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初二儿科上班不知道做什么水头儿科医生是否上班

使用合作账号一键登录:
我国儿科门诊人次一年近2亿 医生数量不足10万
  儿科医生太缺,导致医生上完白班上夜班,看完门诊看急诊,没有完整的节假日,春节只能休一两天。工作强度大不说,还影响服务质量和医患关系。
  解决这一问题,首先要开源,如加分录取、恢复儿科学专业;其次要进一步完善儿科的医疗收费体系;还应鼓励社会资本参与儿科医院建设,增加供给。
  儿科门诊人次一年近2亿,医生数量不足10万
  &大夫,我孩子不行了!快给抢救吧!&&大夫,我娃儿抽过去了!你快给看看吧!&在医院,急诊科主治医师医生被患儿家属里三层外三层地围着。
  &有时候真希望自己有三头六臂。&医生说,有一次,两个没了心跳急需抢救的孩子前后脚进了抢救室,而当时只有他一名值班医生。情急之下医院临时调派了一名正在普通急诊坐诊的医生来帮忙,才把两个孩子都抢救了过来。
  抢救室一个班至少要有两名医生、三名护士才勉强够,而现在只有一名医生两名护士。
  医生和同事们忙得焦头烂额,看病就医的患者也是苦不堪言。一名患儿的奶奶在急救大厅就嚷嚷开了:&你们这儿真是的,耽误了谁负责!孩子都烧到39.5度了!&她坚持要让医生给孩子进行抢救,可是孩子的病情并没有那么严重。医生说,实在是没人手,医生太缺了。
  儿科缺人,儿童医院急诊科更缺人。医生介绍,由于人员紧张,最忙的时候,急诊科医生由5天一倒班变成4天一倒班,没有完整的双休日和节假日,春节7天长假只能休1&2天。
  医院只能&拆东墙补西墙&,安排内科病房的医生来支援。他们上完白班后,晚上到急诊科坐诊,有时候甚至会忙到后半夜。
  数据显示,目前我国每千人儿科医生比率为0.43,美国是1.46。照此比例,我国儿科医生缺口至少20万。《2014中国卫生统计年鉴》显示,2013年,综合医院的儿科门诊人次接近2亿,占总人次的9.75%,而我国共有93405名儿科职业医师(含助理医师),仅占总数的3.9%。儿童医院病床使用率103%,每床出院人数47.8,病床周转次数达49.3,在所有卫生机构中最高。
  人才培养源头的断裂从根本上影响了儿科医生的后备力量。教育部1998年在《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目录》的调整中,将儿科专业作为调整专业,1999年起停止招生。人才供应不足在一定程度上加剧了儿科医生的短缺。
  儿童医院不仅招不到人,还面临医生流失。一些儿童医院同年入职的医生有近30%离职。在综合医院,儿科因为收入低,同等工作量的儿科医生绩效低于其他科室,成为医院的包袱,部分儿科医生开始转行。
  &就这劳动环境和工作强度,给10万我也不干&
  &压力大、风险高、收入低。&医生用9个字总结儿科医生的工作状态。
  儿童处于生长发育期,身体机能尚未完善,病情瞬息万变,稍有差池便会命悬一线,医生必须保持高度的精神紧张,决不能出现一丁点疏忽。一名急救科的医生说梦话都在喊着&孩子不行了,快叫主任来!&她的丈夫握着她的手告诉说&叫了叫了!&她才继续睡去。
  医生少,患儿多,医生们拼尽全力也难免照顾不周。一家只有一个宝贝孩子,面对突如其来的病痛,家属心情尤其急切,指责、辱骂甚至动手就成了常事。北京儿童医院急诊科护士李妍在给孩子输液时扎了两针,就被家长粗暴地拉出了手术室,一边辱骂一边拳脚相加。
  压力大,风险也高。儿科被称为&哑科&,患儿表达能力较差,诊疗难度大。儿科用药的风险也比成人高,细微的差别会在肌体里产生明显的变化。
  高强度的工作不仅让医生身心俱疲,甚至会影响到家庭关系,曾经有一位医生自己的孩子发烧,她给孩子吃了退烧药就匆匆赶来上班了,可孩子的奶奶十分焦急,抱着孩子到儿童医院挂门诊。不仅孩子难受,婆媳关系也受影响。
  儿科医生越是紧缺,工作压力就越大,在待遇得不到改善的前提下,只会有更少的人从事儿科医生行业,由此形成一个恶性循环。&我们同学没几个想当儿科医生,又苦又累,收入还低。&去年刚毕业的医学生曹川和他的同学没有一个人愿意去儿科。
  儿科收入低,与现行的医疗收费体系有关。北京儿童医院物价办公室吕锐介绍,儿科手术的精细度要求非常高,医生需要花费更多的时间和精力来完成,但目前医疗收费价格儿科与成人定价并无差异,只考虑了物的消耗并没有考虑人力成本,更没有考虑儿科的特殊性。
  从成本考虑,成人某项手术只需准备一套手术器械就够了,而儿科会按不同的年龄段至少准备3至4套。单台核磁共振机成人医院一天可做20人次,而儿童医院只能做10人次。而此类大型设备报废的年限是相同的,相比成人医院,儿童医院使用率低、成本高。儿科特有的收费项目,如新生儿换血术才200元一次,却需要5&6个医生持续7&8个小时方可完成,医生的劳务价值远不如一根导管的费用。
  收入低招不到人,即使是提高收入,不少医生也不愿意干儿科。曾经有一名医生想来北京儿童医院急诊科上班,本是板上钉钉的事儿,结果这名医生实地考察后,就给当时的急诊科副主任高恒妙打电话说:&就这劳动环境和工作强度,给10万一个月我也不愿意干!&
  加分仅解决了门槛问题,关键要留住人
  今年7月,卫计委发布通知,要求自2015年起,在医师资格考试中,对儿科和院前急救岗位从业人员,开展加试相关专业内容的加分考试。
  这项政策一出台就引起了广泛争议。一位专家坚决反对:儿科医生准入门槛降低了,导致&差生&流入儿科,儿科医生的水平能保证吗?
  医院院长说:&对儿科医生的加分政策,仅仅是一个特殊阶段的需求所催生的所谓诱惑性的政策而已,对增加儿科医生不一定会有明显的效果,因为这是&一条链&而不是&一步&的问题。
  要解决儿科医生短缺的问题,第一要开源,例如加分、恢复儿科系,但这解决的仅仅是门槛问题,进去了能不能留住才是最重要的问题。
  &儿科医生也是人,如果连他的基本生活都保障不了,还有什么资格要求他留在这个岗位上?&院长说。
  院长表示,儿科的薪资待遇问题是核心问题,医院的发展、文化建设、科研水平也是儿科医生成长的重要外部环境。要解决儿科医生的薪资待遇问题,第一要加大资金的支持力度,给予儿科医生特殊政策,以提高薪资水平。第二,要进一步完善儿科的医疗收费体系,重新计算儿科的人员成本、处置费用成本,提高服务性收费,降低药品加成,形成更合理的医疗价格体系。
  中国医师协会儿科医师分会会长朱宗涵建议,首先应恢复儿科学专业招生,同时增加医院儿科医师的编制规模,从根本上解决儿科后备医师来源的问题。
  专家指出,应鼓励社会资本参与儿科医院建设,增加供给,同时让多点执业的医生收入得到补偿。有关部门在深化医改的过程中,让优质医疗资源下沉,实现城乡卫生资源的均等化,才能实现每个儿童病有所医。
延伸阅读:
相关阅读推荐:
鸭肉的营养很高具有清肺解热、补血的滋补作用。
不孕不育的朋友越来越多。早发现,就能及早治疗。
在吃麦片的时候很多人会喜欢加入大量的白糖。儿科医生荒加剧:工作负担重家长不理解的恶性循环
关键字:&医生儿科医生荒加剧儿科医生荒儿科医生儿科医生荒加剧原因
随着“全面两孩”政策落实,儿科医生荒加剧也引起人们广泛关注。记者走访南宁多家医院发现,儿科医生奇缺且人才流失严重,接下来大量二孩出生,相当一部分儿科女医生自己也要生二孩。儿科医生荒加剧,如果降低儿科医师的执业门槛,又容易导致“医疗质量下降,医患矛盾增加、医生流失”的恶性循环。
儿科医生荒加剧:工作负担重家长不理解的恶性循环
据广西新闻网报道,“全面两孩”政策实施,大批夫妇铆足劲“造人”的时候,问题来了:二孩生出来,谁给他们看病?
近期,全国多地接连出现医院儿科瘫痪的事件。连日来记者走访南宁多家医院了解到,儿科医生奇缺且人才流失严重,接下来大量二孩出生,相当一部分儿科女医生自己也要生二孩。业内人士表示,在此消彼长的情况下,如果不采取应对措施,儿科可能面临“崩溃”。
现象 国内接连有医院儿科瘫痪
近日,微信朋友圈流传着《各大城市医院儿科纷纷瘫痪!中国医疗体系崩溃从儿科开始?》的消息,引起很多医务人员和家长的关注。
实际上,近期也确实接连发生了多起这样的事件。一个月前,南京一家三级医院唯一的儿科医生病了,儿科被迫停诊。紧接着,由于儿科医生严重短缺,广州一家三甲医院被迫暂停急诊儿科服务,暂停收治急诊普通病号,只能收危重症患儿。
桂林市一家综合医院儿科的苏医生告诉记者,该科室总共只有两个有证的儿科医生,工作压力之大,“说多了都是泪”。去年其中一个医生病了,她一个人独撑了两个星期,每天看100个门诊病人,其间两次血压蹿高,头晕目眩。都这样了她也不敢撂挑子,只能暂时停诊半小时,稍微缓过来一点继续看病,“没办法啊,门外一大堆人眼巴巴等着,小朋友哭成一片,家长眼睛都红了,那眼神能杀人”。
医生 每个人都在超负荷运转
儿科“医生荒”持续蔓延在医疗界早已是旧闻,但“全面放开两孩”政策无疑将加剧这种短缺。
“我们很多儿科医生从来没休过假。”自治区妇幼保健院儿科主任阮毅燕告诉记者,该院两个院区加起来有150多名儿科医生,除去培训等人员,能正常上班的有约120人,可还是远远不够用。
每天工作时间长达12小时,出一天门诊看100多个病人,这都是常态。周末、节假日、工休假就别提了,想都不用想。阮毅燕说,按规定,周末上班能补休,很多医生的排班表上,补休记录有上百条,但已经变成一堆无意义的数字,因为根本不可能兑现。每个人都在超负荷运转,一旦有人休息,就意味着其他同事要干更多的活儿。该科室曾有一位医生出了车祸,醒来后第一句话竟是“我的班怎么办?”
家长 带孩子看病堪比“春运”
医生压力大,家长也不轻松,带孩子看病也是一把把的辛酸泪。市民石女士2015年结束了“沪漂”,从上海回南宁生活。她告诉记者,在上海,看儿科就像挤“春运”,人山人海,有一次晚上带女儿看急诊,排了3个小时才看上病。
回到南宁,情况略有好转,但也不轻松。石女士说,小孩生病多在晚上,只能看急诊,可是有的医院急诊没有专门的儿科医生,有儿科医生的急诊,那就肯定人多。
有一次她晚上带孩子在南宁一家三甲医院看急诊,只有一个儿科医生值班,病人太多,等了近一个小时还没看上。前面的一位家长等得不耐烦了,冲进去骂医生,摔东西,又生生耽误了半个多小时。
广西医科大一附院统计了一个“挂号困难”专家名单,全院所有科室里,排名第一的是儿科的韩蕴丽主任,她的预约号源放出来,10分钟内就会被抢光,有的家长凌晨蹲守等着放号,都不一定能抢到。
探因 为什么不愿当儿科医生
儿科医生这么抢手,按理说应该是“香饽饽”,实际上并非如此。
《2015年中国卫生和计划生育统计年鉴》显示,从2010年起,新医改5年来,儿科医生的总数从10.5万下降到10万以下。另一组数据显示,2012年中国14岁以下的儿童数量为2.2亿,儿科医师的数量为9.6万,平均每千名儿童只有0.43位儿科医师,远低于每千名儿童拥有1.46位儿科医师的美国。
于是,儿科陷入了一个“儿科医生少—就医体验差—医患纠纷多—医生更不愿意留在儿科”的恶性循环。
“工作强度大都可以忍受,但我们已经付出那么多,家长还不理解时,真会觉得心寒。”阮毅燕说,出门诊时,曾有家长进来要求加号,得知加不了后,用力摔门出去,丢下一句话:怪不得有人要杀医生。
阮毅燕告诉记者,说狠话的这位家长不知道,看完前面所有的病人,她要牺牲中午吃饭休息的时间,再加号就影响下午的工作了。这种身心俱疲还不被理解的苦涩,很多儿科医生都经历过,也是导致人才流失的重要原因。
高风险、高强度,再加上儿童用药的剂型和剂量都比成人小得多,“效益”最差,这种种因素作用下,儿科医生流失非常严重。南宁市妇幼保健院儿科主任颜云盈说,2016年的第一天,她就接到一名医生的辞职报告,还有一个也提前打了“预防针”——春节前辞职。
该院每年都有好几个儿科医生辞职,因为压力太大,有人甚至明说,宁愿回县医院干别的科,也不干儿科了。此外,想招人也非常难。照理说,城市里的三甲医院,医学生削尖脑袋也要进,但儿科是例外,这是医学生“最后的选择”——其他科室都进不去,没办法了才去儿科。
担忧 二孩出生将加剧供求矛盾
大量二孩即将出生,儿科医生队伍偏偏在这个时候又面临减员。儿科里绝大部分是女医生,相当一部分女医生自己也要生二孩。
阮毅燕给记者算了算,该院120多个儿科医生,只有30多个男医生,剩下都是女的,至少有六七十人是育龄女性。有些确实准备生二孩,还有些即便自己不愿生,按现在的趋势,家里也会给她们施加压力。
阮毅燕回忆,2014年,该院一共有20多个“儿科宝宝”出生,那一年大家都累垮了,现在可能面临更严峻的局面,“真是那样,我们就真的垮了”。现在能想到的应对措施只能是“计划生育”,有计划生二孩的,大家提前通气,错峰生,尽量别扎堆。
南宁市妇幼保健院儿科目前有20多个医生,正处于哺乳期、孕期的就有6个,占了1/4,接下来估计会更多。有人出主意,多聘些返聘的老医生,颜云盈估计这也不是办法。返聘专家也大多数是女的,自己不生了,但女儿、媳妇会生,她们要回家带“二孙”,也会撂挑子不干。“如果国家再不采取措施,儿科可能真的会崩溃。”作为儿科主任,颜云盈对接下来的形势表示担忧。
措施 降低门槛能解燃眉之急?
主管部门显然已经意识到了儿科“医生荒”的严峻。2015年7月,国家卫计委发出了《关于医师资格考试短线医学专业加试专业内容有关事项的通知》,通知中指出,为缓解院前急救和儿科岗位专业人员匮乏的现状,自2015年起,在医师资格考试中,对儿科和院前急救岗位从业人员,开展加试相关专业内容的加分考试。
业内人士认为,所谓的加分考试,实际上就是变相的“降分录取”。闹了多年的儿科“医生荒”,到头来解决办法居然是降低门槛。也就是说,本来无法通过全国统一考试的差生,可以通过加试的分数取得儿科执照。
多位儿科专家都表示,这样的“救火”措施让儿科医生们多少感觉受到了侮辱,因为看起来是向外界传递了这样的信号:儿科是劣等医生。但实际上,急诊和儿科需要更高素质的人才。降低儿科医师的执业门槛,容易导致“医疗质量下降,医患矛盾增加、医生流失”的恶性循环。
目前的情况下,医院只能退而求其次。阮毅燕说,本来省级三甲医院招人,基本上都要求硕士、博士学历,儿科很难找到这样的高学历人才,那就只能先招一些本科生,再鼓励他们在职深造。
专家们认为,恢复儿科医生的培养体系才是长远之计。目前全国仅有重庆医科大学等5家医学院校招收儿科专业本科生。
请支持独立网站,转发请注明本文链接:
来源:广西新闻网
责任编辑:刘响
&&看完这篇文章有何感觉?已经有人表态
>> 资讯速递百度拇指医生
&&&普通咨询
您的网络环境存在异常,
请输入验证码
验证码输入错误,请重新输入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你不知道的西游记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