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核抗体高、把免疫提高免疫力的食物就能好吗?

& & 抗核抗体(antinuclear antibody,ANA)又称抗核酸抗原抗体,是一组将自身真核细胞的各种细胞核成分作为靶抗原的自身抗体的总称。ANA的性质主要为IgG,也有IgM、IgA和IgD,无器官和种属特异性,姑该类抗体可与所有动物的细胞核发生反应。主要存在于血清中,也可存在于胸水、关节滑膜液和尿液中。
&& &目前已知的核抗原有:①天然去氧核糖核酸(nDNA)或双链DNA;②热变性DNA(dDNA)或单链DNA;③核蛋白;④生理盐水提取的核抗(ENA);⑤核仁抗原(核糖核酸)等。它们都可以产生相应的抗核抗体,其中以抗DNA抗体、抗DNP抗体、抗ENA抗体和抗核仁抗体最为重要。
&& &ANA在未治疗的SLE患者中的效价较高,在大多数自身免疫疾病中均可呈阳性,如SLE、RA、MCTD、SS、硬皮病、慢性活动性肝炎,正常老年人也可有低效价的ANA。ANA阳性并不一定患有自身免疫性疾病。由于细胞核成分的复杂性,不同成分的抗原性不同,因此可产生多种类型的ANA,在其众多类型中,作为针对某一特定核成分的个别抗体,只在某一疾病中出现,成为诊断该疾病的血清标志性抗体。各种ANA在不同的自身免疫学疾病中出现的不同组合,可形成各种疾病或疾病亚群的特征性抗体谱。因此总的ANA检测在临床诊断和鉴别诊断中是一个极为重要的筛选试验,ANA阳性者进一步检测在临床ANA抗体对明确诊断、临床分型、病情观察、预后及治疗评价都具有重要意义。
&& &(一)实验室检测
&& &由于抗核抗体的复杂性和多样性而使测定的方法繁多。常用方法有免疫荧光法、对流免疫电泳、放射免疫测定、血球凝集试验、LE细胞试验等。从测定抗核抗体的成分来看,可以分为两类:①筛选法,指测定各种成为在内的总抗核抗体,最常用的为间接免疫荧光法(IIF)②个别抗核抗体成分的测定:常用的有LE细胞试验、血凝法、对流免疫电泳法、放射免疫法等。
&& &IIF检测ANA(公推为&金标准&)是最常应用的过筛性检查项目。IIF检测过去最常用小鼠肝细胞印片作为抗原,目前最常用的是核质丰富的培养细胞&HEp2细胞作为抗原。培养HEp2细胞作为抗原固定于载玻片上,于受检血清反应,血清中ANA与核抗原结合,形成抗原-抗体复合物,此时再加入FITC标记的抗人IgG,反应后,标记抗人IgG与抗原-抗体复合物结合形成标记抗体-抗原-抗体复合物,在荧光显微镜下可观察到抗原片上ANA荧光着染强度和免疫荧光图形。
&& &IIF检测到的ANA代表着血清(或组织)内含有至少一种核抗原的抗体。因为不同的底物所含的抗原不完全相同,所以用IIF测到的ANA结果亦不尽相同。如鼠肝含SSA/RO抗原量远低于HEp2细胞,造成含抗SSA/RO抗体的血清在鼠肝为底物作ANA测定时呈阴性结果,若改用HEp2细胞为底物则呈阳性;又如抗着丝点抗体只有用HEp2或其他细胞株为底物才能测出,而抗RANA(类风湿关节炎相关抗原)抗体只在用培养的B淋巴细胞为抗原时方能检出。这都说明测ANA时底物选择是主要的。
&& &IIF测到的ANA是一个包括多个ANA的一个总的试验,因此,需再做包括酶联免疫吸附法(ELISA)、放射免疫测定(RIA)、对流免疫电泳(CIE)、免疫双扩散(ID)等检测进一步探清为哪种ANA。
&& &(二)检测的影响因素
&& &荧光抗体检测技术标本制作的好坏,对结果有非常大的影响。临床上常见的标本有组织、细胞和细菌等。所用样品要新鲜,取材后应立即处理或冷藏,按不同标本制作成涂片、印片或切片,经荧光染色的标本应当天镜检,不宜存放;荧光抗体应具有较高的效价和特异性。
&& &ELISA法影响因素较多,标本要防止溶血,因红细胞中含有过氧化物酶,红细胞裂解后,过氧化物酶释放于血清中,与试剂中的辣根过氧化物酶作用相似,易造成假阳性。要注意hook效应,即标本含量过高时,由于抗原-抗体比例不合适,易出现假阴性结果。洗涤次数要适当,防止洗涤不彻底致假阳性或洗涤过多致假阴性;要严格按照试剂盒说明书要求进行操作。
&& &RIA测定的影响因素较多,特别要注意试剂盒的质量及有效期,防止135I标记物失效影响结果准确性。
某些药物如普鲁卡因胺、肼屈嗪、异烟肼、苯妥英钠、保泰松等可引起假阳性。
&& &(三)常见的ANA荧光图形
&& &1.均质型(homogeneous,H) &细胞核均匀着染荧光,有些核仁部位不着色,分裂期细胞染色体可被染色出现荧光。与均质型相关的自身抗体主要有抗不溶性DNP抗体,抗组蛋白抗体、抗dsDNA抗体也可产生均质型。高效价均质型主要见于SLE患者,低效价均质型可见于RA、慢性肝脏疾病、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或药物诱发的狼疮患者。
&& &2.斑点型(speckled,S) &细胞核内出现颗粒状荧光,分裂期细胞染色体无荧光显色。与斑点型相关的自身抗体涉及抗核糖体核蛋白颗粒抗体,如抗Sm、抗Ru1RNP、抗SSB/La等抗体。高效价的斑点型常见于MCTD,同时也见于SLE、硬皮病、SS等自身免疫性疾病。
&& &3.核膜型(membranous,M) &又称周边型(rim),荧光着色主要显示在细胞核的周边形成荧光环,或在均一的荧光背景上核周边荧光增强;分裂期细胞染色体区出现荧光着色。相关抗体主要是抗dsDNA抗体。高效价的周边型几乎仅见于SLE,特别是活动期SLE,其他自身免疫疾病很少见周边型,因此周边型对SLE的诊断价值极大,且提示病情活动。
&& &4.核仁型(nucleolar,N) &荧光着色主要在核仁去,分裂期细胞染色体无荧光着色。相关抗体是抗核仁特异的低分子RNA抗体,抗RNA聚合酶-1抗体、抗U3RNP抗体、抗PM-Scl抗体。核仁型在硬皮病中出现率最高,尤其是高效价核仁型对诊断硬皮病具有一定特异性,但核仁型也见于雷诺现象者,偶尔也出现于SLE。
5.着丝点型:在体外培养的细胞株在核分裂时期时,可见到荧光染色的着丝点排列成特殊图形,而在鼠肝作底物中看不到此类图形,而被遗漏。
&& &需提出的是,在某些患者可呈一个以上的荧光染色型,这时可将血清进行稀释后分清各个图形的种类和滴度。
&& &(四)ANA的临床意义
& & 抗核抗体在多种自身免疫病中均呈不同程度的阳性率,如系统性红斑狼疮(SLE,95%~100%)、类风湿性关节炎(RA,10%~20%)、混合性结缔组织病(MCTD,80%~100%)、干燥综合症(SS,10%~40%)、全身性硬皮病(85%~90%)、狼疮性肝炎(95%~100%)、原发性胆汁性肝硬化(95%~100%)等,但经皮质激素治疗后,阳性率可降低。抗核抗体在类风湿病人中约有20%~50%IgG型ANA呈阳性,小儿类风湿ANA的阳性率约19%~35%,伴发虹膜睫状体炎者阳性率高(50%~90%),故ANA阳性预示类风湿有发生慢性睫状体炎的可能。已发现75%类风湿病人有多形核白细胞的特异性ANA或抗中性粒细胞胞浆抗体(ANCA)可使白细胞核受到破坏。
&& &1.对SLE的诊断 &抗核抗体的阳性率以SLE患者最高,占所有疾病的首位。未经治疗的活动性SLE患者,其抗核抗体阳性率几乎达100%,因此对疑似SLE又未经治疗的活动性患者,多次抗核抗体检查如为阴性,可以排除SLE的诊断。ANA阴性几乎可除外SLE的诊断。但应注意有5%的SLE患者ANA可为阴性,这其中大部分为抗SSA抗体、抗SSB抗体阳性,因为测定ANA通常用鼠肝或鼠肾作底物,而这些组织核内含有SSA、SSB、Jo-1、rRNP抗原相对较少,所以不易测出其相应抗体。可加做人喉癌上皮细胞为底物的方法进行检测。经过治疗,特别是大剂量糖皮质类固醇激素控制后,可以转阴。
&& &抗核抗体的滴定度可以作为诊断和估计SLE病情动向的参考指标。SLE患者不仅阳性率高,且滴定度也高,并且通常随病情的活动而升高,随病情的稳定、好转而下降以致转阴。高滴度(&1:64)的抗核抗体,可以作为诊断SLE的标准之一,且滴定度越高越有利于SLE的诊断。对临床稳定,又复出现高滴定度者应高度警惕本病的活动。不同抗核成分的测定不仅有利于本病的诊断,对了解病型、预后及发病机制也是很重要的。
&& &2.非结缔组织病 &在非结缔组织病中也有相对的病种可以出现抗核抗体阳性,如自身免疫性溶血性贫血、恶心贫血、高球蛋白血症性紫癜、巨球蛋白血症、慢性白血病、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淋巴细胞性甲状腺炎、慢性活动性炎、溃疡性结肠炎、重症肌无力、结核病、瘤型麻风、药物反应、恶性肿瘤等,但大多数滴度较低。此外,在正常人中也可有4%左右的阳性率,妊娠妇女可能有较高的阳性率。
(责任编辑:zqg)
免责声明:本站部分资料来自网络, 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本站联系,我们将及时改正或删除。
其他媒体转载须事先与原作者和本网站联系。
CopyRight (C)
中华检验医学网 , All Rights Reserved. mail:以下试题来自:
单项选择题下列自身免疫性疾病中,不能检出抗核抗体的是A.系统性红斑狼疮B.自身免疫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C.链球菌感染后的风湿性心脏病D.重症肌无力E.类风湿关节炎
为您推荐的考试题库
你可能感兴趣的试题
1A.骨髓增生明显活跃,红系细胞增生为主B.粒系细胞常见巨杆状核及巨晚幼粒细胞,中性粒细胞分叶过多C.幼红细胞胞体较小,胞质发育落后于胞核D.铁染色示骨髓外铁增加E.巨核细胞数正常,可见核分叶过多现象2A.区带电泳与双向免疫扩散相结合的技术B.电泳与单向免疫扩散相结合的技术C.电泳与双向免疫扩散相结合的技术D.区带电泳与免疫沉淀反应相结合的技术E.电泳与环状沉淀反应相结合的技术
热门相关试卷
最新相关试卷查免疫功能抗核抗体ANA阳性是什么病
免疫功能的抗核抗体(ANA0指标++1:1000着丝点型
09-12-13 &匿名提问
 抗核抗体(antinuclear antibody,ANA)是一组将自身真核细胞的各种成分[脱氧核糖核蛋白(DNP)、DNA、可提取的核抗原(ENA)和RNA等]作为靶抗原的自身抗体的总称,能与所有动物的细胞核发生反应,主要存在于血清中,也可存在于胸水、关节滑膜液和尿液中。  抗核抗体在多种自身免疫病中均呈不同程度的阳性率,如系统性红斑狼疮(SLE,95%~100%)、类风湿性关节炎(RA,10%~20%)、混合性结缔组织病(MCTD,80%~100%)、干燥综合症(SjS,10%~40%)、全身性硬皮病(85%~90%)、狼疮性肝炎(95%~100%)、原发性胆汁性肝硬化(95%~100%)等,但经皮质激素治疗后,阳性率可降低。  抗核抗体是一组对细胞核内的DNA,RNA,蛋白或这些物质的分子复合物的自身抗体。按其核内各个分子的性能不同可将各ANA区分开来,如(一)抗DNA抗体,(二)抗组蛋白抗体,(三)抗非组蛋白抗体,(四)抗核仁抗体等。每一大类又因不同抗原特性而再分为许多种类。因此ANA在广义上是一组各有不同临床意义的自身抗体,更确切的名称应为抗核抗体谱。ANA 主要存在于IgG,也见于IgM 、IgA,甚至LgD及LgE中。   常见的核免疫荧光杭核抗体试验有以下几种图形:(1)均质型:核质染色均匀一致,这种染色型常与抗组蛋白和抗DNA抗体有关;(2)斑点型:核质染色呈斑点状,抗可提取性核抗原(ENA)抗体常呈这种染色型;(3)周边型:荧光染色围绕在核膜周围,它与抗DNA抗体有关;(4)核仁型:仅有核仁染色,具有抗4-6sRNA抗体呈现这种染色型;(5)着丝点型:在体外培养的细胞株(喉癌细胞)在核分裂相期时,可见到荧光染色的着丝点排列成特殊图型,而在鼠肝做底物中看不到此类图型,而被遗漏。   抗核抗体的分类,由于核抗原不同,有多种不同的ANA 。  1、抗DNA抗体:抗DNA抗体有抗双链DNA(ds DNA)和抗单链(ss DNA)抗体之分。抗ds DNA抗体与SLE的关系密切,且随疾病的活动度而升降,病情好转者其滴度多下降甚或转阴。抗ss DNA抗体则与抗ds DNA不同,可在多种疾病出现,包括一些非自身免疫性疾病,如细菌和病毒感染。故在临床上无实用价值。而抗ds DNA抗体被认为是SLE所特有。   测定本抗体的方法有间接免疫荧光法(IFA),放射免疫法(Farr法),ELISA,血凝法等。我国的临床工作者多采用前两种方法,尤其是IFA法。它是以短膜虫或马锥虫为底物,利用其体内含有的纯双链DNA,进行免疫荧光测定。 血清稀释度达1:5或更高者称为阳性。以Farr法测抗DNA抗体,结合率>20%者为阳性。据北京协和医院资料显示,SLE阳性率为62%,活动期67.7%,缓解期29.1%,非SLE者阳性率虽达20%,但其结合率多在30%以下。有7%的正常人呈假性反应。结合率高于30%者几乎都是活动期SLE。   抗DNA的自身抗体在SLE发病中起一定作用。在一些SLE患者,DNA大分子存在于循环中或粘附于多种器官的微血管结构,这些循环或器官原位抗原型DNA均可与循环自身抗体发生反应,形成免疫复合物,激活炎症系统,在一些器官如肾脏,肺和脑组织引起免疫复合物介导的疾病,导致组织损伤。   2、抗可提取的核抗原(extractable nuclear antigen.ENA)抗体,此抗体原经盐水或磷酸缓冲液处理,易从胞核中提取出来,且不含DNA。应用免疫荧光技术,抗ENA抗体型染色多呈斑点型。此类抗原分为九种,故产生九种相应抗体。   (1)抗核糖核蛋白抗体(antiribonucleoprotein;抗RNP抗体):抗原来源与SM相同。它对去氧核糖核酸酶不敏感,但对核糖核酸酶,胰酶敏感。1972年把它作为诊断混合性结缔组织病(MCTD)的重要血清学依据。但以后发现本抗体可在多种风湿性疾病出现,不具备对某个病的特异性,但有助于鉴别结缔组织病和非结缔组织病。抗核RNP抗体见于近32%的SLE患者,几乎见于所有MCTD患者。   (2)抗SM抗体:SM系一患者Smith的简称。1966年Tan&Kunkel首先在患者Smith体中发现。抗原来源于小牛,兔胸腺,人脾等组织的一种酸性糖蛋白。抗SM抗体可见于1/3或以上的SLE患者,不出现于其他疾病中,对SLE诊断有特异性,成为很有价值的SLE诊断标志,但无此抗体不能排除诊断。   (3)抗SS-A抗体:系在发现Sjogren氏综合征(SS)的&A&抗原后而命名,主要见于SS。本抗原可以从人、牛、猪脾中提取。它除存在核内外,也存在于细胞浆内。对胰酶敏感,对核糖核酸酶抵抗,能耐热(56度)。   (4)抗Ha抗体:抗Ha抗体可与小牛胸腺可溶性核提取物(以及小牛和鼠的肝提取物)起反应。见于SS患者,亦称之为SS-B抗体.应用沉淀素反应,补体结合以及荧光技术检测。目前多数人认为13%SLE及33%SS患者有抗Ha沉淀性抗体。   (5)抗PM-1抗体:系多发性肌炎的特异性抗体。抗原系小牛胸腺核提取物,有人暂称之为PM-1。最初有人应用补体结合抑制试验,确定该抗体特性,在皮肌类患者中发现PM-1抗体。有人测定在多发性肌类患者阳性率13.6%,皮肌类(DM)20%,系统性硬化并肌炎25%,SLE并肌炎偶有阳性,在其他疾病和正常人均阴性。说明本抗体对肌炎诊断有一定特异性。  (6)抗MA1抗体:为近年发现抗核酸蛋白抗原的抗体,称之为抗MA1抗体。该抗体只出现于某些严重的SLE患者中。   (7)抗Scl-70抗体:因出现在硬皮病且其分子量为70000,故名。抗原为碱性非组蛋白,北京协和医院对系统性硬化用免疫双扩散法测定得抗Scl-70抗体阳性率为60%。在其他结缔组织和非结缔组织病偶有阳性,而正常人均阴性,说明本抗体有较高的特异性,是系统性硬化的标记抗体。   (8)抗Jo-1抗体:因患者而命名。国外报道在多发性肌炎(PM)患者阳性率为30-50%,合并有肺间质纤维化的肌炎则达60%,而在皮肌炎(DM)患者则低于10%,在其他疾病均阴性。   (9)抗Ku抗体:因患者命名,国外报道本抗体多见于合并有肌炎的系统性硬化患者,阳性率达55%。   总之,抗PM-1,抗Jo-1,抗Ku都与肌炎有关。   3、抗组蛋白抗体:组蛋白是一组碱性蛋白质,含有稍高量的赖氨酸及精氨酸。是与DNA形成的复合物,结合成DNA一组蛋白。组蛋白抗体见于药物诱发的SLE。国外报道,用免疫荧光三步法测23例药物致狼疮阳性率为96%,12例SLE中42%阳性。北京协和医院以同样方法检测488例服用异烟肼,68例服用苯妥英钠,40例服用复降片(内含肼苯哒嗪),都在服用6个月以上者和另133例服他巴唑3个月以上者,无一例查到本抗体。这种差异可能与近年来我国服用肼苯哒嗪和普鲁卡因酰胺的患者较少之故,也不能除外人种不同而造成的差异。   4、抗着丝点抗体:其抗原为紧附于染色体着丝点的DNA蛋白质。因此需要选择分裂相活跃的细胞作为底物,这种细胞的着丝点较易被暴露。多选用人喉癌上皮细胞(HEP-2),其优点是核大,分裂相多。国外报道本抗体多见于CREST综合征(即表现为软组织钙化,雷诺现象,食管功能低下,指端硬化,毛细血管扩张)。阳性率达90%以上,称之为CREST的标记抗体。根据协和医院观察测定结果,我国系统性硬化绝大部分是弥散型,CREST型极少见;抗着丝点抗体的阳性率在系统性硬化为20%,CREST型38%,弥散型10%,说明它不一定是CREST型的标记抗体。   5、抗核仁抗体:抗核仁抗体是一组对核仁不同RNA成分的抗体。由于成分(4-6sRNA)不同,因此构成斑块,斑点,均质等不同图型。本核体在以HEP-2细胞为底物间接免疫荧光检查为明显。协和医院免疫组的阳性率是PSS38.5%,SLE6.1%,RA15.3%,(阳性者都合并有指端硬化),SS8.6%,PM/DM10.0%,雷诺现象25%,其他结缔组织病和正常人均阴性。抗核仁抗体不仅在PSS最多见,且滴度亦高,故它对PSS诊断有一定的帮助。  抗核抗体的检测在自身免疫病的临床诊断、鉴别诊断、评价疗效和预后估计中具有较大的意义,因此常将抗核抗体的检测作为自身免疫病的重要初筛试验。
请登录后再发表评论!
抗核抗体(ANA)是自身抗体中的一组抗体,指抗细胞内所有抗原成分的自身抗体的总称。ANA靶抗原分布于整个细胞,包括细胞...免设检查:ANA阳性率&90%,主要为斑点型和核仁型,约20%抗RNP抗体阳性,约50%-90%CREST患者抗着丝点抗体(ACA)阳性...
请登录后再发表评论!
你为单项核心抗体阳性,表示既往感染过乙肝病毒,此种患者可有两种情况: 1、乙肝核心抗体阳性,但抗体水平较低(主要是IgG抗体),表明既往感染过乙肝病毒,现已康复,体内的乙肝病毒已被清除,无传染性,视同正常人。 2、乙肝核心抗体阳性,但核心抗体(抗-HBc)的水平较高(主要是IgM抗体),表明体内仍有乙肝病毒复制,但复制水平较低,不宜用常规方法检出,可用敏感的乙肝病毒核酸扩增法检测。核心抗体高水平患者,有传染性,当身体抵抗力降低时,病毒可复制活跃,引起乙肝复发。 所以,核心抗体单项阳性者,为了解体内有无病毒复制,可进一步做乙肝病毒核酸扩增法检测(DNA),如DNA阳性,说明有病毒复制,如阴性则说明病毒已清除。 另外,也可做抗HBc.IgM检测,如核心抗体中的IgM抗体持续阳性,是乙肝病毒持续复制的标志,提示疾病迁延或引起乙肝复发。 单项核心抗体阳性,如经检查无病毒复制(或IgM抗体阴性),可接种乙肝疫苗,激发免疫抗体产生。
说明你曾经感染过乙肝,但是已经恢复了。不必担心了,定期做检查吧。注意饮食的不吃辛辣刺激的食物,不吃有损肝脏的药物。祝您健康。&br/&&br/&&font color=#0556A3&参考文献:&/font&南京万厚中医肝病医院
请登录后再发表评论!请问有宝妈检查过免疫方面的血吗?就是抗核抗体之类的,需要空腹吗
原则上不需要,除非你有比较特殊的情况
招募中……
&&手机客户端
&&相同预产期
&&同龄宝宝
&&非常有用
上海丫丫信息科技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沪B2- 沪ICP备号论文发表、论文指导
周一至周五
9:00&22:00
抗核抗体在自身免疫性疾病的检测及探讨
&&&&&&本期共收录文章20篇
  摘 要 目的:探讨抗核抗体(ANA)、抗双链脱氧核糖核酸(抗ds-DNA)及抗核抗原抗体(抗ENA抗体)在自身免疫疾病诊断及疗效中的临床应用。方法:对325例已确诊为自身免疫性疾病患者的实验室及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其中系统性红斑狼疮(SLE)133例,进行性系统硬化症(PSS)25例,干燥综合征(SS)30例,多发性肌炎(PM)13例,混合性结缔组织病(MCTD)24例,自身免疫性肝炎(ATH)19例,肾小球肾炎(GN)17例。ANA检测采用间接免疫荧光法,抗ds-DNA、抗ENA采用免疫印迹法。结论:抗核抗体是自身免疫性疾病重要的一类抗体,可作为初筛指标。抗核抗原抗体谱鉴别病种价值较大,抗双链脱氧核糖核酸可作为系统性红斑狼疮治疗和监测的指标。 中国论文网 /6/view-2819162.htm  关键词 自身免疫疾病 抗核抗体 抗双链脱氧核糖核酸 抗核抗原   doi:10.3969/j.issn.12.01.264   自身免疫性疾病(AID)是由于机体的自身免疫应答失控,导致相应免疫细胞或抗体作用与其正常结构成分,进而引起器质性及功能性障碍疾病??[1]?。该病患者往往症状不典型,但是患者体液免疫功能都具有明显异常状态,在其血液中存在的自身抗体多种多样??[2,3]?。在临床应用中多对自身免疫性疾病患者进行抗核抗体(ANA)、抗双链脱氧核糖核酸(抗dsDNA)、抗核抗原(抗ENA)的联合检测,检验结果可以作为患者疾病的诊断、治疗及预后依据??[4]?。对收治的325例自身免疫性疾病患者进行了抗核抗体、抗双链脱氧核糖核酸、抗核抗原的检测,并对这些自身免疫性疾病与自身抗体间的关系进行了分析。   资料与方法   2008年5月~2011年5月收治自身免疫病患者325例,其中类风湿性疾病(RA)64例,系统性红斑狼疮(SLE)133例,进行性系统硬化症(PSS)25例,干燥综合征(SS)30例,多发性肌炎(PM)13例,混合性结缔组织病(MCTD)24例,自身免疫性肝炎(ATH)19例,肾小球肾炎(GN)17例。   方法:抗核抗体检测采用间接免疫荧光法测定。抗双链脱氧核糖核酸和抗核抗原采用免疫印迹法检测。实验过程完全按照操作说明进行,并观察结果。   结 果   自身免疫病患者血清抗核抗体(ANA)、抗双链脱氧核糖核酸(抗dsDNA)、抗核抗原(抗ENA)测定结果,见表1。   讨 论   抗核抗体是指自身免疫病患者血清中存在的一种,能和细胞核及其相同的物质发生反应的抗体??[5]?。抗核抗体的靶抗原广泛存在于细胞核、细胞浆、细胞骨架之中。按照抗核抗体的靶抗原成分不同,抗核抗体主要可以分为抗可溶性核成分抗体、抗单(双)链DNA抗体、抗核蛋白抗体、抗核仁抗体等4大种类。其中抗可溶性核成分抗体主要有酸性核蛋白抗原、抗核糖核蛋白、非组蛋白复合物抗原和非组蛋白抗原4种成分??[6]?。   本小组研究显示,系统性红斑狼疮患者的抗核抗体具有较高敏感性,有最高的阳性率89.5%,远远高于4.0%的正常人群阳性率,这表明虽然在多种自身免疫性疾病中抗核抗体具有较高的敏感性,但由于其特异性不强,以此对抗核抗体的检测仅可以作为自身免疫性疾病筛查试验,并不能作为特异性诊断指标。系统性红斑狼疮患者血清抗核抗体滴度比其他自身免疫病高,但在系统性红斑狼疮的非活动期,抗核抗体滴度较低。正常人群,特别是女性,抗核抗体阳性率会随年龄增长而逐年增加??[7]?。   抗双链脱氧核糖核酸抗体的抗原反应位点在脱氧核糖磷酸骨架上,是系统性红斑狼疮最重要的标志性抗体。但在混合性结缔组织病、进行性系统硬化症、干燥综合征、自身免疫性肝炎、多发性肌炎、肾小球肾炎和类风湿性疾病中抗双链脱氧核糖核酸抗体表现出极低的亲和力水平。抗双链脱氧核糖核酸抗体对系统性红斑狼疮有很高的特异性,仅在系统性红斑狼疮患者血清中发现抗双链脱氧核糖核酸抗体,本研究统计其具有100.0%特异性,阳性率22.6%。如果在正常人血清中检测到抗双链脱氧核糖核酸抗体,在5年内有85%发展为系统性红斑狼疮。抗体滴度在疾病活动期显著增高,提示其与疾病活动度存在一定相关性。抗核抗原是由多肽和小分子量的RNA组成,有十几种相应抗体。抗核抗原中有8种具有特异诊断价值,即抗组蛋白、抗史密斯、抗核糖核蛋白、抗干燥综合征抗原A、抗干燥综合征抗原B、抗DNA拓扑异构酶Ⅰ、抗着丝点、抗组氨酸-tRNA合成酶。抗核抗原抗体谱可以成为某些自身免疫病的标志性抗体??[8,9]?。对本研究统计结果表明,抗史密斯虽然对系统性红斑狼疮只有29.3%的阳性率,但其特异性达到100.0%,不在其他自身免疫性疾病中出现。抗DNA拓扑异构酶Ⅰ对进行性系统硬化症患者的阳性率22.2%,特异性同样100.0%,此抗体在局限性系统硬化症患者中多阴性,进行性系统硬化症中抗着丝点的特异性也很高,但不与抗DNA拓扑异构酶Ⅰ同时出现,因此对局限性系统硬化症具有诊断意义。在多发性肌炎的抗组氨酸-tRNA合成酶特异率100.0%,阳性率23.1%。干燥综合征的标志性抗体是抗干燥综合征抗原B,常与抗抗干燥综合征抗原和抗干燥综合征抗原A同时出现,抗抗干燥综合征抗原A多见于干燥综合征和系统性红斑狼疮,但单一的抗干燥综合征抗原仅见于干燥综合征,单一的抗干燥综合征抗原A仅见于系统性红斑狼疮。此外在新生儿中抗干燥综合征抗原A的发生率几乎100.0%,说明该抗体可以经胎盘传播。抗核糖核蛋白多见于混合性结缔组织病患者,也出现在系统性红斑狼疮患者,但与抗史密斯抗体同时出现。   综上所述,在自身免疫性疾病中抗核抗体是可作为初筛指标的一类重要抗体。抗双链脱氧核糖核酸可作为系统性红斑狼疮治疗和监测指标。抗核抗原抗体谱对病种鉴别具有价较大意义。在自身免疫疾病的检测和临床应用中,抗核抗体、抗双链脱氧核糖核酸和抗核抗原抗体联合检测可提高阳性检出率,对自身免疫性疾病的诊断、疗效检测及预后评估提供重要依据。   参考文献   1 李苏亮,叶芸.多种自身抗体联合检测对自身免疫性疾病临床诊断的意义[J].实用医药杂志,):539-541.
转载请注明来源。原文地址:
【xzbu】郑重声明:本网站资源、信息来源于网络,完全免费共享,仅供学习和研究使用,版权和著作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不愿意被转载的情况,请通知我们删除已转载的信息。
xzbu发布此信息目的在于传播更多信息,与本网站立场无关。xzbu不保证该信息(包括但不限于文字、数据及图表)准确性、真实性、完整性等。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如何提高免疫力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