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知不可抗力后果为而为之的消极后果

“明知不可为而为之”这种思想是否正确?
按投票排序
谈思想,论正确与否,就没有思想了。“明知不可而为之”,是一种态度,一种立场。对错关乎价值,而立场关乎信仰。
既然心中有光总归要试试……
这使我想起了鲁迅先生的《死火》。「我」在冰谷中发现了「死火」。「死火」有两个选择,一个是继续待在冰谷中,「那么,我将冻灭了!」 ;另一个是被「我」带出冰谷,永得燃烧,但是「我将烧完」。两个选择都是灭亡。「火」最后选择了永得燃烧,即便是灭亡,也要燃烧着灭亡。
我又想起鲁迅先生和钱玄同先生的对话,有个关于铁屋子的比喻:
「假如一间铁屋子,是绝无窗户而万难破毁的,里面有许多熟睡的人们,不久都要闷死了,然而是从昏睡中死灭,并不感到就死的悲哀。现在你大嚷起来,惊起了较为清醒的几个人, 使这不幸的少数者来受无可挽救的临终的苦楚,你倒以为对得起他们么?」
「然而几个人既然起来,你不能说决没有毁坏这铁屋的希望。」是的,我虽然自有我的确信,然而说到希望,却是不能抹杀的,因为希望是在于将来,决不能以我之必无的证明,来折服了他之所谓可有,于是我终于答应他也做文章了,这便是最初的一篇《狂人日记》。从此以后,便一发而不可收,每写些小说模样的文章,以敷衍朋友们的嘱托,积久就有了十余篇。
唤醒人,他们也逃不出去,反倒会痛苦地死去;不唤醒他们,就让他们毫不知情地死去。两个选择也都是死亡。鲁迅选择了唤醒人们,和人们一起奋战着死去。明知灭亡,却勇敢地走向灭亡。从一开始就明知没有希望,也不抱有希望,但仍决心努力。
这就是态度。
亦是鲁迅先生的人生哲学。和「明知不可为而为之」有一定的相似之处,不妨在此多说几句。(以下大部分内容是我回忆的钱理群先生对《死火》的讲解)
鲁迅的《秋夜》中写了两个梦。一个是小粉花的梦:
我记得有一种开过极细小的粉红花,现在还开着,但是更极细小了,她在冷的夜气中,瑟缩地做梦,梦见春的到来,梦见秋的到来,梦见瘦的诗人将眼泪擦在她最末的花瓣上,告诉她秋虽然来,冬虽然来,而此后接着还是春,胡蝶乱飞,蜜蜂都唱起春词来了。她于是一笑,虽然颜色冻得红惨惨地,仍然瑟缩着。
钱理群先生讲解鲁迅的《死火》时,提到了雪莱的一首诗《西风颂》。诗的中心思想是「秋后要有春」,「冬天来了,春天还会远吗?」(If Winter comes, can Spring be far behind? )这种乐观主义也是我们大多数人在准备做一件很难完成的事情或遇到困难时所坚信的道理,那就是春天一定要到来的。这就是小粉花的梦。
相反的,另一个梦是落叶的梦:「春后还是秋。」
他(枣树)简直落尽叶子,单剩干子,然而脱了当初满树是果实和叶子时候的弧形,欠伸得很舒服。但是,有几枝还低亚着,护定他从打枣的竿梢所得的皮伤,而最直最长的几枝,却已默默地铁似的直刺着奇怪而高的天空,使天空闪闪地鬼眨眼;直刺着天空中圆满的月亮,使月亮窘得发白。
即使知道春天不会永驻人间,但落尽叶子的枣树仍然把它的枝干铁似的直刺天空。也就是说,它是不以春天是否一定到来为前提的,即使「春后还是秋」,它也要进行反抗。
这是两种哲学。前者把自己的希望寄托在一个并不可靠的所谓「光明的春天般的未来」,它的乐观主义是虚幻的;后者才是真正的强者,它的反抗,完全是自己的独立选择,并且建立在自己的努力奋斗上,不对其他力量(包括未来)抱任何幻想,也就不存在任何依赖。
「明知不可为而为之」这句话出自《论语o宪问》:子路宿于石门。晨门曰:「奚自?」子路曰:「自孔氏。」曰:「是知其不可而为之者与?」
意思差不多就是明知道做不到而偏要去做。关于孔子的事迹也不用多说了。
有人说这是一种愚笨,我看不然。原因有二:
还没有做,怎么就确定自己一定没有可能做到?就像钱玄同所说:「然而几个人既然起来,你不能说决没有毁坏这铁屋的希望。」连试一试的勇气都没有,岂不是懦弱者才有的态度?「希望是在于将来,决不能以我之必无的证明,来折服了他之所谓可有。」这是其一,是比较浅显的一个观点。
其二,就是和鲁迅先生的态度一样的。我本一开始就没有抱有做成的希望,我也不对未来有任何幻想,我只是想努力奋斗,在「燃烧中灭亡」,在秋日里仍「把枝干铁似的直刺天空」!换句话说,价值的体现不只靠结果,自己努力奋斗的过程才是「燃烧」的价值。
附上鲁迅先生的一句话:你们年轻人的奋斗,是以「光明」的必然到来为前提的;而我,却对未来不抱希望,我就是要与「黑暗」捣乱而已。
人有的时候就是这么拧巴。呐,这个就是生命的喧嚣呐。热热闹闹走一场,还是会比在场外默默围观更为有趣的。其实很多时候面对的这些都很好很好的。但是我不要。那就这样走下去吧。
“明知不可为而为之”
分为两种情况:一种是:执着;另一种是:愚蠢。只不过有时候,这两种情况也并不容易分清
“明知不可为而为之”和钻牛角尖的区别主要在于目的。“明知不可为而为之”表示所行之事难度非常大,失败的可能性非常高,但是万一成功会有非常光明的结果。而钻牛角尖同样表示难度很大,但是即使克服了这个困难也没有什么太大的益处。而且除了牛角尖还有其它路可以走。结论不言而喻!
实际上很多东西都不能用正确不正确来区分。明知不可为而为之,称不上一种思想。固知其不可为,而为之,从义也。所以说是正确的,不过从义也就是说说而已。在中国传统语境里,明知不可为而为之主要是用来形容慷慨赴义之士,所以总是带有褒义。实际上,人生本无意义,在这个层面上来看,明知不可为而为之,实在是主动创造意义的开始。你想,本来你我生出来,就没有什么特定的目的、意义可言,一切全在自为,意义也就在这种自为的过程当中产生。是为可为之还是为不可为之,其实区别不大,区别在于为与不为。最后说一句,个人非常欣赏不可为而为之,就像演员往往回答自己喜欢悲剧一样。
知道自己在做什么,对自己所做的不后悔并且即使失败也勇于承担,那就是对的。如果连自己在做什么都不知道,糊里糊涂冲锋陷阵,事后又畏缩胆怯那肯定是错的。关键看敢不敢对自己的行为负责
只做能做到的事情.还有什么意思?
李云龙亮剑的时候考虑这个问题了吗?
借用一段经典剧本里的对话---------胡宗宪:“平时叫你读读左传,通鉴,你不以为然。叫你读读王阳明的书你更是不以为然,还说什么半部论语可治天下。现在我问你,孔子说的,知不可为而为之是什么本意?孔子是在告诉世人,做事不问可不可能,但问应不应该。毁堤淹田,伤天害理,上误国家下害百姓,也叫知不可为而为之吗?”
关于“明知不可为而为之”,我有两层理解。第一,一些被证明了的,肯定是搞不定的事情。比如对于公平与公正的追求,对于公平和公正来说,我想引用《间客》中的一句话,那就是第二卷,第八十六章中写到的:“这个世界上从来没有出现过真正的公平……但存在的,并不都是合理的,没有出现过的,并不都是不能追求的。公平正义或许是很虚幻的词句,但是为之努力,总比麻木不仁要好一些。”第二,一些固有规则,确实是有很多人证明了这些规则的存在。但是,对于这些东西,要看它们是否违反了更高层次的追求。如果违背了,那么就要尝试去打破这些规则。人之所以为人,就是要不断地适应环境、改造环境。太多的人仅仅只是在适应环境,特别是一些巨型机构,内部的规则也确实错综复杂,盘根错节,很多人都在这些规则上碰得头破血流,但这并不代表这些规则就无法触碰。这可能需要更多地勇气和智慧,甚至是牺牲精神。在适应了环境之后,大家要做就是改变环境,很多人虽然一开始没有改变环境的能力,但是适应了之后,他们会逐步的获得改变环境的力量。只是,可悲的是很多环境在适应的过程中会包含一定的奴化机制在里面,当那些适应了环境的人,成为环境一部分的时候,他们就忘记了要去改变了。
要看结果,成功就是执着,失败就是顽固.
看情况。有些时候是笨蛋,有些时候是英雄
我们自古以来就有埋头苦干的人,有拼命硬干的人, 有为民请命的人,有舍身求法的人,他们是中国的脊梁。
我一直对这句话存在一个疑惑:是怎么知道"不可为"的呢?
真到了这个时候,正确不正确就不值得考虑了。
红军初期,兵马不过数万,推翻民国,当时是可为还是不可为?明摆着就能轻松成功的好事哪有啊。。。。。。
已有帐号?
社交帐号登录
无法登录?
社交帐号登录上,而是出现在前后的搭配上。前边用的是双重否定,这是一种肯定,而且是一般肯定的语气加强的肯定,一般用于全面、完全的肯定。后半部分却用了&一定&修饰限制&消极影响&,说明&消极影响&有限,语气明显减弱,读之不畅。&我支持这个看法.
您的举报已经提交成功,我们将尽快处理,谢谢!
几乎无时无刻
语病是没有,可是似乎习惯上都说in my dreams,而且please放前面听起来和要表达的情绪更吻合一点。要是歌词或者诗,为保证节律效果倒也勉强。
大家还关注
(window.slotbydup=window.slotbydup || []).push({
id: '2081942',
container: s,
size: '1000,60',
display: 'inlay-fix'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价值规律的消极后果是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