脊柱后凸畸形角度测量会一直发展吗

&&请,我要!
经椎弓根截骨治疗脊柱后凸畸形临床体会
&&&&&&&&&  目的研究经椎弓根截骨矫正强直性脊柱炎后凸畸形的手术方法及其疗效。方法2006年1月~2010年7月该科收治12例强直性脊柱炎后凸畸形患者,男性10例,女性2例,平均年龄37.5岁(24~58岁)。全部采取后路经椎弓根截骨矫形术,术前在纸样上模拟截骨,术前和术后测量颌眉角以及全脊柱侧位X片测量胸腰椎后凸角,统计术前术后VAS及ODI评分。结果患者术后视线角度改善明显,平均随访28个月,所有患者
  目的&研究经椎弓根截骨矫正强直性脊柱炎后凸畸形的手术方法及其疗效。方法&2006&年&1&月~&2010&年&7&月该科收治&12&例强直性脊柱炎后凸畸形患者,男性&10&例,女性&2&例,平均年龄&37.5&岁(24~58&岁)。&全部采取后路经椎弓根截骨矫形术,术前在纸样上模拟截骨,术前和术后测量颌眉角以及全脊柱侧位&X&片测&量胸腰椎后凸角,统计术前术后&VAS&及&ODI&评分。结果&患者术后视线角度改善明显,平均随访&28&个月,所&有患者术区无假关节形成,患者矫正度无丢失,腰背痛等症状明显改善,平均颌眉角、矢状位平衡、&Cobb&角、&VAS&及&ODI&均改善明显(&P&&0.05)。结论&采用术前模拟截骨确定截骨部位及角度,行后路经椎弓根截骨矫形&术治疗强直性脊柱炎后凸畸形是一种较好的治疗方法。
回复 小鸭梨:
新闻阅读排行榜
关于医学论坛网
医学论坛网旗下网站
战略合作伙伴
copyright&中国医学论坛报 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复制、转载或镜像 京ICP证120392号 京公网安备
*我要反馈:
姓&&&&名:
邮&&&&箱:脊柱后凸症状起因
发布时间:&&&来源:&&&88人关注
让你的脊柱年轻十岁-摇臀常言说:人老的是腿,狗老的是嘴。此话有一定的道理,两条腿是人体的&车轮&,臀部的前后有人体最大的最有力的肌群,股四头肌,腘绳肌,内收肌。骨盆后部有肥厚的臀大肌,臀中肌,臀小肌,梨状常言说:人老的是腿,狗老的是嘴。此话有一定的道理,两条腿是人体的&车轮&,臀部的前后有人体最大的最有力的肌群,股四头肌,腘绳肌,内收肌。骨盆后部有肥厚的臀大肌,臀中肌,臀小肌,梨状肌,耻骨肌,盆地肌,上孖肌,下孖肌。骨盆的前部有腰大肌,腰小肌,髂肌。骨盆的上缘有腰方肌。如果说骨盆是人体的基座,那么两条腿就是桩基。&基座不牢,地动山摇&。然而,随着年龄的增长,脊柱慢慢蜕变,椎间盘缓慢脱水,厚度变薄。23个椎间盘每个变薄1mm,整体脊柱就会变矮23mm,人就会变矮2.3CM。但这还不是最主要的。椎间盘缓慢脱水变薄,造成脊柱周边韧带松弛,使得腰椎不稳,从而形成腰突。骶髂关节筋膜松弛,使得人体的基座骨盆不稳,而形成骨盆移动综合症。造成糖尿病,便秘,消瘦,月事不正常,宫寒腹痛,不孕症,性冷淡。胃肠炎,内毒素淤积等等。骨盆内有腹主动脉和腹主静脉三叉大血管,使骨盆和下肢的气血保持通畅.脊柱旋摇是中国现代拳法&轨迹拳学&中的功法。此功法对于一些常见的腰椎病,有着出人意料的治疗效果。靠此方不药而愈的腰病患者,纪录在案的不下数十人之多。2002年9月就有一位美国60多岁老妇人专程赴河南少林致谢。老妇人是美国自然疗法协会成员,而且本身就是医生,早年患腰椎疾病,自治不愈。先后尝尽其他各种化学、物理疗法也没有取得良好效果。经介绍,旋摇脊柱,不出月余,竞然完全康复。三个圆概念的解释A、平圆,就是水平状态的圆圈。伸出左手,在掌心内沿手掌边缘画一个圆圈,当手心向上、手背向下时,左手掌上的圆圈就是一个平圆。当然,不可否认手心向下,手背向上时左手掌的圆圈也是一个平圆。B、立圆,处于横向或纵向位置,垂直水平面的圆圈。也可以这样理解,平圆绕自身的左右直径或前后直径旋转90度后就可得到立圆。处在横向位置的立圆我们叫横立圆,处在纵向位置的立圆叫纵立圆。当你把画圆圈的左手掌竖放、即掌心朝左、手背向右时,左手上的圆圈就是一个纵立圆;当把左手掌横放即掌声心朝向胸膛、手背朝向前方时,左手上的圆圈就是一个横立圆。C、斜圆,介于立圆与平圆之间的圆。当左手掌的朝向只要是不在左右、前后、上下的位置时,左手掌内的那个圆圈就是斜圆。通俗地理解:画在水面上的圆圈就是平圆,画在左右、前后在走向墙壁上的圆圈就是立圆,画在房坡上的圆圈就是斜圆。脊柱旋摇A、纵立圆圈旋摇。把左手掌悬放在胸前,中指朝前,掌声心向右,使掌心内的圆圈成为一个纵立圆。右手腕贴在胸膛之上,掌心朝左,中指尖端附近左手掌内所画圆圈的圆周上。然后脊柱依按照前凸、下沉、后凸、上提顺序做由后向上向前再向下的纵立圆旋摇,当脊柱所做纵纵立圆旋摇动作达标时,其带动右手中指在左手掌内所划过的图形一定会与左掌心上事先画好的圆重合。当然,大家也可以按后凸、下沉、前凸、上提的顺序做由前向后的立圆旋摇。B、横立圆旋摇。左手掌悬放于胸前,手背朝前,中指向右,掌心向内,使掌心内的圆圈做横立圆放置。右手腕贴于前胸上面,掌心朝左,中指尖端抵信左手掌上圆圈上圆周。然后脊柱依次按照左凸、下沉、后凸、下提的顺序做横立圆旋摇,当脊柱所做的横立圆旋摇动作达标时,其带动右手中指在左手掌内所划过的图形一定会与左掌心上事先画好的圆重合。同样我们也可以做反向的脊柱横立圆旋摇。C、平圆旋摇。左手掌悬放于胸前,掌心向上,使掌心内的圆圈呈平圆放置。右手腕贴于前胸上面,掌心向上或向下,中指尖端抵住左手掌上圆圈的圆周。然后脊柱依次按照左凸、后凸、右凸、前凸的顺序做平圆旋摇。当动作达标之时,脊柱运动附带右手中指在左手掌内所划过的图形一定会与左手掌上事先画好的圆重合。当然我们也可以做与之方向相反的平圆旋摇。D、依A、B、C所示我们同样可以对脊柱进行斜圆旋摇,只不过是在平圆旋摇的基础上,把相对的两手做斜向放置罢了,这样在脊柱循斜圆旋摇过程中,右手中指所划过的圆就也能和左手掌内事先画好的圆圈重合。(3)注意事项A、在做脊柱旋摇锻炼之前,一定要通读全文,并结合图示弄清具体的动作过程。B、在实际的锻炼当中,头、髋和放在身前手都是相对静止的,换言之,旋摇的是脊柱,而不是其他的身体部位。为此可坐一高凳上进行脊柱旋摇来限制髋关节的随动。C、在练习之初,难免会出现动作僵硬,运转不灵,肠胃不适,腰酸背困等现象与状况。只要循序渐进,持之以恒,动作会自然变得灵活熟练,随着体质的增强,一切不适将会自动消失。D、平常的练习可按拍节进行,即每个模式二八拍(16次)然后换下一个模式,做完全部模式后,再从头反复。E、放在身前用于做样板的手既可以是左手,(本文所用)也可以用右手,交替练习效果更好。脊柱旋摇是一种特殊的自我康复运动。不但能够强壮腰肌,改善腰肌与脊柱的活动功能,而且能全面矫正错位的脊椎,更能起到按摩脊髓神经和五脏六腑的作用。其效果是其他任何按摩大师与体操所不能达到的,所以脊柱旋摇是治疗腰肌劳损和间盘突出的最佳康复方法。&脊源疾病四十年研究体验概述 潘之清&  蒙各界的大力支持,1996年我主编出版了120万字大型中西医结合专著《实用脊柱病学》。该书是海内外30余位著名专家教授多年辛苦劳动的结晶。出版后引起良好反响,荣获中国北方十省市优秀科技图书奖。原卫生部部长钱信忠教授为该书题词:&脊柱疾病为多病之源,应积极研究。&这是我们长期从事脊柱疾病系统研究的深刻体验和高度概述!该书出版后,我多次被邀请赴香港、美国及祖国各地讲学。与国内外脊柱病专家的交流中,体会最深的是大家对脊柱相关疾病(我主张称脊源疾病更确切)的若干新发现十分感兴趣, 确信对脊源疾病的研究,必将对危害人类健康许多常见病、难治病开辟新的治疗途径。但医学界对脊柱病的认识,远远滞后客观现实。我已年过七旬,仍在继续研究脊柱疾病,夕阳之际,曾多次与魏征、龙层花教授等几位脊柱病专家交谈我们的期望和困惑, 希望有一个全国性学术团体和专业医学刊物及时反映脊柱病的全面研究动态。就在大家久旱盼甘霖之际,在董福慧、黄开斌、王燮荣等多位热心专家的努力下,促成中华脊柱医学论坛的诞生和《中华脊柱医学》杂志的创刊,这必将为中国和世界脊柱医学的高速发展起推动作用。此时此刻作为一个终生研究脊柱病的笨鸟先行者,我心潮澎湃、感思万千,从心底发出欢呼祝贺。有生之年能看到脊柱医学杂志的创刊,感到万分欣慰。感动之余,将脊源疾病四十余年的研究体验,从学术观点略述,以期对同仁有促益。&脊柱医学是新兴学科&&我终生研究的课题 我1961年山医大毕业时,校领导荐我到中国医学科学院作研究生,后阴差阳错,被留母校现齐鲁医院作神经科医生。国家多年的培养,使我立志作医学研究。众所周知,医学研究选题是成败之关键,也是难题。临床实践中巧合地选择了脊柱病。 62年春,收治一名双下肢活动失灵47岁男性患者,其先后在青岛、济南、上海、北京数处大医院就诊,均诊断为侧束硬化症。此病是运动神经元疾病四个类型中最常见的一型,是神经科的不治之症,患病后几乎100%的导致终身瘫痪和死亡。病人数次向我口述一个特殊体征:当低头时触电样的麻木&&自颈向下放射到足部,是医学中少见的特异体征&&力米特(Lhermitte)氏征。那时没有CT 和MRI,我给病人做脊髓造影确诊为脊髓型颈椎病,请米嘉祥教授做了手术,得到康复。同期,又一位阵发性头昏、头晕、耳鸣、失眠的45岁女性患者,数处医院专家诊断美尼尔氏病、神经衰弱。病人告诉我多在转颈回头时发作,经X线检查确诊为椎动脉型颈椎病。类似的病人在神经科、内科、五官科甚多,长期被误诊误治。四十年前医学界还没有认识颈椎病,真正认识颈椎病是近几十年,在大学5年没有老师提颈椎病,当时国内教材也未看到颈椎病三个字,更没有颈椎病专著。但反复的临床实践使我确认,颈椎病是被医学界忽视的疾病,它是整个脊柱病中的龙头,脊柱病成了我终生研究的课题。经考察,威海疗养院是一所国内知名度极高的大型综合性慢性病医院,颈肩腰腿痛是该院重点病种,是良好的脊柱病研究基地。经三次向卫生厅写报告,我终于被批准到该院。近40年来集中研究脊柱病,如鱼得水,取得多项重大成果。 有人会问,回顾这段历史有何学术价值,对同行有何启发?中国著名中西医结合骨科专家尚天裕教授1996年冬天来我院会诊时,当面鼓励我:你1980年编著出版了中国第一本《颈椎病》专著,今年又主编出版百万字《实用脊柱病学》(尚老为此书作了序&&笔者注),你应该利用疗养院病员多、住院时间长,又都是干部公费医疗的特点做点事情出来。尚老的话对各种不同医疗条件的科技工作者不无裨益。2 危及中老年健康与生命的心脏血管疾病与脊柱病密切相关  1964年~1965年,在我的病区,我发现20余例颈椎病患者伴有高血压、心率失常,经针对颈椎病的治疗后高血压、心率失常不治而愈。这一新发现立即引起我的思考:二者是巧合还是因果关系?经长达10年的200余例的观察随访,1975年后发表多篇研究报告,1979年编著1980年出版的《颈椎病》专著,作了简要概述:&经15年系统研究,确认颈椎病是脑缺血性疾病的原因之一;是血压异常(高血压、低血压、血压不稳)、心率失常(包括部分冠心病)的重要原因之一。发病机制:(1)支配心脑的植物神经受骨赘的激压是神经根型和交感型颈椎病引起血压异常、心率失常的主要原因。(2)颈脊髓受压引起脊前动脉缺血,造成侧角内交感神经细胞功能障碍,导致心脑血管舒缩失常是脊髓型颈椎病引起心率失调和血压异常的主要原因。(3)椎动脉型颈椎病,由于椎动脉供血不足,导致脑干及高脊髓内的网状结构缺血(延髓内心脏调节中枢和血压调节中枢对缺血、缺氧尤为敏感),可引起心律紊乱和血压异常。(4)植物神经受累引起继发性神经体液变化。& 1987年在卫生部科教司的支持下,请魏征、李大年等全国9名专家集体鉴定:国内首创。高血压、心脑血管病是危害中老年健康与生命的世界性多发病,动脉硬化学说在其中长期占独尊地位。这一发现在学术界影响很大。这就是我1993年获zhengfu重金奖励的主因。脊椎病及上胸椎病与血压异常、心律失常、脑血管疾病的关系,最近翻阅文献悉,1980年Lindan总结213例T6以上高脊髓损伤48%出现血压升高及心脑缺血表现。1997年Fcurt报告高脊髓损伤不仅可引起高血压、头痛、头晕、脉搏变慢、恶心、损伤平面以上多汗,还可引起惊厥和脑出血等。我们所遇脑出血病人98%有颈椎病史。故颈椎病及上胸椎病的防治和康复,不仅对防治高血压、心律失常及脑缺血疾病有良效,对防止脑出血也会大有裨益3 神经系统疾病其主要病因大多在脊柱40余年的研究资料证实,脊源疾病70%左右是神经科疾病,另30%左右为呼吸、消化、五官等系统的脊源疾病,其发病机制绝大多数与神经,特别是植物神经相关。故神经科知识对全面研究脊源疾病是医师必备的。头痛、头昏、头晕、耳鸣、视力障碍等60%~70%属脊源性。植物神经功能失调性疾病90%~96%与脊柱相关。我们统计资料提示,已有近80种神经科疾病或症状群属脊源疾病,如坐骨神经痛、骨神经痛95%~98%病源在腰骶椎。这是由于解剖生理学脊柱与脊神经有唇齿相依的密切关系。下面仅选择部分有代表性又易相混的脊源病简要介绍。3.1 颈椎病与神经衰弱、运动神经元疾病、小脑萎缩、脊髓空洞症等神经系统疾病的关系亦十分密切。3.1.1 颈椎病是神经衰弱的重要病因:(1) 神经衰弱人群中,80%以上患颈椎病(2) 颈椎病患者90%以上有神经衰弱的各种症状(而椎动脉型几乎达到了100%)。故认为:防治颈椎病对防治神经衰弱开创了治本之路3.1.2 颈椎病与运动神经元疾病的四个类型&&脊肌萎缩、肌萎缩侧束硬化、侧束硬化、延髓(球)麻痹均有密切而复杂的关系:(1) 可以互相误诊,但目前将颈椎病误诊为运动神经元疾病是主要倾向。误诊规律是:① 前根型颈椎病以上肢肌萎缩无力为主,易误诊为脊肌萎缩症。② 中高位脊髓型颈椎病易误诊为侧束硬化症,因往往无肌萎缩,突出表现为中枢型瘫痪。③ L5~7脊髓型颈椎病,由于表现上肢肌萎缩,下肢呈典型中枢型瘫痪,故易误诊为肌萎缩侧束硬化症。(2) 二者共存;本院资料为25%~36%颈椎病与运动神经元疾病确实并存。颈椎病已成为专科医师注目的运动神经元疾病病因之一。解剖学依据:① 多系椎体后缘骨赘对脊髓前束及侧束的慢性激压。② 激压供脊髓营养的血管或植物神经造成脊髓缺血&&变性反应。3.1.3 颈椎病与脊髓空洞症的关系:既有相互误诊的问题,又有共存和因果关系。58例有脊髓空洞症表现&&即痛觉障碍而触觉正常。其中16例属将颈椎病误诊为脊髓空洞症,而有42例二者共存。我们认为,颈(脊)椎病(有7例属于上胸椎病)是脊髓空洞症的重要原因之一。此42例中,18例有颈椎先天性异常,与文献所载,脊髓空洞症易与颈椎先天性畸形的观点相吻合。近五年来经CT确诊小脑萎缩18例。14例为椎动脉型颈椎病,故认为颈椎病是小脑萎缩的主要原因。3.2 不自主运动与脊椎病的关系:脊髓型颈椎病、颈椎间盘突出、后纵韧带骨化、黄韧带肥厚出现肢体不自主运动较多见。本院资料可概括为下列几种:(1) 震颤、肌束震颤:肌纤维震颤是病人感到肌肉有酥酥地颤动,但医生肉眼尚看不到肌肉跳动。肌束震颤是前者的发展,可以看到肌肉成束地跳动。前根型及脊髓型颈椎病均可见到,但与单纯原发性运动神经元疾病比较,出现较少且较弱,故可做二者的鉴别之一。(2) 阵发性肢体抽动及肌痉挛发作:颈脊髓受压较重者,常有肢体阵发性不自主抽动,多在踩着硬物或者脚尖着地时诱发。此类患者踝阵挛100%阳性。肌痉挛或称肌紧张发作,系指肢体不自主的阵发性僵硬,表现为上肢屈肌紧张。发作时屈肘握拳,拇指握在掌心内,但肢体少有抽动。病人有恐惧感。(3) 肢体舞动或做投掷样动作:主要表现上肢(多为单侧)发作性难控制的大幅度挥动,每次发作多1~2分钟自行缓解。我们曾经遇见一男性患者发作需要别人强力按住上肢,每次约10分钟(4) 痉挛性斜颈与半身扭曲:其病因尚不明,六十年代以前认为多为功能性,七十年代以后认为器质性病并非少见。本院研究资料提示:颈椎病是一个较常见的病因。1986年曾收治徐州一青年女性,即为颈椎错位所致。整复后很快治愈。癫痫样发作与脊柱病的关系:癫痫病已公认是脑部病变引起。近五年共发现4例,2~4次做脑电图正常。2例作脑CT正常,1例脑部MRI亦正常,4例经颈椎X片均有典型的颈椎病表现,2例CT(其中1例后作MRI)确诊为颈椎增生伴椎间盘突出。其中1例女性36岁为近期收治,3次在按压颈椎或椎旁诱发癫痫样发作,发作时除表现为上下肢肌痉挛外,突出表现为植物神经功能失调:手苍白,发作后又有潮红,同时伴难忍的胸闷,每次发作5~10分钟。经治疗颈椎,病情缓解。除大脑病变外,脑干的病变也可引癫痫。笔者观察的颈脊髓病变引起的癫痫有下列特点:(1)CT或MRI有确诊的颈脊髓受激压(2)发作时脑电图正常(3)类似贾森氏运动型发作,但都有植物神经功能障碍,符合文献所述植物型癫痫。其机制有待研究,初步认为系颈脊髓的异常电活动。近期观察的1例虽脑电图正常,但发作时肌电图表现明显异常:颈脊髓支配的肌肉出现高波,幅宽时放电:电压6~7mv,时程达30ms。不发作时电压亦较正常人高,但较发作时低,为4~5mv,15~20ms另外,还发现2例胸脊间盘突出出现单侧下肢运动型癫痫发作的患者,其中1例符合胸脊间盘陈旧型脱出合并胸脊前动脉综合征。5例颈椎病(其中3例CT确诊为后从韧带骨化)出现极似感觉型癫痫发作:有Lhemitte氏症。40年的资料证实:颈椎病是Lhemitte氏症的主要原因,其次多为发性硬化症3.4 颈椎病与帕金森氏综合症帕金森氏综合症是中枢神经系统黑质和纹状体变性疾病,至今原因不明。有病毒感染、遗传、动脉硬化、中毒、脑外伤、药物反应等多种学说。我们认为,颈椎病是本症的原因之一。系统观察12例,男7例,女5例。年龄37~56岁。颈椎病合并帕金森氏病的临床特点:(1) 多为轻型脊髓性颈椎病。如为重型颈椎病则出现肢体肌阵挛。其发作形式与帕金森氏综合症有相似处,其实质不同,是锥体束受累的体征。但亦有少数病人既有帕金森氏综合症的表现,又有病理反射阳性等锥体束症。(2) 多数病人较轻,进展缓慢。以单肢或半身受累居多。其中4例3~5年后向对侧发展。(3) 抗震颤药物有效,但不明显。3.5 颈椎病为猝倒症之首因&& 所谓猝倒症,即突然跌倒,时间短暂、神志多清醒,或仅有短暂意识朦胧,多可起来继续原来的工作。发作前多无预兆。王新德氏认为是椎动脉急性缺血的特殊症状,本组共28例,男12例,女16例。年龄26~57岁。全部病人发作后经心电图、HORT检查排除心源性昏厥,血糖检查排除低血糖、脑电图及CT、MRI检查排除颅内症变。3.5.1 高位颈椎~寰枢椎病变17例。占75.5%,其中8例是在回头转颈时忽然跌倒,7例是在小便后转身时跌倒,符合排尿晕厥。此17例X线检查所见:寰枢关节旋转移位8例,单纯侧移位5例。2例为枕寰融合,2例有椎动脉沟形成,此4例均合并有颈椎病。寰枢出现椎动脉缺血,严重者还可造成延髓与颈髓联结处的椎体交叉急性缺血而猝倒。3.5.2 中下段(C4以下)颈椎钩椎关节骨赘形成,上关节突增生前移位、后纵韧带严重骨化共11例。其中6例为钩椎关节骨质增生,从前方突然转颈可可激压椎动脉,造成椎动脉突然血流中断而跌倒;上关节突增生前移位则从后方激压椎动脉,多在仰头转颈时跌倒,故临床也曾遇到既有钩椎关节增生,又有上关节突增生的患者,椎动脉受到前后夹击后,病人更容易发生猝倒。4 颈椎病与后纵韧带骨化症&&& 后纵韧带骨化症1960年由日本首先报道。现已证明,中国已相当多见。本院10年内共收治206例。此病病因尚不明,有学者提出,本病与糖、钙代谢异常或性激素等内分泌异常有关。我们认为,颈段后丛韧带骨化与颈椎病密切相关,颈段者占98%。我们认为,后纵韧带骨化症是脊髓型颈椎病的一个特殊类型。根据是:(1)发病年龄与颈椎病相似;(2)约20%患者追询青少年时代有外伤史;(3)在骨化的同一个平面90%以上可发现颈椎病的其他表现,如椎间隙狭窄、钩椎关节增生、上关节突移位增生、项韧带骨化等;&& (4)临床表现、诊治方法基本上与脊髓型颈椎病相似。特别强调的是:两病的临床表现与X线、CT、MRI所见有时不成正比,而后纵韧带骨化症比脊髓型颈椎病更突出。有的患者骨化占据椎管的1/2,但无明显脊髓受压体症。可能是与病程长、脊髓功能的代偿适应有关。&&&& 李&&,58岁,高工,近两年来发现双腿沉麻,低头时出现自项背至腿足放电感(Lhermitte氏症)查体;肌力良好,可步行3~4华里,无锥体束症,CT检查C5~7段后从韧带骨化占据椎管1/2C5~6椎间隙狭窄,C5~7前缘明显骨赘形成,诊断:后丛韧带骨化症与颈椎病并存,经非手术治疗一个月后,Lhermitte氏症消失。追询病史:8岁时曾有颈椎外伤。&& 颈源性睡眠眩晕症&& 我们将在睡眠中或初醒时突然发作的眩晕称为睡眠眩晕症。本研究资料表明,颈椎病是中老年眩晕主要病因之一。286例颈性眩晕中有48例是在睡眠中或者初醒时发生,36例在睡眠翻身时突然晕倒。12例在睡眠初醒发作。此48例100%有颈椎病变。此类眩晕的特点是(1)入睡前无头晕,睡眠较深,眩晕发生于向浅睡转变相中或发生在深睡突醒时;(2)病情较重,病程7~10天缓解;(3)绝大多数是寰枢关节突然移位,本组14例有12例的X线张口位片示齿突偏移或枢椎棘突偏移;(4)手法复位有良效。其发生机制:(1) 深睡中肌肉处于完全松弛状态,向浅睡转变相中,突然转颈翻身,致关节滑脱;(2) 枕头不合适或睡眠中头落枕,致头颈扭曲。两种结合均可使椎-基底动脉发生扭曲,造成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导致急性脑缺血发作。椎旁及椎动脉周围的交感神经受累亦可发生作用。在医界未认识此病之前,几乎100%误诊为美尼尔综合症,近来由于颈性眩晕逐步被广大医务工作者所接受,及时确诊率日渐提高。此类病人中有的符合内脏性癫痫发生。&&& 女,47岁,教师,夜间12点在深睡后欲翻身时,突感天翻地转,续而呕吐,家人急送本院。张口位X片发现齿突明显移位。行手法复位,迅速痊愈。颈椎病与呼吸系统、消化系统、内分泌系统及关节运动系统多种疾病相关。限于篇幅不再赘述."五虎针法"治腰突,治一个好一个 (栾氏原创)特色:1,取穴少,疗效好,标本兼治,远期稳定.腰椎疾病,不管什么原因都是机体,心身失去平衡所导致.有阴阳不平衡.肌力不平衡,筋经力线不平衡,身体内的酸碱不平衡(无酸无溃疡,无酸无疼痛,正常机体的PH值是7.35-7.45),内脏系统的生理解剖位置的不平衡,12正经和奇经八脉的经气流量不平衡等等,这些不平衡都是导致腰部椎体错位(以L3,L4,L5为主),疾病产生的根本原因。"五虎针法"是根据人体生物力学,高级中枢对低级中枢的调控从根本上调平人体的筋经力线,经络的气血流量,使骨骼恢复正常的生理解剖位置,从而比较彻底的治疗腰突。2,"五虎针法"-治腰突,只是针对非手术指征的腰部疾病而言。如果严重的中央性突出,髓核脱入椎管,腰椎管侠窄,黄韧带肥厚压迫硬脊膜引起严重的脊髓症状等,则需要手术治疗。3,"五虎针法"-治腰突。一般病程不长(6个月以内),一个疗程(10天)临床治愈。标准:不痛,活动自如,直腿抬高90度。病情复杂,超过6个月,治疗要麻烦些,一般需要2个疗程。4,此方法治腰突,不打针,不服止痛药。但会配合草药熏蒸,地球重力场加速度牵引,牵引下正骨等,其余不再屡述。5,五虎针法属于自己命名,和董氏奇穴中的五虎针法不一样。在此说明。&& 资料:神奇&腰五针&治疗腰腿痛/news/zc/.shtml&&&&&&&腰腿痛以腰部和腿部疼痛为主要症状的伤科病症。隋代巢元方《诸病源候论》指出该病与肾虚、风邪入侵有密切关系。腰腿痛多因扭闪外伤、慢性劳损及感受风寒湿邪所致。轻者腰痛,经休息后可缓解,再遇轻度外伤或感受寒湿仍可复发或加重;重者腰痛,并向大腿后侧及小腿后外侧及脚外侧放射疼痛,转动、咳嗽、喷嚏时加剧,腰肌痉挛,出现侧弯。&&&&&&&本病可见于腰肌劳损、腰椎骨质增生、腰椎间盘突出、腰部扭挫伤等。多因肝肾亏虚或久卧寒湿或强努持重,扭伤、挫伤等等引起,主要症状为腰痛或腰痛伴下肢麻木,本病多与天气变化有关,劳累后可加重。&&&&&&& 治疗宜采用腰部推拿按摩手法,宜以腰围固定腰部,静卧硬板床休息,适当进行功能锻炼。亦可配合热敷、理疗、针灸、局部封闭及内服活血化瘀、祛风通络之剂。&&&&&&&& 取大肠俞、十七椎下(腰L5棘突下凹陷处,L5-S1脊间隙)和双秩边共三穴五针。&&&&&&&治疗方法:患者取俯卧位充分暴露施术部位,穴取&腰五针&&&双大肠俞、十七椎下、双秩边。局部常规消毒后,选用0.35毫米&50毫米一次性无菌毫针针刺,行平补平泻手法,留针30分钟,5次为一疗程,每日一次。&&&&&&&&大肠俞、十七椎下位于腰骶关节附近,是腰部活动的枢纽,经络气血都比较丰富,因此刺灸此三穴可以通经活络,运行气血。大肠俞属膀胱经,膀胱主表,与肾相为表里,因此又有补肾散寒、解表通络之功。十七椎下位于第5腰椎棘突下,属于督脉,督脉贯脊属肾,腰为肾之府,故该穴可以强腰壮肾、补肾散寒。秩边亦为膀胱经的穴位,是肾府的临近穴,可以补肾散寒。四穴通治三焦转载自深圳栾氏推拿&&&&& 《难经&六十六难》说&三焦者,原气之别使也,主通行三气,经历于五脏六腑&。滑寿注释说&三焦主持诸气,为原气别使者,以原气赖其导引,潜行默运于一身之中,无或间断也&。气行则水行,三焦主通行原气,故能通调水道,输布水液。故《素向&灵兰秘典论》曰&三焦者,决读之宫,水道出焉&。&&&&&&& 膻中 天枢 阴交, 气冲上中下三焦病证各有一特定主治穴位,气冲通治三焦。在临床应用中,取穴少,效果好.  1 理论渊源  《难经》三十一难载:&上焦&&其治在膻中;中焦&&其治在脐旁;下焦&&其治在脐下一寸&&三焦,其府在气街。&其旁指天枢穴,脐下一寸指阴交穴,气街即气冲穴。膻中主治上焦疾病,天枢主治中焦疾病,阴交主治下焦疾病,气冲通治三焦疾病。  《难经》认为三焦&有名而无形&,&三焦者,气之所终使也&(三十一难),&主持诸气&(三十八难),&三焦者,原气之别使也,主通行三气,经历五脏六腑&(六十六难)。归结起来,三焦的主要生理功能:一是主持诸气,总司全身气机和气化;二为水液运行的通道,水液的正常代谢依赖于其气化功能的正常。  2 作用机理  三焦配穴法的理论基础是藏象经络学说。  膻中穴位于胸正中线上,两乳连线中点。为任脉穴,心包之募穴,八会穴之气之会,足太阴、少阴、手太阳、少阳、任脉之交会穴(《针灸大成》)。《灵枢& 海论篇》:&膻中者,为气之海。&《经脉篇》:&三焦手少阳之脉&&入缺盆,布膻中,散络心包。&功能宽胸理气、活血止痛、降逆利膈。主治上焦心肺疾病:呼吸短气、咳逆哮喘、肺痈唾脓等呼吸系统疾病;胸闷、胸痛等心血管疾病;呃逆、不下食等膈肌不利之病症。  天枢穴位于脐中旁开2寸,为足阳明胃经穴,大肠之募穴,在上下腹分界处,斡旋上下,是中焦气机升降的枢纽。功能健脾胃、通肠腑、调经带。主治脾胃肝胆疾病:腹胀、腹痛、肠鸣、泄泻、食不化、不嗜食、奔豚气上冲等消化系统疾病;月事不调、漏下赤白、女子胞中痛等妇科疾病。&&&&&& 《难经》&下焦者,治在脐下一寸。&阴交为任脉穴,在脐下一寸,正为肾间原气所居之处,刺之能调补下焦原气,通利小便。原穴配背俞原补益原气,调理下焦。阴交为任脉穴、冲脉、足少阴肾经三经交会穴。功能调理经带、利水消肿、温补下焦。主治下焦疾病:月经不调、带下、绝子、产后恶露不止、乳余疾等妇科疾病;水肿癃闭等泌尿系统疾病;阴痒阴汗、疝气、阴中痛等前阴病症;以及命门火衰之腰膝酸软等症。  气冲穴,位于耻骨联合上缘中点旁开2寸。本穴既是胃之气街,又是奇经八脉之冲脉起始部。《难经》二十七难:&冲脉者,起于气冲,并足阳明(&阳明& 《素问&骨空论》作&少阴&)之经,夹脐上行,至胸中而散也&。冲脉自上而下经历上中下三焦,乃&五脏六腑之海也,五脏六腑皆禀焉&(《灵枢&逆顺肥瘦》)。气冲通主三焦,功能调理三焦、理气调经、调理冲任。主治逆气上攻心、心痛不得息等上焦病症;消化系统腹胀、腹痛、胃肠中热等症;生殖系统阴痒、阴痛、疝气、月经不调、不孕、难产等症;泌尿系统水肿等中下焦病症。&  &应用举例  例1,患者女,19岁。患者行经期少腹疼痛2年余,经停痛减,舌淡苔白。脉弦细,诊为痛经。曾服性激素治疗无效。处方:阴交、气冲(双取)、水道(双取),针用平补平泻,留针30 min,每隔5 min行针1次,经前10天开始治疗,每日1次,经行停针,为1个疗程。经3个疗程症状基本消失,随访1年6个月未见复发。  例2,患者男,36岁。患者腹痛泄泻数年,日大便2~4次,便稀溏,伴黏液,偶见脓血,便后痛减,面色萎黄,乏力,舌淡苔白,脉细弱。乙状结肠镜检查示慢性非特异性结肠炎,服中西药物无效。处方:天枢(双取,针用平补平泻)、神阙(隔盐灸)、足三里(针用补法),每日1 次,10次为1个疗程。1个疗程后症状明显好转,巩固治疗3疗程后症状基本消失,嘱其每日悬灸足三里做保健灸。随访两年未见复发。
其他脊柱后凸症状起因文章:
1、环枢关节扳法[操作方法]患者坐于低凳上,头稍后仰,术者站于患者侧方...
&&&& 第一章 脊柱的应用解...
转到我空间复制网址隐藏签名档小字体选用该信纸分享
&&&&&nbs...
《谈骨论筋》(4)脊柱侧弯与椎间盘突出、 脊柱侧弯自我矫正方法、腰椎间...
胸腰椎爆裂性骨折术后椎弓根螺钉松动及断裂的原因及预防 李鹏  勘武生&...
  脊柱侧凸是指脊柱在冠状面上一个或多个椎...
今日坐诊大夫
王波主任医师
擅长:颈椎病,腰椎间盘突出,腰椎管狭窄,腰椎滑脱,脊柱骨折、脊柱畸...
脊柱后凸&是怎么引起的?
脊柱后凸&如何治疗?
脊柱后凸&吃什么好?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脊柱后凸畸形角度测量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