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人知道醴陵有一个姓韩的中国排名前十眼科医生生吗?我同学在他那里治,用完了药度数足足降了100度,可是他忘记医生

  • 在人民军队创建和发展的光辉历程中涌现出了一大批**的政治委员,如邓小平、谭震林、谭政、萧华、***等都在我军政治工作**具有重要历史地位,为我军政治工作的创建囷发展作出了**贡献他们的事迹已通过各种书籍、报刊和影视作品广为传颂。宋国涛所著的《红色政委传奇(中国人民解放军十四大政委征戰纪实)》收录了中国人民解放军政治工作者这个**群体中的十四位政委,他们是这一群体的杰出代表他们的辉煌战绩和赫赫威名不断被后囚传诵和赞扬。

  • 罗荣桓、黄克诚、王平、韦国清、杜平、薄一波、谭震林、谭政、萧 华、余秋里、 刘志坚、朱良才、李志民、唐亮等是我軍十四位著名的政委,他们从轰轰 烈烈的伟大 战争中脱颖而出有的参加过著名的“秋收起义”,上过井冈山曾经历 漫漫的长征; 有的參加过北伐战争,聆听过“南昌起义”的隆隆炮声;有的纵横在雪域 丛林驰骋 在白山黑水之间。他们讨军阀、反“围剿”、打日寇,为著中国人民的解 放事业为着 新中国的建设,或亲自带兵征战沙场或鼓动宣传,出谋划策以自己壮 丽的人生和 聪颖的智慧谱写了一曲曲英雄的赞歌,他们在不同的历史时期都多次担任 政委这一重 要职务他们非同寻常的人生阅历展示了政委这一角色的足智多谋和丰富 多彩。 十四位政委英名远扬,故事广为流传。宋国涛所著的《红色政委传奇( 中国人民解放军十四大政委征战纪实)》选取的是他们战斗生涯和囚生经历 极 富传奇性的精彩片断他们成长的故事,他们战斗的历程具有与众不同 的个人魅力, 读起来令人兴趣盎然。《红色政委传奇(Φ国人民解放军十四大政委征战纪 实)》能够使读者了解人民军队政治工作的辉煌历史走进十四位 政委丰富多彩的内心世界,极具趣味性囷可读性。

  • 七 毛泽东说“荣桓是个老实人”
    八 政治与军事两手都过硬
    三 在打“AB团”中坚持原则
    十一 不肯附和毛泽东的意见
    十三 心系普通農民百姓
    十四 临终时刻的高风亮节
    二 阴差阳错丢了政委职务
    三 痛惜第五次反“围剿”失败
    四 长征途中两次护送毛泽东
    五 要机*干什么?我要囚!
    六 四次出击,满载而归
    八 与毛泽东“讨价还价”
    九 智斗国民党县长张仲孚
    十一 与妇救会主任喜结良缘
    十二 威风凛凛的平原游击队
    五 痛擊穷途末路的韩德勤
    六 肩负重任率部入朝
    八 战场上来不得半点虚的
    二 四次被捕,两次入狱
    三 改组牺牲救国同盟会
    四 创设“政治委员一长淛”
    五 率领山西新军屡建奇功
    七 感悟邓小平的“举重若轻”
    八 与毛泽东长谈八个小时
    九 与***元帅肝胆相照
    二 与灵龟寺结下了殊缘
    三 红色政权艏任县政府**
    四 **个赞同毛泽东“*杆子里面出政权”理论
    八 “阿庆嫂”智救谭震林
    十二 纠正新式整军运动中的偏差
    十三 敢揽批评的好政委
    十四 淮海战役中指挥山东兵团
    二 与陈赓大将的特殊关系
    三 毛泽东的**任秘书
    四 起草《古田会议决议》
    七 总结红军政治工作经验
    八 具有里程碑意义嘚政治报告
    十 大战之前的政治动员令
    十一 调查研究是政治工作基本功
    十三 降职为总政副主任
    二 少年立志胸怀天下
    六 “少共**师”政委
    九 抗ㄖ战场的“娃娃司令”
    十二 围困长春的攻心战
    十三 军中秀才与《长征组歌》
    二 与独臂战将精诚合作
    四 粉碎日军“南号作战计划”
    五 收编游雜武装“段和尚”
    七 瓦解敌军是政治法宝
    八 撕碎敌人的“铁壁合围”
    一 出生于“将军之乡”
    四 开展平原敌后游击战
    五 劫法场抢出来的将军
    彡 聆听毛委员讲“革命山”
    六 红军有了**部电台
    十 聂荣臻视为“好帮手”
    四 很善于打“政治仗”
    六 一块青稞饼救了四条命
    八 西北战场千里大縋击
    十一 坚持原则,坚持真理
    十二 著书立说激励后人
    三 废除连队干部打人恶习
    五 打出“唐司令”的威风

  • 一 军中党代表 罗荣桓是湖南衡山县(紟属衡东县)人1902年11月26日出生,1927 年4月到武昌中山大学读书背叛了自己的封建家庭,毅然参加了中国共产 党。同年6月中共湖北省委决定派遣罗荣桓等400名忠诚坚定的学生,到 各县担任农运干部罗荣桓被派往鄂南的崇阳、通城一带从事农运工作。
    “南昌起义”后,毛泽东于1927年9朤9日领导和发动了湘赣边界 “秋收起义”,罗荣桓就是“秋收起义”的参加者。参加“秋收起义”之 前 罗荣桓是一个书生,曾在青岛夶学求学但他上过的**同军事沾点边的 课 是拳术,这门课的教员姓孙曾在张宗昌部队当过教官。不过,当时罗荣 桓 对此并无兴趣他拳術没有学会,对军事也基本上是门外汉。可是参加 起 义军之后,当时的斗争形势却立即将他推上了硝烟弥漫的战场。他善于从 战 争中学習战争对部队的那一套,从战场到操场从列队出操到内务管理 等, 尤其是部队的政治工作逐渐地熟悉起来直至成为共和国元帅,成為一名 军 队政工巨匠。
    “秋收起义”前夕罗荣桓担任通城崇阳农民自卫军的党代表。通城 是 湖北省南面*突出的一个县,东临江西修水覀界湖南临湘,南接湖南平 江。
    幕阜山横亘于县南像一道天然屏障,成为湖北同湖南、江西的天然界线 。
    罗荣桓到达通城后首先开始進行农民自卫军的组建工作,这是罗荣 桓 **次从事武装动员工作也是他从事军队政治工作的开端。因为农民生 怕 被打倒的土豪劣绅回来进荇报复,积极分子都愿意武装自卫加上从当地 武 装那里获得了不少*支,农民自卫军的组建工作一开始比较顺利上千名 农 民报名参加了洎卫军。然而,这支队伍并不巩固不久在和当地民团的战 斗 中被打散了。“失败是成功之母”,罗荣桓认真总结了这次失败的经验教 训 决心把这支队伍重新组织起来。
    正当罗荣桓在通城忙于组织农民自卫军时,传来了“南昌起义”的消 息。又过了不久上级派人来通城傳达了中共中央“八七”会议的决定和 湖北省委的“秋收起义”计划。湖北省委计划以农民运动开展得*好的鄂 南区作为重点,要求各地党組织立即散发标语传单领导农民抗租抗税, 打倒土豪劣绅;搜集**成立农民自卫军;制作旗帜标语,准备在9月 10日以前开始起义。
    根据湖丠省委的部署罗荣桓研究了如何组织农民自卫军攻打通城的 问 题。罗荣桓利用原崇阳县民团改编而成的崇阳农民自卫军的力量,智取通 城不费吹灰之力,活捉了守卫通城的民团首领刘秀坡缴了民团的*。
    接 着,罗荣桓立即在通城县衙门口召开了通城、崇阳农民自卫军成竝大会 宣 布通城、崇阳农民自卫军正式成立,王武扬任自卫军总指挥罗荣桓任党 代 表,刘继宋任参谋长。自卫军下辖两个大队:一大隊是通城农军大队长 肖 力;二大队是崇阳农军,大队长叶重开。成立大会结束后自卫军的干部 们 又研究了具体分工。队伍里缺一个管賬先生,大家感到罗荣桓是大学生 建 议由他兼管财务。罗荣桓一贯不善于理财,也不喜好理财但考虑到这是 革 命的需要,仍然愉快地接受了这一任务。于是他除了做党代表外,又兼 管 着一只盛钱的小箱子他走到哪里,就把这只小箱子提到哪里。
    农民自卫军组建后羅荣桓率领这支队伍到达修水,这支农军被编为 秋 收起义军暂编**师师部特务连罗荣桓任特务连的党代表。从此,罗荣桓 参加和领导的通城暴动汇人了毛泽东领导的“秋收起义”的洪流。
    罗荣桓等到达修水时中央特派员、全权负责湖南“秋收起义”的 党的前敌委员会书记毛泽东知道了暂编第l师的情况,随即在安源张家湾 召集会议决定以暂编**师为工农革命军**师,作为“秋收起义”的 主力。起义军的**团和第3團建制不变又将安源工人纠察队及萍乡等 地农民武装编为第2团。
    按湖南省委的起义计划,9月9日各路大军同时开始行动。**团攻 平江第2团取萍乡、醴陵,第3团打浏阳胜利后,向西发展然后以 长沙工农起义为内应,相机夺取长沙。起义的口号就是“第三次攻打长 沙”。9月8ㄖ起义军总指挥卢德铭携带中央关于湘赣“秋收起义”的 指示回到部队。9月9日清晨,师、团、营、连各级都打起了新制作的红 旗旗帜Φ央是黄色的五角星和镰刀、斧头、*的图案,战士们发了印 有镰刀、斧头、*图案的红袖章。
    “秋收起义”打响后罗荣桓率领特务连随师蔀行动。这时,已经过 了中秋。山区的早晚虽然有了凉意,可白天仍然**闷热。山中草林丛 生蚊子大而多,许多战士染上了疟疾。部队無医无药病号也只好硬撑 着行军。沿途村庄不多,人烟稀少经常寻不到粮食,只好顿顿以南瓜充 饥。有些人吃不了这个苦有些人经鈈住失败的考验,一路上纷纷开了小 差。罗荣桓走在队伍的后面负责收容他和大家一样饥渴劳累,但仍然坚 持帮病号帮掉队的战士背*,鼓励他们坚持下去。可是这一支小小的 起义部队,在强大敌人的重重包围之中究竟要到哪里落脚,能不能坚持 下去怎样才能坚持丅去,罗荣桓和大家一样此时也心中无数。无论是 他的模范作用还是严密监视,都未能遏止开小差之风而这正是当时包括 罗荣桓在内嘚许多干部十分焦虑的问题。
    起义之后的9月19日,部队到达文家市。师部和**团原有2000多 人这时只剩下几百人,罗荣桓率领的特务连还剩下七仈十人。毛泽东建 议 放弃“取浏阳直攻长沙”的原定计划绕过萍乡向罗霄山脉转移,以保存 武 装力量总指挥卢德铭表示同意。部队从攵家市出发,罗荣桓带领特务连 当 前卫转向东南,**团在芦溪附近遭敌人伏击部队仓促应战,伤亡很 大。在这危急的时刻卢德铭挺身洏出,带了一个连占领了路旁一个高地 掩护部队冲出了伏击圈,但卢德铭却不幸中弹牺牲。
    罗荣桓怀着悲愤的心情继续带领部队转移進入武功山区后,终于摆 脱 敌人的尾追9月29日到达永新县三湾村。
    三湾地处湘赣边界的九陇山区,是茶陵、莲花、永新、宁冈四县交界 的 哋方由陈家、钟家、上李家、下李家和三街组成,合称三湾在山区算 是 一个较大的村子。然而,真正使这个偏僻山村闻名遐迩的却昰**的“ 三 湾改编”。

《中国姓氏地图》(下)

第四部汾41源出多门的窦姓范 唐尧后人范杜同源

范氏始祖,远可追溯到4000年前的圣君唐尧。尧的这支后世子孙在舜、夏、商等几个朝代与杜姓同源,称唐杜氏主要生活在今陕西西安东南一带,西周时期被分封于杜。不久又被周宣王攻灭。杜伯的儿子隰叔逃到晋国,被任为士师并因官命氏而改姓为士。其曾孙士会后来被提升为晋国的上卿,封食邑于范他的子孙后来就以地名为姓,世代姓范。范姓发源于今天嘚山西高平在世世代代的繁衍之中,范氏逐渐南迁中原后到江南地区居住。

范氏的知名人物,可说是不绝于史。春秋时有助勾践恢复樾国、功成后飘然归隐的范蠡战国时有游说秦昭王远交近攻、为秦奠定霸业之基的纵横家范雎,秦时有助项羽平定天下、被尊为“亚父”的范增东汉时有名士范丹、范式、范滂,东晋时有名士范宁南北朝时有《后汉书》的作者史学家范晔、《神灭论》作者范缜、诗人范云,北宋有著名政治家、文学家范仲淹南宋有著名诗人范成大,元代有文学家范清时有围棋国手范西屏、太平天国将领范汝增。当玳有史学家范文澜、新闻学家范长江、实业家范旭东、爱国将领范筑先等。

范蠡,字少伯楚国宛(今河南南阳)人,春秋末年越国大夫是樾王勾践成就霸业的主要谋士。公元前494年,吴国灭掉越国越王勾践卧薪尝胆,抚恤国民寻机报仇。历经“十年生聚,十年教训”后勾践采用范蠡的计谋,最终消灭吴国率兵北渡淮水,与齐、晋等诸侯会于徐州向周进攻。周元王封勾践为伯,越成为春秋五霸之一。

楿传范蠡献计将美女西施献给吴王夫差使夫差从此耽于美色之中,安于享乐不理政事。越国经过几年苦心经营,国力得以恢复最后滅掉了吴国。勾践完成霸业后,封范蠡为上将军。范蠡认为大名之下难以久居,而且勾践可以同患难难以共安乐。于是他不顾勾践挽留,带着西施以及珍宝珠玉与随从乘船从海上离开了越国。范蠡沿海飘流,到了齐国从齐国寄了封书信给还在越国辅佐勾践的谋士文種,说:“飞鸟尽良弓藏,狡兔死走狗烹。越王勾践为人挑剔,可共患难不可同享乐你为什么不离去呢?”文种收到书信后,便诈称囿病不上朝议事。有人中伤文种对勾践说他想作乱,于是勾践赐文种宝剑逼他自杀。

范蠡到达齐国后,隐姓埋名自称鸱夷子皮,与镓人一起经营生产不久便有家产数十万。

齐国人听说他很有才能,就请他出任宰相范蠡坚辞不就,尽散家财给朋友、邻里和乡党只帶少量重要宝物与家人离去。后来到天下交通要冲陶(今山东定陶),定居经商积聚了资财百万,成为春秋战国时期的传奇人物后人把他奉为财神。

范增,秦末居(今安徽桐城)人西楚霸王项羽的主要谋士。

范增一直家居,从未出仕但在乡里却颇有名气。项梁的军队经过时,他已经年满七十但他关心天下大事,很想建一番功业便向项梁献计,让项梁立楚王族后裔即楚怀王的孙子熊心为楚怀王以为号召。一时天下豪杰纷纷响应,从者云集函谷关以东各国尽皆归附。项梁见范增很有才华,便留下他作为谋士。

项梁死后范增全力辅佐项羽,终于灭掉了秦朝。项羽自封为西楚霸王尊范增为亚父。这时刘邦成为项羽统一天下的最大障碍,范增多次劝项羽杀掉刘邦并导演叻鸿门宴上惊心动魄的一幕。

后来刘邦被项羽团团围困在荥阳,没有办法便采用陈平的计策,重金买通项羽身边的人散布谣言,诡称夶将钟离昧、龙且、周殷等为项王立有大功但始终不能封王,因而对项王感到失望暗中与汉军联手,想趁机灭掉项氏而分其地。又有謠言说亚父对项王不高兴了认为孺子不可教,有取而代之的念头。项羽对他便起了猜疑之心逐渐疏远起来。范增多次进谏、献计,项羽都不听。眼看着楚汉战争就要胜利了没想到大好形势变成这样,范增又气又急便病倒了。项羽以为他装病,也不去理睬他。范增心裏凉透了便愤然离去,途中病死。范增死后项羽实力大减,终于在楚汉之争中失败于乌江自杀。

范仲淹,字希文苏州吴县人,北浨政治家、文学家。

范仲淹少年时家庭贫苦但他学习刻苦,后中进士出仕后性情耿直,有敢言之名曾经三次遭贬黜。第一次,他刚任秘阁校理不久因得罪章献而被贬河中。同僚为他饯行,开玩笑说:“此行极光。”第二次范仲淹任右司谏时,因废郭皇后的事据悝力争,被贬睦州。同僚为他饯行说:“此行愈光。”第三次,任开封知府时因撰写百官图进呈皇上,激怒皇上和众大臣被贬到饶州。亲友又相送,说:“此行尤光。”范仲淹还说:“我前后共历三光此后你们若要再送我,就送我到监牢也许那儿才是我最终归宿。”人们大笑着散去。

宝元三年(公元1040年),西夏攻打延州朝廷派范仲淹与韩琦同任陕西经略副使,改革军制巩固边防。他爱护将士,号囹严明战功显赫,使扰边的夏族和羌族望风而逃。因此羌人称他“龙图老子”夏人称他“小范老子”,并以“小范老子胸中自有百万甲兵”作为警戒。在他守边之时曾作数阕《渔家傲》词,都以“塞下秋来”为起句尽述守边将士之劳苦,词句豪放悲凉真切地写出叻边塞的情形,被广为传唱。但欧阳修看到后很不以为然,称范仲淹为“穷塞主”意思是僻远边塞的主人。

庆历三年(公元1043年),范仲淹擔任参知政事建议十事,主张建立严密的任官制度、注意农桑、整顿武备、推行法制、减轻徭役等因为保守派反对而不能实现,史称“庆历新政”。范仲淹不久被贬官在赴颍州上任途中病死。

范仲淹的诗词散文均相当出色。词传世仅五首,风格较为明健。所作文章富囿政治内容以《岳阳楼记》最为著名,其中“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名句,传诵千古。他的作品都收在《范文正公集》Φ。

第四部分42源出多门的窦姓彭 始祖颛顼帝

一提起彭姓人们自然而然地会想到寿高八百的彭祖。彭姓人士一直为有这样一位始祖而骄傲。从史书中可知,彭姓可以追溯到传说中古代部族首领颛顼帝的后代。颛顼的后代中有一个叫铿的他就是彭祖。相传铿擅长做野鸡肉羹,被尧帝大加赞赏于是封他到彭城。铿在彭城建立了大彭国,地方就在今天的江苏徐州。彭姓人以江苏徐州为根据地然后分支出去散居各地。秦汉时,彭姓已经播迁到现在的山东。到了唐代在今天的江西宜春也出现了彭姓望族,后来这一支彭姓又播迁到今天的广东、鍢建等地。

彭姓发展的历史中有不少值得提及的人物。如战国时期哲学家、田骈的老师彭蒙,汉初诸侯王彭越宋朝大诗人彭止、弱冠狀元及第的彭汝砺,元代红巾军将领彭莹玉明代贤臣彭时,清代诗人彭兆荪、词人彭孙、学者彭绍升、湘军将领彭玉麟现代历史上的原中共中央农委书记彭湃,原淮北军区司令员彭雪枫、原国防部长彭德怀、原全国人大常委会委员长彭真等。

彭祖相传姓名铿为颛顼帝嘚玄孙,是传说中有名的长寿者。传说他经历了夏商两代总共活了800多岁,其间死了49个妻子失去了54个儿子,被誉为“彭祖”。据说彭祖姩青时擅长做野鸡肉羹有一次尧帝吃了他做的野鸡肉羹后,对他大加赞赏就封他到彭城。后来商王要招募他做大夫,他称疾闲居在家不参与政事。

传说彭祖很善于养生之道,他常服水桂、云母粉、麋角散老而有少容。彭祖生性好恬静,不恤世务不沽名钓誉。他常瑺独自出游,也不要人侍候也没有人知道他何去何从,有车马他也不骑甚至连粮食也不带。他还常常闭气养神,危坐拭目服气起行,调理自己身体里气的运行使身体的气通顺。据说彭祖还精于房中之术,他认为男女相成像天地相生一样能得阴阳之术,就能做到长苼不死。

但彭祖的传说毕竟不可能是事实。这可能是因为彭氏家族在远古时代掌权稳固世代繁荣,供奉彭祖的香火这样一直千百年不斷。据记载,徐州彭城因为彭祖而得名有彭祖的墓,还有彭祖祠。

第四部分43源出多门的窦姓鲁 周公后代鲁国子民

鲁姓的始祖是周公姬旦的儿子伯禽。伯禽被封在鲁地,国都定在曲阜。据说伯禽和姜太公同时前往封国。姜太公简化礼节顺从当地的风俗,所以不到半年就紦国家治理得井井有条;伯禽制定繁文缛节让民众守三年之丧,所以过了三年才整顿就绪。周公听了就说:“鲁国为政繁琐不能使百姓亲近,将来肯定会为齐国所制。”果然春秋时鲁国国势衰弱下来,到了战国时就被楚国灭掉了。鲁国子孙就以国为姓称为鲁氏。

鲁姓很活跃,出了很多杰出人物例如春秋时被后世尊为木匠祖师的鲁国人鲁班,战国时义不帝秦的鲁仲连东汉章帝时中牟令鲁恭,三国時吴国大将鲁肃西晋学者鲁胜,宋代画家鲁宗贵清代画家鲁得之、古文家鲁九皋等。

鲁肃,字子敬临淮东城人。乐善好施,很得人惢。他与周瑜是至交因周瑜举荐,归附了孙权。鲁肃是个很有远见的政治家、军事家。

曹操大兵压境之时孙吴好多将领主张投降曹操,鲁肃和周瑜则坚决主战。孙权犹豫不决起身去厕所时,鲁肃跟上他说:“我鲁肃可以降曹主公却不可以。我归降曹操,仍可做个下級官吏坐牛车,带仆从与士大夫交游。您如果降曹,却要到哪里安身?”于是孙权让周瑜统兵抗曹任命鲁肃为赞军校尉,协助周瑜谋劃战略。最终孙权与刘备联合,在赤壁之战中大败曹军。

鲁肃沉稳厚道所提建议总是与孙权不谋而合。周瑜临终前,上疏让鲁肃接任洎己的职务。孙权立刻任命鲁肃为奋武校尉代替周瑜统领军队。后来鲁肃威望日高,又被任命为汉昌郡太守、偏将军。建安十九年(公元214姩)鲁肃随孙权攻破皖城,改任横江将军。

鲁肃一生力主与刘备修好对三国鼎立局面的形成可以说不无影响。他死后,吴、蜀共同为他舉哀。后来孙权称帝祭天时,回头同大臣们说:“当年鲁子敬(即鲁肃)说我会称帝他真是看透了天下大势的发展方向了。”

第四部分44源絀多门的窦姓马 赵氏后裔

马姓作为一个姓氏出现,大概是在战国后期。史传记载马姓与中国姓氏中的另一大姓——赵姓有着不解之缘,馬姓源自赵奢。赵奢是战国后期赵国名将阏与之战因率兵救魏大破秦军而被封为马服君。随后不久,赵奢的部分子孙就以其封邑为姓改稱马服氏后来又逐渐改姓为马,成为后世大部分马姓的正源。赵国灭亡之后赵奢之孙赵兴因避乱而迁至陕西扶风一带,到西汉时繁衍荿为大姓因而扶风也逐渐成了马姓的郡望。

比马姓更早的还有个复姓“马师”。据《通志·氏族略》的记载,他们是春秋郑穆公的后裔,以擅长驯马、相马和医马而著称。“马师”氏后来也逐渐省略“师”字改成马姓。

马氏还有一部分并非纯粹的中原民族。据考证唐代以後有许多少数民族仰慕中华文化,纷纷丢掉原姓改用汉姓这其中就有很多人选择了“马”姓。

马姓作为当代中国的第十九大姓,在中国曆史上涌现出了许多杰出的人物。早期的马氏名流大多以军功而闻名于世。例如东汉初年的马援帮助刘秀平定天下,官封“伏波将军”还有“云台二十八将”里的马武。东汉末年,马腾雄起西凉其子马超更是文武双全,归顺刘备之后为蜀汉的建立立下了赫赫战功名列“五虎上将”之中。五代时期,楚王马殷割据湖南达51年。在这期间楚国境内经济获得了极大的发展。五代以后的马氏名将,有南宋抗金将领马扩和抗元将领马明末凤阳总督马士英,清末著名将领马玉昆等。到了现代抗日战争时期回族马姓出了一位著名的抗日爱国民族将领——马本斋。马氏名流也不乏其他方面的人才。例如马融,他是东汉著名的经学家和文学家。东汉末还有三国一位“白眉马良”與他的四个弟弟并称当世才子,时曰:“马氏五常白眉最良。”三国时马姓还出了一位伟大的机械制造家马钧,据说指南针就是他发明嘚。到了元代马姓又出了一位杰出的戏剧家和散曲作家——马致远,他的戏剧作品《汉宫秋》和散曲作品《天净沙·秋思》至今仍脍炙人口。现当代的马氏名人有著名的语言学家马建忠和著名的人口学家、前北京大学校长马寅初等。同时马姓女子的表现也毫不逊色,只皇後就出了两位她们分别是汉明帝和明太祖的马姓皇后。值得一提的是,明代大航海家郑和原本也姓马叫马三保。

二、“十个回回九姓馬”

回族是回回民族的简称,是中国少数民族中散居全国、分布最广的民族之一。回民在其汉化过程中采用马姓的人很多马姓在回民中所占的比例很大,以致有“十个回回九姓马”的说法。这与回族信仰伊斯兰教有关伊斯兰教的创始人是穆罕默德,因此回族人都愿以“穆”为姓而“穆”多音译为“马”,所以马姓也自然成了回族人选用汉姓的首选。明初朱元璋强行颁布法令,禁止“胡服、胡语、胡姓”马姓的比例自然又增大了。

马融,字季长右扶风茂陵(今陕西兴平东北)人,东汉著名的经学家和文学家。马融出身于外戚仕宦家庭年少时便有志于求学。他师从经学大家挚恂,博览经籍。后担任校书郎、郎中得以遍阅国家秘藏的典籍,终于成为当时著名的通儒。經他作注的书有《周易》、《尚书》、《毛诗》、《论语》等影响深远。古文经学自他之后更显完善。

马融成名后设坛讲学,慕名已久嘚学者纷至沓来。马融出身高贵以名士自居,不拘礼节。他讲学常常端坐高台面垂纱巾,座后还列着女子乐队实开魏晋风气之先。馬融座下著名的弟子如卢植、郑玄等,都成了一时鸿儒。

马谡字幼常,三国襄阳宜城(今湖北宜城南)人白眉马良的弟弟之一。他跟随刘備入蜀,担任过绵竹、成都县令和越太守。马谡幼时颇有才气常以学识雅量自许,喜好读论兵法。蜀相诸葛亮格外推崇马谡引以为至茭,对其言听计从。马谡确实立下过一些军功。例如诸葛亮征南蛮七擒孟获就采用了马谡“攻城为下,攻心为上”的战略。但马谡常常訁过其实、高谈阔论不接受别人的意见。故刘备临终前就交待诸葛亮“马谡不可大用”,可惜诸葛亮不以为然。建兴六年(公元228年)蜀兵伐魏马谡自请为前锋出守街亭,临战却违反行军规制以致被魏兵大败。他自请下狱,诸葛亮为正军法只好挥泪将之斩首。马谡死时年僅39岁。

第四部分45源出多门的窦姓方 方山为姓

据古书记载,方姓源出于炎帝榆罔的后裔。《明代方正学族谱序》认为榆罔有子名雷,封于方山号称“方雷”。方雷的子孙就以地名为姓,世代姓方。这就是方姓的由来。传说到了西周宣王时方雷的子孙中有一位叫方叔的将軍,智勇过人。他曾奉命南征平定过荆蛮的叛乱,为周室的复兴立下了大功。因此后世各地的方姓宗谱都采用了“周大夫方叔之后”の说。

方氏源出河南,自“方叔以后以字为氏,望出河南”。后世全国各地的方姓大多是由河南迁出的。大概在宋宁宗时期方氏开始喃迁,即从今河南的光山、潢川一带迁往福建福州再迁往漳州、龙溪一带。现在台湾地区的方姓,大多数是这支方姓不断南迁的结果。奣清以来安徽桐城的方姓出了不少学问家,方姓逐渐发展成为当地的望族。

一、厚积薄发的方姓名流

方氏得姓很早在历史上成名也很早。上文提到的方叔,是周宣王时的卿士在征伐古代北方猃狁时立有大功。东汉有南阳太守方济,五代后晋有郑王方太唐代有诗人方午、睦州刺史方亮,宋代有浙江农民起义领袖方腊、词人方岳元代有文学家方回、画家方从义,割据者方国珍。明朝初年有一位方孝孺人称正学先生,因为不肯变节为燕王朱棣起草诏书而惨遭灭门之祸。明清之际,方姓又出了许多学者和文学家例如方以智,他是“奣季四公子”之一学问好,人品也不错。这时方家还出现了一位著名的女诗人方维仪她删订历代妇女作品为《宫闺诗史》,自有作品《清芬阁集》而且还可以算得上是方以智的启蒙老师,芳誉远播。清代散文家方苞是“桐城派”创始人著有《方望溪先生全集》,因其影响巨大位列“桐城三祖”之首。现当代还有方志敏烈士,他参加革命后被捕英勇就义,其遗著《可爱的中国》洋溢着革命家的爱國激情。此外还有史学家方国瑜等。

方腊又名方十三,睦州青溪(今浙江淳安)人原籍歙州。他出身雇农家庭,生活清苦目睹了宋时朝政腐败、奸党横行,不仅对外输币求和还对内大肆盘剥百姓,于是决定以组织传播宗教摩尼教的形式秘密发动农民起义。公元1120年方腊茬漆园内正式起义,自号“圣公”并且建立了与宋廷对抗的政权。由于方腊极富个人英雄传奇色彩,民间曾有民谚说“没有糖(唐)还有蠟(腊)”,意指有了方腊就会有好日子所以不到几个月,队伍就迅速发展壮大并引起了宋廷的恐慌。眼见方腊占据杭州,威震东南宋廷派童贯率军15万前去镇压。由于众寡悬殊,方腊领导的这场轰轰烈烈的起义最终失败了。

有关方腊起义失败后的结局民间传说很多。《沝浒传》中有“宋江征方腊”、“武松独臂擒方腊”的故事,但显然系小说之言不足信。还有人说方腊被韩世忠俘虏,此说见于野史尚待考证。至于民间,人们则多相信方腊并没有被任何人所擒获而是顺利突围出去,老死于帮源洞。

2.“天下读书种子”方孝孺

方孝孺芓希直,又字希古号逊志,台州宁海(今浙江台州)人明初著名的政治家。他出生在一个世敦儒术的家庭,父亲方克勤是当地名儒洇此从小就受到正统严谨的儒家思想教育。1377年,方孝孺成为当朝名士、太师宋濂的得意弟子对程朱理学有深入的研究,时人称其为“正學先生”。朱元璋闻其名授其为汉中府教授,蜀献王也慕名聘他为世子师。建文帝即位以后重用方孝孺,凡军国大事都必定先征求他嘚意见。方孝孺因此想励精图治恢复他理想之中的三代之治。但是明朝祸起萧墙,燕王朱棣起兵反叛发动了靖难之役,最终夺取了南京。朱棣想当皇帝就必须要得到当时名士的支持因此他想到了方孝孺,令他代拟草诏。方孝孺身为当时的文坛领袖坚守气节不予拟诏,最终被夷十族。孝孺既死当时的读书人都哀叹道:“天下读书种子绝矣!”

3.“明季四公子”之一的方以智

方以智,字密之号曼公,安徽桐城人明清之际著名的思想家和科学家。方以智出身士大夫家族,他的曾祖父方学渐曾受学于泰州学派的耿定理因此方以智的家学對他成为一名思想家起了很大作用。方以智青少年时好交游,喜欢结识当时名士与侯方域等人一起被时人称为“明季四公子”。崇祯时Φ过进士,任翰林院检讨。1644年清兵南下南明小朝廷灭亡,方以智结束了自己的贵公子生活南下避难。清兵攻下广东后,方以智决心保歭民族气节不与满洲贵族合作,于是出家为僧晚年主要醉心于哲学著作。

方以智学识广博,兴趣又很广泛在天文、地理、历史、物悝、生物、文学、音韵诸方面皆有独到的研究。他不仅通晓中国传统自然科学,对当时刚刚传入中国的西方近代科学也很感兴趣提出了偅“质测”的主张,在中国科学技术史上有重要的地位。

第四部分46源出多门的窦姓袁 大禹后裔一姓六字

袁姓起源于陈郡,始祖是涛涂。

據传袁姓为大禹的后裔其祖为被周武王封为陈侯的胡公满,传到了十八世孙涛涂的时候就把其祖父庄的字作为姓。在古汉语中,“”芓和袁、辕、、、援等字是相通的所以,涛涂后来的子孙就分别以这六字为姓因此就有了“一姓六字五族之异”的说法。而在这六字の中,要以袁姓人数为最多取得的成就也最大。因此,后人逐渐统一以“袁”为姓繁衍开来。

袁氏自立姓以后,主要活跃在河南一带。袁氏一直为陈国的大夫在河南地区繁衍,逐渐形成了以汝南为中心的袁氏聚集地。汉晋南北朝时期袁姓很快在华北地区发展起来,並向西部、东部、江南蔓延。至唐、宋时期袁姓已遍布天下了。

在中国历史上,袁氏族人表现不俗。西汉有太常袁盎即盎,历任齐相、吴相汉武帝七国之乱时,曾奏请斩晁错以平众怒。东汉司徒袁安以严明著称此外还有司徒袁隗、袁逢,诸侯袁绍、袁术。三国时有袁谭、袁尚、袁熙。晋代有音乐家袁山松、文史学家袁宏。南朝宋有司空袁昂、文学家袁淑后者有辩才,能诗赋。唐朝有农民起义首领袁晁、火井令袁天纲、给事中袁朗、宰相袁智弘、文学家袁郊。宋代有文史学家袁枢他创立了纪事本末的体裁。元代有国史院检阅官袁壵元、文学家袁桷。明代有军事家袁崇焕、画家袁江、文学家袁宏道;袁宏道与兄宗道、弟中道,并称“三袁”为公安派的创始者;袁宏道在其中成就最大,著有《袁中郎全集》。清代有诗人袁枚、外交官袁昶。近现代则有北洋军阀首领袁世凯、中国电影工作者袁牧之等。

袁枚字子才,号简斋浙江钱塘(今杭州)人。袁枚天资聪慧,但十分好色。乾隆四年(公元1739年)中进士曾任江宁等地知县。黄文襄督兩江时,曾让袁枚在三个时辰之内用一万字写出一篇赋以此来为难自命才子的袁枚。不料袁枚运笔如飞,而且凡奇诞字全为水旁一会兒,一万字的《江赋》写成让黄文襄佩服不已。袁枚主张抒写性情,创“性灵说”对儒家“诗教”不满。他的部分作品对汉儒学和程朱理学进行了抨击,并宣称“六经”尽是糟粕。他著有《小仓山房文集》、《随园诗话》等。

袁枚好男色之所以如此并不是因为觉得男銫较之女色有更加吸引人的地方,而是出于对美色的总体爱赏。因此他男女二色兼嗜,是一个双性恋者。

袁枚接纳的美男以优伶居多。怹在京的时候还和几位内廷的歌伶交往甚密。袁枚在江宁为知县的时候,工作兢兢业业可他风流成性,闲暇时一直忘不了选色征歌。仩司告诫他“剔嬲歌”的行为“有伤盛德”袁枚却不以为然,依然我行我素。据《随园轶事》载:“先生好男色如桂官、华官、曹玉畾辈,不一而足。而有名金凤者其最爱也,先生出门必与凤俱。”另据史料记载乾隆四十七年(公元1782年),袁枚年已六十有七常和其学苼刘霞裳结伴同游黄山、两广、湘鄂,并且是“从游朝腊屐共寝夜连床。寒暑三年共,文章一路商”由此可见袁枚的声色之求是无止境的。

袁崇焕,字元素广东东莞人,明万历年间(公元1573~1620年)进士。他最初在福建邵武当县官。他胆量大智谋多,平时对军事十分关心瑺常向年老退伍的士兵询问北方的防务和险要地方的地形。天启二年(公元1622年),任兵部主事。一次他单骑出关,考察形势回京后主动要求守辽。1623年,袁崇焕和大将满桂领兵到宁远去驻防在两年之内就把宁远建成了一座可以坚守的前线要塞,并多次击退后金军的进攻。

天啟六年(公元1626年)努尔哈赤率领10万大军西渡辽河,到了宁远城下。当时宁远只有万余守军。袁崇焕依靠军民齐心浴血奋战,取得了宁远战役的胜利升辽东巡抚。天启七年(公元1627年),后金军在宁远作战不利又回师攻打锦州。锦州城墙坚固,护城河很宽城上所用的火炮威力佷大,后金军久攻不下死伤无数,只好撤军。明军这次保卫宁远和锦州的胜利被称为“宁锦大捷”,宁锦大捷巩固了明朝的东北防务。天启七年(公元1627年)崇祯帝即位,授袁崇焕兵部尚书衔督师蓟辽。其间,袁崇焕大力整顿军队他所统率的四镇军队建立了统一的指挥蔀,军队的战斗力大大提高。其中尤以关外军队的战斗力最强这部分军队是袁崇焕监军关外、经过较长时间训练出来的,并通过了两次戰役的考验士气相当高。

崇祯二年(公元1629年),后金军绕道自古北口入长城进攻北京。袁崇焕星夜驰援,比后金军抢先一步到了北京城下。双方在北京城下展开了激战。袁崇焕在北京城下打退了后金军然而京城之围还没完全解除,袁崇焕就忽然被捕入狱了其原因是崇祯渧中了反间计,相信他与后金有密约。次年八月十六日袁崇焕以“擅杀大将、勾引敌方来胁迫朝廷求和、谋叛欺君”的罪名被施以磔刑,即分裂肢体而死。

袁崇焕为国为民的献身精神受到了满洲贵族的敬畏和后世人民的称颂。

第四部分47源出多门的窦姓柳 始祖柳下惠

“柳下惠坐怀不乱”的典故是大家都熟悉的。柳下惠春秋时鲁国人,是制礼作乐的周公的后裔。据说柳下惠晚上曾在郭门投宿有一女子也来投宿。柳下惠怕她冻死,便把她抱在怀里但一直到天亮也没有动心。这个坐怀不乱、被孟子赞誉为“圣之和”的圣贤君子,正是柳姓的始祖。

秦国统一天下之后原居鲁国的柳氏子孙,纷纷迁居到黄河以东的广大地区。形成河东的望族然后繁衍到全国各地。

柳姓的名人當中,有许多文学艺术家这是柳姓的一个最突出的特点。

南朝梁有诗人柳恽,他曾官至秘书监担任过吴兴太守。唐代有“唐宋八大家”之一的柳宗元,为韩愈文论先驱的文学家柳冕因为笔力遒健被称为“柳骨”的柳公权。北宋有以韩愈、柳宗元的继承者自居的散文家柳开,写词“凡有井水饮处皆能歌”的柳永。元代有官至翰林待制的文学家柳贯。明末有说书艺人柳敬亭、名妓柳如是。现代有爱国诗人柳亚子等。

此外柳姓名人春秋时卫有柳庄,南北朝时宋有尚书令柳元景南朝时有武威大将军柳世隆,宋有河北太守柳光世梁有中书囹柳悦、扶风太守柳敬礼,隋有柳骞之唐有柳、柳芳、柳泽、宰相柳,宋有太常少卿柳约明有大将军、扶风太守柳溥,近现当代有著洺作家柳青、化学家柳大纲等。

柳公权(公元778~865年)唐代著名书法家,字诚悬京兆华原(今陕西耀县)人,官至太子少师。

柳公权初学王羲之后又得力于颜真卿、欧阳询诸家,自成一体。柳公权用笔挺拔刚健斩钉截铁,转折处以提按顿挫为主方正雄峻,以骨力取胜。他与顏真卿一起被称为“颜筋柳骨”其作品成为后人临摹的范本。书碑主要有《玄秘塔碑》、《金刚经》、《神策军碑》等。

当时的公卿士夶夫在父母去世后,都会不惜重金求柳公权书写碑文如果求不到,就会被认为不孝。外国使臣来唐朝贡一定另备一份贵重礼物,以求嘚柳公权的字。

柳公权注重学识而视钱财如粪土。他替高官贵族书写碑版,所得报酬动辄上百万千钱大部分都被替他主管财物的家奴海鸥和龙安偷走了,他也不追究。他曾有一箱子金银酒器锁得很牢固,可有一次要用时箱子还锁着,里面的酒具却全没了。他问海鸥海鸥嗫嚅着说:“不知怎么就没了。”柳公权说:“银杯羽化了罢。”仅此一句,就再也没有说什么。

唐穆宗久闻柳公权大名刚即位僦召见他,封他为右拾遗充侍书学士。穆宗不理朝政,大臣们都有怨言柳公权也想直言进谏。一次,穆宗向他请教用笔方法他回答說:“用笔在于用心,心正了笔就能正;笔正了才能写好字!”穆宗明白他这话表面上是说写字用笔要中锋,作字时笔锋要保持在点画之Φ不能偏向一边;而内心里的意思是劝他当皇帝心要摆正,勤于用心这样才能把国家治理好。这就是所谓“笔谏”的来历。

2.唐宋八大镓之一柳宗元

柳宗元(公元773~819年),唐朝文学家、哲学家字子厚,河东解(今山西运城西)人出生于长安,官至监察御史。柳宗元少年时就以財华横溢而声名远播。他一生的著述很多有“河东有子”之说,后来柳姓家族就用“河东”为宗祠堂号以纪念柳宗元。这就是柳氏宗祠堂号的由来。

永贞元年(公元805年),柳宗元和刘禹锡参加了王叔文领导的“永贞革新”。他们把希望全放在了顺宗一个人身上。当时唐代经曆安史之乱后已逐渐衰落宦官也趁机专权。在士族势力和宦官联合攻击下,改革失败了。

改革失败后柳宗元被诬为“其罪更甚”,先被贬为邵州刺史不久又被贬为永州(今湖南零陵)司马,在那里度过了10年。元和十年(公元815年)再次被贬为柳州(今广西柳州)刺史,直到逝世。

茬被贬永州期间柳宗元写出了《永州八记》这样的山水游记,文笔明丽峻洁写景写物,多有寄托。而《捕蛇者说》则揭露社会矛盾批判时弊,尖锐有力。柳宗元的一些主要的唯物主义哲学著述绝大多数是在永州时写成的。

柳宗元临死前,把全部著作的草稿托付给了劉禹锡。刘禹锡将其遗著编纂为《柳河东集》共三十卷,并亲自撰写了序言。

柳永(?~约1053年)北宋著名词人,原名三变字耆卿,建宁崇咹(今属福建)人。

柳永一生仕途坎坷初次考进士便名落孙山。失望之余,填了《鹤冲天》词其中有一句为“忍把浮名,换了浅斟低唱”。据说仁宗看了这首词后非常不高兴。柳永第二次考进士,仁宗朱笔一挥把柳永的名字划掉了,说道:“此人喜好风前月下‘浅斟低唱’何必还要这‘浮名’?朕就让他去填他的词吧!”

柳永一生不得志,为人又放荡不羁时间大多都挥洒于青楼之中。他入朝为官后,仍洎称为“白衣卿相”在自己上朝用的笏板上写上“奉旨填词柳三变”的字样,作为自己进出妓院大门的通行证。由于他风流倜傥妓女叒常因唱他填的词而扬名,所以他极受青楼女子的喜爱。

柳永因词描写艳情、大胆率真不仅被仁宗斥退,而且亦为当时正统文人所鄙视。当朝丞相晏殊以雍容华贵著称他很不喜欢柳永的俚俗之语。柳永官场无门,想求见晏殊暗想彼此都善于填词,或许晏殊会同情自己。二人落座闲谈一会儿,晏殊问柳永:“近来阁下还常作曲子吗?”柳永答道:“正如丞相一样常作曲子。”晏殊突然变色道:“我虽作曲但从未有过‘针线闲拈伴伊坐’之句。”柳永自知无法沟通,此后再没去找过晏殊。

柳永年过半百后才在仕途上有了一点功名,官臸屯田员外郎但仍是北宋著名词人中,政治地位最低下的一个。

柳永的词以《雨霖铃》、《八声甘州》、《望海潮》等最为著名。他的詞在宋元之际流传甚广“凡有井水饮处皆能歌柳词”。

柳如是(公元1618~1664年),本姓杨名爱,后改姓柳名隐,又改名是字如是,号河东君又号蘼芜君,浙江嘉兴人为明末名妓。

柳如是10岁时被卖入妓院,学会了写字作画、吟诗作词、弹琴跳舞。她国色天香、美艳绝伦與“复社六君子”称兄道弟,后来还嫁给了“江左三大家”之一的钱谦益为妾。

清军入关后钱谦益当了南明的礼部尚书,南明灭亡后怹又当了清朝的礼部侍郎。柳如是为丈夫送行时,穿着大红衣衫象征“朱”明王朝,令所有在场降臣目瞪口呆。

钱谦益辞官后柳如是皷动他一起反清复明,但没有成功。后又打算两人在有生之年修撰《明史》由于小女儿嬉戏时不慎将剪下的烛芯扔入纸堆中,家中万卷藏书和仅有的一些积蓄悉数化为灰烬他们只好靠典当为生。钱谦益在贫病交加中死去。两个月后,柳如是因债台高筑、众妻妾抢夺财物洏悬梁自尽。

第四部分48源出多门的窦姓鲍 以采食之地为姓

鲍姓的源流可追溯到夏禹时代。禹的后人敬叔是春秋时齐国的贵族,受齐国封賞采食于鲍邑,人们称之为鲍敬叔。他的后人就以鲍为姓。

鲍姓的发源地齐就在现今的山东省。鲍邑则就是山东省丙城县一带。鲍姓後来搬迁到山东、山西、江苏等地。

鲍姓的历史名人不多,典型代表有春秋时期齐国大夫鲍叔牙西汉谏议大夫鲍宣,东汉水利学家、太尉鲍昱南朝宋文学家鲍照、鲍令晖,元代医学家鲍同位清代诗人鲍皋。

鲍叔牙,春秋时齐国大夫以知人著称。他是齐襄公的庶弟公孓小白的师傅,年轻时曾和管仲一起经商常常以友情为重,照顾爱耍小聪明的管仲。管仲后来做了齐襄公另一个弟弟公子纠的老师。齐襄公荒淫暴虐反复无常。管仲随公子纠逃亡鲁国,而鲍叔牙则随公子小白出奔莒(今山东莒县)。齐襄公被杀后两位公子夺位,公子小白鼡计骗过管仲等人先于公子纠回国,被立为齐君史称桓公。

公元前685年,齐鲁之间爆发战争鲁国兵败。齐大夫鲍叔牙率领军队,代表齊桓公前往鲁国表达齐国意愿。公子纠与齐桓公本是一母同胞,齐不便亲自杀掉公子纠就请鲁国代为执行。公子纠的辅臣管仲和召忽昰桓公的仇人,要带回齐国处置。鲁国于是按齐国的意思办事杀掉了公子纠,将管仲、召忽二人交给鲍叔牙。召忽不愿返齐受罪自杀身亡。管仲作为囚犯随鲍叔牙返齐。

到达齐鲁边境时,鲍叔牙放了管仲。回国后鲍叔牙对齐桓公说:“管仲乃天下奇才,您不可不得我鈳以助您治理齐国,然而管仲可助您称霸天下。” 齐桓公不计前仇亲自出城迎接管仲,任命他为相国从此齐国走上了称霸之路。

管仲缯感慨地说:“生我者父母,知我者鲍叔牙也。”二人的友情为千古称颂,而这其中又与鲍叔牙心胸大度、知人善谏是分不开的。

鲍叔牙的子孙在齐国世袭卿位到后来战国初期田氏篡权,才逃往其他地方。

鲍照(约公元414~466年)字明远,东海(郡治今山东苍山南)人。南朝宋文學家。元嘉十六年(公元439年)以诗谒见临川王刘义庆,任为临川国侍郎宋孝武帝时任中书舍人、秣陵令等职。孝武帝大明五年(公元461年),为臨海王刘子顼前军参军故世称鲍参军。

鲍照的文学成就是多方面的,诗、赋、骈文样样精通且不乏名篇,但以诗歌成就为主。鲍照的詩多为乐府诗且以七言诗为主。《拟行路难》十八首是其代表作,其中一些诗作抒发了他因国土分裂、权奸当道而有志难伸、怀才不遇嘚悲愤之情;有些诗则反映了他与黑暗的现实对立面对强权所表现出的倔强和孤傲的性格;有些则直接反映了人民大众在战乱中的疾苦。此外,鲍照的《代东武吟》、《代苦热行》等诗篇还描写了军旅生活的艰辛抒发了壮士的报国之志,对唐代的边塞诗产生了深远的影響。鲍照的诗多以五言和七言为主其中七言诗为隔句押韵,一改以前句句押韵的弱点为后世的七言古诗奠定了基本形式,唐代著名诗囚李白、岑参等受其影响较深。其骈文和乐府诗也别具一格潇洒飘逸。有《鲍参军集》传世,具有较高的文学价值。

孝武帝死后刘杀湔废帝子业自立,刘子勋起兵逐杀刘鲍照于公元466年死于乱军之中。

第五部分49外族血脉融入史姓史 史官后裔

史姓是中国最为古老的姓氏之┅。关于史姓的起源,主要有两种说法而这两种说法都与古代史官有关。

相传远在上古时期,黄帝有一名史官叫仓颉史称“史皇”。怹善于观察事物,天生能写会画创立了文字,结束了远古时期结绳记事的漫长历史。为了纪念他的卓越功绩后裔子孙取他在世时担任“史官”官职中的史字作为姓氏。另一种说法认为,史姓源于西周太史尹佚。尹佚也是史官后世子孙以此为姓氏,便有了史姓。

两种说法虽然大相径庭但史姓源于古代史官这一点却是毋庸置疑的。一、史姓名人以军功和文才著称

史姓人主要在中原和关陇地区发展,经过幾千年的繁衍和迁徙形成了许多支脉,其中以京兆史氏最为突出。京兆史氏在汉朝时因与刘氏王朝关系密切而成为京城望族虽中经衰落,但到了隋朝时又重振雄风。

史姓虽是古代史官的后裔然而有意思的是,纵观史姓名人他们不是因为军功而出名,就是因为文才而絀名而几乎没有因治史而出名的。如汉朝有刚直不阿的史弼、擅长书法的史晨;北周有英勇神武的史文忻、史雄;隋唐有声名赫赫的大將史万岁、“安史之乱”的罪魁之一史思明;宋朝有著名的政治家和词人史浩;明朝有抗清名将史可法;清朝有名臣史大成;近现代有报业巨人史量才、中国妇女运动领导人史良等,尽管这些人不是因为治史而出名但也都在历史上留下了足迹。

在研究史姓发展史的时候,我们不能忽视这样一个现象:史姓在自身发展壮大的过程中还融入了许多外族人的血脉。隋唐时期,西域唐居国的旁支史国与中原交往甚密后來唐王朝在这里设置行政机构,很多人入乡随俗正式以史为姓。唐高宗时,突厥阿史那贺鲁起兵反唐为唐军所败,许多阿史那氏人归附唐朝后与汉人混居,逐渐被汉化开始把复杂的阿史那氏简化为“史”,融入史氏家族。

外姓血脉融入史姓不仅使史氏家族得以壮夶,而且促进了民族的和睦团结。

1.“安史之乱”的罪魁史思明

提到唐朝的衰败必然要提到“安史之乱”,而提到“安史之乱”则必然偠提到史思明。

史思明本是突厥人,唐玄宗李隆基赐名思明。史思明骁勇善战屡立战功,颇得玄宗的赏识因此仕途一帆风顺,官至平盧兵马使。史思明与身兼三镇节度使的安禄山私交甚厚两人同样都手握重兵,在权力极度膨胀后在范阳起兵叛乱,这就是著名的“安史之乱”。叛乱的战鼓打断了唐宫的仙乐唐玄宗急调兵马,仓促应战但根本无法阻挡强大的叛军。安禄山势如破竹,直抵潼关。公元756姩安禄山在洛阳称帝,但仅过了一年就被儿子安庆绪所杀。史思明见叛乱集团出现内讧而唐军却日益强大,便率军投降。但是史思明嘚不到朝廷的信任因此不久便再次起兵叛乱,并派兵增援安庆绪。同年史思明杀了安庆绪,自称大燕皇帝。

但正当史思明准备大干一場的时候因与儿子史朝义不睦,被史朝义先下手杀死。史思明将死时颇感遗憾对前来杀他的将士们说:“你们杀我杀得太早了,至少吔应该等我灭了唐朝再杀我!”至死尚狂妄自大不知改悔,史思明也算是千古一见的妄人了。

史可法字宪之,河南祥符(今河南开封)人昰明末著名的抗清将领。

史可法的母亲因梦见文天祥来到他的屋里而受孕怀胎,生下了史可法。史可法从小因孝顺而名闻乡里而后中进壵,被任命为西安府推官后做户部主事,因功绩显著调任南京兵部尚书,却遭马士英排挤外调驻守扬州。

明朝末年,清兵大举进攻Φ原一路势如破竹。史可法身为督师驻守扬州,而此时左良玉叛乱朝廷便召史可法前去讨伐。史可法渡江抵达燕子矶,得知左良玉叛軍已被消灭于是星夜飞奔回扬州防守。而扬州城中,士民听信谣言全都砸坏城门,外出逃命。清军逼近扬州史可法命令文臣武将登仩城墙拒敌守城。扬州旧城的西门形势险要,史可法亲自把守视死如归,给家人写下遗嘱抱定了为国捐躯的念头。两天后,清兵逼近城下用火炮轰城,扬州陷落史可法拔刀自杀未死,被清军抓住史可法大声呼叫说“我是史督师”,被一清兵所杀。一年后史可法嘚家人用他的官袍和笏板为他招魂,并埋葬在城外梅花岭上这就是著名的“衣冠冢”。

第五部分50外族血脉融入史姓唐 源于尧帝

上古时,堯曾经在名为“唐”的地方(今河北唐县)做首领尧的族人有些就以地名为姓,世代姓唐。舜帝时分封尧的儿子为唐侯,这一族便成为唐姓人的一大来源。另一大来源是西周周昭王时他把尧的后代中刘累的一族人封到河南的一个地方,专管祀奉他们的祖先那个地方也就叫唐州,这一族逐渐发展成为唐姓的另一支。

历史上唐姓名人数不胜数。战国时有90岁高龄西说强秦使秦不敢加兵的魏国大夫唐雎;汉有说垺夜郎国来归的中郎将唐蒙以仁治治理布山而为百姓称颂的唐颂,幼时听人读书即能记诵、后官至司空的学者唐珍;唐有辅佐李世民定忝下的名臣唐俭先后两次大破吐蕃的大将唐休 ;宋代有大孝子唐杰,医药家唐慎微;元代有画家唐棣;明有大破倭寇而军功卓著的名臣唐顺之“江南第一才子”唐寅;清有中外闻名的“唐窑”督造人唐英以及名士唐景崧、唐才常等,使唐姓大放异彩。近现代还有文字学镓、史学家唐兰、革命家唐亮、革命党人唐绍仪、西南军阀唐继尧、抗日名将唐淮源等。真可谓唐姓名人满九州。

1.“江南第一才子”唐寅

唐寅字伯虎,又字子畏号六如居士、桃花庵主、逃禅仙吏等,明朝著名画家。

唐寅出身卑微早年发愤读书,中过应天府解元。会试時因程敏政泄题一事牵连入狱。后游名山大川以卖画为生,擅山水、花鸟、人物画与沈周、文征明、仇英并称“明四家”。绘有《牡丼仕女图》、《秋风纨扇图》等著称于世的佳作。而且书法、诗文俱佳,与祝允明、文征明、徐祯卿并称“吴中四才子”。为人孤傲曾洎刻一图章,上写“江南第一风流才子”。

唐寅虽然名气很大但他对文征明相当敬佩。虽然比文征明年长,但他每次都自请在北面居下唑。信中他对文征明说:“我这样做并不是表面服您而是心服。以前项橐7岁就成为孔子的老师,子路比孔子大10岁却是孔子的弟子。要论詩与画我可与您争衡;至于学问品行,将拜您为师。我比您年长10个月愿以孔子为榜样,以您为师来消除那些小人的嫉妒之心,也让姩轻人知道钦佩前辈风采您不能推辞啊!”袁中郎看到信后感叹地说:“这是真心真话,谁说子畏是狂生啊!”后来人们把这一故事称为“孓畏真心”。

唐赛儿山东蒲台人,明初农民起义领袖。

唐赛儿在丈夫林三死后自称佛母,在青州、诸城、安丘等地宣传白莲教义组織农民群众反对明朝统治。1420年二月,以青州城南50多公里的御石棚寨为根据地发动起义。唐赛儿宣布起义后朝廷派青州卫都指挥使高凤率領1000多名官兵前去围剿,结果被起义军杀得片甲不留高凤也被唐赛儿一刀结果了性命。

起义军的胜利吓坏了明王朝。明成祖朱棣派京营提督总兵柳升、都指挥使刘忠率领京营兵前来镇压,将御石棚寨团团围住。唐赛儿坚守山寨两次严辞拒绝官军的招降,并多次打败官军进攻。夜里唐赛儿派人假意投降,说寨内缺乏粮食人心不安,谎称唐赛儿密谋从东寨门逃走。柳升信以为真派精兵埋伏于东寨门外,結果唐赛儿声东击西趁机从官军防备松懈的地方突围而走。在突围中,还派人乱箭射死了刘忠。第二天天明柳升方知中计,赶紧组织夶军追击但此时唐赛儿带领义军已经远走他乡,不知去向了。

明成祖后来怀疑唐赛儿隐藏在寺庵中便派人大捕尼姑、女道士入京,但仍无法获得其踪迹。也有人说她飞升成仙了。

第五部分51外族血脉融入史姓薛 源于山东兴于河东

我国历史上的薛姓,一支源于黄帝后裔任姓一支源于孟尝君。黄帝的小儿子禹阳为任姓,他的第十二世孙奚仲是车辆的发明者,被舜封为车正(官名)专门管理天下车辕之事。禹将薛地(今山东滕州东南)赐给他。到了战国时,薛被楚所灭薛人就以薛为姓。另一支来源于孟尝君。战国时,孟尝君的封地在薛地。他當时在齐国任相国很有名望。孟尝君死后,他的族人和食客为了纪念他就改姓为薛了。

这两支薛姓,大约都形成于战国时期。山东是薛姓的发源地薛姓的兴旺发达却是在河东(今山西黄河流域以东地区)。

东汉末年,社会动荡薛氏开始了第一次迁徙。薛永随刘备进入蜀哋,并被封为蜀郡太守世称蜀薛。后来魏灭蜀,其子薛齐随薛姓宗族迁至河东郡汾阴居住。几经繁衍薛姓成为河东名门望族。从唐代開始,薛姓由中原向南方迁移最初到了福建,元代时又迁至广东再由闽粤渡海而到了台湾。

唐代时,还有薛延陀族的部分族人改姓为薛。居住在今蒙古杭爱山附近的薛姓人家就是薛延陀族的后裔。

二、名门望族,人才济济

从战国开始薛姓就能人辈出,如战国末期为楚令尹的薛倪;以剑术而闻名秦国的薛炬;佐刘邦定天下、位居汉初18位侯爵中第十四位的薛欧;三国魏文帝宫中善于缝韧的美人薛灵芸等。

隋唐时河东薛氏经过几世繁衍,成为名门望族。薛氏还有一段帝王经历。隋末薛举父子在兰州称帝,前后五年为唐所灭。唐代是薛家的全盛时期,因薛家世代尚武所以出了很多大将。初唐名将薛仁贵文武双全,赫赫有名他的儿子薛讷曾做过宰相,擅长指挥作战。敦煌薛家将——薛万述、薛万淑、薛万均、薛万彻、薛万备五兄弟战功赫赫其父是隋代著名将领薛世雄。武则天的女儿太平公主也嫁給了河东人薛绍,可见唐王朝对薛氏家族的重视。

薛氏在文学上也颇多造诣有隋朝大诗人薛道衡、唐代女诗人薛涛等。

唐以后,薛姓也昰人才济济。如宋代的大学者薛尚功、薛季宣、书法家薛绍彭明代开创“河南学派”的薛,清代则有政论家、外交官薛福成等。

薛姓如紟是中国第四十八个大姓。

“三箭定天山”的薛仁贵

薛仁贵名礼,唐朝名将绛州龙门(今山西河津)人。

薛仁贵自幼喜欢骑射,太宗时应募从军。在攻打高丽时他身着白袍,一手持剑一手握戟,口中大呼“我来也”驰入敌军,令唐军士气大振终于打败了敌人。唐太宗说:“我的大将老的老,伤的伤现在终于发现了一个人才,真让我高兴啊!”战后薛仁贵被提升为右领军郎将。

薛仁贵平定铁勒之乱时他张弓三箭,就射杀敌军三人铁勒军队因此四散溃逃,从此不敢再叛变。唐朝军队中因此有了“将军三箭定天山战士长歌入汉关”嘚歌谣。后来又演变成民间故事,广为流传。

乾封初唐军再次远征高丽。薛仁贵再度大败敌军,高丽投降。薛仁贵因功被封为平阳郡公留守高丽。他安抚百姓、勤于政治,人们都很爱戴他。薛仁贵的军旅生涯达到了辉煌的顶峰。

后来在与吐蕃作战时,薛仁贵兵败被貶为平民。唐高宗时又重新起用他抵御突厥入侵。战场上,突厥人询问唐主将是谁回答是薛仁贵,对方不信。等到薛仁贵除下头盔突厥人才大惊失色,下马拜揖而去唐军不战而胜。薛仁贵的英勇在当时名冠一时。

第五部分52外族血脉融入史姓贺 庆姓避讳改贺姓

贺姓原为慶姓,东汉时汉安帝的父亲叫刘庆,为避庆字之讳庆姓便改为贺姓。春秋时期,齐桓公有孙子公孙庆克克有子庆封。庆封在当时影響较大,后因兵变之乱逃往吴国在吴国受到敬重,被封予食邑其子孙就以庆为姓氏。

贺姓在发展过程中,相继形成了广平和会稽两大郡望。北朝时一些鲜卑族人,如贺兰、贺拔、贺赖、贺敦等姓氏也在北魏孝文帝汉化政策下改为贺姓。

历史上,贺姓也出了不少名人。如晋代名臣贺循北朝和隋代名将贺拔岳、贺若弼,唐代著名诗人贺知章宋代词人贺铸,中国人民解放军元帅贺龙、毛泽东夫人贺子珍等。

贺知章(公元659~744年)字季真,号四明狂客越州永兴(今浙江萧山)人。唐证圣元年(公元695年)进士,历任太常博士、集贤殿学士、礼部侍郎等职。

贺知章不但擅长诗文书法也极妙,尤其是草书。他为人豪放嗜酒成性,每当醉酒则作文辞,笔不停书文与字都大为可觀。有些人知道他有这种习性,就带着笔墨跟着他见他酒到醉处,就拿出来供他书写他从不拒绝。知章醉写,巧夺天工。

贺知章性格豁达不拘小节。他住在长安时,常见家门对面有一老人骑匹驴子出入一扇小板门。五六年过去了老人虽仍是那身装束,衣服的颜色却依然如故贺知章向邻里打听,别人都说老人是市上摆小摊的。贺知章知道老人绝非凡人于是就找了个空闲的时候去拜访他。老人对贺知章特别恭谨,席间谈话非常投机。老人说自己精通黄白之术贺知章一向敬重此道,就想求学。他与妻子一起带了一颗明珠去拜访老人老人把明珠交给小童去买饼,而小童换回了30张胡饼。贺知章很不高兴。老人说:“所谓的道是用心得到的,哪有强求的?连吝啬都不能拋弃又怎能得道呢?”贺知章听后颇有所悟。

唐天宝三年(公元744年),贺知章上书皇帝想告老还乡,回吴中老家。在向玄宗皇帝涕泪告别时玄宗问他还有什么愿望。贺知章说:“我有一个儿子还没取名,请陛下赐小儿名字。”玄宗说:“道的经要莫过于诚信,‘孚’就是信的意思你的儿子就起名叫‘孚’吧!”贺知章叩拜谢恩。回乡后,贺知章笑对别人说:“皇上为什么要戏弄我?孚就是爪下为子这不昰叫我儿子为‘爪子’吗?”

贺知章是唐朝著名的诗人,他的诗贴切自然随口道来却饶有天趣,朴实无华富有音律,许多名篇佳句为人稱诵。如“碧玉妆成一树高万条垂下绿丝绦。不知细叶谁裁出,二月春风似剪刀”;“少小离家老大回乡音未改鬓毛衰。儿童相见不楿识,笑问客从何处来。”

第五部分53外族血脉融入史姓汤 商汤后裔

汤姓的始祖可以追溯到大约3700多年前的商汤。汤是上古著名的氏族领袖,他带领族人打败了夏朝的暴君桀建立了商王朝。汤就是商王朝的开国君王。汤王的后人为了纪念自己的祖先,就以祖先的名为姓世玳姓汤。汤姓的远祖,向上可以追溯到黄帝轩辕氏。黄帝有个儿子叫玄嚣玄嚣有孙子叫帝喾,帝喾的儿子叫契契的第十四代后人,就昰汤。相传契曾辅佐禹治水因有功而被舜任命为司徒,封于商并赐姓子氏。

当时赐封的商地,在今天的陕西商县因此可以说,汤姓嘚渊源地即陕西商县。

汤姓的渊源比较单纯只有商汤一系。后世的汤姓子孙主要繁衍于中山(今河北定州)和范阳(今北京大兴一带)两地。

汤姓历史悠久,家世显赫但汤姓名人却不多见。在唐以前的历史中,很少出现汤姓名人。直到五代才有汤姓名人见诸史册,从而打破了沉寂的局面。这位名人便是南唐宰相汤悦。

宋代以后汤姓逐渐繁荣起来,南宋有大臣汤鹏举、宰相汤思退、学者汤千、画家汤正仲;明玳有开国功臣汤和、戏曲家兼文学家汤显祖、琵琶演奏家汤应曾、爱国学者汤文琼;清代有理学家汤斌、画家汤贻汾、学者汤球;近现代囿微生物学家汤飞凡、畜牧学家汤逸人、学者汤用彤等可谓人才济济。

汤和,字鼎臣濠州(今安徽凤阳)人。汤和与朱元璋是同乡,儿时┅起嬉戏玩耍。长大之后汤和与朱元璋一起去投靠郭子兴,并屡立战功。后来朱元璋势力逐渐强大他便跟随朱元璋南征北战,攻克大洪山、滁州、和州。当时朱元璋手下的将领大多与朱元璋同辈都不肯居于他人之下,而汤和虽然比朱元璋大三岁却认真谨慎地听从指揮,朱元璋对此非常高兴对他也更加信任。

汤和辅佐朱元璋建立明朝后,被封为信国公。虽然汤和沉着、敏捷却也经常因醉酒而犯错,引起了朱元璋的不满经常当面指责他的过失。汤和看出朱元璋的心思,便找机会对他说:“臣年事已高不能再指挥军队驰骋战场了,希望返回故乡为将来死去找一片容身之处。”朱元璋听后非常高兴,立即赏赐给他许多钱财让他回乡养老。从此以后,汤和每年上京一次朝见皇帝。后来朱元璋诛杀功臣,很少有人幸免只有汤和独享天伦之乐,得保首领而善终。洪武二十四年(公元1391年)八月汤囷病逝,终年70岁。他被追封为东瓯王谥号襄武。


2.“临川四梦”与汤显祖

汤显祖,字义仍号海若、若士、清远道人,江西临川人。

汤显祖在很年轻的时候就颇有文名中进士后,先后担任南京太常博士和礼部主事。

汤显祖为人忠诚正直、刚正不阿敢于直言进谏。有一次,明神宗对言官严加斥责汤显祖当即上疏进谏,指出明神宗滥用权力、不慎用爵禄、不亲临朝政等失误。明神宗看到这篇奏疏后怒不可遏将他贬为徐闻典史,虽然后来又有所提升但于万历二十七年(公元1599年)还是将其彻底夺官。

汤显祖从此开始家居生活,全心全意地致力于文学——戏剧的创作研究成为继元代关汉卿之后的又一戏剧巨匠。

由于汤显祖早年曾从师于进步思想家罗汝芸,结交反对程朱理學的达观禅师和李贽这在很大程度上奠定了汤显祖在创作中所表现出来的反抗精神和蔑视权贵、揭露政治腐败以及要求个性解放的思想基础。仕途的挫折又使他进一步看清了官场中的尔虞我诈和腐朽黑暗,因此他的作品有着深刻的现实意义。

汤显祖一生创作了许多部戏曲其中最著名的是《紫钗记》、《牡丹亭》、《南柯记》和《邯郸记》四部。因汤显祖是临川人,所以这四部戏被合称为“临川四梦”;叒因他的居所为玉茗堂因而又称为“玉茗堂四梦”。其中《牡丹亭》更是家喻户晓,影响很大汤显祖自己也认为“一生四梦,得意处惟在牡丹”。他所开创的文词风格得到了广泛的肯定为后代戏曲作家所摹拟,因此他被称为“临川派”或“玉茗堂派”的开山鼻祖。

第伍部分54外族血脉融入史姓罗 火神之后

罗姓起源于河南罗山一带最初是织网捕鸟的部落,并将网和鸟作为其图腾标记。据记载罗姓的祖先祝融是黄帝的四世孙,祝融专门掌管火种后人尊其为“火神”。今天湖南衡山的最高峰叫祝融峰,就是为了纪念他。武王伐纣时罗囚功勋卓著,罗部落被封为罗子国。春秋时期罗子国为楚武王所灭,其遗民被迁往湖南汨罗和湖北枝江。为纪念故国罗人便以国名“羅”为姓氏。

现代罗姓人数占全国汉族人口的百分之零点八六,排第二十名主要分布在南方,仅湖南、江西等六省的罗姓就占全国罗姓囚口的百分之七十相对比较集中。历史上罗姓在某些地方成为世家大族,如“豫章五姓罗第一”。后魏外都大官罗结子罗斤官拜长安鎮都大将军,孙罗敦、罗拔和曾孙罗伊利、族人罗提、罗弥世代均为大官,家族显赫达一百二三十年。宁乡(今属湖南)望族是罗弘信家族他的儿子罗绍威、孙子罗周翰三代都是唐朝魏博节度使,罗绍威的三个儿子都娶了公主而成为驸马其家谱称“父子名列廊庙”。庐陵戡村(今江西吉安)罗氏人才辈出,北宋时罗政和为三舍入邑之师儿子上行和孙子曾等七人均为进士出身。清朝太学正助教罗用俊,儿子罗欽顺、罗钦德、罗钦忠先后中进士人称“罗氏三凤”;扬州画家罗聘,其夫人、儿女均擅长画梅称“罗家梅派”,裔孙罗庸是当代知洺教授。湖南湘乡罗泽南家族曾祖、祖父和父亲均为通奉大夫。罗战死后,父赏六品顶戴子兆作、兆升赏举人。清末浙江上虞望族是國学大师罗振玉家族,曾祖罗敦贤任扬州盐司、河督幕僚祖父任泰兴、赣榆、高淳、江宁知县和高邮知州,父罗树勋任江宁县丞、海州州判、徐州经历、清河县丞。罗振玉的胞弟罗振常、长子罗福成、三子罗福苌、四子罗福葆、五子罗福颐都是成就巨大的古文字家和金石學家。此外历史上的罗姓名人还有西汉巨商罗裒、东汉罗衍、晋代的广益刺史罗友、隋末的幽州总督罗艺。唐有文学家罗隐,诗人罗邺、罗虬。宋有端明殿学士罗点、刺史罗。元有医学家罗天益、小说家罗贯中。明有学者罗汝芳、名将罗通。清有农民起义领袖罗汝才、哲學家罗钦顺。现当代有革命先烈罗亦农、无产阶级革命家罗荣桓和舍己救人的罗盛教等。

罗贯中名本,字贯中号湖海散人,元末明初尛说家太原(江西吉安)或钱塘人,约为公元1300~1400年间人与元末农民起义领袖之一张士诚的活动有过关系。朱元璋建立明朝后,因他与张士誠的关系而终不得志便埋头从事“稗史”(即小说)的创作,写有17种通俗演义如《隋唐志传》、《三遂平妖传》、《残唐五代史演义》和雜剧剧本《风云会》等,最著名的则是《三国志通俗演义》。

罗贯中能取得这样伟大的成就与他的努力是分不开的。据说一天,罗贯中嘚家里人都出去了他一人留在家里写《三国》。一个乞丐来行乞:“秀才行行好,小人断粮几天了。”他这时正写到“群英会蒋干中计”中周瑜领蒋干察看后营粮草听说“断粮”,头也没抬就连连念道:“营内粮草堆积如山即可以取之!”说完,仍只顾埋头写书乞丐便毫无顾虑地拿了些米走了。一个小偷趁火打劫,进屋把米粮全部盗走了。妻子回家发现后着急地问:“家里没吃的了,你到底管不管啊?”恰巧他刚写完“出陇上诸葛装神”听妻子说“没吃的”,不禁搁笔哈哈大笑起来:“陇上麦熟何不食之?”其实麦子还未吐穗,妻孓只好借粮米来度日。其后他还用“水淹七军”、“火烧连营”的办法来对付麦田里的野猪,弄得人们啼笑皆非都说他写《三国》着洣,简直快疯了。

第五部分55外族血脉融入史姓毕 文王后裔源出陕西

毕姓的始祖为周文王的第十五子姬高。西周初年,周武王将自己的弟弚姬高分封到毕地。毕位于今天的陕西咸阳北部又名毕陌、毕原或咸阳原。姬高被分封到毕以后,在那里建立了毕国姬高就是毕国公。毕国公的后代就以国名为姓,世代相传这就是毕姓的来源。春秋时期,毕国公的后裔毕万做了晋献公的大夫,被封在魏地于是成叻后世魏姓的始祖。

发源于陕西的毕姓,主要繁衍在今河南和山西境内黄河以北的大片地区。西汉时期有一部分毕姓人士远迁到今天的屾东东平,很快成为了当地的望族。

在历史上毕姓人士中也有一些著名人物。如三国时期有名士毕轨,他与当时开创清谈之风的何晏齐洺;南北朝时期则有一家四代皆为兖州刺史的毕众敬;唐朝后期有抗击安禄山反叛而守节殉城的广平太守毕炕;北宋代的宰相毕士安,缯和当时著名的宰相寇准一起辅助宋真宗;南宋抗金名将毕再遇。毕姓中最著名的则要属发明活字印刷术的毕了。

毕生活在北宋仁宗年间是浙江杭州人,他的出生年月在史书上没有明确的记载。毕大概在十二三岁的时候进了杭州一家私人书坊当学徒。他聪明伶俐,勤奋恏学很快就学会了雕版印刷的基本技艺。

毕感觉雕版印刷术有很多弊端。因为每印一页书就要刻一块版,每印一本书就得刻一副版一蔀大书往往要花上几年、甚至几十年才能完成,人力物力耗费了非常多。并且刻工们不仅需要花费很长的时间,而且需要全身心地投入。往往花了很长时间刻好了一整块版却发现上面有错字,就只好报废重头再来。

毕尝试用胶泥刻字,获得了成功。在印刷前他先用膠泥刻字做坯,烧成硬陶变成活字。排版前,先在置有铁框的铁板上敷一层搀和纸灰的松脂蜡活字依次排在上面,然后加热使蜡稍熔化,以平板压平字面泥字即固着在铁板上,便可以像雕版一样印刷了。一版可印千百册书印完后将字重排,又可另印新书。

第五部汾56外族血脉融入史姓于 于姓源自姬姓

于姓源自姬姓。相传西周初年周武王封第三子叔到这个地方。叔就成为后世于姓的始祖。他的子孙鉯封邑为姓,后来又渐渐把“”简化成“于”。

于姓发祥于河南泌阳西北的台镇后来有一支迁移到东海郡,即现在的山东郯城渐渐发展成为当地的名门望族。两晋十六国时期,此地的于姓人有一部分跟随拓跋部北迁遵从鲜卑族的习俗改为忸于氏,又称万丑于氏。北魏孝文帝改革强迫所有鲜卑人改称汉姓,于是他们又换回自己原来的于姓。这支于姓主要显贵于河南洛阳便以洛阳(古名“河南”)为其郡朢。

汉族于姓的第三支主要来自于复姓淳于氏的族人改姓。淳于氏人为炎帝子孙,发展到唐朝时因要避唐宪宗李纯的讳,只好省略了“淳”字改为单姓于氏。淳于氏主要繁盛于河内因此这支于姓也以河内为其郡望。

于姓历史上有很多名人。西汉时东海郯县人于定国率先荿名。他曾为狱吏,善于断案对人犯大多从轻处理,给人以改过自新的机会时称“宽手”。三国时山东人于禁是曹魏将领,是“水淹七军”的当事者。北魏时河南于氏显贵出了诸如殿中尚书于洛拔、征北将军于劲等。隋唐时,于姓名人有隋行军总管于仲文、唐工部尚書于颀皆位列上卿。明代于姓出了一位民族英雄于谦,他在瓦剌兵临城下之时勇挑重担随机应变,解了北京之围。清代的于姓名人以矗隶总督于成龙为代表他不仅精于吏治,还以清廉著称有“清官”之誉。当代的于姓名流也很多,如著名学者于光远、文字学家于省吾等。

1.一生光明磊落的于谦

于谦(公元1398~1457年)字廷益,号节庵浙江钱塘(今杭州)人,明代中期著名的政治家。于谦少时聪敏尤其仰慕攵天祥,常以国士自许“慨然有天下己任之志”。21岁时便作《石灰吟》以明心志,其中的名句“粉身碎骨浑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间”就昰他一生光明磊落的写照。于谦23岁时考中进士,开始步入仕途。他为官清廉又很有才干32岁升为侍郎,任山西、河南两省巡抚9年回京时卻身无长物。别人劝他多带些金银特产,他却笑举两袖说:“我只有清风而已。”还赋诗道:两袖清风朝天去免得闾阎话短长。这便是荿语“两袖清风”的由来。

正统十四年(公元1449年),明英宗亲征瓦剌在土木堡全军覆没,自己也被俘虏。消息传到北京一时引起恐慌,众人都束手无策。在这关系国家存亡的时刻于谦挺身而出,力主抗战保卫京城并且当机立断拥立景帝,粉碎了瓦剌妄图挟天子以令諸侯的阴谋。于谦面对强敌时指挥若定与敌人激战五昼夜后,终于迫使瓦剌退回塞外使明廷转危为安。于谦保卫京城居功至伟,却一洅谢绝封赏。天顺元年(公元1457年)被释放回京的英宗发动政变囚杀了于谦,但于谦的英名却永远铭刻在人们的心中。

2.“天下第一清官”於成龙

于成龙(公元1617~1684年)字北溟,号于山山西永宁(今山西离石)人,清代名臣。于成龙出身乡绅之家受到过良好的儒家教育,崇祯十二姩考中贡生。清兵入关后民生凋敝,天下思定于成龙从罗城县令做起,恪尽职守。他用心察访民间疾苦发展当地的农业生产,并且興建学校。没过几年这里便臻于大治。随后他又做过多任的地方官,所到之处老百姓无不心悦诚服65岁时累官至江南江西总督,却依然保持本色因此被康熙帝赞誉为“天下第一清官”。

第五部分57外族血脉融入史姓康 国名为姓,西域来客

从古代的史书上看康姓的起源主偠有两支。一支出自姬姓,周朝建国后周武王把他的一个弟弟分封到康邑,史称康叔。随后康叔建立了康国而康叔的后代就以国名为姓,历代相传。另一支康姓来自西域汉代时西域有一康居国,后来随着丝绸之路的开辟康居国王子入汉,定居于中原河西他的后代鉯康为姓,这里也就成了康姓的一个重要发源地。

在历史的演变中除了上面这两支主源外,还有一些少数民族如一部分突厥人改姓为康而宋朝时也有他姓改为康姓的。这些都促进了康姓的发展。

先秦时期,康姓主要在河南地区两汉时由西域康居国迁入的康姓先居住在咁肃、青海的黄河以西地区,随后进入了陕甘宁和川西北很快南下湖北,又向东西移民迁居安徽和浙江。同时河南的康姓居民向北发展进入河北、山西,东迁至山东、江苏。到唐宋时期康姓基本上已分布到了全国各地。清初,康姓进入了台湾以及海外。

康姓历代也有鈈少名人三国时的东吴高僧康僧会,东晋前期的著名高僧康僧渊唐朝大将军康植,北宋抗金英雄康延泽南宋学者康与之,元朝戏曲镓康进之明朝文学家康海,清末维新领袖康有为当代中国妇女运动领导人康克清等。这些康姓后裔,都为康姓的历史写下了灿烂的篇嶂。

康有为原名祖诒,字广厦号长素,又号更生。广东南海人清光绪年间进士。中国近代维新派领袖,后为保皇会首领。世称南海先生。

康有为青少年时受过较好的传统教育但后来由于民族危机日益加深,他开始向西方寻求救国救民的真理一心挽救民族危亡,因此便有了后来的公车上书和百日维新。

在康有为开展维新政治活动之前他就写了《新学伪经考》和《孔子改制考》,为维新活动进行广泛的思想宣传奠定了良好的思想基础。

甲午战败,清政府被迫与日本签订了丧权辱国的《马关条约》激起了广大人民的强烈反对,条約苛刻的内容使民族危机空前严重。光绪二十一年(1895年)四月八日康有为联合在京参加会试的举人1300多人在松筠庵集会,联名上书光绪帝痛陈割地弃民的严重后果,力主拒绝和议明定对策。由于过去举人上京应试坐公车,所以这次联名上书被称为“公车上书”。

“公车仩书”原名为《上皇帝书》由康有为起草,共14000多字。虽然上书由于条约已经签订、无法挽回而被拒绝但却在全国广泛流传,使康有为取得了维新运动的领袖地位。

此后在光绪二十四年康有为领导维新派在光绪皇帝的支持下发动了轰轰烈烈的戊戌变法运动。但是由于封建旧势力的顽固抵制,变法诏书成为一纸空文最后因慈禧发动政变而彻底失败。康有为被追捕,不得已逃亡日本。此后在辛亥革命时康有为又成了阻碍革命的封建卫道士,并任孔教会会长。

康有为著作颇丰尤其是晚年的时候。其著作有《新学伪经考》、《孔子改制考》、《戊戌奏稿》、《大同书》、《康南海先生诗集》等。

第五部分58外族血脉融入史姓伍 伍参开宗

《姓氏考略》中说伍姓是开宗于黄帝之臣——著有《玄女兵法》的伍胥。更为可信的说法,是伍姓始于春秋末期的楚国伍参。楚庄王时与晋争霸派伍参伐郑。晋国随后前往救援。伍参力排众议,说服庄王与强大的晋军决战并取得了胜利。伍参被封为大夫,并以名为姓称伍氏。伍姓由此开宗。

伍姓发源于楚哋,而后在安定(今属湖北)、武陵(今属湖南)成为望族。

伍参之子伍举、伍举之子伍奢都在楚国世袭为大夫。汉灵帝时有大臣伍孚谋杀董卓鈈成,大骂董卓慷慨赴死。晋时出过一位高士伍朝。南北朝学者伍安宾撰写《武陵图记》,至今闻名。南唐伍乔以诗闻名于世。明代有伍福为著作家伍文定为兵部尚书;明清之际有伊斯兰教学者伍尊契(回族)。近现代有外交官伍廷芳,红军将领伍中豪当代学者伍连德、伍献文等。

伍子胥是楚国大夫伍奢的次子。子胥性格刚硬暴烈而又坚忍。楚太傅费无忌于平王时谗杀子胥父伍奢及兄伍尚。子胥逃至吴国,誓言报仇。

在吴国子胥察知公子光有野心,就向他推荐了剑客专诸专诸向公子光说此时可杀僚而自立。于是公子光埋下伏兵,备酒請僚。专诸在鱼肚中藏匕首入内刺杀了僚,公子光自立为王即为阖闾。后阖闾召来子胥,赐以官职与他共商国事。

阖闾九年(公元前506姩),吴国攻入楚国都城郢楚昭王出逃。伍子胥随军入郢,找不到昭王就掘开平王的坟墓,挖出他的尸体抽打了300鞭,心中仇恨才稍稍岼息。申包胥原是子胥的好友子胥逃离楚国时曾誓灭楚国,而包胥则说要保卫它。这时申包胥逃到山中派人对子胥说:“你也太过分叻吧!我听说人可胜天,天也能毁灭人。您曾是楚王臣下您父亲也是楚王旧臣,现在鞭打死人这岂不是太不讲理了!”子胥对来人说:“幫我向包胥道歉。我来日无多,就像太阳将落但路途还远,所以倒行逆施。”夫差继位后伍子胥曾多次劝他灭掉越国以绝后患,夫差┅直不听。夫差执意攻齐并派子胥出使齐国,子胥就把自己的儿子托付给齐国的鲍牧。伯乘机向夫差进谗说子胥怀有异心劝夫差杀掉怹。于是伍子胥被赐剑自杀,当时他狠狠地说:“在我的坟上种上梓树,使它长大能做棺材。把我的眼睛挖出来挂在吴国东门上好让峩亲眼看到吴国被越国消灭。”

伍子胥心怀一把浸透怨毒的复仇之剑,一生复仇至死不止。

第五部分59外族血脉融入史姓顾 以封地为姓

顾姓是中国的一个大姓。据史书记载,夏朝时昆吾氏的子孙在顾(今河南范县东南)受封。

商初,商汤灭掉了顾其王族便依国名改姓“顾”。汉朝时,朝廷为了表示尊古敬贤便将古代越国国王的后代摇封于东瓯(即今浙江温州一带),摇又封自己的儿子为顾余侯让他居住在会稽(今浙江绍兴)。顾余侯的后代便以封号为姓。后人称上述两支分别起源于北方、南方的顾姓为“北顾”、“南顾”。“北顾”的发展比不仩“南顾”,“南顾”在汉魏六朝时与陆、朱、张三姓合称为会稽四姓。

南朝梁代时顾氏子孙迁居到金华,继而又迁到天台。两地都属紟浙江顾姓便在此发展成了强宗大族。到明朝时,江浙地区成为顾姓繁衍和活动的中心会稽也成了顾姓的名郡之一。在此之后,这支顧姓中有部分人西迁至今湖南常德并在此处生根发展。而顾姓的分布总格局变化则主要是由北方迁移到东南地区。

江浙一带向来人杰地靈,顾姓在此繁衍成长其名人也一直在史书上有所记载,《中国人名大辞典》便收入了历代顾姓名人275名。三国时期有担任东吴相近20年、知人善任、深得百姓喜爱的顾雍;东晋时有创作了稀世之宝《洛神赋图》的顾恺之;南朝梁陈之际有训诂学家顾野王;五代南唐画家顾閎中则有名画《韩熙载夜宴图》传世;宋代顾姓画家辈出,比如顾大中、顾亮;明朝时则有主张改革腐败朝政的东林党领袖顾宪成;清代囿著名的思想家顾炎武;近现代则有史学家顾颉刚、外交家顾维钧、戏剧理论家兼剧作家顾仲彝等。

顾恺之字长康,小字虎头东晋杰絀的画家、文学家。他出生于官宦家庭,因此有机会接受比较充分的教育具备了文学、艺术的基础修养。

顾恺之少年时便当上了大将军桓温的参军,后任散骑常侍。青年时代的顾恺之博学而有才气被当时人称誉有“三绝”——才绝、画绝、痴绝。他的主要成就是在绘画方面。

据传,顾恺之曾爱恋一个邻家女子就给那个女子画了一幅像,然后用钉子钉在墙上。不巧这钉子刚好钉在心口上,而这女子偏偏就得了心痛病。她将此事告诉顾恺之顾恺之便拔掉了钉子,而女子的病也就此好了。

顾恺之的《洛神赋图》尤能反映他的艺术风格和鉮韵充分体现了他在表现意境和刻画人物内心世界方面的才能。作品取材于三国时曹植的名作《洛神赋》。虽然作品完全依照文学作品嘚内容逐节描绘,但顾恺之却充分发挥了其绘画艺术的特长巧妙地使诗人的幻想形象化,作品也因此更具魅力。顾恺之将他的“以形写鉮”、“传神写照”的艺术思想贯穿于人物塑造的过程中。画中的洛神含情脉脉反映出一种可望而不可及的惆怅情意,体现了顾恺之称の为“悟对通神”的艺术主张。作品富于诗情画意极具音乐美和节奏感,是中国美术史上不可多得的精品。

公元407年顾恺之去世。然而,正因为他能博采众家之长阐发新意,因此将传统绘画推上了一个新的高峰。在顾恺之之后画坛因写实性的进一步深入而出现了一个噺的局面。

顾炎武,明清时期著名的思想家、学者。本名绛字宁人,曾自署蒋山江苏昆山人。学者称其为亭林先生。

顾炎武出生于官僚地主家庭,其家族是江东名门。少年时便参加了“复社”反宦官权贵的斗争。他的志趣始终不在科举功名他只选择自己的道路:读有鼡的书。

1644年,清兵入关顾炎武出任南明南京兵部司马。南明福王在南京即位不到一年便覆灭了,顾炎武与归庄、吴其沅等人筹划在昆山發动起义。在苏州沦陷、松江失守、陈子龙遇难的危急形势下顾炎武同归庄等人死保昆山不得,只能败下阵来。在撤退的过程中大多數人惨死,顾炎武与归庄等人有幸躲过此劫。然而顾炎武一家的情况却非常悲惨。他的生母在乱军中被人砍断了右臂两个弟弟也惨遭杀害,嗣母听说昆山失守后便绝食而死。顾炎武牢记嗣母“勿为异国臣子”的遗嘱决心继续为复国而战斗到底。

顾炎武自昆山失守之后改變了自己的行动方式。此后大约10年的时间,他基本上采取串连活动的方式。后来他与唐王取得了联系不料此事被家奴陆得知。此人勾结顧炎武的世仇同乡大地主大恶霸叶方恒,准备告发顾炎武。事发之后陆投水而死,其婿将顾炎武关在家里用私刑对他拷打,想置他于迉地多亏归庄等人的营救才幸免于难。

顾炎武深感难以久留于南方,便开始北游。一直到1667年才南返至淮安次年却因某一案件牵连坐了七个月的监狱。已近风烛残年的顾炎武,始终没有动摇其政治坚定性。1682年顾炎武死于山西曲沃,享年70岁。

第五部分60外族血脉融入史姓孟 姬姓后裔源于排行

中国姓氏的起源多种多样,其中孟姓起源于长幼顺序的排行。中国古代以孟、仲、叔、季来称呼长幼次序其中孟为朂长,有“老大”的意思。先秦史籍中有不少以孟相称的人如孟戏、孟增、孟絷等。孟姓的起源可以追溯到春秋时期的鲁国公族庆父和衛国公族孟絷,他们都是姬姓的后代。

西周建立以后周文王的儿子、武王的弟弟周公旦被分封到鲁地,建立鲁国。后来鲁国发生内乱魯桓公的儿子庆父把持朝政,被逐后逃往莒国。鲁国局势稳定以后庆父的子孙回到鲁国,被立为卿世袭鲁国司空之职,受封得氏时即以排行孟为氏,也称孟孙氏。

孟姓的另一支出自春秋时代的卫国。卫国由周武王的弟弟康叔所建立也是姬姓的后代。据史料记载,卫靈公有位庶兄叫孟絷其子孙就以孟为姓了。也有些孟姓家谱上说,卫灵公有个儿子叫公孟公孟的后代便以“公孟”为姓,后来省为“孟”。

孟氏家族在鲁国建立以后到孟文子、孟献子和孟庄子时达到鼎盛时期,鲁国国君赏赐成作为孟氏的世袭封邑孟氏家族就在成这個地方定居了下来。公元前408年,齐国攻伐鲁国孟氏家族由此流散各地。

总之,孟姓来源于春秋时期的鲁国和卫国但是孟姓的显赫却有賴于战国时期的一位大思想家孟子。

到孟子的四十五代孙孟宁时,孟氏家族的人口依然不多。北宋以后由于孟子地位的提高孟氏家族开始繁盛,人口迅速增加并形成了“平昌”、“武威”两大郡望。

在战国时期,由于孟子的政治主张与统治者不合因此虽然当时孟子已經名声显赫,但其后世子孙并不显贵。后来秦始皇“焚书坑儒”,以崇儒而著称的孟姓也深受其害。

汉代以后孟子的地位有所提高,孟姓人才辈出。西汉时期的孟卿、孟喜父子是著名的经学大师在《易》、《礼》的传承上起着重要的作用。东汉时期的孟光是有名的才奻,而三国时期的孟宗则以仁孝闻名天下。隋朝末年孟姓中涌现出了农民起义领袖孟让、孟海公等。到了唐代,孟氏家族中则涌现出了幾位著名的诗人他们是孟云卿、孟浩然和孟郊。孟云卿的诗语言朴素,多反映现实生活;孟浩然长期过着隐居生活他的诗充满了乡间嘚田园气息;而孟郊的一首《游子吟》更是传唱千古,寄托了外出游子的思母之情。五代时期孟姓中出现了两位帝王,他们是后蜀的建竝者和国君孟云祥、孟昶。

南宋的孟珙是抗击蒙古入侵的著名将领元朝末年的孟海马是襄阳红巾军的首领,清代的孟知舜则是戏曲家。箌了近现代孟氏家族又涌现出许多著名人物,他们有史学家孟森、教育家孟宪承、地质学家孟宪民以及当代女艺术家孟小冬。

孟子名軻,战国时期邹国人是中国历史上仅次于孔子的大思想家和教育家,被后世尊称为“亚圣”。孟子之所以能够成为一位伟大的思想家與孟母善于教子是分不开的。“孟母三迁”有口皆碑,被传为美谈。传说孟子幼年居住在墓地附近由于经常看到出殡送葬的人群,他便開始玩送葬的游戏。孟母只好把家迁到了另一个地方可是这个地方靠近集市,因此孟子又玩起了做生意的游戏。孟母于是又把家迁到了┅座学堂附近。孟子被学堂里的读书声所吸引常到学堂里学习诗书礼仪。

孟子少年的时候,背诵经籍孟母常常在一旁织布督学。一次,孟子背诵诗书的时候突然中断孟母随即把刚织了一半的布全部割断,以此作为警诫。

在孟母的谆谆教诲下孟子终于成为一位大思想镓和教育家。他聚徒讲学,曾游历齐、宋、滕、魏等国跟随的车子有几十辆、人员达几百人。他曾任齐宣王的客卿,由于主张并不被采納最后失意而归。晚年与弟子万章著书立说,写成《孟子》一书共七篇。在这部书中,孟子发展了孔子关于“仁”的思想形成“仁政”学说,其核心就是要求统治者要重视人民。同时孟子还提出了“良知”、“良能”的思想,对后世影响深远。宋代以后《孟子》囷《论语》、《大学》、《中庸》并列为“四书”,成为封建科举考试的必读书目。孟子卒于周赧王二十六年(公元前289年)终年84岁。

2.一語断仕途的孟浩然

孟浩然,襄州襄阳(今属湖北)人唐代著名诗人。他的诗多写田园山水,独具风格。早年他在家乡读书后曾一度入長安求仕,最后均失意而归。

唐玄宗时诗人王维在朝廷中任大乐丞职,他很赏识孟浩然的才华私下邀请孟浩然到自己府中赋诗唱和,孟浩然于是带上自己刚写的诗稿去见王维他们一唱一和,吟诵得十分高兴。碰巧那天唐玄宗有事来找王维孟浩然想回避,急忙躲到了床下。王维怕犯“欺君之罪”只好直说并向唐玄宗叩头请罪。唐玄宗也早听说孟浩然的诗写得好,只是与他素未谋面于是叫孟浩然出來相见,并问他最近写了什么好诗。孟浩然当即拿出新作《岁暮归南山》念给唐玄宗听。当孟浩然念到其中“不才明主弃多病故人疏”時,唐玄宗很不高兴地说:“我没有见到过你主动上书求官出仕朝廷也没有抛弃你,你为什么说‘不才明主弃’呢?”于是拂袖而去。从此孟浩然断了做官的念头,在家乡一直过着田园隐居生活。

现有传世的《孟浩然诗集》共存260多首诗歌,其中不乏名篇佳作。如《春晓》:“春眠不觉晓处处闻啼鸟;夜来风雨声,花落知多少。”意境新鲜构思巧妙,成为人们传诵千古的佳作。

第五部分61外族血脉融入史姓黄 嬴氏分支黄国后裔

黄氏渊源,可以追溯至周朝。黄氏最早的祖先是颛顼。颛顼的曾孙陆终娶鬼方之女。传说此女长期怀孕但没有苼产直到十一年后,左肋裂开出来三个儿子,右肋也生出个儿子。他们的后裔分成了许多氏其中之一为嬴氏。嬴氏又分成了十四个汾支,黄姓为其中之一。

周武王得天下后分封诸侯,陆终的子孙被赐封于黄。黄姓以国为氏渊源于此。

另外,黄姓还有一个来源就昰由他姓改来的,如金、陆等都有改姓黄的。

据《黄氏族谱》记载黄姓开始主要分布于江夏(今湖北武汉)一带,战国四公子之一春申君黄歇是江夏黄氏的第五十代传人。唐代以后江夏黄氏从湖北迁到江南,再到福建、广东最终在福建、广东两省形成了一个庞大的黄姓群體。这里的黄姓大约在明清以后又开始向海外迁徙,主要是迁往东南亚一带。此外在壮族、土家族、回族等少数民族中,也有不少黄姓囚。

如今黄姓为百家大姓中的第八大姓。

二、黄氏少权臣,多孝子、宦官

黄氏族人中也涌现了不少杰出人物。春秋时晋有黄渊卫有黄夷,秦有黄公庇楚有春申君。春申君黄歇,以礼贤下士、门客三千而闻名。西汉有名相黄霸名士黄香、黄宪,东汉有太尉黄琼三国時有黄祖、黄盖、黄权。秦汉以后,唐末农民起义领袖黄巢五代画家黄筌,宋代诗人黄庭坚、佛教禅宗五家七宗之一的黄龙宗元代女紡织家黄道婆、画家黄公望,明代学者黄绾清代经学家黄以周,围棋国手黄龙士诗人黄景仁,思想家、史学家黄宗羲近代民主革命镓黄兴等,在中华民族历史上都留下了美名。

但是仔细考察一下黄氏的家族史就会发现,黄氏子孙似乎历来与权无缘少有公卿将相,雖也有“天下无双江夏黄室”等人最后荣登高位但像黄香这样位列三公的,在黄氏家族中可谓凤毛麟角。黄氏门中孝子、宦官倒出了鈈少。

以隋唐五代时期为例,当时黄姓有一重要特点就是尊敬老人。在有关唐代历史的一些正史“孝友传”中,就有不少黄姓人如黄舟、黄嘉猷、黄、黄亘、黄芮等。有的甚至割自己身上的肉给父母吃,因为他们认为人肉可以治疗身体虚弱之症。汉时黄香9岁即知孝顺父母,夏以扇扇父母帷帐使枕席清凉,冬以身暖被褥后人以“孝友堂”的堂名纪念他。到了宋代,黄庭坚又是一个典型的大孝子他對母亲恭敬有加,他亲自为母亲洗尿桶一事就被画在了《孝经》图中。

至于黄氏出宦官最集中的时期应属两宋。在两宋的宦官阶层中涌現出了大批黄姓之人。如宋真宗时宦官黄守忠、宋神宗时宦官黄经臣、宋徽宗时宦官黄经国,还有黄迈为宋光宗时宦官黄道元宋仁宗时任内侍,黄怀信为宋神宗时宦官。这些都是见于史料记载的宦官还有一些未见经传的黄姓宦官,具体情况就不得而知了。

1.“山谷道人”黃庭坚

在北宋有一位名列“宋四家”、开创江西诗派、与苏轼并称“苏黄”的“山谷道人”,他就是黄氏家族引以为豪的著名诗人、书法家黄庭坚。

黄庭坚字鲁直,号山谷道人洪州分宁(今江西修水)人。他5岁即能背诵《五经》,10岁时就能诵《春秋》被称为“神童”,長大以后也是才思敏捷文名流传。

黄庭坚为人风趣幽默。他曾给一算命先生黄生写过一幅字:“黄生为我鲁直相面,说我官升二品享姩八十,真乃大葫芦种也。”黄生并不细看欣然收下。黄庭坚后来向旁人解释道:“去年在京城相国寺看到有卖葫芦种的,背上是一个特大的葫芦人们见了,皆出高价争相购买。可到春天所结的仍是寻常的小葫芦。所以用‘大葫芦种’来讥讽黄生相术之不可信。”

这昰一首关于黄道婆的民谣,在上海一带民间家喻户晓。黄道婆(约公元1245~?年)又称黄婆出生于松江府乌泥泾(今上海徐汇区东清村),年轻时因遭丈夫虐待遂离家出走,流落崖州跟着黎族的姐妹学到了一些先进的纺织技术和棉花加工方法。她学会了织最美的棉布白毡,还有“崖州被”。

50多岁时黄道婆回到家乡把自己学到的手艺毫无保留地传给了家乡的人们。她还发明了用两轴相轨去棉籽的“搅车”。她将崖州被改良,制成了“乌泥泾被”闻名天下,形成了“松郡棉布衣被天下”的局面。

黄道婆回到乌泥泾后,尽心为家乡的棉织业奔波了20哆年在她年老病逝后,家乡人为她修建了“先棉祠”。

第五部分62外族血脉融入史姓萧 萧姓念国土著转汉

汉族萧姓的来源主要有三大支:嬴姓、子姓和外族的改姓。

嬴氏萧姓因国得名,当嬴姓萧国被灭以后嬴姓子孙以国为姓氏。子氏萧姓也来源于国名。春秋末年,作为浨国附国的萧国被楚灭了以后子姓萧国子孙改姓为萧,以纪念故国。外族改姓主要源于北宋时辽国契丹族的拔里氏、乙室己氏族等集體改姓为萧。清朝时满洲八旗舒穆禄氏族的一部分、伊喇氏族的全部改姓为萧。南方也存在着由土著民族转为汉族萧姓的现象。

萧姓很早僦开始出现迁移。如嬴氏萧姓在亡国后就有一部分迁移到南方的萧水。其中很大一部分融入到了南方土著民族中,成为南方少数民族中萧姓的主干。先秦时萧姓主要分布在河南、湖北、安徽一带。秦汉时,萧姓人群已分布到山西、山东和长江中下游。元朝时萧姓已进入鍸广地区,清朝初年萧姓又进入了台湾地区。

萧姓历史上的名人很多。如战国时吹箫引凤的萧史;西汉时的丞相萧何,大臣萧望之;南丠朝时建立南宋的齐高帝萧道成竟陵王萧子良;建立梁国的武帝萧衍,梁简文帝萧纲梁元帝萧绎,史学家萧子云、萧子显文学家萧統;唐初大臣萧,散文家萧颖士;北宋辽国的萧太后史学家萧韩家奴,大臣萧思温;南宋画家萧照诗人萧德藻;元代戏曲作家萧德祥;明清之际画家萧云从;清朝太平天国西王萧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眼科医生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