久咳有什么吃凉药拉肚子

熊继柏 >> 名师教学 >> 详细内容
一病一讲——咳嗽
&咳嗽是临床常见病,也是一个难治的病,正如《医学正传》所说:&诸病易治,咳嗽难医。&然而,咳嗽的发病率又很高,在门诊每天都可以看到大量的咳嗽病人,因此,我们学会了治疗咳嗽,就可以在临床大显身手。下面,我从四个方面来谈谈咳嗽。
&一、咳嗽的病名
&咳嗽是两个字,可是《内经》中只有&咳论&,专门讲咳,没有讲嗽。而在&咳论&以外的许多篇章,却大量论及咳嗽。也就是说,在《内经》中既有咳,又有咳嗽。张仲景的《金匮要略》中有两篇专门论咳嗽:一篇是《咳嗽上气》,一篇是《痰饮咳嗽》,他明确地提出了&咳嗽&这个病名。大概从宋代开始有了咳与嗽的区别:有声无痰为咳,有痰无声为嗽,有声有痰为咳嗽。持此观点的医家有刘河间、李中梓、张献可等。是否有必要如此区分呢?我们比较两段《内经》原文就清楚了。《素问&生气通天论》说:&秋伤于湿,上逆而咳。&《素问&阴阳应象大论》说:&秋伤于湿,冬必咳嗽。&两者均讲的是秋伤于湿出现咳嗽,说明咳与咳嗽没有区别。所以,张子和在《儒门事亲》中说:&嗽与咳一症也。&因此,咳即嗽,嗽即咳,在临床亦无区别的必要。
&二、咳嗽的主症
&《内经》中常提到&咳嗽上气&,说明咳嗽就是气往上逆。刘河间《伤寒六书》中说:&肺主气,邪气伤肺,肺气逆而不下,故名咳嗽。&指出是肺气上逆而不能下降,故发为咳嗽。因此,咳嗽这个病名实际上就是一个症状,是肺气上逆引起的发声。《医学三字经》说得更清楚:&气上呛&,说明它是一个单独的症状,其它症状为兼证。
&三、咳嗽的辨治要领
&主要有两点:一辨外感、内伤;二辨咳嗽之兼证。
&(一)辨外感、内伤
&咳嗽既有外感,又有内伤,这一点在《内经》中就有明确记载。《素问&咳论》曰:&皮毛者,肺之合也,皮毛先受邪气,邪气以从其合也。其寒饮食入胃,从肺脉上至于肺,则肺寒,肺寒则外内合邪,因而客之,则为肺咳。&意指外邪伤皮毛,可内伤于肺,寒冷的饮食进入胃中,亦可循肺之经脉上至于肺而发为咳嗽。为何从肺之经脉上至于肺呢?因为肺之经脉起于胃中。《灵枢&经脉》曰:&肺手太阴之脉,起于
&1.外感咳嗽
&所谓外感咳嗽,就是外邪伤肺后引起的咳嗽。哪些外邪可以引起咳嗽呢?《素问&咳论》中讲到了寒邪,还有其它邪气吗?有。其实六淫邪气都可以引起咳嗽。《内经》许多篇章都提出来过,如&阳明司天,燥淫所胜&&, 民病&&咳&,&少阳司天,火淫所胜,则温气流行,金政不平,民病头痛&&疮疡、咳& (《素问&至真要大论》),&岁火太过,炎暑流行,金肺受邪,民病疟少气咳喘&(《素问&气交变大论》),&秋伤于湿,上逆而咳&(《素问&生气通天论》)。综上所述,六淫邪气都可伤肺而引起咳嗽,故张景岳说:&六气皆可为咳,以风寒为主。&既然六淫邪气均可引起咳嗽,可见咳嗽还是很复杂的,但是临床的外感咳嗽主要有风寒、风热、风燥三种。在辨风寒、风热、风燥之前,首先必须确定是否是外感咳嗽。辨是否是外感咳嗽有两个要点:第一,看咳嗽发病的时间长短,如发病时间为几天或半个月,多为外感,若发病时间为半年、几年,肯定属内伤。第二,看有无表证,所谓表证,就是有恶寒发热、鼻塞喷嚏、脉浮等症状。确定为外感咳嗽后,再辨是风寒、风热或是风燥。
&(1)风寒咳嗽
&症状:除咳嗽,恶寒发热、鼻塞喷嚏等表证外,必有寒的表现,如口不渴,咽喉痒,咳痰稀白,苔薄白,脉浮紧。
&治疗:轻者用止嗽散。止嗽散出自程钟龄的《医学心悟》,他说:&风寒初起,头痛鼻塞,发热恶寒而咳嗽者,用止嗽散,加荆芥、防风、苏叶、生姜以散邪。&若是风寒咳嗽重证,恶寒明显,咳痰稀白而多,往往是外寒与内饮相结合,治以小青龙汤。《金匮要略》曰:&咳逆倚息不得卧,小青龙汤主之。&《伤寒论》曰:&伤寒表不解,心下有水气,干呕,发热而咳,或渴,或利,或噎,或小便不利,少腹满,或喘者,小青龙汤主之。&因此,从张仲景的两条原文就可看出,若出现以下几点就可使用小青龙汤:①咳嗽痰多;②痰色稀白;③恶寒明显;④咳而呕或喘;⑤舌苔白滑或白腻。
&(2)风热咳嗽
&症状:仍有咳嗽,恶寒发热、鼻塞喷嚏、脉浮等表证,但恶寒较轻,喉中痒而干,甚至咽痛,口渴,咳痰黄稠,舌苔薄黄,脉浮数。
&治疗:轻者用桑菊饮。若咳甚,则用止嗽散加连翘、芦根、薄荷、枇杷叶。
(3)风燥咳嗽
&症状:除咳嗽,恶寒发热、鼻塞喷嚏等表证外,兼咽干,口干,咳嗽痰少而粘或痰中带血,或咳而无痰。
&治疗:方用桑杏汤。桑菊饮亦可,吴鞠通《温病条辨》说:&感燥而咳者,桑菊饮主之。&
&以上就是外感咳嗽的主要类型,古人是从实践当中总结出的中医理论,所以,我们只有多实践才能更好地理解古人的理论。
&2.内伤咳嗽
&内伤咳嗽的特点是:第一,发病时间长,半年以上,甚至多年;第二,无表证。也有内伤咳嗽因外感而诱发的,那仅仅是开始时稍有感冒症状。常见的内伤咳嗽有痰饮咳嗽、肝火咳嗽以及阴虚咳嗽三种。
&(1)痰饮咳嗽
&《金匮要略》大量论述了痰饮咳嗽,重点讲了四饮:悬饮、支饮、痰饮、溢饮,其中悬饮和支饮都有咳嗽这个症状。痰饮咳嗽主要是因痰饮作祟,稍受风寒或饮食不慎即可触发,其最突出的特点是痰多。由于痰饮既可因寒湿而引起,又可从热而化,故临床可见两证:一是痰湿(寒饮)咳嗽;一是痰热咳嗽。
&①痰湿(寒饮)咳嗽
&症状:咳嗽多痰,痰白而稀, 胸闷,甚则气喘,口不渴,背部畏冷,遇冷则咳甚,舌苔白腻或白滑,脉象濡滑。
&治疗: 方用二陈汤合三子养亲汤。若寒饮较重,则用小青龙汤。
&②痰热咳嗽
&症状:咳嗽多痰,痰色黄稠,甚或痰中带血,胸闷,口干,口苦,舌苔黄腻或黄滑,脉滑数。
&治疗:方用小陷胸汤。张仲景原用此方治疗小结胸证,&小结胸病,正在心下,按之则痛,脉浮滑者,小陷胸汤主之。&小结胸病是如何引起的呢?是由于痰热结于胸膈而出现的胸部疼痛。而痰热咳嗽是痰热阻遏胸肺出现咳嗽,其症状表现虽不相同,但病机是相同的,因此可用同一个方治疗,而且实践证明,临床效果很好。另外,清金化痰汤亦可治疗痰热咳嗽。
&(2)肝火咳嗽
&又称肝火犯肺,乃肝火亢奋,影响肺金所致。
&症状:咳嗽而呛,咳则连声为特点,甚则咳血,或痰带血丝,胸胁胀痛,烦热口苦,面红目赤。舌苔薄黄,脉弦数。
&治疗:方用黛蛤散合泻白散。若出现咳血者,用咳血方治疗。
&(3)阴虚咳嗽
&因阴虚内燥,肺失滋润,以致肃降无权,肺气上逆所致。
&症状:干咳无痰,或痰少而粘,口干,咽干,鼻干,还兼手足心热、午后烦热等阴虚表现,舌红少苔或无苔,脉细数。
&治疗: 方用沙参麦冬汤。吴鞠通在《温病条辨》中云:&燥伤肺胃阴分,或热或咳者,沙参麦冬汤主之&。若阴虚咳嗽而兼有气虚症状者,用清燥救肺汤。《素问&至真要大论》曰:&诸气膹郁,皆属于肺。&清代名医喻嘉言解释说:&诸气膹郁之属于肺者, 属于肺之燥也&&今拟此方, 名清燥救肺&&&
&(二)辨咳嗽之兼证
&《素问&咳论》指出:&五脏六腑皆令人咳,非独肺也。&意思是其他脏腑受邪,皆可影响于肺而发生咳嗽。因此,咳嗽不局限与肺,而是与五脏六腑皆相关。早年我给西学中班的学生讲课时,讲到脾咳、肝咳、小肠咳、膀胱咳,于是有学西医的同学问:&小肠如何能咳?膀胱如何能咳?&他之所以提出这个问题,是因为中西医认识疾病的思维模式不同、对脏腑概念的认识不同。西医讲肺即指肺脏,中医讲的肺除了包括主气、司呼吸,主治节,主行水等功能外,还包括肺与皮毛、大肠以及手太阴肺经的联系。又由于中医的整体观念,认为五脏相通,五脏疾病可相互影响,因此,五脏六腑的疾病都可影响肺而引起咳嗽,肺咳亦可影响五脏六腑而出现不同的兼证表现。《素问&咳论》中讲到了五脏六腑的咳,但临床并不是五脏六腑都易发生咳嗽,下面,我介绍几种常见的咳嗽。
&症状特点:咳则两胁下痛,甚则不可以转,转则两胠下满。
&胠即胁下,满即胀。因肝之经脉布于两胁,肝气失疏,故两胁下胀痛。
治疗:可在用治咳嗽的主方前提下,合用四逆散。朱丹溪论及治肝咳时说:&咳引胁痛,宜疏肝气,用青皮、枳壳、香附、白芥子之类。&
&症状特点:咳则腰背相引而痛,甚则咳涎。
&在中医理论中,五液分属五脏,其中涎属脾,唾属肾,咳涎究竟是肾咳还是脾咳?此处的涎是指稀白痰涎,若患者咳涎味淡,属脾;若咳涎味咸,则属肾,乃肾之水饮为患。
&治疗:轻者用苓甘五味姜辛汤,重者用麻黄附子细辛汤。
&症状特点:咳而呕。
&《素问&咳论》说咳嗽&皆聚于胃关于肺&,张仲景亦说咳嗽是因&形寒寒饮&,此二者均说明外受寒邪(伤肺)、内伤寒饮(伤胃)是咳嗽的病因,而伤肺、伤胃是咳嗽的结果。因此,除咳嗽外,常常可见呕吐,小儿咳嗽更是如此。《素问&咳论》中还提到:&胃咳之状,咳而呕,呕甚则长虫出。&长虫即蛔虫,古代的卫生条件与现代相差很远,当时的肠道蛔虫很普遍,故呕甚则长虫出,而现代已很少见。
&治疗:一要治肺,二要治胃。方用苏杏二陈汤。
&症状特点:咳呕胆汁。即呕吐苦水,兼口苦、苔黄腻。
&治疗:方用小柴胡汤或黄芩加半夏生姜汤,黄芩温胆汤亦可。
&症状特点:咳而遗失。多见于老人、虚人,因久病虚弱、年老体弱而元气不固所致。
&治疗:治咳同时加赤石脂禹余粮汤或桃花汤。
&症状特点:咳而失气。兼见虚弱,乏力,呼吸气短,言语低微等气虚下陷的表现。
&治疗:方用麦味益气汤,即李东垣的补中益气汤加麦冬、五味子。
&症状特点:咳而遗溺。常见于孕妇及产后,老人亦可见,因肾气不固或膀胱气化失司所致。
&治疗:根据患者的小便多与不多,畅与不畅辨清虚实用药。若咳而遗溺,但小便不利,是膀胱气化不利,方用春泽汤;若咳而遗溺,但小便量多,夜尿多,是肾气不固,方用缩泉丸。
&症状特点:咳而腹满不欲食饮。乃三焦气机滞塞所致,因脾胃为全身气机升降的枢纽,故腹满不欲食饮实为中焦脾胃运转不利。
&治疗:应健脾胃、助消化、疏通中焦气机,方用五味异功散加厚朴、三仙(神曲、山楂、炒麦芽)。
&四、个人经验
&(一)咳嗽的问诊有三个要点
&1.发病时间、病程长短:这是辨外感咳嗽、内伤咳嗽的关键。
&2.咽部感觉:咽痒是以风寒为主;咽干是以燥热为主;咽痛是以风热为主。当然,也有少数咽痛是属风寒的。通过辨咽部感觉再结合舌象、脉象进一步辨清是风寒、风热、燥热或是阴虚。
&3.有痰或无痰:有痰是风寒咳嗽、风热咳嗽或痰饮咳嗽;无痰是燥热咳嗽或是阴虚咳嗽。
&(二)治外感咳嗽切忌寒凉伏遏
&我们知道,肺主皮毛,主宣发,正如《灵枢&决气篇》所说:&上焦开发,宣五谷味,熏肤充身泽毛&&&而外邪从皮毛而入,皮毛内合于肺,因此无论风寒、风热或风燥,均可使肺气郁闭,不能正常肃降而发为咳嗽。也就是说,咳嗽是外邪郁闭肺气所致,因此,治疗就必然要顺应肺气宣发的本性,将外邪宣发出去。如果不这样治,而一开始就用寒凉药物,如黄芩、黄连、石膏、知母之类,就如同将邪气放入了冰柜,不就把邪气冰冻在肺里了吗?那样不仅治不好病,还会使邪气留连,大大延长咳嗽的病程,使原本几天能治好的咳嗽变成几周、甚至几个月才能治好。《素问&宣明五气篇》亦云:&肺恶寒。&说明肺是最怕寒冷的,张景岳说:&六气皆可伤肺,风寒为主。& 《内经》也有&形寒寒饮则伤肺&的说法,说明伤肺的邪气主要是风寒邪气。因此,治外感咳嗽初起切忌寒凉药物,这一点尤为重要。不能生搬硬套西医的观点,西医所说的消炎并不等于中医的凉药,难道解表祛邪就不是消炎吗?消炎不一定都要用凉药。
&(三)慢性久咳多为三种情况
&1.阴虚咳嗽:若慢性久咳兼见无痰,或痰少而粘,口干,咽干,鼻干,手足心热、午后烦热,舌红少苔或无苔,脉细数,则是阴虚咳嗽。久咳还可能是肺痿和肺痨,但不常见。
&2.气虚咳嗽:若慢性久咳兼见少气乏力或食少便溏,则是气虚咳嗽,主要是脾肺两虚。&咳嗽发自肺之母&,肺之母就是脾,治疗可用六君子汤加紫苑、百合。六君子汤何以能治咳嗽?道理是&虚则补其母&,补肺必先补脾,也就是&培土生金&之意。且手太阴肺经起于中焦,脾胃健则饮食进,自然生益肺金。六君子汤加紫苑、百合是我治疗肺痨出现脾肺两虚的验方,用于上千患者,疗效可靠。
&3.伏饮咳嗽:此类病人具备痰饮咳嗽的特点,由于痰饮潜伏,遇气候变化,受凉感冒则发作,常年咳嗽。西医所谓肺气肿等,往往属于此类。治疗必须化其寒饮,轻者用苓甘五味姜辛汤、二陈汤;重者用小青龙汤。
&五、病案分析
&例一、邓某,女,30岁。2007年秋天患咳嗽,病及2个月,诸药不效。咳时吐白色痰沫,咽痒明显,痒则咳,身发微热,口微渴,并畏风。同时伴见一特殊症状,每于咳甚时则遍身发风疹块,其疹红紫相兼,成片成块,痒甚。咳止后须臾,其风疹块亦随之消失。再咳,风疹块亦再发,用抗过敏西药,开始服用数次有效,再发时服用已无效果。舌红苔薄黄,脉滑略数。
&辨证分析:患者咳嗽2个月,且咽痒、畏风明显,原无咳嗽病史,应属外感咳嗽。咳嗽但无口干、咽干,无咳痰不爽,故不是风燥咳嗽。虽咳吐白色痰,但无明显畏寒,反而身微发热,口微渴,舌苔薄黄,脉滑略数,故不属风寒,而是风热咳嗽。另外,还有一特殊症状,即每于咳甚则遍身发风疹块,是何原因呢?因为肺主皮毛,风热客肺,由皮毛宣泄外出而发为风疹块。因此,此患者是风热咳嗽兼发风疹。
&治疗:宜疏风清热止咳,方用桑菊饮。但由于兼发风疹块,必须加强宣泄肺热之力,与麻杏石甘汤合用,再加蝉衣、浮萍以疏风清热,止痒消疹。
&例二、冯某,女,80岁,1992年农历3月就诊。诉于91年冬月患咳嗽,兼气喘,已病5个月时间,愈咳愈剧,不能平卧,卧则咳嗽加剧,气喘不续,咳吐稀白痰涎,诉痰涎皆是咸味。每日剧咳达数十次之多,而每次咳甚则小便自遗,无奈只能以塑料布铺于褥上,再以毛巾置之,每日易换毛巾数十次。伴见双足浮肿,畏寒肢冷,腰痛酸痛。舌淡苔白,脉象沉细。
&辨证分析:患者咳吐稀白而味咸之痰涎,伴面足浮肿、腰腿酸痛,且咳甚则遗尿,因此,从病位分析是属肾与膀胱咳嗽。又因患者咳吐稀白痰涎,且畏冷,故从病性分析是属寒饮咳嗽。
&治疗:宜温化寒饮兼固肾止遗,方用苓甘五味姜辛汤合缩泉丸加减。服药10剂后,患者遗尿已止,咳嗽大减,已能平卧。改用固本之剂《金匮》肾气丸加五味子,再服15剂,患者痊愈。
&例三、谭某,男,20岁,2006年11月就诊。患者咳嗽3个月不愈,其间住院治疗半个月,诊断为&支气管炎并肺部感染&。咳嗽频繁,咳而有痰,痰色白而粘稠,咽中痒,咳时胸部疼痛,舌苔薄黄,舌边有紫点,脉滑。
&辨证分析:患者虽咳嗽3月,但因发热而起,且原无咳嗽病史,故仍为外感咳嗽。患者痰粘,胸痛,苔薄黄,说明现在邪已从热化,但热势不重,因无明显发热、口渴等表现。而胸痛,舌边有紫点,说明邪气损伤了肺络。总之,是外邪伤肺,郁久化热,损伤肺络而咳嗽、胸痛。
&治疗:方用止嗽散合《千金》苇茎汤。止嗽散疏风宣肺,止咳化痰,但不能治胸痛。《千金》苇茎汤原为治疗肺痈的名方,为何可用在此治咳嗽胸痛呢?《金匮要略&肺痿肺痈篇》:&风舍于肺,其人则咳,口干喘满,咽燥不渴,时唾浊沫,时时振寒。热之所过,血为之凝滞,蓄结痈脓,吐如米粥。始萌可救,脓成则死。&这说明什么呢?说明肺痈的病机乃风邪伤肺,邪从热化,造成血瘀。此患者不正好符合此特征吗?为何不能用《千金》苇茎汤呢?所以,《千金》苇茎汤不仅能治肺痈,也能治肺热伤络引起的咳嗽、胸痛等症,西医所谓化脓性胸膜炎亦可用此方治疗。
&六、学生提问
&1.法夏与紫苑在治疗咳嗽时作用有何异同?
&答:法夏与紫苑均有化痰作用。两者的区别在于:法夏主要是化痰及降逆止呕;紫苑主要是止咳化痰,且能补肺气,如紫苑补肺汤,就是专补肺气的。因此,以止咳为主的,用紫苑,以止呕或化痰为主的,用法夏。
&2.许多临床老师治咳嗽时,在宣肺化痰同时常加蚤休、青黛、款冬花,是何作用?
&答:无肝火旺者不用青黛;无咽喉红者不用蚤休,蚤休有导致呼吸不利的副作用,需慎用;款冬花不仅止咳而且能治喘,如定喘汤中麻黄与款冬花就是治喘的主药。
&3.何谓&聚于胃关于肺&?
&答:清代名医姚止庵撰写了《素闻经注节解》,他解释说,聚于胃是邪气聚集在胃,关于肺是邪气关闭在肺。什么邪气聚于胃关于肺呢?正如《灵枢&百病始生》所说:&形寒寒饮则伤肺。&外寒由皮毛伤肺,寒冷饮食进入胃中从经脉(肺经)伤肺,也就是外寒内饮。
&4.肝气犯肺与肝火犯肺的证治区别有哪些?
&答:肝气犯肺在临床很少见,临床多见肝气乘脾、肝气犯胃。但是根据五行学说的反侮理论,肝木可以反侮肺金,因此,说肝气犯肺其实不合适,肝气侮肺更合适。肝气犯肺关键在气逆,以两胁下胀痛为主症,治宜舒肝理气,如四逆散之类;肝火犯肺关键在火,症状表现以火为主,治宜清泻肝火,如黛蛤散。
&5.本人有慢性鼻炎,平日痰多而粘,色黄,晨起刷牙有干呕现象,病史已2年,请问如何治疗?
&答:鼻炎的辨证主要有三型:风寒、痰热以及阴虚。此同学所述特点属痰热型,建议用苍耳子散合藿胆丸治疗。
&6.吸烟引起的咳嗽属什么型?治疗原则是什么?
&答:吸烟不一定都会咳嗽,即使咳嗽仍需辨证,如前所述根据外感、内伤去辨证,治疗也绝不会因患者吸烟或不吸烟而不同。当然,吸烟有害健康,易导致支气管炎、肺癌等多种疾病。
&7.我一个月前患上呼吸道感染,先是咽痛,后出现右耳痛及耳鸣,治疗一个月了,现仍耳鸣,请问该如何治疗?
&答:耳鸣有很多种,要辨证论治,简单地说,当首辨虚实。年轻人耳鸣以实证居多,老人耳鸣以虚证居多。实证有3种:风热、痰热、肝火;虚证以气虚和肾虚为主。此同学耳鸣应该是实证,具体类型还须结合舌脉才能诊断。
&8.我咳嗽,痰少而粘,咽干、痒而痛,不欲饮食,舌苔黄腻,请问是何种咳嗽?用什么方治疗?
&&& 答:是痰热咳嗽,建议用清金化痰汤。
&& (周兴整理)指导意见:您好,可以,孩子的情况需要去医院拍胸部片检查一下肺 部和气管看看。秋咳别乱用药 先分清咳嗽类型_百度文库
两大类热门资源免费畅读
续费一年阅读会员,立省24元!
秋咳别乱用药 先分清咳嗽类型
上传于||暂无简介
阅读已结束,如果下载本文需要使用5下载券
想免费下载本文?
你可能喜欢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家久久是做什么业务的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