肿瘤特异性抗原突变(躯体突变)与SNP如何区分,在只检测了肿瘤组织,未检测正常组织的情况下

妇科肿瘤组织中线粒体DNA基因突变的研究--《中华妇产科杂志》2003年05期
妇科肿瘤组织中线粒体DNA基因突变的研究
【摘要】:目的 探讨原发性肿瘤组织中线粒体DNA(mtDNA)基因突变及其在肿瘤发生、发展中的作用。方法 采用聚合酶链反应 单链构象多态性分析 (PCR SSCP)及DNA测序方法 ,对 32例妇科恶性肿瘤患者 (观察组 )、8例妇科良性肿瘤患者 (对照组 )的肿瘤组织和瘤旁正常组织标本进行mtDNA基因突变检测。观察组中子宫颈癌 5例 ,子宫内膜癌 1 0例 ,卵巢癌 1 7例。对照组中 ,卵巢上皮性肿瘤 4例 ,子宫肌瘤 4例。结果 观察组mtDNA基因突变率和多态性频率分别为 68 8%和56 3 %。对照组mtDNA基因突变率和多态性频率分别为 2 / 8和 4/ 8。两组mtDNA基因突变率比
【作者单位】:
【关键词】:
【分类号】:R737.3【正文快照】:
肿瘤的发生与多种因素有关。线粒体与肿瘤发病关系的研究 ,可追溯到 70年代以前 ,但过去的研究主要集中在肿瘤细胞线粒体的形态和能量代谢等方面[1] 。 80年代以后 ,有学者发现 ,在一些人类肿瘤和实验性肿瘤的癌细胞中 ,线粒体DNA(mtDNA)可发生特异性改变[2 ,3 ] 。本研究通
欢迎:、、)
支持CAJ、PDF文件格式,仅支持PDF格式
【引证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陈道桢,薛文群,杨幼易,耿金花,陆以农,陆肖玮,王峻峰,印永祥,孟西娜;[J];肿瘤;2005年04期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金东洙;[D];延边大学;2007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张默函;[D];延边大学;2007年
胡勇;[D];昆明医学院;2007年
【同被引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韩琤波,李凡;[J];癌症;2002年07期
田燚,王立新,陈宏,蓝贤勇,张润锋,胡沈荣,苏利红;[J];水产科学;2004年08期
胡义德,钱桂生,李懿,刘素刚,刘卫东,赵自强,曹世龙;[J];中国癌症杂志;2000年04期
郭新红,刘少军,刘巧,刘筠;[J];遗传学报;2004年09期
谭端军,刘玲玲,文毅,刘鹏,Julia Chang,Kun-Tu Yeh,Lee Jun C W[J];遗传;2005年01期
胡义德,钱桂生,李淑平,陈维中,毛宝龄;[J];遗传;1999年04期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肖冰;[D];辽宁师范大学;2006年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朱斌,吕强,李瑞兴,武瑞华,钱微;[J];第四军医大学学报;1987年02期
张鲁榕,孔宪涛,张兴荣,张浩,崔凤东;[J];第二军医大学学报;1991年02期
周荣,梁炽森,骆抗先;[J];第一军医大学学报;1991年03期
吕凌,彭文伟,姚集鲁,郑锡澄,徐林;[J];中山大学学报(医学科学版);1991年02期
巴图,马兴元,梁玉海,李章;[J];吉林大学学报(医学版);1991年06期
刘彦,赵亚南;[J];第二军医大学学报;1992年02期
刘爱平,周元恺;[J];第四军医大学学报;1992年05期
于洋,蔡龙荣,何建文,叶芳耘,辛宏;[J];第二军医大学学报;1993年02期
陈景龙,王敦清;[J];地方病通报;1993年01期
郭俊明,伍新尧,罗超权,杨英浩;[J];赣南医学院学报;1993年01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缪颖;曹家树;陈云鹏;;[A];中国科协第3届青年学术年会园艺学卫星会议暨中国园艺学会第2届青年学术讨论会论文集[C];1998年
裘聿皇;刘雁飞;;[A];1999中国控制与决策学术年会论文集[C];1999年
王修杰;袁淑兰;李昌平;饭田直子;小田秀明;相矶成敏;石川隆俊;;[A];2000全国肿瘤学术大会论文集[C];2000年
杭振镳;陈代云;魏方全;雷松;;[A];2000全国肿瘤学术大会论文集[C];2000年
梁晋军;盛均益;;[A];2000全国肿瘤学术大会论文集[C];2000年
刘成明;梅曼彤;;[A];中国园艺学会第五届青年学术讨论会论文集[C];2002年
王琼娥;陈敬华;张静;庄惠生;;[A];第六届全国光生物学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4年
严红;刘冰;张大安;周毅;;[A];第二届全国法医DNA检验技术研讨会论文专辑[C];2004年
张大;周毅;李万水;严红;;[A];第二届全国法医DNA检验技术研讨会论文专辑[C];2004年
秦美奈子;成英次;林昭伸;上原静香;佐々木一郎;足立佳津良;;[A];2004年中国化妆品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4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安也致;[N];中国企业报;2008年
冯卫东;[N];科技日报;2008年
冯卫东;[N];科技日报;2008年
刘霞;[N];科技日报;2008年
冯卫东 聂翠蓉;[N];科技日报;2008年
刘峻;[N];江苏科技报;2008年
刘霞;[N];科技日报;2008年
刘霞;[N];科技日报;2008年
郑晓春;[N];科技日报;2008年
张巍巍;[N];科技日报;2008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何建国;[D];重庆医科大学;2005年
赵一兵;[D];南京医科大学;2005年
童裳伦;[D];浙江大学;2005年
宋西成;[D];山东大学;2004年
陈国凤;[D];中国人民解放军军医进修学院;2005年
凌云扬;[D];浙江大学;2005年
伍建榕;[D];南京林业大学;2005年
朱兴宝;[D];昆明医学院;2005年
隋岩;[D];四川大学;2005年
李春;[D];大连理工大学;2006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何晓燕;[D];西北师范大学;2005年
杨培菊;[D];西北师范大学;2005年
吴海霞;[D];西北师范大学;2005年
顾静;[D];华东师范大学;2005年
张丽;[D];安徽农业大学;2005年
赵伟;[D];河南大学;2005年
赵洁;[D];华东师范大学;2005年
接贵芬;[D];青岛科技大学;2005年
吴秋华;[D];河北农业大学;2005年
陈俊良;[D];湖南农业大学;2005年
&快捷付款方式
&订购知网充值卡
400-819-9993
《中国学术期刊(光盘版)》电子杂志社有限公司
同方知网数字出版技术股份有限公司
地址:北京清华大学 84-48信箱 知识超市公司
出版物经营许可证 新出发京批字第直0595号
订购热线:400-819-82499
服务热线:010--
在线咨询:
传真:010-
京公网安备74号最新HRM技术——SNP、突变或甲基化检测方法,HRM技术 甲基化检测 SNP检测 突变检测 代做实验 科研服务 甲基化-来宝网利用DHPLC基因扫描技术进行深入彻底的突变与SNP筛查,耳鼻喉科
,继续教育,佛山市第一人民医院
 ->-->-->-->利用DHPLC基因扫描技术进行深入彻底的突变与SNP筛查
按文章标题
按文章内容
按文章作者
  有关对医院建设、事务的意见与建议,医院网站、论坛问题投诉和解决。请后登陆发表你的意见与建议。
利用DHPLC基因扫描技术进行深入彻底的突变与SNP筛查
http://www. 来源:耳鼻喉科 作者:Stan L Lilleberg  日期:
利用DHPLC基因扫描技术进行深入彻底的突变与SNP筛查
Stan L Lilleberg
变性高效液相色谱(DHPLC)是一种新型遗传变异筛查技术,可用于单碱基替换(或单核苷酸多态性),小片段缺失或插入等多种基因突变的检测。DHPLC基因扫描技术可在生殖细胞系和体细胞系中筛查遗传变异。而像特定位点DNA甲基化状态的改变等遗传现象也可用在DHPLC基础上建立的方法来检测。遗传变异的生物学效应是由突变基因的位置和特点决定的,而功能相关基因突变的发现对相关药物的研发有很大的促进作用。本文将对DHPLC技术在突变检测领域的应用实例进行介绍和讨论;介绍的重点分别是致病基因突变位点的确认,以及药物代谢和耐药性相关基因突变的检测。
关键词:候选基因,变性高效液相色谱,DNA甲基化,药物代谢,抗药性,遗传变异,基因突变,遗传药理学,SNP筛查,SNP确认,体细胞变异。
5-FU---5-氟尿嘧啶,AD---阿尔茨海默病,早老性痴呆,APP---淀粉样前体蛋白
AS ---安格尔曼综合征,快乐木偶综合征,BWS---贝-威综合征,CF---囊性纤维化,CHF---充血性心衰,CMT---沙-马-图病,进行性神经性(腓骨)肌萎缩,
COX-2---环氧合酶-2,CP---慢性胰腺炎,DHPLC---变性高效液相色谱,DPD---二氢嘧啶脱氢酶,EOAD---早发性阿尔茨海默病,GIST---胃肠道基质瘤,LOAD---迟发性阿尔茨海默病,HCM---肥大性心肌病,MLST---多位点序列分型,PCR---聚合酶链氏反应,PWS---普-威综合征,SNP---单核苷酸多态性,TPMT---硫代嘌呤-S-甲基转移酶,VEGF---血管内皮生长因子
当今的基因技术革命已为医学和制药工业的发展开辟了新的途径。基因突变和单核苷酸多态性(SNP)等DNA序列变异的确定正在成为新药研发的重要组成部分[1]。而许多功能基因组,临床诊断和遗传药理学研究中的重大发现也是通过检测基因突变和SNP实现的。分子遗传学的研究将对普通临床病症的分子水平缺陷给予更好的解释,并最终促进针对这些缺陷的新疗法的产生。而遗传变异研究在新药开发中最有意义的作用就是为药物治疗靶点的识别,描述和确认提供信息支持[2]。
对一种可能的药物靶点进行遗传学分析可了解目的基因发生突变的程度。对靶序列突变的分析描述是药物开发早期工作中的关键环节,它可为药物设计提供最合适的突变靶点。而在药物靶点的确定过程中,遗传变异也可被用来证明特定靶点与疾病表现型之间的关联。而特定靶基因突变与临床指征或标志之间的正性关联将会对评估该药物靶点的临床相关性以及治疗价值提供强有力的支持。这种遗传学分析通常在靶点确定过程的早期完成,为特定药物靶点的选择提供证据支持。
遗传变异的分析在药物研发的后续过程中也有作用。例如在遗传药理学方面,编码药物代谢酶类的基因发生突变等遗传因素可能影响受药个体对特定药物的反应,进而影响该个体使用该药物的有效性和安全性[3]。遗传药理学的实验数据可在药物研发和临床用药过程中起到辅助作用。此外,药物靶点本身以及疾病相关基因的遗传变异也可对药物的治疗结果产生影响。这些遗传变异可以成为有力的药效指标,也可以成为临床诊断和预后的标志物[4,5]。当深入了解了各种疾病的遗传变异机理后,人们就可制定相应的治疗策略对这些疾病进行正确的诊断和治疗了。
由上可知,遗传变异检测的作用不仅存在于药物靶点的识别和确定阶段,而且贯穿于整个药物的研发过程中。因此,对编码特定药物靶点,疾病通道蛋白,药物代谢酶类和耐药性相关蛋白的基因进行扫描,以便检测对药物疗效和毒性有影响的SNP和基因突变是很有必要的。这些基因序列的改变有可能对其表达的蛋白质的结构和(或)功能以及表达水平具有深远的影响。
理想的突变和SNP检测技术应当具有准确性和敏感性高,完全自动化,检测成本低等特点。此外理想的检测技术在PCR反应引物的修饰,反应试剂的搭配,检测标记以及PCR反应后处理等方面也应没有特殊的要求。变性高效液相色谱(DHPLC),一种能够满足上述所有要求的新兴技术,已经逐渐发展成突变检测的首选技术。DHPLC这种准确高效的基因筛查技术的发展,极大地促进了新的突变位点的发现,并对了解疾病发生发展机制,确定药物研发方向做出了重要贡献。本文将对近年来利用DHPLC技术确定基因序列突变的相关报道进行介绍,并深入探讨这些发现的生物学意义。
利用DHPLC技术检测遗传变异
DHPLC技术可以通过温度调节的异源双链分析,自动检测单碱基替换,小片段插入和缺失等基因序列的改变。关于DHPLC技术的工作原理和应用范围,在Xiao和Oefner的综述[6]中有详尽的介绍。DHPLC基因突变筛查,就是利用离子对反向液相色谱技术,通过独特的DNA分离基质,对特定的PCR反应产物进行分离(图1)。在待测样品部分变性和乙晴冲洗梯度呈线性增加的情况下,
带有突变序列的异源双链,与同源双链(野生型或阴性对照)相比,它们的柱保留时间相对较短。因此,带有突变序列的样品呈现出异源和同源双链混合物的峰型特点,而不含突变序列的样品则只有同源双链的峰型。出现与野生型或阴性对照不同的DHPLC冲洗结果,说明检测样品含有突变序列。DHPLC技术为确定带有突变序列的样品提供了一种简便而直观的途径,该种方法对生殖细胞系和体细胞系的基因突变检测同样适用。
图2展示了利用DHPLC技术检测DNA序列变异,以及通过测序技术确定特定的碱基改变的过程。整个实验流程非常简便。首先从合适的来源分离DNA和RNA,然后通过PCR或RT-PCR(模板为RNA)反应,扩增目的基因的特定区域(即扩增子),扩增子一般包括一个外显子以及相应的外显子/内含子连接区,
也有的扩增子包括启动子区域,或5’/3’非编码区域。在PCR反应之后,可直接利用DHPLC技术对扩增子进行分析,无需再对PCR产物进行预处理。利用自动化的DHPLC分离方法,目的扩增子可被彻底地扫描。最后如果DHPLC识别出含有突变的扩增子,那么就要用测序的方法来确定其突变类型,DHPLC检测结果没有改变的扩增子无需再进行测序。DHPLC突变检测技术的另一个优点是
可以收集异源双链部分。这些部分含有等量的野生型和突变型等位基因,可为接下来利用测序方法确定突变类型提供便利。由于在测序前进行DHPLC筛查,突变检测的总体效率和敏感性得到了大幅度的提高。本文将列举多篇利用DHPLC技术对生殖细胞系和体细胞系进行突变检测的报道。更多的DHPLC相关文献可在下面的两个网址中找到:
前者可通过目的基因和疾病来搜索DHPLC相关文献,而后者是由Standford基因组技术中心(USA)提供的。
DHPLC突变检测技术的准确性
迄今为止,用于筛查疾病相关基因突变的方法有很多种。它们包括:单链构象多态性(SSCP),构象敏感性凝胶电泳(CSGE),变性梯度凝胶电泳(DGGE),双相基因扫描(TDGS),直接DNA测序,基因芯片分析技术等。在过去几年中陆续有报道指出,DHPLC突变检测技术与其它方法相比,具有更高的准确性和敏感性[6]。
最近有一项盲性研究,通过对BRCA1基因进行突变筛查,将DHPLC和其它方法的准确性进行了比较[7]。结果只有DHPLC技术从65个样本中检测到了全部58种突变,检测结果与测序结果完全相符。这58种突变包括38种单碱基替换,16种碱基缺失,3种碱基插入和1种插入,缺失复合突变。这项研究证明了DHPLC技术发现各种基因突变的能力。最重要的是这些突变中的40(71%)种是以前从未被报道过的,有可能逃脱了其它基因分型诊断方法的检测。这项研究结果为采用DHPLC技术作为分子诊断方法提供了有力的支持。在另外一项对整个囊性纤维化(CF)基因(CFTR)的筛查中,DHPLC技术对73个CF病人的全部CFTR突变的检出率为 100%[8]。另外还有一些研究结果表明DHPLC技术的突变检测准确率达到或接近100%。这些受检基因包括:X-连锁眼白化病(OA1),威尔逊病(ATP7B),家族性腺瘤息肉病(APC),家族性癌症综合征(PTEN, RET, VHL),常染色体显性多囊性肾病(PKD1, PKD2),血友病A(因子Ⅷ),家族性高胆固醇血症(LDLR),黑色素瘤(INK4A),和退行性非综合征式遗传性耳聋(GJB2)等。表1中所罗列的是最近利用DHPLC筛查突变的基因。Stanford基因组技术中心的网址, 提供全部或部分利用DHPLC筛查突变的基因列表,并提供相关疾病和引用文献的介绍。
DHPLC技术最适于对含有大量外显子的基因,以及多基因疾病相关基因进行突变筛查。这些基因及其相关疾病的例子可在表1中找到,而更加全面的介绍可在 中找到。该网站对遗传突变研究者们免费提供超过8600个人类基因的基因组DNA序列,以及在这些基因中已检测到的突变信息。在这些信息基础上,该网站还提供用于筛查这些突变的PCR和DHPLC的实验方案。
遗传异质性在很多复杂疾病中具有重要的意义,而DHPLC技术是研究遗传异质性疾病相关基因突变的理想方法。一项关于沙-马-图病(进行性神经性腓骨肌萎缩)(CMT)相关基因突变的研究报道是对上述观点的最完整的阐述[9]。作者将利用DHPLC技术对168个CMT患者进行的基因(PMP22, MPZ, GJB1, EGR2)筛查结果与直接测序的结果进行了比较。所有以前报道过的突变DHPLC无一漏筛,而DHPLC检测出的某些新突变连测序技术都无法检测出。为了确定这些新突变,作者通过收集DHPLC异源双链部分,加大了样品中突变等位基因的含量,从而通过测序确定了突变类型。对于某些多表型疾病,如感觉神经性耳聋,色素性视网膜炎和外周神经疾病等,DHPLC技术也是一种理想的方法,因为它们都有大量的疾病相关位点需要进行基因突变筛查。
DHPLC突变检测技术的敏感性:
体细胞基因突变
&&& 直到不久以前,直接测序仍然被认为是突变检测的“金标准”。然而现在基因突变频率低于20%就很难用测序方法检测到,这已是公认的事实[10]。DHPLC技术是通过区分同源和异源双链来进行突变检测的。这种方法与直接DNA测序相比更有利于突变等位基因的识别(图1)。已有文献报道DHPLC技术可从待检样品中检测到占总基因量0.5-5%的突变等位基因,且实验重现性很好[11,12,13,14]。近来有两篇报道表明DHPLC技术可从发生低水平体细胞遗传镶嵌现象的结节状硬化患者标本中检测到TSC1和TSC2基因突变,而该种突变用测序法完全检测不到[11,12]。更深入的研究表明这种基因突变存在于6-15%的患者的外周血淋巴细胞中。
体细胞遗传镶嵌现象指的是在一个特定器官中出现具有不同遗传性状的多个体细胞群落。这种现象可由DNA突变,DNA的修饰性改变,染色体异常或自发性遗传突变逆转等因素引起。这种现象含有孟德尔式和非孟德尔式基因异常,而它最典型的例子就存在于癌症的发生过程中。Youssoufian和Pyeritz在他们的文章中对这种遗传镶嵌现象进行了详尽的总结[15]。 漏筛这种遗传镶嵌现象所造成的突变会导致基因突变发生频率的报告不准确,也会使遗传诊断发生疏漏。而这种现象的筛查对检测肿瘤组织中的体细胞基因突变和异种组织线粒体DNA中的致病基因突变也是非常重要的。近来有报道表明利用DHPLC技术可从白血病患者P53基因的外显子中筛查出突变频率低于3%的基因突变[13]。而在一项利用DHPLC技术对整个线粒体基因组进行突变筛查的研究中,频率高于0.5%的突变都可被检出[14]。还有许多检测各种肿瘤癌基因突变的文献报道也对DHPLC技术的敏感性给予了肯定,其中一些研究内容请见表2。
虽然肿瘤是一种遗传病这种观点早已是公认的事实,但特定的DNA遗传改变和抗癌药物疗效之间存在关联才刚刚被认识到。未知突变的检测对于了解上述的关联至关重要,而DHPLC正是实现这个目的合适的技术。例如在对肿瘤发病机制的研究中,在新发现的基因中寻找突变非常重要。Lipkin在文章[16]中报道利用DHPLC技术,发现一种新的DNA错配修复基因MLH3在25%的受检结肠癌患者样品中发生了基因突变,而此前的两项利用其它敏感性和准确性都较低的方法进行的研究都认为MLH3与结肠癌易感性无关。由此可见,DHPLC技术的
敏感性和准确性确实拥有较大的优势。而Smith在他的文献[17]中报道了利用DHPLC技术对已知和未知的疾病相关基因进行突变筛查的情况。在这项研究中,DHPLC技术被用来筛查绝大部分APC和P53基因,因为突变有可能分散在这些基因中。实验结果表明DHPLC技术作为一种基因突变预筛手段,可以极大地提高测序的效率。
利用DHPLC技术分析DNA甲基化
DNA修饰性因素(如DNA甲基化等)在基因表达调控中的作用非常重要。许多看家基因和超过40%的组织特异性基因在他们的启动子区域拥有CpG岛结构,该结构很容易发生甲基化,从而对基因转录调控产生影响[18,19]。这些CpG岛结构在发生DNA修饰后,对DNA 编码的具体影响还有待证明;但 DNA 甲基化与基因沉默之间的确存在关联,这一点可从大多数受测基因(约80%)中得到证实[20]。而余下的20%受检基因在甲基化后表达水平增强,这些基因都在第一个内含子或编码区域中含有CpG岛结构。
关于DNA修饰性因素参与癌症发生和发展的证据越来越多,而启动子甲基化确实对许多肿瘤抑制基因的转录产生负性影响[21]。DNA修饰也与其它许多疾病有关,例如BWS[22], PWS[23], AS[22] 等综合征。环境因素对DNA甲基化有直接的影响,例如维生素B12缺乏会引起叶酸代谢紊乱,以及DNA甲基化状态的改变,而在肿瘤组织中维生素水平也会影响DNA甲基化状态[25]。因此检测CpG岛甲基化对我们了解基因调控与疾病发生发展的关系非常重要。
了解特定疾病过程中甲基化状态的重要性极大地促进了精确描述和量化DNA甲基化的实验方法的发展。一些常规的甲基化检测方法,如DNA测序,以及其它基于凝胶和PCR技术的甲基化检测方法,都是费时费力,不适于进行大样本实验。
而最近有些的报道表明利用DHPLC技术进行甲基化检测可以避免重蹈其它方法的覆辙[26,27,28,29,30]。
Deng 在他的文章[26]中介绍了一种PCR扩增亚硫酸盐修饰的CpG岛,然后利用DHPLC技术同时检测扩增产物中的CpG岛甲基化和SNP的方法,并用这种方法对多种细胞系和胃癌细胞系中hMLH1启动子,以及环氧化酶2(COX2)启动子的甲基化状态进行了检测[26]。这种亚硫酸盐-DHPLC技术可对纯合与杂合样本中的同源与异源CpG岛结构进行快速的甲基化和SNP检测和定量。这种方法的另一个优点是在扩增片段中同时检测出CpG位点和SNP。两项相似的实验都使用甲基化特异性PCR和DHPLC技术来分析三种人类印记基因的甲基化状态,这三种基因分别是:AS和PWS相关的SNRPN基因,以及BWS相关的LIT1和H19基因[27,28]。利用这项技术可以在患有PWS婴儿的样品中检测到低水平的细胞镶嵌现象,这充分证明了该项技术的敏感性[27]。这种变异水平很低的细胞系(血中低于8%)
用传统的分子生物学方法根本无法检测到。而这种检测低水平细胞镶嵌的能力对于以遗传镶嵌作为部分显型表现的各种孟德尔和非孟德尔式遗传疾病的临床诊断和预后有着重要的意义[15]。
&&& 另外一种基于DHPLC技术的方法也被用来检测特定位点的CpG岛甲基化[29,30]。这种方法利用亚硫酸盐处理的基因组DNA的PCR产物,将单核苷酸引物延伸与DHPLC分离技术相结合,来区分甲基化和非甲基化的CpG岛。而有些CpG位点是在对引物延伸产物进行多链化之后再进行分析的。利用DHPLC技术可对特定CpG位点的甲基化进行量化分析。而对于已经明确甲基化对基因调控影响的特定序列,使用DHPLC技术对其进行分析是非常合适的。
DHPLC在SNP发现和确定研究中的应用
候选基因筛查
人类基因组中众多的DNA多态性以及SNP对基因功能的影响决定了深入了解候选效应蛋白的遗传变异状况是非常必要的。在构建一个候选疾病基因的遗传变异图谱时,首先用经典方法确定一个低分辨率的遗传位点,接下来再根据参照样品(野生型)和各种受检样品建立一个高分辨率的SNP图谱[31]。为了实现上述目标应该在目的基因区域确定SNP的位置和类型,这需要PCR扩增基因组DNA,并进行测序分析。但是SNP的实质只是对功能相关研究很重要,而并非是构建遗传图谱的关键。DHPLC突变筛查技术很好地适应了遗传变异研究的这一特点,它只检测DNA序列差异,并不确定差异的实质。
利用DHPLC-SNP筛查技术来确定一个功能基因可以采取两种途径[32]。第一种方法,收集大量的候选疾病基因的样品,然后利用DHPLC对可能发生功能性SNP的编码序列进行筛查。这种方法的前提是与一种遗传病表现型相关的基因中应有一个或多个疾病相关的突变位点,因此致病基因突变也应相对频繁地出现在有相应的疾病表现型的样品中。而上述方法对筛查序列的限制也会导致漏筛位于非编码调节区域的序列变异。在第二种相对全面的方法中,一个基因的全基因组序列被系统地进行突变筛查。这样做的优点是在样本量充足的情况下,漏筛功能性多态的几率较小。上述两种基于DHPLC的方法都能极大程度上降低SNP筛查的工作量,进而对人类疾病相关遗传位点的构图产生重要的影响。下面将简要介绍几篇利用DHPLC技术进行SNP筛查的文献报道。
充血性心衰
Lynch和他的同事们在文章[33]中表示充血性心衰(CHF)相关的G蛋白和下游信号传导通路蛋白的遗传变异信息存在极大的缺陷。在这项研究中,他们检测了编码信号传导蛋白的基因,以确定新发现的和已报道的SNP的发生频率。通过DHPLC和确证性双链DNA测序的方法,他们筛查了96-144个CHF病人的9个主要信号传导基因的56个编码外显子,并且发现了17个新的和8个报道过的同义SNP, 以及一个新的非同义SNP。由于对NCBI和Celera 数据库最初的实验中漏筛了多个SNP很感兴趣,他们又检测了10个已报道过的非同义SNP,结果在74-91个CHF病人样品中并未发现这些SNP。他们将实验结果与NCBI和Celera的数据进行比较,发现数据库中56%的SNP并未在他们的样品中发现,而实验中发现的SNP中的69%并不存在于数据库中。这项研究表明绝对性地将现有数据库作为多态标记的来源,并只使用这些标记物会导致错误的实验结果。另外一项最新的研究[34]表明SNP数据库中关于25个G蛋白耦连受体的数据只有32%能在样本量为60的实验中被确证。这说明利用DHPLC对现有数据库中的SNP数据进行确证是一种在更大规模实验前对标志物进行评估的可靠方法。
神经精神疾病
基因编码区的SNP可被用来做关联实验,以确定复杂疾病的遗传基础[35,36]。而这种实验的成功与否极大程度上取决于疾病相关等位基因的频率以及它们在不同种族人群中的分布[37]。如果待测序列的高危等位基因频率很低,那么直接确定突变序列基因型的方法就不适用了。以往对基因的分析表明大多数基因突变频率很低(&0.05),而且低于75的样本量也会限制检测稀少等位基因的能力[38]。最近有文献[39]介绍了一项研究,利用DHPLC对神经精神疾病相关的两个基因的编码区和剪接结合部的突变序列(频率很低)进行大样本量筛查(n=450)。结果表明这两种基因,SLC6A4(编码5-羟色胺转运蛋白)和SLC18A2(编码血管单胺转运蛋白),在等位基因变异的数目和频率方面存在明显的差异。如果将这样的变异基因比较扩展到更大范围的基因中去,那么就有可能确定特定形式的遗传变异与基因功能之间的关联。
阿尔茨海默病
阿尔茨海默病(AD)是一种渐进性神经退行性病变,它是由复杂的遗传和环境因素共同造成的。一项成功的SNP研究确定载脂蛋白E(APOE)基因(等位基因4)是一个易感性位点,可能增大迟发性阿尔茨海默病(LOAD)的发病几率[40]。到目前为止,这是唯一的被证实的LOAD易感性标志。一项最近的研究对位于12号染色体的编码氧化低密度脂蛋白(LDL)受体1(OLR1)的基因进行分析[41]。研究者利用DHPLC对50名AD患者的全部OLR1外显子和内含子/外显子交界部位进行了突变序列筛查。结果有三种新的遗传变异被鉴别出来,它们全部位于非编码区域。在对超过800个LOAD病例的基因型分析表明上述的SNP与AD之间存在明显的关联,其中最重要的是位于非APOE4区域的3’-UTR SNP。关于遗传变异对早发性阿尔茨海默病(EOAD)和LOAD已有大量报道(见阿尔茨海默病突变数据库http://molgen-www.uia.ac.be/ADMutations/)。
例如编码淀粉样前体蛋白的基因(APP)和编码早老素的基因(PSEN1, PSEN2)发生突变会通过改变γ-分泌酶活性一起少见的早发性阿尔茨海默病(EOAD)。近来一种名为nicastrin(NCSTN)的跨膜糖蛋白被确定是γ-分泌酶复合物的一部分,而后者可切割淀粉样前体蛋白(APP)[42]。NCSTN被定位于1q23,一个与LOAD相关的区域。近来有一项研究利用DHPLC对两名荷兰的EOAD或LOAD患者进行了NCSTN基因突变检测[43]。结果在NCSTN基因中发现了14种新的SNP,其中之一可能能增大EOAD的发病几率。
近来有大量的研究通过对突变序列的鉴别研究各种心脏疾病的相关基因。家族性肥大性心肌病(HCM)是一种常见的常染色体遗传病,病变部位为心肌小节。在9种编码肌小节蛋白的基因中发现的突变已经证明与HCM相关[44]。最常见的突变基因是编码β-肌球蛋白重链的MYH7基因,而功能相关性突变发生在编码区域的5’端部分。近来有研究利用DHPLC技术来筛查MYH7基因编码酶解肌球蛋白轻链(LMM)的编码区3’端部分。结果研究者发现了破坏MYH7基因功能的突变[45],这说明只有进行全基因突变筛查才能保证正确的诊断。另外超过1/3的HCM病例没有发现任何突变,无论是在已知的肌小节基因,还是在与心脏能量稳态相关的其他基因中,结果都一样。利用DHPLC技术对重症HCM家系的编码AMP依赖蛋白激酶的γ2亚基的PRKAG2基因进行的突变筛查证明能量耗竭是心肌功能失常的主要成因[46]。近来对HCM致病基因的遗传异质性的深入研究[44,47]表明扩大对HCM的遗传检测是非常有必要的。
近来还有许多关于其他心肌疾病的候选基因筛查研究。如对位于1q42-q43的一些疾病相关基因进行DHPLC突变筛查[48]。结果在一个患有致心律失常性右心室心肌病2(ARVD2)的家系中发现了一种编码心脏ryanodine受体(RYR2)的基因突变。这些突变的识别为进行症前诊断提供了一个标志物,也为早期监测和治疗干预提供了机会。这些发现也有可能促成更特异有效的药物干预。
自身免疫病和炎症
另一个焦点研究领域是筛查自身免疫病和炎症相关的基因突变。利用DHPLC技术,研究者已识别出了多种致病基因突变如PAPA综合征(脓性无菌性关节炎,坏疽性脓皮病和粉刺),和家族性复发性关节炎(FRA)(一种主要影响皮肤和关节组织的早发性遗传病)的致病基因突变 [49]。而研究者指出这些突变影响了正常炎症反应的信号传导通路,因此这类自身免疫病有可能与普通的炎症性疾病如风湿性关节炎,炎性肠病等有相同或相似的病因。利用DHPLC技术,研究者也在编码胸腺特异性丝氨酸蛋白酶(PRSS16)的基因中发现了一些SNP,这些基因变异位于HLA复合体中,后者包含有多种免疫疾病的相关基因[50]。这些基因突变中的一部分有生物学作用,有必要深入研究它们的疾病相关性(如与糖尿病的关联)。
蛋白水解酶和它们的抑制剂在维持免疫系统稳态过程中发挥重要的作用。因此这些蛋白的突变形式有可能产生显著的生物学后果。利用DHPLC技术,研究者在编码丝氨酸蛋白酶抑制物Kazal-5蛋白(LEKT1)的SPINK5基因中发现了一组突变,而这种基因是一种常染色体隐性遗传皮肤病Netherton综合征的缺陷基因[51]。LEKT1是第一个被发现参与免疫疾病的丝氨酸蛋白酶抑制物。现已发现许多编码与LEKT1类似的丝氨酸蛋白酶抑制物和激活物的基因突变与疾病相关,如Kazal-1胰蛋白酶抑制物与慢性胰腺炎(CP),以及组织蛋白酶C与牙周疾病等。
CP是一种严重时可能危害生命的疾病。在过去的几年中,已有三种基因被发现与CP有关,它们是CFTR, PRSS1和PST1[52]。近来有一项研究利用DHPLC技术在39个病人中对上述三种基因的整个编码区域和剪接结合部位进行突变状况的筛查[53]。结果表明约30%的受检者至少有一种基因发生一种突变。但这不包括新发现的不普遍的基因突变,而这些突变中的一些还有可能具有功能意义。只有三个病人至少有两种基因中发生了突变。这些少见的病例表明在CP易感性位点之间存在某种关联。这项研究也提供了一次对一种常见疾病的不同基因突变的杂合状态进行研究的独特机会。
遗传变异研究在临床治疗中的意义
药物代谢和耐药性
遗传药理学是一种研究基因在个体对药物治疗和环境因素的生物学反应中所起作用的学科。不同个体对药物反应存在固有的差异,一些常用药物在几种重要疾病中的作用请见表3[54]。个体对药物的反应直接受个体的基因型和生活形式的影响。确定个体的基因突变类型无论对科学家或临床医生来说都是一项艰巨的任务。但是这种研究却可以区别可能与不可能发生药物反应的患者,以及识别那些可能发生严重反应的高危患者。因此无论从用药的有效性或安全性来说,对患者进行遗传实验,以预测他对一种特殊药物的反应十分有必要。这种研究对将带有特定遗传药理学标记的患者分组进行临床实验也有很大的帮助。
编码细胞色素,甲基转移酶等代谢酶类的基因多态性对药物反应有显著的影响。这些酶类参与细胞对药物的吸收,分布,降解和清除等活动。因此确定影响药物代谢的突变等位基因可以帮助临床医生预测患者对治疗的反应。
一项介绍DHPLC技术筛查编码二氢嘧啶脱氢酶(DPD)的基因DYPD的报道证明了识别突变等位基因的遗传药理学价值[55]。这种酶可以催化抗癌药物5-氟尿嘧啶(5-FU)代谢的限速步骤。DPD缺乏会导致5-FU用药后的严重毒性,因此在使用5-FU进行化疗之前,确定癌症患者的DPD遗传状态具有重要的价值。然而DYPD基因的复杂性和大小(23个外显子,150-950kbp)使许多研究者对研究DPD缺乏的遗传基础望而却步。一项利用DHPLC技术对上述基因的筛查研究检测到全部21个以前有报道的基因突变,并且鉴别出了纯合与杂合基因型,证明DHPLC是一种能够准确,敏感,低消耗地检测具有重要临床意义的基因突变的方法。DHPLC的所有这些特点对于以复杂基因(如DYPD)突变筛查为目的的病人或自然人群研究是非常合适的
编码TPMT的基因
巯基嘌呤S-甲基转移酶(TPMT)是一种位于细胞质,催化巯基嘌呤S-甲基化的酶类。巯基嘌呤是一种免疫抑制剂,可被用来治疗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以及风湿性关节炎[56]。编码TPMT的基因多态性对巯基嘌呤的代谢有严重的影响,目前已有10种影响表型的突变等位基因被识别出来[57]。一种利用DHPLC快速筛查TPMT相关突变的临床检测方法已经形成[58]。在一项相关研究中,有98份来自于正在接受或接受过巯基嘌呤治疗的人群的DNA样品被用来筛查TPMT突变。通过直接测序证实,DHPLC可以鉴别出样品中全部(100%)突变等位基因。DHPLC对TPMT相关突变的评估是建立在清晰的洗脱结果基础上的。如果拥有一套参照数据,DHPLC的洗脱结果可被用来预测序列突变的类型[59]。可见DHPLC这种自动技术可被临床实验室用来确定TPMT等基因突变的基因型,以及筛查新的突变。
&& 对从事药物研发基础研究的工作者来说,DHPLC是一种有价值的辅助工具。例如近来有研究表明在对白血病患者的治疗过程中,BCR-ABL激酶激活位点的基因区域的多种突变对酪氨酸激酶抑制剂Imatinib的耐药性有影响[60]。这项重要的发现对于确定需要改变治疗策略的耐药性水平有重大意义。Imatinib的其它目标以及酪氨酸激酶抑制剂的其它作用对象的耐药性机制可能与上述研究结果相似。最近有一项研究利用DHPLC技术对Imatinib的一个作用对象c-kit进行了突变筛查[61]。研究结果显示不同时期的胃肠道基质瘤(GIST)都有c-kit基因突变。这些突变在早期良性的胃肠道基质瘤中存在率较高,这说明c-kit在早期GIST发展中起作用。重要的是,这些带有突变的GIST类型已被加入了Imatinib的适用范围中。虽然c-kit并不是GIST由良性转向恶性的标志,但它却是有用的耐药性指标。可见准确而敏感的对酪氨酸激酶基因靶点的突变研究能够在不存在类似耐药性的新型抗癌药物研发过程中起到辅助的作用。
参与血管生成的基因也是目前深入研究的重要药物靶点。人类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由肿瘤细胞分泌,以自分泌的形式作用于内皮细胞。最近有人对人类结肠直肠癌中VEGF的基因突变情况进行了研究[62]。结果发现了4个剪接结合部变异位点和6个新的基因突变。这些突变可能在肿瘤-宿主反应的生物多样性方面具有重要影响,也可能对药物靶点研究很有价值。
上面这些文献报道为识别和确定与发病危险性,药物反应和耐药性相关的基因变异提供了理论和应用的介绍。而分析标志等位基因(基因型)和临床特征(表现型)之间的关系对治疗策略的制定有重要的意义。相信在不久的将来,对临床相关基因突变的准确识别能帮助医务工作者制定针对每个病人的独特治疗方案,从而提高对疾病的治疗和控制水平。
总之,近几年来,DHPLC技术飞速发展,利用DHPLC对大量的疾病相关基因突变进行筛查,如下表:
Table 1. Recent genes associated with inherited disorders scanned for mutations by DHPLC.Transgenomic
MIM number1
ABCA4(ABCR)
Macular degeneration
Intron-less
A chronic obstructi CHF
〔33··,72〕
Essential hypertension
Congenital disorder of glycosylation
Congenital disorder of glycosylation
Type II diabetes
C lipid metabolism
Wilson’s disease
CFTR(ABCC7)
CF; idiopathic CP
〔8·,53,78,79〕
Chorea-acanthocytosis
M anophthalmia
Leber congenital amaurosis
Leber congenital amaurosis
Congenital disorder of glycosylation
5-FU toxicity
〔55··〕
CMT disease
Schizophrenia
CMT disease
F8C(Factor VIII)
Hemophilia A
Marfan syndrome and related connective tissue disorders
Type I diabetes
CMT disease
Hereditary hearing loss
〔33··〕
Intron-less
〔33··〕
〔33··〕
MIM number1
Schizophrenia
Schizophrenia
Schizophrenia
Schizophrenia
Schizophrenia
Β-Thalassemia
Hereditary hemochromatosis
Autosomal dominant retinitis pigmentosa
Epidermolytic palmoplantar keratoderma
Congenital long QT syndrome (LQTS)
Congenital LQTS
Congenital LQTS
Type II diabetes
Congenital LQTS
Jervell and Lange-Nielsen syndrome (JLSN1)
Familial hypercholesterolemia
〔102,103〕
Leydig cell hypoplasia
Coronary artery disease
Coronary atherosclerotic heart disease
Multiple sclerosis
〔33··〕
Intron-less
Early-onset obesity
Systemic-onset juvenile idiopathic arthritis
Schizophrenia
Congenital disorder of glycosylation
Congenital disorder of glycosylation
X-Linked myotubular myopathy
Familial HCM
O ocular hypertension
Peripheral neuropathy
Peripheral neuropathy
Schizophrenia
X-Linked ocular albinism
H idiopathic generalized epilepsy
〔115,116〕
M coloboma
Schizophrenia
Autosomal dominant polycystic kidney disease (PKD)
Autosomal dominant PKD
Autosomal dominant PKD
〔119,120〕
Carbohydrate-deficient glycoprotein syndrome type 1A
CMT disease
Her idiopathic CP
Autoimmunity
Cardiofaciocutaneous syndrome
〔121,122〕
〔33··〕
〔33··〕
〔33··〕
〔33··〕
Leber congenital amaurosis
Leber congenital amaurosis
M coloboma
Anxiety disorders
〔39··〕
Spinal muscular atrophy
Idiopathic CP
Netherton syndrome
Sulfocysteinuria
Maturith-onset diabetes (MODY)
Tumor necrosis factor receptor-associated periodic syndrome
Tuberous sclerosis
〔11·,127〕
Tuberous sclerosis
〔11·,12·,127〕
Hippel-Lindau disease
Wolfram syndrome
Table 2. Cancer genes recently scanned for mutations by DHPLC.Transgenomic
MIM number1
Colorectal cancer
〔17··,130-133〕
Hereditary, sporadic breast and ovarian cancer
Hepatocellular carcinoma
Hepatocellular carcinoma
Hereditary breast and ovarian cancer
〔7·,136,137〕
Hereditary breas sporadic exocrine pancreatic cancer
〔136-138〕
Heredi sporadic ductal and lobular breast cancer
〔139,140〕
U hepatocellular carcinoma
〔135,141〕
Breast cancer
Lung cancer
B-cell chronic lymphocytes leukemia
Lung cancer
Lung cancer
Lung cancer
Lung cancer
〔61··〕
Colorectal cancer
〔17··〕
Papillary renal carcinomas
Hereditary nonpolypos endometrial caricinoma
〔148,149〕
Colorectal cancer
Hereditary nonpolypos endometrial caricinoma
〔148,149〕
Hereditary nonpolyposis colorectal cancer
〔132,133〕
Lung cancer
Acute ly colorectal carcinoma
Uveal melanoma
P15(INK4B)
Uveal melanoma
P16(INK4A)
Uveal melanoma
PTEN/MMAC1
E neuroblastoma
Prostate cancer
U pancreatic cancer
Uveal melanoma
Various cancers
〔13,17··,141〕
耐药性相关基因突变的微生物学识别和检测
随着耐药性微生物的大量出现,针对传染性病原体的治疗策略制定和药物研发变得越来越难。抗微生物治疗面临挑战的一个重要原因就是缺乏能够准确识别致病微生物和耐药基因的有效临床手段。然而近来发展起来的能识别病原体和研究微生物抗药性的分子生物学方法又为抗微生物治疗和药物研发建立了希望。下面将对利用DHPLC技术,成功识别致病细菌以及细菌耐药性基因突变的研究进行简要的总结。
从临床治疗的角度来看,准确确定致病微生物的种类具有重要的价值,它可以保证用药的有效性。Hurtle在他的文章[63]中指出DHPLC技术能有效的识别病原微生物。作者利用万能PCR引物从多种细菌的转录16S核糖体RNA的基因中产生出一条320-bp的扩增片段。将这些来自不同种类细菌的扩增产物与参照物混和后进行DHPLC检测,会产生一个独特的色谱结果。而该结果可以作为鉴定细菌种类的分子指纹。
在一场大范围疫情爆发中,从菌株水平确定病原菌是至关重要的。只有了解了致病菌株才能正确选择抗菌药物。Shlush等指出将PCR, DHPLC和多位点序列分型(MLST)技术相结合可以从菌株水平识别病原菌[64]。MLST技术利用位于非连锁位点的管家基因来进行微生物分型[65]。研究人员PCR扩增管家基因区域,并将扩增产物与对照物混和。通过DHPLC检测,产生每个管家基因的特定的色谱结果[64]。实际上DHPLC的分析能力在没有测序的情况下远远超过MLST。
对已知和未知的耐药性基因突变的检测对于评估现有和新开发的抗生药物至关重要。而DHPLC可以准确地检测耐药性相关基因突变。一项筛查肠炎沙门菌抗quinolone gyrA基因突变的研究[66]表明,在准确性方面,DHPLC远远超过了其它检测单碱基突变的分子生物学方法,如单链构象多态性,和轻环PCR-gyrA杂交突变检测技术(GAMA)等。Hannachi-M’Zali也在文章中[67]指出DHPLC是检测甲氧西林耐受的金黄色葡萄球菌的抗quinolone gyrA,gyrB, grlA和grlB基因突变的有效方法。而Cooksey则利用DHPLC技术建立了抗结核药耐受性相关基因突变筛查的常规方法[68]。上面的研究表明将DHPLC与其它分子生物学方法结合使用,可以了解引起耐药性的基因突变,从而促进特异性药物的研发。
DHPLC技术在微生物学研究中的应用并不仅限于细菌相关的工作。它也可被用在真菌,病毒和寄生虫等研究领域,以识别微生物和检测抗药基因突变。使用DHPLC技术对抗生药物的研发由三点益处。第一,DHPLC技术可以可靠地从种属和菌株水平识别微生物,弥补传统的表型识别方法的缺陷。第二,DHPLC技术可以高度准确地检测耐药基因突变。第三,DHPLC技术具有从混合微生物群落中识别突变种类的能力。从异源混合物中检测遗传突变基因对于监测感染过程中病原微生物耐药性的变化至关重要。上述观点的一个重要例证是人免疫缺陷病毒1(HIV-1)的进化过程[69]。在活体标本中发现了由主要HIV-1蛋白酶基因和少数突变基因组成的复杂的病毒准种。在没有选择压力的情况下,耐药突变基因的出现频率低于野生型基因。而抗药选择可以使这种突变基因成为主要基因型。这种关于HIV-1病毒准种的分析可使研究者深入了解病毒进化过程中病毒群落的复杂变化。但是这种病毒群落的分析是一项艰巨的任务,因为低频率的突变很难通过测序检测到,亚克隆病毒PCR产物的测序结果会偏向频率高的突变类型[70]。DHPLC等技术能提高检测少数耐药突变的能力,进而促进HIV-1等传染病的治疗。
由于准确,敏感的DHPLC突变检测技术的发展,新发现的基因突变数目正在快速增长。DHPLC突变检测技术对人类疾病发生,易感性和治疗相关基因突变以及连锁标志物的识别做出了重要的贡献。由于环境,生物学和进化因素等不同选择机制的使用,新发现的遗传等位基因将越来越多。而发现与肿瘤基因,病原微生物的病毒因素,以及特定药物靶点相关的新的低水平的基因突变将是一项持久性的任务。采用DHPLC技术筛查基因突变,将会使这项任务更好地进行,并促进高效的药物研究和开发。
在此我想感谢 Drs Joseph Breen, George Hong, Phillip Eastlake, Felix Frueh 和Mario Noyer-Weiner 等对这篇文章的创作所付出的饱含思想性的努力。我也想感谢Amanda Miller-Lindholm和Carla Shaw-Bruha对表1,2的制作所给予的帮助。
::::相关新闻:::               :::推荐新闻:::
::::图片新闻::::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tsgf肿瘤特异性因子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