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书蔓 江迟聿讲药味入何脏腑了?

 上传我的文档
 下载
 收藏
该文档贡献者很忙,什么也没留下。
 下载此文档
正在努力加载中...
敦煌遗书《辅行诀脏腑用药法要》杂病证治思想浅析
下载积分:1000
内容提示:敦煌遗书《辅行诀脏腑用药法要》杂病证治思想浅析
文档格式:PDF|
浏览次数:1|
上传日期: 07:56:43|
文档星级:
该用户还上传了这些文档
敦煌遗书《辅行诀脏腑用药法要》杂病证治思想浅析
官方公共微信&&&&&&“未来进口车和国产车型的销售渠道都会由合资公司统一管理。近日,濒临失传的藏药“热斗色曼”在青海省藏医院炮制成功,并将尽快投入到临床当中郭美美
。不过,上海通用在A0级市场和B级车阵营的优势相对稳定。昨日,证监会发布公告称,为促进内地与香港资本市场共同发展,原则批准沪港股票市场交易互联互通机制试点。黄先生最不解的是,总梦到高考结束了,自己没有考上。相比去年,兰州二十七中统配生比例提高到了30%,统招生名额则下降20个百分点为60%,另外招收10%的择校生。同时派出60多辆救护车和8架直升机运送伤员。但在引进笔电、打印机和平板电脑等配套企业的时候,区县之间的无序竞争也在一定程度上存在。本报讯1日,世界各地人民以不同的方式辞旧迎新。逃票包括用普通车票坐头等舱,或是成年人用小孩或老人交通卡乘车。&&&&&&30日晚10时左右,温州市区鸿基花苑发生凶杀案。一方面,资金由金融体系流向实体经济需要一定时间;另一方面,实体经济的资金运用对经济产生效果更需要相当时间才会显现。傍晚,走进菲拉斯位于新天地附近的住所,客厅里两大箱行李已经打包,他正独自一人在厨房间忙活着,“我正在给你们准备晚餐呢。预计全区可实现农(林)业总产值亿元,同比增长%招股书显示,2011年至2013年,华懋新材报告期内利润总额和净利润出现较大波动。多项提名难过人事听证关在多项提名中,争议最大的就是总理提名人文昌克。他认为作者帕布罗· 特里亚纳是以一种清晰的思路、可嘉的勇气和无私奉献的精神为真相服务的。刚进学校的时候,好不容易有了女神手机号码,特意为之设立了一个温暖浪漫的铃声,以便她打电话来的时候第一时间分辨出来。因为电子商务和互联网金融一直是阿里巴巴深耕的领域。资中筠的《美国十讲》一书是有关美国的论述,是把美国作为一种文明或者西方文明的变异来研究的。&&&&&&也可以说,欧美的众筹相对比较公益,而中国比较现实。但游泳消耗体能较大,患有心脏病、糖尿病、肺病等病史的中老年人在游泳时应听取医生的建议,以免发生意外。每当寒流来袭,广州市1200多家星光老年之家就会成为24小时开放的御寒庇护所。我现在已经有女朋友了,我们在一起相处一年多了,我真的很喜欢她,可是她家不接受我。元旦春节旅游产品扎堆上市随着2014年放假安排出台,元旦春节旅游市场全面升温除此之外,东风风行景逸X5优惠3000元送万元大礼包;景逸X3购车送5000元大礼包;菱智车系最高优惠万元。在收治了多位伤员的杭州市第一人民医院,记者看到有救护车和警务人员在维持秩序,部分伤员还在转院。据韩联社报道,截至当地时间23时,已证实有87人遇难,有215人下落不明,目前失踪人员中包括2名中国公民。春节期间微信红包的风靡,让“红包”这一概念成为今年“6·18电商大战”的关键词。低温发动机火箭使用低温液体为推进剂,一般是液氢和液氧&&&&&&11月,世界肺炎日、国际宽容日、世界厕所日、世界电视日、国际消除家庭暴力日等,提醒我们关注生活中的方方面面。当华商报记者走近这位西安的保洁员贾师傅时,更多艰辛与无奈的故事从照片背后走出。周豫拨通了那一串电话号码,在对方反复询问购房编号、身份证号码等个人信息之后,他不禁心生疑虑。去年12月20日晚,《一排一班》第8次为部队演出。于是二老将兄妹五人叫到家中,召开了家庭会议。医生:严格意义上讲,这不是强迫症,而是发生事情后,人们主观地想去寻找真相的一种自然反应。针对问题,他对产品的结构和原理进行了深入分析,发现造成异常声响的原因是转子孔与柱塞之间产生了干涉记者昨查询发现,该趟车1月25日的二等座票已售空因宅基地纠纷困扰多时的李某和王某,在永定县检察院检察官调解下成功化解了纠纷,一同前来检察院送锦旗。同时,该公司认为东城工商分局应责令其改正违法行为,而不是直接作出“吊销营业执照”的处罚,因为并无“情节严重”情形。&&&&&&若不考虑税收(注:以下同),结合公告前一天元收盘价,股息率高达%。而当波波不想自杀时,所有人露出凶相,在狂欢中杀死他并唱起挽歌。增强服务意识,改进服务态度,提升服务水平,对群众反映的问题要立行立改、真行真改,努力把活动开展得更扎实、更有效。旅客未能按时到达乘机登记柜台或登机门,南航为不延误航班可取消旅客已定妥的座位。目前,支付宝、财付通等均已拿到跨境支付牌照。经过两个多小时的危险奔袭,3日晚20时10分,记者徒步来到了重灾区龙头山镇龙泉村骡马口村。牛市是否真的到来,我们只能从历史和逻辑上去推测。记者询问了10多位排队等待的市民,都是办理其它业务的,没有买国债的。张海韵笑着说:“您还是测得蛮准的,不过在我们平常的检测中,也不能差。进一步加强和改进街道和社区村便民服务管理工作,加快构建“十分钟便民服务圈”,提升服务群众的功能和水平。
大家都爱看
页面执行时间:177毫秒脏腑经络先后病脉证第一_好大夫在线
副主任医师
本站已经通过实名认证,所有内容由赵东奇大夫本人发表
当前位置:
& 大夫个人网站
& 文章详情
金匮要略方论
脏腑经络先后病脉证第一
  1.了解本篇为全书的纲领。
  2.熟悉脏腑经络病理变化是疾病发生发展的基础,是辨证论治的核心。
  3.掌握本篇对疾病的预防、病因、病机、诊断及治疗等方面所提出的原理、原则,为学好全书奠定基础。
〖概说〗本篇论述脏腑经络先后病脉证,属全书概论性质。本篇对杂病的病因、病机、诊断、治疗及预防等方面,都举例说明,并作出原则性的提示,在全书中具有纲领性的意义。
  本篇篇名含义深刻。脏腑主持人体的生理功能,经络是运行气血的道路而将人体内外各组织器官联系为一有机整体。,病邪可由经络传入脏腑,脏腑病变也可反映于经络,二者相互影响,相互传变。脏腑经络学说是《金匮要略》的理论核心,脏腑经络辨证思维统贯全书。某脏或某腑及其经络发生病变时,临证当根据其先后缓急,着眼全局,确立相应的治则。
〖整体观念〗 ①脏腑相关的整体观。(见第1条)
  ②人与自然整体观。(见第2条、第8条)
〖治未病思想〗
  ①一脏有病,可影响其他脏腑发病,并且有一定的传变规律。既病防传,故除治疗本脏之外,兼顾未病之脏。(见第1条)
  ②预防为主,已病早治。如邪中经络,四肢才觉重滞,未流传脏腑,即医治之。(见第2条)
〖四诊合参〗 ①望诊:望气色,望目,望呼吸形态。(见第3条、第5条、第6条)
  ②闻诊:通过闻声而辨别疾病的部位及性质,为仲景诊病之特色。(见第4条)
  ③问诊:(见第16条)
  ④切诊:(见第7条)
〖治病总则〗 ①虚实异治治则。(见第1条)
  ②表里同病治则。(见第14条)
  ③新久同病治则。(见第15条)
  ④攻其所得治则。(见第17条)
〖病因说〗归纳为“千般疢难,不越三条”。
〖其他〗 ①疾病分类法及五邪(风、寒、湿、雾、饮食)中人特点。(见第13条)
  ②“厥阳独行”的含义。(见第10条)
  问曰:上工治未病,何也?师曰:夫治未病者,见肝之病,知肝传脾,当先实脾,四季脾旺不受邪,即勿补之;中工不晓相传,见肝之病,不解实脾,惟治肝也。
夫肝之病,补用酸,助用焦苦,益用甘味之药调之。酸入肝,焦苦入心,甘入脾。脾能伤肾,肾气微弱,则水不行;水不行,则心火气盛;心火气盛,则伤肺,肺被伤,则金气不行;金气不行,则肝气盛。故实脾,则肝自愈。此治肝补脾之要妙也。肝虚则用此法,实则不在用之。
  经曰:“虚虚实实,补不足,损有余”,是其义也。余脏准此。
〖词解〗上工:指高明的医生。
  治未病:这里指治未病的脏腑。
  实脾:即调补脾脏之意。
  四季脾旺:脾主土,土寄旺于四季,故云四季脾旺。
  本条从人体脏腑相关的整体观出发,论述杂病的治疗法则。从五行生克制化关系来说明脏腑在生理情况下相互资生,相互制约;在病理情况下,相互影响,相互传变。
  首先本条含有“既病防传,先治未病之脏”思想。脏腑病变传变的规律是:“五脏受气于其所生,传之于其所胜”、“五脏相通,移皆有次”(《素问·玉机真脏论》)。肝木能克伐脾土,如见肝实之病,应认识到最易传脾,在治肝的同时,要注意调补脾脏,就是治其未病。其目的在使脾脏正气充实,防止的蔓延。传变有虚实之分,肝实则传,肝虚则不传;脾虚受传,脾实则不受传。如果脾脏本气旺盛,则可不必实脾。反之,见肝之病,不解实脾,惟治其肝,就是缺乏整体观的治法,就不能收到满意的效果。其次,指出治病当分虚实,并举为例来说明。,补用酸,助用焦苦,益用甘味之药调之,这是肝虚的治法。酸入肝,补之以本味;焦苦入心,心为肝之子,子能令母实,所以助用焦苦;甘味之药能够调和中气,《难经·十四难》:“损其肝者缓其中”,所以益用甘味之药。至于肝实病证,便须泻肝顾脾,上法就不适用。
  对“酸入肝……此治肝补脾之要妙也”十七句的认识,主要有两种观点,一种认为是衍文,非仲景原文;一种解释是仲景从人体内部脏腑相关的整体观念出发,根据五行生克制化的原理,从多个脏腑进行治疗,以达到纠正肝虚的目的,这里的“伤”字,不能作伤害解,而应作制约来理解。
  本条最后引用经文,强调杂病虚实异治原则。虚者补之,补其不足;实者泻之,损其有余。不能违背经旨,虚证用泻法,实证用补法,反其道而行,如此,其他诸脏以此类推。
〖教学参考〗
  吴谦《医宗金鉴》:“……上工,良医也。中工,常医也。已病,已然之病也。未病,未然之病也。假如现在,此已然之病也;将来传脾,此未然之病也。良医知传脾,见人病肝,先审天时衰旺,次审脾土虚实,时旺脾实则知不受肝邪,不须补脾,直治已病之肝;若时衰脾虚,则知肝必传脾,先补未病之脾,兼治已病之肝。彼常医不晓四时所胜,五脏相传之理,见肝之病,惟泻已病之肝,不知补未病之脾也。上工不但知肝实必传脾虚之病,而且知肝虚不传脾,虚反受肺邪之病,故治肝虚、脾虚之病,则用酸入肝,以补已病之肝,用焦苦入心,以助不病之心,用甘入脾,以益不实之脾。使火生土,使土制水,水弱则火旺,火旺则制金,金被制则木不受邪,而自愈矣。此亢则害,承乃制,制则生化,化生不病之理,隔二、隔三之治,故曰:此治肝补脾之要妙也。然肝虚则用此法,若肝实则不用此法也。中工不晓虚实,虚者泻之,是为虚虚;实者补之,是为实实。非其义也。上工知其虚实,补其不足,损其有余,是其义也。其余四脏,皆准此法。伤字,作制字看。”
  尤怡《金匮要略心典》:“酸入肝以下十五句,疑非仲景原文,类后人谬添注脚,编书者误收之也。盖仲景治肝补脾之要,在脾实而不受肝邪,非补脾以伤肾,纵火以刑金之谓,果尔,则是所全者少,而所伤者反多也。且脾得补而肺将自旺,肾受伤必虚及其子,何制金强木之有哉!细按语意,见肝之病以下九句,是答上工治未病之辞。补用酸三句,乃别出肝虚正治之法,观下文云肝虚则用此法,实则不在用之,可以见矣。盖脏病惟虚者受之,而实者不受,脏邪惟实者能传,而虚则不传。故治肝实者,先实脾土,以杜滋蔓之祸,治肝虚者,直补本宫,以防外侮之端。此仲景虚实并举之要旨也。”
  夫人禀五常,因风气而生长,风气虽能生万物,亦能害万物,如水能浮舟,亦能覆舟。若五脏元真通畅,人即安和。客气邪风,中人多死。千般疢难,不越三条:一者,经络受邪,入脏腑,为内所因也;二者,四肢九窍,血脉相传,壅塞不通,为外皮肤所中也;三者,房室、金刃、虫兽所伤。以此详之,病由都尽。
  若人能养慎,不令邪风干忤经络;适中经络,未流传脏腑,即医治之。四肢才觉重滞,即导引、吐纳、针灸、膏摩,勿令九窍闭塞;更能勿犯王法、禽兽灾伤,房室勿令竭乏,服食节其冷、热、苦、酸、辛、甘,不遗形体有衰,病则无由入其腠理。腠者,是三焦通会元真之处,为血气所注;理者,是皮肤脏腑之文理也。
〖词解〗禀:受。
  五常:即五行。
  风气:这里指自然界的气候。
  客气邪风:外至曰客,不正曰邪,指致病的不正常气候。
  疢难:即疾病。
  导引:《一切经音义》:“凡人自摩自捏,伸缩手足,除劳去烦,名为导引;若使别人握搦身体,或摩或捏,即名按摩也。”
  吐纳:是调整呼吸的一种养生祛病方法。
  膏摩:用药膏摩擦体表一定部位的外治方法。
  勿犯王法:王法即国家法令。是指不要触犯国家的法令。
  服食:即衣服、饮食。《灵枢·师传篇》“食饮衣服,亦欲适寒温。”
  元真:即元气,或真气。
  《内经》云:“人禀天地之气生,四时之法成”,“天地合气,名之曰人”。天布五行,以运万类。人禀先天之五行而成形,又禀后天五行而生长,故曰人禀五常。万物生长化收藏,均有赖于自然界气候的正常。异常的气候则能伤害万物,人体亦不例外。如“水能浮舟,亦能覆舟”一样。疾病的发生,取决于正邪两个方面。如果人体正气充盛,畅通无阻,平素注意摄生,养护正气,所谓“虚邪贼风,避之有时”,“饮食有节,起居有常”,则抗病力强,邪气就不能逾越腠理屏障而侵害人体。所谓“正气存内,邪不可干”。在这里仲景强调平时注意养慎的重要性。
  其次仲景将病因分为三条:一是经络受邪之后,脏腑正气虚弱之人,很快传入脏腑,而为内因;二是肌表受邪之后,因脏腑正气强,邪气仅在血脉传注,使四肢九窍壅塞不通,而为外因;三是以房室、金刃、虫兽所伤,而另为一因。本条对后世的三因学说的创立具有启发作用。本条的三因说与宋·陈无择的三因说不同,陈氏以六淫邪气为外因,五脏情志所伤为内因,而以饮食、房室、金刃为不内外因,注意加以区别。
  此外,本篇还含有预防为主,已病早治的思想。邪气传变的途径一般为,由表入里,由浅入深,由脏及腑。未病之前,要注意摄生预防,既病之后,要及早治疗,防止病邪深入蔓延。一旦经络中病,在其未传脏腑之前,就要及早治疗。平素未病之前,四肢才觉重滞,经络气血运行稍有滞碍,元真欠于通畅,即用导引、吐纳等法积极治疗。还要在房室、饮食、起居等方面,都要加以注意调节,并防备意外灾伤,则病从何而生?
〖教学参考〗
  朱光被《金匮要略正义》:“风为百病之长,故以客气邪风总括致病之源。以经络脏腑、皮毛血脉总括营卫表里之辨。内因外因,即邪之在内在外为言,非内伤外感也。内虽为中风家主论,然邪之中人,先皮毛,后经络,入脏腑,由浅而深,百病皆然,故曰千般疢难,不越三条,欲人于三条中悟治病之大法也。”
  问曰:病人有气色见于面部,愿闻其说。师曰:鼻头色青,腹中痛,苦冷者死;鼻头色微黑者,有水气;色黄者,胸上有寒;色白者,亡血也,设微赤非时者死;其目正圆者痉,不治。又色青为痛,色黑为劳,色赤为风,色黄者便难,色鲜明者有留饮。
〖词解〗苦冷者死:腹中冷,苦痛者死。
  水气:水饮内停。
  寒:水饮。
  目正圆:两目直视不能转动。
  劳:指肾精不足虚劳证。
  难:指。
  本条论述面部望诊在临床上的应用。鼻为“面王”,内应于脾,故面部望诊首先从鼻开始。如鼻部出现青色,青是肝色,症又见腹中痛,为肝乘脾;如再见极度怕冷,则属阳气衰败。鼻部色现微黑,黑为水色,此属肾水反侮脾土之象,所以主有水气。色黄是指面色黄,不单纯指鼻部。鼻部色黄,黄为脾色,多系脾病不能散精四布,因而水饮停于胸膈之间,所以色黄者胸上有寒,寒指水饮而言。面色白是血色不能上荣于面,失血过多之征,所以色白者主亡血。如亡血之人面色反现微赤,又不在气候炎热之时,此为血去阴伤,阴不涵阳,虚阳上浮之象。目正圆是两眼直视不能转动,此为风邪强盛,五脏之精气亡绝,多见于痉病,证属不治。但必须指出,本书各篇中所称死或不治,多为表明疾病危笃,并非绝对不治,不可以辞害意。
  “色青为痛”以下一段,仍论面部的望诊。青为血脉凝涩之色,所以主痛。黑为肾色,劳则肾精不足,其色外露,所以主劳。风为阳邪,多从火化,火色赤,所以面赤主风。黄为脾色,若其色鲜明是湿热蕴结,脾气郁滞,多有之症。面色鲜明为体内停积水饮,上泛于面,形成面目浮肿,所以反见明亮光润之色。
〖教学参考〗
  吴谦《医宗金鉴》:“气色见于面部,而知病之死生者,以五气入鼻,藏于五脏,其精外荣于面也。色者,青、赤、黄、白、黑也;气者,五色之光华也。气色相得者,有气有色,平人之色也,即经云:青如翠羽,赤如鸡冠,黄如蟹腹,白如豚膏,黑如乌羽者生也。气色相生者,色或浅深,气或显晦,病人之色也,即经云:浮泽为外,沉浊为内,察其浮沉,以知浅深;察其夭泽,以观成败;察其散博,以知新故;视色上下,以知病处。色粗以明,沉夭为甚,不明不泽,其病不甚也。有色无气者,色枯不泽,死人之色也,即经云:青如兰叶,黄如黄土,赤如衃血,白如枯骨,黑如炲者死也。鼻者,明堂也,明堂光泽,则无病矣。而曰见色青,为腹中痛,鼻苦冷甚者死;黑色为水为劳;黄色为上寒下热,小便难;面目鲜明,内有留饮;色白为亡血;色赤为热为风,若见于冬,为非其时者死;目直视,正圆不合,如鱼眼者,痉,不治。此气色主病之大略也。其详皆载《内经》。”
  师曰:病人语声寂然喜惊呼者,骨节间病;语声喑喑然不彻者,心膈间病;语声啾啾然细而长者,头中病。
〖词解〗语声寂然:谓病人安静无语声。
  喑喑然:形容声音低微不清澈。
  啾啾然:形容声音细小而长。
  本条论述闻诊在临床上的应用。骨节间病,指关节疼痛一类病症。由于病在关节,转动不利,动则作痛,故病人常喜安静,但偶一转动,其痛甚剧,故又突然惊呼。若痰湿浊邪窒塞心膈而气机不畅,故发声喑喑然而不彻。头中有病,痛在头中,如作大声则震动头部,疼痛加剧,所以声不敢扬。由于胸膈气道正常无病,故声音虽细小而能清长。
〖教学参考〗
  曹家达《金匮要略发微》:“无病之人,语声如平时,虽高下疾徐不同,决无特异之处。寒湿在骨节间,发为痠痛,故怠于语言而声寂寂,转侧则剧痛,故喜惊呼。心膈间为肺,湿痰阻于肺窍,故语声喑喑然不彻。头痛者,出言大则脑痛欲裂,故语声啾啾然细而长,不敢高声语也。”
  师曰:息摇肩者,心中坚;息引胸中上气者,咳;息张口短气者,肺痿唾沫。
〖词解〗坚:壅滞填满。
  本条论述察呼吸、望形态以诊断疾病的方法。息,指呼吸。息摇肩,指呼吸困难,呼吸时两肩耸动,抬肩以助呼吸。呼吸困难在病情上有虚实之分。本条所论“心中坚”属于实证,为胸中有浊痰等实邪壅塞,呼吸为之艰难而不利。息引胸中上气者咳,为胸中有邪,阻塞气道,以致肺气不降,上逆而为咳。息张口短气者,肺痿唾沫,是因为肺脏微弱,不能司正常呼吸,故呈张口短气状态。肺痿则津液不布,聚于肺而流于外,所以常吐涎沫。
〖教学参考〗
  吴谦《医宗金鉴》:“息者,一呼一吸也。摇肩,谓抬肩也。心中坚,谓胸中壅满也。呼吸之息,动形抬肩,胸中壅气上逆者,喘病也。呼吸引胸中之气上逆,喉中作痒梗气者,咳病也。呼吸张口,不能续息,似喘而不抬肩者,短气病也。盖肺气壅满,邪有余之喘也;肺气不续息,正不足之短气也。然不足之喘,亦有不续息者;有余之短气,亦有胸中壅满者。肺气上逆者,必咳也,咳时吐痰嗽也;若咳唾涎沫不已者,非咳病也,乃肺痿也。”
  师曰:吸而微数,其病在中焦,实也,当下之即愈;虚者不治。在上焦者,其吸促,在下焦者,其吸远,此皆难治。呼吸动摇振振者,不治。
〖词解〗吸促:指吸气浅短急促。
  吸远:指吸气深长而困难。
  本条论述望呼吸以辨别病位之上下,并判断其预后的吉凶。吸而微数,是吸气短促。如病由中焦实邪引起,则影响气机升降,肺气不降,入气减少,不得不济之以微数。病在中焦,当下其实,邪去正安,呼吸自能恢复常态,故“下之即愈”。如吸气短促不因中焦实邪而是属于虚证的,则如《心典》所说:“为无根失守之气,顷将自散”,故云“不治”。上焦指病在肺,吸促是肺气大虚;在下焦指病在肾,吸远是元气衰竭,肾不纳气所致。呼吸时全身动摇振振,是虚弱已极,形气相失的危重证候,故难治。
【教学参考】
  尤怡《金匮要略心典》:“息兼呼吸而言,吸则专言入气也。中焦实则气之入者,不得下行,故吸微数,数犹促也。下之则实去气通而愈;若不系实而系虚,则为无根失守之气,倾将自散,故曰不治。或曰:中焦实而元气虚者,既不任受攻下,而又不能自和,故不治,亦通。其实在上焦者,气不得入而辄还,则吸促,促犹短也;实在下焦者,气欲归而不骤及,则吸远,远犹长也。上下二病,并关脏气,非若中焦之实,可从下而去者,故曰难治。呼吸动摇振振者,气盛而形衰,不能居矣,故亦不治。”
  师曰:寸口脉动者,因其旺时而动,假令肝旺色青,四时各随其色。肝色青而反色白,非其时色脉,皆当病。
【词解】寸口:一名气口,又名脉口。本书脉法,一种是独取寸口法,分寸口、关上、尺中;一种是三部诊法,分寸口、趺阳、少阴。凡条文中寸口与关上、尺中并举的,则此寸口仅指两手寸脉;如果单举寸口,或寸口与趺阳、少阴对举的,则此寸口包括两手的寸、关、尺三部(或仅指两寸,应视内容而定)。本条的寸口,则包括两手的六部脉。
  四时各随其色:指春青、夏赤、秋白、冬黑。
  本条论述脉象与四时五色相结合的诊病方法。四时季节改变,脉象和色泽也随之发生改变,但有正常与异常的不同。如春时肝旺,脉弦、色青是为正常。假如此时色反白、脉反毛(秋毛),是为非其时而有其色脉,即属不正常的现象。
【教学参考】
  吴谦《医宗金鉴》:“寸口者,统言左右三部脉也。脉动法乎四时,命乎五脏,然必因其王时而动,则为平脉也。假令肝旺于春,随其时,色当青,脉当弦,此不病之色脉也;若色反白,脉反浮,此非其时,乃病之色脉也。四时准此。”
  问曰:有未至而至,有至而不至,有至而不去,有至而太过,何谓也?师曰:冬至之后,甲子夜半少阳起,少阳之时,阳始生,天得温和。以未得甲子,天因温和,此为未至而至也;以得甲子,而天未温和,为至而不至也;以得甲子,而天大寒不解,此为至而不去也;以得甲子,而天温如盛夏五六月时,此为至而太过也。
〖词解〗未至而至:前面的“至”字是指时令到,后面的“至”字是指时令相应的气候到。
  甲子:是古代用天干和地支配合起来计算年月日的方法。这里指冬至后六十日第一个甲子夜半,此时正当雨水节。
  少阳:是古代用来代表时令的名称。
  本条论述节令和气候应该适应,太过不及,都会引起疾病的发生。冬至之后的雨水节,此时正是少阳当令的时候,因为阳气开始生长,气候逐渐转为温和,这是正常的规律;如未到雨水节,而气候提早温暖,这是时令未到,气候已到;如已到雨水节,气候还未温和,这是时令已到,而气候未到;如已到雨水节,气候仍然很冷,这是时令已到,而严寒气候当去不去;如已到雨水节,气候变得象盛夏那样炎热,这是气候至而太过。总之,凡先至、不至、不去、太过,皆属异常气候,都能使人发生疾病,必须注意调摄。治病用药时也必须看到这点,因时制宜。
〖教学参考〗
  尤怡《金匮要略心典》:“少阳起者,阳方起而出地;阳始生者,阳始盛而生万物,非冬至一阳初生之谓也。窃尝论之矣,夏至一阴生,而后有小暑,大暑,冬至一阳生,而后有小寒,大寒,非阴生而反热,阳生而反寒也,天地之道,否不极则不泰,阴阳之气,剥不极则不复。夏至六阴尽于地上,而后一阴生于地下,是阴生之时,正阳极之时也;冬至六阳尽于地上,而后一阳生于地下,是阳生之时,正阴极之时也。阳极而大热,阴极而大寒,自然之道也。则所谓阳始生天得温和者,其不得与冬至阳生同论也审矣。至未得甲子而天已温,或已得甲子而天反未温,及已得甲子而天大寒不解,或如盛夏五六月时,则气之有盈有缩,为候之或后或先,而人在气交之中者,往往因之而病,惟至人为能与时消息而无忤耳。”
  师曰:病人脉浮者在前,其病在表;浮者在后,其病在里,腰痛背强不能行,必短气而极也。
〖词解〗前:指关前寸脉。
  后:指关后尺脉。
  本条论述同一脉象,因出现的部位不同,主病也就不同。一般情况下,脉浮是病邪在表的反应,但必须是浮脉见于寸部,因寸部属阳主表,故寸脉浮,其病在表,是正气抗邪于表的表现。如果浮脉见于尺部,因尺部属阴主里,故尺脉浮,其病在里,一般是肾阴不足,虚阳外浮,阳气不能潜藏的现象。还须指出,表证属实者之见浮脉,必浮而有力;里证属虚者之见浮脉,必浮而无力。
  肾藏精主骨,腰为肾之外府,其脉贯脊。肾虚精髓不充,腰脊失养,故腰痛、背强、骨痿不能行走,甚则不能纳气归源,呼吸短促,濒于危笃之候,故云“极”。
〖教学参考〗
  尤怡《金匮要略心典》:“前谓关前,后谓关后。关前为阳,关后为阴。关前脉浮者,以阳居阳,故病在表。关后脉浮者,以阳居阴,故病在里;然虽在里而系阳脉,则为表之里,而非里之里,故其病不在肠肾,而在腰背膝胫。而及其至,则必短气而极,所以然者,形伤不去,穷必及气,表病不除,久必归里也。”
  问曰:经云:“厥阳独行”,何谓也?师曰:此为有阳无阴,故称厥阳。
〖词解〗经云:经,指古代医经,何书失考。
  厥:上逆之意。
  本条论述厥阳病机。人体在正常情况下,阴与阳总是维持着相对性的协调状态,而且阳是阴为依附的。假如阴气衰竭,阳气失去依附,有升无降,即可导致“有阳无阴”的“厥阳独行”病理发生。这里所谓的“有”“无”两字,是相对而言,不是绝对之词。临床上所见到的肝阳上亢,面赤眩晕,甚至跌仆,即属这一类性质的病证。
〖教学参考〗
  吴谦《医宗金鉴》:“阴阳偕行,顺也;阴阳独行,逆也。厥,逆也。逆阳独行,此为有阳无阴,故称厥阳也。”
  问曰:寸脉沉大而滑,沉则为实,滑则为气,实气相博,血气入脏即死,入腑即愈,此为卒厥,何谓也?师曰:唇口青,身冷,为入脏即死;如身和,汗自出,为入腑即愈。
〖词解〗卒厥:卒同猝,是突然昏倒的一种病证。
  本条是论述卒厥的病机及预后。“寸脉沉大而滑,沉则为实,滑则为气,实气相博”四句,是从脉象解释卒厥的病理,但句中有省文,应该说沉大则为血实,滑则为气实,血实与气实相并,意方完整。左寸候心主血,右寸候肺主气,本证血气相并,故脉应于寸部。此与《素问·调经论》所谓:“血之与气,并走于上,则为大厥”之理相同。血气既相并而成实,已为病邪而非正常的血气,故云入脏即死,入腑即愈。但入脏入腑是假设之词,犹言在外在里。即死即愈也是相对而言,因为前人认为脏是藏而不泻的,腑是泻而不藏的,病邪入腑尚有出路,故云“即愈”;入脏则病邪无从排泄,故云“即死”。判断卒厥入脏、入腑,主要是结合证候来决定。当病人卒然昏倒之后,如伴有唇口青,身冷,是血液郁滞不流,阳气涣散之内闭外脱的证候,此即为入脏,病情严重;如伴有身和,汗自出,是血气恢复正常运行的征兆,此即为入腑,病情转愈。
〖教学参考〗
  沈明宗《金匮要略编注》:“邪气入脏,神明昏愦,卒倒无知,谓之卒厥。若唇口青身冷,即是邪气入脏,堵塞血气,神机不能出入,脏气垂绝,所以主死;若身和汗出,乃邪气入腑,闭塞腑气,不得出入,一时卒倒,非脏绝之比,倾时阳机外达,邪气随之外泄,故知入腑即愈。”
  问曰:脉脱入脏即死,入腑即愈,何谓也?师曰:非为一病,百病皆然。譬如浸淫疮,从口起流向四肢者可治,从四肢流来入口者不可治;病在外者可治,入里者即死。
〖词解〗脉脱:指脉乍伏不见。是邪气阻遏正气,血脉一时不通所致。
  浸淫疮:是皮肤病之一种,能从局部遍及全身。
  本条举脉略症,是承上条卒厥一病而言。卒厥,其脉有见沉大而滑者,亦有脉乍伏而不见者,但入脏即死,入腑即愈的病机则相同,故设问答以明之。本条重申,病在脏,病情重;病在腑,病情轻。病由外传内的难治,由内传外的易治。这是一般规律,即使属于皮肤病的浸淫疮,其传变情况也是如此,所以说“非为一病,百病皆然”。
〖教学参考〗
  朱光被《金匮要略正义》:“脏为阴,腑为阳,阴主里,阳主外。凡病以出阳为浅,入阴为深,故即死、即愈之机所由别也。浸淫疮显而易见,可知非独卒中为然,内外百病,皆作如是论治耳。”
  问曰:阳病十八,何谓也?师曰:头痛、项、腰、脊、臂、脚掣痛。阴病十八,何谓也?师曰:咳、上气、喘、哕、咽、肠鸣、胀满、心痛、拘急。五脏病各有十八,合为九十病,人又有六微,微有十八病,合为一百八病,五劳、七伤、六极,妇人三十六病,不在其中。
  清邪居上,浊邪居下,大邪中表,小邪中里, 饪之邪,从口入者,宿食也。五邪中人,各有法度,风中于前,寒中于暮,湿伤于下,雾伤于上,风令脉浮,寒令脉急,雾伤皮腠,湿流关节,食伤脾胃,极寒伤经,极热伤络。
〖词解〗阳病:是指属外表经络的病证。
  阴病:是指属内部脏腑的病证。
  咽:音噎,指咽中梗塞。
  五劳:《素问·宣明五气篇》及《灵枢·九针论》,均以久视伤血,久卧伤气,久坐伤肉,久立伤骨,久行伤筋为五劳所伤。
  七伤:《巢源》以大饱伤脾,大怒气逆伤肝,强力举重,久坐湿地伤肾,形寒饮冷伤肺,忧愁思虑伤心,风雨寒暑伤形,大恐惧不节伤志为七伤。
  六极:指气极、血极、筋极、骨极、肌极、精极。极是极度劳损的意思。
  妇人三十六病:《巢源·妇人带下三十六病候》指十二癥、九痛、七害、五伤、三痼。
  饪:此指饮食。
  五邪:指风、寒、湿、雾、饮食之邪。
  前:指午前。
  本条论述病证的分类方法,并及五邪中人的变化。“问曰:阳病十八,何谓也?……妇人三十六病,不在其中”一段,是古代医家的疾病分类和记数方法。头、项、腰、脊、臂、脚等六者,病兼上下而在外,通谓之阳病。咳、上气、喘、哕、咽、肠鸣、胀满、心痛、拘急等九者,病兼脏腑而在内,通谓之阴病。阳病中有营病、卫病、营卫交病的不同,此一病而有三,三六得一十八,故曰阳病十八。阴病中有虚与实的区别,此一病而有二,二九得一十八,故曰阴病十八。五脏病各有十八病,谓五脏受风寒暑湿燥火六淫之邪而为病,有在气分、血分、气血兼病三者之别,三六合为十八,所以说五脏病各有十八,五个十八,合为九十病。六微谓六淫之邪中于六腑,腑病较脏病为轻,所以称为六微。六微亦有气分、血分以及气血兼病三者之别,三六合为十八,六个十八,合为一百零八病。至于五劳、七伤、六极以及妇人三十六病,不是六气外感,尚不能包括在内,所以说“不在其中”。
  关于五邪中人的变化,首先指出清邪为雾露之邪,故居于上;浊邪谓水湿之邪,故居于下。大邪谓风邪,其性散漫,多中肤表,小邪谓寒邪,其性紧束,常中经络之里。饪之邪即宿食,从口而入,损伤脾胃。其次说明五邪中人各有一定的法度可循,如风为阳邪中于午前,而脉多浮缓;寒为阴邪中于日暮,而脉多紧急。湿为重浊之邪,故伤于下而流于关节;雾为轻清之邪,故伤于上而连及皮腠。脾主运化,故饮食不节,则伤脾胃。经脉在里为阴,络脉在外为阳;寒气归阴,所以“极寒伤经”,热气归阳,所以“极热伤络”。本条为古人对病邪变化的认识,其中所谓大、小、表、里、上、下、前、暮等,都是相对而言,不是绝对之词。
〖教学参考〗
  吴谦《医宗金鉴》:“头痛,项,腰,脊,臂,脚掣痛,病皆在外,故为阳病也;咳,上气,喘,哕、咽、肠鸣、胀满、心痛、拘急,病皆在内,故为阴病也。清邪居上,谓雾邪本乎天也。浊邪居下,谓湿邪本乎地也。六淫天邪,故名大邪,六淫伤外,故曰:中表也;七情人邪,故曰小邪,七情伤内,故曰:中里也。饪者,饮食也。饮食之邪,从口而入,食伤隔夜不化,故名曰:宿食也。五邪谓风、寒、湿、雾、饮食也。夫五邪中人,莫不各以类而相从。前者早也,风中于早,从阳类也。寒中于暮,从阴类也。雾邪轻清,故伤皮肤。湿邪浊重,故流关节。饮食失节,故伤脾胃,极寒之食伤经,以经属阴也;极热之食伤络,以络属阳也。”
  问曰:病有急当救里救表者,何谓也?师曰:病,医下之,续得下利清谷不止,身体疼痛者,急当救里;后身体疼痛,清便自调着,急当救表也。
〖词解〗里:病位在里的疾病。
  表:病位在表的疾病。
  清谷:饮食水谷之品。
  清便自调:小便正常。
  本条论述表里同病时的先后缓急治则。在表里证同时出现时,首先应分别证情的先后缓急,急者先治,缓者后治。如本条所说,病在表,不可下,而误下之,伤其脾胃,以致表证之身体疼痛未除,里证之下利清谷不止又起。权衡表里轻重,此时以里证为急,故应先救其里。因下利清谷不止,正气已经虚弱,不但不能抗邪,进一步且将亡阳虚脱。如此时以为表证未解,而误用汗法更虚其阳,则会导致上下两脱之危候发生。当里证基本解除后,则又须救表以祛邪,以防它变。本条亦见于《论》,并列出方治,救里用四逆汤,救表用桂枝汤;此处论述治疗原则,故未出方。先表后里,是治疗表里同病的常法,本条是治疗表里同病的变法,此外,又有表里同治法,均须根据表里双方病情的主次和缓急轻重来决定。
〖教学参考〗
  尤怡《金匮要略心典》:“治实证者,以逐邪为急;治虚证者,以养正为急。盖正气不固,则无以御邪而却疾,故虽身体疼痛,而急当救里,表邪不去,势必入里而增患,故既清便自调,则仍当救表也。”
  夫病痼疾加以卒病,当先治其卒病,后乃治其痼疾也。
〖词解〗痼疾:经久难治的疾病。
  卒病:新病。
  本条论述新久同病时的先后缓急治则。在新病与久病同时存在时,也应首先分别证情的先后缓急,急者先治,缓者后治。如本条所说,久病势缓,不能急治;卒病势急,稍缓能起变化。且痼疾难拔,卒病宜治。故既有痼疾又加卒病时,一般当先治其卒病,后治其痼疾。
〖教学参考〗
  赵以德《金匮玉函经二注》:“痼疾,谓病已沉痼,非旦夕可取效者。卒病,谓卒然而来,新感而可取效于旦夕者,乘其所入未深,急去其邪,不使稽留而为患也。且痼疾之人,正气素虚,邪尤易传,设多瞻顾,致令两邪相合,为患不浅。故仲景立言于此,使后之学者,知所先后也。”
  师曰:五脏病各有所得者愈,五脏病各有所恶,各随其所不喜者为病。病者素不应食,而反暴思之,必发热也。
〖词解〗所得:指适合病人的饮食居处。
  所恶:指病人所厌恶的饮食居处。
  本条论述临床应根据五脏喜恶进行治疗和护理。由于五脏的生理特性不同,故五脏病的性质不同,因而各有其适宜的治法。如肝体阴用阳,阴虚则欲酸收,气郁则欲辛散。再如脾恶湿,胃恶燥,脾为湿困则恶肥甘而喜辛开;胃阴不足则恶苦燥而喜凉润。在安排病人饮食居处等护理方面,也应这样。如心主血,心病血热,禁热衣热食;肺主气,肺病气虚,禁寒饮食寒衣。所以要根据五脏特性和其病理特点,近其所喜,远其所恶,适当选用药味,恰当给予护理,才能使疾病获得痊愈。故本条云“五脏病各有所得者,愈”。此外,遇到病人突然想吃平素不喜的食物,这是脏气为邪气所改变,食后可能助长病气而引起发热,也不可不加以注意。
〖教学参考〗
  魏荔彤《金匮要略方论本义》:“五脏病各有所得,如其喜者而与之,能助其正而息其邪,其病可愈也;五脏病又各有所恶,各随其所不喜者而为病,犯其所忌而与之,能伤其正而益其邪,其病必增也。此病之性情,亦因人之性情为性情,而人之性情各有嗜好,百事皆然,食物又易于观辨,病者素不应食者,不喜食之物也,因病而复暴思欲食,此病为饥渴以害之也,因与食之,其脏与之不相宜,食之必发热,无益于气血,而徒长其病邪。可见所喜者应与之。而所恶者应远之之理也。”
  夫诸病在脏,欲攻之,当随其所得而攻之,如渴者,与猪苓汤。余皆仿此。
〖词解〗在脏:这里泛指在里的疾病。
  攻:作治疗解。
  所得:指病邪相结合的意思。
  本条举例说明治疗杂病应掌握随其所得的治法。病邪在里锢结不解,往往与体内有害物质如痰、水、瘀血、宿食等相结合,医者当随其所得,施以恰当的治法。例如渴而小便不利,审其因若为热与水结而伤阴者,当与猪苓汤育阴利水,水去而热除,渴亦随之而解。他证亦可依此类推,如热与食结用大、小承气汤,理亦相同。
〖教学参考〗
  尤怡《金匮要略心典》:“无形之邪入结于脏,必有所据,水血痰食,皆邪薮也。如渴者,水与热得,而热结在水,故与猪苓汤,利其水而热亦除。若有食者,食与热得,而热结在食,则宜承气汤,下其食而热亦去。若无所得,则无形之邪,岂攻法所能去哉。”
     ┌气候变化──有未至而至,有至而不至,有至而不去,有至而太过
     │天人相应──如人禀五常,因风气而生长……五脏元真通畅,人即安和
人与自然 ┤不相适应──客气邪风,中人多死
     │    ┌内所因──经络受邪,传入脏腑
     └发病原因┤外所因──皮肤所中,血脉相传
          └其他伤害──房室金刃,虫兽灾伤
          ┌雾──清邪居上──伤皮腠┐
          │湿──浊邪居下──流关节│
     ┌病邪特性┤风──大邪中表──脉浮 ├极寒伤经,极热伤络
病因病机 ┤    │寒──小邪中里──脉急 │
     │    └食── 饪之邪──伤脾胃┘
     └阴阳偏胜──有阳无阴──厥阳
            ┌不令邪风干忤经络  ┐
            │不触犯国家法令   │
      ┌未病前  ┤避免金刃虫兽灾伤  ├不遗形体有衰,病则无由
      │摄生养慎 │房屋勿令竭乏    │如其腠理
   预防 ┤     └服食节其冷热苦酸辛甘┘
 (治未病)│    ┌早期治疗──适中经络,未流传脏腑,即医治之,四肢
      └已病后 ┤      才觉重滞,即导引吐纳,针灸膏摹
           └预防传变──见肝之病,知肝传脾,当先实脾
            ┌青──腹中痛
        ┌鼻头色┤
        │   └微黑──有水气
        │   ┌黄──胸上有寒
    ┌望诊 ┤面 色┤
    │   │   └白──亡血
    │   │   ┌青──为痛
    │   │   │黑──为劳
    │   └面 目┤赤──为风,微赤非时者死
    │       │黄──便难
    │       │鲜明──有留饮
    │       └目──正圆者痉,不治
    │       ┌寂然喜惊呼者──骨节间病
    │   ┌闻语声┤喑喑然不彻者──心膈间病
    │   │   └啾啾然细而长者──头中病
    │   │   ┌息摇肩──心中坚
    │闻诊 ┤   │息引胸中上气──咳
    │   │   │息张口短气──肺痿唾沫
    │   │   │          ┌实证──下之愈
    │   └辨呼吸┤吸而微数──病在中焦┤
 四诊 ┤       │          └虚证──难治
    │       │吸促──病在上焦┐
    │       │        ├皆难治
    │       │吸远──病在下焦┘
    │       └呼吸动摇振振──不治
    │        ┌寸口脉动,因其旺时而动(色脉相应)──无病
    │   ┌色脉合参┤
    │   │    └非其时色脉──皆当病
    │切诊 ┤       ┌在前(寸口)──病在表
    │   │    ┌脉浮┤
    │   │    │  └在后(尺中)──病在里
    │   └脉象举例┤  ┌沉大──为血实
    │        └寸脉┤
    │           └滑──为气盛
    │          ┌五脏病各有所得者──愈
    │   ┌了解病人喜恶┤
    │   │      └各有所恶,各随其不喜者──病
    └问诊 ┤
        └病例──病者素不应实,而反暴思之──必发热
&&&&&&&&&&&&&&& ┌无虚虚,无实实,补不足,损有余
   ┌治疗总则┤
   │    └诸病在脏,当随其所得而攻之
   │         ┌病,医下之,续得下利清谷不止,身体疼痛─急当救里
   │    ┌表里同病┤
   │    │    └后身疼痛,清便自调──急当救表
   └辨证施治┤
        │    ┌卒病──先治
        └新旧同病┤
             └痼病──后治
                   ┌入脏即死
        ┌脉脱(脉搏乍伏不见)┤
        │          └入腑即愈
        │  ┌唇口青,身冷──为入脏,即死
     ┌病例┤卒厥┤
     │  │  └身和汗自出──为入腑,即愈
     │  │   ┌从口起流向四肢──可治
 转归预后┤  └浸淫疮┤
     │      └从四肢流来入口──难治
     │  ┌在外──可治(易治)
     └百病┤
        └入里──即死(难治)
  1.试谈张仲景的治未病思想?疾病传变思想的重要意义?
  答:(1)未病先防。未病的预防,仲景强调“养慎”,内养正气,外慎风寒,具体措施是“无犯王法,禽兽灾伤”,“服食节其冷热、苦酸辛甘”,并指出“房室勿令竭乏”等,说明加强道德修养,爱国守法,避免意外的灾伤,并在日常的生活中穿衣吃饭和房室都要有节,这样就能保持“五脏元真通畅”,“不遗形体有衰”而健康无病。
  (2)已病防变。①脏腑有病,可以相互传变,故治疗时要照顾未病之脏腑。脏腑相传的规律是,正如《素问·玉机真脏论》所云:“五脏相通,移皆有次,五脏有病,则各传其所胜。”一脏有病往往按照乘克相传的规律传变到其所克之脏,例如本篇第一条所说:“见肝之病,知肝传脾,当先实脾。”在治肝的同时,要注意调补脾脏,就是治其未病。但是疾病在脏腑之间传变,必须具备一定的条件。如果脾脏本气旺盛,则可不必实脾。诚如尤在泾所说:“脏病,惟虚者受之,而实则不受;脏邪,惟实者能传,而虚则不传。”②疾病传变的一般规律是,由表入里,由浅入深。经络刚刚受邪,在未流传脏腑之前,就要及早施治,以防病邪深入。正如篇中所说:“适中经络,未流传脏腑,即医治之。四肢才觉重滞,即导引、吐纳、针灸、膏摩,勿令九窍闭塞。”
  仲景从脏腑、脏腑与经络以及摄生养肾等方面阐明了未病先防、即病早治的治未病原则。在临床上有着重要的指导意义。高明的医生要树立治未病思想,要掌握脏腑虚实相传的基本规律,早日治疗以截断其传变途径,不使病势发展蔓延。
  2.什么是三治方法?
  答:三治方法是对“夫肝之病,补用酸,助用焦苦,益用甘味之药调之”治疗肝虚证方法的概括。酸味入肝,可补肝之体,此其一;焦苦入心,使心气旺,则有助于肝,此其二;益用甘味之药,实脾以制肾,使肾水弱则心火旺,心火旺则肺亦平,而肝木不受其制,则肝旺自愈,此其三。
  3.人禀五常和因风气而生长的含意是什么?
  答:五常即水、木、金、火、土五行。人禀先天五行以成形,禀后天五行而得生,人禀五行科学地论述了人的生命基本元素是五行。风气指自然界的气候,“因风气而生长”,就是说适宜的自然界气候,便能生长万物;若是不正常的自然气候,则能毒害万物。对人来说,就将变为一种致病因素,在一定条件下,侵入人体而发病。
  4.怎样望呼吸形态诊察疾病?
  答:(1)息摇肩者,心中坚:呼吸发生困难以致抬肩,乃心胸中有邪气壅满而坚实,故使人喘息。
  (2)息引胸中上气者,咳:呼吸引胸中之气上逆而作咳,乃邪气阻塞气道,以致肺气不降之故。
  (3)息张口短气者,肺痿唾沫:因肺脏萎弱,不能司正常的呼吸,故不得不张口呼吸。尽管如此,但对气的吸入仍感不足,所以形成张口短气状态。肺气萎弱不振,不能敷布津液,所以病人吐出大量涎沫。
  (4)在上焦者,其吸促,在下焦者,其吸远:这是通过望呼吸而辨别病位之上下。在上焦主要指病在肺,吸促是肺气大虚所致:在下焦主要指病在肾,吸远是元气衰竭,肾不纳气所致。
  (5)呼吸动摇振振者,不治:假使呼吸时全身振振动摇,则属虚弱已甚,形气不能相保的危重征候。
  5.为什么脉因旺时而动,四时各随其色?
  答:人与自然是相互密切联系的统一整体,故人体的色脉应随着自然界的季节气候变化而改变。在春季,气候温和,少阳之气开始上升,气血浮于表,故脉弦急而面色青;夏季气候炎热,阳气已盛,气血浮散于外,故脉浮大散而面色赤;秋季气候凉燥,又因长夏时气血耗伤而未复,外有凉燥,内有虚热,气血虚少,凉气外束,故脉涩短而浮(毛脉),面色白;冬季气候寒冷,肾之阴阳渐渐充实,潜藏于里,在外之经气凝闭,故脉濡滑而沉(石脉),面色黑。
  6.怎样预后疾病的难治和易愈?
  答:非其时色脉者难治,如秋冬二季,亡血者面不现白色,而反微赤,非其时而有其色,为虚阳外浮,故当难治,反之,四时各随其色者易愈;形气不保者难治,如“在上焦者,其吸促,在下焦者,其吸远”,此二者多属正气不支,形气不保之象,故亦难治,反之易愈;邪气入里入脏者难治,出外出腑者易愈,如“浸淫疮,从口起流向四肢者可治,从四肢流来入口者不可治;病在外者可治,入里者即死。”
  7.五邪伤人的规律是什么?
  答:五邪指风、寒、湿、雾、饮食之邪。五邪伤人的一般规律是:风为阳邪,其性散漫,多中午前及肌表;寒为阴邪,其性紧束,多中于日暮及经络之里;湿为重浊之邪,故伤于下而流入关节;雾为轻清之邪,故伤于上而连及皮腠;饮食不节,则伤脾胃。
  8.表里同病的治疗原则是什么?
  答:一般来说,表里同病,应先解表,表解后方可治里,否则易致外邪内陷,造成变证,所以先表后里的治法,是治疗表里同病的常法。但有时表里同病,单解表则里证不去,单治里则外邪不解,为了提高疗效,必须双方兼顾,这也是表里同治的治法。总之,先表后里、先里后表、表里同治三种治法,均必须根据表里双方病情的主次和缓急轻重来决定。
  9.久病新病同时存在的治疗原则是什么?
  答:“夫病痼疾加以卒病,当先治其卒病,后乃治其痼疾也”。在新病与久病同时存在时,应首先分别证情的先后缓急,急者先治,缓者后治。久病势缓,不能急治,卒病势急,稍缓能起变化。且痼疾难拔,卒病易治。故既有痼疾又加卒病者,一般当先治其卒病,后治其痼疾。
  10.试谈疾病的护理原则?
  答:治病用药固然重要,然而病人的服食居处等护理工作也很重要。由于五脏的生理特征不同,所以在安排病人的饮食居处等护理方面,应根据五脏特性和其病理特点,近其所喜,远其所恶,恰当给予护理,才能使疾病获得痊愈。如病人脾胃虚寒,适合病人的饮食是以热熟易消化的食物为好,温暖的居处,又服温补脾胃的药物,由此所得,则脾胃虚寒能够治愈。反之,给病人以生冷粘滑不易消化的食物,寒冷潮湿的居处,以及苦寒伤胃气的药物,则病情必然加重。
副主任医师
发表于: 21:01
赵东奇大夫的信息
网上咨询赵东奇大夫
在此简单描述病情,向赵东奇大夫提问
赵东奇的咨询范围:
颈肩腰腿痛以及相关中医内外妇儿科常见病、多发病。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何书蔓 江迟聿 的文章

 

随机推荐