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医三院生殖中心专家心

  2015年11月,国内首例左胸小切口双侧乳内动脉双支冠脉搭桥与冠脉介入支架治疗结合的分站式手术在北医三院成功实施。

  患者冯先生,因胸痛2周于2015年10月30日入住北医三院,冠脉造影证实冠脉三支血管多处病变,属于冠脉支架非理想患者,具有冠脉搭桥手术指征,但患者拒绝接受传统开胸冠脉搭桥手术。

  经心脏中心全科反复讨论,对患者实施了微创冠脉搭桥联合冠脉支架的杂交手术,这种微创治疗方式既能达到传统冠脉搭桥良好的远期效果,也能避免体外循环和正中开胸,具有创伤小、恢复快的特点。

  近年来,冠心病治疗技术朝微创方向发展,冠脉支架和搭桥结合的杂交手术是其中的亮点和热点,它结合了介入和外科治疗的优势,在保证良好的远期通畅率前提下做到微创。

  北医三院创造的这起国内首例,除了得益于技术上的创新之外,更重要的是离不开北医三院心脏中心“无缝衔接”的合作模式。

  凝心聚力,打造合作共赢新平台

  2014年,北京大学第三医院心脏中心正式成立。心脏中心的建立是心血管内科和心脏外科多年来共同的愿望,是学科可持续发展的需要,也是提高医疗质量、保证诊疗安全的需要。

  北医三院副院长、心内科主任高炜担任心脏中心主任,北医三院心内科副主任郭丽君教授、北医三院心外科主任万峰教授、北医三院血管医学研究所副所长张幼怡教授分别担任心脏中心副主任。这样的人员配备使得北医三院心脏中心联合了心脏内科、心脏外科和血管医学研究所,不仅结合了心内、心外的专业特色优势,也将内科、外科、临床、基础整合在一起。

  谈到心脏中心的优势,高炜说:“对于一些复杂的高危病人,单纯的内科治疗成功率比较低,并发症也会高,另外可能会放好多支架,费用也会高;单纯的外科治疗,手术的创伤大,风险也高。所以我们通过心脏中心这个团队,联合心内、心外共同来做。尤其是高龄病人,他不光是心脏病,可能合并很多器官系统的毛病。所以通过心脏中心这样一个平台,对于危重症救治,尤其是复杂病人的救治是十分有益的。”

  北医三院心脏中心成立以后,把疑难危重症的救治和技术创新作为突破口,建立急危重症联合抢救平台,不仅进一步提高了高龄、合并多系统疾病的冠心病患者的治疗效果,在急性爆发性心肌炎心源性休克的救治、急诊外科手术等方面也积累了较成熟的经验。

  心脏中心成立仅一年,已基本完成预期的医疗指标。心血管内科完成近1600例冠脉及心律失常介入手术,与2014年相比增长10%左右。2015年,心外科在北京市所有医院中手术量排名第四(综合医院排名第二),床均手术量排名第一。2015年,心脏外科CMI值较2014年上升29.5%,居全院之首,心血管内科CMI值居内科系统之首。

  “心脏中心的模式就是从病人的利益出发,心内科和心外科根据病人的情况进行讨论,分析到底什么样的治疗对病人是最合适的,从而选择一个手术效果最好、病人风险最小的治疗模式。”高炜说,心脏中心的特点,主要在于中心的所有成员都有合作共赢的意识和主动性。“我们在抢救病人时,不是说你们科我们科的,大家就是一体的。只要一个电话甭管那边有什么事,都是随叫随到。”

  心内科和心外科医疗主任牵头成立了心脏中心医疗合作沟通组,建立了急危重症通报、会诊、集体讨论制度,联合月查房和危重症诊治经验交流等制度,实现诊疗流程一体化,内、外科资源共享无缝衔接。此外,不定期召开领导联席会,参加干部会的心脏专家一起研讨中心未来的发展规划。在教学方面,心内科和心外科也坚持联合教学,统一排课、备课、授课。

  在科研领域,临床大夫和基础大夫通力合作、相互帮助,以心脏中心的名义共同申请基金。通过这种医疗、教学、科研的全方位合作,中心不仅能够集中各方力量在解决疑难危重症上发挥优势,对于中心人员的教学能力和学术能力的提高也有十分重要的帮助。

  高炜说:“可能对于心血管人来说,我们医疗的风险很大,所以合作的精神也会更强烈。你只有合作了,这个事情才会更容易做,也能做得更好。

  “我觉得从管理来讲,最重要的就是凝心聚力,大家一定要把这个当成一个家,是一个团队。每一个人都是在为这个团队的发展而努力。所以不要分得那么细,每个人都会有分工,但是是一种分工合作。”

  内外兼修,走出三甲医院心脏康复之路

  心脏中心成立后,进一步完善了心内外一体化的心脏康复模式,将心脏康复前移到术前,贯穿在术后,延续到长期随访中,并定期举办健康大讲堂、爱心俱乐部及国家级继续教育项目进行普及和推广。

  北医三院具有独立的心脏康复中心,并在心内科病房、心外科病房、北医三院党校院区(老年科)设有心脏康复分支,形成了由心内科主任、老年科主任、心外科副主任等牵头,有专职的心脏康复医师(主要由三个科室的副主任医师和主治医师构成)、技术员、护士、康复师构成心脏康复团队,并与康复医学科、运动营养等专业合作。

  依托于心脏中心临床与基础研究相结合的综合实力,心脏康复中心探讨了运动康复对心肌纤维化、心脏重构等的影响,开展急性心肌梗死患者运动安全性和有效性等方面的临床研究。

  此外,依托体域网技术,研发远程康复“心动神器”,将患者运动中的动态心电、血压、血糖、血氧含量等数据通过手机自动发送到网站上,作为资料存档记录,并方便医生进行实时定量监控和及时反馈,建立完备的远程随访系统,从而提高心脏病患者运动锻炼的依从性。

  经过多年的发展,北医三院走出了三甲医院心脏康复的模式,即重点关注心脏病患者心肺运动功能评价和运动风险评估,制定安全合理的运动处方,指导患者进行居家的康复运动,使患者回归社会,提高生活质量,降低再发心血管事件率。

  立足高远,完善“大”中心发展目标

  面对当今社会和评级机构对于手术量的过度关注,北医三院心脏中心依旧能够沉下来心来坚守自己的责任。

  高炜表示:“我们还是觉得要收治疑难危重症,这个是医疗的根本,能够真正地解决问题。但是这也带来一个问题,比如说进行学科的评估时,医院做多少支架、做多少起搏器、做多少手术,这个我们可能就很难把数字拼上去。其实如果我都收这样的病人,反而很简单;收复杂疑难的病人,时间更长,收入也低。但是从综合医院的职责、学科的整体发展、人才的培养来讲,这个是必须的,手术只是医疗的一个方面,更重要的是整体的发展。”

  这种高度和责任不仅体现在病人的收治方面,更体现在对于医改的理解和落实上。高炜认为:“要把分级诊疗落到实处,就必须提高基层医院的水平,这也是我们三甲医院的职责。通过与医联体、基层医院和社区医院的合作,把他们的医疗水平带上去,这是我们未来重点要做的事情。”

  2016年,北医三院心脏中心将继续发挥优势,逐步整合北医三院、三院海淀院区及三院延庆医院的心血管疾病诊疗资源,形成“大”北京大学第三医院心脏中心合作发展模式;利用心脏团队——heart team 的优势,开展新技术新项目,扩大微创外科与心内科相结合的疾病治疗范围,创心脏中心的“拳头产品”;利用京津冀一体化的发展机遇扩大外联,积极完善医联体内心血管慢性病患者的管理和双向转诊;与急诊科等科室合作成立北医三院胸痛中心,并争取尽早通过国家(学会)认证,扩大影响、提高救治力。

  “心脏人的心脏比较强大,关键是你的心别那么细小、别那么窄,我觉得心胸要宽广一点,要有一种对病人、对医院、对学科发展的大爱,有合作的意愿,才能够让整个学科有所发展,在学科发展的基础上,每个人的发展也才会更好。”高炜用朴实而生动的语言,阐述了心脏中心的发展理念。

  从最早的内科心血管小组到心内科、心外科、心血管研究所的整合;经过陈明哲教授、郭静萱教授、毛节明教授、陈凤荣教授等一批心血管大家的努力与传承;北医三院心脏中心在多年来形成的合作共赢的良好氛围中成立并逐渐走向成熟。“以临床问题为导向,以医学转化为目标,以学科交叉为手段,以人才培养为基础”,未来的岁月任重而道远,漫漫长路始于足下,年轻却沉稳的北医三院心脏中心将继续用他们的真“心”呵护人类的健康。

  高炜,教授、主任医师,博士生导师。北京大学第三医院副院长、心脏中心主任,大内科兼心内科主任、血管医学研究所所长,卫计委心血管分子生物学与调节肽重点实验室主任。在冠心病介入治疗、心脏康复、心血管危重症治疗等方面具有较高的造诣。

  现任中华医学会心血管病学分会常委、动脉粥样硬化与冠心病学组组长,中国康复医学会心血管病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中国生物医学工程学会体外反搏分会副主任委员、中国医疗促进会心血管分会副主任委员、中国医师学会心血管内科医师分会常委及转化医学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北京医学会心血管病学分会副主任委员等。为《北京大学(医学版)学报》、《中国介入心脏病学杂志》副主编;《中华医学杂志》、《中华内科杂志》、《中华心血管病学杂志》等杂志编委。美国心脏学会专家会员(FACC),欧洲心脏病协会专家会员(FESC)。

  作为课题负责人主持863计划课题、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教育部博士点基金等多项国家及省部级课题。

  北医三院心脏中心成立于2014年,成立后,心脏中心通过资源整合,提高心血管内、外科综合实力,扩大行业影响力。通过规范疾病诊治流程,深化医疗安全管理制度落实,提高心血管疾病整体救治能力。发挥优势,强化联合人才培养、教学和科研一体化管理,为学科深入发展储备力量。医疗工作重点包括提高危重症救治和复杂病变治疗水平,开展冠心病治疗技术和理念创新,贯穿心血管疾病救治全过程的心脏康复。

  在不具备hybrid手术室的情况下,心脏中心充分发挥现有优势,对复杂冠脉病变患者实施“微创冠脉搭桥”与“支架”分站式杂交手术,即外科小切口不停跳冠脉搭桥+心内科择期冠脉介入治疗,不仅提高了冠心病治疗的成功率,也避免了常规外科搭桥手术对高危患者带来的风险和并发症,让更多的患者受益。2015年共完成该类治疗36例,无一死亡,在国内处于领先水平,打出了品牌。2015年底还首次利用微创技术,完成一例双乳内动脉双支冠脉搭桥+内科PCI治疗冠心病手术。

  (宣传部  韩娜 来源:《北医人》杂志第62期)

  2015年11月,国内首例左胸小切口双侧乳内动脉双支冠脉搭桥与冠脉介入支架治疗结合的分站式手术在北医三院成功实施。

  患者冯先生,因胸痛2周于2015年10月30日入住北医三院,冠脉造影证实冠脉三支血管多处病变,属于冠脉支架非理想患者,具有冠脉搭桥手术指征,但患者拒绝接受传统开胸冠脉搭桥手术。

  经心脏中心全科反复讨论,对患者实施了微创冠脉搭桥联合冠脉支架的杂交手术,这种微创治疗方式既能达到传统冠脉搭桥良好的远期效果,也能避免体外循环和正中开胸,具有创伤小、恢复快的特点。

  近年来,冠心病治疗技术朝微创方向发展,冠脉支架和搭桥结合的杂交手术是其中的亮点和热点,它结合了介入和外科治疗的优势,在保证良好的远期通畅率前提下做到微创。

  北医三院创造的这起国内首例,除了得益于技术上的创新之外,更重要的是离不开北医三院心脏中心“无缝衔接”的合作模式。

  凝心聚力,打造合作共赢新平台

  2014年,北京大学第三医院心脏中心正式成立。心脏中心的建立是心血管内科和心脏外科多年来共同的愿望,是学科可持续发展的需要,也是提高医疗质量、保证诊疗安全的需要。

  北医三院副院长、心内科主任高炜担任心脏中心主任,北医三院心内科副主任郭丽君教授、北医三院心外科主任万峰教授、北医三院血管医学研究所副所长张幼怡教授分别担任心脏中心副主任。这样的人员配备使得北医三院心脏中心联合了心脏内科、心脏外科和血管医学研究所,不仅结合了心内、心外的专业特色优势,也将内科、外科、临床、基础整合在一起。

  谈到心脏中心的优势,高炜说:“对于一些复杂的高危病人,单纯的内科治疗成功率比较低,并发症也会高,另外可能会放好多支架,费用也会高;单纯的外科治疗,手术的创伤大,风险也高。所以我们通过心脏中心这个团队,联合心内、心外共同来做。尤其是高龄病人,他不光是心脏病,可能合并很多器官系统的毛病。所以通过心脏中心这样一个平台,对于危重症救治,尤其是复杂病人的救治是十分有益的。”

  北医三院心脏中心成立以后,把疑难危重症的救治和技术创新作为突破口,建立急危重症联合抢救平台,不仅进一步提高了高龄、合并多系统疾病的冠心病患者的治疗效果,在急性爆发性心肌炎心源性休克的救治、急诊外科手术等方面也积累了较成熟的经验。

  心脏中心成立仅一年,已基本完成预期的医疗指标。心血管内科完成近1600例冠脉及心律失常介入手术,与2014年相比增长10%左右。2015年,心外科在北京市所有医院中手术量排名第四(综合医院排名第二),床均手术量排名第一。2015年,心脏外科CMI值较2014年上升29.5%,居全院之首,心血管内科CMI值居内科系统之首。

  “心脏中心的模式就是从病人的利益出发,心内科和心外科根据病人的情况进行讨论,分析到底什么样的治疗对病人是最合适的,从而选择一个手术效果最好、病人风险最小的治疗模式。”高炜说,心脏中心的特点,主要在于中心的所有成员都有合作共赢的意识和主动性。“我们在抢救病人时,不是说你们科我们科的,大家就是一体的。只要一个电话甭管那边有什么事,都是随叫随到。”

  心内科和心外科医疗主任牵头成立了心脏中心医疗合作沟通组,建立了急危重症通报、会诊、集体讨论制度,联合月查房和危重症诊治经验交流等制度,实现诊疗流程一体化,内、外科资源共享无缝衔接。此外,不定期召开领导联席会,参加干部会的心脏专家一起研讨中心未来的发展规划。在教学方面,心内科和心外科也坚持联合教学,统一排课、备课、授课。

  在科研领域,临床大夫和基础大夫通力合作、相互帮助,以心脏中心的名义共同申请基金。通过这种医疗、教学、科研的全方位合作,中心不仅能够集中各方力量在解决疑难危重症上发挥优势,对于中心人员的教学能力和学术能力的提高也有十分重要的帮助。

  高炜说:“可能对于心血管人来说,我们医疗的风险很大,所以合作的精神也会更强烈。你只有合作了,这个事情才会更容易做,也能做得更好。

  “我觉得从管理来讲,最重要的就是凝心聚力,大家一定要把这个当成一个家,是一个团队。每一个人都是在为这个团队的发展而努力。所以不要分得那么细,每个人都会有分工,但是是一种分工合作。”

  内外兼修,走出三甲医院心脏康复之路

  心脏中心成立后,进一步完善了心内外一体化的心脏康复模式,将心脏康复前移到术前,贯穿在术后,延续到长期随访中,并定期举办健康大讲堂、爱心俱乐部及国家级继续教育项目进行普及和推广。

  北医三院具有独立的心脏康复中心,并在心内科病房、心外科病房、北医三院党校院区(老年科)设有心脏康复分支,形成了由心内科主任、老年科主任、心外科副主任等牵头,有专职的心脏康复医师(主要由三个科室的副主任医师和主治医师构成)、技术员、护士、康复师构成心脏康复团队,并与康复医学科、运动营养等专业合作。

  依托于心脏中心临床与基础研究相结合的综合实力,心脏康复中心探讨了运动康复对心肌纤维化、心脏重构等的影响,开展急性心肌梗死患者运动安全性和有效性等方面的临床研究。

  此外,依托体域网技术,研发远程康复“心动神器”,将患者运动中的动态心电、血压、血糖、血氧含量等数据通过手机自动发送到网站上,作为资料存档记录,并方便医生进行实时定量监控和及时反馈,建立完备的远程随访系统,从而提高心脏病患者运动锻炼的依从性。

  经过多年的发展,北医三院走出了三甲医院心脏康复的模式,即重点关注心脏病患者心肺运动功能评价和运动风险评估,制定安全合理的运动处方,指导患者进行居家的康复运动,使患者回归社会,提高生活质量,降低再发心血管事件率。

  立足高远,完善“大”中心发展目标

  面对当今社会和评级机构对于手术量的过度关注,北医三院心脏中心依旧能够沉下来心来坚守自己的责任。

  高炜表示:“我们还是觉得要收治疑难危重症,这个是医疗的根本,能够真正地解决问题。但是这也带来一个问题,比如说进行学科的评估时,医院做多少支架、做多少起搏器、做多少手术,这个我们可能就很难把数字拼上去。其实如果我都收这样的病人,反而很简单;收复杂疑难的病人,时间更长,收入也低。但是从综合医院的职责、学科的整体发展、人才的培养来讲,这个是必须的,手术只是医疗的一个方面,更重要的是整体的发展。”

  这种高度和责任不仅体现在病人的收治方面,更体现在对于医改的理解和落实上。高炜认为:“要把分级诊疗落到实处,就必须提高基层医院的水平,这也是我们三甲医院的职责。通过与医联体、基层医院和社区医院的合作,把他们的医疗水平带上去,这是我们未来重点要做的事情。”

  2016年,北医三院心脏中心将继续发挥优势,逐步整合北医三院、三院海淀院区及三院延庆医院的心血管疾病诊疗资源,形成“大”北京大学第三医院心脏中心合作发展模式;利用心脏团队——heart team 的优势,开展新技术新项目,扩大微创外科与心内科相结合的疾病治疗范围,创心脏中心的“拳头产品”;利用京津冀一体化的发展机遇扩大外联,积极完善医联体内心血管慢性病患者的管理和双向转诊;与急诊科等科室合作成立北医三院胸痛中心,并争取尽早通过国家(学会)认证,扩大影响、提高救治力。

  “心脏人的心脏比较强大,关键是你的心别那么细小、别那么窄,我觉得心胸要宽广一点,要有一种对病人、对医院、对学科发展的大爱,有合作的意愿,才能够让整个学科有所发展,在学科发展的基础上,每个人的发展也才会更好。”高炜用朴实而生动的语言,阐述了心脏中心的发展理念。

  从最早的内科心血管小组到心内科、心外科、心血管研究所的整合;经过陈明哲教授、郭静萱教授、毛节明教授、陈凤荣教授等一批心血管大家的努力与传承;北医三院心脏中心在多年来形成的合作共赢的良好氛围中成立并逐渐走向成熟。“以临床问题为导向,以医学转化为目标,以学科交叉为手段,以人才培养为基础”,未来的岁月任重而道远,漫漫长路始于足下,年轻却沉稳的北医三院心脏中心将继续用他们的真“心”呵护人类的健康。

  高炜,教授、主任医师,博士生导师。北京大学第三医院副院长、心脏中心主任,大内科兼心内科主任、血管医学研究所所长,卫计委心血管分子生物学与调节肽重点实验室主任。在冠心病介入治疗、心脏康复、心血管危重症治疗等方面具有较高的造诣。

  现任中华医学会心血管病学分会常委、动脉粥样硬化与冠心病学组组长,中国康复医学会心血管病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中国生物医学工程学会体外反搏分会副主任委员、中国医疗促进会心血管分会副主任委员、中国医师学会心血管内科医师分会常委及转化医学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北京医学会心血管病学分会副主任委员等。为《北京大学(医学版)学报》、《中国介入心脏病学杂志》副主编;《中华医学杂志》、《中华内科杂志》、《中华心血管病学杂志》等杂志编委。美国心脏学会专家会员(FACC),欧洲心脏病协会专家会员(FESC)。

  作为课题负责人主持863计划课题、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教育部博士点基金等多项国家及省部级课题。

  北医三院心脏中心成立于2014年,成立后,心脏中心通过资源整合,提高心血管内、外科综合实力,扩大行业影响力。通过规范疾病诊治流程,深化医疗安全管理制度落实,提高心血管疾病整体救治能力。发挥优势,强化联合人才培养、教学和科研一体化管理,为学科深入发展储备力量。医疗工作重点包括提高危重症救治和复杂病变治疗水平,开展冠心病治疗技术和理念创新,贯穿心血管疾病救治全过程的心脏康复。

  在不具备hybrid手术室的情况下,心脏中心充分发挥现有优势,对复杂冠脉病变患者实施“微创冠脉搭桥”与“支架”分站式杂交手术,即外科小切口不停跳冠脉搭桥+心内科择期冠脉介入治疗,不仅提高了冠心病治疗的成功率,也避免了常规外科搭桥手术对高危患者带来的风险和并发症,让更多的患者受益。2015年共完成该类治疗36例,无一死亡,在国内处于领先水平,打出了品牌。2015年底还首次利用微创技术,完成一例双乳内动脉双支冠脉搭桥+内科PCI治疗冠心病手术。

  (《北医人》记者 韩娜 来源:《北医人》杂志第62期)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北医三院生殖中心专家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