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南龙山县属于哪个市落塔医疗保险到哪里报

位置提示:
高山叠翠美如画――龙山县洛塔乡的新变迁
     [作者:徐蓉 田甜]     [责任编辑:彭彭]
     字体:【
  【精神读本】
  高山叠翠美如画
  ――龙山县洛塔乡的新变迁
  龙山县洛塔公社干部群众凿山为渠,战天斗地。刘振国 摄
  1970年2月,龙山县洛塔公社群众背负竹篓,攀爬绳梯,将水泥、砂子运到天坑作业。刘振国 摄
  龙山县洛塔田中种植的经济作物。本报记者 赵持 摄
  本报记者 徐蓉 田甜
  6月23日,记者驱车盘旋山路2个多小时,爬上海拔1300多米的龙山县洛塔乡,满眼山林叠翠,掩映石林。
  洛塔乡为高寒山区,因喀斯特地貌影响,水在地下流,人在地上愁,群众一度很穷困。
  40多年前,洛塔乡干部群众不等不靠,到溶洞天坑引阴河水,凿山为渠,引水造田,解决吃饭问题,被树为全省典型,自此,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的洛塔精神传遍三湘四水。
  洛塔18勇士之一的邹序武还住在楠竹村,84岁的邹老回忆那光辉岁月,英雄气概犹在:
  “40多年前,我们下天坑、堵阴河,筑坝将阴河水引出来。这水源源不断流了40多年,现在田地庄稼、家里水缸都靠它。”
  “饮水思源啊!”龙山县扶贫办主任彭承忠说,40多年来,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的洛塔精神,是一代代龙山人脱贫致富奔小康的精神信念。
  坚守22年,造林6万多亩,
  濯濯童山变青山
  洛塔乡是酉水上游,国家要求此地退耕还林、保护生态,实现可持续发展。
  洛塔自然保护区管理站站长刘德栾带领几名员工,坚守高山22年,栽树6万多亩。刘德栾说,当年上山,就发誓学习洛塔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的精神,多栽树,保护生态。
  刘德栾带我们一起去看他的宝贝林子,他年过五旬仍健步如飞,高声唱着自己编的山歌。
  他领我们钻进一片树林,走近一棵三、四十米高的柳杉树说:“这是我1992年种下的第一棵树,那时只有手指那么粗,现在一个人都抱不住了。”他抱着柳杉树用脸碰了一下,“我每天都来看树,树就像我儿子一样亲。”
  刘德栾用行动践行着洛塔精神。上世纪九十年代,县林业局争取到世行和德元贷款造林项目,刘德栾带领管理站的员工起早贪黑栽树,每天工作十一二个小时,一点一点地将荒山变绿。
  有一次,正在栽树的刘德栾不小心一脚踩空,掉进又深又黑的溶洞里,大声呼救近半个小时,路过的造林工人听见,用长竹竿帮他爬出溶洞。尽管左腿骨裂疼痛不已,但休息了两天后,他又一拐一瘸爬山栽树。现在他的左腿还会隐隐作疼。
  如今,洛塔的荒山都生长着葱郁森林,原来开凿的梯田三分之二栽了树。刘德栾被评为全国造林先进工作者。
  现在,刘德栾和20多个工人一起看护这6万多亩山林。他每天走数十公里巡山护林。
  有一天凌晨1时许,巡山的刘德栾发现有人盗伐树林,“住手!”他一个箭步冲上去,大吼一声。那人举起柴刀威胁道:“快滚!”刘德栾毫无畏惧,拿起柴刀吼道:“你是违法的,想偷木材除非砍死我。”盗林人悻悻逃走了。
  再过两年,刘德栾就要退休了。他笑着说:“与老伴商量好了,退休后,只要活着,就留此山看林子,死了就埋这里。”
  坚守山中,
  只为乡亲们过上好日子
  在洛塔乡阿亏村,记者遇见连续12年坚守在高寒山区驻村扶贫的县科技局科技情报站干部陈立培。他说,我喜欢在高寒山区帮村民做点事。去年我和阿亏村村民一起将5公里外的天坑水引到村里来了,特高兴。
  阿亏村缺水,吃豆腐要背黄豆到山下做好再背上来。有时极度干旱,还需县里消防车送水上山。阿亏村村支书刘进旺说,陈立培驻村扶贫后,就与我们商议学习洛塔精神解决吃水难题。
  刘进旺和村主任向开仲一起,领着村里10多个年轻人,带着柴刀,劈山开路,走了上百公里找水源。听说一处溶洞天坑里有水,他们便用锤子敲开洞口,把绳子系在腰上下到数十米深的洞底找到水源,水质很好。陈立培到县直各部门汇报筹款近40万元,买水泥、砂子、引水管道。全村老少来帮忙,用绳子把沙子水泥一袋一袋吊进洞里,运了3吨砂子、2吨水泥进洞。像当年洛塔18勇士一样,30位村民在溶洞底暗无天日工作了2个月,筑坝引水出洞,又修了5公里主管和30公里入户管道,将水送到全村200多户人家里。
  洛塔精神融入到每个村民的生活。楠竹村村民邹联凤说,洛塔精神就是不怕苦、攒劲搞。年轻人到外面打工,婆婆公公也攒劲种地,搞牲口养殖。山上水草好,大部分农户都养上百只猪、羊、鸡,一年也能赚个二、三万元。
  大学毕业就来到这里,坚守近20年的洛塔乡党委书记黎敏说,原来的同事大多调到城里了,我也羡慕,但洛塔乡亲们还不富裕,需要我们继续在这里做好工作。
  近些年,洛塔乡引导大家种百合、烟叶和药材,支持留守老人发展养殖业,加上年轻人在外的打工收入,农户收入年年攀高,家家户户翻盖了新房。
  “洛塔乡在乌龙山国家地质公园内,首先是保护好生态。近几年乡里关闭了水泥厂,还要关闭焦煤厂等五小企业。”黎敏笑着说,“我们重点培育发展旅游产业,要使之成为富民产业。欢迎朋友们来山里度假呼吸好空气。”
  【岁月流金】
  洛塔精神让人肃然起敬
  洛塔在海拔1400米高寒山区,喀斯特地貌,水在地下流,人在地上愁,老百姓一直生活困苦。上世纪六十年代,洛塔公社楠竹大队村民发扬艰苦奋斗、自力更生,不怕苦、不怕死,先后将多处天坑阴河水引出来,解决生产、生活用水问题。
  日,《湖南日报》发表了《地动山河铁臂摇》的长篇通讯,报道了洛塔公社楠竹大队队员将天坑水引出来解决生产、生活用水的光辉事迹;5月20日,《人民日报》也发表了长篇通讯《土家山寨换新装》;5月21日,省里正式发出《关于开展学洛塔、学野鸡坪的决定》,并在两地召开了现场会。从此,洛塔精神传遍三湘。
  洛塔典型有其特有的时代局限性,村民们战天斗地、大量开山造田的同时,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生态环境。但洛塔人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的精神让人肃然起敬,值得我们学习传承。现在,洛塔人努力保护生态环境,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发展,大量植树造林恢复生态,造林7万多亩,让高山叠翠如画。
  【温暖记忆】
  自力更生引天坑水
  ――访洛塔精神十八勇士代表邹序武
  “我们将81米深天坑水引出来,解决生产、生活用水问题,没要国家投入一分钱,完全靠咱们自力更生。”
  84岁的邹序武老人,1966年至1981年担任楠竹大队(村)党支部书记,回忆起当年下天坑、堵阴河、引水出来的英雄壮举,言语中仍充满自豪。
  他回忆说,当年,县里技术员来测量后说,引水需要3万元打通527米隧道。花钱太多不可行,在当时的公社党委委员陈延敏带领下,他们就用土办法、穷办法,大家砍竹子编成篾缆,到坑底勘察,制定引水规划。全村老少从山下十几公里背砂子、水泥、条石到坑口。他们又自制土绞车和软梯,将水泥、砂子运到天坑底筑坝。他和另外17位年轻后生在坑底连续工作450天,筑起一座宽6米、高8米的下夹心拱坝,使坑底阴河水冒出地面。
  “有了稳定水源,又在山上开梯田种粮,水稻面积大为增加,不仅解决群众吃饭难题,还每年向国家交公粮10多万斤。现在,这些自力更生修建的水利设施还发挥重要作用。”
  40多年过去,邹序武一直住在楠竹村,身体硬朗,每天坚持读报看新闻。他说,“我这一辈子遇上了好时代,改革开放以来,国家不要农民交税了,老百姓种田还有补贴,60岁的老人可以领到养老保险,农民有合作医疗,困难户有低保,共产党让乡亲们的日子过得很舒坦。”
  “儿子孙子每次回家,我都会带他们到村里洛塔精神纪念馆参观学习,希望儿孙们都要实实在在为老百姓做事。”
  【感悟力量】
  有一种坚守让人热泪盈眶
  本报记者 徐蓉 田甜
  “我活着,就在这里看林子,死了就埋在这里。”
  站在海拔1400多米的高山上,听到洛塔自然保护区管理站站长刘德栾不经意的一句话,记者不禁热泪盈眶。作为一个共产党员,他坚守山区22年,带着林站员工把荒山变成莽莽森林,把自己变成一棵扎根高山坚定不移的树。
  这种坚守,传承着艰苦奋斗、自力更生,不怕苦、不怕累的洛塔精神,这种力量贯穿龙山高寒山区脱贫致富的探索之路,激励着许多党员干部努力为乡亲们服务,并带领乡亲们用勤劳双手,创造美好幸福的生活。
  这种坚守,是对党的事业无比忠诚,是几十年始终如一爱岗敬业,是不计名利默默奉献。
  在全省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进程中,需要千千万万的党员干部这样坚守、扎根岗位,不怕苦、不怕累,为又好又快发展奉献自己的力量。西海都市报数字报刊平台
第B11版:神十飞天11
逃逸塔残骸落在内蒙古沙漠
神十载人飞船逃逸塔残骸目前已在巴丹吉林沙漠腹地塔木素区域找到,没有给地面造成伤亡和财产损失,现场已被安全保护,并准备移交相关部门。 11日联合上午搜寻组分成多个小组事先赶到预定区域开始工作。下午5时38分神十成功发射升空,120秒后逃逸塔成功与火箭分离。搜寻组发动当地牧民共同开展搜寻工作。逃逸塔坠落地面后,搜寻人员在距离塔木素150公里处发现了残骸,并在第一时间上报到有关部门,并保护现场待命将残骸运送回酒泉发射中心。 逃逸塔是飞船宇航员逃生的重要部分,位于火箭最顶尖,塔高8米,从远处看好似火箭上的避雷针,挂在载有宇航员的舱上。被誉为是保障航天员安全的“生命之塔”。它负责在火箭发射前900秒到发射后120秒出现意外时,逃逸系统的主发动机点火,产生高达70余吨的推力,可确保箭船分离,在3秒钟内帮助把航天员带到安全地带。火箭发射成功后,它完成自己的使命,自动坠落。它是飞船成功发射后第一个从火箭上脱离的装置。由于我国神一到神十都是100%发射成功,所以逃逸塔还从未真正发挥作用。 据中国广播网报道 未造成地面伤亡和财产损失 逃逸塔顶部竹节参、铁皮石斛、七叶一枝花、蛇足石杉。 潇湘晨报 记者 朱辉峰
  去年,全国第四次中药资源普查试点启动,龙山县成为湖南省试点之一。竹节参、铁皮石斛、七叶一枝花、蛇足石杉四种野生药用植物既珍稀又危殆。种植面积达七万亩的百合,使得龙山成为全国最大百合生产基地。
  并不是每个湖南人,都有机会去一趟龙山吧。它是距离长沙最远的以土家族为主的少数民族县。在2017年龙永高速建成通车之前,仍然要在车上晃荡十多个小时才能抵达。但晴好的时候,那些简易公路旁闪烁的花树,一侧车轮旁的深谷,远处山崖上突然挂下的一小束瀑布,又会让你叹息,宁肯就这么在山路上盘旋下去。
  三百多座1200米以上的高山耸立在这个边界之地,大灵山、八面山、猛必界、永龙界、曾家界、洛塔界&&七大山脉由东北向西南迤逦。箬叶、烤烟、&黑金子林(漆树)&&&像装饰画一样,遍布在最显眼的山上。这是当地主要的经济作物。但群山深处还有另一些秘密生长、沉默又尊贵的植物。它们到底是何模样?价值几何?不仅是当地人们所关注的,也是生物学界和医学界共同关注的。
  大安乡5000亩厚朴栽培区,当地人对这种全身可入药的树木怀有深情。
  4月15日,我们随县中医院中药资源普查科的科长殷学政,去大安乡的万宝村。殷在去年曾是普查队的队长,带着十余人在全县各乡各村忙碌了九个月。
  大安系高寒山区,最高海拔1736.5米。我们跟着一位村民的摩托车往大灵山上缓缓爬升,云雾缭绕,沾衣尽湿。山下已是四月芳菲将尽,而山上还是初春气象,湿冷,阴寒,花树还未绽蕾,成片的厚朴林也刚刚发芽。当地厚朴林极多,与杜仲、黄柏并称&三木&,被村民广泛种植。大安缺水,沿途可见荒废的输水装置,人们试图从山上将泉水引下来。很明显,这项饮水工程并不成功。
  村民田昌庆的家几乎就在山顶,一栋漂亮的木屋,半隐在云雾里。他不在家。我们像去瞧一位新娘子似地去看他种在屋后的几棵北三七。在民间传说中,这就是草药之王,可解百毒,治百病,其神奇是因为它含多种人参皂苷和三七皂苷。田昌庆的这几棵北三七是野生的,他发现后,挖回来移植在自家山坡上,特地搭了一个遮荫小棚。这种五加科植物对生长环境要求极为苛刻,只能生长在至少海拔2000米的地区,非常罕见。移栽之后,北三七的性状是否发生改变呢?&肯定会。&殷学政说。他见过的人工培植北三七,根呈团状;而野生北三七是竹节状,且横向发展。这种根系的区别完全由环境来决定。野外环境差,无人特地松土施肥,植物只能努力求存。家生和野生的北三七在药效上也有差别。
  当地土家族、苗族既懂采药种药,也多少能用这些药治点小病。殷学政和同事们进行普查时,收集的民间单方验方有一百余张。他记得自治州土、苗医研究所总结出的用药歌诀:&爬不得坡,离不开矮陀陀;上不得坎,离不开倒触伞;打得一身垮,离不开四块瓦;要得一身松,离不开木通;周身发麻,离不开乱头发。&一些常用药物在歌词里生动起来。
  回转时,我们在村路上遇到刚从山上采完药回来的兰光华。73岁的老人身材瘦小,穿着沾满泥的雨鞋,连帽子上、脸上都沾着泥浆。路旁的厚朴林就是他的。&今年种了七八十亩,还种了十几亩黄连&。黄连是当地的传统药材,整个大安乡黄连种植面积1000亩左右。在他的记忆当中,上世纪三十年代全村就开始大规模地种植了,那时兰光华家所在的药场村还没有并入现在的万宝村。即使并入后,他也仍然强调&药场村&。
  他指着一棵远处的厚朴树说:&看见没有,那棵树上缠着一蔸藤。&顺着他手指的方向望去,果然。那是当地人叫做&三角枫&的一种药用植物,可以治风湿。他告诉我们,山上的野生药材还不少,白术、党参、白芨、独活&&珍贵的还有淫羊藿、铁灯台(七叶一枝花)、半截烂。其中半截烂十分独特,&一边长一边烂,后边一截总是烂掉了&。这种药是土家族常用药材,学名&雪里见&,有散瘀止痛,解毒消肿的功效。多生长于石缝中、常绿阔叶林下、苔藓林下、石上以及石洞旁。目前还不能完全由人工大规模引种栽培。很可惜,我们没见到它。
  大安乡是厚朴的主栽培区域,合计面积有5000余亩,为全乡翘楚。当地人对这种树皮、根皮、花、种子及芽皆可入药的树木怀有深情。尽管此时厚朴林才都冒出一点嫩芽,不具初夏时蔚然招展的形态,兰光华还是执意选了一块他觉得最漂亮的林间空地,和他喜爱的厚朴们合了一张影。
  龙山县:位于湘西自治州西北角,西与湖北来凤县、四川酉阳县和秀山县相连,北与湖北省宣恩县毗邻,东与本省桑植县、永顺县接壤,南与保靖县以酉水为界,全县南北长96.3公里,东西宽57公里。
  名词解释
  全国中药资源普查
  迄今为止,我国经历了三次全国性的中药资源普查。第一次是在20世纪50年代初,普查以常用中药为主,在年出版了《中药志》四卷本,收载常用中药500多种,成为1949后我国首部有关中药资源的专门学术专著。第二次是在上世纪70年代,结合了中草药的群众运动,将各地的中草药作了调查整理。第三次是在上世纪80年代,调查结果表明,其时我国中药资源已达12807种,其中药用植物11116种,药用动物1571种,药用矿物80种。
  目前沅陵、龙山、慈利、桑植、溆浦、凤凰、茶陵等25个试点县(市)已经启动了普查项目。
关键字推荐
潇湘晨报APP
新闻 广告 发行
24小时热线 96360
ICP备案号:湘ICP备号-2
湖南省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 湘
互联网出版许可证:新出网证(湘)字31号
企业法人营业执照注册号978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湘B2-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湖南龙山红网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