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物提纯药品对胎儿生物物理评分8分有影响吗?

当前位置:&
孕妇可以用薇诺娜透明质酸修护生物膜吗,身上起了妊娠痒疹,医生说皮肤太干给开了这个药,不知道会不会对胎儿有影响,这个月底就到预产期了
孕妇可以用薇诺娜透明质酸修护生物膜吗,身上起了妊娠痒疹,医生说皮肤太干给开了这个药,不知道会不会对胎儿有影响,这个月底就到预产期了
基本信息:女
病情描述:
孕妇可以用薇诺娜透明质酸修护生物膜吗,身上起了妊娠痒疹,医生说皮肤太干给开了这个药,不知道会不会对胎儿有影响,这个月底就到预产期了
(因涉及隐私,只有医生和提问者本人才能看到图片)
擅长:内科常见病多发病的诊断、治疗有较全面了解。
您好,医生开的药可以适当应用,一般没有什么影响。建议怀孕期间要注意营养的均衡,多吃蔬菜水果,并且要保证充足的蛋白质等营养的摄入,可适当补充一些维生素和矿物质等,有益于胎儿和母体健康。还有一点就是要注意孕期保健,多休息,适当活动。并定期到正规医院进行产检等。希望我的回答对你有所帮助。
“孕妇可以用薇诺娜透明”相关问题
“孕妇可以用薇诺娜透明” 的相关文章Introduction
News Center
Product service
友情链接:
陕西昂盛生物医药科技有限公司
电话:86-29--29-
陕西昂盛生物医药科技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陕ICP备号-1
邮编:710075
地址:西安市科技路18号新科大厦
传真:029-
邮箱: .cn
技术支持:  第3节 生物技术药物与疫苗
当前位置:>>>>>>>>>>>>
&&& 一、 教学目标
1.简述生物技术药物的概念。
2.举例说明基因工程药物、细胞工程药物的生产原理和意义。
3.举例说明生物技术疫苗的生产原理和意义。
4.进一步体验科学技术是一个不断发展的过程及理解科学、技术、社会三者间的关系。
二、教学重点和难点
1.教学重点
基因工程药物、细胞工程药物的生产原理和意义。
生物技术疫苗的生产原理和意义。
2.教学难点
细胞工程药物的生产原理。
三、教学策略
本节的内容──生物技术药物和疫苗,对学生而言,由于初中和高中必修课中学习过有关基因工程的一些基本知识,又大都注射过疫苗,所以对这部分内容既陌生又熟悉。另外,本节教材是按照“问题──探究──新问题──再探究”的方式编写的,教师在进行本节课的教学时,可抓住这两点进行教学设计,让学生从熟悉的实例开始,在探究中一步步完成本节的学习。具体的教学策略可参考以下提示。
1.从社会中来──从学生熟悉的SARS入手,引入新课,以激起学生的讨论和学习兴趣
对于SARS,学生们一定记忆犹新,所以,本节课如果用教材中所述的SARS疫苗的问题引入,一定会引起学生们的强烈兴趣,讨论也会进行得既热烈又充分,使这部分内容的学习有一个良好的开端。
2.运用“问题──探究──新问题──再探究”的教学模式,进行生物技术药物的教学,以突出教学中的重点、突破难点
教材中关于生物技术药物内容的呈现,是在叙述完生物技术药物的概念后,以“问题──探究──新问题──再探究”方式,重点介绍了基因工程药物和细胞工程药物。在实际教学中,可先向学生讲解生物技术药物的概念,再用教材中的“现实中的问题”──胰岛素的生产,让学生展开讨论,由此引入利用基因工程技术来生产药物的学习。因为学生已经学过有关基因工程的知识,所以用基因工程技术生产药物的原理和过程可让学生回答,而教师的作用是重在让学生理解利用基因工程技术生产药物的意义及优越性。然后再用教材中的“现实中的问题”──野生动植物药物的生产困境,让学生展开讨论,由此引入利用细胞工程技术来生产药物的学习。不过这部分内容对学生而言,几乎是全新的,所以应以教师讲解为主。教师在讲解原理和过程的同时,应注意突出利用细胞工程生产药物的意义。
3.生物技术疫苗的教学也需运用“问题──探究──新问题──再探究”的教学模式,以突出教学中的重点,并让学生体验科学技术是一个不断发展的过程
尽管每个学生都注射过疫苗,但有关疫苗的生产方法,学生却很陌生。所以,教师在进行此内容的教学时,虽然还需采用“问题──探究──新问题──再探究”的模式,但可以讲解为主,讲解中不仅要注意把生物技术疫苗是如何生产的,以及与传统疫苗相比较的优越性和核酸疫苗的特性讲清楚,而且还要让学生在学习这部分内容的过程中,体验科学技术是一个不断发展的过程。
4.到社会中去──精选两个活动:关注和分析生物制药企业的股票价格走势和完成《生物技术药物与我们的日常生活》的报道,以突出生物技术与社会的关系
这两个活动都超越了生物技术本身的范畴,突出了生物技术在社会经济活动及日常生活中的重要作用,对学生而言,既很新颖又很有意义,所以让学生尝试一下是有必要的。教师可以让学生按自己的兴趣,任选一个完成。如果学生在完成活动的过程中,能体验到科学、技术、社会三者间的关系,即使报告或报道本身的水平不高,也有积极意义。
四、答案与提示
(一)思考与探究
1.为什么说生物技术制药是高投入、高收益,同时又是高风险的行业?
提示:一个成功的新药从研发到大规模生产,以及形成医药商品,一般至少需要10年左右的时间,投入资金约20亿元。在这个过程中,基本是只有投入,而无回报。一旦开发成功,形成市场,市场寿命一般可达10~30年,获得的利润可以达到成百上千亿元。但是一旦开发失败,将是血本无归。失败的主要原因是临床前的药理、毒理、药物代谢实验鉴定不过关;或是临床实验失败,例如,药效不理想,毒副作用大,药物稳定性差;等等。只要有一种不足,都可能导致失败。在药物开发前期失败的损失还比较小,最惨重的是通过了全部的检查、鉴定、审批,但在临床上应用后发现了问题、不得不停止生产和使用的。如果在临床应用中给患者造成伤害的,还得赔付,其损失就更加惨重。
2.流感疫苗不是所有人都能注射,如吃鸡蛋过敏者就不能注射。你知道是为什么吗?
提示:吃鸡蛋过敏者是对异源蛋白质十分敏感的人,这种人往往具有过敏体质。而注射的疫苗中多含有异源蛋白质(这些蛋白质不是人体自身的蛋白质)。如果给具有过敏体质的人注射含有异源蛋白质的疫苗,就会引起强烈的过敏反应,严重时会造成休克,甚至危及生命。
3.1979年,世界卫生组织宣布已经在全球消灭了天花,但保留天花病毒的个别国家的实验室一再申请延期销毁。为什么他们不将天花病毒早日销毁呢?
提示:这个问题比较复杂。自从世界卫生组织于1979年4月在肯尼亚宣布天花在全世界被消灭到现在,除了个别实验室严密保留的天花病毒样品以外,天花病毒在全球销声匿迹有20多年了。人类对天花病毒的免疫能力大幅度下降。会不会在自然界的某些个别的地方,特别是人迹罕至的地方还存在天花病毒?一旦有人或动物与之接触,会不会导致天花再次大规模流行呢?这是人们的一种担心,而这种担心又不无道理。因此,人们希望保留一点天花病毒样品,一旦发生问题,人们可以用它制造大量的疫苗,进行预防接种,防止天花大规模流行。这是为保护人类健康而采取的必要措施。
另外,目前国际恐怖威胁问题严重,恐怖分子是否会窃取天花病毒制造生物武器,在国际上制造事端。这是人们对在个别国家实验室继续保留天花病毒样品的担心。也正是因为这种担心,人们希望在严密保护下,保留一些天花病毒样品。
人们也确实存在另外一种担心。保留天花病毒样品的实验室所在的国家,会不会利用保留的天花病毒制造生物武器。人们的担心也有一定道理,所以,人们又希望尽快将保留的天花病毒样品销毁,以绝后患。
总之,在国际上,人们对天花病毒样品的去留,处于十分矛盾的心态。权衡利弊,就目前情况看,保留天花病毒样品利大于弊。因此,天花病毒的销毁多次被推迟。目前需要做的是:要加强对天花病毒样品的保护,防止被盗和流失。
(二)从社会中来
我国在这项研究中处于领先地位,国家的高度重视、科学家的献身精神无疑是重要的因素。还有其他原因吗?
提示:其他原因是:我国是SARS疫情的主要发生地,对于疫苗的研制具有别国所没有的迫切性;同时在取得毒株、抗血清等方面拥有一定的便利条件;我国在研制灭活疫苗方面拥有较强的科研和生产能力。
SARS疫苗用于人体临床研究还要经过有关伦理委员会的批准,这是为什么?
提示:这是为了保障受试者的权益并确保试验的科学性和可靠性。
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制定的《药物临床试验质量管理规范》中,第三章《受试者的权益保障》第八条规定:在药物临床试验的过程中,必须对受试者的个人权益给予充分的保障,并确保试验的科学性和可靠性。受试者的权益、安全和健康必须高于对科学和社会利益的考虑。SARS疫苗用于临床,要经过伦理委员会批准和与受试者签定知情同意书,是保障受试者权益的主要措施。
志愿者应当符合什么条件?具有哪些权利?
提示:志愿者应该是自愿参加的健康者;一般来说,志愿者应处于“普通健康状态”,即不属于特别强壮或是特别羸弱等极端状况。志愿者要经过查问病史、体检和临床观察判定为身体健康、没有感染过SARS,并签署知情同意书后才能接种试验性疫苗。
根据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制定的《药物临床试验质量管理规范》,参加试验的志愿者以下权利应得到保障:
研究者或其指定的代表必须向受试者说明有关临床试验的详细情况:
受试者参加试验应是自愿的,而且有权在试验的任何阶段随时退出试验而不会遭到歧视或报复,其医疗待遇与权益不会受到影响;
必须使受试者了解,参加试验及在试验中的个人资料均属保密。必要时,药品监督管理部门、伦理委员会或申办者,按规定可以查阅参加试验的受试者资料;
试验目的、试验的过程与期限、检查操作、受试者预期可能的受益和风险,告知受试者可能被分配到试验的不同组别;
必须给受试者充分的时间以便考虑是否愿意参加试验,对无能力表达同意的受试者,应向其法定代理人提供上述介绍与说明。知情同意过程应采用受试者或法定代理人能理解的语言和文字,试验期间,受试者可随时了解与其有关的信息资料;
如发生与试验相关的损害时,受试者可以获得治疗和相应的补偿。
(三)到社会中去
一些相关的背景资料──生物制药与生物技术制药
现在人们所说的生物药物,是泛指包括生物制品在内的生物体的初级和次级代谢产物及生物体的某一组成部分,甚至整个生物体用作诊断和治疗疾病的医药品。例如,从动、植物中提取生化药物,利用微生物发酵或动植物细胞组织培养,转化生产的药物。而生物技术药物,一般是指利用DNA重组技术,或其他生物技术生产的药物,包括基因工程药物、酶工程药物、动植物细胞工程药物等。其品种主要包括用于预防疾病的疫苗、疫情检测和临床诊断的试剂、治疗疾病的药物等。当然,生物技术药物也属于生物药物。
生物技术制药与传统的生物制药有内在联系,同时又有明显区别。传统的生化制药,采用普通技术,从动物或植物中提取药物不属于生物技术制药,如传统中药和从动物组织、器官或血液中提取生化药物。但是,利用生物技术也可以生产传统生物制药的产品。当然,利用生物技术生产的这类药物在质量、数量、性能等方面会具有更多的优越性。因此,在进行社会调查时需要首先分辨企业的性质。
在调查中重要的是先调查该企业的生产技术、产品种类、产量、市场容量,以及销售渠道和销售情况,有了这些了解,才有可能对企业进行科学的判断。
五、参考资料
1.人类与疾病抗争的历程及生物技术药物的发展是怎样的?
人类与疾病的抗争经历了漫长而痛苦的历程。远古时期,人们认为疾病是神对人类罪孽的惩罚,因而会祈求各路神明宽恕、举行古怪的仪式、用荒谬的方法治病,甚至把怒气发泄在无辜的替罪羊身上。在无效而又无奈的抗争中,人们开始无意或有意识地从自然界的植物和矿物中寻找治病的药物及发病的原因。中医药学和解剖学2 000多年的历史,就凝结着人类与疾病抗争的丰硕结果。
人类在长期的与疾病的抗争中,逐渐地开始认识烈性传染病的传播途径。1546年,意大利内科医生弗拉卡斯托罗提出,疾病可通过与病人直接接触传播,也可以通过间接地与受感染的物品接触传播。他最早提出“隔离”的概念。同时,人们开始制定“卫生防疫法”和“隔离法”,改进厕所、下水道、水源,回收垃圾,培养卫生习惯。使烈性传染病得到一定控制。1677年,列文虎克利用他发明的显微镜发现了“细菌”。1798年,英国内科医生詹纳发现,接种过牛痘的人不仅不会再患牛痘,也获得了对另一种传染性极强的天花的免疫力。实际上,早在998 ~1022年间(宋真宗时代),中国就开始了给健康人接种天花浆预防天花,并获得广泛应用,之后,这种技术才传入欧洲。
19世纪70年代,巴斯德开始研究炭疽病,他从病死的羊血中分离到了能够引起炭疽病的细菌,炭疽菌。将它注射到豚鼠或兔子体内,它们很快就会死于炭疽病,并在它们体内找到了炭疽菌。他还发现,患了炭疽病而侥幸未死的牲畜,再注射病菌也不会得病。这说明它们获得了抵抗疾病的能力。后来他发现在接近40 ℃的情况下,连续培养的炭疽菌的毒性会减小,给牲畜注射不会使之因染上炭疽病而死亡。1881年,巴斯德进行了公开实验,给羊注射了减毒炭疽菌,另一些没有注射,4周后,给每头羊注射强毒炭疽菌,48 h后,没有注射减毒菌的羊全部死亡,而注射减毒菌的羊健康如初。1885年,巴斯德用同样的方法,治好了被疯狗咬伤的9岁男孩梅斯特。巴斯德开创了战胜传染病的新世纪,奠定了现代免疫学基础。
19世纪的科学技术发展,为20世纪人们与疾病抗争取得的进展奠定了基础。可以毫不夸张地讲,今天所有疾病的诊断、治疗方法都是20世纪的发明。第一个成就就是“病原体”的发现。19世纪已经发现了细菌,但是除了细菌以外,其他的病原体,如黄热病、疟疾、血吸虫、丝虫病、黑热病、梅毒等疾病的病原体,都是20世纪发现的。后来又发现了更小的病原体──病毒。1997年,美国科学家托斯森发现了另外一种病原体“朊病毒”。病原体的发现对征服疾病至关重要,因为人们知道了哪些细菌或病毒引起什么疾病,就可以在预防、诊断和治疗上想办法。
1910年,德国细菌学家埃尔利希发现了一种含砷化合物,它能够杀死引起梅毒的细菌。1921年,预防结核病的卡介苗脱颖而出。1922年,加拿大医生班庭发现胰岛素,并将它用于糖尿病的治疗。1928年,治疗百日咳的疫苗诞生。同年,英国细菌学家弗莱明发现青霉素,并在弗洛里、钱恩等的努力下实现了工业化生产,之后,广泛应用于临床上,在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挽救了无数生命,也使世界人口平均寿命从45岁提高到60岁。1935年,德国生物化学家多马克,首先发现磺胺药物的抗菌作用。1937年,微生物学家马克斯?泰勒,培育出了病毒的一种突变体,被用作预防黄热病的疫苗。1945年,美国人瓦库斯曼发现了链霉素,使结核病得到很好的治疗。1955年,美国的索尔克制成了小儿麻痹症疫苗,从而使人类战胜了脊髓灰质炎。由于长期坚持不懈地进行天花疫苗的接种,1979年4月,世界卫生组织在肯尼亚宣布:“天花在全世界内被消灭”。这是人类与疾病抗争取得的第一个具有历史意义的胜利。
进入20世纪,由于科学技术的突飞猛进,人类与疾病抗争的能力越来越强,给人类带来巨大伤害的恶性传染病,虽然还有小规模的爆发,但是大规模流行越来越少。然而,随着社会的进步,便捷的交通和全球一体化的进行,特别是随着人类生产力的不断发展,人类的需求越来越大,对生态和环境的破坏却越来越严重,威胁人类的新的疾病不断发生。
20世纪科学技术的发展,特别是生命科学的发展,为新的预防、诊断、治疗、保健方法的出现奠定了基础。生物技术和有机化学的发展,为新药的研发奠定了基础。利用生物信息学和计算机技术实现了理性药物设计。基因组学、蛋白质组学的发展为从根本解决人类的各种疾病开拓了全新的途径。21世纪,人们更加关注非传染性疾病的问题。
生物技术为许多疾病的预防、诊断和治疗提供了新型疫苗、诊断试剂和药物。生物技术药物与疫苗一直是生物技术中的研究开发重点,是最活跃、发展最快、竞争最激烈,也是最早应用的产业领域。生物技术药物与疫苗的研究开发涉及基因克隆、基因重组、基因表达、发酵、纯化等一系列生物技术,其研究、开发及产业化的水平是反映国家生物技术水平最重要的标志之一。
1977年,第一个重组生长激素抑制因子克隆成功后,美国就成立了第一家基因工程公司,开始研究开发α干扰素和β干扰素的生产技术。此后,相继出现了许多生物技术公司。1981年,第一个用于诊断的单克隆抗体,首先在美国正式上市。1982年,第一个基因工程药物重组人胰岛素被批准上市,同年第一个基因工程疫苗也正式上市;1986年,治疗肾移植抗排异反应的第一个单抗新药被批准投放市场。此后,陆续批准上市的产品达到几十种,正在临床试验的产品达几百种。
我国生物技术制药研究开始于20世纪70年代初,80年代初期,开始基因工程药物和疫苗的开发研究,1989年,第一个基因工程药物干扰素批准上市,1992年,第一个基因工程疫苗批准上市,现在,我国有21种基因工程药物和疫苗在临床上广泛应用,已经进入临床实验的基因工程药物和疫苗有几十种。在最近的10多年,我国的医药生物技术得到了快速发展,无论在基础研究,还是应用开发研究上都取得了明显的进展,使我国的医药业发生了巨大变化。当然,与先进国家相比,我国还有相当大的差距。随着我国科学、技术水平的不断提高,再加上国家的重视和大力支持,我国医药生物技术及其产业将得到迅速发展。
2.为什么要发展基因工程药物?它的生产流程是怎样的?
作为生物技术核心的基因工程,最成功的是生产用于治疗的基因工程药物。虽然将一些来源于人的生理活性物质作为药物已经有许多年,但是许多在疾病诊断、预防和治疗中有着重要价值的人源生理活性物质,如激素、细胞因子、神经多肽、调节蛋白、酶类、凝血因子等人体活性多肽,由于材料来源困难或制造技术问题而无法生产。使用传统技术,从动物脏器提取这些物质也因含量太低、成本太高,使其应用受到限制;此外,在提取过程中还可能造成药物被病毒感染、制成的药物会对病人产生严重后果;作为非人源蛋白质,长期使用会产生免疫反应等。
用基因工程可直接使用来源于人的基因生产药物,可以从根本上解决上述问题。其最大的好处是:不仅可以大量生产过去难以获得的来源于人的各种生理活性的蛋白质和多肽药物,为临床应用提供保证,还可以进一步深入研究它们的生理、生化和结构,从而扩大这些物质的应用范围,发现和挖掘出更多的生理活性物质。通过对基因进行改造,利用基因工程可以生产性能更加优良的药物。
基因工程药物的生产是个复杂的系统工程,首先要进行的是必不可少的实验室的基础研究,主要包括:目的基因的发现、分离,将目的基因插入适当的载体,转入新的宿主菌,构建工程菌,并使目的基因在工程菌内进行复制和高效表达,建立、优化基因工程菌的培养和表达目的产物的分离纯化方法,完善和确定基因工程药物的制备工艺。再通过适当扩大规模的中间实验,确定生产工艺、设备及工程设计后,才可能进行工业生产。工业生产过程主要包括工程菌的大量培养和目的基因表达产物的分离纯化,然后,将获得的目的产物,经适当配制,制成药物。在这个过程中,每一个阶段都包含若干步骤,并且随基因来源、宿主种类、产物性质及其表达方式、研究和生产条件等不同而有较大变化。
基因工程药物生产与传统意义上的药物生产有许多不同,它使用的是活细胞,产品又多是大分子的具有复杂结构和生理功能的蛋白质,因而基因表达、宿主菌生长、产品精制、产品质量和药效等,都可能因为原料、生产工艺、条件,甚至环境等生产过程的每一步的变化受到影响。因此,严格控制生产过程的每一步和进行严格的检测,确保产品质量和安全有效是基因工程药物生产中必不可少的。
利用基因工程不仅可以将目的基因转移到像大肠杆菌、酵母菌等微生物中,现在还可以将目的基因转移到动物和植物细胞,利用动植物细胞培养,或转基因动物或植物直接生产基因工程药物。但是与利用基因工程菌生产药物的产业相比,转基因动植物细胞和转基因动植物生产药物还有较大的差距。
3.我国2001年前批准的基因工程药物有哪些?
以下是我国2001年前批准的基因工程药物
细胞因子(16种)
α1b干扰素,α2a干扰素,α2b干扰素,γ干扰素,粒细胞巨噬细胞集落刺激因子(GM-CSF),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G-CSF),表皮生长因子(EGF),白细胞介素2(IL-2),红细胞生成素(EPO),碱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bFGF),干细胞因子(SCF),白细胞介素11,β-干扰素,肿瘤坏死因子(TNFβ及TNFα突变体),血小板生成素(TPO)
治疗性抗体(6种)
白细胞介素-8Mab,分化抗原CD3Mab,131I标记肝癌导向治疗性抗体Hab18,131I肝癌细胞膜单克隆抗体Hepama-1注射液,抗肾病综合症出血热病毒单克隆抗体(I型),曲妥株单抗(治疗乳腺癌 )
多肽激素(3种)
胰岛素,人生长激素,脑钠素
溶血栓药物
葡激酶(SK),StK,尿激酶原(Pro-UK),水蛭素,溶纤酶原激活剂(tPA)
其他重组药物(2种 )
血管内皮抑制素,重组人凝血因子Ⅶa
4.什么是疫苗?请简述其研究史
疫苗的英文名称vaccine,最初是因牛痘得名。现在将一切通过注射或通过黏膜途径接种,可以诱导机体产生针对特定致病原的特异性抗体或细胞免疫,从而使机体获得保护或消灭该致病原能力的生物制品统称为疫苗。
我国早在宋朝真宗时期(998~1023年)就开始从症状轻微的天花病人身上取得疱浆,人工接染到健康儿童,使之产生轻微症状的感染,从而获得免疫力,避免引起严重天花和造成死亡。后来这一方法经阿拉伯人传到欧洲,1721年传入英国。英国医生詹纳注意到感染牛痘的人不会感染天花。经过多次实验,詹纳于1796年,从一挤奶女工感染牛痘的豆疱中取出疱浆,给一个8岁的男孩接种在手臂上。后来再给男孩接种天花疱浆,这个男孩并没有染上天花,证明该男孩对天花确实具有免疫力。这个牛痘疱浆就是天花疫苗,它能够有效地预防天花。经过一百多年的努力,1979年4月,世界卫生组织宣布全球消灭了天花。
詹纳发明了用牛痘接种来预防天花,但并不清楚为什么这样能够预防天花。1870年,法国科学家巴斯德在研究鸡霍乱病时发现,将引起鸡霍乱的弧菌培养几代后,毒力降低很多,给鸡接种后,可使鸡产生对霍乱的免疫力,从而发明了第一个细菌减毒疫苗──鸡霍乱疫苗。后来,巴斯德总结出给动物接种某种细菌后,就可以使动物不再受这个细菌感染的免疫接种原理。这个原理奠定了疫苗的理论基础。因此,人们把巴斯德称为疫苗之父。
1885年,西班牙的佛瑞(J.Ferran)将霍乱菌肉汁培养物注射到人体,成为人体注射疫苗的开始。1896年,德国的考来(Kolle)将霍乱弧菌加热杀死后制成菌苗,并在1902年日本霍乱大流行时使用,获得成功。
1902年,法国科学家诺卡德(Nocard)从患结核病的牛乳房分离到牛型结核菌,卡拉米特(Calmeitte)和介瑞(Guerin)将其接种在5%甘油胆汁马铃薯培养基上进行培养传代,经过230代,历时13年,终于制备出用于结核病预防的减毒活疫苗。为了纪念卡拉米特和介瑞的功绩,这种菌苗被命名为卡介苗。
1933年,古德帕斯特(Goodpasture)发明了鸡胚病毒培养方法,为病毒疫苗的发展奠定了基础。1949年,尹德斯(Enders)从人细胞系中分离出脊髓灰质炎II型毒株。1953年,美国科学家萨克(Salk)研制的三价甲醛脊髓灰质炎灭活疫苗问世,1955年批准生产。1952年,美国科学家萨宾(Sabin)开始研制减毒活疫苗,于1957年研制成功三价脊髓灰质炎减毒活疫苗,并获准生产。1954年,尹德斯又分离了麻疹病毒。1963年,麻疹疫苗获准生产。在此之后,各种病毒的灭活和减毒疫苗相继问世。
生物技术的发展使新型疫苗的研究成为大家关注的热点,相关基础和应用研究迅速发展。1986年,第一个基因重组疫苗──重组乙型肝炎疫苗获准生产。
解放后,我国政府十分重视疫苗的研制和接种工作。下表所示的是我国20世纪50年代以后研制的各种疫苗。
亚单位疫苗
基因工程疫苗
20世纪50年代
卡介苗黄热病疫苗鼠疫疫苗布病疫苗炭疽疫苗
百白破联合疫苗乙型脑炎疫苗(鼠脑)斑疹伤寒疫苗森林脑疫苗钩端螺旋体疫苗
20世纪60年代
脊髓灰质炎疫苗流感疫苗麻疹疫苗痘苗(细胞)
乙型脑炎疫苗(细胞)
20世纪70年代
腮腺炎疫苗(鸡胚)
狂犬病疫苗(细胞)
流脑多糖疫苗
20世纪80~90年代
甲型肝炎疫苗乙型脑炎疫苗腮腺炎疫苗(细胞)风疹疫苗轮状病毒疫苗
出血热疫苗乙型脑炎疫苗(纯化)狂犬病疫苗(纯化)甲型肝炎疫苗流感疫苗(纯化)
乙型肝炎疫苗(血源)伤寒Vi多糖疫苗百日咳疫苗(无细胞)
乙型肝炎疫苗痢疾疫苗霍乱疫苗
5.传统疫苗的种类有哪些?
用于预防疾病的疫苗有细菌性疫苗、病毒性疫苗和类毒素疫苗。从疫苗的生产技术来说,疫苗分为传统疫苗和新型疫苗两大类。
传统疫苗包括灭活疫苗、减毒疫苗和亚单位疫苗。灭活疫苗是用致病的微生物或其代谢产物,接种到动物、鸡胚、组织或细胞培养物中,经生长繁殖后,用化学(丙酮、甲醛、酚等)或物理(加热、紫外线照射)等方法将病原体杀死的疫苗,因此,又称为“死”疫苗。减毒疫苗是通过适当方法,以降低毒性或无毒的全病原体为抗原的疫苗。而用天然微生物的某些成分的亚单位作为疫苗的,称为亚单位疫苗。
6.新型疫苗的种类有哪些?
新型疫苗主要包括基因工程疫苗和核酸疫苗。基因工程疫苗还包括基因亚单位疫苗、基因工程载体疫苗、核酸疫苗、基因缺失活疫苗、合成肽疫苗和抗独特型抗体疫苗。根据它们的基本特征,也可分为活疫苗和灭活疫苗两大类。
生物技术的发展为新型疫苗的研究开拓了广阔的空间,利用基因工程可以删除作为抗原的细菌和病毒的致病基因或基因片段,获得减毒更彻底、遗传性能更稳定,不易发生毒力返祖、安全的疫苗。例如,去除毒力基因的腺病毒,可用作减毒活疫苗。这样获得的减毒细菌和病毒也可作为载体,将外源抗原基因插到细菌或病毒载体的基因组中,用于表达外源抗体。这种减毒的细菌和病毒载体就可以制成新型疫苗。
现在发现有许多的病原体不能够通过培养的方法制备成疫苗,例如,乙型肝炎病毒、丙型肝炎病毒、麻风杆菌、疟原虫等;有的虽然能够培养,但是有潜在危险,如登革热病毒、人免疫缺陷病毒;还有的免疫效果差或副反应大,也不适合制备成传统疫苗。而利用基因工程将病原体的某个抗原基因或某几个抗原基因,转入适当的宿主,进行表达,获得的表达产物作为免疫原使用,就可以克服上述缺点,用这种方法制成的疫苗称为基因工程亚单位疫苗,可归为灭活疫苗。例如,乙型肝炎抗体疫苗,就是将乙肝抗原基因转入酵母或动物细胞,通过细胞培养大量生产乙肝抗原,该抗原作为基因工程疫苗用于乙型肝炎预防。人们甚至将乙肝抗原基因转到西红柿中,经栽培,获得转乙肝抗原基因西红柿,食用后可预防乙肝。
7.疫苗的基本组成成分是什么?
疫苗的基本成分包括抗原、佐剂、防腐剂及其他活性成分。抗原是疫苗最主要的成分,决定疫苗的免疫性能。抗原必须是机体以外的物质,进入机体后能够有效激发机体的免疫反应。作为抗原的生物活性物质有:灭活的细菌或病毒,通过多次传代得到的减毒细菌或病毒,病毒或细菌的提纯物,有效的蛋白成分,类病毒,细菌多糖,合成多肽,以及近年来发展的DNA疫苗等。佐剂是能够增强抗原的特异性免疫应答的物质,它应该无毒、安全,并且稳定,比如油制佐剂。防腐剂是保证疫苗在储存期不会被微生物污染,防止造成严重问题的物质,大多数是化学防腐剂。稳定剂是为保证作为抗原的病毒或其他微生物能够存活和维持其免疫活性稳定的物质,往往都是糖类,如乳糖、山梨醇等。另外,疫苗在制备时还需要加入适当的缓冲剂、盐类等无活性的成分。构成疫苗的所有成分和含量必须不影响疫苗的效力、纯度和安全性,因此都有严格的质量标准。
8.新型疫苗具有哪些优越性?
传统疫苗,不论是灭活疫苗还是减毒疫苗,在生产过程中,必须大量培养病原体,即致病的病菌和病毒。尽管现代的生产技术、设备和管理已经达到相当高的水平,人们依然还是担心病原体的泄漏和对环境的污染,从而引起疾病的发生和传播。减毒的病原体毕竟还是有一定的毒性,还存在恢复突变的问题。如果控制不好,生产的疫苗可能具有一定毒性,会对人产生伤害。而灭活疫苗生产使用的是高毒性的病原体,一旦泄漏,或灭活不彻底,对环境和人会产生很大的伤害。因此,传统疫苗的生产和产品质量都存在一定的风险。
另外,传统疫苗的制剂组成比较复杂,制剂中不仅含有免疫原,还可能含有少量的在培养过程中产生的一些物质,以及培养基的组分等,这些物质都可能对人产生一定的影响。为了解决这些问题,就需要通过抗原纯化,制备纯化组分疫苗(如肺炎球菌夹膜多糖疫苗)和亚单位疫苗(如乙型肝炎表面抗原单位疫苗,霍乱毒素B单位疫苗),去除病原体中的有害成分,使其安全有效。
新型疫苗主要包括基因工程疫苗和核酸疫苗。
利用基因工程将病原体的某个抗原基因或某几个抗原基因转入适当的宿主,进行表达,获得的表达产物作为免疫原使用,这称为基因工程疫苗。比如,国际上大多数国家都使用基因工程乙型肝炎疫苗代替血源疫苗,它可以避免血源疫苗的潜在危险。现在人们几乎可以利用基因工程表达任何具有免疫原性的蛋白质或多肽,用来制备基因工程疫苗。还可以将具有免疫原性的多肽与载体偶联,以便增加其免疫原性。由于多肽疫苗具有有效的特异性免疫应答,避免了可能的危害作用。
核酸疫苗包括DNA疫苗和RNA疫苗,是近年备受人们关注的新型疫苗。它是由编码能够引起保护性免疫反应的病原体抗原的基因片段和载体构建而成,然后导入人体进行表达,产生抗原,引起免疫反应。与其他疫苗相比,它的优点是:① 制备的疫苗具有天然抗原形式,没有病原体在体内复制和复制后致病的问题,也不存在恢复突变和毒力返祖问题。② 免疫应答全面。可引起细胞免疫和体液免疫,也能诱导细胞毒性T淋巴细胞,从而预防细胞内感染性疾病。③ 单次接种可诱导长期或终身免疫。④ 生产迅速简便,成本低。⑤ 制备的疫苗不需要冷藏,易于保存和运输。⑥ 可以将具有不同抗原性的疫苗联合接种,有利于制成联合疫苗。⑦ 核酸疫苗能够完善婴儿的抗体应答,促进细胞内抗原的清除,防止母体抗体介导的抑制。但是,DNA疫苗也存在许多问题,比如,① 刺激机体免疫反应的能力比较弱。② 目的基因往往表达水平不高。③ 在体内抗原蛋白的表达能够持续多久还不清楚。④ 导入人体的外源DNA有整合的危险,且整合的位点难以控制,有可能诱发基因突变;还可能引起免疫系统自身紊乱。因此,对核酸疫苗需要进行深入研究,对其安全性和长效性进行观察,全面权衡核酸疫苗的利弊。
生物技术与食品添加剂
在现代食品生产中,为了满足人们对食品的色、香、味、营养、口感、质量、保鲜和储存等的需要,使用了各种添加剂,包括色素、调味剂、香精香料、营养物、膨润剂、增稠剂、悬浮剂、分散剂、稳定剂、防腐剂;等等。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对食品质量和添加剂的要求也越来越高,合成的食品添加剂逐渐为天然食品添加剂取代。天然食品添加剂主要来源于动物、植物,或是利用微生物发酵生产。
添加食品色素可以使食品具有诱人的色泽。过去使用的化学合成色素因毒性问题而逐渐被从植物提取的姜黄、辣椒素、胡萝卜素,以及用红曲霉发酵生产的红曲霉素、维生素B等取代。这些“新”色素,不仅可作为色素使用,同时还具有营养价值或有良好的生理功能,因此,在食品生产上获得广泛应用。
在调味剂中,用于调酸味的各种有机酸,如醋酸、柠檬酸、乳酸都是微生物发酵生产的。它们的酸味纯正,能够被人体利用,不会产生不良影响。味精是用糖类为原料发酵生产的;肌苷是从培养的酵母菌中提取核酸,再经酶加工制得的最常使用的鲜味剂。目前,食品工业上广泛使用的甜味剂──阿斯巴甜,是由微生物发酵或酶法生产的苯丙氨酸和天冬氨酸合成的二肽,生物安全性得到广泛认同。同样,用微生物酶加工淀粉生产的各种糖,如葡萄糖、麦芽糖、高果糖糖浆、低聚糖等,不仅是甜味剂,还具有保健功能。食品上大量使用的营养添加剂,如各种氨基酸、维生素等,也都是利用微生物发酵生产的产品。
近年,利用微生物发酵生产的多糖,如黄原胶、普鲁兰等,在果汁和饮料生产中得到广泛使用,它可以起到增稠、悬浮、分散、稳定和改善口感的作用;也可以起改善品质,增加保存期的作用。
利用乳链杆菌发酵生产的乳链杆菌肽作为防腐、保鲜剂,广泛应用于罐头食品、袋装食品、肉制品、乳制品等的生产,可以达到降低灭菌强度,延长保鲜期,保留风味、口感的目的。
生物技术的发展为生产各种类型的食品添加剂,为保证人们健康,丰富食物品种,满足各种人群需要作出了贡献,同时也给我们带来了巨大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生物技术与秸秆处理
目前,我国每年农作物秸秆的产生量是5×108~6×108 t。过去秸秆是广大农村的生活燃料,近年来,由于社会发展和农村生活水平的提高,大部分地区的农村不再利用秸秆作为生活燃料,其中的2/3被废弃或直接焚烧,这样,不仅严重浪费资源,而且导致空气和水体污染。
秸秆的主要成分是纤维素、半纤维素、木质素、蛋白质和其他少量的生物物质,完全可以经过加工再利用。最简单的利用方式是将其机械粉碎后,随着翻整土地埋入土壤中,在土壤微生物的作用下分解,成为肥料被植物再利用;或者加入适当的微生物进行厌氧发酵后成为肥料;也可以将粉碎的秸秆在无氧条件下发酵,作为牛、羊等的青储饲料。目前,我国部分农村开始将秸秆进行沼气发酵,产生的沼气可作为能源使用,发酵残留物又可作为农业肥料,达到综合利用和无害化处理。
其实,这些利用方式,对资源的利用率很低。随着生物技术的不断发展,开发以秸秆为原料,通过适当的物理加工,利用微生物发酵或酶的作用,生产纤维素、低聚木糖、木糖醇、燃料乙醇、纸浆、酶制剂、生物农药、生物肥料等多种产品,可达到综合利用、高值化的目的。这种综合利用不仅要依靠生物技术的发展,同时还需要其他技术的配合和社会各方的共同努力,才可能在经济上取得效益,实现产业化。
生物技术与粮食深加工
随着农业生产水平的不断提高,我国粮食生产迈上了四个台阶,年产量达到5×108t以上,人均粮食占有量为400 kg。虽然解决了粮食紧缺问题,但合理、充分地利用有限的粮食资源,仍然是我们面临的重要问题。进行粮食的科学深加工是解决问题的主要途径。从下图可以看到生物技术在粮食深加工上的重要作用。
【上一篇】
【下一篇】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胎儿生物物理评分8分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