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健康找家教的广告怎么写导航,家长导航怎么写?

您好,欢迎来到新东方
家校配合 帮助家长走出家教误区
来源:第四届新东方家庭教育高峰论坛
作者:新东方家庭教育指导中心
& & & & 我到一所学校去调查,找的是班主任,问现在孩子教育的切实困难。那么问题在什么地方呢?班主任几乎是异口同声地讲:“现在的家长跟不上,有些家长的素质太低。”甚至那时候还有一个舆论叫做“5+2”也好,“6+1”也好,等于零。我要找这个学校的家长开座谈会,没让老师参加,我说大家聊一聊现在孩子的教育问题在什么地方?家长也是异口同声地说现在的教师不行,然后就举例子说我们小时候老师如何家访、帮忙,我这一听就是矛盾的。我把老师和家长请到一块儿座谈,我搞研究的就是要这样问个究竟。我说讨论一下现在孩子的教育,有困难、有问题是为什么?太奇怪了。老师不再说家长素质不高,家长也不再说老师素质不行,几乎是异口同声说这个社会影响太坏、太复杂,之后就举例子。
我又想,中国人不会是这样吧?当面不说。但是我有思考,什么思考呢?家长和老师他们的愿望是一致的,目标是对的,都是为了孩子好。他们犯了一个什么错误呢?犯了一个“归因”错误,就是原因到底在哪儿?所以在多年的研究当中我就力求避免归因错误。这孩子发展的是好还是不好?如果我们把所有的责任都搁在父母身上,是不科学的;同样地,把所有的责任都搁在学校身上,也是不科学的;随便埋怨社会也是不科学的。刚才新浪采访我的时候我说了一句话,教育是需要合力的,这个合力就是家庭教育、学校教育、社会教育,应该是朝同一个方向去拉孩子。但是,做到这个很难的。所以,今天我讲的题目是“家校配合,帮助家长走出家教误区”。
一、大家思考下面的问题
2009年,全国有84万名高三毕业生放弃高考,说明什么?这个数字很多人不知道,这是报纸上公布的。我带着120个校长到德阳去,我在中职学校里面听课发现有20多岁的孩子,我就问校长怎么回事?说是大专生、大本生到这儿复读的,因为找不到工作。这是正式公布的数字,2011年,江苏教委公布的高校毕业生的就业率:博士生80.96%;研究生84.46%;本科生88%;专科生92.1%;双专科生94.64%。为什么中选部、教育部联合发文不要炒作“高考状元”,2010年、2011年多个省市不宣传高考状元,不搞高考排名,我们很多地方排名还是很厉害的,我看北京也没有执行教育部和中宣部这个规定。
  《虎妈战歌》引起华人的讨论,我最近在美国住了一段时间,美国的妈妈们她们也在讨论,其实主要有两种意见:其中一个意见是《虎妈战歌》的妈妈说我写的是我的一方面,我还有另外一方面没写,但是确实引起我们的讨论。
  这个大家看到了没有?报纸上登了,61位社会人士同考奥数,平均分36分,大学数学教师仅得了56分。这个是报纸、传媒都登了。这个“奥数”教育部有文件,说只有被中国科协邀请参加国际比赛的那几个孩子可以在高考的时候给予照顾,其他的都没戏。有一个地区的教委发文件,如果在职的校长跟别人合着办奥数班的话,校长必定撤职;北京市有一位副市长说过奥数纯粹瞎胡闹。就在这些事都出了以后,我看广东省广州市奥数班仍然趋之若鹜。我给杭州的家庭教育杂志写过一篇文章,我问了一句话,我说请你调查一下,那些教奥数的老师有几位真正“奥数过”,千万所奥数学校的老师是谁教的呢?拿着奥数的书,前边有题,后边就是答案,拿这些糊弄孩子。现在有的小学,甚至有的中学就拿奥数的东西来为难孩子,甚至拿这个来排名,这是非常可怕的事情。
  二、几段家教名言
  父母的一言一行都对孩子产生深远的影响,我讲这段名言的意思是什么呢?当父母的一定要谨言慎行,不能随便说话,除非你的修养到了相当高的水平。
  鲁迅有一句话,孩子的世界,与成人截然不同,倘不先行理解,一味蛮做,便大碍于孩子的发达。孩子的世界跟成人世界不一样,如果你不懂孩子就去教育孩子的话肯定出问题,就是说要教育孩子必须得懂孩子。
  司马光有一句话,为人母者不患不慈,患于知爱而不知教也。作为妈妈的你不用担心孩子不爱你,我给大家举一个例子。我到海淀区去做一个座谈,一个小孩11岁,五年级升初一,我问他说你们家教育你吗?他拉长着脸说,“教育。”看来很反感。我说:“都谁教育啊?”都教育。更反感,我说你妈教育你吗?他说我妈特别可怜。我说你爸爸呢?我爸特别可恨。我就问你妈为什么可怜?他说每天上班那么累,回家家务活都是她的,在这种情况下每天得腾出20分钟数落我,说那话一点儿水平都没有,你说我妈可怜不可怜。我说你爸为什么可恨呢?他说都什么年代了,不民主啊,好像他全都对一样,我不敢反驳他,我一旦反驳他他就揍我,你说可恨不可恨。我就问,“都教育你,你怎么办?”这孩子说了三个字,你万万想不到孩子说了什么?孩子说,“强忍着。”这样的家庭教育还能成功吗?肯定不能成功。
  三、社会发展?人才?教育?
  我有这么几段话,这社会的发展趋势肯定是从学历社会进入学历+能力社会,最终走向能力社会。我在美国住了很长时间了,美国人很少吹自己哪个大学毕业。为什么?他不炫耀这个。现在很多事情都说明你得有能力,今天是学历+能力社会,最终是能力社会,因为现在大中城市升学率已经过80%,有的到90%以上,还有自学高考,还有成人高考等,获得学历并不难,难的是有没有真本事。
  社会对人才的要求有四条:人格+知识+能力+健康=贡献+财富,我想在座的都有体会,为什么讲这个?人格是核心,没有优良的人格是无论如何不行的,还得有知识,知识可以在学校学也可以自学,你贡献大了你获得的财富就多。新东方给我们这本书就很好地说明这个问题,在座的也能够证明这个问题。
  “二八律”给我们的启示。20%的人创造社会80%的财富,80%的人生产20%的财富。我为什么讲这条?人由于遗传因素,由于教育经历、家庭环境等多方面,肯定是不同的,有20%左右可能是在精英层,其次依次递减。当然,你在后边的教育得法也可能进到前面去,但总之“二八律”是不会变的。我讲这条的意思就是说一定要因材施教,有些人说每个人都可以成为什么什么,这种话是不科学的。如果人家智商150、130,你的智商80多、90多,你怎么教都不一样。他只能说成功,很难说在某一方面特别出色,很难。
  四、家庭教育误区产生的基本原因
  今天上午我还在修改这个,你必须得认清原因在哪儿?家长有误区的原因不在家长本人,你注意看。
  1、社会生活中的片面的人才观。现在有这么一股人才观的力量,什么是人才?严峻的就业形式,这是人才观在社会层面上的反应。很多人都以为什么呢?只要有高学历他就是人才,其实不是这样。我认识一个清华的毕业生分了一个单位不成,给退了,退了家里给钱开了一个饭馆,饭馆又倒闭了,没有能力。当然我们应该说大多数的高等教育出来的人,成才的几率更高,但也不是绝对的。北京市15年前的中关村,那是高新技术产业地区,《北京晚报》登了,凭着一个副研究员、副教授,仅仅是高中毕业生,为什么?自学成才,不要简单化,人才观不能简单化,有高学历,还得有能力;没学历,但有能力,一样的。
  2、我相信你们会同意我说的,教育领域现在是乱象丛生,比如说教育法规得不到有效贯彻。刚才我举例子了,中宣部、教育部都说不要炒作高考状元,为什么只有6、7个省市没有炒作,其他的很快就公布是谁,也有人分析了,背后已经变成了一个经济链、商业链,大家可以查相关资料。学校中不符合教育规律的过重学习负担,这大家都知道。温家宝总理前年说要减轻中小学生过重的课业负担。去年怎么说的?要把中小学从过重的课业负担中解脱出来。频繁的考试,简单化的成绩排队,学校排队,升学中出现的各种歪门邪道,有人说有的人升学花了25万,有的人讲在学校门口家长们拿了一个单子,说某校多少万。名目繁多的校外教育机构鱼龙混杂:校外教育机构有的很好,非常好,对孩子发展有好处;有的不是,仅仅是通过教育机构掏家长兜里的钱,所以家长要慎重。今年5月1日,重庆市把若干教育规定上升为法律,值得关注,现在我们作为专家拭目以待,看看重庆市执行得如何。老师按分数给学生排队的现象太严重了,调班的调来调去,若干年前,北京教委主任跟我说,王老师,你想想,开家长会,按分数写上排队,第一到最后一名,最后几名用蓝粉笔写,让家长看不清楚,得趴在前头去看清楚,给家长亮相。这是素质教育吗?我说当然不是。有的老师在后边还括弧,爸爸某某,妈妈某某。这是素质教育吗?我说不是。
  3、舆论宣传的片面性。过度的明星宣传,过度的选秀活动,过多的庸俗节目,真正高素质的人的宣传微乎其微。很多地方做过调查,最有名的科技人才说不出来,哪个明星最喜欢,一下就说出来了,这是问题。
  4、这样的一些原因是外因,家长对子女的片面的高期望值和儿童观、教育观的偏差,造成了那些误区,我下面就讲这些误区。
帮助家长走出八个误区,我是在8000份调查的基础上,还有访谈总结出来的,不是随便说的。
  一、情感冲击理智
  家庭教育是充满情感的理性行为,如果情感冲淡理智,甚至失去理智,必然发生违背规律的非教育行为,甚至反教育行为,不可能收到良好的教育效果。我这里有一个例子,网上有,报上也有,对小学生调查,认为妈妈是母老虎的占到60%。在座的好多妈妈,我希望你不是被归在这一类的。为什么?我这一段是首都师大实验学校的,我是这学校家长委员会主任。我的一个外孙子在上学,三年级的时候,我接他回家,一个小女孩跟他一起回家。小女孩跟我的孙子说,“告诉你一件事,你千万别告诉我妈。”我那孙子问什么事,她说我妈就是母老虎。一会儿她妈从对面来了,我这孙子把刚才嘱咐的话忘了,他以为老虎是好话,他跑过去说,“阿姨,告诉你一件事,刚才那谁说了,您就是母老虎。”我要跟大家说,但是我们不能随便讲,这家长是某大学的德育副教授,大家思考一下。所以,我说教育成功必须理智为上,就是要有正确的教育观念,把握教育法则,刚才不是有的同志讲到了要把握方法吗?
  二、家庭教育中随意性太大,集合性太差
  表现在哪儿呢?不按家庭教育规律办事,头痛医头脚痛医脚,想怎么说孩子就怎么说孩子,不考虑可接受性;盲目报班,只考虑家长需要,不考虑孩子正当需要,好多报班都是家长的意思。我举一个例子,有一个小学的教导主任找我来谈话,他孩子学弹钢琴不想学了,已经弹到四级了。我说甭学了,我问你孩子报了几个班?一个三年级的孩子报了五个班、我说你要把这孩子累死啊,天天不闲着。他说您说呢?我说孩子喜欢的报一个,顶多不超过两个,这我都写过文章的,在杂志上发表过,只考虑自己的需要,不考虑孩子的需要。我这个孙子现在有一个同学报了三年的剑桥英语了,现在在班上是英语倒数第二名,浪费钱不说,浪费多少时间啊?所以我那孙子啥班都不报,现在是三好学生,每天放学第一件事玩一个小时。不是说不可以报班,但是这个班是孩子要喜欢的。家长都是居高临下,“自居心理”严重。刚才的辩论我也有点儿意见,不是东风压倒西风,就是西风压倒东风,其实这个是不科学的,而且他们辩论也没有体现出一定是孩子做主,一定是家长做主,也不是。所以家长的“自居心理”一定要克服,有好多是需要商量的,有一位著名的教育家说过一句话,“家长跟孩子之间最重要的就是商量。”
  制定家庭教育计划的依据:1、自己孩子的个性特点及优缺点;2、统领孩子的年龄特点;3、学校、班级的教育计划;4、家境与教育条件,你的教育不能超过自己的家境条件。
  家庭计划要有明确,要有针对性,要与孩子讨论制订,孩子必须认同。其实很简单的,你这孩子优点是什么?缺点是什么?同龄孩子是怎么样的?你就知道,你激励他的优点,同时有些缺点你要让他去改正。
  三、口头说教多,多渠道渗透教育少
  这个是一个很大的误区。我拿着录音机调查,随着年龄怎长,表扬越来越少,批评越来越多。我从一年级、二年级、三年级、五年级一直到初二,找了10个孩子,就问一个问题:这几天受表扬没有?挨批评没有?一年级表扬、批评几乎全举手;等到四年级的时候,表扬的已经很少了,批评的就多了;到初二的时候几乎八九个都是批评,表扬几乎没有。我就思考一个问题,难道孩子的成长一定是随着年龄增长多批评吗?那要这样的话我们在座各位就甭听表扬了,天天批评你可能就进步了,这是不科学的。
  还有一个问题,家长总是喜欢横着比,找自己孩子的缺点。你横着比要找优点是一回事,你找缺点。美国有一本书叫《教子七经律》,其中有一章专门讲不要横着比,不要随便横着比。我给大家举一个例子,一个很极端的例子。有一初中的男孩把他的一个同学给掐死了,给埋在河边上,很快就破案了。警察就问他为什么掐死他?跟他有什么深仇大恨?他说也没有深仇大恨,就是因为我母亲从小的时候都说他比我强。所以,我们不能横着比。
  家长喜欢给孩子树立榜样,看着电视出现一个什么,你看人家怎么怎么样,有一个亲友考上大学了,你看人家怎么怎么样。大人谁也不愿意横着比,说你不如别人,你说是不是?你谁也不愿意横着比,老给你树立榜样。
  家庭教育应该“三教”结合,言教、身教、境教。这三教应该怎么结合?表扬激励为主,批评为辅,有理、有例、有力、有节,有道理、有例证、有力度、有节制,别没完没了,表扬与批评都要讲道理。
  言教,亲子沟通给孩子机会,讲道理的批评跟讲道理的激励应该是2:8,那也就是说你有10句话,10段话,你有8段话都是什么呢?有讲道理的表扬激励,有两个是反面的问题。我的孙子有一天跟我说,姥爷,你跟我说说我有什么缺点呢?我说为什么要说缺点呢?不说优点呢?他说那行,先说优点。说到第七条,他说姥爷,你怎么一条缺点都没说,后来说到第十条的时候我说了一条缺点,他结果第二天就改掉了。
  身教,我给它概括成20个字,你看有没有道理。生活态度积极向上,你要成年愁眉苦脸,培养不出阳光的孩子,对不对?勤奋刻苦,你得是一个勤奋的人,你得是刻苦的人,包括你在家里。求知善思,你得善于思考,你得渴求知识,你得学习。文明友善,你得是文明友善的。民主乐观,在家里民主乐观,在外面民主乐观。这20个字,这是我原来讲的30个字,后来概括来概括去概括成20个字,我觉得你真做到这样,对孩子来讲肯定是最好的影响力。鲁豫采访人艺有名的演员濮存昕,说听说您的孩子教育得特别好,能不能给我们说一下,濮存昕说了一句话,影响比身教更重要,我觉得说得太重要了。
 一个著名的富商华侨家,请他们吃晚饭,傍晚出来的时候有一小男孩,10来岁,也往外走。他就问,都快睡觉了,你干吗往外走啊?这孩子说我外面睡。这孩子家长就说了为什么外边睡呢?这个华侨就说了门口有一辆车,他在车篓 境教,就是环境。境教有两个环境:一个是精神环境:一个是物质环境。我记得北京广播电台有一位很有名的主播给我讲过一个故事,他说他们到澳大利亚去访问,到子里睡觉。这个华侨说我家的孩子在没懂得如何靠奋斗、靠勤劳来获得财富、获得发展的时候,这是其中之一项,在车篓子里睡觉,等到懂得以后再进那高楼大厦。我觉得他讲这个故事也说明了我们有些个中华民族优秀教育传统非常好的例证。
  四、家庭教育中成人化要求多,忽视孩子年龄特点
  孩子毕竟是孩子,好玩、好动、好奇、好学,如果不把孩子当孩子,忽视孩子特点,过多地成人化要求,必然使孩子产生逆反、厌学、自卑的心理,把孩子当孩子是一个重要的教育理念。好多家长教育孩子的时候就不考虑孩子,我们做了一个实验,让低年级的小孩抄写字词,老师看着表,前5分钟鸦雀无声,第6分钟俩孩子动了,第7分钟7、8个,20几分钟全班大乱。转天还是这样,前5分钟鸦雀无声,第6分钟俩动了,10分钟6、7个。为什么呢?有的孩子的自控能力就那么长,你让他像大人一样这是不可能的,这是我们的一个实验。我的孩子小的时候,我是两个女儿,她们总的还比较听话,我在墙上编了顺口溜,这顺口溜是这样的:不动火不动怒,不串门不出院,学写字学画画,跳跳绳好锻炼,人人都夸好孩子。我说你们过来背,就照这个背,那时候还比较安全,我们不上班,回来他们就在院里头,挺好的,挺自觉的。我那老大都上高中了以后,做饭她烧糊了,做水快烧干了。我就问她,我说你这么大这都不会干,她就乐乐呵呵地在那儿背,“不动火不动怒,不串门不出院。”不把孩子当孩子是教育不了孩子的,这点是很明显的。
  五、家庭教育中长辈教育不一致现象明显
  教育不一致的表现是父母教育不一致。我常常遇到家长给我来评判,就跟打官司一样,父母与祖辈教育不一致,祖辈之间教育不一致都会出现。为什么?个人的经历、素养不同,来自不同家庭,教育思想、观念不一致,教育方式、方法自然就不一致。孩子有什么反馈?我那么多调查,不一致了。孩子什么反馈呢?孩子有三种反馈:有的是莫衷一是,不知道听谁的;有的暗自高兴,为什么呢?你们俩辩论吵起来了没我事了;有的人倒向利于自己的一方。
  如何克服教育不一致的现象?长辈要共同学习家庭教育科学知识,现在太多的机构,有家长研究会、家庭教育研究会,什么家长教师协会,还有各种家庭教育的中心等,要让他学习。
  其次,应该有定期不定期的家庭讨论机会,商量孩子的教育与发展问题,孩子应该参加,发表意见,孩子有他的主体性。
  长辈不应该在孩子面前互相指责,你指责他就暗自高兴了。
  长辈要经常自我反思,而且要有自以为非的思想,不要老觉得自己对。如果有不同意见,不要急于分辨是非,应该暂时求同存异。我们有的家长有一些毛病,一讨论有什么事呢?丈夫非得说自己对,妻子也非得说自己对,其实不可能,你先放一放,尤其讨论孩子问题,过会儿再讨论,查查资料咨询咨询,克服不一致。
  这有一个非常有意思的故事。是我调查的时候,有一个小孩骂人,很混,他妈在家里边让他罚跪。结果呢,丈夫回来一看儿子罚跪,心疼啊,就说又犯错误了,你先站起来,我给你放哨,你妈出来你再跪下。等于是跟他妈反着的,两人观念不一样,大吵一顿。你想这个怎么可能把孩子教育好?
  六、家庭教育中劳动教育太薄弱
  我在北京朝阳区调查了1150个学生,从小学二年级调查到初中二年级。结果是这样的:约1/3的孩子主动劳动;约1/3的孩子被动劳动;约1/3的孩子不劳动。这个数据大家都知道了,美国小学生平均劳动时间是72分钟,中国小学生平均劳动时间12分钟。原因大致有两个,一个是家长疼孩子;另外一个,我们学业负担比人家重。
  早在10几年前,我主办《班主任》杂志的时候,就请上海教科院一同志给我写了一篇文章,他讲到了德国有个省把让孩子劳动写进法律,家长不让孩子劳动,孩子可以状告家长违法。我们的情况有时候相反,孩子可以什么都不干。最有意思的是,我到一个学校去,校长说考大学需要有劳动证明。拜托家长,谁能给我们开证明?我们非常感谢,那就是说弄虚作假。
  关于劳动教育的建议:1、上小学以后每天有适合孩子的劳动,必须坚持,时间可以灵活;2、双休日、寒暑假应该有适合孩子难度大一些、复杂一些的劳动;3、孩子可以进行自理性劳动,家长千万不要包办代替;4、一定要明确目的,明确要求,培养孩子树立正确的劳动态度,养成劳动习惯,掌握劳动技能,尊重劳动者,珍惜劳动果实。
  我这几句话不是随便写的,它是形成品质非常重要的一方面。我们有一个专家说得非常好,在这方面家长退一步,孩子进一步。
  七、家庭教育中忽视心理健康教育
  调查表明中小学生中有15-20%存在不同程度的心理健康问题,许多家长往往把心理问题、是非问题、道德问题混为一谈。心理问题影响学业、影响人际交往,影响正常的生活,影响身体健康,甚至出现生命危险。上海有一个调查,大学生有25%想到过自杀,前不久我查了一下资料,最小的孩子自杀的只有5岁,发生在南京,因为跟家长发生矛盾自杀。
  重视心理健康教育的建议:1、引导家长学习有关心理健康教育的知识,这是我们普及家庭教育知识的一个重要方面;2、指导家长注意观察孩子,如果有行为反常的表现,及时与孩子沟通,进行疏导,必要时求教心理健康教育专家;3、家长调整自身心理,改善家庭心理氛围,多给孩子表达心情的机会。
  最后一个误区,家庭教育中“四重四轻”的现象,以前我讲“三重三轻”的时候还在《光明日报》发表过,后来我改成“四重四轻”。哪四重四轻?重智育轻德育,重知识轻能力,重文凭轻素质,重成才轻成人。
  家校配合基本思路。因为我的题目是家校配合,在座的有校长,有老师。
1、尊重家长,认识到家长群体也是教育资源;
2、成立班级、年级、学校家长委员会或家长教师协会,定期活动,研究解决学生的教育问题;
3、办好家长学校,普及家教科学知识;
4、有计划进行个性化辅导,建立档案;
5、用家校通、电邮、短信、电话进行及时指导;
6、办好家校共育小报;
7、培养、发现家教先进典型现身说法。
感谢各位支持!
新东方石家庄学校 (微信号:helloxdf)
及时获取本地权威教育资讯,随时随地的贴身学习顾问,英语学习的好帮手、课程规划的好助手!
版权及免责声明
①凡本网注明"稿件来源:新东方"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稿件,版权均属新东方教育科技集团(含本网和新东方网)
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本网协议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任何方式复制、发表。已经本网协议授权的媒体、网站,在下载使用时必须注明"稿件来源:新东方",违者本网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② 本网未注明"稿件来源:新东方"的文/图等稿件均为转载稿,本网转载仅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转载稿的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如其他媒体、网站或个人从本网下载使用,必须保留本网注明的"稿件来源",并自负版权等法律责任。如擅自篡改为"稿件来源:新东方",本网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③ 如本网转载稿涉及版权等问题,请作者见稿后在两周内速来电与新东方网联系,电话:010-。心理学家教你如何认识人心微信公众号-心理学家教你如何认识人心微信应用号--8081微导航推荐
关注微信号
心理学家教你如何认识人心
南充协和医院
我们害怕被欺骗,所以总希望自己可以看透一个人,至少是可以看出一个人是怎样的性格,然后我们可以可以投其所好让交流和相处都更轻松一些。  自古就有诸葛亮的“七视读心识人法”,实际上这是通过有目的的谈话交流,来看透一个人。在生活中,只要你稍有留心,就会发现每个人说话各有特点。在心理学家的眼里,通过说话方式,可以进一步了解一个人的内心世界。  一些人喜欢发表自己的评论,各行各业的事情都点评一二,这种人脑子里容纳的东西非常丰富,也能从侃侃而谈中产生一些奇思妙想,这类人做事可能会生出十几条主意,但很可能都落实不到点子上。因为他们往往只求驳杂而缺乏精深,难以把握要领实质,也通常忽视重要的细节。并且这类人容易自以为是,很难谦虚谨慎。  还有一些人说话温柔、语速平缓,这种人往往性格柔弱,比较宽厚温润,不争强好胜,不愿轻易得罪人。这类人常常比较胆小保守,怕惹麻烦,对人对事容易逃避。如果他们通过磨炼胆气,知难而上,勇敢果决,那么会成为一个宽厚仁慈的坚毅之人,也会拥有从容平和的长者风范。  另外一些人说话铿锵有力,言辞之间常透露出不屈不挠、是非分明的坚定立场。这类人通常内心的原则性很强,说一不二,义正言辞,相应的缺点便是处理问题容易不听他人意见,一意孤行,不懂变通,显得十分固执。说话铿锵而又辞令丰富的人,往往对人对事有着深刻而精辟的理解,其思想见地既具备复杂的厚度,也具备清晰的条理。但由于其言辞激烈而尖锐,容易在谈话中抓住对方的弱点一针见血,严厉攻击,常常因此得罪人。  言谈中喜欢标新立异,引用新词新语的人,思维活络、好奇心强,他们通常不拘泥于现状,对新鲜事物充满乐趣和激情,常常迸发出奇思妙想。这一类人的缺点是容易随波逐渐,左右徘徊,难以形成自己的主见,遇到困难常常不敢独立面对并想出解决办法。如果他们可以沉下心来,专心冷静地琢磨一个问题,不难成为一个走在潮流顶端的人物。分享朋友点击右上角在弹出菜单中选择推荐给朋友或者分析朋友圈=====南充协和医院 关爱女性健康=====妇科专线: 免费咨询: 400-691-7778客服 Q Q: 120-860-5077医院地址:南充市顺庆区马市铺路248号(市交警支队斜对过)
您可能感兴趣的微信公众号文章
微信扫一扫关注该公众号
版权声明:本站非腾讯微信官方网站,本站收录微信公众号和微信文章内容全部来自于网络,如果有侵犯您的知识产权的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会及时修改或删除。
Copyright (C)
, All Rights Reserved
技术支持:厦门指间互联信息科技有限公司
闽ICP备号-2《应该这样当父母》连载之五十六_家教导航_家长学校_肇州二中
&&发表日期:日& 共浏览2300 次 &
&& 字体颜色:
&& 【字体:&&】&
《应该这样当父母》连载之五十六
应该这样当父母
&&&&&&&&&&&&&&&&&&&&&&&&& &
五、培养孩子健康的心理素质
我建议我们的老师和家长特别是家长能像重视孩子的头痛脑热那样,重视孩子的闷闷不乐、性情暴躁,要像重视孩子身体健康那样,重视孩子的心理健康。
&&&&&&&&&&&&&&&&&&&&&& ――斯特劳斯&&&&&
& 3.帮助孩子渡过心理危险期
& 2至5岁是孩子心理发展的第一个特殊时期,心理学上称为“心理断乳期”也是第一次“心理反抗期”。10至20岁是孩子的青春期阶段,而在此期间的12至15岁,又是孩子心理发展的最危险期,也是孩子最不安定时期,是第二次心理反抗期。
&一个孩子的妈妈对我说:“我儿子小时候很聪明,小学成绩好,也很听话。可是上了中学以后,就喜欢听流行音乐、玩游戏,上网聊天儿、学超女、听mp4,学习成绩一天不如一天。我们也管不了,说顶嘴就顶嘴,说发脾气就发脾气,可把我气死了”。
&&& 12―15岁孩子刚从小学进入初中,一个显著的特点就是“变”。生理上在变,孩子发育了;心理上也在变,孩子不听话了。父母会发现,不知从什么时候起,你让他往东,他偏向西,父母已无能为力了。我们接触的初中学生家长,无论好学生还是差学生的家长,都有一肚子的难题,一肚子的抱怨,一肚子的气愤。家长都感到对自己的孩子束手无策,因为这一时期身体的长大和生理的逐渐成熟,使孩子认为自己已是大人了,但心理上,又摆脱不了孩子的习惯和幼稚行为。这种不和谐的矛盾使孩子产生了心理上的“自我不协调”冲突,潜意识地憎恨自己的软弱和无能,进而仇视父母的管束。表现为情绪急躁,有时非常自信,有时却非常自卑,有时莫明其妙向父母发脾气,做什么事都我行我素,不原意与父母商量,富于冲动和冒险性,用反抗来探索自己的价值与力量。这种情绪的变化正好反映了他们认识上的不足,如处理不当,极易导致各种心理障碍,严重的会干出成人无法想象的傻事。
&&& 青少年的反抗性是正常的心理发展过程,并不是坏事。这种反抗是青少年人格第二次诞生时的阵痛,是既想脱离父母,又舍不得脱离的矛盾心理反映。如果父母横加干涉,孩子会更加“反抗”。反之,父母若能冷静处理,孩子反会悄悄地向你请教。因此,做父母的要善于利用孩子的反抗与服从、自主与依赖的矛盾心理,因势利导,让孩子顺利度过“第二反抗期”,这对孩子的心理健康及成才都大有益处。据专家对比研究:高反抗孩子中84%的人意志坚强,有主见;低反抗孩子中只有26%的人才具备这种能力,而大多数不能独立承担任务,做事不果断。
&&& 从小学进入中学,对孩子来说是一个飞跃。他们认为自己已经不是小孩子了,独立活动的愿望变得越来越强烈了。这个时期的孩子,尽管自我意识发展了,但自我控制能力还很差,常会无意识地违反纪律。他们喜欢与人争论,但论据不足;喜欢发表见解,却又判断不准;喜欢批评别人,但又片面;喜欢怀疑别人,却又缺乏科学依据。因此,父母仅满足于表面上了解孩子是不够的,必须学习一些心理学的知识,必须了解“心理危险期”的实质。一方面,父母要看到孩子在成长,要尊重孩子的自尊心,要与他们建立一种亲密的平等的朋友关系。要相信孩子有独立处理事情的能力,要尽可能支持他们,尤其在他们遇到困难,失败的时候,父母应鼓励、安慰他们,帮助他们分析事物、明辨是非、正确处理。另一方面,父母又不能过于迁就孩子的不合理要求和不良行为,以防孩子总是用反抗的方式来要挟父母以达到自己的目的。对于比较严重的反抗行为,父母可以采取奖赏训练的方法,强化孩子的顺从行为,给孩子一个正确的导向。
&& &心理危险期也是孩子的青春期,而青春期的孩子情绪很不稳定,是一个动荡不定、迷惑和苦恼的时期,同时是希望无穷,情感强烈,充满浪漫、充满激情的时期,是引起社会关切、争取溶入成人社会、个人极端痛苦的时期,也是心情矛盾、喜怒无常的时期,还是一个有反抗权势和习俗的倾向的时期。时常表现出很多怪异行为,看了叫人心烦,令父母们难以容忍。譬如:咬指甲、抠鼻孔、啃手指头、抓耳朵、干咳嗽、斜眼看人、擦鼻子、全身乱动,或是成天躺在床上两眼望天,手里不停地玩一件东西,或是一天到晚不停地抱怨,仿佛一切都令他看不顺眼,房子旧啦!衣服差啦!老师不好啦!父母是老古板啦等等。
&&& &一位著名的心理学家曾说过:处在青春期阶段的男女,言论和行为互相矛盾变化莫测,这并不奇怪。他们在成长,在寻找向上的出路,在塑造成人期的性格,不停地在体验自我,要尝试各种各样的可能性。所以,容易冲动,尽管他们也知道冲动不好,应该克制,在公众面前不愿亲近父母,但他们内心的隐私,还是只想向父母倾诉;表面上在处处模仿名人,私底下却又想标新立异,另创一套,有时表现乐于助人,为社会、为他人无私地做奉献,但有时又显得自私自利,冷酷无情,一意孤行,只考虑自己的利益,而毫不顾及集体的利益。
& 在这个阶段,要特别预防孩子出现闭锁心理。孩子到了一定年龄就会自己把自己封闭起来,不愿与父母一起出去玩,不愿与父母谈心里话。这样的孩子甚至有时候对父母的教育也表现出很不耐烦的情绪,而经常把自己关在自己的房间里,连自己的东西也不允许父母动一动、看一看,孩子出现这样的心理闭锁现象很正常的,父母不要大惊小怪,但也不要不闻不问。
&&&& 这是人的成长过程中非常重要的时期。这时的心理状态发展如何,往往会影响到人性格的形成和健康发展。因此,帮助孩子度过这个时期就显得极为重要。父母可以采用下面的方法:
&&& &1、尊重孩子,让孩子选择。
&&& &反抗期的孩子不喜欢有人吩咐他做某件事或被迫接受某种意见,哪怕这些意见和行为是正确的。这时,你可以把自己所企盼孩子接受的做法与其他几种可能摆在一起让他选择。孩子在你规定的范围内行使了自主权,既让他表现了独立性,又能使他心甘情愿地顺从你的建议,双方皆大欢喜。
&&&& 2、转移孩子的注意力。
如果孩子执意反抗,父母就必须想办法转移他的注意力,父母孩子因某事对峙了,父母一定消消火,装作去干别的事,等五分钟后再和孩子说话,五分钟后他的情绪就会好转,这时再与他沟通。不要非强迫他顺从你不可,更不要威胁他或利诱他。孩子做的事、说的话再气人,你也不要和孩子较劲,看谁能制服谁。好的做法是巧搭梯子,让孩子自然下台。孩子有时是为了逞能而耍犟,这时,你要顾全他的面子,给他台阶,让他体面的下台。
&3、创造条件、宣泄情感
&父母还要积极鼓励孩子参加各种文娱体育活动,让孩子在活动中尽量放松自己的心情。孩子可以通过写日记、写博客、看动画等方式倾吐宣泄情感。也可用心理宣泄法发泄情绪。
&4、多给孩子一些爱。
进入反抗期的孩子就是要逆反,有的在初中表现强烈,有的到高中才表现出来,他要反抗的目标是和他最亲近的人,接触最多的人,父母、老师成了他们的首选。孩子反抗成人,甚至是无理的反抗,我们要用爱心去化解孩子成长中的问题。爱是化解矛盾的有利武器,要使孩子服从不反抗,就必须给他们多一点爱、关怀与了解。事实上,孩子反抗的行为几乎经常发生在每一个家庭,然而,一个苛求、缺乏爱的家庭似乎更易养成孩子叛逆的心态,形成家庭的矛盾、战争,以致孩子走上了歧途。
5、因势利导、多多沟通
&有时孩子玩得正高兴的时候,父母突然打断并要求他做他不愿意的事,这会引燃孩子反抗的导火线,甚至还会发展到与父母对抗。两代人应当相互尊重各自的秘密,并将此视为尊重他人人格的重要内容。要给予孩子更多的关心和爱护,可以经常找一些孩子感兴趣的话题,与孩子多沟通,不要见面就两个字“学习”,即使说学习的事也要绕点弯。
青春期的孩子具有的这种反抗心理、情绪、行为是种正常的行为,家长只要不和孩子硬较劲,掌握科学的方法,孩子就会顺利渡过心理危险期,走向成熟。
&相关专题:
?专题1信息无
?专题2信息无
& 热门文章:
&? [56009]
&? [21067]
&? [20567]
&? [19217]
&相关文章:
?没有相关文章
相关评论:(评论内容只代表网友观点,与本站立场无关!)
相关评论无
*电子邮件:
*评论内容:(100字以内)
版权所有:
地址:黑龙江省大庆市肇州县南门外 邮编:166400
电话:&邮箱: &QQ:
页面执行时间:265.625毫秒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简历中家教经历怎么写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