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有些人越长大越单纯?再也不乖像从前那样子?

推荐这篇日记的豆列
······&>&&>&越长大越明白这个世界
| 发布: | 分类: | 标签:++ | 阅读: 21,859 views
小时候拼命想长大,长大后才发现还是童年最无瑕;读书时做梦都想工作,工作后才明白还是寒窗时光最留恋;单身时羡慕别人出双入对,结婚后才懂得单身也是一种幸福,我们一路向前,走过了错过了许多,唯有珍惜即时的拥有,才会少一些悔与恨 ,人人都会错过,人人都曾经错过,真正属于你的,永远不会错过。
小时候拍照片,很喜欢"V"的手势,傻傻的喊"yeah",或者捣乱给别人做个兔子耳朵。
大学了,不好意思摆"V"的手势了,觉得好傻,却又没什么新想法,局促不安不知道手放哪里好。
于是,懂了,成长,我们要开始戒掉很多习惯,而用来替代一时还没有找到。
中学下了晚自习,浩浩荡荡一大群同学结伴骑车回家,聊天,飙车,大喊,为了多闹一会,绕点远也甘愿。
大学下了课,回寝室的回寝室,忙工作的去忙工作,陪女友的忙着接女友。
笑着骂他们王八蛋。
于是,懂了,嘲笑这个寂寞,嘲笑那个寂寞,其实现在自己才真正经历着寂寞。
中学的时候很叛逆,遇到挫折,和父母吵架就想离家出走,闯荡世界。
大学了,遇到委屈,面对不公,就想往家里跑,躲在妈妈怀里什么也不说,拍拍我的背就行。
于是,懂得了,羽翼未丰的翅膀惦记着飞,展翅翱翔了却惦记着归。
小时候什么事都喜欢争第一:要第一个会写连笔字,第一个骑自行车上学......
大学后什么事都喜欢往中间跑:不打头阵,不拖后腿,稳稳当当就好。
于是,懂了,前面争议大,后面是非多,平衡的地方还是祖宗留下来的中庸。
高中时老师管得严,过新年不许送贺卡,说一是浪费钱,二是把那些送贺卡的心思用在学习上。
然后我们就偷偷摸摸的送:装作不经意的经过,快速把贺卡塞到收信人的桌子里;或者夹在书里以结束的名义传递。人人都成了地下党。
大学了,经过卖贺卡的摊子,都会停留好一会,看了又看然后走开,不是老师不让寄,而是不知道给谁寄。
于是,懂了,有些东西终于名正言顺的时候,反而失去了意义。
高中写作文,第一段亮出观点,第二段用一长一短两个例子论证,最后一段总结升华,呼应全文。常常骂高考作文是“新八股”,泯灭创造力,然后偷偷摸摸自娱自乐写一些个性飞扬的文字。
大学后,没限制了,憋得脸通红却什么都写不出来,反倒希望有个范例。
于是,懂了,四处喊着要宣扬个性的,往往是最没个性的。
高中的时候只能穿校服,走到哪年龄大的就叫我弟弟,年龄小的就叫我哥哥。
大学没校服,地铁上半老徐娘都管我叫小伙子,初中生还喊我叔叔,还得硬着头皮答应。
于是,懂了,实质上,我们早就不是孩子了。
高中的时候能跑能跳都得憋着,能说会唱都得忍着,高考只考语数外史地政理化生。大家都是同一笼包子,看上去一样。
大学里,玩的就是素质,有特长就能独当一面,虽然进来的时候都是包子,但就看哪个包子褶儿多,哪个包子长得像汉堡,拼个性。
于是,懂了,就算自己哪哪都短,关键时刻还是得有一特长。
小时候听过1999年世界末日,惊恐万分。
现在我还好好的活着。
大学了,2012的传言四起。想想1999的经历,我决定等2013太阳的升起。
于是,我懂了,人们总是喜欢自己吓唬自己,而吓唬的方式没有任何新意。
以前开学,自己包书皮,用到期末,每本书封面干干净净的,里面却密密麻麻黑压压全是笔记。
大学以后,没有包过书皮,一个学期下来书没用几次,却把表面弄得又脏又皱,而里面干干净净,和新的一样。
于是,懂得了,对于有表有里的坚持应该学学从前的自己。
以前老师上课板书写错了或者讲错了,我们会提醒更正。
大学上课,老师弄错了,没人说话,一部分是不敢说,一部分是没什么可说,一部分是看笑话,还有一部分是根本不知道讲得是什么。
于是,懂得了,童言无忌,即使沉默的原因有很多。
高中的时候给老师起外号,私下里同学都这么叫。
大学了,想给老师起外号,却发现根本不知道老师大号。
于是,懂了,有些幼稚的游戏,已经玩不下去了。
硬着头皮进大学学经济,虽然在别人看来我这个学校的经济有多么多么牛,其实冷暖自知。刚上大学的时候我想出国,成绩不行想转专业,转专业未果准备考公务员,公务员考试越来越激烈越来越黑于是准备CPA。
开始我想环游世界,后来想赚大钱,后来想有稳定的工作,再后来希望顺利找到好工作。我的梦想在越来越萎缩,却被认为越来越实际,务实。
于是,我懂了,在现实和梦想之间,我们都是从梦想趋向于现实的以至于越来越偏离,等现实满足了,再看梦想,已经远的看不到了。
以前学习,一学期一本书,然后还要好好保管,高考前还要重新看。书里的内容多年后翻看,还会有回忆。
大学之后,一学期一本书,用过之后就卖掉,想想自己学过的书是什么样封面,没有什么印象。准备考研重新看的时候,感觉怎么都是新书。
于是,就懂得了,有时候,重复让人踏实,新鲜反而让人无感。
高中的时候熬不住了就想再坚持一下,到时候考个大学上上就得了!
大学了,看着自己的专业,看看以前的同学出国的出国,奖学金的奖学金,然后开始骂自己,当初怎么不再多坚持一下。
于是,懂得了,人的确有无限的潜力,如果以现状看从前。
高中时候上课偷摸看个青年文摘、当代歌坛,惬意的不得了。
一边看着小说,一遍提防着老师,看的也不亦乐乎。
上了大学,偶然一次经过报亭,买了本青年文摘,给了老板三块,老板说三块五。我问什么时候涨了得,老板说涨了有一年多了。我才发现,大学之后,再没买过青年文摘。
于是,我懂得,是不是有些老友和快乐我们慢慢忘记了?
高中的时候坚持不住了,想想高考之后就解放了,可以不穿校服,可以睡懒觉。。。苦点也有盼头。
大学坚持不住了,想想毕业,就想到了找工作。想到了工作,就想到了讨老婆,想到讨老婆就想到了房子、车子。。。越想越不敢想。
于是,懂得了,未来不仅是用来向往的,也是用来鞭策自己的。
但,如果是看了这篇日志,才强迫自己面对,则意味着我们都已经开始变老了。
左岸记:我们可以用“长大以后才明白……”进行造句,穷尽自己对人生的感悟,见证自己的成长。例如:
长大以后才明白,我小时候真的很讨人厌。
长大以后才明白,不是努力就会有结果滴。
长大后才明白,不能永远不长大。
长大后才明白 不是每张笑脸背后都是真诚的心。
长大后才明白,其实什么都不明白。
Trackback (2)
微信:zreading
顶级赞助商
赞助商链接
左岸读书公众号《为什么越长大越孤单,有些人渐渐淡忘了,是什么改变了我们,为什么能说心里话的人越来越少。》
  见面越来越少,距离问题。什么时候我们才能都到一起,想吃饭喝酒一个电话就行,,想发发脾气不用顾虑,因为我知道你不会生气,而你也知道我的脾气。大家彼此讲着大嗓门的淮安话,而不是细声慢语的说普通话。因为闲暇时间不一样,我们总聊的正开心的时候,突然不说话了,下线了,后来都不确定对方是否有时间,等着他先找自己说话。在后来他有了新朋友,所以不联系了。大家曾经那么好的朋友,有什么拉不下脸的,非要等到大家不联系了,见面只是客气的打个招呼,才想我们这是怎么了…如果你经常打电话给一个人,他不接看到也不回,在线只知道打游戏,你下次还主动联系他吗?在没心没肺的人,都应该懂了,人家都不睬你了,你又何必呢。如果你身边有一个怕无聊,又不会敷衍你的人。不会和你断联系的人,对你发脾气的人,那么请认真对他。那才是最真心的,不玩心眼的人!不要觉得自己什么不多,朋友有的事,有他不多,没他不少,哪天你觉的朋友太少,说明你走上社会很久了,成熟了。
  如果以前别人问我什么是真正的朋友,我肯定说在我有事的时候,二话不说帮我的人!
  现在我肯定说。在你无聊的时候,情绪低落的时候,及时发现你不开心的人!因为他随时关心里。会因为你的说说而打个电话给你。
  而你有困难的时候,对他提了,也可以说是够意思了。但帮你也只是他刚好帮的上而已,只能算个人情,你以后肯定还会还回去的。
  感情真的容易变淡,不信你一星期不联系试试。
  不要错过生命里那几个重要的人…
  我自己瞎掰的因为无聊,写下日志。发现太傻了,自己又舍不得删,因为打的很累…
已投稿到:
以上网友发言只代表其个人观点,不代表新浪网的观点或立场。& 新闻客户端 &
为什么越长大越难有发自内心的快乐?
以前的快乐是那么的单纯,和好朋友一起分享小秘密的开心,期待每个周末不用上学能睡到自然醒,暑假快来到时候和朋友探讨要好好玩什么游戏的兴奋,甚至喜欢的男孩子看了我一眼都能幸福的睡不着觉。那些现在看来微不足道的小事情为什么会带给当年的自己那么难以忘怀的悸动。回想起来,仿佛那时候的自己才是真正清醒的活过。喜怒哀乐,历历在目。
而现在,所有的快乐似乎都和欲望挂在一起了,工资涨了会高兴,出去吃大餐看电影了也会高兴,能出去旅游也高兴。但是这种高兴似乎又不是真正的快乐,它转瞬即逝,它需要新的欲望来满足。甚至连情绪的起落都不是那么容易被勾起,没那么容易高兴,也没那么容易被伤到。有时候感觉自己的生活都是在睡着的情况下进行的。这是为什么呢?
---------------------------------------------------------------------------------------------------------------------------------
谢谢大家,第一次提问得到了这么多回答,我的内心是快乐的。哈哈
其实我一直觉得所有这类有关自己的问题,提问者一定是知道答案的。
快乐的阀值的确升高了,以前的小快乐也确实满足不了渐渐长大的人心。但这些是不可避免的,难道要永远保持小孩子的心智才可以吗,显然不么。
但是,无论是知乎还是周围人,的确有的人就会越长大越快乐,为什么呢?我只能从自己的浅薄的生活阅历去理解:大概是因为这些人找到了适合自己的生活。
无论你是喜欢日复一日的平淡,还是追求事业的进步与成就感,只要你最终的生活是和你的价值观接轨的,就会觉得很满足。是满足和幸福哦,我想比起快乐,这两个词更能精准的形容成年人的状态。
说到自己,不光我有这样的感觉,周围的同事也是相同的感觉,经常会听到这些已近中年的人说生活没意思,也更没有什么时候看到谁很开心的给大家分享什么事情。作为在国企待了一辈子的这些同事,他们活得很舒服,也很无聊。
我想这就是根源,不喜欢自己的生活状态是最大的不快乐。而我,每当想到自己如果就这么乖下去,就会和这些人一样,在日复一日的开车穿越城市、打卡上班、开电脑、写一些冠冕堂皇又毫无意义的文章、吃饭、浑浑噩噩等待下班打卡、再次迎着晚高峰冲回…谢 玉溪子 邀。
不妨先看看这个问题是否真的成立,即“是否越长大越不快乐”成立。在心理学上用参数心理幸福感来(Psychological well-being,WB)描述人的生活快乐情况。针对美国人的大样本调查结果如下[1]:
结果表现为几个特征:结果表现为几个特征:
在人的全寿命周期中,快乐水平在统计意义上呈现U型曲线
人在五十岁左右最不快乐(难以快乐),在这之前,幸福水平降低,在这之后,幸福水平增加,越老越快乐。
十几岁到二十多岁之间,人的幸福感呈现断崖式下降,此后到五十岁虽然继续下降当时趋于缓和
考虑到自觉不幸的人倾向于自杀,不妨再考察一下自杀率数据。美国政府疾病预防控制中心(center for disease control and prevention, CDC, NVSS - Mortality Tables ) 提供的自杀数据如下:
数据呈现几个特征:数据呈现几个特征:
自杀人群年龄呈现倒U型曲线
四十多岁的自杀者最多,在这之前呈现快速上升趋势,之后呈快速下降趋势
十几到二十岁之间有一个快速增加阶段
以上是美国的情况,考虑的各个年龄段人群数量的不同,因此对于自杀率数据,还要归一化年龄因素:
整体上,自杀率随年龄增加曾上升趋势,在世界范围内(WHO数据):整体上,自杀率随年龄增加曾上升趋势,在世界范围内(WHO数据):
自杀率数据特征跟美国数据类似。自杀率在50岁左右达到一个阶段峰值之后,稍下降后再上升。自杀率数据特征跟美国数据类似。自杀率在50岁左右达到一个阶段峰值之后,稍下降后再上升。
所以,题主所说的问题并未完全反映事实,真实的情况应该是,
在中年之前,人的幸福水平一直下降,越来越不容易快乐(中年危机)。对于题主这个年龄的人群来说,更真切的情况是,在十几岁到二十多岁之间(从懵懂的少年段进入到迷茫的青年段),幸福感呈断崖式下降。鉴于问题因此展开过广,使影响因素变得复杂,下面我仅考虑题主更关心的问题,即进入青年期过程中,为什么幸福感——更特定的——彻底而通透的幸福感明显降低甚至消失。
在十几岁到二十多岁之间,最为明显的因素是青春期的结束和大脑发育的大体结束。人在青春期内,各种激素水平剧烈变化,这对于一个小孩子来说,会使得他的性格表现得敏感,容易激烈反应[2], 同时,TA的自我意识也处在急剧的变化之中,特别表现为对自己的容貌的怀疑/不自信,以及对其他人对自己评价的激烈反应(过于在乎)。这种敏感和不自信贯穿整个十几岁的青春期。人的脑部发育的大体停止要晚于青春期的截至数年,直到大概二十五岁才结束。十几岁到二十几岁的脑发育过程中,脑部各个部位的体积变化并不是均等的[3]。
在青春期之前,人脑的白质体积到达顶峰,随后下降。而在整个青春期和其后一段时间内,人脑的灰质(细胞体)体积大致线性增加,这显示人脑各个区域的连接强度明显增加。这会对人的认知造成一定的影响,人在青春期的情绪不成熟会逐渐消减,变得成熟/得到控制,由一个情绪化的人转变为一个理性的人。表现在杏仁核的活跃水平上,在这个年龄阶段,人越成长,其激活水平越低[4]:在青春期之前,人脑的白质体积到达顶峰,随后下降。而在整个青春期和其后一段时间内,人脑的灰质(细胞体)体积大致线性增加,这显示人脑各个区域的连接强度明显增加。这会对人的认知造成一定的影响,人在青春期的情绪不成熟会逐渐消减,变得成熟/得到控制,由一个情绪化的人转变为一个理性的人。表现在杏仁核的活跃水平上,在这个年龄阶段,人越成长,其激活水平越低[4]:
表现在情绪控制力上,人脑中的vmPFC(Ventromedial prefrontal cortex)功能越来越强[4]:表现在情绪控制力上,人脑中的vmPFC(Ventromedial prefrontal cortex)功能越来越强[4]:
人因此也变得更富有道德感,而这种道德感,是基于理性思考的。人因此也变得更富有道德感,而这种道德感,是基于理性思考的。
根据以上的研究,我们不妨简化其机理模型:人的脑子中有一套理性控制机制,
在青春期之前和青春期的早期,该套机制还
成熟,没有接管人的心理感受活动,人在这个时期是一个充满情绪的气球,一点点刺激就会使它爆炸。在这个时期,人感受到的快乐和痛苦,都是非常极端的(发自内心的),一天的情绪波动,可以是非常剧烈的。随着年龄的增长,我们体验过太多欢乐和痛苦之后,人脑的理性控制机制逐渐接管我们的情绪,我们对一件事情的感知,是
逐渐占上峰了,因此我们的快乐和痛苦,都是受到控制后者限制的;在面临快乐和痛苦时,会想的更多,因而节制,表现的冷静和坚韧起来。——理解得越多,就越痛苦。知道得越多,就越撕裂。但是,他有着同痛苦相对称的清澈,与绝望相均衡的坚韧。我们生活的快乐并不是消失了,而是改变了形式[5].
[1] Stone, Arthur A., et al. &A snapshot of the age distribution of psychological well-being in the United States.& Proceedings of the National Academy of Sciences 107.22 (2010): .
[2] Dahl, Ronald E. &Adolescent brain development: a period of vulnerabilities and opportunities. Keynote address.& Annals of the New York Academy of Sciences 04): 1-22.
[3] Giedd, Jay N., et al. &Brain development during childhood and adolescence: a longitudinal MRI study.& Nature neuroscience 2.10 (1999): 861-863.
[4] Decety, Jean, Kalina J. Michalska, and Katherine D. Kinzler. &The contribution of emotion and cognition to moral sensitivity: a neurodevelopmental study.& Cerebral Cortex 22.1 (2012): 209-220.
[5] Freund, Alexandra M. &Age-differential motivational consequences of optimization versus compensation focus in younger and older adults.& Psychology and aging 21.2 (2006): 240.
(本文来源:知乎每日精选
没有相关新闻
用微信扫描二维码分享至好友和朋友圈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再也不乖 席绢 小说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