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体全身麻醉腰坠打九针正常吗?

九针十二原_百度百科
九针十二原
选自《》,介绍欲创著《针经》的原由、具五俞用途、法则等。基本信息,帝曰:余子万民养,而收其百姓租税;余哀其不给而属有疾病。余欲使勿被、无用石,欲以微针通其经脉,调其。鉴其,别其出入之会。令可传于后世,必明为之法,令终而不灭,久而不绝,易用难忘,为之,异其章,别其,为之终始。令各有形,立针经。注解:在汉朝刘邦听从韩信的建议,将天下分封给诸侯,形成了国君统治下的多王制度。王公向封地的百姓收取租税以养家。内经之所以不冠以皇帝名而是冠以黄帝名,原因是内经不是国家主修,而是私家主修的版本。因此本篇是介绍了一位王公决心原创一部《针经》专著。“忺立针经”是很高兴、适意要这样做的意思,由于“忺”字被写成“先”字,因笔误而留下了《》是创作于《》之先的千古误解。小针之要全在“活法”。&机关&指用弓弩向目发射取物,军事行动都是要命的,军事目的又是以保全自己为主的。后世将医事称“活人”,人被称做“含灵”,枢称做&机关&。所以《针经》又被后世称做《》。“上守神”,意思是要明确诊断,“知己知彼,百战不殆”。如《》结尾段指出:“无失色脉标本”,让病人处安静处,详细询问病情。在与病人交谈中观察病人的颜面、舌苔舌体舌质等情况,探查脉搏等情况。注重在审查病人的色脉中把握神态。神态正常的可以治疗,神态异常的要谨防病危。强调全面而明确的诊断、辨神是行医的第一要务。
九针十二原目录
出处与篇名解
九针十二原出处与篇名解
选自《灵枢》(世又称《黄帝内经·针经》)首篇。介绍创著《针经》的原由、 针具用途、法则等。
【内经与针经】:在汉朝刘邦听从韩信的建议,将天下分封给诸侯,形成了国君统治下的多王制度,君在封建时代也是指帝王、诸侯等。王公向封地的百姓收取租税以养家。医学对养家旺族有着重要作用,从出土文物,如马王堆、汉王山以及四川出土汉墓等所藏医书,可知王公贵族们都比较重视研究和收藏医书、医学甚至著书立说。《内经》之所以不冠以皇帝名而是冠以黄帝名,原因是内经不是国家主修,而是私家主修的版本。因此本篇是介绍了一位王公决心原创一部《针经》专著。
“忺立针经”是很高兴、适意要这样做的意思,因“忺”字被笔误写成“先”字,留下了《灵枢》是创作于《素问》之先的千古误解。其实《针经》与《灵枢》是没有必然的联系的,如果是细心的学者就不难发现,这位王公与大臣决心原创一部《针经》专著,是流产了的。君王交待给大臣要办到的事说得很清楚:“立针经”,要做到“为之经纪,异其章,别其表里,为之终始,令各有形”。这明明是说创作的《针经》这本专著要首先有书目录,然后按书目分清章节,每一章分多少节,每一节讲解什么,每篇内容都要具有特色,讲解要清楚,且要由浅入深。后世谁见到过这样的一本书呢?没有,从来就没有的。人们传说《针经》是《灵枢》呀。可是《灵枢》做到了“分清章节,每一章分多少节,每一节讲解什么,内容要由浅入深,每篇内容都要讲解清楚”了 吗?没有。显然《灵枢》的内容是由后世人们拼凑而成的。况且如果大臣真的是遵旨著作成了《针经》这套专著,这样的大事,君王一定还要颁行于天下的。哪能象《灵枢》那样的继续杂乱无章地以询问式行文讨论呢?《九针十二原》更是留下了一个千古难解之谜。其实《内经》只是一篇一篇的医学论文汇编,汇编《内经》主要是用以明经络、、运气、治疗之原,神明用针灸与用药之理等。论文文体,每篇文稿,皆以围绕中心思想展开,对论点、论证、论据、结论等的布局,内容的多少,篇幅的长短,是完全取决于作者对文章的需要而取材的(内经取材源于古代医学文献),而编者只是要借用那么多篇文稿来达到整体介绍与传承医学的目的。其实《汉书·艺文志》所载,介绍的《黄帝内经》只有十八篇(在古代一卷就是一篇),其余一百多篇是后世充实的。《内经》在后世被分作《灵枢》《素问》两部,其实论文汇编在篇章与篇章之间是没有内在联系的,显得杂乱无章是必然的。无论在针灸学术上还是在医理上《内经》是统一体系(不可切然分开)的。如医学家陈修园认为:“《《内经》详于,至伊芳尹有治病之法,扁鹊、因之。仲师出而杂病专以方药为治,其方俱原本于神农、黄帝相传之经方,而集其大成”;以明经络、、运气、治疗之原,所以为医之祖。虽《神农本经》在黄帝之前,而神明用药之理,仍始于《内经》也。”所以有学者将《内经》称作《针经》也是有一定的理由的(诚然是不全面的,内经肯定是既不单纯讲以药治病,也不单纯讲针灸的)。
【小针】:小针之要全在“活法”。小针即九针,基础理论基于《》全书主要内容大致为:1~22问论,23~29问论经络,30~47问论脏腑,48~61问论病证,62~68问论腧穴,69~81问论针法。在以上内容中,又以1~22论脉最有特色。该书明确指出“独取寸口”,从而简化了在《内经》中多见的遍身诊脉法,这种单纯以寸口脉(桡动脉近腕处)作为切脉部位的作法一直沿用至今。在寸口脉中,该书又分寸关尺,即以“关”(约为桡骨茎突相对应的位置)为界,将寸口脉分为前(寸)、后(尺)两部分,并以之与人体脏腑相对应。这种切脉分部法与《内经》的三部九候法相比,更为简便易行,从而促进了中医诊断技术的发展。在该书影响下,晋代王叔和写出了&脉经&。此外书中对、有新的学术见解,成为后世探讨中医生理解剖问题的热门论题之一。该书还论及七冲门(消化道的七个冲要部位)和八会(即脏、腑、筋、髓、血、骨、脉、气等精气会聚之处,也是针灸疗法中的八个要穴)等名目,丰富和发展了中医的基本理论体系。书中论及的许多病因、病证以及治法,很受后世医家的关注。例如该书明确提出:“伤寒有五,有中风,有伤寒,有湿温,有热病,有温病,其所苦各不同。”这就为后世温病的研究,提供了重要的理论依据。《难经》对针灸学发展贡献甚巨。其一,确立奇经八脉理论。首创其概念、完善其循行、阐明其生理病理,奠定后世发展之基础。其二,完善特定穴理论,对八会穴、十二原穴、五输穴、俞募穴理论及临床均有论述。其三,完善配穴法及刺灸理论,首创泻南补北法、确立补母泻子法,对迎随补泻、营卫补泻、刺井泻荥、四时补泻多有创见。《难经》是中医药学四大经典之一,其对针灸学的发展更是多有创见,垂万世之楷模。《难经》是答辩性论文体裁, 而《内经》是讨论性论文体裁;;《难经》所答辩的题材基于《内经》而又发展、深化、指导了《内经》。
[针道】:中国文化的根基是“道'&。周易、军事、医药等等则是枝叶。
【军事术语】:形(武装)、神()、机(战机)、关(防守)、速(挺进)、迟(拖延)、往(退却)、来(入侵)、逢(忙碌迎战)、追(妄动迫击)、虚(暗)、实(明)、逆(阻击)、顺(放纵)、迎随()。注解:武器装备是战争的重要因素。高尚的军事在韬略、在灵活机动的战略战术。
【医学术语】:形(针具)、神(诊疗法则)、机()、关()、速(急进)、迟(缓退)、往(病退)、来(病进)、逢(治之不极)、追(治之太过)、逆()、顺()、虚(本)、实(标)、迎随(平衡阴阳)。注解:医疗条件是医疗的重要因素。高尚的医术在诊断方法、在灵活机动的治疗法则。
【活法】:即灵活,其思想基于《》。易经包含三个主要思想:“变易”、“易简”、“不易”。
【变易】:“易经”认为一切物质都是发展的、变化的。“易经”中注解“在天成象,在地成形,变化见矣。”“刚柔相推而生变化。”“变化者,进退之象。”“天地变化,圣人效之。”“变而通之以尽利”。“化而裁之谓之变,推而行之谓之能。”“变通者趋时者也。”“日往则月来,月往则日来,日月相推,而明生焉。寒往则暑来,暑往则寒来,寒暑相推,而岁成焉。”“易之为书也,不可远为,道也屡迁,变动不居,周流六虚,上下无常,刚柔相易,不可为典要,唯变所适。”这些话,都说明“易经”以变为其看待世界的主导思想。
【易简】:又名“简易”,按现代语言来说,就是复杂问题简单化,哲学上叫“抓住主要矛盾”或“抓住矛盾的主要方面”。“易经”所包含的内容广泛。易曰:“易与天地准。故能弥纶天地之道。仰以观于天文,俯以察于地理。是故知幽明之故。原始反终,故知死生之说。精气为物,游魂为变,是故知鬼神之情状。”“与天地相似,故不违。知周乎万物而道济天下,故不过。”“范围天地之化而不过,曲成万物而不遗。通乎昼夜之道而知。”“易广矣,大矣。”“易道广大习备,有天道矣,地道矣,人道矣。”“仰则观象于天,俯则观法于地,观鸟兽之纹与地之宜。近取诸身,远取诸物,于是始作八卦,以通神明之德,以类万物之情。”这些话,说明了世界间事物及其复杂性。如果没有一种简明的指导思想和方法论,是不能认清万物规律性的。如果能按“易经”的指导思想去分析问题、处理问题,就能达到复杂问题简单化,抓住事物的主要矛盾。例如,现代医学研究一个人大概有三万多个课题,形成了一门非常复杂的系统科学。如果将这三万多个课题的共性找出来是非常困难的。而我们的祖先在“易经”理论的指导下,把复杂的人类,不管是中国人,外国人,老人、小孩、男的、女的,通过简单的十二条经络就统一起来了。“易简”的另一个意思就是简捷之意,再复杂的事物用“易经”的方法就能很简便地得出结论,找到了事物主要规律。“主要矛盾一解决,其余矛盾迎刃而解。”
【不易】:“易经”中另一个主导思想,是说世界一切物质虽然看起来是错综复杂的,但是不管它系统再大或者再小,其“一阴一阳之谓道的”规律是不变的。易曰:“天下何思何虑,天下同归而殊涂,一致而百虑,天下何思何虑。”就说明了这个问题。
【机关】:用“机关”来加以生动形象地比拟灵活机动的诊断和治疗法则。&机关&指用弓弩向目发射取物的关键构件及使用方式、方法。军事行动都是要命的,军事目的又是以保全自己为主的。因此后世将医事称“活人”。“人”称为“含灵”,“枢”称为&机关&。所以《针经》又被后世称为《灵枢》。
【灵枢】:《灵枢》即寓有“灵活机动济世活人”的意义。
《九针十二原》讨论“新针疗法”篇幅虽小,可是对医学而言,是思想理论上的又一次大总结与创新。不仅涉及了、、、、、、学等等医学多学科,而且涉及了《》、《》、《》、《》、《》等经典,且对于所涉及的这些内容的相关性,学者研究还甚少。意欲创著《针经》济民众,首先就是道德的高度体现。一篇《》,学者在注解上都足足著成了如同《》那么厚厚的一本书。如果这样细细注解《九针十二原》篇幅应该是更大的。因此研究与注解《九针十二原》,涉及面更广,意义也更大,非易速,还有待大家继续深入做下去。
九针十二原本章要点
1.开头:介绍创作《针经》专著的意义及针具发展概况;2.介绍使用小针的要领;3.介绍九针分类及用途;3.介绍小针的操作方法、治则及其注意事项;4.介绍五俞穴、十二原穴的分布、功能、主治、效能;5.结论:经穴各宜于病;治则各宜于病;针具各宜于病。择宜而用,疗效可嘉。
九针十二原原文
黄帝问于岐伯曰:余子万民,养百姓而收其租税;余哀其不给①,而属②有疾病。余欲勿使被毒药,无用石,欲以微针通其经脉,调其,营其出入之会。令可传于后世,必明为之法,令终而不灭,久而不绝,易用难忘,为之经纪,异其章,别其表里,为之终始。令各有形,先③立针经。愿闻其情。
答曰:臣请④推而次⑤之,令有纲纪。始于一,终于九⑥焉。
请⑦言其道:小针之要⑧,易⑨陈而难⑩入。粗守形,上守神。神乎神,客在门。未睹其疾,恶知其原(11)?刺之微(12)在速迟。粗守关,上守机,机之动,不离其空。空中之机,清静而微。其来不可逢,其往不可追。知机之道者,不可挂以发。不知机道,扣之不发。知其往来(13),要与之期。粗之暗乎,妙哉,工独有之。往者为逆,来者为顺,明知,正行无问。逆而夺之,恶得无虚?追(14)而济之,恶得无实?迎之随之,以意和之,毕矣。
之名,各不同形。一曰,长一寸六分;二曰,长一寸六分;三曰螫针,长三寸半;四曰,长一寸六分;五曰,长四寸,广二分半;六曰员利针,长一寸六分;七曰毫针,长三寸六分;八曰长针,长七寸;九曰,长四寸。镵针者,头大末锐,去泻阳气;员针者,针如卵形,揩摩分间(15),不得伤肌肉者,以泻分气;螫针(16)者,锋如黍粟之锐,主勿陷,以致其气;锋针者,刃三隅以发痼疾,铍针者,末如,以取大脓;员利针者,大如厘,且员且锐,中身微大,以取暴气;毫针者,尖如蚊虻喙,静以徐往,微以久留之而养,以取;长针者,锋利身薄,可以取远痹;大针者,尖如梃,其锋微员,以泻机关之水(17)也。毕矣。
持针之道,坚者为宝。正指直刺,无针左右。右主推之,左持而御之,气至而去之。神在秋毫,属意病者。审视血脉者(18),刺之无殆。方刺之时,必在悬阳,及与两卫。神属勿去,知病存亡。血脉者在俞横居,视之独澄,切之独坚。凡将用针,必先诊脉,视气之剧易,乃可以治也。观其色,察其目,知其。一其形,听其动静,知其邪正。夫气之在脉也,邪气在上,浊气在中,清气在下。胀取三阳,取三阴。阴有者,取之下陵三里,正往无殆,气下乃止,不下复始也。疾高而内者,取之阴之陵泉;疾高而外者,取之阳之陵泉也。
凡用针者,虚则实之,满则泄之,则除之,邪胜则虚之。大要曰:,疾而徐则虚。言实与虚,若有若无。察后与先。若存若亡。为虚与实,若得若失。之要,九针最妙,补泻(19)之时,以针为之。泻曰,必持内之,放而出之,排阳得针,邪气得泄。按而引针,是谓内温,血不得散,气不得出也。补曰,随之随之,意若妄之。若行若按,如蚊虻止,如留如还,去如弦绝,令左属右,其气故止,外门已闭,中气乃实,必无留血,急取诛之。
刺诸热者,如以手探汤;刺寒清者,如人不欲行。刺之而气不至,无问其数。刺之而气至,乃去之,勿复针。刺之害中而不去,则精泄;害中而去,则致气。精泄则病益甚而恇,致气则生为痈疡。故针则邪气出,针则浊气出,针太深则邪气反沉、病益。五脏之气,已绝于内,而用针者反实其外,是谓。重竭必死,其死也静。治之者辄反其气,取腋与膺。五脏之气,已绝于外,而用针者反实其内,是谓逆厥。逆厥则必死,其死也躁。治之者反取。损不足而益有余,是谓甚病。病益甚,取五脉者死,取三脉者恇;夺阴者死,夺阳者狂,针害毕矣。
黄帝曰:愿闻所出之处。曰:五脏五俞,五五二十五俞,六俞,六六三十六俞,经脉十二,十五,凡二十七气以上下(20),,所溜为荥,所注为俞,所行为经,所入为合。二十七气所行,皆在五俞也。节之交,,知其要者,一言而终,不知其要,流散无穷。所言节者,神气之所游行出入也。非皮肉筋骨也。五脏有六腑,六腑有,十二原出于,四关主治五脏。五脏有疾,当取之十二原。十二原者,五脏之所以禀气味也。五脏有疾也,应出十二原。十二原各有所出。明知其原,睹其应,而知五脏之害矣。阳中之少阴,肺也,其原出于,太渊二。阳中之太阳,心也,其原出于,大陵二。阴中之少阳,肝也,其原出于,太冲二。阴中之至阴,脾也,其原出于,太白二。阴中之太阴,肾也,其原出于,太溪二。膏之原,出于,鸠尾一。肓之原,出于,脖胦一。凡此者,主治之有疾者也。禀今夫五脏之有疾也,譬犹刺也,犹污也,犹结也,犹闭也。刺虽久犹可拔也,污虽久犹可雪也,结虽久犹可解也,闭虽久犹可决也。或言久疾之不可取者,非其说也。夫善用针者,取其疾也,犹拔刺也,犹雪污也,犹解结也,犹决闭也。疾虽久,犹可毕也。言不可治者,未得其术也。
故曰:皮肉筋脉,穴各有所处,各不同形,于病各有所宜;治则各以任其所宜,无实无虚;针各有所宜,各不同形,各任其所,为刺之要。气至而有效,效之信,之吹云,明乎若见苍天,刺之道毕矣。
九针十二原注释
①【不给】指生活上不能自足。
②【属】指接续,连续。
③【先】通假忺。详细解释忺xiān【动】欲,想要。如满地黄花堆积,憔翠损,如今有谁忺摘。——《声声慢》;小雨忺晴,坐来池上荷珠碎。——宋·张元干《点绛唇》词。
④【请】通假钦。详细解释·钦qīn·恭敬:~佩。~敬。~慕。~赞。~迟(敬仰。旧时书函用语)。
⑤【次】通假忺。(“臣钦推而忺之”:即岐伯奉命推举出黄帝想要的《针经 》)。
⑥【终于九】针具从石针演变发展为金属针,共计有九种类型。
⑦【请】通假辑(辑)jí聚集,特指聚集材料编书:辑录。辑要。辑逸。编辑。纂辑;聚集很多材料而成的书刊:丛书第一辑。
⑧【小针之要】(yào)重大,值得重视的:重~。~领。纲~ 。
⑨【易】《易经》,讲变易与不变、恒定与灵活性的对立统一。
⑩【难】《难经》,全书主要内容大致为:1~22问论脉诊,23~29问论经络,30~47问论脏腑,48~61问论病证,62~68问论腧穴,69~81问论针法;【陈入】使动用法。即使用《易经》灵活性思想、简易性思想和《难经》基础常识作指导。所以《内经》其字简,其意深奥。且说明《针经》和《难经》是有必然的医学知识传承关系的,且《易经》与《针经》还是有指导意义的关系。
(11)【守神·知其原】诊断术语,意思是真知其(疾病的起因、变化的情况),而无两可之见。(参考《难经·六十一难》曰:经言,望而知之谓之神,闻而知之谓之圣,问而知之谓之工,切脉而知之谓之巧。何谓也?然:望而知之者,望见其五色,以知其病。闻而知之者,闻其五音,以别其病。问而知之者,问其所欲五味,以知其病所起所在也。切脉而知之者,诊其寸口,视其虚实,以知其病,病在何脏腑也。经言,以外知之曰圣,以内知之曰神,此之谓也。)
(12)【微】细致入微。(参考《难经·七十四难》曰:“针之要妙,在于秋毫者也”)
(13)【往来】“变易”。(参考《易经》。如上出处与篇名解中对【变易】的注解)
(14)【迎追】迎随。(参考《难经七十九难》曰:经言,迎而夺之,安得无虚?随而济之,安得无实,虚之与实,若得若失;实之与虚,若有若无,何谓也?然:迎而夺之者,泻其子也;随而济之者,补其母也。假令心病,泻手心主俞,是谓迎而夺之者也;补手心主井,是谓随而济之者也。所谓实之与虚者,牢濡之意也。气来实牢者为得,濡虚者为失,故曰若得若失也。《难经七十二难》曰:经言,能知迎随之气,可令调之;调气之方,必在阴阳。何谓也?然:所谓迎随者,知荣卫之流行,经脉之往来也。随其逆顺而取之,故曰迎随。”)
(15)【揩摩分间】在针九针中的一种使用圆针的操作方式。圆针后来被称之为按摩针,还有就是以手代替针灸针,又称为指针,而现代用羊角做成的刮沙板,其角顶尖圆顿可作按摩。或许圆针也是仿生工具。
(16)【螫针】(shìzhēn)在针九针中的一种,是单针,现代梅花针可能由此发展而来。螫针是仿生工具,人类有源用天然昆虫螫针治病的做法。有些昆虫(如蜜蜂、胡蜂、蝎子等)尾部有螫刺作用的一种构造.系由产卵器变成.连接毒腺,分泌毒液,注入被刺动物体内,起防御或麻醉食虫的作用。
(17)【机关之水】指人体关节腔积液。
(18)【审视血脉】(参考《难经·三难》曰:脉有太过,有不及,有阴阳相乘,有覆有溢,有关有格,何谓也?然:关之前者,阳之动也,脉当见九分而浮。过者,法曰太过;减者,法曰不及。遂上鱼为溢,为外关内格,此阴乘之脉也。关之后者,阴之动也,脉当见一寸而沉。过者,法曰太过;减者,法曰不及。遂入尺为覆,为内关外格,此阳乘之脉也。故曰覆溢,是其真脏之脉,人不病而死也。);(参考《金匮真言论篇第四》说:“故善为脉者,谨察五脏六腑,一逆一从,阴阳表里雌雄之纪,藏之心意,合心于精,非其人勿教,非其真勿授,是谓得道。”)
(19)【补泻】是针灸学的重点也是难点
参考《难经七十八难》曰:针有补泻,何谓也?然:补泻之法,非必呼吸出内针也。知为针者,信其左;不知为针者,信其右。当刺之时,先以左手厌按所针荥、俞之处,弹面努之,爪而下之,其气之来,如动脉之状,顺针而刺之。得气,因推而内之,是谓补,动而伸之,是谓泻。不得气,乃与(与,通假虞,忧虑)。男外(阳经病)女内(阴经病)不得气,是为十死不治也”;
参考《难经七十六难》曰:何谓补泻?当补之时,何所取气?当泻之时,何所置气?然:当补之时,从卫取气;当泻之时,从荣置气。其阳气不足,阴气有余,当先补其阳,而后泻其阴;阴气不足,阳气有余,当先补其阴,而后泻其阳。营卫通行,此其要也”;《难经六十九难》曰:经言,虚者补之,实者泻之,不实不虚,以经取之,何谓也?然:虚者补其母,实者泻其子,当先补之,然后泻之。不实不虚,以经取之者,是正经自生病,不中他邪也,当自取其经,故言以经取之”;
参考《难经十二难》曰:经言五藏脉己绝于内,用针者反实其外。五藏脉已绝于外,用针者反实其内。内外之绝,何以别之?然。五藏脉已绝于,肾肝气已绝于内也,而医反补其心肺。五藏脉已绝于外者,其心肺脉已绝于外也,而医反补其肾肝。阳绝补阴,阴绝补阳,是谓实实虚虚,损不足益有余。如此死者,医杀之耳”。
(20)【上下】经脉十二,十五,凡二十七气以上下流注运行。上手阴阳六经,下足阴阳六经。各经脉所出井——溜荥——注俞——行经——入合。经脉,以物类比,以脉比水;地理学称“水是山家血脉经”,则是拟人,以水比血脉。井——荥——俞——经——合(称五俞),以水流由小致大喻经气也是如此由小致大的。顺便提示一下:在有关针灸“浅深”概念中,也是取井最浅,以此类推取合较深等。所以浅深并不是指对当穴刺入的深浅,而是俞穴经气的浅深特点。如《阴阳离合论》将足阴阳六经井穴称“根”,“六根”主治七窍“上五窍眼耳鼻口腔喉;下二窍指大肠膀胱及男女生殖系统”病,多以点刺出血或小粒艾星灸。是取经气浅的俞穴以治“表病&的实例。
九针十二原译文
君王说:国家靠收税来养,靠万众出。可怜常常有因病致贫的老百姓,我想用简、便、效、廉的小针疗法来为老百姓防病治病,以减轻看病贵、看病难的负担,并且要使这种简、便、效、廉小针疗法世世代代流传下去。编辑专著,从对疾病的诊断到施术的操作常规、注意事项等都要作出明确的规定,且严格执行;对经络学说要阐述明了透彻;对所选编的小针疗法内容,要简明扼要,便于掌握推广应用。专著要有次绪,排列书目,在书目指导下,分清章节,条理浅析,重点突出,前后照应,形成一个完善而系统化的学说体系,如此编著成一部《针经》,很适我意了。
臣回秉说:臣奉命编辑一部册子,有章有节,有条有绪的,正适您意。
君王说:卿讲来。
臣回秉说:小针的要领,是以古老的《易经》,医学的《难难》来作指导入门的。《》的三个基本思想是:“不易”、“简易”、“变易”;《》是答辩式医学论文,共计八十一问答,主要内容为:以答辩论;以答辩论;以答辩论;以答辩论病;以答辩论;以答辩论。初级的做法是见症治病(如俗话说的“头痛医头,脚痛医脚”);高级的做法是真知其,而无两可之见(注:【病情】指疾病的变化情况;疾病的起因、疾病的临床表现以及相关情况等;所谓相关情况,是指机体内在脏腑功能盛衰虚实等与病况轻重缓急之间的关联、外在病况与天时的关联等等。【病】是导致对机体损害或异常的因素、表现及结果。病本无名,病名是人们在充分认识了某种疾病的全过程特点及其规律后,作出的规定,便于对这种疾病进行有效的预防治疗以及转归的评估。疾病的名称五花八门,特别至现代中外结合,疾病名称就更多了。【“形”“神”】可参考《太史公自序》说:“凡人所生者神也,所讬者形也。神大用则竭,形大劳则敝,形神离则死。死者不可复生,离者不可复反,故圣人重之。由是观之,神者生之本也,形者生之具也。不先定其神,而曰“我有以治天下”,何由哉?”)。“得神失神”是判断生死,确定可治的关键,要做到这一点,不详尽了解病情、询问病史,望、闻、问切四诊合参,又怎么能明确呢?
初级的做法是见病治病,高级的做法是把握病因、病机、病候、病证等以及疾病的轻重缓急等,以定治则。把握病机就好比把握战机,机不可失,时不再来。不能把握战机,机会到了不能出击,机会过了后悔莫及。把握战机的人,要做到安神定志,无欲无求(注:如诗人说的:“心存浮名物欲外,人在天然淡泊间”)达到(军事制胜不亡国,医事制胜不枉人)目的。(按:把握战机的人,要做到安神定志,无欲无求,把握病机,不见病治病,还包含“不治已病,治未病,不治已乱,治未乱”的预防思想。一是防范于未病,利用“可靠的基础工作加可靠的疾病防控来实现对疾病的大范围控制,使疾病少见成为可能。可靠的基础工作指的是环境控制、可靠食品药品、劳动保护管理、健康教育到位等,这些基础平台工作的扎实开展。脱离了可靠基础工作的疾病防控,只能是手忙脚乱,疲于应付,俗话说“基础不牢,风雨飘摇”。要深入理解疾病防控理念,采取合理的做法,才能在有效把控疾病波动,实现全民健康。“防病”必须有一定的可靠覆盖范围,坚持“预防为主”的原则,主要对常见病多发病进行可靠地全覆盖地预防,有针对性地控制疾病,才能实现“不见病”或少见病,即使“见病”也是个发,不致引起大面积发病造成的损失,才有更好的精力采取“辨病治证”的系列措施;“见病”也有两方面的理解:一是“发现”,能早期发现,那是能力和水平,是主动;只能看见或遇见呢是滞后,就会被动。“见病”是报警,是“关”,是提示我们所做的疾病防控措施可能已经出现漏洞,要及时堵漏,如果盲目采取“见病治病”的做法,就可能失去疾病应对的最佳时机;正确地理解应该是见病要知病,要进行及时的分析诊断,采取积极应对措施,消除致病因素,消除疾病对健康的损害;一是既病防变,如“邪风之至,疾如风雨,故善治者治,其次治,其次治,其次治六,其次治。治五藏者,半死半生也。”《阴阳应象大论篇》里提到的病宜从浅治、早治防变。又如“扁鹊见蔡桓公,立有间,扁鹊曰:“君有疾在腠理,不治将恐深。”桓侯曰:“寡人无疾。”扁鹊出,桓侯曰:“医之好治不病以为功。”居十日,扁鹊复见,曰:“君之病在肌肤,不治将益深。”桓侯不应。扁鹊出,桓侯又不悦。居十日,扁鹊复见,曰:“君之病在肠胃,不治将益深。”桓侯又不应。扁鹊出,桓侯又不悦。居十日,扁鹊望桓侯而还走。桓侯故使人问之。扁鹊曰:“疾在腠理,汤熨之所及也;在肌肤,针石之所及也;在肠胃,火齐之所及也;在骨髓,司命之所属,无奈何也。今在骨髓,臣是以无请也。”居五日,桓侯体痛,使人索扁鹊,已逃秦矣。桓侯遂死”《见》节选自《·喻老》则是反面教材。“不治已病,治病未病,不治已乱,治未乱”是高级理念及技巧,需要建立一整套的系统工程,配套措施必须到位,否则就是空谈。就像“养生”的理念一样,不能做到环境有效控制、食品药品标准化管理、健康教育措施到位、疫情信息精准化把握等等,就是空谈。不治已病,治未病,不治已乱,治未乱,要靠道德高尚和学术精进的团队,来防止“粗守形守关”,达到“上守神守机”的境界,从根本上解决为老百姓防病治病、减轻看病贵、看病难的负担)。
针刺要领,正虚应补,邪盛应泻。气血瘀结宜破除,邪气盛宜攻下。或补或泻都靠用刺法来实现,刺法奥妙在于“速迟”与刺向选择。如进针慢而出针快并且急按针孔为补法、 顺着经脉循行的方向施针也是补法;点刺出血为泻法、进针快而出针慢不按针孔为泻法、很快进针得气后摇大针孔也是泻法;大要说:“进针慢而出针快并急按针孔的为补法,进针快而出针慢不按针孔的为泻法”。在操作中补和泻,应为似有感觉又好像没有感觉;考察气的先至与后至,以决定留针或去针。无论是用补法还是用泻法,都要使患者感到补之若有所得,泻之若有所失。虚实补泻的要点,以九针最为奇妙。补或泻都可用针刺实现。所谓泻法,指的是要很快地持针刺入,得气后,摇大针孔,转而出针,排出表阳,以泄去邪气。如果出针时按闭针孔,就会使邪气闭于内,血气不得疏散,邪气也出不来!所谓补法,即是指顺着经脉循行的方向施针,仿佛若无其事,行针导气,按穴下针时的感觉,就像蚊虫叮在皮肤上。针入皮肤,候气之时,仿佛停留徘徊;得气之后,急速出针,如箭离弦,右手出针,左手急按针孔,经气会因此而留止,针孔已闭。中气仍然会充实,也不会有淤血停留,若有淤血,应及时除去。  持针的方法,紧握而有力最为贵。对准腧穴,端正直刺,针体不可偏左偏右。持针者精神要集中到针端,并留意观察病人(手如握虎)。同时仔细观察血脉的走向,并且进针时避开它,就不会发生危险了。将要针刺的时候,要注意病人的双目和面部神色的变化,以体察其神气的盛衰,不可稍有疏忽。如血脉横布在腧穴周围,看起来很清楚,用手指按切也感到坚实,刺时就应该避开它。  小针是由针发展而来的,从一种针具发展成了九种针具。 九针的形状依据名称的不同而各有不同:第一种叫做镵针,长一寸六分;第二种叫圆针,长一寸六分;第三种叫,长三寸半;第四种叫锋针,长一寸六分;第五种叫铍针,长四寸,宽二分半;第六种叫圆利针,长一寸六分;第七种叫毫针,长三寸六分;第八种叫长针,长七寸;第九种叫大针,长四寸。镵针,头大而针尖锐利,用于轻浅点刺出血叫镵破,可以泄肌表阳热;圆针,针形如卵,用以在肌肉之间按摩,不会损伤肌肉,却能疏泄肌肉之间的邪气;螫针,其锋如黍粟粒一样微圆而短如蜂螫,用于点刺经脉只陷入皮内,不会深入皮下,所以可以引正气祛邪气;锋针,三面有刃,可以用来破除坚固的肿瘤、痰疾等;铍针,针尖像剑锋一样锐利,可以用来刺痈排脓;圆利针,针尖像长毛,圆而锐利,针的中部稍粗,可以用来治疗急性病;毫针,针形像蚊虻的嘴,可以轻缓地刺入皮肉,轻微提插而留针,正气可以得到充养,邪气尽散,出针养神,可以治疗痛痹;长针,针尖锐利,针身细长,可以用来治疗时间已久的痹证;大针,针尖像折断后的竹茬,其锋稍圆,可以用来泄去关节积水。关于九针的情况大致就是如此了。  凡是邪气侵入了人体的经脉,阳邪的气常停留在上部,浊恶的气常停留在中部,清朗的气常停留在下部。所以针刺筋骨陷中的孔穴,阳邪就能得以外出,针刺阳明经合穴,就会使浊气得以外出。但如果病在浅表而针刺太深,反而会引邪进入内里,这样病情就会加重。所以说:皮肉筋脉,各有其所在的部位,病症也各有其适宜的孔穴。九针的形状不同,各有其施治相适的孔穴,应根据病情的不同而适当选用。不要实证用补法,也不要虚证用泻法,那样会导致损不足而益有余,反而会加重病情。精气虚弱的病人,误泄五脏腧穴,可致阴虚而死;阳气不足的病人,误泄三阳经腧穴,可致正气衰弱而精神错乱。误泄了阴经,耗尽了脏气的会死亡;损伤了阳经,则会使人发狂,这就是用针不当的害处。  如果刺后未能得其气,不问息数多少,都必须等待经气到来;如已得气就可去针,不必再刺。九针各有不同的功用,针形也不一样,必须根据病情的不同加以选用,这是针刺的要点。总之,是针下得气,即为有效,疗效显著的,就如风吹云散,明朗如见到青天那样,针刺的道理就是这样了。  君王说:卿谈谈五脏六腑的经气所出的情况。  大臣回答说:五脏经脉,各有井、荥、输、经、合五个腧穴,五五则有二十五个腧穴。六腑经脉,各有井、荥、输、原、经、合六个腧穴,六六共三十六个腧穴。脏腑有十二条经脉,每经又各有一络,加上任、督脉二络和脾之大络,便有十五络了。十二经加十五络,这二十七脉之气在全身循环周转,经气所出的孔穴,叫做“井”,如同初出的山间泉水;经气所流过的孔穴,叫做“荥”,即像刚出泉源的微小水流,说明经气尚很微弱;经气所灌注的孔穴,叫做“输”,即像水流会聚,而能转输运行,其气也在逐渐盛大了;经气所行走的孔穴,叫做“经”,像水流已经成渠,脉气正当旺盛;经气所进入的地方,叫做“合”,像百川汇流入海,经气已就入合于内了。这二十七条经脉,都出入流注运行于井、荥、输、经、合五腧。  人体“关节”的相交,共有三百六十五处,知道了这些奥妙,就可以一言以蔽之了,否则就不能把握住头绪。所谓人体“关节”,是指神气游行出入的地方(喻至关重要的地方),并不是指皮肉筋骨的局部形态。  观察病人的面部气色和眼神,可以了解正气的消散和复还的情况。辨别病人形体的强弱,听他的声音,可以了解邪正虚实的情况,然后就可以右手进针,左手扶针,刺入后,待针下得气即应出针。  凡是在用针之前,必先诊察脉象,知道了脏气的虚实,才可以进行治疗。如果五脏之气在里面已经竭绝了,反用针补在外的阳经,阳愈盛阴愈虚了,这就叫重竭。重竭必定致人死亡,但临死时病者的表现是安静的,这是因为医者违反了经气,误取腋部和胸部的腧穴,使脏气尽汇于外而造成的。如果五脏之气在外面已经虚绝,却反而用针补在内的阴,阴愈盛阳愈虚,这叫逆厥。逆厥也必然致人死亡,但在临死时病者会表现得很烦躁,这是误取四肢末端的穴位,促使阳气衰竭而造成的。针刺已刺中病邪要害而不出针,反而会使精气耗损;没有刺中要害,即行出针,却会使邪气留滞不散。精气外泄,病情就会加重而使人虚弱,邪气留滞则会发痈疡。  五脏有六腑,五脏有十二原穴、六腑也有十二原穴。五脏之十二原穴,分布于手腕足髁四关节处或以下及腹部,能主治五脏的疾病。所以五脏有病,应取五脏之十二原穴;五脏之十二原穴,是五脏禀受全身三百六十五节气味的部位,所以五脏有病,就会反应到五脏之十二原穴处,而此十二原穴也各有所属的内脏,明了五脏原穴的性质,观察它们的反应,就可以知道五脏的病变情况;五脏之十二原穴,是脏腑之气输注的地方,所以也能治五脏六腑的病。凡是腹胀的病可当取足三阳经,飧泄的病可取足三阴经。
五脏之十二原穴分布:心肺居于膈上,属阳位,但肺是阳部的阴脏,故为阳中之少阴。其原穴出于,左右共二穴。心(包络)为阳部的阳脏,所以是阳中之太阳,其原穴出于,左右共二穴。肝、脾、肾居于膈下,属于阴位。肝是阴部的阳脏,为阴中少阳,其原穴出于,左右共二穴。脾是阴部的阴脏,为阴中之至阴,其原穴出于,左右共两穴。肾是阴部的阴脏,为阴中之太阴,其原穴出于,左右共二穴。膏的原穴为,只有一穴。肓的原穴是,也只有一穴。  五脏有病,就像身上扎了刺、物体被污染、绳索打了结,江河发生了淤塞现象。扎刺的时日虽久但还是可以拔除的;污染的时间虽久,却仍是可以涤尽的;绳子打结虽然很久,但仍可以解开;江河淤塞得很久了,却仍是可以疏通的。有人认为病久了就不能治愈,这种说法是不正确的,善于用针的人治疗疾病,就象拔刺、洗污点、解开绳结、疏通淤塞一样。病的日子虽久,仍然可以治愈,说久病不可治,是因为没有掌握针刺的技术。  针刺治疗热病,就如同用手试探沸汤。针刺治疗阴塞之病,应像行人在路上逗留,不愿走开的样子。阴分出现阳邪热象,应取穴,准确刺入而不能懈怠,气至邪退了便应出针,如果邪气不退,便应当再刺。疾病位于上部而属于内脏的,当取,疾病位于上部而属于外腑的,则应当取。
(按:在《》里说:“故邪风之至,疾如风雨,故善治者治,其次治,其次治,其次治,其次治。治五脏者,半死半生也”。这也是九针十二原强调的治“浅深”的理念,所不同的是上文说治五脏者半死半生也,今治五脏之十二原说:“五脏有病可以治愈”,可知这是医学上的一大进步了。其实自《黄帝内经》以来,药方术倍受亲密而针灸术处境尴尬,按理说《内经》详于,若不是封建思想的严重影响,《针经》专著是不会流产的。九针十二原是针经的叙文,大家寻求《针经》的影子,不要只是把目光放在《灵枢》里,“灵·素”是不可分的,且“针理”“药方术理”是同出一源、同一体系的、既是相辅相成的,又是各具特色,要放眼《内经》全书和《》原理,且还要学习《》和《》及《》,而《》《》里也是有《黄帝内经》的踪迹的。现代学习太方便了,有网络可用,只一点击就可以查得资料的)。
九针十二原研讨文
如上文所说:《九针十二原》篇幅虽小,在医学思想理论上是又一次大总结与创新。既涉及九针、针灸学、病因学、病机学、症状学、诊断学、治则学等等多学科,还涉及了《道德经》、《易经》、《中国古代军事学》、《黄帝内经》、《难经》等经典,而对于所涉及的这些内容的相关性,学者研究历来甚少。一篇《上古天真论》,学者在研讨上都足足著成了如同《黄帝内经》那么厚厚的一本书。如果这样细细研讨《九针十二原》篇幅应该是更大的。因此研究与注解《九针十二原》,涉及面更广,矣非易事,在继续深入做下去的过程中,要面对的事又多,还可能会数易其稿。
首先说说原创“针经”意图,是真对老百姓因病致贫(也可说是因贫致病,众所周知疾病宜早发现、早诊断、早治疗,可是从档案调研中发现,老百姓有许多疾病都是等待严重了,才去求医。“因贫病致——因病致贫”,是一个恶性循环。用简、便、效、廉的小针疗法来为老百姓防病治病,以减轻看病贵、看病难的负担,从表面上去看,似乎很简单而通达,可事实上并不是心想事成的。在思想观念上是挑战,要推动一个领域的新进程,必须要有不同于以往的新思想。《素问》开端讲什么?讲养生,明确指出养生是圣贤之事,且《四气调神论》所谈论都是贵族们的养生方式。本文说老百姓在生活上不能自足,常常因贫致病,因病致贫。原因可能是无法用养生方式可以解决得了的,所以不得不用一种简、便、效、廉小针疗法去试行。《素问》也论针灸,而且也精;《难经》也论针灸,而且也专。这些医学成就对于本文创作者来说,也是很清楚的。因此,在学术上也是一次挑战。《素问》《灵枢》是一篇一篇的论文汇编,篇章间一般没有必然的联系。本文说创作的《针经》专著要首先有书目录,按书目分清章节,每章分多少节,每节讲解什么,每篇内容都要独具有特色,讲解要清楚,且要由浅入深。这有点象《难经》的篇章布局而细于《难经》,说明当时作者确实是很重视对《难经》的研究的,说明在篇章布局 上也是创新的。
关于以《易学》三个主要思想:“变易”、“易简”、“不易”及《难经》作指导。如原文:“,恶得无虚?追而济之,恶得无实?”虚实,一是指病之标本脏腑虚实;一是指施针方式,如《难经》八十一难“曰:经言,无实实虚虚,损不足而益有余,是寸口脉耶?将病自有虚实耶?其损益奈何?然:是病,非谓寸口脉也,谓病自有虚实也。假令肝实而肺虚,肝者木也,肺者金也,当更相平,当知木。假令肺实而肝虚,微少气,用针不补其肝,而反重实其肺,故曰实实虚虚,损不足而益有余。此者,中工之所害也”。“损益”即指“补泻”。见症治症或见病治病,不诊断脏腑虚实、不知针法补泻,也就是不知变易法则,妄施针治,结果反而造成了对病人的伤害。因此本文指出“凡将用针,必先诊脉,视气之剧易,乃可以治也。观其色,察其目,知其。一其形,听其动静,知其邪正”判断病情的规则。凡规则必须坚守不易。诊脉、视气、观色、察目,是用简易的诊断规则来防止造成对病人的伤害。:“变易”、“易简”、“不易”是《易经》基本思想,注重了这个原则,处处可作指导。看来对“小针之要,易陈而难入。”古往今来,解说是“好说难用”。的确是不合文章原意的。开头君王交给任务说:“余子万民养,而收其百姓租税;余哀其不给而属有疾病。余欲使勿被、无用石,欲以微针通其经脉,调其。鉴其,别其出入之会。令可传于后世,必明为之法,令终而不灭,久而不绝,易用难忘,为之,异其章,别其,为之终始。令各有形,立针经”。是适意,是高高兴兴的。试想,你倒好给一个“好说难用”的答复,扫兴,岂不是欺君吗?那么犯上该当何罪?后果不就很严重了吗!
关于内经论军事政治。“针道毕矣”,才短短一段一百五十字以内的论文,介绍针道,可谈论的是军事,将握纲提领跃然纸上,作者是忧国忧民,治国才能。可惜往事越千年,不堪回首,这么重要的文献,后世不能诠释其真,曾几何时流失国外,险些永久丧失。
内经治国的论述,不仅此篇,如《》为谏议性论述文,从表面上看是论述人体脏腑整体观、心主论,实是谏议君王,指出十二官要各有人选使各尽其职,则天下大昌;指出尊重人才且选用人才应从长远计(十二官者,不得相失也。故主明则下安,以此养生则寿,袤视不殆,以为天下则大昌);指出民主治国思想(肾者,作强之官,伎巧出焉,按:制化关系,君王(火)制相傅之官(金)与传道之官;相傅之官(金)制将军之官(木)与中正之官;将军之官(木)制仓廪之官(土);仓廪之官(土)制作强之官(水)与决渎之官和州都之官;作强之官(水)制君王(火)与受盛之官。作强之官即伎巧类人工。意味着民为君王之主)。君王纳其谏议,高度重视(黄帝曰:善哉,余闻精光之道,大圣之业,而宣明大道,非斋戒择吉日不敢受也。黄帝乃择吉日良兆,而藏灵兰之室,以传保焉)。
丛观自至上世纪中叶以前,国人也就是在军事和政治制度上吃着大亏的。如混战其实就是“将军之官与中正之官(木)反侮相傅之官(金)致百节失治”而(也巧将介石也号将中正)的。因此“恍惚之数,生于毫厘,毫厘之数,起于度量,千之万之,可以益大,推之大之,其形乃制”。“令可传于后世,必明为之法,令终而不灭,久而不绝,易用难忘,为之,异其章,别其,为之终始”,“立针经”。其义深远。自古有医不过问政治的训。和则是学医而后弃医从政的。医学面对的是治病救人,而军事与政治是卫国强国。国家兴亡,匹夫有责,内经讨论医事也讨论军事与政治,卫国强国的道理不是一致的吗?纵观而自清朝至上世纪中叶以前,国难都还是主要表现在军事上的。军事斗争问题,说到底还是政治斗争问题,军事是政治斗争的一种表现形势,军事服从于政治,政治是军事的综合保障。医事、军事、政治都是事关国计民生的大事,而医事、军事都是受制于政治、服从于政治的。
《九针十二原》将医事提到国计民生的高度来研讨与实施。以“守形、守关”,“守神、守机”简易的语言,概括提示在军事上,战争的重要因素是武器装备与阵地,韬略、灵活机动的战略战术,是高尚的军事;在医事上,医疗的重要因素是医疗条件,明确诊断、灵活机动的治疗法则,是高尚的医术。
《黄帝内经》以生命为中心,讲述,涉及、、、,还有、、、等,是一部围绕生命问题而展开的百科全书,博大精深,令人好奇,探索不已。
关于参考资料的说明
现代有了,一点击便可找到要阅读的资料。内链就是很好而方便的参考资料库。

我要回帖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