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陀直播临死把医书给了谁?

华陀华佗(145—208),汉末医学家。字元化,沛国谯(今安徽亳县)人。据人考证,他约生于汉永嘉元年(公元一四五年),卒于建安十三年(公元二〇八年)。华活的时代,当是东汉末年三国初期。那时,军阀混乱,水旱成灾,疫病流行,人民处于水深火热之中。当时一位著名诗人在其里,写了这样两句:“出门无所见,白骨蔽平”。这就是当时社会景况的真实写照。目睹这种情况,华佗非常痛恨作恶多端的封建豪强,十分同情受压迫受剥削的劳动人民。为此,他不愿做官,宁愿捍着金箍铃,到处奔跑,为人民解脱疾苦。华陀本是士人,一身书生风骨。华陀为刮骨疗毒,关羽下棋饮酒谈笑自若的故事至今仍被传为佳话。华佗也很重视养生,创立五禽戏,即模仿虎,鹿,熊,猴,鸟的动作做运动,以预防疾病。世人以为华陀因为不肯为曹操医病而被赐死!其实是因为华陀认为曹操脑中有瘤(曹操本有头痛的毛病) ,本来想为曹操开脑取瘤,但以为华陀要砍曹操的脑袋而遭囚禁,后死于牢中!华陀死后,其医术也随之失传。曹操死时,也因为自己不信华陀之言而后悔莫及!华陀年轻时,曾游学徐州,通晓各种经书,喜爱医术和养生之学,由于他刻苦钻研,不怕困难,努力学习,善于总结群众经验,所以医学知识十分渊博,故沛相陈珪和太尉黄琬曾先后多次征召他做官,但华陀均予辞谢。华陀兼通内,外,妇,儿,五官,针灸各科,尤以外科和针灸著称,其在外科方面的成就是惊人的,后世更尊奉他为“外科鼻祖”。
华陀华佗(约公元145—208),末医学家,汉族,身高约合现今1.61米。字元化,沛国谯(今安徽市谯城区)人。据人考证,他约生于汉永嘉元年(公元一四五年),卒于建安十三年(公元二〇八年)。这考证很可疑。因为《后汉书o华佗传》有华佗“年且百岁,而犹有壮容,时人以为仙”的记载,也有说他寿至一百五六十岁仍保持着六十多岁的容貌,而且是鹤发童颜的记载。据此,华佗可能不止活了六十四岁。
华陀不求名利,不慕富贵,使华佗得以集中精力于医药的研究上。 说他“兼通数经,晓养性之术”,尤其“精于方药”。人们称他为“神医”。他曾把自己丰富的医疗经验整理成一部医学著作,名曰《青囊经》,可惜没能流传下来。但不能说,他的医学经验因此就完全湮没了。因为他许多有作为的学生,如以针灸出名的樊阿,著有《吴普本草》的吴普,著有《本草经》的李当之,把他的经验部分地继承了下来。至于现存的华佗《中藏经》,那是宋人的作品,用他的名字出版的。但其中也可能包括一部分当时尚残存的华佗著作的内容。
华佗高明之处,就是能批判地继承前人的学术成果,在总结前人经验的基础上,创立新的学说。中国的医学到了春秋时代已经有辉煌的成就,而扁鹊对于生理病理的阐发可谓集其大成。华佗的学问有可能从扁鹊的学说发展而来。同时,华佗对同时代的学说也有深入的研究。他读到张仲景著的第十卷时,高兴地说:“此真活人书也”,可见张仲景学说对华佗的影响很大。华佗循着前人开辟的途径,脚踏实地开创新的天地。例如当时他就发现体外挤压心脏法和口对口人工呼吸法。这类例子很多。最突出的,应数麻醉术—酒服麻沸散的发明和体育疗法“五禽之戏”的创造。
利用某些具有麻醉性能的药品作为麻醉剂,在华佗之前就有人使用。不过,他们或者用于战争,或者用于暗杀,或者用于执弄,真正用于动手术治病的却没有。华佗总结了这方面的经验,又观察了人醉酒时的沉睡状态,发明了酒服麻沸散的麻醉术,正式用于医学,从而大大提高了外科手术的技术和疗效,并扩大了手术治疗的范围。据日本外科学家华冈青州的考证,麻沸散的组成是一升,生、、、各四钱,炒一钱。自从有了麻醉法,华佗的外科手术更加高明,治好的病人也更多。他治病碰到那些用针灸、汤药不能治愈的腹疾病,就叫病人先用酒冲服麻沸散,等到病人麻醉后没有什么知觉了,就施以外科手,腹背,割掉发病的部位。如果病在肠胃,就割开洗涤,然后加以缝合,敷上药膏。四五天伤口愈合,一个月左右,病就全好。华佗在当时已能做肿瘤摘除和胃肠缝合一类的外科手术。一次,有个推车的病人,曲着脚,大喊肚子痛。不久,气息微弱,喊痛的声音也渐渐小了。华佗切他的脉,按他的肚子,断定病人患的是肠痈。因病势凶险,华佗立即给病人用酒冲服“麻沸散”,待麻醉后,又给他开了刀。这个病人经过治疗,一个月左右病就好了。他的外科手术,得到历代的推崇。明代陈嘉谟的引用中的一诗作了概括:“魏有华佗,设立疮科,剔骨疗疾,神效良多”。可见,后世尊华佗为“外科鼻祖,”是名副其实的。
“五禽之戏”,是一套使全身肌肉和关节都能得到舒展的医疗体操。动作是模仿虎的扑动前肢、鹿的伸转头颈、熊的伏倒站起、猿的脚尖纵跳、鸟的展翅飞翔等。相传华佗在许昌(县名,在河南省)时,天天指导许多瘦弱的人在旷地上作这个体操。说:“大家可以经常运动,用以除疾,兼利蹄足,以当导引。体有不快,起作一禽之戏,怡而汗出,因以着粉,身体轻便而欲食”。
华佗除系统地接受古代的医疗经验外,还能很好地重视和应用民间的医疗经验。他一生游历了不少地方,到处采集草药,向群众学习医药知识。在向民间找药的同时,还从民间搜集了不少单方,经常用这些单方来治病。有一次,华佗在路上遇见一位患咽喉阻塞的病人,吃不下东西,正乘车去医治。病人呻吟着十分痛苦。华佗走上前去仔细诊视了病人,就对他说:“你向路旁卖饼人家要三两萍齑,加半碗酸醋,调好后吃下去病自然会好。”病人按他的话,吃了萍齑和醋,立即吐出一条象蛇那样的寄生虫,病也就真的好了。病人把虫挂在车边去找华佗道谢。华佗的孩子恰好在门前玩耍,一眼看见,就说:“那一定是我爸爸治好的病人。”那病人走进华佗家里,见墙上正挂着几十条同类的虫。华佗用这个民间单方,早已治好了不少病人。
华佗还是一名能运用心理疗法治疗疾病的专家。一次,一位太守请他看病,华佗认为经过一次大怒之后,他的病就会好。于是他接受了许多财物,却不给他好好看病,不久又弃他而去,并留下了封书信骂他。太守大怒,让人去追,他的儿子知道事情的真相,便悄悄拦住了去追赶他的人。太守在极度愤恨之下,吐出了几升的黑血,病很快就好了。
华佗是我国医学史上为数不多的杰出外科医生之一,他善用麻醉、针、灸等方法,并擅长开胸破腹的外科手术。外科手术的方法并非建立在“尊儒”的文化基础上的中医学的主流治法,在儒家的“身体发肤,受之父母”的主张之下,外科手术在中医学当中并没有大规模的发展起来。有些医史学家考证出,华佗所用的治疗方法在印度医学中有所记载,他使用的麻沸散中主要药物“蔓陀罗花”也是印度所产,因此他们提出华佗一生游历于中原各地,他很有可能是来自印度的天竺医生。这种说法虽不可考,但也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同时,我们也应该认识到,中医外科并不是不存在,而且远在汉代,就曾经达到过相当高的水平,但随着时间的推移和中医学在理论和实践方法上的不断进步,大部分的疾病都可以通过针灸、药物等治疗方法达到治愈的效果,而这些痛苦大、损伤重、伤经的外科方法就渐渐被更加“文明”和“简便”的内治法取代了,这并不是一些人认为的中医的缺陷。相反,这实际上是一种文化造就的文明,中国特殊的文化氛围造就了中医学的特殊研究方法,在这种条件下,中医学同样得到了长足的发展,许多其它医学只能使用外科方法解决的问题在这里却可以使用内治的方法达到同样的效果,不得不承认它超越的科学性和其理论的精妙深远。同时,这也是中医学一直以其理论凌驾于其他医学,经久不衰的根源所在。
有一次在行路途中,华佗见一群人围在路旁。他走近一看,原来是一名车夫倒在地上。只见那车夫面色蜡黄,两脚蜷曲,双手捂肚,不住地发出难以忍受的痛苦声音。华佗见状,立即放下药箱,蹲在地上为病人检查。过了一会儿,华佗转身对围观的人们说:“他这是患了肠痈(),如果早些治疗,针灸就可以了。”“难道他现在无望了?”周围的人急切地问。华佗笑着摇了摇头说:“别急,别急,这点小病算不了什么。不过,我需要将他的肠子取出来治疗。”听说剖腹取肠,有的人吓得伸了伸舌头,还有的人情不自禁地倒吸了一口凉气。因为他们想像不出剖腹将有多么疼痛。华佗自若地取出一包药末,叫人取些酒来,给病人冲服下。不一会,病人安静下来,又过了一会,病人竟酣然大睡进人了梦乡。华佗让人把车夫抬到附近的一个房子里,用手术刀,将车夫的肚皮划开,取出病人的肠子,切掉溃烂的那一段,缝合以后,敷上生肌的药膏。这一切工作完成以后,病人睡醒过来,睁开双眼,惊奇地发现自己的肚子不再疼了。当他得知刚才发生的一切时,感激地拉着华佗的手连声说道:“您救了我的命,我真不知如何感谢您才好。您真是一位神仙呀!”旁人问华伦在手术前给病人吃了什么,使他在整个手术过程中没有疼痛感觉。华佗笑着从箱里拿出一些粉末,说:“就是它,叫做 ‘麻沸散’。吃了它,任凭你做什么手术也不会感觉疼痛。”有个小伙子大声问道:“是哪位神仙下凡送给您的?”华佗微笑着指指众人,又指指自己,说:“说到神仙,那可多呢,我就是根据乡亲们的提示,自己加以总结以后配制而成的。”
几天以后,车夫的病完全好了,又和其他的人一样出现在大路上。华佗医术高明的消息不胫而走,“麻沸散”的神效功能也随着华佗的名字传遍了千家万户。
麻沸散是华佗制造的一种很有效的麻醉药,这种药如果和酒一起服用,则效力更大,能起到全身麻醉的效果。而医学上现代采用的麻醉药剂,仅仅有100多年的历史。很早以前,欧洲人作手术,用的是放血的方法使病人休克,然后再进行手术。用这种方法,非常危险,血放多了,病人就永远醒不过来。即使不发生危险,病人也因手术前大量失血,造成身体极度虚弱,对于恢复健康是很困难的。1842年,人黑克曼开始用作麻药,但这只能用在动物身上,而不能用于人。过了两年,人柯尔顿用做麻药,效果也不太好。直到1848年美国人才开始用乙醚做麻药,今天西医还用这种药物。我国神医华佗使用麻沸散为病人做手术,至少比西方早1600年左右。但可惜此方失传,幸有史书记载了这一奇迹。我国历史文献中记载:“若疾病发结于内,针药所不能及者,乃令先以酒服麻沸散,即醉无所觉,因刳破腹背,积聚。”可见,麻沸散的发明及其使用,不能不说是世界医学史上的一个奇迹。
华陀古代的人们,由于科学不发达,错误地认为“死生由命,富贵在天”,认为人们只能听凭老天爷的摆布。而华佗却不相信这一套。他认为,人完全可以充分发挥自己积极主动的作用,增进健康,抵御疾病。他赞成我国古代 “不治已病,治未病”的重预防思想。
有一天,他对他的学生吴普说:“你懂得‘户枢不蠢,流水不腐’的道理吗?人得了疾病就是因为气血不流通造成的。如果人经常活动,让气血畅通,就可以增强体质而减少疾病。”
华佗自己就很注意锻炼,每天早晨,他都在院子里活动,然后再看书或给人医诊。每当他坐的时间久了,就停下工作,伸伸手臂,抬抬腿脚,顿时觉得精神清爽。他相信人的生命不在于天,而是在于运动。他一直想找出一个办法来,使人能够延年益寿。
华陀有一天,华佗看见老鹰在天上翱翔,两只伸张开了的翅膀带动着躯体自由自在地在空中飞。由此,他想起了草原上的鹿,山岭上的虎以及森林中的猿猴和狗熊,它们是那样的强健,又有各自的特点。如果我们能够取其所长,用于自身,岂不能像它们一样自由自在地生活在大地上吗?从此以后,华佗潜心钻研这五种禽兽的动作特点,然后根据医书上的穴脉原理,创造了一套医疗体操,称作“五禽戏”。五禽戏就是要求人们模仿虎、鹿、熊、猿、鸟做出各种动作,以促进血液循环,使全身关节和肌肉都能得到舒展,以达到增强体质预防疾病的目的。
华佗的“”很受人们的欢迎,很快就在许昌一带普及开了。有许多体弱的人由于坚持做“五禽戏”,体质明显地得到了增强。有一个人胃口不好,经常泻肚。由于做了“五禽戏”,没有服药,三个月病就完全好了。华佗的学生吴普,依照这个方法坚持锻炼,活到90多岁,却仍然“卫目聪明,牙齿”。
早在1700多年前,华佗就能把预防和治疗结合起来,把锻炼放在首要位置,这是对人类健康事业的一大贡献。他提出的“生命在于运动”的思想,至今仍对人类的保健起着积极的指导作用。
华陀在华佗长年在民间行医,与广大劳动群众建立了深厚的感情,只要遇见病人,他就热心地医治,从不计报酬。
有一次,华佗给一个船夫看病,经诊断是脾脏烂了。他给船夫喝了自制的麻沸散,打开肚皮,把溃烂的部分除去,然后缝合好伤口,又给他吃了点药,一个月左右病人就痊愈了。
又有一次,他在路上遇到一个咽喉阻塞病患者,病人吃不下东西,只是呻吟不止,十分痛苦。华佗看后什么也没说,走到路旁的一家铺子里,找主人要了一碗蒜泥加醋,经他调和,给病人灌了下去。不一会,一条长长的虫子从病人嘴里吐了出来,病人立即就好了。病人全家对华佗感激不尽,要重谢他。华佗再三推辞后,头也不回地赶路去了。
华佗给人看病,非常认真仔细,他根据患者的不同情况,注意发病特点,做到对症下药,效果显著。一次,两个病人都来看病,二人都是头痛发烧。华伦一一检查了他们的病情后,给他们二人开了截然不同的两种药。他让一个病人吃泻药,而让另一个病人吃发散的药。两人迷惑不解。华佗耐心地对他们说:“你二人虽然都是头痛发烧,但引起的原因不同。一个是伤食,吃得太多了;另一个是外感风寒引起感冒。所以你们的药就不一样哩!”说得病人解除了疑虑。他们按华佗的要求服了药,第二天果然全都好了。
东阳地区有个叫陈叔山的,他两岁的儿子患了病。华佗听说以后,连夜赶到那里。原来陈叔山的儿子患了痢疾,生命危在旦夕,幸亏华佗及时赶到,才挽救了他的性命。
华佗给人看病,不讲价钱,不怕路遥,不辞辛劳,广大劳动人民非常爱戴他,亲切地称他是民间医生。
当时,挟天子以令诸侯的曹操,称雄中原。有一天,他头疼如裂,派人去把华佗找来。华佗来了以后,仔细给他进行了诊断,确定他是偏头风病。他取出银针,在曹操的头上只扎了几针,头疼马上就止住了。曹操见华佗果然医术高明,就想把他留在自己的身边,并许以高官厚禄。但华佗拒绝了曹操的要求,他不愿意留在许昌享清福,他要为天下广大百姓排苦难。为了脱身,他谎称自己的妻子病了。这一方法果然奏效,曹操放他回家照看妻子,要他妻子的病好以后立即返回。谁知华佗一走,许多天都没有回来。原来,他惦记着乡亲父老,惦记着他的病人。离开曹操以后,他又云游四方,为人民行医看病去了。
曹操哪肯罢休,气冲冲地派人把华佗抓了回来。此时,曹操的头疼病又复发了,他让华佗给他看病。华佗放心不下他的病人,请求给曹操治完病后立即放他回去,曹操没有答应。华佗一气之下拒绝给曹操针灸,曹操用死要挟他。华佗毫无惧色,大义凛然。曹操没有办法,将他打入了死牢。华佗知道自己在劫难逃,就托人拿来笔砚,把自己多年来行医看病的心得体会写了几本书,在临刑的前一天送给了狱卒,托他把这些宝贵的经验传下去,为人民免除病忧。谁知狱卒胆小怕事,不敢接受华佗的医书。无奈何,华佗只好眼含热泪,将这些材料扔在火中烧掉。第二天,曹操派人杀了华佗。一代名医就这样告别了人间。
华陀他曾把自己丰富的医疗经验整理成一部医学著作,名曰& ,可惜没能流传下来。但不能说,他的医学经验因此就完全湮没了。因为他许多有作为的学生,如以针灸出名的,著有《吴普本草》的吴普,著有的李当之,把他的经验部分地继承了下来。至于现存的华佗& ,那是宋人的作品,用他的名字出版的。但其中也可能包括一部分当时尚残存的华佗著作的内容。
华陀之死的其他说法
华陀当时华陀治好头痛后,也确实被曹操留在曹营,当时华陀心里不乐意,可又不好直说。有一天,华陀要求曹操让他离去,因为天下间尚有很多人要他医治。曹操便要求他先替他找一种根治头痛的长效药。
华陀觉得曹操的话也不算过分,他想:丞相伐,平叛乱,也是造福民众,于社稷江山有益。假若不把他的病根医好,一旦在战场上发病,岂不坏了大事? 回到自己的帐房,华陀并没有马上便走,而是日夜翻书查典。七翻八找,他缍在自己祖父记载的秘方里,找到一种能根治头痛的药方。只是这种药方里有一味药,是地下棺木中的死尸长着的一种小虫,名叫僵虫。这僵虫有剧毒,稍有半点不慎,就会使人中毒而死。所以,华陀的祖父在秘方上批一眉批:“禁用”。 华陀决定用这个方子给曹操治头痛病。不过,药煎好后,他担心曹操中毒,就自己先倒了一小碗,想喝了试试,看看有什么反应。哪知药服下不久,他就满腹钻心的痛,站立不稳,倒在地下直打滚。
华陀知道自己中了毒,等他叫人喊来曹操时,已说不出话了,就用脚踢翻了药罐,意思是叫曹操不可服用。不用多长时间,华陀就断了气。
曹操见华陀是为自己尝药中毒而死,不禁放声大哭了一场:先生神医,是我害了你!我不该向你要长效药方……随后,曹操下令用重礼厚葬了华陀,还追封华陀为医圣德师,俸三品薪,对华陀的家眷,也一一拨薪安置。
因华陀是在曹营里死的,曹操自己在哭华陀时也说了句:“是我害了你!”一些不了解底细的人和对曹操不满的人,便说华陀是曹操杀死的,这实在是冤枉了曹操!
华陀他曾经替广陵太守治病,当时陈登面色赤红心情烦躁,有下属说华佗在这个地方,后来他就命人去请华佗,为他诊治,华佗先请他准备了十几个脸盆,然后为他诊治结果陈登吐出了几十盆的红头的虫子,为他开了药,说陈登是吃鱼得的这个病,告诉他这个病三年后还会复发,到时候再向他要这种药,这个病就可以根治了,并且临走告诉了他(华佗家)的地址,那年陈登36岁,结果果然陈登三年后旧病复发,并派人依照地址寻找,可是华佗的药童告诉陈登的使者说华佗上山采药还没回来也不知道他什么时候能回来,结果陈登39岁时就是因为这个病去世的,其实华佗的医术是很好的,只是那个广陵太守运气不好,没能等到他采药回来,这是华佗医治的所有病人的唯一的一个例外。
华佗曾在徐州地区漫游求学,通晓几种经书。沛国相推荐他为孝廉,征召他任职,他都不就任。华佗懂得养生之道,当时的人们认为他年龄将近一百岁,可外表看上去还象壮年人一样。又精通医方药物,他治病时,配制汤药不过用几味药,心里掌握着药物的分量、比例,用不着再称量,把药煮热,就让病人服饮,同时告诉服药的禁忌或注意事项,等到华佗一离开,病人也就好了。如果需要灸疗,也不过一两个穴位,每个穴位不过烧灸七、八根艾条,病痛也就应手消除。如果需要针疗,也不过扎一两个穴位,下针时对病人说:“应当延伸到某处,如果到了,请告诉我。”当病人说“已经到了”,随即起针,病痛很快就痊愈了。如果病患集结郁积在体内,扎针吃药的疗效都不能奏效,应须剖开割除的,就饮服他配制的“麻沸散”,一会儿病人就如醉死一样,毫无知觉,于是就开刀切除患处,取出结积物。病患如果在肠中,就割除肠子病变部分,洗净伤口和易感染部分,然后缝好腹部刀口,用药膏敷上,四五天后,病就好了,不再疼痛。开刀时,病人自己并不感到疼痛,一个月之内,伤口便愈合复原了。
府中官吏倪寻、李延同时来就诊,都头痛发烧,病痛的症状正相同。华佗却说:“倪寻应该把病邪泻下来,李延应当发汗驱病。”有人对这两种不同疗法提出疑问。华佗回答说:“倪寻是外实症,李延是内实症,所以治疗他们也应当用不同的方法。”马上分别给两人服药,等第二天一早两人一同病好起床了。
一天,华佗走在路上,看见有个人患咽喉堵塞的病,想吃东西却不能下咽,家里人用车载着他去求医。华佗听到病人的呻吟声,就停车去诊视,告诉他们说:“刚才我来的路边上有家卖饼的,有蒜泥和大醋,你向店主买三升来吃,病痛自然会好。”他们马上照华佗的话去做,病人吃下后立即吐出一条蛇一样的虫,他们把虫悬挂在车边,到华佗家去拜谢。华佗还没有回家,他的两个孩子在门口玩耍,迎面看见他们,小孩相互告诉说:“象是遇到咱们的父亲了,车边挂着的‘病’ 就是证明。”病人上前进屋坐下,看到华佗屋里北面墙上悬挂着这类寄生虫的标本大约有十几条。
后人的评价
华佗被害至今已一千七百多年了,但人民还永远怀念他。江苏有华佗纪念墓;有,庙里的一副对联,抒发了作者的感情,总结了华佗的一生:
  “医者,实别开岐圣门庭,谁知狱吏庸才,致使遗书归一炬;  士贵洁身,岂屑侍奸雄左右,独憾史臣曲笔,反将厌事谤千秋。”
华陀华佗治头痛身热要诀
表外实,下内实,忌
世治外实,多用表剂,表则外虚,风寒得入,而病加剧。世治内实,多用下剂,下则内虚,肠胃气促,而肢不畅。华先生治府吏倪寻,头痛身热,则下之,以其外实也。治李延头痛身热,则汗之,以其内实也。盖得外实忌表、内实忌下之秘也。又按内实则湿火上冲,犹地气之郁,正待四散也。外实则积垢中留,犹山闲之水,正待下行也。其患头痛身热同,而治法异者,虽得之仙秘,实本天地之道也。余屡试之,果屡见效。(孙思邈注)
华佗治肢烦口乾要诀
汗愈,不汗死
县吏尹世,苦四肢烦,口中干,不欲闻人声,小便不利。华先生曰:“试作热食,得汗即愈,不汗后三日死。”即作热食,而汗不出。华先生曰:“脏气已绝于内,当啼泣而绝。”已而果然。先生盖有所本而云然也。按肢烦口干,不欲闻声,热症也。医者遇此症,决不敢曰热食,多主用凉剂,然一用凉剂,便起搐搦,却无啼泣之状,缘先生进热食,故有啼泣之状耳。余昔遇此症,常用热表剂,见汗涔涔而愈,益信先生言之不诬。窃怪世之治此症者,不能决其愈不愈,死不死。观于先生之治法,可以知所从事矣。(孙思邈注)
华佗治牙痛要诀
宜辛散,忌凉遏
世传华先生治牙痛:一椒小一盅,细辛白芷与防风,浓煎漱齿三更后,不怕牙痛风火虫。实则先生之医术,虽本乎仙人,其用药则由己。如宜辛散,忌凉遏,即治百般牙痛之秘诀也。故知治病不必拘定汤药,盖汤药可伪造,可假托,且当视其病之重轻,人之上虚实,时之寒(火奥),而增减之,故有病同药同,而效与不效异。医者于此,宜知所矣。
华佗治死胎要诀
朱砂、鸡白、蜜、当归末等分,酒服出。
按此系《普济方》。考《魏志》甘陵相夫人有身六月,腹痛不安,先生视之曰:胎已死。使人手摸知所在,在左则男,在右则女。人云在左,于是为汤下之,果下男形。即愈。然用药,则未言明,不能无疑。意先生善解剖,固有下之之术,不专恃汤药,特以汤药为辅佐品乎。今观此书,则知先生之治斯症,固有汤药在也。因为稽考故事以实之,且余亦尝用此方下胎屡见奇效,人且视为仙方也。& (孙思邈注)
华佗治矢镞入骨要诀
刮骨、理骨、理筋、补筋
按《襄阳府志》:关羽镇襄阳,与曹仁相拒,中流矢,矢镞入骨,先生为之,出血理筋,创果愈。盖即本此二语,而见之于实事也。若治毒不敢刮,必致毒气蔓延;见筋不敢理,必致筋肉短缩;其害无穷。凡为医者,宜熟习此二语,勿见筋骨而胆怯,只求刮理得法,自不难立见奇效,而病家亦不得以须受刮理,而遽增惶骇也。(孙思邈注)
华佗治膝疮要诀
凡蛇喜嗅血腥,故人染蛇毒,或服蛇子,必能生蛇,以其遇血腥能生长也。犬之黄色者,其血腥尤甚,使之用力于足部,其血郁闷已极,有直冲之性,蛇嗅之必出也。昔余见有,旁有数童子围观之,忽有一童子目注墙角咋曰:“蛇来矣。”旋又有二童子,惊相告,谓有二蛇在屋瓦上蜿蜒来集。余初不解其故,今读华先生秘方,始知之。建安中,琅琊有居民曰刘勋者,其女年二十许,左膝上忽发一疮,痒而不痛,凡患数十日而愈,已而复发,如是经七八年,迎先生使治之。先生视之曰:易耳。当得稻糠色犬一头,良马三匹,以绳犬颈,使驰骤,马前而犬后,马力竭辄易之,计马与犬共行三十余里,俟犬不能驰,再令人强曳之,使续之二十余里。乃以药饮女,女即安卧,昏不知人,急取犬剖腹,俾血如泉涌,以犬之近后足之前所断之处,令向疮口相距二三寸许停之,须臾则有若蛇者,蜿蜒从疮中出,速以铁锤贯蛇项,蛇在皮中,摇动良久,移时即不动,引出长凡三尺许,惟有眼球而无瞳,又为逆鳞耳。乃以膏敷于疮面,凡七日而愈。(孙思邈注)
华佗治湿浊上升要诀
病有不能顺治,可逆治。
有人苦头眩,头不得举,目不得视,积时年许,先生视之,使悉解衣倒悬,令头去地一二寸,濡布拭身体,令周匝,候视诸脉尽出五色,乃令弟子数人,以铖刀决脉,五色血尽,视赤血出乃下。以膏摩、被覆,汗出周匝,饮以葶苈犬血立愈。此即逆治之法也。(孙思邈注)
华佗治寒热要诀
冷浴生大热
有妇人久病经年,世谓寒热交注病。冬日十一月中,先生令坐石槽中,以寒水汲灌之,云当满百。始七八灌,战欲死,灌者亦惧而欲中止。先生令满数,至将八十灌,热气乃蒸出,嚣嚣高二三尺,满百灌,乃命燃火温床厚覆,良久出,著糁便愈。按冷浴有反激之力,初极冷,继极热,足以清毛管,出废料。有经络肌肤为寒湿所困,不能发汗者,冷浴最效。余体服,从不服表剂,不适则冷浴,浴后辄觉脚畅神爽 ,始信仙方不欺人也。惟体弱者不宜冒昧行之,违之则有损。又冷浴后,宜用干布揉擦,斯不可不察耳。(孙思邈注)
华佗治腹痛脾腐要诀
物生于土,土燥物枯,可掘而润之,体此可以治脾
一人病腹中半切痛,十余日中,须眉堕落,先生视之曰:“此脾半腐也,宜刳腹,施以”。即饮以药,令卧,破腹视脾,半腐坏,刮去恶肉,以膏敷创,饮以药,百日而平复。(孙思邈注)
华佗治脚病要诀
阴络腹行,阳络背行,缘督为治,支无不伸
一人病脚躄不能行,先生切脉后,即使解衣,点背数十处,相间一寸或五寸(分?),从邪不能当,言灸此各七壮,灸创愈,即能行也。后灸愈,灸处夹背一寸上下行,端直均调,如引绳也。按先生以四言为主要,知药所不及,乃易之以灸。人谓灸不难,得穴难。余谓得穴非难,因有图可按,体格部位可稽也。惟病之应久与否,又灸从何起,迄何止,有胆有识,斯诚难也。(孙思邈注)
华佗治酒毒要诀
讳疾忌医,死
酒之发酵,足伤肺翼,害肠胃,惟葛花可解。暨渎严昕与数人共候,先生适至,谓昕曰:“君身中佳否?”昕曰:“无他”先生曰:“君有急疾见于面,饮,多饮则不治。”与以葛花粉令服之,昕不能信,复饮,归行数里,卒头眩堕自车,人扶之,辇回家,越宿死。(孙思邈注)
华佗治虚损要诀
乘虚御内,亡
故督邮得病,已差,诣先生。先生为切脉曰:“尚虚未得复,勿为劳事。御内即死,临死当吐舌数寸。”其妻闻其病除,自百余里来省之,止宿交接,中间三日,病发,一如先生言。按肾水不足,相火愈妄动,故患虚损者,愈喜女色。此女欲拒而不能,非腰痛如割,则粘汗如流,此正先生且无方,仙且无术,人其鉴之。(孙思邈注)
华佗治胃管要诀
地数五,土求其平,毋使术梗
督邮徐毅得病,先生往省之。毅谓先生曰:“昨使医吏刘租针胃管讫,便苦咳嗽,欲卧不安。”先生曰:“刺不得胃管,误中肝也,食当日减五日不救。”果如先生言。按人咳嗽从肺,不知肝风煽动,使肺不舒,亦足致嗽,所谓木刑金也。人谓减食由胃,不知肝气不行,使胃作胀,不能进食,所谓木克土也。人谓不眠由肾,不知肝为血海,肝病血虚,势难安眠,所谓木耗水也。胃属土,地数五,五为地数之终,终而不能复始,故五日不救也。仙传数语,足以当千万部医书,有如是者。(孙思邈注)(谁曾由史书医案中悟出这许天机?可惜天下能如孙真人之智慧者罕也。)
华佗治婴儿下利要诀
先啼后利,乳多冷气
凡儿啼,哺以乳则止。乳寒则胃不舒,既入贲门,不能上吐,则为下利。东阳陈叙山小男二龄,得疾下利,常先啼,日以,以问先生。先生曰:“其母怀躯,阳气内养,乳中虚冷,儿得母寒故也。治法宜治其母,儿自不时愈。”乃与四物女菀丸(即四物汤),十日即除。
按四物汤为妇人要药,有活血通经之功。佗以此法治病,即所云“子有病治其母也。”凡治儿病,药由母服。方取妇科,法自此始。
华佗治虿螫要诀
水性涨,毒自散
彭城夫人夜如厕,虿螫其手,呻吟无赖。先生令温汤近热,渍手其中,卒可得寐。但令人数为易汤,不使微冷,达旦而愈。
按人受蜂刺或蛇毒,多用白矾、雄黄、香油及各种草药敷之,竟不见效。或反肿痛,从未有以热水渍之者,即用热水亦不知更易,是以无效。今观先生之法,简而易,且奏效速,可知医在通变,治宜对症,治病良药,俯拾即是。人苦于不知其用法耳。(孙思邈注)
华佗治急症要诀
不堪望,奚以方
军吏梅平,因得疾除名,还家。家居广陵,未至二百里,止亲人舍,其日先生适至主人宿,主人令先生视之。先生一望见,即谓平曰:“君早见我,可不至此,今疾已结,不可为,速归可得与家相见,抵家后尚得有五日淹留也。”平从之,果如所言。按凡人内有病,必先发于外,故医以望为第一要义。扁鹊之著名,即在于能望也。先生望平色,知其必死,虽有所本,亦由能决。今之医士,不解斯义,徒侍切脉,以作指针,故病者将死,犹为定方,吾见亦多矣。噫!(孙思邈注)
华佗治头风要诀
胆若寒,效难见
昔汉郭玉尝言:“贵者处尊高以临臣,臣怀以承之。其为疗也,有四难焉。自用意而不任臣,一难也。将身不谨,二难也。骨节不强,不能使药,三难也。好逸恶劳,四难也。针有分寸,时有破漏,重以恐惧之心,加以之志,臣意犹且不尽,何有于病哉。此其所以不愈也。”不知先生所得之医经中,已有此言。故先生治曹操头风未除,操曰:“佗能愈,此小人养吾病,欲以自重,然吾不杀此子,终不为吾断此根源耳。”操之为是言,殆即郭氏所谓“贵者处尊高以临臣”之意也。先生之不能根治,即医经所载二语尽之矣。(孙思邈注)
华佗治血郁要诀
黑血聚,盛努愈
按毁郁于上焦,非可剖而出之,惟盛怒则肝之鼓动力足,郁自散。上行则吐,势所必然。先生尝本此以治郡守病,以为使之盛怒则差,乃多受其货而不加功。无何弃去,又遗书之。郡守果大怒,令人追杀之,不及。因瞋恚,吐黑血数升而愈。(孙思邈注)
华佗治病笃要诀
说明寿夭而复治,则不怨冤死
医者遇病,宜先审其人之将死与否,若贸然定方与药,药纵无害,及死则必归咎于医者,虽其难辞也。故欲攻医,宜先精相,相者何?望之义也。先生遇病者,先能知其人之寿夭,此非得自仙传,能缘临症多使然耳。尝有疾者诣先生求治,先生曰:“君病根既深,宜剖脏腑,治之当愈。然君寿不过十年,病不能相杀也。”疾者不堪其苦,必欲除之,先生乃施破术,应时愈。十年后竟亡。(孙思邈注)
华佗治要诀
中有所壅,吐为便。医法有不宜明言而奏效甚速者。
仲景治伤寒,以升吐为第一义。先生得医经,亦曾及此。先生尝行道中,见有咽塞者,因语之曰:“向者,有鬻饼人,萍齑甚酸,可取二升饮之,病自当去”。其人如先生言,立吐一蛇,乃悬于车而候先生。时先生小儿,戏于门中,自相谓曰:“客车旁悬有物,必系逢我翁也。”及客进顾,视壁北悬蛇以十数,乃知其奇。按先生治此症,精且玄矣。知其腹中有蛇,未尝明言,恐其惧耳。惧则蛇亦畏缩,不肯随吐而出。医家有以后患详告病者,致其人不敢服药,令病加剧者,观于先生之治腹蛇,可以知所取去矣。(孙思邈注)
华佗治要诀
血腥化虫,虽出有伏
按以鱼腥杂碎和糖与粉,埋土中,经宿成虫如蚯蚓,畜鸡者恒以此饲鸡,较他虫速而且繁。盖天道本生生不已,以生物求生物,诚不生而自生也。广陵太守陈登,忽患胸中烦懑,面赤不食,先生脉之曰:“使君胃中有虫,欲成内疽,腥物所为也。”即作汤二升服之,(半夏、甘草、人参各三钱,瓜蒂七枚,黄连、陈皮各一钱)至再,有顷即大呕,中有小虫头赤而能动,其半尚为鱼脍,所苦即愈。先生曰:“此病能断绝酒色,可得长愈。否则后三期当发,因其中尚有遗种,种难尽绝也。遇良医可救。”登不能听,及期,佗适他往,登遂死。
华佗治欲产不通要诀
产以血为主使,血乏者难,宜助
李将军妻病,延先生使视之。先生曰:“伤身而胎未去。”将军言顷实伤身,胎已去矣。先生曰:“胎未去也。”将军不谓然,越日稍差。三月后复动,更召先生,先生曰:“脉象如前,系双胎。先下者耗血多,故后儿不得出,胎既死,血脉不复归,必干附于母脊。”乃为施针,并令进汤,果下死胎,且人形已具,色已黑矣。(孙思邈注)
华佗治咳嗽要诀
,二九复生,脓能化毒,不吐肠痈
军吏李成苦咳,昼夜不宁,先生诊为肠痈,与以散二剂令服。即吐脓血二升余,病寻愈。先生谓之曰:“后十八年,疾当复发,若不得药不治。”复分散与之,令宝藏。其后五六岁,有里人所患,适与成同,诣成乞药甚殷,成憨而与之。乃故如谯,诣先生更乞,适值见收,意不忍言。后十八年,成复发,竟以无药死。按肺与大肠相表里,肺疾则大肠之力不足,故便不畅,或便后失力,上无感,下不应也。若大肠遘疾,则肺之鼓动力受阻,故气常不舒,或增咳嗽。干不强,枝亦弱也。先生治咳嗽,而用吐剂,知其化脓,毒侵于耳。视若甚奇,实则无奇也。(孙思邈注)
华佗治血脉诸病要诀
身能活脉,何需药石
按先生尝语其门人吴普曰:“人体欲得劳动,第不当极,动摇则谷气得销,血脉流通,疾不得生。所谓流水不腐,户枢不蠹也。故古之为导引者,熊颈,腰体,动诸关节,以求不老。吾有一术,名五禽之戏:一曰虎,二曰鹿,三曰熊,四曰猿,五曰鸟,亦以除疾,兼利蹄足,以当导引。体有不舒,起作禽戏,怡而汗出,因以着粉,体自轻便而嗜食”。普遵行之,行年九十,耳目聪明,齿牙完坚。佗之斯术,盖即得自仙传也。(孙思邈注)
华佗治腹背诸疾要诀
药不及,针可入,中肯綮,深奚弊
世传涪翁善针,著有针经。其弟子程高寻求积年,翁乃授之。郭玉师事程高,亦以针名。惟医贵人,辄或不愈。和帝问其故,对曰:“腠理至微,随气用巧。针石之间,毫芒即乖。神存于心手之间,可得解而不可得言也。”又曰:“针有分寸,时有破漏。”是可见用针之难矣。不知先生得仙授,亦精于此。其徒彭城樊阿,亦善针术。凡医皆言背及胸脏之间,不可妄针,针不得过四分,而阿针背入一二寸,胸脏深乃至五六寸,而病皆瘳。是可见先生之针术,得自仙受,视涪翁等尤胜也。(孙思邈注)
华佗治脏腑痈疡要诀
药用麻沸,脏腑可割,既断既截,不难缝合
按痈疡发结于脏腑之内,虽针药亦无所用之。先生治斯类险症,常先令服麻沸散,既觉,因刳破腹背,抽割聚积。若在肠胃,则断截,除去。已而缝合,五六日而创合,月余而平复。(孙思邈注)
华佗治精神衰颓要诀
御妇人,得长生。服麻术,亦仙论
御同御,抵御妇人,即握固不泄,还精补脑之术也。《列仙传》曰:“容成公者,能善补导之虽,取精于玄牝,其要谷神不死,守生养气者也”。故世言御妇人术者,多推容成公为始祖。其实此术非创自容成公,乃创自先生。先生特假名于容成耳。按后汉时有冷寿光者,与华先生同时,常师事先生,得先生秘授御妇人术。寿光年可百五六十岁,尝屈颈(乔鸟)息,须发尽白,而色理如三四十时。同时又有者,长乐人,初饵胡麻及术,绝谷八十余年,日少壮,色若(禾农)桃,日能行三百里,之及獐鹿。常采药入嵩高山,见女子自言为三天太上侍官,以五岳真形与之,并授以施行法。女生道成,一旦与知交故友别,云入华山。去后五十年,先时相识者,逢女生华山庙前,乘白鹿从玉女三十人,并令谢其乡里故人也。
华佗治发白要诀
服地节,头不白
樊阿从先生求方,可服食益于人者。先生授以漆叶散。漆叶屑一斗,青黏十四两,以是为率,云久服去三虫,利五脏,轻体,使人头不白。阿从之,寿百余岁。
按漆叶或谓即漆树之叶,郁脂膏。或谓即黄芪,大补元气。青黏一名地节,又名黄芝,即今熟地。主理五脏,益精气。昔有游山者,见仙家常服此,因以语先生,试之良效。即以语阿。阿初秘之,旋因酒醉泄于人,其方遂流传于后世云
华佗墓位于城北15公里苏桥村南石梁河西岸,墓高4米,占地360平方米。墓呈椭园形,前有清乾隆十七年(公元1752年)立石碑一通,楷书:“汉神医华公墓”。墓地六角形,青砖花墙环绕,翠柏青松掩映,1985年中华全国中医学会河南分会在许昌召开“华佗学术研讨会”,镌立“东汉杰出医学家华佗之墓”。
今亳州市有“华祖庵”等遗迹。华佗弟子中有名可考的有、、等,吴普著有& ,李当之著有《李当之药录》,樊阿善针灸及养生,他服用华佗所传的长寿方——漆叶青黏散,活到 100多岁。
为本词条添加和相关影像
互动百科的词条(含所附图片)系由网友上传,如果涉嫌侵权,请与客服联系,我们将按照法律之相关规定及时进行处理。未经许可,禁止商业网站等复制、抓取本站内容;合理使用者,请注明来源于。
登录后使用互动百科的服务,将会得到个性化的提示和帮助,还有机会和专业认证智愿者沟通。
您也可以使用以下网站账号登录:
此词条还可添加&
编辑次数:10次
参与编辑人数:9位
最近更新时间: 15:04:41
贡献光荣榜
扫描二维码用手机浏览词条
保存二维码可印刷到宣传品
扫描二维码用手机浏览词条
保存二维码可印刷到宣传品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华陀与曹操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