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侧肢体周径睾丸高低相差2厘米几厘米有意义

肌力评定_拼音_医学百科
医学百科提醒您不要相信网上药品邮购信息!
目录1 拼音jī lì píng dìng2 概述肌力是指时产生的最大力量。肌力测试是评定的重要,尤其是对肌肉病损、以及的功能评定十分重要。同时,肌力测试也可作为评定疗效的重要指标之一。3 操作名称肌力评定
4 适应证肌力评定的证包括:
1.失用性肌肉功能障碍& 由制动、运动减少或其他原因引起的肌肉失用性改变,导致肌肉功能障碍。
2.肌源性肌肉功能障碍& 肌肉病变引起的肌肉或肌力减弱。
3.源性肌肉功能障碍& 由神经病变引起的肌肉功能障碍。
4.源性肌肉功能障碍& 由关节疾病或损伤引起的肌力减弱,肌肉功能障碍。
5.其他肌肉功能障碍& 由于其他原因引起的肌5 禁忌证关节不稳、未愈合又未作内固定、急性渗出性滑膜炎、严重、关节范围极度受限、急性、骨关节等。6 准备临床上肌力评定方法有肌力评定和器械肌力评定。在器械肌力评定方面,应用等长测力仪、等张测力仪或等速测力仪等,可根据需要选用不同测试仪器。7 方法7.1 1.手法肌力评定在特定下让患者作标准动作,通过触摸肌腹、观察肌肉对抗肢体自力及由者用手法施加的阻力,观察患者完成动作的,从而评定患者的肌力。
①正确摆放患者的体位及被部位的位置。
②充分暴露患者的受测试部位,近端肢体固定。
③检查测试部位的轮廓,两侧肢体同名肌的对称性,必要时两侧肢体的周径。
④上肢、下肢及躯干肌群的手法肌力检查方法见表1、表2、表3。
(2)基本原则:
①依据评定者施加阻力大小并与健侧对照进行。
②依据肌肉或肌群能否作对抗重力(垂直运动)运动进行判断。
③依据肌肉能否作全范围的运动进行判断。
④如肌肉收缩不能引起关节活动时,依靠目测或肌肉有无收缩进行判断。
(3)评定标准:如能完成运动并能克服充分的阻力与健侧相近,为5级肌力;能克服中等阻力为4级肌力;能对抗并仅能抵抗肢体自身重量完成动作,为3级肌力;如不能克服肢体自身重量完成运动,但能在水平面上、无负荷下完成运动,为2级肌力;如无明显运动可见,但能触到肌肉收缩,为1级肌力;如无可到的肌肉收缩,则为0级肌力。
在手法肌力评定中,可根据检查情况使用“-”或“+”号。
常用手法肌力检查的评定标准见表4。
(4)事项:
①检查前应向患者说明检查目的、步骤、方法和感受,消除患者的紧张,取得最大合作。
②为了准确把握施加阻力的大小,应首先检查健侧同名肌。
③正确的检测位置,以确保正确判断肌力的级别。防止替代动作出现错误的肌力评定。
④施加阻力时,要注意阻力的方向应尽可能与肌肉或肌群牵拉力的方向;施加阻力的点,应在肌肉附着处的远端部位上。
⑤在消除重力影响方面,可采用让肌肉或肌群在水平而光滑的表面上活动;或用悬吊带将测试部位吊起悬空,随肌肉活动而地作水平运动。
⑥检查中如有疼痛、肿胀或痉挛,应在结果记录明。
⑦尽可能在同一体位完成所需检查的肌力情况,以减少患者因不断变换体位带来的不便。
⑧疾病和损伤所致的痉挛性不宜进行手法肌力检查。
7.2 2.器械肌力测定肌力达3级以上时,可用专门的器械进行肌力检查,这种测试可取得较精确的定量数据,根据测试时肌肉的不同收缩方式分为以下3种肌力评定方法。
(1)等长肌力测定:在标准姿位下用不同的测力器测定一组肌群在等长收缩时所能产生的最大肌力。常用的检查方法有:
①握力测定:用握力计进行测试,测试时上肢在体侧下垂,握力计表面向外,将把手调节至适当宽度,重复测定2~3次,取最大值。握力的大小可用握力指数评定。握力指数=握力(kg)/(kg)×100%。通常握力指数大于50%为正常。
②捏力测定:用与其他手指相对捏压握力计或捏力计即可测定捏力的大小,该测试反映拇对掌肌及屈曲肌的肌力大小,其正常值约为握力的30%。
③背拉力测定:用拉力计测定,测试时双膝伸直,将把手调节到节以上高度,作伸腰动作,用力向上拉把手。力的大小可用拉力指数评定。拉力指数=拉力(kg)/体重(kg)×100%。通常拉力指数正常值:男性为105%~200%,女性为100%~150%。注意:此测试方法易引起患者加重,不宜用于腰痛患者或老年人以及患者。
④肌肉测定:用等速测力仪测定,测试时将测试程序为等长测试模式(运动速度为0°/s),以测定一组肌群的最大力矩值、最大力矩维持时间及其他肌肉功能参数。
(2)等张肌力测定:在标准姿位下测定一组肌群在作等张收缩时能使关节作全幅度运动时的最大阻力。
①运动负荷:哑铃、砂袋、杠铃片或其他定量负重的运动器械。
②测试指标:以试举重物进行测试,作1次运动所能承受的最大阻力称1次最大阻力(1RM),完成10次连续运动所能承受的最大阻力为10次最大阻力(10RM)。
③注意事项:进行等张肌力测试时须对试用阻力作适当估计,若多次反复试举,宜使肌肉产生疲劳,影响测试结果。
(3)等速肌力测定:运用等速测试仪器可以测定肌肉在进行等速运动时肌力大小和肌肉功能。测定范围包括四肢大关节运动肌群及腰背肌的力量大小,可提供运能评定、伤病的辅助诊断及疗效评价的准确指标。
①测试仪器:采用专门的等速测试仪器。
A.测试前准备:开机,仪器。
B.测试体位:根据测试要求,摆放患者体位,对患者进行良好固定。
C.调节测试仪器:根据不同测试肌群,调节仪器的动力头位置,使关节活动轴心与动力头的轴心相对应;调节动力臂的长度;设定关节0°位和关节活动范围;必要时进行肢体称重。
D.测试方式:分为等速向心测试和等速离心测试。等速向心测试指肌肉采用向心收缩方式,即肌肉收缩时缩短。等速离心测试指肌肉采用离心收缩方式,即肌肉收缩时纤维被动延长。临床常用等速向心收缩方式进行测试。
E.测定速度:选用慢速和快速两种测试速度。测试速度在60°/s或60°/s以下时为慢速测试,主要测定肌肉力量;测试速度在180°/s或180°/s以上时为快速测试,主要测定肌肉耐力。
F.测试次数:在正式测试前,应先让患者进行3~4次预测试,以使患者熟悉测试方法和要领。慢速测试时,测试次数为4~6次;快速测试时,测试次数为20~30次。
G.间歇时间:测试中每种测试速度之间通常间歇1min,以使肌肉有短暂休息。耐力测试后需要间歇1.5min以上。两侧肢体的测试间应间歇3~5min。
H.测试:测试频率应根据伤病的愈合情况以及训练的效果决定。一般在训练中,为了评价康复治疗的疗效,宜每月测试1次。
③等速肌力评定指标:
A.峰力矩:指肌肉收缩产生的最大力矩输出,即力矩曲线上最高点处的力矩值,代表了肌肉收缩产生的最大肌力。单位为牛顿·米(Nm)。
B.峰力矩体重比:指单位体重的峰力矩值,代表肌肉收缩的相对肌力,可用于不同体重的个体或人群之间的肌力比较。
C.峰力矩角度:指力矩曲线中,峰力矩所对应的角度,代表肌肉收缩的最佳用力角度。
D.总作功:即力矩曲线下的总。单位为焦耳(J)。
E.平均功率:指单位时间内肌肉的作功量,反映了肌肉作功的效率。单位为瓦(W)。
F.力矩加速能:指肌肉收缩最初1/8s的作功量,即前1/8s力矩曲线下的面积,代表肌肉收缩的爆发能力。单位为焦耳(J)。
G.耐力比:指肌肉重复收缩时的耐疲劳能力。耐力比的单位常用百分比表示。
H.主动肌与拮抗肌峰力矩比:主要判断关节活动中拮抗肌群之间的肌力情况,对判断关节性有一定意义。7.3 3.肌肉耐力评定肌肉耐力是指肌力所能维持的时间。常用的评定方法如下。
(1)四肢关节肌肉耐力测定:
①等长肌肉耐力测定:在等速测试仪上设定运动速度为0°/s,测定肌群以最大等长收缩起始至收缩力衰减50%的维持时间。
②等速肌肉耐力测定:在等速测试仪上以180°/s的运动速度连续作最大收缩20~25次,计末5次或10次与首5次或10次的作功量之比,即可测定肌肉耐力比,作为判断肌肉耐力的指标。
(2)背肌和腹肌的耐力评定:
①背肌耐力评定:患者,两手抱头,脐部以上的上身部分在床缘外,固定双下肢,伸直后背部,使上体凌空成超过水平位,若低于水平位为终止。记录其能维持此位的最长时间,一般以1min为正常。
②腹肌耐力评定:患者,两下肢伸直并拢,抬高45°,记录其能维持的最长时间,也以1min为正常值(注意此时实际不仅测试腹肌耐力,同时包括了髂腰肌的耐力)。8 注意事项1.器械测试仪器在测试前需要先行校正,以保证测试结果的可靠性。
2.测试前摆放好患者的体位,近端肢体应固定,按标准摆放体位,防止替代动作。同名肌检查时,应先健侧后患侧,以方便两侧比较。
3.测试中应告诉患者如何正确地按测试要求进行肌肉收缩,并给予适当的预测试,使患者熟悉测试方法。
4.测试中应给予适当鼓励的指令,提高患者用力的,以便获得最大肌力。
5.避免在运动后、疲劳时及饱餐后进行肌力测试。
6.有者,进行肌力测试时,应注意避免使劲。相关文献
参与评价: ()
欢迎您对肌力评定进行讨论。您发表的观点可以包括咨询、探讨、质疑、材料补充等学术性的内容。我们不欢迎的内容包括政治话题、广告、垃圾链接等。请您参与讨论时遵守中国相关法律法规。
昵称(必填)
电子邮箱(我们会为您保密) (必填)
特别提示:本文内容为开放式编辑模式,仅供初步参考,难免存在疏漏、错误等情况,请您核实后再引用。对于用药、诊疗等医学专业内容,建议您直接咨询医生,以免错误用药或延误病情,本站内容不构成对您的任何建议、指导。
本页最后修订于 日 星期五 7:30:59 (GMT+08:00)
关于医学百科 | 隐私政策 | 免责声明
链接及网站事务请与Email:联系 编辑QQ群:8511895 (不接受疾病咨询)  [摘要] 目的 探讨外周血血小板p-选择素(CD62p)、D二聚体及超敏C反应蛋白在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LDVT)中的" />
免费阅读期刊
论文发表、论文指导
周一至周五
9:00&22:00
下肢深静脉血栓患者外周血血小板p―选择素、D二聚体及超敏C反应蛋白的表达及临床意义
&&&&&&本期共收录文章20篇
  [摘要] 目的 探讨外周血血小板p-选择素(CD62p)、D二聚体及超敏C反应蛋白在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LDVT)中的临床意义。 方法 选择2011年1月~2012年1月于广州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确诊为LDVT的32例患者为治疗组,选择于广州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行健康体检的30例健康人为对照组。检测对照组及治疗组治疗前后CD62p、D二聚体及超敏C反应蛋白水平,LDVT患者治疗前后两侧下肢周径差。 结果 治疗前LDVT组患者血清的CD62p[(25.80±4.26)%]、D二聚体[(2495±95)μg/L]和超敏C反应蛋白[(5.79±0.75)mg/L]均显著高于对照组,治疗3 d后,三者仍显著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 < 0.05)。但其中D二聚体和超敏C反应蛋白均较治疗前显著降低,且在治疗7 d后较治疗3 d后进一步降低,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 < 0.05)。患者两侧下肢周径差随着治疗时间的延长而显著减小。 结论 CD62p、D二聚体及超敏C反应蛋白是在LDVT及降解过程的不同特异性指标,随着LDVT的发展而变化,可以作为LDVT的早期诊断依据。 中国论文网 /6/view-6148497.htm  [关键词] 外周血血小板p-选择素;D二聚体;超敏C反应蛋白;下肢深静脉血栓   [中图分类号] R654.4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2014)07(b)-0034-03   下肢深静脉血栓(lower deep venous thrombosis,LDVT)在我国的发生率约为8.7%[1],其临床预后不良,极易形成肺血栓栓塞症(pulmonary thromboembolism,PTE)。据报道,80%~90%PTE患者的栓子来源于下肢深静脉血栓,而急性肺血栓栓塞是人类死亡原因第3位[2],故下肢深静脉血栓可严重危害患者的生命。而临床对LDVT的治疗主要是抗凝、溶栓及去聚等药物,其临床效果多有限。因此,LDVT的早期诊断成为了治疗的关键。LDVT的传统研究已经发现,血管内皮细胞和血小板活化触发了血栓的形成[3],而D二聚体升高是血栓形成后继发纤溶的结果[4]。近来的研究发现炎性反应可促进LDVT的发生[5],本研究目的为探讨血小板活化、纤溶系统及炎性反应在LDVT发生过程中的表达及相互联系。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择2011年1月~2012年1月于广州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确诊为LDVT的32例患者为治疗组,所有患者均符合1994年中国中西医结合研究会周围血管病专业委员会制定的诊断标准,入院前未行抗凝治疗。排除标准:①有严重心脑血管疾病、糖尿病、甲状腺疾病;②近期3个月内有急性炎症性及出血、血栓疾病者;③LDVT发病时间>7 d;④妊娠期或哺乳期妇女。其中中央型5例,周围型9例,混合型18例;左下肢17例,右下肢11例,双下肢4例。另选择同期于广州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行健康体检的30例健康人为对照组。两组在年龄、性别及体重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 0.05),具有可比性。见表1。本研究经医院伦理委员会通过,研究对象知情同意并签署知情同意书。   1.2 治疗方法   一般治疗:卧床休息、抬高患肢(患肢高于心脏平面),下床活动时穿医用弹力袜。周围静脉滴入尿激酶,一般首次剂量50万U,后25万U/d,连用5~7 d,总量150~200 万U。低分子量肝素4000 U皮下注射q12h,应用3 d后同时口服华法林,待华法林起效后停用低分子量肝素。抗血小板凝聚药物阿司匹林100 mg口服,1次/d。   1.3 标本采集及检测   32例LDVT患者在入院后,治疗3 d及7 d后进行空腹静脉采血3~5 mL,迅速离心取血清。超敏C反应蛋白使用乳胶增强免疫透射比浊法检测,使用Omlipo分析仪进行检测,试剂盒由深圳国赛生物技术公司提供。外周血血小板p-选择素(CD62p)由FC500-MPL 型流式细胞仪(Beckman Coulter公司)进行检测,试剂为Monoclonal Antibody CD62p-FITC单克隆抗体及鼠抗人同型对照IgG1-FITC(Beckman Coulter公司)。D二聚体通过Sysmex CA 7000全自动血液凝固分析仪采用比浊法检测。   1.4 下肢周径的测量   对LDVT患者,在进行标本采集的同时于膝上15 cm和膝下10 cm处进行周径测量,测量时保持软尺与下肢纵轴垂直,计算健侧及患侧周径差,正常值为<2 cm[6]。   1.5 统计学方法   数据采用SPSS 13.0统计软件处理,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x±s)表示,两独立样本的计量资料采用t检验;重复测量的计量资料采用方差分析,两两比较采用LSD-t检验。计数资料以率表示,采用χ2检验。以P < 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治疗前后血液指标情况   治疗前LDVT组患者血清的CD62p、D二聚体和超敏C反应蛋白均显著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 0.05);治疗3 d后,三者仍显著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 0.05);其中D二聚体和超敏C反应蛋白较治疗前显著降低,治疗7 d后较治疗3 d后进一步降低,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 < 0.05)。见表2。   2.2 LDVT组患者治疗前后两侧下肢周径差比较   结果显示:治疗3、7 d后患者两侧下肢周径差均小于治疗前,治疗7 d后患者两侧下肢周径差小于治疗3 d后,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 < 0.05)。患者两侧下肢周径差随着治疗时间的延长而显著减小。见表3。   3 讨论   LDVT如果不得到及时处理,可继发深静脉血栓后遗症,出现长期慢性疼痛,影响患者的生活和工作,更危险的是栓子脱落发生致命性肺栓塞,危及生命。约50%的LDVT是不出现临床症状的,难以根据患者的临床表现来诊断LDVT[7]。而下肢静脉造影为有创检查,且患者在搬动过程中也可能发生肺栓塞,难以作为LDVT的诊断首选。本研究追踪了血栓形成与降解过程中的不同因子指标,测定了治疗后不同时间点CD62p、D二聚体和超敏C反应蛋白的变化,以提供一种血液学的综合方法来尽早诊断LDVT。
  血小板通过血小板活化在LDVT形成过程中起重要作用。正常状态下,血小板及CD62p都处于静止状态,而当机体出现病理状态时,对其产生了刺激,血小板发生活化反应,血小板质膜CD62p分子增加[8]。血小板成分中含量最多的为CD62p,故其是血小板活化反应的特征性标志物[9]。本研究结果显示,正常健康人与LDVT患者的CD62p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 0.05),这说明LDVT患者存在血小板活化反应。在治疗7 d后,CD62p较治疗前显著降低,但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 0.05),说明随着治疗的进行,血小板活化状态已有了初步控制,但仍是血栓形成的高危人群。CD62p的变化趋势与LDVT组患者治疗前后两侧下肢周径差的变化趋势一致,说明了随着CD62p的降低,患者的临床症状也得到了改善,两者之间可能相关。   D二聚体是血栓形成后继发纤溶的结果,反映的是血液高凝和纤溶亢进[10-11]。目前临床上已广泛的将D二聚体的监测作为排除血栓性疾病的重要手段[11-12],有学者报道,D二聚体对老年患者骨科大手术后的LDVT具有很高的阴性预测价值[13]。本研究结果显示,正常健康人与LDVT患者的D二聚体具有显著差异,说明LDVT患者血液处于高凝状态,纤维蛋白溶解亢进。治疗3 d,D二聚体明显升高,说明纤溶活性增加,逐步达到顶峰,而在治疗7 d后,又逐步回落至治疗前的水平,但仍与正常人具有显著差异,说明血液的高凝状态仍未消除,仍易形成血栓。   有学者报道,血液高凝状态与炎症是互为因果的关系,炎症可促进血液高凝,而血栓形成又可加重炎症[10]。C反应蛋白是一种细胞膜糖蛋白,是炎症刺激的急性反应产物。超敏C反应蛋白化学结构与C反应蛋白完全一致,但敏感度极高,可以及时反映机体的炎性反应[5,12]。研究证明超敏C反应蛋白上升得越高血管内壁损伤越严重,发生血栓可能性愈大,超敏C反应蛋白可作为预测血管内壁损伤程度的一个指标,本研究结果也证实了这一点。随着治疗的进行,超敏C反应蛋白显著降低,到治疗7 d后已基本与正常人一致。这说明LDVT组患者治疗7 d后虽然CD62p和D二聚体均高于正常人,但血管内壁损伤已得到控制,这与临床症状的改善也是一致的。   综上所述,CD62p、D二聚体及超敏C反应蛋白是在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及降解过程的不同特异性指标,随着LDVT的发展而变化,可以作为LDVT的早期诊断、治疗效果监测依据,具有较高的临床价值。   [参考文献]   [1] 许敏.老年糖尿病患者人工全膝关节置换术后深静脉血栓形成的预防[J].中医正骨,):72-73.   [2] 吴华,龙峥嵘,彭咏麟,等.肺栓塞患者血清同型半胱氨酸和超敏C反应蛋白检测的临床意义[J].检验医学与临床,):151-152.   [3] 王叶武.CD62P在人血白细胞、血小板上调表达促进DVT形成的临床研究[D].昆明:昆明医科大学,2012.   [4] 李伟,马朋朋.P-选择素和D-二聚体测定对关节置换术后深静脉血栓形成早期诊断的意义[J].河北北方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112-116.   [5] 丘世?,易斌,宰红艳,等.超敏CRP检测与老年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关系[J].实用预防医学,):.   [6] 余方友,刘斌.C-反应蛋白、D-二聚体和纤维蛋白原在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中的意义[J].安徽医药,):.   [7] 何成.血浆纤维蛋白原和D-二聚体升高在肺栓塞复发诊断、治疗中的临床意义[D].福州:福建医科大学,2012.   [8] 杨小军,王伏生.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患者CD62P、CD63与PAF的变化及意义[J].中西医结合心脑血管病杂志,):247-248.   [9] 朱礼炜,李晓强,贾伟,等.兔后腔静脉血栓形成后血小板膜糖蛋白CD62p、CD63的表达变化[J].解剖与临床解剖与临床,):275-277.   [10] 高峥嵘.骨科创伤患者血浆同型半胱氨酸、高敏C反应蛋白的表达及与深静脉血栓形成的关系[J].中国医药导报,):35-37,47.   [11] 刘冰.D-二聚体检测的临床意义及高D-二聚体患者应用抗凝剂对预后的影响[J].中国医药导报,):9-10.   [12] 欧永强.D-二聚体、同型半胱氨酸、超敏C反应蛋白对深静脉血栓性疾病早期诊断及预后的价值[J].中国老年学杂志,):.   [13] 刘安,陈廖斌,王欣,等.膝髋关节置换术围手术期血浆D-二聚体动态监测及临床意义[J].中华关节外科杂志:电子版,):145-149.   (收稿日期: 本文编辑:苏 畅)
转载请注明来源。原文地址:
【xzbu】郑重声明:本网站资源、信息来源于网络,完全免费共享,仅供学习和研究使用,版权和著作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不愿意被转载的情况,请通知我们删除已转载的信息。
xzbu发布此信息目的在于传播更多信息,与本网站立场无关。xzbu不保证该信息(包括但不限于文字、数据及图表)准确性、真实性、完整性等。本站已经通过实名认证,所有内容由汪伍大夫本人发表
当前位置:
& 大夫个人网站
& 文章详情
下肢关节损伤后肢体周径的测量和评价
全网发布: 17:02
1.确定髌骨位置
2.髌骨上缘10cm、15cm
3.周径测量
&&&&&&&& 确定测量起点后客观测量肢体周径长度
4.记录双下肢肢体周径
&&&&&&&&&a.患肢周径
&&&&&&&& b.健肢周径
&&&&&&& c.双侧对比
5.小腿周径
&&&&&&&& 要求:对称测量双小腿肌腹最粗的地方,客观对比。
6.注意事项:
&&&&&&&& 1)充分暴露测量部位;
&&&&&&&& 2)测量部位和摆放体位要一致,卷尺松紧要一致;
&&&&&&&& 3)测量要客观,不要有主观个人因素。
与医生电话交流
网上免费问医生
看更多新文章>>
1.扫码下载好大夫App
2.在知识中添加您关注的疾病
3.添加成功后,最新的医生文章,每天推送给您。
发表于: 23:28
汪伍大夫的信息
汪伍大夫电话咨询
汪伍大夫已经开通电话咨询服务直接与大夫本人通话,方便!快捷!
网上咨询汪伍大夫
在此简单描述病情,向汪伍大夫提问
汪伍的咨询范围:
运动创伤术后的康复:膝半月板、ACL、PCL、内外侧副韧带、髌腱、跟腱等损伤的保守治疗以及术后功能障碍的康复治疗;全髋、全膝关节置换术后康复;肩袖损伤、踝关节扭伤、肘关节脱位、腕关节损伤等关节损伤后保守康复治疗以及石膏固定、手术后引起的运动功能障碍的康复治疗;四肢各种骨折后石膏固定、手术后导致的功能障碍的康复治疗;各种脊柱疾病的保守治疗:颈椎病、腰椎间盘突出症、腰肌劳损、小关节嵌顿、背筋膜炎等物理治疗和康复训练。您所在位置:
&& 文章详情
动态监测D-二聚体在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溶栓治疗中的临床意义
作者:杨博华,路红,秦建辉,刘凤桐,陈蕾,李友山,吴鲁辉
【关键词】& ,D-二聚体
 &&& 【摘要】& 目的& 探讨动态监测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DVT)的溶栓治疗过程中血浆D-二聚体的变化在疗效评价及预后判断中的临床意义。方法& 用胶体金免疫渗透试验(GIA)法测定18例DVT患者在尿激酶溶栓治疗过程中不同时间(治疗前、治疗后第1天、第3天、1周、2周、治疗结束后)的D-二聚体含量,同步测量双下肢膝上15cm和膝下10cm处周径,计算患肢与健侧肢体周径差。结果& 溶栓治疗后D-二聚体水平显著性升高,峰值出现时间平均为2天。治疗后1周D-二聚体下降至溶栓前水平,治疗后2周D-二聚体与溶栓前比较差异有显著性。治疗结束后D-二聚体降至正常范围。D-二聚体的变化情况和患肢与健侧肢体周径差的下降相符。结论& 动态监测D-二聚体的水平变化,可以作为DVT溶栓治疗时评价疗效及判断预后的特异性指标。
  【关键词】& D-二聚体;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溶栓治疗;尿激酶&&   The clinical significance of continuing monitoring of D-dimer in thrombolysis for treating lower extremity deep venous thrombosis
  YANG Bo-hua,LU Hong,QIN Jian-hui,et al.
  Dongzhimen Hospital,Beijing University of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Beijing 100700,China
  【Abstract】& Objective& To investigate the clinical significance of continuing monitoring of the change of D-dimer in curative effect evaluation and prognostic judgement of thrombolysis for treating lower extremity deep venous thrombolsis(DVT).Methods& Gold colloids immunofiltration assay(GIA) was used to detect D-dimer in the plasma in 18 patients with DVT at different time during the thrombolytic treatment using urokinase (before treatment,1 day,3 days,1 week,2 weeks after the beginning of the treatment and at the end).At the same time,the perimeter of both lower limbs was measured above 15cm and below 10cm of the knee to compare the difference between the suffered limb and the healthy one.Results& D-dimer levels increased significantly after thrombolytic treatment,peak value appeared at 2nd day.At 1 week they decreased to the levels before treatment,and there was significant difference at 2 weeks comparing with the levels before thrombolysis.D-dimer decreased to normal levels when the treatment concluded.The change of the D-dimer levels was accorded with the drop of the perimeter difference between the suffered limb and the healthy one.Conclusion& Continuing monitoring of the change of D-dimer is significative for evaluating curative effect and judging prognosis of thrombolysis for treating DVT.
  【Key words】& D-lower extremity deurokinase
&&& 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deep venous thrombosis,DVT)是血管外科常见病之一,溶栓是其常用的治疗方法,是通过纤溶酶作用于血栓中交联纤维蛋白,使其降解,从而使血栓溶解,血管再通。D-二聚体(D-dimer)是交联纤维蛋白经纤溶酶水解后的一种特异性降解产物,其浓度升高提示体内纤维蛋白溶解活性增强,是体内纤维蛋白溶解亢进的分子标志物之一[1],其测定已经广泛用于急性心梗、脑梗死的抗凝、溶栓治疗的监测[2]。研究表明,D-二聚体水平在DVT患者血浆中增高已得到证实,对DVT有早期快速诊断意义[3]。目前,动态监测D-二聚体的含量对DVT患者溶栓治疗的指导作用尚未经临床观察。为了探讨在溶栓治疗过程中动态监测D-二聚体的临床价值,我科自1994年1月~1995年1月对18例住院的DVT患者溶栓治疗过程中的D-二聚体水平进行了动态监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均为我院确诊的DVT住院患者,符合1994年中国中西医结合研究会周围血管病专业委员会制定的诊断标准,共收治患者26例,其中动态监测资料完整者18例,18肢,其中男4例,女14例,年龄35~81岁,平均63.1岁。发病时间最短1天,最长9个月,平均27天。
  1.2& 治疗方法& 应用尿激酶(天普洛欣,广东天普生化医药股份有限公司生产),病程在7天内者,第1日40~60万u加生理盐水250ml,第2日起给予20~45万u加生理盐水250ml/d;病程>7天者,每日给予20~30万u加生理盐水250ml,均于4h内静滴。治疗时间最长25天,最短6天,平均12.4天。尿激酶总量最大570万u,最小120万u,平均280.6万u。
  1.3& 观察指标
  1.3.1& D-二聚体& 测定方法:分别于治疗前、治疗后第1天、第3天、1周、2周、治疗结束后采血检测,用胶体金免疫渗透试验(GIA)方法,试剂盒由挪威AXIS-SHIELD PoC AS公司提供。静脉取血2~3ml,以枸橼酸钠抗凝,比例为9∶1(血∶抗凝剂),离心15min后以吸管吸取血浆检测,结果使用Nyco Card-Reader小型读数仪判读,测量范围:0.1~20.0mg/L。本法所测正常人的含量<0.3mg/L;Cut-off值为0.3mg/L。
  1.3.2& 肢体周径差& 与D-二聚体测定时间同步进行双下肢膝上(髌骨上)15cm和膝下(髌骨下)10cm处周径测量,计算患肢与健侧肢体周径差。正常人双侧肢体周径差<2cm。
  1.4& 统计学方法& 数据以均数±标准差(χ±s)表示,用SPSS 11.0软件对数据进行t检验及重复测量设计的F检验。
  2& 结果
  2.1& 溶栓前后D-二聚体的变化& 见表1。溶栓前D-聚体与临界值比较差异有显著性(P<0.05)。溶栓开始后,D-二聚体含量明显升高,于治疗后第1~3天达峰值,与溶栓前比较差异有显著性(P<0.05),而后逐渐下降,治疗后1周与溶栓前比较无差异(P>0.05),治疗后2周与溶栓前比较差异有显著性(P<0.05),并持续下降,治疗结束后降至正常范围。表1& 溶栓治疗前后D-二聚体变化& (略) 注:与溶栓前比较,*P<0.05
  2.2& 溶栓前后患肢与健侧肢体周径差的变化& 见表2。表2& 溶栓治疗前后患肢与健侧肢体周径差& (略) 注:与溶栓前比较,**P<0.01,***P<0.001
&&& 18例患者患肢与健侧肢体周径差自治疗后第1天起比治疗前明显缩小,并呈持续性下降。治疗后1周,膝下10cm肢体周径差与溶栓前比较差异有非常显著性(P=0.005)。治疗后2周,膝上15cm、膝下10cm肢体周径差与溶栓前比较差异均有非常显著性(膝上15cm P=0.01,膝下10cm P<0.001)。
  3& 讨论    研究表明,在血栓形成时,机体反馈性使纤溶酶原激活因子的产生和释放增加,通过纤溶激活生成纤溶酶,加速纤维蛋白降解,从而使已形成的血栓溶解。D-二聚体作为纤维蛋白的一种稳定而特异的降解产物,目前已用于多种血栓性疾病的辅助诊断[4]。
  国内外学者在急性心梗、脑梗死的溶栓治疗中均观察到溶栓后血栓迅速溶解,血浆中D-二聚体含量会明显上升,而后逐渐下降。若升高后仍维持在高水平,提示溶栓药物用量不足[2]。D-二聚体的变化情况与冠状动脉再通[5]、神经功能恢复的程度相符[6]。本文18例DVT患者早期溶栓治疗D-二聚体检测结果表明,在溶栓后第1~3天,D-二聚体均值升高达峰值。与治疗前比较差异有显著性(P<0.05),治疗2周后明显下降,与治疗前相比差异有显著性(P<0.05)。D-二聚体的变化情况和患肢与健侧肢体周径差的下降相符。    通过对本文检测结果的分析,笔者发现在DVT的溶栓治疗中,D-二聚体含量的变化具有以下特点:(1)若溶栓后D-二聚体含量在短期内明显上升,而后逐渐下降,提示治疗有效。在本文18例DVT患者中,溶栓后D-二聚体快速升高者,患肢与健侧肢体周径差的下降也较明显,与急性心梗、脑梗死的溶栓治疗中D-二聚体变化符合心、脑血管再灌注程度的规律相似。据文献报道,在急性心梗、脑梗溶栓后1~6h D-二聚体达到峰值,24h降至溶栓治疗前水平[2,6],而在本文中D-二聚体则多在溶栓后第1~3天达到峰值。根据我国的几项大规模临床试验结果,目前多认为急性心梗、脑梗死的溶栓治疗应于发病3~6h以内进行;溶栓多选用尿激酶,均于30min内静脉滴注1次,使用剂量:急性心梗应在1.7~2.3万u/kg[7],急性脑梗死应在100~150万u,若追加剂量,总量一般≤200万u[8]。与本文资料相比,在溶栓适应证的选择、治疗开始时间、溶栓药物剂量及疗程等方面均有不同。DVT与急性心梗、脑梗死溶栓治疗中D-二聚体峰值出现时间的不同,可能与上述因素有关。(2)溶栓后D-二聚体含量升高或下降缓慢,提示溶栓药物用量不足。与急性心梗、脑梗死的溶栓治疗中D-二聚体变化规律不同的是,如果在DVT的治疗中溶栓药物用量不足,多见有D-二聚体峰值出现时间延迟。本文中1例患者早期溶栓药物的用量与其体重相比较相对不足,溶栓后其D-二聚体升高缓慢,且患肢与健侧肢体周径差无明显变化。1周后调整溶栓药物剂量,在尿激酶加量后的第1天即出现峰值,同时患肢与健侧肢体周径差开始下降。(3)溶栓治疗应持续到D-二聚体含量下降至正常范围。恢复正常的D-二聚体是停止溶栓的指征。在D-二聚体含量高于正常时,如患肢与健侧肢体周径差已下降至正常水平,应继续治疗。若溶栓治疗结束后,患肢与健侧肢体周径差再次升高,D-二聚体含量高于正常,说明有新鲜血栓形成,需追加溶栓治疗。(4)慢性期DVT患者溶栓前后D-二聚体含量变化。慢性期DVT患者溶栓前D-二聚体含量高于正常,而溶栓后D-二聚体含量不升高,或迅速下降至正常范围,提示此时仅有少量新鲜血栓形成,大部分为机化的陈旧血栓,溶栓常不能收到满意效果。本文中2例病程超过3个月的患者,溶栓后其D-二聚体未见升高,在溶栓结束后,病程为3个月者患肢与健侧肢体周径差仍>2cm,病程为9个月者则未见明显变化。
  本文资料中表明,血浆D-二聚体测定不仅是DVT诊断的辅助指标,而且可作为监测DVT溶栓治疗的实验室指标。动态监测DVT患者溶栓治疗中血浆D-二聚体的变化,可以作为评价疗效及判断预后的特异性指标。
  【参考文献】
  1& 周永列.D-二聚体的测定及其临床意义.国外医学?肿瘤学分册,):4.
  2& 黄尉国,王泓利,张颖琪,等.血浆D-二聚体检测及其临床应用.中华医学检验杂志,):71.
  3& 赵春起,王维亮,黄德祥,等.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时血浆D-二聚体测定的临床评价.中华普通外科杂志,):532.
  4& 李丽娜,王晓宁,熊红梅.D-二聚体的检测与临床意义.现代诊断与治疗,):63.
  5& 和渝斌,余燕秋,李鲁光,等.D-二聚体评价溶栓治疗急性心肌梗塞的价值及意义.中华心血管病杂志,):469.
  6& 李吕力,韩敏,薛富英,等.D-二聚体检测在急性脑梗死溶栓疗效判断中的意义.临床荟萃,):820.
  7& 马洪胜,陈亮.影响急性心肌梗死尿激酶静脉溶栓效果的因素.医学综述,):86.
  8& 贺茂林.急性脑梗死溶栓治疗方案.中国现代神经疾病杂志,):75.
  作者单位: 100700 北京,北京中医药大学东直门医院
 & (编辑:子& 涵)
&&订阅登记:
请您在下面输入常用的Email地址、职业以便我们定期通过邮箱发送给您最新的相关医学信息,感谢您浏览首席医学网!
耳鼻喉头颈外科
胸心血管外科
耳鼻喉头颈外科
胸心血管外科
副主任医师
副主任技师
副主任药师
副主任医师
副主任技师
副主任药师
论文写作技巧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身高相差25厘米的情侣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