输异体红细胞白细胞血小板、血小板、白蛋白后,红细胞白细胞血小板、血小板、白蛋白分别可以存活多久?

输血是指将人类本身所拥有的血液成分输入患者体内,以达到治疗目的,所经是和给予药物不同的一种特殊治疗手段,随着现代科学的发展,输血医学逐渐形成一门独立的分支学科,输血的意义也有新的变化。现代输血的内容已不仅是输入自然的血液成分,它还包括以现代生物技术生产的与血液相关的制品,如用dna重组技术生产的各种造血因子等,即使是血液成分,也不仅是一种简单的再输入,而是可以根据需在,先在体外对输血进行处理后再输入,例如用紫外线照血液,分离造血干细胞在体外培养等后再输给中层得,以达到特殊的治疗目的,此外对现代输血的理解,除了给予以外,还有去除的含义,即利用某些手段将患者血中病理成分加以去除,如治疗性血细胞单采格和血浆转换术等。虽然上述方法还没有完全为临床广泛应用,但输血的意义已不仅只用于失血、贫血、出血性疾患者等的治疗,而是有着更广阔的应用前景。
一、输血科 每个医院都应有输血科或称血库,(blood
bank)血库是医院中一个重要部分部门。其最主要的任务就是要及时无误、保策保量的供给患者以需在的血液,达到治疗与抢救的目的。
血库工作至少应包括:①供血者的选择与血液的采取。这一工作多年来由血库完成,但为了提高血液质量,做好公民义务献血,现已多由红十字中心血站统一管理;②做好血液的标记、记录等;③做好血液的保管与储存,注意血液有无质量变化;④做好有关输血前供者与受者的试验,如血型鉴定、交叉配血等,在确认无误后才能发放血液;⑤了解患者输务血后有无不良反应的并进行复查核对,协助找出原因
血库工作直接关系患者的安危要很好的完成血库任务,必须具备:①工作人员要有足够的专业理论知识和熟练的操作技术;②要有认真负责、救死扶伤的工作精神;③职责分明的岗位制度;④严格的操作规程及组织管理制度。
上述各项均有详细具体的内容及多专著,本书不再加以讨论,但从事血库工作的人员,都必须认真学习及执行。 二、血液的保存
最早期的输血,都是从供血者采取血液后即刻输给患者,不存在保存问题。现在一般都是输库存血,即血液在血库有一个短暂的保存期。为了输入最有效的血液。也就是说要保存细胞的生存力,使其能在输入后继续生存,能完成其应有的作用,为此必须设法解决在保存中可能引起的细胞损伤的各种问题,例如盛血容器、抗凝剂、保存液等问题,其中以后两者更为重要的。
(一)红细胞的储存损伤
把血液储存在液体基质中时,红细胞会发生一毓生物化学与结构上的改变,这些变化统称这为红细胞储存损伤。这些损伤是影响输血后红细胞生存与功能改变的主要原因。储存血液中发生了致死性伤害的红细胞在输入后很快被受体清除。通常衡量血液是否合格的标准是看血液输入24小时,后其存活的红细胞能否达到输入量的70%,如能达到70%即为合格。
储存损伤中重要变化之一就是红细胞中atp的消失。atp降解成adp又成amp,amp脱胺后变成imp,并再降解,这样下去核酸池可消耗殆尽。人红细胞缺乏合成腺嘌呤可在有5-磷酸核糖-1-焦磷酸盐存在时,在腺嘌呤磷酸核酸糖转移酶的作用下又合成amp,并生成atp。这就癖发人们向储存中加入腺嘌呤与磷酸,从而延长红细胞的生存期。虽然上述看法由来已久,并在实际中加以应用,但近来民有报告认为atp含量没有直接关系,而是红细胞其它变化缩短了其生存期。
在储存早期,红细胞可由盘形变成球形,继之又可有膜脂质和蛋白的丢失,以及结构蛋白改变。最早期的形态与atp的减少有关,并能因atp含量的恢复而逆转,但严重的变形就不可逆的,并与输注后红细胞生存能力的沽少有关。
还有一些非代谢性因素可以影响细胞膜的稳定性。现用的聚氯乙烯储血袋中如含有deph成分,有利于防止细胞膜变形的作用,但其在血循环中的毒性作用尚有待研究。
(二)抗凝剂
1.枸橼酸盐:输血工作中所用的最重在的抗凝剂是枸橼酸盐。枸橼酸盐与所采血液中钙离子螯合,使其在凝血中反应中失去作用,在输积压后又被身体所代谢。枸橼酸盐是现在用的所有抗凝剂储存的基本抗凝物质。最常用的是枸椽三钠。除抗凝作用外,它还能阻止溶血的发生。
2.肝素:肝素可以用做抗凝液剂,但缺乏支持红细胞代谢的能力。肝素中,红细胞的atp迅速消失,并伴有其它的储存损伤信输务血后生存能力下降,此外肝素的抗凝作用还可被肝素抑制因子及储存血液细胞释放中的凝血活酶类物质部分地中和。肝素抗涨血必须在采血后48小时内输入,这过去用肝素抗凝血主要是为了避免由枸橼酸抗凝血引起的低血钙症,以及用于新生儿换血症。目前这些问题由于应用浓缩红细胞而减少了。
三)血液保存液
血液保存液除必须具备抗凝作用外,还应该有保护细胞生存的能力及功能的作用。针对这种要求,现在的保存液中主要成分有枸橼酸盐、葡萄糖、磷酸盐和腺嘌呤。根据配方不同分为acd与cpd两大类,两者判别是cpd中加有腺嘌呤及磷酸盐,因此可延长红细胞的保存期达到35天,并使红细胞放氧功能增强。如只用枸橼酸盐,其有义气期仅为5天,溶液中的葡萄糖是红细胞代谢所必需的营养成分,可延长红细胞保存时间,且防止溶血;并可使细胞中的有机磷消失缓慢,防止红细胞储存的损伤。
acd液ph较低,对保存红细胞不利,只能保存21天,且放氧能力迅速下降,这是其缺点。
由于成分输血的发展,各种成分又有各自的适应条件,例如浓缩红细胞可用晶体盐保存液或胶体红细胞保存液。还可以用低温冷冻保存方法。而血小板的最适当保存温度为22摄氏度(室温)。
三、全血输注
全血是指血液的全部成分,包括各种血细胞及血浆中各种成分,还有抗凝剂及保存液。全血有保存全血及新鲜全血之分,常用的是保存4±2摄氏度的全血。新鲜全血定义难以统一规定,要依输血的目的而定,为了补充新鲜的红细胞,可用保存5天的acd全血或10天的cpd全血;如同时还要补充血小板或白细胞,则应分别用保存1天及12小时内的全血。现地可用成分输血解决此问题。
全血中主要是含有载氧能力的红细胞和维持渗透压的白蛋白,所经可应用于:①各种原因(手术、创伤等)引起的急性大量失血需要补充红细胞及血容量时;②需要进行体外循环的手术时;③换血,特别是新生儿溶血病需要换血时。
输全血也有缺点,例如全血中所含血小板与白细胞引起的抗体,可在再输血时引起瓜;对血容量正常的人,特别是老人或儿童,易引起循环超负荷问题。因此全血输注已逐渐减少,而代之以成分输血的应用。
四、成分输血
输全血有时可能既达不到治疗的目的,又全引起某些副作用,而对血液也是一种浪费。例如患血小板减少的或粒细胞减少症,输全血很难达到提高血小板及白细胞数量的目的。如大量输血,又会因血容量的增加而增加心脏的负担。所经,从本世纪70年代开始采用成分输血,并取得了显著的效果。
成分输血的优点:①提高疗效,患者需要什么成分,就补充什么,特别是将血液成分提纯,浓缩而得到高将近价的制品;②减少反应,血液成分复杂,有多种抗原系统,再加上血浆中的各种特异抗体,输血更容易引起各种不良反应;③合理使用,将全血分离制成不同的细胞(红细胞、白细胞、血小板)及血浆蛋白(白蛋白、免疫球蛋白、凝血因子等)成分,供不同的目的就应用;④经济,既可节省宝贵的血液,又可减少的经注意到负担。
开展成分输血首先在解决成分问题,分离各种细胞成分可以用塑料袋离心沉降的方法,也可用细胞单采仪器。细胞单采机可以从一个供血者采取多量的折细胞或血小板,这种方法可以减少由多个血源而引起的输血免疫反应的机会。目前我国已普通开民兵成分血液的制备,但由于条件及仪器的不同,制备方法也有差异。
(一)红细胞输注 临床需要输积压的患者约80%以上是需要补充红细胞,所以红细胞制晶的种类很多。
1.少浆血:从全血中移出部分血浆,使红细胞压积约为50%。
2.浓缩红细胞:是一种重要的红细胞制品,已被临床广泛应用,其红细胞压积为70-90%,红细胞压积在80%以上者输注时应加生理盐水调节。
3.代浆血或品体盐红细胞悬液:移去大部血浆用代血浆或晶体盐溶液保存,其优点为既可补充红细胞与血容量,又可因除除血浆而减少不良反应,血浆亦可移做它用。
4.洗涤红细胞:用生理盐水洗红细胞3-6次,使其血浆蛋白含量极少,可降低输血不良反应,同时由于除去绝大数的抗a、抗b抗体。因此在必要时,把洗涤o型红细胞输给其它血型患者则比较安全。
5.少白细胞的红细胞:除去白细胞可减少由白细胞引起的不良反应,现在有专门除去白细胞的滤器,可在输积压时应用。
6.其它:尚有冰冻红细胞、年青红细胞等。
输红细胞适应于:①恢复带氧活力,任何原因的慢性贫血均可输注浓缩的红细胞,因对血容量影响较少而不会引起心功能不全或肺水促;②急性失血如无全血时,可输入代浆血;③洗涤红细胞最常用于因输血而发生严重过敏的患者;④如果输后有反复发热的非溶血性输血反应时,可输少白细胞的红细胞。
(二)粒细胞输注
临床上输注白细胞主要指粒细胞,浓缩白细胞现在多用血细胞单采机分离而得。这种方法一次可处理几升血液,可获得高至(1.5-3.0)&1010粒细胞,供患者一次输注,同时还可对同一供血者多次有计划的采集,而减少患者发生hla致敏的机会。
应用浓缩白细胞应十分慎重,因为它也可引起输血的副作用。临床上输注白细胞主要适应证有:①用于治疗:当患者白细胞少于0.5&109/l,有严重细菌感染而经抗生素治疗24-48小时,无效时,治疗时应给输注大剂量的白细胞,并至少连续输数天,才可能有效;②用于预防:当治疗白血病或骨髓移植后引起粒细胞缺乏症时,输白细胞可能降低合并严重感染的危险,但引起副作用的弊病可能更大,故除非在严密观察下,不宜采取这种预防措施;③新生儿败血病,特别是早产儿,由于粒细胞的趋化性、杀伤力均较弱,故易发生感染,而严重感染又导致粒细胞的减少,这种病例给予粒细胞输注,可明显降低其死亡率。
输粒细胞时,除一般的输血的不良反应外,尚有其特有的不良反应:①畏寒、发热、严重的可有血压下降,呼吸紧迫;②肺部合并症可有肺炎,俩水肿由于白细胞聚集而形成微小栓子等;③粒细胞输注发生巨细胞病毒感染者比输其它血制品时更为多见;④同种免疫较为常见。
输粒细胞时必须用与患者abo 和rh同型的血液,若能hla血型相配则更为有益。
输注粒细胞后,临床疗效的观察主在是看感染是否被控制、体温地否下降、而不是观察粒细胞数量增加与否。因为粒细胞在输入后很快离开血循环而在体内重新分布,且常移至炎症部分,所以不能以外周血粒细胞数做为疗效评价标准。
(三)血小板输注
血小板制品有:①富含血小板血浆,约右获得全血中70%以上血小板;②浓缩血小板,将富血小板血浆再离心浓缩,分出部分血浆后而得;③少白细胞血小板。
输血啵板的适应证:①血小板减少:决定于血小板数与出血程度,一般血小板数&20&109/l并合并出血时应给输血小板;②血小板功能异常如血小板无力症、血小板病、巨大血小板综合症。药物或肝肾功能引起的血小板功能异常等患者。
影响血小板输入的疗效因素有:①脾大,正常有约有1/3血小板在脾破坏,脾肿大时可增加工厂破坏量;②严重感染,可使血小板存活期缩短;③dic时大量消耗血小板。所以,在有上述原因而又需要输血小板时需加大输入量。
(四)血浆及血浆蛋白制品的临床应用
输注血浆及其制品是现代成分输血的重要内容之一,在输血技术发达国家,对血浆和多种血浆蛋白制品的需在量很大。
1.血浆:虽然有多种制备血浆的办法,但现在应用最我的是新鲜冷冻血浆,即于采血后6小时内分离血浆,并迅速于30摄氏度下冰冻保存,保存期可长达一年。融化后等同新生鲜血浆,含新鲜血浆所有成分,甚至仍含有不稳定的因子ⅷ与因子ⅴ等。
适应于:①患骨导致一种或多种凝血因子缺乏的疾病,如dic等;②肝功能衰竭而伴有出血倾向时;③应用华法林等抗凝药物过量等。
血浆具有一毓综合价值,但也有使用不合理的之处,例如传统利用血浆来补充血容量、补充营养、消除水胩、增强免疫力等做法,现已因为有其它血液制品药物而取代的,必需要重新加以认识。
2.血浆白蛋白,主要用于补充血管内或血管外白蛋白缺乏。扩充血容量是使用白蛋白的重要指征,对血容量损失50-80%者,除输给红细胞外,应同时输给白蛋白使血浆白维持在50g/l以上;此外还可用于白蛋白丢失(如烧伤等)及体外循环时,失代偿肝素硬化。其不良反应较少而轻。
3.免疫球蛋白:输注免疫球蛋白属于被动免疫疗效法,即相当于将大量抗体输给患者,使其从低免疫状态变为暂时高免疫状态。免疫的蛋白制剂有:①正常人免疫球蛋白:这种制品主要是igg、igm、iga但含量甚微。只能供肌肉注射,禁止静脉注射;②静脉注射免疫球蛋白:能使积压中抗体水平迅速升高;③特异性免疫球蛋白含量特异性抗体,它是预先用相应的抗体原免疫而得,比正常免疫球蛋白所含含特异性抗体高,疗效好。
可用于:①预防某些传染病和细菌感染,如麻疹、传染性肝炎等,可使用正常人免疫球蛋白。②代替异种血清制品如破伤风免疫球蛋白,经避免不良反应。③免疫缺陷疾患、新生儿败血症等,可用正常免疫球蛋白或静脉注射免疫球蛋白。
4.凝血因子制品①新鲜冰冻血浆:如前所述,由于其含有全部凝血因子,可用于凝血因子缺乏患者②ⅷ因子浓缩剂:可用于甲型血友病止血治疗及出血的预防,如反复多次注射,有些患者可产生抗体,引起艾滋病的报道亦不少见,所以现在已有应用多克隆和单无隆的免疫亲和层析技术纯化ⅷ因子,以及用dna基因午组技术制备ⅷ因子的浓缩制③凝血酶原复合物浓缩制剂:是一种混全血浆制成的浇冻干制剂,含有维生素k依赖性的ⅱ、ⅶ、ⅸ、ⅹ因子。可用于乙型血友病出血的治疗,各种因引起上述各因子缺乏者。使用本制剂的优点为、缺点与ⅷ因子浓缩剂相似。
五、自身输血
自身输血已有百余年历史。起初仅仅是为了满足血液循环,只限于加输体腔内的失血。以后虽有发展,但应用并不普通。近年来由于有下述优点:①避免由输血传染疾病;②避免血型抗原等引起的同种免疫;③避免由免疫作用引起的过敏反应;④自身输血者由于反复放血,楞刺激红细胞再生;⑤为无条件供血的地提供血源。
自身输血有以下几种不同方式:
1.保存式自身输血在手术前数周采集自身血液(全血或妥离杨分)保存,以备手术时使用,也可以某些疾病缓解期采集自身血液成分,以备必要时使用。适用于:①稀有血型配血有困难的患者,如需做选择性手术而需要输血时,②曾有过严重输血反应的患者;③预防因输血而传染疾病等。
2.稀释式自身输血在手术刚开始前,采取一定时血液。同时输注晶体或胶体液,使血液稀释,而血容量维持正常。这样在做手术中损失的是稀释的血液,即主要是血浆和稀释液。当手术出血达一定程度时,再回输新鲜自身血液。
3.手术中回收自身输血,即吸取术中所失自身血,经处理后再加以回输。
以三种自身输血方法各有其特点,哪种方法最佳,应视患者的具体情况而定,严格选择适应证,一个病例可以选择两种方法并用。
六、输血不良反应和输血传播性疾病
输血是抢救生命与治疗疾病的重要措施。但输血也可引起许多不良反应,有时甚至危及生命,一般把输血引起的问题分为不良反应与传播性疾病两大类。
(一)输血不良反应
可以按反应发生的时间及免疫状态分类,也可按所输血液成分分类。但不管发生了什么样的反应,均应及时分析原因,确定诊断,及时处理。如在输血过程中发生反应则应即刻中止输血,工应考虑在下次输血时采取预防措施。常见输血不良的反应表4-20。
表4-20 输血不良反应分类(按时间与免疫状态)     反应种类 一般病原病因 即发反应 免疫性 溶血反应(有明显症状)
非溶血性发热反应 过敏反应 荨麻疹 非心原性肺水肿 红细胞血型不合 白细胞抗体 iga抗体 血浆蛋白抗体 白细胞、血小板体  
非免疫性 高热(有休克) 充血性心力衰竭 溶血 空气栓塞 出血倾向 枸橼酸钠中毒 钾中毒、血液酸化、高血氨 溶血反应 细菌污染
循环负荷过重 血液物理性破坏,如冰冻或过热,药物与非等渗物的混入等 加压输血与输血操作不严 输大量陈旧血 输大量acd血后引起低钙血症
输大量陈旧血 迟发 免疫性 移植物抗宿主病 输血生紫癜 对红细胞、白细胞、血小板或血 浆蛋白的同种(异体)免疫
对红细胞抗原的回忆性抗体 植入有功能的淋巴细胞 血小板体(常为pa1抗体) 抗原抗体反应 反应 非免疫性 含铁血黄素沉着症
血栓性静脉炎 疾病传播:乙肝、丙肝、艾滋病、梅毒、疟疾 巨细胞病毒感染 多次输血(100次以上) 插入静脉的塑料导管 有关的微生物传播
(二)输血传播性疾病
输注血液或血液制品均有传播疾病的危险,常见的有乙型、丙型肝炎,艾滋病,巨细胞病毒感染,梅毒,疟疾,弓形体病等。此旬,如血液被细菌污染,可使受血者由此引起菌血症,严重者可致败血症。在由输血引起的疾病中,艾滋病危害性最大。
1.肝炎:输血后肝炎的传播情况与下列因素有关:①献血者人群中肝炎流行情况;②所用的检测肝炎试验的灵敏度与特异性;③血浆制品中肝炎病毒灭活效果,近年来由于采用了比较灵敏的乙型与丙肝炎的筛选试验,传播率明显下降,但仍不能免其发生,尤其以使用混合血浆制品时可能性为大。
2.艾滋病输入hiv感染的血液或血制品可患艾滋病。hiv既存在于血浆中,也存在于细胞中,所以输入全血、细胞成分、血浆或其制品,均能传播艾滋病。血友病患者因常输入用大人份数混合血浆制备的浓缩ⅷ因子,而感染艾滋病的机会更多。
3.巨细胞病毒输血也是巨细胞病毒感染途径之一,且多发生在免疫功能低下的受血者。如早产儿,先天性免疫缺陷者、器官移植患者等。在库cmv存活时间较短,所以输库存血比输新生鲜血传播cmv的机会少。
4.疟疾输全血或成分血均厅传播疟疾原虫,疟原虫在冷冻细胞中楞存活数年之久。输血传播疟疾的潜伏期输入疟原虫数量及种属有关。
5.梅毒献血者患梅毒并处于梅毒螺旋体血症阶段,可以传播梅毒。梅毒螺旋体中体外生活能力低,4摄氏度时生存48-72h,40摄氏度传染力,100摄氏度立即死亡,近年来我国性病增加,因此对预防输血传播梅毒应给予高度重视。
6.其它。此外当献血者有eb病毒感染、黑热病、回归热泪盈眶、弓形体感染时,均有可能通过输血传播。&
&&&&&&&&&&&&&&&&&&&&&&&
注:该文章系网络转载,无任何盈利目的,只为普及相关知识。
已投稿到:
以上网友发言只代表其个人观点,不代表新浪网的观点或立场。白蛋白、异体血浆对人体天然免疫反应的影响
扫扫二维码,随身浏览文档
手机或平板扫扫即可继续访问
白蛋白、异体血浆对人体天然免疫反应的影响
举报该文档为侵权文档。
举报该文档含有违规或不良信息。
反馈该文档无法正常浏览。
举报该文档为重复文档。
推荐理由:
将文档分享至:
分享完整地址
文档地址:
粘贴到BBS或博客
flash地址:
支持嵌入FLASH地址的网站使用
html代码:
&embed src='/DocinViewer-.swf' width='100%' height='600' type=application/x-shockwave-flash ALLOWFULLSCREEN='true' ALLOWSCRIPTACCESS='always'&&/embed&
450px*300px480px*400px650px*490px
支持嵌入HTML代码的网站使用
您的内容已经提交成功
您所提交的内容需要审核后才能发布,请您等待!
3秒自动关闭窗口2010临床输血技术资格考试模拟试题_百度文库
两大类热门资源免费畅读
续费一年阅读会员,立省24元!
评价文档:
喜欢此文档的还喜欢
2010临床输血技术资格考试模拟试题
临​床​输​血​技​术​资​格​考​试​模​拟​试​题
阅读已结束,如果下载本文需要使用
想免费下载本文?
把文档贴到Blog、BBS或个人站等:
普通尺寸(450*500pix)
较大尺寸(630*500pix)
你可能喜欢成分输血专题讲座
日期:来源:作者: 点击:次
  
输血是血液病的重要支持疗法,是多数血液病得以有效治疗的重要保障,在某些情况下,输血也是目前个别血液病的唯一有效治疗手段。随着血液分离技术的进展,输血已从传统观念的输全血逐渐发展为成分输血,输血的应用范围也从原来的单纯替代治疗发展为包括干细胞移植等重要的治疗技术。
输血的传统观念是输全血,随着现代输血观念的更新,全血输注已逐渐被屏弃,其原因是:(1)全血不全:所谓全血是采血后立刻与抗凝保存液混匀,并尽快放入4C保存的一种血液。离体全血的保存液和保存条件都是针对红细胞设计的,根本未考虑4C条件对白细胞、血小板和不稳定凝血因子的保存作用。中性粒细胞是一种短命细胞,很难保存,而血小板需要在22C+-2C条件下震荡保存。因此,在4C保存全血的条件下,中性粒细胞保存时间最长不超过8小时;血小板在12小时丧失大部分活性,24小时后丧失全部活性;不稳定凝血因子VIII和V在24小时至72小时活性丧失50%。由此可见全血成分全的观点并不正确。(2)全血输血疗效差:全血输注不可能提供有效剂量的中性粒细胞和血小板(粒细胞有效输注量每次至少1.0-3.0×1010,血小板每个治疗剂量达2.5×1011),虽可有效提高血红蛋白含量,但受血浆容量的限制,其疗效也不足同容量红细胞的一半。(3)输全血反应多、不安全:全血致同种免疫反应的可能性大;全血输入量大,易导致循环超负荷;全血中含枸 酸钠、乳酸、氨和钾量多,加重患者代谢负担;全血中白细胞是血源性病毒传播的主要媒介物。关于输新鲜全血好,并认为越新鲜越好的观点也是不符和现代输血观念的。因为何谓新鲜血目前尚无公认的界定,是指采集后保存3天还是1天的血?对红细胞而言,有效保存期内的其输注疗效都可保证,对白细胞和血小板而言,即使保存1天的血其活性已全部丧失,绝非称得上“新鲜”。即使采集的全血立刻输给病人,因白细胞和血小板含量太少,不能达到有效治疗目的,而且输血反应多、不安全,现代无偿鲜血和严格的检验制度也不可能做到采集后立刻输注给病人。在现代输血中,全血输血主要用于既需要补充红细胞,又需要补充血容量的病人,主要适应症是消化道大出血或其他原因的急性大出血,即使对这部分病人也只是输用一定量的全血,而另一部分则依靠输注红细胞、白蛋白以及其他胶体和晶体液补充。对于包括全血细胞减少在内的血液病以及其他原因的贫血病人均不需要输全血。目前在发达国家,全血输血所占全部输血的比例不足5%,我科近几年已基本上不用全血,成分输血几乎100%。而国内还有不少落后地区和单位仍以输全血为主,随着临床医师输血水平的提高,全血输血将逐步减少。
人体血液是由血细胞和血浆组成的。血细胞成分包括红细胞、白细胞(中性粒细胞、嗜酸性粒细胞、嗜碱性粒细胞、单核细胞、淋巴细胞)、血小板以及少量造血干、祖细胞。血浆中主要有效成分包括白蛋白、免疫球蛋白、凝血因子等。所谓成分输血就是把全血中的各种有效成分分离出来分别制成高浓度的制品,然后根据不同患者的需要输给病人。成分输血的主要优点是:(1)制品浓度和纯度高,输用疗效好;(2)避免了输入不必要的成分所致的不良反应,使输血更安全;(3)一血多用,节约血源。
红细胞输注
红细胞输注是纠正贫血病人贫血症状的迅速有效手段,凡贫血达到一定程度,机体出现较重缺氧症状者均可输注红细胞。红细胞输注占全部需要输血病人的80%左右。根据不同病情可选择下列红细胞制品:
1.浓缩红细胞(压积红细胞)
全血经离心分浆后剩下的部分即为浓缩红细胞,这是其他红细胞制品的基础。该制品红细胞压积&70%,容量只有全血的一半,抗凝剂、乳酸、钾、钠、非蛋白氮、氨等含量也比全血少,因此用于心、肾、肝功能不全的患者以及老年患者更为安全。该制品由于红细胞压积较高,输血速度较慢,必要时加入少量生理盐水输注。
2.添加液红细胞(红细胞悬液)
在浓缩红细胞的基础上,加入复合保存液。该制品优点是血浆含量少,血黏度低,输血速度快。这是目前红细胞成分应用的最佳途径,适应症同浓缩红细胞。
3.洗涤红细胞
这是一种用生理盐水洗涤红细胞以去除白细胞和血浆的制品。经过洗涤后,去除了95%以上的白细胞和99.5%以上的血浆,还去除了细胞碎屑、乳酸、微聚物、钾、钠、氨和抗凝剂等,因此应用本制品可显著降低输血不良反应的发生率。
洗涤红细胞的主要适应症:(1)输全血或浓缩红细胞曾发生过非溶血性发热反应者;(2)对血浆有过敏者,尤其是缺乏IgA且已有IgA抗体者;(3)肝肾功能衰竭者;(4)自身免疫性溶血性贫血;(5)阵发性睡眠性血红蛋白尿(现有人认为不必要)。由于大多数单位采用的是开放式洗涤法,故本制品制备后24小时内应尽快输注。
4.少白细胞的红细胞
这是一种移除白细胞后的红细胞制品。常用去除白细胞的方法有离心法、沉降法、手工洗涤法、细胞处理机洗涤法、和过滤法。国外多用过滤技术去除白细胞,我院目前也主要采用过滤法。新一代过滤器可除去99%以上的白细胞,并可在床边应用,简便而效果好,但价格较贵,限制了它的推广应用。本制品主要用于(1)多次妊娠或反复输血已产生白细胞抗体者;(2)因输血连续发生2次以上原因不明的发热反应者;(3)需要反复输血者,如再障、白血病等;(4)施行干细胞移植的患者。
5.冰冻红细胞
加入冷冻保护剂甘油后使红细胞长期冷冻保存。保存期可达10年。主要用于(1)稀有血型患者红细胞的保存;(2)准备做自体输血患者红细胞的长期保存;(3)战时备血,作为4C血的补充。
6.年轻红细胞
这种制品是由平均年龄约30天的红细胞和较多的网织红细胞组成。常用血细胞分离机采集。这种红细胞输入人体后存活时间比普通红细胞长,携氧能力比一般红细胞强,是需要长期输血患者最为理想的血制品。该制品主要用于长期输血患者,如海洋性贫血、严重的再障等,以便延长输血间隔,减少输血次数,延缓继发性血色病的发生。该制品制备后需立刻输注,不宜长期保存。因制备成本较高,目前在我国尚难推广使用。
7.辐照红细胞
红细胞制品经过r 射线照射后称为辐照红细胞。常用的照射源是60Co或137Cs ,照射剂量为cGy, 照射目的是灭活血制品中的免疫活性淋巴细胞。因为处于强烈联合化疗及放疗的病人处于继发性免疫缺陷状态,对输入的淋巴细胞无排斥能力,致使供体的淋巴细胞植活,引起输血相关性移植物抗宿主病(TA-GVHD)。国外报道强烈化疗及放疗的血液病病人TA-GVHD的发生率可达15-20%,死亡率高达90%。为预防TA-GVHD,强烈化疗及放疗后的血液病患者使用的全部血液制品(新鲜冰冻血浆和冷沉淀除外)都要经过照射。国内对此问题认识不够,需加强对TA-GVHD的认识和防治,辐照血在严重免疫缺陷病人的应用应该成为常规。红细胞的输用量根据病人贫血程度、耐受性、需要提升血红蛋白的浓度等综合考虑。成人一般每次至少输用4单位,每1个单位(200ml全血制备)约提高Hb 5g/L, 洗涤红细胞提高的水平稍低,原因是在洗涤过程中损失了部分红细胞。
在全部红细胞制品中,添加剂红细胞(红细胞悬液)应用最多;对输液量严格限制的贫血病人可选用浓缩红细胞;曾有输血反应的病人最好应用洗涤红细胞或少白细胞红细胞;自身免疫性溶血性贫血病人应用洗涤红细胞;海洋性贫血、重症再障等需要长期反复输血病人最好输用年轻红细胞;对造血干细胞移植、急性放射病、血液病强烈化、放疗后等严重免疫缺陷者应输用辐照红细胞(包括其它血液制品)。青医附院血液科自70年代即开始应用浓缩红细胞、洗涤红细胞等红细胞成分,近年来已广泛应用红细胞悬液、浓缩红细胞、洗涤红细胞、少白细胞红细胞和辐照红细胞,但对年轻红细胞和冰冻红细胞的应用尚无直接经验(因制备和费用原因),对辐照红细胞的应用也仅限于造血干细胞移植者,将来应加强对血液病强烈化疗后辐照血制品的应用,以预防TA-GVHD。红细胞的输用量根据病人贫血程度、耐受性、需要提升血红蛋白的浓度等综合考虑。成人一般每次至少输用4单位,每1个单位(200ml全血制备)约提高Hb 5g/L, 洗涤红细胞提高的水平稍低,原因是在洗涤过程中损失了部分红细胞。
粒细胞输注
浓缩白细胞(粒细胞)可以用于粒细胞缺乏的替代治疗,但是由于(1)目前普遍应用的手工法分离的粒细胞剂量不足;(2)粒细胞离体后功能很快丧失;(3)粒细胞抗原性强,异型输注可产生同种免疫;(4)浓缩粒细胞中常含有大量免疫活性淋巴细胞,输注后可使免疫功能低下病人发生TA-GVHD;(5)浓缩粒细胞输注易并发肺部合并症,且能传播巨细胞病毒。再加上新型高效抗生素和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的不断发展,目前粒细胞输注的应用已明显减少。同时符合下列条件,并经充分权衡利弊后可考虑输注粒细胞:(1)中性粒细胞&0。5×109/L;(2)有明确的细菌感染;(3)强效抗生素治疗48小时无效。粒细胞输注一旦开始,就须每天1次,每次至少输注粒细胞1.0-3.0×1010,连用4-7天或感染得到控制为止。粒细胞输注后首先在肺部积聚,然后重新分布于肝、脾、感染部位等,故不能以粒细胞数值的增加来判断输注疗效,主要观察体温和感染征的变化。我科在1990年前后应用过不少粒细胞输注,近年来已经很少应用。尽管机采粒细胞可以达到治疗剂量(配合动员剂最好)混入的淋巴细胞也较少,但仍有不少弊端。
血小板输注
血小板输注的适应症:(1)血小板减少(常&20×109/L),伴有严重出血者;(2)血小板虽然不减少,但功能异常,伴有严重出血者,如血小板无力症、阿司匹林过量等;(3)大量输血所致的稀释性血小板减少(血小板&50×109/L)伴有出血者;(4)预防性血小板输注:血小板减少或功能障碍病人需手术、分娩或创伤性检查者,要使血小板保持在至少50×10以上。对于血小板减少,但无出血症状,近期内也不手术等病人,若血小板&20×109/L,一般不主张预防性输注血小板。血小板输注对血小板生成减少的病人疗效好,对血小板破坏增多者疗效差,对ITP病人虽不要轻易输注,但对有严重出血或需要手术者仍要输注;DIC病人输注血小板要同时应用肝素;TTP病人血小板输注为禁忌。
血小板制品:(1)浓缩血小板:是常规用的血小板制品,其制备有两种方法:一种是手工法,国内多以200ml新鲜全血分离制成1个单位,约含血小板2.4 ×1010, 另一种方法是机采法,1个治疗剂量(10单位)含血小板2.5-3.0 ×1011,且产品纯度高,白细胞和红细胞污染率极低。(2)少白细胞浓缩血小板:多用过滤法去除浓缩血小板中的白细胞,减少同种免疫反应。(3)少血浆浓缩血小板:去除大部分血浆的浓缩血小板,适用于不能耐受过多液体的儿童、心功能不全以及血浆蛋白过敏者。(4)洗涤浓缩血小板:适用于血浆蛋白高度过敏者(如有IgA 抗体者)(5)辐照浓缩血小板: 目的是灭活淋巴细胞,预防TA-GVHD,适用于严重免疫损害者。在这些血小板制品中,一般应用浓缩血小板,个别情况可选用其他制品。我科除常规应用浓缩血小板外,也用过不少少白细胞血小板和辐照血小板。血小板输注剂量视病情而定,成人一般每次至少10个单位。血小板的寿命为8-12天,但输注间隔要根据病情决定,严重出血可每日或隔日一次,出血较轻或预防性输注可每周1-2次。血小板应在22C振荡条件下保存,输注时速度应快。
血小板输注后疗效判断:(1)出血停止或减轻;(2)血小板达到理论值,血小板输注后1小时和24小时血小板应增高到理论值。简单而言,每输注10个单位血小板,应至少增加25X109 /L。若增高水平达不到理论水平,则示为无效输注,无效输注的原因包括免疫因素和非免疫因素,免疫因素主要是多次输血后造成的同种免疫,非免疫因素包括发热、脾脏肿大、大出血、DIC等等,免疫和非免疫因素造成血小板无效输注的简单鉴别是前者血小板输注后1小时和24小时血小板都不增加,后者仅24小时值不增加。我们遇到不少同种免疫引起的血小板无效输注者,其中1例经血浆置换后再输注血小板取得很好效果,另1例骨髓移植病人输注其弟的辐照血小板后血小板明显升高(注意:家庭成员献血,因HLA相近或相合,易造成淋巴细胞植入,引起TA-GVHD,因此应避免家庭成员间献血,特殊情况下应该采用辐照制品)。
造血干细胞移植
正常情况下外周血中含有少量造血干细胞和祖细胞,经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等动员后,骨髓中的干细胞和祖细胞大量释放入血,然后用细胞分离机采集,供自体或异体外周血干细胞移植。一般需要采集2-4次,单个核细胞总量至少要达3X108/kg体重(受体)。自体外周血干细胞移植主要用于白血病、淋巴瘤、乳腺癌等化疗敏感的肿瘤;异体外周血干细胞移植还用于治疗再障、先天性免疫缺陷等疾病。我们已应用外周血干细胞移植治疗8例白血病和淋巴瘤病人,其中7例为自体,1例异体,均取得很好疗效。异体淋巴细胞输注近年来已有不少报道,应用HLA相和的异体淋巴细胞治疗CML以及其他恶性血液病取得很好疗效。这方面我们尚无直接经验。
血浆制品的应用
1、新鲜冰冻血浆(FFP)
该制品是采集全血后8小时内经离心分出血浆,并迅速冰冻,然后置于-30OC以下低温保存,保存期一年。它有效保存了新鲜血浆中的各种成分,特别是含有全部凝血因子,包括不稳定的凝血因子VIII和V。适应症:(1)各种凝血因子缺乏;(2)口服抗凝剂过量引起的出血;(3)AT-III缺乏;(4)TTP;(5)免疫缺陷综合征;(6)血浆置换。对凝血因子缺乏症,FFP主要用于复合凝血因子缺乏,对单纯凝血因子缺乏,若目前已经有浓缩制剂者(如因子VIII、IX和纤维蛋白原等)该制品一般不做为首选。对DIC病人应在应用肝素的基础上或病因去除后应用该制品。FFP一般不应用于补充血容量和营养,应该强调胶体液和晶体液的扩容作用和积极开展胃肠外营养疗法,因本制品可传播肝炎、爱滋病等,还引起其他不良反应。因此,FFP只能作为一种凝血因子制品应用才是合理的。FFP的应用剂量视病情而定,一般认为输注10-20ml/kg体重,多数凝血因子水平上升25-50%,由于多数凝血因子在较低水平就能止血,故通常首次剂量10ml/kg体重,维持剂量5ml/kg。FFP融化后应尽快输注,5-10ml/min。输前不用做ABO交叉配血,也不一定要同型输注,但要相容,即AB型血浆可安全地输给任何型受血者;A型血浆输给A型和O型;B型输给B 型和O型;O型血浆只能输给O型。
2.普通冰冻血浆
库存全血在保存期内或过期5天内分离出的血浆,再在-20C以下冷冻保存,保存期5年。它与FFP的区别是缺乏因子VIII和V。适应症除不能用于因子V和VIII的替代治疗外,其他同FFP
该制品是 FFP在1-5C条件下不融解的白色沉淀物。国内通常以400 ml新鲜全血的血浆作为1个制备单位(含因子VIII约100u)。冷沉淀主要含有因子VIII、因子XIII、纤维蛋白原、血管性血友病因子(vW因子)和纤维结合蛋白。适应症:血友病A(儿童及成人轻型)、血管性血友病、纤维蛋白原缺乏症、因子XIII缺乏症以及纤维结合蛋白缺乏症。有人用冷沉淀治疗白血病因纤维结合蛋白明显降低导致的单核吞噬细胞功能受抑,可明显改善其预后。输注剂量视病种和病情而定。
4、因子VIII浓缩剂
该制品是从冷沉淀中提纯的因子VIII浓缩剂,纯度高、体积小、保存(4C即可)和使用方便。适用于血友病A。输注剂量应根据病情而定。1IU的因子VIII相当于正常新鲜血浆1ml的因子活性。一般输入因子VIII浓缩剂1IU/kg体重可提高血浆因子VIII活性2%。不同程度出血所需凝血因子VIII活性大约为:(1)轻度出血(单纯关节出血及软组织血肿等)应补充因子活性达10-20%,维持3天;(2)中毒出血(口腔底部出血及拔牙)凝血因子活性要达20-30%,维持3天;(3)重度出血(内脏出血、颅内出血)因子活性要达30-50%,维持4-14天;(4)大手术应使因子活性保持在50%以上,维持7-21天 或至创口愈合。因子VIII输注剂量一般可根据病人体重和所需提高的因子活性进行简单计算:所需剂量(iu)=体重(kg)X所需提高水平(%)X0.5 。国外也常用于血友病病人的预防性输注,如在病人运动、旅行等活动中,事前可输注因子VIII浓缩物10u/kg体重,隔日一次,至活动结束,可有效防止关节出血,减少关节变形。长期应用因子VIII浓缩剂会产生抑制物(抗体),轻者可加大因子VIII剂量,重者可换用猪因子VIII浓缩剂或重组DNA技术产生的因子VIII,也可用活化的凝血酶原复合物。
5.高纯因子IX浓缩剂
近年来应用抗体亲和层析法可制备高纯度因子IX浓缩剂,纯化倍数达10000倍以上,活性达120IU/mg,该制品用于血友病B,疗效较凝血酶原复合物好,而且无血栓形成的危险。
6.凝血酶原复合物
该制品是用混合人血浆经消毒、稳定、冻干制成,内含维生素K依赖性凝血因子II、VII、IX、X、和少量蛋白。它有未活化和活化两种制品,后者含有更多的活化因子,但国内尚无该制品。
适应症:(1)血友病B;(2)先天性因子II、VII和X缺乏者;(3)肝脏功能障碍所致严重出血;(4)口服抗凝剂过量所致的严重出血;(5)活化的凝血酶原复合物用于治疗有抑制物的血友病A(通过不依赖因子VIII的旁路活化凝血过程)。应用剂量原则上参照因子VIII浓缩剂,常用剂量为10-20IU/kg,间隔8-12小时。本品可引起血栓性栓塞和DIC,避免与纤溶抑制剂同用。
7.纤维蛋白原浓缩剂
该制品以健康人混合血浆为原料分离提取的,为白色冻干制剂。适应症:先天性或获得性纤维蛋白原缺乏症,后者主要见于DIC、肝脏疾病等。用量:每次2-4 g,24小时内可用8-12g,由于半衰期较长,一般可隔3天一次。用前先用注射用水25ml稀释,然后在37C水浴中轻摇动融化。应用时要用带有滤网的输血器静脉滴注。该制品为混合制品,传播肝炎的危险可能比冷沉淀大,有人主张少用。
8.AT-III浓缩制剂
该制品是用亲和层析法从血浆中制备,用于先天性和获得性AT-III缺乏症,后者主要见于DIC、肝脏疾病等。一般AT-III降至50%以下时应补充。一般首剂1000单位,次日减半。
9.白蛋白 该制品是用物理和化学方法从混合血浆中提取的,因经60C10小时加热处理,故本制品不传播病毒性疾病。适用于:低血容量休克、大面积烧伤、脑水肿、溶血性输血反应、血浆置换、体外循环、以及各种原因的低蛋白血症。对肾病综合征患者,因大量蛋白尿的丢失,补充白蛋白作用短暂(无明显疗效)。因白蛋白半衰期长(21天),氨基酸释放缓慢,不宜作为营养用药。用量一般为10g/d.
10.免疫球蛋白
免疫球蛋白是有混合人血浆制备的,可分为肌注免疫球蛋白、静注免疫球蛋白和特异性免疫球蛋白,肌注免疫球蛋白已逐渐被静注免疫球蛋白替代,特异性免疫球蛋白是从已知有特异性高滴度抗体的供者血浆者中或主动免疫的志愿者血浆中单采制备的。静注免疫球蛋白应用范围日益广泛。小剂量用于低丙种球蛋白血症的替代治疗,一般每3-4周注射0.1-0.3g/kg。大剂量用于(1)ITP、免疫性白细胞减少等自身免疫性疾病;(2)严重感染。用量为0.4g/kg,连用5天,每4周再单剂量巩固。
特异性免疫球蛋白用于防治特殊疾病:抗破伤风、抗乙肝等等。
在上述血浆制品中,白蛋白主要用于低蛋白血症和扩容;免疫球蛋白主要用于低丙种球蛋白血症、严重感染和自身免疫性疾病;其他血浆制品主要用于凝血因子的补充:对一种凝血因子缺乏,若有相应的浓缩因子,尽量选用浓缩制剂,对复合(多种)凝血因子缺乏(肝病、DIC等),则根据具体病情选用凝血酶原复合物、冷沉淀、FFP。
(责任编辑:admin)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红细胞和血小板偏高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