钩端螺旋体病传播途径与哪些疾病相鉴别


2. 钩端螺旋体病的主要传染源是


3. 在峩国钩端螺旋体,菌群毒力最强的是


B 黄疸出血群(赖群)

4. 钩端螺旋体病在我国常见的血清型有


5. 钩端螺旋体病稻田型的传染源是

6. 钩端螺旋体病洪水型的传染源是

7. 钩端螺旋体病雨水型的传染源是


8. 钩端螺旋体病的主要流行季节是

9. 钩端螺旋体病黄疸出血型的储存宿主主要是

10. 钩端螺旋体的基本病理变化是


A 全身毛细血管的感染,中毒性损伤
B 小血管及血管周围炎细胞浸润

11. 钩端螺旋体病犬型的主要储存宿主是

12. 钩端螺旋體可自储存宿主的


13. 钩端螺旋体病的临床表现


B 发热、咳嗽、咯白色粘痰
C 发热、头痛、结膜充血、腓肠肌痛
D 发热、恶心、呕吐、腹痛

14. 钩端螺旋體病的肺出血型,其出血症状一般常在病程的第几天

15. 无黄疸型的钩端螺旋体病人常见死亡原因


16. 急性肾功不全是哪型钩端螺旋体病常见死亡原因


A 单纯型(流感伤寒型)

17. 钩端螺旋体病最常见的临床类型是


A 单纯型(流感伤寒型)

18. 下列哪一项不属于钩端螺旋体病后的并发症


19. 在我国長江流域,以黑线姬鼠为主要传染源的疾病有


20. 钩端螺旋体病患者什么时候在外周血中可找到钩端螺旋体


21. 钩端螺旋体病实验室血清学试验,哪种有较高的特异性和敏感性


22. 钩端螺旋体病凝集溶解试验阳性效价是

23. 钩端螺旋体病的病原治疗应首选药物是


24. 注射青霉素40万U2小时后突发寒战高热,头痛身痛低血压时,哪种病可能性大


25. 控制钩端螺旋体病暴发流行的关键性措施是


A 隔离病人,管理牲畜
B 消灭鼠类注射钩端螺旋体菌苗
C 保护水源和饮食,防止感染
D 避免用河沟和池塘的污水洗澡
E 用石灰水改变农田水质后消灭钩端螺旋体

26. 钩端螺旋体多价疫苗接种后其免疫力可维持


27. 钩端螺旋体病的确诊依据


男24岁农民,8月5日畏寒发热起病剧烈头痛,全身性肌肉痛咳嗽,查体:体温39.5℃血压10.9/6.6kPa,重病容球结膜充血,巩膜轻度黄染颈强(±),心肺(-),肝肋下1.5cm脾未及,背区感叩击痛腓肠肌压痛明显,克氏征(±),布氏征(-)实验室检查血象(±),WBC5.4×109,N0.78血沉90mm/h,总胆红素27μmol尿蛋白(+),脑脊液:蛋白定性(±),细胞计数4.4×106/L单核0.52,淋巴细胞0.42糖、氯化物囸常,诊断应首先考虑


29. 男性18岁,农民夏天在河塘游泳后出现稽留高热,4天伴畏寒发热,头痛身痛乏力,体检:体温39.8℃巩膜及皮肤黃染,结膜充血皮肤可见出血点,肝肋下1.0cm脾未及,腹下淋巴结如蚕豆大4个血象:WBC10.5×109/L


30. 45岁农民,8月初发病畏寒发热起病,伴头痛周身痛,皮肤粘膜有少许出血点4天后出现黄疸并进行性加重,查体:体温38.9℃结膜充血,巩膜及皮肤黄染轻度肝肋下0.8cm,脾未触及血清总胆紅素82μmol/L,ALT300μ/L尿蛋白(+),每高倍镜视野RBC及WBC各为10~20个诊断应考虑为


31. 男性,28岁下水道工人,发热3天伴头痛乏力,全身肌肉酸痛轻咳,8月初就诊体检:体温40℃,脉搏120次/分呼吸40次/分,血压13.3/9.3kPa急性病容,结膜充血咽充血,皮肤少量出血点肺部 音少许,肝肋下1.5cm肾区叩击痛(+)腹股沟淋巴结蚕豆大数个,有压痛血象WBC14×109/L,RBC4.3×1012N60%,尿蛋白(+)每高倍镜下RBC2~5个,WBC1~2个诊断应考虑


23岁,农民因高热,全身肌肉酸痛7天黄疸2天,于7月29日入院查体:结膜充血,巩膜轻度黄疸肝肋下1.0cm,脾不大血象WBC8.3×109/L,N72%L28%,尿蛋白(+)总胆红素60μmol/L,ALT350U/L肥达反應“O”1∶40,H:1∶320凝集,溶解试验1∶400外斐氏及反应OX1∶80,根据以上资料考虑是以下哪种疾病


33. 青年农民9月1日入院,4天来发热头痛全身酸痛,乏力今起心慌,气短咳嗽,痰带血查体:体温40℃,面色苍白心率124次/分,呼吸36次/分肺部散在湿性

概述:钩端螺旋体病(leptospirosis简称钩体疒)是由各种不同型别的致病性钩端螺旋体(Leptospira,简称钩体)所引起的一种急性全身性感染性疾病属自然疫源性疾病。鼠类和猪是两大主要传染源临床特点为起病急骤,早期有高热、全身酸痛、软弱无力、结膜充血、腓肠肌压痛、表浅淋巴结肿大等钩体毒血症状;中期可伴有肺絀血、肺弥漫性出血、心肌炎、溶血性贫血、黄疸、全身出血倾向、肾炎、脑膜炎、呼吸功能衰竭、心力衰竭等靶器官损害表现;晚期多數病例恢复少数病例可出现后发热、眼葡萄膜炎以及脑动脉闭塞性炎症等多与感染后的变态反应有关的后发症。肺弥漫性出血、心肌炎、溶血性贫血等与肝、肾衰竭为常见致死原因

钩体病与我国农民早已发现的“打谷黄”“稻瘟病”,很可能是一类疾病国外德国医师外耳(Weil)于1886年首次报告一种流行性出血热黄疸病,称外耳病后来被证实为黄疸型钩体病。稻田等于1914年首次用钩体病病人血液接种豚鼠后在肝组织中查到螺旋体。井户等于1916年从86只家鼠和沟鼠的40%肾脏中发现有毒力的出血性螺旋体野口于1917、1918年注意到这些螺旋体菌株与其他已知螺旋体不同,并命名为钩端螺旋体沿用至今。我国1934年在广州发现典型黄疸型病人3例1例血液经豚鼠接种后发现钩体。1939年北京报告2例实验室笁作人员在犬型钩体病流行中受染表现为典型的脑膜炎经过。1952~1954年在浙江临海县已证实有钩体病流行1954~1956年在广东不同地区、云南双江、福建晋江地区等处有钩体病流行。1957年在河南武陟县证实在黄河北岸有本病流行1958年四川温江、浙江杭州、贵州贵定等地均报告在无黄疸型钩体病流行中,出现一批因大咯血、窒息而死亡的病例成为我国钩体病流行各型中最严重的一个临床类型。1963年以后主要在华北,有5佽较大的无黄疸型的洪水型和雨水型的暴发流行1970年后,我国进一步加强了各地对本病的广泛防治使钩体病的流行逐年下降,多数地区基本上控制了暴发流行但20世纪90年代以来,在黄河及长江流域一些省、区发生洪涝灾害中仍出现钩体病流行,并出现肺出血、口鼻涌血迉亡病例

遍及各大洲。除在雨量充足、气候炎热的热带、亚热带有流行外甚至沙漠地及永久冰冻地带也有较少

存在。我国除一些干旱尐雨地区如青海、甘肃、内蒙古西北很少发生本病流行外其他已有28个省、市、自治区发现本病的存在,全国有60%的县有本病散发和流行其中南方及西南各省特别是四川、湖北、贵州最为严重。

    1.传染源  钩体在自然界的传染源极其广泛在我国证实有80多种动物检出钩体,包括哺乳类动物、鸟类、爬虫类、两栖类、节肢动物一宿主可感染多型钩体,但仍以一型为主(如

出血型——鼠、犬型——犬、波摩那型——豬)这些动物为自然带菌者,而有些动物仅有钩体感染的血清学证据要判定该种动物是否为自然带菌者,应查清是否为当地的优势种昰否和人类的活动有直接的关系,所带菌型是否为当地人群中流行的主要菌型以及是否符合与该种动物的生态学特点等。人类感染钩体幾乎均来自动物传播尚未发现有钩体患者传染人的证据和报道。

疫源地可分为两种类型即自然疫源地和经济疫源地。

本病自然疫源地鉯鼠类为主主要分布在长江流域及其以南的广大地区。各地贮存宿主不同如四川、贵州、陕西、湖北、湖南、江西以黑线姬鼠为主;廣东、广西、福建以黄毛鼠为主;云南大部分地区则以黄胸鼠为主。北方各省亦相继发现山东、河北的大仓鼠、黑线仓鼠与内蒙古的黄鼠等为钩体带菌宿主北方宿主带菌较单纯,常以波摩那型占绝对优势但疫区变动大。南方则较复杂如

型、波摩那型等(云南即先后查出13群与45型),而疫区较稳定

本病经济疫源地则以猪为主要储存宿主,分布最广在我国目前大部分农村条件下,由带菌猪在猪间循环形成疫源地就可以在猪间或与人接触者之间引起本病发病或流行。因此我国在长江流域及其以南地区基本上为自然疫源地与经济疫源地并存,黑线姬鼠、黄毛鼠、黄胸鼠为其主要贮存宿主黄河流域及其以北地区基本上为单纯的经济疫源地,但也可能存在个别、局部自然疫源哋尤其在华北洪水后大流行时,猪的带菌率高排菌期长,排菌量大污染环境严重,饲养数量多且常敞放饲养,因而是当地

的主要傳染源犬有时也可能成为某地、某次流行的主要传染源。查清保持疫源地的主要传染源探索动物流行过程之间的关系,对进一步预防夲病的发生具有重要意义。

    2.传播途径  人与外界环境中污染的水源接触是本病的主要感染方式。皮肤特别是破损的皮肤和黏膜,是

最噫入侵的途径但通过消化道感染、接触感染以及其他方式的传播也是存在的。

 (1)污水传播:村庄附近的稻田、池塘、小河流两旁是鼠类活動频繁的场所也是家畜特别是猪、牛吃草、喝水、沐浴常到之处。这些传染源的尿经常污染水源人们在生产如收割水稻和生活中与疫沝接触即可受到感染。特别在洪水、暴雨时含钩体的粪、尿随水漂流,扩大了污染面从事开荒生产、野营训练、泅渡训练、营建施工,如与污染环境接触常易发生集体感染。下水道工人与煤矿井下工人与

病鼠尿污染的水源接触后亦可感染本病。

    (2)接触传染:人们在饲養家畜过程中往往直接或间接接触到病畜或带菌牲畜的排泄物及其污染的饲料;在宰杀或处理病畜过程中,可以接触带菌动物的血和脏器从而受到感染。实验室工作人员及流行病学工作者因处理含菌物或接触受感染的动物,可在实验条件下获得感染

    (3)其他传播途径:鉤体可以经过胎盘进入胎儿,使胎儿受染并可导致流产

虽有多种传播途径,但我国最主要的是人群从事农业活动特别是稻田劳动时接觸污染的水源,通过皮肤、黏膜进入人体

人群对致病性钩体普遍易感。但在本病流行区人群在进行生产劳动及生活过程中长期与钩体接触,不少人可经隐性感染或轻感染或经人工预防注射而获得不同程度的特异性免疫因而处于相同条件下暴露的人群,发病情况有较大差异老疫区中外来人口,发病率往往显著地高于当地农民和长期接触疫水者钩体菌型众多,其免疫力大多只具有型的特异性因而可鉯有第二次感染,但部分型间或群间亦发现有一定交叉免疫例 

出血群、犬群和波摩那群之间,

伤伤寒群和波摩那群之间都有一定的相互保护作用。

    (1)流行形式:主要分稻田型和洪水型我国南方各省以稻田型流行形式为主,主要传染源是鼠类北方各省多呈洪水型暴发流荇,主要传染源是猪当南方各省发生洪水暴发流行时,也发现猪是主要传染源

    (2)发病季节:由于钩体在外界存活需适当的温度和湿度,洇而钩体的感染常在特定的环境下发生此种特定的感染方式使我国

流行主要集中于夏秋之交水稻栽种收割或雨季洪水季节,以8~9月份为高峰在种植双季稻地区可有两个高峰。洪水型发病高峰往往与洪水高峰相一致

    (3)发病年龄、性别、职业:发病年龄多为青壮年。20~40岁组占病例总数40%左右疫区学龄儿童下河洗澡、嬉戏,亦易感染至于性别与职业的发病情况,常取决于人与传染源及疫水等接触的程度一般农民、渔民的发病率较高,畜牧业者及屠宰工人常与病畜接触亦易发病。

多呈散发流行但由于对本病缺乏认识和警惕,常忽视本病嘚存在或低估实际的发病率另自20世纪70年代后本病有从职业发病向野外活动变动倾向,病例多为打猎或从事水上活动者但90年代后已陆续報道有较大规模的流行发生。如1995年尼加拉瓜洪水后发生钩体流行发病2259例,死亡原因为肺出血肝、肾衰竭。在韩国、泰国、印度、斯里蘭卡均有

的病原体为致病性钩体钩体属中分为两个种,一为问号状钩体(

)即寄生性(致病性)钩体;另一种是双曲钩体(

),即腐生性(非致病性)鉤体问号状钩体能在人或动物体内寄生,并可引起人或动物患

双曲钩体多营自由生活,在自然界分布广泛尤以水中为多,因此又称沝生株或腐物寄生株另一种钩体科中的细螺旋体属所包括的伊尼利螺旋体(

),与钩体形态相似但不致病

钩体在形态学上具有特殊的外形忣特殊的结构。菌体非常纤细螺旋盘绕细致,规则而紧密一般长约6~10μm,有12~24个螺旋直径0.1~0.2μm,在靠近菌体的一端或两端常弯曲成鉤状在暗视野显微镜下,钩体沿长轴作快速旋转运动可通过0.1~0.45μm微孔。因钩体革兰染色阴性不易被苯胺类染料着色,故常用镀银染銫法来检查组织中存在的钩体在电镜下观察,钩体的基本结构是由圆柱形菌体、细长轴丝和透明外膜所组成圆柱形菌体为一外具细胞壁,内充满原生质的螺旋状结构轴丝有2条,细而弯曲直径20~34μm,与圆柱体互相缠绕其末端嵌入圆柱形菌体末端,称终端结与插盘軸丝是一种细菌鞭毛相似的运动器官,其冲动来自终端结与插盘圆柱形菌体与轴丝的外面,包以一层薄而透明的外膜外膜具有抗原活性,与相应抗体能产生凝集现象外膜具有免疫原性,将外膜免疫动物能抵抗强毒株的攻击而获得保护(图1)。

菌常用含兔血清的柯氏(Korthof)培養基,pH7.2左右温度28~30℃进行培养。本菌生长繁殖缓慢一般需1周左右。如采用动物接种可明显提高分离钩体的阳性率。钩体对酸性及碱性环境都较敏感在pH 7.0~7.5之间最适宜生长。钩体对外界理化因素的抵抗力比细菌弱在无杂菌污染的中性自来水中,可存活40 天;在潮湿而酸堿度适宜的土壤中则可生存达3个月。对常用的各种消毒剂均无抵抗力极易被

、70%乙醇及肥皂所杀死,对干燥也很敏感

    钩体的抗原结构較复杂,一般可通过血清学方法将具有相关抗原结构的钩体划分为同一血清群(serogroup),而将抗原结构上一致的菌株称为同一血清型(serotype)国际权威機构新近公布全世界已有23个血清群,223个血清型新型仍在不断发现。

我国目前常见的钩体有1979年北京药品生物制品检定所对全国钩体菌株进荇型别鉴定的参考标本株13个血清群15个血清型(表1),现已证实有18群70型为世界上钩体群型存在最多的国家之一。问号状钩体抗原结构复杂群型间交叉反应明显,传统的双向交叉吸收凝集反应存在许多技术困难和不足之处新近的单克隆抗体技术与限制性核酸内切酶分析法对弄清问号状钩体分类学很有帮助。而近年应用分子生物学技术对钩体的DNA进行同源性测定分析并将其分为17个基因种。不同血清型别钩体对囚的致病性有所不同很多实验材料说明,某些致病菌型在体内外特别是在体内可产生钩体代谢产物如内毒素样物质、溶血素、细胞毒性因子或细胞致病作用物质等。

发病机制:钩体经人体正常或损伤的皮肤亦可经黏膜进入人体,迅速从淋巴系统和血液到达全身出现

。再进入各器官、组织、细胞甚至还可侵入蛛网膜下腔、眼前房等组织。这种穿透力可能与其特别的、灵活的螺旋状运动有关与菌体內含有

初期,临床上出现感染中毒症状全身毛细血管、肺、肝、肾、心、中枢神经系统等器官发生急性、严重的功能改变。

是全身广泛性疾病早期主要是感染中毒性微血管功能的改变,其特点是病理形态改变轻微而功能改变较为显著钩体的侵袭力可能由其黏附细胞作鼡或其毒性产物侵入细胞,引起细胞超微结构变化如线粒体肿胀、变空、嵴突消失、溶酶体增多;微血管充血,偶见微血管壁破损、毛細血管渗血或有纤维蛋白渗出随着病情的进展,钩体及其毒物进一步引起肺、肝、肾、心、横纹肌、淋巴结、中枢神经系统等器官的功能和形态损害出现肺出血、

、肾衰竭、脑炎等器官损害症状。由于钩体菌型、毒力以及人体反应的不同

的表现复杂多样,轻重程度不┅临床上往往以某种脏器病变占优势,而出现不同类型

组织形态损害一般较轻,经治疗后可完全恢复,不留瘢痕钩体侵入人体后,血液中的中性粒细胞首先增多有不同程度吞噬钩体的活动,出现微弱炎症反应但无明显白细胞的浸润,也不化脓单核巨噬细胞增苼,有明显吞噬钩体能力腹股沟及其他表浅淋巴结肿大。钩体发病后1周左右血液中开始出现特异性抗体,以后随病程抗体效价逐渐增高距发病开始后1个月左右可达高峰,凝溶抗体效价有时高达1∶10000IgM首先出现并效价逐渐增高时,血循环中钩体开始减少并消失此后病程Φ钩体很少在血循环中出现。当血清中抗体出现、钩体减少消失时肾脏中的钩体并不受血液中特异性抗体的影响,能在肾脏中生存繁殖並常随尿排出体外在感染钩体后肿大的淋巴结中可见到生发中心及髓质迅速增大而副皮质区相对减少,

大量增加表现出明显的骨髓依賴淋巴细胞(B细胞)增生反应。在免疫反应出现、当钩体从血液中消失时可出现特异性的免疫反应。患者出现后发热、眼和神经系统后發症等与超敏反应有关的临床表现实验动物研究,曾提出钩体毒素、钩体黏附、钩体中毒阈值、器官钩体含量等因素为引发本病的理论但均未获完全证实。

    钩体侵入人体引起感染后由于人体与钩体型别及其毒物性质不同,其相互作用的结果可表现为不同临床类型的

。在一般情况下毒力较强的

出血型、秋季型、澳洲型、犬型等菌型的感染,较易引起

或出血等较重的临床表现;而

型特别是波摩那型等毒力较弱的感染,则常引起

出血型等毒力较强菌型的感染也可出现轻型无

伤伤寒型的感染,也可引起一定程度的

或出血这可能与人體原有免疫状态高低有关。

的不同病例各器官组织损伤程度也有明显差异。对比

出血型的病理形态这两型的主要损伤器官及其基本病悝形态变化不一致,但也有其共同的基本病理变化

出血型尸体解剖病例报告,个别病例也有广泛性肺出血、

型肺出血的病例文献上尚尐见记载。

肺弥漫性出血的死者进行了尸体解剖死者均有口鼻涌血的历史,从发病到死亡最短者2天,最长者5 天平均4.6天,年龄14~29岁無1例

,11例于肝或(和)肾内找到钩体心外膜有轻度充血,心腔扩大不明显;肺严重出血者13例肉眼见两肺各叶严重膨胀,脏层胸膜紧张整个肺外表呈紫黑色,切面全部或大部为出血性实变呈暗红色,酷似血凝块细致观察,在近肺膜及肺叶中心尚可见无出血的肺组织呈小岛状存留其中有大小不等的暗红色斑点。

者尸体解剖材料30例两肺各叶体积均肿大,重量增加1~1.5倍多呈斑点或片状出血,以双肺褙面及隔面为最显著严重时整个肺脏外表呈暗紫红色。切面酷似大叶性或全肺性出血实变具融合性改变24例,片块状6例斑点状改变3例,但在融合块仍有无出血的肺组织残存切面上流出血性泡沫状液体。1976年华西医科大学

肺弥漫性出血死者的肺组织大片切片进行了观察發现在肺出血区中可见许多未出血的肺组织(图2)。

    除肺出血外心脏浆膜有少数出血点,其他部位无出血改变

    (2)光学显微镜检查:支气管腔囿大量红细胞,肺泡腔亦普遍充满红细胞有的出血区红细胞比较新鲜完整,无白细胞反应且少数肺泡尚含有气体或偶见少量浆液渗出,但无一般

改变;有的出血区则红细胞大部或全部崩解亦可见巨噬细胞,肺泡壁毛细血管模糊不清仅个别小动脉或小静脉残存,但充血显著管腔极度扩张,内皮细胞肿胀管壁肿胀疏松,Foot银浸法可见肺泡壁嗜银纤维稀松轮廓模糊,甚至崩解出血灶与出血区肺泡腔內血性浆液很少见到,未见大血管破裂肺出血原发部分主要是毛细血管。镜下查见75.8%的病例心肌出血均较弥散,心肌纤维普遍浊肿部汾病例有局灶性心肌坏死,87.9%的病例有

研究室曾在1例血培养阳性的

肺弥漫性出血死者身上取出一块2cm×3cm大小的肺组织。另一例用穿刺针取肝組织均对其进行电子显微镜观察。可见肺泡腔及肺泡组织中大部分肺泡内可见红细胞、纤维素及少量白细胞白细胞核及胞质结构清楚,有的胞质内有变性之钩体肺泡壁表面覆有I型及Ⅱ型上皮细胞,大部分上皮细胞微细结构清晰少量内皮细胞有不同程度改变,有的胞質内胞饮小泡及小泡增加;有的胞质肿胀变空;有的线粒体肿胀,变空;有的浆膜破裂但未见有缺口形成。内皮细胞见有变性之钩体内皮细胞及上皮细胞基底膜大部分清楚,可分明带及暗带但局部有肿胀、增宽,使明带与暗带辨别不清聚有浆液性物质,肺泡壁中間质细胞微细结构清楚(图3)

    总之,从肉眼、光学显微镜、组织连续切片、电子显微镜观察均说明

肺弥漫性出血以肺出血为主,出血呈进荇性但是如此迅猛的大量出血,却未见大血管破裂仅有毛细血管的轻度损伤,这是

肺弥漫性出血的一大特点

    (1)肝脏:肉眼观察肝脏明顯肿大,表面光滑呈棕黄色,可见包膜下出血光镜观察,肝细胞离散零乱细胞大小形态不一,肝小梁结构已经丧失易见双核肝细胞,偶见小块灶性坏死多靠近汇管区,并有少数淋巴细胞浸润门静脉周围区明显水肿,淋巴细胞及少数中性粒细胞浸润间质为主小葉中央水肿使肝小梁分离,肝细胞有轻微的胆汁染色个别可见胆汁栓。

    (2)肾脏:肉眼观察一般均较正常肿大,呈绿棕色表面光滑,肾包膜下点状出血包膜易剥离,切开后可见广泛点状出血水肿,皮层变宽肾盂黏膜下可见出血。光镜观察肾小球腔局限性扩大,肾尛球毛细血管细胞轻度肿大集合管中有红细胞和

管型,肾曲小管肿胀至坏死病变间质高度水肿并有淋巴细胞、中性粒细胞浸润。电镜觀察灶性足突融合,灶性基膜增厚肾小管上皮细胞刷状缘部分或全部消失,小管上皮细胞解离小管上皮细胞线粒体肿大,嵴突消失致密小体增加。

    (3)毛细血管出血:全身均可有出血点最多见于腹膜、胸膜、胃肠道、肾、鼻黏膜、肾上腺、皮肤、心内膜、心外膜、肝包膜下及肝汇管区、肠系膜、脾、胰、膀胱、气管、支气管及肺出血。

    (4)横纹肌病变:病变以腓肠肌改变最明显其他如胸大肌、三角肌及褙部肌肉等均可出现病变。肉眼观察可以正常或点状出血光镜下则常见部分肌纤维肿胀,横纹消失有透明变性及空泡形成;肌纤维间囿广泛出血灶,出血灶内及附近有大量单核细胞及中性多核白细胞浸润

 (5)心脏:肉眼观察,心外膜和心内膜有瘀点状出血心脏往往扩大,部分病例心肌质地较软切面混浊,失去正常光泽组织学观察:①心肌变性和灶性坏死,心肌细胞有明显混浊、肿胀部分可见局灶性凝固性坏死及肌纤维的溶解;②心肌间质炎,肌束间有散在的炎症细胞浸润以大单核细胞为主,夹杂少数中性粒细胞、淋巴细胞;③間质中的出血和水肿以心肌间质的出血更为普遍。电镜下心肌线粒体肿胀、变空、嵴突消失肌纤维模糊、断裂、闰盘消失。

    (6)其他组织器官的病变:脾、淋巴结均有网状细胞轻度增生部分病例的神经系统有脑及脑膜充血、出血,神经细胞变性及炎性浸滑轻度颈交感神經节炎。肾上

变除出血外多数病例有皮质类脂质减少或消失,皮质、髓质有灶性或弥漫性炎症

    (1)眼后发症:最常见的是葡萄膜炎,多发苼于退热后1~34天(平均为17 天);表现为虹膜睫状体炎炎症仅限于葡萄膜前部,或呈全葡萄膜炎前部为明显的虹膜睫状体炎,后部为弥漫性脉络膜炎

的早期,钩体侵犯眼组织但稍后即由眼内消失,因而以后发生的葡萄膜炎可能是超敏反应所致

    (2)神经系统后发症:急症期症状消失后1/2~9个月(多为1~6个月),出现偏瘫、失语等症状主要变化是脑底多发性栓塞性动脉炎及由它所引起的脑实质损害,即脑供血不足、梗死、出血、坏死、水肿等病变发病原理可能是钩体直接损害脑血管,或是超敏反应所致

临床表现:潜伏期2~28天,一般是10天咗右

    (1)发热:多数患者起病急骤,伴畏寒及寒战少数患者于发热前一两

能有软弱、乏力。发热多为稽留型部分患者为弛张热,体温39℃仩下热程7天左右,亦可达10天脉搏常增速。

有时很突出直至恢复期仍诉头昏、

。全身肌肉酸痛明显有些患者颈部、膝、大腿,以至胸、腹、腰背肌都痛

    (3)全身乏力:特别是腿软明显,有时行动困难或不能站立和下床活动

    (4)眼结膜充血:在发病早期出现,以后迅速加重重者全结膜除角膜周边外,均明显充血整个结膜呈红色或粉红色,小血管交织成细网状有时有结膜下出血;但无分泌物、疼痛或畏咣感,充血在热退后仍持续存在

    (5)腓肠肌痛、压痛:在发病第1天即可出现,轻者仅感小腿胀压之轻度痛。重者小腿痛剧烈犹如刀割,鈈能走路轻压即痛,甚至拒按

    (6)淋巴结肿大:一般自发病第2天即可出现,以腹股沟淋巴结多见其次是腋窝淋巴群,一般为黄豆或蚕豆夶个别如鸽蛋大。表面多隆起质软,有压痛但无红肿,亦不化脓

    此外,本病早期还可能出现其他的症状和体征如咽痛、咳嗽、咽部充血、扁桃体肿大、咽腭黏膜有小出血点,消化道出现恶心、呕吐、

等症状个别病人也可出现

、中毒性精神症状或中毒性

    以上所述早期钩体血症的症状和体征,是下述各主要临床类型所共有的早期表现

    2.中期  症状明显,主要为各器官损伤的表现一般是起病后3~10天。按常见临床类型分别叙述如下

伤伤寒型”。本型的临床表现是早期钩体血症的症状和体征的继续,并无明显器官损伤症状出现为

的輕型。自然过程一般是5~10天 平均约7天。钩体轻型病例体温常在38.5℃以下体征亦不明显,基本上无出血倾向(个别可有鼻出血)如一般“

”的症状群。部分较重病人有较明显出血倾向,可有皮肤瘀点、瘀斑结膜出血,偶有腔道出血亦有部分严重患者,原称胃肠休克型患者有不同程度的胃肠道症状,如恶心、呕吐、

每日一般10次以内以稀便或水样便为主,少数黏液增多但无脓血,不恶臭量不多,少数解柏油样或黑便此时可伴有

的典型体征反而不甚明显。

    (2)肺出血型:本型除初期的钩体血症症状群外可出现多少不等的血痰或

。胸部X线片常显示不同程度、不同范围的出血点、小片或大片融合阴影根据胸部X线片出血病变的深度和广度,特别是有无急性呼吸、循环功能紊乱的表现临床上可分为肺普通出血型与肺弥漫性出血型。少数肺出血型有血痰、

与较明显肺部X线片出血病变但无明显急性呼吸、循环功能紊乱者,实际上是一种中间过渡型但临床上一般宜作为肺弥漫性出血型前期对待。

    ①普通肺出血型:临床表现与本病钩体血症型类似仅伴有不同程度的血痰或

,胸部体征不显胸部X线片仅有轻度(点状或纹影增加)病变,不再发展但如治疗不当特别在发生雅-赫反应后,可迅速转变为肺弥漫性出血型

    ②肺弥漫性出血型:原称“肺大出血型”。肺出血缺

、窒息是本型的特点病人因肺弥漫性出血洏伴发进行性呼吸、心循环衰竭等缺

,预后却十分严重由于

肺部损害可以是一种进行性、广泛的肺脏内部的溢血,不一定都表现为大量

故“肺弥漫性出血型”的名称较“肺大出血型”应更为恰当。

引起死亡的常见原因临床上来势猛,发展快但仍是在渐进性变化的基礎上突然恶化的。本型多出现在近年未注射过钩体菌苗的青少年、孕妇或其他易感人群在病后2~5天,患者未很好休息或仍继续参加强体仂劳动就诊前未用过有效的抗菌药物,病后情绪过度紧张等本型可分为三期:A.先兆期:病人面色苍白,个别可短期潮红心慌、烦躁逐渐加重,呼吸、心率进行性增快肺部逐渐出现呼吸音增粗,继以干啰音或局限性湿啰音有时吐血痰或

。X线胸片呈肺纹增多散在性點片状阴影或小片融合。B.极期:若患者未得到及时有效的治疗先兆期患者在数小时内出现面色极度苍白或青灰,唇发绀、心慌、烦躁迅速加重呼吸、心率显著增快,第一心音减弱或呈奔马律双肺满布湿啰音,

显著增多或连续不断少数患者亦可不

。X线胸片双肺呈广泛點片状阴影或大片融合C.垂危期:若患者在近期仍未能及时有效地控制病情,可在1~3h或略长时间内病情更为严重表现极度烦躁不安,神誌模糊甚至

。喉有痰鸣呼吸不规则或明显减慢,高度发绀;继而口鼻涌出不凝的血性泡沫液体心跳减慢,最后呼吸心跳停止以上彡个时期的演变,短则数小时长则12~24h,有时三期不能截然分开偶有暴发起病者,起病24h内即迅速出现肺弥漫性出血再过几小时,即因搶救无效死亡在

出血型病例中,亦偶可发生肺弥漫性出血多在

型的发展急剧凶险,原因不明

,近年国内渐少见早期主要为钩体血症症状群,但在病程4~8天体温开始下降时出现进行性

、出血和肾功能损害。一些重病例可因尿毒症、大出血或因

而死亡;一些轻病例當

出现后,全身中毒症状逐渐减轻于短期内进入恢复期。

与肝损害:多数病例于发病后4~8天出现

亦有少数病例于发病后2天出现,

逐渐加深于病程10天左右达高峰。肝脏轻至中度肿大触痛伴肝区叩痛。部分患者有脾脏轻度肿大

深浅不一,持续7~10天后逐渐减轻但胆红素也可达400~600μmol/L或更高,可伴发皮肤瘙痒相对缓脉,顽固性

多数伴有明显出血和肾衰竭预后较差。肝衰竭国内20世纪50年代报告约占本型死亡病例的10%~20%深度

患者,如无肝功能严重改变同时也无明显出血或肾脏损害者,预后较好

    ②出血:常见有鼻出血,皮肤、黏膜瘀点、瘀斑、紫癜

、尿血、阴道流血;呕血,特别是消化道大出血常引起休克而死亡少数患者可同时发生肺弥漫性出血或严重的肾上腺出血休克而致死。

出血型患者几乎均并发肾功损害且为本型死亡的重要原因,约占死亡病例的60%~70%但肾损害轻重不一。轻者仅有少量尿蛋白显微镜下血尿,少量白细胞、管型等在钩体血症症状群后期即可出现,病程10天左右即趋于正常重者发生肾功能不全,多在

高峰时出現表现为尿少,

深黄尿中蛋白质量多,有管型显微镜或肉眼血尿,或发生无尿常持续4~8天,有时可长达10天以上血中非蛋白氮、

氮、肌酸酐增高,也多在病期10天左右达高峰以后逐渐下降,有时肾功能不全可早在

加深而日趋严重可发生酸中毒、尿毒症、甚至

急性期出现少量蛋白尿、红细胞、白细胞或管型是较普遍的现象。如蛋白尿、血尿与管型都极明显且有氮质血症,但无

的肾衰竭型可出现尐尿、无尿、尿毒症、酸中毒、

    患者少尿或无尿常发生于病程的第1周内,多发生于休克后持续时间长短不等,长者可达10天或更长短者僅1~2天。本型患者一般预后良好多数患者通过少尿期、多尿期和恢复期而康复,不留后遗损害少数重症患者在少尿、无尿期可并发

发疒数日后,即出现脑膜刺激症状如严重

,烦躁不安、嗜睡神志不清、

、抽搐、急性脑水肿、脑疝及呼吸衰竭等脑脊液检查压力增高,疍白质增加

/L以内,以淋巴细胞为主糖正常或略有减少,氯化物多正常脑脊液分离出钩体的阳性率较高。以

型病情较轻,预后较好以脑炎或脑膜脑炎症状群为主者,称脑炎型或脑膜脑炎型一般病情较重,预后较差

发展过程中,有时不能截然划分上述各型各型主要症状可相互转化或同时存在,如肺弥漫性出血或

症状也可在其他型出现

    3.后期  为恢复期或后发症期,一般是起病10天以后多数患者热退后各种症状逐渐消失,趋于痊愈少数患者退热后约经数日到3个月或更长些的时间内,可再次出现症状称后发症,较常见者有以下几種

    (1)后发热:急性期发热经治疗或自然下降后,发热再次出现一般多于体温下降正常1~5天后出现,大多在38℃左右但不论是否用过

治疗,均可在1~3天内退热约半数患者外周血可有嗜酸性粒细胞增高,有时可伴有

、虹膜睫状体炎、胫前热等也可在

    极个别患者,在起病18天咗右继后发热之后,出现第三次发热3~5天自然退去。后发热主要与人体迟发超敏反应有关但也可能是短期复发。

    (2)眼后发症:眼后发症在我国北方本病流行时常见南方较少,这多与流行菌群有关北方主要是波摩那群流行,但

出血群亦可引起眼后发症多于急性期退熱后1周至1个月左右出现,可表现为巩膜外层炎、球后

、玻璃体浑浊、葡萄膜炎等但以葡萄膜炎为常见。

    ①虹膜睫状炎:表现为视力障碍、眼部疼痛、畏光、流泪等检查可见睫状体充血,瞳孔缩小对光反应迟钝或消失,房水浑浊虹膜后粘连,睫状部压痛玻璃体浑浊等。

    ②脉络膜炎:以视力障碍为主有时可感到眼前有黑点浮动,或视觉中心暗点检查可发现视网膜静脉充盈,视网膜水肿和有渗出物视盘充血及边界模糊,玻璃体浑浊等

    ③葡萄膜炎:兼有虹膜睫状体炎和脉络膜炎的表现,大多病情较重迁延时久,视力常有严重障礙可降到0.1以下。瞳孔不易扩大玻璃体浑浊亦较重,因而检查眼底相当困难

    以上各种眼后发症,需与其他原因引起的眼病相鉴别一般预后较好,个别可有后遗症

中,神经系统后发症较少见但近年来似有增多趋势。

急性期热退后半个月至5个月甚至长达9个月,可发苼脑内动脉炎、

、脊髓炎、外周神经炎、精神异常等其中以闭塞性脑动脉炎较突出。本后发症以波摩那型为主患者以儿童较多,但亦囿青壮年有时可无急性期症状。临床表现有突然出现偏瘫、失语或发作性反复短暂性肢体

等脑血管造影证实有颈内动脉床突上段和大腦前中动脉近端的狭窄,多数在基底节部有一特异的血管网患者检测钩体血清凝集或

出血型常增高。白细胞总数>20×10

出血型更显著早期尿内可有少量蛋白、红、白细胞及管型,这些改变在70%左右的患者中出现

    (1)钩体的直接检查:①暗视野显微镜检查:钩体不易着色,而未經染色的标本钩体在光学显微镜下通常难以看清用暗视野显微镜,可以清楚地看到钩体典型特征的形态和运动方式通常用以检查体液戓组织中的钩体,可以提供快速诊断的结果但是,由于钩体在血液或组织中浓度过低(≤2×10

条/ml)而不易检查出来特别是对人的自然感染。叧一方面由于检验者经验不足很容易将其他成分如纤维蛋白丝误认为钩体,一般在基层不宜推广但适用于实验感染动物的检查。②染銫直接镜检:有镀银法、复红

染色法与吉姆萨染色法

早期,即发病1周内在外周血及脑脊液中有相当多的钩体出现,因而在此期采血接種于含兔血清的科索夫(Korthof)或弗勒乔(Fletcher)半固体培养基内可缓慢生长,一般在1周以上阳性率达30%~50%。如已用过

类药物培养基中可加入

),可选择性地抑制或杀灭杂菌纯化培养,但对钩体的繁殖也可受到轻度的抑制尿培养可在病程晚期呈阳性。

    (3)动物接种:常用幼龄豚鼠或金地鼠腹腔内注射接种一般不作常规应用。

    3.血清学试验  发病1周后血液中出现特异性抗体,可应用血清学试验测定

test,MAT):显微镜凝集试验简称顯凝试验此试验是应用活标准菌株作抗原,与可疑患者血清混合在显微镜下观察结果。如有特异性抗体存在即可见到凝集现象。一佽血清效价到达或超过1/400或早、晚期两份血清比较,增加4倍者即有诊断意义此法是目前使用最广泛的钩体血清学方法之一,既可用于诊斷患者亦可用标准抗血清作钩体菌株鉴定。

血清特异性抗体与显凝试验相比其灵敏性与特异性均较常用的显凝试验为高,但仍无法用於早期诊断

    (3)间接红细胞凝集试验:此法是从钩体菌体中提取一种抗原成分,将其吸附于人“O”型红细胞表面使红细胞致敏,如遇同属忼体则发生红细胞凝集现象,故称间接红细胞凝集试验本试验具属特异性而无群成型的特异性,较显凝试验阳性出现早操作简便,鈈需特殊设备条件适合基层推广应用。

诊断方法当新鲜绵羊红细胞用钩体抗原物质致敏后,在补体存在的条件下与含有抗体的血清混匼时发生溶血其灵敏性较间接红细胞凝集试验为高。

    (5)间接荧光抗体法:此法是先将标准钩体菌株作成涂片然后将可疑患者的血清滴在囿菌的玻片处,经洗涤如患者血清中具有抗体,抗原抗体结合起来再用抗人球蛋白荧光抗体与此复合物结合,发生荧光即为阳性,此法无型特异性

    以上各种方法都是应用特异性抗原来测患者体内的特异性抗体。至于应用特异性抗体来测定体内抗原作为疾病的早期快速诊断的方法近年已有相当的进展特别是单克隆制备技术的应用使诊断早期钩体血症中数量不多的钩体成为可能。随着分子生物学的技術发展和应用钩体DNA探针已制备成功。并已成功建立了聚合酶链反应方法早期诊断

但这些方法要用于临床,均有待进一步改进和完善

其他辅助检查:肺部X线摄片:轻度者可见肺纹理模糊的网状阴影,或肺纹理紊乱或显著肺纹理增粗,常达肺野最外缘病变范围广泛。Φ度者肺影像呈小点状或雪花小片状密度低,边界模糊部分病灶可融合成1.5~2cm大小的片状阴影,一般是分散也可局限在某一区域。重喥者在上述点状或雪花小片阴影基础上出现大块融合,可占肺一叶或多叶、单侧或双侧的大部分多居于中下肺野,肺尖受累者少影潒为大块云雾状密度较高的阴影,但仍有残留气泡形成的透明区夹杂其中与一般肺炎的均匀实变阴影像有所不同。

    以上肺部影像在轻度“钩体血症型”中约40%病例可见在中度、重度肺弥漫性出血型患者约80%病例可见。但亦有少数病例(如前述中间型)肺部X线改变与临床病情不盡一致。上述肺部X线初期或轻度变化如未及时、有效地治疗,可迅速发展为广泛、严重的大块状或全肺性影像肺部X线影像经治疗后,哆数在5~10天内个别的在4天内或长达3周后才完全吸收。

诊断:可根据流行情况、临床表现和检验等作出诊断

    1.流行病学史  在本病的流行地區、流行季节、易感人群中在2~21天内有接触疫水史,或者接触病畜史

    2.临床表现  各型早期有明显或比较明显的寒战、发热、酸痛、全身软、眼红、腿痛、淋巴结肿大等中毒症状,同时发生血痰或

的诊断就比较明确其他各型、各后发症的诊断,也应在比较典型的钩体血症症狀、体征的基础上结合各型的特异症状群,作出相应的临床诊断

出血型更高。在病程较早即可尿中出现不同程度的蛋白质红、白细胞,管型血、脑脊液或尿培养,或接种幼龄豚鼠、金黄地鼠呈阳性血清抗体测定如显凝、酶联免疫吸附试验、间接血凝可呈阳性。

的診断还应特别注意重型病例的早期诊断如

及出血倾向外,应注意其同时早期发生的肾脏损害而对肺出血型,除血痰、

外应注意特征性的进行性发展的呼吸与循环功能障碍。

咯咯血(包括粟粒性结核)及大叶性肺炎相鉴别

各型均应特别强调“三早、一就地”,也就是早期發现、早期诊断、早期治疗、并不宜搬动患者而就地治疗

    1.一般治疗  强调早期卧床休息,给予易消化饮食保持体液与电解质的平衡,如體温过高应反复进行物理降温至38℃左右,一般在诊断未明确前不宜采用退热药物在患者家中、门诊或入院24h内特别在6~24h内密切观察病情,警惕

治疗后的雅-赫反应与肺弥漫性出血的出现患者尿应采用石灰、含氯石灰等消毒处理。

5mg以控制躁动有助于防止肺弥漫性出血等重症的发生。

国外常用大剂量国内多用首次肌内注射40万U,以后每6~8h再用同等剂量重复直到体温下降2天后,或治疗共7天,儿童量酌减[5万U/(kg·d)]發病急骤、中毒症状特重者,可给160万~240万U/d分4~6次肌内注射。为了预防发生雅-赫反应可在应用首剂

肌内注射的同时或稍前用

注射液稀释後静脉滴注或以不稀释液缓慢静脉注射。

霉霉素16万~24万U/d,肌内注射也可采用

治疗后的雅-赫反应,一般是在注射首剂

0.5~4h多数在2h内突然絀现寒战、高热、

、身痛、脉速、呼吸快等,比原有症状更重或体温骤降,出现

、休克、冷厥等反应一般在30 min至1h即消失。少数患者可诱發肺弥漫性出血应立即加强镇静剂如

200~300mg缓慢静脉注射或静脉滴注,必要时还可采用物理降温严格控制输液速度,纠正酸中毒必要时鈳辅以强心。

    (3)肾上腺皮质激素:如发病特急体温超过40℃,或有其他严重感染中毒性表现如烦躁不安、神志淡漠、呼吸脉搏偏快、血压偏低等则可能是肺弥漫性出血的前兆可酌情用

注射液100~200ml静脉滴注,20~30滴/min病情紧急时可静脉缓慢直接推注,并视病情变化重复使用

    (1)镇静藥物:应保持患者完全安静,避免一切不必要的检查和搬动镇静剂的选择、剂量、用法,应根据病情决定对先兆期患者采用

各25~50mg,肌內注射0.5~1h仍不能达到有效镇静者,可再用1次如仍无效,可用10%

20~30ml灌肠直至较好的镇静。如效果仍不满意可在纠正缺

及水盐代谢紊乱嘚同时,用

50~100mg肌内注射病情稳定24h后可停止应用。对垂危期患者因多有不同程度的呼吸衰竭,使用大剂量

应特别谨慎此时极度烦躁者鈳选用

,首剂40万U肌内注射以后根据病情给药。先兆期患者40万U/8h,肌内注射;极期(出血期)或垂危期患者首剂后40万U/4h肌内注射,连续3次以後每6~8小时40万U,肌内注射体温正常、病情稳定后酌情减量,直到血痰、啰音消失超过7天 虽有低热,仍可停药对垂危期患者亦可用

首佽40万U,静脉缓注以后24h内每4~6小时1次,肌内注射待病情好转后,仍改为每6~8小时1次肌内注射。国外对钩体器官损害期患者用大剂量

治療达320万~640万U/d,且未发现雅-赫反应推测除患者病情可能较轻外,与给药途径为静脉持续滴注量虽然很大,但单位时间进入体内的并不哆此种给药方式值得在国内试用、观察。

引起的脑水肿的病例可加用

成人总剂量一般为400~600mg/d静脉滴注,个别毒血症特别严重者可达1000~2000mg/d,剂量大小应根据起病早晚与病情决定对先兆期患者,病情不太严重者用200~500mg /d即可。对极期患者首剂500mg加入5%

注射液100ml静脉滴注,对垂危期患者可用琥珀酸钠

500mg静脉缓慢注射必要时,直至病情稳定好转以后酌情减量,稀释静脉滴注

    (4)强心药物:如有第一心音减弱、奔马律、惢脏扩大,或有

心率>120次/min,或其他快速室上性心律者可采用

注射液10ml由缓慢静脉注射或静脉滴注;必要时3~4h后可重复应用0.125~0.25mg,1次,24h用量不超过1mg其他如

    (5)输液:应酌情静脉输液。但输液速度在病情严重的患者不宜过快特别是对肺弥漫型出血患者伴发

时,一般为20滴/min左右如对此种病例采用一般常规扩容补液以提高血压,常可迅速诱发肺弥漫性出血的严重后果若确定为合并感染中毒性休克,可在严密观察下适當加快输液速度

    经上述治疗2~4h后,若患者仍高热、烦躁不安、脉搏有力可用30%温乙醇全身擦浴,使皮肤发红反复数次,直至病情稳定体温下降到38℃左右后停止。对经抢救后肺部啰音已减少或消失而缺

无改善者多有陈旧黏液血痰梗阻呼吸道,可用中西药物气熏强力囮痰、祛痰。极个别患者经口鼻不断涌血阻碍呼吸,一般吸

无效时近年有报道经气管切开后用呼吸器呼气末加压给

,自气管内直接吸絀积血并连续输新鲜血、血小板等因而得以脱险的病例。国内左鹏鸥采用较大剂量

治疗本型患者5例方法为10mg/15min静脉注  射,1~4h好转后改10mg/1~2h靜脉滴注。一般12h后即显著好转5例痊愈,每例用

总量50~140mg肺弥漫性出血型病情较重,但如在先兆期或极期处理恰当患者反应较好则病情瑺在2~4h开始稳定,6~12h逐渐进步24h后一般即脱离危险,且恢复后常不留任何后遗症

出血型的治疗  对轻、中度患者,在抗菌疗法的基础上適当对症治疗即可,对重症患者应加强下述疗法。

    (1)精心护理:患者应卧床休息记录出入量,给予易消化饮食胃肠道出血者给予流质戓半流质饮食,

患者应注意口腔卫生勤翻身,保持皮肤清洁预防

及继发性感染,给予鼻饲保证充足的营养等。

10~20mg静脉滴注或

8mg/次,2佽/d肌内注射。同时可用大剂量

3~5g1次/d,静脉滴注亦可用

及其他止血剂。出血严重或有失血性休克者争取多次少量输新鲜血,静脉适量输液补充血容量。

    (3)保护肝脏:可适当的应用保护肝细胞的药物如多烯

(前列腺素E)等细胞膜保护剂。亦可给予抑制肝脏炎症的药物如

酸等降酶退黄药物。同时预防和纠正

    5.肾衰竭型的治疗  对轻症患者在抗菌疗法的基础上,适当对症治疗肾脏损害大多可自行恢复。对重症患者需进行透析治疗,并注意水电解质平衡

剂量宜偏大、疗程宜偏长外,可配合中医中药处理 中医称“暑痉型”,是暑热之邪亢盛深入营分,热极风动方药为清营汤加减,另服

等后发症一般仅采取对症治疗,短期即可缓解必要时,可短期加用肾上腺皮质激素则恢复更快。

溶液滴眼一至数次如瞳孔不能充分扩大或虹膜后粘连未能拉开,则可用10%去

肾上腺肾上腺肾上腺素溶液滴眼1%去

肾上腺腎上腺肾上腺素结膜下注射或用强力扩瞳剂(1%

各0.1m1)结膜下注射等,使瞳孔扩大至最大限度将已形成的虹膜后粘连尽可能拉开。瞳孔扩大后以1%

點眼1~3次/d保持至痊愈后数日到2周。眼部热敷20min/次,2~4次/d局部应用

滴眼或结膜下注射。重症患者可用肾上腺皮质激素内服或

静脉滴注其他可用1%~2%

钠。对后部葡萄膜炎可用

静脉滴注等以及维生素B

合剂。重症患者当其他治疗无效时可考虑应用免疫抑制剂。

、肾上腺皮质噭素等亦可用血管扩张剂如

及理疗、针刺疗法等。早期治疗患者多能恢复。晚期开始治疗者可能遗留不同程度的后遗症。

的预后与治疗的早晚极有关系起病48h内接受抗生素与相应对症治疗者,恢复快很少死亡。但如迁延至中、晚期则病死率增高。肺弥漫性出血型垂危期、

出血型出现广泛出血或肝、肾衰竭与脑膜脑炎型有深

、抽搐者则预后不良。葡萄膜炎与脑内动脉栓塞者可遗留长期眼部与神經系统后遗症。

预防:因时因地制宜开展群众性综合性预防措施以环境改善与预防注射为主,是控制

暴发流行、减少发病的关键

    1.消灭囷管理传染源  ①消灭传染源:大搞灭鼠防病、灭鼠保粮群众运动。鼠类是

的主要贮存宿主有的地区鼠的带菌率高达48.7%,因此必须因地制宜采取药物、器械、生态(挖洞、灌洞、填洞)等防鼠措施以控制鼠类数量及密度;②管理传染源:结合“两管”(管水、管粪)、“五改”(改良沝井、厕所、畜圈、炉灶、环境),开展圈猪积肥不让畜尿粪直接流入附近的阴沟、池塘、河流、稻田,防止雨水冲刷不用新鲜猪厩肥,在堆肥发酵后使用加强猪

的预防治疗和外来猪的检疫工作,有条件地区可用兽用钩体菌苗于每年4~5月时给猪特别是幼畜作预防注射。

    2.切断传播途径消除传染因素  荒塘、水洼、山区的烂泥田、冷水田是鼠类经常活动场所,也常是

的主要疫源地应结合农田水利建设,妀造上述自然疫源地

    关于疫水处理问题,有条件的地区在不影响农业生产的前提下,在收割稻田前1周将田水放干再开镰收割。结合農时和水质的具体情况有计划、有目的地施放各种化肥、农药。有的地区每季每亩施放石灰氮15kg施放时间是在每年插秧前7~10天效果较好。近年

流行情况有明显减少趋势与广泛使用化肥,改变了钩体体外生存的环境条件可能有一定关系。儿童在本病流行地区、流行季节不要在池沼、水沟中捕鱼、游泳、嬉戏。在本病流行的矿坑、下水道劳动的工人与养猪场、屠宰场工人宜穿橡皮靴、戴橡皮手套,以保护皮肤不受钩体侵袭

流行地区、流行季节,对易感人群口服

0.2g/周效果较好,且简便易行特别在未接种菌苗地预防区作为暴发流行时嘚应急预防措施。

灭活的钩体菌苗目前国内多采用不含血清或其他蛋白质的化学全综合培养基或不加兔血清而代之以少量清蛋白、乳酪戓人胎盘组织液的半综合培养基。菌苗有3价(例如

出血型、秋季型、其他地方株型)、5价(

伤伤寒型、波摩那型、秋季型或澳洲型)两大类3价菌苗多为普通菌苗(约含菌2亿/ml),亦可制成浓缩菌苗(约含菌6亿/ml)5价菌苗亦可制成普通与浓缩两种。人体可产生对同型钩体的免疫力维持约1年。

    (1)接种对象:在重点流行区除有禁忌证者外,都应进行注射在一般流行区,主要是下水田或潮湿地区的工作人员特别是参加收割、插秧、防洪排涝、开垦荒地的人员,农忙时参加支农的干部和职工常年接触家畜的饲养员,屠宰人员下水道及矿井工人等,以及农村儿童应予接种

流行季节前1个月完成,一般是4月底或5月初

    (3)接种剂量:第1次皮下注射1ml,第2次间隔7~10天皮下注射2ml。儿童按成人量减半但必須注射2次。以后仍每年注射2次剂量同上。

    (4)接种反应:普通菌苗局部及全身反应均较轻浓缩菌苗全身反应亦较轻(2.7%),局部反应仅为13.7%48~72h内消退。浓缩菌苗接种后的血清抗体阳转率较普通菌苗高但根据目前材料,两者的发病率在统计学上无明显差异尚须作进一步对比研究。

    1972年以来国外开展的钩体外膜菌苗,是菌体结构中的一种提纯制品目前国内尚处于试用阶段,效果尚未完全肯定它对仓鼠、豚鼠的預防效果良好,既安全也无毒性反应,一次足够剂量的免疫接种不仅可以控制动物发病预防感染,还能避免肾脏带菌排菌说明钩体外膜菌苗是一种有效免疫制剂,对人类应用值得进一步探讨

    钩体减毒活菌苗,我国已分离出无毒波摩那钩体N株及L18株证实此类无毒株,獸用已十分有效不仅可以控制出现症状,而且可以阻止肾脏感染的发生从而消灭传染源,免除畜牧业经济损失也减少人类

的发生,徝得重视近年对钩体分子生物学特性的进一步研究,推动了钩体核酸疫苗的研制并已获得了初步的阶段性结果。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钩端螺旋体病传播途径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