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针对某种疾病病的检出率什么意思

 上传我的文档
 下载
 收藏
该文档贡献者很忙,什么也没留下。
 下载此文档
正在努力加载中...
医学统计学单项选择题
下载积分:2000
内容提示:医学统计学单项选择题
文档格式:PDF|
浏览次数:6|
上传日期: 12:51:30|
文档星级:
该用户还上传了这些文档
医学统计学单项选择题
官方公共微信您所在位置: &
&nbsp&&nbsp&nbsp&&nbsp
流行病学分章节名词解释问答题集.doc16页
本文档一共被下载:
次 ,您可全文免费在线阅读后下载本文档。
文档加载中...广告还剩秒
需要金币:180 &&
流行病学分章节名词解释问答题集.doc
你可能关注的文档:
··········
··········
流行病学名词解释、问答题及答案
绪论 一、名词解释: 1、流行病学 流行病学是研究人群中疾病与健康状况的分布及其影响因素,并研究防制疾病及促进健康的策略和措施的科学。 二、问答题: 1、试述流行病学的学科特点。 答:流行病学作为医学科学的一门基础学科,具有如下的特点:首先,流行病学着眼于一个国家或一个地区的人群的健康状况,它所关心的常常是人群中的大多数,而不仅仅关注个体的发病情况,也即是流行病学研究对象具有群体性。第二,流行病学是以疾病的分布为起点来认识疾病的,即通过收集、整理并考察有关疾病在时间、空间和人群中的分布特征,以揭示疾病发生和发展的规律,为进一步研究提供线索。表现为以分布为起点的特点。第三,在流行病学研究中自始至终贯穿着对比的思想,对比是流行病学研究方法的核心。只有通过对比调查、对比分析,才能从中发现疾病发生的原因或线索。即流行病学具有对比的特点。第四,在流行病学的调查、分析和评价过程中利用了概率论和数理统计学的分布、抽样、推断、参数、指标、模型等原理和方法,目的在于科学、高效地揭示疾病和健康的本质,评价各项研究的效果。即流行病学具有概率论和数理统计学的特点。第五,人群健康同环境有着密切的关系。疾病的发生不仅仅同人体的内环境有关,还必然受到自然环境与社会环境的影响和制约。在研究疾病的病因和流行因素时,我们应该全面考察研究对象的生物、心理和社会生活状况。流行病学表现为社会医学的特点。第六,作为公共卫生和预防医学的一门主干学科,流行病学始终坚持预防为主的方针并以此作为学科的研究内容之一。与临床医学不同的是,它面向整个人
正在加载中,请稍后...《流行病学》复习(2)
150、筛检效果的评价中常用的研究设计和不足之处。
筛检前后对比
比较筛检实施前后的发病率,死亡率和生存率
疾病的发病率和死亡率随时间的自然变化,使结果的解释存在一定困难
筛检地区与未筛检地区的横向比较
比较筛检地区与未筛检地区的发病率,死亡率和生存率
地区间疾病的诊治水平差异,使结果的解释存在一定困难
不同诊断时间的系列病例分析
比较不同诊断时间的病例的病死率,生存率
筛检病例中自我选择我的志愿者可能较多,这些人的社会经济地位较高,医疗条件较好,易实现在疾病的早期阶段就诊,由此导致领先时间偏倚,并且这些人的病情往往不太严重
病例对照研究队列研究
比较同一人群在特定时点或时期,筛检这和非筛检者的发病率,死亡率,病死率,生存率
筛检者与未筛检者之间的差异可能源于以下原因:未筛检者错过了筛检的机会,未筛检者拒绝参加筛检,失访,病程长短偏倚
比较筛检者与未筛检者的发病率,死亡率,病死率,生存率
存在伦理问题,组织一项大型,有效地社区或人群干预实验研究受经济条件的制约
151、偏倚:研究误差中的系统误差部分,称为偏倚(bias)。分为选择偏倚、信息偏倚和混杂偏倚
152、选择偏倚(selection&bias)&是在研究对象的选取过程中,由于选取方式不当,导致入选对象与未入选对象之间存在系统差异,由此造成的偏倚称为选择偏倚。
153、&信息偏倚(information&bias)&又称测量偏倚或观察偏倚,是在来自于测量或资料收集方法的问题,使获取的资料存在系统误差。
154、混杂偏倚(confounding&bias)&&是指暴露因素与疾病发生的相关(关联)程度受到其他因素的歪曲或干扰。
155、混杂偏倚的控制:在设计阶段可以通过配比、随机化分配和限制进入(选择混杂因素的某个层的对象)等方法来控制。混杂偏倚在统计分析阶段可采用标准化率分析、分层分析和多变量分析等来控制。
156、病因:那些能使人群发病概率升高的因素,就可以认为是病因,其中某个或多个因素不存在是,人群疾病概率就会下降。流行病学中的病因一般称为危险因素,它的含义就是使疾病发生概率升高的因素,这里的危险(风险)是指不利事件发生的概率。
157、因果推断的逻辑方法主要是归纳推理方法,它包括假设演绎法和Mill准则(消除归纳法),以及概率性推广的归纳统计推理。Mill准则即科学实验五法:求同法、求异法、同异并用法、共变法和剩余法。归纳统计推理。
158、病因模型:⑴生态学模型;⑵疾病因素模型;⑶病因网络模型。
159、因果判断标准:⑴关联的时间顺序;⑵关联的强度;⑶关联的可重复性;⑷关联的合理性;⑸关联的因果论证强度。
系统综述(systematic&review)被公认为客观地评价和综合针对某一特定问题的研究证据的最佳手段。是指针对某个主题进行的二次研究,在复习、分析、整理和综合针对该主题的全部原始文献的基础上进行,综述过程依照一定的标准化方法。是循证决策的良好依据。
160、Meta分析(Meta-analysis)作为系统综述中使用的一种统计方法,过去20年间在医学研究领域也得到了广泛的应用。
161、与传统文献综述的区别
叙述性综述
涉及范围较广
常集中于某一问题
明确,常为多渠道
有明确检索策略
有潜在偏倚
有明确选择标准
方法不统一
有严格评价方法
有时遵循研究依据
大多遵循研究依据
不定期更新
依据新试验定期更新
162、系统评价的意义与作用:
1增大样本含量,得出更为可靠的结论&2解决寻找证据难的问题(收集零散的有关研究)3对证据的质量进行了严格评价4结论简单明了,方便一线临床医生的应用5目前发达国家已越来越多地使用SR结果作为制定临床指南和政府决策的依据6卫生技术评估
163、(HTA)及药物评价均采用系统评价原则
系统综述与Meta分析的关系:1系统综述并非必须对纳入研究进行统计学合并(Meta分析)2是否做Meta分析需要视纳入研究是否有足够的相似性3Meta分析也并非一定要做系统综述,因为其本质是一种统计学方法4包含有对具同质性的多个研究进行Meta分析的系统评价称为定量系统综述5如果纳入研究不具有同质性,则不进行Meta分析,而仅进行描述性的系统综述,此类系统评价称为定性系统评价
系统综述和Meta分析的功能:1定量综合2提供系统的、可重复的、客观的综合方法3通过对同一主题多个小样本研究结果的综合,提高原结果的统计效能,解决研究结果的不一致性,改善效应估计值4回答原各研究未提出的问题
Meta-分析只是一个统计工具。它不可能将那些本身有问题的研究结果,合成一个好的结果。Meta-分析仅仅是系统综述中一个部分
系统综述的步骤和方法:1拟定研究计划(明确研究目的&提出检验假设&特殊注意的亚组&确定和选择研究的方法和标准&提取和分析资料的方法和标准)2收集资料3根据入选标准选择合格的研究4复习每个研究并进行质量评估5提取信息,填写过录表,建立数据库6、计算各独立研究的效应大小7异质性检验8敏感性分析9总结报告
164、系统综述偏倚的种类:发表偏倚&定位偏倚&引用偏倚&多次发表偏&有偏倚的入选标准
165、选择偏倚多见于:现况研究、病例对照研究、历史性队列研究。常见类型:入院率偏倚&现患病例-新病例偏倚&检出症候偏倚&易感性偏倚&无应答偏倚
166、入院率偏倚admission&rate&bias,Berkson&bias指在进行病因研究、临床试验、预后判断等研究时,利用医院就诊或住院病人作为研究对象,病例与对照入院率或就诊机会不同而导致的偏倚。(造成不同疾病入院率不同的原因:医院技术特长;患者疾病严重程度、经济状况,就诊方便程度等)
167、检出症候偏倚detection&signal&bias指某因素与某疾病在病因学上虽无关联,但由于该因素的存在而引起该疾病症状或体征的出现,从而使患者及早就医,接受多种检查,使该人群有较高的检出率,以致得出该因素与该疾病相关联的错误结论。(子宫内膜癌与服用雌激素)
168、常见信息偏倚:回忆偏倚&报告偏倚&诊断怀疑偏倚&暴露怀疑偏倚&测量偏倚
169、选择偏倚的控制:
1研究者对在整个研究中可能会出现的各种选择偏倚应有充分的了解、掌握。2采用严格科学的研究设计3严格掌握研究对象纳入与排除的标准。4在研究中采取相应措施,以获得尽可能高的应答率,并对无应答者进行评价。5尽量采用多种对照。
170、无差异性错误分类:暴露或疾病的错误分类同研究分组无关,各比较组间不存在差异;在多数情况下模糊了研究组的差异,使OR偏低
171、差异性错误分类:暴露或疾病的错误分类同研究分组有关,各比较组间存在差异;造成高估或低估效应值
172、信息偏倚的控制:
1制定明细的资料收集方法和严格的质量控制方法2尽可能采用“盲法”3尽量收集客观指标的资料。4收集资料的范围可以适当有意识地扩大些,借以分散调查人员和研究对象对某项因素的注意力,减少某些偏见带来的偏倚。5通过调查知情人或采用相应的调查技术,获取正确信息,避免报告偏倚。6选择一个与暴露史有联系的鲜明的记忆目标帮助其联想记忆或选择新病例作为对象
173、混杂偏倚:在分析性研究、实验性研究中均可发生,以前者多见
174、混杂因素(confounding&factor)指与研究因素和研究疾病均有关联,可以掩盖或夸大研究因素与疾病之间真正关联的因素。175、混杂因素特点:混杂因素必须是所研究疾病的独立危险因素;混杂因素必须与所研究暴露因素存在统计学联系;混杂因素不应是暴露因素与疾病因果链中的一个环节或中间变量;在比较的人群组中分布不均匀
176、混杂偏倚的判定原则:比较混杂因素调控前后的暴露因素效应估计值,如果存在专业上有意义的差异(注意不是统计学的显著性差异)则认为产生了混杂偏倚。
177、病因(Lilienfeld):&那些能使人群发病概率升高的因素,就可认为是病因,其中某个或多个因素不存在时,人群疾病频率就会下降。
178、病因按作用分类
1.必需但不充分病因:结果发生必具有该病因,但具有该病因并不一定都发生该结果。2充分但不必须病因:如果有该病因存在,则一定发病;但发病并不一定都存在该病因。3.充分必需病因:该病因存在,则一定发病,发病一定有该病因存在。4.不充分且不必需病因:既不是必需病因,也不是充分病因,它们的存在只是增加发病概率。
179、病因研究步骤:
1描述性研究:提出病因线索;形成病因假设。横断面研究生态学研究疾病监测。2分析性研究:验证病因假设。病例对照研究队列研究流行病学实验。3病因推断:推断暴露和疾病之间的因果关系
因果推断逻辑方法:假设演绎法、Mill准则(分析性流行病学研究的比较推理,主要应用Mill准则和统计归纳推理)。Mill准则:求同法、求异法、同异并用法、共变法、剩余法。
180、因果推断标准:1关联的时间顺序(在确定前因后果的时间顺序上:实验和队列研究最好>病例对照和生态学研究>横断面研究)2.关联的强度(关联的强度越大,因果的可能性就越大;混杂因素可能导致强关联和弱关联)3关联的可重复性(特点:观察性研究&实验性研究;可重复性使因果关联的可能性增加;少数或个别研究的不同不能简单反驳因果假设)4关联的合理性5结论的论证强度(因果论证强度上,实验性研究&观察性研究,有对照的研究&无对照的,以个体为分析单位的研究&以群组为分析单位(生态学)的研究)
181、为什么要制订疾病防制策略(必要性)
1、社会、经济和文化背景既影响着个体对疾病的易感性,也决定着疾病流行的特点和发展趋势2、社会、经济和文化背景的不同广泛地影响疾病传播和流行,疾病预防没有通用模式3、有些疾病的流行具有迅速变化的特性4、寻求更合理有效利用现有资源
制定策略与措施的依据:基线分析&应对分析
182、健康:是身体心理和社会适应的完好状态,而不仅是没有疾病和虚弱。
183、影响健康的因素:1不健康的行为因素和生活方式2环境因素3生物遗传因素4现有卫生保健系统的缺陷
184、社会大卫生观念:1健康是群众和政府的共同目标2卫生工作要与社会和经济的发展同步3既靠“技术突破”又靠“社会突破”4既靠“医学技术”又靠“政治行动”
185、我国公共卫生领域面临的形势:
1人类健康面临着多方面的威胁2全球化对公共卫生领域的挑战&3把伤害纳入疾病控制刻不容缓&4食品安全不容忽视5生物恐怖及其应对6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及其应对7新世纪青春期卫生面临的挑战8老龄化9艾滋病与结核病
186、新公共卫生运动:以健康促进和初级卫生保健为标志的全球性健康行动。涉及领域:1制定健康的公共政策2创建支持的环境3加强社区的行动4发展个人的技能5调整保健服务方向
187、一级预防(primary&prevention)二级预防(secondary&prevention)三级预防(tertiary&prevention)一级预防:无病防病&易感受期;二级预防:早查早治&症候前期+临床早期;三级预防:既病防残&临床中后期+濒死期。
188、疾病监测(surveillance&of&disease)种类1传染病监测2非传染病监测3症状监测4事件监测
189、静态人群(fixed&population)在研究过程中无人员迁出和迁入的人群。如果有频繁迁出迁入则动态人群(dynamic&population)
哨兵监测(sentinel&surveillance)由设在各地的哨兵医生对高危人群进行定点定时定量的监测。
190、第二代监测(SGS)以血清学监测和行为学监测相结合的综合监测。
191、&传染病:是指由传染性病原体或它们的毒性产物所致的疾病。
192、&传染过程是指病原体进入机体后,病原体与机体相互作用的过程,亦即传染发生、发展、直至结束的整个过程。
193、病原体:是指能够引起宿主致病的各类微生物,包括:细菌,病毒,立克次体,支原体,衣原体,螺旋体,霉菌和寄生虫等。
194、感染谱(Spectrum&of&Infection):宿主感染病原体后,可以呈现为程度不同的反应,从隐性感染直至致死性疾病,这种表现称为感染谱
195、传染源(source&of&infection)是指体内有病原体生长、繁殖并且能排出病原体的人和动物。包括病人、病原携带者和受感染的动物。
196、病原携带者(carrier)&&病原携带者是指没有任何临床症状而能排出病原体的人。&(1)潜伏期病原携带者:即在潜伏期内携带病原体者。可在潜伏期内携带病原体的疾病较少,如:霍乱、痢疾等。这类携带者多数在潜伏期末排出病原体。(2)恢复期病原携带者:指临床症状消失后继续排出病原体者。相关的疾病包括痢疾、伤寒、白喉、流行性脑脊髓膜炎和乙型肝炎等。一般恢复期病原携带状态持续时间较短,凡临床症状消失后病原携带时间在三个月以内者,称为暂时性病原携带者;超过三个月者,称为慢性病原携带者。少数人甚至可携带终身。慢性病原携带者因其携带病原时间长,具有重要的流行病学意义。(3)健康病原携带者:指整个感染过程中均无明显临床症状与体征而排出病原体者。如白喉、脊髓灰质炎等。
197、病原携带者作为传染源的意义取决于其排出的病原体量、携带病原体的时间长短、携带者的职业、社会活动范围、个人卫生习惯、环境卫生条件及防疫措施等。
198、&传播途径(route&of&transmission)指病原体从传染源排出后,侵入新的易感宿主前,在外环境中所经历的全部过程。
199、经空气传播的传染病的流行特征:⑴传播广泛,传播途径易实现,发病率高;⑵冬春季高发;⑶少年儿童多见;⑷在未免疫预防人群周期性升高;⑸受居住条件和人口密度的影响。
200、经饮水传播的传染病的流行特征:⑴病例分布与供水范围一致,有饮水同一水源史;⑵在水源经常受到污染处病例终年不断;⑶除哺乳婴儿外,发病无年龄,性别,职业差别;⑷停用污染水源或采用消毒,净化措施后,爆发或流行即可平息。
201、经疫水发生传播的传染病流行特征:通常是由于人们接触疫水时,病原体经过皮肤、黏膜侵入机体。如血吸虫病、钩端螺旋体病等。其流行特征为:1)病人有疫水接触史;2)发病有季节性、职业性和地区性;3)大量易感者进入疫区接触疫水时可致爆发或流行;4)加强疫水处理和个人防护,可控制病例发生。
202、经食物传播的传染病流行病学特征:⑴病人有进食某一食物史,不食者不发病;⑵一次大量污染可致爆发;⑶停止供应污染食物后,爆发可平息。
203、&人群易感性:人群作为一个整体对传染病的易感程度称为人群易感性(herd&susceptibility)
204、人群易感性升高的影响因素:a.&新生儿增加b.&易感人口迁入c.&免疫人口免疫力自然消退d.&免疫人口死亡
205、人群易感性降低的影响因素:a.&计划免疫b.&传染病流行
206、&疫源地:传染源及其排出的病原体向四周播散所能波及的范围称为疫源地,即可能发生新病例或新感染的范围。
207、形成疫源地的条件包括两方面:传染源的存在和病原体能够继续传播。
208、疫源地消灭的条件&&疫源地消灭必须具备下述条件:传染源已被移走(住院或死亡)或不再排除病原体(治愈);通过各种措施消灭了传染源排于外环境的病原体;所有易感接触者,经过该病最长潜伏期未出现新病例或证明未受感染。
209、传染病的流行依赖于传染源、传播途径和易感人群三个环节的连接和延续,任何一个环节的变化都可能影响传染病的流行和消长。这三个环节的连接往往受到自然因素和社会因素的影响和制约。
210、&随时消毒(current&disnfection)是当传染源还存在于疫源地时所进行的消毒。
211、&终末消毒(terminal&disinfection)是当传染源痊愈、死亡或离开后所作的一次性彻底消毒,从而完全清楚传染源所播散、留下的病原微生物。只有对外界抵抗力较强的致病性病原微生物才需要进行终末消毒,如霍乱、鼠疫、伤寒、病毒性肝炎、结核、炭疽、白喉等。
212、计划免疫:指根据疫情监测和人群免疫状况分析,按照规定的免疫程序,有计划地利用疫苗进行预防接种,以提高人群免疫水平,达到控制乃至最终消灭针对性疾病的目的。
213、免疫的种类:人工自动免疫、人工被动免疫
214、疫苗及其免疫效果评价:
A.免疫效果评价指标(1)免疫学效果:通过测定接种后人群抗体阳转率、抗体平均滴度和抗体持续时间来评价。如脊髓灰质炎中和抗体≥1:4或有4倍及以上增高;麻疹血凝抑制抗体≥1:2或有4倍及以上增高等。(2)流行病学效果:可用随机对照双盲的现场试验结果来计算疫苗保护率和效果指数。
215、潜伏期意义:
1)根据潜伏期判断患者受感染时间,用于追踪传染源,查找传播途径。2)根据潜伏期确定接触者的留验、检疫和医学观察期限。一般为平均潜伏期加1~2天,危害严重者按该病的最长潜伏期予以留验和检疫。3)根据潜伏期确定免疫接种时间。4)根据潜伏期评价预防措施效果。5)影响疾病流性过程。
216、病原携带者分三类:(1)潜伏期病原携带者(2)恢复期病原携带者(3)健康病原携带者。
217、病原携带者作为传染源的意义:取决于其排出的病原体量、携带病原体的时间长短、携带者的职业、社会活动范围、个人卫生习惯、环境卫生条件及防疫措施等。
218、传染病的流行过程,即病原体从已受感染者排出,经过一定的传播途径,侵入易感者机体而形成新的感染,并不断发生、发展的过程
219、&我国的计划免疫工作的主要内容是儿童基础免疫,即对7周岁及7周岁以下儿童进行卡介苗、脊髓灰质炎三价疫苗、百白破混合制剂和麻疹疫苗免疫接种,以及以后的适时加强免疫,使儿童获得对结核、脊髓灰质炎、百日咳、白喉、破伤风和麻疹的免疫力,概括为“接种四苗,预防六病
220、传染病监测的种类:世界卫生组织将疟疾、流感、脊灰、流行性斑疹伤寒和回归热等五种疾病列为国际检测的传染病。
221、我国卫生工作的方针:以农村为重点,预防为主,中西医并重,依靠科技与教育,动员全社会参与,为人民健康服务,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
222、突发事件的分类:1自然灾害2认为事故3疾病暴发。
223、伤害预防的四项干预措施(四E):⒈工程干预⒉经济干预⒊强制干预⒋教育干预。
224、伤害的预防策略的三级预防:
㈠一级预防通过减少能量传递或暴露的机制来预防导致伤害发生的事件。①全人群策略②高危人群策略③健康促进策略㈡二级预防当伤害发生时,减少伤害的发生及其严重程度。㈢三级预防伤害发生以后,控制伤害结果
225、NCD高危人群策略:
1初级预防:对高危人群进行健康生活方式和合理膳食结构的健康教育和健康促进。2二级预防:对高危人群进行筛检,早期发现病人。3三级预防:对慢性病病人应进行及时有效的治疗,同时给予心理和躯体的康复措施,减少并发症与致残,提高生活质量,延长寿命。
226、1997年提出了新时期的卫生工作方针为:以农村为重点,预防为主,中西医并重,依靠科技与教育,发动全社会参与,为人民健康服务,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这是我国新时期疾病预防与控制工作的基本指导思想。以农村为重点,是我国卫生工作的特点。
227、1977年,WHO&全球卫生策略——“2000年人人享有卫生保健”(health&for&all&by&the&year&2000,HFA),世界卫生组织和各国政府的主要卫生目标。1978年世界卫生组织(WHO)和联合国儿童基金会(UNICEF)联合召开会议明确提出:“初级卫生保健”(primary&health&care,&PHC)是实现上述目标的基本策略和途径。1988年41届世界卫生大会再次声明,人人享有卫生保健将作为2000年以前及以后年代的一项永久性目标。
228、人享有卫生保健的含义:①人们在工作和生活场所都能保持健康;②人们将运用更有效的办法去预防疾病,减轻疾病或伤残带来的痛苦,并且通过更好的途径进入成年、老年,最后安乐地死去;③在全体社会成员中均匀地分配一切卫生资源;④所有个人和家庭,通过自身充分地参与,将享受到初级卫生保健;⑤人们将懂得自己有力量摆脱可以避免的疾病,赢得健康,并且明白疾病不是不可避免的。
229、初级卫生保健(PHC):是应用切实可行、学术可靠又受社会欢迎的方法和技术并通过社区的个人和家庭积极参与而达到普及,其费用也是社区和国家依靠自力更生原则精神能够负担的一种基本的卫生保健形式。
230、初级卫生保健的任务:a.健康教育和健康促进b.疾病预防和保健服务c.基本治疗d.社区康复。
231、疾病的三级预防:慢性病的预防工作可根据疾病自然史的不同阶段,采取不同的相应措施,来阻止疾病的发生、发展或恶化,即疾病的三级预防措施
232、一级预防又称病因预防,只要是疾病尚未发生时针对致病因素采取措施,也是预防疾病和小麦疾病的根本措施。
233、一级预防包括两方面内容:⑴健康促进是通过创造促进健康的环境使人们避免或减少致病因子的暴露,改变机体的易感性,保护健康人免于发病。⒈健康教育⒉自我保护⒊环境保护和监测⑵健康保护是对有明确病因或具备特异预防手段的疾病所采取的城市,在预防和消除病因上起主要作用。开展一级预防常采用双向策略,即把对整体人群的普遍预防和对高危人群的重点预防结合起来,二者相互补充,可以提高效率。
234、二级预防又称三早预防,即早发现、早诊断、早治疗,是防止或减缓疾病发展而采取的措施
235、三级预防又称临床预防,可以防止伤残和促进功能恢复,提高生存质量,延长寿命,降低病死率。主要是对症治疗和康复治疗措施。康复治疗的措施包括功能康复和心理康复、社会康复和职业康复。
236、疾病监测:疾病监测是指长期、连续、系统地收集疾病的动态分布及其影响因素的资料,经过分析将信息上报和反馈,传达给所有应当知道的人,以便及时采取干预措施并评价其效果。
237、&被动监测与主动监测&&下级单位常规上报监测数据和资料,而上级单位被动接收,称为被动监测(passive&surveillance)。根据特殊需要,上级单位亲自调查收集或者要求下级单位严格按照规定收集资料,称为主动监测(active&surveillance)。
238、国际传染病监测的传染病有5种:疟疾、流行性感冒、脊髓灰质炎、流行性斑疹伤寒和回归热.我国又增加了登革热,共规定了6种国际监测的传染病。
239、计划免疫(planned&immunization):是指根据疫情检测和人群免疫状况分析,按照规定的免疫程序,有计划、有组织的利用疫苗进行预防接种,以提高人群的免疫水平,达到控制乃至最终消灭疾病的目的。
240、预防接种(vaccination):是将生物制品接种到机体,使机体获得对传染病的特异性免疫力,从而保护易感人群,预防传染病的发生。
241、计划免疫的主要工作是四苗防六病:即7岁及7岁以下儿童进行卡介苗、脊髓灰质炎三价糖丸疫苗、百白破和麻疹疫苗的基础免疫以以后适当的&加强免疫,使儿童获得对结核病、脊髓灰质炎、百日咳、白喉、破伤风和麻疹的免疫。
242、伤害:由于运动、热量、化学、电或发射线的能量交换超过机体组织的耐受水平而造成的组织损伤和由于窒息而引起的缺氧,以及有此引起的心理损伤统称为伤害。
243、按照造成伤害的意图分类:意外伤害、自杀与自伤、&暴力与他杀。
244、意外伤害:指无目的性、无意识地伤害,主要包括车祸、跌落、烧烫伤、中毒、溺水、切割伤、医疗事故。
245、伤害流行病学研究的意义:1.摸清我国伤害发生的频率、种类和分布特点。2.收集、整理和分析伤害发生率、死亡率、PYLL,建立全国或地区性伤害监测系统。3.进行伤害原因或影响因素的研究,寻找伤害的主要危险因素。开展伤害的防制工作。4.进行伤害干预研究,减少社会经济负担。
246、我国伤害地区分布:1在城乡分布上,城市与农村的伤害死亡均排在死因顺位的第五位。城市伤害死亡的原因依次为:交通事故、自杀、意外坠落、中毒、他杀、溺水、火灾和烧伤。2农村伤害死亡的原因依次为:自杀、交通事故、溺水、意外坠落、中毒、他杀、火灾和烧伤。
248、爆发调查的步骤:
247、伤害流行病学的预防措施:工程干预、经济干预措施、强制干预措施、教育干预措施、紧急救护。
249、流行病学方法研究突发事件的意义和重要性:
1利用流行病学的疾病监测技术,了解、观察、评价、调整突发事件。2运用流行病学的调查方法及分析的思维逻辑,分析、查明、评估突发事件。3以流行病学的策略和措施指导突发事件的预防和应急准备。疾病爆发:是指在某局部地区或者集体单位中,短时间内突然出现异常多性质相同的病例,在采取有效措施后,病例迅速减少。
250、分子流行病学:分子流行病学是阐明人群和生物群体中医学相关生物标志的分布及其与疾病/健康的关系和影响因素,并研究防治疾病、促进健康的策略与措施的科学。
251、生物标志(biological&markers或biomarkers,&简称M或BM)是指能代表生物结构和功能的可识别(即可检测)物质特征。生物标志总体上说有三类:暴露生物标志、效应生物标志、易感生物标志。
252、生物标志的选定:
1生物标志的筛选①具有较好的特异性和稳定性②检测方法具有较高的灵敏度和特异度高③检测方法快速、简便。2生物标志物特性①分子特性②时相特性③个体内变异④个体间变异⑤群体间变异⑥储存变异。3检测方法实用性及可信性4检测方法的有效性。
253、健康疾病连续带(HDC):分子流行病学通过疾病/健康不同阶段生物标志测量及影响因素研究,可以全面阐明疾病自然史,即健康疾病连续带。
254、&遗传度及其估计&&在多因子遗传病中,遗传对易患性所起作用的大小程度称为遗传度(heritability,h2)。
255、遗传流行病学分析方法:
(一)家族聚集性分析(二)双生子分析(三)养子和半同胞分析&(四)系谱分析&(五)单基因遗传病的分析&(六)多因子遗传病的分析(七)遗传与环境的交互作用分析(八)其它分析方法,如综合分离分析、连锁分析。
256、易患性(liability):在多因子遗传病中,遗传基础和环境因素的共同作用决定了一个个体是否易于患某种疾病,这种易于或不易于患病的属性变量称为易患性
257、分子生物病学&是研究人群中疾病、健康状态相关生物标志的分布及影响因素、医学相关生物群体特征及其人类疾病、健康的关系,制定防治疾病、促进健康的策略鱼措施的科学
258、生物标志&是指能代表生物结构和功能的可识别的物质特征
259、质量控制设置对照的类型&标准对照&空白对照&重复对照。&260、重复实验的类型&实验室内重复实验&&实验室间重复试验
261、常见偏倚&选择偏倚&信息偏倚&混杂偏倚
262、遗传流行病学&是研究和遗传有关的疾病在人群中的分布、病因以及制定预防和控制对策的科学
263、人类的疾病分为&由遗传因素决定的疾病&基本上由遗传因素决定的疾病&多因子遗传病&基本上由环境因素决定的疾病
264、遗传病常用的分析方法&1家族聚集性分析&2双生子分析&3养子和半同胞分析&4系谱分析&5分离分析鱼遗传平衡定律应用&6遗传度及其估计
265、同病率&指双生子中某种疾病的一致性
266、半同胞&half&sibling&指同父异母或同母异父的兄弟姐妹
267、易患性liability&在多因子遗传病中,遗传因素和环境因素的共同作用决定了一个个体是否易于患某种疾病,这种易于或不易于患某种疾病的属性变量称为易患性
268、遗传度&heritablity&在多因子遗传病中,遗传因素对易患性所起作用的大小程度称为遗传度
269、致病基因携带者一般包括&1带有隐性致病基因(杂合子)者&2带有平衡异位染色体者&3带有显性致病基因但未外露或迟发者
270、抗原漂移(antigenic&drift)是指流感病毒亚型内部经常发生的小幅度的变异,属于量变。这种漂移是不定向的,HA和NA的抗原漂移是独立进行的。漂移的结果往往引起流感中小型的流行。
271、抗原转换(antigenic&shift)是指流感病毒抗原变异幅度大,形成的新亚型即新毒株的HA和/或NA与前次流行株不同,是抗原的质变。如H1N1转换成H2N2,H2N2转换成H3N2等,转换的结果常引起流感的世界性大流行。
272、流感流行特征:⑴4次新亚型的出现3次起源于我国,其机制有待探讨⑵大流行期间,流感的发病率高,传播速度快。⑶多数情况下,新的亚型出现后,旧的亚型即不再在人群中流行。
273、肝炎:一类是粪口途径传播的病毒性肝炎:甲型和戊型肝炎,(夏秋季节高发)。另一类主要为经肠道外途径传播的病毒性肝炎,包括乙型、丙型、丁型肝炎
275、感染性腹泻时可以预防和控制的:改善卫生条件是基础,提高大众的卫生保健意识和能力是关键,“三管一灭”是防止工作重点,按“五早一就”的要求管理传染源,大力推广口服补液是一般病人治疗的首选
276、性传播疾病&&是一组主要由性接触或类似性行为接触为主要传播途径的传播性疾病,主要包括艾滋病、梅毒、淋病、尖锐湿疣和生殖器疱疹等。
274、乙肝传播途径:㈠经血传播㈡母婴传播㈢性接触传播(四)日常生活接触传播。
275、艾滋病:全称:获得性免疫缺陷综合征,是由人类免疫缺陷病毒感染引起的以T细胞免疫功能缺陷为主的一种免疫缺陷病。
276、糖尿病的危险因素:
㈠Ⅰ型糖尿病⒈遗传因素⒉病毒感染⒊自身免疫⒋其他环境因素㈡Ⅱ型糖尿病⒈遗传因素⒉肥胖超重⒊体力活动不足⒋膳食因素⒌早期营养⒍糖耐量损害⒎胰岛素抵抗IR⒏妊娠和2型糖尿病⒐社会经济状况⒑高血压及其他易患因素。
277、恶性肿瘤的预防措施:㈠病因预防⒈鉴定环境中的致促癌剂⒉建立化学预防方法⒊改变不良生活方式⒋合理营养膳食⒌控制感染㈡二级预防㈢三级预防。
278、恶性肿瘤的危险因素:㈠行为生活方式⒈吸烟饮酒⒉膳食饮水⒊不良生活方式和习惯㈡环境因素⒈环境化合物⒉电离辐射㈢病毒等生物因素㈣机体因素⒈遗传易感性⒉精神因素⒊其它。
279、恶性肿瘤人群分布特点:1年龄⑴婴儿期高发型⑵持续升高型⑶上升后下降新⑷双峰型2性别3婚姻状况4种族5职业6移民。
280、循证医学:是有意识的,明确的,审慎地利用现有最好的证据制定关于个人病人的诊治方案。实施循证医学意味着医生要参酌最好的研究证据、临床经验和病人的意见。
281、阈值(threshold):当易患性超过一点值时,就出现疾病和性状,該值称阈值。
282、人类基因组流行病学(HuGE):应用流行病学与基因组信息相结合的研究方法,开诊一人群为基础的研究,评价基因组信息对人群健康和疾病的流行病学意义,是遗传流行病学与分子流行病学交叉的前沿科学。
283、精神疾病:是在各种生物、心理、社会环境等不良因素影响下,大脑功能失调,导致人认识、情感和意志行为等精神活动出现不同程度的障碍为临床表现的疾病。
284、人类疾病分类:1有遗传因素决定的疾病。2基本上有遗传因素决定的疾病。3多因子遗传病。4基本上由环境因素决定的疾病。
285、突发事件:(广义)突然发生的事情第一层含义是事件发生发展的速度快,出乎意料。第二层含义是事件难以应付,必须采取非常规方法处理。(狭义)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突然发生,造成或者可能造成社会公众健康严重损害的重大传染病疫情、群体性不明原因疾病、重大食物和职业中毒以及其它严重影响公众健康的事件。
286、突发事件的主要特征:⒈事件分布各异⒉地点分别各异⒊影响各个人群⒋造成心灵创伤⒌影响多个方面⒍后期效应⒎发生难以预测⒏具有相对性。
287、爆发调查步骤:㈠爆发的核实①核实诊断②确认爆发㈡准备和组织①人员安排②物资筹备㈢现场调查①病例发现②病原体检测③个案调查④三间分布调查⑤环境和物种变化调查;措施:⑴隔离救治病人⑵保护易感人群⑶采取紧急控制措施㈣资料整理①描述疾病过程②描述三间分布③分析传染源和传播途径④评价干预措施⑤证实病因假设;措施⑴完善控释措施⑵促进病人康复㈤确认爆发终止㈥工作总结。
288、病例对照研究和队列研究优点和局限性的比较
&病例对照研究的:◇优点:1特别适用罕见病研究不需太多研究对象。2相对更省钱、省力、省时间并较易于组织实施。3不仅用于疾病的探讨,而且广泛用于许多方面,如疫苗免疫学效果的考核及爆发调查。4可同时研究多个因素与某种疾病的联系特别适合探索性病因研究。◆局限性:1不适合研究人群中暴露比例很低的因素,因需很大样本量。2难免选择偏移。3不能证明暴露与疾病的因果关系。4难免回忆偏移。
&队列研究:◇优点:1.由于研究对象暴露资料的收集在结局发生之前,并且都是由研究者亲自观察得到的,所以资料可靠,一般不存在回忆偏倚。2.可以直接获得暴露组合对照组人群的发病率或死亡率,可以直接计算出RR和AR等反映疾病危险关联的指标,可以充分而直接的分析暴露的病因作用。3.由于病因发生在前,疾病发生在后,因果现象发生的时间顺序上合理,加之偏倚较少,又可直接计算各项测量疾病危险关联的指标,故其检验病因假说的能力较强,一般可证实病因联系。4.有助于了解人群疾病的自然史。有时还可能获得多种预期以外的疾病的结局资料,分析一因与多种疾病的关系。5.样本量大,结果比较稳定。◆局限性:1.不适于发病率很低的疾病的病因研究,因为在这种情况下需要的研究对象数量太大,一般难以实现。2.由于随访时间较长,对象不易保持依从性,容易产生各种各样的失访偏倚。同时由于时间跨度太长,研究对象容易在研究过程中改变他们的态度。3.研究耗费的人力,物力,财力和时间较多,其组织与后勤工作亦相当艰巨。4.由于耗费太大,故对研究设计的要求更严密。在随访过程中,未知变量引入人群,或人群中已知变量的变化等,都可使结局受到影响,使资料收集和分析复杂化。
289、实验性流行病学研究与队列研究优缺点:
㈠优点:⑴由于实验流行病学研究是前瞻性研究,需亲自追踪观察结局变量,因而不存在由回忆误差带来的信息偏倚;⑵由于研究对象是来自同一总体的随机抽样样本,且能够随机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均衡性较好。因此,由于干预措施人为控制,实验组与对照组除干预措施外,其他基本特征相似,具有较高的可比性,减少了混杂偏倚;⑶实验流行病学研究为前瞻性研究,在整个实验过程中,通过随访将每个研究对象的反应和结局自始至终观察到底,实验组和对照组同步进行比较,最终作出肯定性结论,因而检验假设的能力比队列研究强;⑷有助于了解疾病的自然史,并且可以获得一种干预与多种结局的关系。㈡缺点:⑴整个实验设计和实施条件要求高,控制严,难度较大,在实际工作中有时难以做到;⑵研究费时间,费人力,花费高;⑶受干预措施实用范围的约束,所选择的研究对象代表性不够,以至会不同程度的影响实验结果推论到总体;⑷研究人群数量较大,实验计划实施要求严格,随访时间长,因此依从性不易做的很好,影响实验效应的评价;⑸由于长期的随访,导致因为死亡,退出,搬迁等造成的失访难以避免;⑹由于实验组接受某种干预措施或对照组不接受某种干预措施,存在一定程度患病的风险,因而有时要涉及医德问题。
已投稿到:
以上网友发言只代表其个人观点,不代表新浪网的观点或立场。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一种针对某种疾病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