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维护身体心理健康康比身体健康更重要的观点

 上传我的文档
 下载
 收藏
该文档贡献者很忙,什么也没留下。
 下载此文档
正在努力加载中...
身体健康与心理健康哪个重要辩论赛
下载积分:200
内容提示:身体健康与心理健康哪个重要辩论赛
文档格式:DOC|
浏览次数:204|
上传日期: 09:19:30|
文档星级:
该用户还上传了这些文档
身体健康与心理健康哪个重要辩论赛
官方公共微信2015年公需科目《心理健康与心理调适》考试(答案)_百度文库
两大类热门资源免费畅读
续费一年阅读会员,立省24元!
2015年公需科目《心理健康与心理调适》考试(答案)
上传于||暂无简介
阅读已结束,如果下载本文需要使用0下载券
想免费下载更多文档?
下载文档到电脑,查找使用更方便
还剩1页未读,继续阅读
你可能喜欢答案Hello, it’s my pleasure to share my view with you.In my opinion, a healthy way of living is very important for our physical and mental health. Generally speaking, a healthy way of living includes the following aspects, the first of which is to have a comprehensive and balanced diet. Second, we should finish a reasonable amount of exercise, which can not only make our body stronger, but also help to get rid of our pressure and improve our sleep. Besides, we are supposed not to smoke and at the same time limit the consumption of wine to a proper level. Finally, we ought to balance our state of mind, and deal with pressure correctly. Thank you very much!点击查看答案解释本题暂无同学作出解析,期待您来作答点击查看解释相关试题第一章&心理健康概论
心理健康概论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现代化程度的提高,人们在社会活动中承受的心理压力越来越大,出现心理问题和心理疾病的人数不断增多。大学生作为一个特殊的群体,心理健康问题较之其它社会群体显得尤为突出,因此,掌握心理健康知识,及时调适不健康的心理,提高心理健康水平,已经成为当代大学教育和大学生自身成长的一项重要的任务。
第一节& 心理健康概述
人类对健康概念的认识是随着社会的发展以及人类对自身的认识的深化而不断丰富的。在生产力低下的时期,人类只关注如何适应和征服自然,维护自身的生存。其后,随着生产力水平的提高,人类开始关心身体健康,防病治病的医学科学应运而生。历史发展到现在,人类对健康的认识又发生了飞跃。1948年,联合国世界卫生组织(WHO)成立时,在其宪章中开宗明义地指出:健康不仅仅是没有病,而且是身体上、心理上和社会上的完好状态和完全安宁。从健康观的演变可以看出,科学的健康观改变了人们传统的没有疾病即健康的观念,健康的目标是追求一种更积极的状态、一种更高层次的身心协调与发展。
一、心理健康标准
(一)心理健康的概念
心理健康是指生活在一定社会环境中的个体,在高级神经功能和智力正常的情况下,情绪稳定、行为适度,具有协调关系和适应环境的能力,以及在本身及环境条件许可的范围内所能达到的心理最佳功能状态。
心理健康按其健康程度可分为三种状态。一是正常状态,简称常态。个体在一般没有较大困扰的情况下,心理处在正常状态之中。个体的常态行为基本与其价值观、道德水平和人格特征相一致。这种状态一般称为心理健康;二是不平衡状态,简称偏态。是指个体心理处于焦虑、恐惧、压抑、担忧、矛盾、应激等状态。一旦个体处于不平衡状态,他会首先通过“心理防御机制”来进行自我调节。如果无效,就得借助他人疏导,使之消除不平衡,恢复正常状态。这种状态一般称为心理问题。三是不健康状态,简称变态。它包括神经症、、性心理障碍、等。这时必须到医疗部门求助于心理治疗和药物治疗。这种状态一般称为心理疾病或精神疾病。
(二)心理健康的意义
1、心理健康对于预防精神疾病、心身疾病和恶性事故的发生有重要的意义。精神疾病是一种严重的心理障碍,它的发生与人的心理健康水平密切相关。由于社会生活的纷繁复杂以及各种压力,人们随时都面临着来自各个方面的心理应激,重视心理健康问题,可以使人们很好地处理各种矛盾,提高心理承受水平,在挫折面前有足够的心理准备,并采取有效的措施,积极预防精神疾病的发生;心身疾病是指心理因素在病症的起因中占据重要地位的病症,如冠心病、、溃疡、某些肿瘤疾病等等。诸如情绪不稳定,易大喜大怒,过于争强好胜,长时间的焦虑不安,不易满足等心理特点很容易导致疾病的产生。重视心理健康问题,可以使人有效地抵御各种不良的诱因的作用,矫正不良的心理反应,有效地预防心身病症的发生;近年发生的恶性事故中,有许多与当事者的心理健康状况有关。心理健康水平较低的人,很容易产生无法控制的愤怒情绪,以至于控制不住自己,出现严重越轨行为。提高人们的心理健康水平可以预防这类事件的发生。
2、心理健康对于大学生成才有着重要的意义。健康的心理是大学生接受思想政治教育以及学习科学文化知识的前提,是在校期间正常学习、交往、生活、发展的基本保证。如果一个人经常地、过度地处于焦虑、郁闷、孤僻、自卑、犹豫、暴躁、怨恨、猜忌等不良心理状态,是不可能在学习、工作和生活中充分发挥个人潜能大,取得成就,得到发展的。大学生心理健康之所以重要,是因为他们所承担的和将要承担的学习任务和社会责任较为繁重和复杂,较为困难和艰苦。一个人在心理健康上多一分弱点,他的成长和发展就多一分限制和损失,他的生活和事业就少一分成就和贡献。大学生的心理健康对他们的品德素质、思想素质、智能素质乃至身体素质的发展都有很大的影响。据调查,大学生中品学兼优的学生心理健康水平也相对较高。当代大学生面临着新的世纪,世界范围内的经济竞争、政治斗争、军事斗争、综合国力的竞争,实质上是科学技术的竞争,归根到底是人才的竞争。现代化建设取决于人才素质的提高和合格人才的培养。心理素质的是人才素质的基础,心理健康是良好的心理素质的基本要求。为了培养和塑造跨世纪的人才,必须普及心理健康知识,优化大学生的心理素质。
3、心理健康对于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有着重要的意义
心理健康不仅对个体有意义,而且对群体也有不可忽视的意义。心理健康有助于克服人的消极心理状态,振奋民族精神;有助于缓解人际的冲突,改善交往环境,增进社会稳定;有助于塑造良好的个性,发展健全的品格,提高人们道德水平;有助于人的积极性和创造力的提高,推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进程。可见,心理卫生工作是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
(三)心理健康标准
1、心理行为符合年龄特征
在人的生命发展的不同年龄阶段,都有相对应的心理行为表现,从而形成不同年龄阶段独特的心理行为模式,心理健康的人应具有与同年龄多数人相符合的心理行为特征。青年应该是精力充沛、反应敏捷、行为果断的,过于老成、过于幼稚、过于依赖都是心理不健康的表现。
2、人际关系和谐
心理健康的人乐于与人交往,能够接受他人,悦纳他人,能认可别人存在的重要性和作用,在与他人交往中,能以尊重、信任、友爱、宽容、理解的态度与人相处,能分享、接受、给予爱和友谊,与集体保持协调的关系,能与他人同心协力,合作共事,乐于助人。一个心理不健康的人,总是与集体和周围的人们格格不入。
3、情绪积极稳定
心理健康的人在生活中愉快、乐观、开朗、满意等积极情绪状态总是占优势的,虽然也会有悲、忧、愁、怒等消极情绪体验,但一般不会长久,并能进行自我调节,迅速恢复到轻松愉快的情绪状态。他们有适度表达和控制情绪的能力。
4、意志品质健全
健全的意志品质表现为意志的目的性、果断性、坚韧性、自制性。在学习、训练等任务中不畏困难和挫折,知难而上,持之以恒;需要作出决定时,能毫不犹豫、当机立断;还能够为了达到目的而控制一时的感情冲动,约束自己的言行。
5、自我意识正确
心理健康的人能体验到自己存在的价值,既能了解自己,又接受自己,有自知之明,即对自己的能力、性格和优缺点都能作出恰当的、客观的评价;对自己不会提出苛刻的、非份的期望与要求;对自己的生活目标和理想也能定得切合实际,因而对自己总是满意的,即使对自己无法补救的缺陷,也能安然处之。
6、个性结构完整
心理健康人的个性特征是有机统一的、稳定的。如果知道一个人具有某些个性特征,一般就可以预见他在某种情况下,将会怎样行动。如果一个人的行为表现不是一贯的、统一的,则说明他可能存在心理健康问题。
7、环境适应良好
对环境的适应能力是人赖以生存的最基本条件,“适者生存”是生物进化的普遍规律。在人的一生中,内外环境是不断变化的,有的变化还很大,因此要求人们对各种变化做出相应的适应性反应。而对变动着的环境能否适应,是心理健康的重要标志。有人的适应能力较差,环境一改变,就紧张、焦虑、,有的人则适应能力良好,很快就能随遇而安。
心理健康标准是一个必须慎重对待的问题,只有从以下几方面进行全面、准确的理解,才能正确地把握这一标准。首先,心理不健康与有不健康的心理和行为表现不能等同。心理不健康是指一种持续的不良状态。偶尔出现一些不健康的心理和行为并不等于心理不健康,更不等于已患心理疾病。因此,不能仅从一时一事而简单地给自己或他人下心理不健康的结论;其次,心理健康与不健康不是泾渭分明的对立面,而是一种连续状态。从良好的心理健康状态到严重的心理疾病之间有一个广阔的过渡带,在许多情况下,异常心理与正常心理,变态心理与常态心理之间没有绝对的界限,只是程度的差异。其三,心理健康的状态不是固定不变的,而是动态变化的过程。随着人的成长,经验的积累,环境的改变,心理健康状况也会有所改变。其四,心理健康的标准是一种理想尺度,它不仅为我们提供了衡量是否健康的标准,而且为我们指明了提高心理健康水平的努力方向。每一个人在自己现有的基础上作不同程度的努力,都可以追求心理发展的更高层次,不断发挥自身的潜能。
二、心理健康的评估方法
心理健康状况和心理障碍的评估和诊断,必须以严谨的态度和科学的方法进行。需要依据心理健康标准,综合运用会谈法、观察法、心理测验法、医学检查法进行。
会谈法是指咨询者通过与来访者谈话来了解其心理健康状况,达到评估其心理健康状况之目的的一种方法。因此,这种会谈也叫做诊断性会谈。众所周知,心理障碍的许多症状是以来访者的主观体验为主要表现的,如来访者的感知觉、思想活动、情感体验及对疾病的认识等,只有通过谈话才能觉察到它的存在并了解其内容,所以,会谈法是评估和诊断心理健康状况的一种重要方法。
很多心理障碍有其外部表现的特征,如焦虑症者坐立不安和愁眉不展;精神分裂症患者常有多种怪异行为、情感谈漠和行为与外界环境不协调等。观察法就是通过有目的、有计划地观察来访者的外部表现,如动作、姿态、表情、言语、态度和睡眠等,来评估和判断其心理健康状况。
3、心理测验法
所谓心理测验就是用一些经过选择加以组织的可以反映出人们一定心理活动特点的刺激(如一些日常生活中的事件),让受试者对此作出反应(如回答问题),并将这些反应情况数量化以确定一个人心理活动状况的心理学技术。这些刺激叫做测验材料,使受试者作出反应的过程便是进行测验,所采用的比较标准叫常模。常模要经过在广泛有代表性的人群中大量取样后提炼获得,这一过程也叫做测验的标准化。心理测验的种类繁多,数以千计,比较常用的也有三百多种,我国目前较为常用的量表,大多就是根据国外量表修订而成的。
心理测验按测验的目的可分为智力测验、人格测验、能力倾向测验、神经心理测验等;按测验材料的性质可分为文字测验和非文字测验;按测验的方式可分为个体测验和团体测验;按测验材料的意义肯定与否和回答有无意义限制可分为投射测验和非投射测验。
常用人格测验量表包括:EPQ,16PF, MMPI, CPI;常用投射测验:罗夏测验和主题统觉测验。
在心理健康状态评估过程中,常需对个体或群体的心理现象进行观察,并对观察结果用数量化方式进行评估和解释,这一过程称为评定,评定要按照标准化程序来进行,这样的程序便是量表测量法。量表法可视为心理测验的一种特殊形式,它是心理健康评估的最常用方法。
评定量表按操作主体的不同可分为自评量表和他评量表:(1)自评量表:填表人为受试者自己,受试者对照量表的各个项目选择符合自己情况的答案,并作出程度判断。如症状自评量表(SCL-90)。(2)他评量表:量表填表人为评定者,一般由专业人员担任。评定者既可根据自己的观察,也可询问知情者的意见,或者综合这两方面的情况来对受评者加以评定。如哈密尔顿抑郁量表(HAMD)。这种方法适合于文化程度低者、人、老年人等。
评定量表按量表按内容的不同可分为:(1)心理卫生综合评定量表;(2)生活质量和幸福度评定量表;(3)家庭功能与家庭关系评定量表;(4)人际关系与态度评定量表;(5)抑郁评定量表;(6)焦虑评定量表;(7)孤独评定量表;(8)自尊与自信评定量表;(9)心理控制源评定等。这些量表都可以从不同角度评价人的心理健康。
&4、医学检查法
人的身心是相互作用的,有些心理障碍是大脑器质性改变和躯体障碍的结果,医学检查可以发现有相应的异常变化,根据临床症状、体征和辅助检查结果(如脑电图、脑血流图、头部X线、CT检查等)可判断其心理障碍的原因。常见引起精神症状的躯体疾病有:颅内感染、、脑血管病、阿尔采末氏病、颅、颅脑肿瘤。
第二节& 常见心理问题及其调适
常见心理问题是指人们在日常学习、生活中经常遇到的,导致心理适应不良的问题。它是正常人暂时的心理失调,不是心理疾病;它与思想问题有联系,但不宜笼统地归于思想问题。它的处理以自我调适为主,他人的心理疏导和专业人员的心理辅导均能起到很好的作用。了解人们常见心理问题的一般表现、类型、成因和调适方法,对于维护心理健康是十分重要的。
一 、常见心理问题的特征和类型
(一)常见心理问题的一般特征
1、心理疲劳。心理疲劳主要表现为,经过紧张的压力事件后,感到心慌、心绪不宁,对事物有一种无力应付的感觉。心理疲劳是一种常见的心理现象,一般来讲,在紧张事件消除以后,经过一段时间的休息或心理调节,就能康复。
2、一般性焦虑。焦虑是个体对不确定事件的防御性的身心反映,表现为无明确对象和固定内容的紧张不安、忧心忡忡。一般性焦虑是情境性,暂时的,常会随着事件的结束而消除。但是,如果不确定事件持续作用,而个体不能及时调适,个体就一会出现心理障碍。
3、一般性抑郁。主要表现为在遭受心理挫折以后,觉得干什么都没有意思,无精打采,疲乏无力,情绪消沉,有一种悲观厌世的感觉。
4、自我关注。在心理正常的情况下,人们关注的是他周围的世界,对外界有无穷无尽的兴趣。出现心理问题的时候,人关注的是自己,是自己的心理问题如何才能解决,自己为什么就遇到这样的问题……并对此感到困惑,但又找不到答案,因而感到非常痛苦。
5、心理固着。心理固着指个体在相当时期内为某种想法困扰,不知如何处理,又无法排解的心理现象。在心理正常的情况下,人的心理活动的中心是不断变化的,即会随着情景的变化而思考不同的问题,但在出现心理问题的时候则表现为,在不同的情景中往往总是在思考同一个消极的问题,产生消极的心理体验。例如,遇到挫折后就反复想,我为什么会遇到这样的问题,出现这样的问题就完了,等等。
&(二) 常见心理问题的类型
1、适应问题
人们在日常生活中经常要面对新的情况,扮演新的角色,执行新的任务,适应新的环境。适应新的角色、任务和环境的过程,会带来许多心理问题。包括新生入校后的心理适应、在校期间角色变化的心理适应、日常行为习惯的心理适应、任务转化中的心理适应、对社会环境的心理适应、毕业时的心理适应等问题。其中以新生后一周到两个月之间,心理的不适应表现得最为集中、最为明显。
2、自我意识问题
在青年的自我发展中,既存在着自我认识、评价与实际情况之间的差距,同时又存在着理想自我与现实自我的差距。这不仅反映了青年对理想自我的追求和对自尊、自强的渴望,同时也预示了他们将经历很多的困难和挫折。心理学研究结果表明,理想自我与现实自我之间的过分失调往往是产生青年心理问题的重要原因。如何协调理想自我与现实自我的差距,以及如何正确看待自己,将是青年面临的一个非常重要的课题。青年自我意识问题主要表现为以下相互矛盾的倾向:过度的自我接受与过度的自我拒绝;过强的自尊心与过度的自卑感;自我中心与从众心理;过分的独立意识与过分的逆反心理。其中,最有代表性的是自卑心理。
3、人际关系问题
人际交往以及交往基础上建立起来的人际关系不仅直接影响着青年的学习和生活,而且直接影响了他们的心理健康。因为人类的适应,最主要的是人际关系的适应,人类的心理障碍主要是由人际关系失调而引发的。良好的人际关系使人获得安全感和归属感,得到支持与理解,给人精神上的愉悦和满足,促进心理健康;不良的人际关系使人感到压抑和紧张,承受孤独与寂寞,身心健康就会受到损害。人际交往问题主要表现为:缺少知心朋友;与个别人难以交往;与他人交往平淡;感到交往有困难;社交恐惧;不想交往等。其中孤独和猜疑是影响人际关系的重要因素。
4、学习心理问题
学习是大学生的主要任务,也是大学生活中的主要内容。如何能完满地完成大学期间的学习任务,掌握扎实系统的专业知识,这是每一个大学生都希望实现的愿望。但在现实生活中,几乎所有的学生都或多或少地受到过来自学习问题的困扰。有的学生缺乏学习动机,总觉得对学习提不起劲来,对学习没有兴趣,拖拉、散漫;有的学生在学习中缺乏自信,总觉得自己不如别人,认定自己不是读书的料;有的学生意志薄弱,订了学习计划却总也不能执行,或者一次没考好就灰心丧气、一蹶不振。此外,缺乏正确的学习方式方法也是一个重要问题,有的学生花了大量的时间在学习上成绩却并不理想;还有一些同学出现记忆力减退、注意力不能集中,考试时容易过分焦虑等,这些都是大学生经常遇到的学习困扰。
青年常见性问题包括性意识困扰、性行为心理困扰、异性恐惧等。常见的性意识困扰有被异性吸引、常想到性问题、性幻想及性梦等表现。其中,“常想到性问题”是指在遇到有吸引力的异性时想到与对方有关的性意念、裸体表象、性感部位、及体验到自身性冲动等,或是在阅读与性有关的书刊时,产生对性的臆想等;“性幻想”通常表现为在某特定因素诱导下,“自编”、“自导”、“自演”与异性交往内容有关的联想。性幻想可导致生理上的性兴奋、性器官充血,也可偶尔出现性高潮;
“性梦”,是进入青春期以后的梦中出现与性内容有关的梦境,一般认为与性激素达到一定水平和睡眠中性器官受内外刺激及潜意识的性本能活动有关。性梦中可以伴有男性、女性性兴奋等。以上三种情况是性冲动的间接发泄形式,属于正常的心理、生理现象。但由于认识的偏差,常常造成青年的性意识困扰,出现不同程度的心理冲突,表现有焦虑、厌恶及内心不安、恐惧、自责等。严重的可出现失眠、注意力不集中、情绪抑郁、不愿与人(尤其是异性)交往,并常陷入焦虑、矛盾、困惑和苦闷之中,从而会影响其日常工作和生活,甚至会干扰自我的正常发展。
性行为心理困扰。从性生理发育的角度讲,随着性生理成熟,在性本能的驱动下,青少年会发生某种性行为。然而由于种种原因,这些性行为活动在事发当时或事隔多年之后,对一部分个体构成了心理困扰,并给其带来了不良的影响。手yin,是构成青年心理困扰的重要方面之一,其中,对手yin行为的生理和道德评价的误区是其主要原因。据调查,手yin后产生焦虑不安情绪的男性占40.0%,女性占51.4%。对手yin持否定评价,认为是“恶习”、“坏毛病”,属“有害行为”的男性占31.8%,女性占39.0%。
异性恐惧。异性恐惧者一方面在异性面前感到异常的紧张和恐惧,另一方面,他们又有与异性接近的强烈愿望,这种愿望有的是鲜明地存在于意识之中,有的是以内驱力的形式埋藏于潜意识里,由此带来的心理冲突伴有严重的焦虑情绪,有的甚至出现异性关系妄想等心理症状。异性恐惧主要表现为:在异性面前的赤面恐惧(面红耳赤)、视线恐惧(目光紧张、竭力回避目光接触)和面部表情恐惧(面部肌肉紧张、表现不自然)。
6、心理危机
心理危机主要是指自杀的意念和行为。自杀是主体自主采取各种手段以结束自己生命的行为,它既可见于正常人,也可见于精神病人和有人格障碍的人,他们在病理性激情、幻觉和妄想状态下都可出现自杀行为。目前心理学界将自杀分为两大类:一类为冲动型自杀,也称情绪型自杀,常常因爆发性激情引起,是在有明显偶然事件所引起的激情、悔恨、内疚、羞愧等情绪失控状态下的冲动行为,这种类型的自杀进程比较快,具有突发性。第二类是理智型自杀。与冲动型自杀不同,它是在经过长期的自我评价和体验,进行了充分的推理和判断之后,逐渐萌发自杀意念,并有目的有计划地进行自杀的准备后而采取的自杀行为,这种类型的自杀进程较慢,发展期长,在自杀发展过程中有比较复杂的心理表现。
在自杀过程中,自杀者常常表现出明显的抑郁情绪,估计约有一半以上的自杀者都有明显的候群或处在严重的抑郁状态。因此,抑郁情绪被认为是评定自杀危险性的重要指标之一。此外,失望、绝望的心理也是一般自杀者的普遍表现。美国临床心理学家贝克(A.Beck)对384例自杀未遂者的研究表明,他们在一般期望量表上的分数很高。贝克认为,失望与自杀意图的联系比抑郁更重要,他们常常歪曲其自身的体验,只预期最暗淡、最悲观的后果。这种失望的态度往往带来失助感,最后发展成绝望。
二、常见心理问题的成因分析
(一)早期经验与家庭环境
许多心理学家都相信,个体的早期经验对其心理的发展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而早期经验又与个体的家庭教育和生长环境密切相关。研究表明,那些在单调、贫乏环境中成长的婴儿,其心理发展受到阻碍,并且抑制了他们潜能的发展。相反,那些接受丰富的刺激、受到良好照顾的个体在许许多多的心理测验中将渐渐成为佼佼者。另外,儿童早期与父母的关系以及父母对儿童的态度也是影响个体心理健康的重要因素。这种早期母婴关系乃至稍后的儿童与父母的关系对个体以后的人际关系和社会适应有着很大的影响。儿童如果能够在早期与父母建立和保持良好的关系,对其以后的社会适应和人际交往有着积极的促进作用。相反,如果儿童在早期不能建立这种与父母的亲密关系,或者早期与父母的分离等都会对他们以后的成长产生消极的影响。国内外很多学者对、、焦虑症和抑郁症这四种神经症个体早期家庭关系的调查研究表明,这四种病人的父母与正常个体的父母相比,表现出较少的情感温暖,较多的拒绝态度,或者较多的过度保护或过度惩罚。在个体的早期发展中,父母的爱、支持和鼓励容易使个体建立起对最初接触者的信任感和安全感。而这种信任感和安全感的建立保证了子女成年后与他人的顺利交往。而儿童早期的这种信任感和安全感的缺乏会随着儿童的发展逐渐产生一种孤独、无助的性格,难以与人相处,因此容易产生心理问题,特别是人际交往方面的障碍。同时,对子女的过分保护和过分严厉,也同样会影响他们的独立性以及自信心的发展。这样的个体在以后的发展中也会增加压力,出现过分的依赖或过分的自我谴责。
对高校学生心理健康研究的有关资料也表明,学生早期的家庭环境和教育情况,与其心理健康有明显的相关性。
(二)生活事件
生活事件指的是人们在日常生活中遇到的各种各样的社会生活的变动,如结婚、升学、亲人亡故等,生活事件不仅是测量应激的一种方法,也是预测心理健康的重要指标。例如,大量的研究结果表明,即使是中等水平的应激事件,如果它连续发生,它们对个体抵抗力的影响就可以累加,最终导致心理障碍。对生活事件与心理健康之间的关系进行解释时,一般都认为由于生活事件的产生增加了个体适应环境的压力,换言之,个体每经历一次生活事件,他都要付出精力去调整由于这一事件的发生所带来的生活变化。当个体在某段时间内遭遇很多生活事件时,生活事件对个体的作用就会累加,心理应激就会增加,从而影响个体的心理健康。Ostrow等人曾对1036名大学生进行调查,得到心理问题与生活事件的复相关系数为0.39左右,多元回归的决定系数为0.15,这表明心理障碍或精神病理变异可用生活事件解释的部分占15%。
(三)特殊的人格特征
每个人都有自己独特的人格特征,这在人与人之间是千差万别的,但其中也有共同的方面,它对人的心理健康有非常明显的影响。由于人们总是依其人格特征来体验各种应激因素,并建立对紧张性刺激的反应方式。因此,特殊的人格特征往往成为导致某种心理问题或心理障碍的内在因素之一。例如强迫性神经症,其相应的特殊人格称为强迫性人格,其具体表现是谨小慎微,求全求美,自我克制,优柔寡断,墨守成规,拘谨呆板,敏感多疑,心胸狭窄,事后容易后悔,责任心过重和苛求自己等。这就是为什么同样的致病因素作用于不同人格特征的人,可以出现非常不同的结果,而同样的疾病发生在不同人格特征的人身上,其病情表现、病程长短和转归结果又都可以非常不同。因此,培养健全的人格已成为实施心理卫生,预防心理障碍或精神病症的一项重要任务。
研究提示:大学生心理健康与艾森克提出的神经质、精神质人格特征呈高度正相关,与内外向人格特征呈负相关。即:情绪越稳定、行为越随和、性格越外向者心理健康问题越少;情绪越不稳定、行为越古怪、性格越内向者心理健康问题越多。逐步回归分析进一步证实:大学生心理健康与人格特征中的神经质关系最密切,其次为内外向,再次为精神质。这启示高校确应重视旨在培育良好心理品质的心理健康教育。
(四)应对方式
当我们面对生活事件的压力时,我们自然会采用一定的方法来应付、对待环境压力。我们采取的方式、方法可以称为事件的应对方式,&
人们在处理压力性事件时采用的应对方式是不同的,同一个人在不同情况下所用的方法也会有差异。一般来讲,随着心理的成长,人们会逐步形成固定化的应对事件的方式,有时也会多种方式同时应用。应对方式可以分为四种:一是策略控制型。即个体通过发挥自己的主观能力,有计划、有策略地控制、处理事件,消除环境压力;二是随机处理型,即没有准备地,随着压力的出现而纯粹应付性地处理遇到的事件;三是回避型,即对压力事件总是采取逃避、回避的方式来对待;四是依赖寻求型,即在遇到压力性事件时,依靠家人、朋友来处理,应付。一般来讲,策略、随机地应付事件的方式是对事件一种积极的认知和行为反应,是心理成熟的标志;而回避、依赖型的处理方式是对事件一种消极的认知和行为反应,是心理不成熟的标志。
已有大学生的应对方式与健康关系的研究表明积极的认知或行为的应对与抑郁症状相关显著,能减轻生活事件的影响,对心理健康有益;大学生消极的应付策略与抑郁和恐怖等问题显著相关。
三、心理问题的自我调适方法
(一)心理自动调适法
人类在面临挫折时,常常会调动自身的适应机制,心理学称心理防御机制。心理防御机制力图减少焦虑的情绪,维持心理平衡,是个体自我保护的心理自动机制,它如同人体生理活动具有保持生理、生化活动相对稳定和平衡的内稳能力一样。心理防御机制的更大价值在于为个体寻找解决挫折更为积极、有效的方法提供时机。常用的心理防御机制有:压抑作用、投射作用、文饰作用、补偿作用、升华作用等。
当然,心理防御机制需要我们正确认识,适时适度运用。应该看到有些心理防御机制只能起到暂时平衡心理的作用,并不能解决问题。心理健康的人是在积极的意义上使用心理防御机制,而心理不健康的人总是依赖心理防御机制,其结果使适应能力日趋削弱、人格和心理发展受到影响。
(二)意义寻觅法
意义寻觅法是一种自我寻找和发现生命的意义,树立明确的生活目标,以积极向上的态度来面对和驾驭生活的心理自助方法。心理学家弗兰克(V.E.Frankl)认为,“人是由生理、心理和精神三方需求满足的交互作用统合而生成的整体,生理需求的满足使人存在,心理需求的满足使人快乐,精神需求的满足使人有价值感。”对生命和生活意义的探索和追求是人类的基本精神需要,人所追求的既非弗洛伊德克所说的是求乐意志,也非阿德勒所说的是求权意志,而是追求意义的意志。而一些人在遭受生活挫折时常常会感到失去了生活目标,对生活的意义感到迷惘,出现“生存挫折”或“存在空虚”的心理障碍。表现对生活的厌倦,悲观失望或无所适从。在对美国自杀未遂的大学生调查中,80%的人是因为“存在空虚”所致,在北美和西欧就诊的神经症中约有20%的病人有“存在空虚”感,可称之为“迷惘神经症”。弗兰克认为,人生的意义建立在精神层面的价值感的获得。人生的意义感不是赋予,而需要寻找,意义寻觅法的核心就是要学会寻找失落的生活目标和价值,建立起明确和坚定乐观的人生态度。
人的健康心理需要精神层面的人生意义来支撑。这是因为:1、精神追以统领所有的心智,使你关注未来的事情,忽略微小的心理波动,以良好的心态投入生活和工作之中。一些伟人,他们遇到的困难可谓不小,但在伟大的理想支配下,他们全身心投入事业,已经没有时间、没有心思来关心自己的心理苦恼。2、有了精神追求,还可以使人有勇气面对各种困难,包括心理痛苦。所谓“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哲学家尼采说过:“懂得为什么活着,就什么困难都可以克服。”对于有精神追求的人,痛苦和挫折只是磨练自己的试金石。
(三)认知调控法
心理问题常伴随情绪反应,情绪反应产生于主体认识到刺激的意义和价值之后,对同一刺激,不同的评价将会引起不同的情绪反应。所以可以用调整、改变认知的方法调控情绪反应和行为。认知调控方法是指当个人出现不适度、不恰当的情绪反应时,理智地分析和评价所处的情境,理清思路,冷静地作出应对的方法。认知调控的关键是控制与即时情绪反应同时出现的认知和想象。例如当人非常愤怒时,常会作出过激行为。如果此时能够告诫自己冷静分析一下动怒的原因,可能的解决办法,可使过分的反应平静,找到恰当的方式解决问题。认知调控方法的原理在于认知对情绪有整合作用。认知和情绪分属于大脑不同部位控制,控制情绪的大脑是较原始的部分,控制认知的大脑是在情绪中枢之上发展的新皮质部分。大脑控制的情绪反应速度快,但内容较原始;皮质控制的认知反应稍迟于情绪反应,但其内容更显理智,能够整合情绪反应。
认知调控方法在实际应用时可分为以下两步,首先分析刺激的性质与程度。人类情绪反应是进化选择的结果,有利于种族的生存与发展,是驱动我们应付环境、即刻反应的本能冲动,虽然伴有认知过程的结果,但即刻的认知往往笼统、模糊,其诱发的反应往往强烈。冷静分析问题所在,可以即时调控过度的情绪反应。其次寻找多种解决问题的方案,比较选择后择优而行。情绪引发的即刻反应往往是冲动性本能反应,很多问题都有多种可能的解决方案,寻找最佳方法至关重要,而思考是解决问题的前提。
(四)活动调适法
活动调适法是指通过从事有趣的活动,以达到调节情绪,促进身心健康的一类方法。包括读书、写作、绘画、雕塑、体育运动、听音乐、歌唱、舞蹈、演戏、劳动等多种活动方式。活动调适寓心理治疗于娱乐之中,不仅易为人接受,而且易于操作,可以广泛地运用于一般性的心理不平衡和轻微的心理障碍。活动调适法的实质在于用活动的过程来充实空虚的生活,用活动中获得的愉悦来驱散不良的情绪。因此,应随时把握利用活动中所提供的有利机遇、信息去发现问题,改变错误的认知,调适不良的情绪,纠正不适应的行为,提高自信心。活动的种类要根据自身的文化程度、原先的个人爱好、兴趣和实际条件来选择。
(五)合理渲泄法
合理渲泄就是利用或创造某种条件、情境,以合理的方式把压抑的情绪倾诉和表达出来,以减轻或消除心理压力,稳定思想情绪。渲泄是一种释放,其作用在于把压抑在心里的愤怒、憎恨、忧愁、悲伤、焦虑、痛苦、烦恼等各种消极情绪加以排解,消除不良心理,得到精神解脱。因此,渲泄是摆脱恶劣心境的必要手段,它可以强化人们战胜困难的信心和勇气。无论是失恋、亲人亡故等很大的痛苦,还是惧怕某人、某种场合等难以说出口而实际上无关大局的行为,通过倾诉或用行动表达出来,实际上是对有碍于身心健康的情绪状态进行自我调节,所以渲泄的过程也是人们进行心理的自我调整过程。
渲泄的主要方式有以下几种:
(1)倾诉。心里有什么问题和积怨,可以找同乡、战友、领导尽情地倾诉出来。倾诉对象一般是最亲近、最信赖、最理解自己的人,否则就不能无所顾忌地畅所欲言。在倾诉的过程中,可能因情绪激动、过度悲伤等因素,说话唠唠叨叨,辞不达意,说过头话,甚至发牢骚,对此要给予理解、同情和安慰,并适时予以正确引导。
(2)书写。用写信、写文作诗或写日记等方式,使那些因各种原因而不能直接对人表露的情绪得到排解。比如写日记,自己对自己“说”,想“说”什么就“说”什么,没有任何心理压力,许多不良情绪就在字里行间化解了。
(3)运动。有了消极情绪,闷坐在房子里可能“剪不断,理还乱”,到室外去打打球、跑跑步或爬爬山,呼吸一下新鲜空气,让怒气和痛苦随汗水一起流淌,心情就会开朗起来。
(4)哭泣。中国有一句老话,叫“男儿有泪不轻弹”,似乎男子汉是不应该哭泣的。其实,从身心健康这个角度来讲,“泪往肚里流”是不可取的。流泪也是一种渲泄,无论是偷偷流泪还是嚎陶大哭,都能将消极情绪排泄出来,从而令不愉快的情绪得到缓解,减轻心理压力。
(六)身心放松法
放松训练是为达到肌肉和精神放松的目的所采取的一类行为疗法。人的生理活动与心理活动密切相连,放松训练就是通过肌肉松弛的练习来达到心理紧张的缓解与消除。研究证明,放松训练所导致的松弛状态,可使大脑皮层的唤醒水平下降,通过内分泌系统和植物神经系统功能的调节,使人因紧张反应而造成的生理心理失调得以缓解并恢复正常。放松训练对于缓解紧张性、失眠、高血压、焦虑、不安、气愤等生理心理状态较为有效,有助于镇定情绪、振作精神、恢复体力、消除疲劳,对增强记忆、提高学习效率、增强个体应付紧张事件的能力也有一定效果。
放松训练的方法有许多种,这里简要介绍五类简便易行的放松训练法。
1、一般身心放松法。常用的身体放松的方法有做操、散步、游泳、洗热水澡;常用的精神放松的方法有听音乐、看漫画、静坐等。哪些人需要放松,何时需要放松,可以通过观察身体和精神状态来确定。从身体方面,可以观察饮食是否正常,睡眠是否充足,有无适当运动等;从精神方面,可以观察处事是否镇定,是否容易分心,是否心平气和等。如果观察后的判断是否定的,就需要进行放松训练。
2、想象性放松。在指导做想象性放松之前,应先让他们放松地坐好、闭上双眼,然后给予言语性指导,进而由他们自行想象。常用的指示语是:“我静静地俯卧在海滩上,周围没有其他的人,我感受到了阳光温暖的照射,触到了身下海滩上的沙子,我全身感到无比的舒适,微风带来一丝丝海腥味,海涛声……”在给出上述指示语时,要注意语气、语调的运用,节奏要逐渐变慢,配合对方的呼吸。
3、精神放松练习法。就是通过引导注意力集中在不同的感觉上,达到放松的目的。比如可以指导他们把注意力集中在视觉上:静心地看着一只笔、一朵花、一点烛光或任何一件柔和美好的东西,细心观察它的细微之处;集中在听觉上:聆听轻松欢快的音乐,细细体味,或闭目倾听周围的声音;集中在触觉上:触摸自己的手指,按按掌心,敲敲关节,轻抚额头或面颊;集中在嗅觉上:找一朵鲜花,集中注意力,微微吸它散发的芳香,等等。也可指导他们闭上眼睛,试着将生活中的一切琐碎和不愉快的事情忘掉,着意去想象恬静美好的景物,如蓝蓝的海水,金色的沙滩,朵朵白云,高山流水等。
4、渐进性肌肉放松法。在进行渐进性肌肉放松训练时,要注意选择不受干扰、温度适宜、光线柔和的房间或室外,让他们坐姿舒适。然后引导他们想象最令自己松弛和愉快的情景,并在一旁用言语指导和暗示。指导语是:“坐好,尽可能使自己舒适,并使你自己放松;现在,首先握紧右手拳头,并把右拳逐渐握紧,在你这样做时,你要体会紧张的感觉,继续握紧拳头,并体会右拳,右手和右臂的紧张;现在,放松,让你的右手指放松,看看你此时的感觉如何;现在,你自己试试全部再放松一遍;再来一遍,把右拳握起来,保持握紧,再次体会紧张感觉;现在,放松,把你的手指伸开,你再次注意体会其中的不同;现在,你左手重复这样做。”以上同样的方法用于放松左手与左臂,接着放松面部肌肉,颈、肩和上背部,然后胸、胃和下背部,再放松臂、股和小腿,最后身体完全放松。
5、深呼吸放松法。当在某些特殊的场合感到紧张,而此时已无时间和场地来慢慢练习上述的放松方法时,可以教给最简便的深呼吸放松法。这和日常生活中人们自我镇定的方法相似。具体做法是让他们站定,双肩下垂,闭上双眼,然后慢慢地做深呼吸。可配合他们的呼吸节奏给予如下指示语:“一呼……一吸……一呼……一吸”,或“深深地吸进来,慢慢地呼出去;深深地吸进来,慢慢地呼出去……”。这种方法青年掌握以后,也可自行练习。
第三节& 常见精神疾病及其处理
精神疾病不同于普通的心理问题。如果说普通的心理问题主要是通过自我调适来解决,那么精神疾病则需要寻求专业部门进行心理治疗和药物治疗。了解一些精神疾病的常识,有助于积极预防、及时发现、妥善处理大学生常见的精神疾病。
精神疾病的种类包括神经症、人格障碍、性心理障碍、精神分裂症、心境障碍、应激相关障碍等。
一、神经症的特征及处置
(一)神经症及其特征 
神经症是一组由于精神因素造成的非器质性的心理障碍,是18岁到30岁的患者临床上常见的心理疾病。神经症一般没有任何可以查明的器质性病变,但又确实有心理异常表现,甚至可以表现得非常严重。不过病人对自己的病态有充分的自知力并能主动求医。一般认为是由于各种心理因素引起高级神经活动的过度紧张,致使大脑机能活动暂时性失调而造成的。神经症患者有一些共同的表现:焦虑情绪、防御性行为、人际关系不协调、躯体不适感等。病程不足3个月不能诊断为神经症。神经症主要包括神经衰弱、强迫症、恐怖症、疑病症、焦虑症等。
1、神经衰弱。患者的症状主要有以下四个特征:(1)感情控制能力降低,易激动、易怒、烦躁不安,一点小事就会引起强烈的情绪反应;(2)睡眠障碍,入睡困难、睡眠表浅、多梦、易惊醒或早醒等;(3)精神活动功能下降,注意力涣散、记忆力减退、学习工作效率降低;(4)植物神经功能失调,、胸闷、多汗、食欲不振、易疲劳。 
2、强迫症。它是以强迫症状为特征的心理疾病,是指在患者主观上感到有某种不可抗拒的和被迫无奈的观念、情绪、意向或行为的存在,明知没有必要,但不能自我控制和克服,因而感到痛苦。如外出时要反复地检查门锁好了没有,手洗了觉得不干净还要反复地洗,就是强迫症的某些表现。 
3、恐怖症。是指对某些事物或特殊情境产生十分强烈的恐惧感,这种恐惧感与引起恐惧的情境通常极不相称,让人难以理解。患者明知自己的害怕不切实际,但不能自我控制,恐怖症患者一般女性多于男性,常见的恐怖症有:社交恐怖、旷野恐怖、动物恐怖、高空恐怖等。 
4、疑病症。是指患者在没有任何证据的情况下确信自己有病,而处于对疾病持续而强烈的恐惧中。患者表现得极为焦虑,当医生检查证明他们没有病时,常常会断定医生的诊断是错误的,又去找其他医生。疑病症状常常是患者不自觉地希望从家庭或周围人中寻求对自己的注意、关心和同情,同时也作为满足某些欲望的手段。
(二)对神经症的科学态度及处置
神经症是一种轻度的精神疾病,但不是"神经病"。神经病是指由于感染、中毒、外伤、血管病变等原因引起的神经系统的疾病,如脑血管疾病、癫痫等。对神经症患者应给予他们充分的理解和帮助,既要关心又不能过分关注,以免强化他们的疾病意识。神经症患者应该在正常的生活中积极寻求治疗、配合治疗,治疗以心理治疗为主,症状严重者可辅之以药物治疗。同时加强自我心理调节,主动改善个性和认知方式。一般人都或多或少会出现一些不良的心理症状,切不可过于敏感,对号入座,把一般心理问题扣上神经症的帽子,而惶惶不安。神经症的结论必须由专业人员来下,自己不要随便贴标签。
二、人格障碍、性心理障碍的特征及其处置
(一)人格障碍及其特征
人格障碍是指人格缺陷或人格发展的内在不平衡、不协调,表现为人格特征偏离正常状态。其主要特征是:人格障碍的人一般意识是清醒的,认识能力也保持完整。但情绪极不稳定,对人感情淡薄甚至冷酷无情;行为活动极易受冲动、偶然动机和本能欲望支配,缺乏目的性、计划性,自制力差,常常与周围的人甚至亲人发生冲突,不能适应周围的社会环境。人格障碍包括偏执性、分裂性、反社会性、冲医学全.在线动性、表演性、强迫性、焦虑性、依赖性人格障碍。
(二)性心理障碍及其特征
性心理障碍是指性冲动障碍和性对象的歪曲,即寻求性欲满足的对象与性行为的方式与常人不同,违反社会习俗而获得性满足的行为。性心理障碍与人格障碍既有联系又有区别。性心理障碍是人格障碍的一种表现,例如,残暴好斗的人在性行为方面可能是施虐狂。但是,性心理障碍的人不一定都具有人格障碍的一般特征。有些性心理障碍者在社会生活的其他方面适应良好,性心理障碍类型有、、、、、窥yin癖等。
(三)对人格障碍、性心理障碍的科学态度及处置
人格障碍和性心理障碍是心理疾病而不是思想品质问题,单纯批评教育是不能解决问题的。基层干部应给予患者更多的关心爱护,配合医疗部门进行治疗,而不能歧视他们。人格障碍的治疗以心理治疗为主,基层干部应为心理治疗创造良好的环境。如帮助患者适应环境,改善人际关系,发挥其特长等。性心理障碍由于其行为违反社会习俗,有的甚至伤害他人,所以会引起法律问题。对其责任问题看法尚不一致。但一般认为性心理障碍是性行为偏离正常,并非精神病性障碍,因此,不能评定为无行为能力和责任能力。
三、精神分裂症的特征及其处置 
(一)精神分裂症及其特征 
精神分裂症是一种常见的精神病,其发病率在精神病中居首位。发病年龄多为青壮年。其表现主要是精神活动"分裂",即患者行为与现实分离,思维过程与情感分离,行为、情感、思维具有非现实性,难以理解,不能协调。精神分裂症的症状十分复杂多样,常表现为思维散漫、思维破裂、情感淡漠、行为怪异、妄想、幻觉等。精神分裂症患者一般智能尚好,但对自己的病态表现缺乏自知力。 
精神分裂症主要有以下三方面的特征:第一,病人的反映机能受到严重损害,对客观现实的反映是歪曲的,可出现精神失常现象,如幻觉、妄想、思维紊乱、行为怪异、情感失常等,因而丧失正常的言行、理智与行为反应。第二,社会功能有严重损失,不能正常处理人际关系和参与社会活动,甚至给公众社会生活造成危害。第三,不能理解和认识自身的现状,不承认自己有病,对自己的处境丧失自知力。
(二)对精神分裂症的科学态度及处置 
由于许多人对精神分裂症有种种误解,精神病患者压力大、领导顾虑多,得不到及时治疗。其实,精神病如同躯体患病一样,并不是不治之症,多数人的症状是可以经过治疗得到控制的;精神分裂症患者并非都是疯疯癫癫,乱叫乱喊,伤人毁物的,一些精神分裂症病人除发作期外与正常人无明显差异,有些精神病患者在发病期间也没有上述行为,因而常被误认为情绪问题而忽视了;对于精神病患者应及时送医院治疗,治疗越及时、系统、正规,效果越好。治疗以药物为主,恢复期可辅以心理治疗。出院后继续服药,不可擅自停药,以免反复;对精神病患者应理解、关怀、帮助,不应歧视、厌恶、冷淡。正常的社会生活和人际交往有利于病人的康复;患者不要因病而背上思想包袱,应积极投入到学习、生活中去。
第四节& 心理咨询
心理问题的消除、心理疾病的康复,进而达到心理健康的水平,寻找心理咨询是一条非常有效的途径。随着社会的发展,人们更加关注心理健康问题,心理咨询适应了现代人的这种要求,因此有必要了解心理咨询的一般知识。
一、心理咨询的概念和类型
(一)心理咨询的概念和发展
心理咨询是运用有关心理科学的理论和方法,通过解除咨询对象的心理问题(包括发展性心理问题和障碍性心理问题),来维护和增进心理健康,促进个性发展和潜能开发的过程。心理咨询是一门科学,是一种技术,也是一门艺术。
心理咨询有一个漫长的过去和短暂的历史。早在古希腊时期,人们就常从哲人、圣经的旧约全书以及巫医那里得到劝告和帮助。我国古代医学文献中也有许多有关记载,阴阳五行相克和情态相胜理论即是典型的一例。然而,心理咨询作为一种比较成型的理论和方法,却只有近百年的历史。心理咨询的发展是与职业指导、心理测量技术的开展和心理治疗的发展乃至整个社会的变化、科技的进步联系在一起的。1953年,美国心理学会把咨询心理学作为其第17个分支,1963年,美国心理学会成立心理治疗分会,列为其第29个分支。近几十年来,心理咨询和治疗在世界各地得到了迅速发展,理论和方法不断改进,服务领域日益扩大。许多国家的心理咨询工作已经渗透到人们生活的各个方面,发挥着起来起重要的作用。
我国的心理咨询起步较晚。1958年,我国曾开展过快速综合心理治疗工作。直到近几年,这一工作才逐渐得到了社会各界的重视,发展较快。1980年前后,在一些综合性医院也开展了心理咨询服务,目前,国内许多医院相继开设了心理咨询门诊,并收到良好的效果。尤其引人注目的是高校心理咨询活动的蓬勃开展,许多院校相继建立了心理咨询机构,对广年学生的心身健康、全面发展产生了积极的影响。
(二)心理咨询的类型
心理咨询类型的划分可按人数、内容、方式而定。按咨询对象的多少,可分为个别咨询和团体咨询。前者是最常见的形式,针对性强,双方沟通多;后者咨询面广,效益高,同时有团体成员交互作用的益处,不足之处是同一类问题也可能因不同个体的生活经历、个性特征、触发因素的差异而表现出个体性,单纯团体咨询往往难以兼顾每个个体的特殊性。为此,在团体咨询中,辅之以个别咨询,就能起扬长避短的作用。
按咨询内容划分,可分为障碍咨询和发展咨询。前者指对存在不同程度心理障碍的来访者进行咨询,可从神经症患者到轻微心理失调者;后者指对希望开发自己潜力、作出更好选择的来访者进行咨询。比较而言,前者内容比较具体、实在,但后者是咨询的目标和发展方向。
按咨询方式划分,可分为门诊咨询、通信咨询、电话咨询、现场咨询、宣传咨询。每一种形式都有其长处和不足,重要的是扬长避短,重视把几种形式结合起来。
二、心理咨询的功能
心理咨询究竟起什么作用?它与传统的思想政治工作和一般意义的谈心有什么区别?这是人们所关心的、也是存在许多认识误区。一般认为,心理咨询能为人们提供一种新的学习经验。对那些行为属于正常范围的人来说,咨询所提供的新环境可以帮助他们扫除障碍以便更好地发挥他们的才干。那些由于心理障碍而遇到麻烦的人则可以在咨询者的帮助下逐渐改变与外界格格不入的思维、情绪和反应方式,并学会与外界相适应的方式。简单地说,心理咨询可以促使人们从一个不同的角度看待自己和社会,用新的方式去体验和表达他们的思想情感,并产生出全新的思维方式。具体而言心理咨询的功能包括以下六个方面。
1、可以帮助人们认识到他们自身的问题很大一部分是由于尚未解决的内部冲突,而不是由于外界的影响造成的。很多寻求咨询的人往往认为他们的问题是由于他们自身之外的因素造成的。这时咨询者采取的重要步骤就是让求询者认识到,要解决问题最重要的是在自己某些方面的改变以使问题有所缓解。并且,在咨询过程中,求询者将逐渐认识到,只要改变了自己的内部冲突,不仅问题得到了解决,同时也使自己变得更加坚强。
2、咨询也为人们更加有效地面对现实问题提供了机会。前来咨询的人在应付现实问题时,往往采用一些无效的防御反应,如逃避、理想化及过分责备他人等。但他们同时还往往认为自己对现实的认为是清楚的,解决问题的方法也是正确的。通过咨询可以帮助求询者更加全面、客观地认识自己和外部世界,并采取积极有效的方式去解决所面对的问题。
3、心理咨询可以深化求询者对自身的认识,引导他们去发现真实的自我并相应地生活。求询者中关于自我的问题不外以下三种,即有人能明确认识自己,但却要制造假象给别人看;有些人认为已经认清了自己,但实际上并非如此;还有些人则对自己感到迷惑不解,不知自己到底是什么样的人。通过咨询,求询者可以真正地认识自己的需要、价值观、态度、动机、个性特征等。而且可以根据自己的心理状况设计自己的行为,从而可以尽可能快地成长并获得最大程度的进步。这也就意味着,咨询不仅可以帮助求询者认清自己,并且还促使他们根据这个真实的自我同别人交往。
4、心理咨询为求询者提供了一种建立新型人际关系的机会。因为要成为真正的心理咨询者必须是心理健康的,并且全心全意地关心和帮助求询者的人。同时具备丰富的有关人类行为的知识和帮助别人的技巧。而求询者在现实生活中能与这样的人交往的机会是很少的。他们生活中的某些人可能是关心他们的,但却不一定持久,或者并不一定在心理上比他们健康,而且也往往缺乏有关人类行为的知识和技巧。换句话说,尽管咨询人员不一定十全十美,但他们应该比求询者所接触的所有其他人更有能力提供一种健康的和有益的相互关系。而且,在这种相互关系中的许多特征是人们在其他关系中不常遇见的。
5、心理咨询可以增加求询者心理的自由度,给予他们更多的心理自由的机会。大多数求询者至少在一个相当重要的方面缺乏心理自由。例如,很多人从来不敢承认自己有过失或缺点(让别人知道自己存在不足的自由),或者是不愿意让别人失望(使别人失望的自由),以及不能容忍自己存在互相矛盾的情感(允许矛盾情感同时存在的自由)等。通过咨询,人们可以发现他们到底在哪些方面缺乏自由,进而增加这种自由。
6、咨询可以纠正求询者的某些错误观念。许多前来咨询的人的头脑中都存在一些关于自我错误观念,而纠正这些观念对于解决他们存在的问题是至关重要的。由于这些观念是社会上一大部分人所共有的,所以它们在求询者头脑中不断得到强化。心理咨询也许是第一次为这些人提供了这样一次机会,使他们对错误观念进行思考,并代之以更准确的观念。这时,求询者就获得了自己作出有利的决定的自由
现代社会迅速发展,人际交往和人们的需求日趋复杂,从而对人们的社会适应提出了日益增长的要求。人们需要被理解、被关注。需要相互支持,也需要知识、指导和准确理解现实的能力。总之,人们需要心理的成长和发展。心理咨询适应了现代人类的这种要求,通过咨询,人们获得理解的体验,对现实的认知得到发展,行为得到指导,从而获得精神成长的新鲜经验,个人潜能释放,工作学习将更有成效。同时由于心理咨询,促进了心理健康水平,不但有利于身体健康,而且由于良好行为的不断增加,社会文明程度也进一步增长,人们的生活质量无疑将大大提高。
三、心理咨询的原则
心理咨询是一项专业性很强的工作,它既是一门科学,也是一种特殊的职业。咨询人员必须恪守有关原则,这是心理咨询的首要前提。
1、保密原则
心理咨询是人与人之间心灵沟通。当来访者将自己埋藏心底的困惑与苦恼讲述给咨询员,他希望对方理解他的心境,分担他的痛苦,还希望对方不会将自己的隐私和心事告诉他人,以贻笑他人。因此,保守秘密既是职业道德的要求,也是咨询能有效进行的最起码、最基本的要求。因此,在心理咨询中应注意如下事项:(1)来访者的资料绝不能当作社会闲谈的话题;(2)咨询员应小心避免自己有意无意间将个案举例,来炫耀自己的能力和经验。(3)咨询员不应将个案记录档案带离服务机构。至于在工作场所,亦要小心保管,避免放错地方,遗失或地他人可翻阅的地方。(5)若有必需,资料传阅之前,必须经当事人之同意,如果来记者可能危及他人或危及自己的生命(自杀、他杀等),必须与有关人员联系,采取保护措施。此外,由于教学与研究的需要,咨询内容需公开时,必须隐去全部可门诊的来访者的信息。
2、中立原则
咨询员在心理咨询中应始终保持不偏不倚的立场,确保心理咨询的客观与公正,不得把自己私人的意愿、利益掺杂进去,保持冷静的、清晰的头脑,咨询过程中,不轻易批评对方,不把自己的价值观强加于对方。
3、信赖原则
咨询员应满腔热情,真诚的态度,从正面、积极的角度来审视来访者的问题,它是信任与接纳的化身,若要尊重与接纳每一个来访者,必须我们对人的本质有积极的信念,相信每一个体独特的潜能,重视每一个体的人性尊严与价值,这样,他才相信人的可塑性,可改变性,才能采取正面、积极的审视态度引导来访者的转变与成长。
4、理解与支持原则
此项原则要求咨询员设身处地地去感受来访者的内心体验,以深刻了其精神痛苦和行为动机。从专业角度而言,这种真诚理解是同感的基础。咨询员对来访者的自我反省与转变的努力予以及时的肯定与支持,则可使他们深受鼓舞,改变对自我的认识,将有助于来访者解除心头的郁结。从而获得鼓励和信心。
5、成长性原则
人本主义流派认为心理咨询主要不是一种外部指导或灌输关系,而是一种启发与促进内部成长的关系。他相信每个人都有成长的巨大潜力,通过咨询激发之潜力,不能对来访者的行为简单地进行解释,明确告诉他应该怎么办,不应该怎么办。成长性原则要求咨询员在咨询过程中对来访者绝对尊重、接纳,竭力推动对方去独立思考,从而强化其自助能力,避免直接出谋划策。
四、心理咨询的理论和方法
心理咨询的基本的理论和方法主要有以下几种:
(一)精神分析的理论和方法
这是由弗洛伊德创建的第一个系统解释心理病理学的理论流派。它既是一种人格理论,又是一种心理治疗的方法。这一理论把注意力集中于求询者的过去经历上,努力去理解他们的内部心理动力过程。在精神分析治疗中,咨询者与求询者的关系是影响治疗的关键因素。咨询者所主要采取的技术包括释梦、自由联想、投射技术,以及日常生活经验和人际关系分析等。这些技术主要用以分析求询者无意识的内容,从而使求询者领悟到其问题的症结所在。因此,领悟疗法是精神分析流派的主要方法。
领悟疗法是指利用阐述、解释的方法来说明行为、情感和心理活动原因的心理治疗方法。其特点在于通过分析求询者内心冲突的潜在原因,经过回忆、联想、发觉而领悟病因与症结,从而找到病因,消除病因,治愈心理疾病。由于领悟疗法是通过患者对症状原因的领悟而奏效的,因此不适用于那些没有领悟能力和自知力的人。
(二)行为主义的理论和方法
它是试图从学习原则的角度提供解决特殊行为问题的方法。具体做法是通过求询者不断地学习和实践,以矫正其不适行为。主要有两种方法。一是系统脱敏法。这是行为治疗的一项基本技术,常用于恐怖症、焦虑症的治疗。通过对引起恐惧或焦虑的现象由少而多地暴露给患者,使其逐渐适应,增加耐受力,直到消除恐惧或焦虑的反应。治疗一般为三个步骤,首先训练病人松弛肌肉,然后建立焦虑层次,接着让患者在肌肉松驰的情况下,从最低层次开始想象产生焦虑的情境,如果仍能保持松驰就可以进一步想象较高的焦虑层次,逐步增强直到完全消除恐惧与焦虑。成功的关键是患者从想象情境到现实情境的转移,仍能保持放松状态。二是强化的方法。它是根据操作性条件作用原理发展起来的。例如,某一行为得到奖赏,以后这个行为重复出现的频率就会增加;反之,某一行为得到惩罚,这一行为出现的次数就会减少。强化的方法就是系统地应用强化手段去增进某些适应性行为,减弱或消除某些不适应行为的方法。强化的类型有正强化与负强化。
(三)人本主义的理论和方法
这一流派理论认为,人对外界的知觉或认识决定了他的行为,只有了解人的内心现象世界,才能给人提供帮助。持这一观点的咨询者最关心的是求询者的意识经验和内心现实。他们在咨询中往往给求询者以最大的信任,让他们自由探索自己的内心世界,以提高自我知觉的能力,达到自我的协调发展。他们所采用的技术主要是人际关系分析、自我暴露、角色扮演等。如求询者中心疗法就是一种常用的治疗方法。
它是依靠动员求询者自身的潜力来治愈自身的障碍。人本主义理论认为,人在自身内部有理解自己、改变自我态度,并指导自己行为的潜能,只要提供真诚、关注、理解的适宜气氛,人的潜能就可以开发出来。因为人在受到关注、肯定、珍视的情况下,能对自己采取更关心的态度,使自身内在体验能够得到自然地流露从而焕发出内在的活力。
(四)认知治疗的理论和方法
认知疗法是本世纪六七十年代崛起的一种新的心理治疗方法。最有代表性的是合理情绪疗法 。
这种理论认为,人的情绪结果不是由诱发性事件引起的,而是由他对引发事件的信念系统所引起。
面对一件事情,人们对于事件的解释、评价和看法,影响着人们对该事件的情绪和行为反应。而解释、评价和看法都源于人们的信念,而不是事件本身。合理的信念产生合理的情绪和行为反应,不合理的信念则产生不合理的情绪和行为反应。例如,考试不及格的学员,面对失败,可能会有不同的想法。一个学员会想:“这次没考好,真让人伤心,还是复习得不够充分”。而另一个学员会这样想:“我简直糟透了,连考试都考不好,真没脸见人”。这样两个学员的不同的想法,会导致他们不同的情绪和行为反应。对第一个学员来讲,考试失败的确让人伤心,但他会查找失败的原因,重做努力。第二个学员的情绪反应可能不仅仅是难受而是非常抑郁,并可能因此一蹶不振。如果我们用合理的信念去解释面对的诱发事件,情绪问题就可迎刃而解了。
合理情绪疗法的治疗过程就是以理性治疗非理性。在实施过程中,向当事人指出他的问题与其不合理信念有关,并帮助当事人辨别什么是合理信念,什么是不合理信念;改变当事人的思考方式,帮助其放弃不合理信念。
已投稿到:
以上网友发言只代表其个人观点,不代表新浪网的观点或立场。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身体健康心理健康论文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