是他的弟弟妹妹,见到他们就像见到自己的亲人一样,感到无比亲切。

在学生心目中,他像慈父,又是兄长,是大学四年中见面最多、关系最近的老师,是他们的生活导师。

他就是兰州大学法学院学生辅导员――张玉珍老师。辅导员这个工作,从2003年本科毕业至今,他已经整整干了10年。在他看来,“服务学生是一种福气,也是一种幸福”。

工作中,他心系学生,甘为人梯,关怀的身影出现在每一个需要帮助的学生身边,身兼数职(团委书记、班主任、党支部书记、学生秘书等),尽心尽力维护着学生的切身利益;他恪尽职守、创新服务,凝练了一条适合当代大学生成长成才的工作思路;他不断学习、完善自我,坚持与时俱进,不骄不躁,全心全意地践行辅导员的神圣使命。

十年一日,关爱学生事无巨细

“学生的事无小事。”本着对学生的高度责任心,张玉珍在日常学生工作中给自己定下了“五个必须”:必须及时看望每一个生病住院的学生;必须亲自了解每一个家庭困难学生的情况;必须约谈每一个犯错误的学生;必须接听每一个学生的电话;必须回复每一条学生的短信。这“五个必须”极大地拉近了他跟学生之间的距离。“在解决完学生问题,学生带着感恩的心满意而归时,才真正体会到自己的价值”,张玉珍说。

“家长把孩子交给了我,在学校,我就是学生的‘家长’。怎样才能扮演好‘家长’的角色?那就是爱自己的学生。只有爱,才能让学生从心底里认可你、信任你、依赖你。”张玉珍是这样说的,也是这样做的。爱是教育的基础。在日常工作中,他坚守岗位,通过查课、查寝室、讲解规章制度等督促学生学习;鼓励学生担任学生干部、积极参加集体活动,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利用各种机会讲解安全警示案例,增强学生的安全意识;坚持每月深入一次学生宿舍、召开一次班会,做好集体教育;坚持与每个学生谈心,全面了解学生情况,做到不让一个学生掉队;重点关注经济困难、网络成瘾、心理障碍、少数民族等学生群体,帮助他们克服困难;经常利用学生常用的“新媒体”,了解学生的思想动态,有针对性地开展工作。

2008年9月,兰州大学法学院迎来了两名“特殊”的新同学――她们就是“5?12”地震灾区的一对小姐妹。报名当天,张玉珍第一时间找她们了解情况。当得知她们姐妹同年考上大学,家里经济条件特别不好时,他不仅为姐妹二人详细讲解国家、社会和学校的各项资助政策,鼓励她们不要为困难压倒,而且在日常生活中,给予她们更多的关心和帮助。2010年,姐妹俩其中一人的文章《我和命运有个约定》获得第三届“助学政策,助我成才”系列报道暨征文活动优秀征文特别奖。而就在组委会通知她们到湖北领奖时,不幸降落在她们头上,其父在老家因意外不幸去世,其母因此精神恍惚,家庭瞬间失去了顶梁柱。在得到消息的第一时间,张玉珍一面安慰她们坚强面对,告诉她们“老师永远是你们的坚强后盾”,一面积极向学院、学校反映情况,努力争取可以争取的一切困难补助、减免学费、社会资助等以减轻学生的经济负担。期间,他还每周抽空找这对姐妹谈心,鼓励他们自强自立,勇敢面对生活,并亲自给其母亲打电话汇报孩子们的情况让她放心,劝导她尽早从失去亲人的阴影中摆脱出来。半年后,何家姐妹已能正常面对生活,学习也取得了骄人的成绩,均获得励志奖学金和学校奖学金等荣誉多项。大学毕业时,姐妹中的一人被保送至山东大学攻读硕士研究生,现已签约中国人民银行,其妹报送本校攻读硕士研究生。2012年,姐姐被评为“中国大学生自强之星”。当问及这些时,张玉珍说:“我只是把她们当成了自己的亲人,做自己应该做的事情。她们不仅是学生身边的榜样,也是自己工作的动力。”

十年的辅导员生涯,张玉珍常驻离市区近50公里的榆中校区。学生上课时他处理日常工作、思考工作得失;学生下课后他便深入以谈心、走访、参与校园文化活动、指导社会实践和创新创业项目等方式走近学生、了解学生。他留给自己和家人的周末、节假日少之又少,正如他爱人所说:“平常见他最多的不是我跟孩子,而是他的学生”。

创新服务,构建多维度工作体系

“辅导员的工作表面上看纷繁复杂,没有头绪,可是只要能掌握其中的规律,工作便能有声有色地开展”。十年的辅导员工作中,张玉珍不断吸取经验,紧紧把握大学生阶段性发展的规律,坚持“服务学生、创新发展”的理念,将思想政治工作与校园文化相结合、学校教育与家长教育相结合、学科特色与社会服务相结合,全心全意服务于学生的成长成才。

新生入学的第一年,张玉珍通过开展规章制度教育、新老生交流会等新生适应性教育活动,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到了二、三年级,他通过指导社会实践,开展科研项目培育、就业技能提升等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学习观、成才观;对于毕业班,他以就业指导为中心,培养学生正确的择业观。

在工作过程中,张玉珍坚持“在服务中管理,在管理中服务”的原则,工作由原来的以事为中心发展到以人为中心、由对学生“纪律”的研究发展到对学生“行为”的研究、由监督学生发展到启发引导学生、由“包办式”管理发展到“参与式”管理。他积极组织完善学院综合测评办法等规章制度、认真指导开展普法宣传、模拟法庭等独具特色的校园文化活动,充分调动学生的主动性、创造性;他以重大节日和重要时间点为契机,举办主题活动,开展理想信念教育。

张玉珍坚持谈心制度和家校联系制度,常抓学生入校和毕业两个关头。新生入校时,他为新生和家长发放“爱心联系卡”,卡上写明与学生工作相关的学院老师的联系电话、电子邮件、通讯地址等,邮寄“给家长的一封信”,架起学校和家长、学生沟通的桥梁;在学生毕业离校之际,他为每一个毕业生发送祝福短信,表达自己和学院、学校对学生美好前程的祝愿。张玉珍还发挥学科优势,参与成立甘肃省法律援助中心兰州大学工作站,为学校师生、周边群众提供法律援助服务,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在具体工作中,张玉珍努力为学生的发展创造一个公正、公开、公平的环境,他坚持原则,不因任何原因而有所偏向。

与时俱进,自我提升带动润物无声

思想是行动的先导,理论是实践的指南。在做好辅导员工作的同时,张玉珍坚持对自身高标准、严要求。为了进一步加强自己的政治理论水平和工作科学化水平,他积极认真学习、总结经验,先后参加了甘肃省毒品预防教育辅导员培训班、团中央举办的“2011年全国优秀共青团干部和全国五四红旗团委负责同志工作研讨活动”、第29期全国高校辅导员骨干培训班暨西部地区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培训班,参加GCDF(全球职业规划师)和 BCC(生涯教练)培训获得认证证书。张玉珍还一直承担本院和其他学院的《大学生职业生涯发展与规划》课的教学工作,授业解惑,指导学生做好规划。

张玉珍注意结合党的先进教育理论,研究工作中的新情况、新问题,坚持不断提高自己的理论水平和研究能力,并将最新的科学理论运用到实际工作中,提高自己的工作水平,努力做到“理论不过时,行动不落伍”,有4篇调研报告获得省级、校级荣誉,其中《时尚文化对青年政治思想教育影响研究――以兰州大学为考察对象》荣获2008年度甘肃省共青团工作调研奖优秀奖,《高校学生社团换届制度的调研报告 ――以参与绿色营的高校社团为例》荣获2010年度兰州大学共青团工作调研奖二等奖,《关于西部计划志愿者生活、工作现状的调研报告》荣获2009年度兰州大学共青团工作调研奖一等奖,《象牙塔里的爱情――关于兰州大学大学生恋爱观与金钱观的描述性调查报告》荣获2006年度兰州大学共青团工作调研奖三等奖。他发表了《学生社团建设之我见》(《兰州大学学报》,2006年第34卷)、《浅析高校学生申诉处理中的几项制度》(《发展》,2007年第11期)和《试论高校内涵式校园文化的培育》(兰州大学2013年思想政治工作理论研讨会论文集)等3篇具有代表性的大学生思政工作论文。

“辅导员是学生最直接的良师益友。辅导员工作的价值能否实现,就看学生的认可程度如何。辅导员工作是辛苦的,但如果我的工作让每一个学生拥有了更加美好的青春,何苦之有?我庆幸自己是一名辅导员,能够陪伴学生度过人生最珍贵的4年时光。”这就是张玉珍对辅导员工作的诠释。

辅导员工作十年多来,张玉珍和其所在组织、所带的学生均取得了可喜成绩。2011年,法学院团委先后被评为“甘肃五四红旗团委标兵”和“全国五四红旗团委”称号;其本人两次当选为甘肃省第十一次、十二次团代会代表。他所带的学生中,十年中涌现出了4名全国学联副主席、甘肃省学联主席、兰州大学学生会主席;涌现出了2名甘肃省“挑战杯”特等奖、全国“挑战杯”三等奖获得者、1名“全国三好学生”、1名“全国优秀共青团员”。2011年5月30日和2012年3月15日出版的《兰州大学报》分别以《张玉珍:用心做事、用情育人的辅导员》和《雷锋,就在我们身边――兰州大学传承“雷锋精神”群像》(部分)为主题报道了张玉珍在工作中的一些具体做法,肯定了他的工作成绩。

张玉珍曾获甘肃省“优秀共青团干部”、“甘肃省大学生抵制毒品爱心传递行动”先进工作者、甘肃省大中专学生志愿者暑期“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优秀指导教师、甘肃省大中专学生志愿者暑期“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先进个人、兰州大学“优秀共产党员”、兰州大学“优秀学生思想政治工作者”、兰州大学“辅导员标兵”等个人荣誉称号。

“杰”尽所能,用心陪伴

――云南大学辅导员赵杰事迹材料

赵杰,女,汉族,中共党员,1977年10月出生,2008年10月起在云南大学软件学院从事辅导员工作,先后担任学院2008级、2010级本科生共计598名学生的辅导员。并承担着全院学生的心理咨询、团体心理辅导等服务工作;指导多项学生科技创新项目;任《形势与政策》、《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等课程的主讲教师。

2012年12月,获云南大学 2010――2012学年 优秀辅导员。

2013年4月,获云南大学第二届辅导员职业能力竞赛 一等奖。

2013年4月,获云南省高校辅导员职业能力竞赛 优秀奖。

2013年10月,主持大学生心理成长帮扶课题项目 获2013年云南省高校辅导员工作精品项目。

2013年12月,获云南大学 2011――2013年 优秀班主任。

赵杰由一名管理干部成长为一名辅导员,五年多来,陪伴近600名同学,一起成长,一起感受快乐、孤独、迷茫和坚强;看到同学们一个个地从青涩到成熟、从懵懂无知到学富五车、从踌躇满志到满怀激情“痛并快乐着”这正是精彩人生的真谛!

爱是辅导员工作的润滑剂,也是辅导员工作的主旋律,能借助师生间的情感交流来传递爱心。2011年10月一名患严重精神疾病的女生在去教室的路上突然发病,精神崩溃,躺在地上大哭大闹,作为辅导员赵杰第一时间赶到现场,却从未碰见过这种状况,也没有任何处理经验,她很迷茫、很忐忑,甚至惶恐和害怕。然而,她没有退缩和逃避,她爱学生,爱辅导员这个神圣的职业!她主动抱起这名女生,无畏拳脚对自己的伤害,用温暖的拥抱和慈爱的抚摸平复着女生焦躁的情绪,十分钟、二十分钟......时间在慢慢流逝,而女生撕心裂肺的痛哭也变成轻声低语的啼哭,她主动将这名女生接到了自己的寝室,和她同吃、同住,二十四小时不间断地守护在她的身边,与她谈心、陪她散步,并帮她联系精神科医生,同家长沟通了60多次,排除万难和险阻,用情用理让家长正视精神疾病,并接受治疗。

有人说,你只是个老师没必要做那么多,只要学生不出意外就可以了。而赵杰却坚信辅导员就是用“爱”导航,成为同学们最“亲”的人,她用自己细心的呵护和无微不至的关怀,来温暖这名女生的心。正是因为这份爱感动了这名小姑娘,使得这名女生开始相信她、信任她,愿意和她说话。同时,赵杰还积极做好女生身边同学的教育和引导工作,降低同学的歧视和不认同,减少周围的伤害和刺激。渐渐地,这名女生从迷茫无助中走了出来,整个人也变得乐观了。现今,这名女生也离开学校迈入社会工作,却一直和辅导员保持着联系,经常交流着生活和工作中的趣事。

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近几年,赵杰多次参与了大学生职业生涯咨询实践技能培训和大学生心理健康培训;在国外学习了全球红十字会认证的EMERGENCY FIRST RESPONSE 紧急救护课程;赴法国学习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利用业余时间参与国家二级心理咨询师培训,取得了国家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颁发的心理咨询师二级职业资格,并一直接受精神分析得督导。

在辅导员日常工作中,赵杰把心理咨询、心理辅导和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融入到了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和日常行为管理中,用爱心、慈心、热心、倾心、衷心和耐心帮助有压力、有困惑、有迷茫的学生渡过难关。开展了二十七次团体咨询和心灵成长活动;进行了1000多人次心与心的沟通;记录了598名学生的心理成长档案。

2010级信息安全专业学生张X,男,来自云南宣威农村三口之家,其父亲体弱多病,父母亲老来得子,一直处于溺爱的家庭氛围中,他的所有需要,几乎都能被满足。自然形成了张X强烈的以自我为中心的个人主义,想要的就一定要得到的心理。

2012年4月,辅导员到宿舍走访,看到张同学一个人躺在床上,眼睛直视着天花板,面无表情。看到他的样子,赵杰问到:小张,怎么了?哪里不舒服吗?跟老师说说。他很平静的看着辅导员,然后说:没什么。小张的异常表现让赵杰感到不妥,马上安排了舍长及寝室其他成员轮流关注他,不要让他一个人独处。并嘱咐有什么情况第一时间报告。第二天傍晚舍长急匆匆的跑到办公室向赵杰反映情况,小张正在写退学申请。经过和小张的多次贴心交流,他道出原因,在高中的时向自己喜欢的女孩子求过爱,却遭到了拒绝,之后努力学习,考上大学,心想女孩子们应该不会拒绝了,可是现在同样的结果让他很痛心,所以有现在的打算。赵杰多次与家长沟通,详细了解在家的情况,共同制定疏导方案,让家长经常与学生联系,经常关心他的生活,让他感受到温暖,使其逐步恢复正确的自我评价。并从专业角度进行心理危机干预。消除小张人际交往障碍,发掘自身优点,还通过组织班级集体活动和科技竞赛,积极鼓励小张参加,转移情感困惑。并适时对他较强的网站开发能力给予肯定,引导他用合理的认知来诠释生活。突破原有的心理、性格束缚,增加成就感,找到学习、生活的乐趣。随着心理引导的深入和有效帮扶体系的跟进,小张的心态越来越乐观,面对学习、生活也越来越积极,与同学们的关系也越来融洽,入学时的孤僻、及遭遇拒绝后的无望此时都如缭绕烟雾从他身上慢慢散去。

予人玫瑰手留余香,能和亲爱的同学们一起成长,是一件幸福的事!

“韬滔不绝”引领网络思政,信念坚定谱写事业精彩

――哈尔滨工业大学辅导员胡韬事迹材料

胡韬,男,1985年4月出生,2004年4月加入中国共产党。2008年,他作为援藏教师,成为西藏职业技术学院2007级辅导员;2011年起成为哈尔滨工业大学辅导员,电气学院党委秘书、团委书记。他坚持每周在网络上撰写一篇辅导员日志,累计已达103篇、20余万字,20余万人次浏览,同学们给他的日志起名“韬滔不绝”。他兢兢业业,执着坚持,不断创新,服务472名学生的成长成才。

1.理想坚定传递正能量,“韬滔不绝”引领新风尚

2011年胡韬成为辅导员的时候,人人网、微博方兴未艾,全国95%的大学生都有人人网账号。胡韬是80后,也喜欢上人人网。当时他就在想,辅导员应该在网络上发出辅导员的声音,做好网络思想政治教育。于是,2011年7月22日,胡韬在人人网写下了第一篇日志《No.1 大学的开始》,从那以后,不管多忙,不管多累,他都每周坚持写一篇日志,风雨无阻,从没间断,让日志始终陪伴着学生的成长。到现在,他共写了103篇,最新的一篇叫《No.103 大三的选择:关于考研》。这103篇日志一共20多万字,有4篇日志登上了人人网的“今日热门”,累计20余万人次的浏览,学生们在胡韬的人人网上评论、分享、点赞,是一个非常热闹的网络教育平台。

为了写好这些日志,胡韬作了充分的研究和探索。首先,日志做到了“品牌统一”。胡韬的辅导员日志题目形式统一,开头都是No.1到No.103;发布时间统一,都在周日晚上发布;日志重点内容的字体统一,都是加粗黑体字。让学生一看标题就知道日志发布了,每周的网络大餐来了。

其次,做到“广泛关注”。胡韬的日志写同学们身边发生的事儿,用最轻松活泼的网络词汇写成,在学生们上网高峰时段发布。胡韬也会细致耐心的回复同学们的每一个评论,让越来越多的人关注。

最后,在网络上形成统一品牌和广泛关注之后,胡韬的日志做到了“价值传递”,在网络上进行思想的引领。比如在重大节日里,胡韬都会写一篇日志引导同学们关注时事:如在元旦有《No.100 2014 梦想启,行者歌》赞扬中国梦的行动者,而五四青年节有《No.66 五四精神,德先生与赛先生》回顾五四的历史;在重大事件中,胡韬则在第一时间发出辅导员的声音,比如汶川地震五周年,有《No.68 5.12爱与责任的节日》回顾五年来中国的成长;而到了“一二?九运动”纪念日,有《No.47 哈工大范的一二九》说哈工大与“一二?九”的渊源,胡韬在网络上总能抓住时机做“价值传递”。

就这样,胡韬的粉丝越来越多,一篇关于学习方法指导的《No.51 我要做学霸》的日志校内浏览量达到2万余人次,在全国的浏览量达10万余人次,而《No.45 陪你打雪仗的兄弟》、《No.52 这是关于“成功”的小故事》等日志也收获了上万的浏览量。日志的成功也让胡韬在第6

1. 立即在手机上收到用户给您的留言

2. 使用手机快速完成付费推广的续费动作

3. 第一时间了解到百姓网付费推广最新的促销活动,以及享受微信端独特的促销活动

4. 更快速地将信息通过微信分享给好友、同事、朋友圈

5. 如果您是招聘类目用户,还能够第一时间接收到新简历通知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淮安市口腔医院地址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